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洪澇災害防治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洪澇災害防治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城市災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不斷的發展,城市災害也不斷的上升。主要表現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結合導致了當代城市災害發生頻率加快、危害性增強的現象,從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于是進一步進行探究,對城市災害加以分析,從而采取相關的防治措施,減少災害的發生頻率,維護城市建設的秩序[1]。

二.城市災害

(一)城市地質災害

1.地質災害常常表現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現裂縫、泥石流等等現象。主要是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結合,常常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問題,危及到人類的自身安全與財產損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質災害出現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這是人們比較常見的災害,需進一步探討。泥石流通常發生地帶處于山區小流域,其形態是固液混合流體,是泥沙與泥石的參合,主要還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塊。泥石流一旦產生,就會從山澗中濺出峽谷外面,可以看到濃煙騰空,泥石翻滾,整個山都震動起來的情況,爆發后就堆積在山口?;率侵干狡略诤恿鳑_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下,土層和巖石層整體或分散地順斜坡下滑的現象。往往在滑動邊沿處出現一些崩碎的石頭在翻滾著,其滑動方向一般是從高處往下滑,分整體與部分下滑。崩塌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巖土體一瞬間的自由落體運動,往往會出現洶涌翻滾,瞬間爆發撞擊堆滿了山腳,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種堆積物了。

2.城市建設中地質災害危害極大,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經濟上的損失[2]。發生泥石流的災害,其中突出的特點表現在沖擊力非常強,范圍廣,突發性高等等,導致人類生命安全受到傷害以及財產經濟上的損失。對于滑坡,往往出現在一些交通運輸與城市建設上,受地質和人為的影響也會造成極大的破壞性。發生崩塌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與海嘯,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還有一些人為因素,比如修筑水庫與開挖坡腳等等,都會造成重大的破壞[3]。

(二)氣象災害

1.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續水分短缺現象,主要有幾個特點:(1)發生頻率高。據統計,1950―1990年間,我國共有11年發生了重特大干旱,發生頻次為26.83%,因干旱造成糧食損失占糧食總產量的4.02%。之后發生干旱的情況越來越多。(2)分布面積廣。曾經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災害的加重,已經向南方和東部多雨區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國。(3)危害性大。全國除了西部地區之外的區域,由于干旱對我國城鄉飲用水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與環境造成的損失,危害性極大。出現干旱缺水,工業布局不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為保生活用水,有少數的企業將會面臨破產與半停產的情況,這會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破壞企業的經營活動。江河來水不斷減少,不僅會導致斷流和斷航,缺少了水的源頭,更加導致干旱。而且過度開采地下水,都會使生態與環境惡化,造成生態不平衡。

2.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指因氣象等原因使水位異常升高,沖破堤岸,淹沒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發疾病等災害現象。我國江河錯綜復雜,湖泊眾多,河流密度大,對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發生災害,損失可想而知。根據相關部門的近十年的統計,其中的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嚴重,在糧食上平均每年損失250億公斤,經濟損失近2500億元。在過去的長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澇災害損失達3000億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長期的天氣原因,造成持續的降水,產生了更加強度的暴雨甚至更強的大暴雨,這是這次洪澇災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災害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嚴重破壞了施工的設備和儀器,同時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到施工進度和企業的經營狀態,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為高處墜落、施工塌臺、物體打擊、起重傷害、機具傷害等“五大傷害”類型,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這些災害時不時都有可能產生,對企業對個人都有著不定期的“殺傷力”。

三.城市規劃中的城市災害的防治

1.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取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區,各種重點工程,旅游景區以及交通運輸等等。其中對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對已塌陷坑實施填堵處理,制止水的滲入,其中在設計和施工上面要安裝一個排水設備[5]。對于滑坡與崩塌災害應當設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強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現裂縫導致坍塌。應當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按照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泥石流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對于地址災害的防治要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定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質災害必須要融入到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行列中去,重視防治城市災害。并且貫徹綜合治理、全面規劃、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原則進行,加強防與治的綜合管理方針。由于地質災害的起步比較晚,常常出現擬定的一些不適應的制度與規范,這些需要不斷從時間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進行城市災害的防治工作[6]。

2.氣象災害的防治措施

(1)公眾服務進一步優化。我國對于氣象的服務通常是利用電視與廣播以及通訊網絡信息平臺來傳播,深受廣大社會公眾的歡迎和好評。每晚的天氣預報節目的收視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同時也建立了詳詢氣象的電話服務如打“121”,已經在全國蔓延開來。

(2)專業氣象服務發展迅速。為了更好地加強人民的需求,展開了氣象服務領域,已經向工商業和農業,以及交通建設與體育項目等等一百多個行業展開,服務面已經廣泛蔓延全國,從而更加滿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貫徹我國相關部門的法律法規,著實規范建筑市場。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其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法律規范,并且聯系下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倡導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個法律體系更加地完善。

(2)人員方面:在人員管理上,需要對施工人員與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工作,從而提高相關人員的職業素質水平。特別是針對一些新職員或者剛上任的工作人員安全培訓工作。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發生,企業必須要培養一支強大的隊伍,定期培訓一些領導和操作人員,認真學習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在人員培訓上,必須通過相關的考試才可上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市災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災害的頻繁發生,希望通過城市規劃對城市災害的防治[8]。當然,城市災害的防治不僅僅按照城市規劃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多加努力,實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識,但是城市規劃在城市災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丁建偉.城市減災與城市規劃[J].災害學,1993,8(3):90-94.

[2] 王軍,張東煥.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對策[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國.加強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若干對策和建議〔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關賢軍,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國防災救災體制、機制和法制[J].災害學,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張京祥陸梟麟.城市規劃與城市災害及其防治[J].國際城

第2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災害;現狀;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災害及其類型

1.1 城市水災害

水災害是以大氣圈、水圈、土圈為主產生的災害,如洪災、澇漬災害、潮災、旱災、泥石流災等。水災害是相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生存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水災害,這就是災害的普遍性。近20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災害三大水環境問題,水危機已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和障礙。[1]

1.2 城市水災害現狀

氣候差異大,地勢復雜,是我國致災因素和災種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經濟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對水災害更為敏感,易產生巨大災害損失。

城市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城市人口眾多,建筑密集,財富集中,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災害具有種類多、損失重、影響大、連發性強、災害損失增長嚴重等特點。城市水災害主要表現為: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嚴重;城市洪災風險加大;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

根據長期統計分析,危害我國的水災害種類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干旱、洪水、澇漬、風暴潮及災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態環境災害。其中城市水災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澇漬等引起。

1.4 城市水災害防治現狀

1.4.1缺乏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時為了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甚至擠占河道,從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劇了洪水災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狹小,集水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生產活動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現資源型缺水;同時,排污集中,對水環境破壞力大,又容易出現水質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單一

在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中,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標準偏低,容易發生超標準洪水。在城市化地區,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襯砌的影響,使得不透水面積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滯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澇災害。[3]

1.4.3暴雨、洪水預報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預報、防汛調度、通訊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嚴重,致使水質污染發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業防災意識淡薄,城市防洪資金籌措渠道不暢

2、城市水災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災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災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導位置。我國水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度高,致災的自然因素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貌、地質、地理位置、大氣運動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類不當的或缺乏必要保護措施的開發活動,對河流會構成直接的威脅。主要因素為:

2.1 城市人口增加、經濟增長,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對降雨的影響

2.3 城市發展導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設使下墊面性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徑流形成條件[3]

3、城市水災害的危害

城市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造成人員傷亡和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將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驟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設施、企業和住宅向容易受災的低洼地區或溝谷等危險區域發展的趨勢增加,易造成更大損失。

3.2 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城市和工礦現代化程度越高,對生命線的依賴就越重,而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將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3.3 對地下設施的影響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中好多設施都在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動的城市人口將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內出現洪澇災害,首先應有足夠的設施確保地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3.4 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影響

城市災害不僅可以給災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使社會動蕩不安,破壞社會正常運行機制,從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4、城市水災害的常規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既能減少水資源的需求量,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4.2 盡量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的透水性

積極開發城市湖泊的作用,興建城市蓄水設施,修建雨水滲透設施,向地下補充地下水,既可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又可以緩減城市水資源不足所引起的問題。

4.3 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

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各種防洪工程和防洪設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改進防洪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設的良性循環。

5、對城市水災害防治的建議

5.1 提高管道建設標準

5.2 綜合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適當位置建設污水處理廠,將原來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截流收集起來就地處理,注入河道作為水源。這樣,既擴大了城市凈化水域面積,為退污還清后的河道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又節約水源,有效地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在當前水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實現污水資源化,是城市節水的必然途徑。[5]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資源化的兩種有效途徑。

5.3 高額保險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執法力度

我們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及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治安、社會救援、市場監管、信息反饋與溝通、指揮協調等方面常備不懈的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并制定應對可能危機的長期戰略,城市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斯毛維克,特加大-古波特,陳吉寧編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維――是僵局還是希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

[2]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務學[M].科學出版社.

