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

第1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配網 移動互聯網技術 移動專線 實時傳遞

目前,在配網生產運行過程中,往往均使用到配電網網架圖形,用于對配電網絡進行調度、運行保障、維修等。在實際生產及使用過程中,配電網網架圖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整個配網生產的基礎。但是在實際配網生產過程中,配電網網架圖形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運行維護,大部分配電網網架圖形存在以下問題:(1)配電網網架圖形老化,相應的地理信息圖未能與實際的地理信息進行同步更新;(2)配電網網架圖形中圖元信息陳舊,配網調度運行過程中,各類資產變動未能及時更新至圖形中,造成系統與實際不匹配;(3)配電網網架圖形維護困難,大部分運維過程根據大致的地理信息對圖元進行添加、刪除以及更新,無法有效的對實際的地理位置進行準確描述,且改動均通過線下離線模式進行。

由此可見,配電網網架圖形為配電網絡生產運行的基礎,配電網網架圖形的圖元準確性、數據及時性、圖形顯示合理性是配調生產的關鍵要素。如何使得配電網網架與生產實際保持一致,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內外現狀

(1)電子地圖現狀。電子地圖軟件一般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儲存和傳送地圖數據。電子地圖以GIS技術為基礎,融合了數據庫技術,其信息的可視化程度大大提升,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電子地圖擁有多媒體功能,可以對其進行地圖操作,可以分析查找特定范圍內的目標,可以準確查找兩點間最短路徑,可以對屬性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統計,可以進行規劃管理,并具有網絡功能。

目前,電子地圖應用廣泛,可用于城市規劃建設、交通、旅游、汽車導航等許多場景中。在電力系統內,電子地圖被用于PMS系統(生產管理系統)中,在日常巡視,應急搶修、以及調度系統中均有較為深入的應用。

(2)配電網網架。配電調度系統中,配電網網架為重要的基礎數據,為配電網調度的正常運行提供基礎支撐。配電網網架的維護需要專業的技能,對運行人員的運維要求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1.2 需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國內外現狀來看,配電網網架為配網調度運行的關鍵數據之一,配網網架的正確性,對配網調度的運行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配網網架的技術性、復雜性以及專業性,使得在日常運行及生產過程中,配網網架圖形缺乏及時動態更新的技術手段,為加強管理,迫切需要建設簡單快捷、及時有效以及安全可靠性高的自動更新技術。為此,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數據更新及時性。配網網架作為配網調度運行的基礎數據之一,決定了配網網架并非固定不變的。配網網架根據實際配網運行生產過程的實際情況而變化,因此配網網架具有動態性。如何將現實的情況及時而準確的在網架圖中進行顯示,如何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整對網架進行添加、刪除、修改就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配網網架圖更新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使得配網網架圖能動態的反應實際的配網運行狀況,才能更好的為配網調度進行服務。

(2)操作簡易性。根據配網調度要求,配網網架要求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因此在實際生產運行過程中,無法使用邏輯圖對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因此需要將網架與實際地圖保持一致。因此配網網架基本采用地理信息地圖作為網架的基圖,在基圖上勾繪出網架的形狀以及各資產信息。將網架和地理信息圖相結合,這就要求在地理信息圖上操作的簡單性,用戶不需要具有專業的地圖繪制知識就能簡單而直觀的反應網架的實際情況以及相應的變動。

2 系統功能

2.1 總體業務應用框架

系統總體應用框架如圖1所示。本系統包括移動服務端應用、移動終端應用以及與配調決策支持系統的接口功能三個部分。

(1)與配調決策支持系統接口。配調技術支撐系統接口實現了與移動終端之間電網數據、地理背景數據的雙向交互及共享,通過從配調決策支持系統獲取地理背景、電網圖形和設備臺帳數據,形成移動終端所需數據包并下載至移動終端,并將移動終端上維護的圖形和臺帳數據同步至配調技術支撐系統。(2)移動服務端應用。作為配調技術支撐系統與移動終端應用之間的橋梁實現兩者之間數據的共享與交互,并提供終端及安全管理和系統管理等基礎支持功能。(3)移動終端應用。從移動服務端獲取作業任務后,在移動終端上實現圖形的查詢、瀏覽、圖形維護和臺帳編輯等功能,并將圖形維護和臺帳編輯結果更新至配調決策支持系統。

2.2 移動服務端應用

移動服務端為數據中心,將所有移動終端數據在移動服務端進行存儲,包括地理信息圖GIS的更新和下發,臺賬數據表以及權限管理模塊。

(1)數據包管理。數據包范圍的劃定支持圖中邊界框選,數據包中的數據包括框選范圍內的地理圖、站內模擬圖、設備臺帳數據。

移動終端啟動時,通過查詢移動服務端是否有更新,若有則通過在線自動更新的形式完成數據及任務的下發,從而避免人工手動完成更新的。同時服務端可以主動推送更新數據至移動終端。

(2)終端安全管理。終端設備權限控制功能,只有注冊在案的終端設備才允許通過接口實現數據的下載和上傳。終端登錄用戶的身份校驗傳輸采用加密方式確保相關信息的安全。終端文件采用存儲卡+數據文件雙重加密的技術手段,保障數據安全性。

2.3 移動終端應用

移動終端根據下載的地理信息圖及臺賬信息,在終端完成業務應用。移動終端的使用,使得現場工作人員能與系統進行交互,能實時對數據進行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準確度。

移動終端主要功能有:(1)圖形查詢瀏覽功能。能實現地理信息圖形的基礎瀏覽功能,包括平移、縮放、全景等基礎圖形瀏覽工具,支持手勢輸入。(2)圖形輔助功能。移動終端實現距離測量及面積測量功能,通過GPS位置實現設備坐標采集,從而將現場臺賬數據進行補充整,同時通過現場拍照,建立與電網設備的關聯關系。

3 總體架構

3.1 應用架構

基于便攜式移動終端設備內嵌圖形應用軟件,具有電網圖形、地理背景數據的圖形顯示、查詢等基礎圖形功能;具有電網圖形數據離線導出功能,方便現場工作人員與實際電網和設備進行核對;具有電網數據維護功能,方便現場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電網數據維護。

3.2 技術架構

電網圖形移動應用系統主要由移動圖形APP、電網圖形移動應用服務及圖形桌面應用三大部分組成。

移動圖形APP運行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實現電網圖形、臺帳屬性數據的查詢瀏覽、編輯等功能。移動圖形APP底層利用嵌入式數據庫(SQLite),圖形引擎采用與配調技術支持系統一致的數據模型、坐標系(西安80)及繪圖算法,支持Andriod/iOS/Windows Mobile/Windows RT等移動操作系統,采用C++/QT實現。

