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暴雨災害如何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
這些大的災難依然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些畫面依然能夠十分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有些人我們依然在緬懷,有些感人的事跡我們依然會為之動容。
我們的周圍也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危急情況。2005年的雨季似乎來得特別的早,6月的一天大暴雨降臨在了我所在的小山村;突如其來的大暴雨給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從山間小溪順勢而下的水流迅速涌進河道,不那么寬敞的河道迅速的匯集了來自山坡的水,沒一會功夫河流也滿了。由于地勢的原因,河流中的水迅速的向地勢較低的村莊涌入,在很短的時間水漫成河。眼睜睜的看著水從家里的前門進,后門出;道路上的水很急,上面漂浮著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拖鞋、掃把等物品。周圍的鄰居都有點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么辦。
幸虧暴雨來得快去的也快,周圍的水位逐漸開始下降,這時我們不禁會思考為什么這樣的暴雨就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積水?幸虧暴雨的時間比較短,如果長時間的降雨又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我們要思考:我們怎樣來防災減災,怎樣在災難中進行自救呢?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災害種類多、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率高、災害損失重。全國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災害多發、易發地區。各種災害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
從2009年開始,我國政府將每年5月12日設立為國家“防災減災日”,目的就是要喚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不斷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 國家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宣傳,告訴民眾面對突發的災害怎樣及時的進行自救,如何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安全避險 ,從而教育民眾一旦置身于各種險情、險境時,沉著冷靜地應急,機智安全的化解,求的生機,呵護生命。
防災減災,在災害中進行自救已變得刻不容緩,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借鑒了國際防災減災的理論和經驗之后,對于如何防災減災、如何自救我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重視災前預防,向風險管理轉變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災難,等待災害來臨時的災中救助已為時過晚。國際社會呼吁消除災難發生的人為隱患,推遲、減緩災害的發生進程和強度,將環境保護領域的預防原則應用到自然災害的防減災中。對于各類災害的預治,重視從成災機理入手,消除致災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導致災害發生的可能,同時提高承災體的抗災能力。
綜合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強調災前預測、減輕和早期警報,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預先處理,將多種可能發生的災害消滅在萌芽階段,從而減少災害發生的概率。而對于無法避免的災害,能夠預先提出控制措施,當災害發生時,有充分的準備處置災害,最大程度減輕損失。
災前的預防工作也包括了工程上的預防。我們國家在防災減災特別是工程抗震設防上,是按最低標準執行的,這與我國的經濟實力有關。其實,最低標準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在有經濟能力的地區應該適當的提高對防災減災工程的執行標準。
重視災后次生災害的防治
自然災害除其本身造成的影響外,還會引發次生災害,這種災害有時比原生災害更嚴重。從墨西哥灣深海地平線鉆井平臺爆炸造成的原油泄露導致的海洋生態危機,到今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9級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以及隨后的核泄漏事故,次生災害造成的危害已遠遠超過原生災害本身。
當前,防治次生災害已經成為減災防災的重要內容。今年3月日本東部發生地震,引發海嘯,破壞了房屋建筑;但是隨后引發的核泄漏事故,導致周圍幾十公里之內的民眾有家不能歸,周邊地區的農產品產生滯銷現象,對已經遭受了地震海嘯災難的民眾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核泄漏事故的影響范圍遠比我們想象的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我們在防災減災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對這些災害的防治,制定各項相關計劃和措施,擴大社會各界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次生災害的影響。
提高對突發性災害的應急能力
對突發性災害事件的緊急處理是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環節。這里隊緊急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不僅包括民眾對災難來臨時的自救行動,也包括政府對災害性事件的及時處理。
臨時民眾的自救行動,如在災害面前我們如何逃生確保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最小的危害,也包括后期醫療、物品、資金的準備和技術能力的支持。
普通民眾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災害自救知識,比如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墻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開闊地;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臺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拴救命繩,準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臺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筑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這些相關的自救知識要做到深入人心,同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定期的組織演練,這樣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從容應對。
政府的需要在災害發生時及時搶險、后期的醫療、物品、資金的準備和技術能力的支持也十分的重要,這些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對于一些突發狀況要有相應的應急準備,完善相關的機制。當災害真的來臨時,政府能夠及時的做出相應的措施,解決災區最迫切的需求。
重視災后災區民眾的心理健康
災害發生時,我們總是在竭盡全力的搶救受災的民眾,醫療救治、食物的提供等;災后把更多的經歷都放在了幫助災區重建家園上。其實,關注災后民眾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危機干預”。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一般而言,危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突發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恐怖襲擊、戰爭等;二是指人所處的緊急狀態,當個體遭遇重大災難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累,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一項調查顯示,唐山大地震后,約有10%的嚴重受災者會發生創傷后應急障礙。
人的心理是有結構的,就像軀體有
結構一樣。當災難性事件發生時,它會突破心理防線,侵入心理結構,并迅速或逐漸瓦解心理結構。當心理結構被瓦解時,人會出現急性的精神癥狀;而蓄積的心理結構破壞,可以表現為在災難發生時尚無突出心理問題,但隨著事件延長,可能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如果一個人在經歷危機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預,可能表面上看似度過危機事件了,但還會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會回想起那些場面,出現情緒擾動、從噩夢中驚醒等現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喚起創傷的記憶,造成創傷的累積。還有一部分人,長期無法度過危機,出現嚴重心理障礙,比如焦慮、抑郁等。
