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景觀生態學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學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生態學應用

第1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字] 景觀生態學,城市規劃的發展和問題,對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景觀生態學在應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景觀生態學

1.1什么是景觀生態學。以景觀與人類之間關系的相互轉化和影響,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社會生活進行改造和優化,這就是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重大發展階段在上世紀60年代后,由于戰爭和平后人口劇增,世界上資源和糧食的需求告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變得嚴重,促使環保綠色意識的產生,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與應用逐漸深入。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是自然景觀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協調性和循環性,通過大自然里的再生作用,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節能環保型社會發展。

1.2 景觀生態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環保綠化上景觀生態學能做到什么?根據景觀生態學研究景觀有機循環性的的特點,在城市規劃中配合規劃部門進行城市綠地景觀劃分,達到綠地景觀的合理規劃與組織,最大化的促進城市生態平衡協調,實現建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的要求。達到城市適宜人類生活的最高標準,在城市規劃景觀綠地中,要盡可能的達到水土植物自成一系,形成有機的城市生態系統。

1.3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中負責的部分。生態綠地景觀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這里的生態綠地景觀,指的是公園,觀光,生活之類的游覽休息景觀,環保綠地以及農業用地。景觀生態學的任務就是將城市中人類的居住環境盡可能的融入綠地景觀中,接近自然環境。

2.城市規劃的發展和問題

2.1 城市規劃的發展現狀。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也真正的起到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城市化高速發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現如今我國的城市發展到達了一個“巔峰時期”,中國的城市規劃呈現出快速發展化的特點。現今的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的工作性能要求過高,城市功能區分布不均,規劃方式不合理。經調查表明,百分之六十的城市居民表示城市功能偏工作,自然生態部分太少,希望在城市規劃中多增加綠色生態景觀的區域。

2.2 城市規劃中的問題。城市的主體是人,評測一座城市好壞的重點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市民生活質量的高低及是否居住環境適宜。今天城市高度發展,相應的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城市發展過快,內部的城市規劃逐漸顯現出基本設施缺少,規劃不合理的問題。隨著我國知識型社會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升,市民對于城市的舒適性與科學性要求提高,向往生活性的城市,希望在城市中自然景觀增加。過去的城市規劃逐漸落伍,新進行的城市規劃需要進行科學性的規劃,相對于工作性能,新的規劃應多傾向于增加生活環境自然景觀的問題。

2.3 新型城市規劃該怎么做。過去的城市規劃重視經濟,將工業或生產產業列在重點位置,隨意規劃建造,在居民生活區的周圍,這些產業區產生的污染影響著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新型的城市規劃指向是健康型,生活型的景觀都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能得到自然景觀的熏染,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自然景觀在城市總體生態系統中得到良性循環,城市的環保綠化能得到提高。

在城市規劃中景觀生態學的應用

3.1 為什么在城市規劃中利用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在城市建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綠地環保區成為了一個大的問題。在環保節能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呼吁城市生態景觀合理存在于人類生活周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景觀生態學作為調節城市規劃的理念應運而生,對城市規劃的生態景觀及綠地資源的配置分布進行調整與整合。

3.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的應用。在城市規劃中功能區被大致分為工業區,商業區與居民生活區,其中居民生活區占絕大部分城市面積。在城市規劃中景觀生態學的理念是合理調節各功能分區與自然景觀的配比,促進城市環境與周邊生態景觀共同可持續發展。根據景觀生態學,在居民生活區的綠地景觀要著重規劃,以達到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對于居民喜歡去的公園,廣場等休閑場所,生態景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讓市民呼吸新鮮空氣。商業區內的自然景觀分布不會像居民區那樣多,但是必須要有,商業區是一個城市的心臟,往往存在于城市的中心,這里建造自然景觀要求精致,這是景觀生態學中的美學理念,對于城市美化的部分,要細致建造。城市的環保綠化林要合理安排,這樣的綠化環保林一般面積廣闊,適合分布在城市邊緣處的空曠地段,按照生態景觀學的理念,這樣的安排可以在城市的形成一個大的生態圈,是城市生態系統建設中的重要部分。通過景觀生態學對城市內自然景觀的規劃,使城市形成立體環繞的生態系統,不斷煥發生機。

3.3 對城市規劃中原有綠地的處理方法。新型城市規劃中利用景觀生態學對景觀進行了系統化全面性的規劃,使城市的生態系統形成了有機的循環與新陳代謝,使城市更具有自然氣息。然而在城市規劃老區中,綠地景觀的規劃科學性不高,綠地面積小,形成了“斑狀”綠地,對城市整體的美觀性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那么景觀生態學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老區綠地與城市生態系統的聯系。老區在重新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對城市景觀進行整合,將“斑狀綠地”全面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城市景觀綠地,使老區的生態系統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更好的融入到新型城市規劃大潮中。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4.1 在建造城市景觀的同時要注意美感與藝術性。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的綠地景觀進行規劃,在這過程中應堅持“審美的綠地景觀”原則,保證景觀環保與城市綠地美化同步進行。城市現代化發展趨勢指向“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有自己文化的主題城市是城市規劃新思路,對發展差異化城市景觀有推動作用。景觀生態學在規劃中要注意對美的感受和城市總體形象。

4.2 對綠地景觀的維護。城市綠地景觀需要城市環保局進行配合,對綠地景觀的維護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環衛工人的作用被放大,城市景觀在環衛工人的維護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5.結束語:城市化發展是現今的的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表現之一。在城市化中產生的景觀生態問題是當今城市規劃的一個重大問題,景觀生態學的產生可以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通過景觀生態學對城市規劃的調整,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性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城市綠地規劃的過程中,景觀生態學的介入是必然的。通過對城市功能區的合理分布與調整,使城市的生態系統整體綠色化,形成有機的良性循環,促進城市總體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正常發展。通過本文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中應用的探討,景觀生態學的目的與方法已經明確,但是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合理性與科學性,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楊小波,吳慶書.城市生態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 唐東芹,傅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J].中國園林,1999,(3):40-43

第2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基礎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農業研究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Rodale研究所共同組織的首次國際土地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

