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天然氣戰略 綠色低碳轉型 “十三五”規劃 2030碳峰值
【中圖分類號】 P7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2.006
2014年,國務院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控制消費總量和優化能源結構的目標,要求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控制煤炭消費并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此后,2015年6月,國務院又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由此可見,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大勢已經確立,具體時間點也已明確,而天然氣在這個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天然氣供需關系,并基于優化模型模擬了未來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天然氣產業鏈存在著阻礙消費市場快速擴大的問題,因此,本文隨后介紹了我國天然氣市場改革情況,并基于博弈模型重點分析了價格機制改革和基礎設施第三方準入放開的政策。目前,我國有30%的天然氣依靠進口,而隨著天然氣行業快速發展,這一比例將持續上升,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因此,本文接下來分析了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先行和引領的油氣行業如何在軟實力方面更順利地進行國際合作,確保天然氣供應安全。最后,本文總結了上述供需展望、市場改革和國際合作三個方面,并做了綜合分析。
天然氣供需分析
供給分析與預測。我國天然氣市場尚處在早期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我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2013年以前,由于宏觀經濟的帶動以及環保政策引導等因素,天然氣消費量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總體放緩,加之原油和煤炭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天然氣市場需求增速放緩,但天然氣銷售量總體仍呈快速增長趨勢。2015年,中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350億立方米,進口量614億立方米,消費量1932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到達了5.9%,但距世界平均24%、美國的30%、日本的25%、英國的33%、意大利的36%、俄羅斯的53%,還有巨大差距。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作為清潔能源,天然氣成為我國治理霧霾問題的重要資源,也是未來能源結構朝綠色低碳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我國國內天然氣生產供應80%來自塔里木、川渝、鄂爾多斯和海洋四大產區。管道進口氣主要以土庫曼斯坦為主,少量從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緬甸等國家進口。管道通道包括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天然氣管道以及新疆廣匯進口管道。海上LNG來自卡塔爾的占比34%,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三國的占比約50%,另外不足20%來自也門、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和阿爾幾內亞等地。2014年5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簽署了《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雙方約定自2018年開始,俄羅斯每年通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中國供氣380億立方米。自此,我國天然氣四大進口通道戰略格局初步形成,包括西北中亞管道氣進口通道、東北中俄管道氣進口通道、西南中緬管道氣進口通道和海上LNG進口通道。
近年來,非常規氣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其中,頁巖氣主要來自中石化涪陵地區和中石油威遠地區。2014年底,全國頁巖氣產量共13億立方米,2015年,全國產量高達44.71億方,同比增長200%以上。國家能源局2016年9月印發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場開拓順利的情況下,2020年力爭實現頁巖氣產量300億立方米,2030年實現頁巖氣產量800億~1000億立方米。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將推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天然氣需求將持續增大,@為頁巖氣大規模開發提供了寶貴戰略機遇,但同時也要注意,我國頁巖氣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來自資源、技術、資金和環境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也較多。
全球天然氣正在進入黃金時代,我國正逐漸形成國產常規氣、非常規氣、煤制氣、進口LNG、進口管道氣等多元化氣源供給,以及“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給格局。文獻1中,筆者研究團隊基于TIMES模型對2030年前我國油氣行業發展趨勢進行計算。在低碳減排情景下,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實現總規模3600億~4000億立方米。常規天然氣供應平穩增長,2020年全國常規天然氣產量將達1700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中,頁巖氣和煤層氣預計實現規模400億~600億立方米。
需求分析與預測。在天然氣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天然氣消費結構也從以工業燃料和化工為主向多元化發展。2000年以前,中國天然氣消費以化工用氣和工業燃料用氣為主,城市燃氣和發電用氣僅占較少部分。隨著長距離輸氣管道的建成投產,天然氣消費區域從油氣田周邊地區向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擴展。根據文獻2,在2014年,我國城市燃氣天然氣消費量為710億立方米,占比38.8%;發電用氣270億立方米,占比14.8%;工業用氣560億立方米,占比30.6%;化工用氣290億立方米,占比15.8%。而世界平均天然氣40%用于發電,發電用氣在美國、日本和韓國占比都在50~60%。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占據主導地位,天然氣在發電方面一直都不是重點發展領域。而隨著供給寬松、氣候協定的簽訂、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趨勢的確立、全球經濟電氣化程度提高和環保要求不斷提升等因素,工業和發電的天然氣消費將快速增長,特別是在發電的燃料結構中,天然氣比重將進一步提升,發電將成為世界天然氣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在我國,天然氣發電能不能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發電用氣量主要取決于國家能源價格體系能否理順,天然氣發電的清潔屬性價值能否得到體現,而這取決于天然氣和電力雙市場改革的進展。
供需情景模擬與分析。我國的天然氣供給形式與格局已基本確立,天然氣消費的重點行業也已經被圈定,而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考慮各種不確定性的供需匹配以及動態發展與調整。在文獻3中,筆者的研究團隊構建了天然氣供需分析優化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將各個大型氣田、LNG終端和管道氣接入點都定義為供給節點,每個省都定義成一個消費節點,整體形成了一個天然氣供需的復雜網絡。基于該網絡,構建線性供需動態優化模型,求解多期的、總成本最小的、滿足需求的供給方案。輸入參數主要是各個氣田的生產成本、LNG及管道進口價格、節點之間的傳輸容量和成本、各個需求節點的需求量等,而輸出結果不僅包括總供給成本,還包括了全國整體的供給方案、天然氣整體流向和數量、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和地理布局。基于模型本身,根據國內頁巖氣開發成本、國外進口管道氣和LNG價格、中緬管道等重要能源通道發生問題等多個不確定因素設定不同情景并展開分析,最終得到了不同情景下的總成本、基礎設施布局和能源流向等結果。具體而言,國內頁巖氣生產成本能否降低、國外進口天然氣價格是否走高以及進口通道(例如中緬管道)是否會發生動亂是最為關鍵的核心因素。即使國外進口氣價格低,國內頁巖氣也應投入一定資金維持產量來應對可能的變故。由于我國主要消費地在東部地區,如果進口氣價格走高,從西北和西南管道進口的天然氣受到的影響更大,因為加上國內的傳輸成本,西部進口氣價格和東部海上進口的LNG相比沒有經濟競爭力。
中國天然氣產業改革
定價機制改革。受宏觀經濟和產業發展機制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天然氣消費在2014年的增長率從上一年的兩位數降至8.6%,2015年大幅降至3.3%。以這種增速,很難完成2020年天然氣一次能源占比達10%的規劃目標。而如上文所述,在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及一些主要國家都相差很遠。我國天然氣消費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氣相對于煤炭成本過高,因此以氣代煤受到經濟性的嚴重制約。高價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價格機制和監管的問題,地方的輸配氣成本是能否降價的關鍵。另外,對居民用氣的交叉補貼行為,增加了工業、發電等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的用氣行業的成本,不利于天然氣市場的大規模推廣。近年來,相對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正在大力推進電力結構清潔化,沿海多個省份禁止新上燃煤電廠,努力發展天然氣發電。然而,隨著近兩年國內天然氣價格的接連上漲,天然氣電廠的上網電價卻調整不到位。天然氣燃料成本占天然氣電廠主營業務成本的80.0%以上,燃料成本已超過現行燃機上網電價,客觀來說,目前天然氣發電存在虧損,有氣價較貴的原因,也有國內電力價格體制尚未市場化的原因。天然氣清潔低碳,對霧霾治理有很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環境正外部性,同時天然氣發電啟動速度快、適合調峰。而目前各種發電燃料并沒有體現出包括資源稀缺、環境正外部性在內的真實成本,天然氣發電的環境效應以及調峰效應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認定。因此,基于市場機制推進天然氣電力的發展,應理順天然氣、天然氣發電、電網以及環境的關系,體現其調峰作用和環保價值。
在文獻4中,筆者團隊完成了天然氣發電經濟競爭力理論研究。在我國天然氣、電力雙市場改革的情況下,天然氣大用戶直供降低了價格,電力實行實時定價的方式突出了天然氣電力調峰的優越性,同時考慮通過環境稅、碳稅等經濟方法補貼天然氣電力的環境正外部性,那么天然氣發電就會變得更有競爭力。在研究中,基于我國天然氣產業狀況與博弈理論構建了中國天然氣電力市場的博弈模型,然后基于模型設計了五個不同情景以定量測算碳排放稅、環境補貼、能源市場化改革等政策對天然氣發電競爭力的影響,并對相關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在各個政策情景下中國天然氣發電的經濟競爭力水平,分析了各個關鍵政策在提高天然氣發電競爭力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在只考慮煤電和氣電的市場中,市場化改革可以使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至5.49%;政府對發電廠征收100元/噸?CO2的碳排放稅時,可使這一比例增加至7.66%;當政府給予發電廠的燃氣發電134元/MWh的環境補貼時,天然氣發電比例將增加至15%;最后,在總結了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得到了以下結論:在基于市場定價機制和相應的財稅、環境政策條件下,天然氣發電在我國能源市場改革背景下將具有足夠經濟競爭力。
基礎設施的第三方準入。除了價格機制改革,我國天然氣產業改革的重點還包括對基礎設施第三方準入的放開。2016年10月底,中石化《中國石化油氣管網設施開放相關信息公開公告》,將旗下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以及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等全部管網資產信息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為國家能源局三年前提出的《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開了頭炮。此次中石化徹徹底底“坦白”了相關“家底”,并列出了詳盡的接入技g標準、使用價格以及申請條件。
我國市場與天然氣產業成熟的歐美國家相比,基礎設施容量非常有限,因此,應在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開放第三方準入。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考慮如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而后要考慮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確立。而對于是否能基于市場機制擴建容量,主要取決于相關政策。2016年10月1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明確儲氣設施相關價格政策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儲氣服務價格、儲氣設施天然氣購銷價格的市場化改革舉措。明確儲氣設施價格市場化政策,有利于調動各方投資建設儲氣設施的積極性,提高冬季市場保障能力;有利于引導下游企業降低冬季不合理用氣需求,確保供氣安全。同時,也為倒逼體制改革進一步鋪路,鼓勵城鎮燃氣企業投資建設儲氣設施。城鎮區域內燃氣企業自建自用的儲氣設施,其投資和運行成本納入城鎮燃氣配氣成本統籌考慮,并給予合理收益。
在文獻5中,筆者的研究團隊在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具體情況,應用非合作博弈理論分析了天然氣儲氣庫的最優開發策略與運營模式。研究提出的博弈分析定量模型克服了原有的天然氣儲氣庫開發、運營、定價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模型支持的問題。分析結果顯示,當儲氣庫非獨立運營時,第三方準入會促使垂直一體化經營的生產商修建更多的儲氣設施,儲氣庫最優容量將擴大為原來的1.2倍,同時消費者剩余增加了25%,社會總福利增加9%。當儲氣庫獨立運營時,儲氣庫最優容量增加至一體化經營時的1.6倍,社會總福利增加44%。由此可見,儲氣庫獨立運營能有效刺激天然氣下游市場需求,緩解冬季用氣緊張。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儲氣庫獨立經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漫長的轉變過程,應分步進行、逐級遞進。此外,儲氣庫建設投資成本高、回收周期長,部分投資者無法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儲氣庫獨立運營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如融資、儲氣費的確定等。因此,國家在施以政策法規加以引導的同時,應鼓勵儲氣庫投資主體多元化,正確引導中小型企業投資儲氣庫建設,建立有效的風險規避體系。
天然氣國際合作
目前,我國天然氣供給30%來自海外進口,天然氣國際合作是整個“一帶一路”國家大戰略的先行和引領,是國家首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油氣合作除了上游探勘開發、中游的儲運和通道以及下游的銷售等業務合作外,還要研究業務以外的因素:沿線國家的地緣政治、濟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從而增加我國與沿線國家打交道的軟實力,進而保障上述的各種業務合作更加順利地開展和進行。
因此,基于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和國情分析的天然氣合作戰略研究至關重要。筆者的研究團隊對天然氣國際合作的軟實力研究關注了以下內容:第一,“一帶一路”天然氣合作的整體國際背景,包括政治發展趨勢、政治地緣板塊和“一帶一路”與歷來對外經濟合作項目的對比,梳理“一帶一路”油氣合作的國家大背景以及發展趨勢;第二,“一帶一路”沿線關鍵國家具體的地緣和國情,包括中東、南亞和中亞俄羅斯。中東包括沙特、伊朗和伊拉克;南亞主要是巴基斯坦、緬甸和馬六甲相關國家;中亞主要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同時對上述國家分類總結和對比;第三,針對各種油氣合作相關制度和機制開展深入研究,包括安全保證機制、經濟金融機制和法律法規機制。可通過最終形成綜合、完善、規范的《亞洲能源》來全面確保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油氣合作中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從而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保障業務合作的順利開展;第四,國際油氣合作的配套文化、教育和交流的軟實力,包括如何在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中,增加中國文化價值和經濟理性的宣傳,如何培養來自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以及如何使中國學生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油氣合作。同時,服務“一帶一路”的需求也倒逼文化宣傳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轉型。基于上述四個方面,需要總結我國與沿線國家基于“一帶一路”戰略開展天然氣合作的各種風險和機遇。
結語
隨著全球能源消費低碳化的趨勢日益強烈,環保壓力不斷增加,天然氣將進入黃金發展階段,成為使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重要橋梁。然而,天然氣在我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從上游的勘探開發、進口到中游的儲運以及下游的分配和消費都充滿了挑戰和問題。因此,本文對我國天然氣發展戰略展開了全面研究和分析,為制定天然氣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本文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首先介紹了我國天然氣供需基本情況,強調了近十幾年來天然氣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未來的預期增加。目前,我國正在逐漸形成國產常規氣、非常規氣、煤制氣、進口LNG、進口管道氣等多元化氣源供給,以及“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給格局。同時,天然氣市場也存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例如國有非常規氣開發技術、進口天然氣價格以及天然氣通道安全方面的不確定性。本文基于優化模型的情景模擬,全面分析了天然氣供需情況、能源流向和能源安全影響。第二,近兩年,隨著宏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和市場機制的阻礙作用,天然氣消費增長速度大幅回落。為了落實2020年天然氣發展目標,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將繼續推進,市場在天然氣價格形成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按照國家“監管中間、放開兩頭”的價格管理思路,包括各省門站價在內的各種氣源價格管制將逐步取消,產業鏈兩端的價格將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在此背景下,我國天然氣、電力雙市場改革不斷推進,天然氣的大用戶直供降低了價格,電力實行實時定價的方式突出了天然氣電力調峰的優越性,同時考慮通過環境稅、碳稅等經濟方法補貼天然氣電力的環境正外部性。在上述條件下,筆者應用博弈理論模型分析天然氣發電的經濟競爭力。而與此同時,如何進行天然氣產業改革,如何在促進我國基礎設施發展的同時,開放第三方準入以促進產業發展成為重要問題。本文以儲氣庫為例,基于博弈理論模型分析了第三方準入和儲氣庫完全獨立對天然氣產業的促進作用。第三,目前我國天然氣供給30%來自海外進口,而天然氣國際合作是整個“一帶一路”國家大戰略的先行和引領,是國家首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天然氣的國際合作除了上游探勘開發、中游的儲運和通道以及下游的銷售等業務合作外,還需要研究業務以外的因素:沿線國家的地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從而增加我國與沿線國家打交道的軟實力,進而保障上述的各種業務合作更加順利地開展和進行。因此,本文介紹了基于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和國情分析的“一帶一路”天然氣合作戰略研究。
(本文系筆者主持的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項目“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實施方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政策研究項目“2030年前石油天然氣行業發展趨勢”和中國工程院重點項目子課題“基于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和國情分析的一帶一路油氣合作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分別為201608、中油研20150114、2014-XZ-32-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歌、李彥和陳思源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Xi Yang, Hong Wan, Qi Zhang, Jing-Cheng Zhou, Si-Yuan Chen, 2016, "A scenario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in China to 2030 considering the peak CO2 emission constraint", Petroleum Science, Vol.13, pp.370-38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2015,《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報告2015》,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Qi Zhang, Zhan Li and Ge Wang, 2016,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Natural Gas Supply Cost on Gas Flow and Infrastructure Deployment in China", Applied Energy, Vol.162, pp.1385-1398.
