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

第1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安全問題;護理對策;護理宣教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339-02

母嬰同室作為一種新的醫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國廣泛開展,因其可明顯增進母子感情,為以后的持續母乳喂養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兒神經調節中樞及各器官臟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較差、機體抵抗力低下等諸多因素,導致母嬰同室時新生兒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生。有調查顯示:對產婦就20個新生兒安全護理知識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普遍缺乏安全護理知識,具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答案準確率為61.3%,中專或高中為49.41%,初中及以下為43.5%;而產婦最喜歡接受知識的方式是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和示范[1]。因此,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安全知識的宣教,提高產婦對新生兒安全知識的知曉率是降低母嬰同室時新生兒意外傷害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產婦分娩后體力消耗、進食減少、身體內環境急劇變化等綜合原因,需改變以往宣教方式,采取個性化、人性化、具體化的健康教育路徑,提高認知,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

1 母嬰同室常見的新生兒安全問題及相對應的護理措施:

1.1 嗆奶窒息:嗆奶是新生兒喂養時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問題。護理措施:應特別囑咐產婦根據需要及時給新生兒喂奶,不可定時定量,避免新生兒由于過度饑餓吸吮過急而發生嗆奶窒息。寶寶側臥休息,防止吐奶或嘔吐后誤吸、窒息。喂奶后,可抱寶寶伏在肩上,輕輕拍背,促其呃氣,可避免溢奶。如寶寶發生嗆奶或嘔吐,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以保證寶寶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不得在寶寶頭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擋。

1.2 中暑:我地區一般夏季溫度均于30℃以上,多數病人家屬受舊觀念的影響,認為新生兒怕冷、怕風,常給新生兒鋪蓋過厚、過嚴,致其中暑或全身出現皮疹。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氣溫高,身體散熱不好的情況下極易引起高燒,顏面潮紅,多汗,若不及時糾正,易導致嬰兒嗜睡,脫水,黃疸等。護理措施:根據室溫及新生兒體溫及時增減新生兒衣服被蓋,注意房間通風散熱,氣溫過高可開空調調節室溫。

1.3 臍部感染:新生兒臍部是一個開放的門戶,很容易受細菌感染,感染嚴重時可導致敗血癥的發生。護理措施:不要讓尿布上的大小便污染臍部,洗澡后用安爾碘清潔臍部。包尿布時,不要將尿布包蓋臍部,以防尿布摩擦和污染臍部,凡接觸臍部的一切物品要清潔、干燥。

1.4 燙傷:氣溫轉低時,家屬用暖水袋或瓶子給新生兒保暖,因為嬰兒皮膚較嫩,而且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導致燙傷。護理措施:應用保暖措施應盡量以調節室溫為主,并適當增加衣服和被蓋,避免應用暖水袋或瓶子。

1.5 新生兒被盜:產婦與家屬因勞累過度,而呼呼大睡.部分護士思想麻痹,認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兒的安全。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病房。每日母嬰分離不超過1h。寶寶一般不離開病區,遇有特殊情況,外出時均需有家屬陪同。寶寶沐浴時,請家屬陪同至沐浴室外等候,不要讓陌生人抱寶寶。

1.6 低血糖:因產婦與家屬對母乳喂養知識特別缺乏,而且受舊觀念影響,認為嬰兒出生24小時后方能進食,導致新生兒面部發紺,手足發抖,大小便次數減少。護理措施:宣教盡早進行新生兒喂養的好處。指導產婦產后半小時內給嬰兒喂奶,一定要按需哺乳,因產后最初幾天乳汁分泌不多,每天喂奶次數不少于12次,尿布24小時濕6次以上。

1.7 壓傷:產婦產后勞累過度,疲勞易睡,甚至在喂奶時入睡,而致壓傷。護理措施:寶寶不得和媽媽同睡,喂奶結束后抱回嬰兒床。

1.8 碰傷:產婦及家屬較長的指甲,寶寶床上任何有露尖的物品,因新生兒皮膚比較稚嫩,都可能導致新生兒碰傷。護理措施:防止碰傷,產婦及家屬剪短指甲,寶寶床上不放任何危險物品。

1.9感染:新生兒對細菌的防御功能差,機體抵抗力低下,接觸病菌后易發生感染。護理措施:探視人員接觸寶寶前請先洗手。喂奶前用溫水毛巾擦凈。產婦不要給其他寶寶喂奶,也不要請她人給自己的寶寶喂奶。嚴禁患傳染性疾病或病菌、病毒攜帶者探視陪護,如感冒、發熱、有感染病灶等。母嬰物品分類放置。住院期間統一使用醫院提供的抱被衣物,不要使用患者自己的衣被。每天開窗通風1~2h,保持空氣新鮮。病房配有循環風,定時消毒病房空氣,不要自行關閉。

2 護理宣教的時機與方式:

2.1加強產前教育:對產婦的健康教育僅靠住院期間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從加強產婦產前教育,制定一個完善的健康教育計劃開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產婦的認知與重視程度。

2.2 住院期間宣教:孕婦入院時由責任護士在執行入院介紹時,向孕婦和主要的陪護人員詳細介紹新生兒安全告知單的具體內容,孕婦及家屬理解后,護患均簽字,一份交產婦,一份保存在病歷里。住院期間對產婦的健康宣教依從性最好,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結合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不定時給產婦及家屬詳細講解并示范如何安全護理新生兒,教會產婦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增加巡視病房的次數,反復強調注意事項,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2.3 其它宣教:可通過醫院宣傳欄,設置醒目的宣傳畫張貼,擺放科普讀物等措施,讓產婦盡可能多的掌握新生兒安全知識,提高認知。

