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藥的起源與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1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12-0001-03
近年來,醫療旅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其規模增長迅速。面對醫療旅游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很多國家開始把醫療旅游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之一。其中泰國、印度、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等國家的醫療旅游產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有明確的國家戰略。
我國擁有豐富的醫療旅游資源和獨特的中醫藥文化,發展醫療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我國的醫療旅游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現就我國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戰略作一分析,為相關部門制定醫療旅游產業政策提供參考。
1 中國發展醫療旅游產業的必要性分析
1.1 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醫療旅游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朝陽產業,但其歷史卻源遠流長。有觀點認為,醫療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埃皮達魯斯,當時是宗教、醫療中心和礦泉區;也有觀點認為醫療旅游的淵源可追溯到“spa”,即早期流行于西方國家的傳統溫泉旅游度假地[1]。對“spa”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26年現比利時南部與德國交界的一處作為療養地來治愈病痛的含鐵溫泉。可見,醫療旅游的起源歷史悠久。
作為一種將醫療服務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興產業,醫療旅游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據估計,目前全球醫療旅游規模每年已超過數百萬人次。全球醫療旅游業產值增長迅速,2004年該產業全球產值為400億美元,2006則增長到600億美元,2012年醫療旅游產業全球產值達到1000億美元[2]。由此可以推定,醫療旅游將是今后全球范圍內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行業之一,市場前景廣闊,因此越來越多具備醫療旅游發展潛質的國家逐漸開始把醫療旅游作為一種高產出的項目予以扶持和發展。
1.2 中國未來文化旅游前景
我國許多省市在醫療旅游服務實踐方面進行了摸索與嘗試。上海出現國內首個醫療旅游平臺,探索醫療旅游在我國發展的可能性,取得顯著效果;北京早期已興起“快樂人生健康游”,其開展的中醫院與旅游景區相結合的醫療旅游是國內中醫藥旅游發展的典范;杭州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
基金項目: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人文學(醫院文化)項目(2010年)
四川以九寨溝等旅游景點為基礎,積極推動健康旅游;海南憑借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島”品牌,成為開展醫療旅游的理想地區之一[3]。健康長壽是人們永恒的追求,文化性動機是自古以來旅行游覽活動的核心動機。醫療旅游作為以醫療、養生保健、體檢、康復與護理為主題的旅游服務,將健康理念和養生文化融合到旅游活動中,將成為我國未來文化旅游的趨勢,并帶來廣泛的經濟效應。
1.3 中醫藥國際化的內在動力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瑰寶,是國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是國家發展中醫藥產業的戰略定位和新興內涵。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推進,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中醫藥作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正面臨著國際化發展的大好時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將中醫藥文化融合在醫療旅游產業中,為中醫藥的傳播提供載體,可以使消費者在享受醫療旅游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元素和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走向國際提供內在動力。
1.4 發展第三產業、轉換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主要依賴“高能耗”的發展路線。為改變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我國“十二五”國民經濟規劃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醫療和旅游都屬于服務業,將兩者結合起來的醫療旅游更突顯“無污染、低能耗”的特點,并且,醫療旅游作為集醫療、養生、保健、康復、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項目,包含醫院、酒店、翻譯、餐飲、保險、旅行社、旅游景區等多個利益相關方[4],覆蓋范圍廣,增長潛力大,產業關聯性強。因此,發展醫療旅游是我國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經濟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 產業分析
2.1 國家政策為我國醫療旅游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009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中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醫療健康旅游、郵輪游艇旅游”。國家旅游局將2012年的主題定為“歡樂健康游”,積極推動健康旅游的發展。醫藥經濟與服務經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醫療旅游將醫療與旅游相結合,在旅游活動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其發展對于我國醫療服務、旅游等大批相關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目前,我國處于“十二五”規劃發展時期,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鼓勵服務產業發展中,醫療旅游作為一種低能耗、高收益的新興朝陽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2.2 經濟水平的提高為中國醫療旅游發展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迅速增長,社會整體經濟水平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國家在醫療衛生方面的資金投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因人而異的消費水平為醫療旅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消費者可通過采用醫療旅游的方式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尋找相宜的醫療服務。
2.3 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中國醫療旅游
傳統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當今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更為豐富的旅游活動。醫療旅游正是順應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和消費潮流而產生,將傳統旅游業與醫療服務業相結合,越來越受到青睞。開展醫療旅游順應人們對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滿足了更多人群特別是有醫療需求人群對旅游的需求。此外,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快,針對老年消費者集醫療、養生保健、康復護理、旅游等多項服務于一體的中醫藥醫療旅游必將受到歡迎。
2.4 中國發展醫療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和環境優勢
中醫藥作為當今世界生命科學領域內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理論、工藝和技術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治療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皮膚疾病、骨科疾病、胃腸疾病等方面有獨特療效;并且,中醫以預防、休養、保健為主的養生理念非常符合當前旅游發展趨勢中注重健康的觀念,傳統的針灸、刮痧、拔罐、氣功、太極拳、按摩、藥膳、藥酒、溫泉浴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保健旅游項目。
在地理環境方面,中國旅游資源富集,具有開展醫療旅游的條件。截至2013年6月,中國共有45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7處,世界自然遺產10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4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處[5]。此外,我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療養勝地,有著名的四大避暑療養勝地――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還有廈門鼓浪嶼、海南三亞等濱海型療養勝地等。
2.5 全球化和歐美自然療法的興起為中國醫療旅游提供機遇
隨著全球化和歐美自然療法及受“回歸自然”潮流的興起,以及化學合成藥物存在開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等問題的影響,全球正在興起一股天然藥物熱,傳統藥物的價值正在被重新挖掘。近年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也將給我國醫療旅游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 確立以中醫藥為特色的中國醫療旅游戰略意義
3.1 開創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新途徑
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近年來,中醫藥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目前,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而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的興起為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當前的醫療旅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全球化趨勢,發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有助于提升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藥醫療服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加深世界各國對中醫藥的了解,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開拓了一條新思路、新途徑,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3.2 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醫療和旅游都屬于創匯率很高的服務貿易,中醫藥醫療旅游將二者聯合起來,在國家醫療技術設備和旅游資源不移動的情況下直接創匯。國外消費者在享受醫療旅游并為此支付醫療和旅游服務費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吃、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的消費,并由此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醫療旅游可為目的地帶來多方面的經濟效益。統計數據顯示,印度超過17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行業貢獻了約13%的國內生產總值[6]。
