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綠色水產養殖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水產養殖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綠色水產養殖技術

第1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中圖分類號:S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1-64-1

1加快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

通過整合資源,爭取國家項目資金等措施,在規劃期內將對我縣現有的3.5萬多畝養殖池塘進行逐步升級改造,對洮兒河沿岸由于洮兒河斷流導致水源不足的5萬多畝養殖池塘采取打抗旱水源井的措施恢復漁業水體功能,2013年改造池塘1000畝,打抗旱水源井10眼。到2020年將全縣的3.5萬畝養殖池塘60%以上全部實現標準化升級改造,水源不足的5萬多畝池塘全部實現機電水源井灌排。

2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2013年縣動物疫病防治站將對現有的測報點全部實行網絡化、信息化,測報面積10.55萬畝,從2014年開始不斷擴大測報項目數量和內容,爭取在全縣縣域內基本實現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疫病疫情監測的全覆蓋。

3在水產科研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上下功夫

以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為基礎,完善配套各項水產技術推廣的基礎設施,加強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夯實基層科技推廣基礎。努力籌建起一定規模的水產科技現代化試驗示范基地。

4打造出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水產品和涉漁旅游及休閑漁業開發

全力打造嫩江無污染綠色水產品品牌體系,進一步提升國營漁場注冊的“哈爾淖”有機魚品牌知名度,鼓勵扶持縣境內的漁業企業和水產合作組織積極申報綠色、有機水產品認證和產地認證。充分利用我縣漁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漁業休閑體驗、漁業休閑觀光、漁業休閑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基地,扶持并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垂釣、餐飲、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多功能的休閑漁業基地,發展具有農家特色風味莊園或垂釣點,采取向上爭取、招商引資、鼓勵自主開發等多種方式。

5養殖標準化體系將不斷完善

為了提高養殖水平,實現水產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提高廣大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從事水產養殖實行養殖證制度是一項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1986年頒布實行的《漁業法》中就明確了養殖證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該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落實。按照農業部《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并已經逐級落實。鎮賚縣應該在有關部本的協調下,把該項工作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另外,對養殖環境、苗種、漁用飼料與漁藥等進行全面管理將進一步加強,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強有力保障。

6建立健全水產養殖技術服務體系

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技術服務體系,以降低養殖的技術風險,事實證明大多數養殖失敗往往與養殖技術落后或技術服務不到位有關。水產養殖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包括養殖水域水質監測,養殖生物疫病測報與防治,苗種、飼料、藥品質量監控與管理,從業人員崗位技術培訓,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和技術服務網絡建設等。

7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全市水產養殖業要有一個大發展,就必須給廣大水產養殖戶以大力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一是進一步貫加強中央、省對支農惠農措施的貫徹力度,使文件中的各項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切實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為全市水產養殖業發展創造一個寬松、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財政部門應從農業開發資金中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水產養殖業發展;三是銀信部門,應加大對水產養殖戶的信貸支持力度,根據養殖規模和生產周期,合理確定信貸額度和歸還時間,最大限度地保證水產養殖戶的資金需求;四是加強對水產養殖業的治安保護,確保水產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人身、財產安全;五是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根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合理確定人員編制,把基層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納入政府財政預算開支,把基層漁政管理人員納入公務員序列進行管理,提供正常的推廣經費、實驗基地和必要的工作條件,確保水產管理服務體系的健全、完善和正常運轉。

8加強漁業合作社的幫扶作用

第2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外向型羅非魚養殖示范基地生產全過程采用綠色飼料并進行水質檢測,應用科學的魚病防治體系(環境改良、疫苗防疫、藥物防治、科學管理、優化養殖結構、品種選擇),通過生物方法改良水質,構建良好的養殖水環境,注意水產養殖與環保的關系,突出漁業機械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羅非魚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并在引進推廣新品種過程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在生產和加工領域通過美國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注冊實行科學養魚,領取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的驗證證書,保證養殖的羅非魚是無公害食品,個體大,肥滿度高,適合加工制成魚片。該基地作為水產品加工企業穩定的原料來源和生產基地,與種苗繁育中心和現代化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形成產業對接,形成繁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1]。現代化羅非魚繁殖基地以新建的水口鎮和赤坎鎮羅非魚良種場為基礎,按照國家良種場建設和現代化生產規范要求,建設現代化的羅非魚良種場2個,依據科學的原則構建現代化的室內恒溫孵化工廠及其配套設施,擴大良種魚苗的生產規模,利用水產良種場的良好資源和區位優勢,選育、引進優良親本,建立親本庫,從根本上優化種質,然后向周邊其他11個鄉鎮推廣和供應良種,以促進開平漁業盡快實現良種化[2]。同時,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準,運用HACCP技術,人工控制關鍵點,開展標準化生產。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開展技術合作進行品種改良提純,對親魚進行提純復壯和嚴格的選育,避免因近親、小群體繁殖造成的種質退化。在繁育過程中嚴格水質檢測和病害防治,完善恒溫育苗系統和循環水處理系統,全面提高繁育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確保品種的質量和優勢。對羅非魚,應重點引進尼羅羅非魚和澳大利亞羅非魚原種和不含卵孵化的羅非魚新種,以更新現有親魚和提高苗種生產能力。同時建立相應的區域性保種基地和繁育基地,通過保種和擴種,使現有的羅非魚種質得到更新。在潭江沿岸水口、赤坎、塘口、百合、沙塘鎮建立健康規模養殖基地達到50個,規模化養殖率達到40%,優質羅非魚出口量達到3.5萬t。輻射帶動周邊8000hm2養殖水面,用3~5年的時間形成一個集良種生產、無公害生產、水產品加工轉口貿易于一體的漁業科技示范園區。名特優新品種養殖示范基地建立名特優新品種養殖示范基地,對促進水產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堅持以保護和提高養殖品種質量為中心,加強苗種質量監督,大力發展無公害優勢水產品,推進養殖品種良種產業化建設,提高水產養殖良種覆蓋率,全面提升水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保持快速的發展態勢具有積極的作用。完善水產品良種繁育體系,按照引進、選育、保護、開發并舉的方針,建立、健全從源種到擴繁的主要水產良種繁育體系。水產業以發展名特優新品種為突破口,加大名優新水產品良種引進繁育推廣力度,重點抓好市級水產良種場基礎設施以及本地優勢品種廣東魴、花鰻鱺和華南鯉等良種工程項目建設,對常規養殖魚類進行選育或更新。同時積極引進和推廣一批市場潛力大的后續優勢品種,如中華鱉、金錢龜、桂花魚、斑點叉尾鮰、河蟹、蘇氏芒鯰、長吻鮠、俄羅斯鱘等品種,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積極開展新品種的引進、繁育攻關,擴大優質魚養殖面積,使品種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協調發展。

在廣東,錦鯉是一個極具市場前景的朝陽產業。建立集繁育、養成為一體的養殖基地,占地67hm2,包括新品種引進區、繁育孵化區、成魚養殖區及親魚培育區。并以此為核心區,向周邊輻射發散。核心區內設置錦鯉主題公園,定期舉辦錦鯉大賽和拍賣會,以此推動錦鯉文化在開平的發展。該示范區直接安排當地農民200人就業,并且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向農戶提供種苗及代銷等服務,帶動當地錦鯉產業發展,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升級,促進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吸納優秀的大學生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一種探索模式。帶動當地錦鯉配套產業的蓬勃發展,如水族設備、觀賞魚飼料等行業。承辦全國性的錦鯉大賽與若鯉大賽,這將極大地拉動當地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潭江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平市境內潭江及其支流總面積2866hm2,是漁業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潭江河是亞熱帶魚類棲息、繁殖的天然場所,生長在潭江的魚類有50多種,種群較多,較名貴的有華南鯉、廣東魴等20多個品種,開平市“龍塘灣鯉魚”、“赤坎魴魚”久負盛名。建立潭江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對潭江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強潭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維護流域生態平衡,保護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潭江赤坎江南橋至百合合山橋段建立潭江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面積500hm2,主要保護品種為廣東魴和花鰻鱺。繼續對潭江河段進行增殖放流,并建設永久性的放生臺;開展野外調查和研究,查清保護區水域的水質狀況、主要水域河道地形及底質和水文狀況、主要珍稀魚類和特有魚類及主要經濟魚類的資源現狀、其他水生生物資源現狀;根據潭江漁獲物的結構和人工放流品種在漁獲物中的比重、人工放流苗種的回捕率統計等資料,制訂并實施以自然繁殖和幼魚保護為主(即強化漁政管理)、以人工放流合適品種為輔的江河魚類資源綜合人工增殖技術路線;設置人工魚巢和野生魚類繁育基地;同時加大對保護潭江和水生生物的宣傳力度,建立青少年教育活動場所,提高人們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潭江河流域的和諧發展。現代化的水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在市區的長沙街道新建占地13hm2的現代化的水產品加工廠,和一批儲藏、包裝和運銷的相關配套企業,進行水產品精深加工,該企業具有較大的資產規模和經營規模,對當地水產業結構或產品結構調整起到骨干帶動作用,主營產品符合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市場前景看好,發展潛力較大,預期效益好。實行標準化生產,主要產品申請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該企業以開平的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作為穩定的加工原料來源和固定的生產基地,并與生產基地的農戶建立起利益連結機制,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該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帶動江門及周邊市、縣、區一大遍養殖業的發展,解決漁民“產品多了賣不掉,價爛不賺錢”的問題,同時以加工規模促生產規模,增加本區漁業發展的規模效應。政府每年配套相關資金,扶持該企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廠房擴建、養殖基地建設、水產品質量認證及包裝、保鮮、儲藏和加工工藝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主要產品定位為淺去皮羅非魚片和深去皮羅非魚片,加工規格瞄準國際市場5/7魚片的需求量。出口市場為美國、歐盟、非洲、中東、日本等。采用全自動羅非魚開片、修整線、全自動魚片去皮機、魚片及活魚、手動發色柜、自動真空封口機、自動螺旋式和鋼帶輸送式速凍隧道、自動金屬探測儀、高效液相色譜、原子熒光光度計、質普儀等先進設備,采用木煙發色、Co發色、臭氧消毒、低溫速凍、超低溫速凍等精深加工工藝,生產全過程嚴格執行國際通用的《HACCP管理體系》標準[3]。同時,積極開發有市場前景的水產品,如魚糜、魚丸制品、腌熏制品、水生植物飲料、魚皮制革等;積極開發分割、預冷、速凍、精細包裝技術[4]。

