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

第1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城市老年人;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

引言

2000、2006、2010年三次全國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經濟狀況明顯改善,醫療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社會參與水平提高,老齡服務體系快速發展,居家養老意愿占據主流,空巢、獨居老年人顯著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老年群體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由于我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的社會,導致城市和農村在經濟、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在城鄉居民的生活狀況中也有反映,尤其是在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中反映尤為明顯。在其勞動年齡階段,城鄉勞動收入差距大,農村勞動者難以老年所需的資金,年老后,在如養老金、福利設施等方面國家投入資源更傾向城市,因此,城市和農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狀況和滿意程度應該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截至2012年底,重慶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584.41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7.47%;80歲以上高齡老人82.22萬,占老年人口的14%;老齡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全國排名第五。2013年,重慶市常住人口為2970萬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732.76萬人,城鎮化率58.3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37.2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1.66%。其中,0-14歲人口占16.40%,比重下降0.2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占71.72%,比重下降0.0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占11.88%,比重上升0.30個百分點。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困境。其中,低齡老人數量大也寓示著重慶市老齡化將加速發展。

一、重慶市城鄉老人的生活狀況

隨著“積極老齡化”的提出,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生活狀況也備受各界的關注。重慶市城鎮老人自我感覺“健康”的比例是47.15%,農村老年人則是35.25%,城市比農村高出11.9個百分點。城鎮與農村老人自我感覺“基本健康”的比例基本相當。但農村老人自我感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比城鎮高出8.58個百分點。農村自我感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也比城鎮要高出1.4個百分點。

重慶市農村老人有勞動收入的比例比城鎮高出34.08%,但有離退休養老金的比例比城鎮低46.16%;農村獲得低保的老人數達5.38%,比城鎮高1.13%;農村有家庭其他成同供養比例為為41.15%,比城鎮高出11.4%。但提醒的是,2011年新型農保實現了全覆蓋,農村老人領到80元以上養老金的比例達95%以上。至于“其他”項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儲蓄、保險、社會救濟、出售財產、金融資產性收入和親友贈送等,但城鎮、農村老人的“其他”收入均較低,僅為2%左右。

二、調查數據分析

本次以重慶市渝中區大溪溝街道、茄子溪街道和梁平縣云龍鎮、合興鎮四個地區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2013年在重慶市人口信息中心的帶領下展開的社會調查,共發放問卷840份,回收問卷814份,有效問卷812份,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如下:男性384人,占47.3%,女性428,占52.7%;60-64歲占29.3%,65-69歲占21.7,70-74歲占20.2%,75-79歲占11.7%,80-84歲占10.8%,85歲及以上占6.3%,已婚有配偶的占64.8%,無配偶的占35.2%,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87.1%,中專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2.9%。

(一)經濟狀況評價比較

農村老人對個人經濟狀況的評價,有48.5%的老人選擇大致夠用,30.28%的老人選擇有些困難,11.4%的農村老人選擇比較寬裕,8.9%的老人選擇很困難,僅有0.7%的農村老人選擇很寬裕;城鎮老人超過被調查人員的一半近57.1%的老人選擇了大致夠用,22.9%的城鎮老人選擇了有些困難,11.4%的老人選擇比較寬裕,很困難選項的選擇比例為7.3%,選擇很寬裕的城鎮老人占比1.3%。可見,農村老人對于個人經濟狀況的評價低于城鎮老人對于經濟狀況的評價。

(二)健康狀況比較

在老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中,農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為54.6%,城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為60.8%。農村老年人與城市老年人自我感覺身體健康的比例大致相近,分別為25.5%和23.4%;而自我感覺身體基本健康的農村老年人比例卻比城市老年人低14個百分點,自我感覺不健康但能自理的農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比例高出7.2個百分點,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農村老年人比例為7%,而城市老年人比例為1.8%。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農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比城市低,但是,城市老年人比農村老年人對健康的自我評價更高,生活能夠自理能力也比農村老年人強,相比之下,農村老年人更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和護理服務,城市老年人更需要醫療保健服務。

(三)社會支持比較

在農村老人情形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率為43.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率為12.8%,城鎮老人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與率為33.3%,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率為7%,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率為2.5%,商業養老保險為1.6%,企業或集體養老補貼為0.4%。由各項數據可看出,城鎮居民多樣性更多,也便于發展多支柱養老保險。

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占98.4%,參與職工醫療保險的比例較低,僅占2.3%;但城鎮老人中,76.6%參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1.6%參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還有2.9%參與商業醫療保險;2.3%享受公費醫療,但仍有3.6%的仍未參加醫療保險。可見農村僅有新農合,但城鎮居民多樣性更多,也便于發展多支柱醫療保險。

(四)休閑娛樂比較

可知,休閑娛樂活動方面,休閑娛樂活動方面,看電視聽廣播是城鄉老齡人群的主要方式,農村比例45.6%,城市為42.3%,城鄉差異不明顯;但是在讀書看報這一休閑方式中,城鄉差異非常明顯,城市僅有5.9%,城市卻高于農村近16個百分點高達21.5%;體育健身方面,農村比例僅有2.5%,城市為8.8%,幾乎是農村的4倍;麻將作為娛樂方式,城市居民14.2%也明顯高于農村的6%;農村老齡人口用手機比例為7%,也低于城市的13.3%;至于上網,城市3.5%的比率依舊是農村0.4%的八倍以上。而農村在其他比例為8.7%,高于城市的0.9%。可見,看電視聽廣播是城鄉老齡人群的主要方式,但農村老人休閑娛樂活動項目相對更為單一,娛樂休閑總體水平也較低。

可見,對生活不滿意的農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比例非常接近。但是,對生活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明顯比農村老年人高,而認為生活狀況不好不差的農村老年人又比城市老年人多。說明,不管農村還是城市,對生活不滿意的老年人都是少數,認為生活質量一般的老年人卻超過一半多,反映出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要求。

四、重慶市城鄉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本文自變量主要從老年人的人口社會學特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休閑娛樂這五大方面運用Spearman相關系數探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其中人口社會學特征選取了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四個指標。經濟條件包含經濟狀況、住房兩個指標。由于調查問卷特有的限制性,本文只選取了健康狀況、兩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種數三個指標。社會支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福利三個指標。而日常生活則選取閑暇活動、家庭成員關系兩個指標,其中,閑暇活動是測量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一)人口學特征與生活滿意度

人口學特征包含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不同的人口學特征對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等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從而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也不同。研究不同人口學特征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探索人口學特征影響生活評價的規律,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相關分析顯示,性別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可忽略;值得探討的是,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與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年齡越低、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的農村老年人對生活滿意度越高;但是,城市老年人卻沒有存在此類或者相反的關系。

(二)經濟狀況與生活滿意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老年人對經濟狀況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其對整個生活的評價。因此,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是必不可少的變量。

不管農村老年人還是城市老年人,經濟狀況對其生活的自評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經濟狀況自評月寬裕、沒有領取低保的老年人對生活的評價越高。

(三)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

老年人是否經常患病、能否自理日常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其心情,而一個人對生活的主觀評價就依賴于其心理狀況,因此,選取了健康狀況自評、有無慢性病兩個變量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

