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景觀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365-01
一 伊川縣園林綠地及生態景觀建設的著力點
伊川縣位于洛陽市南部,屬高山丘陵地貌,多年來都是一個相對貧困的縣區。近年來,在黨和地方領導的科學引領下,戰天斗地的伊川人在這片并不具有先天優勢的土地上,創造了新的歷史,伊川縣目前已經成為洛陽市最具發展潛力和投資前景的縣區之一,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進步,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水平走在了同等條件下兄弟縣區的前列。
筆者在伊川縣農林部門工作多年,結合自身的實踐工作經驗和伊川縣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伊川縣園林綠地及生態景觀建設的關鍵在于:首先,從生態園林城區目標出發,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塑造城市景觀特色。分別創造以沿河為主的自然水體景觀區及由環城林組成生態綠色景觀區,形成以城區外部綠色林帶景觀為背景,水體景觀為依托,以城區景觀軸線為網絡骨架,突出城區的重點地段景觀風貌,以城區公共綠地系統和城市廣場為中心的景觀結構;其次,著眼于城區內外綠地景觀的銜接和協調,重視對城區出入口、工業區及城區內重點地段和重要節點處的形象設計再次,突出“系統”的觀念,強調綠地景觀的整體性,突出城市整體環境觀念,保護城區自然環境,以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的提高為目標指導綠地系統規劃;除此之外,規劃公共綠地活動功能應從人的需要出發,滿足居民游憩休閑等多項活動需求著重建設沿河地帶的綠地系統;最后,突出因地制宜、經濟節約原則,以較小的投資獲得較好的效益。
二 伊川縣園林綠地規劃思路
1.沿河綠色景觀區。 設置濱河林蔭路,據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規劃式布局;臨近水面設置游步路,可設踏步與水相連,可設小廣場或凸出水面的平臺,供游人遠眺和攝影;于岸邊設置欄桿和坐椅;寬地帶可設一些草坪、花壇、樹叢及一些簡單的園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公共建筑景觀區。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觀帶,包括居住區、機關和學校。居住區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我國規定指標:小區公共綠地面積為平均每居民1~2 m2。由公園、小游園、街頭綠地組成了公共綠地景觀區:步行街道路上可鋪設裝飾性強的花紋路面,還可布置些裝飾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涼亭、電話間等,綠化以草坪花壇為主,可能的情況下種植喬木蔽蔭;花園式林蔭路立交橋北側與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寬度的帶狀綠地,可設2條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兒童游戲場,坐椅、花壇、噴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 m分段布置,車行道與林蔭道綠帶之間要有濃密的綠籬和高大喬木組成的綠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內低的形式,道路廣場面積不宜超過25%,喬木占地面積為30%~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壇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景觀空間軸線。 形成以主要街路為主軸的綠色發展空間,街道分隔帶綠化以種植草皮為主,嚴禁種植喬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綠籬、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為宜,可與人行橫道、大商場、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結合。
三 伊川縣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思路
生態建設和文態建設,都是實現大地園林化的重要內容。風景資源的開發作為大地園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態和文態建設的有效結合,對于改善都市圈環境、增加綠量、提高人們的生存條件至關重要。研究風景資源的生態規劃,經營好城市圈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生態環境、走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條件。
1.可供借鑒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生活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規劃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多種因素,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筆者認為,在伊川縣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上,主要包括整體優化原則、異質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景觀個性原則、遣留地保護原則、生態關系協調原則和綜合性原則。在公園生態景觀建設中可直接借鑒這些原則,為景區建設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2.伊川縣生態景觀規劃建設的著力點。 筆者認為,在規劃建設中,如何貫穿景觀生態理論,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景觀質量,這是需要首先考慮的。
(1)因循自然、顯露自然。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了。因此,筆者認為,生態景觀公園的規劃不應當僅從單一的旅游經濟等目的出發,而應當結合生態系統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顯露自然,組景應注重意境的創造,以自然美為主,輔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體、植物、動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觀,并把人工設施和雕琢痕跡融于自然景色之中,從而實現生態價值的最大化。
(2)環境關聯。外部和內部都存在著環境相關關系。我國古人既創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創造了風水相關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脈、河湖、森林、濕地等大環境景觀背景,城市內部有不同立地條件和圍合空間形式,在城市公園生態規劃建設時,要抓住大環境景觀特色和公園環境景觀特色,做好環境關聯的文章。
關鍵詞:環城生態景觀林;理念;模式;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5303
1 引言
環城生態景觀林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森林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城市周邊生態和景觀建設越來越引起當前各地城市建設的重視,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環城生態景觀林由于其所處的地域特殊性,使其功能和定位介于生態林和城市公園綠化之間,如何把握環城生態景觀林的風貌內涵與建設模式,業界仍然研究較少,國內至今也沒有明確的建設標準。根據義烏市環城生態景觀林建設實踐,對環城生態景觀林的建設特點、類型、建設模式等進行了研究,以期對其他地區同類型建設項目有所借鑒。
2 環城生態景觀林的建設理念
生態景觀林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和美學原理設計與營建集生態保護和環境美化功能于一體的一種森林類型[1]。環城生態景觀林地處城市周邊,林地一般為防護林,以生態防護為主要功能。是一種介于防護林與特用林(風景林)之間的特殊林種。
由于城市化的推進,城市范圍逐漸擴大,單純的生態防護功能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確立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建設理念是環城生態景觀林建設的前提。環城生態景觀林應立足于建設美麗中國,以應對環境變化、服務經濟發展、保障生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為宗旨,通過高標準、高質量地營造森林群落,優化森林生態格局,構筑林種、樹種配置合理、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森林植被分布合理、景觀優美、家居舒適、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城市,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重要作用。
2.1 以人為本,優化城市功能
環城生態景觀林建設,要充分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銜接,與城市其他綠地形成系統性整體,并進一步優化其功能,構筑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協調好森林建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建設好自然宜人的森林游覽步道等設施,滿足市民健身與文化科普的需求。
2.2 發掘地方特色文化,構建森林生態文化體系
加強建設區域植物資源與古樹名木的建設和管理,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構建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態文化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3 生態優先,近自然建設
“適宜的頂極植被”是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基本目標[2]。環城生態景觀林要求相對粗曠自然景觀,不同于城市公園。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系統、發揮好森林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力求生態優先,森林樹種的選擇應以喬木樹種為主,構建森林植被的骨架,適當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復層混交、相對穩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
3 地域現狀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環城生態景觀林建設區域地處義烏市江東街道,位于環城南路以南、南門路以西、黎明湖路以北,小地名為八面山。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邊緣谷地多為旱地,最高點八面山海拔239.0 m。