第3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老灌河 水土保持 環境

1 概況

丹江是漢江的主要支流,是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流域區,發源于陜西省商縣秦嶺南坡風凰山,豫鄂省界處集水面積14714km2,其中南陽市5789km2,主要支流是淇河、老灌河和滔河。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既要保證水庫有水質優良的水送到華北平原受水區,也要防止對丹江口水庫及其控制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必須保護好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作好流域區內水土保持及水環境保護工作。

老灌河發源于欒川縣西伏牛山主峰北麓、西南流至盧氏縣五里川鄉后折向東南,經朱陽關入西峽縣境,穿西峽、淅川縣境,在淅川縣老城東雙河鎮附近入丹江。干流全長255公里,流域面積4219 km2,屬南陽市面積3266km2。老灌河在西峽縣城北石龍堰以上,穿行于林木茂密的高山峽谷之間,河道洄曲,地形起伏,溝壑縱橫,地面坡度大,因季風和地形因素,暴雨集中,水流湍急,沖刷嚴重,易形成泥石流和洪水。

老灌河流域地處伏牛山南坡,老界嶺腹地,地面高程為150m~2219m,地形立體變化復雜,氣候垂直變化大,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賦予了該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中原地區的自然資源寶庫。主要用材有樺櫟、青岡、松、桑、椴、楊、山榆等,主要經濟林有山茱萸、油桐、生漆、彌猴桃、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等,其中山茱萸、彌猴桃產量居全國首位,油桐、生漆產量居全省第一位,還有天麻、木耳、猴頭、金釵等產量和質量均屬上乘的名貴特產,享有“天然藥庫”的美譽。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富含黃金、石墨、金紅石、紅柱石、大理石、鎂等礦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大鯢、狐貍、野豬、果子貍、獾等。由于其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景觀美麗,諸如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大鯢自然保護區等,潛在的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

2 流域區內水土流失情況及環境現狀

2.1 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近年來森林過度采伐,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大量“天然水庫”被破壞,森林攔截洪水能力日益衰減,抗災減災能力逐漸降低。在相似的降雨量情況下,現在的洪峰流量較過去的大,加上泥石流不斷發生,河道淤積,行洪斷面日漸減少,洪災損失也較過去嚴重。今年7月老灌河流域為暴雨中心,2小時雨量為200mm,經調查計算,全流域雨量未超過1958年雨量,但洪峰流量卻超過1958年洪峰流量,洪災損失非常大。據統計,僅西峽縣石界河、米坪、桑坪、太平鎮、二郎坪及雙龍鎮等鄉鎮部分房屋沖倒,大量樹木、道路、耕地、橋涵、水利工程沖毀,死亡十余人,直接洪災損失超過3億元。

2.2 水資源貧乏,人畜飲水困難

山區地下水極其貧乏,人畜飲水基本上全靠地表水,一般是直接從河道引水或引山泉水,由于近年來大量砍伐樹木,林木涵養水份能力降低,河水經常斷流,過去基本上不存在的人畜飲水困難,現在卻成了困擾山區生活的頭等大事,且隨著樹木的不斷砍伐,人畜飲飲水困難人數將逐漸增加。

2.3 河溪水斷流及水環境條件惡化,動植物資源日漸減少,且有滅絕趨勢

經調查,由于小河水經常斷流,小河溪中魚類幾乎滅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大都生活在小河溪中,現存數量極少,瀕臨滅絕。

大量農藥的使用,殘毒經過雨水淋溶,大部分進入河道,加上人為藥魚,河中魚類也有滅絕趨勢,河溪自凈能力降低,河水受到污染。農村居民長期飲用,將造成積累性及突發性疾病,經調查,灌河流域癌癥患者呈上升趨勢,且年輕患者增加更快。作為南水北調的水源地,河水污染將直接影響南水北調的水質。

噴灑農藥殺死害蟲的同時,害蟲的天敵,以昆蟲及植物葉子為食物的鳥類也大量死亡,生態環境惡化。如通過調查分析,不少靠鳥類傳粉的植物果實成果率逐年減少;由于“樹木醫生”啄木鳥的減少,樹木突然死亡;貓頭鷹的減少,鼠類增加,危害農作物及植物根系。

總之,由于水土流失及環境污染,老灌河流域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水資源逐漸呈枯竭趨勢,人畜飲水困難人數增加,環境惡化,動植物資源減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灌河水質遭受污染,過去“青山秀水環境幽,莊戶座在林里頭”的景色不復存在。 3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森林過度砍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薪炭林砍伐量越來越大,速度遠大于樹木自然增長速度。近十年來,該流域區內大量種植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砍伐了大量樺櫟樹等樹種,一般樹齡為15~20年,砍伐以后,很難恢復;上級部門意識到砍伐樹木危害性時,要求用樹枝桔桿發展袋料種植香菇,但群眾栽培袋料時砍伐了大量幼樹,結果危害更大;近兩年來,灌河區域又開始大量栽培天麻,又砍伐了大量樹木,對灌河流域樹木進行掠奪性的采伐,又無有效的墾殖措施,山上已出現光山禿嶺,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樹木生長速度非常緩慢,其采伐量是樹木生長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到破壞,數量也日益減少。

4 環境惡化成因分析

環境惡化主要是濫施農藥、化肥,造成環境污染。除農作物施用農藥、化肥外,近幾年來,農村經濟支柱山萸肉病蟲害嚴重,需要大量噴灑劇毒農藥~1059及施用化肥,毒死了害蟲的同時,也毒死了大量的鳥類,對人體健康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產生的惡性循環是害蟲泛濫,又不斷噴灑劇毒農藥,鳥類更少。殘毒流入河流,破壞了水體環境,魚類日漸減少,河水自凈能力減弱,群眾飲用了河水以后,也影響了人體健康。同時污染了南水北調水源水質。

5 水土保持措施

5.1 水土流失的預防

結合《水土保持法》,老灌河流域在水土流失預防方面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5.1.1 禁止開墾陡坡地,《水土保持法》第14條規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由于坡度大于25°時,水土流失量明顯加劇。

5.1.2 根據《水土保持法》有關規定,開墾禁開坡度以下、5°以上荒坡地,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由于5°以上就開始發生中度侵蝕。

5.1.3 采伐樹木必須注意預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第16條規定:“采伐林木必須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對采伐區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時完成更新造林任務。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等防護林只準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p>

5.2 水土保持措施

老灌河流域區水土保持措施規劃,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等,只有形成水土保持綜合體系,才能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

5.2.1 森草措施

加強用材林和薪炭林建設:林草植被是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線,山丘區燃料缺乏,人口不斷增長,建設和家俱用材、燃料用材急劇增加,導致亂砍濫伐,甚至刨樹根、牲畜超載,林草矛盾,進而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規劃應根據當地人口、畜牧業發展計劃,制訂出相應的用材林、薪炭林的發展規劃,在防護林樹種選擇時應解決好用材林、薪炭林的關系和品種的配置,做到有計劃協調發展,切忌顧此失彼。薪炭用量較大,如一畝灌叢只能獲得50kg燒柴,一年需70畝灌叢才能滿足一戶的燃料需要。