3.3 有助于中國元素與國力的提升
中醫藥文化不僅體現中醫藥的本質與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文化對軟實力的提升,主要是通過文化交流與傳播,以及國家在各領域、各層次的對外活動、行為等來實現的。因此,發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具有間接的文化意義,有助于中國元素和軟實力的提升。
另外,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準已日趨多樣化,有關“文化力”和“綠色GDP”等全新的衡量綜合國力的概念和理論被不斷提出。其中,“文化力”已被較普遍接受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做出示范,如美國充分利用其發達的文化產業,通過電影、音樂等文化產品的輸出,不斷在全世界播撒美國式的快餐文化。醫療旅游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有助于傳播本民族的先進文化、價值觀念乃至生活方式等,提高國家和民族在世界的知名度,從而直接擴大本國在世界經濟發展和政治事務處理方面的影響力。
4 建議
醫療與旅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醫療旅游作為將醫療服務和旅游相結合的新興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具有可觀的經濟效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的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對健康的關注將不斷增加,融合健康觀念的醫療旅游的優勢也會日益凸顯。我國旅游資源和醫療資源富集,具備發展醫療旅游多方面的條件,并具有特色的中醫藥資源優勢,發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不僅拓展了旅游業的內涵,而且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國元素及軟實力的提升和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當然,目前我國的醫療旅游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發展。為此,筆者對我國醫療旅游產業的今后發展現提出兩點建議:①亟需制定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國家戰略。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將中醫藥和旅游融合為一體,是生態旅游中重要而又極具特色的一種類型,其出現和發展是人們不斷增長的旅游需求推動的結果,又與我國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和悠久的中醫藥文化分不開。民族傳統醫學可為醫療旅游的發展增加砝碼,中醫藥作為我國的國粹,發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醫療旅游具有鮮明的優勢。中醫藥旅游不僅是自然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制定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國家戰略迫在眉睫。②加強宣傳推廣,積極營銷。我國醫療旅游的發展不應停留在國內,而要面向國際市場。在醫療旅游過程中,獨具特色的醫療旅游服務是吸引醫療旅游者的關鍵因素,而明確的營銷策略是將醫療旅游服務推廣出去的有力手段。我國的醫療旅游產業剛起步,為更好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需要制定明確的營銷策略,加強宣傳推廣,積極營銷,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醫療旅游者。
參考文獻:
[1] Connell J. Medical tourism:Sea, sun, sand and surge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093-1100.
[2] John Z. Developing nations pour cash into attracting medical tourist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9(34):535.
[3] 徐菊鳳.北京文化旅游:現狀?難點?戰略[J].人文地理,2003,18(5):85-88.
[4] 侯勝田.中國醫療旅游的發展前景與挑戰[J].中國醫院,2013,17(5):27-29.
[5] 胥曉璇.圖表:我國世界遺產增至45處[EB/OL].[2013-06-22].http:// /jrzg/2013-06/22/content_2432055.htm.
[6] Richman BD, Udayakumar K, Mitchell W, et al. Lessons from India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tale of two heart hospitals[J]. Health Affairs,2008,27(5):1260.
【關鍵詞】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傳播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中醫博物館收藏有各種中草藥標本,其中蘊含的中醫文化能夠不斷教育人們,中醫藥博物館不但收藏書籍,還有實物展示、藥品展覽,人們可以在實際觀看中真實體會和學習藥學理論知識,以最靈活的方式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一、我國中醫藥博物館發展的情況
六十年代,我國的中醫藥博物館漸漸發展起來,我國中醫藥文化也隨之得以弘揚光大,我國中醫藥的文化也得以保留流傳下來。在我國各個省市都設有中醫藥博物館,近些年來,我國各個地區的中醫藥博物館規模逐漸增大,建設也日漸完善,在全國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也越來越大。有很多中醫藥企業借助我國的中醫藥文化來宣傳自己的品牌產品?,F如今,由中醫藥企業投資建筑的博物館幾乎20所,并且博物館的建設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現在為止我國的中醫藥博物館近100多所這對弘揚我國的中醫藥文化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
二、中醫藥博物館在傳播中醫藥文化中的作用
中醫藥博物館集教育、研究、收藏職能于一身,是一個多功能的文化機構,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教育功能首屈一指,博物館成為傳播中醫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中醫藥博物館中,醫學典籍、中草藥標本收藏眾多,醫學規律和發展脈絡、醫家的成就和貢獻,通過展示物可以得以體現,有利于直接、簡單的促進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了解、弘揚和學習。中醫藥博物館在傳播中醫藥文化上尤其獨特優勢。
(一)博物館中有很多實物收藏,中醫藥的文化內涵通過實物展示的形式得以直觀展示,其感染力和說服力很強[1]。豐富的圖片、標本、模型和文物極其鮮活生動,晦澀難懂的醫藥知識通過實物觀摩的方式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中醫藥文化的深奧難測和廣博精深被人們充分的認識到。
(二)通過中醫藥博物館來傳播中醫藥文化,具有教育形式直觀、時間消耗短、文化容量大等優勢,人們在博物館中觀展,猶如在極大的知識容器內自由翱翔,并且醫學中的細節也能清晰掌握,比起枯燥的課堂講解、晦澀的書本知識,在中醫藥博物館中自由觀看、吸收感興趣的知識更能加深印象。
三、我國中醫藥博物館布展遵守的原則
開設中醫藥博物館的目的是使我國的中醫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使人們得到一定的教育,對中醫進行了解并能夠收藏一些名貴藥材。在博物館設計時也應該重點突出這一功能,促進人文與科學、創新與傳承的結合。
(一)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結合。中醫藥不但應該具備科學精神,而且還應該具備人文精神,因此,在博物館的布展過程中應該注意到人文和科學的結合。中醫藥科學的內涵可以通過圖片、文物以及標本的形式展現出來;中醫藥的人文情懷可以通過各種音樂或者場景的設計烘托出來,從而有利于人們對我國的中醫藥知識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學習,提高人們追求健康的欲望。
(二)創新和傳承的統一。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傳承傳統的文化,還應將創新的思想融入其中,使我國的中醫藥文化得到不斷的發展。在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結合創新的思想和經驗使我國的中醫藥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體現出我國中醫藥的精髓。
(三)現代和傳統的融合。在我國中醫藥博物館中,不但要對傳統實物進行展覽,還應加入現代化因素對其核心內容進行講解和分析,其展覽的方式很多,如光影、聲音、電子等互相結合,使標本的展覽效果更加生動,這樣人們在參觀的同時還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中醫藥的精髓,從而實現了教育的目的。運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使通信網絡系統不斷完善,從而使中醫藥博物館不斷實現數字化建設。
四、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中醫藥文化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傳承中華文化上擔當著主要作用,參觀博物館的一般都是青少年,但是中醫藥文化晦澀且精深,青年人一般不感興趣,只有將中醫文化滲透到生活細節中,才能讓他們時刻感受到文化魅力,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具體方法如下:
(一)加強青少年對中醫的認識
經絡是中醫藥的基礎,在組織青少年參觀中醫藥博物館時,講解員可以把整理好的醫藥理論進行具體講解,使得青少年對經絡的發展和起源做到了解;扁鵲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歷史人物,了解中醫藥時不可避免,為了提高青少年興趣,可以介紹扁鵲的歷史故事,同時將恒動觀展和辯證法傳播給大家;中醫與五行是分不開的,五色、五味和五臟與中醫藥息息相關,這些也是生活中的常識問題,在參觀中醫藥博物館時,青少年可以向講解員提出各種問題并得到解答,以此提高他們對中醫的興趣和了解[2]。
(二)加強青少年對中藥的認識
在青少年參觀中醫藥博物館的過程中,通過講解神農嘗百草的典故、藥物產地、中藥名稱、可治療疾病等激發人們對中藥的興趣,發起找尋中藥等活動,加強人們對中藥的認識;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食療養生,藥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源的,能夠通過中醫藥博物館內的養生食療大講堂的分析、講解,認識到中醫藥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指導青少年及其家人學習藥物養生。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藥文化就是其中組成部分之一,其影響力重大,中醫的發展、醫藥文化的弘揚、傳承和保護甚至是我國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都可以從中得到實現。上述分析可見,中醫藥博物館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中起著關鍵作用,不僅可以使人們在趣味中接受文化,還能引導人們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洪.依托中醫藥博物館的中醫藥文化的教育與傳播[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04:7-9.
