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

第1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186-02

隨著社會學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隨之增長,老年人由于機體新陳代謝緩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復速度慢,住院時間長,心理壓力大,如何做好針隊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找出護理措施,已成為護理領域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課題[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病人長期被疾病所折磨,身體各種功能下降,活動受限,因而易產生心理上煩躁和緊張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孤獨寂寞、極度猜疑、憂愁聯想、絕望、恐懼、強度自尊個人崇拜等不利于身體恢復等問題。

1.1 孤獨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兒孫繞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醫護人員會郁郁寡歡、少言寡語、情緒低落、彷徨無助感到孤獨寂寞。

1.2 焦慮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靈活、視力聽力下降,弄不清別人說什么,一方面感覺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另一方面對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懼、或是家庭的經濟壓力、醫院環境問題等,都會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易怒、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思想高度緊張,無根據地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十分注意觀察家屬和醫護人員對其疾病的態度,懷疑隱瞞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擔心醫務人員能否精心治療等,這些問題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復。

1.3 自尊心和自責心過強的心理

老年人特別喜歡周圍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曾為黨為國家做出過貢獻,非常希望別人象以前那樣愛戴他,承認曾經擁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喜歡聽到周圍人的仰慕、贊美之詞,一旦住院,處處“受人擺布’’,老年人的自尊心變得敏感甚至強烈,同時易受到傷害。

1.4 過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術熟練的護士給他處置,業務水平高的醫生為他診治,生怕年輕的護士處置失敗,年輕醫生診斷沒經驗,有強烈不信任的感覺。

1.5 過分依賴心理

多數老年人在心理上和體力上表現依賴他人的行為,因老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開始對醫護人員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醫護人員陪伴、產生依賴心理,怕回家后沒有醫護人員的監護、沒有安全感。

2 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2.1 消除孤獨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數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經常陪伴在父母左右,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走入病房與患者交談,介紹病室環境、責任護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認識,幫助他們組織一些活動。定時安排值班人員對老年病人進行訪談安慰和疏導老年病人的情緒,委婉勸告病人處病不驚,“三分治療,七分休養”,的道理,時時關心體貼他們,如端茶、喂飯、擦身、按摩、協助大小便等,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象在家一樣,同時安排親人探視;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走向社會,重新拾起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樂趣的動力,消除他們孤獨、憂郁的心理,正確面對自己的病情并且積極配合醫院進行治療,從而盡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療,身心健康恢復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慮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醫護人員除了要細心的觀察病人不良情況的原因外,還要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盡量幫助患者與家屬取得聯系,并給與妥善安排與處理,醫護人員對老年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和鎮定從容、遇事不慌的態度,切忌在他們面前小聲議論和交談,任何時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針對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護理措施

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誠懇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們需要安全,盡量安排經驗豐富的醫生為他們診治,業務熟練的護士為其打針、發藥,但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滿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耐心、細致、解釋、安慰、關心、體貼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應。

在護理操作前以親切的口吻、恰當地稱呼對待他們,使病人感到溫暖,產生良好的情緒及心理狀態,更主要的是護理技術的實施不失敗、高質量完成,倘若失敗,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諒解,不要嫌棄老年人嗦,用和藹輕松的語氣和老人交談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種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療和恢復,從而樹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針對老年人過分依賴心理的護理措施

針對老年病人對醫護人員和家屬過分依賴的問題,醫護人員要同患者家屬及時做好溝通,盡可能滿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順從遷就,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非必要的幫助,從而增強他們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為他們量身打造一套適合他們的生活計劃,從而增強他們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沒老。

2.5 創建良好的治療環境和醫患關系

創建良好的環境和醫患關系對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對于那些自尊心強、又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的老年人來講,他們不一定要求奢華;但一定喜歡安靜、整潔、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有家的感覺,減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護,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精神上得到安慰,從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復[3]。

綜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是現代醫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家屬和醫護人員我們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視,在護理老年病人的同時要考慮到老年病人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要受到我們醫護人員極其家屬的特殊待遇,時時、處處、事事給與理解、尊重、同情、體貼,護理上做到有情、有禮、有心、有益;同時我們醫護人員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狀態對健康恢復的重要作用,鼓勵他們協助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共同做好護理工作,良好的護理道德和適當有益活動對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治療,從而達到預想的治療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探討[J].大家健康,2012,6(4):40-1.

