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學基礎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壤學;產學研;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039-02
土壤是珍貴的自然資源,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與活動場所。扎實的土壤學知識是應對21世紀諸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等一系列挑戰的前提。土壤學課程是高等院校農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但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為此我們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學教學狀況,提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至教學實踐過程中。
一、理論知識與實踐范例有機結合
土壤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長期以來普遍采用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僅沒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是激發不起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和熱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以下三種應對措施。
1.上課時側重國內外實踐的經典范例。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根據具體章節適當引入國內外經典的土壤學教學實踐案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章節有一個直觀了解,強化所學的專業知識,將乏味的理論教學轉向激烈的學術研討。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意識到學科的重要性,改變學生對土壤學一貫不太重視的觀念。從科研的角度,這些案例本身就是經典的科研成果,在講述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具體流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試驗論證、科學結論)具體掌握,激發學生對科研事業的熱愛。這一環節實現了理論學習、科學實踐、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改變了以往乏味的課堂氛圍。
2.教材的選用。課程教材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工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先后組織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和“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出版發行了多部優秀的土壤學教材,如黃昌勇、黃巧云、呂貽忠先后主編的《土壤學》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對土壤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講解,但與國外經典的土壤學科相關教材相比,在基礎知識的覆蓋面和深度上還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對國內的土壤學問題關注較多。為此我們在授課的同時向學生介紹了多部相關的土壤學教材。這樣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國外教材、提高了英語技能,便于以后出國深造。
3.鍛煉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章節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呈現給學生,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培養他們善于思考的習慣,鍛煉他們的創新性思維。例如就目前水資源緊缺形勢下的咸水灌溉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其利弊進行討論。同時向學生介紹有關如何利用如HYDRUS、DNDC、EPIC等計算機模型做土壤水分及溶質運移、作物產量預測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對于模型開發、模型整合等方面的興趣。
二、充分利用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長期的應試教育雖然使學生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使得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動手能力較差的問題。土壤學是一門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注重理論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國家和學校啟動了“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這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政策及時的傳達給學生,并為他們進行政策的解讀。老師要積極組織學生申報相關項目,并給予他們技術指導。項目申報成功后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試驗平臺,為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提供良好的試驗條件。同時教師可以將本科生納入到自己的科研課題中來,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與技術指導,讓學生更早的接觸科學研究,從而在參與解決科學問題的同時鞏固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
三、教學范例與結果
本人在授課過程中,指導了西農賽扶社團的“測土配方助秦川沃土”項目,對陜西關中平原獼猴桃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融教于學,融學于科學實踐活動中,相得益彰。下面就對本次活動進行簡要的介紹。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前期調研,了解農民目前的施肥狀況,然后依據調研結果并結合農業部測土配方技術規范擬定策劃書,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到測土配方施肥計劃的各個環節中來,鍛煉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項目隨機選取了10個農戶在秋季獼猴桃采摘后進行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主要測定了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四個指標。結果如圖1所示:
為了給出合理的施肥建議,我們參照了眉縣獼猴桃園的土壤養分分級標準(表1)。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秋收過后10戶的獼猴桃園有機質含量在18g/Kg上下波動,處于適宜水平。土壤速效鉀含量均在85mg/Kg以上,說明獼猴桃生長季內土壤鉀供應充足。而土壤有效態氮多處在70mg/Kg以下,結合眉縣獼猴桃園養分分級標準可以看出獼猴桃在生長及吸收了大量的氮素后,土壤氮素出現了明顯的虧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波動最大,從18mg/Kg至55mg/Kg不等,說明10戶農民在磷肥的使用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應該予以調節。以上測土配方施肥的結果表明,不同農戶在施肥的過程中存在著顯著差異,有必要對土壤進行測土配方施肥進而制定合理的施肥技術。田間測土并反饋數據是項目核心步驟之一,為了實現產業鏈連接效應,團隊聯系了一家中小涉農企業(楊凌德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具有生產定制肥料的能力,并且有意通過公益平臺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并擴大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團隊學生以此為契機,積極聯系官村合作社農戶代表和企業代表,促成了合作協議。本次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了實驗技能,在實踐中鞏固了專業知識,同時也為農戶和企業的合作搭建了橋梁,是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成功典范。
通過上述環節的改革與實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土壤學的重要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科研的熱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糧食等問題的解決需要更多的土壤學工作者的參與,這也為從事土壤學教學事業的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們從多方面探索,不斷提高土壤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秋芳,姜培坤,錢新標.高等林業院校土壤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4,(5):64-66.
[2]黃界潁,胡宏祥,李道林,等.面向農科專業的《土壤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5):133-136.
[3]黃昌勇.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張錫洲,王昌全,李廷軒.土壤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5,(2):58-59.