關鍵詞: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
一、國際中醫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國內政策
2011年12月6日,袁貴仁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醫學教育要更加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一定意義上說醫學無國界,因此,醫學教育要實現在合作中發展,在發展中超越。2012年1月30日,衛生部印發的《2012年衛生工作要點》中強調,要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廣泛開展衛生國際合作與交流,全面深入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推動多邊、雙邊衛生合作。
2.國際需求
隨著人類回歸自然和疾病譜的轉變,中醫藥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7年2月27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新了一項與中醫藥密切相關的指導性文件草案——《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該草案表明了FDA對中醫藥理念及治療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草案的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醫整體思想和辨證施治原則。
二、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制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本科中醫學的學制是借鑒自英國,一般學制5年。在大學5年的時間里,學生只是了解中醫的理論外殼,不可能全面的理解中醫學的精髓,更不用說要把中醫理論運用于實踐。國內與國外中醫學院合作辦學主要采用4+1模式,在國內5年都不可能學到的東西,更不用說花4年時間在國外。同時,國外中醫學院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內容千差萬別,缺乏統一的標準。
2.課程的問題
高等中醫院校的中醫課程體系主要是參照西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實踐脫節現象和重復現象嚴重。在本科短短的5年中,既要學習中醫課程又要學習西醫課程,主次不分。中西醫各自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學好其中一種尚且很難,何況是兩種,更不要說參加臨床實踐了,最后使學生“中不通,西不精”。
英語是中醫藥走向國際的橋梁,要面向國際市場必須要學好、學精公共英語和專業。現在的高等中醫院校,前兩年主要是學習公共英語,后面2~3年沒有學習英語,也沒有學習專業英語,英語學習缺乏連貫性成為中醫藥人才走向國際的瓶頸。
三、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建立
1.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目標
外向型中醫藥人才應該具備這樣的素質:充分接受中醫文化的熏陶;能運用所學的中醫藥理論應付各種疾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較強外語的交際能力,能用英語準確的表達中醫藥理論知識;另外,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水平、使命感和責任感。
2.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實施方案
(1)國內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中醫國際實驗班其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和英語課程方面(如圖1),知識結構包括基礎課程、主體課程、補充課程和拓展課程。圖1基礎課程即中醫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主體課程即中醫課程,讀古代醫學家的經典名著,培養中醫思維。補充課程即西醫課程,中西醫互為補充,相互滲透。高等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必須要以中醫為主體,西醫為補充,才能讓中醫更快與世界接軌。拓展課程主要體現與國際接軌,例如,在課程中加入國際內容、開展跨區域文化研究和中西醫比較研究等,通過開設這樣的課程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
<E:\ZCM\理論版\12上\TP\t22.tif>
圖1 國內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圖
針對中醫的特點,把中醫英語分成了四部分,分別是公共英語、專業知識、專業英語和特色課程,第一年專門強化學習公共英語,以后四年是不間斷學習;到第二學年,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根據專業知識的特點,可分別采用漢語教學和雙語教學;專業英語主要開到第三學年,包括中醫英語和西醫英語,中醫英語可以對第二學年不適合雙語教學的專業課程進行補充,西醫英語在第三學年起到強化的作用;從第三學年開始可以加入一部分特色課程,例如,國外中醫藥概論、醫學英語詞匯等,為以后的國外中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國外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如圖2)。中醫國際實驗班學生在國內完成五年制本科課程,向本學校提交去國外讀中醫碩士或中醫博士的申請,并通過相關英語水平考試和學分認證后,可直接讀國外一些學校(經過國際認證)中醫碩士(5+2)或中醫博士學位(5+3)。
<E:\ZCM\理論版\12上\TP\t23.tif>
圖2 國外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
在國外學校讀中醫碩士或博士的學生,第一年在學校主要學習當地的民族文化、國醫開業術、專業知識等,經過評測合格以后,到當地醫院實習,碩士實習一年,博士實習兩年。實習期結束以后,醫院把實習結果反饋給學校,學校根據反饋結果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并判定學生是否可以畢業。
中醫藥起源于中國,但中醫藥屬于世界。在世界中醫藥教育體系中,我國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坐標原點,是世界中醫藥教育發展的領航者。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已與國際脫軌,不能與時俱進。我們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培養適合國際需求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以此來使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與世界同步,適應世界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1-2.
