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傷寒論的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傷寒論的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傷寒論的體會

第1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摘要]《傷寒論》中,運用針灸的有31條,其中病在三陽用針刺,病在三陰用灸法頗具特色。病在三陽者,多系外邪初中,正氣未衰的實證或熱證,宜用針刺,以泄熱邪;病在三陰者,宜用灸法,以溫中散寒。本文對《傷寒論》陽證宜針,陰證宜灸規律進行了探討。

[主題詞]《傷寒論》;陽證/針灸療法;陰證/針灸療法;針灸禁忌

ApproachtoRulesofAcupunctureforYangSyndromeandMoxibustionforYinSyndromeinTheTrea

tiseonFebrileDiseasesSunShitian(BinzhouMunicipalHospitalofTCM,Shandong2566

13,China)[Abstract]InTheTreatiseonFebrileDiseases,therewere31itemsaboutacupunctu

reandmoxibustiontherapy,amongthemacupuncturewasusedfortreatmentofdiseasesintheth

reeYangchannels,andmoxibustiontherapywasusedfordiseasesinthethreeYinchannels,wit

hdistinguishingfeature.DiseasesinthreeYangchannelsmostwereexcesssyndromeorheatsy

ndrome,i.e.,initialaffectionofexternalexopathogenandunexhaustionofvitalQi,whichw

eretreatedproperlywithacupuncturefordispellingheatpathogens;thediseases

inthethreeYinchannelswastreatedproperlywithmoxibustionforwarmingthemiddle-

Jiaotoremovecold.ThepresentpaperprobesintorulesofacupunctureforYangSyndromeandMo

xibustionforYinSyndrome.

[Keywords]Shanghanlun;YangZheng/acupther;YinZheng/acupther;AcupunctureContraindications

漢代醫學鼻祖張仲景,不但創立了一些寶貴的方劑,而且是善用針灸的大師。他的《傷寒論》中,所載原文397條,113方,其中運用針灸的就有31條,并有明顯的規律性,其中病在三陽用針刺,病在三陰用灸法頗具特色。

1病在三陽宜用針刺

《傷寒論》辨證施治之法,主要運用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這八綱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其中以陰陽為總綱。如病在三陽者,多系外邪初中,正氣未衰的實證或熱證,宜用針刺,以泄熱邪;病在三陰者,宜用灸法,以溫經散寒。《傷寒論》中以針灸主治或輔治的原文有15條,其中用針者9條,用灸者6條。在用針的9條中,就有8條用于三陽經證。茲引原文分析于下。

143條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按:本條由于婦女患傷寒,適當經期,以致熱入血室而成“血結胸證”,雖然狀似太陽誤下所致的“水熱結胸”,但僅胸脅下滿,而不硬,且脈遲,身涼、譫語,與水熱結胸迥然不同,在此情況下,既已熱入血室,必須隨其實取期門以瀉之。期門穴位于乳下二肋間,為肝募穴,肝藏血,故刺期門可瀉血室之熱,疏理肝氣,血室之熱既泄,肝氣條達,則譫語可止;脅肋為肝之外府,肝舒氣暢則脅痛可除。本病屬熱、屬實,故用針刺瀉之。

216條云:“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則愈”。

按:本條亦屬熱入血室,所不同者,其并非脅痛而是下血,下血是血為熱迫而妄行,故亦刺治于期門,使熱除則血安。本病也屬實熱之癥。

308條云:“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按:本條僅云可刺,可刺之“可”,是寓有一定涵義的。因三陰經中,亦有實熱之癥,本條言外之意,如該病顯有實熱之征,則同樣也可用針法治療。陰絡僅有一條刺法,尚云“可刺”,由此可見,仲景對陽證用針的規律,是非常明確的。

2病在三陰宜用灸法

在《傷寒論》中,病在三陽者宜針,病在三陰者宜灸的規律,真是涇渭分明,就灸法的運用來看,在6條原文中,就有5條用于三陰經證,例如:292條云:“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按:本條雖然手足不逆冷,且有發熱之征,但吐利而脈不至,是因吐瀉之余其氣暴虛,營氣不能接續,則病仍屬虛寒,此時可灸少陰以溫陽通經,則脈可復而病可愈。

343條云:“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按:本條為臟厥重證,雖未明言吐、利、汗出等癥狀,然從其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等癥狀看,已顯露陽消陰長,陽不勝陰之勢,病勢瀕于危殆,此時雖用吳茱萸、附子、四逆湯等,亦慮其緩不濟事,故急施灸法,以冀陽復。

362條云:“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按:本條癥見下利、厥冷、無脈,為真陽衰竭,病已極急。急宜取大艾炷重灸,如灸之陽仍不復而脈不至,氣又上脫而反喘,則必死無疑。

上述3條原文所列證候,均為陽氣虛弱之征,而且在發病的程度上一條甚于一條,皆用灸法治療,尤其是362條,仲景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而用灸法,足見灸法頗有卓效。

3體會

3.1《傷寒論》所列原文雖然僅有397條,113方,83味中藥,2萬左右文字,但其內容豐富,言簡意賅。張仲景運用經絡學說,闡述人體在病因作用下,導致臟腑、經絡、營衛、氣血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病理變化,總結出“六經病機”為理論概括,從而奠定了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

第2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關鍵詞】治療感冒;胃脘痛;脅痛;夜游癥;癲癇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306-02

有認為《傷寒論》只論述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另有則認為《傷寒論》包括所有的外感病在內,這兩種爭論誰是誰非,長期以來尚無定論,筆者認為應當辯證的看待,從《傷寒論》內容看,確實包括了溫病的各種熱性病,如第六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身灼熱者名風溫……”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觀點各一,認為該條文包括溫病的亦屬不少。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即小柴胡湯原義,上適用于上述四大主癥,七個或然癥,本主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組成,該方寒熱并用,升降協調,具流利三焦,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扶正去邪的功用,是治半表半里癥的首要方子,在臨床上可用于:

1治療感冒,小柴胡湯有和解透表、宣通內外、和暢氣機功能

由于本方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許多同道均有這方面的運用和治療體會,本人這里強調本方在治療體虛性感冒,經期感冒,產后感冒即所謂熱入血室證,運用本方均可收到奇特的療效。劉豐伍教授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論述。我循其道義而用之于臨床療效甚高。

2治療胃脘痛

由于本方具有疏利三焦之氣機,而胃脘屬于三焦之中焦,中醫對痛理解為“痛則不痛,不通則痛”,胃脘痛多為痰、濕、於、郁等因素阻礙中焦氣機暢所通,而本方且獨有這方面的功效,為了更具體說明,現舉下例:

患者張xx,男,47歲,門診簡易病歷,診療日期1929年8月16日,因勞里后,食利飯而致胃脘部疼痛,惡心嘔吐,體溫38度,頭暈,寒熱往來,胸脅整悶,舌淡,苔博白,脈數,辯為邪侵少陽,痰濕內阻,中焦氣機不暢,治預和解少陽,燥濕理氣即用本方如陳皮,草叩,厚樸,蒼術。焦三仙,二劑而愈。

