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旅融合發展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播州區都市農業發展現狀
播州區都市農業以“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帶動型、融合型”農業為載體,立足資源和地域優勢,憑借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不斷進行農業科技創新,都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攀升。
1.1 產業布局基本形成
播州區都市農業緊緊把住市場脈搏,以建設產業鏈長、綜合效益高、市場需求旺盛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核心,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現代農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擴寬農產品市場的可開發空間。目前,播州區已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超過73萬畝,其中辣椒30萬畝、商品蔬菜28萬畝、經果15萬畝。
1.2 現代都市農業實現初步融合
一是“以農促旅”、農旅文融合,播州區通過舉辦“旅發大會”、洪關鄉“斗牛節”、泮水鎮“蜜柚文化節”等旅游活動,不斷宣傳和推廣境內鄉村旅游業,2015年全區共接待游客67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80億元。二是農產品生產與加工融合發展,全區立足獼猴桃、辣椒、大米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了“楓香黃金奇異果”、“貴三紅”、“白果貢米”等品牌,農產品附加值得到顯著提升,新型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三是農產業銷售與電商有機融合,“鄉親淘”、“愛特購”等電商平臺興起,將本地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1.3 農村經營體制逐步完善
播州區近年來,始終堅持以先進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化思路建設農業,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用市場思路推廣農業,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農戶”、“三社融合”等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激發了都市農業活力,農民積極性得到很大提升。
1.4 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播州區都市農業發展迅猛,2016年底共有農業龍頭企業65家,農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收入增長的能力得到增強,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如播州區楓香九豐蔬菜園區,通過發展智能觀光大棚旅游業,帶動周圍鎮鄉發展蔬菜種植1萬畝,帶動300余人就業,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萬元。
2 播州區都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是播州區目前還沒有農產品交易市場,缺乏農產品信息權威機構。二是都市農業發展受到自然和市場兩方面的雙重制約,農民素質偏低,農業生產環境下降,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城鄉二元制結構制約因素依舊長期存在。三是農業集約化水平低,播州區地形破碎,土地分散,沒有發展集約化農業的基礎。四是都市農業依舊以鄉鎮為單位,現在的都市農業多為小型種養農業,農業生產規模較小。
3 發展播州區都市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3.1 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
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首先要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市場聯結機制,調整農業結構,淘汰附加值低的農產業,培育和提升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其次要優化都市農業產業布局,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蔬菜、精品水果和旅游觀光農業等。最后,播州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市農業的落腳點還是需要流轉土地,建設城市保供基地,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3.2 擴展科技型農業規模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與農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發展農業“產學研”體系,培育當地優勢農產品,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二是大力推廣農業“321工程”,發展林下經濟、稻+工程、精品水果等,實行無土栽培、吊蔓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讓科技創新與新型農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三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農村地區可以加強“三沼”綜合利用,對農村污染環境進行整治,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3.3 強化推廣效益型農業
都市農業要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業附加值。播州區下一步要加大“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培育大型農業企業,創造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建設,保證農業生產效益。