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不同學者因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種表述方式。從經濟學看,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盡可能減少對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土地資源破壞與退化,維持一個不變或增加的資本貯量,旨在人類生活質量的長期改善,即在追求經濟發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維持和改善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和環境基礎”;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共榮,即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和景觀環境,要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生存活動、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從土地資源供求關系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達到土地供求的持續平衡,即是通過把土地資源無彈性的自然供給量,轉化為有彈性的經濟供給量,來持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土地資源需求。

從1993年內羅必擬定的《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大綱》中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生產性)、降低土地生產風險(安全性)、保護土地資源潛力和防止土壤與水質退化(保持性)、經濟上可行(可行性)和社會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結合”,這5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否則認為是土地資源的非持續利用;從土地資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就是實現土地生產力持續增長和保持其穩定性,保護土地資源生產潛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達到生態合理性、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可接受性。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闡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證土地資源持續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定義為 “能夠持續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土地生產力和景觀環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

(一)景觀生態學內涵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地植物學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東非的土地利用時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國際景觀生態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標志著景觀生態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另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遙感與GIS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與應用。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

我國學者肖篤寧(1999)將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總結為:景觀系統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異質性;景觀研究的尺度性;景觀結構的鑲嵌性;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及景觀價值的多重性。

(二)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

1、景觀和區域。生態學中,景觀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塊或生態系統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的,具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

2、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景觀結構與其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是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觀層次上的過程,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它們對景觀空間結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觀結構對過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過程,過程反衍機理,機理揭示規律”,一定的景觀結構才能實現一定的景觀功能。景觀生態學認為,在景觀尺度上,每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均可看作是一個寬廣的斑塊(patch)、狹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質(matrix),能量、物種及營養成分等在景觀元素間的流動形成景觀功能,景觀功能的發揮主要涉及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

三、我國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我國景觀生態學應用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是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基礎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主要應用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農村景觀生態規劃、旅游風景區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生態學強調無機環境為基礎,以生物為中心,以人類為主導,正確處理天、地、人、文的相互關系,合理調控現有景觀生態系統和規劃設計與建造的景觀生態系統。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周華榮等(1995,1996,1998,1999,2000)對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作了深入研究,并進行了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設計。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邱揚等利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給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目標

資源永續利用的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當時更多關注土地資源的保護,而對其實現的可行性考慮不多。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明確,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也得以明晰。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目標,而這些目標也構成了評價土地利用持續性的基本標準。在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首要的任務是實現耕地資源的保有數量,提高耕地生產性能和生態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

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續利用,在我國尚不多見,僅有部分學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與過程都有重要影響。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土地持續利用規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綜合整體性,不僅包括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多因素評價,還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或區域等多等級評價。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重點尺度。

3、空間格局與土地生態過程,二者的關系分析是土地持續利用的基礎。

4、干擾與人類影響,干擾是景觀或區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發展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的適應性機制,人類土地利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土地的持續利用有借鑒作用。

5、多重價值與多目標,景觀生態學強調土地持續利用的目標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標之間的優化,而不是單目標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觀生態探討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與土地規劃、管理和恢復等實際問題聯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響物質流和能量流,注重結構和過程的相互關系分析,使其在空間土地利用規劃中得到廣泛應用。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生態空間研究范疇,其理論核心集中表現為空間異質性和生態整體性。土地作為地表自然綜合體,是一種特色鮮明的系統整體,具有突出的空間異質性,而生態整體性正是實現土地持續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內容涉及到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核心。

景觀生態學同時研究生態景觀與視覺景觀兩個方面,注重協調形態與內容、結構與功能的統一,以人類對于景觀的感知作為評價的出發點,追求景觀多重價值(經濟、生態、社會與美學)的實現。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續性作為其功能目標,應該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以及美學等多重價值的優化,充分發揮了土地自身的生態系統生產功能、空間場所功能和景觀功能等三大功能,綜合技術、政策和行動來實現土地利用的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與接受性。

土地生產力的維持與景觀的結構、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不僅要包括對土地功能的優化,還包括對景觀格局(土地利用結構)的評價,同時分析景觀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這種格局與過程的關聯分析,正是近年來我國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視的地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與持續發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理論、等級尺度理論、景觀變化與穩定性理論等基本理論,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理解。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聯系密切,是實施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同時,土地利用的持續性具有明顯的時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續性特征大不相同。離開了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范疇,將無從談論土地利用的持續性。

傳統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認為是在時間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分析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研究范疇,既強調空間格局分析,又考慮生態關聯,有助于實現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時空尺度上的綜合分析、評價與管理,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應進一步整合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與理論,深入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探討,重點加強土地可持續利用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等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需要關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變化過程的相關分析。土地可持續利用中景觀生態學的引入,也將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忽視的很好途徑和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白金丹.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07(2).

2、周亞鵬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5(2).

3、李哈濱,J.Franklin.景觀生態學――生態學領域里的新概念構架[M].生態學進展,1988.

4、宇振榮.景觀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梁積漢.論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現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03(9).

第3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觀光農業 應用

1.前言

景觀生態學由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于1937年在東非利用航空照片對景觀進行解釋時首次提出, 后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加關注身邊的景觀環境和生態效應,使景觀生態學獲得長足的發展。景觀生態學主要運用于生物保護、景觀與區域規劃、農業與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1]。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的觀光農業,是結合了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產業。在景觀規劃中,要落實到具體的農業景觀格局,更需要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

2.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研究已有較長歷史。但只是近期這種研究才被應用于實踐領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景觀生態學于60年代中后期在歐洲大陸迅猛發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隨所涉及空間尺度和區域內部特征的差異顯得很不相同。歐洲面臨的問題是深受人類干擾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質分布的農業景觀,研究中尤其強調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為純農業景觀屬于不適宜大多自然物種棲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調查分析著重強調非農景觀元素的維持。