參考文獻:

[1] 曾迎迎 張燕丹.母嬰同室產婦對新生兒安全狀況認知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24卷第21期:2589-2590

第2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 隱患 防范措施

產科是醫院高風險科室之一。產科護理工作面對產婦和新生兒兩個群體。工作繁雜凌亂,護理隱患多。隨著患者法律意識,維權觀念的增強,產科護理安全越來越引起重視。高度的安全意識能使護理缺陷消滅在萌芽狀態,是防范護理安全隱患的關鍵。筆者從事產科護理工作近十年,總結出以下新生兒護理中常見的隱患,并提出預防對策,與同道共同討論。

1 隱患

1.1宣教不及時不細致

孕婦孕期未經孕婦學校的系統教育,產后病房護士宣教不及時、細致,使產婦家屬缺乏正確的育兒知識,導致在育兒過程中發生一系列意外。例如:喂奶姿勢、方法、觀念不正確,導致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

1.2觀察不細心、交接班記錄不認真

新生兒出生后,在進行護理過程中,由于護士未進行細心的觀察,各班未做好詳細的護理記錄,很容易導致一些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腭裂、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閉鎖、先天性尿道口狹窄、先天性心臟病等,未被及時發現,以致于貽誤甚至危及新生兒生命。

1.3經驗不足

因護士經驗不足,在臨床工作中,很容易將某些病理現象當成生理現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于耽誤治療,引起糾紛。例如:病理性黃疸、維生素K1缺乏癥、下咽綜合癥、先天性賁門松弛等。

1.4工作疏忽大意,缺乏責任心,違反規章制度

新生兒身體嬌弱,如果護士工作馬虎,對待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掉以輕心,重視程度不夠,很容易造成巨大傷害。如新生兒沐浴前,未調節好水溫,易導致新生兒燙傷;護士不拘小節,手帶戒指,容易導致新生兒擦傷;沐浴時不遵守規章制度,導致新生兒掉包、摔傷、交叉感染等;沐浴后,臍帶護理部徹底,皮膚護理不清潔,導致臍帶和皮膚感染,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等。

1.5違反操作程序,工作疏漏

新生兒護理工作繁雜、凌亂,與成人不同,醫療參與很少。例如:預防接種、新生兒篩查、沐浴、撫觸、游泳,全部有護士完成。如果違反操作規程,如疫苗漏種、誤種、重復接種;篩查漏篩,采血不符合要求等。很容易給新生兒造成終身傷害,引發護理糾紛。 轉貼于

1.6安全管理不到位

產科護理工作面對產婦和新生兒兩個群體,新生兒無自我意識,自主能力。如果病房安全管理不善,或存在某些潛在因素,很容易導致新生兒被盜,引發糾紛。

1.7院內感染意識不強

新生兒抵抗能力差,母嬰同室,探陪人員多,再加上醫護人員院感意識差,操作過程中不注意手的消毒,很容易導致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

2 防范措施

2.1保證孕期及產后指導的有效性

門診孕檢時,孕婦學校應認真建檔,詳細登記學習內容,使孕婦全面系統地掌握育兒知識。產后,病房護士針對產婦的具體情況,及時、細致地進行宣教,確保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注意哺乳姿勢,教會異常情況的快速處理。

2.2觀察要細心,記錄要真實

新生兒出生后,要仔細觀察外觀有無異常,如有異常及時告知產婦及家屬,并在文書中做好記錄。護理過程中,注意觀察新生兒的一般情況,如吃奶、睡眠、大小便等, 認真做好護理記錄,班班進行床邊、書面交接,及早發現潛在的先天性疾病,并及時通知臨床醫生。

2.3梯隊合理,人員固定

產科護士專業性很強,人員應相對固定。入科的新護士應抓緊學習專業知識,日常工作中合理搭配人員梯隊,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免漏診漏治。

2.4工作中嚴格自律、慎獨

產科護士要求極富愛心、責任心。工作中嚴格自律、慎獨,認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及科室的有關規定,不得敷衍了事,蒙混過關,否則會釀成大禍。

2.5嚴格崗位責任,嚴格操作規程

科室應妥善安排各項工作,按規定設置好工作程序,環環相扣,層層把關。嚴格崗位責任制,各班次認真銜接,以防疏漏。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各種意外的發生,護士長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各班護理質量,堵漏差錯事故。

2.6加強安全管理

產科病房應特別加強安全管理,做到院科兩級共同協助,走廊內安裝監控系統,配備專人守護病區出入口,嚴禁外來人員隨便進出。制定完備的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同時告知家長履行好看護義務,新生兒床前不許空崗。

第3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兒科患者、安全問題、護理對策

 

 

如何安全的護理兒科患者,已成為兒科護理工作關注和努力的方向,防范護理事故是兒科的一項系統工程,我們科根據患兒小,表答能力差,缺乏自理能力,針對患兒存在的安全問題,并對護理風險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常見的安全的問題

 1.1 窒息:喂養時不當,人工喂養的橡膠孔較大易嗆奶.溢奶。食物及嘔吐物誤入氣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 意外傷害:小兒好動,好奇心強,對周圍事物充滿興趣,但無主動防范意識,易墜床,燙傷,觸電,誤服藥物或將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誤入氣管等造成意外傷害。