3.4 著力建設帶動型農業
播州區都市農業當前發展的最大短板在于沒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所以,播州區應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要進行農業企業技改升級,重點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加強農業企業招商,引進優質農業企業帶動;三是加強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提高農民收入;四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三合鎮“三社融合”試點工作。
關鍵詞 茶葉產業;四大體系;五大工程;安徽石臺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04-02
石臺縣位于皖南山區,是農業部《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重點產茶縣,全縣8個鄉鎮78個行政村,涉茶農業人口7.63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83.4%。全縣有40個茶葉生產重點村,其中茶葉專業村有10個村。全縣茶園面積5 400 hm2(其中可采茶園4 400 hm2),無性系茶園面積1 900 hm2,產量3 805 t,產值2.05億元。與2010年相比,面積增長22%,產量增長26.7%。茶農人均茶葉收入3 850元。
1 石臺縣茶產業“十二五”發展成效
1.1 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石臺縣以市場為導向,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形成以“石臺硒茶”為統領的天方富硒茶,霧里青、西黃山為代表的名優茶,發展形勢良好,產量占全縣產量的30%,產值占全縣總產值的60%。精制“祁紅”和出口眉茶產銷形勢良好,產量占全縣茶葉總產量的70%,產值占40%,形成了“紅、綠”并舉的良好局面。
1.2 質量安全保障有力
近年來,大力開展茶葉標準園創建活動,積極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和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系統控制茶區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石臺縣入選農業部茶葉標準園創建試點,獲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稱號,1400 hm2茶園被省商檢部門列入出口原料基地。全縣21個茶葉品牌獲無公害認證、8個獲綠色食品認證、12個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石臺香芽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石臺富硒茶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天方集團、日新茶業、西黃山茶業等一批茶葉加工企業清潔化改造,應用質量管理體系、HACCP認證等,促進茶葉質量安全水平[1]。
1.3 產業水平明顯提升
圍繞提高加工增值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天方集團躋身中國茶業百強企業行列,日新茶業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西黃山茶葉等7家市級龍頭,縣級茶葉龍頭企業22家,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6家。全縣現有茶葉加工廠262個,茶葉專業合作社58個,茶葉營銷企業50多個,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形成大、中、小相結合的茶葉企業群體,帶動了7萬多茶農增收致富。
1.4 茶旅融合逐步形成
石臺是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境內山川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4.5%,負氧離子含量超世衛組織標準35倍以上,是安徽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地區。該縣天方集團和西黃山茶葉等茶企業采取會員制、股權制等方式,推出“認領自家茶山、喝上自家放心茶”及“聚茶山-眾籌”新營銷模式,每年為會員配送等值茶產品和提供免費體驗采茶、制茶、品茶,游秋浦河、吃農家飯等體驗活動,創建“定制+眾籌”石臺硒茶產業發展模式。全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60余萬人次,帶動農民就業6 000余人,增加農民收入6 000余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與先進地區相比,石臺茶產業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無性系良種茶園比例較小;茶葉清潔化加工水平低,規模企業較少,設備落后;石臺縣硒茶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份額低;茶旅融合還沒形成品牌,配套服務銜接不上,同質強、特色不明顯;茶食品生產才剛剛啟動,茶葉精深加工還處在空白,產業鏈延伸不夠。
3 發展思路和目標
3.1 發展思路
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充分發揮自然生態及天然富硒資源的優勢,在穩定茶園面積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茶園綠色增長模式。按照“一核三區”區域布局,建立“四大體系”,實施“五大工程”,以產業布局優化、資源集約節約、生產清潔可控、廢物循環利用、綠色提質增效為發展重點,加快石臺硒茶供給側調整,走生態茶、健康茶、養生茶特色發展之路,推進茶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打造互聯網+硒茶產業平臺,創新石臺硒茶“定制+眾籌”產業發展模式[2],拓展茶旅結合深度、延伸發展特色硒功能產品,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好石臺硒茶特色品牌,做好祁紅傳統品牌文章,提升石臺茶葉品牌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使茶產業成為石臺農民脫貧脫困的支柱產業,將石臺打造成“夢里茶鄉、休閑圣地、養生天堂”。