3治療脅痛

人體氣機,左升右降、少陽經脈循胸絡脅,脅痛是本方四大主癥之一,因此臨床上運用本方加減進行治療脅痛:如肝膽疾病,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及胸膜疾病患均可收到很高的療效。

4治療癲癇

中醫理論認為癲癇是逆氣所生,人體內諸氣各有其正常行循規律,若這些氣反其道而行,必致氣逆,必挾邪上犯大腦,迷閉心竅引動肝風而頻發。而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氣逆痰聚,本方且具有疏理三焦之氣機,可使逆氣疏發下行使抽搐得以緩解和治療,從而達到本病的治療目的,如齊齊哈爾市建華中醫院周加大夫用此方如白芍,天麻、郁金、鉤藤、石菖蒲等,療效可達到79.3%,說明本方在治病上具有奇特的療效。

5治療夜游癥

我曾治一婦女,43歲,因驚嚇,白天不敢出門,怕見人,喜居于暗處,每到夜晚十一點、左右,從夢中起身挑水、干家務事,而次日否認其所為。病達三年之久,因閑談中得知此病,便想起老師曾經治愈過此類病人,便讓其家屬領來查治,查其癥挾有心氣虛,心陰虧虛之證,便用小柴胡湯合逍遙敞,重用酸棗治療,取藥二十余劑,癥狀大減,后因經濟困難未治療徹底,為此我更深的體會了老師所講:子時得病,乃陰陽交替之時,所選處方唯有小柴胡湯最為合理。而本方獨有治上治下,治里治外,治陰治陽的功效,所以在臨床無法辯的奇癥,用本方往往可致到奇特的療效。而本方精深之旨義,愿同同道共研。

6討論

小柴胡湯出自古典醫籍《傷寒論》,本方立法,以和解少陽為主,柯韻伯稱其方“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小柴胡湯的方義《醫方考》:“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陽經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補中所以防邪入里也1”。主方具有和解少陽,疏肝解郁,轉運樞機之功。眾所周知,大多數抗精神病藥因其不良反應較多,使部分患者難以接受而被迫中斷治療。如何有效地解決這對矛盾,筆者結合基層實際,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既可減輕消除藥物的不良反應,又不影響原有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減藥或停用抗精神藥物后,辨證應用中藥治療,有過渡穩定作用,有利于減少復發率,提高遠期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第3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熱血入室”一證,是指婦人在經期或產后感受外邪,邪熱乘虛侵入血室,與血相搏所出現的一種病證,屬于外感病的范疇。此證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早已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方面都有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描述,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149條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人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3條日:“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人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其中所提出的“……小柴胡湯主之”至今仍為治療“熱人血室”的首選方劑。此種病證,在婦科門診中并不少見,但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故有必要提出商榷。

至于“血室”究竟為何物?前人有三種解釋:①指沖脈:認為沖脈是營血停止的所在地,是經脈留會的處所,是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故有“十二經脈之海”和“血海”之稱,女子太沖脈盛,即有月經來潮。因此“血室”是指沖脈。如《婦科經綸》引“王太仆曰: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謂之血室。”②指肝臟:認為肝主血海,主藏血,肝脈“過陰器,抵小腹”,與子宮的關系當然密切,且病變部位又涉及小腹和脅下,所以“血室”是指肝臟。如《傷寒來蘇集?陽陰脈證上》:“血室者,肝也。肝為藏血之臟,故稱血室。”③指子宮:認為發病與月經關系密切,又有下腹病變,所以“血室”是指子宮。如《燈經附翼?三焦包絡命門辨》:“子戶者,即子宮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腸,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后,當關元氣海之間,……醫家以沖任之脈盛于此,則月事以時下,故名之日血室”。

前人的解釋雖有三種,但在臨床上都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如現代名醫劉奉五說:“根據臨床體會,……實際上是以胞宮(子宮)為主體,包括與其相連屬的沖任二脈以及肝臟等,圍繞著婦女月經的綜合概念。……單純地看做某一實質性器官,未免太局限了……”實為經驗之談。

熱人血室的辨證施治問題,《傷寒論》、《金匱要略》早有“……當刺期門……”,“……小柴胡湯主之”的記載。《醫方集解》釋之日:“婦人傷寒七八日。邪當傳里,值經水適來,則邪不入腑,乘虛而入血室,或經水適斷,表邪乘虛亦人血室……小柴胡湯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人血室”。所以小柴胡湯是治療熱人血室的主方。劉奉五曰:”方中柴胡、黃芩是主要藥,因為柴胡可以疏解肝氣,提舉陷入血室之外邪,使之透達而出;黃芩苦寒清熱,使半里之熱邪得以內徹;人參、姜、棗等調和營衛之品,旨在扶正以鼓邪外出。”但是臨證必須隨證化裁。錢潢說:“小柴胡中應量加血藥,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其脈遲身涼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黃少許,取效尤速,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若不應補者,人參亦當取去,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許叔微治一“熱人血室”證,“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三投熱除,無汗而解”。劉奉五更有細致的加減體會,實為經驗之談。中醫古代醫藉中,如《本事方》等也有病案記載,證明用小柴胡湯和刺期門法,治療“熱入血室”確有實效。

第4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關鍵詞:名中醫;國醫大師;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01

中圖分類號:R2;R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8-0001-03

近50年來,我國中醫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中醫專業人才。隨著國民對中醫醫療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社會對高等中醫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當前,在我國中醫人才培養中,亟待解決中醫理論發展緩慢、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人才流失嚴重及就業困難等問題,以找到一種適合我國發展現狀的中醫人才3.2 成才途徑

拜師學藝仍是近現代中醫學習的主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很多醫家的基礎功底由此建立。歷代的醫學大家也不乏拜師學醫者。扁鵲學自民間醫生長桑君,朱丹溪“負笈尋師,不遠千里”,葉天士隱名埋姓廣訪名醫的事跡,早已被人們傳為佳話。從《名老中醫之路》的記載來看,老師或采用淺顯易懂的教材,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引導學生入門,如彭靜山、陳蘇生等;或在啟蒙階段即以四大經典要求學生背誦,如賀本緒、龔志賢等醫家;而劉季三則明確規定了學生對四大經典的學習次序和所需時間,對初學茫然不知所從而又志存高遠者大有裨益。劉渡舟認為這種培養方式與《千金方?大醫習業》的思想遙相呼應,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理論水平較高,基礎扎實,有發展潛力[1]98。對科班出身者,當時較有名的是孟河學派丁甘仁創立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如潘澄濂、張贊臣、秦伯未、黃文東、章次公、裘沛然等享譽醫林的大家,這與當時滬上活躍的學術氛圍密切相關。而繼承家學者多自幼即受環境熏陶,親觀病家艱辛和先輩的高尚醫德,耳濡目染,學問受長輩監督,較自學成才者大有優勢。

綜上,拜師學習、繼承家學和科班學習3種途徑對于名醫培養是十分必要的,繼承家學非自身可選擇,但中醫專門高等院校作為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搖籃,可通過合理設立課程,為學生提供廣拜名師的條件,提倡師帶徒與科班教學培養模式的結合,適時發蒙解惑,從而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才以造福社會。