圖形移動應用服務運行在網絡服務端,為移動應用APP提供服務調用接口,主要包括關系數據庫服務、實時庫服務、圖形服務、電網GIS平臺服務、離線數據管理服務等接口,新增接口采用REST風格。

圖形桌面應用在原有配調技術支持系統的基礎上,完成移動圖形APP顯示參數配置、網格索引優化配置、離線數據導出、電網編輯數據導入(文件方式)等功能。

3.3 應用效果

該項移動應用技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能大幅提高電力配網業務的開展,有效降低了生產運營成本。同時也為解決現場開展業務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為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的提升開辟了新的模式和方向。

配電網網架圖形維護系統經過半年的上線運行,對黃山市城區配電網網架實現全覆蓋,其中資產臺賬與實際匹配率達到98%,數據更新同步每天一次,保證了數據同步的及時率。

4 總結

基于配電網網架圖形維護系統便攜式移動技術應用,針對于配電網網架圖形的特點,既提高配電網網架圖形的準確度,又將現場工作與實際情況進行無縫銜接,為調度部門實現對配網調度生產運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已在黃山地區實施應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具備推廣應用價值。

第2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移動應用;開發模式;統一解決方案

This paper describes a unified architecture fo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his architecture includes a unified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mobile internet terminal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architecture minimizes the technical threshold, improves the degree of reuse, and unifies the differences in operating systems. The architecture supports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applications put into the market one after another. The supporting of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an make the technology assets be multiplexed and sustained value-added.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user demand, th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developers, the time of a product lunching, and development costs when developing a mobile application. Only then can they choose the best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grams.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ode; unified solution

蘋果的iOS、谷歌Android和微軟的Window Phone是3種主流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1-2]。在此之上,各廠商都創建了相應的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生態環境:操作系統廠商提供操作系統層的開放接口和開發平臺,第三方專業應用開發商或個人開發者基于開放接口和開發平臺進行應用的開發,而消費者個人在享受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同時,也貢獻出個人的商業價值。截至2013年6月,蘋果AppStore中的應用數量超過90萬個,谷歌android應用市場Google Play中的應用數量接近100萬個,微軟的應用商店的應用數量也已經超過10萬個。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的開發因操作系統及開發語言的不同而存在多種開發模式,不同的開發模式都存在相應的關鍵技術,同時,也對開發人員的開發技能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要求。為了提高應用的用戶覆蓋率,每一款移動應用都會盡可能地支持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甚至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然而我們知道,各類操作系統平臺在開發語言、開發工具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技術門檻高,移植工作量大,開發成本也比較高。特別地,由于操作系統間存在的較大差異,使得專業的應用開發商不得不將不同操作系統類型的移動應用交由多個專業團隊開發,不同團隊研發的不同操作系統的版本很容易出現用戶體驗不一致等問題。如何高效快速開發移動終端應用,同時確保較高的開發質量和較低的開發成本,并保證不同類型操作系統版本的用戶體驗一致性,是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開發最重要的實現目標。

1 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的

開發模式

1.1 移動應用開發模式分析

從總體上講,現有的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開發方式主要有原生模式、Web模式和混合模式3種類型。這3種不同的開發模式,各自具有自身的優缺點,因而也各自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3]。

(1)原生應用開發模式

原生應用開發模式也稱Native開發模式,開發者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構建開發環境、學習不同的開發語言及適應不同的開發工具。原生應用開發模式如圖1所示。

Native應用開發模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基于操作系統提供的原生應用程序接口(API),開發人員可以開發出穩定、高性能、高質量的移動應用;缺點是,需要具備多種不同開發語言和開發工具的開發能力,開發、更新、維護的周期長,所以對于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移動應用,大都由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團隊作為保障,團隊內部不同操作系統版本的應用開發人員之間的工作需要密切合作,確保版本質量及不同版本被消費者使用時具有一致性的用戶體驗,團隊間的溝通協調成本也較高。

Native應用開發模式適用場景是針對那些高性能、快速響應類的面向廣大用戶的終端應用。例如:有些3D游戲類應用(APP)需要提供實時響應的豐富用戶界面,對這類APP而言,Native開發模式可以充分展示其性能和穩定性優勢,只要投入足夠的研發力量,都可以開發出高質量的APP。

(2)Web應用開發模式

超文本鏈接標記語言(HTML5)技術的興起給Web APP注入了新的生機。由于瀏覽器作為移動終端的基本組件以及瀏覽器對Web技術的良好支持能力,熟悉Web開發技術的人才資源豐富,使得Web APP具有開發難度小、成本低、周期短、使用方便、維護簡單等特點,非常適合企業移動信息化的需求。特別是上一輪的企業信息化在PC端大多選擇了瀏覽器/服務器(B/S)架構,這樣就能和Web APP通過手機瀏覽器訪問的方式無縫過渡,重用企業現有資產。對于性能指標和觸摸事件響應不苛刻的移動應用,Web APP完全可以采用Web技術實現,但是對于功能復雜,實時性能要求高的應用,Web APP還無法達到Native APP的用戶體驗。

(3)跨平臺Hybrid應用開發模式

Hybrid APP是一種結合Native開發和Web開發模式的混合模式[4],通常基于跨平臺移動應用框架進行開發,比較知名的第三方跨平臺移動應用框架有PhoneGap、AppCan和Titanium。這些引擎框架一般使用HTML5和JavaScript作為編程語言,調用框架封裝的底層功能如照相機、傳感器、通訊錄、二維碼等。HTML5和JavaScript只是作為一種解析語言,真正調用的都是類似Native APP的經過封裝的底層操作系統(OS)或設備的能力,這是Hybrid APP和Web APP的最大區別。

企業移動應用采用Hybrid APP技術開發,一方面開發簡單,另外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開發的標準。企業封裝大量的原生插件(Native Plugin),如支付功能插件,供JavaScript調用,并且可以在今后的項目中盡可能地復用,從而大幅降低開發時間和成本。Hybrid APP的標準化給企業移動應用開發、維護、更新都帶來了極高的便捷性,如工商銀行、百度搜索、街旁、東方航空等企業移動應用都采用該方式開發[5]。

1.2 3種應用開發模式比較

在運行態下,3種不同應用運行所需要的運行環境各不相同,其中和Web相關的應用模式,其運行環境需要瀏覽器或瀏覽器模塊(如Webview)的支持。Native、Web和Hybrid運行圖如圖2所示。

下面,我們從不同的維度,對3種不同類型的移動應用開發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并對其適用場景作簡要說明。3種不同開發模式的比較如表1所示。