3.2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在5 700 hm2,其中高效茶園面積達60%,無性系良種茶園比重提高到50%以上;新建400 m2以上清潔化加工廠10座、改擴建清潔化茶廠100座,清潔化加工能力占總加工能力的75%以上;實施茶產業綠色增長模式攻關示范行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率達50%以上,茶園綠色防控技術率達50%以上,“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率50%以上。按茶的不同功能建設100個茶園觀光點。全縣茶葉總產量4 500 t,茶葉總產值6.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茶葉可支配收入達到6 000元以上,年均增9.5%以上。
4 發展對策
4.1 布局重點區域
根據茶葉重點區域布局原則和準入標準,從全縣8個產茶鄉鎮實際,根據茶產業發展現狀,細分為“一核三區”:“一核”以縣城為核心區,“三區”為:在牯牛降、仙寓山為紐帶的南部山區,構建石臺硒茶等名優綠茶核心產區;在丁香、小河等西部鄉鎮,構建祁紅、出口眉茶等核心產區;在七都、橫渡、仁里、磯灘西北部4鄉鎮,打造紅綠兼制的茶葉產區。
4.2 建立四大體系
4.2.1 建立茶葉科技創新體系。一是建立政產學研對接平臺。圍繞茶產業發展,搭建縣與院(校)科技互動平臺,借“智”為推進石臺硒茶創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建立產學研推進機制。以企業需求為核心,組建專家團隊,解決產業發展中技術瓶頸,借“才”為推進石臺硒茶現代產業化提供科技支撐。三是建立科技創新應用推廣模式。建立一整套有效促進石臺現代生態農業(茶葉)產業化發展科技創新應用體系,借“技”為提升石臺茶業效益提供科技支撐。
4.2.2 建立茶葉質量安全體系。一是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重點產茶鄉鎮、茶園示范基地和龍頭企業主要原料基地建立茶葉病蟲害預測預報點,形成茶葉安全有效防治和預警體系。二是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實現綠色防控全覆蓋。三是建立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堅持產、管并重,推進龍頭企業、示范基地開展標準化、清潔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對開展茶葉“三品一標”的給予獎補。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骨干龍頭企業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產品的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守牢質量安全底線。
4.2.3 建立茶葉技術保障體系。加大茶葉良種良法推廣應用力度,建立茶葉技術推廣服務隊伍,通過農機、農信、農藝“三化”有機融合,實現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向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轉變,給石臺硒茶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4.2.4 建立“互聯網+茶業”推進體系。一是培植茶產業電商平臺。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流通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縣、鄉、重點村及茶企業的信息終端,實現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二是擴大茶業物聯網應用領域。圍繞茶旅深度融合,在牯牛降富硒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內,建設集富硒產品生產加工、旅游觀光、康體養生及“定制+眾籌”為一體硒茶小鎮[3-4]、生態小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休閑農業內涵,豐富鄉村旅游業態。三是提高茶業物聯網應用能力。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茶產業物聯網領域集聚,加強培訓與宣傳,讓更多茶業人分享“互聯網+”的增值利潤,以“互聯網+”引領現代茶業轉型升級。
4.3 建設五大工程
4.3.1 茶樹良種繁育提標工程。加強同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鞏固擴大現有茶樹良種繁育基地,開展地方茶樹品種選育,篩選地方優質種穗,建立當地茶樹良種茶樹資源圃,為茶產業發展提供優質的茶苗。
4.3.2 茶葉生態基地提質工程。通過地方良種選育和引進及低效茶園改造等工作,到2020年全縣建立高效生態茶園3 000 hm2,無性系良種茶園覆蓋率達50%以上。推進以紅桃標準茶園、蓮花山生態示茶范園為模板標準示范茶園建設,推廣茶園耕作機械、綠色防控設施等,在全縣建立規模化標準示范茶園100處、面積1 400 hm2。
4.3.3 茶葉加工設施提規工程。按照茶葉清潔化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加快規模茶廠清化化改造步伐,現有鄉村茶葉加工點達到茶葉清潔化生產標準,每年改擴建茶廠10家左右、面積達200 m2以上清潔化加工廠,到2020年全縣標準化清潔加工廠達到100家以上。
4.3.4 茶葉經營主體提升工程。一是培育上發好力。從龍頭企業“強體”、合作社“規范”、家庭農場“增量”、產業化聯合體“三產融合”等開展分類指導。二是服務上加大力。著力提升茶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和水平,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等,在提供技術物化服務同時,提供品牌經營與質量安全服務、產權交易服務、融資保險服務等。
4.3.5 茶葉市場品牌提效工程。繼續舉辦石臺縣茶葉節,支持鼓勵企業到大中城市開展各種形式的茶葉品牌推介活動,到省內外市場設立品牌銷售窗口、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多種經營形式開拓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與知名度。通過政府引導與扶持、企業開拓和市場培育,使“石臺硒茶、祁紅”成為市場主導品牌。
5 參考文獻
[1] 陳曉,陳政.發展貴州生態茶產業的思路及對策[J].貴州茶葉,2008(3):36-39.