[2]裘索.中醫藥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5,23(3):529-531.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循證醫學,其證據已普遍作為決策的證據被使用。從最初的臨床醫學領域擴大應用到護理學、醫學教育、預防醫學、醫療衛生決策、新藥開發、社會醫學等領域,循證醫學以其科學的理念和實踐的方法學得到醫學界的普遍重視和采納。
世界衛生組織倡導在傳統醫學中引入循證醫學,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傳統醫學療法有證可循。因此,將循證醫學應用于中醫藥研究評價已成為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方向。
中醫學的特色在于重視患病的“人”,強調“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整個中醫現代化,必定以中醫臨床醫學的現代化為先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原動力和核心,從而相互帶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基礎理論的突破。這種思想決定了中醫診斷、治療、預防、養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預措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療效是中醫生命力的體現,循證醫學方法運用于中醫中藥的臨床研究評價,有助于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使中醫的療效能夠得到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通過臨床評價方法的研究,使中醫療效的客觀性得以體現,成為國際認可的評價模式,使中醫臨床治療學的理論與方法得到突破。
眾所周知,在臨床研究的諸多環節中,設計、實施、評價是三個最主要的因素與環節。實踐表明,將循證醫學和系統評價方法引入中醫藥研究系統,優化方案設計、加強實施質控、全面綜合評價是確保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促進研究水平整體提升的關鍵。
1融入中醫特色,優化方案設計
中醫現代化首先要有中醫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療的基本原則,中醫藥的臨床研究同樣需要遵循辨證論治,這就決定了在制定受試者的納入標準、給藥方案和結果評價時需要考慮中醫證候因素,否則必將影響假說的合理性與結果的真實性。因此,研究者既須考慮中醫藥的特點,同時也必須遵循臨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存在嚴重缺陷,無論多符合中醫藥理論,也會重蹈“低質量研究”的覆轍。循證醫學以其科學的理念和實踐的方法學得到醫學界的一致認可。
中醫藥的臨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醫特色和循證醫學的有機結合呢?筆者認為,在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中,必須遵循“辨證論治”的中醫理論,重點考慮評價患者、干預及結局的要素,采用循證醫學的評價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建立與傳統的臨床流行病學或循證醫學中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有所不同的創新方法學模式。
2完善方法技術,加強實施質控
質量控制在臨床研究三大要素中執行難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規范的缺乏,而是實施研究中具體方法和技術的不足。目前,臨床研究通常采用“終點管理模式”的小樣本短期研究,這種終點管理模式不能適應、滿足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的特點和及時性需求。針對中醫藥的實際情況,研究合理使用各種非隨機試驗的評價方法,以提高臨床非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如加強對國外知名臨床試驗評價量表和技術的系統學習,以及針對中醫藥臨床研究的現狀和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視對不同分析對象的技術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隨機化臨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質量層次的臨床試驗結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學體現,單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個對照組臨床試驗的Meta分析方法等。天津中醫藥大學成功開發的臨床試驗數據管理系統(clinical data managing system,CDMS)和臨床試驗項目管理系統(clinical trial managing system,CTMS),使中醫藥在臨床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成為中醫藥與國際接軌的技術保證。
3凸顯中醫優勢,全面綜合評價
循證醫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嚴格評價,即評判性地看待臨床研究證據。當運用于評價中醫藥臨床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設計、實施和報告中存在的問題,但這并不是否認中醫,相反是認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過發現問題進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對經驗的總結和名老中醫經驗的挖掘,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往往是倉促上馬,研究管理經驗不足,導致了大量低質量的研究結果出現,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衛生科研資源,體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傾向。
臨床研究的全面評價包括結局評價和過程評價。中醫藥的臨床研究結局評價應重視實驗檢查,更要重視臨床觀察;重視局部病理,更要重視整體反應;重視近期作用,更要重視遠后效應;重視療效分析,更要重視療效整合;重視研究數據,更要重視邏輯演繹。綜上,中醫藥臨床研究應避免單純照搬西醫評價標準傾向,注重中醫證候效應與生存質量評價,全面體現中醫藥的多靶點整合調節作用和遠后效應優勢。
誠然,中醫藥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積累,創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國家主導、多方參與、規范研究,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多年來的研究實踐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接受了臨床評價現代科學理念和方法訓練的中醫臨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經建立了一整套中醫大規模臨床循證評價的技術規范和試驗程序,并已經積累了組織管理、質量控制及多元協調的經驗。我們相信,這必將為促進中醫臨床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們必須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和臨床研究成果,發現問題和不足,有機靈活地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充分掌握方法學技術,逐步分階段開展中醫藥的臨床研究,并堅持不懈,以促進在中醫臨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光.對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醫雜志,2010,32(7):69-71
[2]商洪才.整體提升中醫藥臨床研究水平.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6:90-91
[3]劉建平.循證醫學方法與中醫療效評價.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07(2): 212-215
[4]施毅.循證醫學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賴世隆.對中醫藥領域開展循證醫學研究的幾點看法[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10-12
[6]劉鳴.十年紛爭 十年發展――正確理解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11(1):29-33
[7]張藝,王平,張靜,等.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新思路探討[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5,27(1):41
[8]劉士林. 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化解釋框架的創新[J]. 探索與爭鳴,2004,2:37
坐落在山西省會城市太原壩陵南街的太原市中醫醫院,緊鄰山西省兒童醫院,往南不足200m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這兩所醫院都是三級甲等醫院,在醫療服務項目、設備、藥品三方面都拼不過西醫的醫療市場情況下,太原市中醫醫院如何走中醫藥特色之路求生存、求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4年,焦國梅任院長以來,每天門診量由原來的幾十人到現在的300多人,高時近500人,從這組數據便可看出,太原市中醫院在焦院長的帶領下正在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已路。近日,該院院長焦國梅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2009年10月19日是星期六,早上8點多記者便來到太原市中醫醫院,一樓門診大廳里,熙熙攘攘前來就醫的患者已經站滿走廊。走廊兩側,各種中醫藥養生保健小知識和古代中醫文化、中醫名家的介紹吸引著不少患者頓足觀看。
找準定位,中醫院就應該姓“中”
見到焦院長,這位省城中醫院唯一的一位女院長做起事情來還是那么雷厲風行。近一段時間,因為過度勞累,頸椎病折磨著她,本來準備去檢查一下,聽說記者采訪便推掉了診查。交談中得知,焦國梅院長多年從事西醫臨床工作,曾在一家企業醫院做院長10余年,此番在西醫基礎上搞中醫,她的審視角度有何不同,她對中醫又有何見解呢?