 1.3 醫院感染:由于小兒免疫功能缺陷,血腦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體重新生兒,早產兒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見的感染有:

1.3.1 皮膚感染;

1.3.2 臍部感染;

1.3.3 口腔感染;

1.3.4 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發展迅速,病死率較高。

 1.4 醫務人員的因素:醫護人員的責任心不夠,人力資源缺乏,技術水平低,工作不夠熟練對危重病人搶救不到位,服務不到位等。

 1.5 護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識淡薄、疏忽大意,各項規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對職責、制度、常規工作的督促檢查不到位,對新護士及科室業務技能培訓考核抓的不緊。

 2 護理對策:

2.1 創造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嚴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針對院內感染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調,月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后患。讓每位護士掌握無菌操作原則和消毒隔離制度,堅決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復使用,對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氣表,霧化吸入,吸引器等裝置,均做嚴格消毒處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線消毒,出院病人終末消毒。對住院患兒每日專人進行晨晚間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確保患兒無褥瘡發生。

2.2 強化病房設備管理,新生兒病房的暖箱,藍光,電源等定期維修,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幼兒及兒童病床加床檔,保持室內溫度適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潔。危險地段有警示提醒。

 

2.3 因兒科具有病情變化快的特點,隨時會有急診的患兒及新生兒需要搶救,因此搶救物品及藥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儲存.定位放置.定時清點,及時檢查、及時維修、及時補充外還要做到嚴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時的要求。

  2.4 兒科護士長應針對護士對專科操作技術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來對護士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如新生兒頭皮靜脈穿刺法、留置針靜脈的穿刺法、新生兒ABC復蘇術、更換尿布法、喂藥法、臍部護理。暖箱的使用、藍光療法、氣管插管的護理等都應熟練掌握,加強兒科新護士業務技能訓練,做到每人精通業務,是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的重要保證。

 

2.5 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對于早產兒,低體重兒,長時間住院的新生兒及有并發癥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險因素的患兒,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重點在于加強對新生兒的護理,如皮膚護理,臍部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對留置針加強護理,暖箱每日擦拭一次每周消毒一次。鼓勵母乳喂養,提高患兒免疫力。

 

第4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健詞】新生兒 黃疸 母乳喂養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018-02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neonatal jaundice and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Collect the 196 newborn hospital record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milk jaundice which was 80.6%, while breastfeeding jaundice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is more common, about 85.4%.Conclusions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so that early-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sick newborns restore health.

【Key words】neonates jaundice breastfeeding nursing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血清膽紅素(大部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粘膜等黃染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嚴重的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引起嚴重的后遺癥,故應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護理。引起黃疸的原因較多,我院2010年196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如下:

1 新生兒黃疸發生原因分析

從上表可看出:我院2010年1―12月份196例新生兒黃疸中,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為80.6%,發生的原因,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的普及,母乳性的黃疸的發病率有所升高。

2 母乳性的黃疸的分類

從上表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為主,占85.4%

3 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原因:由于早期奶量攝入不足,而使體內熱卡比人工喂養要少,引起早期奶量攝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產生不足:

3.1.1 由于有的初產婦沒有喂奶的信心,自認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產生不足。

3.1.2 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養次數少,開奶時間晚,影響乳汁的分泌。

3.1.3 新生兒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對母乳需求降低。

3.1.4 母嬰分離時未做到按時擠奶,致使母乳產生不足

3.1.5 過多的奶瓶喂養使母乳產生少

3.2 母親問題

3.2.1 內陷或扁平

3.2.2 疼痛或皸裂。

3.2.3 長。

3.2.4 腫脹。

3.3 嬰兒問題

3.3.1 嬰兒的吸吮、吞咽差,如早產兒、患病的新生兒。

3.3.2 拒絕母乳喂養,過多的奶瓶喂養使新生兒產生錯覺。

3.3.3 生病或疼痛,新生兒患肺炎、口瘡。

3.3.4 母乳喂養技術上的困難,新生兒含接姿勢不正確,母親喂奶姿勢不正確,使新生兒得不到更多的奶。

3.4 醫護人員的原因

3.4.1 健康指導不足,使母親未認識到母乳喂養,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4.2 在母親遇到喂養困難時未及時得到幫助、解決。

4 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護理措施

4.1 母乳喂養的護理,主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奶量的攝入。

4.1.1 嬰兒頻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吸吮10次/每天,吸吮時間30分/次

4.1.2 鼓勵母親,讓母親建立喂奶信心,無論孩子年齡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無論停止多長時間,再泌乳都有可能。

4.1.3 保證母親有足夠的攝入量。

4.1.4 讓新生兒與媽媽在一起,充分的母嬰接觸。

4.1.5 指導母親與新生兒同步睡眠,指導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含接姿勢,放松哺乳。

4.1.6 鼓勵夜間哺乳。

4.1.7 教會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養。

4.1.8 嬰兒拒絕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養輔助器給嬰兒加奶。

4.1.9 扁平和內陷,責任護士教會母親糾正扁平和內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側5分鐘。幫助母親用不同的喂奶,擠出或吸出喂孩子。

4.1.10 痛和皸裂,指導母親先喂未受累的一側,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

4.1.11 腫脹,指導母親在兩次喂奶之間熱敷、輕輕按摩,擠奶。

4.1.12 嬰兒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飼管喂養。

4.1.13 責任護士做好母乳喂養的健康指導,在母親遇到喂養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