[2] 謝芬,楊江帆.構建閩北武夷生態茶產業經濟圈[J].茶葉科學技術,2009(1):40-44.
(1.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石河子市黨委辦公室)
摘要:觀光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種新興農旅交叉產業。它集農業和旅游業特點于一身,既是農業發展的新空間,又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本文在分析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 :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建議
觀光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種新興農旅交叉產業。它集農業和旅游業特點于一身,既是農業發展的新空間,又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石河子墾區依托自身農業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經濟轉型,進一步落實國家退耕退木、還林還草政策,增加農牧民收入,引導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弘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促進農業經濟和旅游經濟的融合發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石河子墾區發展觀光農業優勢條件
1.1區位優勢明顯
墾區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50km。亞歐大陸橋北疆鐵路段穿越市區,312國道、201省道貫穿市區南北。區域內公路通達各農牧團場,石河子市是新疆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之一。
1.2自然資源優越
墾區平均海拔450.8m,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形由南向北依次為天山山區、山前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風成沙漠區。區域內水草豐美,林網密布,野生動植物繁多。境內有5條河流,建有水庫11座。
1.3社會經濟條件良好
墾區面積7529km2,其中土地面積3007km2。下轄14個農牧團場、2個鎮和2個流域管理處,總人口62.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萬人。2014年末生產總值415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萬元,增長20%;農牧職工人均純收入2萬元,增長21.5%。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為旅游開發打造了較為堅實的平臺。
1.4農業基礎堅實
石河子墾區系典型的灌溉農業,水土光熱資源較為豐富,宜農宜林宜草宜牧。經過5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大農業優勢。是自治區、兵團棉花生產基地,盛產優質瓜果,“花園”蟠桃和“下野地”西瓜聞名遐邇。農牧漁業總產值連年增長,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農作物播種面積24.49萬hm2,林地面積2.39萬hm2,草地面積6.96萬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78萬hm2。2013年末實現農業總產值153.99億元,畜牧業、林果業和設施農業占農業總產值35.5%。
1.5旅游發展較快
2011—2013年,墾區旅游接待人數為358萬、459萬和528萬,增長率達36.64%、28.21%和15.10%;旅游總收入為14.57億元、19.04億元和25.20億元,增長率達41.70%、42.86%和32.34%。
2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主要類型
目前,石河子墾區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處、國家AAA級旅游景點6處、國家AA級旅游3處,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擁有農家樂50余戶。
2.1觀光生態農業
石河子桃源生態旅游區通過建立農林牧漁土地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形成林果間作、農林牧結合、桑基魚塘等農業生態景觀,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的良好生態環境。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一四三團,距石河子市18km,占地4.63km2。每年根據農事季節舉辦桃花節、荷花節、蟠桃節、冰雪風情節。2014年接待游客70萬人次。
2.2觀光漁業
北湖旅游區利用現有灘涂、水庫開展觀光、垂釣和品嘗全魚宴等旅游項目,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北17km,面積21km2,常年水面面積11km2。湖岸有蘆葦、紅柳、毛臘等野生自然植物,濕地保護區有黑頸鶴、大小天鵝、黑鸛等3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每年舉辦北湖旅游文化節。2014年接待游客6.7萬人次。
2.3觀光牧業
天鹿生態園有數百頭天山馬鹿,為游客提供觀光和特色餐飲,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市西9km,占地6萬m2,是一個集旅游度假、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觀光采摘于一體的大型生態旅游基地。
2.4沙漠觀光
一五〇團“駝鈴夢坡”景區利用沙漠生態旅游資源,發展沙漠特色風光、原始生態風光、軍墾文化、民俗文化的開發及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與銷售,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準格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距石河子市110km。占地10.55km2,植被覆蓋率20%~30%。2014年接待游客53.4萬人次。
2.5民俗觀光
西部民俗風情園利用新疆特有的地方習俗,開展維吾爾族體育競技項目、民族服飾、歌舞等娛樂活動體驗,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市郊區,占地20余hm2,設有葡萄長廊、百余畝的園藝果園、純天然無公害蔬菜園、孔雀園、駝鳥觀賞園和垂釣休閑區。2014年接待游客1.8萬人次。
3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觀光農業在石河子墾區還沒有形成正式的觀光農業地域體系,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1)觀光農業項目數量較少,大部分質量不高、觀光內容單一,不能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2)受氣候條件及農事季節影響,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淡旺季的反差較明顯,且旺季時間較短;(3)大部分觀光農業項目水平較低,效益不高;(4)缺乏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場所,休憩服務設施不足,有些項目比較粗糙,缺乏文化內涵;(5)觀光農業旅游資源項目區之間協作性不強,難以形成功能互補的群體優勢。景區分布分散,不利于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景區相隔較遠,給游客造成不便,也不利于樹立景區的整體形象;(6)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能單一,不能適應觀光農業的發展要求。