焦國梅告訴記者,中醫藥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中醫藥幾千年發展進程中積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醫藥文化的內在精神和根本。中醫院與其他醫院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中醫院有著深厚的中醫內涵和鮮明的中醫特色,這是中醫院文化核心價值的具體展現。為此,中醫院定好位是首要條件。
中醫姓“中”,是中醫界一直強調的一個問題。中醫藥是中醫院生存和發展的支柱,中醫院姓“中”是對市場經濟體制下中醫院發展的最基本定位,盡管中醫院姓“中”并不容易。
但中醫院只有保持發揚好“中”味,只有踏踏實實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超越創新,只有不斷強化自己的中醫藥特色優勢,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市場需求,進而不斷贏得和開拓自己的市場,才能真正發揮出中醫藥強大的與兩醫一爭長短的優勢。
為此,太原市中醫醫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每年有計劃地加強對醫務人員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入學習和培訓。由于護理人員多為護校畢業,沒有系統學習過中醫藥基礎知識,因此,該院每年組織開展護理人員的中醫藥知識培訓。2008年內科護理站被評為“中華中醫藥學會護理分會全國中醫特色護理優秀科室”。同時開展中兩互學,鼓勵西醫人員學習中醫藥知識和技術,開具中藥處方、應用和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心腦科、腫瘤科就是兩醫學習應用中醫的一個很好例子,這些科主任們都是西醫出身,但她們深深為中醫藥的魅力所折服,積極學習中醫藥知識、應用適宜技術。目前開展了穴位貼敷、腹針、針灸、推拿、中藥熏洗、足浴、藥枕等10余項中醫適宜技術。
從2004年以來,太原市中醫醫院將發展重點放在“中”、“特”二字上,按照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病、方有專效的發展思路,??埔幠瀯莺吞厣珒瀯菀扬@現出來,據統計,年門急診量年遞增15%,業務收入以每年26%速度遞增。
選名樹專,打造中醫院優勢品牌
焦院長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太原市中醫醫院業務突飛猛進,主要是得益于名醫、名科建設,并通過專病專利建設與發展,帶動了醫院整體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名醫帶動???,專科群打造出醫院品牌,名醫戰略成為中醫院品牌戰略的重中之重,為了突出名醫的帶動作用,太原市中醫院從中醫內科、針灸推拿等具何濃厚中醫特色的專業開始,選出有特長、有知名度的老專家、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擔當重點特色??频呢撠熑?,搭建出適合他們充分發揮出作用的舞臺,對于這些特色???,重點扶持,在人財物方面均給予傾斜。
在專科建設中,醫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中醫文化精髓,打造醫院的特色品牌。從人才的選育、培養、引導,到設施、設備的配備,形成中醫院自己的“套路”。由于醫院在2007年住院病種分析時發現,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占全院住院病人的11%,居第三位,并且有專門人員從事該病診療的研究。因此,2008年6月,醫院決定籌建糖尿病科,由山兩中醫學院早期畢業、從事糖尿病診療研究的一名主任中醫師擔任科室主任。該科組建后,研制出“胰復散”、“腎康散”、“脂消散”、“紅花四藤散”等超微粉系列方,并結合中藥離子導入、中藥熏洗、埋線等外治方法治療糖尿病及并發癥。目前,該科床位已從原來的10張擴展成20張,依然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
專科特色突顯之后,醫院又根據情況擴大病區規模,拓寬診療項目,力求把特色科室做精、做細、做實,形成“品牌效應”,帶動醫院整體水平的提高。如,從綜合內科分離出的呼吸???、糖尿病專科、中風???、腫瘤???;從針灸科分離出來的特色針灸腹針室、疼痛病科等。焦院長介紹,這些科室自成立后,名醫效益凸顯,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床位使用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在專科專病門診效益日顯增長的同時,醫院注重堅持簡便廉驗,專家看病,平民收費。據統計,2008年醫院門診病人平均費用為54元。
目前醫院已有3個省級名醫工作室、2個市級重點學科、10個研究室、特色門診專病30多個,名醫31位。這些名醫名家技藝精湛,醫德高尚,深受群眾歡迎。作為山西省中醫學院教學醫院和太原市中醫社區衛生服務指導中心,醫院在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組織、管理方面已具備了相當水平,相繼舉辦了多次適宜技術培訓班進行中醫文化交流。2008年,醫院經山西省衛生廳中醫管理局批準,成為省級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基層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基地),被省衛生廳遴選為山西省健康教育促進會教育基地。
仁和精誠,樹立良好醫德醫風
“‘醫乃仁術、濟人為本’、‘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等傳統醫德都是古代人們對懸壺濟世的醫生崇高敬仰的表述,也是當代醫務人員所應崇尚和奉行的道理準則?!苯乖洪L告訴記者,良好的醫德醫風是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太原市中醫醫院在注重加強建章立制的同時還非常注重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注重對職工道德理想教育的培訓。醫院把“大醫精誠”作為醫德建設的主導思想,作為醫務人員應恪守的道德規范,醫院通過召開各種會議、宣傳當代醫學楷模先進事跡、邀請本院名老中醫專題報告等形式,大力宣傳“仁、和、精、誠”等傳統中醫文化精髓。
“仁”,即“仁心”,就是要求醫者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那樣對待病人,只有“本為”才能“道生”,才能以醫術救死扶傷。開展了以“人文關懷和仁慈、仁愛”為
核心的中醫特色護理和“星級護理服務”,醫院內科的中醫特色護理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護理分會授予“全國中醫特色護理先進單位”就是很好的例子。
“和”,是“和諧、協和、致中和”,人體內外達到中正和諧的境界,人體才能健康;醫患之間達到中正和諧的境界,醫院才能生存和發展。醫院在患者入院時,就由護理人員詳細介紹入院的注意事項,并由院長簽署“致病友的一封信”交到患者手中。每年春節和中秋節,院領導都會給患者送餃子、月餅等,定期召開醫患座談會和行風座談會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融洽了醫患關系。
“精”,即“精湛”,就是要精勤不倦,博極醫源,在治學中強調“重經典、重臨床、重師承、重流派、重親求、重博采、重悟性”,開展了中醫診療常規、中醫經典、中醫藥相關知識等一系列活動,完善院內的醫療質量考核,使醫療技術和水平有了穩步提高。
“誠”,即“誠實、誠信”,要求醫務人員提供誠信友善的服務。認真落實診療告知、價格公示等制度,強化對窗口科室的管理,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通過一系列的醫德醫風教育,使職工整體素質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提升了醫院的綜合競爭力。
統籌規劃,體現中醫院特色文化
醫院環境形象是醫院中醫藥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中醫醫院展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途徑。
太原市中醫醫院雖然沒有林立的高樓和漂亮的外觀,但注重在院內裝飾上充分展示和體現出中醫文化內涵。具體做法是:將“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摘錄制作成大型版面,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診區、診室等區域,從中醫藥的起源、基本知識、特色療法、養生保健方法、名醫名家介紹、就診指南等方面廣泛宣傳中醫藥文化,并通過懸掛中醫歷史人物畫像、建立中醫養生書畫廊來展示祖國傳統中醫的輝煌,全院形成了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使前來就診的患者和經過的人群都不禁駐足觀看,充分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熏陶。
醫院還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對院內就診布局不斷進行調整。為了便于群眾就醫,滿足患者對中醫診療服務的需求,自2005年開始,醫院根據業務發展需求對業務用房進行及時的調整,把行政辦公樓1~3層騰出來全部作為診療室,行政后勤部門采取集中辦公形式,不斷增加業務用房,拓展了中醫院的服務功能;同時根據建筑結構合理安排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和窗口部門的規劃布置,盡量方便患者,解決病人排長隊候診問題;本著方便患者原則,專門購置自動煎藥機,為住院和門診患者提供煎煮中藥服務;在每個住院病區均配置冰箱、微波爐免費供患者使用,為醫護人員安裝熱水,處處體現了太原市中醫醫院的人文關懷。
今年,醫院還與同仁堂合作興建了標準化大藥房,大藥房內裝飾風格古樸莊重,體現出傳統中醫藥特色,內部墻面有中醫藥基礎知識、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宣傳知識介紹,大藥房外裝飾擬設計成懸掛有古代名醫名言警句的文化墻。大藥房的新建搬遷還為兒科提供出更加整齊規范的門診就診區,以滿足越來越多兒童患兒就診的需要。
