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

第1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C語言;程序設計;互助學習;教學改革;趣味學習

中圖分類號:TP312.1-4;G652

C語言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通用編程語言,被廣泛應用于系統和應用軟件的開發[1-2],大多數計算機專業將其作為第一門程序設計語言。

對于初學者,C語言具有抽象、使用靈活等特點,這給程序的編寫、調試、閱讀帶來了許多不便;在編寫代碼的過程中容易遇到難以下手、語法、系統等問題,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3-4]。

針對學生學習C語言存在的困難,分析了困難的內在原因,對現有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實驗課程進行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對C語言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1 C語言學習困難的內在因素分析

對于初學者,往往覺得C語言學習比較困難,其原因主要包括:

1.1 專業背景不充分

初學者對計算機基礎知識了解不夠充分;沒有深刻理解現代計算機的體系結構――von Neumann體系結構的核心思想――存儲程序思想。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礎知識,必然使程序設計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的層面,不能體會程序設計的藝術性、創造性等獨特魅力。

1.2 文科式學習方法

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習方法還停留在“文科”學習方法,癥狀表現為:上課能聽懂,書上的例題也能看明白,可是到他們自己動手做編程時,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其所謂的看懂聽明白,只是用文科的方法記憶或了解膚淺的語法知識。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工科性課程,如果沒有深刻地理解C語言的語句的執行過程是不會編寫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紙上談兵”式的光學不練是學不好C語言的,只有使用C語言自己編寫代碼解決了實際問題的學習方法才是正確的方法。

1.3 算法分析不夠

初學者認為計算機是“全能的”,計算機就能自動完成事情。而事實是:現在的計算機智商幾乎為0,要想讓計算機完成預先給定的任務,就必須告訴計算機“做什么”以及“怎樣做”。因此問題解決就是設計一個做事情的步驟,告訴計算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一步做什么。而人是通過程序設計語言來引導計算機完成這些工作,因此還需將每步實現轉換為具體實現的程序代碼,其中需要涉及對步驟過程進行抽象、總結、發現這些步驟過程中的規律等,而這一步往往是計算機編程的最難一步,恰恰是這一步使得大部分學生“知難而退”,從而造成學生不想學程序設計的最主要的原因。

2 C語言編程能力逐步提高步驟

C語言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學好C語言的關鍵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將C語言程序設計過程分為如下4步:

第1步:驗證性練習。這一步要求學生首先把書本上的例程讀懂,然后按照教材上的程序實例進行原樣輸入,運行一下程序是否正確。

這一步要求:基本掌握C語言編程軟件的使用方法,熟練地輸入、編輯C程序;初步記憶所學章節的知識點、養成良好的C語言編程風格。輸入程序前,要讓學生知道程序中包含的變量個數、變量類型、每個變量“扮演”幾個角色、每條語句的功能、整個程序算法思想是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直到最后一步做什么都應該清清楚楚,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代碼輸入,而不是“打字練習”。遇到錯誤時,從第一條錯誤開始逐條進行修改,每改正一個錯誤就立即編譯直到程序運行成功為止。

第2步:局部改動。在第1步輸入的C程序代碼的基礎上進行試驗性的修改并運行,看看程序結果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結果變化的原因,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這一步和第一步是同步進行的,實現“輸入”加深知識的記憶,“修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理解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

如:編寫程序實現1+2+3...+100之和。

#include

void main()

{int i,sum=0; //變量定義

for(i=1;i

sum=sum+i;

printf("sum=%d\n", sum); //結果輸出

}

第1次:將for(i=1;i

第3步:照葫蘆畫瓢。在書上已有例程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相似功能的程序。比如:書上例程給出了求1―100的和,在給學生布置上實驗作業時,可以布置求2+4+6+…+100、或求1*2*3*4*…*n等相類似的實驗作業。這樣,學生就能在求和程序的基礎上就行小幅度的改進,實現新的程序設計。

第4步:進階提高。經過上述過程,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C語言,就可以研讀別人編寫的C語言經典程序,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程序設計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程序設計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用C語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C語言實驗課程改革