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幫助人們加固和重塑心理結構,順利度過危機,預防創傷后應急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這對人的一生都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非參數檢驗;分布擬合;洪澇判定
中圖分類號:P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0-0016-02
1 概述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隨機性,且有時是難以避免的。進入21世紀,我國洪澇災害頻發,造成損失嚴重。僅2012年洪澇災害致死673人,直接損失2675億元。因此如何應對洪澇災害以減輕財產損失是我們不得輕視的問題。
本文通過處理鄭州多年降雨量數據建立洪澇災害判定模型,得出21世紀以來鄭州洪澇災害發生的具體情況,通過概率分布來量化鄭州洪澇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多發月份等信息,以便為該地區農業災害保險定價、農業生產和洪澇災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依據。
2 理論與概念
2.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截取鄭州站點2000~2012年降雨量日值數據為研究對象。依據氣象學中我國氣象部門采用的爆雨強度標準,大暴雨是指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特大暴雨指是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
2.2 降雨形成洪澇模型
洪澇災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當降雨量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過大,降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就會引起洪澇災害。假設降雨速度為v(t)mm/d,而最大排水速度為V,實時排水速度為v0mm/d。則,該地區在t-t0時間段
內雨水累積量為:
(1)
顯然當日降雨量較小時,降雨可以及時地通過土壤滲透以及河流排水排出,即v(t)-v0=0時不存在積水情況,更不會存在洪澇災害的隱患。但當日降雨量非常大或者持續高強度降水時亦即v(t)非常大或者持續較大時,就會發生洪澇災害。
在t-t0這段時期內,可以把從下雨整個連續多水期分為潛伏、蓄水和排水三階段。在潛伏階段(t0~t1),v(t)=v0,不會形成積水;到了蓄水階段(t1~t2),v(t)>v0,會開始形成積水,且積水的多
少與Δt=(t1~t2)的大小直接呈正相關,積水大于一定值時判定為洪澇,此階段持續時期越長則發生洪澇災害越嚴重;進入排水階段后降水速度減少至C以下(t2~t3),v0=C,此時期長短則與前期的積水量正相關,直到t3時刻排水結束,積水V=0。
則(1)式可以展開為:
(2)
從(2)式可看出t2時刻V(t)達到最大為:
(3)
于是可以參照此時的積水量Vm來判斷洪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假設觀測區排水速度恒為100mm/d,即與大暴雨的速度相當。當積水超過50mm時判定為洪澇,洪澇強度與積水深度有關。求得12年來洪澇災害發生的結果,見表1。
2.3 分布檢驗方法
在總體分布情況不明或有些分組數據一端或兩端為不確定數值時,用非參數檢驗。本文選用K-S檢驗、A-D檢驗和卡方檢驗三種常見的非參檢驗方法。三種檢驗的值都是越小,實際分布越接近理論分布。
3 關于鄭州洪澇災害的描述
一般大暴雨及洪澇災害發生的時間、每次發生的強度、發生頻率等遵循某種特殊分布。我們試圖以某種分布函數來描述這種規律,并通過非參數檢驗來判斷擬合優度。
3.1 洪澇發生頻率描述
通過每年災害發生次數的時序圖,可知鄭州歷年災害數之間的影響不大。根據鄭州2000~2012年洪澇發生次數的原始數據,可知鄭州洪澇發生次數的樣本原點矩8.923,大暴雨發生次數的樣本原點矩18.615。分別運用參數λ=8.92和λ=18.6的泊松分布對洪澇及大暴雨發生的次數進行非參數檢驗。
洪澇和大暴雨的K-S檢驗值分別為0.179和0.142,均小于置信水平95%時的臨界值0.36,通過檢驗;二者A-D檢驗值分別為0.51和0.31,小于置信水平95%時的臨界值2.5。因此可認為鄭州洪澇災害及大暴雨發生的次數都服從泊松分布。大暴雨年發生次數X~π(18.6)。洪澇災害年發生次數Y~π(8.9)。
3.2 暴雨發生月份描述
通過觀察大暴雨發生的月份可發現大暴雨發生時間集中在夏季,用常見的有界分布對其經驗分布進行擬合都不理想,其中Gen.Extreme Value擬合度最優,K-S檢驗值0.125,A-D檢驗值7.74,仍拒絕原假設。故只能通過頻數分析來描述大暴雨平均發生次數與月份的關系,詳見表2。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建立模型處理易得的降雨量數據,得出鄭州13年間洪澇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強度等信息。洪澇災害的發生次數服從泊松分布,并長期持續以大約每年9次的速度發生洪澇災害,7、8、9三個月份是大暴雨頻發月份。因此每年這三個月要特別注意洪澇災害的防治。
本文對鄭州洪澇災害進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洪澇災害的發生時間與強度可能會有某種聯系,但本文只分別檢驗各自的統計規律,而這兩者很有可能服從某種聯合分布;本文只針對洪澇災害進行研究,其他自然災害的概率描述也會對農業防災和保險賠付領域有深刻的價值,所以針對不足有待進一步分析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俊華,史培軍,方偉華,等.1736-1998年中國洪澇災害持續時間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3):409-414.
[2] 張俊香,黃崇福,喬森,等.自然災害概率風險區劃與軟風險區劃的比較[A].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C].2006:1-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Yao′an area, but none has caused great casualties but earthquake, and it did not cause enough attention.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collapse are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ao 'an area.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auses of the two kin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local human activ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area,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he area and reduce the impac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n local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關鍵詞:地質災害;滑坡;崩塌;地震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landslide;collapse;earthquake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6-0178-03
0 引言
地質災害主要受到區域地殼穩定程度、地震活動、天氣條件、人類生活等因素的影響。且地質災害的演化因素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人類影響和自然影響[1]。筆者就云南楚雄姚安梅家山、尖山地區的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進行歸納,為該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該地區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年溫差小、四季分明、干濕季分明、垂直氣候差異顯著、主體氣候明顯等特點。由于受地形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暴雨籠罩面積小,暴雨強度大,歷史短,多為單點暴雨,暴雨時分空分布不均。主要為紅壤土、棕壤土、黃棕壤土等。植被較為茂密,樹種主要有云南松、華山松等,灌木有小鐵子、杜鵑、山茶、火把果、云南含笑、刺黃連、沙針、水麻柳等,植被覆蓋率較高。
1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調查工作主要是地質災害點的調查分析,根據地質災害類型確定可能產生危害的區域為工作區域。在調查中有針對性地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進行,同時進行地方地質災害史及現狀有無地質災害威脅、危害的訪問。工作重點主要為地質災害點的相關數據信息的收集。該地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
①滑坡。通過調查發現,梅家山地區發育滑坡體2個(H1、H2),尖山地區發現滑坡體1個(H3)。滑坡所處地段地形較陡,主要為粉砂質泥巖,地表坡、殘積層和全、強風化巖體發育,植被覆蓋較低,與人工切坡修路有關,規模相對較小。