Ruijie Tian, Qi Zhang, Ge Wang, Hailong Li, etc, 2015,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natural gas-fired electricity with energy market reform in China using a dynamic game-theoretic model". Applied Energy, http:///10.1016/j.apenergy.2015.11.079.
思源、張奇、王歌、李彥,2016,《基于博弈分析的我國天然氣儲氣庫開發策略及運營模式研究》,《石油科學通報》,第1期,第175~182頁。
責 編M戴雨潔
對世界能源市場而言,過去的一年似乎并沒有什么“利好”消息。西亞北非亂局造成油價大幅波動,福島核危機殃及全球核電產業,重要能源運輸航道上海盜活動猖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陷入停滯……然而,就在各國普遍為能源發展走向擔憂的時候,美國頁巖氣開采技術創新正“靜悄悄地”改善美國能源狀況,調整世界能源版圖,進而影響國際關系。正如一只蝴蝶輕輕地煽動翅膀,在能源領域,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美國的天然氣“技術革命”
頁巖氣是天然氣的一種,它是一種以吸附及游離狀態存在于泥頁巖中的非常規天然氣。它與常規天然氣的理化性質完全一樣,且儲量巨大、分布廣泛,和全球常規天然氣資源總量相當,但由于開采難度大、成本高,所以一直沒能得到有效利用。它和砂巖氣、煤層氣一起并稱為三大“非常規天然氣”。
早在1821年,美國在第一口工業性天然氣鉆井中就發現了頁巖氣。將近200年來,相對于常規天然氣的開發,各國對頁巖氣的研究和開發卻仍在起步階段。美國無疑已經走在了前面。自2001年加利福尼亞驚現供電不足的能源危機以來,美國一直面臨著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局面。很多美國人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從國際市場上大規模進口液化天然氣。遠水雖能解近渴,卻治標不治本,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天然氣能源安全的困局,因此更有一部分人將目光聚焦于如何開采非常規天然氣,休斯頓的民間生產商喬治?米歇爾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投身于頁巖氣開發事業,并將實驗室設在得克薩斯州沃斯堡盆地。米歇爾的公司先后鉆探了30多口實驗井,測試了多種開采方法,花費了17年時間,耗資數億美元,終于在不斷的探索和積累中破譯了頁巖氣開采的“密碼”。新方法綜合利用水平鉆孔和液壓斷層兩種技術革新,不僅使頁巖氣得以大規模開采,還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這項技術可以迅速進入商業推廣階段。
技術革新迅速傳播到美國多個州,從路易斯安那到阿肯色、賓夕法尼亞、紐約,甚至傳播到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影響廣泛而深遠。以賓夕法尼亞州和紐約州為例,它們傳統上是大宗能源進口區,頁巖氣開發之后,它們開始成為重要的能源生產與供應區。當前,這些地區的公共汽車和卡車正逐漸用燃氣代替石油。而能源密集型企業也成為受益者,它們不必再費力將制造業轉移至海外,廉價的天然氣電力將使它們留在本土發展更加有利可圖。美國的石化工業在頁巖氣開發的推動下由弱轉強,成為工業復蘇的領頭羊。
頁巖氣技術革命不僅使美國成為天然氣世界第一大儲備國和生產國,還實現了天然氣自給,并逐漸成為重要的出口國。僅2008年美國頁巖氣的探測儲量就已達到33萬億立方英尺,隨著科技進步和探測的持續進行,這一數字將繼續增大,加上已經探明的250萬億立方英尺常規天然氣的儲量,美國已經能夠滿足未來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2009年,美國首次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并從進口國變為出口國,預計美國五大天然氣公司2015年的產量同2010年相比將翻番,而到2025年,產量將增長三倍。目前,美國正同中、澳、德、印、俄、羅馬尼亞以及波蘭等國企業合作,推廣頁巖氣技術,并從中獲取豐厚收益,未來還計劃與頁巖氣儲量豐富的非洲、拉美合作,使這一科技成果惠及全球。劍橋能源研究公司主席丹尼爾?耶金在《華爾街日報》上發文盛贊這一技術是“十年來最大的能源創新”,而英國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唐熙華也給予高度評價:“頁巖氣不僅使美國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還將改變美國乃至世界未來100年的能源前景。”這種技術進步具有革命性,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艱難而且緩慢的,其對世界的影響尚在初始階段,國際能源署將其譽為“悄無聲息的技術革命”。
世界能源版圖改變
21世紀是“天然氣世紀”,非常規天然氣在各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增大。根據權威機構預計,常規油氣資源供應20年后,將出現枯竭,要延續石油時代就必須在近期找到新的、能夠大規模商業開發的接替能源。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就是最現實的替代能源。與傳統的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氣更廉價、更清潔。釋放同樣的能量,天然氣的成本僅為石油的1/3,且碳排放少,利于環保。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天然氣可作為未來石油替代品廣泛應用于電力、交通、化工等部門,降低各國對石油的依賴。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應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能源枯竭”的擔憂,也提升了人們依靠科技尋找新能源的信心。澳大利亞、中國、歐洲都有大量的非常規天然氣儲藏,使用新技術開采這些能源不僅經濟效益顯著,還有利于國家能源安全。雖然未來能源發展趨勢是“零排放”,新能源是主要發展對象,非常規天然氣開采還存在著一定的環境風險,但它的大量生產和使用緩解了轉型時期的能源緊張,與風能、太陽能、地熱等新能源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世界各國的能源格局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轉變。
目前國際天然氣市場大體分為三個區域:北美、亞洲和歐洲。與石油貿易不同,因遠距離輸氣成本較高,加之貿易方式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三大市場的價格相對獨立,差別明顯,主要靠長期合同確定。但頁巖氣的大規模開采將改變這一格局,加速三大市場價格趨同。一方面,市場供給大幅增加導致氣價下跌。美國進口的天然氣主要來自中東,隨著美國進口量銳減,一些天然氣出口國不惜降價來尋找新的買家,在此影響下,歐亞天然氣現貨價格已經開始下滑;另一方面,開采成本降低使得遠距離輸氣變得有利可圖,液化氣交易將更加頻繁,有利于平衡價格。傳統的液化氣出口國如尼日利亞、卡塔爾、俄羅斯等國將面臨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國際天然氣市場正朝著更多元、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油氣地緣政治調整
天然氣進出口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政治關系。出口國常常將能源作為政治工具,而進口國則深受能源安全和價格的困擾。隨著開采技術的革新,全球天然氣儲量、產量大幅增加,不僅使出口國經濟利益受損,能源作為外交工具的作用也在不斷降低,新興天然氣大國與傳統天然氣大國之間的競爭在加劇,而進口國則在“廉價天然氣時代”獲得紅利。
在頁巖氣經濟開發的作用下,美國憑借資源主導優勢在能源外交方面有了更多主動權,正同俄羅斯爭奪天然氣貿易伙伴,排擠它在歐亞大陸的天然氣壟斷地位。在美國天然氣大幅出口的影響下,俄羅斯在歐洲的強硬定價權以及市場份額都被削弱。油氣一直是俄羅斯的經濟支柱,氣價下跌、市場萎縮對俄羅斯影響顯著。目前,加拿大的管道氣和卡塔爾的液化氣都在尋找新的買家,若它們進一步占領歐洲市場,俄羅斯能源出口環境將更加惡化。
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歐洲豐富的頁巖氣資源有了用武之地,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依賴也進一步下降,能源安全狀況大幅改善。
伊朗因經濟制裁,天然氣出口有限,短期內損失不大,但長期看,它主要依靠能源出口的財政政策正面臨巨大風險。
沙特阿拉伯長期致力于天然氣的深度加工,豐富的儲量、充足的供應使其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
關鍵詞:分解模型 天然氣消費 產業結構
問題的提出
能源是人類用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劑,它與人類的生活是如此緊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直伴隨社會文明發展的整個進程。能源的使用效率、能源的構成和人均占有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世界各國都把能源的有效開發和高效率的使用作為發展經濟的前提。從能源的組成情況來看,世界上很過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把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作為基本能源,從而把石油勘探開發和煤炭的工業開發和利用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保障。我國是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少數國家之一,煤炭的生產和消耗長期在50%以上,這個局面甚至在長期內都很難改變。
然而,煤炭和石油的大規模的開發和廣泛使用,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他們主要以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的破壞和熱效應等表現形式對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這種生態環境破壞的日益加劇已經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人類已經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到生產環境的惡化,人類已經產生改善生產環境的巨大動力。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我國大量城市的顆粒物排放超過限定值,大量的城市出現過酸雨。
天然氣主要用于天然氣發電、化工、城市燃氣和壓縮天然氣汽車,天然氣是較為安全的燃氣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氣輕,安全性較高,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減少酸雨的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由于天然氣的優點已被公認,天然氣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在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一致的結論。為了減少CO2排放量,各個國家都采取了很多措施。目前,在非化石能源還不能成為主要能源的前提條件下,作為化石能源的天然氣相對于其它化石能源的優勢就凸現出來,童曉光院士(2010)論述了大力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構成中比例的意義和可能性。二十一世紀后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逐步擴大,進入到大規模發展階段。天然氣消費量從1996年的184.65億立方米增長到2008年的812.94億立方米,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3%。已有的研究成果認為世界發達國家的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基本上都經歷啟動期、發展期、成熟期。我國從1998年至2004年進入市場啟動期,2004年至2009年進入市場發展期。
目前已有大量學者都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能源與經濟的關系方面,研究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天然氣消費強度與天然氣消費量關系的文章鮮有出現。天然氣的優勢和環境改善的雙重壓力下,天然氣的使用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日益緊密。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也有儲量限制,并不能無限量的使用。研究我國天然氣消費強度、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與天然氣消費量的關系就迫在眉睫,對于提高我國天然氣的利用效率、改善能源使用結構和改變天然氣的使用用途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1996年至2008年的不同產業天然氣的消費量和不同產業的GDP數據,通過產業結構分解模型來分解不同產業經濟發展和不同產業的天然消費強度對天然氣消費量的影響。研究結論證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在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我國天然氣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的發生是與我國天然氣消費的快速增長和天然氣消費市場所處的階段有關。天然氣消費量的快速增長的主因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天然氣消費強度的抑制作用正在逐漸消失,有針對性的說明不同產業結構對天然氣使用量應該注意的問題。本文研究的主旨在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天然氣的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從而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使用天然氣、提高天然氣的使用效率,改善天然氣的使用結構。
文獻回顧
能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關于能源消費量、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能源消耗強度、能源消耗效率之間關系的研究就成為能源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研究的重點在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影響能源消耗或者能源消耗強度的因素等方面。從現有的有關經濟與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方法普遍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誤差修正模型、回歸分析和分解模型等。其結論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運用同樣的方法對不同地區的研究形成不同的結論,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個地區得出的結論也不一致。
Kraft J.和Kraft A.(1978)最早開創性的研究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美國存在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之間的單向因果關系。Masih A.與Masih R(1996)的研究顯示印度存在從能源消費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印度尼西亞表現為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巴基斯坦則表現為雙向的因果關系。Glasure和Lee(1997)分別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對韓國與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利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兩國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同。Assfu Adjaye(2000)認為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但菲律賓和泰國兩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有雙向的因果關系。Ugur和Ramazan(2003)的研究發現土耳其、法國、德國和日本的能源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能源節約可能損害經濟增長,而意大利和韓國的因果關系則正好相反。
國內學者在經濟結構對能源消費和能源消耗強度的影響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認為經濟結構對能源消費有一定的影響。張曉平(2005)對20世紀90年以來的中國能源消費時空特征的分析表明,宏觀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影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和能源消費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史丹和張金隆(2005)應用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結論為產業結構變動是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各個產業的特點,對不同的能源品種的需求、結構變動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華賁(2010)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轉型對能源強度影響顯著,能效是決定能源強度的重要因素。徐曉春(2010)對浙江的數據研究后,認為第二產業的生產對能源消費的增長作用僅次于第三產業。張唯實(2010)對我國30個省的面板數據研究表明,區域能源效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優化產業結構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經濟增長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閆笑非和杜秀芳(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能源消費與第一、二產業產值之間具有單向因果關系,能源消費與第三產業產值之前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魏子清等(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三次產業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不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對經濟發展的積累效應是負的,這兩個產業的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正向作用不顯著,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之間具有正向影響。
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把研究范圍都放在能源這個較大的范圍內,沒有對能源細分種類的研究。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在總體能源消費的百分比顯著不同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的緩慢下降階段,第二階段是1998年至2006年的緩慢上升階段,第三階段是2006年后的加快上升階段。因此,本文試圖用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我國1996年以后的天然氣消費數據,從而找到影響我國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因素。
模型的建立
在有關能源的研究中一般都認為經濟發展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等因素對能源消費量產生影響。張軍(2009)、干春暉(2009)等將這一方法運用在轉型經濟的結構變遷中。孫鵬(2005)等運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總量的變化分解為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耗強度效應。劉鳳朝(2007)等將能源消費強度變化分解為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提出了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測算方法。本文在孫鵬分解方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加入產業結構因素來分析影響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因素,將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分解為不同產業的經濟發展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