由于編程是一件相對比較枯燥和煩悶的工作,而學生又處于青春活動期,因此在C語言實驗課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如下改變:

3.1 趣味+實際應用編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學成敗的關鍵[5],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中恰當地引入趣味性的數學知識,如:我國古代數學名的數學問題:百錢買百雞、36人搬36塊磚等問題。同時,可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給定打電話的時間(單位:秒),計算每次打電話的費用。通過引入趣味數學和實際應用問題,鍛煉了學生的編程能力,又解決了學生認為學習C語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苦惱。

3.2 題目分級

根據實驗編程題的難度大小,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等級。其中,初級難度的程序設計題目一般比較簡單,包括內容為書上的例程、和例程相類似的題目,初級難度題目評分區間為0-70分。中級難度的編程題的難度逐漸提高,學生根據相關的背景知識,做一定的分析就可比較容易地將程序編寫出來,如對于循環語句部分:設計進制轉換程序、求素數等問題,中級難度題目評分區間為70-90分。高級難度編程題目的難度較大,需要做大量的分析、較好的編程技巧才能,如:約瑟夫問題、螺旋矩陣等,高級難度題目評分區間為90-100分。

對于不同難度的題目分別給出3-5個實驗內容,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選擇不同難度的題目進行編程(至少要選擇初級難度的題目完),這樣既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予不同的選擇。同時,對于有能力的學生,在完成一定難度的設計題目后,可申請向高級難度題目進發,只要能完成高級難度題目,其評分就按高級難度分值重新評定,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3.3 分組+“陪審”

為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在實驗中引入了分組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靈感和方法;讓小組的人在不同的程序題目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如題目分析、程序設計、程序測試、文檔編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在實驗課程中,每次隨機抽取3-5個小組來向全班同學講解題目設計思路、想法、程序代碼等內容(為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防止部分同學的懶惰型,每次講解的人不同),讓剩余的每個小組隨機抽取1人組成“陪審團”對講解小組進行評價和提問(包括設計的原理、代碼等),并給出講解小組的成績。實踐中表明,最佳的學習小組合作人數應在4到6人之間。

3.4 綜合試驗

在C語言程序設計第一節課時,布置5-7個綜合性試驗,如“學籍管理系統”、“職工管理系統”、機房收費系統“等,每個小組選擇1個完成。綜合試驗融合了C語言程序設計的所有知識點,編制一個超過200行左右的代碼對學生是一個大的挑戰,需要學生考慮方方面面的東西,如界面的友好性,數據合法性驗證等,既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編寫小規模代碼和文檔書寫能力。

3.5 實驗報告

文檔書寫也是一個編程人員必備的能力,因此,每次實驗需要學生編寫一個實踐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的目的和內容;算法或關鍵技術介紹、實驗代碼、實驗過程代碼出錯原因、分析及修改;多組測試數據及對應的測試結果、算法的可能改進、體會及編程心得。通過實踐報告的撰寫,促進學生對算法的進一步思考,進一步熟悉C語言的語法知識,培養高效、精煉的編程風格。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學生學習C語言方法的缺點,提出了通過四步來逐步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提出了對編程題目進行分為初、中、高三級,提出趣味編程、以及分組+“陪審”模式的實驗改革。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C語言的積極性、參與性,學生編程能力有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C語言[EB/OL].http:///wiki/C%E8%AF%AD%E8%A8%8

[2]Kernighan B W,Ritchie D M.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nd Edi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2001.

[3]陳慶利.基于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C語言教學改革[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1):215-216.

[4]侯宏霞.提高“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社,2012(01):131-133.

[5]趙君,鐘良驥,盧社階.C語言教學方法的探索―基于學習興趣的教學改革[J].湖北科學院學報,2013(03):85-87.