H1滑坡:滑坡寬約15m,長約55m,滑坡體厚3m~5m,體積約3300m3,規模屬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約36°;滑坡體以上基巖地形坡度約30°~40°,植被較少。滑坡體物質主要為碎塊石夾砂土,碎石的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及石英砂巖等,密實,厚2m~15m,中前部略厚;滑坡兩側基巖出露,基巖產狀45°∠54°,基巖裂隙發育,發育三組節理,J1產狀為245°∠67°,J2產狀為145°∠84°,J3產狀為340°∠76°。
H2滑坡:滑坡寬約30m,長約52m,滑坡體厚5m~12m,體積約12480m3,規模屬小型。滑坡體以上基巖地形坡度約30°~50°,滑向190°。山坡上植被較多。滑坡體中間較為平直,滑坡體兩側可見陡坎;滑坡體物質主要為碎塊石及全強風化泥質粉砂巖、石英砂巖;由2個次級滑坡組成,前后緣有塌滑現象。
H3滑坡:滑坡寬約60m,長約120m,滑坡體厚5m~10m,體積約72000m3,規模屬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約30°;滑坡體以上基巖地形坡度約45°。山坡上植被較少。滑坡體物質主要為碎塊石夾粉砂質粘土,碎石的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為主,滑坡體結構松散,中前部略厚。
②崩塌。在梅家山地區未發現崩塌,在尖山地區發現1處崩塌(B1)。
B1崩塌:崩塌體寬約20m,長約15m,坡高約8m;地形坡度35°。基巖為泥巖、泥質粉砂巖,巖層產狀68°∠54°。裂隙呈閉合狀,未見充填物。該邊坡坡體基巖崩落,堆積于坡腳,形成倒三角錐形堆積體。經赤平投影分析,該邊坡為一逆向坡,但由于巖體受節理切割,形成楔形破壞,該邊坡不穩定。
③地震。云南楚雄姚安地區區域內規模較大的徑向構造帶與地震[2]的分布與發生關系密切,如小江斷裂帶、普渡河斷裂帶,均與小江斷裂帶及普渡河斷裂帶關系密切。據資料:小江地震帶自886年至今,共發生破壞性地震32次,震源深度10~30km。普渡河斷裂帶自1696年至今,共發生破壞性地震6次。據資料自1515年至今,共發生有感和破壞性地震18次,地震多發生在南北向構造與新華夏構造系的“多”字型構造復合部位,該地震危險區主要受普渡河及元謀地震帶的影響。
由于云南省地震動峰值加速規劃圖可見該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為0.15g,地震動反應普特征周期為0.45s地震基本強度Ⅶ度(圖1云南省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根據《云南省區域地殼穩定性評估圖》(1:100萬)資料,區域地殼穩定性為次穩定區。
2 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
姚安地區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地震。根據影響地質災害的影響: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進行將姚安地區的地質災害類型如下:①人為因素影響的包括有:滑坡、崩塌;②自然因素為:地震。由于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及生活的影響,例如工程建設開挖不合理、過渡采沙、采礦規劃不合理、過渡伐木使得地面植被的大量破壞等,導致姚安地區相成易發生滑坡、崩塌及不穩定斜坡的地形條件,由于受雨季降雨、地震活動的外力誘導條件造成了該地區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
3 地質災害的防治
我國是一個是地質環境相對比較脆弱脆弱、地質災害相對頻發的國家,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正在與日俱增,導致我國地質災害不斷發生,且隨之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在不斷增大,甚至有時會嚴重威脅我們的生命安全。針對目前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受災區正常的生活與經濟的發展的現狀,如何有效減緩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即地質災害的有效預防和及時治理是我們需要認真討論與研究的重點。具體措施如下:
3.1 建立地質災害區圖
根據地質災害類型,建立地質災害區域調查圖,劃分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分布范圍,且明確不同地質災害的易發等級,明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同時利用GIS等方法,將地質災害調查結果與該地區地質條件相結合,建立地質災害預測數據庫,形成地質災害空間預測分布,同時將信息共享,建立連點到線到面的地質災害預測體系,且利用該體系進行長期跟蹤,及時更新地質災害突發數據。
3.2 治理措施
①植樹造林工程。對過渡砍伐的地區進行植被造林工程,避免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②工程治理。對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具備地質災害發生危險點進行治理,例如對危險斜坡、邊坡進行工程治理,對公路兩側的斜坡進行加固等,減少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雨季前對排洪線路進行檢查治理,清理排洪溝中的堆積物,加固修補排洪溝,保證其在雨季的正常運行;雨季來臨前清理河道,避免過渡采砂導致雨季沖毀河道;利用回填、修整邊坡等手段治理規劃不合理采礦地區,并重新規劃采礦計劃,使其合理、安全、可持續的進行。
2001年7月云南東川地區山體滑坡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傷,5戶房屋被埋,塌方3萬多m2。災情主要是集中在上世紀50年代的老房屋地區。2012年6月云南南華縣地區發生山體滑坡造成7戶19間房屋倒塌,18戶農戶緊急搬遷。2013年1月云南鎮雄山體滑坡造成16戶村民房屋被埋,據統計在家46人,造成42人遇難。2015年8月云南富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12人遇難。可以看出滑坡的防治工作與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關系十分重要。
利用地質災害區圖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對隱患區內進行重點排查,2015年,南華縣針對地質災害隱患點82處,受威脅人數達到6000多人的現狀,利用組織搬遷842人,砌筑擋墻32000m2,開挖、清理排洪溝42000m,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等措施,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起,直接減少了經濟損失30多萬元,達到了“0”損失“0”傷亡的目的。(資料來源:云南南華縣國土資源局)
③地震。地震是由一系列的劇烈的地質活動造成的,地震的發生時我們無法控制的,針對姚安地區地殼為次穩定性地殼,即相對地震發生頻率偏高,如何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是地震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1)利用行政手段強制提高工程建設的抗震系數;2)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住戶。從而達到地震發生時減少或降低建筑物的破壞程度的目的,起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2009年姚安地震共造成附近10個縣,80.6萬人受災,當地大量民房倒損,教育、水利、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不同程度受損。災后恢復資金為6.25億元。
d、宣傳教育,人類活動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大量的亂砍亂伐,造成巖體,風化嚴重遇外力作用易造成滑塌等問題。大量采砂、采石施工安排不合理形成危險邊坡等問題嚴重。加強地質災害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避免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4 展望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目前地質災害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在預防的為方針,分為技術和非技術兩個方面,未來希望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技術方面的手段,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預測系統,將氣象變化、工程建設、地質環境等因素形成大數據庫,達到準確預測及時治理,零損失的理想狀態。
目前,地質災害預防措施中跟蹤排查主要以安排人員定點檢查隨時排查的方式來進行,相關的數字系統正在建設中,安裝地質災害預報信息顯示屏,在滑坡、崩坍隱患點設置自動報警儀,設置雨水、濕度自動檢測點,設置地質災害預警參數,形成24小時全網監護,達到有發生早預警先處理零損傷的目的。同時加強地質災害有關法律法規手段實施,嚴格處理人為因素造成地質災害的工程與個人。
幾年來,隨著在法律法規制度及預防工作的不斷深入,提前預防,及時治理恢復等工作有序進行,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與經濟損失在逐年下降,雨季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阻斷與損毀程度也在逐步降低,新建工程中地質災害預防措施的相關工程的實施有效避免了災害發生。盡量減少誘發地質災害的人為因素,即時監控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的變化,最大程度維護生命與財產安全是目前甚至未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智毅,楊裕云.工程地質學概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17-134.
