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傳統藝術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什么是國學。
什么是國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換言之,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因此國學不僅包括數千年來積累流傳下來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也包括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娛樂方式的各種學問。關于國學,這是個細致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積累,培養興趣。強按牛頭可能適得其反。如果不感興趣,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以后有機會慢慢來。這也是一門藝術,相對于其它文學藝術的培養學習又有些許不同。比如關于作文寫作,這是個技術活,有相對固定的套路,寫的像流水賬,說明作文課真的沒學進去。再就是對作文或者作文的題目真的不感興趣。關于書法繪畫,這是個熟練活,得練習的。是不是你們家長寫字也不好?有字帖有書法班,練一練,立竿見影。如果一個人開始有逆反心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對立起來,多引導,少強迫,跟他交朋友,多從他的角度想想,愛因斯坦的作文和書法未必好,牛頓的作文和書法未必好。不在同一個時代,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二、學習國學的意義。
在傳統與現代的對抗中,中國文化經歷了兩次熱潮,出現了所謂的“國學熱”;雖然今天“國學熱”仍在繼續,但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并沒有樹立起來。因此,重樹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迫切的使命感。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主義精神,指出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思維具有“動態的、整體的、聯系的、隨機的、綜合的”等特點。這些論點,無疑從整體上指出了中國文化中最寶貴的地方。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儒家與中國文化、道家與中國文化、佛教與中國文化,多以中國歷史背景為線索,論述了中國文化中的三種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不僅哲理豐富、邏輯性強,而且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主要精神及其與中國文化發展的密切關系也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和中醫與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思想在中國的文學藝術與中華傳統醫學領域里的延伸,涉及中國藝術的特征、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中醫的根本理論、中醫與養生等許多饒有趣味的內容,切近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頗具現實意義。中國法律與韓國法律中有沒有儒家精神的比較,中國大陸與港臺以及韓國家庭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上的比較等。廣泛的比較既增強了說理的力度,又開闊了廣大國學愛好者的視野。比如中國佛教禪宗里的一個故事:一個貧困的人懷揣寶珠,但自己卻不知道,所以只好沿街乞討。禪宗用這個故事指明佛性本在心中,不必外求,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雖然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但國人自己卻看不到,經常崇洋——這個比喻真是再確切不過了。中國的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國人卻看不到它的重要性,非要等到西方人吸收了中醫成果再拿到中國來時才肯接受,這一怪象被他戲稱為“出口轉內銷”,很有意味。再比如,“理一分殊”是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明時期一個很重要也很難理解的命題,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比喻來說明其中的道理:“你不能說我只是一個父親,我沒有體現別的,那不行啊,對于你父親來講你是兒子,對于你兒子來講你是父親啊。所以你身上既體現了父親的理,也體現了兒子的理,這個理是完整的,不是孤立的,這就叫‘理一分殊'。也就是說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中都包含了整體的全部內容,所以是一個整體的體現。在中國現代化的建設中,要重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要樹立起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強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從整體上看,目前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還是在不斷地衰減,而且可以說是一代一代地衰減”。
三、如何學習國學。
1、學習國學,弘揚傳統文化,不只是時代的需要,也不只是暫時的熱潮,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歷史使命?,F在我們的社會風氣很浮躁,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人能夠完全沉靜下來讀一兩部國學經典,更多的人則對國學經典所知甚少且找不到閱讀的門徑。因此,我想推薦《中國的品格》這本書給那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急切想要學習國學的朋友,希望他們以此為學習國學的指南,去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奧妙。相信讀完這本書之后,有志于學習和研究。
2、國學之學習其實并不難,非常簡單,如扔一塊石頭一般。佛家有一小故事,有位禪師對僧人們說,學佛其實很簡單,就象舉起自己的雙手一樣容易,就讓這些僧人練習舉手,日日練習,不得間斷。這些僧人開始還都在練習,日子一長就懷疑了,說這不是佛法,都不練了。只有一位僧人,他不顧別人,獨自一人堅持不懈。終于這位禪師對堅持練習的僧人說,你已經悟到佛法真諦了,并傳其衣缽?!墩撜Z》中一些理也非常簡單,如不要巧言,要時時省察自己,對朋友要講信等,人人都能做得到,是平常樸素平凡的道理。但正因為其理樸素而平凡,卻包含著真理。人可以一時能行善,但要堅持行善就難。堅持就是修養,克服自己暴露出來的缺點,使自己心態趨向于安和鎮定,而少為外界私心所干擾。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為簡單而不去行,不去實踐,所以失去了修養的基礎,如此就無法進階學問之門了。