第2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護理,心理保健護理,生命質量,護理效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人身心健康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保證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晚年生活舒適、心情愉悅,這是臨床及相關工作人員所研究的重點,對老年人心理與身體衛生保健予以進一步加強,不但可以有效預防疾病與生理改變所造成的影響,而且還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的處理家庭與社會問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與生存質量得到全面提高,最終實現健康長壽。本研究選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的老年人,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對照組老年人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對觀察組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對兩組老年人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與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的老年人,66名男性,34名女性,年齡為66-85歲,平均年齡為(71.6±4.1)歲,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時間,4-25年,平均時間為(12.0±2.4)年。將這些老年人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老年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性不明顯,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老年人進行常規性護理措施,在常規性護理基礎上,對觀察組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具體護理步驟為:

1.2.1.疾病知識宣教

指導老年人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所發生的各種疾病,通過針對性與個體化方式,為老年人介紹疾病的相關基礎性知識,以此不斷增強老年人的保健能力與自我防護意識,確保老年人能夠從容面對疾病,而且在接待老年人時,一定要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使老年人能夠樹立正確、積極的生死觀,盡可能消除老年人的緊張與恐懼感,對其豁達、樂觀的心態進行培養,保證老年人心境安寧,以此達到老年人延長生命和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1.2.2.心理健康教育

在對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時,社區護理人員一定要多體貼與關心老年人,主動與老年人聯系與溝通,確保老年人與社會形成一種良好對接,并使其有效溝通得以保持,為老年人詳細介紹衰老客觀規律,讓老年人對人類身體變化有所了解,豐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斷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多介紹年齡相仿老年人共同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使其彼此多溝通與交流,以此對老年人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使老年人在社會活動參與過程中能夠領悟到生活的樂趣,逐漸消除其自身的孤獨感與憂慮感,

1.2.3.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

社區護理人員不僅要和老年人構建和諧、穩定的聯系,同時還必須加強老年人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所以,必須對老年人家屬實施必要的老年人護理宣教,保證其家屬能夠給與老年人足夠的支持、關心與照料,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尤其是對失去伴侶或者伴發有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多給予其關懷與體貼,溫馨、輕松的家庭環境,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極為有利。

1.2.4.飲食指導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消化系統也會隨之衰退,老年人胃內膜與胃部肌肉原有功能也會逐漸喪失,其大腸運動能力明顯下降,導致老年人經常會發生便秘、食欲不振以及腹脹等情況,這時,社區護理人員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老年人飲食指導,為老年人講解合理膳食的意義與重要性,鼓勵老年人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與水果,使老年人機體健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1.2.5.加強綜合素質

社區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向老年人宣傳學習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讓老年人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其養成一種正確、健康的養生理念,除了鍛煉智力外,還必須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增強其保健效果,以保證老年人身心健康。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X2進行計數資料檢驗,以P

2.結果

對兩組老年人實施相應護理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老年人活動時間明顯比較長, 其差異性比較明顯,P

3 討論

我國社會中,老年群體逐漸占較高比重,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老年人身體健康水平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針對老年人實際身體狀況,社區為其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對社區老年人護理具有重要價值,實施心理保健護理的社區護理人員,一定要掌握嫻熟的專業知識與護理技能,幫助老年人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不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舒適度,進而使其身體素質得以改善[1]。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老年人活動時間明顯比較長, 其差異性比較明顯,P

第3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老年患者;康復;護理

         老化是有機體不可避免的自然變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兒期,而后持續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時進展得較快,不同的組織、器官、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據個體的功能差異而有所區別。老年人如果能重視對身體健康的管理,并給予身體應有的呵護,使身體對老化所造成的機能、心理、社會發展等的影響具備最佳的適應狀態,就能夠健康、愉快地度過晚年。筆者從事老年護理工作10余年,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1   老年人康復護理的意義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的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對中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應當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特點。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隨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機體各系統生理功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降低,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并發癥多、恢復慢的特點。

        1.3 生理上的老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和改變:他們會因身體功能的低下,導致其他各個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應對各種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無論是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健康維護、心理支持,還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獲得等,都離不開康復治療與康復護理,而老年人和兒童一樣,比成年人更需要呵護。所以,康復護理在老年人的康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老年人康復護理目標

        2.1 注重健康的維護,預防疾病和意外傷殘的發生。

        2.2 給予心理支持,減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傷害。

        2.3 配合治療實施護理措施,促進疾病的痊愈。

        2.4 預防并發癥,縮短病程,減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給予健康管理指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其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3   老年人身心變化及其康復護理要點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功能減弱,需保持營養及水與電解質的平衡。足夠的營養攝取,可以幫助老年人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預防疾病和殘障的能力。

第4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作者單位:241000蕪湖市安徽省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病房

陸靜:女,本科,主管護師

當前,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60歲)達總人口的14.3%[1],預計到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上升到20%,2050年將達到25.5%,這意味著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2]。快速的老齡化使老年患者的護理需求急劇上升,對于護理專業化要求更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患者伴隨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較大的心理變化,產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問題,心理因素已成為影響老年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3]。另一方面,現代護理理念已經由單純的生理護理向包括心理護理在內的全方位的身心護理轉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對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充分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心理的影響,為患者的康復樹立信心,幫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為運用新的理論指導護理實踐,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提升老年患者的護理質量。現將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綜述如下。