建設區域的森林覆蓋率為79.0%,植被分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部亞地帶,浙皖山丘青岡苦櫧林栽培植被區,浙西山地丘陵青岡苦櫧林分區,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植被類型主要有針葉林(馬尾松林、柏木林)、針闊葉混交林(馬尾松、香樟林,馬尾松、麻櫟林)、落葉闊葉林(麻櫟林)、竹林(孝順竹林)、灌叢(茶園、杜鵑林),以及果園(梨樹園)。植物區系屬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的華東區,闊葉樹種主要有麻櫟、化香、香樟、合歡等;針葉樹種以馬尾松林、柏木等為主;竹類主要有孝順竹等。建設區域土地總面積88.5 hm2,其中喬木林地64.3 hm2,占72.6%,主要為馬尾松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觀較缺乏;灌木林地4.0 hm2,占4.5%;火燒跡地6.6 hm2,占7.5%;宜林荒山荒地4.0 hm2,占4.6%;廢棄采石場2.2 hm2,占2.4%;旱地7.4 hm2,占8.4%。
4 建設特點與難點
4.1 建設難點
義烏市環城生態景觀林工程設計主要難點在于:地塊所處重要敏感區位,即為環城南路、環城北路、民航路三條環城路周邊山體,是義烏市的城市入城景觀窗口。品質效果要求高,但區塊內地形破碎,采石場、裸巖邊坡、火燒跡地等不同困難立地造林類型穿插分布,給景觀效果的營造與體現帶來極大困擾。
同時現狀森林資源中針葉林景觀(馬尾松林景觀為主)面積較大,疏密不均,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觀較缺乏,林相單調,景觀效果差,大面積的馬尾松林與旱地不僅對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小,造成大量的養分通過地表徑流流失,也極易發生森林火災,遭受松材線蟲病等侵害,造成項目區生態環境惡化,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諸多功能喪失。
4.2 建設特點
經過多次詳細踏查現地,分析義烏市的社會經濟特點與發展需求,以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系統管理理論等為指導,把人文生態納入生態景觀林建設,并把當前的森林減排建設、有害生物防治等做了有機結合,項目建成后八面山森林覆蓋率達到98.6%,建設生態景觀林1328 hm2,從而使八面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建立起與景觀優美、功能較完善、多層次的森林生態景觀體系。
4.2.1 確立與國際接軌的自然設計理念,追求高品質、高要求
依據義烏國際商貿城市與國際接軌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項目建設采用了國內外有關生態景觀林建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項目區森林景觀體系的質量和檔次得到全面提高。
項目設計結合工程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義烏市城市發展空間的實際需求,以特定立地類型為基本單元,以完善項目區丘陵山地生態景觀林的布局、結構與功能為中心,致力提高區域的森林覆蓋率,增加珍貴樹種櫸樹、浙江楠、紅豆杉,提高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建設黃山欒樹、銀杏、無患子、楓香、烏桕、杜英彩葉森林;項目建成后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98.6%,并建立起景觀優美、功能完善、多層次的與國家接軌的近自然森林生態景觀體系。
4.2.2 致力提高困難地造林綠化整體效果
采石場復綠等困難地綠化,由于立地條件惡劣,一般現有技術措施多采用陡壁種草、藤本植物垂掛覆蓋等生硬的辦法,本項目建設則以近自然理念與技術,在地形重塑的基礎上,進行植被恢復,并選擇種植黃連木、杜英、楓香、烏桕、銀杏、黃山欒樹、木荷等,形成絢麗多彩、層林盡染的色葉彩林景觀,技術先進,效果明顯。
此外,根據工程區馬尾松林面積比例大的現狀,分別馬尾松密林、疏林、火燒跡地等不同類型,以鄉土闊葉樹為主,分別設計不同的采伐強度和補植改造類型,合理確定造林類型、密度和觀花、彩葉、珍貴樹種,達到設計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與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相一致,更好地體現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4.2.3 引入人文關懷理念,凸顯設計生態文化內涵
發展森林資源的同時,著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態文化素質,是建設生態景觀林的出發點和特色。
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十報告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的高度。生態景觀林著力突出了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將森林景觀建設與生態文化相結合,與珍貴樹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傳承悠久的生態文化,設計的公路邊旱地景觀綠化,在提高整個地塊的生態效能的基礎上部分種植觀賞型果樹,如石榴、楊梅、櫻桃等,豐富整個景觀的觀賞及群眾參與度。另外開辟部分區域用于黨校學員開展認養種植活動,增強大家對于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設置游覽步道,大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讓全市學生接受良好的綠色生態科普教育;促進城市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良性互動,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文化與文化薈萃的人文生態的有機平衡,豐富了森林文化內涵,弘揚綠色文明,使森林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
5 環城生態景觀林的建設模式
5.1 保護式模式
建設區內景觀價值較高,基本能滿足功能要求的常綠闊葉林、竹林等,可不必改造,采取必要封山育林、封山護林等保護措施,使森林不受放牧、采伐、采集等人為活動破壞。
5.2 補植模式
建設區內分布的馬尾松林,或部分產量低的柑桔林、桃樹林等經濟林,為提高其生態效能和景觀效果,增加樹種組合和植被層次及季相變化,在保護的基礎上,應選用觀賞價值高的優良闊葉樹種進行林相改造。補植改造造林密度為375~900株/hm2。對馬尾松林的補植改造應適當進行疏伐,伐除部分枯死木、風倒木、風折木、病腐木和觀賞價值低的樹種,疏伐的強度不得超過10%,疏伐須按年度分多次進行,并注意保護木荷、香樟等目的闊葉樹種。
5.3 造林模式
為提高建設區的森林覆蓋率和生態效能和景觀效果,區內的農耕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利用木荷、香樟、楨楠、等地帶性森林景觀建群種,引入相宜的伴生樹種,營建常綠闊葉林景觀;利用楊梅、銀杏、枇杷等經濟樹種營造果樹林景觀。為提高近期內造林景觀效果,景觀林初植密度為1050株/hm2。
6 分區建設
建設區位于義烏市主城區所在的江東街道,處環城南路、南門路、黎明湖路之間,是義烏市重要的城市景觀窗口。項目區的森林景觀建設與義烏市森林城市建設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社會經濟意義。項目區建設范圍整體呈等腰三角形,根據項目建設用地周圍的水系、道路、植被分布特點,環城南路地塊的發展建設方向,為便于實施操作,將整個項目區劃分為4個森林景觀建設區段。
6.1 第一分區
本區段位于項目區西北部,環城南路南側,南門路東側,海拔85~200 m,面積約26.0 hm2。本區段地勢南高北低,北側有部分裸巖地和平緩旱地,東北側為峭壁。南門路西側山坡主要為火燒跡地,對景觀與生態影響較大,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急需進行改造治理,是該區段生態景觀建設的重點。植物景觀的塑造是環城南路北側坡面體現紅色景觀,南門路西側山坡以體現黃色景觀為目標,對原有馬尾松林、低效梨園、灌木林地等進行改造,對火燒跡地進行造林綠化,公路邊旱地進行立體景觀綠化,并對區段內1個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綠化,并建設一條環城南路通至東側采石場坡頂的作業道,環城南路北側原有裸巖地周邊土層瘠薄處,林相改造困難,應保留原有馬尾松林,不做樹種調整。
6.2 第二分區
本區段位于八面山中部,主要為環城南路南側一帶,海拔86~200 m,面積約23.8 hm2。現狀地勢兩側為山丘,西部低洼,有2個山塘。植被類型主要包括馬尾松林、灌木林等。主要植被有馬尾松林、香樟、梨樹、茶葉、葛藤、算盤子等。該標段呈南北兩側坡面,考慮到環城南路北側現為紅色系列景觀樹種為主,因此規劃該標段在景塑造上以體現紅色景觀為目標,采用烏桕、楓香等樹種,適當點綴白玉蘭、紅玉蘭等觀花樹種,此外對原有馬尾松林、灌木林等進行改造,對公路邊旱地進行立體景觀綠化,并對區段內1個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綠化,成為壯觀而富有特色的森林生態環境。環城南路北側原有裸巖地周邊土層瘠薄處,林相改造困難,應保留原有馬尾松林,不做樹種調整。
6.3 第三分區
本區段位于項目區西部,環城南路南側,南門路北側,海拔86~160 m,面積約14.8 hm2。本區段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兩側為山丘,中間為平緩坡地。植被類型主要包括馬尾松林、梨樹林等。植物景觀的塑造是環城南路北側坡面體現紅色景觀,對原有馬尾松林、低效梨園、灌木林地等進行改造,公路邊旱地進行立體景觀綠化。環城南路南側公路邊原有馬尾松林,景觀效果較差,規劃對沿路邊約30 m寬山坡面原馬尾松林進行改造,種植紅色景觀樹種烏桕,并適當配置櫸樹、紅豆杉等珍貴樹種。
6.4 第四分區
本區段位于項目區東南部,南門路東側,地塊南側為市委黨校、義烏中學。海拔90~230 m,面積約14.7 hm2,建設區現狀北側山坡以馬尾松林為主,南側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該標段在景塑造上以體現黃色景觀為目標,采用銀杏、黃山欒樹等樹種,適當點綴白玉蘭、紅玉蘭等觀花樹種,對原有馬尾松林、低效果園、灌木林地等進行改造,對公路邊旱地進行立體景觀綠化,并對區段內1個采石場進行生態修復綠化,美化整體生態環境。
7 結論與建議
7.1 設計效果明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和相關要求
義烏市已按設計開展建設,種植名優適生樹種,建設生態景觀林,完成了主要示范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大片結構穩定、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城市生態屏障和背景林,使整個城市山林及入城口景觀面貌發生很大改觀,林業生態及景觀、文化效益初步顯現,達到森林資源增長和城市品質的提升,為浙江省及周邊地區后續的環城生態景觀林建設提供了樣板和較好的示范作用。
7.2 后期技術跟進是建設效果的保證
由于生態景觀林建設地塊很多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提升的,在不規則的地塊如何補植滿足自然與景觀要求,一般的營造林施工隊伍往往技術力量不足,需要設計部門技術人員進一步跟進,從而保證建設效果。
參考文獻:
[1]韋新良,何 瑩.生態景觀林景觀效果構成特性定量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6):181.