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單位能源消耗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能源使用效率值越大說明單位能源消耗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越大,能源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影響能源使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技術進步、節能設備的使用和節約使用能源的意識等。能源消耗強度是指產生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需要耗費的能源,能源強度越小說明產生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耗費的能源越少,它是能源使用效率的倒數,它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衡量技術進步、節能設備的使用和節約使用能源意識等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假設g表示天然氣消費強度,G表示GDP的值,GS表示天然氣的消費量,下標0表示基期,t表示t年后期末,i表示產業類型(i=1,2,3),gio表示第i產業第0期末的天然氣消費強度,Gio表示第i產業第0期末的國內生產總值,GSi0表示第i產業第0期末天然氣消費量,則有gio=GSi0/Gio。
設第i產業基期天然氣消費總量為GSi0,第i產業基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Gio,則第i產業的天然氣消費強度為gio= GSi0/Gio。同理基年后t年的第i產業的天然氣消費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和天然氣消費強度分別為GSit、Git和git。則基年后t年的第i產業天然氣消費量變為ΔGSi=GSit- GSi0= Git*git-Gi0*gi0。
在t時間內第i產業部門的天然氣消費量變化量由經濟增長量和天然氣消耗強度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由經濟增長引起的天然氣消費量變化叫做經濟增長效應,用ΔGSiGDP表示,由天然氣消費強度變化導致的天然氣消費量變化叫做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用ΔGSig表示。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可以用分解模型表示如下:
在t時間內總的天然氣消費變化量是由不同產業部門的經濟增長效應和消費強度效應驅動。因此,t時間內總的天然氣消費變化量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用式(4)就把t時間內總的天然氣消費變化量分解為i個產業效應,每個產業效應由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驅動。在能源消費強度不變化的情況下,經濟增長效應是天然氣消費增長量的主要驅動力,經濟總量增加則會導致天然氣消耗總量的增加。能源消費強度降低是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抑制因素,如果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小于零,則表明t期能源消費強度在降低,天然氣使用效率在增加,從而引起天然氣消費量的減少。由于產業部門共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那么驅動我國天然消費變量的共分為六個因素即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應、第一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第二產業經濟增長效應、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效應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
數據處理與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從國家統計局網站獲得第二產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1996年至2008年的GDP數據和按行業分類的天然氣消費量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的通知中的行業分類標準,把按行業分類的天然氣消費量數據調整為按三次產業分類的天然氣消費量數據。用1990年不變價格對所獲得的產業部門GDP數據進行調整,GDP單位為億元,天然氣消費量單位為億立方米。由于第一產業部門沒有消費天然氣,所以第一產業部門從本文的研究范圍中剔除,僅僅研究第二產業部門與第三產業部門之間的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對天然氣消費量的影響。
(二)中國天然氣消費的分解分析
在獲得處理后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1996年至2008年的GDP數據和天然氣消費量數據后,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GDP數值分別除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GDP數值總和,即百分比來衡量產業結構。使用1996年至2008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GDP百分比時間序列數據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量分別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百分比來衡量天然氣消費結構,使用1996年至2008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百分比時間序列數據來研究天然氣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從圖2中看出,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從1996年以來變化不大,但是天然氣消費結構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二產業天然氣消費量百分比逐年下降,從1996年的85%下降到2008年的65%;第三產業的天然氣消費量逐年上漲,其天然氣消費百分比從1996年的14%上升到34%。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的增長速度大于第二產業天然氣消費的增長速度,主要是因為這幾年我國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使城市燃氣市場的發展成為可能。
本文以1996年為基期分別計算天然氣總消費指數、不同產業的天然氣消費指數、天然氣消費總強度指數和不同產業的天然氣消費強度指數。從圖3中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天然氣消費指數緩慢上升,而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指數比較陡峭。這充分說明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較快,特別是2003年以后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從天然氣總消費指數來看,1997年至1998年天然氣消費指數增長較緩慢,而2004年以后增長速度較快。本文得出的結論與劉小麗(2005)的一致,都認為我國從1998年至2004年進入市場啟動期,2004年至2009年進入市場發展期。然后從天然氣消費強度指數來分析,第二產業天然氣消費強度指數有所下降,說明第二產業的天然氣利用效率在提高或者有更便宜的替代能源在替代天然氣。在目前環保的壓力下,是否有能源的替代效應取決于環保成本與企業的能源消耗成本的比較。第三產業天然氣的消費強度在增加,尤其是在2007年后增加較快,說明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從第三產業的行業組成上來看,短期內降低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強度的可能性不大。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期和短期降低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強度的可能性不大共同作用引起了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的快速增長。
通過公式(4)把我國天然消費量的變化分解為第二產業經濟增長效應、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效應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分解結果見表1。首先,從經濟增長效應方面來分析,對比第二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和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年份期間1997年至1998年第二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是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效應的6.3倍,最低的年份期間是2007年至2008年為2.2倍。因此,第二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是天然氣消費量變化的主導因素。其次,從能源消費強度效應方面來分析,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在大部分年份期間都是負值,這說明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對總體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2004年后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的抑制作用在消失。然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在大部分年份期間都是正值,這說明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增長了天然氣的消費量。把不同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合并,同時也合并不同產業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從分析結果中發現經濟增長效應驅動天然氣消費增長的主因,本來能起到抑制天然氣消費增長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逐漸在消失,能源消費強度效應也成為天然氣消費增長的一個因素。從能源消費強度分析的結果反映出我國在提高天然氣利用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提高節約使用天然氣的意識方面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運用1996年至2008年不同產業的GDP數據和不同產業的天然氣消費量數據,分析我國不同產業的天然氣消費情況,通過加入產業結構的改進分解模型把天然氣消費量的驅動因素分為第二產業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效應和能源消費強度效應。通過分析認為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我國的天然氣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最近幾年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較快這與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從分解出的四個驅動因素數據來看,經濟增長效應是驅動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主因,本來能起到抑制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能源消耗強度效應在消失,特別是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抑制作用在2004年以后消失,而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幾乎沒有起到抑制作用,四個驅動因素共同作用推動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根據本文研究的結論,為了合理、高效使用天然氣這種清潔能源,降低重污染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的比例,改善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認為:一是從宣傳、法制、管理、考核方面增強節約使用天然氣的意識;二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促進節能行業的發展,鼓勵低能源消耗的產業發展,提高不依賴能源的行業比例帶動經濟增長;三是使用天然氣的企業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天然氣使用效率,通過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天然氣的消費量;四是在不增加環境污染和不降低經濟效益的條件下,積極尋找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替代品,減少天然氣的使用;五是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和研究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通過以上方面的措施才能在不增加環境污染或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同時還能發展經濟的情況下,真正降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對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依賴;降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天然氣消費強度來抑制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使天然氣這種有限儲量的清潔能源得到充分的使用,提高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在環境改善和保護中擔負起現階段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童曉光.大力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構成中比例的意義和可能性[J].天然氣工業,2010(10)
2.劉小麗.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現狀與特點[J].天然氣工業,2010(7)
3.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78,3
4.Masih A.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 - 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J]. Energy Economics, 1996,18(3)
5.Glasure YU, Lee AR.. Cointegration,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8, 20(1)
6.Asafu 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6)
7.Ugur S, Ramazan 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 [J]. Energy Economics,2003,25(1)
8.張曉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2)
9.史丹,張金隆.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8)
10.華賁.產業結構、能效及一次能源構成對能源強度的影響分析[J].中外能源,2010(5)
11.徐曉春.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31)
12.張唯實.能源效率、產業結構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7)
13.閆笑非,杜秀芳.中國能源消費與產業結構變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2)
14.魏子清,周德群,王群偉,岳江君.中國三次產業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相互作用的動態特征[J].資源科學,2009(7)
15.張軍,陳詩一,Gay H.Jefferson.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J].經濟研究,2009(7)
16.干春暉,鄭若故.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演進與生產率增長的研究―對中國1978-2007年“結構紅利假說”的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09(2)
17.孫鵬,顧曉微,劉敬智,王青.中國能源消費的分解分析[J].資源科學,2005(5)
18.劉鳳朝,潘雄峰,徐國泉.基于結構份額與效率份額的中國能源消費強度研究[J].資源科學,2007(4)
作者簡介:
朱學敏(1971-),男,河南內鄉縣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博士。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摘要]文章以中哈能源消費與經濟關系為研究主線,探討兩國節能減排領域合作空間。運用回歸模型和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中哈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效應,結果表明:煤炭對兩國的經濟貢獻度最大,而后依次為石油和天然氣,中哈能源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低效和不可持續日益凸顯。據此,總結出兩國能源合作共贏的新趨勢和著力點在于跨地域節能合作和減排共促,以此為中哈能源合作開辟新領域,為今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間能源領域的合作提供參考。
[
關鍵詞 ]能源消費結構;經濟增長;關聯性;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哈
[基金項目]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資助項目(XJEDU050114C04)。
[作者簡介]劉明輝(1990-),女,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一、引言
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領域的合作范圍廣,空間大,但在節能減排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優化方面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涉及到技術和方法手段方面的節能領域,將是進一步加深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能源合作的新領域,為此,本文對中哈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關聯性展開較深入的分析,并進一步探討我國與哈薩克斯坦(以下簡稱“哈國”)國家能源合作之節能減排領域的可能空間,為今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能源領域合作提供參考。
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戰略物資。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而能源儲量越來越少,能源短缺危機和環境問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2011年3月5日中國出臺的“十二五”規劃著重強調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強度,說明中國高度重視能源消費問題。同樣哈國2012年頒布《節能法》以及“國家耗能清單”,資源大國也意識到能源消費、能源利用率問題。長期以來,中哈兩國都以煤炭消費為主,中國煤炭消費比重保持在70%左右,哈國保持在55%左右,煤炭消費成為兩國能源消費的主要類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問題早已成為能源領域研究的焦點。
關于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研究的結論也不盡相同。首先,從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角度的研究,如早期學者Kraft,A.和Kraft,J.證明美國能源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1];Narayan和Smyth研究發現能源消費與實際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能源消費是實際GDP的原因[2];然而,Yu、Erol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3][4];Yu研究證明美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5];但國內學者吳巧生研究表明從長期來看,中國總體上存在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6]。其次,著重從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角度研究,如欒貴勤提出用絕對能源消費系數研究中國、日本、美國、印度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從能源消費角度指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依賴于能源高消耗[7];而曾勝運用C-D模型分析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結果證明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8];呂欽分析了中國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產生正效應,屬于能源推動型經濟增長模式[9]。