[關鍵詞]地質災害 現狀 防治
我縣位于青海省的東部門戶,全縣總面積1893.82平方公里,全縣共有八鎮,十四個鄉政府,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又是地質災害高發區,每年汛期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人民生民財產安全。因此,認清我縣地質災害現狀,正確處理現實條件下地質災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是各級領導和社會公民面臨的新任務,也是實現社會穩定,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先決條件。
一、我縣地質現狀
2001年省水堪院派專家對我縣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區劃與調查,共查處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63處。2004年我局對109國道泥石流做了調查,發現泥石流隱患點2處。2005年因峽門地區突降暴雨,發現2處滑坡隱患。目前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67處,涉及全縣18個鄉鎮,47個行政村,其中滑坡49處,泥石流15處,崩塌3處,重大地質災害點達8處,主要分布在官亭鎮,杏兒鄉,隆治鄉,新民鄉,巴州鎮,李二卜鎮,古山鎮等7個鄉鎮,10個行政村、263戶,272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受到危機。
二、地質災害的成因
我縣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總體上表現在地質條件、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三個方面。
1.地質條件。我縣地質災害多發生在侵蝕剝離避低山丘陵區,依據其成因和形成機制,分為黃土丘陵、洋山剝離丘陵:(1)黃土丘陵:分布于黃河湟水河兩岸VI階級以上地帶,頂級為風級及黃土狀況,一般海拔在24002500米,切割深度為200―500米,溝岸壁陡橫斷面為V型坡面上落水洞屢見不鮮是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區,在溝底可見紅色碎銷巖出露。(2)淺山剝丘陵,分布在黃土丘陵與山丘之間過渡地帶,多由第三系紅層構成,局部上覆冰水堆積的卵、礫石層海拔在24002500米。紅層表面部分風化強烈,也是我縣地質災害最為集中的區域,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
2.自然條件。我縣屬典型的山區縣,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為30―40度的山坡上、破腳下或陡砍下,如果受暴雨影響,極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3.人為因素。主要因修公路,修水庫,開砂取礦及村民挖宅基地而引起的,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程度的穩定性,增加了自然坡度的臨空面,從而形成了崩塌和滑坡隱患,一旦條件成熟,極易整體下滑或崩塌,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很難預料,是人防不勝防。
三、當前防災存在的問題
我縣對地質災害工作是十分重視的,成立了地質災害防災領導小組,編制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確定了重要地質災害點,明確了各鄉(鎮)責任人,制定了地質災害責任制、動態巡查制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這幾年雖發生了多次地質災害,但無人員傷亡事故,但縱觀全局,我縣地質災害防災工作仍存在以下問題:
1.地質條件差,地災隱患面大。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層是我縣地災的多發層,我縣大多數地災點都分布在該地區,由于第四系土質松散,村民建房大多數選擇這類容易平整宅基地的地層,而這類土層一旦穩定性被破壞,增加臨空面,極易形成危害較大的滑坡和崩塌。
2.通信條件差,交通閉塞,信息傳播和抗災工作很難及時到位。由于我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多數在交通較為閉塞,通信設施較為落后的山區,對于地災方面的天氣預報和上級有關指示精神無法快速、準確的轉達到隱患點或災害點上,給防災抗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部分村民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存在聽天由命的思想,一部分村民心存僥幸心理,愿秉家舊業,雖經鄉(鎮)府多次做工作并限期搬遷,然遲遲未動,寧可簽訂生死狀,也不可搬遷;還有一部分群眾愿意搬遷,但由于生活困難和難以選擇合理的宅基地搬遷難以實現。
4.地質災害檢測的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全縣各鄉(鎮)國土員為地質災害聯絡員,但真正對地質災害的常識了解很少,更缺乏相應的知識培訓地災常識缺乏,但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對如何避災了解不夠,還有個別村級干部夏季外出打工不在崗現象存在。
四、防災對策
1.突出重點。對地質災害威脅大,面積廣的地災點政府應撥出專款,在汛期進行專人檢查,易便在制定預案、落實責任人、簡測人以及搶險時做到有的防失盡量減少意外損失。
2.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防范意識,做到家喻戶曉,各級部門要把地災防災的宣傳當做一項長期任務來抓,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防災意識深入到每個村民心中。
3.著眼于長遠,防患于未然。凡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應進行建設用地地災危險性評估,必要可提前進行防災治理,減少隱患發生。
4.增加財政收入,添屬必要的裝備和增設隱患點標志。警示牌上標明災害地點、災情類型、規模和危機范圍,標明安全撤離路線等。
關鍵詞:海堤防洪;工程設計;滲流計算;抗滑計算;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V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14-0091-02
廣東是我國的南大門,也是臺風暴雨頻繁發生的地區,臺風暴雨給沿海的城市和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為抗御臺風暴雨災害,保障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建設高質量的海堤防洪工程,對于提升防潮標準,對提升防御沿海臺風暴雨的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因地制宜、科學設計海堤防洪工程,運用可靠的施工技術是當前主要研究的內容。
1 工程概況
某海堤工程從地形地貌上是一個半島狀低丘區,海岸線長度12.6 km;地面一般高程在2~6 m之間,風力常達5~6級,浪高1.2~2 m,海岸線受沖刷嚴重,土地資源不斷被海水蠶食,海岸線不斷往內陸收縮。據調查,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現在短短的40多年時間里,該地區土地面積減少了1/3。為了保障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治水土流失,擬對受海水侵蝕的海岸線修建防護堤工程。本堤防工程級別為5級,防潮標準為10年一遇,排澇設計標準采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 h暴雨3 d排至耐淹水位的情況。擋潮閘及堤防均按5級建筑物設計。
2 工程設計
2.1 堤身斷面設計
海堤堤內沿線地面高程多在1~4 m之間,大部分在3 m高程以下,漲潮時,海水一旦越過堤頂,堤內水無法外排,極易造成內澇。因此,結合本堤防的地形、地質條件以及其防護的主要目的,本海堤按不允許越浪設計。
本工程既有舊堤加固段,也有新建堤段,本文只針對新建堤段進行設計。新建堤全段均采用混凝土臺階式護坡加消浪平臺堤型。
2.2 滲流穩定計算
2.2.1 浸潤線計算
斷面選取:選取堤身最高的典型斷面進行滲流穩定計算。
計算參數:堤身吹填砂土滲透系數k=1.40×10-3 cm/s,反濾層滲透系數k=1.16×10-2 cm/s,覆土滲透系數k=1.29×10-3 cm/s,堤基淤泥質土滲透系數k=1.77×10-4 cm/s。