封山育林育草:就是在避免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將荒山置于自然演替的環境之中,沿植物群落的內在規律發展,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林草就會重新生長起來。老灌河流域區,除留有足夠的薪炭林之外,其它用材林應一律取消,嚴格控制用成材林及幼林發展山區經濟,如栽培香茹、木耳及天麻等,實踐證明,以環境換發展是行不通的,所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但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及負面影響卻是長期的、難以彌補的。

積極發展經濟林:經濟林是發展山區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保持水土的一項重要措施,應大力發展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經濟林,如板栗、山茱萸、彌猴桃、核桃等。發展經濟林不能破壞自然林,只能在荒山荒坡種植。否則,將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

堅持喬木混交、喬灌草結合:改變單一純林為多層結構的混交林,保護枯枝落葉層,提高保持水土的能力。

5.2.2 工程措施

根據不同的地形等,因地制宜地設置水平溝、魚鱗坑、水平梯田、溝頭防護(包括溝頭截水溝埂和排水溝?。⒐确粔?、淤地壩、攔沙壩、小型庫壩等工程措施。

5.2.3 水土保持重點區動態監測

重點保護區是指對現有水土流失輕微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主要調查林地分布、林種、結構和郁閉度,草地分布、草種和覆蓋率,水源涵養情況等;重點監督區是指對當前經濟建設和自然資源強度開發的地帶,要調查和監督土地利用及其保護,一是調查開礦、修路及建廠等對森林采伐、土石開挖、棄土廢渣堆放等情況,二是調查和監督在開發過程中所采取的相應保護措施及效果;重點治理區是指對現有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要調查治理措施的布局、措施種類、質量、進度和效益等,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要求。

5.3 環境保護措施

環境污染造成生物物種減少、衰竭,水環境條件惡化,影響人民身心健康及南水北調水質下降,必須采取果斷措施,減少環境污染。

5.3.1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樹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憂患意識,使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相適應。絕不能為暫時經濟利益人為破壞環境。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與施藥、施肥有機結合,盡量減少有毒農藥的使用,施藥、施肥應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統一規劃,科學施用,以減少對土壤及淺層地下水的污染。具體地說,一定要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有計劃地選擇農藥的種類、濃度和噴灑數量。經濟寧受損失,也不能濫施農藥,破壞環境及污染水質,必須從源頭保護南水北調優良的水質。

5.3.2 建立水環境監測網絡,實行動態監測、區域聯防

水環境監測網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的尖兵和耳目,應該優先建設,先行發展,在污染排放口設立自動測報與預警系統。

5.3.3 實施總量控制,嚴格排污管理

減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環境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辦法是根據流域水環境容量制定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對輕微污染企業污水排放指標嚴格控制,加大治理力度。由縣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計劃,組織制定轄區內排污總量排污計劃,組織轄區內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并將排污總量分解到每個排污單位,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管理,控制污染物總量不超過規定指標。

5.3.4 依法治污,認真落實水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

依法治污是改善水環境的關鍵所在,應在《水法》、《水環境防治法》的指導下,加強依法治污力度。

第4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環境本身決定的,人類難以控制和改變;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產生的,屬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為例,這里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點從地理位置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條件便利,是山洪暴發較為頻繁的地方。從地形特征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貌差細化明顯,高差參差不齊。西北部地區多為山地地形,河谷間差異較大,地勢陡峭。同時,這里也是山區支流的發源地,呈樹枝狀分布。從地貌特點而言,山地為高、中、低山,東南側位于平原地區。對于斜坡處平原而言,呈一級階梯沖洪積扇狀。(2)水文氣候特點廣元市朝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3)地質環境特點就地質環境特點而言,西北部山區體現的比較明顯,呈斷裂發育。就褶皺形態而言,多為方向多變式推覆體內部次級褶皺,平緩性與陡傾狀態并存,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

1.2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就該地區的地質自然災害而言,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區,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產生的礦渣與廢土被傾倒進河流中,將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同時,山區地震自然災害的存在,是導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隨著地震的發生,多種自然災害都會發生,并且會較為頻繁。在地震發生之后,也會留下嚴重的災害隱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方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地區。

2.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自然災害的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既有災害體,也有受害體。而在災害多發地采取應對與應急措施,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同時,為了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應將可能性的災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體活動能量,以有效削弱災害活動的能力。眾所周知,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災體存在,就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災體的防御能力,盡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壞。

2.1地質災害勘察上文已經提到,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需要加強地質勘測工作力度,并成立專門的勘察與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與潛在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另外,聘請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特點、形成原因等原因認真調查分析,對危害程度加以科學評估,并定期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調查。

2.2保護和治理區域自然環境對于災害發生頻繁的地段,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調動多種力量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在自然環境得到相應改善之后,生態平衡能夠得到良好保障,這樣也會使災害發生頻率降低。

2.3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便于預防地質災害。在此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動態災情預警系統,充分利用GIS以及測量動態變形監測技術,通過對GIS以及測量變形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起完善的災情檔案與應急方案數據庫,一旦發生異常狀況,將信息及時出去,并啟動應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實提升災情防治水平。

3.結語

第5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字】水利工程、環境影響、防治對策

水利工程的興建,特別是大型水庫的形成將使其周圍環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為發電、灌溉、供水、養殖、旅游等事業和解除洪澇災害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避免減輕不利影響,是水利工作者在進行水利規劃中必須認真研究和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水利工程對庫區環境的影響

(一)庫區淹沒

建壩后,水位在壩前壅高形成回水,在回水范罔內,耕地、礦藏、名勝古跡等被淹沒;工廠、鐵路、公路設施需要拆遷;居民需要遷移,城鎮需要遷建。對被淹沒的土地和設施等要付賠償費。要妥善安排移民的生產和生活,這是一份十分重要而復雜的工作。在我國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要采取適當措施加以利用。三峽工程移民百萬,所采用的“以人為本”、“就地開發性移民”,統籌安排生產和生活,是解決好庫區移民的重要舉措。

(二)滑坡、坍岸

岸坡浸水后,在水庫水位降低時,有可能因喪失穩定而坍滑。庫區大范圍坍岸,會加劇水庫淤積:而壩址附近的滑坡。將給工程的正常施工和運行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意大利互依昂拱壩,因庫區大滑坡,巖體驟然滑入水庫,使庫水漫溢壩頂而突然下泄,造成下游巨大災害,并使水庫淤滿報廢。有的工程在施工中由于壩址附近發生滑坡,被迫改變設計,甚至中途停工,應當引以為戒。

(三)水庫淤積

由于水流入庫的流速減小,挾沙能力降低,使泥沙顆粒先粗后細逐漸下沉,造成淤積。淤積不僅使庫容減小,縮短水庫壽命,加大淹沒損失,還將影響電站和航運的正常運行。解決和減輕水庫淤積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種草等水土保持工作,而水庫的合理運行,如蓄清排渾、利用易重流排沙也是減小水庫淤積的有效措施。

(四)生態變化

建壩蓄水對生態環境有很大影響,受影響的有庫區和下游陸地生態系統,也有河流水生生態系統或直至河口生態系統。例如,水庫淹沒影響陸生植物生存,并破壞其生存環境。又如,水環境變化對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的種群、數量、棲息場所、繁殖場所有致命影響。

二、利工程對水庫下游的影響

(一)河道水流中挾帶的泥沙在庫內沉積后,下泄清水的沖刷能力加大,將河床刷深,河水位下降,岸邊地下水位也相應降低;同時,還可能引起主河槽的游動,或沖刷下游橋基和護岸工程。為此,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庫,需研究下游河床的演變趨勢,并提出適當的處理措施。