關鍵詞 葡萄生態學 混合式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wine industry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mand changes, from the meaning and basic though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rape ecology", in the "grape ecology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pla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grape ecology;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葡萄生態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釀酒工程專業(葡萄酒方向)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著基礎奠定的作用。目前“葡萄生態學”作為一門限定選修課來供學生學習,旨在通過該門學科的開設,讓學生了解到與葡萄學有關的生態科學,掌握葡萄與葡萄酒生產的生態技巧,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
狹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一種網絡學習與面授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具體又可劃分為以面授為主、網絡學習為輔的模式,以及網絡學習為主、面授為輔的模式。廣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以學習目標為中心點,繼而在加之以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授課方式來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偠灾?,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混合式學習方式興起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①正因如此,它具備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的綜合優勢,比如傳統課堂上突出知識的傳授和遷移、重點強化課堂中“教”的模式,不僅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旌鲜浇虒W模式結合了網絡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講授,實現了優勢互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②③
2 “葡萄生態學”教學環節的問題
2.1 教學時間不充足
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知識和方法理論為教學目標的學科,它還研究葡萄與其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④根據教學安排,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36個學時,考慮到該課程涉及面之廣,涉及的理論知識之多,如果單單依靠學校規定的學時,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課時數,以此來彌補不足。
2.2 缺乏相關專業教材
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可供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考的“葡萄生態學”方面的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學效果,比如影響了學生對生態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更直觀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教師授課主要參考《土壤學》、《農業氣象學》、《果樹生態學》等教材,并將這些資料重新編排制作講義,以供教學使用。國外一些葡萄酒科研與教學較為發達的院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注重葡萄生態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的講授。
2.3 涉及面廣,學生缺乏其他與之有關的學科知識
“葡萄生態學”涉及的知識與其他諸多學科密切聯系,比如土壤、氣象等學科所涉及的內容。目前本院的專業培養方案比較偏重工科,相對而言也就忽略了與農學相關課程的開設與教授。比如本學科涉及到土壤學、植物學、氣象學等相關課程,而學生之前并未對相關知識有過較為系統、清晰的理解與掌握,從而給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毋庸置疑,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授該門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額外補充大量的其他相關基礎知識,來幫助學生們理解、記憶與掌握。同時,葡萄生態學難度中等、涉及范圍廣,這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⑤某些知識對于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土壤形成及各種土壤類型特點以及氣候學,但通過簡單的講解,學生只能獲得淺顯的認識,并不能深刻理解與掌握。
2.4 缺乏實踐機會
由于“葡萄生態學”缺少實踐環節,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與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那就必須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之上加強學生課后的實踐與動手操作,通過親身實踐,從而透徹掌握所學專業知識,也就能更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我們現階段所采用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上課時間短,再加上知識內容較寬泛,這無疑又給學生進行實踐增加了難度。即使教師會經常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或者有時候會布置相關的課外學習任務,但學生由于缺乏組織、監督和自制力,該項工作往往難以順利開展,這也造成了教學上的一大缺憾。
3 “葡萄生態學”混合教學設計方案
3.1 課程前期分析
課程對象:“葡萄生態學”課程為我院釀酒工程本科專業所設置的重要課程,教學時間安排在二年級下半學期,具體時間為第一周到第九周,總計9個教學周期,并有4個學時安排在每個教學周期。
課程現狀: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并結合作業、課堂隨機提問、課上師生互動淺顯的討論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講授、PPT演講、隨機提問、課上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面授學習環境: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理論部分教學設立在多媒體教室,當然,這些教室都配備投影儀、投影幕等相關教學設備。
3.2 課程整體設計
3.2.1學習單元劃分
教學內容按章、節、知識單元等學習板塊進行設計安排。例如在講解第八章《葡萄產地評價與區劃》這節內容時,將本節內容分為以下兩個小節:第一節,葡萄與葡萄酒種氣候規劃的概念和意義;第二節,中國主要葡萄產區的生態評價。在每一個小節里按知識點進行歸類劃分,并且也相應地引入了教學資源中的文字、音視頻等相關資源,以便學生們對知識有更加詳細的理解,盡量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3.2.2學習內容設計
目前國內外仍然沒有專業的“葡萄生態學”課程教材,并且在生態學方面的研究更是日新月異,隨著內容的不斷更新,與其相關聯的分支也愈來愈多。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克服這方面的困難,授課教師應以講授葡萄生態學基本理論為基礎,適當拓展學生們的理論視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資源。同時抓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與積極探索心理,結合相關知識內容,也在課件制作方面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設計。
3.2.3教學活動設計
在授課方式上,采取了平常授課與互動問答、小測驗和討論穿行的形式,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達到了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溫習和思考的目的,一舉兩得,使每位學生都能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在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比如期末測驗環節,授課教師首先安排好所需完成的任務,然后按照我國的葡萄酒產區,將每個年級全體同學分為十多個小組,每組3人,要求學生們課下通過查閱文獻統計相關數據,結合生態學課程講授的內容和當地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狀況,對每個區域進行客觀細致的生態評價。并以幻燈片模式展現所查閱內容,分組上臺講解5分鐘。同時,采取評委評分制度對學生們的作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給予相應的分數,以此作為期末測評的一大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授課教師為輔的模式,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也因此對全國的生態條件有了全面了解,對葡萄生態學的相關專業知識有了獨特的見解。
3.2.4教學評價設計
課程評價包括課堂考勤、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討論、課程作業、論文及期末測驗等,更加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捌咸焉鷳B學”的教學評價包含討論課成績、平時考勤成績、課堂積極性、小論文成績、期末成績等五大塊。其中,考勤占10%,討論課成績與小論文成績各占15%,課堂積極性占20%,期末試卷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60%降為40%。并且現階段,正在嘗試在考評方式中加入幻燈片制作、小組演講等環節,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這樣,各個環節、各種形式相輔相成,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更加注重了對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實現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
4 結語
混合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為了課程教學中的主導者,而學生也真正成為了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種角色轉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有利。但是,就本學科而言,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發現不足并進行改革。第一,增加課時數,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作為研究葡萄與環境關系的學科,“葡萄生態學”更加要求學生應多動手實踐,多做,多學,多看,深入葡萄產區和基地,進行試驗、實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針對專業特點,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改革。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作為集工科知識與農科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對授課要求也會較高。學校和教師都應采取相對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學生在學習前期能先接觸、理解、掌握相關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從而降低課程的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為“葡萄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 鄭春芳.混合式教學中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途徑探析――以《宏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3(32):52-54.