相關分析顯示,農村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與自身的健康狀況密不可分,與健康狀況、有無慢性病皆呈負相關。自我感覺越健康、沒有患慢性病的農村老年人對生活越滿意;雖然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關系,可關系并不密切。

(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

目前,為提高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努力加強建設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其中就包含了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的建設,說明當前養老問題并不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本文選取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兩個變量來分析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由上表可看出,城市老年人只有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才與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呈明顯的正相關,而參加養老保險卻沒有明顯的關系;值得反思的是:農村老年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對生活越滿意。

(五)休閑娛樂與生活滿意度

閑暇活動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對于老年人而言,老年人不用工作和學習,因此,老年人的空閑時間就很多,那么空閑時間的活動安排就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除去閑暇活動時間外,老年人的其余的時間差不多都是與家人共同相處的時間。

由上表得知,體育健身、用手機等休閑活動對老年人生活質量都有影響,只是拋開這兩項活動后,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打麻將等休閑活動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同樣有影響。

五、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農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差別很大。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用手機對農村和城市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相同。但是,農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人口學特征、社會支持和其他休閑娛樂之間的影響差別很大。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非常明顯影響的因素有: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公共娛樂、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等,因此養老服務的供給上,應當注重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實農村圖書室和村廣播站的建設,除此之外,還應當盡可能地提高農村的文化程度,特別重視高年齡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需要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老人社會生活狀況的社會支持因素特殊關注的是:參加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合作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對生活狀況并不滿意。這種不滿意的原因有兩種:一是不管養老保險還是醫療保險都不能解決農村老年人日常消費和看病貴的問題;二是農村和城市的保險待遇差別很大。因此,應該加快對農村和城市社會保障一體化的建設。(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彩霞.北京市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和生活滿意度的比較[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

[2]唐曉誠.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狀況及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3月

[3]段昆.離退休老人生活質量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年3月

[4]陳薇.武漢市女性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5月

[5]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內容及評價標準建議(草案)[J].ChinJGeriatr,oet.1996,Vol.15

[6]陳薇,周瓊.關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的綜述[J].蘭州學刊,2008年第1期

第2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城市人口老齡化

 

一、存在問題及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養老問題已非常迫切擺在人們的面前,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獨而寂寞 

據有關部門調查資料顯示:發達城市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形成家庭生活無人照料的孤獨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體。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特別是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關注與關心,這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難以承擔養老問題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陸續進入婚育年齡,“四二一”(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家庭模式已經非常普遍。兩個獨生子女組建家庭后要承擔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贍養及照料。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壓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與經商多等客觀因素存在,必然導致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經濟拮據影響生活質量 

城市老人隨著退休,工資收入明顯下降,如果沒有子女的資助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假如沒有退休養老保險金(特別是農村老人),加上沉重藥費負擔,生活的拮據就可想而知,從而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四)老年人健康問題十分嚴重 

身體健康狀況差是非常普遍的問題。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曾對本街道轄區的60歲以上老人進行了生活和健康狀況的抽樣調查, 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類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調查人數的79.13%,說明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非常突出。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黨的十七大以較長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其中“在加快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點提到了要加強老齡工作。毫無疑問養老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一)呼吁政府推動,逐步建立完善的養老機制 

做好養老工作是一項得民心,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政府的推動引導具體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金,二是政策,三是協調。特別要建立專項資金幫助生活困難尤其農村老年人。 

(二)動員社會參與,逐步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機構 

1、從社會化居家養老入手,建立社區與家庭合作的養老機構。 

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因此,以社區服務為載體,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切入點,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促進社區服務和居家養老的密切結合,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確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區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對其中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顧的高齡老人,仍需要通過養老機構來解決,使他們在養老機構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務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區組織要鼓勵、提倡、支持低齡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參與社會發展和公益事業,體現“獨立、參與、照料、自我實現和尊嚴”的老年人基本原則。也可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老年大學,使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文化、體育、教育活動;對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務的中高齡老人。可采取日間護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復站等形式服務。對獨居老人、殘疾老人等特殊群體,社區應該將他們列為服務的重點保障對象,對他們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筑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救助網絡。

其次,要從老人實際需求出發,服務內容要從目前以求助、醫療、文化娛樂等服務為主,逐步擴展到居家幫助服務、暫托服務、醫療照顧服務、娛樂學習服務、情感慰藉服務一體化的服務內容,服務形式可以包括上門服務(居家服務)、社區設施服務(如日間照料中心、日間護理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社區支援網絡服務(如社區結對關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利用不同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形式。 

2、從整臺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入手,大力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黨員、干部、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聘請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參加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溝通的優勢,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務自己。 

3、從營造市場運行機制,推進養老社會化、產業化進程。 

拓寬思路,改變單純由政府、社區創辦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的思路,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服務和管理,推動居家養老服務走社會化、產業化之路,使老年服務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以滿足群體日益增長的不同層次。 

4、從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老年人不僅有物質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關愛,企盼心靈慰籍。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大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弘揚傳統美德,大力倡導家庭親情關懷 

加強輿論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強化贍養老人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的意識,使全社會確立家庭敬老、養老的思想,形成家庭養老的良好氛圍。 

結語:提高對老齡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讓全社會都去關心老年人、服務老年人,隨時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為發展老齡事業提供科學依據,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把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第3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州 213164)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常州市區的部分退休老年人體育活動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根據調查結果所反映出的一些問題,結合我國此年齡段人群的生理、心理特征,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探索適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動方式,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并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推動常州市全民健身工作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常州;老年人;體育鍛煉

0 前言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我國居民平均壽命越來越高。全國老齡辦在北京了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7%[1];同時空巢和獨居老年人顯著增加。根據全國老齡辦數據,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中國已進入并將長期處于人口老齡化社會。

尊老愛幼歷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美德,關心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晚年生活質量更是全社會的責任與義務。通過愉快而健康的體育活動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我國體育發展的新趨勢[2]。老年人作為人類社會特殊群體,已經離休或退休,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體育活動。而目前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的研究還較少,同時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都會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產生新的影響,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因此,了解老年人體育鍛煉狀況,探索適合老年人科學有效的健身活動方式,對于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和為體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對象

以常州市退休老年人的體育鍛煉狀況為研究對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圍繞本文的研究目的查閱大量的體育學術期刊文獻資料、以及其他和相關的網絡資料。

2.2 問卷調查法

調查對象為常州市三井街道藻江花園和紅梅街道翠竹社區附近的部分退休老人,共發放居民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4份,有效率為84%。

2.3 數理統計法:對現場觀察、調查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老年人體育鍛煉時間段和地點的調查

通過對老年人體育鍛煉時間段的調查發現(見表1),常州市區41.7%的老年人習慣在清晨進行體育活動;33.3%的老年人喜歡晚飯后進行體育活動,并認為此時間段為鍛煉身體最佳時段。但近年來,有許多專家學者對老年人晨練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告誡老年人要慎重對待晨練。美國俄州立大學健康中心的專家指出,在傍晚鍛煉身體最為有益。主要原因是危及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系統等主要疾病,如心肌梗塞和心臟猝死等大多發生在上午。有專家學者經過最新研究發現,鍛煉的最佳時間是下午4點到晚上正常睡覺前,鍛煉身體是最好的。建議老年人,最好在這一時間段鍛煉,同時關注大氣污染指數的預報,調整鍛煉時間和地點。