基于以上的文獻可知,大多學者著重研究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結論不統一,結合國內外關于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的研究較少。本文試圖對1992-2013年中哈能源消費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與GDP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統計分析、對比分析、回歸分析。以此得出有價值的研究結論為今后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間能源領域的合作提供參考。
二、中哈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統計分析
(一)總量分析
1992-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體上以煤炭消費為主(數據來源于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4》),煤炭消費平均占總消費的69.9%,石油、天然氣分別占總消費的20.8%、2.99%。從近幾年來看,煤炭消費比重從1992年的78.9%下降到2013年的67.5%,石油消費比重也有所下降,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有所上升,這表明我國高度重視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環境保護而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改變煤炭消費為主體的能源消費格局。而哈國能源消費從1992-2013年總體上來看也以煤炭消費為主,煤炭消費平均占總消費的57.6%,石油、天然氣消費分別占21.4%、17.3%,煤炭、天然氣消費比重略微上升,石油消費比重有所下降,近年哈國已經推行了《節能法》、“國家耗能清單”、發展新能源來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較之哈國,我國煤炭平均消費比重高于哈國的10%,而哈國石油平均消費比重略微高于我國,天然氣平均消費比重高于我國的14%。總體來說,兩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都低效及不可持續。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對于我國來說,煤炭消費總量與我國GDP總量趨勢圖最為接近,其次是石油,說明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貢獻最大;而對于哈國來說,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總量趨勢大體一致,GDP增長速度較快,說明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共同推動經濟增長。
(二)增量分析
自1992年以來,我國GDP迅速增長,能源消費也同步不斷增加。GDP總量從1992年的4227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92403億美元,增長接近22倍,同時,能源消費量也不斷上升,從1992年的741.9百萬噸標準油到2013年的2852.4百萬噸標準油,增長近3.9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在1992年消費分別為585.6、132.4、14.3百萬噸標準油,而到2013年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分別為1925.3、507.4、145.5百萬噸標準油,增長分別接近3.3倍、3.8倍、10.2倍。哈國自獨立以來,經濟發展較快,逐漸成為中亞經濟的增長極和引擎。GDP總量從1992年的249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319億美元,增長近9.4倍,但哈國的能源消費卻有所下降,從1992年的74.1百萬噸標準油下降到2013年的62百萬噸標準油,下降近1.2倍,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從1992年的40、20.3、11.8百萬噸標準油下降到2013年的36.1、13.8、10.3百萬噸標準油。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中哈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變化情況。首先,從中國的情況來看,煤炭增長率與GDP增長率變化趨勢大體一致,1993-1997年間GDP增長變化幅度大于煤炭增長率,而1998-2000年煤炭增長率出現負增長,同時可以發現GDP增長率下滑,這與上文總量分析中的結論一致,說明我國屬于煤炭推動型增長的國家。2003年煤炭消費增長率達到34%,同年GDP增長率9%,這與當時中國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后,采取擴張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有著必然聯系。2003-2013年煤炭增長率逐年下降,這與近年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節能環保、低碳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石油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小,這是由于我國石油資源大量依靠進口,受供給能力的制約導致,與煤炭增長率類似,在2004年(除2010年)以來,石油增長率明顯下滑。天然氣增長率波動式變化,2007年天然氣增長率達到頂峰,即26%,之后都保持在較高區間,一方面天然氣價格較低,燃燒效率高,對煤炭等能源產品替代性強,同時,政府鼓勵民間天然氣的使用,再者,我國與俄羅斯、中亞等國家的天然氣合作取得較大突破。然而,2009年經濟危機對國際能源市場撼動較大,導致2009年天然氣增長率跌幅較大。之后,天然氣增長率躍升,2011年后又開始下降,這主要與我國天然氣勘探、生產能力及我國國際合作進程相關。其次,從圖4哈國的情況來看,GDP增長率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增長率變化趨勢大體一致,與我國相比,整體波動幅度大,較為明顯的是在哈國建國初期能源消費增長率與經濟增長持續六年為負,經濟發展乏力,這是由于哈國獨立之初,經濟體制不健全,國內不穩定,經濟發展緩慢。總體上來看,哈國自2000年以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近年煤炭、石油增長率略微下降,天然氣增長率小幅度上升,而在2009年明顯看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都為負,這是由于2008年哈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之后都保持較好的增長幅度。而2013年煤炭增長率為負,這與哈國近年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實施節能減排,從能源產業轉向非能源產業來發展經濟分不開。
三、中哈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關聯性實證分析
(一)數據平穩性及協整檢驗
1.ADF單位根檢驗。由于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時會出現“偽回歸”問題,所以為了驗證三種能源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數據是否平穩,對中哈GDP增長率(GDPGR)、煤炭增長率(CGR)、石油增長率(OGR)、天然氣增長率(GGR)數據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借助Eviews7.2軟件檢驗結果如下。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哈GDPGR、CGR、OGR、GGR數據序列在一階差分下都平穩,他們之間可進行下一步關系分析。
2.協整檢驗。協整檢驗可表示多個線性經濟增長量的相互影響及自身演化的動態均衡關系,是空間結構與時間動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回歸系數的多變量協整檢驗。綜合考慮LR統計量、HQ信息原則、施瓦茨準則等進行選取,檢驗結果如表2。
對GDPGR、CGR、OGR、GGR做一階差分,得到表2中的協整檢驗結果。“**”表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中哈兩國的四個變量之間分別存在四個協整關系,可見中哈兩國四個變量確實分別存在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則可對GDPGR、CGR、OGR、GGR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
(二)Granger因果檢驗
通過協整檢驗,表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是這種長期均衡關系究竟是能源消費引起的經濟增長的變動,還是經濟增長引起的能源消費的變化,還是他們之間互為因果,還需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根據LR、AIC、HQ、SC和FPE準則確定擬合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最佳滯后階數為2,分別對中哈兩國的統計數據進行檢驗,其結果如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在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能源消費不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不是能源消費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與韓智勇[10]等人研究發現1978-2000年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一致。這表明在我國能源消費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增長又能反過來促進能源消費。二者的相互作用可理解為能源消費增加可帶動鋼鐵、電力行業相關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增長可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電力等部門的需求,從而帶動煤炭消費增加。
從表4可以看出,與我國情況類似,哈國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在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能源消費不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經濟增長不是能源消費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這表明哈國經濟增長能夠帶動能源消費,反過來能源消費又促進經濟增長。一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通過前向關聯、后向關聯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加大對能源產業相關部門的需求,而最為基礎的則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增加,兩者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
(三)相關關系分析
綜合以上驗證和分析,以GDPGR為因變量,CGR、OGR、GGR為自變量,把中哈兩國數據序列回歸,中國的回歸方程如下:
GDPGR=0.1+0.53*CGR+0.17*OGR+0.09*GGR(1)
首先,從表5可知,R2值判斷模型擬合優度較好,因為選擇的變量較少,解釋程度不高,但F值以及D-W值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和檢驗。通過模型分析,不僅得出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間存在因果關系,且能看出我國能源消費與GDP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每增長1個單位,則GDP分別增加0.532079、0.172325、0.092532個單位,可見在我國煤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強,石油和天然氣消費次之。其次,從表6中可知,與我國回歸模型情況類似,R2值判斷模型擬合優度較好,F值以及D-W值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和檢驗。從哈國的回歸模型可知,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則GDP分別增加0.648564、0.148515、0.071005個單位,說明哈國能源消費中拉動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次之,與我國情況大體一致。哈國回歸方程及回歸結果如下所示。
回歸方程:GDPGR=0.14+0.65*CGR+0.15*OGR+0.07*GGR(2)
(四)中哈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對比分析
綜合以上對中哈能源消費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實證和統計分析可知,我國與哈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異同點。
1.共同之處:其一,兩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其二,能源消費量與GDP總量趨勢圖中,兩國能源消費中的煤炭消費與GDP總量趨勢最為相似,可以得出煤炭消費與GDP增長關聯性最為緊密;其三,從兩國的能源消費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圖形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9年兩國都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能源消費增長率都大幅度下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其四,兩國的天然氣增長率變化幅度最大,而煤炭消費增長率幅度較小,因為兩國的煤炭資源豐富,消費穩定,而隨著經濟發展,兩國對節能減排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視,所以對天然氣消費量增加,變化幅度大。
2.不同點:其一,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增長速度快,且與石油、天然氣消費總量趨勢相異,而哈國三種能源消費總量趨勢圖相似,且增長速度較慢;其二,據圖3和圖4,整體來看哈國波動幅度較大,且天然氣波動幅度達86%,中國煤炭消費波動幅度最大,并達到53%;其三,從兩國回歸模型可知,哈國煤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而我國達到53%,一方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對煤炭消費依賴性弱于哈國,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對石油、天然氣消費依賴性強于哈國,這與如今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201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8%相吻合。
四、結論及啟示
(一)結論
1.中哈兩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且存在比例關系,對比分析發現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石油消費為17%,天然氣為9%,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屬于煤炭推動型經濟增長。而哈國煤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石油消費為15%,天然氣消費為7%,與我國類似,哈國也屬于煤炭推動經濟增長類型,并且煤炭消費對哈國經濟推動力強于我國。
2.從中哈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總量趨勢圖,明顯得知中國GDP增速快于哈國,且中國煤炭消費緊隨GDP增長趨勢,煤炭對經濟推動作用強,而哈國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總量趨勢大體一致,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3.通過對中哈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率比較發現,哈國的整體波動幅度大,說明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不穩定,相對而言,我國的波動較小,這與哈國經濟發展起步晚,以及國內不穩定因素相關。在1999年和2009年兩國經濟增長與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受金融危機波及,都出現大幅度負增長,而中國經濟恢復較快,在金融危機過后能夠保持較平穩的經濟增長,但哈國經濟發展恢復較慢,并且增長不穩定。
4.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對兩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這表明兩國經濟發展高耗能突出,堅持節能減排成為推動兩國經濟發展當務之急,同時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兩國經濟發展應加大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跨地域節能減排將成為能源合作的新趨勢。
(二)啟示
基于上述對中哈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因果及比例關系分析,明顯看出中哈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哈國煤炭消費比重過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所在比例過低,從而技術自主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節能減排國際合作化是哈薩克斯坦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撐點和著力方向。同時,該國高度重視新能源開發和使用,包括2012年頒布的《節能法》以及發展新能源等諸多政策的提出,將對可再生能源研發和使用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本文的出發點在于哈國與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共性。兩國為世紀交好的鄰邦,同為發展中大國,能源結構類似,經濟互補性較強,發展問題凸顯,經驗借鑒可塑。我國早在1996年就開始重視節能工程,與哈薩克斯坦相比,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與“節能減排”實踐較早,尤以“十二五”期間整改和轉型力度最大,受限于國情國力,仍不能根除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的發展弊端,2013年煤炭消費比重占68.5%,始終未改變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得到改善,技術進步不斷取得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始終飽受革新,就目前來看,高耗能產業仍然居多,科技投入不足,“節能減排”仍需進一步推動。
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與“節能減排”一脈相承。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同為能源消費和生產大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做好節能減排,可在利國利民的基礎上實現互利雙贏,也是履行國際義務的應有舉措,在這一問題上,中哈雙方應該高度一致。中方與哈方應積極開展節能減排領域的技術合作,加深政治互信,實現由高層到地方的一致統一,開拓廣闊的合作空間,共同實現兩國的藍天碧水。
1.政治方面。加強政府互信,建立多層次的對話和合作機制。中哈委員會定期召開的會議中,共同交流節能減排、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經驗,從政府層面加強節能減排的意識;兩國政府之間互相學習節能減排相關法律的制定和落實,借鑒并結合自身實際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兩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合作項目,改善兩國以煤炭消費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建立兩國的節能減排戰略伙伴關系,為雙方節能減排合作進行戰略規劃。同時,可在亞信峰會、歐亞能源論壇以及上合組織等已有機構呼吁更多國家關注“節能減排”新標準的評定。
2.經濟方面。加強技術革新與交流,拓寬企業間的合作領域,適時調整節能減排新標準。企業是技術研發和技術信息流的載體,中油集團已與哈薩克斯坦企業合作多年,但兩國的中小型能源相關企業合作較少,加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企業間能源合作科技小組,研討新技術、新能源,加強科技研發和創新,尤其是在高耗能的工業中加強技術的投入;兩國間建立能源產業對接模式,發揮各自優勢,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由高耗能向低耗能轉變,加快工業結構的合理優化,在兩國工業領域中推廣節能減排產業的合作;建立清潔發展機制的資金與技術的合作,并通過該機制推動節能項目,加強減排技術的研發合作。
3.文化方面,兩國政府高度重視在節能減排領域有著共同的責任,減少大氣排放,發展新能源;通過兩國間人才交流為主體,傳播能源消費意識,提高節能減排意識,優化能源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節約能源資源優先,讓節能減排意識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KraftJ,KraftA.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DP[J].Energydevelopment,1978,(3):401-403.