[2]王 翔,金祖達.生態景觀林建設指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1(3):64~65.
[3]張 偉,張宏業,祝煒平.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時空演化格局及其驅動機理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5) .
(河南黃河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3)
【摘要】本文在符合黃河防洪工程建設標準的前提下,以黃河堤防為基礎,修建濱河大道,從防洪工程影響、生態等多方面論證沿鄭州到開封黃河堤防修建濱河大道的可行性,為進一步方案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建設標準;生態景觀;黃河堤防;濱河大道;可行性
0 前言
針對沿黃區域的開發,《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和《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出要“全面實施沿黃灘地生態修復工程”,“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重點建設沿黃風情文化產業帶”。鄭州市“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了鄭州都市區建設基本框架,并確定以交通為紐帶,以產業為橋梁,按照組團發展、產城融合、復合型和生態型的發展路徑。省、市戰略目標的確定,為黃河濱河公園建設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撐。
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是國家重點水利建設項目,是推進河南治黃事業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河南黃河標準化堤防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河南黃河防洪體系,極大地提高了工程抗洪能力,改善了黃河下游兩岸的搶險交通現狀,為確保黃河長治久安構造了安全屏障;同時又是巨大的生態防護屏障,極大的改善了沿黃兩岸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為鄭、汴、洛及黃河的“三點一線”大旅游建設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有力的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主要針對沿黃城市黃河防洪工程建設標準與生態景觀的關系進行專題研究,沿鄭州到開封黃河堤防修建濱河大道,形成路堤結合的黃河防洪體系。
1 河南黃河防洪工程概況及黃河濱河公園規劃
1.1 河南黃河防洪工程體系
人民治黃以來,黨和國家對黃河治理開發十分重視,隨著我國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綜合治理規劃——《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的實施,全面開展了黃河的治理開發,黃河下游先后興建了以干支流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滯洪區為主體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
1.2 堤防工程
河南省境內臨黃大堤565km,設計防洪標準為防御花園口站22000m3/s洪水。按堤段劃分共有四段,即左岸孟縣中曹坡至封丘縣鵝灣171km,長垣縣大車集至臺前縣張莊194.5km,右岸孟津縣牛莊至和家廟7.6km,鄭州市邙山根至蘭考縣岳寨157.22km。其它臨黃大堤有北圍堤10km,貫孟堤21.1km。非臨黃太行堤44km,北金堤40km,此外還有新建溫孟灘防護堤44km。
1.3 黃河濱河公園的規劃情況
對鄭州市行政區劃范圍內黃河入市口到出市口沿線進行整體規劃,建設由城市河網、湖塘、濕地、綠地、林帶、草坪等形成的自然開放空間和廊道,總長約150公里,總面積900余平方公里。鑒于此,必須對濱河區域進行高水平規劃,并實施統一的建設和管理。
2 濱河大道的布置方案研究
2.1 濱河大道設計標準
鄭州到開封黃河堤防防洪標準在100年一遇以上,相應的堤防標準為1級。
黃河下游特殊的來水來沙過程,致使黃河下游河道沖淤變化幅度很大。2000年之前,由于進入黃河下游的水少沙多,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平均河床高程不斷淤積抬高,致使黃河下游河道斷面呈現出逐漸淤積抬高的趨勢。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后,河道出現沖刷下切,根據《黃河古賢水利樞紐項目建議書》成果,小浪底水庫運用后下游河道2020年左右沖刷達到最大,2028年左右淤積恢復到2000年狀態。此后,黃河下游年平均淤積量為3.45億t,各河段的年平均淤積抬升速率為:鐵謝~花園口河段為0.047m/年;花園口~高村河段為0.062m/年;高村~艾山河段為0.075m/年。濱河大道作為永久建筑物,其使用年限較長,因此,在考慮防洪標準時,也必須同時考慮黃河下游淤積產生的影響。本文考慮100年的河道淤積量為(2012+100-2028)×0.062=5.2m。
2.2 濱河大道布置型式探析
2.2.1 濱河大道布置形式一
沿鄭州到開封黃河堤防布置濱河大道,將原堤防向背河側淤區幫寬加高至一定的標準。詳見圖1。
在現狀黃河大堤的基礎上考慮100年河道淤積的影響,因此堤頂高程為現狀大堤堤頂高程與100年河道淤積的高度之和,即5.2m。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路基寬度為33.5m,路基兩旁各布置3.25m寬的綠化帶,因此設計堤頂寬度為路基寬度33.5m與兩側的3.25m綠化帶之和,為40m。
濱河大道兩側布置生態景觀設施,搞好景點規劃,結合當地地理、人文特點、黃河重大歷史事件,建設具有黃河特色的景觀工程,充分展示黃河歷史文化;規劃人工濕地濱河公園,既凈化了空氣,又滿足了生態景觀的需要。
2.2.2 濱河大道布置型式二
沿鄭州到開封堤防淤區背河側布置濱河大道,其道路頂高程平現狀大堤堤頂高程。詳見圖2。
道路頂高程平現狀大堤堤頂高程。黃河大堤南岸於背區頂高程平2000年設防水位,低于大堤頂高程2.0~3.0m。因此,需要在現狀於背區基礎上加高至一定標準。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路基寬度為33.5m,路基兩旁各布置3.25m寬的綠化帶,因此設計堤頂寬度為路基寬度33.5m與兩側的3.25m綠化帶之和,為40m。濱河大道兩側布置生態景觀設施,如人工濕地濱河公園、與黃河歷史事件有關的標志性建筑等,另外黃河大堤與濱河大道之間以綠化帶相隔,且每隔一定間距修建連通的道路,便于搶險車輛通行。
2.2.3 布置型式比較
濱河大道布置型式一與布置型式二都是依托黃河大堤而建,是黃河大堤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布置型式一是在現狀大堤的基礎上加高幫寬,考慮了100年河道淤積產生的影響,設防標準較高,能夠防御近100年內花園口22000m3/s洪水,但是其路面較高,工程量較大。由于黃河下游特殊的來水來沙過程,致使黃河下游河道沖淤變化幅度很大,黃河堤防今后可能面臨新的問題,布置型式一將堤防與道路完全結合在一起,堤防加固時會互相產生影響,不利于今后黃河堤防的加固。新修濱河大道的路線沿著現狀堤線,路線不靈活,會出現S彎,給車輛通行造成不便。另外,布置型式一防汛搶險車輛和正常交通車輛混在一起,會相互影響,不利于防洪搶險。
布置型式二是在黃河大堤淤背區上修建濱河大道,對改善防汛交通條件,促進生態景觀建設,節約土地資源均有積極意義。路線基本與黃河堤防保持一致,部分路段可以根據道路要求進行適當調整,堤防彎曲處適當的裁彎取直,路線相對靈活。當黃河大堤需要加固時不再對於背區的濱河大道進行拆除重建,對黃河大堤的影響較小;同時也避免了防汛搶險車輛和正常交通車輛的相互干擾。因此推薦布置型式二。
但是,布置型式二中黃河堤防和濱河大道之間應該留出必要的寬度,主要用于以下幾方面:黃河堤防加高幫寬、險工改建需要的寬度;工程搶險及防汛交通需要的寬度;工程管護設施需要的場地。如遇涵閘等穿堤建筑物應適當繞行以留出開挖和施工的場地。若現有於背區的寬度不能滿足濱河大道所需要的寬度,需另行加寬。
3 濱河大道可行性研究
(1)防洪方面是可行的。濱河大道成為防汛搶險的交通要道和搶險陣地,為河南黃河防洪搶險提供了便利條件。
(2)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沿黃城市的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條件和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盡快開展濱河大道建設。
(3)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黃河大堤作為黃河沿線上獨特的地理區域,頗具生態旅游價值,可為游覽黃河及其周邊生態景觀和發展生態旅游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周邊城市人們緊張工作之余進行休閑度假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4 結論
(1)在黃河大堤於背區上修建濱河大道,促進了防汛搶險交通的發展,有利于沿黃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
(2)沿鄭州到開封堤防修建濱河大道改善了沿黃城市的生態環境,豐富了黃河大堤生態景觀建設內容,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通過濱河大道布置型式比較,得出濱河大道修建在黃河大堤於背區上對黃河防洪工程的影響較小,同時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關鍵詞: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