4.2 黃疸的護理措施

4.2.1 觀察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注意皮膚、鞏膜的色澤。

4.2.2 監測生命體征、體溫、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精神狀態,及時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

4.2.3 皮測膽紅素Q6h,根據皮測膽紅素的值評價病情的進展情況,足月兒如果皮測膽紅素>12mg/dl可行光療,如果皮測膽紅素<12mg/dl密切觀察病情,足月兒如果皮測膽紅素>20mg/dl,未成熟兒皮測膽紅素>15mg/dl且出現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表現時應立即通知醫生作好搶救的準備。

4.2.4 觀察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必要時可灌腸,促進糞便及膽紅素的排出。

4.2.5 保暖,合理喂養,在光療時保證足夠的水份和營養的供給。

4.2.6 對光療的患兒注意觀察和處理光療的副作用,如發熱,腹瀉、嘔吐,皮疹。光療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眼、會陰。記錄光療的時間。光療前后及光療期間應監測血清膽紅素變化,以判斷療效。

4.2.7 責任護士在光療前、光療后應了解、評估患兒,估計光療過程中患兒常見的護理問題。

5 結論

通過對196例新生兒黃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為80.6%,而在母乳性黃疸中又以母乳喂養性黃疸(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為多見,為85.4%。針對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使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明顯減少或已患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 人民衛生院出版社 《實用新生兒學》.

第5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機械通氣;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5(c)-103-0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新生兒在氣管插管時,并不存在肺炎,但是在進行機械通氣(MV)后發生的獲得性肺炎,屬難治性肺炎,機械通氣患者多數會發生VAP,該病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學診斷方法,治療主要依賴于經驗用藥,VAP是MV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兒發生再次感染、致死率高和治療費增多的重要因素[1-2]。臨床如何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根據目前國內外防止新生兒VAP的護理現狀及進展做以下綜述。

1 VAP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據國內各種研究報道[3],新生兒群體中VAP的發生率一般為16.8‰~50‰機械通氣日。根據美國國家醫療感染監測機構2000~2009年的公開資料顯示,美國新生兒VAP的發生率為2.8‰~5.9‰機械通氣日。引發新生兒VAP的常見病原細菌以G-桿菌為主,其別是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腸桿菌屬四種最為常見;G+球菌以金葡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三種最常見。眾多研究表明,引發新生兒發生VAP的各種因素非常多,其發病機制復雜,是各種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叉、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目前的研究,早產、出生兒低身體素質、反復插管、機械通氣時間較長、頻繁氣管內吸引、服用中樞抑制藥劑等,是引發新生兒VAP發生的危險因素。

2 新生兒VAP的預防干預及護理

2.1 制訂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嚴格的管理制度

加強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嚴格控制病房內人員的流動,要求工作人員入室帶鞋套,換無菌衣;每日病房堅持開窗通風2次,每次至少30 min;每日加強空氣消毒、監測、登記工作,使用專門的空氣消毒機器對空氣進行全面消毒,若空氣質量較差時,可增加每日空氣的消毒次數;每月對醫院病房進行專門的空氣培養,控制細菌數,使其低于155 CFU/m3;必須特別加強醫院病房內,對所有易感染病原菌的監測控制工作,為患者用藥提供可靠依據。

2.2 嚴格規范醫護人員無菌操作規范

已得到廣泛認識到,手衛生在預防醫院感染防治中的重要性。臺灣大學第一附屬醫學院經過多年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提高手衛生的質量,則可顯著降低醫院呼吸道類疾病的發生率,所以手衛生是一種預防醫院NICU內發生感染的簡單、經濟、有效的舉措;美國洛杉磯嘉惠爾醫院Garfield MD的研究顯示,提高手衛生程度、減少對患兒觸摸次數,可以使NICU中的患兒VAP的發生率從19.1‰機械通氣日下降至7.9‰。由此,要必須嚴格監督、堅持倡導醫務人員護理患者前后必須按要求嚴格清洗雙手。由此可見,勤洗手是預防新生兒感染VAP的第一道防線,醫院的每位醫務工作者必須正確對待,嚴格按照具體要求實施。

2.3 對嬰幼兒采取正確姿勢

各種研究及實踐表明,防止誤吸的各種方法中,將嬰幼兒放置在具有恒溫條件的搶救臺上,使嬰幼兒始終處于恒溫環境,由此就保證了患兒體溫的恒定;另一方面,恒溫搶救臺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舒適、充足搶救空間,有利于對患兒的搶救。大量的經驗數據及研究表明,抬高頭部25°~40°可使嬰兒胃內所容納的食物及消化道賦存的病原體很難逆行,由此大大降低了幼兒VAP的發生率;反之,若嬰幼兒采用平臥,是引進幼兒誤吸的非常危險的途徑之一。另外,對幼兒鼻飼時,必須將使用的氣管中的氣囊充滿氣體,并且一定不要使鼻飼速度節奏過快;幼兒鼻飼后,必須提前抽吸胃管以確定基本排空,然后再釋放氣囊;在對氣囊釋放前,必須將氣囊周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氣管分泌物會經過氣囊進入下呼吸道[4]。