關鍵字:泥石流;危害;治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practical, simply described under the definition of debris flow, all kinds of, and caused the causes and hazards of debris flows, and measures proposed to prevent debris flow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debris flow; hazards; governanc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64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所謂的泥石流,它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受到暴雨暴雪等一些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破壞力強是泥石流的基本特點。它的主要危害是沖毀建筑物、礦山、村莊等,造成人畜傷亡,以及破壞房屋、其他工程設施、農作物、林木及耕地、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等,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泥石流還會淤塞河道,阻斷航運,引起水災。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都是影響泥石流強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多種人為活動也在多方面加劇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進泥石流的形成。它的危害程度比單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我們要采用多種措施相結合來防治泥石流。
一、 泥石流的種類
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泥石流的種類也是各盡不同。
1、從物質成分角度進行分類
1)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
2)泥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
3)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
2、從流域形態進行分類
1)標準型泥石流,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積較大,能明顯的劃分出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長條形,其形成區多為河流上游的溝谷,固體物質來源較分散,溝谷中有時常年有水,故水源較豐富,不能明顯的分出流通區和堆積區。
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狀,其面積一般小于1000㎡,無明顯流通區,形成區與堆積區直接相連。
3、從物質狀態進行分類
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它的特征是:粘性大、固體物質最高達80%。其中的水不是搬運介質,而是組成物質,稠度大,石塊呈懸浮狀態,暴發突然,持續時間亦短,破壞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體物質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為搬運介質,石塊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具有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呈扇狀散流,停積后像“石海”。
二、造成泥石流的原因和危害
要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才會形成泥石流,流域內要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要源源不斷的補給泥石流;地形要陡峻,溝床縱坡要較大;在流域中的中上游應有強大的暴雨來提供充沛的水源作為外動力條件。除了這三個基本條件,加劇泥石流的發生的原因還有人類活動改變自然條件。
1、沒有合理開挖
在修建鐵路、公路、水渠等工程建筑時沒有合理開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因為這些因素破壞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云南省東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千溝,它就是因為在修建公路及水渠,使山體破壞,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嚴重。
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采石
不合理的棄土、棄渣、采石,是造成泥石流發生的常見原因。 比如在甘川公路西水附近,在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溝內開采石料,接著就在1974年的7月18日發生了嚴重的泥石流,造成15座橋涵淤塞。
3、濫伐亂墾現象嚴重
濫伐亂墾的后果就是使植被消失,讓山坡失去保護,讓土體變得疏松,沖溝發育加重水土流失,破壞了山坡的穩定性,造成崩塌、滑坡等促進了泥石流產生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甘肅省白龍江中游樹木蒼生、山清水秀,但后來因為伐木燒炭,燒山開荒,森林被破壞,才造成泥石流泛濫。
泥石流的暴發突然、來勢兇猛、迅速,再加上山坡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壞,造成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
1、對居民點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對居民點最常見的危害就是沖倒村莊、城鎮等,淹沒人畜,毀壞土地。
2、對公路、鐵路及橋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的發生可以將車站、鐵路、公路等直接埋沒,還可以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造成交通中斷,顛覆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致使人身傷亡等惡性事件的發生。當泥石流匯入到河流時還會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迫使道路改線,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3、對水利、水電工程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對水利、水電工程造成的危害主要可以從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過
溝建筑物,淤埋水電站水渠,并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方面看出。
4、對礦山造成的危害
摧毀礦山及,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使礦山報廢都是泥石流對礦山帶來的危害。
三、如何預防泥石流災害
1、防治原則
通過理論研究及實際工程治理,相關的泥石流研究人員積累了一定的泥石流防治經驗,總結出一個災害防治原則,“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綜合治理”。
2、防治措施
2.1預防工程措施
防護工程是針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區等主要工程措施做一定的防護建筑物,主要是為了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對主體建筑物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的危害,護坡、擋墻、順壩等都是主要的防護工程技術。
2.2加強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一種通過種植植被來防止或減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方法,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此外,還有一種常見分類方法,它是根據生物類別,將生物措施分為林業措施、農業措施和牧業措施三種類型。林業措施是指在易發生泥石流的地區種植一些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穩固溝床等。農業措施則為了少了水土流失,根據地形、流域等特點,合理規劃,開發坡地農田耕地,讓土地被重新利用。牧業措施是指在易發生泥石流山區要避免過度放牧,防止草場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的降低,減少泥石流固體物質來源量。