[2]PKNARAYAN,RSMYTH.EnergyconsumptionandrealGDPinG7countries:Newevidencefrompanelco-integrationwithstructuralbreaks[J].EnergyEconomics,2008,(30):2331-2341.
[3]YuESH,HwangBK.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DP:furtherresults[J].EnergyEconomics.1984,(6):168-190.
[4]ErolU,YuES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lectricityandIncomeforIndustrializedCountries[J]JournalofElectricityandEmployment,1987,(13):113-122.
[5]YuESH,JinJC.co-integrationTestsofEnergyconsumptionIncomeandEmployment[J].ResourceandEnergy,1992,(14):259-266.
[6]]吳巧生,陳亮,張炎濤,成金華.中國能源消費與GDP關系的再檢驗——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06):27-40.
[7]欒貴勤,楊青,周雯瑜.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關聯性的國際對比分析[J].開發研究,2013,(01):74-78.
[8]曾勝.基于C-D模型分析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中國能源,2008,(11):42-45.
[9]呂欽.中國能源消費及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9):179-182.
隨著世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能源的持續緊張,低碳經濟被提到了各國經濟的發展日程上來,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環境,應采取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改變現有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思路。
一、低碳經濟簡介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采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都多種手段,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的實質其實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的問題,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創新,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低碳經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低碳經濟是相對于當前碳密集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它主要通過降低碳排放,加強碳捕捉,碳存儲降低人們能源消費中的碳強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其次,實現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新能源,通過在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實現經濟發展和碳消耗的脫鉤,既能實現經濟增長,又能實現碳排放的低增長、零增長或者負增長。最后低碳經濟是面向個人的,因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養成良好的低碳消費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制約因素
當前在我國實施低碳經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我國經濟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等使得我國的碳排放量持續不斷增長。據推測,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以上。其次,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相比,我國的能源結構極不合理,按照當前能源結構和發展趨勢趨勢來看,我國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0年仍將占到能源結構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相當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國的能源消費呈現明顯的高碳特征。另外,當前我國經濟仍處于轉型階段,第二產業仍是我國的主體產業,據統計中國的能源強度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讓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國低碳經濟的起步相對較晚,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存在許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給予了低碳經濟以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在低碳經濟上,可許多政策仍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各項財政政策尚處于變動之中,這種變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制度創新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創新,首先應進行制度創新,筆者以為在制度創新中應做好低碳經濟的法律制度創新,財政政策創新和稅制稅種創新三個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創新是將低碳經濟上升到國家層面,建立健全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明確各項產業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業的實際需要,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并通過一些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促進居民、企業、政府低碳意識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為。第二,低碳經濟的財政政策創新一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經濟財政補貼或補助制度,引導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和結構調整。2.要建立財政預算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為節能設立專項經費,并規定經費的增長額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購制度,在政府采購政策中應優先采購清單中的低碳產品和節能產品。同時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低碳經濟認證標準、采購標準,每年動態調整采購清單和指南,加大強制性的購買規定。第三,對當前稅制稅種進行完善,對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較高的增值稅,對于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征收較低的增值稅,對于使用清潔能源生產的無污染產品盡量少征稅或者不征稅,推動社會更多使用清潔能源。
四、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方法創新
(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個國家內部能源消耗總量與國家GDP的比值,主要與國家的經濟產業結構、能源種類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較大關系。我國可以通過減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數量,調整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國近年來實施的關閉小火電、地煉企業,就是對國家的產業機構進行調整,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辦法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來鋼鐵行業采用大型先進焦爐、高爐氣、轉爐、電爐等設備,實現聯合技術供電和發熱,比傳統的連鑄連軋節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業有著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產中采用一些新技術之后,能夠節能40%。可見,通過技術研究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對實現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進步都伴隨著新能源的產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變,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新能源,改變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擴大太陽能、風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國能源機構中的比例,由于風能和太陽能不產生溫室氣體,因此能夠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當前大幅增加其他無碳能源仍不太現實,可以擴大天然氣在我國能源中的比重,實現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向著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并逐步減少地下富碳能源的開發力度。
(三)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建設低碳技術體系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推廣,以及對低碳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他們對我國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低碳技術,而且需要將各種低碳技術應用到各種實際生活中去,以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
關鍵詞:大氣污染;成因;防治措施;唐山市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東部,現轄2市6縣6區,4個開發區和曹妃甸工業區及漢沽管理區。陸域面積13472Km2,到2009年年末總人口733.90萬人。2009年,唐山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00億元,唐山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一個以能源、鋼鐵、建材、化工為主的資源依賴型產業結構,重化工業比重高達80%,增長方式粗放,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資金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實現[1]。
本文根據唐山市2006~2010年間大氣質量常規監測數據,分析了唐山市大氣污染現狀及特征,并對其成因和防治對策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1 數據來源及處理
1.1 數據來源
唐山市共有大氣環境監測點六個,分別是雷達站、物資局、供銷社、陶瓷公司、十二中和小山,本文所用資料來源于這六個空氣自動監測站2006~2010年的常規監測數據。
1.2 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計算,將六個監測點的3種主要大氣污染物的常規監測數據進行算術平均,分別得SO2、NO2、PM10的年平均和季平均濃度,并借助Excel作相關圖表進行分析。
2 結果分析與討論
2.1 大氣污染現狀
2.1.1 大氣污染物濃度年際變化
表13種主要大氣污染物年均濃度統計表(mg/m3)
2006-2010年3種主要大氣污染物年均濃度值監測結果見表1、圖1。其中SO2年均值范圍在0.057-0.082mg/m3之間,其中2006-2009年均超過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2],年均最高值出現在2006和2007年,最低值出現在2010年;NO2年均值范圍在0.029-0.043mg/m3之間,2007年NO2年均值監測值最高,五年間年均值均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2008-2010年均優于國家一級標準;PM10年均值在0.082-0.100mg/m3之間,均達到國家大氣環境二級標準,其中2006年為最高,為0.100mg/m3。五年間SO2、NO2、PM10濃度均有所降低,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上呈逐步好轉趨勢。
2.1.2 大氣污染物濃度季度變化
2.1.2.1 二氧化硫
表2二氧化硫濃度統計表(mg/m3)
圖2 唐山市近五年SO2濃度季度變化 圖3 唐山市近五年采暖期與非采暖期SO2濃度變化
一年中,一、四季度日均值明顯高于二、三季度,以一季度污染最為嚴重,三季度污染最輕。季均值最高為2007年一季度,日均值超標率最高達到了33.3%。見表2、圖2。
五年間SO2采暖期濃度均高出非采暖期1倍以上,采暖期濃度最高值出現在2007年,見表2,圖3。
2.1.2.2 二氧化氮
表3二氧化氮濃度統計表(mg/m3)
圖4 唐山市近五年NO2濃度季度變化 圖5 唐山市近五年采暖期與非采暖期NO2濃度變化
一年中,一季度日均值明顯高于其它三個季度,三季度污染最輕,采暖期日均值略高于非采暖期。見表3、圖4、圖5。
2.1.2.3 可吸入顆粒物
表3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統計表(mg/m3)
圖6 唐山市近五年PM10濃度季度變化圖7 唐山市近五年采暖期與非采暖期PM10濃度變化
一年中,一季度PM10日均值明顯高于其它三個季度,三季度污染最輕。五年間可吸入顆粒物采暖期濃度均高出非采暖期,見表3、圖6、圖7。
2.2 成因分析
2.2.1 氣候因素分析
從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季度變化趨勢看,唐山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冬季和春季受采暖期和風沙的影響污染物濃度較高,空氣質量較差;而夏季和秋季因氣象因素利于污染物擴散,污染物濃度較低,空氣質量較好。
2.2.2 環保工作分析
2.2.2.1 節能減排起到了關鍵作用
“十一五”期間,唐山市高度重視減排項目建設,不斷加大環保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加強火電廠脫硫、鋼鐵行業燒結機脫硫等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已建成燃煤機組脫硫設施26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604萬千瓦),已建成鋼鐵企業燒結機脫硫項目44個,全市累計完成二氧化硫減排項目454個,共削減二氧化硫24.37萬噸。這些減排項目的完成,對唐山市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2.2 市中心部分重點污染企業搬遷的作用
2008年初,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河北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環保行動計劃》以后,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要求,唐山市焦化廠、唐山市宏勝陶瓷有限公司、唐山華新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唐山市油脂儲煉公司、唐山市政建設總公司瀝青混凝土施工公司、唐山啟新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市啤酒廠、唐山陶瓷集團唐山陶瓷廠、陶瓷集團唐山德順隆陶瓷廠、唐山冀東氯堿有限公司等十家重點污染源企業被列入《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環保行動計劃》,這十家搬遷企業在2010年底之前已經全部完成搬遷任務。在完成規定搬遷任務的同時,唐山市又搬遷了市區內其他重污染企業14家。
2.2.2.3 達標建設全面提升了企業污染防治水平
“十一五”期間,唐山市針對占全市排污總量80%以上的鋼鐵、焦化、電力、水泥、造紙、陶瓷、化工等七個重點污染行業的649家企業,開展了達標企業建設,制定了鋼鐵、焦化、電力、水泥等七大行業污染治理技術規范,要求企業從污染防治設施配備、清潔生產等方面加強環境建設。五年間,共投入治理資金80多億元,完成200萬元以上治理項目1200多個,有力提升了鋼鐵、焦化、水泥等重點企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和企業日常環境管理水平。
2.3 存在問題
2.3.1 城區供熱燃煤鍋爐問題
雖然截止到2010年底,唐山市對已有的48臺4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進行了取締(入網)或改燃清潔能源,使城區集中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分散的燃煤鍋爐全部取締關停。但在市區內,開灤礦務局所屬的各個小區、祥榮里、祥富里、祥瑞里、祥豐里、藍天樓、藍天家園等小區冬季取暖仍是靠10噸燃煤鍋爐集中供熱,這些燃煤鍋爐已成為影響唐山市冬季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的首要因素。
2.3.2 機動車尾氣污染問題
近幾年來,唐山市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2006年為91.37萬輛,2007年為98.13萬輛,2008年突破100萬達到106.11萬輛,2009年為119.69萬輛,2010年為133.1萬輛[3]。據2010年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機動車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為7.57萬噸,占到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4.57%,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污染正在逐漸加大。
2.3.3 高耗能行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
唐山市的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整體呈現排放量減少趨勢。但唐山市作為全國和華北地區的重化工和原材料基地,經濟發展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是工業污染較為突出的時期,在當前與將來處于一個相當長的工業轉型期。盡管大氣環境質量呈好轉趨勢,但是隨著電力行業、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燃料消耗量增長較快,致使燃燒廢氣排放量大幅增加,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污染負荷呈上升趨勢。
3 對策建議
3.1 盡快將市區內所有居民小區的集中供熱納入電廠的供熱管網當中去,拆除市區內的所有小噸位燃煤鍋爐,從而徹底解決冬季取暖燃煤鍋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3.2 一是鼓勵使用環保車型和清潔燃料汽車,加強日常維護。減少機動車污染要督促廣大機動車的用戶購置和使用環保達標的車型和清潔燃料汽車,并加強機動車的日常維護保養,使機動車的發動機經常處于良好的燃燒狀態,從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公交公司更新現有燃油公交車為燃氣或鋰離子動力電動客車。
二是從燃料質量入手,控制污染排放。從源頭控制機動車污染,加油站要銷售符合國家標準的汽柴油。使用清潔燃油和燃油添加劑,安裝柴油過濾器和汽車尾氣凈化裝置。
三是嚴格立法,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定期的檢測和維護。我國已經頒布了十幾項國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執行這些標準及規定,要求擁有機動車的單位及個人必須接受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測和維護。對排放超標車輛依法進行懲罰,并強制限期進行治理。
3.3 取締落后工藝和裝置,積極采用冶金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和綜合利用技術。對鋼鐵企業中至今仍存在著的落后的生產設備,應在工藝和設備更新過程中逐步淘汰。積極采用高爐噴煤、干熄焦、連鑄取代模鑄、熱裝熱送、連鑄連扎、淘汰平爐建設轉爐等新工藝,以及燒結機鋪底料、燒結礦冷返礦配料、焦爐的無煙裝煤等技術,從生產流程中徹底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采用新型脫硫技術進行脫硫,逐步開展鋼鐵企業燒結機脫硫工程。
3.4 禁止在城市和近郊新建擴建燃煤電廠(熱電聯產除外),優先發展新能源發電和大容量低耗能等火電機組,抑制或取締小火電,不再優惠小火電機組上網電價,加強對電力企業環保監督檢查和排污收費管理,并提高發電企業的環保違法成本。適當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
3.5 調整能源結構,進行清潔能源的替代。應逐步減少原煤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對重點工業區和重點企業的燃煤鍋爐推廣使用型煤、清潔煤或低硫低灰分煤種;有條件的實施清潔能源的改造,擴大清潔能源如液化氣、城市煤氣、電能、太陽能、天然氣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支持對各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用,大力發展太陽能利用,擴大太陽能在居民生活、企事業單位中的使用。
3.6 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加大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和引進力度,形成以天然氣、石油、電力為主的優質能源消費結構。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由以煤炭為主向多元化方向轉變,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重點用能部門的能耗,能源總消費在滿足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增速。加快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降低能耗。
參考文獻
[1] 唐山市統計年鑒,2009年.