另外調查還顯示,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在公園里鍛煉,老年人選擇體育鍛煉地點且呈環境美化趨勢,這與常州開放式公園較多有關,也說明老年人對體育鍛煉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要求;但也有12%的老年人選擇就近的路邊晨練,這表明一方面老年人沒有意識到鍛煉環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居民鍛煉場地設施的不足。近年來各小區因綠化、停車和容積率等矛盾,體育鍛煉場和設施遠不能滿足群眾體育發展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居多的老小區更是如此,老小區現有體育活動場所大多不僅有活動場地面積狹小、各類體育設施設備簡單、功能較單一的問題,且還普通存在因缺乏維護資金而損壞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體育活動的開展。

3.2 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

調查表明,42%的老年人喜歡慢跑或散步,慢跑或散步簡便易行但健身效果顯著成為老年人首選;而近年來流行全國的廣場舞也成為老年人尤其是婦女的喜愛,廣場舞在中國流行,得益于它的簡便、自娛自樂和廣泛適應性;而健身路徑作為國家體育總局為了實施全民健身計劃而大力推廣的項目,這些室外健身器材的普及和推廣為老百姓健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3],他們被老年人廣泛使用也就不難理解了;另外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以強身健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在民間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太極拳、氣功等武術項目容易受到老年人的青睞;以上項目選擇都表明,常州市區老年人在體育鍛煉參與項目上以簡便易行,健身效果顯著的項目為主,同時也受到當前社會上主流體育文化氛圍的影響。

3.3 老年人體育鍛煉頻率的調查

體育鍛煉能夠增進健康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體育鍛煉對于健康的益處沒有任何儲存的效果,它不能像錢多了存銀行以后可以用那樣,一次鍛煉妄圖享用終身是不可能的。因此,鍛煉必須經常、必須持久[4]。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周最少運動五天,每次不少于30分鐘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5]。通過對老年人體育鍛煉頻率的調查可得到(見表2),近7成的老年人能達到這一標準;只有3.5%的老年人從不鍛煉;另外22%的老年人為每周三至四次,也達到了體育人口標準。有資料表明,老年人在選定體育鍛煉項目后,應持之以恒,運動強度和練習難度也應循序漸進。每次鍛煉前做好準備活動,鍛煉過程中適當安排休息時間,遇有感冒或其它疾病及身體過度疲勞時,不要勉強,應暫停鍛煉,并及時進行治療或休息[6]。老年人應該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中等強度運動結束時測量的脈搏,應該等于170-年齡。如果運動后的脈搏超過計算出來的數值5次以上,就表示強度大了;低于這個數值,就說明強度較小。

3.4 老年人體育鍛煉服裝的調查

由調查得到,52%的老年人鍛煉時的服裝為平時服裝,他們認為運動和服裝沒有太大關系;68%的老年人對鍛煉時的鞋子沒有特別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年人穿皮鞋進行體育鍛煉。但相關專家指出,不同的運動,應該選擇不同的服裝。體育鍛煉時,衣服過緊不利于散熱,不但是一種累贅,甚至會造成運動損傷。得體的鞋和衣服,對運動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穿著皮鞋運動,穿著拖鞋,甚至光著腳進行器械練習,不但不能在健身時保護相關部位,還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傷;同時這類損傷未必即時可看到,日積月累后,就會造成勞損。中老年人由于骨骼開始減弱,因此在體育鍛煉時更應重視這個問題。

4 結論與建議

4.1 7成以上的老年人體育鍛煉時間段的選擇在當前相對不太合理,他們大多數只是根據自己的生活規律和個人喜好安排體育鍛煉時間。建議老年人在一天中的下午4點到晚上正常睡覺前進行鍛煉,同時關注大氣污染指數的預報,及時調整鍛煉時間和地點。

4.2 大部分老年人喜歡選擇環境優美的場所進行體育鍛煉,但因鍛煉場地設施的不足,仍有小部分老年人會選擇在路邊等地段進行體育活動。建議各級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建設更多的體育鍛煉場所和設施以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同時提高對現有體育設施的維護力度。

4.3 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上以慢跑或散步為主,其次是廣場舞、健身路徑和太極拳等武術項目。在體育鍛煉參與項目選擇上以簡便易行,健身效果顯著的項目為主。

4.4 近7成的老年人能達到每周最少運動五天,每次不少于30分鐘的鍛煉頻率標準;從不鍛煉的老年人只占4%。表明老年人健身意識不斷增強,這與我國長期已來的全民健身宣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分不開的。

4.5 大部分老年人對鍛煉時的著裝沒有特別的要求,大多數人穿平時的服裝和鞋,這些都是不利于老年人體育鍛煉的行為。表明老年人的科學健身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增加老年人健身知識講座和在各社區櫥窗、黑板報等宣傳載體上加大此類知識宣傳力度,提高老年人對運動服裝的認知程度。

參考文獻

[1]全國老齡辦2011年度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cncaprc.gov.cn/lldx/19195.jhtml.

[2]王紅福,等.常州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4):7-9,92.

[3]廣西小區公園里漂亮的室外健身器材你會用嗎?[EB/OL].gxnnjn.com/news/144.html.

[4]專家稱每周應至少鍛煉五天 每次不能少于30分鐘[EB/OL].sports.enorth.com.cn/system/2013/01/29/010582164.shtml.

[5]劉紀清.實用運動處方[J].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86-88.

[6]王榮海.現代老年人合理體育鍛煉方法的探討[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6):98-99.

[7]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老年人體質測定標準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第4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空巢”家庭問題,它不僅僅是個別家庭問題,而是具有廣泛意義的社會問題。它關系著現代化的進程、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安定,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參數。因此研究“空巢”家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空巢家庭現狀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全國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中,空巢家庭戶占22.83%,其中,單身老人戶占11.46%,只有一對老夫婦戶占11.38%。地區之間的差異懸殊。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戶中空巢家庭戶的比例,山東省最高,達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達到35.12%,均超過1/3。上海(29.37%)、天津(28.20%)、江蘇(27.48%)、黑龍江(27.21%)、遼寧(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過或達到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身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11%,原創:即增加了兩倍。另據有關部門對天津、杭州、××三城市60歲以上老人抽樣調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單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婦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總數40%以上。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常州市城調隊曾在市區范圍內進行了抽樣調查,對離退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現狀進行分析,接受調查的1418戶居民家庭中,共有250戶屬于純離退休空巢家庭(家庭成員均為離退休及內退人員,僅1戶家庭中有1位未曾工作過的高齡老人),在這些“空巢”家庭的454位成員中,共有城鎮離退休職工441人,未到退休年齡提前辦理內退手續的人員12人,分別占總數的97.1%和2.6%,其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0%,調查表明,大多數“空巢”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離退休人員晚年生活平安幸福,但也有一部分家庭晚年生活寂寞凄涼,需要引起社會的充分關注。