景觀研究的基礎之一是要確定EcotoPe ― 均質的景觀功能單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邊界而區別于其他周圍環境。不管如何定義,有一點在本質層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組成的數平方公里廣闊地域內的異質土地單元之間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態鑲嵌隨時間的變化。與生態學的其它傳統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對景觀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中。對時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綜合考慮使得景觀生態學成為規劃和管理中富有潛力的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原理可以從結構、功能及時間分為三方面總結。這些原理中,最具爭議的是維持棲地內部結構間或維持更大空間范圍內結構關聯的相對重要性。無論如何,這兩種不同觀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互補的。例如,有研究發現,在保護較大群落時廊的質量限(即樹籬的結構復雜性)比其存在更為重要。盡管某些研究結果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有證據表明對某些特殊物種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對孤立性可深刻影響物種種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關聯對瀕臨滅絕的個別地方物種的保護也相當重要。[3]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華雙龍風景名勝區坐落于金華市北約12km處,是個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懸河、巖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以觀光度假、康體休閑、海外朝圣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面積約79.9平方公里,,包括雙龍洞、黃大仙、優游園、仙鶴妍、尖峰山及大盤天六大景區。其中大盤天景區開發程度相當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訪率低。目前景區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觀為主。因其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以及和其它景區的空間關聯,開發觀光農業的潛力十分大。

3.1規劃的原理與原則

相同于其它內容的景觀生態規劃,觀光農業的規劃設計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綜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觀光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做到這一點,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應自始至終執行如下幾項原則:1.適宜面積原則;2.類型多樣性原則;3.景觀單元關聯原則;4.空間結構協調原則。

3.2景區觀光農業的總體格局

景區中主要景觀類型有:山地灌叢、針葉林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各級道路、居民點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間結構表現為以東西兩大居民點(武平殿和盤前)分別為中心、以景區中部東西向主道路為中樞的不規則葫蘆狀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區位因素,從兩個中心向外依次為:居民點耕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次生林和灌叢草坡等景觀類型,這亦構成整個景區觀光農業景觀的空間結構。顯然,這種結構既有對自然景觀生態合理利用的基礎,又具一定的景觀美學價值。

該景區位于雙龍風景區海拔最高的地域,擁有較高海撥和超過50%的森林覆蓋率使其具有獨特的地方小氣候環境,表現出近暖溫帶的特征。與山下相比,氣候大約滯后一個季度,因而具有相當長種植晚季蔬菜的歷史。這是可投資觀光農業開發利用的一大優勢。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還可同時豐富淡季觀光農業內容。

3.3觀光農業的結構分類

依據規劃設計的目標和區域的生態條件,劃分出以下各觀光農業景觀類型:

(l)梯田農業觀光類型針對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狀況,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修建石級梯田,對其進行間作套種或林農兼種,開發面向市場,以精細農產品為方向的三高農業。農作物仍以蔬菜為主。同時組織游客參與到播種、鋤草、采摘、收割等務農活動,通過模仿、習作、體驗來體驗農業生產的艱辛和收獲時的滿足感。

(2)自摘果園類型是利用景區內現有的山植、彌猴桃等野果資源,引種一些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果樹品種,在園區內分片集中種植。園區內設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設施。到收獲季節組織城市居民來此自摘即食,體驗果農收獲的樂趣。

(3)反季節果菜園類型利用溫室大棚技術反季節地培育當地少見的瓜果蔬菜,以彌補露天種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兩季成熟的缺點。采用溫室技術可不必考慮本地實際的氣候條件,可根據需要營造特定人工氣候;因此可在溫室中引種熱帶和溫帶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種,一來以稀缺取勝,向金華市提供品種更多、質量更好的農產品,二來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隨時可以出發,提高自摘果園的號召力。

(4)野生動物園充分利用了風景區內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劃定的區域內封閉圈養野雞、野兔、野貓、野豬等野生動物,供游人觀賞、攝影留念及狩獵等。

(5)避暑度假類型優越的旅游氣候資源,使得這里可以作為夏季游客住宿休閑的場所,地址選在武坪殿附近。具體項目如下: 花園別墅、高中檔賓館、野味餐廳、帳篷露營區等。

(6)西湖水景園是個天然山頂湖泊,景色優美,旅游價值高。根據其體量和水資源的現狀用途(黃大仙景區的生活用水),未來擬開發成一個以自然水面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綠化為主的高山水景園。

4. 結論

景觀生態學在空間結構分析上具有獨特優勢, 為觀光農業景觀結構的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應信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景觀進行規劃設計與農業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景觀設計時需要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以保護為前提,以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美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以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植被現狀和歷史特點為基礎,本著因地制宜、整體優化、突出個性的原則,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最佳的生態價值和美學效果,實現自然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艷秋,申瑞玲,高鵬.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0,22(4):31 - 35.

第4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廊道;斑塊;基質;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4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The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centerpiec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

Fang weiyuan,zou weina

Abstract:The author study the contents and the actions i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from the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In the cas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the author discuss the us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to guide the new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ositive balance and stabilizing of the new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 landscape planning

1 引言

1.1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

目前國際上不同專業的學者對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差異,各自強調的重點亦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直接或間接的表示,景觀生態學是以普通生態學為基礎,研究景觀系統間的空間格局、發展狀態和生物過程的多學科交叉的科學。景觀生態規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以一種多學科的知識為基礎的,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通過研究景觀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在一定尺度對景觀資源的再分配,提出景觀資源的優化利用方案。

1.2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元素

1939德國植物地理學家 Carl Troll認為,按照在景觀中的地位和形狀,景觀元素可分為廊道(Corridor)、斑塊 (Patch)、基質(Matrix)。在景觀規劃中通過對這三者的相關研究提出符合規劃目標的生態措施。廊道、斑塊、基質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其相互間是不斷的互動的流變的;在景觀規劃中通過一定的資源分配促使廊道、斑塊、基質間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和物種流的交換;研究景觀的空間生態協調的經濟價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發展經濟生產與環境質量的關系,進而保護規劃景觀的生態完整,改善景觀生態系統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擾能力和穩定性。

2 場地現狀分析

2.1規劃范圍的確定

大學城中心區總規劃面積共約266.1公頃,本次景觀規劃范圍為大學城中心區內綠地,總面積共約80.39公頃。但是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生態景觀的邊界是由場地自身的水文和地貌范圍決定的,所以在研究時其范圍牽涉到整個大學城的規劃范圍,在此基礎上著重研究中心景區的生態景觀規劃內容。