每一種開發模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企業或開發者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自身的技術儲備能力、產品上線時間壓力、成本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選擇適用的開發模式,最優的開發模式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于選擇、搭配靈活的架構解決方案。

2 應用開發關鍵技術

前面介紹了移動應用開發的3種模式,下面我們將對移動應用開發經常用到的相關關鍵技術進行介紹和分析。

(1)網絡訪問加速技術

移動網絡發展迅猛,目前運營商提供各種從2G、3G、Wi-Fi甚至4G的試點網絡,如何確保用戶在各種復雜網絡環境下使用移動應用獲得良好的體驗,是移動應用開發中的關鍵問題之一。總體指導原則為:應用動態感知用戶的網絡狀況,調整應用處理邏輯和應用內容展現機制。例如: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應用需要從緩存中獲取數據展現給用戶;在2G/3G網絡的情況下,數據均通過壓縮傳輸,圖片通過設置確定是否加載,大圖默認不加載;在Wi-Fi網絡的情況下,默認加載完整數據和圖片,并對數據進行預讀和緩存。

用戶在使用移動應用過程中,會出現網絡切換、網絡中斷、網速異常下降的情況。應用需要根據網絡異常進行嚴格處理,如網絡請求采用異步線程處理,不影響用戶的主流程操作和響應;在代碼編寫中對網絡請求代碼做多重異常保護措施,增強代碼的健壯性,防止應用因為網絡不穩定導致閃退等問題。

(2)能耗控制技術

受限于電池的供電能力,移動應用的耗電控制是開發過程中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應用耗電控制的技術涉及到應用開發方法和應用網絡訪問等多個方面。在應用開發中,需要掌握各種省電的手段。例如使用JPEG格式圖片、減少不必要的JS庫加載、減少內存占用降低應用耗電量,另外在Android應用開發過程中盡量多采用GridView組件,該組件在一個應用頁面切換到另外一個頁面時候GridView可以智能地以整頁生成的方式刷新界面,這不僅能加快刷新速度,同時也降低了CPU和內存的使用率,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應用耗電量。網絡頻繁訪問和大數據交互也是應用耗電的一大重要原因,應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應用網絡訪問的頻度并減少不必要的數據交互。

(3)安全技術

在移動互聯網的大環境之下,安全問題無處不在。移動應用的安全包括數據安全和運行安全,其中數據安全保護目的是防止靜態和傳輸中的數據泄露,涉及到數據的安全存儲、清除及數據通信的加密兩個方面。在開發過程中,應用需要明確規定機密數據范圍以及可存放于移動設備的數據的范圍,機密數據必須存儲于固定加密空間中。此外,應用還可能需要支持遠程刪除丟失或遭竊設備中的數據。對重要業務系統的訪問需要通過加密通道,訪問地址支持黑白名單控制等方式進行數據的訪問控制。

在應用開發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應用內針對用戶輸入密碼的文本框,應提供軟鍵盤輸入方式,禁止第三方輸入法輸入,避免通過攔截用戶輸入獲取用戶密碼,有效增加應用的安全機制。應用運行安全是要實現應用運行態下的應用隔離,讓第三方的鉤子程序無法獲知應用入口不能夠加載關聯外部應用。

(4)開發框架選擇技術

開發框架主要定義了整體結構、類和對象的分割,及其之間的相互協作、流程控制,便于應用開發者能集中精力于應用本身的實現細節。同時,框架更加強調設計復用,好的框架可以讓開發者事半功倍。

常用的Java Script開發框架種類非常繁多。jQuery Mobile是jQuery公司的針對手機和平板設備,經過觸控優化的Web框架,在不同移動設備平臺上可提供統一的用戶界面。jQuery Mobile框架基于漸進增強技術,并利用HTML5和CSS3特性。Sencha Touch是一款HTML5移動應用框架,通過它創建的Web應用,在外觀上感覺與iOS和Android本地應用十分相像。它利用HTML5音頻/視頻并進行本地存儲,利用CSS3提供圓角、背景漸變、陰影等廣泛使用的樣式。

Android Annotations是一個開源的Native應用開發框架,該框架提供的Android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方法,可以使得開發Android應用和J2EE項目一樣方便,加速Android 應用的開發。根據應用需要的關鍵需求,權衡選擇應用的開發框架,是基本原則。

(5)能力接口封裝技術

在跨平臺技術開發應用過程中,為了實現能力統一調用及接口復用,通常需要將系統底層的能力封裝成統一的接口,如JS形式的接口,從而使HTML5/JS編寫的代碼能通過瀏覽器核心模塊Webview組件實現底層能力的調用[6],如攝像頭、定位、通訊錄等能力。由于存在多種不同的終端操作系統,如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如何實現同一個接口功能在不同操作系統上的封裝,是Hybrid類應用開發的關鍵技術之一。能力接口的封裝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應用前景,可以廣泛應用于移動終端,例如網絡電視(IPTV)機頂盒等終端類產品。

(6)遠程服務的調用技術

遠程服務調用是移動應用與后臺服務之間數據交換的實現方式,移動應用通常使用基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的Web Service協議來實現終端和服務器之間的數據交換[7]。Web Service通常基于簡單對象訪問協議(SOAP)的標準方式和基于表述性狀態轉移(REST)兩種方式。前者由于數據傳輸量較大,應用場景受限;后者能基于可擴展標記語言(XML)和JSON等的多種方式。特別地,JSON是一種輕量級的數據交換格式,以容易閱讀、解析速度更快、占用字節更少等優點在移動應用領域比原有的XML數據格式更受歡迎。由于采用字符串式的內容編解碼,JSON串的處理性能更高,更有利于提供移動應用的性能及用戶體驗。目前業界有多種JSON的開源實現,選擇高性能的JSON編解碼器也是提升移動應用遠程服務調用性能的關鍵技術。

(7)Web展現技術

該技術主要用于Web、Hybrid模式中的用戶交互界面的開發,利用HTML5、Java Script、CSS3實現界面展現、業務邏輯、人機交互和特效展現。使Web開發工程師可采用熟悉的HTML5、CSS3完成終端的應用展現,如使用localStorage存儲用戶持久化數據、sessionStorage存儲用戶臨時數據如登錄信息等。業務邏輯處理通過Java Script代碼實現,增加touchstart、touchmove、touchend等多點觸摸事件提高用戶交互,通過Web展現技術開發的應用可以和Native的應用媲美。同時該技術開發的應用具有良好的跨平臺優勢、應用升級簡單、用戶不需要到應用商店更新應用等特點,是成為越來越多應用開發者追捧Web技術開發的主要原因。

3 一種移動互聯網終端

應用開發架構

基于對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模式及其關鍵技術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種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開發的統一架構,如圖3所示。