二、空巢家庭帶來的困難與問題

1.經濟供養保障問題。在空巢家庭中,有一部分老年人獨居,其中不乏經濟貧困者。接受調查的我市離退休家庭有3.3%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8%的離退休家庭表示收入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如果獨生子女收入較高還能夠照顧到家庭和老人,但大部分人都是職業一般,收入偏低,經濟是一個限制。父母有養老金還能得到一些保障,如果沒有退休金,光靠子女,就會給子女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2.醫療藥費保障問題。空巢家庭中的家庭成員大多數年過花甲,體質和肌體免疫力相對較差,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80%,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率以及受疾病感染的幾率較高,看病就診的消費支出明顯多于一般家庭。調查數據顯示,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均比城鎮居民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其中扣除醫保及單位報銷部分,個人平均負擔額占到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58.2%。家庭總消費支出的10%,對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部分家庭由于醫療費太貴或經濟原因,生病后沒去醫院診治。

3.生活照料保障問題。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國的計劃生育國策推行獨生子女制,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子女。“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形成以及社會流動的加速,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使得老年人期望子女照顧和子女想親自照顧老人的想法已不太現實,給家庭贍養老人帶來問題,也是贍養方式的問題。有調查顯示:48%的中年人認為照顧老人有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時間、精力不夠,致使老年“空巢”家庭照料資源不足。

4.精神慰藉保障問題。我國歷史上歷來以子孫滿堂的大家庭為榮。而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也是通過大家庭的居住方式來體現的。如今,子女離開家庭生活,空巢老人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使他們從精神上失去寄托,產生孤獨感。據全國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表明:在被調查的500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認為自己經常或有時感到孤獨的占21.4%,在1428名接受調查的60歲以上的老人中,絕大多數也因為不能與子女經常溝通而常感到孤獨與寂寞,精神狀態猶為堪憂。老年人為同子女團聚打官司事件雖并不多見,但是老人想從兒女處得到精神撫慰的心理需求卻是普遍存在的。

三、解決空巢家庭的建議與思考

1.提高養老收入水平,增強空巢老年人經濟支撐力。近年來我市離退休家庭總體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但也有一定比例的離退休家庭,由于退休時間較早、醫療支出較多,生活比較困難。因此,穩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強空巢家庭的經濟支撐力。一是依靠勞動和民政等部門,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養老保險為主、最低生活保障為輔、特困補貼制度為補充的養老保障體系,實現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保證老年人正常的收入來源,二是履行子女贍養老人的義務,目前家庭養老在我國尚是主要形式,因此對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子女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經濟上的贍養扶助,給予老人必要的經濟支持。三是“以房養老”,建立老年人財產的合法轉移途徑,比如老人擁有的住房等不動產能夠通過抵押、租借等方式轉化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寬老年人的收入來源。

2.提供健康醫療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每況越下。據調查顯示,老年人患病的主要病種為高血壓,冠心病,關節炎,白內障等。而目前還有部分老年人無法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因此在遇到疾病時難以保證能得到較好的治療。因此,一是要積極發展老年醫療保健事業,真正把醫療工作的重點轉向預防為主,定期開展健康知識教育活動,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做到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并重。二是設立方便、快捷的社區醫療機構,建立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網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監測卡片,設置家庭病床、為老年人提供送醫送藥、定期體檢,醫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上門服務。三是給予優惠政策,市財政應設立老年人醫療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提供醫療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質量。

3.建立完善服務功能,確保空巢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對社區有較強的歸宿感、認同感和依賴感。因此,一是探索居家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的新拓展。尤其對于空巢家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其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街道和社區責成人員負責為空巢家庭建立檔案。社區服務根據空巢家庭的要求實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務制。社區服務的內容可以是多樣化的。二是要加快在社區普遍構建“生活照料服務網”,為居住在家中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等服務。設立老人購物和服務中心,建立老年活動室,開辦老年學校,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在社區建立一些老年公寓,優先接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工作人員應定期看望、慰問空巢老年人,為他們解決困難。三是擴大志愿者隊伍,開展結對幫困活動,對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給予特別幫助,從調查的情況看,社區更要幫助“老年人搞好鄰里關系。俗話說:“鄰居好,賽金寶”。老年人遇生活不便、頭疼腦熱或突發事件,鄰居能在第一時間趕到,是社區照料不能完全替代的。四是鼓勵空巢老年人與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夠“分而不離”。《老年法》第十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解決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勿庸質疑,家庭成員負有主要責任。常州市建立的市民求助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急救、治安報警和日常生活服務等,深受老年人的歡迎。

第5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社會保障 老年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其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我國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萬的增長速度,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日趨嚴峻。從2001年到210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全國老齡辦,2006)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

養老保險問題是進入老年型社會不可回避的焦點。主要表現為老年撫養比、少兒撫養比、總撫養比的不斷增大。勞動人口除了供養老年人口外,還要撫養未成年孩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發達國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人口撫養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國家和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對老齡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相應的影響。因此,關注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總量大、增長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處于低水平。我國60~64歲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有二年多一點。

3.老年人口生活質量低,農村尤為明顯。農村養老保險不到位,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民增收來源有限,使得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負擔重。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弱化,勞動能力的逐漸喪失,各種疾病隨之而來,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觀的心理反過來又對生理產生不利影響。有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老人的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老年社會工作角度出發,社會不僅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而且更要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提供條件。我國老齡工作目標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規,提升服務理念。從制度層面,在老年社會工作中引入“增權”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嚴和意義。同時,各類新聞媒體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健全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參與。當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在人力資源、資金和相關制度方面資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應的市場機制,政府出臺各種鼓勵政策,以調動企業參與老年社會工作的積極性。

培養專才,提供專項優質服務。培養和建設專業化的老年社會工作隊伍,要積極扶持各類非政府專業化服務組織,并與現有養老機構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同時,在高等院校開設老年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為老年社會工作培養專門人才,不斷提高老年社會工作的管理服務水平。

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老有所養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家庭養老又是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養老模式。于情于理,未來全部依靠家庭養老顯然不足以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實際出發,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為建設和諧老齡化社會添磚加瓦。

綜上所述,建設和諧老齡化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目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培養具備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社工人才;為老年社會工作的介入創建更好的平臺;提高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加強部門負責人、老年人及其家屬對社會工作服務的了解和認可;整合社會資源,加大社會參與度。人人都會變老,人人都需要敬老愛老,愛戴老人就是愛戴我們自己。我們要以保持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心情,對社會公正的內心追求,對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齡化社會建設好,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良瑾.中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M].上海: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2]劉靜林.老年社會工作[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困境與選擇[J].理論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國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與發展,

第6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遼寧省朝陽市康寧醫院精三科,遼寧朝陽 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方式對老年失眠癥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方法 連續入選60例門診治療的老年失眠癥患者,隨機分成心理干預組和藥物治療組,每組各30例,療程為8周。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焦慮量表于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末對患者評分評估療效,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治療8周末,心理干預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焦慮量表(HAMA)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藥物治療組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比較,心理干預組HAMD、HAMA評分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P<0.01)。心理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藥物治療組66.66%,兩組療效差異顯著(P<0.05)。結論 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老年失眠癥患者的抑郁與焦慮情緒,能改善老年失眠癥。