② 王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③ 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④ 劉旭,惠竹梅,房玉林,張振文.《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4.12(13):48-49.
[關鍵詞]草坪學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3-0098-02
草坪學是將草坪草、草坪建植、草坪養護管理及草坪質量評價等理論技術運用于草坪業體的一門應用性科學。草坪學主要研究草坪植物、草坪建植工程技術、草坪養護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技術;讓培養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草坪學理論、建造養護草坪技能及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作為園林綠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草坪,在美化工作、生活空間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有37所高校相繼開設草業科學本科專業,這些專業也都開設了草坪學課程。草坪學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在草學、園林等專業開設,在國內開設的時間不是很長,草坪教學的各環節還存在較多問題,需不斷改進、完善。
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草坪學課程涉及學科廣泛
草坪學課程的內容涉及學科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草坪生態、草坪植物、草坪工程技術和草坪養護管理等多個學科體系內容。草坪生態體系主要講述有關草坪與環境(氣候、土壤及生物)間的相互關系等內容;草坪植物體系講述草坪植物(草坪草及其他草坪地被植物)、各草坪草的特性及其生態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草坪工程技術體系講述草坪設計、場地整理、排管系統設置、建植、幼坪的養護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草坪養護管理體系則講述草坪修剪、灌溉、施肥、打孔通氣、覆沙、中耕、補播、雜草防除、病蟲害防治措施及草坪質量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本課程涉及土壤學、植物學、氣象學、工程學等廣泛的學科內容,因此,在組織草坪學課程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開課專業的課程體系、草坪學課程涉及的學科內容,同時結合課程學時要求來合理安排,開設專業基礎課,讓學生了解廣泛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
(二)現行教學方式避短較多
目前,大部分草坪學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板書結合講授的傳統教學形式。這種方法只能讓學生對草坪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認識和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所學的相關內容,缺少感性的認識,也不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三)教學內容繁多和學時數不足矛盾突出
我國在本科教學上提倡“重基礎,寬口徑”的改革思路,改革中逐漸增加選修課的數量,而專業課的學時數卻大幅度減少,有限的課程學時不能滿足課程系統知識學習的需要。草坪學課程的教學時數從最早的60學時降到54學時,再降到50學時,直降到現在的48學時(選修課32或24學時),除去6學時的實驗課學時外,理論課的學時數僅有26或18學時。草坪學課程的特點就是教學內容涉及學科非常廣泛,而由于專業的限制,學習這門課程的很多學生并非學習過所涉及學科的基礎知識,所以在教學時按專業特點,適當介紹一些尚未學習和接觸過的基礎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草坪的課程內容,但目前有限的課時并不容許介紹更多的基礎知識,所以使得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程度大打折扣。
(四)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
教學中,通過板書和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側重于理論教學,而對草坪草如何選擇、草坪如何建立、草坪如何管理、如何進行草坪質量評價的方法和技能的傳授較少,沒有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學生雖掌握了理論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卻不能得心應手,對草坪草的繁育栽培、草坪的養護及管理等方面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足。另外,課程實踐教學條件和經費投入不足,實驗課和實習課以認知性或驗證性項目為主,導致理論與實踐脫軌,學生就業難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隨著學習的深入,草坪學課程內容涉及的學科知識越廣泛,需要的基礎知識越多,難點也越來越多,學生逐漸遇到一些學習困難。這時,許多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也就逐漸降低了;另外,學習一些實踐性強的內容時,如草坪雜草識別、除草,剪草機的操作或學校周邊草坪工程考察等,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不能得心應手,對實驗、實習的興趣也會減弱,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教學改革創新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中要把學生放在主置,再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就業崗位的需求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作為重點。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供詳細的課程講授提綱,詳盡說明課程內容及各個教學內容間的關系,同時也介紹課程的教學安排,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目錄,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按課程的教學安排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專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習。
(二)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堂理論講授,同時也應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學生實際生產技術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課程實驗、實習,學生可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進一步轉化,把基礎理論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園藝教學;研究
高職園藝專業的教學改革,是目前的一道難題。筆者從高職院校園藝教學實際出發,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一、創新教學理念,完善改革指導思想
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要以就業為指導思想,創新教學理念,把握園藝教學特點,將培養學生生產應用能力為本位,與企事業單位交流合作,將教學重心轉向社會實踐,面向基層和生產一線。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應用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共同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同時,要注意優化教學結構,創新教學內容,加強精品課程和教學基地的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生產、管理、營銷等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教學結構,建設核心課程
傳統教學課程體系是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部分構成。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根據園藝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要求,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結構,讓教學課程特色鮮明,面向社會需求。例如可將《生態學》《氣象學》《土壤學》這幾門專業課程與《植物學》《花卉分類學》《園林樹木學》等三門課程進行系統整合,將其合并為《栽培基礎》與《園林植物》兩門課程。
三、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可給學生提供有關園藝專業知識的網站和電子版教材,指導學生課余時間自主搜集有關課程資料,總結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同時,還應注意創新教學方法,如通過進行實物觀察訓練導入《觀賞植物栽培》和《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四、開展實訓活動,培養學生職業素養