1 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與較為完善的城市綠化規劃建設相比,我國的生態綠化規劃建設在小城鎮范圍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城市公共綠地少,發展空間有限,大多數城鎮附近的森林生態綠化還處于原始階段,色調單一,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絕大部分城鎮綠化規劃后,能夠形成以風景區專用林、河道水源林、道路景觀林為主的具有生態性質的公益林。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小城鎮綠色網絡體系不健全,景觀綠化布局不合理,各類公園,綠地、林地分布過于集中。小城鎮的生態綠色景觀質量亟待提高,常見的生態景觀林,如: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少之又少,景觀單調,效果不佳。森林片生態功能結構簡單,防災減災能力差。
2 生態綠化景觀規劃的技術布局
一是以整體為主進行規劃。從整體上衡量生態綠化景觀建設可以改造生態林顏色單調、生態效能低下的現象,進一步提高森林成長質量和覆蓋率,形成樹種多、效益好、可供多樣選擇的生態景觀林。二是以道路為線進行規劃。以小城鎮的交通干道、村間小道農田、水系林網的綠化建設為出發點。小城鎮交通干道進行綠化時要充分結合道路的發揮作用、道路規格要求、景觀構成以及其它設施之間的關系。對村與村之間道路綠化,應結合附近環境,就近利用原有的林木,對有礙綠化的枯草和雜灌進行必要的清理,在道旁隙地處種植可供觀賞的花灌木、草本花卉等,以提高觀賞效果。三是以鎮、村為點進行規劃。對小城鎮的主體,集鎮、各個行政村的綠化,在滿足綠色景觀功能的同時,還可以營造、培育與之相適應的生態景觀林。
3 保障規劃實施的對策措施
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大項目工程,因此,在工程實施前必須制定切合實際、可操作性較強的實施方案,以保障綠化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一是從實際出發,提高綠化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在群眾中開展全民綠化教育,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城鎮綠化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千秋大業,是防治污染、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加強小城鎮群眾的綠化生態意識,關鍵是提高各級城鎮領導的綠化生態意識,通過行政手段將城鎮綠地發展任務逐層逐級分解,并將其列入到各級領導任期內的主要業績考核目標,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綠色生態施工中,要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整體和諧、植物多樣、季相鮮明、層次豐富”的設計規范理念,大力開展綠山、綠河、綠村、綠路的綠色生態建設,形成綠生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生態綠化景觀。
二是突出重點,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要對小城鎮的重點區域進行重點綠化景觀規劃建設,提高綠化景觀觀賞效果。大力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對鄉鎮的重點區域、重點村屯進行重點綠化。在小城鎮內的公園或者鄉村公園進行綠色生態景觀規劃時,應聘請園林設計方面的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并在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的基礎上,實施專業工程造林活動,以提高植樹造林質量,加快綠化步伐。通過將有限資金投入到重點區域的綠化景觀規劃建設,可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小城鎮整體的生態綠化景觀建設穩步前進。
三是確保綠色生態用地。對綠地用地的提供是開展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為保證綠化用地的穩定性,在開展綠化活動前,必須協調好相關林業、土地使用部門,做好法定程序審批。
四是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資體系,保證穩定的資金來源,即政府資金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類綠化工程的配套資金,用于小城鎮綠化的建設和管理,并且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加大綠色投資。
4 結語
總之,同國外比較,我國的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建設起步較晚,研究有限。目前,大部分的城鎮生態綠化思路和做法多是套取傳統的大城市綠化景觀規劃建設思路,不能較好的結合本地小城鎮的資源優勢,不具備本地特色的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所以,在小城鎮的生態綠化景觀規劃中,應在分析本地的資源潛力的基礎上,較好發揮具有小城鎮特色的生態綠化工程,在保持和恢復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在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中力求將景觀設施和小城鎮區域的森林生態建設、村莊綠化改造、本地綠色產業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良好的生態和景觀優勢旅游產業,發揮地方的歷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風情,形成可持續的現代林業體系。
參考文獻
1 沈清基.論城市規劃的生態思維[J].城市規劃匯刊,2000(6)
2 于志熙著.城市生態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關鍵詞:生態城市;景觀設計;人工環境;自然環境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189-01
建設生態城市是社會進步和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在生態城市景觀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城市的環境風貌設計中應確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規劃設計思路,從人本出發,充分考慮人的生存需求、活動需求、精神需求等因素,努力創造自然環境優美。計成的精妙總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將生態環境與人工景觀建設有機結合,造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居環境。
一、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至今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但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這是“生態城市”概念的核心內容,主要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和諧,尋求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新秩序。
我們所追求的生態城市不僅是城市生態功能的健全、建立一種良性的生態機制,還應該是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中“天藍、水清、地綠”這些形態上和形象上的目標。使城市的人工形態和自然形態統一起來,協調一致,從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綠色、美觀、社會與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
自然環境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現象的總體。
人工環境廣義上講,是由于人類活動而形成的環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質能量和精神產品以及人類活動過程中的所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后者也稱為社會環境。從狹義上講,是人類根據生產、生活等需要而創建的環境空間,如各種建筑,園林等。人工環境是建立在自然環境基礎之上的,為自然環境如虎添翼。
三、景觀設計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關系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東方人對人與自然和諧態度的凝煉表達,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雖然它在當時還僅僅是一種學者們的思想理念,但在今天看來,它卻可以與現代人的生態文明觀耦合一起,形成科學的生態環境意識,指導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
(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互融性的案例
1.悉尼歌劇院與周圍環境互融性設計
悉尼歌劇院的特殊位置也強調了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在海上好象一個大貝殼一樣與周遍的環境融合的十分完美。眾所周知,悉尼歌劇院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地標性建筑,提起悉尼歌劇院悉人們就會想起像風帆一樣的建筑,靜靜的躺臥在海上,徐徐的海風,無比優雅壯觀,尼歌劇院就充分說明了與周圍環境互融的重要性。但是試想一下,悉尼歌劇院是坐落于城市的內部,會是什么樣子?在建筑林立的都市中心赫然的出現一棟白色的龐然大物,悉尼歌劇院還會文明于世間嗎?