關鍵詞 老年失眠癥;心理干預;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3(a)-0171-02

[作者簡介] 王德春(1963,2- ),男,遼寧朝陽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精神病學,E-mail:wangdechuncy@163.com。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由發展引發的生存壓力普遍存在,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其自身行為、與他人接觸過程中的互動亦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引起情緒波動。老年失眠癥是干擾老年人睡眠的常見病,常有情緒方面的變化,如焦慮、抑郁等,促使機體功能失調而處于疲憊狀態,清醒后精神疲憊缺少清醒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活動功能。人生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與健康的相互作用應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注意。隨著睡眠生物學基本過程的研究進展,有人提出睡眠并不是神經細胞的完全抑制,而是活動方式的改變,是混合調節、再次組合以及整頓的復雜過程。多種心理因素可以對睡眠過程產生影響,進而出現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出現后,失眠狀態下的焦慮以及對失眠的恐懼心理影響睡眠生物學過程,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失眠的持續存在狀態。既往有研究認為心理干預可以排解老年人心中的焦慮、抑郁和孤獨等負性情緒[1],如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物則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可以對睡眠生物學產生影響這一基礎理論,該研究2009年1—12月期間采用心理干預的方法對老年失眠癥進行治療,旨在研究采用心理干預方式對老年失眠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門診治療的連續60例老年失眠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老年失眠癥診斷標準[2],排除為精神障礙和身體疾病所致失眠的患者。將入選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和藥物治療組,每組30例。其中,心理干預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6.19±5.23)歲,病程1個月~2.4年,文化程度:大學4例,中學16例,小學10例;藥物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4.13±6.12)歲,文化程度:大學2例,中學14例,小學14例,病程2個月~2年。心理干預組和藥物治療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等臨床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藥物治療組干預方式:阿普唑侖0.4mg-1.2mg qn po或勞拉西泮1~3mg或氯硝西泮2~4gm qn po。單藥連用≤2周,以避免藥物依賴產生,療程8周。

心理干預組采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系統式家庭療法,每周3次,每次20min。

認知療法:采用同理心、真誠的方式傾聽了解患者焦慮的原因,建立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根據每個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社會生活、工作環境,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對患者焦慮、恐懼的問題進行深入交談。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心理觀念,并給予正確認識的引導;使其認識到不良情緒與失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其了解睡眠的生物學規律及影響睡眠的因素,避免失眠在患者心里被過分夸大,使患者學會控制不良情緒的方式以及應對觸發事件的方法,正確解決內心沖突。加強患者自我監督控制的自主性,從源頭上解除焦慮因素,正確認識焦慮與失眠,從而擺脫沖突和壓力所導致的煩惱情緒狀態,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心理狀態及行為方式。

行為療法:通過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等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平日堅持規律、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等。睡前不宜進行劇烈、引起興奮的活動,不宜飲用咖啡、茶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食物和藥物等,晚飯不宜過飽、油膩,可聽一些安靜、舒緩的音樂或睡前洗個熱水澡促進睡眠。忌未有睡意時過早上床睡覺,若上床后20min仍難以入睡,可再起床做點事,如此反復直到能入睡為止。對夜間睡眠時間少又易醒的患者,可采用睡眠限制療法,不管晚上多晚睡也要按時起床,通過減少在床上的時間以提高睡眠質量。讓患者放棄過分強調盡快入睡的自我暗示,減輕心理負擔以便睡眠。

系統式家庭療法:若情況允許可邀請家屬陪同治療過程并直接對家屬進行宣教,若條件不允許可定期對家屬進行電話宣教及溝通,以了解治療情況并獲取家庭的支持。建議家屬改造患者睡眠環境,減少噪音、有刺激性的膳食安排、避免能引起患者焦慮的物品擺放在臥室。指導家屬對家庭治療進行監督,記錄睡眠時間。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進行評分評估療效。療效評定標準:HAMD評分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心理干預組合藥物治療組HAMA、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HAMD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末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心理干預治療組前后HAMA、HAMD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藥物治療組前后HAMA、HAMD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臨床療效

在治療8周末,干預組14例(46.66%)患者痊愈, 7例(23.33%)患者顯著進步, 7例(23.33%)患者進步, 2例(6.67%)患者無效,總有效率93.33%;藥物治療組8例(26.66%)患者痊愈, 6例(20%)患者顯著進步, 5例(16.66%)患者進步, 10例(33.33%)患者無效,總有效率66.66%。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老退化,其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也隨之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均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3]。老年失眠癥是目前影響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焦慮、抑郁情緒及睡眠不良習慣是老年失眠癥比較常見的原因。老年失眠癥患者普遍存在情緒緊張、焦慮、抑郁恐懼、人際關系敏感等狀態[4]。多采用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且有較多的心身癥狀,應對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關性,缺乏社會支持[5]。顯而易見,老年人的失眠癥狀是一個生理睡眠紊亂過程和心理因素干擾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而心理干預對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有十分積極的意義[1]。

心理干預通過改變睡眠習慣.減少自主或認知上的喚醒,糾正睡眠的錯誤觀點和不良態度。對患者進行健康睡眠操作的宣傳教育,達到改善、促進睡眠的目的。

國外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顯著影響[6]。國內肖存利等人的研究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心理領域狀態[1]。通過心理干預可排解老年人的焦慮、抑郁和孤獨等負性情緒,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7-8]。國內有研究對老年患者進行6周的心理干預治療,干預手段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松弛治療、系統家庭治療,SAS、HAMA、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提示心理干預治療對緩解焦慮、改善睡眠質量有效[9]。而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一致。該研究進行了8周的有效、正確的心理干預治療后,焦慮抑郁狀態顯著好于干預前(P<0.01)及藥物治療組(P<0.01),進一步證明了心理干預對改善焦慮、睡眠是有效的。而臨床上關于有治療效果的心理干預治療時程,并未做出明確的時間界定。是否心理干預時間越長,療效越顯著以及各種心理干預方法對療效所起的重要程度仍需進一步的大規模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此外,失眠癥在老年人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醫療資源相對緊缺,我們也應該對心理干預治療的經濟療效比進行觀察分析,長時間的心理干預所消耗的醫療資源、金錢以及家庭精力也需要考慮在其中。

在心理干預實施過程中,給予老年人鼓勵、安慰和支持,以真誠、關懷的態度,體會其處境,關懷其困難,增加對治療的信心。提供給醫學知識,消除藥物依賴的心理,減除不必要的擔憂。指導其如何適應年老階段,改變消極的情緒、認識及行為。改善情感上的表達,向家人、朋友傾訴與求助。正確認識失眠,改變睡眠不良方式和不良心理狀態,促進老年失眠癥患者的康復。由此可見,心理干預在老年失眠癥的治療中是非常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肖存利,李碩,陳博,等.心理干預對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4B):1276-1277.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3] 田林,張開金.中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6):1728.

[4] 孫麗娟.老年失眠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山東精神醫學,2004,17(3):151.

[5]孫陽,曹貴方,畢曉霞,等.失眠癥患者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2):22.

[6]Elizur Y,Hirsh E.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two month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a multisystemic analysis of patients` resourc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9,22(2):157-173.

[7] Mair A, Thivierge-Rikard RV.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for older rural adults:regional distinc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0,70(2):119-143.