現代園藝教學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教學活動改革,注重園藝理論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上面,全方位實施“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讓職業技能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為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教學活動中穿插生產實踐內容,提高學生職業技能。高職教育對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新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傳授學生本專業相關知識以外,還需要結合實訓教學方案,實現生產過程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2.加強合作互助,組建專業社團。積極開展“準職業活動”,組織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為學生從事本職業奠定堅實基礎。
3.組織實習活動,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安排學生到就業單位進行崗業培訓和技能實習,讓學生自主操作實踐,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為學生步入崗位工作打下基礎,實現“在做中學,在做中教”的教學目標。
五、構建多元化實踐平臺,建設“生產性”教學基地
提供生產性實訓平臺、技能訓練平臺、基礎實驗平臺以及科技開發平臺,科學整合教學基地,將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技能水平和豐富學生生產經驗上面,將教學基地打造成集教學、技能培訓、生產技術服務和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依托園藝專業與蘇農園藝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教師根據企業生產效益目標優化教學結構,改變“實驗型”實習活動為“生產型”實習,依靠自己的技術優勢給企業技術方面的支撐,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從事科研生產工作,提高師生生產技能水平和專業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吳鳳芝,霍俊偉,欒非時. 關于園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考[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4).
1.1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外仍然沒有一本專業的《葡萄生態學》教材。雖然2009年以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主要參考了張光倫教授主編的《園藝生態學》教材,并結合葡萄生態學自身的特點制作了課件和講義。但是,生態學的研究日新月異,分支也越來越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葡萄生態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理論視野,密切關注葡萄生態學領域科學研究前沿和動態,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過去5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發現,《園藝生態學》教材能系統地為學生提供生態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課程組則結合最新的葡萄生態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進行補充和優化。如在葡萄氣候區劃方面,授課老師根據研究結果補充了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條件下葡萄區劃指標體系的構建。再如我國優質葡萄酒產區主要位于干旱缺水、生態脆弱的區域,保護生態環境一直是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堅守的重要目標。在葡萄生態學的講授中不斷更新了沙漠產區、戈壁灘產區、鹽堿地較為嚴重的產區等發展葡萄酒產業的生態需求。另外,根據不同生態因子對葡萄與葡萄酒質量的影響不同,課程組采用了區別于園藝生態學、森林生態學等課程的授課架構和順序,對涉及重要生態因子的章節加強了學時和內容。例如目前水分缺乏和低溫凍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這兩章的講授則更為詳細。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意識的培養。只有深刻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對葡萄原料質量、葡萄酒質量和風格等方面的評價才能更加客觀和深入。
1.2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
1.2.1提高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過去由于沒有參考教材,并受“注入式”教學思想的影響,上課時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忙于記筆記,強調講授的作用。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穿插提問、增加小測驗,這樣既可以集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溫習和思考。另外,在每節課的前5分鐘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由授課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思考,在下課前5~10分鐘進行解答和評論。既提高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又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全班同學共同思考,相互學習。改革實踐中另一種互動的方式是提前定向生態學熱點主題,如氣候變化對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影響、環境污染與葡萄生產等,讓學生自己查閱文獻,同學們經過準備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些教學方法的改革把過去以教為主變為教與學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良好。
1.2.2增加學生主導的課程討論課課堂討論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輔助環節,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學效果。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以來,一直安排4個學時進行學生為主導的課堂討論。具體做法為首先按照我國行政區劃的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每個年級全體同學分為31個小組,通過查閱文獻、數據統計,并結合生態學課程講授的內容,對每個區域進行生態評價,并結合當地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進行論述。所有討論內容需制作成幻燈片,并上臺講解5分鐘。同時,隨機挑選5名學生作為評委,授課老師輔助點評,其它同學進行交流和質疑。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導,授課老師主要進行引導和輔助點評,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踐證明討論課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團隊協作意識,也鍛煉了材料收集與組織能力、演講能力等。另外,各小組通過查閱文獻、上臺講解,對該產區的生態條件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所有小組通過集體交流,使得全年級的每一個同學對全國的生態條件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獨立的思考,為以后葡萄栽培學、葡萄品種學學習,以及進入產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3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的手段已完全實現多媒體教學,但是由于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概念較多,所以僅依靠幻燈片進行講解有時仍顯得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授課老師在盡量制作更為優美的幻燈片的同時,根據章節內容,收集整理大量實地照片、視頻進行講解。授課老師利用科研活動、考察等機會,分別在新疆、遼寧、山東、吉林、四川等產區從生態學的角度拍攝了大量實地照片和視頻,如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地形地貌、園地建設等,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真實而直觀的例子。另外,課程組還積極下載和制作各種視頻,補充說明各個知識點,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課程組在新疆北疆地區拍攝了戈壁灘產區從原地選擇、葡萄園管理到酒廠生產全過程的視頻,以生態學知識為切入點,為學生詳細介紹了北疆產區的生態條件及其對葡萄酒質量的影響,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我國干旱地區葡萄與葡萄酒的特點及其生態學基礎。