3、做學問,人們常說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莫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蹦苤训娜耸侵侨?,知已就能知人,就能知宇宙人生。學問除多聞,多問,還需多思,如此疑惑大解也就是心悟了,此悟是在實踐中來,而生真知。《論語》中“貧而樂,富而好禮。”這就是一種淡泊名利,心境安然的超然心態,如此心態,不以物喜不以物憂,心寧而思暢,是大智慧者修養。人無憂,則思無滯礙,能通明觀察,而得常人所難理解妙理,這就是為什么修身能開啟人智慧的原因。人的行為合于道,順于天時,心態必定是順暢的,他們比沒有修身的人智慧高是合乎常理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狈浅銓嵉囊痪湓挘腥苏f這話太簡單了,我真想說他幾句,簡單嗎?理解是簡單的,但理解又什么用呢?就象僧人舉手一般,最后沒幾個緊持到最后。這句話在修養中非常重要,修身就是要時時反觀自己,知道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時時加以糾正,如此學問才會長足進步。一個人做學問,最怕三天打魚,二天曬網,外境一來,就放縱自己,不反省自己,稍有些長進,一放縱,老毛病又犯了,不但于學問無進,并且使老毛病更加頑固,做學問人于此不可不慎。現在人開始懂得了,人心應該向善,一步步完善自己。千里之足始于足下,百層的高樓都是一磚一瓦添加上去的。人們在學問之初不要好高騖遠,應從實際里地簡單做起,使自己確實感到有體會,確實感到“樂在其中”。國學很簡單,就象邁開自己的腿一樣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學問雖簡單,確貴在堅持,要有信心,確信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4、國學的基礎是背誦。要將這些經典文學爛熟于胸才行。這也是現在為什么很少人學習國學的原因了,覺得枯燥,乏味。滿口的之乎者也,很陳舊,很古板,很落后。那是他們沒有這樣高的慧根罷了。然后是結合實際的生活體悟其中的奧妙。沒必要逐句逐句的去翻譯,去理解。它是一種很自然而然的文學,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化。所以,只要爛熟于胸,以后遇事,便會自發思考,舉一反三了。看近年來很火爆的翟鴻燊教授等等一些大師級人物,都是通過對古典國學的領悟,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從而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國學在當今的教育領域可謂是相當的冷門了。建議可以挑選《弟子規》、《三字經》、《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千家詩》、《聲律啟蒙》這類古人發蒙的讀物2至3種。這些讀物大多淺顯易懂,易于記誦,尤其適合小孩。其中《幼學瓊林》最好,幾乎是傳統文史常識的大薈萃。想要涉獵更深一點的,唐詩宋詞可背100到200首,《詩經》、《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可以借助譯注反復通讀。《詩經》有助于我們得到文化源頭的滋潤。而唐朝是中國最鼎盛的社會時期之一,其文化在唐詩中得到高度凝結。熟誦能得到其文氣脈絡。宋詞則具有了部分現代的氣息,對于人生終極意義的探討極富啟發性。這些詩詞的基礎能使我們的文化個性富有自由、靈活、雋永的精神?!墩撜Z》是我們文化的本根之一,最好能背。如果立意于深探國學要義,則《易經》不可不細品,《尚書》、《禮記》、《春秋》不可不熟稔,大乘佛學經典要作深入研閱。其他如諸子中荀子體正用博,可以反復涵詠,韓非子、孫子也值得深入把玩。真理往往是樸素的,是最簡單的。我們讀國學,應重于實質而不要流于形式,領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實踐。國學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
5、人們所謂學以致用,覺得國學學了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什么用處。還不如多學幾門外語,到時候好找工作。這也是當今這種快餐文化和拜金勢力的風氣所致的。國家沒能夠有效的保護和推廣我們自己的文化,深深的陷在抓經濟發展的“泥潭”里,顧不過來啊。所以能有這樣一批愛好國學的年輕人,是非常可貴的。這是我們的文化,不能丟。它的價值是非凡的,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它,發揚它。根據是多大年紀的人,有什么基礎,學來干什么的來決定如何學好國學。總之需要多看經典,《十三經注疏》里面,挑你想看的,實在看不懂的話,可以找上海古籍出版社或中華書局出版的現代人的解釋來看。推薦論語、孝經、周易。史學類史記和資治通鑒可以多看看。如果還是不喜歡看的話就看看文學類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什么的。解行相應就是學了就做,做了接著學,如此反復因為做了以后,再學就會有更深層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學,反之亦然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匆晃淮髱煹闹?,或者專門研讀一部經典,解行相應了,就一門深入了不能間斷或者貪學其他,就是長時熏修切忌貪多嚼不爛這樣才是學好如果光學不做,那么只是學到的知識而已,卻不會學到精髓。
參考資料:
閔軍--怎樣學習國學——讀《中國的品格:樓宇烈講中國文化》
周汝昌--夢解紅樓
趙玉平--心悟水滸--解讀水滸傳的團隊策略
曾經我天真的以為戲曲只是叫幾聲、念幾次、唱幾句……就可以了,也經常烏吖吖的跟著叫幾聲??墒乾F在去不一樣了,通過學習和閱讀,我知道了戲曲是經過無數代藝人的不斷豐富探索和發展,才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點。
然而,隨著社會以及生活的不斷改善和發展,電影、電視機和影碟機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占絕對的主流地位。這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受到極大的沖擊,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落。在過去地方劇團非常普遍,而現在都紛紛關門或轉向;在過去,戲迷到處都是,而現在越來越少了。
在平時,大多數同學喜愛流行歌曲和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直到今天老師在作文課上給我們放了戲曲,我們才算略聽了一點。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親口嘗一嘗?!币虼宋覜Q定要用行動來證明,創造條件、觀看戲曲表演、親身去感受戲曲的魅力。以我自己的能力來讓戲曲的未來發展能有一點希望,以我自己的能力號召大家一起去欣賞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藝術。因為多一個支撐著傳統藝術的人,就可以試著傳統藝術多一分未來發展的希望。