公共支撐服務體系建設

水產病害與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在市區的長沙街道建立水產病害與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并在各鄉鎮設立漁業環境監管站。進一步完善漁業環境、水產品病害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使各類監測系統形成網絡體系,逐步提高漁業環境監測和水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加快推進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水產品疫病監控,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漁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監測,以綠色生態的理念促進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開展漁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水產品品牌創建等工作,推進漁業生產源頭的潔凈化、漁業生產的標準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和水產品營銷的品牌化。實現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漁民增收與資源利用的協調統一,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5]。積極推動開展綠色水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等工作,特色和大宗品種都需建立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使無公害水產養殖占有率大幅提高,以全面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開平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強化水產養殖病害測報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隊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班,強化水產從業人員在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產品認證、水產品病害測報、水生動疫病預防與控制、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等方面的技能,強化水產養殖病防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引導漁民利用無污染的水域和天然餌料,運用生態技術措施,改善養殖水體和生態環境,投喂無公害飼料,運用微生態制劑、中草藥、免疫刺激劑作為新的防病治病新手段,少用化學藥物禁用其他一切違禁藥物,使開平市的水產品90%達到安全生產,符合出口的要求。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漁業協會)+漁民”的生產經營模式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漁業協會)+漁民”的生產經營模式,以綠色水產品為主打產業。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組建水產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在產供銷和科研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產、加、銷相互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機制和產業格局,促進漁業產業升級。以政府引導和漁民自愿相結合的原則組建漁業合作社這一經濟實體,幾個專業化服務隊成為合作社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育苗專業隊、生產專業隊和技術專業隊。另外,漁業協會作為民間社團性的經濟組織,起到政府與行業企事業單位以及漁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該模式以整合成員資源和維護成員利益為導向,利用分散的社會資源溝通、整合、協調成員的經濟行為,維護成員利益,以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合作社的基本職能包括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經濟職能是通過聯合購買降低生產資料成本,通過集體銷售增強市場談判力,提高產品銷售價格和維持銷售市場穩定,通過合作社內部的分工來提高生產效率;而社會職能包括通過社員內部的要素合作來分擔市場和自然風險,同時技術推廣和培訓等[6]。漁業合作社構造“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生產經營格局,通過統一苗種、統一飼料、統一藥物、統一養殖模式、統一產品品質標準的“五統一”管理,帶動廣大漁民發展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養殖,與龍頭企業間長期建立良性的供銷關系,擴大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致富漁民的效應。在這種模式下,漁民與合作社的關系為:魚池的使用權入股到合作社(不養魚的農戶不予入股),土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合作社歸入股漁民所有,漁民返聘到合作社務工(加入專業服務隊)。漁民擁有的大量漁業機械和設備也可入股。實施“品牌”戰略,形成“品種-品牌-產業”的聯動效益以出口羅非魚為切入點,大力推廣該品種的高效養殖模式,優化其產業結構,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為基礎,大力實施水產品品牌戰略,提高水產品品質,維護品牌的信譽,形成“品種-品牌-產業”的聯動效益。

第3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縣山塘水庫無公害養殖現場會,主要目的是認真總結交流經驗,深入研究探討問題,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山塘水庫養殖工作任務,進一步推動我縣山塘水庫養殖快速健康發展,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充分認識發展山塘水庫無公害養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我縣漁業發展速度較快,在養殖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漁業產量和產值大幅度增加,漁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名優水產品養殖產量比例不斷上升,養殖品種不斷豐富,養殖模式呈現多樣化,稻田養魚、網箱養魚、山塘水庫養魚等養殖模式都有一定的發展。預計20__年漁業經濟總產值30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

全縣有山塘530座,水庫68座,山塘已養面積2535畝,水庫已養面積5505畝。前幾年我縣山塘水庫養殖水平基本處于半荒蕪或粗放型養殖狀態,產量不高,效率低,農戶養殖積極性不高。雖然的近幾年由于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下,總產量有也提升,但幅度不大,還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如衢州、金華)的差距更大。20__年全縣山塘水庫養殖總產量只有416噸,其中山塘平均畝產也只有126斤/畝,只有20__年全省山塘平均畝產的三分之一。反過來說,我們的增產潛力仍很大。

大力發展山塘水庫養殖,不僅可以調整優化漁業結構、改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也可以增加山區農民收入,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舉措。山塘水庫養殖具有投資風險少,成本低、效益高、發展前景好的特點,推廣發展山塘水庫無公害養殖,開發休閑漁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因此,山塘水庫無公害養殖發展潛力很大,前景很好。

二、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山塘水庫無公害養殖。

推動山塘水庫養殖業向生態漁業轉變,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和重要使命,根據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縣漁業實際,發展山塘水庫養殖,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為支撐,運用先進生產方式與經營管理手段,推進山塘水庫現代漁業體系形成和完善,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和諧發展。

(一)推行無公害養殖技術,水產品市場競爭力。在魚種放養、投飼施肥、魚病防治等各個養殖環節,要推行無公害養殖技術,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一是加大對省、市制訂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的執行力度,加強行業管理,對水產品質量的安全進行監管;大力推行無公害、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與模式,發展綠色無公害漁業生產。二是進一步打響我縣山塘水庫漁業品牌,提高我縣漁業生產檔次與市場競爭力,努力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實行規模化生產,發展集約化漁業生產,提高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調整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把山塘水庫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渠道,就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依靠科技投入,不斷地調整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目前,我縣山塘水庫養殖均以田魚、花鏈、白鏈為主,草魚較少,其它名優品種很少。今后要調整引進一些優良的品種,提高經濟效益。在不斷引進高產優質魚種同時,拓展養蝦、養鱔、養蛙等產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

(三)發展多種經營,增加收入渠道。山塘水庫地處山區,不僅水域資源豐富,而且庫區、庫灣及空地較多,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發展立體養殖,增加多種經營收入。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如何開展多種經營,值得各地去研究去探索。

(四)發展休閑漁業,拓展漁業功能。我縣山清水秀,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發展山塘水庫養殖不能單純追求產量,要同漁業休閑旅游聯系起來,把水庫“藍色”旅游與山區“綠色”旅游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漁家樂、垂釣樂、劃船樂等休閑娛樂活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鼓勵發展水產品加工,拓寬漁業發展空間,拉長漁業產業鏈,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五)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養殖水平。未來山塘水庫養殖業的增產、增效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用現代科技來武裝水產養殖業,提高水產養殖水平。要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結合,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科技進步對山塘水庫養殖業的貢獻力。積極搞好“科技推廣、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工作,不斷提高養殖戶養殖水平。加強科技隊伍的建設,采取培養、引進的方針,培訓技術骨干,提高養殖戶的技術素質,壯大縣級水產科技力量。

