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

第1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現狀調查;存在的問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20-05

Analysis of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N Xiao-gang1,HAO Li-qun1,WAN You2,ZHANG Guang-chen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Qingdao Linglingyi Landscaping Works Limited Company,Qingdao 266101,Shandong,China)

Abstract: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was the first national 4A-grade scenic spot in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It had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rdens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high-tech agriculture, it combined appreciation, participation, entertainment and human interest, and played sound role i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ightseeing. It became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relax and understand high-tech agriculture. Some shortcomings in garden function, outdoor landscape, service facilities, programmes and seasonal limita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field survey. Suggestions for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rvey of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隨著我國農業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的加快,農業科技園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在農業科技示范和新品種展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農業科技園作為我國觀光農業園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逐步被人們認識并接受,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但目前一些農業科技園建設存在著功能定位不準確、沒有形成特色等問題[1]。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依靠高科技農業,在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新品種展示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以“綠色文化、花園農業”為宗旨,提高觀賞性和娛樂性,成為生態農業旅游觀光4A級景區,在我國農業科技園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進一步探討我國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現狀,我們于2010年10月4~6日對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隨機對園內游客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01份),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該園區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據此我們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為該園區的發展以及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提供參考。

1園區現狀

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于2000年6月被正式批準為生態休閑景點并對外開放,占地面積100 hm2,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年綜合收入

5 500多萬元。園區突出體現市場供應、示范推廣、旅游觀光、素質教育4種主要功能,其平面圖如圖1所示。

熱帶植物園種植著熱帶、亞熱帶的大型植物百余種,在此可看到開花的檳榔樹、果實累累的椰子樹和造型別致的人心果等。

四季菜園采用基質和水培等先進的栽培技術,以及立柱式、墻壁式、牽引式等立體種植方法種植各種蔬菜,形成“蔬菜樹”、“水上菜”等奇特景觀;四季瓜園采用箱式、槽式等基質無土栽培方法,栽培了數十種世界著名的瓜類,形成五彩斑斕的奇瓜長廊;四季果園里種植著從熱帶到溫帶的各種果樹500多株,近50個品種,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種果樹開花、結果,游客還可親手采摘購買時令水果;四季花園生長著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的150多個品種的觀賞植物,是一個四季常綠、四季開花的“植物王國”。通過對高新技術的利用以及園藝新品種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示范和科普的目的,同時滿足了游客旅游觀光的需求。

農家動物園園內飼養農家畜禽30余種,不但均有特色,而且具有同類品種的先進科技代表性,并且園內設有動物表演,集科普教育、生態養殖、旅游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

民俗大院包括“院中園”和“室內表演展示”兩大部分。“院中園”以雕塑和可參與活動的形式,展現我國北方農村主要的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勞動場景。“室內表演展示”以各種手工業生產表演形式,展現農產品加工及傳統手工業生產勞動場景,并展出大量傳統的生產和生活器具實物,讓人們品味悠久古樸的農村民俗文化,啟迪人們思源思進,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園區內蔬菜、果品采摘區為游客提供了采摘蔬菜、水果的場所,讓游客有了較高的參與性,百花園、百果園、百樹園等讓游客在觀賞的同時,對各種樹木花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園區在娛樂活動區設置了蹦極、戴河第一漂、滾筒、驚險橋等娛樂活動項目,設置了游客服務中心、集發大宅院、別墅區、綠色農家飯莊、小吃一條街,讓游客可以在觀賞娛樂的同時,得到方便的服務。

2園區建設的不足

2.1科技示范和科普功能

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是農業科技園區主要的兩種功能。目前,很多園區尤其是部分政府部門建立的園區,在休閑觀光的功能上投資力度偏大,出現了只有觀賞、娛樂價值但不實用的諸多范例[2]。根據隨機調查,在該園區建設上也多少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在201名游客中,僅有2人為農民,而其來園目的也是休閑娛樂,并且除了39人,即占調查人數19.4%的游客在來園目的中選擇了“了解高新技術”一項,其余的游客主要選擇的是觀賞、娛樂和參與性活動方面的項目(圖2)。由此可見,園區雖然在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方面有所建設,但客觀上對人們尤其是對農民的吸引力還遠遠不夠,偏離了農業科技園建設的方向和初衷。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2環境景觀

農業科技園內功能內容和景觀形式是吸引游客的兩大要素。據調查(圖2),來園游客中,67.5%的游客選擇“欣賞風景等觀賞性活動”作為來園目的,而相當一部分游客對園區內的植物、水體、建筑等景觀并不十分滿意。

2.2.1植物景觀該園區植物景觀,除了展示區的觀賞植物、果樹和蔬菜以外,主要是道路兩側和公共空間的綠地,而在這些空間中,綠化植物樹種較為單調,喬木多為垂柳、榆樹等少量樹種,其余除正門入口處的月季園及利用一串紅、矮牽牛等宿根花卉擺放造型外,全園室外基本無開花植物。植物配置上,層次和色彩搭配欠缺,基本沒有灌木、地被類植物。總體上看植物景觀效果一般,調查結果上也顯示這一問題。

植物景觀方面主要是針對植物種類豐富度和色彩搭配兩個方面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表1、表2),園區內植物種類單調,植物配置效果欠佳,沒有達到游客滿意的程度。

2.2.2水體景觀水體的設計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更要重視親水性設計。園區內水體主要為戴河部分,在部分區域設置了飛越戴河、蹦極、水上吊索橋等活動,但是對于部分人群特別是兒童限制較多,也不能達到真正親水的目的;除娛樂性水體以外,沒有景觀性水體,從而降低了水體的觀賞性及參與性,并且調查顯示(圖3),129名游客在水體類型、娛樂性、水體景觀效果特別是水質方面(占64.3%)表示不是很滿意。

2.2.3 建筑景觀園林建筑包括亭、臺、樓、閣、榭、舫、廊、橋等單體建筑以及園燈、雕塑等園林建筑小品。它不僅具有造景作用,還可以滿足游客休息的需要。園區內單體建筑僅有一處亭子布置,而且由于其周圍游樂設施的停用而無法利用,也導致園區內建筑景觀效果欠佳、休息設施種類單調和不足,游人對建筑景觀方面普遍不滿意。

2.3服務設施

據觀察,園區內休息設施種類單調、數量較少,主要包括娛樂區設置的樹池座凳、搖椅,部分道路邊緣設置的座凳;垃圾桶數量較少、標志牌的標志性不強,同時這些服務設施的景觀性也較弱。通過調查統計,在休息設施和其他服務設施方面,分別有102人(占被調查游客的50.7%)、106人(占被調查游客的52.7%)表示不太滿意,認為在數量、類型等方面需要改進。在休息設施方面,主要問題為類型、數量,38.3%的游客認為類型單一、48.2%的游客認為數量較少(圖4);在其他服務設施方面,標志牌標志性不強和垃圾箱數量不夠是游客選擇最多的兩個方面,分別占39.6%和47.2%(圖5)。

2.4項目設置

目前,項目雷同、相互模仿現象是我國許多觀光農業園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3],觀光農業園集中于觀光采摘、垂釣等活動,旅游項目因缺乏特色而失去吸引力。該園區的項目設置也基本上為這些內容,無明顯的特色。

另外,該園區內活動沒有很好地體現“農”的特色,園區內參與性活動中與“農”相關的活動主要為蔬果采摘,其余參與性活動則為蹦極等收費娛樂項目,使游客感覺好像是進了游樂場,曾經開設的體現農趣的活動也未能保持下來(如戲水摸魚活動,現已停辦、場所已干涸),偏離了農業科技園的主題。