華夏民族的兒女啊,我們該清醒了,不能只盲目的聽流行音樂和影視文化,也應該聽聽祖先們留下的戲曲藝術,它們也有特點,它們也是藝術,它們更是與中國一起走過的朋友。
與它們打過交道后,你再試著和西方戲劇打次交道。你就會知道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表演體系;它還有三百六十多種戲曲劇,每種戲曲劇都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
中國的戲曲真是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但是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不妨去試試,也許到過交道之后你就會喜歡上它。
中國傳統戲曲是中國不可失去的,它就像是一盤美味的佳肴,失去了盤中的搭配,就算以前是一盤佳肴,現在也可能只是一盤普通的菜。
關鍵詞: 農村小學生 中國傳統語文文化 學生成長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受傳統的影響很深,為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農村人單純質樸,受現代文明的沖擊小,宗法觀念強,更宜開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的傳統價值觀教育。農村人是非觀念明確,懲惡揚善的愿望強,有著最樸素有效的判斷是非的標準。農村人有信仰,相信“因果報應”――有付出才能有回報,秉承踏實肯干而非投機取巧。他們更易做到真正的“孝親睦鄰”,維護良好的家庭、社會關系。積極利用農村地區的特點,有效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以孝為基礎的感恩教育
感恩文化,是指由感恩的精神活動所產生的思想價值體系、身體行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會制度、物質產品。我國的感恩文化出現得比較早,《詩經》中就有“投桃報李”的故事。感恩教育就其文化層次而論,有學者將主要內容概括為六個組成部分,即:尊祖敬宗、孝順父母、愛悌同胞、敬畏天地、忠君愛國和尊重師友。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尊祖敬宗思想的獨特表現形式,也是宗法觀念最直接的體現。如春節祭祖、清明掃墓等,都是表達懷念感恩的一種最常見的形式。孝順父母則是華夏兒女亙古不變的做人原則,《增廣賢文》中兩句說得非常形象,“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一個人只有首先做到入孝出悌,推己及人,才能真正忠君愛國,做出一番成就。一個社會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風氣,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密切配合,教師除了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作者的作文思路與表達特點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換個角度,選取某些材料,進行寫作訓練。有些課文,常常給讀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藝術空白:深蘊內涵的議論,簡潔樸素的敘述,概括粗略的描寫,欲說又止的省略……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根據作者的作文思路展開聯想,補寫這些藝術的空白很有意義,學習了《故鄉》后,在故鄉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慘氛圍的感染下,我要求學生回去觀察自己的家鄉,對比課文中的故鄉寫出感受?,F在,被各種關愛包圍著的獨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環境和豐裕的物質條件,往往忽視了這份可貴的真情?,F在我們呼喚真情,提倡報恩,不僅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學生做人的道德需要。這對構建和諧家庭,特別是促進他們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讓孩子在施恩報恩中體會給予的快樂。讓學生從孝心作業中學會關心父母、老師,體驗生活,學會感激,學會報恩,這無疑是切合實際又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堅定“因果報應”式的信仰
在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大力加強“有因必有果”的信仰教育,讓廣大小學生深刻認識到“有付出才會有回報”。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自強不息、不懈奮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輩艱苦創業、勇于拼搏的精神。讓學生懂得振興祖國偉大夢想的實現,要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長期奮斗,明白個人的理想也必須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憑借頑強的毅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腳踏實地,點滴積累,才能實現,從而使青少年自覺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農村實際尋找學生身邊的感性事物,并將其與理性認識相結合進行引導。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家庭勞動,親身體驗付出后收獲回報的喜悅與滿足,感受父母的艱辛與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熱愛勞動,珍惜生活,使個人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樹立宗法觀念式的價值觀
《禮記?大學》所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倡導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至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這是中國古代宗法觀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發酵,這句蘊涵著人生哲學和智慧但又稍顯狹隘的話語,被提升修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里得到新的詮釋和升華。