(二)枯水期,由于電站和灌溉用水,下泄流量增加,對航運有利。但當電站擔負峰荷,又將給航運帶來不便。為了不使河道干涸,不過分降低下游的地下水位,保護水生動物的生長和維持河道的自然風光,應經常泄放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以保護河流的正常功能。

(三)除溢洪道外,自水庫泄放的水流大多來自水庫深層,水溫較低且變幅小,因而,壩下的河水水溫夏季較建庫前低.冬季較建庫前高。

(四)庫水的渾濁度和水溫一樣,隨水深而異。工業和生活用水要求渾濁度不得過高。水庫中,底層水溫較低,水中溶解的氧也低,對作物生長和魚類生存都不利。此外,在河道上建壩(閘),一方面為航運和樞紐上游的木材浮運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河道受阻,需要設置通航,過木和過魚建筑物。

三、防止水利工程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對策

(一)增強生態意識。強化水利規劃

加強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建設是當前水利工作面向“三農”的重心所在,因此提高廣大水利工作者的生態水利意識的意義非常重大。首先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生態水利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抓好現有已建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使其真正實現從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的過渡,完善現有水利工程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實現水利工程的持續發展。其三是大力推廣節水農業.在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

(二)堅持生態標準.做到標本兼治

眾所周知,洪澇災害的頻發主要是由于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建設要緊密結合在~起.堅持生態治理的目標不變、標準不變、做到標本兼治。繼續抓好各地的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工作,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開展科學研究。實現技術治理

在目前情況下,各級水利部門都要在科學研究上做文章,力爭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加強庫區生態群落調查,開展已建水庫生態系統的健康評估與預測;合理調度水庫及其他水利設施,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保持河流的蜿蜒性來保護河流形態多樣性。即在河道整治工程中,應尊重天然河道形態,避免直線和折線型的河道設計,保持河道斷面的多樣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斷面;河道防護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的透水材料,特別注意采用當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設計應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提供魚類產卵條件以及鳥類、水禽棲息地和避難所;利用生態系統自我凈化和自我修復功能,開發與推廣生態系統治污技術。

四、總結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有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要從長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脫出來,走向生態水利的持續發展軌道,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之外,必須從政治、法制、經濟、技術上做文章,構筑起一個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實現對水利工程的綜合治理。具體的講,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力量,落實行政保障措施;二是要加強法制建設力度,落實法制保障措施:三是加強經濟管理力度,落實經濟保障措施:四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力度,落實技術保障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水利工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第6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滏陽河 防洪 治理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3―123-02

當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發生嚴重的干旱,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現在干旱,就忽視防洪問題,我們不要忘了去年6月,我國南部地區遭受大暴雨的襲擊,使該地區人民生命和財產受到巨大損失,預計,今年邯鄲地區汛情也不容樂觀。如何做好防洪減災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是防汛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水利工作者首要任務之一。

滏陽河發源于我市的峰峰礦區,流域面積2747.7平方公里,在長165公里的河段就有4條支流匯入,源短、坡陡、流急,河道上大下小,極易泛濫成災,建國后的1956年、1963年,就因兩次出現較大洪水,而導致農田、城市受淹,大批水利設施遭受破壞。此后三十多年間,也曾多次出現洪水,對城市城鄉安全造成威脅。

為避水害,我們曾多次對滏陽河進行大規模的治理,修建堤防、開挖支漳河分洪道、設置馬頭高萸、黃梁夢、永年洼等蓄滯洪區,對城鎮、工業區和交通主干道,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然而,63年后到現在的幾十年間,由于再次出現大的洪澇災害,滏陽河防洪工程及設施的防災減災作用沒能得到體現,工程的意義不被群眾所認識,致使滏陽河防洪系統遭受了嚴重破壞,加之國家投入減少,又一時得不一恢復,到目前,滏陽河河道淤積、堤防被毀、分洪口被堵、蓄滯洪區居民回遷等十分普遍,造成滏陽河行洪能力和抵御洪水標準的大大降低,如馬頭至斗亡牛河口,特洪標準為100秒立方米,現僅能過流76秒立方米,忙年河至張莊橋行洪標準為200秒立方米,現僅能過131秒立方米,滏陽河市內段行洪標準為40秒立方米,現僅能過流25秒立方米,支漳河分洪道行洪標準200秒立方米,現過流能力不到150秒立方米,永年洼滯洪區的滯洪量遠遠達不到設計標準的3000萬立方米,都遠遠滯后于城鄉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我市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6.8”洪水就是對我們敲響的如果在滏陽河再次發生類似63年的大洪水,損失將是極其慘重的。災后重建也將是十分艱難的。重建滏陽河防洪系統、大幅度提高防洪標準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當務之急,應做好以下工作:

1、高標準恢復滏陽河防洪系統

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叫做“大災之后必有大治、亡羊補牢”,然而,對防汛抗洪這樣事關生死存亡的大事,如要等到“大災”或“亡羊”之后,再去“大治”,再去“補牢”,將要付出的是一個多么大的犧牲!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僥幸”心理。消除“麻痹”思想,將防洪工程建設做為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保證,不僅舍得投入,還要早投、長期投,投的越早,投的越多,產生的減災效益就越大。我市滏陽河防洪系統的恢復,當前應按著先恢復河道行洪斷面、建設高標準堤防。配套分、緩、蓄洪工程的順序,分年度、有計劃地從邯鄲市迅速向沿線延伸。

2、實行“防”治相結合

滏陽河及其在我市的幾條支流,都發源于西部山區或丘陵地區,這里的植被覆蓋率低,水源涵養能為差,水土流失重,應根據這一狀沉在各條河流的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采取非工程防治措施,減少洪水產生的機率。

3、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機制

按照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制度,把滏陽河防洪工程的日常管理與維修納入河道主管部門的工作,從專業的角度,確保工程安全運用,發揮效益。將沿河堤防工程的恢復保護和搶險責任落實到當地政府,建立防洪工程大后方。做到防洪工程日常有人管,出險有人搶,主管部門和行政區域共同建設,確保防洪安全。

4、建立完整的防洪投資體系

滏陽河防洪工程建設是一項純公益性的投,建設投人大,而直接經濟收益幾乎為零,如果單靠國家投資建設和管理,則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依靠社會力量,逐步建立滏陽河防洪基金。用于防洪工程的管理、維護和興建。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廣州市向市民征收防洪工程費治理險工險段的成功經驗,嘗試向沿河企業和城鎮居民籌資資金。而當前滏陽河治理和防洪工程恢復則可在政府適當予以補貼的情況下,強調這一工程的巨大減災效益,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并可考慮申請貸款或發行債券,以盡快付諸實施。

5、建立提高人民群眾的水患意識

自63年以來,滏陽河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洪澇災害,群眾的水患意識普遍淡薄,存在“淹比旱強”、“淹點沒啥”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存在是造成澄陽河防洪工程倍受侵害的根源,我們要把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做為搞好防洪工作的主要內容,以我國96.8洪水災害和今年長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為典型,今昔對比,深入抗洪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將《防洪法》有關內容和精神貫徹到干家萬戶。同時還要加強群眾的防洪知識普及。使群眾具備一定的搶險救災和水申求生能力。

第7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防御、減輕洪澇災害,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制定本法。

第二條防洪工作實行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第三條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防洪費用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承擔相結合的原則籌集。

第四條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應當服從防洪總體安排,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

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與流域水資源的綜合開發相結合。

本法所稱綜合規劃是指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綜合規劃。

第五條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依靠科技進步,有計劃地進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鞏固、提高防洪能力。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澇災害后的恢復與救濟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蓄滯洪區予以扶持;蓄滯洪后,應當依照國家規定予以補償或者救助。

第八條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的領導下,負責全國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防洪協調和監督管理職責。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

第二章防洪規劃

第九條防洪規劃是指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區域的洪澇災害而制定的總體部署,包括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洪規劃,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以及區域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區域的綜合規劃;區域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基本依據。