2.5季節局限性

根據調查統計(圖6),第一次來園人數(即只選擇“十一”為來園時間的人數)為81人,來園次數為兩次或兩次以上為120人,在這些游客中,除選擇“十一”作為來園時間外,選擇“五一”、“暑期”、“周末等閑暇時間”的游客大體相當,分別占30.8%、25.8%、39.2%;而春節來園游客則最少,僅占4.2%。由此可見,農業科技園最大的季節局限性在于冬季。

3建議

3.1增強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

可借鑒國內外一些好的發展經驗,如以色列針對干旱和沙漠化的生產條件建立的多個以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范農場[4];山東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在示范基地內,積極進行先行探索并試驗推廣的大棚滴灌無土栽培、二氧化碳氣肥工廠化育苗等106項新技術,提高了蔬菜的抗病能力[5]。

在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內,結合本地區農業特點,探索適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在園區內設置科技示范教室,對先進技術的具體流程等進行展示示范等。同時園內所有植物特別是展示的新奇品種,盡量掛牌標明科、屬、種、產地、分布及栽培特點等;引進的先進技術也應將名稱、特點等詳細標明,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

3.2遵循景觀規劃原則,加強室外景觀營造

3.2.1植物景觀單一的農業景觀和農業生態科技不能滿足游客休閑的多樣化需求,如果能夠同時展示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觀光農業園才能真正體現其無窮魅力[6]。在植物的選擇與搭配上,考慮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地被植物的有機結合,并在各個功能區中合理配置,成為園區農業景觀的有力補充和點綴,體現地方風格,形成園區特色。

可在百樹園適當增添色葉樹種,如槭樹類樹種,在道路兩側增加灌木或草花地被,如紅瑞木、菊科花卉,以提高植物層次和色彩豐富度。還可以利用植物造型體現主題,如農家動物園及其附近,可將植物修剪為動物造型來體現主題。

3.2.2水體景觀對于戴河植物配置,可在濱水位置和水中種植菖蒲、蘆葦、荷花、睡蓮等耐濕和水生植物,提高水體的景觀性。在親水性方面,可在水體的岸邊設計廣場、親水平臺、臺階、棧道等,創造親水空間,從而讓人們輕松地從事賞景、休閑娛樂等活動。

3.2.3園林建筑觀光農業園建筑造型,應與農業環境相融合,體現農家氣息。建筑材料盡可能采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如田間石材、木材等,這樣不僅有助于加強建筑物與周圍場地的聯系,又能體現濃厚的地方特色。建筑小品在材質、色彩、規格上要體現純樸的“農”的氣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有機結合,美化和暗示整個園區的文化氣質。比如利用戴河,在岸邊或水中設置草屋茶室;在水中或岸邊設置農具雕塑;在林下或路邊放置小品,如農產品形狀的雕塑。這些設置不僅能成為一景,增添園區的趣味性,又可給游客提供休息的場所。

3.3改善服務設施

在園林設計中,人性化成為必需的考慮因素,它是指從人的各種需求出發,將對人的關懷、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需求的滿足貫徹到設計的始終,融入到設計的整體和每個細節,真正使空間實現“為人而設計”[7]。服務設施的完善是將人性化設計融入到細節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園區內,滿足休息設施的多樣性、舒適度以及適度的開放與私密性,如可根據兒童的心理,將座椅設置為蘑菇形等;設置清晰、醒目、引導性強的標志牌;垃圾箱等設施在方便的同時結合園區性質增強美觀效果,如設計成玉米等農產品的形狀。

3.4開辟獨具特色、參與性較強的“農味”活動

在園區活動設置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設置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類型游客游玩的項目。另外要開發獨具特色的參與性活動,使園區更有吸引力,如法國園區中利用其聞名世界的葡萄酒,讓游客參與到葡萄酒釀制過程中[8],就是其獨具特色的項目。

園區內,除提供對農作物、農產品的采摘外,還可讓游客參與如干果的制作等多種體驗活動;游客可以自己動手,根據各個季節的農事特點,參加農田管理,讓游客體會到勞動的辛苦與快樂。還可進行花卉賞析,拿自己參與日常管理收獲的農產品參加各種展評活動等。還可以舉辦農村趣味運動會等活動。

3.5突破季節局限性

3.5.1突出展示設施農業設施農業是北方冬季農業生產的重要形式,可在園區突出展示各種園藝作物無土栽培模式,包括基質栽培和水培;各種先進園藝育苗技術,如組培育苗、扦插育苗等;節水灌溉設施和技術,如滴灌和微噴灌技術等;新、優作物品種的種植等實用性技術[9]。

3.5.2增加冬季農業技術培訓活動可在冬季等農閑時節,與農業推廣部門合作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定期開辦知識講座,現場講解,示范先進技術的具體操作過程并讓農民參與其中,真正達到示范推廣的目的。

3.5.3根據條件增加冬季景觀和活動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室內公園”。可以在觀光溫室內,將蔬菜、花卉、果樹與水體、廊架等園林景觀要素相結合,打造“室內公園”,開辟室內觀光空間。在園區內設置溜冰場、冬季民俗游戲場(打雪仗、滑冰車等)等場地,增強園區吸引力。

4結語

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自建成以來,較好地發揮了展示、示范、科普、游覽等方面的作用,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良好場所,并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以期對該園區及其他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使農業科技園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志文,唐文金.農業科技園區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4):7680,7716.

[2] 楊其長.我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功能定位、技術背景與戰略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3(3),14-17.

[3] 陳阜.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村科技,2007(11):41-45.

[4] 丁小倫.國外農業科技園類型[J].世界農業,2002(9):35.

[5] 王歐,吳文良.生態農業與特色型園區的發展――山東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發展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3(6):36-38.

[6] 張靈.現代觀光農業園景觀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7] 趙生華,劉輝,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促進城市公園的建設[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5):592-595.

[8] 張晴,羅其友,劉李峰.國外農業休閑功能及對中國農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8(10):38-40.

第2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1、 農業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需要。農業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特殊性決定了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必要性。一是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農業實現從溫飽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中,農戶生產的分散性與大市場、小規模生產經營與現代化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社會效益高與農戶效益低的矛盾也日益顯露出來。除此之外,農業具有分散性和受地域差異影響的特點,農業高新技術很難直接進入規模小、分散性強、自然環境條件差別很大的農戶之中,這需要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辦法,把最新的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引進園區內進行試驗,深入研究,轉化成農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學得起、用得上”的實用技術,從而實現農業高新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目的。二是農業高新技術能否真正推廣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取決于農業技術的最終使用受益者,最務實、最講求實際、極注重經驗的勞動者——農民。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新事物都不能強迫農民接受,只能通過示范的力量,以事實說服他們,讓他們自愿接受,而農業科技園區則通過示范作用,讓農民親眼見到農業高新技術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從而自覺應用新技術。三是農業項目的開發研究多以探索超前研究為主,其成功率、可開發性及市場應用發展前景很難把握,加之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受自然因素制約,周期性長,具有較大的風險。這種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不是一家一戶農民所能承擔得起的,在客觀上需要一個中試和轉化基地,而農業科技園區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

2、 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農業科技園區功能體現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大大拉近了科研與市場之間的距離,科技人員可以親自到生產第一線了解高新技術及市場需求方面的信息,從而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過程。具體體現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基本功能上:一是試驗效應。通過在園區內對農業高新技術成果進行試驗示范,摸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運行模式,找出成果轉化的限制因素,從而總結出適合當地條件的行之有效的高新技術轉化運行機制。二是示范推廣效應。農業新成果、新技術一旦獲得成功,農民看到了效益,就會爭相采用,從而起到了不推自廣的作用。三是培訓教育效應。通過示范、參觀博覽、現場培訓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學水平、了解市場信息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從而加快高新技術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提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的構想