2.2生態基質分析

在本次的景觀規劃的基質分析中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掌握規劃區域中生物(植被、野生動物等)地理、地質、氣候、地形、水文、土壤、小氣候、植被等大量信息,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場地的坡度、坡向、徑流、古樹、建筑、景觀敏感點、生態敏感點等進行系統分析,綜合各來源的資料充分的解析場地、理解場地,為景觀設計提供詳實的依據。

2.3場地問題的確立

(1)由于前期工程的施工,對大學城生態系統已構成一定的影響。場地內有些山體、植被因工程施工已被嚴重破壞,急待整治與恢復。要對現狀場地及植物進行適當的改造和調整才能構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并具有景觀價值。

(2)場地現狀水體大多為池塘、水田等,相互間缺少連續與流動。同時,水體與濱水陸地聯系不緊密,不利于中心區與整個大學城以及大學城與外部生態系統間物質、能量、信息等循環流通。

2.4生態規劃的潛力

(1)場地處于小谷圍島上,四周江水環繞,整個環境空間較為開闊,與周圍環境能進行良好的交融與流通。

(2)場地內原有山水骨架只需稍加處理就能連成一個貫通的水系,可創建一條藍色的廊道,以利于大學城內部及與外界的各種“流”的貫通。

(3)景區內山體坡度較緩,土壤深厚,分布著大片林地、農田、濕地、魚塘給景區生態恢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規劃中體現生態性提供了創作題材。

(4)中心區周邊暢達的道路交通系統正在形成,保證了它與其它大景觀區域的有機聯系,同時也為大學城內綠色生態廊道的建立創造條件。

3 景觀生態元素的建立

3.1基質的構成

在大學城建設前與建設后區域內的基質產生了重大變化。建設前,區域內的基質由大片的農田、水塘、果林、村莊、鄉間道路組成,生物在這樣的本底上維持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保持著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建設后,本底受到建筑群、道路等異質斑塊的干擾,引起了本底的變動。本底的變化勢必引起區域內廊道、斑塊的種類、規模的改變,最終引起生態結構的變異與破碎。景觀規劃時將破碎的結構加以重新組合同時修補基質中受損部分,在尊重原生態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對生態廊道、斑塊的重新規劃,重新分配資源,構建一個以新本底為基礎的新的生態系統,引導其在一定時期內達到新的穩定與動態平衡。

3.2廊道的建立

在本次規劃中設置了藍色廊道(河流廊道),綠色廊道(帶狀廊道)。

(1)藍色廊道

河流水道、河流邊上的植被帶所構成的廊道稱為“藍色廊道”。在規劃中突出原始景觀自然的本底及鄉土特性,以場地的現狀水體為基礎,結合規劃水系構建藍色廊道。規劃時將中心區景觀水體全部貫通,并與珠江水域相連,促使整個水系能夠良性循環與暢通,為生物的遷徙創造條件。

(2)綠色廊道

沿道路建立環狀綠色廊道。在景觀規劃時,將斷裂的廊道、相互分散的斑塊有機的連接起來,形成有機網絡系統.給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地和更大的生境面積,讓景觀成系統并相互滲透。

3.3斑塊的建設

第5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詞] 超聲血管增強技術;胎兒肺靜脈;檢查;應用評價

[中圖分類號] R730.41;R44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67-03

胎兒超聲心動圖是妊娠期對胎兒身體發育情況、主要是心臟部位的發育進行診斷的有效方法。心臟缺陷是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因此對其精確診斷能在胎兒期間給許多家庭提供一個規劃和管理胎兒出生的機會,減少因先天性心臟缺陷而帶來的家庭負擔。超聲心動圖在產前診斷中的關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這種測試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目前已經有了保證。這些圖像中結構小,且胎兒的隨機運動又加劇了這項檢查的難度和耗時。盡管存在這些不利的因素,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對于更好地了解胎兒的血流動力學和對心臟疾病的早期診斷仍然是必要的。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種方法如二維超聲心電圖(2-DE)(封三圖3)、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圖(CDE)已經應用于胎兒肺靜脈檢查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研究旨在對超聲血管增強技術(VET)在胎兒肺靜脈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析和評價,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產前超聲檢查的孕婦368例,胎齡14~37周,平均 (26.1±5.2)周,孕婦年齡22~37歲,平均 (27.4±5.2)歲。入選標準包括:①產前常規檢查胎齡與孕周相符合。②胎兒無先天性心血管異常癥狀。③單胎妊娠。④孕婦無糖尿病等代謝異常疾病。⑤孕婦之前無流產史且家族無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根據孕齡將368例胎兒肺靜脈分為Ⅰ組(14~21周,104例)、Ⅱ組(22~29周,213例)和Ⅲ組(30~37周,51例);對所有孕婦均進行四種方式的肺靜脈檢查,包括二維超聲心電圖(2-DE)(封三圖4)、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圖(CDE)和VET,分別記錄四種檢查方法對胎兒肺靜脈的顯示情況。對于因胎兒活動頻繁或影響肺靜脈顯示效果的孕婦,囑其休息幾日再行檢查。三組孕婦一般資料如表1。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Acuson 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7CF24-7L機械式凸陣三維容積探頭,頻率4~7 MHz,將設備檢查條件設置為嬰兒檢查模式,放大顯示視野,使胎兒心臟占顯示屏的1/3~1/2,以便獲得更清楚的圖像和更準確的診斷[2]。首先依據胎兒頭位與脊柱的位置判斷胎兒的確切方位,準確判斷方位后于腹部橫切面探查脊柱、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相對位置,并跟蹤下腔靜脈走向從而據此判斷右心房的位置,在心尖四腔觀,卵圓孔瓣所在心房位置判斷左心房的位置[3]。在2-DE清除顯示左房后開始使用CDFI模式、CDE模式和VET模式,對比并分析三種模式顯示情況。存儲三種模式顯示的肺靜脈情況,同時對四種檢查方法的肺靜脈顯示支數、血流充盈情況、與左房 關系等分別進行記錄[4,6]。

1.3 統計學處理

用 SPSS 11. 0 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四種檢查方法對胎兒肺靜脈的顯示情況