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們的總體要求是:敬業、樂群、誠信、友善、興家、愛國。一個人如果不愛國,家庭和自己便無所依附,情感更無處寄托;一個人如果不敬業,就很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就很難以平和之心待己待人,因而無法真正樂群。誠實、友善更是做人的根本,是自身快樂的源泉,是融入集體的法寶,更是社會和諧的有效依托。
開展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教育,要從小處著眼,細微帶動,以完善每一個體為根本,教育學生孝親睦鄰、互助友愛;要在追求平等、公正的基礎上,更追求自由和法治,從而構筑起堅固、溫暖、美好的人生前景,從小維護社會正義,為推動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
四、永保知足常樂的心理
這里所說的知足常樂,是基于對自身清醒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理追求,而非盲目自信與取得點滴成績的停滯不前和無所追求,換言之,就是要通過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所倡導的“中庸”――要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于適中狀態,達到知足常樂。
1.強調自省自律,注重心理和精神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家強調心理性的自我調節,注重心理和精神層面的追求??鬃釉唬骸帮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闭怯辛诉@樣的追求,才能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2.控制心理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意思是說,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于適中狀態,即保持心理平衡??鬃由眢w力行,表現出“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特征。我們現在倡導在中小學學習推廣的太極拳,就非常強調陰陽調和、聚氣凝神,常習之,就能很好地控制心理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進而強身健體。
3.順從自然,追求和諧。“和為貴”集中體現了儒家的和諧思想。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老子則崇尚“靜”,提倡“無為”,并“順從自然”,即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的“無為”,是與“妄為”對抗。順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強干那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才能事半功倍。這種講究“中和”的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態度,如能深刻領悟并踐行之,必能預防乃至避免盲目攀比、惡性競爭帶來的傷害,以及“子必成龍”心切釀成的慘劇,從而真正維護身心健康。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體現感恩,滲透感恩。我們要善于利用語文教材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讓感恩教育與語文教學相得益彰,更好地培養出品質高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所以,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以農為本的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思想,成就了中華民族悠久而光輝的歷史,也使得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鄉土的印記。中國傳統語文文化植根于厚重肥沃的農村土壤,才會使生命之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才能真正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伴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專業化被越來越多的強調進入各個細分行業。注重實用技術的工匠逐漸地將藝術從生活產品中分離,在生活用品的實際生產中人們也逐漸將設計放到了核心地位,設計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中扮演著雙重角色,而滿足了生活需要的人類的心理需求往往體現在對藝術的創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感也是通過藝術創造來表達的。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設計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藝術卻具備了回顧。這是兩者特有的個性之一。也就是說,讓生活更美好的設計使人們對滿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過藝術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達到最高境界。雖然兩者的差異具有一定的意義,設計與藝術特征的目的存在著明顯區別,但在設計或藝術的發展路徑方面,設計與藝術始終是相輔相成關系。比如,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平面設計藝術就是通過圖像和文字傳達并產生強大的宣傳功能和商業價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過兩種意境的創造是注入,然后調動一切手段來達到藝術運動。
二、中國畫與民族設計風格
中國的深化改革伴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影響,我們的設計也出現在一個新的模式。設計概念是逐步縮小與國際的距離。說明當代的設計趨勢就是好的設計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獨特的文化哲學。我們普遍的認為國家以及民族靈魂是由文化體現的,而文化差異是各個國家的根本區別。民族中的傳統文化被認為是這個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體現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繪畫意境中的民族傳統藝術可以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們的畫家在繪畫創作中追求的繪畫語言不再是展現純目的不是純主觀抽象的追求。我國傳統繪畫的永恒的創作原則是“中心得源、外師造化”。大多數的中國歷代畫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為主題來寬慰現實生活中的挫折,這是中國獨有的逃避現實的方式。