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的統一架構包括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的統一開發框架和開發環境兩部分。其中,對統一開發框架而言,采用分層的架構,減少了模塊間的耦合;應用組件、系統中間件具有良好的擴充性,能夠更好應變未知的需求;框架具有高復用性,從而有效地節省開發工作量,提高開發效率。開發環境是應用開發人員物理上感知到的最前端,讓開發者可以通過簡單易用的開發工具,基于開發框架和模板開發,快速構建移動應用,同時開發工具中需要集成終端模擬器和仿真測試環境,便于離線開發和測試,進一步提升效率。

統一開發框架主要分為系統中間件和應用組件。

系統中間件主要完成對底層系統能力的封裝,使應用層可以通過系統中間件的橋梁和系統通信,提供能力接入、能力暴露、安全控制和能力封裝功能,從而避免應用組件直接和OS層交互,可實現與應用開發語言無關,減少對OS層依賴。此外,跨平臺的統一接口調用,可以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

應用組件層主要提供了可復用的應用組件,包括能力組件、可視化組件等。能力組件主要提供應用基礎類庫比如企業應用的安全數據加密、對應用進行日常的日志記錄等;同時還提供系統層面的服務方法,比如應用中需要使用手機的通訊錄向好友發短信或者打電話。可視化組件主要提供基礎的用戶可感知的組件,展現層提供了Native和Web可視化組件,為了滿足各個應用展現的要求,彌補目前游戲和社交等高交互性的不足,開發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展現組件。

此外,終端應用還需要通過遠程調用接口與各種云服務提供的數據存儲、服務能力進行交互,讓終端應用開發統一平臺和云計算服務有機的結合[8-9],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快捷的功能。

4 結束語

由于當前移動應用是業界的熱點。各行各業都陸續為越來越多的關鍵服務賦予移動特性,許多企業正力求找到最佳的開發方法來實現目標。但種種實踐表明,每一種開發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夠滿足所有對移動應用的要求。本文提出應用開發統一架構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門檻,提高復用程度和抹平操作系統差異。在此基礎上,具體采用哪種模式開發移動應用,需要企業根據面向用戶的需求特點、開發人員技術儲備能力、產品上線時間窗口、開發成本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最終選擇最優的開發模式和解決方案。本文提出應用開發統一架構不僅能支持首款移動應用的開發,還將支持未來陸續推向市場應用的開發,使得技術資產能夠得到復用并持續增值。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R]. 北京: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3.

[2] IDC, Android and iOS Combine for 91.1% of the Worldwide Smartphone OS Market in 4Q12 and 87.6% for the Year [R]. According to IDC, 2013.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2年下半年中國中小企業互聯網應用狀況調查報告 [R]. 北京: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3.

[4] 陸鋼, 朱培軍, 李慧云, 等. 智能終端跨平臺應用開發技術研究 [J]. 電信科學, 2012,05:14-17.

[5] 劉澤. 我國企業應用商務智能的現狀、挑戰與對策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02:34-37.

[6] LIU Chengcheng, ZHAO Yang. Intelligent phone app design guided by the user-centered concept [C]//Proceedings of 2011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Vol.1. 2011:4.

[7] 郭敏. 基于Mashup的移動應用開發架構設計和研究 [J]. 移動通信, 2011,20:73-77.

第3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軟件測試技術 研究與應用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移動終端軟件受其影響,應用越加廣泛。當是,為了保證移動終端軟件能夠有效應用,還需要利用軟件測試技術加以測試。但是,傳統軟件測試技術并不適用于移動終端軟件的測試。對此,需要借助移動互聯網來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研究與開發,提高軟件測試技術的作用,對移動終端軟件進行有效的、全面的測試,提高移動終端軟件應用性。所以,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測試技術研究與開發已經成為必然情況。

1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測試基礎和技術

1.1 軟件測試過程

1.1.1 軟件測試階段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測試包括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等。單元測試是對將軟件每個基本組成部分設為一個單元,對各個單元進行測試,確定軟件各個組成部分是否符合《詳細設計說明說》要求;集成測試則是按照設計要求,將軟件每個單元組合在一起,進行系統性的測試,確定其是否符合《概要設計說明書的符合程度》要求;系統測試則是將集成好的軟件,作為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運行計算機系統,對軟件運用情況進行系統的測試,確定其是否符合《需求規格說明書》要求。

1.1.2 測試過程模型

為了可以對移動終端軟件進行全面的測試,在進行測試軟件技術研究中,需要構建測試過程模型,也就是基于V&V理論,構建測試過程V模型。

1.2 測試方法

為了使軟件測試能夠科學、合理的進行,基于ISO9126軟件質量模型,科學、合理的運用測試方法來進行軟件測試,可以提高軟件測試的有效性。

1.2.1 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作為一種測試用例設計方法,將被測試軟件視為盒子,測試盒子結構及工作原理是否清晰,如此可以就可以了解軟件是否存在錯誤。此種測試方法的應用,可以檢測軟件代碼,揭示軟件是否存在細微錯誤。但是,此種測量方法的應用,成本較高,且不驗證規格。

1.2.2 黑盒測試

黑盒測試是最為廣泛的測試方法,將軟件內部結構作為測試對象,測試人員根據軟件驗證規格,對軟件規格進行測試,確定其與驗證規格是否相同。此種測試方法的應用,具有測試效率高、測試詳細、測試速度快等優點,但是其測試用例設計難度的且軟件很多程序路徑難以被測試到,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難以保證。

2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測試技術的應用

2.1 系統測試設計與應用

2.1.1 項目說明

本文筆者是借助X1移動互聯網項目來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研究的。所以系統測試以移動終端用戶及WEB端用戶為系統的目標用戶群,移動終端軟件,支持活動、評論、站內信、信息推送等功能,以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為主,推行電子商務業務。

2.1.2 系統測試計劃

系統測試計劃的內容包括:

(1)范圍:X項目二期手機端、商業用戶端(WEB)。

(2)目標:測試產品是否達到設計要求;產品操作與運行是否穩定;有目的性的軟件測試在計劃周期內完成。

(3)測試資源:手機客戶端軟硬件基本資源、商業用戶端軟硬件資源。

2.1.3 系統測試方案

在商業用戶端測試方面,結合測試目的及測試要求,選用適合的測試方法對商業用戶端的賬號、活動、活動進入方式、訂單生成、訂單管理等方面進行測試;在手機客戶端測試方面,同樣是選擇適合的測試方法對客戶端的注冊、個人信息維護、站內信接受、客戶端參與活動、活動獎品獲得、活動分享、活動評價等方面進行測試。