3 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氣管經口腔插入的新生兒,由于新生兒口腔一直處于開放狀態,很容易造成唾液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使口腔的黏膜抵抗力、自潔作用減弱,將造成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使口腔成為各種病原菌的繁殖地。另外,危重新生兒非常容易發生誤吸,如果誤吸,通常將使口腔還有咽喉部的附屬病菌帶進入肺部,同時如果其肺部有很低的抵御能力,使之不能及時將病原菌清除,這就會造成感染。對于新生兒的口腔護理應根據情況每天2~5次,同時根據每位嬰幼兒的口腔pH值選擇合適的漱口液,當pH7時,則可以用2%硼酸水溶液;當pH中性時,則可以選擇2%~4%的雙氧水溶液;若新生兒口腔處有潰瘍,可以選擇無刺激的口泰液,減少口腔積咽部病原體的繁殖。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研究結果認為,對經口及氣管插管,口腔伴生大量的分泌物、且實施機械通氣的新生兒,實施口腔持續低負壓吸引,將能顯著、有效地清除嬰幼兒口腔內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從而明顯地減少病菌繁殖,從根本上減少了VAP的發生率。

4 呼吸氣道濕化

生理情況,嬰兒的呼吸道氣道把吸入的氣體加溫、加濕,通常達到37℃,并飽和水蒸汽,水分通常以水蒸汽的方式被5 加強營養補充

應該根據新生兒體質不同,積極適量地補充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乳,也可以通過大劑量注射各種必須的球蛋白,增強新生兒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減少嬰幼兒VAP的發生率[5]。

6 結論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盡可能縮短嬰幼兒對呼吸機的使用,同時規范醫護人員的操作,不斷加強各級醫護人員對無菌防護操作的意識,改善新生兒病房的消毒條件,抬高頭部的臥位,注重新生兒的營養補充,防止誤吸等,此外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是有效減少新生兒VAP發生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針對新生兒的、標準化的預防VAP的行業指南,若能研究制定相關指導性的行業指南,則可以指導醫護人員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醫療護理活動,全面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良玉,徐效峰,吳小青,等.護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7):1-3.

[2] 袁天明,俞惠民.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的對照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4):257-260.

[3]游楚明,傅萬海,張志鋼,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5):296-297.

[4]陳勝蓮,譚育華,葉晴,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學報,2009,16(8B):45-47.

第6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面對實施藍光照射治療的黃疸新生兒時有效的護理措施。方法:隨機將我院在近期內收治地200例黃疸新生兒分為A、B兩組,其中A組76例患兒實施常規護理,B組124例患兒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滿意度及臨床療效。結果:經過護理治療后,B組患兒的臨床治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的優于A組患兒(P

【關鍵詞】黃疸 新生兒 藍光照射 護理

臨床上將新生兒因膽紅素在體內過量積聚所引起的皮膚、鞏膜、粘膜及其他組織被黃染的現象稱為新生兒黃疸,該種疾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新生兒早期疾病。若不能給予患兒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核黃疸的發生,從而對新生兒的智力、聽力以及神經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藍光照射治療是一種根據膽紅素吸收藍光的特性所產生的一種治療形式,該種治療形式具有操作簡單、療效顯著且對患兒無損傷等特點[1],因此現已成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重要手段。我院此次利用優質護理服務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對124例黃疸新生兒實施了治療護理,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我院在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內收治的200例黃疸新生兒。全部患兒均經實驗室檢查證實膽紅素存在明顯的升高,且均符合接受藍光照射的指證。入選患兒中男性患兒有118例、女性患兒有82例,患兒的平均年齡為10.5天、平均體重為3.37kg、平均膽紅素濃度為279.5μmmol/L。隨機將入選的200例患兒分為A、B兩組,其中A組76例、B組124例,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入選的200例患兒均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儀器采取單面藍光治療儀,并置于通風處且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同時調整溫度至31℃左右,濕度調整至60%,給予患兒實施連續3天、每天12個小時的照射治療。

1.3護理方法:給予A組76例患兒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給予B組124例患兒實施優質的護理服務進行護理,其主要護理內容如下:

1.3.1健康教育:在對患兒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前,首先對患兒的家長進行黃疸相關知識以及藍光照射治療作用機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可以對疾病本身、治療過程以及所需注意事項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患兒家長所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的解答,并開導、勸慰患兒家長以消除其不安、緊張的心理情緒,從而盡快的爭取到患兒家長的積極的配合。

1.3.2治療前準備:包括治療儀器的準備及患兒的準備兩個方面,其中治療儀器的準備內容如下:做好病房內的環境衛生并保持通風;保持室溫在25℃左右、室內濕度為60%左右;保持光療箱內溫度維持在31℃左右;檢查藍燈管是否正常,并對燈管及有機玻璃床進行消毒。患兒的準備內容如下:患兒在接受治療前應先洗澡;修剪指甲并戴手套,以免對皮膚造成刮傷;在光療箱內鋪設棉布,并固定患兒頭部,以保證患兒頭部的安全舒適[2];為患兒戴好眼罩及尿布后將患兒抱入箱內。