三、加強引導,促進山塘水庫養殖業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山塘水庫養殖,是各級黨委、政府抓好“三農”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各有關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扎扎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促進全縣山塘水庫養殖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廣泛宣傳山塘水庫養殖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宣傳先進典型,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社會大力支持和參與山塘水庫養殖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山塘水庫發展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特色漁業以及新品種的引進研發等。同時提高對養殖業的典型示范帶動項目的支持力度。

三是健全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快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監督、監測體系,提高產品質量,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強種苗體系建設,搞好良種的引進、選育、馴化、繁育。同時,健全信息服務體系,加強信息的收集、傳遞。

四是部門合力協作。發展山塘水庫養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各部門要合力協作。農業系統要承擔起主管部門的指導職責,制訂好發展規劃;

第4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夏季高溫 池塘管理 養殖質量

[中圖分類號] S9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84-01

近些年,廣西柳州市進一步加大養殖結構調整,強化科學規劃,突出區域特色,帶動全市水產養殖健康發展。加大優勢水產品現代漁業基地建設、休閑漁業等項目申報,爭取水產專項資金的投入,進一步改善漁業設施化管理模式,在發展現代漁業方面走出自己的亮點。積極推廣水產健康養殖、無公害養殖,加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推廣力度,增加名優品種養殖面積,構建優勢明顯、帶動效益、突出產業的產業帶,形成特色主導產業。同時,在健康養殖、生態養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水產品,打造綠色水產品、有機水產品等品牌,盡快形成特色拳頭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1 夏季施肥方法

首先,以養殖鳙魚和鰱魚等肥水性魚類為主池塘,夏季要結合池塘水的顏色、水質適當施肥,應該按照多次少量的原則施入。一般情況下每月每畝施入完全發酵好的有機肥300~400kg,按照月施入量分多次施入,每次施入50~100kg,以魚塘池水呈現黃褐色或者油綠色為宜,確保水面無油膜,透明度維持在20~30cm為宜;其次,以養殖吃食性淡水魚為主的高產優質池塘,不適合施入有機肥,如果池塘水過于清瘦,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施入少量無機肥。夏季池塘中氮元素含量增加,磷元素含量減少,無機肥一般不選擇氮肥,主要以水溶性的磷肥為主,通常選擇使用過磷酸鈣,每月池塘中施入過磷酸鈣2~3次,每次每畝施入5~6kg。夏季溫度較高,池塘水溫超過30℃后,會影響到肥料的施入效果,因此應該少施肥,水溫超過34℃后應該停止施肥。如果已經使用過生石灰等肥料,至少要間隔半個月才能使用磷肥。磷肥施入當天應該減少對池塘的攪動,延長磷肥在水中的懸浮時間,降低池塘底部對磷元素的吸收。

2 夏季高溫時期科學投喂飼料

夏季高溫季節應該密切注意魚進食情況,每次投料以魚吃到七成飽為宜,吃的太飽容易引發腸炎等疾病,從而加重其他疾病的發生概率。夏季飼料投喂應該堅持慢、快、慢,中間多,兩頭少的原則,確保所有魚類都能均勻進食,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飼料發酵對池塘水造成的污染。在夏季高溫時期夜間一般不能投喂飼料,夜間如果魚類進食過多,魚的呼吸量會顯著增加,在夜間水中浮游植物不產生氧氣,同時消耗氧氣,會導致水中的溶氧量顯著減少,從而導致魚缺氧。

3 做好池塘水質調節工作

要想養好魚必須養好池塘水。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水產品生長,最終影響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池塘水質必須達到肥、活、嫩、爽的標準。但是夏季高溫時期由于白天飼料投喂量大,水產品排泄物多,很容易造成水質腐敗變壞,在水中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和物質,造成池塘缺氧,引起泛塘,極容易造成水產品死亡。針對這個問題就需要養殖戶密切關注池塘水質問題,結合水體顏色和整體透明度,將池塘中一部分水排出后及時添加新水,維持池塘水質平衡。對于養殖條件較好的池塘,還要結合天氣、溫度、池塘透明度綜合確定排水量和進水量。對于常年養殖魚類的池塘應該在進水前做好池塘清理工作,及時將池塘底部的淤泥清理出去,對于養殖過程中池塘淤泥增加的情況,可以向水中潑灑生石灰水調節水質PH值,改善水質。一般情況下,水深1m的池塘使用25kg生石灰即可。進入夏季高溫季節,由于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氣候變化多端,就要求養殖戶做好池塘水質檢查工作,發現水質變差應該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

4 做好疫病綜合防控工作

夏季是水產品生長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各種疫病發生的高峰期,很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因此,養殖戶在夏季高溫季節要密切關注水產品疾病,做到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無病預防,發病初期早治療的原則。首先,要勤巡查。夏季氣候變化無常,常常出現暴雨、大風、冰雹等極端對流天氣。田間的農作物用藥后隨雨水進入到池塘中,造成水質污染,影響池塘中水產品的生長。因此,進入夏季之后要增加每天巡查池塘的次數,特別暴風雨過后要及時檢查水質和水中的溶氧量,避免池塘突發事件發生。如果遇到連續高溫悶熱天氣,中午12點水中溶氧量減少后,應該及時打開增氧機,但是下午三點之后盡量不要打開增氧機;其次,維持池塘清潔衛生。如果池塘出現病害,應該及時將患病魚、病死魚類撈出,遠離池塘進行深埋處理,防止致病菌進一步擴散,同時要及時對疫病做出診斷,采用針對性治療措施進行治療,控制疫情發生。夏季是池塘中細菌性疾病發生的高峰期,發病后可以選擇使用二溴海因每立方米0.03gM行全池潑灑,間隔一周后再使用一次提高預防效果;最后,捕撈拉網過程中一定要小心,避免因為機械損傷造成水產品死亡,捕撈時應該選擇在早晚天氣比較涼爽時進行,避開高溫悶熱天氣,同時,捕撈后要及時進行水質調節,避免水質污染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河蟹產業發展的歷史回顧[J]. 朱凜,韓飛,朱成德. 水產養殖. 2012(09)

[2]無框架漂浮式網箱生態養殖鳙魚技術[J]. 高軍,李強,張建益,陸全平. 水產養殖. 2012(09)

[3]蟹、蝦池配養細鱗斜頜鲴生態養殖技術總結[J]. 朱觀平. 水產養殖. 2012(09)

第5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一、龍游縣漁業發展現狀

龍游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北靠建德,東臨金華市區、蘭溪,南接遂昌,西連衢江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8°44′~29°17′,東經119°02′~119°20′之間,是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四省通衢匯龍游”之稱。龍游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征,光照、氣溫、降雨、溫度濕度等氣象因子都有明顯的變化,其特點是: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澇明顯。垂直差異明顯,春早秋短,夏冬長,春夏“雨勢同步”。冬秋“光溫互補”,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多年平均降水量1731 mm,雨量充沛,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溪流縱橫交錯,水體相對獨立,交叉污染少,水質優良,具備了發展生態漁業的資源基礎。全縣共有水面96000多畝,已養殖水面65160多畝,其中水庫面積21100多畝,山塘16800多畝。

龍游縣近三年漁業發展概況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來,龍游縣漁業產量維持在15000-15500噸,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穩步增加。但其養殖品種仍以大眾淡水魚為主、養殖模式仍以傳統的投餌、施肥養殖模式為主,名特優水產品在養殖中所占的比例較低,高效生態養殖模式應用仍較少。

表1 龍游縣近三年漁業發展概況

二、龍游縣潔水養殖發展概況

1.龍游縣潔水養殖發展目標

潔水養殖,是指在水庫、山塘進行養殖過程中,以保護水環境為目的,以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為主要養殖品種,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畜禽排泄物、化肥等肥料,利用水體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消耗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物質,有效保障水體生態平衡的一種養殖方式。2014年底,龍游縣實現所有境域113座水庫、619座山塘全面禁止使用畜禽排泄物和化肥養魚,691座池塘及清潔塘認建認養全結對;飲用水源地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塘庫進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確保水體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以上質量標準。三年后(2016年底),力爭實現潔水養殖面積占水產養殖總水面的90%以上,所有現代漁業園區和工廠化、集約型養殖基地養殖尾水100%達標排放。

2.龍游縣潔水養殖發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1 摸清底數,開展水庫山塘養殖基礎調查。

對全縣的水庫山塘的養殖經營情況進行基礎調查,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征求鄉鎮和經營主體的意見建議,收集了養殖戶信息,主要對山塘水庫承包人、承包年限、發包價格、養殖方式以及承包人對潔水養殖意愿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全縣大多水庫山塘普遍存在使用雞糞、豬糞等畜禽排泄物現象和使用飼料肥水養魚模式,而養殖戶對潔水養魚可能導致的收入減少較為擔憂。