2.2 集成測試設計與應用

2.2.1 集成測試設計

集成測試設計內容主要有:

(1)測試對象:測試手機客戶端與服務器的接口的功能實現。

(2)測試范圍:手機客戶端的API接口、服務其接口、數據傳遞、模塊組合等方面功能是否實現。

(3)測試通過標準:嚴重功能缺陷0個;3級以上功能缺陷0個;2級以下功能缺陷小于5個。

2.2.2 集成測試方案

在進行集成測試過程中,首先進行手機客戶端API接口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集成測試策略,即單獨測試每個手機客戶端、服務端;將第一個客戶端組與服務器連接,測試客戶端組應用效果;下一個客戶端組與步驟二完成的客戶端組與服務器集成系統相集成,按照此方式將所有客戶端集成在系統中,對整個系統進行測試。

經過以上集成測試設計及方案規劃,可以確定集成測試是一個灰色地帶,其具有復雜性、繁瑣性。在基于移動互聯網進行軟件測試技術開發中,應當高度重視軟件集成測試這一部分,使用聯調手段等來強化或代替集成測試,以便提高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測試技術的有效性、應用性。

3 結束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目前移動互聯網支持的移動終端軟件在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當然,一些存在缺陷的移動終端軟件的應用,會給人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研究很有必要,如此可以對移動終端軟件進行系統測試、集成測試等,檢測移動軟件終端是否存在錯誤或缺陷,以便技術人員合理設置、調整移動終端軟件,提高其應用性。所以,基于移動互聯網所進行的軟件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王麗.移動應用軟件測試探索[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3(1):1-4.

[2]蔡立志,閻婷.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測試的挑戰與展望[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4(2):5-8.

[3]馬靜.眾包在移動互聯網軟件β測試中的應用――以L公司手機安全軟件為例[D].北京大學,2013.

[4]馮亞娜,劉星妍.基于移動平臺的APP軟件測試[J].信息技術,2015(4):206-207,210.

第4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TD-LTE;移動互聯網;高帶寬;頻譜利用率

當前,3G業務的逐步應用使移動互聯網開始滲透和融合到社會、生活和產業的各個環節中,其用戶和業務規模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截止2011年1月底,我國3G用戶達到了5100萬,其中TD-SCDMA用戶達到了2263.3萬,3G正在由起步發展邁入到快速增長期。

在考慮3G的同時,不得不提到LTE這一新技術。未來若干年,LTE和3G/2G將長期互補、共存發展。今后五年,3G增強型技術的告訴增長將帶動移動互聯網增長;LTE由試驗階段進入到商用階段,在應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規模應用。

1 TD-LTE簡介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縮寫。LTE也被通俗的稱為3.9G,它以 OFDM/MIMO 技術為核心,在20MHz頻譜寬帶下能夠提供下行326Mbit/s與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視作從3G向4G演進的主流技術。

LTE 包括 FDD 和 TDD 兩種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術。TDD和FDD的區別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對稱頻率,是用時間來進行雙工的,而FDD則采用一對頻率進行雙工。作為中國TD-SCDMA 網絡的主要運營商,中國移動始終致力于推動TD-SCDMA 后續演進技術——TD-LTE的發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建設了全球第一個TD-LTE業務演示網絡,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時英國的Vodafone,日本的NTT DoCoMo,美國的At&t和Verizon都決定將LTE作為其下一代網絡制式,可以看出LTE技術在未來市場的前景有多么的樂觀。

2 移動互聯網

根據2009年摩根士丹利發表的互聯網報告,在經過了大型機,微機,個人電腦,桌面互聯網四個重大技術周期后,人們正處于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五個重大技術周期中,這個周期的焦點就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強調的是可以在移動中隨時隨地的接入互聯網,并且使用其業務。它與無線互聯網不同,它強調使用蜂窩移動通信網接入互聯網,經常特指手機終端用移動通信網接入并使用互聯網業務。

伴隨著2007年蘋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開源終端平臺Android的推出,標志著全球移動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用戶發展迅猛,業務創新空前活躍的新的時代。從業務特征看,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業務應用偏好與固定互聯網非常相似,他們正在由傳統的WAP方式向完全體驗的Web方式轉變。,其中尤其以Web2.0業務為發展熱點。另一方面,為適應和把握Web2.0時代互聯網應用開發門檻越來越低的大趨勢,參與移動互聯網發展競爭的各個巨頭均開始API開放接口和SDK軟件開發工具,并創造了應用軟件在線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廣大的開發者利用其平臺開發應用軟件并通過在線商店進行,主導服務商與開發者按一定比例進行對軟件下載所產生的收入進行分成。目前,蘋果、Google、中國移動、諾基亞、Vodafone、法國電信、微軟、Palm等均已建立或計劃建立類似的在線應用軟件商店。

我國移動互聯網近年來保持高速發展勢頭,截止2009年6月,手機網民已達到1.55億,半年增長近4000萬,其規模接近2007年6月我國互聯網發展的總體水平。我國移動互聯網也初步形成了開放發展的態勢,形成了一批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服務企業。

將移動通信的網絡能力與互聯網的網絡與應用能力進行整合是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從而創新出例如web2.0業務等適合移動終端的互聯網業務。這也是它區別去固定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3 TD-LTE技術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

第5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射頻技術;移動互聯網;考務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02-0281-03

射頻識別(即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以下簡稱RFID)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將數據自動識別、自動采集并且自動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它利用無線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以達到識別目的并交換數據。與磁卡、IC卡等接觸式識別技術不同,RFID系統的射頻卡和讀寫器之間無須物理接觸就可完成識別,同時它可實現多目標識別、運動目標識別,可在更廣泛的場合中應用。其主要優點是環境適應性強,不受雨雪,冰雹、灰塵等的影響,可全天候、無接觸地完成自動識別、跟蹤與管理,且可穿透非金屬物體進行識別,抗干擾能力強。RFID技術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應用,而我國則處于起步階段,大多采用引進的技術成果。由此可見,研究該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需。

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 簡稱MI)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態,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層面。終端層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ID等;軟件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和安全軟件等。隨著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迫切希望能夠隨時隨地乃至在移動過程中都能方便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