VET、CDE、CDFI對胎兒4支肺靜脈的顯示情況分別為316例(85.9%)、188例(51.1%)和165例(44.8%),明顯優于2-DE對胎兒肺靜脈的顯示情況79例(21.5%),其中以VET顯示率為最高。胎兒右肺靜脈的顯示情況見封三圖3、4。其統計數據見表2。

2.2 四種檢查方法對不同孕齡組胎兒肺靜脈的顯示結果比較

四種檢查方式中VET顯示率最高,且VET檢查對Ⅱ組顯示率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先天性心臟缺陷是指胎兒出生時心臟和大血管結構的異常情況。目前已經發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缺陷,主要阻塞心臟或其附近血管的血液流動,或引起流經心臟的血流的異常模式,其他如長QT綜合征,其主要是指心率的異常。胎兒先天性的心臟缺陷是引起胎兒死亡的關鍵因素之一,據統計其發病率在所有嬰幼兒中約占0.9%,因此及早診斷能減少心臟缺陷嬰兒的出生,從而減輕社會負擔,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正常胎兒的左右肺部各有兩條肺靜脈,共四條肺靜脈,負責胎兒與母體的氧氣交流。雙側上肺靜脈與同側肺動脈伴行,他們起自肺門,橫行向內,左肺靜脈行經胸主動脈的前方,右肺靜脈較長,行經上腔靜脈和右心房的后方,通過氣體交換后的動脈血經4支肺靜脈最終注入左心房[5]。胎兒超聲心動圖能在一定程度上準確顯示胎兒肺部和心臟發育狀況。彩色多普勒技術的出現使得胎兒肺靜脈和肺動脈水平對其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非入侵的檢查成為可能,但是彩色多普勒成像的敏感性和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孕早期對胎兒肺靜脈的檢查的實用性。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胎兒17周以前肺靜脈大小和血流動力學正常值的相關信息。目前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測胎兒肺靜脈主要應用2-DE及CDFI,但是由于胎兒期肺靜脈直徑小且血流速度相對非常慢,單純運用檢查方法如2-DE、CDFI和CDE等手段的顯示情況均不滿意,尤其對孕齡

VET的原理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圖像信息進行超聲血管數字減影,從而對血管二維圖像的顯示強化,使其達到滿意的清晰度。可對血管或者微血管系統進行適當的放大,高質量的顯示血管情況,同時保證其成像和顯示的清晰度[6]。在胎兒肺靜脈的檢查和診斷中,能清晰顯示肺靜脈血流情況以及血管管腔和管壁的情況[7,8]。

本研究旨在對超聲血管增強技術(VET)在胎兒肺靜脈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析和評價。我們通過選取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產前超聲檢查的孕婦368例 對所有孕婦均進行四種方式的肺靜脈檢查,包括二維超聲心電圖(2-DE)、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1)、彩色多普勒能量圖(CDE)和VET,對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比較四種方法在不同孕齡組中的應用效果。對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Ⅰ組104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別顯示17例(16.3%)、35例(33.7%)、46例(44.2%)和87例(83.7%);Ⅱ組213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別顯示46例(21.6%)、99例(45.8%)、112例(52.6%)和197例(92.5%);Ⅲ組51例中2-DE、CDF1、CDE和VET分別顯示16例(31.4%)、31例(60.1%)、30例(58.8%)和32例(62.7%)。四種檢查方式中VET顯示率最高,且VET檢查對Ⅱ組顯示率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目前,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國出生胎兒先天性畸形呈迅速增長的態勢,心血管系統發育不良造成的先天性畸形占了相當大部分,這給社會和家庭均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對其精確診斷能在胎兒期間給許多家庭提供一個規劃和管理胎兒出生的機會,減少因先天性心臟缺陷而帶來的家庭負擔[9,10]。因此,利用VET對胎兒肺靜脈以及相關的先天性心臟發育異常的檢查和診斷都是有效的,VET技術在胎兒肺靜脈檢查和診斷中的應用,為產前臨床檢查提供了一些可靠依據。相信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必將為人類優生做出極大的貢獻,減少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Coscia LA,McGrory CH,Ohler L,et al. Pregnancy outcomes in female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J]. 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2013,32(4):S129.

[2] Matsumoto A,Aoyagi Y,Mitomo M,et al. Outcome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A 17 year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in Japan[J].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12,54(5):634-638.

[3] 張燕宏. E-Flow顯像技術在胎兒肺靜脈超聲檢查中的應用價值[D]. 河北醫科大學,2011.

[4] 趙聯璧,袁麗君,曹鐵生,等. 胎兒肺靜脈血流頻譜在心肺功能評價中的應用[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2):121-123.

[5] Jaeggi E,Blinder J,Schwartz S,et al. 360 Fetal pulmonary vein doppler flow pattern: Predicting the need for immediate left atrial decompression in 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with restrictive atrial septum[J].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27(5):S191.

[6] Dong FQ,Zhang YH,Li ZA,et al. Evaluation of normal fetal pulmonary veins from the early second trimester by enhanced-flow (e-flow) echocardiography[J].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1,38(6):652-657.

[7] 劉清華,接連利,李洪波,等. 超聲產前診斷胎兒完全性肺靜脈畸形引流的臨床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9(9):790-792.

[8] 李士建. 磁共振多技術掃描在復雜性先心病中的臨床研究[D]. 第二軍醫大學,2008.

[9] 劉琳,何怡華,李治安,等. 增強型血流成像技術在胎兒四條肺靜脈的定位研究[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11,8(2):341-345.