2.石家莊地區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缺失
石家莊地區干曬情況比較嚴重,城市景觀設計中并沒有做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在人工景觀的建設中疏忽了自然景觀,以至于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脫節。
四、中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代景觀指由西方傳入的,主要采用與現代建筑相匹配的形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學為特征,講究人工改造的景觀理論和實踐。中國現代景觀已形成了一定的體系,但相比之下,理論性和系統性就不夠強,國內的景觀設計存在以下幾點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攀比氣派、注重表面人工等,而忽略了自然、樸實這些景觀固有的特點。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國人對景觀的領悟會逐步提高,追求自然、樸實、美麗和諧的景觀效果,最終必然是中國景觀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再多向西方景觀設計行業先進的國家吸取經驗,中國的普遍設計水平會提升一個很大的臺階。
五、總結與展望
山林、水體等自然環境要素在決定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城市中的建筑更大。因而我們設計城市景觀時,不僅布置安排好建筑物,而且要安排好山林、水體等自然風光的觀賞視線,使它們得以充分融合,達到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完美融合。
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日益追求的完美境界, 隨著人類質及精神需求的提高.創造怡人的人居環境已成為城市規劃工作者著重解決的主要任務,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尊重自然生態,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摘要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美學問題,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對城市景觀設計的一些具體問題的探討,來深入研究生態美學在其設計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然是一種有意義的創造性勞動。通過筆者的思考,希望能夠進一步拓展對城市景觀設計中生態美學研究的新視域。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 生態美學 城市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的速度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都市建設的逐步推進,作為其組成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觀的設計就日益顯示出重要性。而且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物質環境,而且還是社會環境和文化內涵的體現。可以說景觀設計是大環境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能夠突出生態之美,這就不僅僅是居住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與整體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美學問題,筆者以為,應該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因為這是景觀設計的最重要原則之一。生態功能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如果能把傳統與現代進行很好的交流,就可以賦予景觀設計豐富的文化內涵。城市景觀設計不同于公園的設計,它應以自然為主線,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領域,使身居鬧市的人們獲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這就要求設計者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能夠不斷地吸納國內外景觀設計的新規劃,將時代氣息與生態美學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設計要充分地考慮人的需求,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根據人的需求和行為規律,活動特點,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構思。還應考慮到現代人的時代背景、社會氣質、文化熏陶、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性,來創造一個關懷人、陶冶人、優雅舒適的環境。
當然,這都需要創新的設計理念作為支撐。只有在創新精神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考慮生態文明與城市景觀何以相輔相成,其人文蘊含究竟何在?景觀設計也并不僅僅從美學角度和功能角度對空間環境構成要素進行組合配置,更要從景觀要素的組成中貫穿設計利益和主題,這樣才能表達獨特的社會文化內涵。
就理論角度而言,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方面成果的總和。它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正如沃斯所認為的,自然景色具有減輕人心理壓力,凈化人心靈的魔力。人們置身于自然環境,與自然互動有助于心理健康,緩解城市生活帶來的緊張情緒,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更大的熱情渴望貼近自然,希望生活于自然之中。
荷爾德林吟唱的“人應該詩意地棲居”成為21世紀很重要的文化理想,人們更加地關注人類居住場所的設計問題。哈佛生物學家威爾森在1984年開創的“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類天生與其他生物有著親密的情感聯系。人類天生喜歡綠色的植物和藍色的水,喜歡享受與自然之間的直接感官體驗。但是現代城市環境阻撓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與其他物種做伴的內在需求。這種阻撓與隔絕實際上也是人失去了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可能。由此也可以看到構建城市景觀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們探討的所謂景觀設計學,主要指“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改造、保護和管理的科學和藝術”。設計是景觀的首要因素,管理對于景觀也是不容忽視的。通過管理可以實現景觀的最佳結構狀態,使其具有最大的審美功能。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完整地理解景觀設計的內涵。設計好比栽種花木,每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苦心經營;管理好比花木的維護,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否則就前功盡棄。
當然,景觀設計是土地的設計,土地不是孤立的,它有著自己的自然系統,也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聯系,因此設計必須與所在地特有的生態、文化和歷史相協調,使其能在自然、文化環境中可持續發展,保持與自然環境與城市文脈的連續性。比如城市綠地是城市居民接觸自然最為便捷和有效的途徑,可以使人們在城市喧鬧和嘈雜的環境之中得以喘息和休息,在與自然的互動中釋放自己。因此這是景觀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特別是作為濱水區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景觀設計的原生態之美,也要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河流和濱水區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運輸、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態功能等等。這就決定了濱水區的規劃和景觀設計,應該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標的設計,要求設計人員能夠全面、綜合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城市景觀設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它包括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兩個方面,但同時也離不開諸如智能技術、生態技術等的支持。我們有時強調在景觀設計中的自然資源與地域性人文歷史資源,運用生態手段和智能化的技術對各類資源進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簡單的自然的再現或對現有景觀資源的整合,而是有著地域屬性及文化特點的精神產品。因此,在設計中要盡可能地少于干擾和破壞現狀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優先選用可再生或可循環的材料,維護動植物原有的生態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使之成為一個健康完整的生物群落。
另外,生態美學的理念在具體的設計中,還要考慮到傳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設計出具有精神內涵和特色的景觀。當然,美好的事物,總會符合某種潛在的規律。關于尺度、比例、色調、質感,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認知和設計程式,但其共同點在于――追求美與和諧。雖然目前設計領域“混搭風”盛行,但我們若要追尋一種深具純粹古典美的傳統風格時,還是會選擇使建筑與景觀在風格上具有認知的關聯性。畢竟,我們對空間風格的感受,往往源于設計元素的選擇、組合。
景觀設計是反映城市規劃建設和現代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景觀設計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們日益重視生活環境品質提高的直接體現。景觀不是單純的配套,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空間,是一本有著豐富內涵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是傳遞一定時期人類理想與追求等訊息的物質載體。復興城市品格,激發城市對人深切的關懷,重塑城市人文心性,也許,這些恰好可以可以作為我們評判優良景觀設計的標準和參照值。