2.2制定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

制定了《龍游縣推廣“潔水養殖”模式的實施方案》,并根據無公害養殖技術標準和龍游水庫水質現狀,制定了“龍游縣無投飼潔水養殖技術菜單”,規范了不同類型水庫的養殖密度、品種、放養比例。由縣政府頒布實施《關于在全縣水庫山塘實施“潔水(清水)養殖”的通告》,由漁業和環保部門對通告進行落實。龍游縣水產行業協會發起了“發展潔水漁業,共建生態家園”的倡議書,從自身做起,從源頭控制投入品使用,做到潔水養殖。漁技推廣部門赴各個鄉鎮開展潔水養殖技術的培訓活動,對全縣潔水養殖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工作。

2.3以點帶面,通過示范鄉鎮推動整體建設。

按照“先易后難,分類實施,典型示范,整體推進”的原則,率先在橫山鎮建立了我縣首個清、潔水養殖模式示范推廣試點鄉鎮,示范帶頭開展山塘水庫“潔水漁業”行動,率先實現橫山鎮范圍內所有水庫、山塘全面禁止施肥養魚。制定了山塘水庫承包養魚補充協議、山塘水庫承包養魚終止協議、山塘水庫潔水養殖承諾書,對于有能力進行潔水養魚的養殖戶簽訂補充協議和潔水養魚承諾書,對于養殖戶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開展潔水養殖的全部簽訂終止協議,收回山塘水庫管理權,同時下發無投飼潔水養殖技術菜單,規范養殖密度及魚種搭配。

2.4分類管理,有序推進潔水養魚工作。

今年以推進全縣水庫集中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水庫安全運行體制改革為契機,實現113座“小(二)型以上”水庫向縣級集中、鄉鎮區域化集中, 對收回的水庫我縣采用“統一規劃、統一發包、統一管理、統一養殖模式”的方式運行管理。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總商會)、縣水利局三家單位聯合開展村企共建“清水百塘”活動,充分發揮機關、商會、協會及其會員在水環境整治中的作用,動員、鼓勵企業、機關認領山塘或水塘,幫助解決村組山塘、池塘租金,參與水環境整治和生態潔水養殖,保護山塘或水塘水環境,推廣生態、清潔型健康養殖,努力打造“清水百塘”、“生態百塘”。

三、龍游潔水養殖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上個世紀90年代,施肥、投餌養魚是提高產量和養殖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成為我縣水庫、山塘養殖的主要方式,造成淤積嚴重,水體富營養程度越來越嚴重,很多養殖水體明顯惡化,喪失自凈功能。

1.養殖戶擔心養殖產量降低,養殖效益減少

發展潔水養殖必須禁止使用畜禽排泄物化肥進行養魚,同時為起到凈水作用,必須多投放濾食性魚類,降低了養殖產量,同時改用生物制劑進行調控水質,提高了養殖成本,減少養殖效益和收入,造成養殖戶主觀上對潔水養殖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2.水體氨氮過高,影響養殖生產產量

有機肥的使用過程中,首先引起細菌的大量繁殖,細菌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然后才被浮游生物吸收作用。大量使用,將消耗掉水體中的大量氧氣,造成氨氮和COD超標,影響正常生產。如遇雷雨天氣極容易造成浮頭現象甚至死亡。同時造成水體自凈能力減弱或喪失,池底淤泥過厚,對養殖產量影響嚴重。

3.漁業污染事故頻發,水體嚴重污染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山塘水庫上游或者周邊建有畜禽養殖場,污水直排入水庫或下雨時隨雨水流入水庫,直接造成養殖水產品大規模死亡,經濟損失嚴重。且受污染水體不能從事水產養殖,外排也嚴重影響周邊的環境。

四、對策和建議

隨著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不斷認知,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性也會越強。為實現保護水環境和漁業產業的協調發展,發展潔水養殖是必經之路,以此為突破口堅定不移地推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生態建設任重而道遠,仍需努力。

1.制定發展規劃,合理布局產業

在充分調查摸底等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水域功能特點及發展需求,以保護水生態環境和漁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抓緊制定出臺《龍游縣潔水漁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區劃布局,所有水庫、山塘一律納入潔水漁業功能區,引導高密度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向園區集聚,同步配套污水處理設施,保障養殖污水100%達標排放。促進水域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水產養殖的規范化管理。

2.明確政府主導,加強監督考核

切實落實各級政府保護水環境的責任,加大公共財政對該項工作的扶持力度,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為潔水養殖的推廣提供保障。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將潔水養殖任務分解到鄉鎮(街道),各鄉鎮(街道)務必要抓緊落實到村,排定分月計劃,逐庫逐塘落實推進措施。督察組每月定期督查,不打招呼,不聽解釋,不留情面,不做變通,不看過程只看結果,強勢推進全縣的潔水養殖工作。每次檢查登記結果作為年終考核依據。同時要求鎮村要有專職人員負責做好實施無投飼清潔養殖水域的規劃、日常監督管理和相關制度落實。

3.加強宣傳引導,建全補償機制

加強對廣大干部群眾和養殖戶的宣傳培訓,宣講潔水養殖的優勢,轉變傳統的肥水養殖觀念,推廣好的做法和經驗,調動養殖業主的積極性。建立山塘水庫水質臺賬,由環保部門對全縣山塘水庫水體水質情況進行定期抽檢,對于水質得到提升的山塘水庫進行獎勵補貼,達到三類水質的予以補助,對于水質變差的塘庫要求查找原因、責令整改。

4.努力提質增效,發揮品牌效益

制定《龍游縣潔水養殖技術規范》地方標準,按照標準生產的水產品可使用全縣統一的“龍之游”、“龍之魚”水產品品牌,同時提升無公害、有機和綠色水產品認證數量和比例,帶動了龍游整個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升漁業產品品質,提高我縣潔水養殖生產的知名度,實現優質優價,提高養殖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6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一、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加快發展

我市擁有江河面積34萬畝,水庫260個、18萬畝,小山塘550個、9000畝,池塘7.6萬畝,及可供水產養殖開發的稻蓮田70萬畝。正在興建的尤溪街面水庫,將樂大言、黃潭兩個水庫、三元臺江水庫,還將新增可養面積5萬畝。另有多處地下冷、熱水資源,可供發展特色產業。有自然魚類資源109種,兩棲動物27種,豐富的漁業資源為加快生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和資源配置,發展池塘基礎漁業,開拓大水域和稻蓮田水產養殖,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將極大地促進我市漁業生產的持續、穩步發展。一是挖掘池塘生產潛力,著重抓好常規漁業生產。加快池塘基礎設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為魚類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推廣池塘綜合高產養殖技術,根據市場需求和“水煮活魚”熱潮,適時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產品。二是積極推廣建寧“一魚一稻”和泰寧朱口“蓮塘”養殖高產高效經驗。大力發展稻田養螺、稻田養泥鰍模式,培植典型,帶動全局。三是加快大水面漁業開發,重點發展網箱、圍網、攔網養殖,充分利用大水面水質好、病害少特點,生產無公害水產品和綠色水產品,將其建成沿海加工企業的原料基地,實現加工出口和增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進行放流品種、規格、數量、配比等研究,合理有效配置資源。在大水面的開發管理上積極推廣河段、水庫管理承包經驗,充分保護漁業資源,增加經濟效益。

二、立足市場,優化結構,科學布局

改革開放20多年,##漁業得到持續飛躍發展,2003年水產品總產量7.745萬噸,產值8.98億元,人均占有淡水魚30多公斤。漁業產品結構中仍是常規品種占主導地位,其中:草魚24962噸占32.23%,鰱鳙魚12784噸占16.51%,鯉鯽魚22024噸占28.44%,鰻魚5671噸占7.32%,其它品種12009噸占15.51%。由于品種單調,品質不優,漁業產量雖逐年增加,但仍面臨著“魚價低”、“賣魚難”等問題,水產品呈現季節性、地區性過剩現象,造成農民增收緩慢,增產不增收,漁業效益低下。

今后我市將按照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在保持傳統漁業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冷、熱、特”漁業產品,加大優新品種引進和開發,增強漁業發展動力。一是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冷水魚養殖。充分利用我市山澗水、冷泉水資源,大力開發虹鱒、鱘魚、香魚等為主的冷水性魚類,努力形成種苗、飼料、病害防治、養殖加工等產業化一條龍,形成我市的特色漁業。加快培育冷水魚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冷水魚產業向前邁進。二是抓好優勢特種產業鰻魚與甲魚的深度開發,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品質,擴大總量,增強規模優勢和質量優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三是對有一定市場和技術基礎的優勢品種,如淡水鯊、羅非魚、彩虹鯛等,能規模養殖,又能出口創匯的熱帶魚產品,抓緊引進業主成片規模開發;對田螺、黃顙魚、泥鰍等地方品種,針對其瓶頸因素,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加快利用;對有一定開發潛力的引進品種,如斑鱖、丁魚歲等進行適應性養殖,為規模開發提供技術儲備。