與此同時,為把中醫藥文化與教育傳承相結合,醫院還開展了師承教育,實行“名老中醫專家帶徒戰略”。曾隆重舉行“拜師會”,當年拜師的12名弟子如今已成為醫院中堅力量。自2005年開始,全院范圍內開展“學習型團隊、學習型個人”為主題的繼承教育活動,包括中西互學和中醫學經典等內容;建立了科教專項經費用于科室繼教等工作,對新技術、新項目等給予經費支持,對突出的中醫藥優秀人才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勛。
中醫院的發展是綜合全面的發展,客觀地說,在對疾病的微觀認識上,在管理、服務、市場開拓等方面,借助兩醫及西醫院的知識、方法和現代化手段,揚長避短,對中醫及中醫院在各個方面更進一步提高,絕對是一件好事。
中國醫學史;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中國醫學史是高等中醫院校開展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介紹了中醫藥發展的歷史。該課程的主要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醫學院的新生,對中醫學尚無更多的認識。如何讓從未接觸過醫學史甚至從未接觸過中醫的新生聽懂中國醫學史這門課,或者是更高的要求,如何讓醫學新生對中國醫學史感興趣,熱愛這門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教學一線的每一位老師深思。“讀史使人明智”,中國醫學史作為醫學生最早接觸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精神和深厚的中醫底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縱觀前幾年的教學經驗,中國醫學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滿堂灌”,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均較低,未能很好地發揮中國醫學史在醫學生五年學習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李嵐清同志說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是我國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苯逃母镆呀洸皇且粋€新鮮的話題,然而如何改革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仍需一線教師們繼續探索。筆者認為中國醫學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應當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F將筆者的一些教學改革思路略述于此。
1教學身份互換
所謂教學身份互換,即是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主要分為三步,一是教師布置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課前搜集相關材料,并制作PPT,準備下節課上講臺教學;二是課堂前30分鐘學生負責講解;三是老師對學生的講解進行點評和補充。教學身份互換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課前學生通過搜集材料,不僅熟悉了資料搜集的途徑,更在備課的過程中掌握了教學內容并分清了教學內容的主次重要性。課堂上安排學生30分鐘的講解目的是在學習的前提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豐富自己的演講經驗。在學生講課結束后,由教師上臺點評和補充學生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的同時,補充學生忽略的重點內容,保證了教學質量。此外,筆者認為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師生雙方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使得教學過程可以更加順利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身份互換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同時,也開拓了老師看問題的視野,使得老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對傳統“填鴨式”課堂的一次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醫學史在學生的學醫生涯乃至以后臨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國醫學史教材中很多獨立性較強且在整個中醫界得到普遍重視的章節都十分適合教學身份互換的教學。首先,章節內容相對獨立,適合學生學習,若是章節與前后關聯性太強則學生自學及準備的過程中容易忽略重點,并在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中迷失自己,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其次,若是章節內容在整個中醫界受重視的程度高,則相關論文及著作更多,學生可以較為順暢地獲得全面的知識。筆者嘗試從“四大經典的內容與價值”“臨證各科的發展與特點”等內容實行教學身份互換的教學嘗試,例如“四大經典的內容與價值”一節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以來其重要性對于教師而言,是課堂上的不斷強調其重要性,對于學生而言是僅僅考試所占比例大。因此如何教學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值得每一位一線教師的思考。在此前提下筆者在“四大經典的內容與價值———《黃帝內經》”的教學過程中嘗試教學身份互換教學法。一是囑學生課前備課,了解《黃帝內經》的成書及其主要內容,收集《黃帝內經》對歷代醫家的學術影響,準備PPT及課堂匯報內容。二是讓學生課堂上講課,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三是教師點評,指出學生的優缺點,幫助學生進步,并補充學生忽略的重點內容,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經過這次的課堂教學身份互換教學后,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學生對于《黃帝內經》相關內容的掌握更加充分,關于《黃帝內經》對整個中醫學重要貢獻的認識也更加充分。
2專題辯論
開展中國醫學史相關專題的辯論,是列一專題,然后讓學生分為幾組課后查找資料,課堂上分組辯論。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辯論的目的不是分勝負,而是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思考自己分析問題的角度是否合理、對辯題的理解是否正確、資料是否充足。這不僅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而且能讓學生通過辯論對教材里的一些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相較于以前“垂直”的教學模式,“辯論”是在老師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學生自主、自由地參與學習。作為一名大學生,已經不需要像中小學生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逐字逐頁地學習,學生更要學會的應該是如何自主學習,如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在準備辯論資料的時候,是對辯題的理解和分析的過程,并且學會如何快速且全面地搜集資料。學生準備辯論的工作是對資料的主次處理的過程。辯論結束后的討論是更是反思自己思路的過程。專題辯論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參與教學,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吨袊t學史》中像“醫藥的起源”“中西醫學的交匯與沖突”等存在爭議的章節最適合做“專題辯論”式教學。當然,我們也十分清楚,幾千年的傳承與爭論都未能明確的問題不可能在一次課堂的專題辯論上就辯明了。我們辯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問題。例如,以“醫藥的起源論”為辯題,課前讓學生分別從“醫源于圣人”“醫源于巫”“醫源于動物本能”“醫食同源”四個方面收集資料。課堂上教師把握節奏,讓學生分為四組進行辯論。在“專題辯論”教學后,發現學生對醫學起源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圣人”“巫術”等詞也有了新的認識。
3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具象地認識中國醫學史的發展,并充分發揮社會公共資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結合安徽省歷史博物館及校內新安文化館讓中國醫學史教學更加直觀可見,并激起學生對中國醫學史的興趣。博物館中所陳列的古籍、文物、圖片、標本等,均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出現的,從某方面來說,它們是在演示著中國醫學史。關于中醫藥發展的歷史,相較于《中國醫學史》中更加明確和完整的記載,博物館陳列的文物相對不完整、記載相對粗略,于是兩者的結合更顯得十分重要。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是為了在參觀中學習,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讓學生更加直觀真實地感受中國醫學史的變遷。實踐性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熱情,在參觀的過程中帶著求知的心情,使得學習變得輕松且愉快。在參觀前讓學生預習課本并自行查找相關資料,大致了解相關內容,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按照陳列物講解中醫藥的演變過程。在實踐性教學的嘗試中,發現學生對中國醫學史這門課的興趣明顯增加,并對中國醫學史有了一個更加具象的認識。