[2] 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關鍵詞:統籌發展 轉型發展 現狀 存在問題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020-04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轉型不斷加快、利益調整難度加大、社會矛盾多頻發,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更為繁重,潛在挑戰和困難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的理念,其中,協調發展是推進發展的基本方法。統籌發展就是要按照協調發展的理念要求,立足當前山西實際,著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當前,重點要統籌工業新型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四化”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從而匯聚起統籌發展的強大正能量,加快推進轉型發展、富民強省目標的實現。
一、山西統籌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山西在轉型發展中,高度重視統籌發展,為加快推進統籌發展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全省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山西統籌發展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統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隨著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全面鋪開、梯次推進,山西全省在產業轉型、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生態修復等方面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全省統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1.產業轉型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2014年山西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1%,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與第二產業的比重差距由上年的10.3個百分點縮小為5.6個百分點。全年山西規模以上工業行業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四大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7.3%,比上年降低2.2個百分點;非傳統產業(除煤炭、煉焦、冶金、電力工業外)比重為22.7%,提高2.2個百分點。2014年山西固定資產投資中,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6.2∶43.3∶50.5轉變為7.4∶41.8∶50.8,第一、三產業投資比重分別上升1.2個、0.3個百分點。
鷴孕孕灤瞬業發展總體態勢良好。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總量迅速攀升,隨著一批重大轉型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和投產見效,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產業鏈初步形成。全省各個地區圍繞自身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核心競爭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或產業基地。
2.城鄉統籌發展邁出新步伐。近年來,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城鎮框架體系加快構建,太原晉中道路設施和公共服務對接進展明顯,同城化不斷提速;離柳中、孝汾平介靈等城鎮族群發展步伐加快,大太原都市圈節點逐步形成。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群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各中心城市、大縣城、中心鎮擴容提質加快,城市的集聚力、輻射力、帶動力明顯增強,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
企業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取得新進展。到2014年底,全省貧困地區開工建設項目達到233個,涉及總投資799.23億元。在組織開展兩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回頭看、堅持辦好農村“五件實事”基礎上,2014年起山西將在七年時間內籌資1000億元,啟動實施以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為主要內容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大工程”,堅持不懈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3.民生改善亮點頻現。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14年山西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比上年增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9元,增長10.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3(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比上年縮小0.07。全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1.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7.7萬人。
2014年山西全省財政支出的八成以上和全部增量均用于民生改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公辦標準化幼兒園的新改擴建順利推進,農村小學、初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進一步提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鋪開,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廣泛開展;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基本醫保實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也在全省得到推廣。全省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省級重點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示范項目創建工作正式啟動。全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制定實施了促進就業創業的46條措施,實行提供財政補助、實訓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等“七補一貸”政策,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通過購買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4.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4年以來,山西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出臺加快推進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和《山西省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計劃》,推進實施650項節能改造項目。強力推進減排治污,實施全省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提速工程,全省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21.6萬輛,全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16.9%。加大造林綠化和生態環境治理,2014年完成營造林462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6.8萬畝。
(二)存在的問題
隨著山西統籌發展的深入推進,全省“四化”統籌、城鄉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統籌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總體來看,山西統籌發展取得的成就依然是初步的、局部的和階段性的,全省統籌發展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1.“四化”發展不協調、不同步。一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沒有充分融合。山西工業產業結構以能源原材料等傳統工業產業為主,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度不高,工業中體現不出第三次革命和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革命的要素。企業未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進行加工生產,缺乏對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創新的認識,缺乏支撐兩化融合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工業化發展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薄弱。山西的城鎮化發展是資源型工業支撐的城鎮化,尚未實現“產城”融合的高質量城鎮化。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在山西省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中城市與工礦區割裂,小城鎮發展缺位。大量工礦區分布于城市之外,與所在區域經濟聯系不緊密,服務功能不完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難以形成對城鎮化的有效帶動。
三是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協調。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山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待提升、農業生產也尚未完全實現機械化。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山莊窩鋪多,居住分散,采煤沉陷區較大,地質災害嚴重,農民安居環境較差。
2.城鄉發展不均衡。當前,山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加大,利益失衡問題亟待進一步化解。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利益失衡問題阻礙了山西城鄉統籌發展進程。近年來山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全省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從2000年的2818.5元提高到2014年的15260元,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雖有波動,但總體上也處于上升趨勢,2000年山西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為2.48,2014年達到2.73。“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村貧困問題亟待解決,全省貧困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3.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一是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山西作為全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環保和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形成了今天“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平衡狀態。二是總體上看,山西現行的社會管理體制依然建立在傳統的一元化社會管理模式基礎上,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社會應急管理機制不健全、社會管理多元主體互動性不強、社會管理手段較為單一,全省社會治理能力尚有待提升。
4.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煤炭生產基地,山西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污染代價。山西作為全國煤炭資源產量最大、外運最多的省份,相當一部分煤礦長期采用粗放型、掠奪型開采方式,對煤炭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加大了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緊張狀態。2013年,山西的生態足跡、碳足跡和單位國土面積污染負荷都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目前仍有3000萬畝左右的宜林荒山尚未綠化,生態弱省、林業小省的現狀仍未改變,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二、山西推進統籌發展的實施路徑
統籌發展,首先需要著眼于發展,只有發展,才有能力和條件兼顧各方利益。統籌發展,還要處理好“點”與“面”的辯證關系,既要整體推進,也要重點突破。結合國情、省情,山西進一步推進統籌發展的實施路徑可以概括為“四輪共進、統籌協調”的發展模式。“四輪”是指“四化”同步、城鄉融合、經濟社會共進、人與自然和諧,是山西全省推進統籌發展的著力點。
1.以“四化”同步為主導推動統籌發展。黨的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四化同步”發展是黨的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四化同步”發展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基本途徑,是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挑戰和問題的集中求解。“四化”同步發展中,工業化是核心環節,城鎮化是關鍵載體,農業現代化是重要基礎,信息化是有力引領。城鎮化創造需求,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創造供給,信息化創造服務,“四化”統籌協調推進,充分發揮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效能,可以促進工業價值鏈的拓展與升級、可以使城鎮化得到應有的產業支撐、可以有效破解二元結構,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短期任務的完成,更有利于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長遠目標的實現。
2.以城鄉融合為載體推動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對城鄉關系的重大調整,是進一步縮小城鄉二元差距,化解城鄉之間矛盾的有力手段,是推動區域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要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加快轉變城鄉分割的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發展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扎實推進城鄉規劃、城鄉要素交換、城鄉資源配置、城鄉社會管理、城鄉基礎設施和城鄉公共服務“六個統籌”,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推動實現城鄉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為統籌發展提供合理的城鄉空間格局和l展延伸區域。一是進一步建立與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擴大統籌面,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向農村尤其是向郊縣延伸。二是加快資金、技術、項目、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由城市向鄉村的轉移,構建“以城帶鄉、以城促農”的統籌發展路徑,形成城市與農村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三是加快發展新型城鎮化和構建新型城鎮體系,從體制、規劃、政策上打破城鄉分割,協調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大縣城和小城鎮,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有效利用,提升城鎮承載力和輻射力。四是加快突進農村改革,探索農業經營新方式,大力推進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加快農村脫貧致富。
3.以經濟社會共進為基礎推動統籌發展。要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統籌發展。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要抓住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和社會建設的一些薄弱環節,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調控機制、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而及時反映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使經濟社會協調同步發展。
4.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支撐推動統籌發展。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再造山西宜人環境;要以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減量化和再利用;要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良好制度保障。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協調的發展模式,為人與自然和諧統籌提供優美的環境支持。
三、對策建議
當前,山西必須進一步創新理念,牢固樹立“統籌”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統籌規劃,注重發展的耦合性、協同性、系統性,扎實提速統籌發展。
(一)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工業新型化為主導,把城鎮化作為關鍵載體,把農業現代化作為重要基礎,把信息化作為引領,實現“四化”同步。
1.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發展。一是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煤炭、傳統煤化工、電力等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整合提升煤炭產業,形成以大型現代化礦井為主導,以無煙煤潔凈利用和高效開發為方向,以煤轉化下游產業為支撐的新型煤炭產業體系;培育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現代新型煤化工產業基地,形成以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產業為主體,具有規模化、園區化、低碳化發展特征的現代新型煤化工產業體系;整合提升電力產業,建設國際領先的高端、多元、智能型電力生產基地,形成以技術先進的清潔高效燃煤發電為主體,以煤層氣、煤矸石發電等為支撐,與智能電網建設相協調的電力產業體系。二是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在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煤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分別選擇一定數量的骨干企業,整合政府科技、產業計劃傾斜安排一批攻關項目、試點示范項目和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在重點領域核心產品開發生產上率先實現突破。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化和示范工程專項,啟動建設一批對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產業鏈完善具有關鍵性作用的重大項目,特別是要組織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2.加快推進市域城鎮化發展。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鎮綜合承載力。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力度,重點加強城市道路交通、供水、燃氣、集中供熱、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處理配套管網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確保城鎮化發展與城鎮承載能力相適應。二是把“大縣城”戰略與擴權強縣結合起來,以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為基本路徑,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中,形成縣城經濟發展核心。
3.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一是強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以水利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綜合水利體系,重點抓好水庫除險加固、灌渠建設等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解決農業生產用水。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抓好農機具推廣,提高機械耕、播、收農機化水平。二是興科技,推進農業科學跨越。要把科技興農放在農業工作首位。要加強農技體系建設,依托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和鄉鎮基層農技體系建設項目,完善縣、鄉兩級農技推廣網絡,健全農技推廣體系,以開展科技入戶為載體,采取科技培訓、示范、宣傳、技術承包、辦科技聯系點等形式,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4.加快信息化發展。一是構建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通過管理體系規范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完善支撐信息化和深度融合的相關標準。二是降低信息化應用門檻,解決各主體在信息化過程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信息咨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難。三是提升智能化應用水平,創新智能制造裝備產品,提高工業生產系統的集成水平,加快工業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四是加強互聯網與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互動,擴大物聯網、互聯網在工業化中的應用,促進工業全產業鏈、價值鏈的信息融合,加快工業生產向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
(二)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1.積極擴大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堅持對農民多予、少取方針,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解決農民就業難、增收難和勞有所得的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堅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要注重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等方面向農村傾斜,推進城鄉均衡發展;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免費義務教育,解決農民上學難、上學貴和學有所教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
3.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將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制度在籌資水平、財政補助、報銷比例、服務管理等方面實現一體化;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楣共產品向人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4.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多元化、社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形成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統籌發展
山西推進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一方面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著力推動省域范圍內社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1.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努力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深入實施創業就業工程,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完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落實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聯動機制,為城鄉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