景觀設計的總體原則,應融合“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營造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生態綠化景觀。比如景觀中大多會采用眾人所熟悉的物象作為原型,用以表現物象真實狀態中的形態美和精神內涵,所以就外形而言具象景觀要素具有一種樸實的真實美。然而其創作畢竟不是對原型進行簡單的復制,因而由設計師藝術加工后的具象景觀元素還具有一種抽象美。同時,在藝術加工和提煉的過程中具象景物會被賦予特定的精神內涵,完美的融合后的具象要素成為整個環境的意境營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對戶外活動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有形的物質空間,從人的行為心理考慮人性化的空間環境,肯定既要滿足功能,又能符合人的感官要求,同時還要注重使用者的行為和心理感受。這就需要滿足生態原則、文化原則,要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將空間形態與環境韻律有機結合。一些失敗的教訓也在給我們設計者以提示,發揮創造性、構建生態美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體現出地域性的審美差異來。
實際上,城市景觀的生態化是聯合國MAB計劃倡導的國際城市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求城市規劃“生態化”,用生態學的原理來進行城市規劃――作城市生態規劃,在城市規劃基礎上進行城市生態建設。河流與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它們能營造獨特的氛圍。水是人類生命延續的源泉,也是景觀美重要的構成元素,所謂有水憑添三分靈,水邊或水中的植物能豐富水面層次效果,體現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這可以提高景區的美景度。水域設計也就成為景觀設計中的點睛之筆。
還比如景觀中的橋梁設計不僅能實現交通的基本功能,自身還有雕塑的美感。因此,在設計中要盡可能豐富人們的穿行經驗。木質虹橋或者石質拱橋一方面發揮通道的實際效應,另一方面橋身柔和的弧線與水中波動的倒影相映成趣,使空間更加富于層次感。
樹木栽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栽種比例適當的常綠樹種,不論雨雪風霜,園內總是生機盎然,夾雜著各種落葉樹木,春夏萬木蒼翠,綠蔭生涼,秋冬之際又有一種“無邊落木蕭蕭下”之蕭瑟荒疏之美。此外樹木還是實現空間圍合、加強空間聯系的載體。這都是很具體化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景觀設計與生態美學的和諧程度。
吳家驊先生在《景觀形態學》中談到景觀的含義來自對風景的觀察,然而這一觀察包含著強烈的精神因素,在中國傳統的景觀設計中,由于漫長的歷史積淀,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典型文化內涵的景觀符號,包括物象、天象以及歷史典故等,將這些富于民族形式和情感文化符號有機地組合到城市景觀設計當中,這無疑會給城市帶來文化氣息。
景觀設計在許多城市中被看成是一門綜合空間藝術,因其與藝術形式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設計師擔負著提高大眾品味的職責。而眾多的藝術思潮和藝術形成為設計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
將傳統藝術引入到城市景觀設計中也是生態美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挖掘其組成,還應盡量地在生態美學的構建上能夠體現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為幾千年的中國文明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從中國傳統的哲學基礎、宗教觀念、倫理觀念、心理結構等都能找出這種文化精神,比如建筑中典雅、平和及含蓄的風格。道家所提倡的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等文化理想無疑也是生態美學的具體體現之一。人能融入到周圍景觀文化當中,感受到一種生命的“綠動”以及自然的美感,這無疑是一種主客體的美感交融。
景觀設計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人工自然生態因素,有著保護城市環境、文教和游憩、娛樂和觀光及社會效益等作用。就生態美學方面而言,景觀設計總體上應是在發揮好各種作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生態系統趨向于平衡,使景觀設計不再為了滿足部分人精神愉悅的需要,而是逐步地致力于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循環的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和欲望。這種設計是通過物質能量的流動及土地來聯系自然和人類,從而發揮景觀設計的生態效應。
當然,從“與自然互動”、“時空的延續”、“人性關懷的空間”等來探討生態美學更讓人覺得意味悠長。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景觀設計將會更加的人性化、自然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徐析:《生態景觀設計要素探討》,《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2] 于洋:《自然與工業對話中的隱喻和象征――哈爾濱黛秀湖公園景觀設計》,《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3] 林晶:《自然的街景空間》,《園林規劃與設計》,2008年第2期。
[4] 李賀:《鹽城經濟開發區河東區公園景觀設計》,《黑龍江生態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5] 龔德惠:《城市中的人文關懷――武漢中心公園景觀所涉及》,《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6] 高強:《長山河冰河公園景觀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7] 吳敏:《論景觀設計的美學意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8] 李壽重:《生態美學在景觀設計中價值芻議》,《黑龍江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9] 安寧:《生態美學與景觀設計》,《山西建筑》,2003年第3期。
[10] 劉可可:《論城市景觀中生態美學的價值內涵》,《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11] 王奇照:《傳統符號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上海工程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12] 孫琴:《花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作者簡介:
關鍵詞: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水景;綠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d,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Especially in moder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lended in many fashion healthy elemen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hot spo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necessity of residential quarters were specified,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finally from the district planning, green space layout, waterscape design, green materials, plant configuration, water resources reasonable use and traffic environment design in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the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oints.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Waterscape; Green space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理念應用到住宅小區中的必要性
住宅小區的環境綠化與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居民頻繁使用的空間。作為景觀設計者,在從事設計工作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環境空間與人的行為關系,設計中遵循“設計必須為人”的原則。人是住宅小區的主體,所以滿足居住者需要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居住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居住需求也在發生根本的變化。由于全球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環境污染程度的不斷變化加深,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到破壞,動植物種類正在銳減,人們關注住宅小區環境的意識日益強烈,急切要求提高住宅小區環境的健康性、生態性,因此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在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住宅小區景觀生態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現代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可能避免大開大挖,這應成為當今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共識。尊重環境不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氣候等自然環境,還應重視包括地域文化,遺址,歷史名勝、民俗風情在內的人文環境。