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家的情緒也得到了釋懷,散發出水墨寫意的精神,巧妙地將主觀與客觀的理解融為一體,利用象征手法將自然對象與個人情感結合。將這種方式利用到現在的藝術教育當中,將傳統藝術設計教育的靈魂進行傳承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線條與水墨能夠使中國畫的表現元素更加豐富,所以我國的繪畫著重強調其重要性,線的曲直方圓,排列的緊迫性、剛柔的變化等,都可以達到自己情緒的表現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線給人不同的個性特征和情緒的表達。為了了解中國繪畫中線的豐富的審美意蘊,必須掌握水墨的規律和方法,使我們能深刻理解內涵的中國繪畫和設計中的應用,繪畫語言的設計可以實現深遠的視覺效果,能提高豐富的藝術內涵。“隨類賦彩”這種技法是中國畫的重要技法,心理學上認為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國的繪畫中早有體現。豐富的色彩通過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現,具有裝飾特點。水墨的濃淡表現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顏色是簡單而精致的。皴法不僅是凹凸表面紋理繪畫表現,更形象的認識和再創造的“體面”和“肌理”。傳承中國畫的這些技術可以成為藝術設計教育中傳統的藝術經驗,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創造基礎。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設計之邦,其傳統審美將他們的設計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的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便是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意義有深遠的影響。部分人看來,這個時代的矛盾看似是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實際是他們的完全融合,相互滲透。要發揚傳統,只有在現代社會,現代設計中從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提煉與學習,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較高的使設計的審美價值。
三、學生的藝術素養相對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當代教育認為藝術素養是創新設計的基本思想,它決定了設計思想和設計語言的廣度深度。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藝術修養可以體現設計師的質量,它更是不容易獲得的,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和對藝術的欣賞才可慢慢培養起來。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斷的增加藝術知識的儲備。這樣一來對于藝術教育中學生的設計能力的欠缺就會有一定的補償作用,加上不斷地藝術基本功訓練通過創意的結合便能設計出具有審美創造力的設計??鐚I的知識點也可以在設計中充分體現,設計才能不斷地推陳出新。而學有所成的設計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都能通過他們的作品得出結論,這些歷經現代設計市場考研的經驗對藝術設計學習中國畫教育是提高藝術設計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中國畫教學在藝術設計中的引用
由于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已經知道現代中國畫的概念,那么中國將如何借鑒藝術設計教學也很值得討論。藝術與設計的中國畫教學,不僅僅是文字,學習和培訓的技能,在中國畫藝術設計教育應該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純繪畫類中國畫教育,應根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共同設計和繪畫中找到。畫中國畫課程只注重技能的訓練,并在藝術設計教育與設計相關的中國畫教學。筆者認為,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國畫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
1.中國繪畫與設計一體化的形式
中國畫的形式和技術的教學內容是必要的。這部分主要是關于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和風格教學。例如:在作文課上,文本元素如點,線,面。廣告海報,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中國畫的元素進行創意設計的學生標志設計。
2.現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國繪畫和現代設計
中國繪畫經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義,類似于書寫形式。中國畫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繪畫活動的感受,人與自然之間,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藝術美——人與自然。當今世界是和諧理念的追求,在人與自然的推廣,這也與中國畫的精神遙相呼應,同時還設計了圍繞這一思路,并以此為主導。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國畫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內涵是中國,并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成為我們自己的民族藝術風格。
3.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必須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訓練到底在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藝術風格。中國畫的水墨語言和洗千變萬化,中國畫更耐人尋味,這本身就是創新,創新體現活動。中國畫教學,我們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藝術形式,不同的紋理,使畫面更具設計感。設計本身是由西方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原則,中國畫獨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語言符號,中西元素結合在一起,是設計形式的創新。中國畫與設計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從新的角度,全面發展相結合的中國畫和藝術設計學生潛在的藝術和審美人格,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五、結論
