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居家養老的優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城市化已經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郊區化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郊區化養老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普遍現象。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所提出的“年長者的住處切不可被視為僅僅是一個容身之地。除物質部分外,它還有心理和社會的意義應予以考慮。”在我國郊區化發展只有十幾年時間,主要相關老齡化居住理論研究更多是從既有經典傳統理論和國外養老模式的援引,缺少對相關學科研究理論的引介,也缺少從當下實際老齡居住問題出發的考察分析。
二、杭州郊區化背景下老齡群體居住規劃現狀
(一)郊區化養老現狀的制約因素
杭州的居住郊區化發展趨勢非常迅猛,地價、房價高企和土地資源緊張等多種社會和經濟因素推動了城市住區的遠城發展,很多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的老年群體、隨子女遷居的老齡群體以及很多外來老齡人口在郊區居住,郊區化養老趨勢已經出現。但是這一發展趨勢具有很大的現實阻力,根據對城西近遠郊150戶老齡群體的反饋調查,看病就醫(44%)、生活便利(30%)、生活圈子網絡(14%)、生活習慣(5%)、家庭關系(8%)占到影響郊區化問題的多種因素的前5名,郊區化養老模式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并直接影響到城市郊區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成效,成為城市住區統籌發展的關鍵問題。
從調研反饋來看,交通不便、醫療配套設施相對薄弱是當前杭州老齡居住郊區化發展的瓶頸。需要從老齡服務系統的平衡、醫療保障布點、公共交通服務的完善等方面研究考察住區老年人的生活服務設施配置。其次,整個地區分級配置的老年服務設施也尚不成熟,急需建立完善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相對于市中心健全的全市性的老年大學、社團組織、康復中心、老人公寓等,在住區郊區化層面為老年人服務的基層公共設施如老年俱樂部、老人之家、托老所、養老院,老年人咨詢中心、醫療站等亦十分薄弱。
從現狀考察來看,老齡群體的養老和安居矛盾不少,遠遠比城市成熟地段的養老問題突出。從本文訪談結果來看,不僅存在很多諸如基礎設施、生活配套、老年服務設施等問題,也存在著很多諸如老齡心理需求缺位、傳統鄰里關系疏離、社區社會組織的匱乏等多種急需研究的社會問題。這里的突出矛盾還沒有納入到應有的研究體系中。如果老齡人口郊區化的養老模式得以優化,將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中心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同時能更好地為城市主城區紓解人口規劃壓力,實現良好的人口分布,帶動郊區人口的協調發展,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將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
(二)改善策略探討
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及其指標必須從居家養老的新問題和新角度進行重新修訂,配套項目與服務內容需要全面加強和完善,不要盲目參考某些流行的國外養老模式。要根據現實老齡群體的居住情況、文化特點,緊密結合我國傳統的養老觀念和當代社會生活方式來進行。研究適合于城市中不同的經濟條件、文化水平、行動能力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層次、多樣化的設施和服務系統的配置可行模式和現實現狀之間的缺位和對策。
對于以上問題的反饋,不僅需要在政府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投入進行前期分析,避免盲目投資,同時從規劃政策面上,在當前大配套不太容易達成的現狀下,可以建議對于社會化投資和多元化建設相關老齡化社區產品市場提供發展機會。杭州城郊的老齡人口發展受配套因素制約,建議在人口比較成熟的社區鼓勵配置,并建設成開放的公共設施,盡量形成比較集中的老齡服務設施,有利于經營,形成對客戶群體的吸引力。
居家養老環境的優化需要社會學、心理學廣泛的研究支持,而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且很難進入規劃制約層面和實踐推廣層面形成實際的建設效益。例如如何對樓盤開發、環境設計、政府政策管理與規劃引導等方面進行系統調研,形成富有建設性的框架指導建議。通過住宅開發、設計等環節來改善,并在后期物業管理、使用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協調,這些將成為今后老齡化住區研究的重點。
三、住區環境景觀空間的改善
(一)辨識住區建設的誤區