第6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景觀;生態學;運用

人們在對城市規劃和管理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生態平衡需要良好的保持,而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正是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的城市建設。同時,景觀生態學可以使得城市規劃和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可以更好地對城市結構進行調整,從而滿足人們對于城市建設的需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還要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要求,合理確定城市的視覺容量。人們只有生活在綠色生態的城市中,才能對生活充滿希望。

1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探析

1.1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質量與評價中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首先體現在城市景觀質量與價值的評價過程中。其中城市景觀價值最主要的體現是城市是否適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并且能夠在長時間內與人類共同發展,在這種城市價值觀念下,城市的各項指標是否達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標準、城市的結構是否標準以及城市建設是否科學和文明成為評價城市景觀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質量評價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對城市區域景觀評價中的應用,通過基底理論對城市區域景觀質量進行評價,看其是否符合城市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功能要求,確保城市規劃中的土地利用面積的科學性。其次,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理論對城市各條街道和公路等系統進行科學的規劃,對城市空間的密度和人群疏散等功能進行優化。另外,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還體現在景觀邊際效用理論應用方面,這是確保城市規劃經濟性和生態性協調統一的重要基礎,也就是城市規劃中的城市景觀生態價值。

1.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空間結構和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對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間環境內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構成了城市空間環境,其中城市生態環境又包括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區域環境以及區域整體環境三個主要層面,不論是哪一種城市空間環境,在城市規劃管理中都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在城市環境中,人類與自然環境是共同存在、和諧發展的。其次,人類要對自然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要實現城市景觀的自然化和多樣化,并且要對自然景觀的原始形態進行合理的保護。另外,要注重城市環境的保護,如果發生了環境破壞問題要及時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將城市環境破壞的影響降至最低。當前在我國,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成為城市空間環境發展的主要趨勢,在這種發展背景下,城市規劃和管理的科學性顯得更加重要,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對城市空間環境劃分、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效用,這對營造豐富的城市空間環境,促進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應用

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是目前應用景觀生態學較為成熟的領域。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在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規劃的時候,要確保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性、美化性和經濟性,這樣不僅能夠對城市進行綠化,增加城市中自然景觀的范圍,而且還能夠起到美化城市景觀、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的效果。其次,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綠地的空間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空間格局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城市綠地規劃的理論和方法,而且還能夠構建城市綠地系統景觀,構建良好的城市綠地系統,進而為城市綠地空間分布格局的科學規劃和優美城市空間環境的營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利用景觀生態學還能夠對城鄉環境一體化,或者說促進城鄉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途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景觀生態的變化,不僅能夠統籌城鄉景觀變化,而且還能夠體現出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而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以及城市規劃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景觀生態學對城市規劃及管理的啟示

景觀生態學對城市規劃及管理的啟示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首先,在城市規劃中一定要注重保留地方性,要尊重原有的地域傳統文化,要盡量的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態景觀,然后再進行城市規劃。其次,要在城市規劃中保護和節約自然成本,要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和消耗,注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對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流、能流進行保護,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再利用。例如可以將過去廢棄的工廠規劃成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城市景觀,通過場地的改變和修飾變廢為寶。最后,在城市規劃中要體現出自然性,高樓大廈的出現讓城市漸漸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帶來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在城市規劃中一定要注重自然過程的顯露,在城市中增添綠色空間,形成城市生態系統,將人工棧道和自然野生植物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中的優勢更加明顯。當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質量評價、城市空間格局以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應用,在未來,景觀生態學能夠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為促進城市環境優化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北艋.在城市規劃管理中景觀生態學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139.

[2]王華新,曲艷鵬.我國城市規劃中景觀生態學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6):174.

第7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0 前言

景觀生態學作為生態學中最為關鍵的分支,其本身能夠有效提升生態發展的水平,并且有效保證其發展的科學性。當前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建設中重要的部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分析其與景觀生態學的關系,從而保證城市建設過程中能夠提升其生態水平。

1 景觀生態學的內容以及特點

在城市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是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對各種植物中不同的分子結構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其在地球表面與其他植物間的信息交流,并總結出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在這基礎上,保證景觀建設過程中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景物進行科學化的設計,使其能夠對當前環境進行美化和凈化。景觀生態學本身是對一定范圍內的空間環境運用植物進行有效的設計,通過各種不同區域之間的設計和相互聯系,從而提升城市的觀賞性,有效促進城市的發展建設。

2 當前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現狀

我國城市作為經濟發展中重要的陣地,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工業用地多占據的范圍較大,所以,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較大面積的污染,城市綠化水平并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另外,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大部分人涌向城市,城市在不斷的擴大,隨之而而來的是土地資源受到影響,土地資源在不斷的減少,在這樣的城市發展工程中,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化水平并且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在當前的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必須對景觀生態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有效改變當前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為我國城市的科學化的發展建設奠定重要的基礎。另外在當前的發展中,投入到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標準,但是由于沒有進行科學上的規劃,導致其本身的環境凈化能力不能達到規定性的水平,城市園林建設無法對當前城市環境進行有效的凈化,導致城市綜合環境水平無法實現提升,非常影響城市的發展。

3 城市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作用

3.1 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園林綠化,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

人類創造了城市,并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有效推動了城市發展。基于此,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首要考慮到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下,人們的精神需求。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園林綠化,通過對區域環境進行有效的設計,從而保證區域環境中各種不同類型的景物實現科學上的搭配,在保持區域上的生態環境平衡基礎上,能夠增加當前區域中的文化藝術氣息,并且通過設計,增加當前園林綠化中的功能,為人們提供集休閑、服務和觀賞作用于一體的場所,從而滿足當前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終實現人們生活水平上的綜合性提升,為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奠定基礎。另外,景觀生態學本身作為生態學中較為重要的學科,在進行園林綠化中,對其進行是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能夠有效保證人們的生活生存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人們發展的質量水平。

3.2 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可以美化城市環境

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園林綠化本身作為提升城市整體環境的重要方式,本身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通過對各種不同類植物的設計和變化,從而能夠使其有效降低建筑本身給環境帶來的沉悶感覺。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建筑本身雖然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建設,但是建筑物本身會對城市環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對城市的環境產生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園林建設,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讓城市整體氛圍變得更加的融合,從而能夠促使鋼筋水泥所體現出城市的線條更加柔和,從而能夠提升城市整體的觀賞性,最終能夠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的目標。

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景觀生態學作為科學化的學科,與城市園林綠化本身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原理建設,能夠保證城市園林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并且實現其永續性的發展,而作為城市園林綠化,能夠推動景觀生態學這一學科不斷發展,使其能夠更加符合當前發展的規律,二者在相互作用下,在保證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為我國當前生態學科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4 結論