第十條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規劃,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該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國務院批準。

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或者區域防洪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據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江河、河段、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擬定,分別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提出意見后,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城市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流域防洪規劃、上一級人民政府區域防洪規劃編制,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審批程序批準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一條編制防洪規劃,應當遵循確保重點、兼顧一般,以及防汛和抗旱相結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洪澇規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以及國民經濟對防洪的要求,并與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

防洪規劃應當確定防護對象、治理目標和任務、防洪措施和實施方案,劃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的范圍,規定蓄滯洪區的使用原則。

第十二條受風暴潮威脅的沿海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把防御風暴潮納入本地區的防洪規劃,加強海堤(海塘)、擋潮閘和沿海防護林等防御風暴潮工程體系建設,監督建筑物、構筑物的設計和施工符合防御風暴潮的需要。

第十三條山洪可能誘發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區以及其他山洪多發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進行全面調查,劃定重點防治區,采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鎮和其他居民點以及工廠、礦山、鐵路和公路干線的布局,應當避開山洪威脅;已經建在受山洪威脅的地方的,應當采取防御措施。

第十四條平原、洼地、水網圩區、山谷、盆地等易澇地區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除澇治澇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完善排水系統,發展耐澇農作物種類和品種,開展洪澇、干旱、鹽堿綜合治理。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區排澇管網、泵站的建設和管理。

第十五條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長江、黃河、珠江、遼河、淮河、海河入海河口的整治規劃。

在前款入海河口圍海造地,應當符合河口整治規劃。

第十六條防洪規劃確定的河道整治計劃用地和規劃建設的堤防用地范圍內的土地,經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地區核定,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可以劃定為規劃保留區;該規劃保留區范圍內的土地涉及其他項目用地的,有關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時,應當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規劃保留區依照前款規定劃定后,應當公告。

前款規劃保留區內不得建設與防洪無關的工礦工程設施;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工礦建設項目確需占用前款規劃保留區內的土地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并征求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防洪規劃確定的擴大或者開辟的人工排洪道用地范圍內的土地,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有關地區核定,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可以劃定為規劃保留區,適用前款規定。

第十七條在江河、湖泊上建設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等,應當符合防洪規劃的要求;水庫應當按照防洪規劃的要求留足防洪庫容。

前款規定的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時,應當附具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符合防洪規劃要求的規劃同意書。

第三章治理與防護

第十八條防治江河洪水,應當蓄泄兼施,充分發揮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庫、洼淀、湖泊調蓄洪水的功能,加強河道防護,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暢通。

防治江河洪水,應當保護、擴大流域林草植被,涵養水源,加強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第十九條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等工程,應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不得任意改變河水流向。

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的規劃治導線由流域管理機構擬定,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其他江河、河段的規劃治導線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河段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省界河道的規劃治導線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組織江河、河段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提出意見后,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二十條整治河道、湖泊,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整治航道,應當符合江河、湖泊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在竹木流放的河流和漁業水域整治河道的,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并事先征求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響行洪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安全。

第二十一條河道、湖泊管理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防護,確保暢通。

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河段、湖泊,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省界河道、湖泊以及國(邊)界河道、湖泊,由流域管理機構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劃定依法實施管理。其他河道、湖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機構的劃定依法實施管理。

有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和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

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由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規定界定;其他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規定界定。

第二十二條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和岸線的利用,應當符合行洪、輸水的要求。

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

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

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安全的河段,應當限定航速。限定航速的標志,由交通主管部門與水行政主管部門商定后設置。

第二十三條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進行治理,有計劃地退地還湖。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應當進行科學論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不妨礙行洪、輸水后,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四條對居住在行洪河道內的居民,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外遷。

第二十五條護堤護岸的林木,由河道、湖泊管理機構組織營造和管理。護堤護岸林木,不得任意砍伐。采伐護堤護岸林木的,須經河道、湖泊管理機構同意后,依法辦理采伐許可手續,并完成規定的更新補種任務。

第二十六條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防洪標準,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建設單位限期改建或者拆除。

第二十七條建設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取水、排水等工程設施,應當符合防洪標準、岸線規劃、航運要求和其他技術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響河勢穩定、妨礙行洪暢通;其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前,其中的工程建設方案應當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前述防洪要求審查同意。

前款工程設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間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設單位應當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該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審查批準后,方可依法辦理開工手續;安排施工時,應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位置和界限進行。

第二十八條對于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依照本法規定建設的工程設施,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依法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時,被檢查者應當如實提供有關的情況和資料。

前款規定的工程設施竣工驗收時,應當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第四章防洪區和防洪工程設施的管理

第二十九條防洪區是指洪水泛濫可能淹及的地區,分為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

洪泛區是指尚無工程設施保護的洪水泛濫所及的地區。

蓄滯洪區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內的河堤背水面以外臨時貯存洪水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

防洪保護區是指在防洪標準內受防洪工程設施保護的地區。

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的范圍,在防洪規劃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劃定,并報請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予以公告。

第三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洪規劃對防洪區內的土地利用實行分區管理。

第三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區安全建設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對防洪區內的單位和居民進行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識,提高水患意識;按照防洪規劃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體系和水文、氣象、通信、預警以及洪澇災害監測系統,提高防御洪水能力;組織防洪區內的單位和居民積極參加防洪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洪避洪措施。

第三十二條洪泛區、蓄滯洪區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按照防洪規劃的要求,制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計劃,控制蓄滯洪區人口增長,對居住在經常使用的蓄滯洪區的居民,有計劃地組織外遷,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

因蓄滯洪區而直接受益的地區和單位,應當對蓄滯洪區承擔國家規定的補償、救助義務。國務院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對蓄滯洪區的扶持和補償、救助制度。

國務院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管理辦法以及對蓄滯洪區的扶持和補償、救助辦法。

第三十三條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應當就洪水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建設項目對防洪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評價,編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時,應當附具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洪水影響評價報告。

在蓄滯洪區內建設的油田、鐵路、公路、礦山、電廠、電信設施和管道,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應當包括建設單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時,其防洪工程設施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驗收。

在蓄滯洪區內建造房屋應當采用平頂式結構。

第三十四條大中城市,重要的鐵路、公路干線,大型骨干企業,應當列為防洪重點,確保安全。

受洪水威脅的城市、經濟開發區、工礦區和國家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等,應當重點保護,建設必要的防洪工程設施。

城市建設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溝叉、貯水湖塘洼淀和廢除原有防洪圍堤;確需填堵或者廢除的,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報城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三十五條屬于國家所有的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設計,在竣工驗收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規定,劃定管理和保護范圍。

屬于集體所有的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劃定保護范圍。

在防洪工程設施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設施安全的活動。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對水庫大壩的定期檢查和監督管理。對未達到設計洪水標準、抗震設防要求或者有嚴重質量缺陷的險壩,大壩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單位采取除險加固措施,限期消除危險或者重建,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優先安排所需資金。對可能出現垮壩的水庫,應當事先制定應急搶險和居民臨時撤離方案。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尾礦壩的監督管理,采取措施,避免因洪水導致垮壩。

第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侵占、毀損水庫大壩、堤防、水閘、護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以及防汛備用的器材、物料等。

第五章防汛抗洪

第三十八條防汛抗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第三十九條國務院設立國家防汛指揮機構,負責領導、組織全國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

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可以設立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該江河、湖泊的流域管理機構負責人等組成的防汛指揮機構,指揮所管轄范圍內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流域管理機構。

有防汛抗洪任務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由有關部門、當地駐軍、人民武裝部負責人等組成的防汛指揮機構,在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指揮本地區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必要時,經城市人民政府決定,防汛指揮機構也可以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城市市區辦事機構,在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城市市區的防汛抗洪日常工作。

第四十條有防汛抗洪任務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工程實際狀況和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制定防御洪水方案(包括對特大洪水的處置措施)。