3.3 學醫時間

本研究顯示,拋卻成名的影響程度及機遇難以相同等因素,多數醫家的成名前學習時間在6~15年之間。其中,有的是在村莊因屢起沉疴而成名,如岳美中早在學醫初即因治愈血崩及癲狂患者而轟動全村;有的則在20年以上,但此時影響范圍一般較大,如王伯岳等醫家。縱觀歷代醫家,如清代溫熱學家王孟英,以潛齋為號,抱著“必期有用于世”的治學態度,足不出戶庭者10年,手不釋卷者永夜,潛心研醫[2]。雖然社會上有信奉老中醫的習俗,但從本研究來看,近現代名中醫成名前學醫時間大多在15年以內,多數醫家未邁入老中醫的行列就已有所造詣,名噪一方。當然,成名不是終點,在一定時間內有所建樹亦非朝夕之功。為醫者當知知識淵淵大千,倘若能坐得起冷板凳,靜心探索,持之以恒,從實踐中出真知,年輕有為也實有可能。

3.4 成名年齡

本次研究顯示,名中醫在21~30歲成名者占57.58%,可見學醫者若能持之以恒,刻苦鉆研,年輕即嶄露頭角是可能的。歷代名醫亦不乏其人,如淳于意29歲診病決死生,精良有驗;龐安時年方20即醫名傳遍江淮;薛己19歲就因精通醫方被朝召為御醫[3]。

關于醫生成才年齡的研究,近年來不乏報道,此類研究見仁見智,可作參考。但正如仲景所謂“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博聞強識,知之次也”,其中“生而知之者上”實屬難得,若后學能做到博聞強識,早年有所建樹,雖不能聞名醫林,但有所體悟,造福一方也是可能的。

3.5 影響最大的書籍

《傷寒論》作為方書之祖,被眾多醫家所推崇,如劉渡舟、董廷瑤、龔志賢、劉炳凡、王渭川、葉橘泉、劉樹農、施今墨等醫學大家都明確強調了深究經方的重要性。陳慎吾臨證堅持用仲景方,《傷寒論》113方用過90%以上,《金匱要略》262方用過80%以上,終成大醫。對于背書的重要性,洪子云重點強調“若非少壯苦讀,并反復強化,時至今日,衰老臨身,當是腹中空空,而一無所知也”[1]561。更有醫家詳細敘述學習《傷寒論》的步驟,如江育仁提及拜師李馨山4年學醫的經歷:第1年須背熟《素問》、《靈樞》、《金匱要略心典》、《傷寒來蘇集》、《難經》,第2年背熟《湯頭歌訣》、《本草從新》,熟讀《溫病條辨》、《吳醫匯講》、《溫熱經緯》;第3年閱讀金元四大家學術流派相關著作及《四家醫案》,同時隨師侍診;第四年逐步進行獨立應診[1]405。劉季三對于學生培養,強調第1年先學《傷寒論》,要求3個月爛熟,其次用3個月背熟《金匱要略》,下半年除每日念原文一遍外,可參考各家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本學年要求眼有看、耳有聽、口有道,深入鉆研,鞏固提高;第2年重點熟記《內經》、《神農本草經》,不求全部背誦,但要求以《傷寒論》、《金匱要略》解釋《內經》、《神農本草經》,循環往復,如此熟悉四部經典后,再閱讀溫病學說和各大家的內經注解,以及《本經逢原》、《本經疏證》、《本草思辨錄》;第3年多讀書,由約返博,寫心得體會[1]1215。后學者如能堅守一醫家所指名路,持之以恒,定能有所建樹。

對于為中醫界所關注的寒溫之爭及經方時方的重要性,《名老中醫之路》凡涉及此問題者,多無偏廢,如孫允中提倡傷寒溫病不偏頗。蒲輔周亦主張摒棄傷寒與溫病的學派之爭,,經方時方并重,溫補清瀉咸用。陳源生慨嘆中年以后逐漸認識到對各家學說合讀則全,分讀則偏;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即可,盲從偏見,顧此失彼則非;臨證斷不可因麻桂治傷寒效著,而毀荊防銀翹輕描淡寫如兒戲;絕不因補中益氣之甘溫除熱就曰古方不能治今病,而取代小建中湯。此實為經驗之談。因此,初學者當不可偏廢,宜重點研讀四大經典,同時做到博與專的結合,找出適合自己的道路。而對于目前仍有中醫院校的某些專業將《傷寒論》等經典課程作為選修課或課時數少于西醫課程的現狀,實與培養中醫名家的初衷相悖,也使學生主觀上削弱了對經典的重視程度。須知根基穩固,方能有思有悟,而后驗于臨床,再逐步提升,方為正道;反之,則心中無主宰,缺少對中醫的信心,自難走遠。

4 結語

本次研究采集了122名醫家的成才經歷,樣本量相對較少,今后將繼續擴大樣本量,把涵蓋古代名中醫和聞名于當地的中醫名家納入研究范疇,或采用問卷調查形式,更直觀準確地獲得數據,并采用關聯度、隱結構等復雜統計學方法綜合的研究名醫的成長成才之路,為指引后學登堂入室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鳳梧,張奇文,叢林.名老中醫之路[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2] 張鳴鐘.心性 耐性 悟性――古代名醫成才啟示[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1):75.

[3] 陳淑濤.古代名醫成材與早期學業[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2, 15(3):44-47.

第5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關鍵詞】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傷寒論》

六經標本中氣氣化理論(簡稱“六經標本中氣理論”)肇始于《內經》中專論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傷寒論》繼承并發展了《內經》的標本中氣理論,創造性地將其貫穿到傷寒外感病和內傷雜病辨證施治的全過程。至金元時期,劉完素、張子和對“風”與“火”的關系做了闡述,為后世醫家進一步探討六經標本中氣關系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明清時期,從明·張景岳提出人身臟腑經絡與天之六氣之間密切相關,到清·張志聰、徐延祚、張令韶運用標本中氣理論全面注釋《傷寒論》,再到陳修園對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系統整理,最后經過黃元御、唐容川、陳修園、鄭欽安、徐延祚及周學海等中醫大家的補充與完善,使六經氣化學說漸臻成熟。

1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淵源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肇始于《內經》中專論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素問·六微旨大論》:“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標本氣化中的“氣”主要是指風、熱、火、濕、寒、燥六氣,亦即自然界的各種氣候變化。“化”,在《素問·天元紀大論》中釋為“物之生謂之化”、“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說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種物性、物化現象,“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變”。因此,氣化的含義是指自然界六氣的生克制化現象及由此而演變來的六經(三陰三陽)的制化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中的“標”與“本”的最初含義,《說文解字》曰[1]:“木下曰本。從木,—在其下。”“標,木杪末也。從木,票聲。”《文選·游天臺山賦》[2] 中“赤城霞起而建標”注曰:“標,立物以標識也”。 《儀禮·喪服》[3]“皆下本”疏曰:“本,根也”。 細考《內經》,“標”指三陰三陽六經,“本”指風、熱、火、濕、寒、燥六氣。三陰三陽由六氣所化而為之主,標記六氣,故為氣之標,標識了六氣之陰陽多寡,及六氣的發生、轉化、次序(位)。風、熱、火、濕、寒、燥六氣是氣候物化現象的根源,是物質承擔者,故謂六氣為“本”,代表了事物的本質、本體,彰明了六氣氣候特征和生化作用的實際所在。六氣標本實則是五運六氣7篇大論運用陰陽學說具體推衍自然氣候和生化作用時相應提出的一對名實(名稱及實際存在的事物)概念。