[8] Camfield L, Skevington 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13(6):764-775.

第7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摘要:社區老年人閑暇生活和閑暇教育是近年來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眾多學者致力于相關研究。選取浙江溫州市內幾個社區老年人為樣本,采取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方式,分析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現實狀況,社區老年人接受閑暇教育的影響因素。提出以下策略: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必須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文化程度等因素進行安排安排;健全保障制度與機制;拓寬渠道,增加經費投入;培養多種類型志愿者,參與幫扶老年人活動;開發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課程和拓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路徑與策略;老齡化

作者簡介:杜惠潔,女,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1-0070-05

一、問題的提出

國際上通常把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計算,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共同問題。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閑暇時間的安排與其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因此,為解決老年人口不斷增多所帶來的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依托社區所開展的老年人閑暇教育就極具研究意義和價值。怎樣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已經成為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關心和研究的話題。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隨著老年人物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對精神生活質量也產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溫州社區老年人生存狀況為例,對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質量問題作以探討。

二、社區與閑暇教育

(一)社區

“社區”一詞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區與社會》(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書中首先提出。社區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團體、公眾以及共同體共同性等多種含義。在滕尼斯看來,“社區”是通過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建立起的人群組合,它的基礎是“本質意志”。“本質意志”表現為意向、習慣、回憶,它與生命過程密不可分。在這里,手段和目的是統一的,靠本質意志建立的人群組合即“社區”是有機的整體。“社會”是靠人的理性權衡即“選擇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組合,是通過權力、法律、制度的觀念組織起來的。在這里,盡管人們通過契約、規章發生各種聯系,但手段與目的在本質上是相互分離的,因而“社會”是一種機械的合成體。判定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的存在,特別要注意社區成員間的相互關系的特點。包括社區成員間彼此交往的頻率、范圍以及社會心理(情感、意向)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特點和一致性程度,這是因為,社區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區成員對社區認同感,既是社區成員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共同經營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結果,又是將社區成員凝為一體的粘合劑和紐帶。[1]

在我國,“社區”一詞最早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學社會系學生根據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創。[2]近些年,我國學者對社區展開深入并較為廣泛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對社區的理解與認識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更加重視了從心理學的視角研究社區及社區人群的互動關系。這些研究認為“社區是某一地域里個體和群體的集合,其成員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關聯和共同認識。”[3]筆者認為,研究社區以及社區內人群的生活,不管是從社會學的視角,還是從心理學抑或是從教育學的視角,盡管對其內涵的解讀不盡相同,研究者們都對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們生活的共同體對象予以了極高的關注。

(二)閑暇教育

閑暇教育亦稱余暇教育,指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教育活動。閑暇教育一般指“在閑暇時間進行的使學習者在信仰、感情、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等方面發生變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斷閑暇行為價值、選擇閑暇活動、確定個人閑暇目標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認識利用閑暇時間的重要性。”[4]閑暇教育是人們為提高閑暇生活質量所受的教育。閑暇教育是一種提高、充實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動。

老年人在社區框架下的閑暇教育是指,在閑暇時間使老年人感情、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一系列積極變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體及其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念指導下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產生各種不同于其他年齡群體的特殊需求,滿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動模式隨之發生變化,構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點。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區域內,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滿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溫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一)溫州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溫州市作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較為發達,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人均壽命較長。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萬,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戶67.1萬戶,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戶的23%,比2000年“五普”時增加了24.5萬戶,增長57.5%。在有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戶中,空巢老人家庭戶為20.3萬戶,占全市家庭戶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戶的30%,比2000年“五普”時增加6萬戶,增長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戶中,單身老人戶11.7萬戶,只有一對老夫婦的8.5萬戶,分別占空巢老人家庭戶的58%、42%。[5]其實,早在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資料調查顯示,溫州市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71.17萬人,占總人口的10.21%,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早了四年。[6]

(二)溫州市社區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

為調查溫州市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的狀況,我們從溫州市主要的5個街道中隨機抽取8個居民社區進行問卷發放。一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問卷發放對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歲占5?56%,61-65與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個社區隨機抽取1-2位老年人進行訪談。調查數據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專(高中)以上教育,絕大多數人月收入超過1 500元(83.34%),他們經濟較為充裕,生活閑適。在居住方面,與配偶同住的占61?11%,與子女同住和與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單獨居住占到了16.67%。可見,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覷。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溫州市空巢老人家庭達20.3萬戶。

在閑暇娛樂活動中,選擇看電視或聽廣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養動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選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選了唱歌(戲)、跳舞,選書法或繪畫的為0%,還有16.67%的老年人選了其他(見圖1)。總體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選擇較為輕松普遍的娛樂方式。在閑暇運動活動中,94.44%的老年人選擇散步或跑步,44.44%選擇旅游或登山,選擇太極練劍等晨練活動的占5.56%,選擇打球的為0%,其他的占11.11%(見圖2)。在問及對所在社區提供的閑暇設施是否滿意時,認為滿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滿意的老年人則占到了44.44%。可見,絕大部分的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設備并不滿意。

四、現狀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條件的影響

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狀況與老年人自身條件等密切相關。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條件包括:身體狀況,收入狀況,文化程度,是否與配偶同住,是否與兒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參與社區閑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個人身體狀況,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參與社區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參與社區閑暇活動的積極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個人月收入的影響。訪談顯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參與積極性也相對越高;且月收入越穩定越高,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頻次也越多,相對收入較低或收入不穩定的老年人,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穩定性也更高。反之,則亦然。

溫州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外出務工的人口數量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對老年人進行訪談時發現:與配偶同住或是單獨居住的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更高也更積極,而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們有更多的瑣事牽絆,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精力都會受到限制。。在此次調研中發現,如果老年人需要幫助他們的子女照顧小孩,即照顧第三代,那么,他們老年人個人的閑暇時間幾乎為零。一般情況下,那些對于參與社區教育活動持積極態度,并樂于參與參加社區活動的老年人,由于他們接受了積極的正面暗示,并同時具有積極的行為,他們的心理更加健康,樂觀,豁達,會保持飽滿、積極、良好的精神狀態。

(二)社區設施和活動內容及類型的影響

就我們所調研的幾個社區總體情況來看,社區提供的閑暇教育并不理想,設施缺乏,活動內容不豐富,類型單一,頻率密度較小。社區很少提供系統規模的設施、課程、培訓,就算有,也不系統,并不能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在許多情況,社區老年人絕大多數都是出于興趣等原因,自發組織活動,社區閑暇教育的設施短缺,活動類型單一,內容相對貧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來身體就有一定的健康問題,加上長時間的孤獨與生活被動,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這方面已經有了相關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薩(Hajime Iwasa)等人做了關于日本社區老年人閑暇活動與認知功能之間關系的5年跟蹤研究。該研究在綜合考慮了參與研究老年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等因素外,發現比起更多參與閑暇活動的老年人,那些不參加活動的老年人在這5年時間里認知退化的可能性較大。[7]