2改革考核方式,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采用考試、課堂討論以及小論文撰寫等多種考核形式,可以綜合評定教學效果。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從以前的成績構成僅為期末試卷考試加上平時考勤改為討論課成績、平時考勤成績、實驗成績、期末成績4大塊,而且期末試卷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80%降為65%,更加注重了對平時討論、實驗、實踐能力的考核,導向性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
3展望與建議
農業技術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以突出應用性、適應性和實踐性為原則,以職業能力為核心,重組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從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兩個方面模塊化、項目化設置課程,即分為“職業能力基礎課程模塊”“職業能力核心課程模塊”和“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在“職業能力基礎課程模塊”中,把性質相近的課程可綜合在一起,如將《土壤學》、《肥料學》、《農業氣象學》等課程綜合為《植物生長環境》,《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可綜合為《普通化學》等。再以該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能力為標準,有針對性的補充實用性的新知識。在“職業能力核心課程模塊”中,要有特定的職業崗位技能方向,課程內容要有明顯的指向性,側重于應用性、從業性,而且以實踐操作技能培養為主。在“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中,根據學生選擇的從業方向,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補充相關知識,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和從業要求。
二、根據職業能力,明確課程目標
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計劃性極強的行為,教師的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要依據課程的目標來制定和實施。高職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以就業為導向,明確而具體地與將來的職業崗位相對接,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創造條件,以縮短高職教育與就業目標之間的距離。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圍繞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根據專業培養總目標和學生的實際以及就業需要合理制定各門課程的目標,同時要體現出課程總目標和課程具體目標兩個層次以及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三個維度。
三、合理設計內容,突出技能培養
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強基礎實踐,整合專業實踐,拓展綜合生產實踐”。基礎實踐突出以化學為核心的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在實驗教學內容中多設計綜合性、探究性等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實驗,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要突出對學生現代生物技術和技能的培養,實行多課程聯合實習和綜合教學實習,以實現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系統訓練;綜合生產實踐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就業需求,為學生的就業盡可能創造條件。通過合理配置各個實踐教學環節,按基本技能(側重操作性)、專業技能(注重應用性)和綜合技能(強調實踐性)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包括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突出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的培養,建立“生產體驗—技能訓練—綜合實踐”的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的目標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實踐教學環節中。
四、依據課程性質,選擇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來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在具體的實踐中問題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所應用的基礎理論是統一的。這就要求專業實踐課的教學盡量做到情境化、問題化。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提出或讓學生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具體的方法因課程性質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實驗、操作、操練、實習、見習、社會調查等。
五、依據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活動
實踐活動的開展應以校內實訓中心和合作企業為依托,實施產訓一體、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產訓一體應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2學期):在校內實訓中心進行基礎性實踐技能訓練,如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常規理化分析,作物形態識別和基本的農事操作技能等。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基地管理,并對每天觀察到的現象、發現的問題、撐握的技術等做好記錄,使學生對生產的各個環節產生感性認識,這不僅增長了知識、學到了方法,又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第二階段(3~4學期):在校內實訓中心、實訓基地進行專業技能能訓練,即是在理論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訓和生產實習,以生產項目為載體開展項目教學,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接受技能培訓。如中草藥栽培與加工專業的學生可在“百草園”進行藥用植物種類、品種識別;營養診斷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蟲測報和防治;采收和分級;防寒等單項技能的訓練。第三階段(5~6學期):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即是在學生全面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畢業(頂崗)實習進行綜合知識的應用和創新,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本專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先進技術的示范推廣能力,實現學生快速適應企業崗位要求、達到畢業即可上崗的目標。另外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每年應組織學生開展送科技下鄉、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服務以及課外科技活動和操作技能競賽等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六、建立規章制度,規范教學管理
實踐教學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管理文件,是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和提高質量的前提,包括《專業實踐教學計劃》、《實踐課程標準》、《實習工作管理辦法》、《實驗教學管理辦法》、《實驗(實習)教學質量考評方案》、《畢業(頂崗)實習規范及質量標準》、《教師實驗(實習)操作技能及教學考核方案》、《科技活動與社會實踐標準》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實踐環節制度化、規范化。實踐教學管理應以目標管理為核心,放活過程管理,強化對能力目標的考核。在管理上應實現時間、內容、形式、空間上的開放。
七、注重考核評價,靈活考核方式
關鍵字:園林;設計;人才;能力培養
一、培養園林設計人才的意義