作者簡介:陳慶利(1975-),男,四川眉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圖像處理。

第2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 高校計算機專業 人才培養 現狀 對策

21世紀,人類社會已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作為現代化工具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人們對計算機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計算機知識不再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所獨享。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高校如何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現在的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很多問題,科班出身的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從培訓機構出來的插班生卻很吃香,導致很多計算機培訓機構走俏。

(一)專業特長逐漸淡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在各行各業得到了普及和應用,懂得計算機操作已不再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長。同時,很多企業都實行了信息化管理,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層出不窮,而在進行專業培養時,系統研發方面的知識不再被計算機專業所獨有,信息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財會專業等很多經濟管理類專業都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具備專業知識之外,對于系統開發的知識也有了解,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在系統開發過程中,除了要具備計算機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具有與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行業領域中并沒有很大競爭力。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國內高校計算機專業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上遵循統一的模式:不管學生將來的走向,統一地安排課程,為學生灌輸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基礎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一個模子,導致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計算機日常使用中問題在課程設置中并未涉及,科班出身的學生解決不了,而我們在計算機組成等課程中介紹的計算機知識學生缺乏興趣,學起來覺得很生硬。

(三)講授方法不當。

目前高校計算機類課程的授課學時一般分為兩部分:理論課和實驗課。理論課的講授大多采用傳統方式:老師利用PPT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為學生講解,實驗課在機房進行,由老師根據上課進度自行安排。這種講授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學生上課學到的知識無法及時在操作中得到驗證,僅靠課程后期的幾次上機課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很多學生白白地將時間浪費掉,導致課程學習一無所獲。

(四)動手能力差,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經過四年的教育沒有幾個能夠自行完成一個軟件系統的開發,但是培訓機構的學生由于培訓中老師手把手地傳授知識,動手能力卻強過大學生。另外,其培訓的內容緊跟社會發展需要,當前主要以JAVA和.NET編程語言為主,雖然學費過萬,但具有就業誘惑,這也是培訓機構走俏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應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體來講,對計算機專業學生應采用分類分層次培養的原則,將人才培養分為考研和就業兩大類,這兩類學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應各具特色,按需培養。

對于就業部分的人才培養可參考“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進行初級、中級、高級層次的分級。初級資格包括程序員、網絡管理員、信息處理技術員、電子商務技術員、多媒體應用制作技術員、信息系統運行管理員。中級資格包括軟件設計師、網絡工程師、信息系統監理師、電子商務設計師、軟件評測師、多媒體應用設計師、數據庫系統工程師、嵌入式系統設計師、計算機輔助設計師、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信息技術支持工程師。高級資格包括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系統分析師、系統構架設計師。通過對學生進行認證考試課程的培訓,幫助學生通過認證,學生在就業時即可持證上崗。

另外,財經類院校在培養方案中應體現財經管理背景的培養。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可適當安排經濟管理類課程。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輔修經濟管理類第二專業,彌補專業特色淡化的缺陷,發揮財經類院校學生的特色[1]。

(二)幫助學生做好大學生活規劃。

在高校的入學教育中,每個專業都會請專業教師做專業介紹,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所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得再多些,從學校專業發展現狀與社會發展需求兩個角度出發展開介紹,讓學生在了解專業特點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做一個規劃,如何通過四年的學習實現自己制定的目標,防止學生四年過后覺得時光虛度。

(三)關于課程設置方面的建議。

1.根據學生將來就業的方向,適當地安排課程。

對于考研的同學,應根據目前的考研趨勢,針對統考課程加大課程學時安排,對于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為了應對復試,必須盡早安排,避開大四比較忙碌的階段,學生精力不集中,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對于就業的同學,應根據“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的考試內容,設置專業課,保證一定的證書通過率。

2.基礎課設置。

在基礎課設置上,增加計算機日常使用及維護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的介紹,如計算機組裝,最好能夠進行實例演示,讓學生有拆裝的機會;另外,為了能夠發揮財經類院校學生的特色,可開設經濟學,管理學,以及會計學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增加選修課,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

對于喜歡軟件的同學,以目前軟件行業的主流設計語言作參考,可多設置幾門編程語言;對于從事網絡或其他方面的學生,也應該考慮其特點設置課程;另外,目前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無非軟件、硬件、網絡這幾方面,在廣告設計,FLASH動畫設計的從業人員中僅有少部分畢業于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市場需求,根據學生愛好興趣特長,適當地擴大學生就業面,將有此方面特長的學生挖掘出來。