1、 搞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規劃。堅持從實際出發搞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規劃,提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既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先導性,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農業高新技術的成熟度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從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和調整的高度出發,制定不同地區農業科技園的發展規劃。作為科技園區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突破,避免雷同重復建設。一是在園區擺放上,要選擇一些農業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基礎好,有獨創性技術新成果的地區,作為農業科技園的選項區,發揮區域優勢,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發展格局。二是研究的方向應體現超前性和示范推廣性,在技術水平和生產適用的兩個方面為21世紀農業發展提供成熟的模式。

2、 明確科技園區建設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科技園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提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主要目的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帶動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更好地指導農村和農業工作。因此,在建園方向上,要按照“農科教、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園模式。在指導思想上,要以高科技成果轉化為先導,以“高效益”作為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前提,以示范、創新和技術輻射為紐帶,牢固樹立農業科技園為實現我市農業綜合開發持續發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建設持續發展服務的思想。要注重農業科技園建設與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與開拓市場結合,與壯大龍頭企業結合,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結合,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農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多樣化需求。要本著實地、實用、實效的原則來選擇合適的項目。

3、 選擇高效的農業項目。以市場為導向選擇高效的農業項目,提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從科技園區達到高效穩定發展的角度看,在選擇項目上必須面向市場,選擇高效的農業科技示范項目。一是選市場潛力大,技術成熟,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二是選經過專家論證,且經過中試進入產業化推廣的項目。除此之外,首先還要考慮投資的項目所生產出的產品是否有市場需求和消費。其次,要考慮該項目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和生態條件,第三要考慮產品開發前景,必須對產品的生命周期進行市場預測分析,以減少項目失敗的風險。

第3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一)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的文獻研究

    市場導向(Marketorientation,MO)從20世紀中期成為了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現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熱門的學術研究領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別開發了市場導向的測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張婧和段艷玲[9][10]等學者對企業市場導向和營銷績效關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發現市場導向對于企業產品的市場營銷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市場導向的不同維度對于企業產品的市場營銷績效的效應會隨著研究環境、樣本差異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結論。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缺少農業科技企業方面的具體研究和樣本。說明企業市場導向能夠影響企業的內部活動和營銷策略,但是企業市場導向影響營銷策略的途徑和機理,即這種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通過何種方式加以影響等,需要進一步研究。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就是通過農業科技企業的組織文化和行為去引導企業的員工更好地理解顧客的需求、競爭活動以及市場趨勢等,從而幫助農業科技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以及更好地為農業科技企業的營銷活動服務。核心是反映了農業科技企業對于市場的態度,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科技企業會將消費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從消費者的角度指導企業的運營,故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科技企業,其品牌營銷也會較好。因此,市場導向是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重要因素,這種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態度、市場理念等方面,并且是決定性的和深遠的。根據市場導向的研究,筆者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主要體現在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市場信息處理以及職能協調等方面。顧客導向是農業科技企業需要不斷關注顧客需求的變化,并通過自身產品的改進與開發從而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競爭者導向是農業科技企業關注競爭者的動態,并基于顧客的需求提供差異化和多元化的產品,以避免與競爭者形成同質競爭;市場信息處理是根據顧客導向與競爭者導向需要搜集企業現有與未來的顧客需求與競爭者相關的市場信息并在各部門間進行傳播、轉移和擴散,并在企業層面上對市場需求信息作出反應和合理決策;職能協調即農業科技企業的各個相關職能部門基于市場導向的愿景和目標,為實現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以及市場信息處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協調。

    (二)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策略組合的影響機理分析

    本文根據沈鵬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營銷理論,結合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分析,筆者認為,適合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關系策略。這四個品牌營銷策略組合從不同視角促進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根據經典市場營銷理論、整合營銷傳播理論(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討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策略組合的影響機理。消費者行為理論揭示消費者行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決定了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營銷也是一個系統性與持續性過程,需要企業提供全方位、持續性的資源能力包括市場導向的保障。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關于營銷傳播計劃在營銷中進行營銷傳播渠道的戰略整合。它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整合營銷、戰略、財務、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即市場導向能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整合范圍和程度,從而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策略的選擇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動態變化的形象和影響力。這要求企業不斷更新品牌形象。農業科技企業可以通過顧客導向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從消費者那里獲取有價值的市場信息,然后通過市場信息處理分析消費者對于企業品牌形象認知的變化,再通過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職能協調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從而基于市場導向提出企業品牌形象更新的解決方案。這說明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業的品牌定位與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相互匹配。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了解不同消費群體的具體需求,通過競爭者導向掌握競爭者在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方面所實行的戰略措施,在此基礎上,農業科技企業進行市場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類產品的市場細分、市場競爭、市場機遇等方面情況,然后通過職能部門的協調合作,分析出農業科技企業產品在市場細分中的產品定位,從而選定農業科技企業的目標市場,進行差異化品牌營銷。這說明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與風險并存的行為。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服務消費者的同時,了解企業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更多期望,未來發展方向等。然后,農業科技企業進行市場信息處理,分析出目標消費者對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的具體感知,以及適用的產品類型。最后,農業科技企業通過職能協調統一各部門對企業的品牌認知,從而有利于農業科技企業制定正確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風險。品牌關系策略是農業科技企業處理好品牌與品牌、消費者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營銷者與品牌、其他利益相關者與品牌等關系。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和市場信息處理可以較好地處理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通過職能協調可以較好地處理品牌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營銷者與品牌等相關的品牌關系,通過競爭者導向可以幫助企業處理好品牌與競爭品牌的關系。因此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農業科技企業實行品牌關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

    吸收能力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術概念。Laneetal(2006)[12]認為,吸收能力與知識資源的獲取、消化以及應用等密切相關,是企業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認為,企業吸收能力就是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外部知識資源的能力,而且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個體吸收能力的集合,這個定義已被廣為接受。Laneetal(2006)[12]著眼于企業未來發展思考,進一步提出企業吸收能力是根據不同的情景而進行探索性學習識別評價并理解掌握企業外部有價值的新知識和應用性學習消化、應用、創造企業新知識的雙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從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三個維度對吸收能力進行測量,強調企業對獲取與消化知識的應用;Zahra&George(2002)[14]則提出了獲取、消化、轉化、應用四維度測量觀點。兩種測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現有文獻中,大多數實證的文獻都傾向于使用三維度的測量方式,但是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采用四個維度的測量方式[15][16]。綜合企業吸收能力相關研究,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內外部知識資源的能力。根據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觀點,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主要是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對于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業員工的個體吸收能力,主要探討農業科技企業員工個體的吸收能力對于農業科技企業相關活動的影響。只有農業科技企業的員工具有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企業內外部資源的能力,農業科技企業才會具有這種能力。換言之,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如果不能被企業的員工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那么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就不能體現在企業具體營銷策略選擇和實施過程中,從而不能發揮應有效用。這不僅是農業科技企業客觀情況的真實反映,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假設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經證實了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的四個策略組合具有重要的影響。上文也分析了這種影響的機理。這種影響發揮作用的途徑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概念,闡述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和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營銷策略的影響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這種影響中的作用。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涵義中的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市場信息處理、職能協調等都需要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參與,企業員工參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根據Laneetal(2006)[12]的觀點,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根據不同的情景而進行探索性學習和應用性學習的雙重能力的體現。因此,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動態能力對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H1: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觀點,企業吸收能力即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知識資源的能力,并且企業吸收能力是員工個體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見,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業員工通過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企業內外部知識資源參與農業科技企業制定并運用品牌營銷策略,從而讓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營銷策略更適合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環境。因此,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對品牌營銷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H2: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3: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4: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5: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關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回顧分析相關文獻,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先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業員工通過已有的吸收能力對企業制定品牌營銷策略產生影響作用。也就是說,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和品牌營銷策略的關系間具有一定的橋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6: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形象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7: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定位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8: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延伸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9: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關系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二、問卷設計與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動態能力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理論模型