在生產布局上,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施“一縣一業、一縣一品”格局,實現各具特色的區域性養殖。一是將樂、明溪、清流等,整合資源、資本、市場與區位優勢,實行產業功能多樣化,發展以虹鱒、鱘魚為主的冷水魚養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加快漁業現代化進程。大田、永安立足獨特的地熱資源,規模推廣羅非魚、淡水鯊等出口創匯產品,開拓國外市場。二是尤溪、永安、清流、泰寧、大田等,立足“三溪”漁業綜合開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結合河段承包管理,提高增殖效果。開展金湖銀魚增殖技術研究,總結推廣網箱養殖斑鱖等發展“訂單漁業”的經驗。抓住街面水電站建設良機,拓展網箱養殖空間,依托庫區觀光旅游,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使街面庫區變成我市漁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三是建寧、寧化、泰寧等,發揮環境、人力資源優勢,建設高標準、集中連片、生態型的稻蓮田水產養殖基地,推廣稻田養螺、稻田養蛙模式,科學配置水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四是三元、梅列、永安、沙縣等,位于中心城市周邊,鞏固擴大菜籃子商品魚基地建設,改革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重點發展觀賞魚類及生態型休閑漁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三、突破加工,開拓市場,增加創匯

我市雖然建設了沙縣三華烤鰻廠,泰寧金湖與清流沙蕪淡水魚加工廠,開展了淡水魚加工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加工工藝、保鮮技術、產業發展上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目前全市水產品加工總量僅占漁業總產量的2%,98%的產品靠鮮活銷售;但就是這2%加工總量的加工產值卻占漁業總產值的10.3%,可見加工增值潛力巨大,水產加工前景廣闊。

根據當前實際,我市水產加工業應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為出發點,以現有的水產加工企業為基礎,通過充實完善,優化工藝,美化包裝,創建品牌,并結合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多樣化開發水產加工食品與旅游休閑食品,不斷拓展市場,增加產值效益。要著力抓好省級龍頭企業沙縣三華烤鰻廠鰻魚出口加工,開辟專用生產基地,引導基地用標準化組織生產,實現加工原料產量的提高與品質的提升。逐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體制,實現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經營。加快梅列陳大瓊脂廠改造與擴建步伐,力爭建成全國同類產品最大的加工企業,實現年產瓊脂1000噸以上。積極扶持清流沙蕪與泰寧梅口淡水魚加干廠,加強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提高工藝,樹立品牌,積極推行ISO9000、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大力培育水產品市場,建立建全水產品市場信息。隨著水產品總量的增加,市場需求與生產滯后的矛盾愈顯突出,雖然目前水產品批發、直銷、配送、和個體商販等多種營銷方式應運而生,但仍存在地方性和銷售數量的局限,難以推動生產的發展。必須建設一批影響力大、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市、縣級水產專業批發市場,完善市場體系,拓展流通渠道,以銷促產,促進發展。同時加大重點漁區和重點漁產品的市場開發,努力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水產品貨暢其流、物超所值。

四、依靠科技,注重質量,增強后勁

以科技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發揮##資源、區域優勢,努力實施良種工程,形成以市級良種場為龍頭、縣級苗種場為骨干的完整而科學的種苗繁育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提高名優種苗的繁育能力和良種覆蓋率,以良種突破帶動漁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加大科研攻關,重點突破主要養殖種類種質改良,虹鱒、鰻魚等重大病害預防與控制、規模化繁育和集約化養殖、水產品加工、水環境調控等技術難題;推廣優良品種高效健康養殖、生態漁業、集約化養殖和保鮮保活貯運等先進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快培養一批掌握先進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的高素質的漁業生產隊伍,走科技興漁之路。

大力推行無公害健康養殖。從源頭抓起,做好全程質量監督和管理。加大生產投入品管理,嚴格執行漁藥、飼料、添加劑等有關禁用、限用制度。實施生產日志、魚病處方制和水產品上市休藥期制度。加強疫病監控與測報,及時將病害控制并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快漁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和普及,尤其對特色產品(虹鱒)、重點產品(鰻魚),以及規模養殖產品要實施標準化養殖,切實保障水產品的安全優質。加快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步伐,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為全面提高漁業經濟效益,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小陳老師工作室原創

第7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冷水性魚類;養殖;現狀;建議;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965.9.01(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4-5216-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Healthy Culture Proposals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YU Zhen-hai,CHEN You-guang,JING Ying

(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d water fish, including area, yield, species and culture mode and the technique problem in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healthy culture might develop from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fry bree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feed nutrition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for Shandong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cold water fish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t was also proposed carefully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hybrid sturgeon, persisting in thefish culture and reserved broodstock cultivation should be persisted, using the advanced culture mode of ‘company, base and peasant household’ and greatly enhancing the scale of deeply processing to form the industry chain of ‘culture-process-sale’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Key words: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al; Shandong province

冷水性魚類是指生活于冷水水域中、棲息適溫在20 ℃以下、繁殖適溫在15 ℃以下的喜冷性魚類和冷溫性魚類[1]。通常我們將以鱘魚(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為代表的亞冷水性魚類也稱為冷水性魚類[2]。冷水性魚類多生活在清涼、流動、無污染的水域中,并且其除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含有豐富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而且肉質細嫩,無肌間刺,可食比率大,是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的優質魚類[3,4]。冷水性魚類具有生長快、抗病強、餌料易于解決、飼養技術簡單等優點,發展冷水性魚類的養殖前景在業內非常看好[4]。

目前全球冷水性魚類的年需求量約為5×106 t,但年產量只有1×106 t;而國內的冷水性魚類年需求量約為1.3×105 t,但年產量約為6×104 t[5]。國內冷水性魚類的養殖地域幾乎遍布全國,其中山東省的冷水性魚類養殖發展較快,已經成為淡水養殖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每年對冷水性魚類的需求量將以35%~40%的速度遞增[6],市場供需缺口大,但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因此從市場需求來看,冷水性魚類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7]。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和市場前景的利好,使冷水性魚類產業已經成為全省特色水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現代漁業養殖結構的調整中起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促進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們在對全省冷水性魚類養殖企業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山東省目前的冷水性魚類養殖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的有關建議,以供有關方面參考。

1 山東省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的自然條件

1.1 資源條件

山東省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約11~14 ℃,年平均降水量約為710 mm。但山東省屬水資源短缺的地區,水資源具有地區分布不平衡、年際年內變化大等特點[7]。不過魯中南山區及周邊山前平原區蘊藏著較為豐富的冷水資源,該地區的冷水資源主要為地下泉水和水庫底層水,泰沂山脈周圍的臨朐縣冶源鎮和泗水縣泉林鎮都是山東省泉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老龍灣和泉林泉群就分布于此,其水量充足,水質良好,水溫穩定在18 ℃左右,是開展冷水性魚類養殖的優質水源。

1.2 區域分布

山東省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冷水性魚類的養殖,但規模不大,基本上處于試養階段。直到近幾年隨著養殖技術的積累和經濟能力的提高,冷水性魚類養殖才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青睞。加之政府的引導、科研院所在養殖技術上的大力支持,冷水性魚類養殖新技術的普及宣傳也深入養殖戶中,使許多冷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始了較大規模的養殖。從地理位置來看,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地多集中于冷水資源較為豐富的魯中南地區,目前養殖規模比較大的地區主要有濰坊、臨沂、濟寧、淄博等市。

2 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的發展現狀

2.1 面積與產量

調查結果顯示(表1),2010年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面積超過3×105 m2,商品魚年總產量近7×103 t,年產苗種超過7×106粒(尾)。隨著養殖效益和市場前景的利好,冷水性魚類的養殖面積和產量正逐年提高。許多適合冷水性魚類養殖的地區,正在把發展冷水性魚類產業提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如濰坊市正在大力推進“山東半島冷水性魚類養殖基地”建設項目,臨沂市也在規劃集養殖、試驗示范、加工貿易及休閑漁業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園。濰坊市的臨朐縣、臨沂市的羅莊區和河東區等地依托政府的支持和憑借冷水資源的優勢,已成為山東省鱘魚養殖的“領頭羊”。

水源的流量是決定養殖產量的關鍵,由于流水養魚,養殖水不再循環使用,又受水源流量所限,導致有些養殖場養殖面積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實際產量達不到設計產量,養殖密度較低。臨沂市冷水性魚類養殖的水源主要為地下井水,平均流量僅為0.4 m3/s,平均養殖單產僅為6.95 kg/m2。濰坊市養殖水源則為泉水,尤其是臨朐縣老龍灣的平均流量達到20 m3/s,濰坊市的平均養殖單產達到39.32 kg/m2,遠高于其他地區。