1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心理需求

1.1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況因家庭、社會環境、個人素質、文化修養和自身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大多數老年患者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1.1.1焦慮心理焦慮的心理在各個年齡層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的表現尤為明顯。老年患者焦慮心理的內心體驗是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是極端的驚恐,而外在行為常常表現為情緒不高、食欲減退、悲觀失望等,也有的表現為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等[4]。據統計[5],50%~80%的老年患者的不適與其情感調節障礙有關,老年人對自身疾病及治療,普遍存在焦慮心理,少數患者在多重不良因素作用下,負性情緒逐漸衍變為心理疾病。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導致或加劇老年患者的焦慮心理,如抑郁癥、癡呆、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等;某些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導致或加劇焦慮心理,如抗膽堿能藥物、咖啡因、β-阻滯劑、皮質類固醇、麻黃素等[6]。

1.1.2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理,輕度的抑郁往往表現為心境不佳,憂傷、悲觀、絕望,在日常生活中對任何事物都喪失興趣;或者表現為精力喪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等。研究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病率是5.7%,而在英國是12%[7]。老年患者抑郁癥的發生多是由于病情的不可逆性而引起,通常老年患者的病情復雜、病程長,治療難度大,導致患者對康復失去信心,甚至絕望,在這種負性情緒的長久作用下極易導致抑郁。其次,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退化也是抑郁癥發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心肌纖維組織增多,心肌細胞增大,心肌硬化,順應性降低,腦細胞減少,腦室擴大外周神經傳導速度減低,使感覺減退、觸覺和溫覺閾值下降甚至消失;老年人的內分泌腺體對刺激的反應程度低,反應時間慢,使機體的應激能力明顯減弱,這些身體功能的減退,往往成為抑郁心理產生的重要誘因。此外,老年抑郁癥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繼發于各種軀體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種癌癥,等等。

1.1.3孤獨心理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同年齡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每個年齡段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孤獨是老年患者最常見的心理特點,它是老年人一種被疏遠、被拋棄和不被他人接納的情緒體驗。老年患者很多受喪偶、獨居、離退休、人際交往減少等外部因素影響,導致社會支持系統缺失,客觀上使老年患者容易滋生孤獨寂寞的情緒。而老年患者身體各個器官都處在衰退和功能下降階段,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減弱,這些內在因素的變化進一步加劇孤獨寂寞的心理。這種心理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軀體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現,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軀體不適,患者常以軀體癥狀來獲取注意和照料[8]。

1.2心理需求因老年患者存在以上諸多的心理問題,為準確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進而為開展心理護理提供科學依據,國內外對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開展了廣泛研究。劉垠良研究發現[9],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需求是多方面、多維的,不同老年患者在需求內容和需求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近年來,隨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念的加強,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的軀體、情感、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已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在涉及老年患者多數需求項目的需求程度上,護理人員和老年患者的觀點存在差異,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夠的認識。

2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治療效果觀察

如上所述,大多數老年患者都存在心理問題,表現為治療依從性差、抗藥行為等,因此,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通過給予老年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消除老年患者焦慮、抑郁、孤獨的心理,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康復效果明顯。

2.1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心理反應的影響國內的相關研究證明[10],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是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最有效的護理方式之一,可以減輕老年患者的心理負擔,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李榮認為[11],老年病殘患者均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心理障礙,給予個性化心理護理后觀察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心理癥狀的改善較顯著。與劉一琴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實施心理護理后1個月,老年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與治療前相比較,具有較明顯的改善,心理護理對控制老年患者的負面情緒效果良好,對病情的緩解有重要作用[12]。愉快和積極的心態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機體早日康復。

2.2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健康信念的影響老年患者往往病情復雜、病程較長,有的合并多種疾病,因自身健康狀況差,導致老年患者健康信念薄弱。研究顯示[11],實施心理護理后,老年患者健康信念明顯加強,主要體現在他們對醫護的信任度、對疾病的重視度、對按時治療重要性的認識均大幅提高。對老年人采取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使其在學習中增強信心,逐漸地改變錯誤認知,在健康教育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心理護理就是運用心理學知識,改善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幫助樹立健康的信念,維護老年患者最佳的心理狀態。

2.3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13],經過心理護理,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所認識,心理應激達到良好狀態,血壓、心率平穩,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與早期研究單純關注心理護理對于血壓、心率的影響相比,近年來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護理對于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影響。在實施心理護理后,許多老年患者頭昏、頭痛、乏力、惡心、便秘、失眠等癥狀明顯好轉。通過采用COPD患者生活質量調查表調查,經過心理護理1個月后,老年肺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方面均有明顯提高[14],心理護理對于改善生活質量的效果良好。