    本文已闡述了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中對品牌營銷的四個策略組合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構建引入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的理論模型。

第4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關鍵詞 農業科技 傳播 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媒介理應成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中的一個重要路徑,但在浙江省欠發達地區農業利技傳播中媒介發揮的作用并不理想,理論與現實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因此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中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媒介的特征

通過對衢州、麗水、臺州、溫州、金華等五個地區的龍游、云和、仙居、蒼南、磐安等21個縣的70余個欠發達鄉鎮農業科技傳播媒介進行調查。并采用走訪鄉鎮負責人與農戶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5份,問卷有效率為94.5%。調查對象為農戶戶主,對象的選擇采取隨機方式,問卷采用無記名形式。根據調查顯示浙江省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中媒介存在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1、內需與內虛的并存。目前,媒介在浙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傳播中處于“內需”和“內虛”尷尬境地。根據對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傳播媒介的使用情況所作的調查資料顯示,在欠發達地區55%的村民渴望通過媒介傳播農業科技知識、脫貧致富。與這種強烈需求相對應的現實是,媒介對農業科技傳播的弱化,這種弱化首先是數量上的不夠。目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仍然主要依賴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但報紙對農業科技傳播不容樂觀,《2007中國科普報告》指出:黨報科技新聞報道占版面比例為7.5%,晚報僅為1.9%,科技報的比例最高,為25.3%,顯然關于農業科技傳播比例更少。在這種大環境下,盡管欠發達地區地方報紙是農業科技傳播的主戰場,但農業科技報道平均占版面比例僅為9.4%。這種傳播容量的不夠同樣反映在電視上,農業科技節目少,播出時間短,在對農林科技信息媒介來源的調查中,中央電視7臺的《農廣天地》、浙江公共新農村頻道、中央電視7臺分別排名前三位,而7臺是央視唯一的半農頻道,在中央電視臺400多個欄目、日播出近270小時的節目中,對農節目欄目總數不到10個欄目,日播出不到5小時。浙江公共新農村頻道是專業的農業頻道,在浙江省9個頻道近230個小時的120多個節目中,對農業科技報道不到5個節目,日播出不到2小時。較小的播出量與浙江欠發達地區農村市場有著較大的落差。其次是質量達不到要求,不能夠很好的吸引農民。在對媒介農業科技傳播滿意度的調查中,不滿意的占54%。

2、核心路徑與周邊路徑的錯位。媒介要成為農民的忠實朋友和青睞對象,就必須了解農民對信息的接受習慣和處理方式。農業科技傳播的信息是說服性信息,個人對說服性信息的接受、處理方式,查德-佩蒂和約翰?卡西歐認為有兩種路徑,對信息詳盡分析或嚴密思考是在走核心路徑,否則就是在走周邊路徑。①目前媒介對農業科技傳播是以核心路徑接受方式展開的,采取專業性較強的科教片和記錄片、或講座等形式進行傳播,反映了媒介主觀上美好愿望,希望農民能使用核心路徑方式接受與處理科技信息,對其進行積極思考并根據已知道的信息對它加以權衡,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但實際情況是恰恰相反,農民對科技信息接受更多是依賴周邊路徑,而非核心路徑。由于欠發達地區農民初中文化程度占了70%左右,農民知識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具有十分突出的信息接受制約性,對信息接受與處理只能使用非詳盡分析或缺少嚴密思考的周邊路徑。另據對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傳播媒介的使用情況所作的調查問卷發現,在新聞節目、農業科技知識、娛樂節目、和其他節目的多項選擇中,農民關注內容的排序分別是:第一位新聞節目占72%,第二位娛樂節目占27%,第三位農業科技知識占20%,其他占3%。這些數據間接證明農民對科技信息缺乏主動的接受性,對科技信息的接受更多依賴周邊路徑。

3、媒介供給與農民需求脫節。需求決定供給,農業科技傳播取決于農民的需求。調查表明,農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依次為:栽培管理新技術占30.8%,農產品加工銷售市場信息占16.3%,養殖新技術占15.0%,動植物新品種占19.2%,其他農機農藥等占18.7%。在與農民的交談中,發現農民不僅關心的是科技能否帶來基礎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更關心增產后農產品的加工、包裝、流通的技術,同時更渴望經濟作物的增收技術。可見,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已拓展到新品種、栽培技術及市場供需信息等方面。但是,面對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欠發達地區媒介未能及時跟進農民的需求,農業科技信息主要是化肥農藥,分別排在農業科技傳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顯然,欠發達地區媒介更重視“科技需求”,而不是“農民需求”,導致媒介的農業科技傳播與農民的科技需求脫節。

媒介這種一廂情愿傳播,一方面使所傳的科技信息無的放矢,另一方面,受眾急需的科技信息卻求助無門,媒介不能充分實現傳遞科技信息與教育的功能。由于媒介在農業科技傳播中未能充分把握農業的特殊性及農民需求的變化規律,導致媒介要么不加辨別地傳播,所傳播的信息并非是農民“欲知”的農業科技信息;要么不加闡釋地傳播,使農民無法消除“應知”農業科技信息的不確定性,而一知半解削弱了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應知”的積極性。

二、媒介的制約因素

上述的浙江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中媒介的三個特征,追根求源是媒介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遵循資本邏輯。媒介在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中的缺位與其遵循的資本邏輯有著直接的關系。市場競爭法則使其認識到:媒介的生存、發展需要贏利,贏利更多依賴廣告商的支持,失去廣告商的支持,也就失去生存、發展的機會。而廣告商看中消費市場,盡管農村有9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但農村生活購買力、消費水平等幾大指標遠遠的低于城市。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有的甚至連溫飽都成問題,農民有限的消費能力得不到廣告商青睞,農業科技傳播自然也得不到媒介的厚愛。媒介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媒介受資金的限制,不愿拿出更多的時間、版面,尤其是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不愿增加投入,因此農業科技傳播往往難以在數量、質量上得到保障,這種“賺錢”為主要目的的商業思維極大的擠壓了農業科技在媒介的生存空間。

政策支持乏力。缺乏傾斜性的政策支持,是制約農業科技傳播的因素之一。由于一直缺乏將農業科技傳播作為公益事業推進所需要的相關政策支持,農業科技傳播一直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在欠發達地區農民最喜歡的電視媒介中還沒有形成固定、專業農業的節目,無法培養農民的收視習慣。同時大多數農業科技類報紙和農業電視節目面臨資金

緊張的生存危機,使得媒介的農業科技傳播缺乏追求生動、活潑的熱情,制作比較簡單、粗糙。電視的農業科技傳播以傳統的科教片為主,僅僅把從農業專家處獲得的科技信息直接“移植到”節目中,報紙也只是呆板、枯燥、專業化的把科技信息寫出來,缺乏人文關懷。尤其是欠發達地區一些農業科技專業網站雖已建立,但缺乏更新與維持。這些只能算是對農業科技信息的記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科技傳播。這種核心路徑的傳播方式不利于農民對信息的接受與理解。得不到傾斜性的政策支持,農業科技傳播自然不會受到媒介太多重視。