剪紙傳統文化作文【1】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薄ⅰ跋病?、“壽”等貼在窗戶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著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著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剪紙傳統文化作文【2】
每當我看見剪紙藝術家在一張張紙上飛快地揮舞著剪刀,創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時,我便不禁贊嘆不已。在我的語文書上,就有著四幅剪紙作品。
瞧瞧這四幅剪紙。沒每一幅上的人物,動物都惟妙惟肖?;蚺c動物嬉戲,或翩翩起舞,或與伙伴互相幫助,或津津有味的讀書,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幾歲的姑娘在花海里翩翩起舞。她身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跳著優美的民族舞,給人一種民族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息。她的身后是一叢叢的蒲公英。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潔白如雪,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白色的絨毯。一副美不勝收的樣子,使我不禁來到了想象的王國
從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壯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瑪日娜,今年17歲了?,斎漳葟男【褪熳x四書五經,她非常愛學習?,斎漳冗€是一個非常熱情好客的人。她總是喜歡將天南海北的客人請到自家家里,為他們唱歌,請他們在自家吃飯,讓客人們永遠也忘不了壯族人民的熱情。
回到現實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對這幅剪紙作品嘖嘖贊嘆。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民俗文化——剪紙。它是華夏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處處都散發著華夏廣大勞動人民團結,和諧的氣息。
剪紙傳統文化作文【3】
剪紙,是中華民族流傳的藝術,瞧!這些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美不勝收的剪紙,就是我們的作品。其實,每個生動的剪紙背后,都有一個神秘精彩的故事。“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同時,又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幅剪紙是這樣的:一位老翁騎著青牛在天空上飛行,正巧路過圓圓的月亮??吹竭@里,我不禁想起了幾句詩:“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此地。青牛駕車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看著看著,我的思緒便飄到了天空上。
由于畫家所處的自然環境、藝術理念、師承關系和審美取向的不同,從目中山水到筆下山水必生各異。
山水畫自五代北宋始分南北方兩大風格流派,在北方以荊浩、關仝和范寬為代表,畫中山水峻拔、勁挺、深厚,筆意枯老具有雄潤偉美的氣格;而江南山水則以董源為宗,畫中峰巒重疊、云霧明晦、湖泊遍布,筆意潤澤華滋,具有清逸秀潤之美,后繼者各師其宗徑渭分明。如今交通便利發達已無東西南北之閉,畫家亦見多識廣,目及天下山水搜于胸中,依著自己的個性和審美喜好自創山水畫。南京周奇峰是位藝融南北的金陵山水畫又一家。
奇峰成長發展于金陵,深受金陵山水各家畫法之影響,但他喜作北方山體山勢重山峻嶺、絕壁懸崖,頗有荊浩與范寬的造境和筆意,芝麻、雨點皴、間施披麻皴法,奇峰筆下多奇峰。他生活在江南,舉目皆是峰巒出沒林木茂盛、郁郁蔥蔥、洲渚映掩、漁村農家、一片寧靜、安詳平和的江南水鄉,景色是令人神往的精神家園,為奇峰的山水畫創作提供了源泉。
奇峰的山水畫造境多采取南北方山水體貌,不受地域真山水之制約,這表明他已經超越目中山水并升華為胸中山水的創作,這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飛躍。如清人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是山水畫家的一個高境界。如果畫家不僅描繪自然山水的外在物質性體貌,更深入的感悟自然之內在的生命氣質,以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投入其中,以“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與山水共鳴,借山水傳達自己的理想與思想感情、盡情抒寫自己的胸中之情意,這樣的山水畫才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本質所在。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博大精深的意境,觀賞者神游其間而無限暢神悅目。
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語言是筆墨。古人視作畫如作文,用筆如造句,用墨如文中詞藻,用筆求其形象之骨氣,用墨以顯示畫之韻致。
如果比喻筆是畫之骨,那么墨就是畫之肉,而色彩則是畫之膚。山水
畫氣質求蒼潤,蒼是用筆,而潤則是由墨彩而生。山水畫家能做到筆下生骨氣,墨彩有韻致,那作品就達到氣韻生動的至高境界。
在奇峰的山水畫中善用筆與墨,水墨交融,淋漓盡致。所以他所營造的山勢山體富有骨氣與靈魂。
【寫作經】
中國的戲曲藝術,源遠流長,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比如雍容華美的京劇、典雅精致的昆曲、高亢悲涼的梆子戲、輕柔婉轉的越劇,同學們可能都有所耳聞。殊不知,中國的戲曲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它深深地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如果要問同學們是否喜歡戲曲藝術,我想十有八九都會選擇搖頭。