人們越來越注重老齡居住的環境問題,許多設計概念把“環境優美”作為老齡人群選房的首要條件。這對于郊區住宅的選址、環境設計等方面有非常明顯的趨向,但往往也忽略了適合老年人社會心理的多樣化空間。實際上,很多老年人對戶外環境的要求更需要能直接得到許多社會信息、便于到達和自然聚集的場所。他們戶外的活動絕大部分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性的活動,我們常常看到在住宅區的主入口處、主干道兩側熱鬧地段等場所,眾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展開各種活動,即使條件十分簡陋。而那些環境幽靜的小花園,卻鮮有老年人光顧,不符合老齡群體的心理需求。 通過相關住區環境的考察和調研,以下問題比較普遍:功能分區過死,老齡人群活動空間功能的劃定不夠靈活;老年人熱衷的近宅空間和建筑灰空間的利用不夠充分,某些環境設施過于單調枯燥等。這些問題通常是由于設計者對于老齡人群環境需求的認知不足和觀念誤區所造成。
(二)環境設計規范的完善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養老問題的基本構成,這些方面都與他們的居住場所和居住方式密不可分。在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狀況下,相關規劃依據和設計規范就非常需求針對老年人生活居住問題的對策。例如,目前僅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和《住宅設計規范》中有部分針對老年人的相關規定,并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些行動障礙方面,在許多方面存在著有違于老年人心理生活需要的問題很難得以關注解決。
四、老齡化社區文化及其空間的營造
(一)促進混合居住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單一化的居住群體容易引發心理社會問題。養老問題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群體的整合問題,綜合運用和諧住區的構建策略,不僅要打造人性化居住環境、體現住區的人文關懷,還要提供多樣化的戶型選擇、住區配套等硬性支持,例如創新“兩代居”的居住生活模式。同時更要營造面向老齡群體需求的兼容性公共空間,激發住區的持久活力,整合社會群體,消除文化沖突和代際矛盾,使得老齡居家養老問題納入到城市和諧環境營造中來。例如在老年居住模式中,合居式、獨居式、毗鄰式都以家庭居住為核心,但鑒于三種形式的優缺點,毗鄰式模式無疑是目前最優形式。“分得開、住得近”、“分而不遠”的代際互助型老年住宅,有其它類型不可替代的優點。它既符合家庭養老的中國傳統模式,又同社會養老相結合,保證了子女家庭的獨立性,真正體現了代際間的“互助”。
當前城市新區樓盤為吸引“目標群體”,人口特征常趨向單一化,環境建設陷入模式化批量生產的困境,常常投資巨大卻無法獲得預期的社會效果,也無法提供多樣化的微觀居住環境。需要糾正這種不良傾向,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老齡住宅需要注重“適度規模”、“合理配置”以及“綜合平衡”的科學指標體系,促進環境的硬件和軟件評價體系建設。
(二)社區文化氛圍和環境空間的營造
居住離不開住宅,住宅脫離不開社區。以社區為單位的專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和機構,既可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也可提供深層的入宅服務。社區服務是對家庭功能的補充和完善,是家庭居住形式的擴大和延伸。對于空巢老年家庭,社區服務的作用尤其重要。提倡以家庭居住為核心的同時必須兼顧社區服務,以便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優越、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與居住環境。
郊區化居住環境在文化環境和社區組織方面較為缺乏。在本次調查中,老人對社區服務設施的要求中增加老年人活動場所占第一位,為45%。在社區應管的事情中,除增加醫療健康服務外就是增加文化娛樂場所問題。此外,73%的人表示渴望參加社區組織的文體活動,可見老年人對與人交往、實現自身價值等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長。 對于閑暇時間的調查表明,28.1%的老人閑暇時間是呆在家里,20.8%參加早晚的文體活動,基本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主,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少。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人組織和缺乏活動場地。在調查和訪談中,依年齡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反饋強度,年齡越輕的老人社會交往的愿望越強烈。
考慮到杭州城西住區在初始入住率較低的情況下,社區建設也相對滯后,不同新住區組織零散,互動性極差。當前迫切需要提升街道、社區、居委會等社會組織職能之間的服務功能體系,針對老齡群體的文化生活供求現狀,進一步發揮社區養老功能的實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