傳播人才匱乏。農業科技傳播人才的匱乏,是農業科技傳播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農業科技傳播中,媒介缺乏一批既懂傳播又懂農業的專業人員。從事農業科技傳播者的專業背景多是社會、人文學科,這樣的學科背景導致傳播中的三缺:一是缺乏對農民的了解。傳播容易理想化,使其無法準確掌握農民的科技“應知”與“欲知”的需要;二是缺乏農業科技素養。缺少對農業科技規律的理解,對農業科技的傳播模式是簡單的“反映式”,處于農業科技信息“搬運’’的低級水平,還不能對農業科技信息進行“領航”;三是缺乏農業科技傳播的熱情。與其他的領域傳播相比,農業科技屬于冷門傳播,不太受重視,傳播者也很難積極、主動地與農業科技專家、農民進行交流,尤其在農科專家與媒介之間缺乏一個負責交流與合作的組織機構,傳播者很難直接獲得農業科技的一手信息,容易產生供需的脫節。加之在待遇上與其他熱門領域傳播者相比相差很多,導致農業科技傳播者隊伍也一直不穩定,農業科技傳播的隊伍很難積累起經驗,培養出成熟的農業科技傳播者,提高農業科技傳播的質量。

三、媒介的有效實施

媒介是農業科技的重要傳播器,農業科技傳播媒介的有實施依賴于媒介傳播路徑的改革。

1、政府支持。農業科技傳播是在政府主導下,自上而下推進的。政府的支持程度決定了媒介對農業科技傳播的重視程度。政府的支持首先來自政策支持。各級政府將農業科技傳播納入媒介規劃,制定政策法規,對農業科技傳播力度大的媒介予以鼓勵;其次構造、完善專業的農業科技傳播媒介,采用財政補貼、成立專門基金等方式加大對農業科技傳播媒介的資金、設備、人員投入,使農業科技傳播的節目、報道固定化、精品化,媒介真正發揮對農業科技的傳播作用:最后,針對媒介中缺乏農業專業素質較高的從業人員這一狀況,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和媒介機構進行合作,有組織、有計劃的對媒介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素養。同時,政府指定在一些大學教育機構中開設農業科技傳播專業,為農業科技傳播培養專業技術力量。

2、媒介樹立公共服務優先的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介當然要考慮經濟效益,但是利潤最大化被媒介放在首位,容易產生對農業科技的忽視。事實上,農業科技是一種公共技術,不僅以增加生產收入或降低生產成本等方式為農民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而且體現了長遠的社會效益,它通過新技術運用實現整體經濟增長,媒介最終也將從中受惠。顯然,媒介只有更好體現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媒介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的思想和公共服務優先的觀念,發揮媒介獨特的傳播優勢,堅定長期堅持農業科技的傳播理念。

3、媒介傳播從粗糙型轉向精致型。當農業科技信息通過周邊路徑處理時,更依賴科技信息本身以外的因素影響。這也意味著媒介在農業科技傳播中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其傳播方式需從粗糙型向精致型轉變,而轉變依賴注意力與親和力的提高。

注意力是提供接受動力的引擎。在注意力短缺的科技傳播中,媒介通過以下兩種傳播方法使農民注意力聚集于農業科技信息。首先,借勢方法。運用媒介內生優勢,農業科技傳播應及時抓住廣受關注的新聞、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應等,結合新的技術在傳播上欲達到的目的而展開的一系列相關活動。②其次,造勢方法。運用媒介外生優勢,通過策劃、組織和制造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形成媒體報道的熱點,發揮議程設置的功能,吸引農民的興趣與關注。。其中策劃活動和廣告是常見的形式。策劃活動指為傳播農業科技而組織策劃的一系列宣傳活動,如舉辦科技知識競賽、新技術的比賽、農業科技節等活動,以吸引媒體和農民的關注達到擴大科技傳播范圍和力度的目的。廣告是提高農業科技注意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廣告最終實現普遍接受的傳播效果。目前媒介上的廣告被各種商業性經營廣告壟斷,農業科技的廣告少之又少。因此,媒介在承辦農業科技廣告業務時,不可能以盈利為目的,收費標準上要和商業廣告區別對待,給予一定優惠。

親和力是農業科技傳播人文關懷的體現,其核心是傳受雙方平等的思想。即農業科技傳播消除傳受雙方距離感,從農民的視角出發,符合農民的特點又滿足農民需要。農業科技傳播中的親和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凸顯“親”。“親”本質上是一種態度,體現的是對農民的關懷。為培植農業科技傳播中的“親”,在語言上,地方媒介可用方言的優勢傳播農業科技;形式上,以地方性、趣味性包裝農業科技信息,播出上,選擇農民的最佳時段;其次凸現“和”。“和”要求農業科技傳播中出現農民的聲音和身影,如邀請農民參與媒體的農業科技傳播的制作等,使農民直接參與農業科技傳播,參與越多,越能引發主動地思考和詢問,開啟了反饋和進一步咨詢的渠道,農業科技傳播更有針對性,效果更有效。同時也調動農民對科技傳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實現農民科技信息接受從周邊路徑向核心路徑的轉變。

4、媒介發揮其辨別和闡釋功能。對農民而言,只有當一項科技成果能滿足其需求時,才會主動采納應用。因此,媒介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農民對于科技需求的水平和層次的分布情況。根據調查發現欠發達地區農民普遍喜歡環保節能型、省工節本型技術。這也折射出農民對技術的需求受成本、材料等因素影響,其中費用因素是影響技術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技術的費用取決于以下3個因子:新技術的投入費用,投入一產出時間越長,技術運用的成本越高,技術采納的阻力越大;新技術風險通常具有開拓精神,對技術信息有充分理解的農民,其風險度就小;為慣性阻力,當新技術同原有技術相比方法、材料差距很大時,就會抑制新技術的采納。

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傳播中,媒介只是單純的技術傳播,忽略了與技術相關的配套傳播。上述三種因子分析表明,媒介在技術傳播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有偏傳播”才能使農民更好地掌握新技術的全部實質內容,即對技術進行辨別,對技術外的三種因子的闡述也是媒介應有的職責。媒介的這種職責在農業科技傳播中以三種方式進行:直接偏向傳播、間接偏向傳播和重疊依賴偏向傳播。

直接偏向傳播要求考慮投入因子。當科技投入費用過高時,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受到極大的限制。而農業技術在運用中往往表現出投入產出周期長、見效慢、成本高的特征,這意味著除了明濕的長期效應,農民更容易關注費用低、見效快的短期作用,即農民對科技存在短視的問題。因此,媒介的農業科技傳播內容直接偏向費用。傳播除了突出長期報酬外,應偏向對費用不確定性消除的傳播,媒介一方面反映農民資金短缺的困境,積極尋找解決費用的途徑,另一方面具體地告訴農民降低費用的渠道,如政府有哪些補貼。企業可給予什么資助,或對新技術銀行貸款的優惠條件等,幫助農民解決資金的后顧之憂。

間接偏向傳播需要考慮風險因子。農業科技采納具有風險性。一方面,農民普遍因循守舊,不愿進行風險性大的投資,且農民采用周邊路徑的方法處理科技信息,很難據此進行積極的思考、對新技術信息缺乏充分把握,從而使風險度值變大;另一方面,農業受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影響,新技術增加的新投入無形中加大了新技術運用失敗的最大損失值。間接偏向傳播針對風險因素,媒介偏向與技術配套的服務信息的闡述,其內容包括建立農業風險補償基金,解決農民獨立承擔科技的風險;或開辦農業生產和科技應用保險,轉嫁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風險和科技應用風險等。