4改革考核方法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考核方法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然而考試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如果方法用錯了只會適得其反。如果只是單純的期末考試考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熱情,很多學生更加傾向于平時不聽課甚至逃課,期末努力啃書。因此改革考核方法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步。將學生平時參與的“課堂教學任務”“辯論任務”以及“在實踐性教學”中的貢獻度列為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的考核各占總成績的50%。可以說單純的期末考試只在期末考試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改革后的考核方法則可讓學生在整個中國醫學史學習過程中都充滿熱情和活力。
5小結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知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中國醫學史的教學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中醫藥發展的歷史,而是讓學生從中醫藥興衰的歷史中掌握中醫藥“興”的條件和“衰”的原因,以此為基礎反思現代中醫藥的發展以及如何為中醫藥的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學習中國醫學史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讓中國醫學史得到學生的重視,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敖虒W身份互換”“專題辯論”“實踐性教學”三種教學方法的教學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求知,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醫學史。相較于“一言堂”的枯燥和乏味,此三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求知欲明顯增加,課堂學習氛圍更加良好。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新醫改方案最后版本有望在近期公布,隨之公布的還包括《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在人們熱議的新醫療改革方案中,藥物一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醫藥出口情況并不樂觀。
但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享有保健醫療的戰略目標的推動下,傳統醫藥將納入很多國家的醫療體系。同時,中藥在抗擊全球性重大疾病中的優秀表現為它在世界醫療領域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中藥將贏得更多走進主流醫藥市場的機會。
當無毒副作用的純天然藥物逐漸成為新的需求浪潮之時,中國中藥的出口與發展是否能乘此東風借勢而上?上海市中藥研究所副所長樊敏偉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保健需求的增長,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為中醫藥提供了廣闊而美好的發展前景。”
中藥立法來臨
近年來,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問題成為政府與產業界人士關注的熱點,中藥出口貿易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中藥走向世界,面臨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隨著新的化學藥物開發難度越來越大,一些化學藥物存在的毒副作用、藥源性疾患等不利因素難以克服。植物藥物成為了世界各國創制新藥的重要研究對象,成為人類新的醫藥寶庫,中藥國際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已經來到?!狈魝フf。
“回歸大自然”已成為潮流。純天然藥物(民族民間藥和中藥屬天然藥物類)因無明顯毒副作用、在治療局部疾病的同時能明顯地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等優勢,備受各國青睞,成為最具發展前景的藥物。
然而,中國出口的中藥產品在國外多被用于膳食補充劑、食品或食品添加劑等領域,這些領域與化學藥品相比需求彈性相對較大,這也是目前中國中藥海外市場面臨的問題之一。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及地區紛紛對傳統醫藥實施立法管理,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對中醫藥實行立法管理;澳大利亞率先立法承認了中醫的合法地位;歐美對植物藥實行了立法管理。
樊敏偉進一步分析說:“盡管歐盟是中藥難以跨越的門檻,但是部分歐美國家也在對植物藥進行立法管理,這些都是將來中藥出口再現曙光的基礎。”
現代化模式
上海市中藥行業協會副會長喬寶明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中藥要全面進入國際市場,必須與國際接軌,實現中藥現代化,首先是研究與開發的現代化。這就需要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及現代化劑型,建立中藥質量標準規范,提高中藥質量標準水平,加強中藥藥理、毒理研究,重視中藥臨床試驗,制定中藥生產管理規范?!?/p>
中藥雖然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要取得世界更多國家的信任和支持并不容易。面對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推進中藥現代化、國際化仍需進一步改善國內的發展環境?!皣覒摷訌妼χ嗅t藥的宣傳普及力度,讓國際市場對中醫藥的理論體系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有利于中醫藥搶灘國際市場?!眴虒毭鞣治稣f。
中藥現代化的實質是中藥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結合,與現代學術思想的結合,與現代科學文化的結合,并借鑒國際上認可的標準和規范,讓中藥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研究開發出安全、穩定、可控的中藥。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徐頑強指出,中國有著豐富的中藥人力資源,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中藥產業人力資源的質量普遍不高,客觀上制約了中國中藥產業走向國際化的進程。因此中國要通過積極培養中醫藥優秀人才,采取“以醫帶藥”的方式,促進中藥的國際化。
配方產權化
【關鍵詞】 德爾菲法;診療指南;中醫
1 指南制定的常用方法及現狀
一般而言,科學編寫的臨床指南可分為兩大類,即基于專家共識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證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是按照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組臨床指導意見,是目前指南研究發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間國際上頒布的20個指南中,就有12個為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像任何科學程序一樣,制定循證臨床實踐指南的方法學是基于證據的方法學,其結論(推薦意見)須有可靠的證據支持[2]。
2 德爾菲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Delphi法,中文譯為德爾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廣泛征求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使專家的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后根據專家的綜合意見,對評價對象作出評價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預測、評價方法。德爾菲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首創,經過T.J.戈爾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機構以書面的形式征詢各專家的意見,背靠背反復多次征詢意見與匯總,依據多位專家的知識、經驗、綜合分析能力和個人價值觀對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主觀賦權值的一種多次調查方法。我國稱之為專家評分法或專家咨詢法。隨著德爾菲法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爾菲法開始在醫學領域中有所應用,之后應用范圍逐漸擴大。