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防御洪水方案,由國家防汛指揮機構制定,報國務院批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其他江河的防御洪水方案,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有關部門批準。防御洪水方案經批準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承擔防汛抗洪任務的部門和單位,必須根據防御洪水方案做好防汛抗洪準備工作。

第四十一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根據當地的洪水規律,規定汛期起止日期。

當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證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庫水位接近設計洪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設施發生重大險情時,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

第四十二條對河道、湖泊范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防汛指揮機構責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機構組織強行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

在緊急防汛期,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或者其授權的流域、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指揮機構有權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作出緊急處置。

第四十三條在汛期,氣象、水文、海洋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及時向有關防汛指揮機構提供天氣、水文等實時信息和風暴潮預報;電信部門應當優先提供防汛抗洪通信的服務;運輸、電力、物資材料供應等有關部門應當優先為防汛抗洪服務。

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應當執行國家賦予的抗洪搶險任務。

第四十四條在汛期,水庫、閘壩和其他水工程設施的運用,必須服從有關的防汛指揮機構的調度指揮和監督。

在汛期,水庫不得擅自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蓄水,其汛期限制水位以上的防洪庫容的運用,必須服從防汛指揮機構的調度指揮和監督。

在凌汛期,有防凌汛任務的江河的上游水庫的下泄水量必須征得有關的防汛指揮機構的同意,并接受其監督。

第四十五條在緊急防汛期,防汛指揮機構根據防汛抗洪的需要,有權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人力,決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礙物和其他必要的緊急措施;必要時,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防汛指揮機構的決定,依法實施陸地和水面交通管制。

依照前款規定調用的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在汛期結束后應當及時歸還;造成損壞或者無法歸還的,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給予適當補償或者作其他處理。取土占地、砍伐林木的,在汛期結束后依法向有關部門補辦手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對取土后的土地組織復墾,對砍伐的林木組織補種。

第四十六條江河、湖泊水位或者流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洪標準,需要啟用蓄滯洪區時,國務院,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指揮機構,按照依法經批準的防御洪水方案中規定的啟用條件和批準程序,決定啟用蓄滯洪區。依法啟用蓄滯洪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攔、拖延;遇到阻攔、拖延時,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強制實施。

第四十七條發生洪澇災害后,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做好災區的生活供給、衛生防疫、救災物資供應、治安管理、學校復課、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等救災工作以及所管轄地區的各項水毀工程設施修復工作。水毀防洪工程設施的修復,應當優先列入有關部門的年度建設計劃。

國家鼓勵、扶持開展洪水保險。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投入的總體水平。

第四十九條江河、湖泊的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需投資,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分級負責,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承擔。城市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需投資,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擔。

受洪水威脅地區的油田、管道、鐵路、公路、礦山、電力、電信等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自籌資金,興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

第五十條中央財政應當安排資金,用于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堤壩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時的抗洪搶險和水毀防洪工程修復。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用于本行政區域內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地區的抗洪搶險和水毀防洪工程修復。

第五十一條國家設立水利建設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受洪水威脅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加強本行政區域內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可以規定在防洪保護區范圍內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

第五十二條有防洪任務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維護。

第五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災資金和物資。

各級人民政府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防洪、救災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違反本法第十七條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規劃同意書,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設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辦規劃同意書手續;違反規劃同意書的要求,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違反規劃同意書的要求,影響防洪但尚可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違反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未按照規劃治導線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等工程,影響防洪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六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排除阻礙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的;

(二)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的;

(三)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的。

第五十七條違反本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三條規定,圍海造地、圍湖造地、圍墾河道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既不恢復原狀也不采取其他補救措施的,代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從事工程設施建設活動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辦審查同意或者審查批準手續;工程設施建設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影響行洪但尚可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九條違反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未編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防洪工程設施未經驗收,即將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限期驗收防洪工程設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因城市建設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溝叉、貯水湖塘洼淀和廢除原有防洪圍堤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第六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破壞、侵占、毀損堤防、水閘、護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以及防汛備用的器材、物料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壞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二條阻礙、威脅防汛指揮機構、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三條截留、挪用防洪、救災資金和物資,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四條除本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外,本章規定的行政處罰和行政措施,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決定,或者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權限決定。但是,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規定的治安管理處罰的決定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五條國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第二十七條或者第三十四條規定,嚴重影響防洪的;

(二),,,致使防汛抗洪工作遭受重大損失的;

(三)拒不執行防御洪水方案、防汛搶險指令或者蓄滯洪方案、措施、汛期調度運用計劃等防汛調度方案的;

(四)違反本法規定,導致或者加重毗鄰地區或者其他單位洪災損失的。

第8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字]環境地質災害 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99-2

0 前言

我國地廣物博、人口眾多,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地質災害現象比較嚴重。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在地球內外動力或者人為地質動力的作用影響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最終危害了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和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根據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分類,地質災害有30種之多。由雨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建筑工程、砍伐森林等人為因素誘發的為人為地質災害。目前,地質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影響環境地質災害的因素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由自然和人為的雙重作用下協同產生的,在成因上具有自然形成和人為誘發的雙重屬性。所以說,地質災害不同于通常情況下的天災人禍,一般意義上它既屬于自然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處于人為災害的范疇之內。近年來,隨著人口壓力的不斷增長和獲取經濟效益的需求,人們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工程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森林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引發了頻繁的地質災害。對地質災害的頻發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重視,在地質調查中正確評估其危險性,提出有效措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做到經濟水平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 環境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

1.1 自然因素

氣候因素是誘發環境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暴風和大雪等惡劣天氣與地質災害的形成關系密切。目前,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經常把天氣情況和地質災害放在一起進行名為“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1】的報導,形象鮮明的說明了天氣情況對地質的重要性。例如短時間的強降雨或者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極易誘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現象,每年七月至九月這段時間為雨水期,易引發洪澇災害,到時全國各地都會加強防洪工作,堤壩泄洪工作都要接受嚴峻的考驗。98年大洪水使數十萬人民群眾流離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是慘痛的歷史教訓。其次,地質災害主要是地質的不良作用,受地質地形影響很大。我國地形的總體走勢為東低西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臺階,主要為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和高原地區,平原地區的地質災害為地面沉降,近年來,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區和河南、山西等平原城市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丘陵和高原地區主要處于臺階交接處,地勢陡峭,地殼活動劇烈,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質災害。地質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和發育歷史等,形成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是巖性和地質構造兩個方面。斷層和節理破壞了巖層的完整度,使巖層的強度降低,易造成山體滑坡,破碎的巖石層遭遇暴雨時又會形成泥石流。

1.2 人為因素

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人類的工程建設活動范圍和規模逐漸擴大。如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世界第一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以及全程1965公里,作為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的青藏鐵路等工程建設規模和范圍空前宏大。這些工程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方便了交通運輸,縮小了東西方經濟差距。但是,人類在進行工程活動時忽略了環境保護,破壞了生態平衡。目前,地質災害的頻發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為因素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中常見的不平衡現象主要有邊坡失穩、坡腳變陡,加重水土流失等【2】。首先,人們在公路、鐵路等設施修建的過程中采取挖邊坡的方法,形成人為的高陡險坡,容易造成滑坡現象;其次為了發展山區,政府加大力度修建山區水庫,但是由于天氣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水庫和渠道可能會發生遺漏現象,對山區巖層起到了浸潤和軟化的作用,導致了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此外,在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中,部分企業沒有依照國家條例,操作不規范,預留礦柱過少,容易發生坍塌現象,致使山體開裂,繼而引發滑坡等地質災害。受到經濟利益的趨勢,很多企業不考慮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采石放炮破壞土質環境,對森林過度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我們在工程建設時必須兼顧環境因素,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

2 主要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是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六種災害。對于地質災害問題,應該預防為主,重點治理,最大程度上減少財產損失,保證生命安全。在這里,主要針對以下三種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進行了研究探討。