重疊依賴偏向傳播關注慣性因子。任何一項新技術既具有異質性也有同質性,特別是環保節能型技術由于異質性多導致農業生產改進幅度增加,資源重疊使用的可能性相對變小,R值增大阻礙技術的接受。顯然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接受取決于資源重疊率。資源重疊率高的技術農民容易接受。因此。在重疊依賴偏向傳播中。首先媒介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進行辨別,偏向傳播資源重疊高的技術,其次對資源重疊率低的高效、優質技術,從同質性的部分展開佯播,由同質性漫漫擴散到異質性。

注釋

① [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54頁。

第5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

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

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宗旨是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強農業抗災能力,保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何使農業開發工作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揮農開資金的扶持效益,我認為,必須要在規劃立項、扶持方式、成果運用、產業發展四個方面做好文章。

一、在規劃立項上體現更科學開發。規劃立項是做好農業開發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長期以來,我們農業開發工作把土地治理、水系建設、節水灌溉、綜合配套作為重要任務,無疑是對的。但是隨著“三農”的發展以及各鄉鎮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的不同變化,農業開發的任務和內容也應隨之調整,在規劃時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做到在項目規劃設計時不能只顧眼前,更要兼顧長遠,要從大農業、新農村的寬視野高角度來規劃項目區,使之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推動萬畝連片良田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二是要與高效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農業開發做的就是農業豐收的文章,必須把扶持高效農業發展作為規劃選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商則商、宜加則加,充分發揮扶持作用,為之配套、為之添力。三是要與規模經營、集約生產相結合。我辦今后三年將以白樂鎮、桃花鎮為中心,連同吉家莊鎮、常寧鄉、柏樹鄉一并考慮,率先在東半縣規劃建成集中連片3~5萬畝的農業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大型核心示范區。同時指導農民用足用活用好國家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引導項目區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組織,集中千畝以上連片良田,發展集約規模經營,并學會運用現代營銷手段,實施社會化生產,切實達到增產增效。

二、在扶持方式上實現更科學開發。長期以來,農業開發資金扶持方向一直存在一些誤區,之一是公共財政資金不能支持個體企業,只能面向全體農民;之二是農業開發資金主要是扶持糧食生產,不能從事其他生產,包括設施農業等;之三是農業開發資金主要是做工程搞水利配(來源:文秘站 )套,不能從事其它活動。今后,我們將逐步打破這些誤區,使農開資金不僅可以涉足各種高效現代農業項目,也可以涉足設施農業補助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近年來,我們提出在土地治理項目區要發展農業園區,通過支持建設豐產杏扁園、縣科技園、桃花蔬菜基地之類的農業園區,轉變生產方式,帶動周邊農民生產發展,我認為就是一種很好的扶持方式。

三、在科技成果運用上實現更科學開發。我們扶持農業開發項目必須與現代高科技運用緊密結合,一定要使用好有限的科技經費,真正地與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對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指導項目區農業生產。近年來,我們以張家口農業科技院校為依托,在白樂鎮等項目區引進“張雜谷1號、3號、5號”谷子新品種三個,示范推廣種植畝以上,實現了畝增產100公斤,畝增收超300元的良好效益。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在科技成果運用上下功夫,要學習借鑒山東的先進經驗,加大對農民群眾科學技術方面的指導服務,在科技推廣上做到“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實現我縣的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第6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1.淺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加之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傳播渠道建設障礙,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加之用戶入網費用的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加上普遍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使得新科技無法得到推廣。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是科技轉化的前提。

2.創新科技轉化的對策

對于怎樣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轉化的重要手段。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使農技推廣工作得以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設,以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并要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在信息傳播中建立并實施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導致農業生產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應用受阻。

3.有利于科技轉化的因素

農業經濟多樣化發展(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傳統地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必將為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新的契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強大的需求之風。而在近期舉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戰略專家座談會”也作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以依托科技中介這一“紅娘”,為科研成果與“三農”牽線搭橋的決定。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紅娘”隊伍,初步形成開放功能完備和高效運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求。解決中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市場尚不成熟,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閉使技術信息流動不暢、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小農生產形式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矛盾、中介機構的能力和認識不適應市場需求、資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規范建立也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第7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基于都市農業多功能性 推進農業園區化發展

蔡建明 韓 非 張菲菲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會,都市農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必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立足國情,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必須走農業園區化道路,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發展。農業園區作為都市農業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態。農業園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農業的空間組織單元,已經成為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載體和有效模式。

都市農業的概念

“都市農業”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大體始于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學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成為城市時代新型農業發展的一個嶄新理念。當前國際上普遍認為都市農業是指位于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區的一種綜合農業經濟行為,包括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到食品安全監管和休閑體驗的整個經濟過程。它具有比鄉村農業更強的多功能性,體現在生產(多元和高效經濟并存)、生活(弱勢群體參與和和諧社會構建)、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優美環境重建)和生情(自然景觀教育和健康文化創造)等諸多方面,縣城市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良好切入點和城市地區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因此需要被有效地納入到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中來。由都市農業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鄉村農業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區位、經濟系統和多功能性三個方面。其中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使其具備了發展從一產到二產到三產乃至四產的廣闊前景。

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

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可從復雜的圖1中得到體現。從圖1可以看出,它幾乎影響到整個自然和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具體說來,它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如下幾大方面:

1、生產功能:提供農副產品,促進食品安全

由于緊鄰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雄厚的技術、資本和市場信息,都市農業的生產功能通常更具有現代化和孵化示范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通過合理布局生產保障型產業,在城市周邊生產特種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規農副產品和開發名特優、鮮活嫩農副產品;調整并優化種植業結構和養殖業結構;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花卉來滿足中心城市人們不同層次的物質需求。除此之外,都市農業還可通過與其他產業的結合,生產加工出諸如清潔能源、醫用農業疫苗、轉基因動植物等高新產品和在嚴格監管下的更安全健康的食品。

2、社會保障功能:拉動就業,增加收入

都市農業能夠通過延伸產業鏈為城市增加就業機會,優化城郊的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值和農民增收。在發展中國家,都市農業還能為城市貧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或通過補貼家用,提高他們的營養供給。同時隨著都市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及城鄉互動,它已經成為一項“永不過時的夕陽產業”,或稱為“都市朝陽產業”,為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就業和投資。

3、生態保障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都市農業是城市區域的當然生態保障,其功能主要體現在:

(1)增加綠地。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潔、凈、美、綠的特色,在都市開辟城市森林,創建公用綠地,充當都市的綠化隔離帶;

(2)維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都市農業資源,可增加物種的多樣性,營造優美宜人的綠色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3)防御災害。除防止城市環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外,都市中預留的農田還可在災害發生時(如地震、SARS等),成為市民的避難空間,減輕受災程度;

(4)預留空間。可在防止城市空間過度蔓延的前提下,為未來城市擴展預留彈性空間,實現城市合理有序的空間發展。

4、旅游健康功能:建設田園城市,為都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閑、娛樂方式

除一二產業功能外,都市農業還可以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生產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鄉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鄉村空間出讓及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發展第三和第四產業,即發展傳統服務業和以體驗為主的休閑業。也就是說,它不僅可為都市居民提供接觸自然、從事農業旅游等活動,還可以為居民提供新型休閑的場所與機會,通過參與和體驗農業生產活動,減輕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使其達到舒暢身心和強健體魄的目的,提高生活品質。

5、教育功能:認知體驗農事勞動,了解傳統的農耕文化

都市農業可以讓城市居民,特別是青少年就近接觸農業、體驗農事勞動和農耕文化,在回歸大自然的過程中受到了教育,了解農業的生產過程,體會農家生活的樂趣和艱辛,使其更加珍惜和熱愛生活。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與學校和社區進行合作,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培養其熱愛勞動的思想觀念。