4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4.1結合軍墾文化特點,開發具有軍墾特色的觀光農業
把軍墾文化作為農業觀光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圍繞軍墾文化,充分利用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優勢,發展有兵團特色的農業觀光項目。
4.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宣傳
針對墾區觀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綜合分析各層次、不同區域的農業觀光開發資源特點,形成系統、科學的規劃方案。加強對外宣傳推廣力度,吸引疆內外游客。
4.3改變農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觀念新模式,改變把農業和旅游業割離開的傳統觀念和模式,實現一產、三產協調發展。加強農牧職工科學文化水平培訓,樹立生態經營理念,營造新型旅游形式的良好氛圍。
4.4發揮政府指導和調控職能
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力度,明確管理機構和管理方法,出臺專門的政策和扶持手段,統一布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把觀光農業作為農業開發中的一個新興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完善旅游景點的整合,串聯旅游線路,規范管理體制,促進相互協調發展。
4.5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發展和成功的基石。在開發指導思想和中間管理環節上,要強調生態第一的原則。要保護好資源與環境,做好節約耕地、水土保持、綠化以及廢棄物處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資源,實現觀光農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盧云亭,劉軍萍等著.觀光農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50-53.
[2]范子文.試論觀光農業.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3(2):49-51.
[3]范子文,盧云亭.在北京市郊區建立觀光農業開發區的構想[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5(5):25-26.
[5]許一,由亞南.新疆觀光農業資源潛力分析[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2,(1).43-46.
一、問題的提出
文化和旅游是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兩個重要因素,它們相互聯系,彼此交融,共同發展。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其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的一種生活文化現象。文化和旅游的結合是當今旅游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和本質,不包含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旅游是以一些事象為主體內容的旅游活動,其核心內容即為文化,文化是旅游活動中最富內涵、最為生動、最具魅力的部分[1]。文化旅游已成為當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協同發展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旅游協同有了一定的發展,其中在文化旅游領域有了很大的建樹。國內很多學者對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機理進行理論研究和探討。季玉群、黃鹍[2]從旅游業系統經濟—文化特性協同關系方面進行了研究。朱文林[3]對揚州歷史文化特色旅游的協同學進行了思考。白長虹等[4]對京津冀區域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作了研究。顧艷芳[5]對河南焦作地區民間文化與旅游的協同整合進行了研究。曹曉鮮[6]從協同論的視角對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品牌資產方面進行了闡述。侯國林、黃震方[7]對長三角地區旅游業與數字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與模式方面進行論述。王斌、陳慧英[8]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方面和旅游全要素協同發展體系進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文化和旅游之間的協調發展予以高度重視,不過他們從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機制上以實證研究為主,沒有給予一般性的理論探討。本文嘗試從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含義、理論方面及其機制問題進行探討,以便更好地實現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
二、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相關理論及其實踐意義
著名物理學家哈肯1974年于西德斯圖大學創立了協同理論,它又被稱為協同論或協同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描繪出它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規律,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與演化的機制。協同理論與耗散結構論、突變論一起被稱為新三論[2]。文化和旅游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它們在協同發展中運用一定的理論予以支撐。
1. 比較優勢理論及實踐意義。1817年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其理論開始是用于兩個國家的國際貿易之中,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在生產技術方面存在相對差別以及它們相對成本的差別。該理論對文化和旅游結合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化和旅游相結合具有比較優勢,在文化和旅游的開發中如何進行文化創意是重點和難點,同時欠發達地區文化和旅游開發如何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增強旅游競爭力也是個問題。
2.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在他《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它是市場營銷學的一個重要概念。20世紀80年代該理論被引入旅游研究領域,從而形成了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它是一個客觀規律,有一個探索、參與、發展、鞏固、停滯、衰退或復蘇的過程。其核心思想是企業和政府根據市場需求和旅游業發展階段開發和推出不同旅游產品,實現旅游業突破發展,文化旅游是一個關鍵點。