我們承擔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兒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診療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爾菲法。其實施主要分4輪進行:①針對本研究主題提問,請專家提供該病的最佳診療指南的初步意見;②課題組就第1輪專家意見匯總統計分析,提出第2輪征詢表,請專家就其中各個問題做出選擇與評價;③課題組就第2輪專家意見匯總統計分析,提出第3輪征詢表,請專家再一次判斷并提出修改意見;④在第3輪的基礎上,專家們再次判斷和論證。通過4輪調查,形成初步診療方案。最后將診療方案提交給專家論證會,經過專家論證定稿,形成該病的診療指南。
3 德爾菲法的優缺點
德爾菲法是一種匿名的專家問卷調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專家的橫向聯系,只與調查者發生聯系,專家之間不能相互討論,經多輪的歸納、總結、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見。避免了權威專家對結果的干擾,反映了專家的真實想法。
單純的專家經驗集成,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可靠性較低。本課題組在開展問卷調查的同時結合循證醫學開展文獻研究,將循證醫學與德爾菲法結合起來相互參照、對比,最后形成診療指南。
德爾菲法為專家問卷調查,專家組的組成對問卷的實施和最終診療指南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題組在具體實施中選取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的專家(兼顧年齡、地域、科研、醫療、教學等因素)組成專家調查組,進行問卷調查,較為全面地采集到專家意見,對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證。
咨詢表的設計應簡明扼要,咨詢答案除必須用文字表述外,應盡量用數字或符號表述。在問卷選項的設計上既要忠于專家意見,又要較好地提取語言,避免表達模糊的選項出現在下一輪問卷上,避免因此產生分歧,降低專家集中趨勢。
傳統的德爾菲法專家問卷多采用郵寄的方式進行,這種郵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饋意見較慢的缺點。鑒于現在電腦和網絡的普及,兼顧部分地區上網仍然受到一定制約的現狀,課題組對本課題的實施采用了紙質和電子問卷同時發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問卷回饋的速度,提高了調查的效率。
經典的問卷調查均采用的是不見面的方式進行,但這種匿名的調查方法在實際中還是造成了對部分問題存在差異的現狀??紤]到問卷調查目的最終是要形成共識,本課題組在4輪問卷調查后又舉行了專家論證會議,在會議上將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最終形成共識。
4 討論和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全球化的進程在加速。中醫藥學起源于中國,也正在加速向世界傳播,為各國人民健康服務。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藥學科包括中醫兒科學,在規范化、標準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很不夠。盡管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臨床上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但在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卻經常存在無章可依、有章難循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中醫學包括中醫兒科學學科的發展,也影響了中醫學在全球的推廣應用。加速標準化的進程是時展的需要,也是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證醫學是國外制定診療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專家經驗在中醫藥學術中較之西醫有獨特的作用和較高的地位。對中醫藥的標準化研究我們認為不應該照搬循證醫學方法,應該根據中醫學自身的特點,合理地運用德爾菲法,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結合循證醫學方法進行研究。
探討中醫藥研究的方法學成為中醫藥標準化研究的關鍵,客觀量化、科學合理地提取中醫、中西醫專家的醫療經驗和臨床診療方案成為影響診療指南水平的關鍵。德爾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點,應用德爾菲法對中醫藥科研課題研究為數不多。本課題組應用德爾菲法,通過專家問卷調查的形式,制定出較為科學規范的“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診療指南”,為進一步全面進行兒科疾病的診療指南建立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孟河醫派;傳承特色;振興
孟河醫派發祥于明末清初江蘇省武進縣孟河鎮,主要代表名醫為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醫家,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靈活的診療方法,顯著的治療效果聞名于世,在我國近代中醫藥發展史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其學術思想為當今中醫理論的開拓創新[1]。孟河醫派傳承脈絡清晰,門人弟子眾多,學術弘揚,薪火相傳?,F就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及醫案中的一些醫理精華,結合對孟河醫派名家及傳人的采訪調研,就孟河醫派的傳承特色進行探討。
1孟河醫派的起源和發展
孟河醫家最早見于文字是在費氏第五代醫家費國作(1730-1800)的相關記述。"孟河醫派"的首次提出是丁仲英在1927年其父的《喉痧癥治概要》跋中提到"吾鄉多醫家,利濟之功,亙大江南北,世稱孟河醫派",至嘉慶年間(1796-1821)孟河才逐步形成地方性醫學學派[2]。
孟河醫學繁榮于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1821-1875)。孟河名醫云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完善。據歷史資料記載,"小小孟河鎮,江船如織,求醫者絡繹不絕"、"搖櫓之聲連綿數十里"等,費氏、馬氏在孟河醫界繼續占主導地位,費伯雄和馬培之是其中的杰出醫家。
2孟河醫派的傳承形式
孟河醫派在傳承形式上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初期以師承教育為主,其后多采用師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復合形式,另外臨證實習班、函授教育、專題講座、短期講習班等也是其中主要的傳承方式。
師承教育是指師徒傳授,一般經過發蒙、侍診、試診、行醫、再學習五個階段。發蒙是學習中醫基礎知識,侍診是了解中醫如何治病,理論與臨床初步結合的階段,試診指導臨床實踐的階段,當老師授醫已畢,弟子學有所成時,可獨立行醫。另外孟河醫派還注重對醫家的再培養和再學習的過程。在當代社會教育的不斷提高,孟河醫派走進了高等學府進行傳承,通過和一些大專院校想結合,使其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最早是由夏應堂、謝觀等籌資辦學,于1916年籌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成為我國第一所由政府批準的民辦中醫高等教育學校。孟河醫派傳承形式多樣,根據學生需求的不同,分別有臨證實習班、短期講習班以及專題講座等方式[3]。
3孟河醫派的傳承特點
孟河醫派作為近現代中醫較有影響的一大地域性流派,在發展之初有著濃厚的地域特征,隨著孟河名醫的大量外遷,孟河的中心地位逐漸下降,非孟河籍傳人的數量與影響力不斷增加,孟河醫派的地域特征也開始淡化。孟河醫派的地域性淡化促進了孟河醫派與吳中醫派等眾多醫學流派之間的交流,豐富了自身的學術思想,擴大了孟河醫派的影響。
孟河醫派主張廣開門戶,收徒沒有家族限制,只要自愿拜師者,都會一視同仁,傳授醫術。但擇徒并沒有降低標準,品德、悟性、勤奮三個方面是擇徒的主要標準。
孟河醫派在傳承別強調了經典內容對后學者的重要意義,要求弟子熟練背誦經典著作。在當時的傳承模式下,醇正的醫學理論易于后學者系統掌握中醫理論體系,并為之打下厚實的理論基礎,在當今,立足經典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與掌握中醫專業知識有著重要意義[4]。
4孟河醫派的振興
早在20年前常州市武進區衛生局和孟河醫派弟子共同搜集編撰了《孟河四家醫集》,并進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2005年7月"常州地區孟河醫派再傳弟子座談會"在文筆山莊舉行,會議共同呼吁設立"孟河醫派故居陳列室"[5]。2005年10月《孟河四家醫集》再版編輯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睹虾铀募裔t集》再版是弘揚孟河醫派的有效途徑,意義深遠為孟河醫派精髓的傳承和弘揚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琪,曹震,周奇峰.孟河醫派傳承特色探析[J].江蘇中醫藥,2010,42(12):1-4.
[2]劉遵憨,曹凡華,陶慧娟.孟河醫派學術思想探析[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29(3):9-10.
[3]張琪,曹震.孟河醫派學術思想特色探析[J].江蘇中醫藥,2007,39(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