2.2 生產方式

2.2.1 流水池塘養殖 流水池塘養殖設施以“源水預處理+進水管渠+磚混魚池+排水渠”為代表模式,流水池塘設施的養殖產量占水產養殖總量的比例雖然很低,但卻是高價值魚類的主要生產方式[8]。流水池塘養殖是山東省冷水性魚類主要的養殖模式,冷水性魚類養殖設施多為山泉水和地下水加露天的磚混結構魚池,其苗種繁育和成魚養殖對水資源和地域環境條件依賴性較大,存在著兩個突出問題。①養殖水體理化因子可控程度低。冷水性魚類養殖主要依賴流量和水溫,源水流量是養殖生產成敗的關鍵。沒有一定的流量很難采用有效的措施保證高密度養殖用水質量和高飼料利用率的要求,且養殖池塘大多采用串聯模式,一旦發生病害,傳播極為迅速。②用水量大,養殖排放處理困難。采用流水池塘養殖模式,每生產1 t魚的用水量達到180~270 m3,是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用水量的10倍以上,相比循環水養殖模式用水量更是超過1 000倍,而且養殖排放易造成水域環境的二次污染。由于養殖流量較大,采用設備處理養殖用水,顯然使能源消耗劇增;生物處理是節能降耗處理養殖用水的有效方法,但關于耐低溫的微生物、藻類和水生生物進行水處理的研究成果較少[9],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還未見報道。

2.2.2 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設施是一種見效快的集約化養殖技術集成,是內陸湖泊、水庫和沿海內灣養殖的重要養殖設施。與流水池塘養殖相比,網箱養殖具有養殖密度大、產量高、生產周期較短的優點,但是山東省多數水庫水溫較高,庫底水難以達到冷水性魚類養殖的水溫要求。因受水質、水溫等因素的制約,山東省僅有少數地區使用網箱養殖適溫性較強的鱘魚,養殖面積和產量都沒上規模,冷水性魚類發展有限。

2.3 養殖種類及苗種繁育

2.3.1 鮭鱒魚 山東省最早于1981年在臨朐縣引進朝鮮品系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隨后虹鱒的養殖技術開始在全省推廣。1983年由山東海洋學院率先引進道爾遜氏虹鱒(道氏虹鱒),與朝鮮品系虹鱒相比具有生長快、養殖周期短、單產高的特點,是目前省內主養品系。此后,又先后引進培育了三倍體虹鱒、全雌虹鱒、金鱒等鮭鱒魚類。在2005~2006年,又從黑龍江省引進哲羅魚(Hucho taimen Pallas)進行養殖試驗,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山東省已形成相當規模的養殖量,僅濟寧市泗水縣一地,養殖產量就占全國養殖產量的17%左右。哲羅魚雖然產量較低、養殖成本較高,但營養價值高、市場緊俏。此外山東省還有大西洋鮭(Salmo salar L.)、太平洋鮭(Oncorhynchus spp.)等魚種,但沒有形成生產規模,產量不高。虹鱒魚、哲羅魚等冷水性魚類繁殖對水質水溫要求苛刻,培育親魚的溫度為4~13 ℃,最適產卵溫度在8~12 ℃,山東省境內的冷水水溫一般在14~18 ℃,達不到繁育水溫的要求,如進行人工干預,則生產成本大大提高,因此山東省尚沒有鮭鱒魚的繁殖企業,苗種主要從黑龍江、甘肅等省引進,經過長途運輸,成活率較低,尤其是哲羅魚魚苗,成活率僅為30%~50%。

2.3.2 鱘魚 山東省最早于1993年在濟南市虹鱒魚養殖場開始一定規模的鱘魚試養,由于鱘魚是亞冷水性魚類,適應性比較強,適溫范圍比較廣,并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所以養殖面積較鮭鱒魚大,產量也高,經濟效益更好。山東省于1998年以后開始大規模的養殖,并且有一部分的養殖戶已經從鮭鱒魚養殖轉為鱘魚養殖。目前,全省鱘魚養殖種類繁多,主養種類有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 Brandt)、俄羅斯鱘(A. gueldenstaedti Brandt)、小體鱘(A. ruthanus Linuaeus)、史氏鱘(A. schrencki Brandt)以及雜交鱘等。與鱘魚純種相比,雜交鱘因生長速度快、適應范圍廣、抗病強等優點,引起養殖業界的重視[10],現在全省有許多養殖企業已開展了雜交鱘養殖生產。鱘魚繁殖溫度因種而異,山東省主要鱘魚種類繁殖溫度約在9~18℃。鱘魚的性成熟年齡長,一般在8~10年,且多數鱘魚種類不是每年產卵而是隔年產卵,在秋冬季繁殖,所以親魚養殖的投入很大,省內僅有少部分有經濟實力的養殖企業開展了培育親魚和苗種繁育工作。近年來,由于鱘魚市場供不應求,促使許多養殖企業開始培育親魚,開展鱘魚的苗種繁育準備工作。如臨沂市等地養殖企業已開始鱘魚的自繁自育,并進行苗種生產。

3 山東省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存在的問題

3.1 苗種繁育與病害防治

原種引種工作滯后,養殖種類單一。山東省的鮭鱒魚類養殖所需魚苗基本依靠從外省直接引進苗種或者發眼卵進行孵化,缺少鮭鱒魚苗種繁育企業。鱘魚的繁殖情況相對較好,但由于鱘魚性成熟周期較長,培育鱘魚親本需較大的投入以及培育環境受諸多可變因素的影響,使鱘魚的苗種生產也受到限制。此外,當前雜交鱘種類繁多、良莠不齊,性狀相對穩定且被廣泛認可的種類較少,一些企業自行實施鱘魚雜交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與偶然性,選育目標也不明確,缺乏系統繁育理論的引導。冷水性魚類最初進行人工養殖時,疾病相對比較單一,且發病率也較低。經過長期養殖后,冷水性魚類所發生的疾病已從病菌性疾病發展到原生蟲類疾病,現在已出現了病毒性疾病,并且在診斷與治療上都非常困難,發病也比較頻繁[11]。在病害防治過程中,不少養殖戶還存在著停藥期執行不到位、藥理認識不清的問題,少數養殖戶還出現誤用違禁藥物的事例。

3.2 銷售與加工

目前山東省尚無冷水性魚類深加工企業,冷水性魚類產業產后服務落后于生產發展的水平和市場的需求,冷水性魚類上市方式絕大多數為鮮魚批發,也有極少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采取直銷酒店的形式銷售;冷水性魚類產業還沒有形成養殖、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加之冷水性魚類銷售還處于千家萬戶、自由買賣的局面,存在著不良競爭、競相壓價的現象;并且一些養殖戶受眼前利益驅動盲目上馬冷水性魚類項目,缺乏科學指導,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擾亂了市場。這些現象既不利于冷水性魚類產業的發展,也不利于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鱘魚屬大型魚類,有很大的生長潛力,但苗種培育處于食性轉化階段,成活率低,1齡后抗逆性逐漸增強,成活率提高,因此養殖大魚的相對成本較低[12]。鱘魚全身都是寶,利用率極高,魚肉、魚皮、魚骨、魚卵都可以制成高級食品、魚膠、皮具等,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尤其是魚卵制成的魚子醬被稱為“黑色黃金”。目前湖北、浙江等省鱘魚深加工企業的效益可觀,帶動了全國的冷水性魚類產業發展,形成了朝陽產業。山東省因受飲食習慣的影響,鱘魚養殖到0.6~1.0 kg就作為商品魚銷售,在資源有限、苗種來源緊張的背景下,顯然存在著認識的誤區,這種生產和消費方式是極不合理的。

4 山東省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的建議

4.1 開展健康養殖,挖掘發展潛力

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辦法,著力研究節能環保、循環水養殖在冷水性魚類養殖中的應用技術,并針對養殖過程中的苗種繁育、病害防治、飼料營養等關鍵技術展開技術攻關,開展冷水性魚類健康養殖[13]技術探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引領水產品品質的提高。開展健康養殖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在現有循環水養殖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應用耐低溫的微生物、藻類和水生生物等生物處理養殖用水技術是開展節水、節能、高效的冷水性魚類循環水養殖模式的重要發展方向;二是對現有養殖魚種提純復壯,加大冷水性魚類新種類的引進、培育、繁殖力度,需要注意的是鱘魚雜交研究開展較晚,大量的基礎工作尚未完成,盲目開展鱘魚雜交可能會造成物種的生存危機[11],因此對于雜交鱘的研究與推廣要持謹慎態度;三是利用中草藥和綠色生物制劑防治魚病,減少藥物殘留,降低養殖風險,生產無公害產品;四是規范冷水性魚類飼料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營養學的角度生產適合不同魚種的全價配合飼料。

4.2 發展深加工,形成產業鏈

借鑒浙江、湖北等省的成功經驗,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點帶面,在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集中的地區,引進魚肉、魚膠、魚子醬等的深加工技術,促使鱘魚商品魚以小規格魚為主的現狀轉變為養殖成魚為主,并逐年選留和不斷擴大后備親魚群體數量,加強現有后備親魚的培育,充分挖掘鱘魚的經濟價值。逐步形成“繁養-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冷水性魚類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促進冷水性魚類產業的快速高效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崇智,李懷明,牟振波. 中國淡水冷水性魚類[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3.