1.3.3治療中護理:定期對患兒的體溫進行監測,對出現體溫異常的患兒應立即給予對癥的積極處理。患兒在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過程中,其體內的水分流失速度會比正常新生兒高出4倍左右,因此應適時的增加患兒的母乳喂養次數,并在母乳喂養的間隔適量的給予患兒喂溫開水。這樣可通過患兒吸允母乳以及結腸的反射來間接的促進患兒的胃腸蠕動,從而促進患兒的糞便排出,進而降低膽紅素在腸道內的吸收量。研究顯示,患兒的哭鬧行為是新生兒情緒不安的直接表達,這種行為會消耗患兒體內巨大的能力,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3]。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光療箱內的患兒給予適度的按摩,這樣可以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從而可以減少患兒的哭鬧行為。新生兒的胎糞中存在大量的膽紅素,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平靜下來的患兒可對其的腹部及背部進行環形的按摩,以便可以促進患兒胎糞的排出。此外這樣還可刺激患兒體內胰島素及胃泌素的分泌,因此便可加強患兒的食欲,從而促進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長及尿膽原的生產,進而降低膽紅素的生成[4]。注意定期對患兒進行翻身,以免患兒發生窒息,并保持眼罩、尿布的松緊合適。

1.3.4病情觀察:對患兒的各項情況及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檢測,記錄患兒每日的排便情況,及尿液、大便的顏色、性狀,同時注意患兒的皮膚黃疸的消退情況,對出現異常情況的患兒應立即告知主管醫師并配合醫師進行相應的處理。

1.4臨床觀察及療效評定:對兩組患兒皮膚、黏膜的黃疸消退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同時在治療后對患兒的膽紅素水平進行復查,并綜合臨床記錄的內容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將黃疸癥狀消退,且膽紅素水平低于221.5μmmol/L的患兒記為痊愈;將黃疸癥狀部分消退,且膽紅素水平雖有下降但未低于221.5μmmol/L的患兒記為有效;將未達上述標準的患兒記為無效。

1.5統計學處理: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處理,檢驗方式為X2檢驗,以P

2結果

經過治療后,B組患兒治愈率顯著優于A組患兒(P

3小結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新生兒的常見疾病,其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其中生理性黃疸可在發病后1周左右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則需結合臨床治療方可消退,且若不能給予患兒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患兒發生膽紅素腦病或嚴重的后遺癥,甚至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本次我院所實施的藍光照射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重要有效手段,但在治療過程中新生兒會因母嬰分離、喂養方式的改變以及光療箱等因素而影響治療效果[5]。因此就需要給予患者實施有效的輔助護理措施,這樣方可提高臨床療效。此次我院對B組124例黃疸患兒實施了優質護理服務,結果顯示,其臨床治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的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A組患兒。因此,筆者認為,臨床應用優質護理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對黃疸新生兒實施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是顯著的,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永紅,童建明.早期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全科護理,2012,10(1):99-100.

[2]顧惠英.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舒適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5):63.

[3]談曉軼,崔焱,周琴,等.嗅覺安撫措施緩解足跟采血致新生兒疼痛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6):1459-1461.

第7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6月為對照階段,2013年7月~12月為觀察階段。兩階段護理人員的年齡、學歷組成及科室基本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分別于兩階段內隨機抽取45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對照階段新生兒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新生兒的年齡為1~5d,平均年齡(2.5±1.7)d;觀察階段新生兒中男性及女性新生兒分別為24例和21例,新生兒的平均年齡為(2.7±1.2)d。兩階段新生兒的年齡、性別比等一般資料比較結果未見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對照階段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可將不安全因素總結如下:①人員素質因素。部分護理人員不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容易出現未及時了解到新生兒需求的現象,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共有7例新生兒由于護理人員素質不達標而發生不安全事件。②人員配置因素。護士的排班制度無法很好地滿足實際的工作需要,不僅會給護理人員帶來較大壓力,也會影響工作效率,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有5例新生兒由于這一原因導致不良事件。③質量管理因素。護理管理者對護理質量監督工作缺乏正確認知,對不安全事件缺乏主動防范意識。共有6例新生兒由于質量管理不當而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1.2.2護理管理在觀察階段采取的護理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強人員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技能及工作責任心,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培養護理管理人員的預見性意識;②根據工作需求優化排班制度,并使交接班工作規范化。③將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流程化,并落實工作責任制;④制定科學的質量管理制度,定期對護理工作進行評比,并做出相應獎懲處理。

1.3觀察指標統計兩個階段新生兒在護理工作中,出現手牌丟失、皮膚劃傷、發生感染等不安全事件的新生兒數量;同時調查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階段45例新生兒發生手牌丟失的數量為2例,發生皮膚劃傷及感染的新生兒數量分別為1例、0例,觀察階段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6.7%;對照階段新生兒的資料顯示,共有5例發生手牌丟失,2例皮膚劃傷及1例感染新生兒,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17.8%。觀察階段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階段,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階段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率為93.3%(42/45),對照階段的護理滿意率為84.4%(38/45)。兩階段新生兒護理滿意率的組間比較也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3.1不安全因素分析結果

3.1.1人員的綜合素質新生兒的護理工作難度較大,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理人員的能力發揮,使新生兒的護理質量下降;且醫療器械的更新速度較快,部分護理人員無法熟練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護理人員出現能力不一現象,導致人員的協作狀況出現不和諧現象,不利于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3.1.2人員配置不合理護理人員數量有限,由于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導致某一時段內入院患兒數量的增多,進而出現人手不足現象,增大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幾率;且晚間護理人員的數量與白天一致或更少,極易導致晚間護理工作出現紕漏,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1.3管理制度缺乏科學性管理制度不具有實效性,在工作過程中極易出現責任界限模糊,容易引起爭吵。同時,交接班模式的混亂,還可能造成資料丟失,使新生兒的對應資料混淆不清,造成安全隱患。