(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招聘會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表明,大部分IT公司都談到了計算機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問題。資料表明企業在選擇應聘者時優先考慮的前五項因素[2]依次是:持續學習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職業道德和責任心;參加過項目或者實習,有團隊合作意識,排在其后的才是學習成績。可見,與學習成績相比,企業更看重學生面對新事物的再學習能力及面臨新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高校在進行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時,不能滿足于讓學生具備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主要是培養他們具備可以不斷學習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和素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五)教學內容與講授方式的改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成為各行業必備的辦公工具,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對計算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對而言,當前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內容有些過于陳舊了。因此,高校應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刪除陳舊、過時的知識,以最新技術,最新知識為主,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

講授方式的改進著重體現在編程語言的講授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多媒體教室授課方式,在實驗室授課,盡量做到每位學生一臺機器,采取邊講邊做的方式,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且學生可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發出進行提問,等待老師做現場解答,直接將問題在課堂上消化,提高學習效率。

(六)加強學生實踐教學。

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實踐經驗非常重要,現在的招聘單位非常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對于學生在校期間的作品極其看重,而大學生缺少這方面的機會,沒有實戰經驗。這個問題的解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程設計。

每門課程結束之后,學生應能利用所學知識,自行編寫一個小軟件。目前各高校的教學計劃中不乏課程設計,但是學生的設計成果卻讓人不敢恭維,抄襲成風。因此,在這方面,應加強實際執行力度,任課老師不能讓學生有蒙混過關的想法,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必須強調設計質量,必須是自己的作品,不準抄襲,否則不予及格。學生在重壓之下,不得不靜下心來認真學習,認真設計,這樣方能達到課程設計的初衷。

2.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自優勢,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走出去”即帶領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請進來”是指把生產一線的專家技師請進學校。另外,校企合作也給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機會[3],教師的專業知識扎實,但缺乏實際應用經驗,在實訓中,可選拔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充分調研,然后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特點的實訓項目。學生通過實訓可真實地感受并了解企業的工作方式,實現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接觸,增強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集體意識,激發學習熱情。

3.依靠教師的項目帶動,讓學生加入教師的科研中。

高校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項目開發中,盡管有了課程設計,做出了軟件,但與實際項目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師一般都有科研項目,可吸收專業里的優秀學生加入項目中。另外,也可以根據學院辦公室,團委的工作要求,開發一款適用于學院發展的系統,當然,開發過程中,老師的參與指點是必不可少的。

4.組織、鼓勵學生參加競賽。

學校可每年定期舉辦網絡設計大賽、軟件設計大賽、動畫設計大賽等各種IT比賽。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性的高水平的計算機競賽,真正與高端計算機水平接軌,并指定優秀教師為他們做指導。國際知名的編程大賽[4],如ACM編程大賽、IBM編程大賽、Google編程大賽等都是面向全世界高校學生。通過參加競賽,學生可以接收到平時書本上沒有的,遠遠高于書本的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參考文獻:

[1]余紹黔.商科類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及特色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24):61-62.

[2]孫西朝.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J].教育與職業,2011,(17):135-136.

第3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239-02

一、引言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核心專業課程,然而其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不夠透徹,尤其是對多進程、多線程和內存管理等部分內容。由于Linux操作系統開源,以及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靠的安全性,已從最初的服務器領域。迅速擴展到互聯網、嵌人式系統、桌面系統以及信息安全領域等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人才市場對Linux系統管理和開發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對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生而言,學習好Linux操作系統,不僅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統原理,還能提升學生編程能力,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或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廣義的Linux操作系統學習涵蓋多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不僅包括常規意義上的Linux操作系統,還涉及Linux系統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基于Linux平臺的軟件開發、以Linux和開源軟件技術為核心的各類IT解決方案等。本文主要探討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