五、完善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的實施路徑

老年群體及其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念指導下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這個群體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漸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越到高齡期,這一特點表現得越明顯。隨著勞動能力的喪失或減弱,身體健康狀況水平下降,而醫療保健等支出的費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補充。其數額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將使消費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費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2)社會政治活動明顯減少,相應的是與社會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的頻率顯著降低,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與社會的脫離,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動的內容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活動顯著減少。老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進社會交往。其次,勞動職業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減少,個人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顯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內容。家庭是活動的主要場所,家庭成員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老年生活的質量。(5)生活活動空間明顯縮小。家庭成為老年人生活活動的主要空間;家庭成員成了老年人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這將給老年人生活質量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根據上述老年人群體的特點,社區機構應該在以下諸多方面,完善社區老年群體閑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與機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發展和完善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級部門從上到下,成立專門機構,加強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員會”,或者“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領導小組”,等,機構一般可設3-5個編制,專人專職負責開展工作。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和支持各方面優秀人員投入到關愛老年人的工作中來。社區專職人員要負責建立老年人檔案,定期走訪,了解老年人各種類型的生活狀況。成立“老年人工作檢查科”,保障隊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監管和落實。端正思想認識,樹立以人為本觀念,堅持終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對整個社區老年人群體的閑暇教育作出統一規劃和安排,使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更加規范化與制度化,更充實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國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盡快從無序走向有序。

(二)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增加經費投入

社區老年人閑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發展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社區管理機構的運作,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服務設施的提供與改善,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資金。因此,不斷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多方籌集社區服務資金,就成了實施社區服務規劃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8]硬件設施在社區老年人閑暇活動中至關重要。但是目前,不論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還是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郊區、農村,社區均應逐漸加大相應的經費投入,絕大部分社區并未給老年人群體提供足夠的資金以及設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斷完善與開展社區老年人教育活動相適應的硬件設施,推動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提高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已成為開展社區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議通過以下方式拓寬資金來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經費投入;(2)建立彈性的社區財政支持系統;(3)老年教育與老年福利想結合;(4)廣泛宣傳,爭取大型的社會機構或者團體的贊助;(5)適當收取學員學費等。

(三)培養多種類型的志愿者,積極參與老年人的幫扶工作

開展社區老年人的服務工作,要有比較充分的服務資源。社區的養老服務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福利和非盈利組織,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進行長期的、系統的福利性老年服務活動。[9]目前,有來自不同行業的自愿者,也愿意參與對社區老年人的關愛工作,他們來源于中小學和大學生社團的成員,這些人絕大部分沒有經過老年服務的相關培訓,缺乏對老年人心理狀況和心理需求的認知。同時,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們的學習、工作等任務,工作具有階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夠長期或者系統地跟蹤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為保證志愿者能夠長期有效的服務社區老年群體,一方面,應對服務志愿者進行系統的老年服務相關知識培訓;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間的互助,可以采取“結對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剛剛退休、身體健康并且熱心的、年齡還在60左右歲的老年人組織起來,與年齡稍大的老年人,結成互助對子。前者經常走訪,關心幫助年齡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有益的活動。社區管理機構,為他們建立“互助卡”,對幫扶過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積分”的方式,給予打分,建立積分檔案,等他們以后年紀大了之后,可以受到優先的支持和幫助。

(四)開發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課程

自1983年,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在山東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雖老年大學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蓋率依然較低。秉承著“全員、全程、全面”的特點,在老年教育機構還未覆蓋地區和人群,社區可通過開展“夕陽紅”知識講座的方式,豐富老年人知識,拓寬老年人思維。社區相關部門可根據自身地域差異靈活選用講座內容: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食療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癡呆的防治、道德觀、法律常識、新聞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護、老年人與子女的溝通教育、計算機的簡單使用等,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障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老年人退休后還有很多年時間,讓老年人重新就業,參與到社會的建設中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發展的必然趨勢。[10]

因此,可加入適當的創業教育等。社區機構可協同醫院開展保健講座之余,可為社區老年人進行體檢,為老年人身心發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整合社會資源是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社區應與社會其他部門協同服務,依靠大眾力量,利用有效資源,經常組織具有社區特色的老年人群體性活動,使社區老年人形成關心社區,參與社區事業的共同志向和熱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積極性。社區可與大學生或相應藝術團合作,為社區老年人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書法、詩詞、繪畫、攝影、棋藝、廣場舞、太極拳、讀書會、合唱團等,并可定期舉辦文體比賽,活躍社區老年人群體氛圍。社區相應部門也可定期舉辦“夕陽紅”老年人旅行項目,進行短程旅行等,增強社區老年人群體的凝聚力。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的價值,也可以使社會更加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魯潔,等.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03.

[3]劉視湘.社區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3:60.

[4]關世雄,等.成人教育詞典[M].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溫州市統計局.溫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溫州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老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顯洋.社區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6.

[9]高娟.社區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第8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選擇四平和通化地區鄉鎮以下、年齡在60歲以上(含60歲)老年人為對象,隨機調查了200位老人,由課題組成員根據調查表內容逐項向老年人詢問。調查方法:考慮到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通過入戶實地訪談,代填問卷的方法。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等;二是被調查者的物質供養狀況,如收入來源、水平、物質生活消費水平等;三是被調查者的生活照料狀況,如健康、生活自理與否等;四是被調查者的精神慰藉和文化生活狀況,如閑暇生活、情感交流等。

二、農村老人的生活現狀

1.物質供養和經濟狀況

首先,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由于性別不同,農村老年人口經濟來源也有所不同。女性老年人主要來源于子女提供,占68·4%,依靠社會保障提供和自己勞動所得的老年人,只占31·6%;男性老年人來源于自己勞動所得占61%,而有39%來源于子女提供和社會保障。其次,農村老人的收入水平

普遍較低,其中有一部分人面臨經濟生活困境。通過調查發現,有61·7%農村老年人年收入在1500~3000元內,有38·3%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甚至有年收入在800元以下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生產力水平較低和傳統習慣的影響:一方面,農村老年人從事的基本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體力勞動,手工工具是農村的主要生產資料,農業勞動生產率極為低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村居民的勞動論文能力逐步降低和喪失,而又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險金和退休金做生活保障,收入逐漸減少或失去來源,而必要的開支卻不能少,這導致農村老人經濟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傳統習慣也是導致農村老人經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農村,受傳統習慣的影響,為子女完婚是父母的責任,子女結婚的所有費用大多由父母支付。另外,蓋房子及養育子女又是很大的一筆開支。總之,養育子女、蓋房、子女結婚等等,這會花去農村老人的全部收入和積蓄,甚至背負沉重的債務。

2.生活照料和健康狀況

調查發現,12·8%老人對生活條件較為滿意,77·5%認為基本過得去,9·7%老人感覺生活條件差。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選擇,有家室的老年人100%選擇家庭養老,認為在家方便且家人可提供足夠照顧;孤寡老人則100%選擇敬老院。調查也表明,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并不容忽視,但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在當前的農村,即使老年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退出了經濟活動,需要靠子女撫養,但在生活上仍然能夠自理,并且還通過家務勞動,例如做飯、洗衣、帶孫子等活動,為家庭其他成員提供服務。這種狀況與老人的思想、行為習慣(只要自己能動,都要勞作,更何況日常生活照料)有關,也與農村老人的生活要求低有關。因此,在農村老人中,長期生病臥床,需要子女照料的情況較少。