在經濟持續發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續性和多元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造園這個行業、專業和學科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為原型進行園林創作的國家。我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有極豐厚的文化底蘊。21 世紀的今天,人們更加企盼著文化的回歸,有著親身經歷和感悟的園林設計師對于重新挖掘中國文化的深入性和本元性,融入民族的傳統文化神韻,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有著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一個好的園林設計,除了主持工作的風景園林師以外,還應該請城市規劃設計師、建筑師、生態學家、林學家、工藝美術家、植物學家、土木工程師等來配合工作,但決不能由他們來主持或替代以上專業工作。園林設計的對象包括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各個層面,是一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密切關系的藝術設計研究領域,其任務主要包括對整個人類生存和生活相關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及社會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為此, 對園林設計人才的素質及能力的培養也就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面對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怎樣立足未來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園林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著眼于生創新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則是面向新世紀高等學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必須面對與思考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二、園林事業對設計人才的要求
風景園林這個學科包括的基礎知識很多,如地質學、自然地理、土壤學、氣象等自然科學;生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等生物科學;園藝學、林學等農業應用科學;以及文學、藝術、美學等多學科相綜合的新的綠色生物系統工程學科。它包括從古典的小面積的庭園、花園、公園等地形地貌設計,道路、建筑、疊石堆山及種植設計,一直到現代整個大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作為一個合格的園林設計師,他們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對這類設計人才的培養,更應在素質與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多下工夫。而他們必須要具備的素質要求很全面: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有開闊的設計思路,具備超前意識;具有創造性的設計思維與實現創造的實際操作及表達的能力;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并能成為一專多能的實用性人才。
園林藝術創造的關鍵在構思。構思是其設計創作的靈魂,而思維是設計創造的源泉與基礎。所以作為設計人才,就需要學習和掌握設計的多種思維方法,以增加自己設計的悟性和啟迪自己的設計思路。
作為設計人才,在設計構思確立下來后,就要尋求能充分體現設計意圖的形式來進行設計表現。而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則需要平時學習過程中的反復磨練和積存,在大學幾年的學習中,就需要熟練掌握徒手畫、工具畫、渲染圖、以及CAD制圖,并能較好的掌握設計藝術的形式美學規律, 以便準確表達出設計師心中最完美的設計藝術形象。
作為設計人才,還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努力,鍛煉出審美鑒賞的能力。因為一個設計師,首先自己就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甚至高于大眾審美觀的藝術形象。如果自己的品位和審美觀比一般人還低,就
根本無法滿足大眾對藝術美感的要求。這是衡量設計人才藝術水準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評價一個設計人才合格與否的重要依據。
作為設計人才,還要加強園林方面法制、法規等文件的學習。要使圖紙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的明確、責任到人,確保設計圖紙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因為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也許圖紙上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數額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這些也就要求設計人才在設計過程中,認真負責地審核圖紙上的各項內容,避免問題的發生。
除此之外,一個合格的設計人才還要具備同甲方、審批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同各級領導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對方了解自己的設計意圖,并獲得各個方面的支持,最終實現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對園林設計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1. 建立起新的藝術設計教育標準體系
實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及專業的技術業務素質四個方面內容的素質教育。除此以外,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經濟意識和社會意識,使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對學生的培養也從重知識的傳授,逐步轉變為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直至個性與素質的培養上來,從而將設計人才培養成多方面需要的設計科研方面的專業設計人才。
2. 促進新的專業理論方法的形成。
對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場的需求與挑戰。同時還需充分意識到, 挑戰就是機遇,要抓住有利時機,探索并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的系統。
3. 對設計人才進行創造性設計思維的培養
一方面在于訓練他們多思考,這是因為人腦開發潛力很大,勤于思索就會思路敏捷、視野開闊、構思奇特,方案多變;另一方面在訓練中要強調他們學會變換觀察角度來進行設計構思,以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設計教育應從過去單一的學科發展向學科群的方向轉變,以發揮交叉學科與多學科的優勢;對學生的培養也應從過去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建筑設計教育觀向綜合型藝術設計教育,即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培養的學習方向轉變。教師對學生的培養也應從重知識的傳授,逐步轉變為重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結合學生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并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在設計作品上別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隨意否定學生的構思,不以老師的想法代替學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設計習慣,限制其創造性的發揮?!傲紟熓谝詣t、拙師授以法”。在園林藝術設計的教學中,應更多的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此外,學習能力和責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能力和責任感,并且使學生培養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才能不斷學到新本領,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工程學;教學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251-1
隨著人口的激增、生態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發展已經達到空前狀態?!渡鷳B工程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一門關于應用生態學原理在協調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基礎上,結合生態經濟學和工程學的理論而進行的各種工程。技術性強、涉及面廣、實用價值高是《生態工程學》的特點。目前,生態工程學作為生態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生態學專業開設的《生態工程學》課程為例,結合作者近年來對《生態工程學》的教學實踐,對《生態工程學》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簡要的總結。
1 教材應體現實用性和邏輯性