3.2護理管理加強措施

3.1.1加強培訓新生兒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包括:①對新生兒危重病學的相關知識;②護理流程及工作要求;③護理工作的法律責任;④常用的急救技術及輸液穿刺技能等。因此,應從以上幾個方面對新生兒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幫助護理人員形成正確的工作態度和高水平的工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生兒發生不安全事件的幾率。3.2.2優化排班模式,制定科學制度做好工作調查,根據新生兒的收治特點制定合理化的排班模式,并加強夜間巡視。同時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護士長不定期對護理工作進行質量評估及監督,并加強對常見問題的預防性護理,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

第8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5月本院新生兒科病房的80例新生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試驗組男嬰19例,女嬰21例,平均胎齡(37.5±1.3)周;對照組男嬰20例,女嬰20例,平均胎齡(37.9±1.1)周。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普通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試驗組患兒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護理方法如下。①加強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及管理制度:制訂相關安全規章制度,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項規章制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及法律意識;明確護理人員職責,確保排班合理;組織護理糾紛的經典典型個案分析,并總結護理風險管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改善對策、制訂防范措施,制作風險管理小冊子,發放予每名護理人員,使其熟知,以此增強護理人員處理緊急情況、各種風險糾紛的能力,避免再次發生;宣傳護理模范榜樣的事跡,開展學習活動,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嚴格律己,約束自己的行為;護理人員要嚴格實施安全制度,即在護理人員交接班或對患兒進行治療時應核對患兒腕帶,確保每名患兒至少有2個腕帶;加強對新生兒出入院、洗澡等環節時的身份核對,尤其在患兒出院時要仔細核對家長的身份。同時,合理利用病房門禁系統,對新生兒病區實行24h的封閉式管理,嚴禁外人隨意出入,以防新生兒丟失。此外,要求護理人員熟知新生兒常規藥物藥理的應用知識,嚴格掌握相關藥物劑量的換算方法,合理控制藥物劑量,以防用藥錯誤的發生。②加強新生兒皮膚護理:由于新生兒的治療多數采用輸注靜脈營養藥物以及血管活性藥物,且點滴速度需嚴格控制不能過快,長時間予淺靜脈置管,可能會導致患兒皮膚出現破損,導致細菌感染,因此,對患兒靜脈輸液時盡量經過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實時巡視,應用留置針輸液≤5d,同時科學評估留置針的穿刺部位,嚴防漏液現象的發生;當需要輸入鈣劑等高滲性藥物時,應重建靜脈通路,確保通路暢通,盡可能避免頭皮靜脈注射,以防鈣劑等藥物外滲,導致皮膚壞死;當發現患兒皮膚破損,及時外涂莫匹羅星軟膏,以防細菌感染,保證護理安全;護理新生兒洗澡時,要密切注意水溫,在采用熱水袋、暖箱、烤燈過程中注意避免應用不當而引發的皮膚燙傷,或在沐浴更衣時的滑倒跌落傷害等。③加強護理記錄規范性:本科室相關管理人員制作出標準的護理記錄單表格,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書寫規則認真填寫記錄單,保證護理記錄有章可循、具體案例具體分析。護理記錄單可依據患兒不同病情設計不同的病情報告單、出入院記錄單等,并嚴格執行新生患兒家屬的告知義務,確保家屬在相關記錄單據簽字,不得簡化操作規程,以防糾紛產生。依據相關護理記錄,可將患兒各項安全隱患找出,提出護理改進意見,加強相關改進措施的實施,達到降低護理風險的目的。④加強消毒護理:新生兒病房中,要保證每張床占地4m2左右,床間距約1m,保證病房通風次數>2次/d、時間>30min/次,以保證空氣的清新、流通。同時嚴格控制人員出入,尤其是患有呼吸道、胃腸道等感染病的患者,應暫時調離。此外,護理人員進入新生兒病房前更換消毒拖鞋、穿戴消毒工作服,并按照6步洗手法清洗雙手,根據流程穿戴整齊方可進入,實施護理前后均應用消毒液噴洗雙手,護理及治療診斷過程中必須實施標準的無菌技術。對于患有多重耐藥菌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兒,必須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并進行標識,給予隔離護理,實施有效的消毒措施。患兒使用的所有物品保證一次性使用或專人專用消毒,以防發生交叉感染。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護理記錄合格率、護理糾紛率、家長護理滿意度等指標給予觀察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試驗組的護理質量得分為(98.8±1.1)分,護理記錄合格率為97.5%,護理糾紛發生率為2.5%,家長滿意度為95.0%,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第9篇: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自我照顧;剖宮產婦;護理應用

護理理論是護理作為一門專業賴于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應用護理理論指導臨床工作,并在實踐中去印證,以促進護理專業的發展,是每一個護理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在歐倫(Orem)的自我照顧護理理論中,健康是指沒有疾病、損傷,或不健全的自我照顧狀態。護理的最終目標是促使患者擔負起自我照顧的責任。當個人無力自我照顧時,則需要護理協助。對剖宮產產婦而言,無論是自己身體的恢復,還是新生兒的喂養雖然可以暫時得到護士的幫助,但最終仍離不開自我監護、自我照顧。因此,護理人員的主要職責應該是代替產婦完成治療性自我照顧,同時指導產婦及家屬學會并執行自我照顧。

歐倫根據護理人員與患者在自我照顧需求中角色與職責的不同,將護理系統分成全補償性護理、部分補償性護理、及支持與教育性護理3個部分,本文擬將歐倫自我照顧理論應用于剖宮產婦的護理中,現分述如下。