關于“中氣”,馬蒔注曰[4] :“中氣者,三陰三陽各猶夫婦之配合相守。”謂六氣中的每一氣必有另外一氣與之相互對立統一,并作用其中,參與其氣化,因此相對而言,稱為“中見之氣”[5] 。“中氣”是標本相互聯系的樞紐,且與“標氣”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六氣的生化和運行由兩個基本矛盾所決定,其一是自身標本的對立統一;其二是自身與中氣的對立統一。

六氣為本,乃是氣化學說的第一手資料,氣化就是六氣的變化,陰陽為標,說明六氣必須分出陰陽,它雖為六氣所化生,但必須由陰陽定性后才能在實際中應用。“中氣”乃陰陽表里相合的產物,存在于標本之間,故有節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標氣”“本氣”“中見之氣”鼎足而三,互相聯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010年第27卷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六經標本中氣分配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分配規律是:少陽以火氣為本,以一陽為標,中見厥陰;陽明以燥氣為本,以二陽為標,中見太陰;太陽以寒氣為本,以三陽為標,中見少陰;厥陰以風氣為本,以一陰為標,中見少陽;少陰以熱氣為本,以二陰為標,中見太陽;太陰以濕氣為本,以三陰為標,中見陽明。六經標本中見關系見表1。

表1六經標本中見關系

本火燥寒 風熱濕標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中氣厥陰太陰少陰 少陽太陽陽明3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是說明六氣的正常生化在標本中氣間的關系,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31標本同氣,多從本化,少陽太陰多從本少陽之本為相火而標為一陽少陽,本標同氣為陽,而且中見之氣風木無論從六氣抑或五行都從火化;太陰之本為濕土,而標為三陰太陰,標本同氣共為陰,并且中見之氣燥金,從六氣更移觀察是燥隨濕起,由五行分析是土能生金、子從母化。故生理狀態下,少陽多從本火化,太陰多從本濕化;病理狀態亦然,少陽病多從本化火,太陰病多從本化濕。

32標本異氣,多從本從標化,少陰太陽多從本從標少陰之本為君火,而標為二陰少陰;太陽之本為寒水,而標為三陽太陽,標本異氣。生理狀態下,少陰太陽或從本化或從標化;病理狀態下亦然,至于臨床實際應用中從何而化,當視患者的體質偏性而定。

33陽明厥陰,多從中氣而化陽明為燥金,從燥而化,故燥為本;陽明為標,太陰為中見之氣,陽明乃陽之極,陽極而陰生,故陽明多從中見之太陰濕化,從而共同維持了燥濕相濟的生理平衡。厥陰為風木,從風而化,故風為本;厥陰為標,少陽為中見之氣,厥陰為兩陰交盡,陰氣到此已極,極而盡,陰極而陽生,本則生火,故厥陰從中見少陽火化,此時由陰變陽,陰退陽進,則保持了生氣繼續,生機延續。高士宗云[6]:“兩陽合明,陽之極矣,無取乎燥,從中見太陰之氣,以為生化,兩陰交盡,陰氣極矣,無取乎風,從中見少陽之氣,以為生化也。”病理狀態下亦然。

以上的從化規律只是相對而言而非絕對之論。少陽太陰多從本,也存從中從標化之時;少陰太陽從標從本,也必關乎中氣;陽明厥陰從中氣而化,也必涉其本、標,六經病理,各經皆有從本、從標、從中見氣化之太過與不及。正如清代中醫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說[7]:“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從中化為病,有不從中而從標化為病,有本氣為病。故入一經,初見在標,轉瞬在中,學者不能細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標本中氣從化規律所體現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盛則從化。而決定盛則從化的因素有3個方面:

第一,外六氣的特性。外六氣是指自然界中六之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外六氣分別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風性疏泄、善行數變,寒性收引凝斂,暑性酷熱,濕性重濁粘滯,燥性干澀,火性炎上等。不同的六邪氣侵襲人體會產生不同的病理表現。

第二,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內六氣是指與外六氣相對應的存在于人體內部的六氣。生理狀態下,外六氣與內六氣息息相應、同類相昭,外六氣之風對應內六氣之厥陰風木,寒對應太陽寒水,暑對應少陰君火,濕對應太陰濕土,燥對應陽明燥金,火對應少陽相火。人體感受異常之外六氣即六之氣,人體的正常氣化就會受影響而紊亂。一般情況下,由于受同氣相求的影響,外感六能引動相對應的內六氣氣化失常,但不同的人因其體質的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六氣偏性,即使感受同一種異常外六氣,其機體也會出現不同的從化現象。清·徐延祚在《醫粹精言》中明確闡述[8]:“夫百病之生,總不出于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嚏……如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病為寒,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由此可見,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在標本中氣從化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失治與誤治。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有近一半的篇幅講的是太陽病失治誤治后的紛繁復雜的變證,這充分證明了失治誤治對六經標本中氣從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可以說正是由于六經病的失治誤治才造成了六經標本中氣從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張磊.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淺析第5期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提到[9]:“凡汗之失宜,過之則傷正而虛其陽,不及則熱熾而傷其陰。虛其陽,則從少陰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相表里也;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陰、陽明遞相傳也。所謂寒化、熱化,由誤治則變此者也。”

影響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的3個因素中,外六氣的特性、失治與誤治都屬于外因,而內六氣的盛衰及體質的偏性屬于內因。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因此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處于關鍵的主導地位,是決定性的因素。

4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系

以六氣分主六經,區分六經的性質,并提出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系。六氣分管三陰三陽,少陽的性質為火,陽明的性質為燥,太陰的性質為濕,太陽的性質為寒,少陰的性質為熱,厥陰的性質為風,六經之間通過互為中見的關系相連,“中見之氣”成為六經六氣相互關聯的樞紐,起著節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由此而形成了3對對應制化關系,成為統攝六經的主線。

其一,厥陰少陽的升降調節。厥陰風木以條達為順,少陽相火以潛降為和,兩者互為中見之氣。正是憑借兩者互為中見的關系,形成了厥陰升少陽降的對應制化關系,從而保證了氣機升降運動的正常進行。少陽膽與厥陰肝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具樞轉之能,肝木氣升膽木氣降則清陽升而濁陰降,厥陰少陽的升降樞機保證了氣機調暢與水道的通暢。

其二,太陰陽明的燥濕調節。太陰濕土與陽明燥金為兩經的生理主氣,憑借互為中見的關系, 形成了太陰濕與陽明燥的對應制化關系。脾的運化功能與胃的腐熟功能正是在太陰陽明的燥濕相濟的調節下完成的。

其三,太陽少陰的寒熱調節。太陽寒水與少陰君火是兩經的生理主氣,憑借互為中見的關系相連,形成了太陽寒與少陰熱的對應制化關系。完成津液代謝的功能需要依賴太陽寒水的正常氣化,同時又賴于少陰陽熱的蒸騰氣化,兩經主氣一寒一熱,寒熱互調共同維持人體動態的生理平衡。