目前作為高等學?!渡鷳B工程學》綜合性的教材并不多。主要有:《生態工程學導論》《生態工程學》《實用生態工程學》《生態工程——原理與應用》等。從教材編寫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先介紹生態工程學的概念、原理、生態工程規劃與評價、生態工程設計與監理,以及這些原理和方法在各方面的運用,如林業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工程、濕地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工程等。從教材的系統性來看,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全面,但每一個章節(方面)只是泛泛而談,大多數案例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體現生態工程本身強調實用性的特點。有些章節的背景知識介紹偏多,而真正體現生態工程設計案例方面的程序、可操作的方法又偏少。教材中有些內容甚至出現一個概念多個描述,有些段落之間出現累贅的現象。造成這一現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由于《生態工程學》這門課程的形成時間較短,它的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另外,目前的教材較少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成功案例引入到教材當中。
2 教學過程應該注重實踐性和多樣性
目前,《生態工程學》教學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的講述,沒有安排生態工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也很少見到有《生態工程學》相關的實驗指導書。而實踐性教學環節對《生態工程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生態工程學》是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具體應用。脫離了實踐性就跟《生態學》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體現不出生態工程的課程特點。甚至有同學反映《生態工程學》感覺像文科類的課程。因此,我們應該采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案例分析、工程設計實驗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體現生態工程教學的實踐性和多樣性,使得抽象的理論和方法具體化,強化學生生態工程設計的意識,突出其應用能力和重視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重點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增設熱點問題進行專題課堂討論,如:針對廣西大面積發展桉樹人工林的現狀,如何應用生態工程學原理和方法進行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管理,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最大化。
3 講授和學習《生態工程學》必須具體豐富的相關專業知識背景
由于生態工程涉及的知識相當廣泛,作為教師和學生必須同時具備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工程學、經濟學等眾多的課程知識背景,以及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在生態工程中的應用。往往《生態工程學》里面的一個章節就是一門課程甚至是一個專業的高度濃縮,比如:林業生態工程學,林業就是一個行業,是林學專業的學生所學的。生態學專業的學生有沒有林學的知識背景,所以對里面的理論和案例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
以上對目前《生態工程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要總結。針對這些現狀,今后應努力出版高質量的《生態工程學》教材,使得教材本身既體現生態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而對于專論部分應特別需要增加對某一種生態工程類型的具體設計原理、方法、設計程序等方面的介紹。編寫《生態工程學實驗》教材時,一方面需要考慮包括生態工程的設計,同時也要把目前的一些應用性強的研究熱點的方法引入教材,如:城市的生態承載力分析、生命周期評價、能值分析、可持續發展動態分析、生態足跡分析等新方法、新技術在生態工程中的應用。對教師而言,從頭到尾由一個教師來承擔整門《生態工程學》的教學任務還是不太合理,畢竟每個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背景不同,所以盡量由2-3個教師共同承擔該門課程的教學,讓教師講授其最熟悉的章節。
參考文獻
[1] 王百田,郭建斌,饒良懿.關于“林業生態工程學”教學的思考.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增刊):90-92.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人們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資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也使自然發生了無法逆轉的改變。廢棄物品的增多與能源的過度利用使自然環境已經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這對人類的未來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少院校專門開設了環境科學專業,并設置系統的環境知識課程。環境基礎化學課程就是環境科學專業眾多課程當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化學課程的存在使學生們懂得了更多處理環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思想等各方面問題,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則學生無法從該課程當中真正獲得專業相關的實踐知識。因此,為了改變環境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現狀,立足基礎知識,適應專業需要,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環境科學釋義
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的科學。在宏觀上,環境科學要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要力圖發現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的規律;在微觀上,要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在有機體內遷移、轉化、蓄積的過程,以及其運動規律對生命的影響和作用機理,尤其是人類活動排放出來的污染物質。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需要人們學習更多的化學知識,因此環境專業的學生需要開設化學類相關課程[1]。 《環境基礎化學》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首先要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二、現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模式的弊端
在環境專業類的院校當中,學生需要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課程構架比較復雜[2]。 學生們不但要掌握化學基本知識、生物及生態學、環境可持續發展、工程制圖、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評價、土壤學、大氣學、海洋學等,還需要參與很多社會實踐、實習活動。由于專業特點,環境科學專業的化學類課程比較少,通常包括《環境基礎化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以及《化工原理》等課程。 因為課時關系,現今狀態下的環境基礎化學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系統的不完整,致使教師們只能按照課時來選擇其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進行講解,由于講解內容比較隨意,因此學生們學習環境基礎化學時缺乏關聯性,很多時候無法將已經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而且環境科學當中的化學課程無論是開課較多還是課程種類較少,都避免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該種重復不僅不能使教學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環境基礎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注重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
要想改善現在的教學現狀,需要充分認識到環境基礎化學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開展課程時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反而忽略了實踐知識的教授。因此教師要根據環境專業的特征,以及該專業日后的工作崗位類型來選擇教學內容。因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的大多數都與環境有關,因此在學習化學時,教師可以專門挑選跟環境有關的內容來加強學生的學習和實踐[3,4]。使學生們掌握的知識都能在日后工作當中用到,增加就業機會,成功地成為應用型人才。
(二)基礎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理念