總之,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況與治療效果之間存在極大關系[15],心理狀況會嚴重影響病情,患者因軀體受病癥影響產生較多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在病情本身惡化的基礎上會造成進一步的影響,通過提高心理護理水平使患者的依從性和痊愈率明顯提高。因此,針對老年患者,需要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確保治療效果。

3老年患者心理評估、心理診斷與心理護理措施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前提是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作出準確的診斷,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和在疾病不同階段表現出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護理程序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

3.1心理評估細致觀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習慣、病情變化和家庭環境情況,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動[16]。為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應綜合采用觀察法、訪談法,認知功能評價及心理測量問卷調查等多種方法,以確定老年患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鑒于老年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減弱的情況,除了要與患者交談,更要注重和患者親人交談,了解患者心理變化的軌跡。

3.2心理診斷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患者心理,提出心理護理診斷。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患者的心理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因此心理診斷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結合老年患者心理變化的情況不斷修訂完善。

3.3心理護理措施

3.3.1觀察細致,態度和藹,充分尊重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除了要求醫師技術水平高外,特別希望被重視、受尊敬。護士應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要尊重、關心、愛護他們,講話禮貌,態度和藹,熱情周到。耐心聽取他們的主訴,對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給予諒解,對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17]。

3.3.2建立護士主導,多方參與的新型護理機制運用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方式,以患者為中心,護士、家屬、醫師共同分析患者的心理問題,幫助患者獲得可能的社會支持,鼓勵其與家屬聯系、相處,參與社會活動,使患者獲得更多的傾訴、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經濟支持[18]。聽取家屬的見解、希望和要求,鼓勵患者與家屬盡可能多地進行非醫療活動的接觸,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調節,進而使患者超越情緒的影響,變得更加理智達觀,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3.3.3加強溝通,密切護患關系護理人員通過有效的語言溝通方式,能和老年患者交流感情,消解孤獨的心理,進一步密切護患關系。護士應特別關注誠摯的溝通在以下重要時點的作用:初入院時,通過介紹環境和規章制度,征求患者意見,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的心理,為住院后的心理護理做好準備;配合醫師制定的醫療計劃與老年患者進行交談,充分滿足患者知情權,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爭取患者的配合,堅定信心;在老年患者病情出現變化或者產生情緒波動時,通過交談穩定其情緒,防止負性情緒和不良的心理感受加重病情,導致病情復雜化。

3.3.4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常規護理的一部分,同樣也是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通過健康宣教,使得老人們自覺主動地改變不良生活行為和習慣,注意保健,防治疾病發生,知道“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才是科學的生活方式[19]。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促進形成樂觀向上的心理感受,心理和行為呈現良性循環。通過健康宣教,鼓勵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長期參加聲樂、舞蹈、攝影等文藝活動使各感覺通道更為積極地接受外界刺激,有助于減緩感知覺的退行性變化[20]。健康宣教在心理護理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是心理護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老年患者心理護理隊伍建設

心理護理的實施依賴于護理人員,他們的護理技能、心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效果。目前,大多數護理人員較年輕,他們在對事物和現象的判斷、思維、反應能力等方面都與老年患者存在較大差異,對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把握不夠準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心理護理的效果。相關研究表明[21],護士對老年護理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對老年人生理特點和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知識掌握情況相對優于老年人心理特點的掌握情況。因此,一方面要加強繼續教育工作,關注在職護理人員心理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并支持護士通過在職自修、函授或進修的方式學習老年心理護理知識和溝通技能,選派優秀護士脫產學習老年人心理護理,有計劃地舉辦老年人心理護理講座;另一方面要重視老年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德國專門開設了老年護理教育,課程設置包括人文政治、社會-心理、醫藥及護理、工作方法及管理4個方面。日本也強調護理人員的專業性,各類老年護理人員均需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并取得相應資格[22]。為了讓更多的老年患者能接受優質、全方位的護理,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培養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老年護理專長,能獨立解決老年專科護理中疑難問題的老年專科護士迫在眉睫。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觀念也充分認識到心理護理能消除老年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愉悅、積極的心態,增強老年患者機體的抗病能力,對于老年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老齡化的背景下,要運用最新的護理手段和措施來解決老年患者遇到的身心健康問題,充分發揮心理護理在老年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為老年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造福廣大老年患者。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

[2]關銳,張磊,范艷艷,等.我國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必要性分析[J].護理學報,2009,16(3B):7-9.

[3]Tsai SJ,Yeh HL,Hong CJ,et al.Association of CHRNA4 polymor-phism with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elderly males[J].GenesBrain Behav,2012,11(2):230-234.

[4]張文艷.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322-324.

[5]鞠法紅.老年人常見問題的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3):364-365.

[6]Jacobsú,De Castro MS,Fuchs FD,et al.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anxie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over treatment adherence in uncontrolled hypertensive patients[J].PLoS One,2011,6(8):e22925.