人體通過厥陰少陽的升降調節,太陰陽明的燥濕調節,太陽少陰的寒熱調節,使人體在陰陽氣的消長勝負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的整體平衡之中,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氣化功能。

以上3種平衡密切相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約,共同保持六經的整體動態平衡。只要任意一種平衡被打破,其他平衡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當超出自身的調節范圍時其平衡也會被打破,整個六經體系的平衡就不復存在,從而形成六經病。因此,六經病的病機均為寒熱調節、燥濕調節、升降調節中某一個環節的失常,其中又包含著標、本、中氣的太過與不及。

5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

由以上對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分配規律和從化規律研究發現,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是:陰陽氣的內外出入運動。

陰陽本為真元一氣,由于陰陽消長及五行生克制化的作用而發生了六化,由一而三,三級而量變,陰陽消長三分為: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

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開合樞是陰陽氣內外出入運動的工作機制。太陽主開,開機啟動,陽氣開始釋放升發,當釋放到一定程度后,釋放終止,在陽明主合的作用下,陽氣由外而達內,開始潛藏,太陽主開與陽明主合要靠少陽樞機的作用來實現。在陽氣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的出入過程中,陰氣也同時進行著相對的運動,即陽氣釋放時陰氣潛藏,陽氣潛藏時陰氣釋放。陰陽之氣就是在開合樞的不斷變化中進行著釋放與潛藏的內外出入運動。

在天人相應與同構理論指導下,以六氣氣化為示范,用自然之氣(外六氣)的三陰三陽屬性,風熱濕火燥寒氣候特征和生化作用及標本中氣,類比概括人體手足六經及其臟腑、氣血津液功能(亦為六氣,即內六氣),繼而按外六氣正常從化規律推闡內六氣生理活動,最后落實至外六氣為外因,內六氣為內因所發生的病理變化,系統解釋《傷寒論》六經病脈證并治體系的概念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六氣標本中氣理論逐漸演變為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所以稱人體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是陰陽氣的內外出入運動。

綜上所述,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言而喻,我們不應持否定態度,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古代醫家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指導下,將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中氣理論創造性地運用于《傷寒論》六經辨治規律,雖不一定就是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本來思路,但它很好地解釋了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為《傷寒論》的理論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對《傷寒論》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 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02:501.

[2] 文選·游天臺山賦[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3.

[3] 儀禮·喪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3.

[4] 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49.

[5] 劉渡舟.《傷寒論》的氣化學說[J].新中醫,1982 (7):51.

[6] 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M]. 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1.

[7] 清·鄭欽安.中醫火神派三書·醫理真傳[M].北京: 學苑出版社,2007:31.

第6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中醫學之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癥、精神性煩渴等疾病.其中主要指糖尿病。為將糖尿病與其他疑似癥區別開來,當代中醫將糖尿病定名為消渴病。筆者試對仲景辨治糖尿病學術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對糖尿病研治有所裨益。

1 證候與病因病機

《傷寒論》對糖尿病癥狀有貼切描述,如“消渴”“大煩渴不解”“舌上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小便數”“消谷引飲”等。《金匱要略》提出“消渴”病證名稱,以臟腑論治,載有含理法方藥在內的17條條文、6首方劑。《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證“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的病機為肺胃熱盛,津氣兩傷,治用白虎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清熱止渴。后世認為此條秉承《內經》“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之學術思想,歸為三消之“上消。《金匱要略》之“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便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是從營衛虛竭和胃氣熱盛的角度闡述消渴發病機制。認為消渴病由積熱而成,營衛兩虛是其發病主因,營氣不足,燥熱內生,形成消渴,后世稱為“中消”。《金匱要略》“男子消渴,……腎氣丸主之。”是論述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于肺而敷布于全身,下不能氣化達于膀胱致開闔失司,后世稱為“下消。《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清代名醫程郊倩釋為:“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近年,趙杰[1]據此論述了脾陰虛致糖尿病機制。轉貼于

2 治法方藥

仲景方藥治療糖尿病療效確切,為中外醫家所重視。腎氣丸主治下消,是專治消渴名方。病因為腎氣虧虛,氣化失職,不能蒸騰津液上濡而口渴;腎虛失于氣化,制約膀胱失職,故“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小便反多”是下消辨證的關鍵,用腎氣丸治療,主要是補腎之虛,溫養其陽,使腎氣得充,氣化功能正常,則下消病自可得到緩解。調胃承氣湯則為治療中消的主方,中消病因為胃熱內盛,熱能消食化谷,故多食善饑;腸胃熱結,故大便堅硬。此外,當有口干舌燥,渴欲飲水,脈滑數,苔黃燥等證。治宜清胃瀉火。方中大黃清胃瀉火,芒硝軟堅通便,甘草調胃和中,全方擅解中消多食善饑癥狀。白虎加人參湯是《傷寒雜病論》諸方中常用于治療消渴的方劑,指出消渴者,必渴欲飲水,若飲水后仍然口干舌燥,乃肺胃熱盛,津氣兩傷之候。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收清熱與益氣生津并舉、攻補兼施之效。因其病因病機是肺胃熱盛,又可作為中上焦同治之方。日本醫家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白虎加人參湯及腎氣丸均有降血糖作用,以白虎加人參湯為優,并發現知母、人參、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協同作用[2]。

尤值得重視者,現代醫家新見為利濕與化瘀亦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途徑。并創造性地應用仲景白虎加參湯合二妙散[3]、五苓散[4]、桃核承氣湯[5]、抵當湯、抵當丸等方劑加減應用,常收理想效果。仲景治療消渴病的學術思想已成為當代中醫藥治療疑難病領域的重要特色。

參考文獻

[1]趙 杰.糖尿病從脾陰虛辨治的體會[J].四川中醫,2001,19(6):10.

[2]段 軍.消渴病的初始病機及其演變淺談[J].北京中醫,2003,26(3):35.

[3]徐太生,袁毓曼,李春娟,等.金東明教授經方治療糖尿病驗案[J].吉林中醫藥,2007,27(2):13.