(二)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住宅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時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且在設計布局和具體景觀表現手法上一定要得體和適宜,一定要有利于實現人和山水的親和,人們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一定要有利于人居環境由于自然生態景觀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態美;一定要滿足人居或人的各種戶外活動小氣候環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將自然生態園林景觀類型和諧、得體地應用于現代住宅小區中,尚需要園林景觀設計師從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上做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
(三)園林綠化是基礎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強,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對綠色環境渴望之極。而住宅小區園林化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將來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園林”是指宏觀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觀,郊野景觀和生態景觀等方向發展。任何小區的園林化設計都要有一條明確的主景軸線或中心花園,并由此軸線或中心來組織整個小區的景觀設計,貫穿整個小區的始終。
三、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要點
(一)合理進行小區規劃
現代小區的規劃設計應建立在建筑群組合的基礎上,與居住區總的規劃架構相結合。現代小區規劃設計,首先要合理利用住宅間空地,要在住宅間距內插建低層公建,合理借用空間,如住宅北臨或西臨道路、綠化、河流等空間,可以適當提高層數,以達到在不增加用地和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提高建筑面積密度,但應注意與整體的統一協調;其次要盡量減少住宅東西向布置,在院內布置戶外活動場地和坡狀綠地;再者高低層住宅要盡量混合布置,還要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間(地下室)和屋頂平臺(屋頂花園)小區規劃設計還要盡量滿足生態優化原則,生態優化原則提出的依據是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綠地布局
居住小區總體規劃擬定后,應保持35%以上的綠化率。而在35%以上的綠地中,綠地本身的綠化率要大于70%。也就是說,綠地中的硬質景觀,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噴泉、雕塑等占地面積只能控制在30%以內,而這個數字越小越好。綠地越大,建筑容積率越小,小區綠化級別越高。綠化率越高,為小區提供光合作用的綠色再生機制越大,其生態效益越明顯,對人體健康越有利。綠地位置應設在建筑物的南面,座北朝南,背陰面陽是植物生長的最好環境,尤其對一些喜光植物極為有利。小區出入口的景觀安排,最好是硬質景觀與綠化景觀相互交融。要在出入口附近留有綠地進行綠化,忌諱大廣場一片,沒有綠化背景和前景。綠地的形狀以塊狀外形為上乘,細而狹長的條狀綠地應盡量避免,因為它對建成后的生態自動調節不利。據報道,綠地寬度以大于12m為最佳,這對綠地中的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極為有利。綠地布局中,兒童活動和老人娛樂健身場地可以結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顧兒童。
(三)水景的設計
在住宅小區環境綠化中適當設置湖泊、小溪、水池、噴泉等水景,對降低環境的熱輻射、調節空氣的溫濕度、凈化空氣、冷卻吹來的熱風、形成局部的地方風等都有明顯的作用。水景設計要達到生態的要求,水質水量的保證起到關鍵的作用。水量上應該考慮它究竟怎么定位,所選擇的水質應該是合格、經濟、可行的水源。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措施:
第一,水體自身的循環凈化。這個要通過確定周期,設施規模,選擇凈化工藝來達到。一個生態平衡的湖泊是一個健康的、動態的生態系統,當營養物進入生態系統后,要么被水生植物吸收,要么被好氧細菌降解,在湖泊的各個區域內溶解氧的含量應在一個安全的水平,一般溶解氧大于4mg/l才是一個健康的、平衡的生態系統。
第二,設計合理的景觀水體構造,保證良好的水流狀態。在設計水景時,借助地勢的高差形成流動的水體,而流動的水體中含有足夠的溶解氧,使好氧微生物能很好地生長,將水中的有機物轉變成水和二氧化碳,使水體得到凈化。
(四)住宅小區建設中要積極運用綠色材料
綠色建筑材料理所當然應當成為生態小區建設的主導產品, 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從大的環境方面應當有利于地球的生態平衡, 從室內小環境方面來講應有利于人的舒適與健康。因而一是提倡3R材料( 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 在生態小區建設中的使用, 以節約各種資源;二是強調在生態小區建設過程中, 不得使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建筑材料, 尤其在室內裝修中, 不得使用揮發性有機物( VOC) 超標的膠合板材或放射性超標的石材, 而應選用無毒、無害、有益人體健康的材料和產品,引導建材工業向環保型產業方向發展。
(五)住宅小區景觀植物配置
小區植物造景設計中應注意多樣性
一方面,喬、灌、草合理組合,常綠落葉的比例搭配要適當;另一方面又要結合小氣候,多選用觀花、觀葉、香味植物等,并選用一些具有防塵、殺菌、減噪等功能的樹種,為人們創造一個空氣指數較高的小區環境。在草種的選擇上,也要結合小區的功能,選擇耐踐踏、易管理的草種,最終使綠地敞開懷抱或達到輪流開發,使居住者與自然更親近。
2、樹種選擇原則
以鄉土樹種為主,落葉喬木以葉色品種為先,常綠喬木以形態疏朗品種為重;花灌木多選開花品種,注重先花后葉和香花品種;群植樹以挺拔為主,孤植樹以形態為要;同時選擇病蟲害少的植物品種。
3、注意四季變化
一個居住區內應該注意一年四季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四季花園的四季園以兩側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軸夾景效果,四季園內以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來表現四季植物景觀。根據氣候環境,春以櫻花為主附以玉蘭;夏以百日紅為主附以海棠;秋以石榴為主,點綴兩株柿子樹并配以紅楓;冬以臘梅、云杉為主,并穿插梅花。整體四季園內以云杉及大葉黃楊相互連接,既滿足了景觀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有不同,又緊扣了四季主題。
(六)合理利用水資源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主要應循兩個原則, 即節約水資源和防止水污染。一是要通過建立中水系統, 提高小區內的中水回用率, 中水系統可用于室內沖洗廁所或小區道路噴灑、綠化用水等; 二是要建立小區內雨水收集系統( 從屋面、陽臺、露臺、住區內地面)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雨水經處理后可由泵打入小區的中水系統, 供給澆灌綠地、噴灑道路、沖洗廁所等; 三是要提高管道直飲水覆蓋率, 實現小區內可提供直接飲用的高標準直飲水, 直飲水具有循環更新的特點, 可以避免傳統的桶裝純凈水因久存而產生不利健康的“老水”現象。
(七)住宅小區交通環境設計要實行“人車分流”
如何解決好小區機動車行駛與停放,已成為當今現代小區環境設計中的一個新課題。小區環境設計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寧靜、清新、自然、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筆者認為“人車分流”是解決交通環境問題最理想的辦法之一。住宅區內交通分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兩個方面,動態交通要做到人車分流,人車盡可能不交叉,靜態交通上采用多種乘車的方式,做到存取方便,盡量減少對居民的干擾。規劃上做到人車分流,無論是安全還是減少噪音、廢氣污染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結語
綜上,住宅小區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要本著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優美風景的居住區生活環境,這將是未來住宅發展的永恒趨勢和概念。
參考文獻
[1]曹振洲.城鎮居住區園林綠地生態建設淺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
關鍵詞:邊坡;生態;美化;景觀林帶;融合
1 工程概況
羅湖區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清平高速、廣深鐵路生態林帶建設、清平高速清水河邊檢站景觀提升、清平高速公路兩道邊坡生態護坡改造工程。原生態林帶現狀良好,生態林帶均為常綠樹種,缺少開花喬灌木,主要開花品種選擇為鳳凰木、火焰木、山杜英、宮粉紫荊、勒杜鵑、小葉紫薇等,如何因地制宜將城市道路邊坡生態美化是該項目的重點和難點。
2 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重要性
城市景觀建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林業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該項目要求在道路兩側50m內建設綠化帶。
3 清平高速道路兩側邊坡綠化現狀
清平高速道路兩側邊坡主要為巖石邊坡及格構梁巖石邊坡,邊坡已經復綠,復綠情況如下:①原噴播復綠的草坪枯黃、老化,覆蓋率較低。②原噴播復綠的灌木(如銀合歡)長勢良好,但由于巖石邊坡不能提供足夠的土壤供其生長,且大部分邊坡坡度較陡,灌木生長較高、根系淺不堪負重出現大量倒伏現象,遇臺風季節存在較大安全隱患。③邊坡局部出現滑坡現象,巖石原狀已嚴重,景觀效果差。
4 因地制宜依據立地條件選擇道路邊坡生態防護形式
4.1 邊坡生態防護綠化設計變更
由于原施工圖設計的道路邊坡生態防護形式為直接種植勒杜鵑、小葉紫薇等開花灌木,由于此處邊坡為全巖石性邊坡,土層很薄,不具備植物直接生長的條件。所以在整個施工實施過程中需要進行設計變更,根據實際立地條件重新進行邊坡生態防護綠化美化設計。
4.2 邊坡穩定性勘察
對于邊坡生態防護綠化方案的選擇,為考慮邊坡的整體穩定性能不能滿足施工條件,建設單位委托深圳市巖土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邊坡穩定性勘察。邊坡穩定性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其一是量測邊坡的物理空間尺寸,包括每級坡高、坡角、巖土類弄型;其二是巖土類別的結構類型、巖體產狀和巖體臨空狀態以及可能失穩類型和失穩模式。根據勘察數據顯示,清平高速公路兩側邊坡穩定性良好,滿足邊坡防護綠化改造要求。
4.3 邊坡生態防護綠化美化方法
根據邊坡的立地條件及景觀要求,清平高速公路兩側邊坡生態防護綠化美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綠化防護及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綠化防護。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側(2#)一級巖石邊坡、左側(7#)巖石邊坡、格構梁邊坡、主干道左側(8#)格構梁邊坡,均采用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綠化防護;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側(2#)二級巖石邊坡采用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綠化防護。