[7]Cooper C,Katona C,Lyketsos K,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s for refractory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J].Am J Psychiatry,2011,168(7):681-688.

[8]張樂溪.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護理[J].中外醫療,2011,30(18):149.

[9]劉垠良.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500-501.

[10]李寶俠,李芳俠,張紅梅,等.老年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及護理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1):141-142.

[11]李榮.46例老年病殘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2):190-191,194.

[12]劉一琴.76例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8):160,162.

[13]屈瑤哲,翟昌林.心理護理對居家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干預[J].求醫問藥,2011,9(1):10-11.

[14]蔣艷芳.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8):161-162.

[15]李淑貞,李莉,李愛香.內科老年患者心理護理及其創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1,18(25):102-103.

[16]李秀芳,趙鳳春,崔麗平.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153.

[17]李秀蓮.醫護心理學[M].太原:山西科學出版社,2009:153-154.

[18]Osvath P,Fekete S.Suicidal behavior in the elderly.Review of results at the Pecs Center of the WHO/EURO Multicenter Study on Suicide[J].Orv-Hetil,2001,142(22):1161-1164.

[19]張菊敏,牛陵俊,張晉華.護理干預對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2):535-536.

[20]劉沛妤,郭毅飛,劉軍靜.中老年人學習活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2):194-196.

[21]周曉艷,周云輝,文安笑.臨床護士老年護理知識認知情況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報,2010,17(10B):27-28.

[22]張蓉.國內外老年護理的研究及進展[J].當代護士,2010,10(中旬刊):11-13.

第5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1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

    1.1智力改變老年人反應速度慢,容易健忘。

    1.2情緒變化老年人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情緒不穩定,常表現為興奮、激惹、多變。情緒激動程度與所遇到的不順心事嚴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強烈情緒發生后需較長時間才能平靜。

    1.3人格變化較多老年人表現為比較頑固,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習慣按A己觀點看問題、守舊、不易接受新鮮事物和他人意見,猜疑心較強,有的則過多的感慨、傷感,喜歡回憶往事,沉溺于對過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生活方式改變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獨立生活,這種生活環境和角色變化構成了老年人孤獨的主要原因。

    孤獨寂寞、社會活動減少使老年人選擇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釀酒、缺乏運動等。

    2針對上述心理問題我們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2.1社區護士為老年人進行處置或做健康咨詢時,解釋耐心細致,遇到聽不清或不懂時,我們會不厭其煩地為老人重新說明,直到滿意為止。健忘時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人應加強健腦鍛煉,如背詩詞、經常下棋等。

    2.2幫助老年人調整情緒護理人員對老年人應給予特殊照顧,熱情的關懷,減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語言交流外,還使用了非語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藥的老人為其準備溫開水,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感到愉快。

    2.3尊重老年人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視和尊敬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對他們稱呼要用職銜稱或尊稱,老年人經歷、特長、愛好要強調出來,如“您是革命戰爭中過來的老首長,真了不起”。

    對他們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每一點進步要予以表揚。與老年人交談中常以聆聽為主,順勢提出自己的建議,輔以適度的表情,如微笑的點頭,同情注視加上輕揉的動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區護理人員。

    2.4社區護士應與老年人家庭保持多方面聯系,動員家屬、子女多關心、體貼老人,經常與老人團聚,減少寂寞感。鼓勵老人適當參加社會活動,保持與人交往,從社會生活中尋找樂趣。

第6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日趨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醫療、護理者的關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身心愉悅的度過晚年生活,已成為當今老年人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解決老年人心理問題,對于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成為當今社區護理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 老年人 心理 心理護理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功能逐漸衰老,各項指標成直線下降,如記憶力和認識功能減退,失眠,視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伴著健康狀態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老年人的心理也會產生一些問題,社區護理針對老年人的這些特點,對老年人的心理進行護理指導,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質量。

1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1. 1 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緒低落;有的急躁易怒,為一點小事而經常發脾氣。

1 .2 孤獨感: 老年人由于喪偶、離退休,社會及家庭地位改變,或因心理及其他原因導致的行動交往不便,是老年人常常感到空虛,心理上往往產生孤獨感,進而感到煩躁無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腦梗死、腦萎縮而行動不便,心理上則產生自卑感,不愿出門,整天呆在家里,這樣未免會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感。

1 .3 恐懼感: 老年人由于擔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心理負擔加重等問題的發生,心理上會產生憂郁感或恐懼感,從而表現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緒,有的老人早干不舒服,考慮到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對自己兒女增加經濟負擔,所以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懼感。

1 .4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情緒和心理失調,隨著老年人的逐漸衰老,情緒變化日益明顯,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擾及死的威脅,從而產生恐懼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則因生活單調或家庭不和,內心空虛而產生了焦慮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交往減少,缺乏歸屬感,造成心情抑郁。