盡管農村大部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并不意味著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農村老人有62·4%的人都患有疾病,即使這樣,他們也很少去醫院治療,只有等到病情嚴重時甚至到了有生命危險時,才選擇去醫院。根據調查,農村老年人有病不去醫院治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經濟困難、當地的醫療條件落后。

3.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狀況

調查表明,農村老人精神生活單調,主要以聊天和看電視為主,精神生活水平偏低。農村的設施和文化娛樂條件非常有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包括:湊在一起聊天,占被調查者的31·3%;看電視、聽廣播占51·5%;讀書、看報、看演出等占17·2%。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幾乎沒有農村老年人參加過村里組織的老年活動,村里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有部分農村老年人向我們反映,鮮有村干部上門慰問他們。大部分行政村沒有老年人的文化娛樂活動設施。調查顯示,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由于人到老年,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孤寡者增多,勞動能力下降,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由原來社會舞臺上的主角變成了配角等等,這使得對農村老人的精神慰藉更為迫切和重要。通過調查發現,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覺得他們與下一代的關系融洽或和睦,有37%的人覺得一般,感到兩代人之間關系不和睦的只占17%。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農村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對象很單一,呈現出差序格局,他們希望交流的對象和實際交流的對象大多是家庭成員,占了84·1%,他們不習慣選擇家庭以外的成員;而且即使是家庭內部成員,老人所選擇的對象也有差異,與老人交流的對象依次是老伴(30·5%)、兒子(50·1%)、女兒(11·3%)、孫子(5·8%)、兒媳(2·9%)、女婿(0·4%)。可見,老人的情感交流即使主要來自家庭內部,老人的選擇還是顯示出親疏之分。

三、改善農村老人生活狀況的對策建議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研究結果顯示:經濟收入高的老年人幸福度高于收入低者[1]。一定經濟收入雖不是晚年幸福的全部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不論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還是醫療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因此,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必須先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問題,這需要全社會重視完善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機制。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已有的敬老院、福利院的設施,提高其服務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村委會在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村委會應專門設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專門組織。例如可以在村里搞一個活動室,讓老人有聚集閑談之處,讓老人多一份樂趣;村里可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愛老活動;村里為高齡老人、病殘老人和身邊無子女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醫療疾病護理等服務,從而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重視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年人需要去適應老年期發生的各種人生大事如喪偶、社會和家庭地位的降低、經濟收入的減少、病痛的折磨等,若不能適應則可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本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 老年人有負性情緒,主要有孤獨感、衰老感、無用感、抑郁感、興趣喪失等,這些負性情緒從另一側面影響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軀體健康。因此,農村老年服務應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評估,酌情提供必要的情感援助,指導老年人正確的認知評價和應對老年期的各種生活應急事件,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另外,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倡導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重視精神贍養,拓寬農村老年人的社會活動空間,樹立“老有所用、老有所為”的觀念,也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第9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范文

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具有較強的自由性、文化性等特點,對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豐富養生之道有重要作用。如今,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精神文化生活關注不足,相關部門不能提供相應的設施和管理服務。因此提供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發展措施,幫助農村老年人養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對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起著重要作用。

一、農村老年人體育生活方式現狀分析

(一)體育生活方式觀念落后,意識薄弱

農村老年人經歷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環境,當時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他們保守、封閉的生活習慣。容易出現對體育生活方式認識不足,不能理解體育運動與健康的真正關系,很難接受一些新的休閑運動項目,所以阻礙了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行為。由于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很多老年人根本就不認識字,甚至有些老年人認為,修養生息、每天靜坐或者躺著休息就是增進健康的最好方式。這些傳統落后的體育生活方式意識嚴重阻礙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改善。

(二)體育活動場地及器材不完善

現階段,一方面農村群眾體育健身氛圍較差,而且平時忙于田間勞作,體育活動開展狀況不樂觀;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對于農村群眾體育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場地設施數量少,基礎設施質量不高,很多村落沒有專門進行體育運動的場所,限制了農村群眾體育的開展。

(三)參加體育活動的動力不足,缺乏科學指導

農村老年人對于體育及健康認識存在偏差,沒有形成鍛煉氛圍,沒有養成鍛煉習慣,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差,小部分參加鍛煉的效果也不高,同時缺乏對體育健身的認識和健身文化的范圍。然而,農村體育活動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備不合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等級結構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發展分布不平衡,數量嚴重不足,甚至出現沒有專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象。

(四)農村老年人體育活動缺乏組織管理體系

農村體育活動缺乏必要的重視和有力的管理,管理活動松散,缺乏組織是農村老年人不愛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數老人具有充足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可如今每天只是進行一些像看電視、逛街、曬太陽、打牌一類的娛樂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引導其進行體育活動。農村老年人體育組織主要是政府倡導型的體育組織,民間組織較少,對于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強。

二、農村老年人體育生活方式發展措施

(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村委會為主體的農村老年人體育活動模式

農村老年人多為空巢老人,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比較低,思想觀念更新和接受新事物比較慢等因素,直接影響了體育活動的開展。以政府為主導,村委會服務為主體的老年人活動模式是指老年人體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政府制定相關的計劃和政策,籌建和提供完備的體育場所及設施,一方面規范老年人體育活動,另一方面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通過資金的管理、資源的分配、人員的投入等方式,向老年人提供相關的服務。

此種模式既可以保障老年人的體育活動時間,又可以保證老年人的體育鍛煉效果。所以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改變農村老年人的體育觀念,為農村老年人更好的參與體育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完善農村老年人體育活動的指導體系,配備專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農村老年人體育活動指導體系是一個包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健康咨詢、健身指導、體質監測等子系統在內的公共服務系統,針對老年人健身群體進行健身指導,并給予建議和科學鍛煉的方法。目前只有少數社區、鄉鎮有健身輔導站、體質測試監測站、健康咨詢中,應設立健身輔導站廣泛的動員、組織和指導農村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設立健康咨詢中心提供運動及健身的科學知識、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提供健康咨詢服務;設立專門的體質監測站對參加體育鍛煉者進行各項身體指標的監測,并根據檢測結果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

(三)加快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的合理化建設

體育活動場地設施是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載體,提高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的數量和質量,能改善老年人的健身環境,有利于帶動農村老年人體育活動的開展。一方面,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的建設需政府參與,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和政策支持,加大對農村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統籌城鄉老年人體育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多途徑改善和開放現有場地設施,構建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現有場地資源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挖掘現有場地資源的潛力,增加相對數量,拓展體育場地設施資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黄色激情视频 |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 日韩高清不卡在线 | 窝窝人体色 | 99亚洲自拍 | 综合久 |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无广告 |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欧美亚一区 |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在线观看 | 99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加勒比久久88色综合 |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 国产成人高清一区二区私人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三级 | 男女很舒服爽视频免费 |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玖草|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卡 |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自拍偷拍欧美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视频 | 性欧美video另类bd | 成人免费ā片 | 久久日本三级韩国三级 | 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 黄网站在线播放视频免费观看 | 97高清国语自产拍中国大陆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人成aaaa | 亚洲超大尺度激情啪啪人体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毛片网 | 精品亚洲大全 | 久久成人18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