2.1 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主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是一種由于地下松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目前,我國50多個城市都出現了地陷現象,珠三角地區、華北平原等地成為重災區。它不僅破壞了城市設施,妨礙了城市建設,而且導致土質惡化,局部農田常年積水,漬害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潛在危險較大【3】。在防治研究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方面的經驗,著重于水準測量、基巖標和分層標等傳統技術方法的利用,始終把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工作作為防治地面沉降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減少地下水的抽取并增加地面水的補給。

2.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山區頻發的一種地質災害,主要是由于暴雨雪天氣或者其他自然災害引發山體滑坡并攜帶泥沙和石塊的特殊洪流,屬于山區汛期時的一種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泥石流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對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預防和緩解措施主要有:首先,在泥石流地區可以修建一定的建筑物如丁壩、護坡、擋墻等抵御或者消除泥石流對主建筑物的沖擊,側蝕和埋淤;其次,加強天氣、水文預報的精準度和及時性,在泥石流地區進行定點觀測研究,做好泥石流的預防預測工作;此外,泥石流的產生和危害程度與生態環境的質量關系密切。我們可以提高山區的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建立起天然的保護屏障,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的產生,而且可以降低泥石流的發生頻率。

2.3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主要指巖體或者是斜坡上的土體受地下水活動、河流沖刷或者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整體或者分散的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滑坡的發生主要受地質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河流、江海地區以及地震帶、斷裂帶常常發生滑坡現象。預防和治理滑坡這一地質災害:首先,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梢赃x擇在滑坡邊界修建水溝,滑坡區內在坡面修筑排水溝或者進行人工植被覆蓋,減少地下水下滲;其次,滑坡發生時,政府要組織群眾迅速撤離危險地帶,通知附近地區做好撤離準備,隨時關注災情的變化。此外,還可以修筑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坡體的外形,注重預防滑坡的工程措施的修建。

3 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誘發環境地質災害的因素中,人為因素的比例逐漸增大。我們必須加強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生態平衡,正確處理經濟與環境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解偉,山永祥.淺談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J].價值工程,2012,(05):187-189.

第9篇:洪澇災害防治措施范文

第一條為了防治洪水災害,維護人民利益,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條防洪工作實行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第三條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防洪費用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承擔相結合的原則籌集。

第四條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應當服從防洪總體安排,實行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原則。

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與流域水資源的綜合開發相結合。

本法所稱綜合規劃是指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綜合規劃。

第五條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依靠科技進步,有計劃地進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鞏固、提高防洪能力。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澇災害后的恢復與救濟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蓄滯洪區予以扶持;蓄滯洪后,應當依照國家規定予以補償或者救助。

第八條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的領導下,負責全國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防洪協調和監督管理職責。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等日常工作??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防洪工作。

第二章防洪規劃

第九條防洪規劃是指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區域的洪澇災害而制定的總體部署,包括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洪規劃,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以及區域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區域的綜合規劃;區域防洪規劃應當服從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基本依據。

第十條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規劃,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該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國務院批準。

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或者區域防洪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據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規劃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江河、河段、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擬定,分別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提出意見后,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城市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流域防洪規劃、上一級人民政府區域防洪規劃編制,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審批程序批準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一條編制防洪規劃,應當遵循確保重點、兼顧一般,以及防汛和抗旱相結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洪澇規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以及國民經濟對防洪的要求,并與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

防洪規劃應當確定防護對象、治理目標和任務、防洪措施和實施方案,劃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的范圍,規定蓄滯洪區的使用原則。

第十二條受風暴潮威脅的沿海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把防御風暴潮納入本地區的防洪規劃,加強海堤(海塘)、擋潮閘和沿海防護林等防御風暴潮工程體系建設,監督建筑物、構筑物的設計和施工符合防御風暴潮的需要。

第十三條山洪可能誘發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區以及其他山洪多發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進行全面調查,劃定重點防治區,采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鎮和其他居民點以及工廠、礦山、鐵路和公路干線的布局,應當避開山洪威脅;已經建在受山洪威脅的地方的,應當采取防御措施。

第十四條平原、洼地、水網圩區、山谷、盆地等易澇地區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除澇治澇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完善排水系統,發展耐澇農作物種類和品種,開展洪澇、干旱、鹽堿綜合治理。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區排澇管網、泵站的建設和管理。

第十五條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長江、黃河、珠江、遼河、淮河、海河入海河口的整治規劃。

在前款入海河口圍海造地,應當符合河口整治規劃。

第十六條防洪規劃確定的河道整治計劃用地和規劃建設的堤防用地范圍內的土地,經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地區核定,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可以劃定為規劃保留區;該規劃保留區范圍內的土地涉及其他項目用地的,有關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時,應當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規劃保留區依照前款規定劃定后,應當公告。

前款規劃保留區內不得建設與防洪無關的工礦工程設施;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工礦建設項目確需占用前款規劃保留區內的土地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并征求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防洪規劃確定的擴大或者開辟的人工排洪道用地范圍內的土地,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有關地區核定,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可以劃定為規劃保留區,適用前款規定。

第十七條在江河、湖泊上建設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等,應當符合防洪規劃的要求;水庫應當按照防洪規劃的要求留足防洪庫容。

前款規定的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時,應當附具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符合防洪規劃要求的規劃同意書。

第三章治理與防護

第十八條防治江河洪水,應當蓄泄兼施,充分發揮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庫、洼淀、湖泊調蓄洪水的功能,加強河道防護,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暢通。

防治江河洪水,應當保護、擴大流域林草植被,涵養水源,加強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第十九條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等工程,應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不得任意改變河水流向。

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的規劃治導線由流域管理機構擬定,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其他江河、河段的規劃治導線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河段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省界河道的規劃治導線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組織江河、河段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提出意見后,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二十條整治河道、湖泊,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整治航道,應當符合江河、湖泊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在竹木流放的河流和漁業水域整治河道的,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并事先征求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響行洪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安全。

第二十一條河道、湖泊管理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防護,確保暢通。

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河段、湖泊,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省界河道、湖泊以及國(邊)界河道、湖泊,由流域管理機構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劃定依法實施管理。其他河道、湖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機構的劃定依法實施管理。

有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和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

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由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規定界定;其他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規定界定。

第二十二條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和岸線的利用,應當符合行洪、輸水的要求。

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

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安全的河段,應當限定航速。限定航速的標志,由交通主管部門與水行政主管部門商定后設置。

第二十三條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進行治理,有計劃地退地還湖。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應當進行科學論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不妨礙行洪、輸水后,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四條對居住在行洪河道內的居民,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外遷。

第二十五條護堤護岸的林木,由河道、湖泊管理機構組織營造和管理。護堤護岸林木,不得任意砍伐。采伐護堤護岸林木的,須經河道、湖泊管理機構同意后,依法辦理采伐許可手續,并完成規定的更新補種任務。

第二十六條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防洪標準,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責令建設單位限期改建或者拆除。

第二十七條建設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取水、排水等工程設施,應當符合防洪標準、岸線規劃、航運要求和其他技術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響河勢穩定、妨礙行洪暢通;其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前,其中的工程建設方案應當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前述防洪要求審查同意。

前款工程設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間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設單位應當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該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審查批準后,方可依法辦理開工手續;安排施工時,應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位置和界限進行。

第二十八條對于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依照本法規定建設的工程設施,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依法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時,被檢查者應當如實提供有關的情況和資料。

前款規定的工程設施竣工驗收時,應當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第四章防洪區和防洪工程設施的管理

第二十九條防洪區是指洪水泛濫可能淹及的地區,分為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

洪泛區是指尚無工程設施保護的洪水泛濫所及的地區。

蓄滯洪區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內的河堤背水面以外臨時貯存洪水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

防洪保護區是指在防洪標準內受防洪工程設施保護的地區。

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的范圍,在防洪規劃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劃定,并報請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批準后予以公告。