1 .5 健忘: 隨著老年人的年齡逐漸增加,智力水平也會隨之下降,表現為近期記憶力減退,常出現健忘,經常忘記吃藥;出門忘記關門等,所以會經常嘮叨自己年輕時候的事情,留戀過去。

2 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 .1 角色轉變: 這是老年人離退休后的心理不適應之一。離退休后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化,但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卻不太一樣。據調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她)們退休后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足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并且有足夠的退休金和公費醫療,所以情緒比較穩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狀況就不大相同了,這些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離退休后的生活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系驟然減少,特別是一些領導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適應。

2. 2 經濟狀況: 經濟是保證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礎,目前我國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職人員,加上醫療服務費用的逐漸上升,使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缺乏獨立可靠的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自己的勞動和兒女供給,對于喪失勞動能力,兒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經濟問題更加突出。因而這類老年人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影響了其身心健康。

2 .3 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老年人離退休后,從社會轉向家庭,家庭便成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質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響。然而許多老年人由于喪偶、夫妻爭吵,突發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 ”之中,從而不僅導致生活上的不便 ,心理上也產生了許多問題,最終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 4 身心衰老: 具有價值觀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閑。他(她)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然而,許多志高不減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卻并不理想,他(她)們或者機體衰老嚴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這樣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苦惱和焦慮之中,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3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目前,我國導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種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其致病原因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因此,社區護士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及心理衛生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和生理改變給老年人帶來的影響,還能使老年人處理好心理問題,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具體措施如下:

3 .1 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介紹老年疾病的基本知識,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疾病,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康復能力,有的老年人總有身體的不適感,可能會加重他(她)們的孤獨、 恐懼、抑郁的心理,社區護士要和藹、友善、熱情的服務,這樣,可以增加老年人對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樹立堅強的信念,從生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樂趣。善于安慰和控制自己,適當參加社交活動,從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消除和減少各種心理問題。

3 .2 創造優美舒適的休息環境: 環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活動。優美舒適的環境對病人的心里產生良好的影響,使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增進健康。

3 .3 合理安排老人的生活:從老人的實際出發,合理安排生活,鼓勵老人適當活動,適當的娛樂、 閱讀等也可分散老人對疾病的注意力,有意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結束語

第7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老年患者;康復;護理

老化是有機體不可避免的自然變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兒期,而后持續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時進展得較快,不同的組織、器官、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據個體的功能差異而有所區別。老年人如果能重視對身體健康的管理,并給予身體應有的呵護,使身體對老化所造成的機能、心理、社會發展等的影響具備最佳的適應狀態,就能夠健康、愉快地度過晚年。筆者從事老年護理工作10余年,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1 老年人康復護理的意義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的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對中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應當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特點。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隨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機體各系統生理功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降低,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并發癥多、恢復慢的特點。

1.3 生理上的老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和改變:他們會因身體功能的低下,導致其他各個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應對各種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無論是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健康維護、心理支持,還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獲得等,都離不開康復治療與康復護理,而老年人和兒童一樣,比成年人更需要呵護。所以,康復護理在老年人的康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老年人康復護理目標

2.1 注重健康的維護,預防疾病和意外傷殘的發生。

2.2 給予心理支持,減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傷害。

2.3 配合治療實施護理措施,促進疾病的痊愈。

2.4 預防并發癥,縮短病程,減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給予健康管理指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其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轉貼于

3 老年人身心變化及其康復護理要點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功能減弱,需保持營養及水與電解質的平衡。足夠的營養攝取,可以幫助老年人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預防疾病和殘障的能力。

3.2 老年人耐力不足,應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而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是使人體體能得到恢復的重要措施之一,對老年人來說更為重要。

3.3 適度的活動與運動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個人體態,維護和促進健康。否則,不僅機體各部位功能變差,而且還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運動的目的在于增進血液循環、增強呼吸功能、維持肌肉緊張度,此外,適度適量的運動還能增加老年人的活力和自我信賴程度。不過,老年人的運動一定要適度,要根據個人體力來選擇適當的項目、次數和運動量,否則便適得其反。如果因年邁體衰不能參加運動,則應當力求增加老年人的活動性(活動性指個人在其所處的環境內能移動的能力),避免過多的依賴性,盡量使老年人在提高活動能力的同時,增進自尊和獨立性,激發其參與各項活動的興趣,這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4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降低使得他們知覺的感受能力變慢,表現為反應遲鈍,自覺癥狀不明顯。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密切觀察老年人的病情,以保障治療的及時到位。

3.5 老年人機體的反應能力差,需要有安全維護。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神經系統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這使得他們對刺激源的接受、傳達及反應能力越來越差,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痛覺、知覺、溫度覺等各種感覺能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護理人員給予及時必要的安全維護。