高校考務管理方面,由于各級考試種類多、形式多以及參與學生也存在數量大,使得考務管理難以跟上目前的形式。學校多采用簽到和報表的形式進行管理考場和考生,而考生多持有一次性有效的準考證參加考試,使得考試檢錄的效率低下,對代考和替考等舞弊情況的發現也難以實施有效管理。隨著互聯網和企業信息化的建設,使用計算機管理學校考試工作大大減輕了考務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目前考試數據和統計數據需要考試完成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填報和錄入,對考試中出現的突況也沒有應急處理的措施。由于考試人數多,考場多,監考教師多,管理比較困難。考場檢錄還是基于人工輸入信息核對的方式進行,效率低也容易出錯。現將RFID和移動終端應用到考場檢錄和身份認證上,將大大提高檢錄和認證效率,每個考試僅需一次刷卡即可完成,時間不到1秒,且不存在人工錄入的錯誤;同時,RFID考試證可重復使用,平板電腦在線更新考生考場信息,也降低了考試管理成本,基本杜絕了替考、代考舞弊現象。

1 關鍵技術

RFID常稱為電子標簽或感應式電子非接觸ID卡(射頻卡)、電子條碼等等。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最基本的RFID系統由電子標簽、讀寫器(閱讀器)、天線三部分組成。

RFID技術具有很多其他識別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同時,它還具有一些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存在,從而使其普及范圍和速度受阻。

RFID技術優勢為:

1)可對高速移動的物體進行遠距離識別;

2)環境適應性強,具有更為廣泛的應用領域。其典型應用于身份識別,防偽,商業供應鏈,公共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等;

3)非接觸自動識別,克服了其他識別技術需要近距離接觸讀取的缺點;

4)可實現批量數據的瞬時同時讀取,適應了信息量大幅增長而讀取速度要求更快的現狀。

移動終端開發技術,目前最為流行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為IOS和Android,IOS是蘋果公司的非開源操作系統,且軟件需要蘋果公司的安全認證,本系統采用基于Android系統開發,Android是一種基于Linux的自由及開放源代碼的操作系統,主要使用于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由Google公司和開放手機聯盟領導及開發。尚未有統一中文名稱,中國大陸地區較多人使用“安卓”。 Android的系統架構和其操作系統一樣,采用了分層的架構。Android結構從架構圖看,Android分為四個層,從高層到低層分別是應用程序層、應用程序框架層、系統運行庫層和Linux內核層。

2 系統介紹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RFID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我們開發了一套考試檢錄系統,系統主要包括三大模塊,Web管理端、Web服務端和移動檢錄客戶端。

2.1 Web管理端

1)班級信息管理:考務工作人員通過此模塊來管理班級的信息,包括班級信息的添加,修改,刪除等。

2)學生信息管理:考務人員通過學生信息管理模塊來管理學生信息,如進行學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刪除等。為了在移動終端中能得到學生的清晰照片,我們在系統中加入了利用高清攝像頭進行一鍵式拍照,簡單易用。

3)考場信息管理:考務工作人員通過此模塊來管理考場信息,包括考試時間,考試地點,考試名稱等信息。

4)考生信息管理:考務工作人員通過該模塊來管理考試信息,學生可以憑借學生證,RFID考試證,身份證任一證件,即可完成報名和分配考場,由于RFID考試證可以非接觸讀取信息,所以學生憑借考試證可以一鍵報名,無需手工輸入任何信息。另外,該系統可以和教務系統結合,可以無需報名操作,完成學習課程的檢錄。

5)綜合信息查詢:通過該模塊可以查詢考務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例如:考試出勤,作弊等信息。

2.2 Web服務端

2.3 移動檢錄客戶端

利用了移動終端的輕便性,操作的簡單性,我們基于Andorid平板開發了檢錄客戶端。主要功能如下:

1)系統設置:設置系統服務器的ip地址。

2)信息下載:下載設定的考場信息,考生信息以及考試照片。整個過程一鍵完成。

3)考試檢錄:點擊要檢錄的考場,刷RFID考試證,如果認證通過,將顯示該考試的,學號、身份證號、姓名、班級和照片等信息,并伴有提示音。若認證被拒絕,將提示錯誤信息,并伴有震動報警,考試檢錄運行截圖如圖1所示。

4)考試情況:查看考試認證的情況,并可以輸入作弊、早退等信息,考試情況運行截圖如圖2所示,備注信息錄入運行截圖如圖3所示。

5) 信息上傳:將認證信息以及作弊等信息上傳到服務器端,完成考試檢錄。

參考文獻:

[1] 趙躍新.基于RFID技術的考勤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 南昌:南昌大學,2007.

[2] 竇建立.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考勤系統[D]. 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0.

第6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移動通信;互聯網技術;數據中心

1.前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目前,我國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移動通信數據交流的現象正逐年增加,這樣的狀況使得我國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的數據運行越來越緊張。本文針對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與實現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期在今后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創新過程中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2.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意義及其應用技術

2.1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意義

在互聯網絡的運行中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就是一個數據構成的倉庫,是建立在互聯網絡資源基礎上的,通過專業技術人員為移動數據終端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進行集成化、自動化處理的科學技術。當然,企業用戶還可以通過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息平臺,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減少其高額的成本費用,從而使企業用戶能夠更加放心的對自己專營的業務進行[1]。

2.2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應用技術

2.2.1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云計算和存儲技術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對用戶數據信息的計算和存儲是在云技術處理的基礎上來完成的。云技術處理包括了互聯網中的基礎設施服務、數據軟件服務以及平臺應用服務。在企業單獨的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應用云計算技術和數據存儲技術,不但可以有效節約企業數據處理的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增強企業在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2.2.2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中的通用緩存應用

企業通過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中的數據緩存技術來在其面對各大運營商的過程中,將自身所需要的數據流量進行加速緩存。而通用緩存的應用主體經常是一些大流量的業務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加速緩存可以為企業節省流量使用的費用,提高企業數據處理效率[2]。

3.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與實現

3.1 設計原則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原則可以分為以下五點:一是可用性,在對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進行設計時,必須提高其實用技能,增加其可用性;二是靈活性,在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過程中要針對其不同需求對模塊的設計進行取舍;三是管理性,可管理性是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基礎,故應設計多種管理方案;四是擴展性,要在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其自身基本設備的多樣化;五是安全性,安全性是企業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設計中最關鍵的部分,只有確保其安全性,企業才能更加放心的使用。

3.2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設計與實現

3.2.1 數據中心網絡系統結構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的網絡系統設計方案可以選用模塊化系統體系和層次化的設計理念[3]。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整個網絡分為互聯網(Internet)接入層、系統處理核心層、數據分布層以及服務器連接層。互聯網接入層在數據中心網絡的實現過程中不但擁有非常多接口類型,并且具備高效的路由網絡交換能力,可以為路由連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系統處理核心層在數據中心網絡的實現過程中具有高可用性和高擴充性,能夠為整個數據中心網絡提供互聯網接入與本地數據交換;數據分布層可以實現數據中心網絡的各種業務類型的分類,并提供增值業務的功能,其中包括緩存服務、防火墻以及實際內容交換機等功能;最后服務器連接層在數據中心網絡的實現可以為用戶提供網絡性能的安全保障。