3. 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80年代,世界環發委員會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其核心是經濟發展要和資源、環境保護協調一致,經濟的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等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于1995年4月在西班牙召開“世界旅游可持續發展會議”,其內涵是既滿足當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屬于生態和資源依賴型產業,一旦開發不好,會對生態和資源形成很大破壞。
4. “增長極”理論。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提出了增長極概念,主要觀點是把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使其具有支配效應、乘數效應和極化與擴散效應。文化和旅游協同開發“增長極理論”具有特殊的意義。把文化和旅游重點培育成地區的經濟增長極,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優先選擇文化和旅游條件好的地區,集中開發,使其成為極核,而后帶動其他邊緣地區文化旅游的發展。
5. 系統理論。1968年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發表了《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一書,確立了系統理論的地位。系統論認為,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其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該理論核心思想是,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化和旅游在一個系統中兩者共同發揮著作用。
三、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機制
1. 在工作機制上,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相互合作共同協調。文化和旅游屬于兩個不同部門職權管轄范圍,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屬性和特征,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都具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綜合性產業,它們也都具有地域性、消遣性、經濟性、傳承性等特征。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協同配合制定工作機制,加強對文化旅游工作的指導。發展文化旅游的地區都相應制定了規劃,加強了該地區文化和旅游的緊密合作,開創了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2. 在互動機制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互相促進彼此發展。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一般與旅游產業結合延伸為文化旅游產業,由此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力。用文化包裝旅游,用旅游承載文化,能使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保持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各個地區發展旅游,都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地區的文化品位,豐富和保護了地方文化,也給旅游帶來了極強的體驗感。
3. 在兩者聯系上,把握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功能。文化和旅游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方面從旅游資源開發來看,其具有極高的文化含量。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傳播渠道,經過開發后,旅游資源才能真正實現其內在價值。旅游是文化興旺重要支點,它能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文化大繁榮。另一方面,從文化資源開發來看,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支撐,旅游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過程也即是尋找文化差異的過程。
四、案列: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思考
(一)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條件
云浮雖然是個年輕的地級市,但文化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云浮有禪宗文化、石材文化、南江文化和溫泉文化等,將其與旅游產業相融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旅游對地方經濟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有著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目前,云浮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都認識到協同發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并積極發展各縣區文化旅游合作。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互合作為云浮文化旅游提供了協同發展的客觀條件。
(二)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現狀分析
云浮位于廣東西部,連接著珠江三角洲和大西南,是著名旅游風景名城,“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綠樹花香,山水相映”是它的特色。其旅游佳景不勝枚舉,佛教禪宗圣地——新興國恩寺、聞名遐邇的龍山溫泉、風景秀麗的蟠龍洞名勝區、歷史悠久的羅定摩巖石刻等,令人流連往返。云浮市喀斯特地貌發育良好,無山不石,無石不洞,無洞不奇。云浮區域文化也有眾多的表現形式,如佛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節慶文化、飲食文化等。盡管云浮區域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但其協同發展起步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和近年來全國范圍的區域旅游協同發展大環境的影響,云浮地區也逐步建立了一些產業協同發展的試驗區,特別在文化資源開發和旅游資源開發上通力合作,產業協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 云浮地區一直重視區域文化和旅游之間的協同發展工作,加大文化和旅游的深度開發,努力將文化旅游打造成為廣東省、全國甚至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是禪宗文化和旅游的協同開發。云浮成功落戶廣東禪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進一步擴大了禪宗六祖文化在國內外的社會影響力,帶動了文化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南江文化和旅游的協同開發。云浮南江流域地區保護其歷史文化遺產,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南江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旅游結合發展,構建成了和諧文化旅游的一大亮點,提升了云浮社會文化旅游整體競爭力,為其協同發展提供新的平臺和動力。