二、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

文獻5將Linux技術細分為9門課程,全面覆蓋了從Linux技術基礎應用到各類Linux技術高級管理和開發的各個層面。其中,教學目標方面,分為應用、管理和開發3類,教學層次上,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類。該課程劃分非常詳盡,然而過于復雜。為保證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筆者結合在二本和三本計算機相關專業Linux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將Linux操作系統教學內容分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Linux基礎應用,第二部分是Linux應用編程,第三部分是Linux內核分析,第四部分是Linux內核編程。

1.基礎應用。本部分主要講解Linux系統簡介和系統安裝、Linux常用命令、Linux系統目錄、Linux用戶和工作組管理、Linux進程和日志管理、Samba服務器配置、Web服務器配置、RPM軟件包管理等內容。

2.應用編程。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編程工具和Linux下系統調用編程。Linux編程工具:標準腳本語言Shell編程如包含一個或多個命令的組合、選擇、循環語句、函數等。Linux下文本編輯工具vi和emacs、C和C++語言編譯工具gcc、調試工具gdb、自動化編譯工具make、版本控制管理工具CVS等;圖形化界面集成開發環境QT簡介。Linux下系統調用編程:如文件的基本訪問函數如打開、讀、寫、查找、關閉文件、權限控制、獲取文件信息等;進程系統調用如獲取進程ID、不同的方式system、exec、fork建立新進程、信號機制、進程終止等;線程的建立、取消、退出、同步和互斥等;進程間通信操作如共享內存、信號量、消息隊列、映射內存、管道、命名管道、網絡通信Sockets等。

3.內核分析。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內核體系結構和Linux內核簡介、Linux內核啟動過程;Linux進程管理如Linux進程控制塊PCB、Linux進程狀態、Linux進程創建和進程調度策略等;Linux內存管理如MMU、Cache、內存加鎖和保護、物理空間管理、內存的申請和釋放、虛擬內存管理、Linux分頁管理等;內核文件管理如Linux虛擬文件系統VFS、ext2和ext3文件系統、文件操作、proc文件系統等;Linux設備管理如字符設備管理與注冊、塊設備管理與注冊、塊設備的請求隊列、設備驅動程序、網絡設備等;Linux系統管理調用。

4.內核編程。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內核編譯過程如內核目錄結構、配置內核、編譯內核、啟動內核、查看內核狀態等;Linux內核模塊編程如內核模塊實現機制、內核模塊與應用程序的區別、內核模塊編程簡單實例、內核模塊插入、查詢、卸載等操作;內核驅動編程包括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驅動設備的注冊與管理、驅動設備模塊設計、編程、調試、編譯、插入、建立設備、用戶程序調用等。

三、Linux操作系統課程設置

由于Linux操作系統課程學習內容較多,且實踐性比較強,學生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吸收和消化。可將Linux操作系統課程拆分成兩門課程:Linux操作系統(上)主要講解Linux系統應用及編程、Linux操作系統(下)主要講解Linux系統內核分析及高級編程。此外,還可開設1~2個課程設計,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1.Linux系統應用及編程。可在大二下或大三上開設Linux操作系統(上),主要講解Linux基礎應用和應用編程。建議在學了C語言、操作系統、C++之后開設32~40學時(包括實驗課8~16學時)。

2.Linux系統內核分析及高級編程。可在大三上或大三下開設Linux操作系統(下),主要講解Linux內核分析和內核編程。建議在學了C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之后開設40~48學時(包括實驗課8~16學時)。

3.1~2個課程設計。Linux操作系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是學好這門課程的主要途徑。可在大二和大三期間做1~2個與Linux應用編程和Linux內核編程相關的課程設計,如網絡流量監測、嵌入式驅動程序開發等。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結語

本課程設置方案適合二本和三本計算機相關專業的Linux操作系統的教學,通過Linux操作系統的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統原理,還能提升學生編程能力,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或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文東戈,王旭.Linux操作系統原理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5):63-65.

[2]楊海鵬,魏巍.Linux操作系統的教學與實驗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23):60-62.