2.大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完善資源開發、征地拆遷補償機制,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充分挖掘農牧業增收潛力,引導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牧民增收門路和渠道,促進農牧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3.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一是從源頭著手,加強源頭治理。加強源頭治理,從根本上講是要著重構建源頭治理體系,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沖突,使“關口前移”。要注重源頭預防。首先要對社會穩定風險進行評估,尤其是面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時要從關鍵環節著手,如在政策制定、項目審定等方面提前進行風險預估和積極應對;要注重源頭排查,搭建并完善矛盾糾紛信息網絡,以確保對各類社會糾紛能夠及時處置;要注重源頭化解。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導作用,明確工作中的職責,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二是從動態著手,加強協調機制建設。要在抓好源頭治理的基礎上,構建動態調節和化解機制。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訴求表達機制。建立形式多樣的訴求表達渠道,讓群眾能夠通暢表達自己的問題和困難,以便能夠及時解決社會矛盾,提高社會穩定性;要加快建立完善的治安防控體系。要建立覆蓋全部街道、轄區、社區以及網絡虛擬社會的防控安全體系;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矛盾糾紛預警機制。針對所在地區社會管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各級政府要進行常態化的分析、走訪、排查,建立動態模式下的矛盾糾紛排查機制。
(四)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統籌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自然生態保護,推進生態經濟提速,生態環境提質,生態文化提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快實現污染物排放的全過程控制。以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先導功能和倒逼作用,用環評制度和環境標準促使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以電力、煤炭、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焦炭等行業為重點淘汰落后產能。建立新建項目審批與淘汰落后產能、污染減排相結合的機制,實施“等量淘汰(置換)”或“減量淘汰(置換)”。加快推進開發區、工業聚集區等重點區域和礦山、水電、火電、化工、石化等重點行業規劃環評。推動產業入園進區,實行污染集中處理。對沒有環境容量的區域或未完成排污總量控制指標和污染治理任務的區域(行業、企業),實施禁(限)批。推動提高資源節約水平,鼓勵資源綜合利用,逐步推行和實施單位增加值或產品污染物產生量評價制度,逐步降低污染物產生強度。
2.積極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垃圾綜合利用和沼氣利用等技術成熟、經濟性較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累計裝機容量和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加強農村沼氣池建設,積極推廣秸稈氣化燃料。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加快城市天然氣利用,增加天然氣對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落實重點行業節能政策及措施,堅決淘汰高碳產業的落后產能,堅決防止產能過剩行業生產能力擴張和重復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和企業規模擴大、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單位增加值能耗。完善和強化節能管理,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目標管理和考核,建立淘汰落后產能問責制。
3.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深入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保護戰略,對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實施強制性保護,切實加強對水、土、森林、草地、河流、礦產等自然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管。積極開展礦區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大力推廣綠色清潔開采技術,積極采取煤矸分流措施,從生產源頭減少矸石割出量。加大井下治理力度,利用粉煤灰井下覆巖離層注漿及井下煤矸石處理技術,緩解地表塌陷。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推廣“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的做法,加快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和綠色礦山創建工程,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及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力度,實施礦區荒漠化治理、土地復墾等工程,重建礦山生態。
⒖嘉南祝
[1] 厲以寧.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意義深遠[J].中國經貿導刊,2004(3)
[2] 畢世杰.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孫君,王佛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林善浪,張國.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5] 陸學藝.“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 山西統計年鑒(2005-2014年)
[7] 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1-2014年)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山西太原 030006)
一、宏觀調控取得的積極成效
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國政府推出了“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一整套政策組合扭轉了經濟從偏熱狀態向過熱狀態進一步加速的可能走勢,2005年國民經濟在高位平臺上穩定增長。經濟總量矛盾緩解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明顯增強。
1、農民增收縮小了城鄉消費市場增速差距,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冷熱不均現象有所改觀
2005年中央繼續加強支持“三農”的政策力度,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好形勢得以延續。2005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586元,實際增長12.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6個百分點。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實際增長5%以上。農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進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活躍,使我國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城鄉市場全面走旺的局面。今年1-9月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0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城鄉市場零售額分別增長14%和11%,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1個百分點縮小到3個百分點。城鄉消費品市場銷售趨旺,使前幾年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一熱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觀,1-8月份城鎮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4%,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的差距同比縮小了3個百分點。
2、輕重工業的增長更加協調,煤電油運瓶頸壓力有所減緩
2003-2004年,我國一直呈現重工業增速明顯快于輕工業的經濟增長特征。2003年重工業增長18.6%,快于輕工業4個百分點;2004年重工業18.2%,快于輕工業3.5個百分點。2005年1-8月份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重工業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個百分點。重工業快于輕工業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2個百分點縮小為2個百分點,8月份當月縮小為0.7個百分點。重工業與輕工業的增速差開始縮小,表明經濟開始朝著恢復均衡、穩定增長的方向變化。
在重工業增速回落的影響下,交通能源等“瓶頸”壓力有所減緩。1-8月份發電量增長13.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4個百分點;能源生產總量增長10.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6個百分點;全社會貨運量增長9.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長18.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個百分點。
3、投資增速平穩回落,投資結構有所改善
今年以來,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政策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并加大了對房地產投資的調控力度。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115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4%,增幅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8920億元,增長22.3%,比去年同期回落6.5個百分點。8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333億元,比7月下降了61億元,下降了4.38%。
從產業看,農業投資得到加強,工業投資增速放緩,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基本保持穩定。第一產業投資396億元,同比增長20%,比去年同期提高3.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17330億元,增長35.2%,比去年同期下降6.5個百分點。從行業看,煤電油運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投資增速加快,鋼鐵、鐵合金等產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546億元,在去年同期增長63.1%的基礎上同比又增長81.9%,增速提高18.8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770億元,增長25.6%,增速提高10.6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504億元,增長39.2%,增速提高43.2個百分點。黑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1492億元,增長2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9個百分點;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投資757億元,增長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5.3個百分點。
4、就業形勢逐步好轉,物價上漲壓力明顯減弱
今年以來,經濟增長保持高位運行,消費品市場活躍,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帶動了就業形勢的好轉。1-8月新增城鎮就業73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2%。預計全年城鎮登記失業率4.2%,低于4.5%的調控目標。
在經濟增長保持較快速度的情況下,2005年出現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物價指數先于經濟增長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糧食價格的穩定和工業品供過于求局面的加劇,居民消費價格小幅走低。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1%,比上年同期回落1.9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5%,漲幅同比回落0.9個百分點。今年對房地產價格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后,房價上漲幅度在下半年開始放緩。8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月上漲6.3%,上漲幅度較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經濟快速增長、價格基本穩定、就業形勢好轉的組合表明經濟形勢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綜合分析,預計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4%左右,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1%,第三產業增長9.3%。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3%,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8%,名義增長率回落0.5個百分點,實際增幅提高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回落1.9個百分點;外貿呈現出口增速明顯快于進口增速的格局,預計出口總額增長29%,進口總額增長19%,全年貿易順差接近1000億美元,貿易順差比上年擴大650億美元。(具體指標預測見附表1)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在國民經濟轉入穩定增長階段后,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周期性自發波動、國內擴張性沖動慣性、國際市場變化等多種力量交互作用,經濟運行出現了更加復雜的局面,既有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增多、工業生產增速居高不下的趨熱跡象,也有企業利潤下滑、物價連續走低的趨冷訊息。我們認為,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變化中,以下三個方面是經濟運行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1、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慣性沖動依然強烈,產能過剩的行業明顯增多
固定資產投資是當期的需求,下期的供給。前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必然逐步形成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今年以來,產能過剩的壓力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出現。水泥、電解鋁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已經顯現,電解鋁行業125戶生產企業中已經有39戶停產,55戶凈虧損。全國約有4400多個水泥企業,已經有1900多個企業處于虧損和微利局面,水泥行業上半年實現利潤下降77%。我國今年鋼產量將突破3億噸,達到3.32億噸,比上年增加5900萬噸左右,產大于需已成必然。汽車、平板玻璃、化纖甚至包括電力等行業也隱含著這種風險。
雖然今年中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控制力度不減,但各地加大投資、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沖動依然十分強烈。特別是6-8月份,新開工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明顯增多。1-8月份新開工項目11.4萬個,同比增加19808個,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4%提高為21.1%;其中,6月份新開工2.4萬個,7月份1.4萬個,8月份1.9萬個。投資在建規模偏大,新開工項目增多,電力、煤炭等部分行業無序建設現象突出,這將造成未來數年產能過剩更大的壓力,引發價格下跌、利潤縮小、銀行不良貸款增多等一系列問題。
2、貿易順差連創新高,外需比重過大隱含經濟波動風險
今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進口增速明顯放緩而出口依然保持強勁增勢的新局面。1-8月我國出口4756.7億美元,增長32%;進口4154.4億美元,增長14.9%,貿易順差高達602.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逆差10億美元左右。今年前8個月形成6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超過去年全年的凈出口增量,既有正常的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特殊的不正常因素。
從正常合理的因素分析,一是近年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規模較大,形成巨大的加工貿易生產能力,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創造的順差占總順差的62.1%。二是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引導下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從加速增長轉入穩定增長,再加上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過大,使國內對投資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一般貿易進口增速明顯回落。1-8月一般貿易出口增長35.3%,比上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口增長9.2%,比上年同期下降28.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實現順差22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一般貿易為逆差148億美元。三是前幾年我國時處入世之初,每年關稅水平調整幅度較大,企業為了享受關稅下調的好處,下半年少進口,集中在年初大量進口,因而造成我國年初出現貿易逆差,下半年恢復順差的現象。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今年年初關稅下調幅度比前幾年縮小,年初集中進口的現象基本消失,因而年初便出現貿易順差。
從特殊的不正常的因素看,今年以來,國內出口企業普遍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可能對我國產品實行貿易設限政策的預期。在這兩種預期的作用下,企業普遍想方設法早出口、快出口,盡量搶在國外采取貿易設限措施之前多出口,搶在人民幣升值之前多出口。為搶在歐美封關前出口,6、7兩個月紡織企業紛紛加班加點趕定單,壓價搶關出口。同樣是人民幣升值預期,使許多企業盡量少進口、晚進口,以避免匯率損失。
經初步測算,預計今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35%,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大大超過往年的正常水平。我國經濟增長過份依賴外需隱含著巨大的經濟波動風險。同時,巨額貿易順差帶動外匯儲備額的超常規增長,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國際收支嚴重不平衡成為宏觀調控四大目標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3、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對我國經濟持續平衡發展的壓力逐步增大
2005年以來,國際油價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在大幅上漲兩年的基礎上繼續攀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8月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水平在7月份小幅回升后繼續提高,主要反映國際市場初級產品現貨價格水平的中價國際A指數比上月上升2.13%,比去年同期上升15.33%;反映期貨價格水平變化的中價國際B指數比上月上升4.82%,比去年同期上升28.61%。
雖然我國對成品油價格和電價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采取了適當的控制措施,國際油價和國內煤炭價格對國內各行業的成本推動壓力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但1-8月,我國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還是在去年同期上漲10.4%的基礎上又同比上漲9.5%,由于我國大多數工業品處于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上游成本只有小部分可能通過工業品出廠價上漲轉嫁出去,主要消化渠道是壓縮企業利潤。今年以來,我國多數加工工業企業利潤增幅明顯下降。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6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7%,增幅同比下降17.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1373億元,同比增長53.1%,增幅同比上升44.4個百分點。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利潤下降35.4%,化纖行業利潤下降34.3%,建材行業利潤下降14.8%,電子通信行業利潤下降6.5%。
國際油價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和高位運行,有可能對我國經濟造成“滯脹”的負面影響。初步預計,2005年國際油價平均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漲35%-45%,根據模型測算,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完全傳導到國內,將導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減緩0.5-0.7個百分點,國內消費價格指數上漲0.8-1.2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3.2-4個百分點。輸入型“滯脹”壓力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不利影響必須高度重視。
三、2006年經濟形勢展望和多方案比較測算
1、國內外環境分析
從國際環境看,2006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據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與2005年大體持平,世界貿易增長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在保持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的制約因素。首先,如果美聯儲在2006年繼續執行其既定的穩步調高利率的政策,將不僅對國內需求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會影響其它地區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國經濟都將受到影響。其次,油價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帶了不利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沖擊更大。2006年,全球經濟持續增長造成對石油的需求繼續旺盛,會使石油價格維持高位。總體上看,我國2006年經濟增長的國際環境仍然較好,但高油價和國際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從國內環境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各個領域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別是金融體制和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保證了信貸和土地的調控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將進一步顯現。全國各地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隨著前幾年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陸續投產,國內支持經濟增長的供給能力更加寬松,煤電油運的緊張狀況將進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將明顯加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小幅升值對各行業的影響需要逐步消化,國際石油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高漲對部分行業的成本推動難以通過市場價格上漲得以解決,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
從國際環境、國內體制政策環境和供給條件看,2006年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特別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等國內需求的中周期增長因素趨勢不變,為我國2006年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投資、消費、進出口三大需求變化趨勢