隨著化學的不斷發展,雖然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也帶來了環境問題,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理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環境科學專業來說,所有的教學工作應該圍繞對環境知識的教授[5]。學校在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時,要注重化學課程內容與環境方面的關聯,教師所講解的案例也盡量與環境知識有關。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環境專業的特征展開,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相關環境問題應該如何處理。
但是在基礎化學教學的實踐中,不能脫離教材隨心所欲地進行環境教育,否則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 “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內容時候,可增加有關水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學生加深學科認識。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并結合化學原理來引導學生思索相應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講解“滲透壓”以及“反滲透原理”時,可結合醫學以及一些生理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結合實際廢水處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導學生靈活地學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節的學習時,可結合溶度積、同離子效應、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規則,引導學生計算實際污染廢水或礦山廢水中有害金屬離子或貴金屬的最低含量,同時引導學生設計可行方案,凈化廢水, 回收提取金屬,“變廢為寶”,或“以廢治廢”,培養學生綜合利用能源的觀念。在教授基礎化學知識的同時,兼顧學生認知水平、生活經驗、教學實際等因素,對環境知識進行組織、加工,并以恰當的方式呈現, 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環境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傊處熢谶M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強環境知識的教育,能夠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備環境保護意識,并通過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能力。
(三)教學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學模式要依托現代社會的網絡教學形式,高校在對環境基礎化學的教學改革時也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6]。如果教師只是大量介紹化學原理,會顯得抽象枯燥無味,不但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并弱化了環境教育的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復雜的化學反應機理, 對物質結構產生直觀的認識,并同時形成環境意識,在教學中必須要形象化、生動化。那么在進行課程教育時,要用多媒體手段,把圖表、照片、錄像資料等展現出來,以生動和真實的案例,向學生展示微妙的微觀物質世界、化學反應過程,并直觀地與環境現象和環境問題相連接。譬如展示電泳過程、吸附溶膠團的形成過程以及大氣污染造成的霧霾、臭氧空洞的圖片,酸雨造成破壞的視頻資料,沙塵暴的圖片等等。利用多媒體演示對環境有毒有害的生產工藝及其造成的危害,這樣使學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上課件的趣味性,為學生們打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原本枯燥深奧的化學公式變得更加具體簡單,且帶有圖文和動畫,學生們的思維將伴隨著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變得更加開放。借助多媒體,抽象的理論公式等將不再成為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的阻礙,并利于環境教育理念與環境基礎化學知識的融合。
除了課堂教學外,在實際教學中,還要經常利用生產實習的機會,帶學生去參觀附近的生產車間,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某些零件電鍍的生產流程,廢水、廢渣、廢氣的處理。通過學生自己親眼所見所聞,提高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此外,教師要結合目前國內外形勢和環境科學的熱點問題,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定期給學生舉辦環境知識專題講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吸煙與健康、溫室效應、酸雨的形成與危害等。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環境教育。
(四)突出實踐教學方式與參與性原則
在對環境基礎化學改革的方案當中,應該注重突出實踐教學,將實踐性的教學模式貫徹到專業課程的學習當中,使理論與實踐互補,形成教學內容和職業特色相結合的教學特色[7]。環境基礎化學理論課與實驗課相互補充,為學生開放化學實驗室,通過實驗教學和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疑惑提出問題,經過教師的指導,自己動手得出最終答案。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對現實中環境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可以根據專業特點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提煉出綜合性實驗題目,鼓勵并引導學生設計出合理方案,利用實驗室條件進行實際樣品的分析測試、和資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鼓勵學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藥品,獲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實驗環境,減少化學廢棄物污染。如果實驗教材沒有考慮到毒氣體的污染、廢液的污染情況,教師這時要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找出可能產生的危害,通過共同討論,優化實驗步驟,減少實驗藥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據實驗改進方案重新進行實驗。學生經過這樣多次的體驗就會逐漸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和技能。這種教學方法的改變,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當學生就業以后,在工廠或者公司里就可以憑借著已經掌握的實驗技能和知識解決解決環境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工作問題。
(五)實行綜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況下的教學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對學生課程知識考核,經常會在期末的時間段里出一套關于專業知識的試卷,僅憑著學生對試卷的作答來考核和評定學生的能力。該種考核方法比較片面,不能使學校和教師完全了解學生的掌握知識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學生的實際能力[5]。在工作崗位當中,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對待工作的責任心。實踐能力不是憑借試卷就能考核出來的,因此學校應該改變考核形式,使考核變得更加多樣化。新型的環境化學基礎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績、日常表現成績以及綜合實驗設計及分析成績。卷面成績所考核的自然是關于環境基礎化學方面的理論知識,而日常表現成績就能評定出學生的責任心以及個人素質問題。綜合性設計實驗成績代表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總結能力。該種考核形式能夠綜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充分體現改革后環境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結論
在環境科學專業的《環境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注意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基礎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理念,教學手段多元化,突出實踐教學方式與參與性原則,并實施綜合考核形式,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自身實踐技能的突破,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對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體系,確保新的教學方式行之有效地開展,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實踐機會,實現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