第7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太陽為六經之首,統攝榮衛,主一身之表,以固護于外,故為諸經之藩籬。當外邪侵犯人體,太陽首當其沖,以致榮衛不和,衛外失職,正邪交爭,故出現太陽病的主要脈證,因人體有強弱,感受邪氣的不同,所以太陽病有經證和腑證之分,經證有傷寒(表實)、中風(表虛),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別,治法因之而異。如《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這就是太陽病中風表虛證治的主文。又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這就是太陽病傷寒表實證治的主文。由于我們對太陽病,惡寒、榮衛、虛實的認識各論不一,至今尚未完全統一,因而仍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外界邪氣作用于人體而發生疾病,疾病的產生就是邪正相爭以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一般來說,邪和正都各自有其陰陽之分,陽邪既從陽又傷陰,陰邪既從陰又傷陽。就太陽病“中風”與“傷寒”而言,邪氣是風和寒,正氣是榮和衛。風雖屬陽邪,風為百病之長,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但常兼挾其他邪氣而致病,如挾寒則為風寒,其性乃從寒屬陰,通過人體內因正氣起作用而發生表寒證;如挾熱則為風熱,其性乃從熱屬陽,通過人體內因正氣起作用而發生表熱病癥。太陽病“傷寒”固屬寒邪的陰邪為病,“中風”亦屬風挾寒邪的陰邪為病,都屬陰邪犯表,故均見表寒證,而治宜桂枝湯或麻黃湯的辛溫解表法。太陽所統攝的榮衛正氣,本來是保護體表,防御外邪的。故在外邪侵犯太陽時,首當其沖的就是榮衛正氣,榮衛為外邪所干擾,外邪既損害榮衛,榮衛奮起抗拒外邪,因而邪正相爭,以致陰陽平衡失調而發生疾病。因此,太陽病陰陽失調,即榮衛失調。從太陽篇“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因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來看,可見其榮衛陰陽失調主要方面在于衛陽。但決不能因此竟認為風只傷衛而不傷榮,因為如上所述,“中風”是風挾寒邪為病的緣故”。“傷寒”“中風”的區分,不在風或寒的病名上,而在于證候的虛和實上。即:太陽病以發熱惡風寒、無汗脈浮緊的,名為“傷寒”,屬表寒實證,治宜用麻黃湯,峻汗以專力攻邪:太陽病以發熱惡風寒汗出脈浮緩虛弱的名為“中風”,治宜用桂枝湯緩汗以攻中帶補。但必須明確的是,疾病的性質是由邪正雙方相互作用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正氣,并非外因邪氣(盡管在特殊情況下,外因邪氣也起決定性作用)。決定太陽病表寒虛實的關鍵在于衛陽正氣的強弱,如衛陽正氣較強的,則見表寒實證;而衛陽正氣較弱的,則見表寒虛證。也正因為如此,表寒實證由于衛陽正氣抗拒風寒邪氣的力量較強,體表肌腠比較致密,故在臨床上呈現無汗,脈浮緊張有力的特點;表寒虛證由于衛陽正氣奮起抗拒風寒邪氣的力量較弱,體表肌腠比較疏松,故在臨床上呈現汗出脈浮弛緩無力的特點。而這也是表寒實證可以用麻黃湯專力攻邪,表虛證必須用桂枝湯攻中帶補的理由所在。有人片面地著眼于風寒邪氣,認為風性疏泄渙散,故太陽病“中風”必惡風汗出脈緩;寒性凝滯收引,故太陽“傷寒”必惡寒無汗脈浮緊。從這種偏重外因邪氣的觀點,是與在內、難兩經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傷寒論》注重內因正氣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外因邪氣不重要,而是說外因邪氣對內因正氣來說只處于從屬地位。也就是說,內因正氣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外因邪氣的作用則是次要的。但必須承認,外因邪氣是疾病發生的必要條件,但疾病是否發生,在于內因而起決定作用。當疾病發生表里寒熱虛實等證時,外因邪氣的特性必然會反映在這些病證上,而通過辨證,即可求得其因(即所謂“辨證求因”)。舉例來說,由于風邪的特性是善動,能生發,善于向上向外,常傷及人體上部頭面,故傷風時有頭疼昏暈感,如其風挾寒邪的,必同時伴有全身緊束感,如風挾熱邪(熱性膨脹)的必同時伴有脹大感。由于寒邪的特性是凝斂的,故傷寒頭痛必有緊束感,如其寒挾濕邪(濕性重濁)的,必同時伴有沉重感,如其寒邪并末挾有風邪的,則其頭疼只有緊束感,而無昏暈感。這就是外因邪氣作用于人體所造成的不同病理表現。但僅從辨證求得病因,還不能確定病性,就必須全面綜合邪正雙方相互作用尤其是正氣方面的具體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辯證結論,如表寒實證,表寒虛證等等。

在太陽病“中風”“傷寒”的表虛,表實的問題上,對表實證問題的認識,雖趨于一致,對表虛證問題的看法則尚有分歧。如有人既說:“中風與傷寒鑒別外,在自汗或無汗,脈浮緩或浮緊,亦即表虛,表實之不同特征。不過這里的表虛,表實是以中風,傷寒相對而言,表實雖確系實證,但表虛卻不能認為就是虛證”。又說:“太陽主表,統一身之榮衛,榮衛調和。則衛外功能固密,可以抵御外邪侵襲。一旦外邪侵入人體,榮衛首當其沖,邪正相爭,榮衛失其調和,這就是產生太陽病經證的主要病機。太陽之中風之自汗出,脈浮緩,和太陽傷寒之無汗,脈浮緊,都與榮衛功能失調有關。前者病機屬于榮陰不足,衛失固外開合之權;后者病機屬于衛陽被遏,榮血因而郁滯不通”。從其前后所說的“表虛卻不能認為就是虛證”。和太陽中風“病機屬于榮陰不足,衛失固外開合之權”來看,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虛實二字的含義,在《內經》中雖有種種不同,在《傷寒論》中也有不一致處,但從八綱辨證的角度來看,則毫無疑問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這是必須加以肯定的。本來太陽病篇只有“中風”“傷寒”之名,并無表虛,表實之稱,后世引申其義,才提出表虛,表實作為太陽病辨證綱領。如柯韻伯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麻黃治表實,桂枝治表虛,方治在慮實上分,不在風寒上分也。蓋中風,傷寒各有淺深,或因人之強弱而異,地之高下而異,時之乖和而異”。可見太陽病之所以有表虛,表實之分,是因人體有正氣強弱不同。又從柯韻伯所謂桂枝湯能“滋陰和陽,調和榮衛,解肌發汗”來看,可見桂枝湯是汗法中的補劑,故能主治太陽病表虛證。它和主治太陽病表實證的麻黃湯的汗法中的攻劑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不難看出,上述“表實雖確系實證,但表虛卻不能認為就是虛證”的說明是欲明反晦的。即其所謂中風表虛的“病機屬于榮陰不足,衛失固外開合失權”的說明也是既明又晦的。既明,是因它已承認表虛是虛證;又晦,是因表虛主要是衛陽虛,而非榮陰虛。桂枝湯方主要是用桂枝協同炙甘草,生姜,大棗辛甘化陽,扶助衛陽以祛風寒。其所以少佐白芍協同炙甘草,大棗酸甘化陰,則是為了收斂榮陰,護之免受其害,并非直接滋補榮陰。雖然柯伯韻曾指出桂枝湯能“滋陰和陽”,但“滋陰”之說是欠妥的。因為外感風寒病證,即使是虛證,也禁用滋陰法,以免滯邪不能外出的緣故。又從《傷寒論》全篇來看,太陽中風并非都是表虛證,太陽傷寒也不一定都是表實證,絕不可執一而論。如執一而論,那就將難以解釋,“太陽中風,脈緊浮,發熱惡寒,身疼痛’和“傷寒脈浮緩,身不疼”等條文了。因此,執定太陽中風為表虛和傷寒為表實的看法,也是不夠全面的。不如柯韻伯提出的“風寒二證,俱有虛實,俱有淺深,俱有榮衛,大法又在虛實上分淺深,并不能在風寒上分榮衛也”的見解比較符合實際。