4.4 邊坡生態防護綠化美化施工流程
施工準備——坡面雜灌木砍伐——坡面樹根、雜草、余土清理及外運——坡面清理——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防護或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防護——栽植矮生紫薇、勒杜鵑——噴播植草——養護管理。
5 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防護施工工藝
三維排水柔性生態邊坡系統是集土木工程結構和生態環保綠化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主要應用了生態袋、三維排水聯結扣等材料。生態袋選用高質量環保材料,產品具有不降解、抗老化、抗紫外線、無毒、抗酸堿鹽及微生物侵蝕、百分之百回收、實現零污染。生態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過濾功能,其具有良好的固土功能,同時對植物非常友善,使植物通過袋體自由生長,根系進入工程的基層土壤中,像無數錨桿完成穩固作用,時間越長,越加牢固,實現穩定性永久邊坡,大大降低維護費用。
5.1 坡面清理
去除坡面的雜灌、雜草、樹根、垃圾等,坡面不平整或空缺處宜采用砂漿等措施進行調整,坡面凸出超過5cm的部位應進行鑿除。
5.2 錨桿施工
在坡面水平間距1.16m,縱向間距1.2m植入M14膨脹螺栓,然后水平間距1.16m布置φ20鋼筋與膨脹螺栓進行焊接。鋼筋與坡面最少留有2cm的空隙,便于鋼筋鉤爪安裝及滑動,每條鋼筋上縱向間距0.6m安裝鋼筋鉤爪。
5.3 生態袋填充及壘砌
標準坡面生態袋采用順擺,對于局部深度在50~70cm則采用雙層袋處理方法,且生態袋填充料選用沉降量小的砂性土,按圖紙要求添加肥料。生態袋壘砌擺放時,要掛水平線施工,上下層的豎縫要錯開,確保三層無通縫,三維排水聯結扣放置于袋與袋間騎縫布置,采用小錘敲壓三維排水聯結扣,使棘瓜能錨入生態袋內,保證互鎖結構的穩定性,生態護坡施工完1m高后,澆水讓它預沉降,袋扎扣和線縫盡量靠內擺放或盡量隱蔽。
6 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防護施工工藝
6.1 清理坡面
按要求應在穩定的邊坡上進行生態整治,對坡面上的浮石加以修整,處理后的坡面傾斜一致、平整、無大的石頭突出與其它雜物存在,使其有利于客土基材和巖石表面的自然結合。
6.2 安裝錨桿
錨桿可分為長錨桿和短錨桿,安裝錨桿時,先放樣,主錨桿與輔錨桿采用梅花狀排列,即主錨桿橫縱間距2m,在主錨桿對角線處布置一個輔錨桿,使主輔錨桿呈梅花形。然后,采用風鉆進行鉆孔,孔鉆好后,便可進行錨桿的固定工作,用水泥砂漿灌注,往錨孔灌注水泥砂漿時,一定要灌滿、灌實,錨桿伸出坡面長度為6~8cm。
6.3 鋪設及固定鍍鋅鐵絲網
將鐵絲網從坡頂沿坡面順勢鋪下,鐵絲網應伸出坡頂50cm,在坡底網與平臺相平。鋪設時拉緊網,鋪平順后,將格柵、網掛在錨桿上,用鐵線鎖緊,并根據需要在錨桿中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墊塊,以使鐵絲網與坡面的距離保持4~5cm,網與網之間搭接10 cm。完成網與錨桿的連接工作后,要嚴格檢查鐵絲網與錨桿連接的牢固性,確保網與坡面形成穩固的整體。
6.4 噴射客土有機基材
客土材料的配制:主要由當地優質土、紙漿纖維、養生材料、營養劑、粘結劑、進口土壤改良劑等經過攪拌混合而成。選用液壓泵送式多功能噴濕機將客土有機基材均勻的噴射至坡面,由于這種類型的坡面表層石頭凹凸不平,客土有機基材的厚度需達到10cm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要求。
7 邊坡采用灌木、草坪的綠化美化方法
清平高速兩側邊坡綠化美化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尊重自然,正視自然,保護自然,恢復自然。綜合考慮邊坡的實際立地條件、城市快速道路景觀要求、景觀風景林帶建設目標,邊坡的綠化美化采用灌木草坪相塔配,使得邊坡生態防護景觀自然和諧美觀并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而滿足邊坡的穩定性和美觀性,創造繁花似錦的景觀大道。
灌木品種選擇為勒杜鵑和小葉紫薇,苗木規格為地徑≥1cm,高≥50cm,冠幅≥30cm。
8 直接噴播植草施工工藝
在做好三維排水柔性生態袋防護及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防護、栽植完開花灌木勒杜鵑及小葉紫薇的坡面上進行直接噴播植草復綠。直接噴播綠化采用液壓噴播技術,其原理及操作方法是應用機械動力,液壓傳送,將附有促種子萌發小苗生長的種子附著劑、紙纖維、復合肥、保濕劑、種子和一定量的清水,溶于噴播機內經過機械充分攪拌,形成均勻的混合液,而通過高壓泵的作用,將混合液高速均勻噴射到已處理好的坡面上,附著在地表與土壤種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集生物能、化學能、機械能于一體。
噴播種籽的選擇原則:抗性強,特別是抗風能力強,抗旱、熱、貧瘠性強;根性發達,生長速度快,覆蓋能力強;四季常綠,粗生易管;噴播植物選擇百慕達、百喜草。
關鍵詞:生態學、園林建設、環境、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園林建設中生態學的引進
伴隨我國經濟建設速度的日益加速,城鎮建設也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國民在享受經濟建設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一系列環境問題也不斷呈現在我們面前。保護環境這個話題已經逐漸深入人心,要想使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必須加強對現代生態園林的建設力度。目前城市建設系統中引用最多的是生態學,生態學的引入讓現代園林建設的關注焦點逐漸從藝術性轉變為環境性,從源頭上改變了園林建設的出發思想。
生態園林是生態學中的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結合的產物,這種綜合了生態學與園林設計的新型產物將喬、灌、草及藤本植物合理地擺放在一起,形成與自然界相融合相協調的園林景觀。這種生態協調的景觀不僅能夠改善自然環境,還能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品質。二、生態園林建設五大法則
(一)物種多樣性法則
一個城市是否具有物種多樣性可以直接映射出該城市現代生態園林建設水準。物種多樣性能夠使園林的觀賞價值提升,使其更好地抵抗外界干擾并保持穩定性。不同的觀賞習性、不同的環境條件及不同的生態效應造就了多樣性的物種。
(二)根據生態位法則進行植物擺放
某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稱為生態位。在現代生態園林景觀建設時,應首先考慮各種生物所具有的生態位,合理地進行分布。這樣可以防止物種間的直接競爭、形成一個循環的互補的生態系統,并具有健全的生態功能及復雜的群落結構。
(三)物種協調性法則
完整的園林景觀需要具備一定的協調性,所以各種物種在擺放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充分思考如何配置才能使整體的協調性達到最高狀態。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物種與配套硬件建筑的協調性及物種與活動物的關系。
(四)整體性法則
現代生態園林系統需要具備多種功能,并在整體上具備完善的綜合功能。同時在局部上也應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使園林內部的所有因素互相作用,帶來正面的影響。使各局部功能之綜合小于整體的綜合功能。整體性法則促使人們更多地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園林的設計。
(五)環境與人的和諧法則
實施環境與人和諧法則,才能真正實現現代生態園林建設的價值。無論是在經濟建設還是在環境建設中,都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從人本角度思考建設方向。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們的休閑娛樂目的,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環境。
三、現代生態園林建設的實施方案
(一)物種多樣性實施方案
林地、草坪、水體、人工景觀作為現代化生態園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起到關鍵性作用,這些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為生態原理提供了多種生物的生境。
但在物種與硬件建筑相輔相成的同時,也會互相造成一些干擾,此時應根據仿生學理論,最大限度地模擬恢復生物生境的自然狀態,并通過一些人工手段和技術輔助其運行。從而為物種提供更好的環境,保持其多樣性。另外還可通過增加物種生境面積來實現物種的多樣性,在提高面積的同時改變其機構與功能,幫助其維持物種多樣性。而物種的多樣性又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現代生態園林的建設時刻保持最巔峰狀態。
(二)現代生態園林的規劃方案
在選擇園林植物時要充分考慮各種植物的地域性,選擇與環境相適宜的物種進行種植。現代生態園林建設與以往傳統的園林建設不同,它以功能性為關注焦點,藝術性為輔助內容,在相同的環境下,復合結構的物種會比單一結構的物種具有更強大的生態功能,例如在同等面積的草坪當中,可選用多種綠化方式進行種植。除此之外,還需考慮安全性。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植物雖然可以給人們帶來絢麗的視覺效果,但卻同時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例如有些植物會分泌毒素,危害人們健康。又譬如有些在馬路旁邊的植物種植高度不適宜,給司機的視角造成障礙,可能引發交通事故。
另外,在各輔助建筑的材質選擇方面也應該考慮其環保性,盡可能使用對環境無污染的原材料,節約資源將其使用性能最大化,并預防環境污染。在建設大型生態園時應盡量利用現存資源,避免使用環境脆弱區域進行建設。
四、結語
生態城市的建設已逐漸趕上了經濟城市建設的步伐,新時代的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時,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體驗與釋放。而現代生態園林景點的建設成為城市生態建設的關鍵因素,它可以給城市帶來更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伴隨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生態建設的理念也會越來越深入人心,其建設方法也會越來越完善。城市生態園林的策劃與建設應與以人為本理念相結合,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其價值,滿足社會和人們的發展要求,并維持其穩定性。
參考文獻:
[1]陳金印,王強.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探討[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6,1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