6、示范輻射功能: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都市農業還可通過會展、基地示范和培訓等手段對周邊區域產生示范輻射功能。它至少能在農業科技和思想觀念兩個方面對周邊區域產生輻射帶動作用。一方面,都市農業依托城市的經濟實力、農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在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方面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都市農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制度將對周邊農民和相關企業起到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創新能力的作用。

世界農業園區化趨勢及我國農業園區化發展現狀

通過從歷史背景、組織形式、生產特點、營銷與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持政策等方面,對美國、荷蘭、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農業發展越來越趨于園區化,即鄉村地區的大中型農場化和半城市化地區的園區化。園區化有利于應用工業化的技術和管理成果,實現農業生產的專門化和規模化,同時開發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

我國在都市農業發展中,也出現了大量眾多類型的農業園區,僅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就多達4 000多個,其中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

區1個,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6個,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區等600余個。當前我國農業園區發展中主要面臨如下問題:

1、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突出

目前我國部分園區受上級政府的干預過多,運作效率低,未建立現代化企業組織模式,農業產業化水平很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

2、建設資金不足、缺少相關政策扶持

與國外相比,我國農業投入的補貼遠遠不足。據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對農業投入補貼大于70%,美國大于55%,荷蘭等歐洲國家介于30%~40%之間,而我國農業投入補貼大大低于30%。由于農業基礎投入過小,園區投資效益偏低,示范帶動作用有限,后續發展能力受較大影響。

3、園區科技轉化豐低,市場推廣能力不強

據測算,我國技術進步對衣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9%,而一些發達國家已達到70%~80%,農業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進程也相差5~10年。

4、缺乏科學規劃,功能定位不強

我國農業園區在建設初期,由于缺乏科學、務實的規劃作指導,導致園區功能定位不準確、發展目標含糊,“盆景效應”、“形象工程”等重政績輕實效的不良現象頻繁出現。

5、經營主體不明確,管理機制不完善

由于部分園區經營管理機制和管理體制并非完備,存在產權不明晰、機制不規范、債務不清和資產約、束力不強等問題,從而出現了“只進不出”、“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沒有經濟效益。非但起不到示范帶動作用,反而成為當地的負擔。

我國農業園區化發展對策

1、做好科學規劃和園區功能定位

在建設農業園區之前,要根據園區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及其所處區域的社會經濟條件來對園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并依據其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進行功能定位,明確其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從一開始就將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納入到園區的戰略和空間規劃中來。這是奠定農業園區總體格局的核心。

2、進一步完善農業園區的管理體制

通過借鑒國外農場農園管理中的多利益群體參與模式,建立起“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指導委員會+協會促進+項目企業化運作+經營服務市場化”的組織運作模式。這是保證農業園區高效運行的關鍵。

3、引入多種經營組織模式

農業園區的經營模式可以包括以下組織形式:“公司+農戶”、“園區+企業”、“園區+企業+農戶”、“園區+企業+協會”等。各地的農業園區需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身的特色經營之路。這是農業園區能力建設的保證。

4、拓展農業園區的多元功能

最為重要的,農業園區的發展要依托城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市場資源和政策等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拓其多功能性,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形態,更好地服務于城市。這是確保農業園區可持續盈利的根本。

結論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會,都市農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必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縱觀世界農業發展的大勢,園區化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發展模式,因為它不僅有利于專門化生產,提高效率,還有利于通過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實行規模化生產,發揮產業聚集效應,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立足國情,我國都市農業發展也亟須走園區化道路。為此要基于都市農業多功能性,大力推進農業園區的建設和健康發展。

嘉賓背景鏈接:

第8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關鍵詞:農業投入;績效評價;綜述

現階段,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績效如何?國內許多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對此問題展開了研究。本文基于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經濟績效、結構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及這些績效的橫向和縱向差異等問題,就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一、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體經濟績效

多數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總體上呈現顯著的正面效應。魏朗(2006)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和西部12個省的1999~2003年相關數據,得出財政支出對農業gdp的平均貢獻率為18%。該學者(2007)利用c一d生產函數框架對1999—2003年我國各省農業經濟增長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地方財政支農支出確實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與其他要素相比,財政支農支出的平均貢獻率占重要地位。劉宏杰(2008)基于1952—2006年的財政支農數據,運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理論分析財政支農支出對第一產業的帶動作用。結果表明,財政支農支出明顯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且這種積極影響呈遞增趨勢,對第一產業增加值的貢獻份額持續上升,最高達26.7%。孫紅霞(2008)運用時間序列動態協整分析技術和相關模型,通過對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gdp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后發現,政府每投資1單位的支農支出,農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約1.65個單位。總之,上述研究主要側重于財政投入對農業增加值或農業總產值的影響。

現階段,如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確保糧食安全受到理論界和決策層的關注。黃小舟、王紅玲(2005)基于1980—2002年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財政支農資金每增加1億元,農民純收入將增加1.519元。陸文聰、吳連翠(2008)運用1978—2005年的國家統計局數據也得出類似結論。張元紅(2000)對財政支農支出波動與糧食生產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發現兩者波動明顯同步,1979—1998年間,糧食產量年度增減指數與財政支農年度增減指數之間的相關系數達0.45,20年中,兩者變化方向一致的年份多達17年。

有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績效不容樂觀。姚耀軍等對農業財政支出與農業gdp增長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研究發現,盡管財政凈支出呈遞增趨勢,但我國農業公共支出作為政策工具對促進gdp增長是失敗的。溫濤等運用經濟轉型以來的實際數據,對我國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顯示:1978—2002年間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的增加并沒有成為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王文普等(2008)基于我國1978—2005年的農業產出和財政農業支出數據,運用var模型和vce模型發現,財政對農業的總支出對農業經濟的長期效應大于短期效應。

二、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結構績效

結構績效主要反映不同類型的財政投入對農業產出影響水平的差異。在這一問題上,多數學者傾向于選擇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產出彈性來反映各項財政投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貢獻。李煥彰和錢忠好(2004)利用1986—2000年的數據,通過生產函數法計算出財政的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支出和支農支出對農業gdp的彈性分別為0.25、0.36和0.35。李琴等(2008)也進行過研究,但得出的結論與李煥彰等人有所不同,前者計算出的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林水氣象等部門事業費的產出彈性為0.93,而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產出彈性為負值,這些觀點與李煥彰、錢忠好(2004)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的彈性為負而農業科技支出的彈性為正的結論完全相反。王文普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各部分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存在很大差異。其中,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林水氣象等部門事業費對農業經濟存在不利影響,農業基建支出長期產出效應為正但短期效應卻為負,農業科技三項費支出的系數雖然為正,但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其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都不顯著。劉涵(2008)利用多元協整方程對1980—2006年我國財政支農支出構成與農業產出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其基本結論與王文普等人恰恰相反,認為支援農業生產和農林水利氣象部門的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對農業產出均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只有農村救濟費一項對農業產出的彈性系數為負。

財政資金從投入到開始發揮功效需要一個過程,可能會存在一個滯后效應的問題。據財政部農業司的估測,“支援農村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投入滯延期為3年,“農村救濟費”投入滯延期為2年。樊勝根、張林秀等(2002)用調整r2方法,確定農業科技的滯延期為7年、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投入政策研究的滯延期為6年。上述學者的研究忽視了這一點。侯安石(2004)根據農業司和樊勝根等人估測的延滯期,對我國1980—2001年各項財政農業投入對農業gdp的彈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滯后3年期的支援農業生產和各部門事業費的產出彈性、滯后6年期的農業基本建設投入的產出彈性、滯后7年期的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投入的產出彈性在統計上均不顯著,而滯后2年期的農村救濟費產出彈性統計上顯著為正。何振國(2005)基于1990—2003年的相關數據,運用c—d生產函數分別分析了各項財政投入對農業gdp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同時兼顧了財政對農業投入效應的滯后性。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投入對農業gdp和農民純收入的影響在滯后期限和作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前者的彈性系數總體高于后者。孫文祥等也進行了類似研究。他們利用1978—2000年相關數據得到的回歸估計表明,支援農業生產及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上的支出每增加1%,分別可帶來第一產業增加值0.7770%(當年)、0.2986%(滯后兩年)和0.0916%(滯后兩年)的提高,這些財政支出項目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效應的滯后期與何振國的結論基本一致,但彈性數值總體低于后者的分析。