3.6 并發癥是嚴重影響疾病痊愈和健康恢復的障礙之一,也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疾病治療和全面康復。因此,預防并發癥是老年人康復護理的重中之重。具體而言,老年人的呼吸速率降低,咳嗽能力變差,易于發生呼吸系感染等肺部并發癥;泌尿系感染、骨與關節的攣縮、骨質疏松或骨折、褥瘡、便秘等并發癥,以及墜床、跌傷、走失等意外,這都是老年人極其容易發生的問題。因此,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當鼓勵老年人進行早期的離床活動,采取動靜結合的休養方式,促進其血液循環,并提高其機體的抗病能力,這些都是預防各種并發癥發生的積極措施。在平時,護理人員還應注意做到老年人良肢位的保持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這是預防骨與關節攣縮的重要護理措施。此外,護理人員還應注意提高基礎護理的質量,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導尿管的管理等,這些是預防老年人出現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的關鍵。

第8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1 患病特點

1.1病史采集困難且參考價值小 由于視力、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語言表達能力降低,思維遲緩,因而病史采集較困難;老年人對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準確表述疾病的狀況,病史的參考價值較小,故應反復確認,以免影響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

1.2起病隱匿、癥狀體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經較為嚴重,卻無明顯的自覺癥狀,或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床無法依據癥狀判斷是何種疾病及其嚴重程度,易造成漏診和誤診。有些老年疾病表現為非特異性癥狀,如老年人發生心肌梗死時常無疼痛感,僅出現低熱、食欲減退等表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可能以低熱、腹瀉或者陣發性房顫的癥狀出現。癌癥患者可因癥狀及體征不典型而延誤診斷,錯過最佳治療機會。

1.3多種疾病同時存在 因全身各系統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償功能降低,容易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約有7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由于多個系統之間互相影響,各鐘癥狀的出現及損傷的累積效應也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加,使病情錯綜復雜。

1.4病程長、恢復慢、并發癥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與組織修復能力差,導致病程長、恢復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長期臥床,因而容易出現組織器官骨質疏松、壓瘡等多種并發癥。

1.5病情變化迅速,預后不良 老年病進程緩慢,病程長,疾病反復發作,對身體各器官損害加重、致殘率高,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受到各種誘因激化,病情易惡化。

1.6伴發各種心理反應 老年人患病后,在發病的不同時期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發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慮為主要表現,當病情有波動時患者主要 表現為恐懼,如果疾病長期未愈則患者又會表現出抑郁、絕望等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嚴重影響疾病的康復。因此,對老年人心理、精神問題要給予重視。

1.7易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 由于老化使機體的肝腎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代謝和排泄速度遲緩,老年人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藥常會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例如對鎮靜劑、強心劑、利尿藥等,一般成人常規劑量可引起不良反應。因此,老年人用藥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藥物。

在對老年患者評估時應盡量考慮到上述特點,并注意個體差異,將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其他輔助檢查與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相結合。在老年人的治療方面應盡可能控制病情進展,減輕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復正常功能。老年人記憶力減退、行動不便、無人照顧使醫囑的執行能力下降并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因此,醫護人員應盡量簡化治療方案,減少用藥種類和頻次,以提高其用藥安全性。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應做好充分術前準備,盡可能降低手術風險,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護理特點

由于老年病的表現、診斷、治療、預后方面的獨特特點,護理方面也與成人護理有所區別。除了要做好疾病護理外,還要做好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尤其要保證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評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損以及認知功能的改變,接受信息和溝通能力均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護士對老年患者進行評估時,要注意正確應用溝通技巧,通過觀察、詢問、體格檢查、量表篩查、輔助檢查等手段,獲取全面、客觀的資料,準確判斷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功能狀態,為老年人的診斷、治療及護理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2.2疾病護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責任心 老年人機體代償能力相對較差,反應不敏感,健康狀況容易發生變化,掩蓋疾病的癥狀,病情發展迅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誤病情。要求護理人員既要有較高的專科護理技術,具備準確、敏銳的觀察能力、正確的 判斷能力,更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以足夠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全身心地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最佳護理服務,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并發癥。

2.2.2注重整體護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與其他人群有不同之處,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種疾病共存,疾病之間彼此交錯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樹立整體護理的理念,研究多種因素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護理。一方面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全面負責,在護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統一,解決患者的整體健康問題:另一方面要求護理業務、護理管理、護理制度、護理科研和護理教育各個環節的整體配合,共同保證老年護理水平的整體提高。

2.2.3增強老年人的自我照顧能力 對于老年人的需求,專業老年工作人員常常想到其他社會資源的協助,而很少考慮到老年人本身的資源。老年人在很多時候都以被動的形式生活在依賴、無價值、喪失權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顧意識逐漸淡化,久而久之將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資源,以健康教育為干預手段,采取多種措施,盡量強化、鞏固和維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及自我護理能力,避免過分依賴他人,從而增強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嚴。