因為藝術的門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這樣直觀,有這樣大的選擇余地。影視文化(尤其是韓?。?、網絡動漫、流行音樂、玄幻小說等等都對傳統的戲曲藝術形成了逼壓的態勢,再加上戲曲藝術本身比較冗長,節奏較慢,時代氣息不夠濃厚,與同學們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時空距離,而且戲曲需要安安靜靜聆聽欣賞,一招一式的模仿學習也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所以同學們不是很歡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作為在這片戲曲藝術極其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下來的傳人,對于這一藝術形式不可不有所知,剛開始可能不一定就能被吸引,但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劇種、劇目肯定是有其獨特的魅力,沉下心來,就一定能有吸引你觸動你的地方。陽光午后,泡上一杯茗茶,帶上耳機,茶香裊裊,絲管悠揚,別有韻味;周末假期,或者邀上三五同學,尋找一個遠離喧囂與浮躁的場所靜靜地欣賞梨園風情;如果流行音樂聽得的膩了,不妨學上幾句清純的戲曲,可能也不失為一種享受,怎么樣?試試看,不試試怎么感受其非凡的魅力呢?
那么如何寫這一單元的作文呢?
可以發表見解:面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市場萎縮,一步步地走向衰落,不知你會做何感想,你盡可以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可以介紹推廣:你鐘情某一戲曲藝術,就妙筆生花,將你的鐘情與喜愛通過文字傳遞給你身邊的朋友;
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飲食者類型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于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范圍。這么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后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其狀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后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徹,再用專門特制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占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干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傇谒奈迨胱笥?rdquo;,而所有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象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斗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肴。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范圍廣泛,制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咸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時易于軟爛,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信息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匯集了當時的飲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肴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于民間菜肴。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蛉肷搅植甚r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網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制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燴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面、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決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樸實無華為特點,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肴”。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盾岳蚧ā贰⑹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2]、《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3]。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
中國建筑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
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民風民俗
民間工藝: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4]。
衣冠服飾
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看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還看了:
1.中國傳統節日禮儀
2.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篇
3.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
4.我國傳統文化精選5篇
5.中國傳統文化的簡介
本刊特約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梁老師,你好!你長期研究中考語文命題,請你談談今年北京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有何特點。
梁恕儉:試題設置相對穩定是該試卷的重要特點。從題型上看,與往年一樣,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寫作題等多種題型,靈活多樣。從考點的設置上看,“語文基礎”“語文積累”“綜合性學習”等前五個部分設置的考點與往年基本一致。例如現代文閱讀部分由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塊構成,記敘文考查了情節梳理概括、內容理解分析和寫作手法分析評價三個考點,說明文考查了有效信息篩選與概括歸納、聯系文章內容印證鏈接材料理解說明對象特點兩個考點,議論文考查了概括中心論點或分論點、理清論證過程的框架與思路、補寫材料和論點之間的關系三個考點。作文與往年完全一致,為命題作文,以“提示語+題目+要求”的形式呈現。
記者:你認為2013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有什么亮點呢?