1 全補償性護理

歐倫認為全補償性護理是指患者完全沒有自我照顧能力時,需要由護理人員完全滿足其治療性自我照顧需求。自我照顧能力包括自我照顧活動所必須的知識、技能與動機。剖宮產婦術后12~24h內,由于麻醉、輸液、留置尿管、傷口疼痛等原因,暫時喪失了自我照顧的能力,所以主要給予全補償性護理。以使其獲得充分的空氣、營養,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及沒有感染的發生。護理活動主要有:

1.1全面評估產婦及新生兒 產婦從手術室轉送到病房后,護士首先應對產婦作整體系統的評估,要詳細了解手術經過、麻醉方式、失血、輸液及用藥情況。幫助產婦采取合理的臥位,同時測量生命體征、檢查腹部傷口有無滲液、惡露量及性質、子宮底高度及硬度、留置導尿管通暢與否、尿量、顏色、 輸液局部有無外滲等。觀察新生兒的面色、表情、哭聲、有無產瘤、血腫、畸形等。

在做上述操作時,護士應不失時機地向家屬講解所觀察的內容、意義及方法,并通過反復的觀察操作以加深其記憶。

1.2及時解決現存護理問題 剖宮產婦現存的護理問題均與腹部傷口、子宮收縮、惡露、及周圍環境有關。可給予止痛栓塞肛,保持會清潔、干燥,注意保暖,病房內要保持安靜、空氣新鮮等。

1.3預防感染 保持腹部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并檢查有無紅腫熱痛或膿性分泌物,每4h監測體溫,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保持留置尿管通暢、無扭曲、無松脫,尿袋低于床面,觀察尿液的顏色及量。遵醫囑給予抗生素。

2 部分補償性護理

部分補償性護理是指患者有能力完成一部分自我照顧活動,但仍需要護理人員協助部分的自我照顧活動時 ,即由患者和護理人員共同滿足患者治療性自我照顧的需求。剖宮產婦手術24h后,由于導尿管已拔出,有的腸功能已恢復,輸液時間也逐漸減少,此時應鼓勵剖宮產婦參與自我照顧活動。

2.1協助產后運動 根據剖宮產婦的一般狀況選擇運動的方式和時間,一般可鼓勵早期下床活動和指導床上深呼吸運動、頸部運動、乳部運動,待傷口愈合后再指導做腿部運動、臀部及腹部運動等,運動時應注意先由簡單的項目開始,依個人忍受程度再逐漸增加,同時鼓勵產婦持之以恒、堅持2~3個月。

2.2協助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 協助母親采取側臥位或坐位喂哺新生兒,示范為新生兒排出胃內氣體的技巧;講解并示范人工擠奶的方法并督促產婦及家屬練習;組織觀看新生兒沐浴;鼓勵家屬在護理人員的示范和指導下為新生兒更換尿片等。

3 支持與教育性護理

歐倫認為支持與教育性護理是指患者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但在知識、技能和動機上需護理人員協助補強或推動,護理人員可提供支持、教育性的護理。對于剖宮產婦及其家屬,支持與教育性護理應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中。

3.1對產婦心理與行為的支持 鼓勵產婦向先生表達對整個分娩過程的感受,經常給產婦正向的鼓勵與支持,提供機會讓她們說出對新生兒的看法,并鼓勵她們對新生兒說話、撫摸新生兒并和新生兒進行面對面的目光交流等,及時向母親描述嬰兒的潛在適應反應和氣質。使產婦盡快進入母親的角色,增進學習和自理的動機。

3.2為產婦尋求家庭的支持 家庭方面的支持是產婦的主要社會支持系統,當先生、公婆等家人對產婦精神、家務、經濟等方面支持不足時,可嚴重影響產婦的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應鼓勵丈夫及公婆參與對新生兒的照顧,如撫抱嬰兒、對嬰兒表達自己的情感、為嬰兒更換尿布等。在這樣溫馨的氣氛里,更能增強產婦照顧好嬰兒的信心。

3.3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對于一個初為人母的產婦而言,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很多,如母乳喂養的知識,母乳喂養過程中常見問題及處理;特殊情況下的母乳喂養;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生理特點及常見病觀察,以及預防接種的知識等等。由于剖宮產婦接受教育的時間和精力很有限,以及她們渴望了解的知識也不盡相同,所以宣教時要抓住恰當的時機,不要面面俱到,要有針對性,形式要多樣化,并能隨時提供上述內容的咨詢服務。

通過采取上述護理措施,使剖宮產婦在自我照顧的能力、體力及相關器官的恢復上有了普遍的提高,在照顧新生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自信,同時我們也發現如果將社區護理與臨床護理相結合,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照顧 ,將會使剖宮產婦護理更加完善,這也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方向。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 久久精品视频3 | videosfree性欧美另类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 国产日本三级 | 一级毛片不卡免费看老司机 | 玖玖99视频 | 日本毛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成年人免费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特黄的欧美毛片 | 欧美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 国产精品一 |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欧美色老头gay |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极品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hd | 亚洲毛片一级巨乳 | 最新主播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 免费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女人网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无广告 | 在线亚洲成人 | 玖草资源在线 | 久久视频6免费观看视频精品 | 午夜福利国产一级毛片 | 亚洲美女视频在线 |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vr | 国产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 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自拍偷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