這里試從許叔微《傷寒九十論》中略舉桂枝湯證治驗幾例來分析一下它們究竟算不算是真正的太陽表虛證:

例一:“鄉人甫得傷寒,身熱,自汗惡風,鼻出涕,關以上浮,關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證也。……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

例二;“一人患發熱惡寒自汗,脈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湯投之,遂愈”。

例三:“里間張太醫家一婦病傷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弱。予曰:當服桂枝(湯)。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詢其藥中用肉桂爾。予曰肉桂與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湯,一啜而解”。

第8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中圖分類號:R28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24-02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通過返校回爐再學習,重溫中醫四大經典,有很大收獲,回來再驗之于臨床,每獲良效。茲就小柴胡湯證結合臨床應用談些體會。

1、小柴胡湯證解

小柴胡湯見《傷寒論》: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條)。此湯證中包括四大主證和七個或次證,另有少陽提綱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條);舌苔白(230條)、脈弦細(265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條),按照劉渡舟的說法,“但見一證便是”指的是四大主證和口苦、咽干、目眩之其中一證。

病因病機是邪入少陽,既可由太陽轉入或失治誤治而內傳,亦可緣于外邪,徑犯少陽本經,然皆因少陽正氣虛餒,而邪氣得以乘虛而入,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其病理機制為正邪分爭,病邪轉入少陽,正氣相對不足,而邪氣亦非亢盛,正邪之間,互為進退,正盛抗邪外出于陽則發熱,邪盛進而入陰則惡寒,或邪正暫時平衡而寒熱休止,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少陽經脈,循胸脅,經氣不宣。則胸脅苦滿;郁火犯胃,胃失和降,則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至于脅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微熱咳渴等,無非是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失職,肺氣肅降失和,膽熱內郁,是皆屬于少陽兼證。

小柴胡湯含7味藥: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劑量上,“柴胡八兩少陽憑,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姜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姜5味藥等量,惟獨柴胡量多,是君藥,用半斤。關于柴胡一味,《神農本草經》說: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考推陳致新,《本經》中僅有柴胡、大黃、芒硝3味有此功效。

方中柴胡氣質輕清,味苦微寒,可疏解少陽;黃芩苦寒,氣味較重,清泄邪熱,可使少陽邪熱內消。柴芩合用,外透內泄,柴胡用量大于黃芩,其外透之力大于內泄之功。半夏、生姜調和胃氣,降逆止嘔;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扶正祛邪,使中土健旺,不受木邪之害,藥共7味,相輔相成,寒溫并用,升降協調,攻補兼施,有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之作用。

本方去滓再煎可使諸藥氣味醇和,有利于透邪外出,而無戀邪之弊,誠如徐靈胎所言:“再煎則藥性和合,能使經氣相融,不復往來出入”;仲景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濺然汗出而解”之說(230條),闡明了小柴胡湯的作用機理。

2、驗案舉隅

楊某,男,70歲,住院號571008,ID號10491197,因“畏寒發熱18h”人院。癥見:畏寒、發熱、頭痛、四肢關節酸痛、咽干、時有微汗出、或不明顯、偶伴心慌胸悶,不咳不喘、無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精神差、納可、睡眠差、小便頻數、大便調,自服“克感敏”及物理降溫等處理,病情未能緩解,PE:形體中等,T39.0℃,HR88次/分,咽稍紅,扁桃體不大,雙肺呼吸音增粗,未聞及干濕性羅音。化驗血常規:WBC17.90×109/L,N88.80%,ESR21mm/H,肥達一外斐試驗(一)。舌淡苔白脈浮數,辨證屬小柴胡湯證,處方:柴胡30g,黃芩15g,半夏15g,生姜15g,大棗12g,桂枝15g,白芍15g,麻黃10g,杏仁15g,炙甘草10g,1劑/d。同時抗炎對癥治療3d,畏寒發熱等癥減,但發熱易反彈,并訴腫痛,局部皮溫稍高,有觸痛,B超檢查示:雙側鞘膜腔積液、雙側腫大回聲雜亂并血流豐富、左側囊性結構、雙側附睪頭囊腫。處理:加強抗炎對癥治療,中藥仍以小柴胡湯合金鈴子散加減:柴胡30g,黃芩15g,半夏15g,生姜15g,大棗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橘核15g,荔枝核15g,白芍15g,炙甘草10g,每天1劑。7d諸癥悉除,病愈出院。

按:張隱庵從運氣學說的觀點解釋小柴胡湯的作用,是“從樞轉而太陽之氣于外也”,認為小柴胡湯治療的是太陽病,是把太陽之逆氣,籍少陽之樞轉而暢達于外;至陳修園則闡發的更為明確“太陽之氣不能從胸中出入,逆于胸膈之間,內干動臟氣,當籍少陽之樞,轉而外出也”,認為小柴胡湯證治療的不是少陽病,而是太陽之氣運行失調。冉雪峰在解釋小柴胡湯方藥時指出,“太陽有柴胡證、柴胡方,陽明亦有柴胡證、柴胡方”。

小柴胡湯證多為太陽之邪傳經所致,少陽為樞,位于太陽陽明之間,典型的少陽病相對少見,多為太陽少陽,少陽陽明相兼為病,或三陽經同病。以少陽為主時治療的主方是小柴胡湯。即,邪在表可汗之(如太陽病),邪在里可下之(如陽明病),邪在半表半里者可用“和法”來治之,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證以少陽兼癥為主,但并非是單純的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病機主要是樞機不利,膽火內郁之邪不甚,正氣略有虧虛,正邪交爭,互有進退,故用小柴胡湯扶正祛邪以通利三焦,通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

本案患者身有微汗、時有時無,根據“太陽病……如瘧狀,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條),以及方后注、加減法云,“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用小柴胡湯合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太陽少陽合治,畏寒發熱等證減;但發熱易反彈,并訴腫痛,局部皮溫稍高,有觸痛,按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絡肝屬膽……繞毛際”,足厥陰肝經“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仍用小柴胡湯,合金鈴子散理氣活血止痛,加芍藥“除血痹,破堅積、疝瘕,止痛,利小便”(《本經》)。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小柴胡湯,氣虛者必用人參,氣分壯實則不必用人參。