2.3、治理工作要與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
治理工作要與群眾利益相結合,換句話說要讓群眾嘗到甜頭,才能保證群眾的積極性經久不衰。舉個例子,在安化大鹿院村實行的是綜合治理,早在1988年人均占有糧370kg,人均純收入就在達到了480元,家家有存款,有余糧。在1984年,發生了一場特大暴雨,臨近大鹿院的每一個村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山體滑坡、房屋倒塌、農田被毀等,但令人震驚的是唯大鹿院安然無恙。這說明 了什么?降雨程度相近,災害卻顯然不同,充分說明該村在治理和防護功能上的明顯差別。
四、結論:
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是一項極復雜、周期性較長的工程,更是一項醫治大自然創傷的偉大工程,它所涉及到各種學科的知識,不能由單一的一門學科所代替。因此我們要對泥石流進行全面的結合治理,讓經濟、生態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崔鵬.我國泥石流防治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5):7-1 3.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煤礦是不可再生資源。人們為了發展。不斷的開采煤礦。而煤礦地質不同于其他礦物的地質.導致了在開采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煤礦地質災害.導致了人的生命和財產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如何能有效地反映煤礦地質災害特征、災害的誘發因素及如何防治煤礦地質災害,是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1 我國煤礦地質災害的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 地質條件和地理環境十分復雜, 由于山地、高原、丘陵占 70%左右, 地質構造活動頻繁, 氣象條件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很大, 這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 而且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
我國能源 70%以上取自煤炭, 煤炭行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煤礦災害的發生已嚴重制約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煤炭開采不僅受到地面地質自然災害的威脅, 更嚴重的是還遭受井下各種災害的威脅;無論從災害的經濟損失, 還是從死亡的人數看, 煤炭行業均占全國災害損失的 1/10 以上。
長期的研究實踐表明, 無論是地質災害本身還是對其監測和防治,都涉及經濟活動或經濟現象, 都需要開展合理的經濟評價;但在國內, 對地質災害, 尤其是煤礦的地質災害, 尚缺乏可供借鑒的經濟評價方面的系統理論、方法和經驗, 開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以往開展的少許研究也多是經濟管理方面的人員進行的, 對地質災害本身缺乏應有的專業了解。
據有關資料統計, 近20年內, 造成百人以上傷亡的重大地質災害事故在我國幾乎年年發生。最為嚴重的是1998年, 全國共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突發性地質災害 18 萬處, 規模較大的有447處, 造成1157人遇難, 1萬多人受傷, 50 多萬間房屋被毀, 經濟損失達270億元。據專家分析, 95%的地質災害是因為人類活動而誘發的。
今后一段時間內, 隨著更多的基礎建設、能源交通項目的啟動, 區域內的經濟發展與地質災害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建設中, 由于忽視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的專題研究, 其教訓慘痛。因此, 地質災害防治勢在必行。
2 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我國地質條件復雜, 因此煤礦遭受的自然災害種類也很多, 主要有滑坡、地面塌陷、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礦廢棄物污染災害、水土流失等, 嚴重地危及著礦山正常生產和人民生活。
2.1 山體滑坡
煤礦的開采、矸石的堆放破壞了坡體的原始應力平衡, 是誘導滑坡、崩塌災害的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 每年此類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以數億元計。例如,2004年6月5日下午, 某地區一山體由于暴雨形成的山洪沖刷, 致使山體和煤礦煤矸石渣場攔堤被沖垮, 山體及礦渣約20萬m 3 沿坡地向前推移約500 m, 覆蓋山腳14戶村民住房, 房屋被土石方壓塌, 夷為平地, 造成人員傷亡。據現場調查, 該14戶住房內共居住56人, 24人被埋, 其中3人生還, 3人死亡, 其余18人失蹤。
2.2 地面塌陷
這是煤礦開采后經常出現的一種地質災害。塌陷會造成礦區土地大面積水, 會誘發山體滑坡, 還會破壞耕地等等。根據不完全統計, 2000 年以前, 平均每年計劃采煤 12×10 8 t, 塌陷土地面積 2.4×10 4 h m 2 , 2000 年以后, 每年塌陷土地面積將以 4%~5%的速度增長。例如,2006年5月, 某地區煤礦在開采時發生透水, 導致村莊多處地面發生塌陷, 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裂縫。該煤礦位于村西北側, 由于開采歷史悠久, 采空區面積大, 放炮時引起原來堵水的地下封墻出現松動和垮塌, 村子地下老窿積水迅猛涌入礦坑內, 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地下溶洞土層發生崩落, 使地面出現裂縫和產生塌陷。
又如,由于過量采煤導致地表塌陷, 某采煤塌陷區昔日大片良田,如今變為一片。因地面塌陷, 附近已有4個村莊被迫搬遷。地面塌陷面積達4萬h m 2 , 治理 1 h m 2 塌陷地要花費近 90 億元。
從這些資料看, 煤礦的開采嚴重威脅著礦區土地資源和人民的生活, 這一問題的研究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3 煤與瓦斯突出
據統計, 我國在 1984—1995年的11年間, 煤礦中發生煤與瓦斯突出近 10 萬余次, 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0億元。例如,1991年4月21日, 某省煤礦瓦斯煤塵爆炸, 死亡147人。2006年8月4日16時左右, 煤礦發生有害氣體涌出事故, 至今已造成 18 人遇難。同時該煤礦范圍內發生地面塌陷,造成井下一個永久密閉區被打開, 同時產生明火, 導致有害氣體涌出。無論是從經濟效益上看, 還是從人民的人身安全來看, 災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緩的。
2.4 礦井突水及淹井災害
煤礦突水事件在煤礦生產中也是常見的, 并且直接影響煤礦的生產、效益和安全。如1993年1月5日某煤礦突水量 3.96×10 4 m 3 /h, 直接經濟損失 1.35 億元。又如,1996 年8月4日, 某地區連降暴雨, 山體邊坡產生大量崩塌、滑坡, 受洪水夾帶形成泥石流, 堵塞泄洪溝谷, 抬高洪峰, 使均勻泄洪變成集中泄洪, 下游洪峰高達 6 m~7 m, 洪水灌入礦井, 導致煤礦大面積沖淤, 546 名當班工人被困井下, 沖毀橋梁和公共建筑設施, 致使該地區周圍的街道、商店遭到洪水、泥石流的襲擊, 淤泥深達數十厘米, 造成礦工和居民死亡共 60人, 經濟損失達 2 億多元。
3 災害防治措施
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維持社會的安定, 必須切實重視對煤礦地質災害的防御, 制定防御自然災害的對策和措施。
3.1 加強科學管理并建立科學預報工作