總之,在當前的發展中,我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園林綠化的水平關系著城市的環境水平,并且人們的生活會出現一定的改變。把景觀生態學有效應用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提升城市整體的環境水平,并且通過有效的設計,讓城市的環境更加美麗怡人,有效提高城市綜合環境水平,保證人們能夠享受到健康的生活環境,有效滿足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景觀生態學的應用[J]. 現代園藝. 2017(2)

[2] 林小生. 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化的關系分析[J]. 現代園藝. 2015(16)

[3] 肖麗琴. 探析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化關系[J]. 現代園藝. 2014(14)

[4] 王斌. 景觀生態學與園林綠化關系芻議[J]. 現代園藝. 2014(1)

[5] 施翔. 《景觀生態學》創新教育模式探索[J]. 科技視界. 2012(31)

第8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關犍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綠地系統能夠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當今形式下,現代城市化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必然結果,然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景觀單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態嚴重失衡等現象的存在大大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對整個城市的生存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應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相關的生態問題進行分析得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綠地系統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觀規劃、布局、分布不適當,引起其生態功能與城市建筑之間的不協調。如何運用景觀生態學指導城市綠化系統的設計是當今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關于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學思想

建立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的城市綠地系統設計思想就是用生態學的眼光看待城市綠地系統,仔細分析城市各種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對系統內的各個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讓它們之間能夠有機連接,最終結合成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學能夠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設計,更能融合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條件來對城市綠化系統進行布局。例如,在一個城市所含的綠地中,把建設用地當做基底,水系分布、綠化園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塊,這就以景觀生態學聯系起來,帶給城市綠地系統新的含義。

二、有關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規劃原則

(一)整體優化原則

在城市規劃時,將城市景觀當做整體來進行設計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要與城市的整體建設進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處理空白地帶;另一方面,在進行城市綠化系統建設時,如果存在獨立的綠化結構,就需要通過水流、綠化小徑、綠化林線、花園廊道等方式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一體化的網狀綠化系統。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連接市郊的綠化系統的,完成城市綠地系統的真正統一。

(二)以人文本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它的存在是為了造福于人類,為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要堅持以人為本,處處為人的原則,把為人們服務的思想貫徹到城市景觀的設計上面,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氛圍。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的規模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與其對應的綠化系統也應該與時俱進,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進,在細節上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四)當地特色原則

要想體現城市特有的氣息,就必須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基礎上,在城市景觀設計上盡可能地體現城市文化,嚴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風格,如果都用同一種設計方式,就不能體現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

三、如果運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設計

在設計城市綠地系統的時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觀結構。我們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對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進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為公園、花園、廣場、游樂場等等,其“廊道”是綠化街道、環水樹林,其“基質”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業集聚地帶、繁華區等。運用這些有效的結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城市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綠化系統的內涵最好包括較好的規劃位置、親近自然的地理條件、美麗的植物分布、層次化種植構造、合適的景觀小品、健全的基礎設施等等。

(一)斑塊

用城市景觀理念來看,按照包含范圍的大小,把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劃成大、中、小三種。大型斑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維持其生態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夠調節生態環境,而且還能增加城市的美觀,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塊能夠有效提高城市景觀的觀賞性,無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獨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彌補大中型斑塊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綠化系統設計過程中,把大中心斑塊作為主體,不能忽視小型斑塊的作用,通過有效合理地布局,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觀生態學內容分析,廊道的設置在一定的寬度下能夠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國內很多城市街道較窄,交通擁擠成為通病,應該妥善加寬處理。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連接不同斑塊,具有界定斑塊范圍的作用。在進行設計城市周邊綠地系統時,按照地形因素,建設市區防護林帶,做好與郊區農田連接在一塊;開展市區城市景觀建設時,應建造一定的防護林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割開來,并要有足夠的寬度。通過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個城市的各區域以網狀的形式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城市綠地系統更為完善。此外,廊道優美的設置還能帶給行人愉悅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基質

在進行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基質的布局要按照“相對歸集”的規定,把基質設置在斑塊以及廊道體系范圍之內,讓居民生活在綠色的環繞之中,盡可能親近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完成建設綠色城市的構想。

總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的設計,廊道為構成整體的框架,把斑塊建設在連接點上,并設置相關休息場所以及娛樂器材,做到點、線、面之間的有效整合,從而達到優質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組建城市景觀的網狀結構。

四、結論

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運用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能夠對城市景觀的建設帶來很大的作用,例如,對如何綠化指明方向,對設計方案做出有效評估等。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可以改進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提升其社會經濟效益,讓整個綠地系統更為高效地為城市建設服務,把城市基本結構分為斑塊、廊道、基質,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居住條件,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楊哲,劉麗.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分析[J]. 河北林業科技,2012(4)

[2]高學萍,楊雪英.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張宗果,周波.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新運用[J].建筑科學,2009(4)

第9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

一、關于景觀生態學和景觀生態規劃

(一)景觀生態學

對景觀生態學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景觀管理與自然保護所Langer的定義為:研究相關景觀系統的相互作用、空間組織和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viqk(1983)在討論景觀生態學在農業中的應用時,將景觀生態學定義為:把土地屬性作為客體和變量進行研究,包括對人類要控制的關鍵變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觀生態學為橋梁,把關于動物、植物和人類的各門具體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景觀利用的最優化。Form an等(1986)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諸如森林、草原、沼澤、廊道和村莊等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組合、相互作用與變化,從荒野到城市景觀,研究的重點是:(1)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2)這些景觀要素中的動物、植物、能量、礦物養分和水分的流動;(3)景觀鑲嵌體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他認為:景觀生態學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功能與動態。

一般地認為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它的主體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面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與功能、景觀動態變化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與保護(傅伯杰。1991:鄔健國2000)。

(二)景觀生態規劃

廣義的理解是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也就是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實際上是景觀的生態規劃,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的規劃。直到20世紀60年代Mchang的設計遵從自然的景觀規劃途徑,當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觀學在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規劃的狹義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規劃,也就是基于景觀生態學關于景觀格局和空間過程水平過程或流的關系原理的規劃。在這里,景觀更明確地被定義為在數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異質的土地嵌合體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觀生態規劃是指狹義上的理解。