第9篇:傷寒論的體會范文

【關鍵詞】 豬苓湯 輪狀病毒性腸炎 小兒 養陰利水法

豬苓湯是《傷寒論·少陰篇》少陰熱化證的代表方劑,也是著名的養陰利水代表方。臨床上有一類泄瀉病,具備少陰熱化證的特點,用治療泄瀉的傳統方法既不合拍也無療效,這類泄瀉以輪狀病毒性腸炎最常見,實踐中我們發現用豬苓湯治療有一定療效。為了探討豬苓湯以及養陰利水法治療泄瀉的臨床療效,我們于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開展了豬苓湯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為我院住院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齡4~36月,平均10.5月;病程6~96 h,平均13 h;輕度脫水22例,中度脫水49例,重度脫水11例。對照組72例,其中男34例,女38例;年齡4~34月,平均10月;病程9~99 h,平均14.5 h;輕度脫水17例,中度脫水46例,重度脫水9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腹瀉病診斷標準、脫水程度診斷標準均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2]檢測大便輪狀病毒抗原,試劑盒由珠江生物高科技中心提供,由本院檢驗科按照產品說明操作。中醫辨證屬于陰虛津虧型,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執行[3]。患兒具備以下特征:噴射狀大量稀水蛋花湯樣便,每日4~20次;尿量減少;煩躁哭鬧,不能入睡,以午后3時至夜間11時為主,子時以后稍安入睡;口渴引飲但又惡心、嘔吐胃內容物;或伴咳嗽;舌瘦紅少苔而干,脈微。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用豬苓湯加味:豬苓8 g、茯苓15 g、澤瀉8 g、阿膠6 g(烊化)、滑石6 g、黃連6 g、白芍6 g、車前草20 g、烏梅15 g、訶子20 g、生姜4 g、甘草6 g。每劑煎2次,藥汁混合共200 mL。服用方法:小于1歲者10 mL/(kg·d),1日內分8~10次服完;1~3歲15 mL/(kg·d),1日內分8~10次服完。

2.2 對照組

利巴韋林10~15 mg/(kg·d)靜脈點滴,口服思密達沖劑(0.5~1包/次,3次/d)、金雙歧片(1~2片/次,3次/d)。

2組均不用抗生素,合并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者給予常規靜脈補液。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4]制訂。顯效:治療72 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時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時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2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治療組8271(86.6)8(9.8)3(3.6)96.4對照組7241(57.0)15(20.8)16(22.2)77.8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4 討論

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發生在2歲以下幼兒,發病季節以9~12月多見,為兒科常見的急性腹瀉病,屬于中醫“泄瀉”范疇。臨床表現以嘔吐、暴瀉為主,或伴發熱,因腹瀉量大傷陰,而見口干渴、尿少等癥。

中醫認為“泄瀉”有傷食瀉、濕熱瀉、寒濕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諸種證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也遵從這一觀點,但不能涵蓋泄瀉的類型。臨床上確有一種既不符合上述證型,又不符合泄瀉傷陰、氣陰兩傷的泄瀉病,臨床表現為暴瀉如水,尿量減少,煩躁哭鬧,不能入睡,以午后3時至夜間11時為主,子時以后稍安入睡,口渴引飲但又惡心、嘔吐胃內容物,或伴咳嗽,舌瘦紅少苔而干,脈微。具備下利、小便不利、咳、嘔、渴、煩、不得眠、脈微特點,與《傷寒論·少陰病篇》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少陰之為病,脈微細”的論述十分吻合,并且尤其常見于輪狀病毒性腸炎,這種證型我們把它稱為“陰虛泄瀉”[6],屬于少陰熱化證,病理本質是腎陰虧虛,腎氣衰微,水不氣化,水飲泛濫。

其發病機制是:外邪侵襲,脾胃升降失調,但外邪迅即由表入里,自太陽、陽明、太陰傳至少陰;少陰陰虛,致腎氣虛弱,不能溫化水液,水液不得氣化而為飲,在下水走腸間,洞瀉如注;在上肺失濡潤,失于霧露之溉,小便量少,咳而口渴;陰虛陽亢,胃氣上逆而嘔惡;心火熾盛而躁擾哭鬧,不能入睡。病在腎,證屬虛,邪為水飲。

傳統的治法有十:清腸泄熱法、淡滲分利法、辟穢燥濕法、健脾運化法、益氣升提法、和中消導法、酸收固澀法、溫陽祛寒法、酸甘化陰法、回陽救逆法[7],這些都不是陰虛泄瀉的治療方法。根據《傷寒論》上述論述,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傷寒論·少陰病篇》),當用豬苓湯為主合黃連阿膠湯,以養陰利水為治療原則。

豬苓湯中,豬苓甘淡性平,入腎走膀胱經,利水瀉飲、滲濕燥土,“治鼓蕩之水不從陰化者”(《本經疏證》),“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長沙藥解》),止渴除煩、止嘔降逆,甘能補益,有益腎之功;茯苓甘淡而性平,化飲止嘔,降肺胃之逆氣,歸心經寧心安神而“主憂憤驚邪、恐悸……煩滿”(《神農本草經》),有定悸之功,入脾經“功在中土而升清陽”(《本經疏證》),健脾補中,“起陰從陽、布陽化陰”(《傷寒用藥研究》)而止渴,“入足少陰腎”(《長沙藥解》),化氣導水而利小便,且“茯苓長陰”(《名醫別錄》),有滋補腎陰之功,是健脾利水、補腎養陰、降逆寧心之良藥;“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珍珠囊藥性賦》),“能起水陰之氣上滋中土”(《本經疏證》),甘淡而性涼,止渴除煩、泄熱瀉火,乃腎經利水養陰之品;滑石甘淡而寒涼,清熱止渴、利水瀉濕,兼“益精氣”(《神農本草經》);阿膠甘平而性溫,走肺肝腎三經,補血潤肺、滋陰降火、“添精固腎”(《本草綱目拾遺》)“滋腎益氣”(《本草備要》),雖“其性滋潤凝滯,最敗脾胃而滑大腸”(《長沙藥解》),然有茯苓之健脾補中、澤瀉之滲濕燥土,佐之而無礙。全方淡滲利水、滋養腎陰,是一首無可替代的利水養陰名方,用于少陰熱化證的陰虛泄瀉療效顯著。

此類泄瀉常伴有“心中煩,不得臥”,故合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取黃連清心瀉火、厚腸止瀉之功;而白芍“入肝家而清風,走膽府而瀉熱,善調心中煩悸,最消腹里痛滿”(《長沙藥解》),“止痛,利小便”(《神農本草經》),“入脾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張元素);加車前草利水止瀉而不傷陰;加烏梅、訶子,一酸一澀而止瀉;加生姜以反佐黃連、滑石之寒涼,使之寒不傷中;加甘草使之諸藥調和。

本研究結果證實:治療組72 h內總有效率為96.4 %,對照組為77.8 %,經χ2檢驗,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豬苓湯不僅有良好的止瀉功效,還對改善患兒的煩躁哭鬧、躁擾不寐有非常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2]常汝虛,何翠娟,朱冰,等.腹瀉患兒糞便標本中輪狀病毒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1):703-704.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4.

[4]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视频一区 | 91精品国产薄丝高跟在线看 | 色香欲综合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 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 亚洲精品播放 | 国产免费高清福利拍拍拍 | 亚洲一区浅井舞香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第一区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性色黄大片www 欧美性色黄大片一级毛片视频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 欧美一级毛片欧美大尺度一级毛片 | aaa在线观看 | 国产大乳孕妇喷奶水在线观看 | 久久爱噜噜噜噜久久久网 | 午夜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免费 | 美国毛片基地a级e片 | 国产a一级毛片含羞草传媒 国产a自拍 | 成人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久影院 |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 | 一级毛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 | 老师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久久免费视频在线 | 曰本黄页 | 美国毛片网 | 普通话对白国产情侣自啪 | xxxwww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91大神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 | www.精品国产| 欧美成人ass | 日本亚欧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