三、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

學術界在探討財政支農績效時,絕大多數學者將重點都放在了經濟績效方面的研究(如農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事實上,農業是一個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及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產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外部性,不能忽視其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張元紅分析了財政支農支出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增幅與自然災害(以受災和成災面積衡量)的變動趨勢在多數年份并不一致。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國家財政支農政策在減緩自然災害方面的積極作用。從長期發展角度考察,國家的財政支農支持了很多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氣象等事業的發展,這些都對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侯榮華利用財政對生態建設投入的增減變動與生態環境改善狀況進行比較,分析了財政對生態環境的效應。相比之下,侯石安(2005)對財政投入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研究較為系統。其主要貢獻在于結合相關數據度量了我國財政農業投入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對社會效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扶貧、促進農民就業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其對生態效益方面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財政投入與造林面積及水土流失面積之間的關系,基本結論是財政投入有利于增加造林面積,但對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不顯著。

四、財政對農業投入績效的橫向和縱向差異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特征顯著,各地的財政支農強度和支農資金管理水平客觀上也存在差異,進而可能會導致財政支農資金運作績效的橫向差異(即地區差異)。胥巍等(2008)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采用1978~2005年的經濟數據,對我國東、西部財政支農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財政對農業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西部地區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更為顯著,無論短期還是長期的財政農業支出,對刺激西部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都較為重要,而東部地區的長期性政策則更為有效。魏朗(2006)對西部各省財政支農經濟效應的研究表明,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西部各省相對穩定,且該貢獻率在各省間的差距較小。是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眾多要素中相對穩定的一種因素。魏朗(2007)的研究還表明,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的績效與農業在地區產業競爭上的優勢有關,財政支農支出的平均貢獻率在農業劣勢地區高達63%,位居第一,在農業優勢地區僅11%,位居第二。

財政支農績效的差異不僅體現在不同地區之間,而且體現在不同層級的政府之間(也即縱向差異)。孫文祥等(2005)等通過對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農支出的相關回歸發現,中央與地方財政農業支出效果剛好相反,中央財政支農支出對第一產業增長的貢獻顯著為負,對農業的財政支出每增加1%,可導致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1%;而地方財政的支農支出則可導致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提高,對農業出增加1%,可使第一產業增加值提高1.365%。李琴(2006)也認為,地方財政投入的效率較高,其產出彈性為2.04;中央財政農業投入的產出彈性為負,表明中央財政投入的效率較低,并從信息優勢、可能的尋租行為等方面分析這種差異背后的機理。

第9篇:科技在農業上的體現范文

【關鍵詞】福建省;農業機械化

0.引言

在資本主義侵入農業之后,農業機械化得以發展。根據歷史記錄分析,各國農業機械化一般地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發展[1-4]:(1)在19世紀中葉到末葉出現半機械化,它的特征體現在農業機械是通過使用畜力牽引的簡單農業生產。(2)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出現基本機械化,它的特征體現在農業機械是采用普通拖拉機牽引的農作物作業。(3)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出現綜合機械化,也可稱之為高度機械化,它的特征體現在擁有了先進的農業機器后,廣泛的應用于農、林、牧、漁各業的各個環節上,及其產前和產后部門,使農業得到更大的發展。(4)20世紀80年代至今,由于電子計算機在市場上的廣泛存在及應用,農業也增加了對電子的應用,農業機械化正慢慢的步入自動化發展。但不少地區受思想文化、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還是有多數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1.福建省農機發展及存在問題

從福建省總體發展情況看,近10年來綜合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由《福建統計年鑒-2011》可知,2001年至2010年,第一產業(農業)人均GDP由原來的651.11元增長至1363.67元。2010年福建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206.16萬千瓦;自走式機動割曬機達到556臺;聯合收割機預計達到4411臺;農業機械使用機耕地面積、機械播種面積、機械收獲面積分別達到908.68千公頃、25.77千公頃和222.74千公頃,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1.135%;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穩中趨好,死亡人數越來越少。

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其存在問題,受思想文化、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導致有多數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問題如下:(1)開發的經費不足,宣傳力度不夠。這樣無法積極開發及推廣有關農業的創新科技、無法增強設施農業的裝備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最終失去了各個方面生產能力及市場競爭力;(2)新型農機機具、新型技術無力引進,試驗示范等工作難以開展;這樣無法提高如耕種、灌溉、植保等設施園藝生產作業機械裝備和溫室智能化環境控制裝備等農業裝備的水平,以致于無法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從而有效大大地提高勞動強度;(3)基層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向更多的農民群眾展示推廣項目的經濟效果,而且過于依賴上級領導的思想,使得推廣進度慢,周期長。這樣無法提高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工藝裝備的成套化水平,對工程防疫設施設備配套要求無法按比例得到提高,使得達到100%畜禽標準化規模化和成套化的養殖場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要求成為一場空話。

2.擬解決問題

從農作物的生產、收集、播種、灌溉、養護、收獲、再生產一系列環節,都是農作物機械化和農業科技化發展的關鍵。農機化的有效發展,最關鍵在于農作物的機械化發展。針對以上問題,擬解決方法如下:(1)根據農業機械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今后五年農機化科技化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理論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應用理論相結合的研究,著重關注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三者相結合;(2)要把對農機化技術的供給能力進行有效提升,并且一步步改善對農機化的科研條件,不斷健全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及把產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創新機制,不斷提高和培養農機化科研人才隊伍的素質為目標;(3)加強健全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有效突破農作物機械化的關鍵技術,同時探討農機農藝相結合,產學研推相結合,從而改善農機化科技保障條件,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技術轉化能力,為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科技支撐;(4)大力宣傳和推動政策扶持計劃,保障必要的經費投入,同時加強各方聯合協作,完善創新新機制。

3.結論及展望

本文針對福建省農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力爭在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提升農機化發展質量上取得新發展,在推進農機化科學發展上取得新成績,為促進福建省現代農業跨越發展上作出新貢獻。也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員投入探討和研究農業機械化過程,更多經費投入到農業機械化進程。各級相關人員大力學習相關政策及知識,進一步理清農機化發展思路,細化工作過程,用更加寬闊的視野轉變農機化發展的方式,開拓眼界、調整思路、開闊胸襟,抓好落實,為農業機械化推進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社潮.長春市政府出臺加快農機化發展意見[N].中國農機化導報,2008-09-15(02).

[2]蔣亦元,汪懋華,何堤,等.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區域農業機械化卷(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 91专区在线 | 国产免费高清福利拍拍拍 |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片 |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区一二 |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资源 | 亚洲天堂国产 | 午夜不卡av免费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免费 |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 |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高清视频 | 国产成人盗拍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dvd |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 freesex寂寞老妇hd | 亚洲网站一区 | 性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日b视频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看 | 九九精品视频一区在线 | 好吊妞998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 欧美色成人 | 亚洲精品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视频第一页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 | 美女被强行扒开双腿激情视频 | 高清在线观看自拍视频 | 分享一个无毒不卡免费国产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 成人久久视频 | 久久免费毛片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 午夜刺激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 日产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