第三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洪規劃對防洪區內的土地利用實行分區管理。

第三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洪區安全建設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對防洪區內的單位和居民進行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識,提高水患意識;按照防洪規劃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體系和水文、氣象、通信、預警以及洪澇災害監測系統,提高防御洪水能力;組織防洪區內的單位和居民積極參加防洪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洪避洪措施。

第三十二條洪泛區、蓄滯洪區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按照防洪規劃的要求,制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計劃,控制蓄滯洪區人口增長,對居住在經常使用的蓄滯洪區的居民,有計劃地組織外遷,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

因蓄滯洪區而直接受益的地區和單位,應當對蓄滯洪區承擔國家規定的補償、救助義務。國務院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對蓄滯洪區的扶持和補償、救助制度。

國務院和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管理辦法以及對蓄滯洪區的扶持和補償、救助辦法。

第三十三條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應當就洪水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建設項目對防洪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評價,編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準時,應當附具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洪水影響評價報告。

在蓄滯洪區內建設的油田、鐵路、公路、礦山、電廠、電信設施和管道,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應當包括建設單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時,其防洪工程設施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驗收。

在蓄滯洪區內建造房屋應當采用平頂式結構。

第三十四條大中城市,重要的鐵路、公路干線,大型骨干企業,應當列為防洪重點,確保安全。

受洪水威脅的城市、經濟開發區、工礦區和國家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等,應當重點保護,建設必要的防洪工程設施。

城市建設不得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溝叉、貯水湖塘洼淀和廢除原有防洪圍堤;確需填堵或者廢除的,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報城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三十五條屬于國家所有的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設計,在竣工驗收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規定,劃定管理和保護范圍。

屬于集體所有的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劃定保護范圍。

在防洪工程設施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設施安全的活動。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對水庫大壩的定期檢查和監督管理。對未達到設計洪水標準、抗震設防要求或者有嚴重質量缺陷的險壩,大壩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單位采取除險加固措施,限期消除危險或者重建,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優先安排所需資金。對可能出現垮壩的水庫,應當事先制定應急搶險和居民臨時撤離方案。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尾礦壩的監督管理,采取措施,避免因洪水導致垮壩。

第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侵占、毀損水庫大壩、堤防、水閘、護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以及防汛備用的器材、物料等。

第五章防汛抗洪

第三十八條防汛抗洪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

第三十九條國務院設立國家防汛指揮機構,負責領導、組織全國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

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可以設立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該江河、湖泊的流域管理機構負責人等組成的防汛指揮機構,指揮所管轄范圍內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流域管理機構。

有防汛抗洪任務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由有關部門、當地駐軍、人民武裝部負責人等組成的防汛指揮機構,在上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指揮本地區的防汛抗洪工作,其辦事機構設在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必要時,經城市人民政府決定,防汛指揮機構也可以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城市市區辦事機構,在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城市市區的防汛抗洪日常工作。

第四十條有防汛抗洪任務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工程實際狀況和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制定防御洪水方案(包括對特大洪水的處置措施)。

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防御洪水方案,由國家防汛指揮機構制定,報國務院批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其他江河的防御洪水方案,由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有關部門批準。防御洪水方案經批準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

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承擔防汛抗洪任務的部門和單位,必須根據防御洪水方案做好防汛抗洪準備工作。

第四十一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根據當地的洪水規律,規定汛期起止日期。

當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證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庫水位接近設計洪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設施發生重大險情時,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

第四十二條對河道、湖泊范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防汛指揮機構責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機構組織強行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

在緊急防汛期,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或者其授權的流域、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指揮機構有權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作出緊急處置。

第四十三條在汛期,氣象、水文、海洋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及時向有關防汛指揮機構提供天氣、水文等實時信息和風暴潮預報;電信部門應當優先提供防汛抗洪通信的服務;運輸、電力、物資材料供應等有關部門應當優先為防汛抗洪服務。

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應當執行國家賦予的抗洪搶險任務。

第四十四條在汛期,水庫、閘壩和其他水工程設施的運用,必須服從有關的防汛指揮機構的調度指揮和監督。

在汛期,水庫不得擅自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蓄水,其汛期限制水位以上的防洪庫容的運用,必須服從防汛指揮機構的調度指揮和監督。

在凌汛期,有防凌汛任務的江河的上游水庫的下泄水量必須征得有關的防汛指揮機構的同意,并接受其監督。

第四十五條在緊急防汛期,防汛指揮機構根據防汛抗洪的需要,有權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人力,決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礙物和其他必要的緊急措施;必要時,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防汛指揮機構的決定,依法實施陸地和水面交通管制。

依照前款規定調用的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在汛期結束后應當及時歸還;造成損壞或者無法歸還的,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給予適當補償或者作其他處理。取土占地、砍伐林木的,在汛期結束后依法向有關部門補辦手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對取土后的土地組織復墾,對砍伐的林木組織補種。

第四十六條江河、湖泊水位或者流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洪標準,需要啟用蓄滯洪區時,國務院,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指揮機構,按照依法經批準的防御洪水方案中規定的啟用條件和批準程序,決定啟用蓄滯洪區。依法啟用蓄滯洪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攔、拖延;遇到阻攔、拖延時,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強制實施。

第四十七條發生洪澇災害后,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做好災區的生活供給、衛生防疫、救災物資供應、治安管理、學校復課、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等救災工作以及所管轄地區的各項水毀工程設施修復工作。水毀防洪工程設施的修復,應當優先列入有關部門的年度建設計劃。國家鼓勵、扶持開展洪水保險。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投入的總體水平。

第四十九條江河、湖泊的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需投資,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分級負責,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承擔。城市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需投資,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擔。

受洪水威脅地區的油田、管道、鐵路、公路、礦山、電力、電信等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自籌資金,興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

第五十條中央財政應當安排資金,用于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堤壩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時的抗洪搶險和水毀防洪工程修復。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用于本行政區域內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地區的抗洪搶險和水毀防洪工程修復。

第五十一條國家設立水利建設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受洪水威脅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加強本行政區域內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可以規定在防洪保護區范圍內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

第五十二條有防洪任務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維護。

第五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災資金和物資。

各級人民政府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防洪、救災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違反本法第十七條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簽署規劃同意書,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設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電站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辦規劃同意書手續;違反規劃同意書的要求,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違反規劃同意書的要求,影響防洪但尚可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違反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未按照規劃治導線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等工程,影響防洪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六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排除阻礙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的;

(二)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的;

(三)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的。

第五十七條違反本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三條規定,圍海造地、圍湖造地、圍墾河道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既不恢復原狀也不采取其他補救措施的,代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從事工程設施建設活動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辦審查同意或者審查批準手續;工程設施建設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影響行洪但尚可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九條違反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未編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防洪工程設施未經驗收,即將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限期驗收防洪工程設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因城市建設擅自填堵原有河道溝叉、貯水湖塘洼淀和廢除原有防洪圍堤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第六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破壞、侵占、毀損堤防、水閘、護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設施以及防汛備用的器材、物料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壞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二條阻礙、威脅防汛指揮機構、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三條截留、挪用防洪、救災資金和物資,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四條除本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外,本章規定的行政處罰和行政措施,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決定,或者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權限決定。但是,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規定的治安管理處罰的決定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五條國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第二十七條或者第三十四條規定,嚴重影響防洪的;

(二),,,致使防汛抗洪工作遭受重大損失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村长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a级网站 | 成人亲子乱子伦视频 |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 | 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 | 成人ab片| 欧美另类69xxxxx极品 | 久久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啪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日本b站一卡二卡乱码入口 日本s色大片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免费大片888 | 免费亚洲网站 | 国产香港特级一级毛片 | 女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伦理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 | 久久久久日韩精品无 | 久久国产欧美 | 欧美成人毛片 |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 亚州免费一级毛片 | 四色6677最新永久网站 | 亚洲成年人专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 97国产大学生情侣11在线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入口 | 日韩久久久精品首页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亚洲天堂久久新 | 亚洲观看视频 | 小明台湾成人永久免费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