2. 云浮地區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云浮文化旅游的協同一般只是對現有文化的展現和保持,區域障礙沒有突破,共同的協同發展目標很難樹立,這嚴重阻礙了云浮文化和旅游的發展;云浮文化和旅游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沒有進行系統地規劃,導致它們處于一盤散沙的境地;云浮文化旅游協同開發僅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層次的表達,因此也降低了其自身應有的價值;云浮一直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外界對其文化和旅游的協同開發缺乏興趣,因而導致云浮地區缺少高水平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空間建設較為落后,未能形成快捷暢通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從而導致該地區可進入性較差。
(三)優化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思路
協同相關理論認為,在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千差萬別的系統,這些系統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實質上卻存在著深刻的相似性,各系統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合作,導致了各不同系統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由此產生了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據此,云浮區域文化和旅游的協同發展思路很多種,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1. 促進云浮文化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及融合創新。地方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發展旅游必須依賴地方文化。推進云浮旅游發展,要與云浮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加快使文化資源向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優勢,以此促進旅游發展,進而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云浮有較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提煉資源的文化元素,以此提升旅游品質,旅游發展了,更進一步加強文化的發展。
2. 推廣云浮文化與旅游宣傳。在協同相關理論看來,文化和旅游是兩個分開的系統,要想使它們得到進一步宣傳推廣,必須將兩者結合起來統一宣傳。“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旅游業是“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兩者結合起來宣傳是進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產業的需要。因此要打造宣傳平臺,弘揚文化旅游,普及文化旅游知識,必須充分利用和整合云浮現有的宣傳設施,來挖掘云浮文化旅游的宣傳品味、質量、影響力。
3. 推進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目前,云浮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水平較低,競爭力和吸引力比較弱,要使云浮文化旅游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要推進其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品牌是一種知名度,是一種無形資產,它能夠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會提高云浮文化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譽度。文化產業具有高附加值、強融合性、高品牌影響力和永續更新性等特征,它為旅游產業提供了新的增值點,極大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云浮文化企業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深度融合,是推動廣大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動力。
4. 重視文化旅游人才戰略。云浮必須要充分認識文化旅游人才的重要性,將人才戰略作為文化旅游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要實行“人才興旅”戰略,旅游行政部門、文化部門和政府其他部門要建立文化旅游發展小組,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需要文化和旅游各方面人才,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是促進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重點所在,特別要制定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等高端人才引進的政策。
五、結語
文化旅游成為新世紀旅游發展趨勢和潮流,文化和旅游的合作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對文化旅游協同發展機制等進行研究,對文化旅游發展有著非常重要意義。云浮以后必須要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道路,利用文化和旅游產業之間彼此的協作。發展文化要運用旅游產業這個平臺開拓文化市場,發展旅游需要文化提供動力,將旅游和文化協同結合起來,才能促進云浮文化旅游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康偉,李玉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與實踐——以紹興為例[J].浙江師范 大學學報,2006,(1).
[2]季玉群,黃鹍.旅游業系統經濟—文化特性協同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5,(1).
[3]朱文林.揚州歷史文化特色旅游的協同學思考[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1).
[4]白長虹,邢博,孟繁強.京津冀區域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五力驅動、產業協同、濱海先行[C].2011京津冀區域協作論壇論文集,2011.
[5]顧艷芳.焦作地區民間文化與旅游的協同整合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08,(2).
[6]曹曉鮮.基于協同的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品牌資產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