[2] 王 沖.貴州冷水魚養殖現狀及展望[J].貴州農業科學,2006,34(6):116-117.

[3] 孫中武,尹洪濱. 六種冷水魚肌肉營養組成分析與評價[J]. 營養學報,2004,26(5):386-392.

[4] 孫大江,王炳謙.鮭科魚類及其養殖狀況[J].水產學雜志,2010, 23(2):56-62.

[5] 王慶文,朱 未,肖文芳,等. 利用山澗溪水養殖冷水魚[J]. 黑龍江水產,2006(6):23-25.

[6] 杜 軍.四川冷水魚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07(10):5-6.

[7] 孫艷軍. 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問題與對策[J]. 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02,23(3):22-27.

[8] 徐 皓,倪 琦,劉 晃. 我國水產養殖設施模式發展研究[J]. 漁業現代化,2007,34(6):1-6.

[9] 陳中祥,曹廣斌,劉 永,等. 低溫工廠化養殖水體氨氮處理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2005,21(8):132-136.

[10] 王念民,彭 濤,孫大江,等. 鱘魚雜交優勢的利用及問題[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2):21,38.

[11] 王 荻,劉紅柏,盧彤巖,等. 鱘魚病毒性疾病研究進展[J]. 水產學雜志,2008,21(2):84-88.

第8篇:綠色水產養殖技術范文

這次會議是省政府確定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和海洋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正確分析漁業生產形勢,學習觀摩現代漁業典型,進一步轉變漁業增長方式,以發展現代漁業為理念,以質量、效益和安全、生態為中心,推進全省漁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昨天,我們參觀了濱州市的博興縣、濱城區和東營市的利津縣、墾利縣、東營區的現場,剛才又聽了東營、濱州、威海、濟寧四市和即墨、萊州兩市的典型發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啟發。東營、濱州兩市做資源開發增值的文章,變包袱為資源、變劣勢為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有許多新亮點、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學習借鑒。英民廳長對近年來全省漁業發展情況和今后工作打算講了很好的意見,希望同志們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正確把握形勢,切實增強發展現代漁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漁業大省,漁業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產業基礎較好,漁業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戰略意義。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視海洋和漁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漁業作為優化經濟結構,增加群眾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積極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努力促進我省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由漁業大省向漁業強省轉變。*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757萬噸、漁業總產值1445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7520元,同比分別增長2.8%、12.4%和4.4%。全省始終保持了第一漁業大省的地位,水產品產量、產值、出口總量和貿易額等連續十三年居全國首位。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各地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養殖業,培育了海參、對蝦、扇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導品種,優質品種養殖率達70%以上。全省漁業企業發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級以上漁業龍頭企業40家。二是水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級漁業標準化基地42處,認定無公害水產品基地254個,面積發展到310多萬畝,有387個水產品通過省級以上認定,共培育2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漁業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全省已建立6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150多處省市名優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和15個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人工育苗、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為我省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保障。特別是海參、大菱鲆等養殖技術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產業,海參年產值75億元,大菱鲆30億元。四是水產品市場日益擴大。*年全省水產品出口110萬噸,出口額32.4億美元,水產品出口額占全國水產品出口總額的1/3,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40%;全省已建成各類水產品批發市場128處,年交易量達370萬噸。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漁業作為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生產效益高,帶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空間大,發展潛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庫地區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漁業發展潛力大。我省管轄海域15萬平方公里,與陸地面積相當,可用于養殖的淺海灘涂面積近2000萬畝,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內陸有近1000萬畝淡水水面和鹽堿澇洼地,利用率也較低。特別是黃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負10米淺海和330多萬畝灘涂,漁業發展優勢十分突出。這些都是我省漁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二是漁業綜合效益高。漁業是高效益產業,常有“一畝水面十畝田”的說法。目前,海上筏式養殖每畝平均純收入2000元,底播養殖每畝平均純收入4500元,網箱養殖收益更高。昨天我們參觀的東營、濱州兩市的池塘養殖,一畝水面的海參純利潤在8000元左右,對蝦養殖的純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遠遠高于糧食作物和一般的經濟作物。而且水面養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礦塌陷區、鹽堿澇洼地等廢棄土地,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觀光休閑漁業,進一步拓展了漁業功能,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漁業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漁業的工業化程度較高,產業鏈條較長,與之關聯配套的上下游產業較多,涉及水產種苗、飼料藥物、加工冷藏、休閑餐飲等20多個產業,容易形成強勢產業集群,能夠吸引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目前全省重點漁區當地勞力與外來勞力基本上是1:1。*年全省漁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3152元。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的發展階段,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處于農業農村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漁業發展也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著有利的環境條件、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我們應當客觀認識漁業工作出現的新情況,科學把握面對的新形勢,努力適應漁業發展面臨的新要求,與時俱進地發展現代漁業。

第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災害和突發性事件的不斷增多,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和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前陸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局部水域環境污染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止,漁業資源的根本恢復尚需時日,漁業發展面臨的市場行情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疫病疫情風險逐步加大。

第二,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更新,人民群眾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城鄉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費的支出也隨之增加,各收入階層對水產品的購買力明顯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費和綠色生態意識不斷增強,人們不僅要求吃飽,而且要求吃得多樣,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以前逢年過節才能吃魚,現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爾消費的珍貴水產品,現在也走上了尋常百姓家的餐桌,“無魚不成宴”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消費時尚,水產品已成為常年性消費食品。

第三,隨著農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動水產品流通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使水產品的流通半徑在擴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應,屬于小半徑、近距離流通,現在已發展為全球化大市場、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費者主要到集貿市場購買,現在越來越習慣到超市購買;以前主要是簡單加工貯運,現在是越來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溫倉儲或精深加工為主的冷鏈系統。

第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漁業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樣就為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以漁為載體的垂釣、觀賞、美化、休閑、娛樂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漁業也由單一的養殖業,實現了多業并舉的轉變。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漁業提出的新要求和當前漁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應當積極謀劃新思路,認真研究新舉措,以工作指導方式的轉變,促進漁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從思想觀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實行一系列適應性變革,堅持加快發展、注重安全和資源保護三位一體統籌兼顧,堅持兩手抓,要從單純抓開發、抓生產、抓數量,轉向開發與保護并舉、生產與市場并重、數量與質量同步增長的良性循環軌道,在新形勢下尋求漁業產業的新突破,切實推進漁業增長方式的歷史性轉變,有力推動現代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轉變增長方式,全面提升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快漁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和海洋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工作指導思想轉變的實際行動。長期以來,我省漁業發展主要靠產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張,雖然發展速度比較快,但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對資源環境破壞也比較大。無論從漁業自身發展要求,還是從市場需求的方面來看,繼續依靠傳統發展模式已經沒有出路,因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推進漁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生態型轉變,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漁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現代漁業為目標,堅持“生態、高效、品牌”三個理念,突出“質量、安全、效益”三個重點,以建設*半島漁業經濟區為主體,優化產業布局,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提升漁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區域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漁業經濟強省。

主要任務目標是,到2010年,全省漁業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漁業增加值達到112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2%和15.8%;水產品總產量達到850萬噸,水產品出口160萬噸,出口額45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2.9%、9.8%和10%;漁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年均增長8%左右。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努力打造*水產品牌。一個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規模,就不會有成熟的市場,沒有成熟的市場就不會帶來好的效益。對水產業發展來說,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形成產業的規模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是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業。要加快制訂實施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規劃,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區域、發展規模、生產布局和養殖容量,依法保護養殖水域灘涂,引導養殖業健康發展。要繼續抓好10大主導品種發展,不斷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力爭到2010年,全省優勢主導水產品和特色水產品養殖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導產業。各市也要確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導品種,建立示范區,由點到面,扎實推進,把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二是深入挖掘漁業發展潛力。要依靠科技,實施漁業育種、繁育、推廣等技術的科研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引進一批水產良種,力爭到2010年,漁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要充分開發利用海域資源,大力發展灘涂養殖、淺海筏式養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網箱養殖,實施海洋農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結合省政府實施的“五百萬畝標準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動,積極開發,盡快在全省形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漁業生產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漁業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盡快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叫得響、過得硬、占有率高的水產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如膠東海參、鮑魚、海帶、扇貝等,淡水的南美白對蝦、烏鱧、大閘蟹等,完全可以叫響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場開拓和誠信體系建設力度,支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增強整體市場競爭能力。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通過展覽、展銷等形式,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加快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價格優勢的轉變。