3.2.2 數據中心網絡的安全性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著重加強其安全性的技術保障[4]。不但要防范企業單獨數據中心網絡在運行時外網對其的網絡破壞,也應對其內部的不同客戶的各種訪問進行必要的訪問控制權限及隔離的設置,并根據不同數據中心網絡的用戶需求設計不同的操作方案,以上方案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統以及加強防火墻和系統漏洞監測來實現,從而使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5]。

3.2.3 數據中心網絡的管理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對其管理軟件的要求極高,這就致使在對數據中心網絡設計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該方面的設計,以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對其自身的設備進行高效管理并且確保企業用戶的服務性保障。

4.結論

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建立實現了集成化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有效節省了社會資源,實現了社會公共資源的自動化管理。故移動通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日常的設計中更要進行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方向,只有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實地考察,并針對其需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和發展策略,才能實現其不斷優化的效果,進而提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可行性,以此來加強用戶的使用體驗。

參考文獻

[1]呂國斌.由我院主編的《互聯網數據中心工程技術規范》國家標準啟動會順利召開[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10,11(22):34-40.

[2]劉壽強.Spansion助力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器降低能耗達75%并擴展存儲容量新型SpansionEcoRM(TM)存儲協助解決日益突出的數據中心能耗危機[J].電子技術應用,2011,06(09):12-15.

[3]吳文豪.云計算在電信運營商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2,02(27):67-69.

第7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 互聯網;發展;挑戰;趨勢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032-012-01

1 中國Internet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互聯網的發展應當以1978年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為主要標志。

1.1 研究和試驗階段

1987年至1993年,是中國的互聯網的發展的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我國科研單位和一些高等院校逐步開始研究Internet技術,并展開了一些互聯網的相關科研課題,與國外進行一些科技合作。但是這個階段的Internet使用范圍很小,僅限于很小范圍的電子郵件發送、接收服務。

1.2 起步階段

1994年至1996年,是中國的互聯網的發展的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社會正式承認有Internet的國家。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并在中國得到迅速的發展。

1.3 快速發展階段

從1997年至今,是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國內互聯網用戶數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長。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就達到了3.84億人,比2008年增長了28.9%,在中國總人口中的比重由22.6%提升到28.9%,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率穩步上升。

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一項非常成功的現代技術,過去幾十年在世界和我國都得到迅速發展,從技術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借鑒計算機技術采用了分層分布式體系結構(如TCI/IP結構),使得網絡既具有有序的組織又能靈活適應需求而擴充與擴展;采用無連接分組交換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便于支持各類網絡和各類網絡業務;采用了保證端到端的可靠傳送的技術,保證了用戶之間方便交互;采用可擴展的路由尋址,為網絡擴充擴展排除了障礙;采用層次結構域名和命名(如DNS系統),較好地解決了自治與有序的矛盾。

2 互聯網面臨的主要挑戰

互聯網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IPv4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主體。現在不僅互聯網本身,其它如家用電器盒長途電話等,實際上都在使用互聯網IP地址。80%的信息傳輸使用了互聯網。但是,互聯網畢竟是過去發明的技術,隨著自身的發展,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步顯現出來。

2.1 拓展性受到限制

在當初設計時,用32個二進制位表示地址,其容量是42億~43億,真正用于地址分配的大概只有8億~10億。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加,地址空間資源將會短缺。如果要發展更大規模的互聯網,將現在的互聯網連接到所有可連接的電子設備,地址資源將是一個大問題,已成為制約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因素。即便將來互聯網擁有充分的空間,轉換現有的工作并不簡單。因為地址資源空間增大后,如何在很大范圍內搜索到所要尋找的地址,將是對搜索算法的極大挑戰。

2.2 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

互聯網的安全每天都受到威脅。病毒攻擊、垃圾郵件等問題以前可能不是特別凸顯,但現在越來越嚴重。互聯網的安全問題實際上受到其體系結構影響。此外,現在任何人都能以任何方式使用互聯網,因而其性能極易遭到破壞,所以建立一種新的適合互聯網的安全機制的需求迫在眉睫。

2.3 日益增加的需求使用與部署還不夠方便

現在的互聯網接口速度雖然很快,但是端到端的傳輸速度沒有保證。互聯網的使用還遠比電力、電話、廣電等傳統網絡復雜,例如利用互聯網接收視頻還不能像廣播電視那樣方便。其中,“云計算”技術成為解決該項難題的一個有效方案。

2.4 提高互聯網的移動性面臨挑戰

互移動互聯網就是說將移動通信與互聯網兩者結合成為一體。聯網還不具備像手機那樣的移動性,互聯網移動實際上和手機的移動機制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希望的是互聯網本身的移動性。因此,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為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

3 下一代互聯網

在中國,作為新一代互聯網的研究內容之一,1998年清華大學就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上開始構建國內第一個基于隧道技術的IPv6實驗網。2001年,清華大學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中國高速互聯研究實驗網絡NSFCNET”研制成功,首次實現了與Internet的連接。2002年初,57名院士國務院,建議國家加強對下一代互聯網的支持。2003年國務院批復,由國家發改委牽頭,信息產業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建議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立項。

隨著物聯網、移動計算、泛在網、云計算、傳感器網絡等互聯網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永遠在線”的3G業務、在線游戲、視頻流媒體等互聯網應用的廣泛部署,未來的網絡管理系統應該能從體系結構和系統實現上動態地發現網絡新技術和服務的部署,并適應地實現對新技術和新服務的管理能力;也應該支持更細粒度的服務質量管理,以充分發揮網絡本身的服務質量保障能力。

人們普遍認為,下一代計算機網絡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復雜化。但這種智能化并非天然具備,需要網絡管理系統的密切配合。自動配置技術是未來網絡管理系統中及其重要的關鍵單元技術,這既包括網絡設備本身的智能和自治管理功能,也包括網絡管理系統對配置管理任務的抽象描述。對被管設備的統一描述及智能感知以及基于二者的智能匹配等。

參考文獻

[1]馬利.網羅其中的國家挑戰與戰略機遇[N].新華日報,2011-05-11.

[2]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5)[N].人民郵電,2005-09-02.

[3]波士頓咨詢公司.IT:電信業的戰略機遇[N].人民郵電,2003-01-23.

[4]張永斌,陸寅,張艷寧.域名變換檢測與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3(08).