(1)固定資產投資在快速增長過程中平穩回落。2006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將呈現快速增長中平穩回落的態勢。2005年1-8月份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9975億元,同比增長28.4%,增速提高1.5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占施工項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為64.3%。從2005年新開工項目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慣性較強;加之,“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將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有可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之所以固定資產投資將呈現平穩回落態勢,一是中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力度不減,特別是對土地的控制仍然較嚴,近期對部分地方出現的“以租代征”的錯誤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幾年過快征用的農地后,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對固定資產投資的約束在明年將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二是今年以來銀行中長期貸款增幅逐步下降,8月末,中長期貸款余額7.69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幅同比低8.1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增速放慢將影響明年的投資增速,特別是影響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三是加工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明年將更加突出,部分行業產品成本上升、價格下降使利潤空間明顯壓縮,必然降低企業投資意愿,約束部分行業的投資擴張。四是今年以來,隨著貿易摩擦加劇和國內產能過剩壓力加大,部分行業外商向我國的產業轉移放慢,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9.93億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見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下降對明年固定資產投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消費品市場穩中偏旺。2006年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首先,農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較快增長,農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由于國家支持農業發展、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糧食保護價政策有利于農業再現增產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增長6%左右,農民收入連續兩年呈現較快增長,對于改變農民收入預期,擴大消費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農村以家用電器為主的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已由沿海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內陸地區。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繼續有較大增加,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成為城市商業市場主要推動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失業人員補貼等政策措施。2006年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由800元到提高1500元,將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公務員工資結構調整將提高公職人員收入水平,并將帶動城市工薪階層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挖掘他們發展型消費的潛力。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擴大即期消費。國家財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出臺了較為嚴厲的制止教育高收費、亂收費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學義務教育免費政策。有關部門對醫院收費加強監督,醫療統籌面繼續擴大。國家財政將住房改革的貨幣補貼落到實處,對住房不達標和無房人員進行貨幣補貼等等。隨著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和人性化設計,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斷看好,消費需求將不斷釋放。
2006年消費增長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價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汽車和住房消費難以重現旺市。二是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
(3)進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縮小。2006年,我國外貿發展的有利因素是: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從國內環境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出口產品競爭力明顯提升;受國內需求降溫影響,投資形成的加工生產能力使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迫使企業努力擴大出口。此外,隨著結構性投資過熱的逐步緩解,能源、基礎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總體短缺的格局將帶動進口增長逐步回升。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效應將進一步顯現,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不利因素主要是:① 2005年10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規模將成為我國外貿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無論國際、國內都將采取措施施加影響。②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調整及人民幣升值將成為影響2006年進出口的重要因素。③煤電油運供應緊張、國內市場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以及環保壓力的增大、貿易摩擦的急劇增多、出口退稅地方分擔壓力、抑制“高能耗產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問題都將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抑制作用。
3、2006年不同政策和環境組合下經濟增長的三種可能前景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別是充分考慮“十一五”規劃實施第一年,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政策需要,我們測算了2006年不同環境和政策力度下國民經濟高、中、低三個不同增長前景(詳見附表2)
(1)中方案。世界經濟繼續維持平穩增長格局,石油價格保持在2005年全年均價水平(每桶55美元左右)而不出現大幅上漲,國內外沒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宏觀調控政策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2006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減至600億元,財政預算內建設投資比2005年增加200億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繼續下降,財政支出向有利于擴大消費的方向傾斜。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微調,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分別達到16%和15%,新增貸款規模3萬億元。在上述條件下,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8.8%,增長幅度比2005年回落0.6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連續五年保持在8%-10%的潛在增長區間。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在經過連續兩年較快增長后,增速將從2004年的6.3%和2005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產業受投資增速回落影響,重工業和建筑業增速有所下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04年的16.7%和2005年的16.2%減速為15.5%左右,第二產業增速也由2004年的11.1%和2005年的11%減速為10.5%。第三產業受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和國家擴大消費政策影響,預計增長9.2%左右,與上年基本持平。
基于投資周期和增長慣性的考慮,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名義增長率達到20%左右(實際增長率約16%左右),比2005年降低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幅預計達到13%左右,與2004年大體持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考慮到2005年基數因素的影響,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將呈現均衡發展態勢,預計全年出口將增長20%左右,進口增長20%左右,貿易順差約1170億美元,新增貿易順差由2005年的650億美元減少為200億美元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左右。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兼顧經濟運行中趨熱與趨冷兩方面因素,既引導投資平穩回落,又通過財政政策的支出結構調整為擴大消費需求創造條件,穩步調整外貿進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劇烈波動,可以較好地保持經濟景氣的持續性,為緩解產能過剩壓力、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提供較為寬松的景氣環境。
(2)高方案:GDP增長9.3%。高方案與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經濟形勢好于2005年,石油價格水平有所下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較為寬松,建設國債保持800億元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維持在17%左右。在上述條件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仍然較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達到23%,投資對經濟增長仍然保持較大的貢獻率。由于經濟景氣度較高,收入增加較快和消費者預期改善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達到13.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達到3.2%。出口增長21%,經濟高增長使資源性產品進口的需求大幅上升,進口增幅達22%,雖然進口增速快于出口,但對外貿易順差仍然達到1111億美元。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經濟景氣在高位繼續上升,投資需求帶動消費需求進一步回暖,就業壓力減輕,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偏松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多數經濟資源得到較充分利用的同時,能源、交通等瓶頸約束進一步加劇,并增大下一階段產能過剩壓力。
(3)低方案:GDP增長8.3%。低方案與中方案相比,國際上突發事件使國際油價再次沖高,年均價超過2005年全年均價水平,受石油價格過高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貿易增速也小幅回落,國際環境趨緊。國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縮力度有所加大,建設國債減少到300億元,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長15%的水平以下。在上述條件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比2004年下降1.1個百分點。投資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名義增長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2.5%,比上年小幅回落;由于國內景氣下滑,企業被迫擴大出口,進口增幅下降,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8%和16%,貿易順差高達1200億美元以上。由于經濟景氣有所回落,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明顯緩解,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左右。
這一方案的特點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煤電油運的約束條件下趨向平衡,投資降溫有利于改善投資增長質量,有利于降低不良貸款率,但經濟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業壓力更加突出。
綜合看,我們傾向于爭取實施中方案,這是在現有資源和體制條件下,主要依靠擴大國內需求,積極利用國際資源,有利于進一步延展經濟擴張期,并兼顧宏觀調控四大目標的方案,實施起來政策難度和風險較小。
五、2006年宏觀調控政策保持“雙穩健”基調
2006年是實現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平穩發展的關鍵之年。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保持經濟增長、促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方面的獨特功能。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貨幣政策調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預調和適時微調,及時消除經濟運行中不健康、不穩定因素。要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大投資體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體制性投資膨脹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充分發揮城鄉消費增長潛能。
1、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有利于擴大消費的財政支出
2006年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財政政策應相應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繼續加大支持“三農”的力度,促進農民增收。一是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二是進一步完善支農資金機制,提高支農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實措施穩定農資和糧食市場價格,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保障機制,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改革試點。通過提高農民收入和減輕農民在教育醫療方面的負擔兩個途徑,增強農村購買力,保持農村消費品市場活躍興旺的局面。
其次, 發揮財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調節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投資與消費的協調增長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內生增長潛力和質量。要發揮財政作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總量上適當減輕居民的負擔,加大對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的財政投入,減輕居民教育、醫療方面的過重負擔。二是適當提高公職人員收入水平,適當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及社會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設國債規模,適度調控預算內投資規模。2006年,為了保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和解決社會公共產品資金不足問題,中央財政赤字規模可穩定在3000億元左右,國家長期建設國債發行可以保持600億元的規模,適當增加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同時,對國債項目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主要投向“十一五”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的城鄉基礎設施項目(城鄉電網、農村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新能源技術開發利用和環保設施項目、農村教育醫療基建項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進稅制改革。一是加快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二是加快增值稅轉型改革,在及時總結東北地區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將企業新增機器設備所含稅款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的實施方案。三是繼續研究消費稅調整工作。降低一般護膚品、小排量汽車等商品消費稅稅率,適當擴大對高污染和高消費商品征收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四是研究征收資源稅,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五是擇機推出燃油稅。
2、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時微調,適度放松信貸控制
2006年,貨幣政策仍應堅持“穩健”的基調,一方面要保持貨幣信貸投放對經濟的支持力度,維護總量平衡;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考慮到人民幣匯率將持續穩中小幅攀升的走勢,價格型工具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收縮效應。作為松緊搭配,數量型工具在總量上應適度寬松,以保證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要靈活采取公開市場操作來對沖外匯占款,努力保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總量適度、結構合理和貨幣市場利率的基本穩定;通過信貸政策來引導商業銀行區別對待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貸款需求,保證“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合理正常的資金需求,及時為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繼續加大對農村和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成長型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客觀看待房地產業的發展與房地產市場變化,防止對房地產企業貸款“一刀切”現象,加大對普通商品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的信貸支持力度。在不斷健全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達到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現反彈的同時,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目標。
在結構調控方面。要積極發揮“窗口指導”在優化信貸結構中的作用,配合產業政策,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對符合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鼓勵自主創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和項目要提供重點支持。對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和項目要嚴格控制貸款供應,促進優勝劣汰。
2006年,要進一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對改制成熟的銀行可以考慮優先上市。要在社會資金總體充裕,銀行間接融資出現萎縮的情況下,積極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發展以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為重點的金融市場,以滿足企業無法通過銀行貸款滿足的資金需求。
3、根據我國CPI、PPI走勢和各行業承受能力,逐步理順資源類和公共事業類價格
要充分利用當前價格水平較低的有利時機,逐步理順資源類產品和公共事業類價格,為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形成創造條件。建議穩步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適當釋放原油價格上漲的壓力。從供給看,可減小煉油企業虧損的壓力,提高成品油生產積極性,保證市場供給;從需求看,可引導企業和居民節約能源,減輕能源需求增長過快的壓力。但應充分考慮油價過高帶來潛在滯脹的危險,不宜采用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完全掛鉤的方案。要進一步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適當提高電價。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水、天然氣、公共交通價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嚴格控制旅游景點漲價幅度。
4、采取配套政策,擴大城鄉消費
一是要積極推動消費結構升級。要保持房地產消費的穩定增長,盡快出臺住房二級市場的相關配套政策,盤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時控制部分城市住房價格的過快上漲。要實行鼓勵經濟型轎車使用和發展的有關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區停車場的建設,規范和清理車輛使用期中的各種收費,降低汽車消費成本。有針對性地制訂和規范服務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標準,引導人們擴大服務消費,滿足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強化服務型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二要大力發展消費品市場。適應消費需求發展趨勢,搞好城鄉零售市場的規劃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業中心,形成能夠帶動消費升級和創造都市商業氛圍的消費中心。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開拓農村消費品市場,鼓勵各類投資主體投資農村商業設施建設,支持國內外大中型流通企業向小城鎮延伸經營網絡,采取直營連鎖和特許經營等方式改造提升農村集貿市場和代銷店,形成以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干、村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
三要發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加強對企業職工工資的管理。適時調整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保證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能隨經濟的發展而同步增長。同時,加強政府對拖欠職工工資問題的監察,切實解決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問題。
附表1:2005年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預測
(單位:億元,%) 指標 2004年(實際) 2005年(預測)
絕對值 增長率 絕對值 增長率
GDP 136875 9.5 152736.1 9.4
第一產業 20768 6.3 22146.7 5.0
第二產業 72387 11.1 81713.8 11.0
第三產業 43720 8.3 48875.5 9.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54805.1 16.7 70688.7 16.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70072.7 25.8 87801.0 25.3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58620.3 27.6 74448.0 27.0
消費品零售額 53590.1 13.3 60450.0 12.8
出口總額(億美元) 5933.6 35.4 7654.0 29.0
進口總額(億美元) 5613.8 36.0 6680.0 19.0
貿易順差(億美元) 319 974
居民消費物價 103.9 3.9 102.0 2.0
附表2:2006年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預測方案比較
(單位:億元,%) 指標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絕對值 增速 絕對值 增速 絕對值 增速
GDP 171698.9 8.3 172491.6 8.8 173284.2 9.3
第一產業 24037.8 4.0 24493.8 4.5 24679.6 5.0
第二產業 91858.9 9.8 91938.0 10.5 92007.0 11.2
第三產業 55802.1 9.1 56059.8 9.2 56597.6 9.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89032.4 14.5 89809.9 15.5 90587.6 16.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01410.0 15.5 105361.2 20.0 108170.8 23.2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87848.6 18.0 90826.6 22.0 93060.0 25.0
消費品零售額 68006.3 12.5 68308.5 13.0 68610.8 13.5
出口總額(億美元) 9032.0 18.0 9185.0 20.0 9261.3 21.0
進口總額(億美元) 7749.0 16.0 8016.0 20.0 8149.6 22.0
貿易順差(億美元) 1283 1169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