各種地質災害均有其自然屬性, 其發生發展既有偶然性, 又有一定規律可循。煤礦生產要規范化, 杜絕私挖亂采現象, 合理規劃開采范圍。在煤礦采掘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礦區實際情況, 建立地質災害預報制度,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這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 只有做好這項工作, 才能夠做到未雨綢繆, 防患于未然, 才能徹底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3.2 加強政府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首先, 摸清地質災害底數, 基本掌握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 圈定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 在此基礎上擬定防治規劃、計劃。其次, 堅持每年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汛前、汛期和災后的檢查研究, 以防為主, 綜合治理。第三, 加強行政管理執法力度, 健全完善 5 個體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的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政府部門執行法律法規的機構和體系;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機構體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體系, 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動態;建立政府預測預報體系, 分定期、不定期、長期、中期、近期及臨災警報等, 對問題嚴重的要進行通報、曝光。
3.3 加強地質災害宣傳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災意識
宣傳各種地質災害知識, 培養全民災害意識, 可以做到災前有防, 災中不慌, 災后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減少災害損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 通過各種途徑做好防災抗災的宣傳教育工作, 引起人們對災害的足夠重視, 增強人們的防災意識, 達到心中有數、居安思危的效果。
4 結束語
我國煤礦分布廣、戶數多、規模大小多樣化 由于技術、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響, 資源開發中引起的地質災害相當嚴重, 給礦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各個煤礦的地質環境條件是復雜的, 單獨的強調任何一種誘發因素和只采取某項防治措施都是片面的。因此, 合理有效的利用資源、保護煤礦環境, 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煤礦地質災害, 實現煤礦的可持續發展,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今天,區委、區政府決定召開全區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全區防汛抗旱工作。5月1日至10月1日是嘉流域的主汛期,各地各部門務必嚴格按照國家防指的要求,扎實做好汛期防汛工作,并要繼續抓好抗旱保苗。剛才,榮秀書記宣讀了表彰文件,幾個單位作了交流發言,請大家認真學習,相互借鑒,共同做好全區防汛抗旱工作。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講三點意見:
今年,我區遭遇了罕見的冬干連春旱,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給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雖然前些天下了幾場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的旱情,但是幾個山區鄉鎮的旱情還沒有根本緩解,抗旱減災形勢依然嚴峻。根據氣象部門天氣趨勢預測,5月份降雨量偏少,7月中旬開始有25天左右伏旱天氣。為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正視困難,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地落實好全區春季抗旱工作會議精神,切實用好抗旱資金,夯實水利基礎,把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同志們,久旱必有久雨,我們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時,也務必把防汛工作作為頭等大事。據氣象、水文部門預測,雖然今年嘉陵江發生中高洪水概率較往年持平,但中小河流可能發生大水,局部暴雨導致的洪水災害隨機性增大,暴雨、大暴雨天數多于常年。特別是去年螺溪河流域發生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為我們敲響了防汛的警鐘,絕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務必抓好抓實。目前,就我區汛前檢查的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近年來我區未發生較大洪水,導致一些領導和干部存在著僥幸心理,對防大汛沒有清醒的認識和充足的思想準備;二是部分鄉鎮和部門在汛前未對轄區重點部位進行認真排查,對自己轄區哪些是重點防汛部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心中無數;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門防汛預案編制不完善,責任人不清楚,防汛資金未落實、物資準備不足,通訊不暢;四是區內小(二)型水庫病險嚴重,進庫公路交通不暢,如遇堤壩垮損,后果不堪設想。這些問題如不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一旦發生暴雨洪澇災害,損失的就不僅僅是財物,群眾的生命都難以得到保證。為此,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務必高度重視,寧可花錢買平安、不可花錢買教訓,始終繃緊防汛這根“弦”,全面、深入排查并及時、徹底消除防汛安全隱患,確保安全度汛。
防汛安全,事關全局。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務必把當前的防汛工作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抓緊抓好抓實。具體來講,要做到“三個到位”:
一是思想發動要到位。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務必認真分析大暴雨、大洪水災害形勢,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思想,克服麻痹大意、僥幸心理和松勁情緒,切實做到“寧可備而無汛、不可汛而不備”,把思想統一到上級黨委、政府的要求上來,統一到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上來,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層層宣傳,層層發動,鼓勵全民參與,確保萬無一失。
二是防汛預案要到位。這是防汛搶險工作的基礎,必須提早做好。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在原有預案的基礎上及時會商分析,再完善、再細化、再落實。對重點水庫、嘉陵江和螺溪河沿岸城鎮、低洼地帶和地質災害易發地段或區域,要公布行政首長和部門責任人。特別是山洪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段和病險水庫,必須更加嚴格地實行24小時值班監測制度,如遇緊急情況要在第一時間通過投親靠友避躲和轉移疏散等辦法,緊急轉移群眾,確保安全度汛。一旦出現險情,要迅速啟動預案,領導干部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全力組織搶險救災。去年,我區投入資金470萬元,開展了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該系統汛期將投入使用,各地要落實專人管理各個監測站點,確保各個監測站點信息及時匯集到中心預警平臺,加強群測群防管理人員培訓,掌握雨量站、預警廣播等監測預警設備的使用技能,確保山洪災害發生時能夠按預案要求及時組織人員撤離。
三是搶險準備要到位。一要搞好安全檢查。將各類水利工程、橋涵、碼頭、物資倉庫、供電供水設施、通信線路、廣告牌等作為防汛工作的重點,全面檢查,消除隱患,及早處置。二要落實防汛物資。要及時準備防汛搶險的船只、麻袋、木材、油料、車輛等;檢修河心洲壩救生高臺、救生船只等防汛設備設施,確保汛期能夠正常投入使用。三要落實搶險隊伍。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成立搶防突擊隊,指定搶險部位。同時,要組織流動搶險隊,抽調精干搶險人員,一遇險情,立即行動,全面出擊,及時救助。