第8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移動應用向企業轉移

移動應用技術經過迅速的發展,在技術、產品和形式等方面日臻成熟,最近更是大步向4G甚至5G技術邁進。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移動應用已經從新聞、閱讀、電子商務等個體應用領域逐步向企業移動應用領域轉移,而移動學習已經成為重要的企業應用之一。很多小微培訓公司紛紛利用移動應用技術開發個性化的教育軟件,為特定人群和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的學習內容。

移動社交促進知識分享

社交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移動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社交活動可隨時進行。專業的教育培訓機構和培訓師通過專業的微群、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推廣、知識分享、問題討論和專業演講,一些企業還建立了專門的微信群,用于員工的學習交流。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的概念也突破了傳統的定義,人們在任何環境下對信息的獲取都屬于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單單指在課堂上的結構化學習。

碎片化時間促進微課發展

今年的另外一個熱門的概念就是“微課”。“微課”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一方面,它充分實現了人們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另一方面,它還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教學形式、教學過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知識管理、課程考核等方面不斷突破傳統,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知識多樣化的需求。

更多的機構進軍在線教育培訓市場

第9篇: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范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數字版權,云計算

1.引言

移動互聯網是當今世界發展最迅猛的通信技術,智能手機、PDA、平板電腦…..這些便攜式的移動終端的興起以及無線網絡的大范圍覆蓋充分展現出了移動互聯網的“無處不在的網絡,無處不在的業務”的思想。此外,移動終端本身所具有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有限、帶寬接入的限制及接入網成本高等局限性又制約著傳統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而基于分布式計算的云平臺的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和高性能的計算能力為解決基于移動互聯網下的數字版權管理提供了解決方案。本文通過簡單介紹傳統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及其應用在移動互聯網中缺陷,論述移動互聯網下的數字版權管理未來發展。

2.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與其在移動終端使用的局限性

2.1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

2.1.1數字水印。數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術是將一些標識信息(如作者的序列號、特殊含義文本、公司標志等)直接嵌入到數字媒介當中,或者是間接表示(修改特定區域的結構),用來識別數字媒介的版本、來源、作者、發行人、合法使用人等信息,并且不影響原數字媒介的使用價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產方識別和確認。

2.1.2數字加密。數字加密(Digital Encryption)是使用密鑰來對數字媒介的內容進行加密的。加密的密鑰有兩把:用于加密內容的公鑰(Public Key)和用于解密內容及驗證數字媒介是否被非法修改及破壞的私鑰(Private Key)。

2.1.3數字簽名。與人們的手寫簽名作用一樣,數字簽名系統向通信的雙方提供服務,使得發送方S向接收方R發送簽名的消息M,以便達到:一、接收方R可以驗證消息確實來源于發送方S;二、發送方S以后不能否認發送過的簽名消息M;三、接收方R不能編造或者改變消息M。簽名的驗證必須在簽名人或者指定的證實人A的配合下才能進行,從而防止了簽名的消息M被散播和復制的可能,從而保護了數字媒介的版權。

2.2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在移動終端使用的局限性

(1)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基本都是基于密鑰加解密技術,密鑰技術存在著被泄露的風險 ,數據依舊可能被泄露,特別是在開放式的移動互聯網中,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增加了這種風險的存在。假使在給合法使用者發送私鑰的過程中私鑰被不合法的使用者截取,則會造成數據泄露。

(2)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對廠商和用戶終端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要求較高,對現今的便攜式移動終端來說,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恰恰是其弱項,過大的存儲及高要求的數據處理能力阻礙了現有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

(3)現有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中,發行商的服務器需要將加密后的數據全部傳送到用戶的終端中,然后再有用戶終端解密之后其內容才能得以呈現。如果是一般的文本數據的話,移動互聯網絡傳輸帶寬的壓力還是可以承受的,但隨著數字閱讀中的內容不斷向前擴展,圖片、音頻甚至是視頻這些多媒體資料也成為數字閱讀內容的一部分,此時,用戶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流量將其下載到移動終端存儲介質中才能閱讀,這樣會導致用戶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增加,不利于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的擴大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3.移動互聯網下的數字版權管理未來發展

鑒于現有的數字版權技術在移動互聯網下應用的局限性,以及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下的數字版權管理必然朝著云計算的方向發展。可以采用云計算虛擬應用技術,將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數據展示三個過程獨立開來,進而減少網絡帶寬及移動終端的壓力。

3.1數據存儲。移動終端用戶請求的數字內容數據可以存儲在云存儲端。云存儲端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可以支持出版發行商的數據存儲需求。與此同時,數據也可以存儲在出版發行商的非云化存儲設備中,通過相對應的云訪問接口一樣可以將數據傳輸到云處理設備中。

3.2數據處理。利用云計算端的虛擬技術,在出版發行云中由出版發行商專用的應用程序對數字媒介進行加解密以及驗證,從而從根源上避免了受版權保護的數字媒介資源流傳到云計算端之外的區域。

3.3數據展現。由于移動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從而造成了移動終端顯示方式的多樣性。云計算終端出版發行商專有的應用程序可以根據移動終端發來的需求,根據識別出終端顯示設備的顯示方式展現加密后的信息。

3.4云計算數字版權管理的優勢

(1)由于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是在云端進行的,因此整個數據不會泄露到云外,從而使極大保護了數字媒介的版權。

(2)由于數據處理都是在云端進行的,因而大大降低了移動終端的數據處理壓力,其所要完成的僅僅是數據的最終呈現,這樣對移動終端的配置要求會大大降低,移動終端的制造成本會更加低,從而加大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范圍。

(3)由于在云端內部是云主機間的可信數據通信,因而可以減少甚至是不使用傳統模式中的通信雙方數據的加解密,從而減低了云主機處理資源的開銷。

(4)云終端出版發行商的應用程序資源池中的虛擬應用程序自動識別出終端顯示設備的屏幕的大小,從而為其提供適合其屏幕的數據,因此出版發行商僅僅需要針對不同的軟件運行平臺開發統一的應用程序即可,而不需要在針對每一種類型的設備開發專用的應用程序,降低了出版發行商的發行成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 美女扒开双腿让男人爽透视频 |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国产片 | 久久久国产高清 | 特色黄色片 | 99在线观看精品 | 俄罗斯三级毛片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观看 | 黄色国产免费观看 | 中国女人18xnxx视频 | 欧美日韩a∨毛片一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97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视频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 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 亚洲综合色就色手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99久久久 | 5级做人爱c视版免费视频 | 萌白酱香蕉白丝护士服喷浆 | 国产精品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 | 99ri在线精品视频 | 性欧美高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99视频 |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久草在线视频新时代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美女 | 欧美视频在线一区 |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全部aⅴ极品视觉盛宴精品 全部免费a级毛片 | 欧美视频一级 | 看真人一一级毛片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视频在线 | 国产在线视频区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