二、景觀生態規劃的四大戰略

(一)戰略之一: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

原初生態環境是各類物種最原始的棲息地,物種在千百年的進化演替中,達到了與現有生態環境的和諧與默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要維護原有山水環境的整體格局,維護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維護大自然演進的過程。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幾乎無所不能,開山辟路,圍海造田,筑壩攔河。然而,當人們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悅之中時。人類同時也不斷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地震、海嘯頻頻發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濫等等。這些無不是由于人們對大自然肆意掠奪與破壞引起。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途徑。維護原初生態環境的安全,就是維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安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與自然和諧的樸素自然觀的體現。古代城市的選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個大穴場,被喻為大自然的“胎息”,通過水系、山體及風道等,吸吮著大自然的營養。破壞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然會使城市這一大地之胎發育不良。

斷山、斷水被堪輿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景觀,如果古代中國人對山水格局連續性的吉兇觀是基于經驗和潛意識的(俞孔堅.1998),那么,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則是對我們維護這種整體景觀基質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始,借助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學觀察和資料積累,面對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擴張造成自然景觀基質的破碎化,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斷,景觀生態學提出了嚴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自然環境將不再可持續,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因此維護大地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過程的連續性成為區域及景觀規劃的首要任務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戰略之二: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系統

我們往往只注重即將滅絕、稀有珍貴物種生境系統的保護,卻忽略了鄉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致使在城市化過程和農田水利建設中毀掉了曾被認為荒灘野地的許多鄉土動植物的棲息地。如野兔、黃鼠狼、獾、山雞、野貓等往日常見的野生動物,如今已不再多見。大地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系統,一個由多種生境構成的嵌合體(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豐富多樣性,哪怕是一種無名小草,其對人類未來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意義可能不亞于熊貓和紅樹林。

我們劃定的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僅占國土面積的極少一部分,城市公園和綠化系統大多是人工種植,物種單調,整體生態功能不強,這些不足以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沒有人工干預的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卻是許多鄉土生物的極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棲息地。

這些鄉土生態環境系統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龍山和或一叢風水樹;(2)均質農田上的墳地,它們往往是黃鼠狼等多種獸類和鳥類的最后的棲息地;(3)村落殘址,由于長期免受干擾,加之斷墻殘壁及水塘構成的庇護環境,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生境條件,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4)荒灘、沖溝或低洼濕地,這些地方是多種微生物的棲息場所。

(三)戰略之三:維護和恢復河道的自然形態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脈,是景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染、干旱斷流和洪水是中國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人們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設中,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錯誤,包括以下幾種:

1.水泥護堤襯底。看似清潔、整齊,實際上破壞了原生的自然環境。曾經是水草叢生、白鷺低飛、青蛙纏腳、游魚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凈能力減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被破壞;河床襯底后透氣性降低,與大地的接觸減少,原有起伏多變、基質多樣的水生環境不復存在。許多生物無法生存,從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形態。

2.裁彎取直。彎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機理,是順應自然過程的結果。古代風水也講究河流彎曲有致,彎曲的流水是運動的旋律,富有變化和情趣。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也證實了彎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于消減洪水的災害性和突發性(Form an,1995)。彎曲自然的河流形態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基礎,同時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減少洪水沖擊力。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為了爭得更多的空間,不惜將自然彎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費巨大,卻破壞了生態環境。

3.高壩蓄水。我國古代非常重視治水,但不是筑壩攔水。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導的辦法來避水害,秦漢時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調節水位,但非筑堰擋水,保證河流的連續性。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斷增強,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在不斷地爭論中,截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地血脈。其弊端頗多:一是流水變死水,富營養化加劇,水質下降,喪失了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二是破壞了河流的連續性,使魚類及其它生物的遷徙和繁衍過程受阻;三是影響下游河道景觀,生境破壞;四是喪失水的自然形態,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戰略之四:恢復與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層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相互作用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生物極為豐富,被譽為“自然之腎”,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呂憲國,1998;劉紅玉等,1999;孟憲民,1999;左東啟,1999;王瑞山等,2000;余國營,2000;)。這些生態服務包括:

1.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濕地由于其生態環境獨特,決定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濕地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中國濕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種,被子植物639種,鳥類300余種,魚類1040種,其中許多是瀕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類群。

2.調節局部小氣候:濕地碳的循環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重要作用。濕地還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質循環的重要控制因子。它還可以調節局部地域的小氣候。濕地是多水的自然體,由于濕地土壤積水或經常處于過濕狀態,水的熱容量大,地表增溫困難,而濕地蒸發是水面蒸發的2--3倍,蒸發量越大消耗熱量就越多,導致濕地地區氣溫降低,氣候較周邊地區冷濕。濕地的蒸騰作用可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孟憲民,1999)。

3.減緩旱澇災害: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能夠發揮調節河川涇流、補充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凈化環境:濕地植被減緩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減慢和植物枝葉的阻擋,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時經過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謝過程和物理化學作用,水中各種有機的和無機的溶解物和懸浮物被截流下來,許多有毒有害的復合物被分解轉化為無害甚至有用的物質,這就使得水體澄清,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對濕地認識上的不足,加上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我國對濕地的利用主要是開墾種地,如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就是濕地的開發利用,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我們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國對濕地的保護已經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三、結語

景觀生態規劃需要從戰略上把握全局,但具體到每一個景觀設計項目,還需要我們的景觀設計師結合實情實地,認真地做好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切實保護和利用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韩国 | 黄色大片三级 | 一级毛片不卡免费看老司机 | 2021国产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影院 | a黄网站| 日韩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线精品 | 免费看特级淫片日本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高清观看 |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男人的天堂黄色 | 姐姐真漂亮在线视频中文版 | 日韩乱淫|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 久久福利资源站免费观看i 久久高清精品 | www.成年人| 日韩一级欧美一级 | 国产高清晰在线播放 | 毛片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 91视频久久| 玖玖色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看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免费看a级肉片 | 色多多最新地址福利地址 | 97影院理论片 |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 久久a热6|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黄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 欧美一级aa天码毛片 |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 | 国内9l视频自拍 | 成年女人在线视频 | 日本男人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