防汛工作責任重于泰山,任何環節都來不得絲毫麻痹和懈怠。各鄉鎮(街道)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務必以非同尋常的謀劃和工作積極性,切實加強領導,嚴明紀律,服從指揮,科學調度,扎實做好防汛工作,為實現全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要進一步落實責任。做好防汛抗災工作,關鍵在于落實責任制。要將每一條河流、每一個城鎮、每一座水庫、每一處險工險段的防汛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對已經納入治理防范地質災害的險區也要落實責任人,特別是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病險工程、重點工程更要高度重視,倍加小心。各地一定要抓緊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全面實行問責制。要進一步完善各項
規章制度,把行政首長負責制貫穿到防汛工作的全過程。防汛主要責任人要身體力行,親自指揮,加強協調,落實措施,深入調查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防汛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 二要進一步加強配合。防汛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各地各單位務必認真落實防汛會議精神,以全區防洪安全大局為重,服從統一調度和指揮,切實履行職責,做到令行禁止,步調一致。氣象、水文、水務、防汛和國土部門要加強汛期值班,及時掌握和分析雨情、水情、汛情及地質災害情況,暢通信息,當好參謀;電力、交通、建設、民政、公安、衛生、農業等部門要分別搞好搶險物資、交通、通信、電力等服務,加強安全保護,確保有大汛而無大災,有大災而無大疫,確保災民及時安置和救濟。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iming at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takes rock slope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as example and evaluates and compares its stability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alysis(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pole and other intensity projec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order to work out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關鍵詞: 巖石力學;穩定性分析方法;崩塌危巖體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中圖分類號:P64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8-0118-02
0 引言
危巖體(dangerous rockmass)一般指被多組不連續結構面切割分離,穩定性差,可能以傾倒、墜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質體。由危巖體造成的崩塌災害,可對公路、鐵路、水電站等工程設施造成巨大威脅,尤其涉及到山區人員密集地區的房屋及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具體針對工程實例中的崩塌危巖體進行穩定性計算及分析也已成為地質災害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之一。
1 工程概況
危巖體所在坡于侵蝕構造中山亞區,山體高程1147.4m~1087m,相對高差為60.4m,坡向近東西,整體地形北高南低。坡體坡度上緩下陡,上部坡角40°~50°,下部坡角70°~85°。巖性為黑云斜長片麻巖,巖層均呈單斜產出,片麻理產狀190°∠10°,巖層傾向與坡向一致,為順層坡;坡度整體連續,無控制性構造穿越,僅局部地段存在部分臨空陡崖。由于巖體受風化作用嚴重,目前處于較不穩定狀態,嚴重威脅下方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亟需進行穩定性分析,防止發生崩塌地質災害。
該高陡邊坡巖性單一:①阜平群四道河組(AFsd):巖性為黑云斜長片麻巖,混合巖化淺粒巖,混合巖化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片麻理產狀190°∠10°。②第四系洪積(Q4pl):以洪積層為主,巖性為卵石,結構中密至密實,磨圓狀,粒徑3~7cm,均勻性差。
區內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節干燥多風,年平均氣溫12.4~12.7℃,月平均氣溫為26℃,最高氣溫為39.2℃,最低為-24℃,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降雨量平均534mm,冰凍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凍結深度0.7~1.0m。由此可見,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加劇了危巖體的風化作用。
2 崩塌危巖體特征與穩定性評價
2.1 崩塌危巖穩定性定性評價 崩塌危巖體節理發育,節理間距一般0.4~>1.0m,巖體結構類型以塊狀或裂隙塊狀結構為主,局部為碎塊狀結構。邊坡中的節理主要為張節理,裂面光滑平整、無擦痕,且多數節理無膠結,充填物很少。
通過對收集的節理裂隙進行統計,勘查區主要發育有2組節理裂隙(表1-3),產狀分別為100°∠70°~120°∠80°和193°∠46°~225°∠85°。裂隙極點等密度圖和走向玫瑰花圖見圖1。
危巖體坡向208°,坡度83°,坡面高21m,巖層產狀190°∠10°,兩組節理裂隙,產狀170°∠83°,10°∠80°。①坡向與片麻理面同向,為順層結構,②、③與坡向和節理面呈小角度相交,為不穩定結構組合關系,④為反傾結構面主要起切割巖體作用,綜合分析為整體不穩定結構組合
(圖2)。
2.2 崩塌危巖穩定性定量評價 該區危巖體破壞方式為滑塌式。
2.2.1 計算工況的選取
危巖的計算工況一般為以下三種工況:
Ⅰ工況:自重狀態(包括裂隙水壓力);
Ⅱ工況:自重狀態+暴雨(降雨的重現期按20年選取);
Ⅲ工況:自重狀態+暴雨+地震。
滑塌式危巖穩定性計算模型(圖3):
①對工況Ⅰ和工況Ⅱ按下式計算:
F=■
式中:F—危巖穩定性;H—危巖體高度(m);Q—裂隙水壓力(kN/m),Q=rwe12/2;U—滑面水壓力(kN/m),U=0.5γLhw;W—危巖體自重(kN/m);C—后緣裂隙粘聚力(kPa);?準—后緣裂隙內摩擦角(°);α—下滑面傾角(°);e—裂隙深度(m);e1—裂隙充水高度(m)。
②對工況Ⅲ按下式計算:
F=■
式中:P—地震力(kN/m),P=ξw,其方向可視為水平;ξ—地震系數,本工程取0.05。
③計算參數的確定:
計算參數的選擇考慮裂隙的貫通程度、裂隙的填充程度及裂隙的結合情況,《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DB50/330-2002)表4.5.1結構面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來確定裂隙面粘聚力C及內摩擦角?準;天然狀態下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0.05倍,暴雨時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0.5倍。計算參數見表2。
2.2.2 穩定性計算結果
根據上述穩定性計算公式及穩定狀態劃分標準對危巖體進行了穩定性計算及穩定性評價,其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按照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對危巖塊體穩定性的差別,危巖塊體在工況一條件下為欠穩定、工況二、三條件下為不穩定。
3 危巖體的治理
根據危巖崩塌模式及實際情況的不同,采用以下措施進行治理:①清除上部松動危巖,以人工清除為主,機械清除為輔,不宜使用爆破清除;②對大塊危巖采用錨固、支撐等方式進行加固;③對巖腔部分進行支撐加固,對后側裂縫進行灌漿處理,避免產生傾倒式崩塌;④設置被動消能槽以及攔擋墻(網),降低危害風險;通過以上治理措施,區內危巖得到了有效控制。
4 結論
①根據現場危巖的特點,區內危巖主要崩塌方式為滑塌式崩塌,危害性大;②通過對典型剖面采用穩定性定量計算以及赤平投影相結合,對崩塌危巖穩定性作出了評價,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依據;③通過穩定性計算結果與赤平投影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兩者結果一致,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參考文獻:
[1]劉傳正.地質災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2]中國地質調查局.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