(二)加強質量管理,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水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年來,因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等問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不僅造成嚴重的產業損失,還引起人民群眾的消費恐慌。去年發生的“多寶魚”事件,給我省大菱鲆業帶來了負面影響,教訓極為深刻。質量就是產品生命,市場決定出路,沒有質量安全作保障的漁業產業,規模越大,風險越大,一旦出了問題,損失也最為慘重。

一是建立健全漁業標準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實際、與國際接軌的水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體系,加快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要把養殖全過程標準化作為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緊制(修)訂品種繁育、健康養殖、病害檢測、藥物殘留、飼料及添加劑等地方標準或操作規程,逐步實現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相關標準的配套統一。要加快各類漁業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和養殖方式,提高技術入戶率和應用水平,不斷擴大漁業標準化生產規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積極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落實監管責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強產地環境、投入品市場的監管。要先從工廠化養殖、苗種繁育入手,組織開展好水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活動,加大重點環節、重點投入品(苗種、漁藥、飼料)、重點管理對象的監管執法力度,盡快使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農產品取得了質量認證就是取得了市場通行證。各地要對生產比較規范、質量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生產(養殖)基地和生產加工企業,實施養殖GAP認證、加工領域HACCP認證和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水產品認證,不斷擴大“三品”生產規模。

(三)積極促進產業化經營,提高漁業整體效益。產業化經營是轉變漁業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各級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要在漁業產業化經營上多下功夫,把漁業產業化作為一件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來抓,促進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有機連接,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對漁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龍頭企業往往可以帶動起一個產業。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整合資源,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構建漁業板塊經濟。要依靠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實施養殖產品加工出口推進行動,在穩步發展來料加工的同時,積極擴大本地水產品的加工出口。力爭到“十一五”末,全省規模以上漁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到10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00家,本地水產品加工出口數量占水產品出口總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設一批產出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產品基地。各地要圍繞優勢品種,搞好規劃指導,加快優勢水產品基地建設,著力構建現代漁業的區域平臺,引導現代漁業生產要素加速集聚,推進優勢水產品產業帶建設。力爭到2010年,建成無公害標準化水產品生產基地400萬畝,認證無公害水產品基地300處、無公害產品500個。

三是加快發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資源的遠洋漁業企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發展現代漁業的重要標志。要依托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建立涉外生產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資源與海外市場。海洋資源方面要從過洋性捕撈轉向大洋性公海捕撈,重點海域是東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東中大西洋和東南大西洋。市場開拓方面重點是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市場。沿海各級要對發展遠洋漁業在服務保障體系、政策扶持、依法維權等方面給予重視。省政府即將下發有關的政策性、指導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帶動力強、機制完善、運營規范的漁業專業合作組織。推進漁業組織化建設,建立專業合作社,是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是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漁業的重要載體。今后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龍頭企業、養殖大戶領辦,養殖戶聯辦漁業合作社。要按大宗水產品分類建立行業協會,逐步建立以同一產品為紐帶、相互聯系、上下貫通的合作組織網絡體系。要發揮漁民合作社和漁業協會在專業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集約集聚功能,將分散經營的漁戶組織起來,把漁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環節鏈接起來,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解決好千家萬戶生產與千變萬化市場對接問題。

(四)加快實施一批漁業技術創新和推廣項目。漁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養殖業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結果。必須高度重視漁業技術、特別是養殖技術的創新。一是加快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各級科技資源,加快建設符合漁業科技發展規律、適應現代漁業發展需要的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力爭在水產主導品種培育、水產重大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健康養殖方式、新興漁藥和飼料、水生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漁業節能技術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產養殖苗種繁育、飼料生產和疫病防控體系。重視和加強水產良種的選育和繁育,重點培育國家級、突出發展省級原良種場,帶動區域性良種場和縣級苗種繁育場上規模、上水平,不斷提高我省水產良種自給率和覆蓋率。把解決漁用飼料問題當成一項重大工程來抓,鼓勵科研院所、飼料企業和生產單位開發高效、安全的新型環保飼料和疫苗,引導漁民使用全價顆粒飼料和配合飼料。三是搞好漁業技術推廣服務。抓好科技入戶,解決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是農技推廣的瓶頸環節。要創新漁業技術推廣的有效形式和運行機制,積極培育涉漁企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戶等新的技術轉化主體,積極探索漁業科技服務體系向村級延伸的新模式,構建漁業科技進企入戶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四是加強對漁民的技能培訓。要抓好對示范戶、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人員的專業培訓,增強其致富能力、創業能力和帶動能力。

三、加強海洋綜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態和安全基礎建設

借此機會,講講加強海洋管理問題。當前,海洋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自2002年《海域法》實施以來,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著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軌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監察執法等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全省已累計確權發證的各類開放式用海、圍海和填海造地項目8376個,用海面積381萬畝。其中,依法由國務院和省政府審批的填海造地總面積達6.07萬畝,保證了沿海地區217個建設項目落地,項目總投資額達3231億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與海洋經濟發展需要,與科學用海要求相比,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一方面,我省的黃金海岸成為開發的熱點,海洋經濟發展升溫;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著從未有過的巨大壓力,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我們科學用海、規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一是積極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大局。要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堅持保護資源、保障發展、保護優先的原則,執行從嚴從緊的海域審批政策,把好建設用海“閘門”,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保證重點,合理用海,既要保護好海洋資源環境,又要為沿海經濟發展提供建設用海保障。

二是堅持科學管海用海。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防止管理隨意性,維護區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切實搞好全省海岸線普查,摸清家底,科學編制全省海岸保護和利用規劃,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規劃、海洋環境保護、海島利用規劃,進一步促進海洋開發利用轉到科學、合理、有序上來。加強海域使用動態監控,依法對違法建設項目用海進行治理整頓,規范用海秩序。要盡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項硬性任務,必須努力完成,省里負責勘定的7條市際界線已勘定6條,沿海市負責的27條縣際界線已勘定25條,希望有關市縣積極配合,盡快完成。

三是積極推進海洋生態安全和平安漁業建設。安全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生態安全和漁業生產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態安全方面,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盡快制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海洋生態環境分類管理和海洋環境準入制度,切實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環評關。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抓好海水養殖、海洋石油鉆探、各類船舶、港口等海洋開發活動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設和管理好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依法確立生態補償依據和標準。在漁業安全管理方面,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以對漁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視平安漁業建設,加快建立海洋漁業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和快速反應機制,健全防災救災體系,完善漁業安全法規制度,嚴格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推行安全生產目標化管理,抓基層、打基礎,將安全措施落實到船、落實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統一領導、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安全監督機構依法監管、漁業生產企業和漁船船東全面負責,漁民群眾參與監督的安全生產新格局。要切實搞好漁業安全教育與培訓,向漁民廣泛宣傳漁業安全生產知識。爭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揮有力、職責分明、規范有序、功能齊全的漁業災害救助體系,確保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漁業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一)高度重視,切實把加快現代漁業發展擺上重要位置。各級政府要將加快現代漁業發展放在當地經濟發展的全局中統籌謀劃,盡快制定完善漁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政策;在出臺重大改革措施時,要切實維護漁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資金項目時,要注重考慮漁業發展要求;在考核政績時,要把漁業發展成效作為檢驗一個地方領導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

(二)加大投入,增強對現代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漁業是一個高投入、高收益的產業。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資新機制,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商業資本和外資參與漁業資源開發。今后一段時間,省里將加大投入,重點扶持健康養殖業、標準化池塘改造和漁業資源修復。各級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這方面傾斜,逐步形成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在漁民減負、減船轉產、民營經濟發展、吸引外資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實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成人伊人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 香港台湾经典三级a视频 | 手机毛片免费看 | 亚洲成年 | 免费黄色成人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活一级视频 | 欧美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资源免费 | 91色综合久久 | 日本三级特黄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日本韩国不卡在线视频 | 九一色视频 | 欧美白人和黑人xxxx猛交视频 | 国产91会所洗浴女技师按摩 | 久久精品视频16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国产a级a毛片无卡 | 国产va精品网站精品网站精品 | 久草在线新视觉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黄色在线 | 欧美在线一级va免费观看 | 18视频免费网站 | 国产91久久精品 |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 欧美做爰孕妇群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