2.3心理護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種心理變化,常感到孤獨無助、焦慮緊張,康復求生欲強,希望得到及時診斷、良好的治療和護理。針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點實施心理護理非常重要。在護理工作中,要善于通過觀察、傾聽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釋,技術操作時動作輕柔,盡量減少疼痛和緊張情緒。在生活上給予充分照顧,讓患者感受到溫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護理的普遍性 在臨床護理中,做到預見性護理,對保證患者安全,減少并發癥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防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護士要對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數,提高警覺性和責任感,做到預見性護理,嚴密觀察,為醫生提供準確可靠的基本信息。

第9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應對

1 生理特點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機能的減退,智力、記憶力、感覺均減退,呼吸消化功能、代謝功能、排泄循環功能均下降,免疫功能明顯下降,易感染各種疾病,且病程長,康復慢,并發癥多。

2 心理特點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及疾病的原因導致身體各種功能受限以及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變化易產生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有的因資歷大、經驗足,喜歡得到周圍人的尊敬,所以對護理的要求高,一不如意就產生急躁情緒,甚至不服老,固執己見。住院以后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就倍感孤獨、寂寞或循環重復訴說一件事情,情緒反復無常,像常說的老小孩。

3 護理措施

3.1 基礎護理

3.1.1 生活護理

是各項護理的基礎,病室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房間清潔安靜,使患者心情舒適,保證充足睡眠。

3.1.2 護理操作

操作前耐心細致做好解釋,操作時盡量做到輕柔,準確熟練,最大限度減少病人的痛苦。

3.1.3 飲食護理

老人牙齒脫落,嚼而無味,消化能力減弱,食欲缺乏,因此飲食要適量,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少食多餐,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多的飲食,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3.1.4 安全護理

患者身體不適時,如頭暈、頭痛時應臥床,避免走動防止跌倒受傷,并發其他疾病,需有人陪護,交代改變動作宜慢,防止性低血壓而摔倒。

3.1.5 用藥護理

老年人隨年齡的增加機體各器官和組織發生衰老,肝腎功能降低,藥物清除緩慢,血藥濃度增高,易蓄積致毒性作用。因此,必須特別慎重合理用藥,用藥劑量間隔時間根據肝腎功能作相應調整,用藥前嚴格查對,正確給藥,盡量讓老人熟悉用法,用藥時密切觀察,避免不良反應,提高藥物療效。

3.1.6 鍛煉指導

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適當進行活動以老年人能耐受為原則。

3.2 心理護理

3.2.1 加強舒適護理

老年人就診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求得到最舒適的醫療護理服務,因此應將舒適護理貫穿于護理程序的始終,使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佳狀態,降低因疾病帶來的不愉快程度。

3.2.2 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始終以和藹可親的面容,熱情中添幾分平靜的表情來接待他們,介紹醫院的環境、主管醫生、護士,消除緊張陌生感;尊重患者,讓患者信任,需經常與其交談,了解其思想情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全面溝通,使病人感受到溫暖、誠懇以及自己被尊重[1]。

3.2.3 鼓勵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有些老年患者對疾病產生悲觀失望情緒,護理人員要鼓勵病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面對及認識疾病,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由于不服老心理,患者對自己機體功能產生恐懼失望,對周圍人的言語舉止非常敏感,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其病情密切觀察的同時,要做到給予病人積極的暗示,根據患者不同的性格給予指導,解除精神上的壓力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治療的目的。

3.2.4 有針對性地提供護理服務

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一切從老年患者的需求出發,讓護士有足夠時間貼近患者,使護理觀察被動變為主動。

3.2.5 關心老年患者

關心老年患者需給予其精神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有生活方式改變而倍感不方便,但又不肯經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護士的細心關照。護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細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煩外,還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和習慣,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處,考慮老人的飲食特點的同時盡量滿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強老人接受不喜歡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設備和布置也需考慮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輪椅,走廊和清潔室設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對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護理,既要遵循醫學護理原則,又要用個人心理特點和規律來指導工作,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能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使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 |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 怡红院日本一道日本久久 | 在线有码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 tube69xxx最新片 | 美女很黄很黄免费的 | 久久日本三级韩国三级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三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 国产成年网站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在线视频 | 久久99亚洲精品久久频 | 一级aaaaaa毛片免费 | 女人把腿劈开让男人桶的网站 | 草草影院永久在线观看 | 91久久线看在观草草青青 | 欧美理论片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 亚洲精品久久九九热 | 国产免费v片在线看 | 国产一级毛片卡 | 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 中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短视频 | 久色成人 | 看国产一级毛片 |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成人在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 黄a在线观看 | 日韩美毛片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