梁恕儉:試題設置穩中求變,總體難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的亮點所在。與去年比,今年的試卷在設題形式上呈現出新的特點:形式出新,出題角度新穎,設問靈活。在形式出新方面,從字形辨析、病句辨析、句子銜接等題可見一斑,如第2題要求選出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項,與去年的同類題每個答案有兩個詞語的詞義辨析相比,形式上有創新。在文章理解難度方面,今年的《洞茶》比去年的《白梅無價》,理解難度要大得多,因為文章內涵沒有《白梅無價》外露,需慢慢品味才能把握。題型設置、考查角度發生新變化這一點,如第15題“本文寫了作者與‘洞茶’幾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緣。請參照所給語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個字回答)①②尋找磚茶,失望困惑③④”。這是一道行文思路題。本題考查的是文章情節的概括,有一定難度。第16題“品讀第15段畫線句,聯系全文,說說‘洞茶’對于‘我’有哪些意義”。這是一道語句含義題,題干是:洞茶對于“我”有哪些意義。學生答題時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這一直接層面上,缺少對作者生活經歷這一層面的思考,洞茶同時是作者邊防生活的見證,與去年同類題相比,難度加大了。設題角度出新,總體難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命題的特色。
記者:梁老師,你如何評價今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題呢?
梁恕儉:寫作難度系數較高,這是今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題給我的感覺。從前年的“日積月累”、去年的“少年風采”到今年的“好奇”, 雖然都是命題作文,但今年的作文題寫作難度要大得多。前兩年的作文題,學生能快速從腦海里搜集到素材,今年的作文題則很難套用平時積累的素材,因為寫作時必須緊扣“好奇”選材,否則就會離題。但此題的設計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能引導初中生發現新奇世界、書寫心里秘密、抒發真情實感,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
記者:現在,請你談談今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的結構設置體現了怎樣的新課程理念,有何指引作用?
梁恕儉:和往年一樣,試題由語文基礎、語文積累、綜合性學習、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作文等六部分構成,共23道小題,各部分分值穩定,滿分為120分。六個板塊的分值比為1281193050,基礎題與寫作題的分值比為75。這一試卷結構的比例設置,旨在引導師生既要夯實基礎、突出閱讀,又要注重探究、訓練寫作,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所在。
記者:梁老師,你對2013年北京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有何整體印象?
梁恕儉:我很喜歡今年的試題,試卷中所散發出的濃厚的文化韻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記者:沒錯,文化是滋養性靈的好東西。那么,你認為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是怎樣將知識考查與文化相融的呢?
梁恕儉: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部分滲透文化元素。無論是錯別字的辨析、修辭手法作用的分析,還是古詩文默寫、名著閱讀,都滲透著古今文化元素。例如第3小題“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或俗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A.重慶合川區三匯天然石體,雖不及云南石林壯觀奇絕,也不及湘西紅石林古樸秀雅,卻也形態萬千,別具匠心。B.他出身于書畫世家,自幼便隨研究敦煌藝術的父親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終選擇了用線條和色彩演繹人生。C.玉不琢不成器,一個運動員天賦再好,如果沒有教練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訓練,也難以超越自我,取得優異成績。D.柳敬亭拜說書藝人莫后光為師,虛心學習,說書技藝爐火純青,成為揚州評話的一代宗師,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雖然這是一道成語或俗語使用正誤的辨析題,但自然景觀天然石體、人文景觀莫高窟、揚州評話故事等都與知識考查水融,可謂匠心獨運。二是熱點文化與經典文化齊輝。熱點文化現象如中國紀錄片發展狀況及紀錄片精品《舌尖上的中國》專題報道,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著文化名人蘇軾的故事的核雕刻藝術,北京當地的經典文化――京劇藝術等均在試題中呈現。三是風土人情與說話藝術諧趣。如記敘文材料《洞茶》,以“磚茶”(鮮為人知的茶文化現象)為線索貫穿全文,既呈現出“我”的心理變化過程,也表現出高原戰士的生活;議論文材料《話要有趣》,則運用中外經典事例將說話藝術的“趣”進行了充分論證,給人啟迪,引人深思??傊?,整套試題既有傳統文化,又有時代特色,既有人情風味的敘寫,又有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份滋養學生心靈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