[3]梁正平,紀震.高校Linux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5):87-90.

[4]應毅.針對實際應用的Linux實驗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20):139-142.

[5]梁正平,申向軍,洪皓.Linux創新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2):127-131.

第4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 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漢字思維解析 非計算機專業留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漢字結構與漢字部首對留學生漢字學習的影響研究 基于計算機游戲技術的留學生入學教育模式探討 醫學院校外國留學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與探討 初級階段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研究 醫學留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調查及分析 留學生全英計算機實驗教學研究 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留學生的漢字教學法 面向華裔留學生的漢字學習文本的獲取 加強高頻漢字的學習 提高留學生寫聽讀用能力 計算機輔助美術教學的數字化學習理念研究 對日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策略 淺談零基礎留學生的漢字教學 留學生書法課中的漢字教學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與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的關聯 計算機編程類課程輔助學習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中的網絡學習板塊分析 多種學習理論視野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探究 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中的協同設計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百度百科.計算機輔助教學詞條.

[3]Sternberg,R.J.&Wagner,R.K.1982).Automatization failure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Topics In Learning&Learning Disabilities,2(2),1-11.

[4]陸炳甫.如何利用電腦輔助中文閱讀[J].世界漢語教學,1996(1).

[5][6]葉淑儀、王瑞.電腦輔助中文教學的心理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0).

[7]Mayer,R.E.,&Moreno,R.(2002).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2(1),107-119.

[8]Kuo,M-L.A.,& Hooper,S.(2004). The effects of visual and verbal coding mnemonics o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2(3),23-34.

[9]Baddeley,A.(1986). Working mem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0]SchnotzW.,(1993),Some remarks on the commentary on the relation of dual coding and mental models in graphics comprehension,Learning and Instruction,3,111-155.

[11]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12]謝錫金,祁永華,羅陸慧英.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漢字的理論與設計[A].首屆小學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4,08.

[13]徐通鏘.“字”和漢語的句法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1994(2).

第5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近年來C語言作為計算機語言在國內外得到迅速推廣應用,在程序語言使用中排名第二,只和排行第一的JAVA語言相差甚微。其功能豐富,表達力強,使用靈活方便,目標代碼運行效率高,兼有高級語言與低級語言的許多特點,幾乎所有操作系統都支持C語言開發。“C語言程序設計”在高校相關專業往往是編程的入門課,從“門外漢”變成“門內漢”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習基礎概念、編程知識、編程方法,還需將自己的智慧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代碼,這個轉換過程需要我們學會用計算機的思維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學習C語言、設計算法、編寫程序的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引導和培養的過程。

1 教學現狀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一般在大學低年級開設,該階段的學生大多數沒有編程基礎,甚至于一些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也似是而非,僅停留在計算機的使用上,對于計算機能夠實現各種操作的原因不了解。剛開始許多學生認為學習編程和學習應用軟件的使用一樣,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夠成為編程“高手”。而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編程的入門課,首先必須講授編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常量、變量、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等。這些內容相對顯得枯燥,部分性急的學生要耐心學習。因為這些內容是編程的基礎,需要學生深入掌握,由此對學生的心理就要有所把握。

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有些學生慢慢跟不上進度,課上聽得懂,但自己編程就不知從何入手,究其原因,其一是對算法沒有掌握,其二是對這門語言了解不夠。算法是編程的思路,有了算法,才可能寫出程序,如果學生對算法不理解或者掌握不夠,則直接影響編程。除此之外,如何將現成的算法用C語言描述出來,許多學生仍然不很熟悉。

2 教學內容與目的

C語言的教學是從常量、變量、運算符、表達式等基本概念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與計算機溝通交流的初級階段。這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這些基本概念,還需要讓學生理解這些就是編程的素材。C語言解決的所有問題最終都需要用語句來描述,而語句是由這些語言要素所構成,怎樣把常量、變量、運算符、表達式靈活地組合成解決問題的語句,是編程的關鍵。類似我們把漢語的一個個單詞組合成表達特定含義的語句,C語言的常量、變量、運算符、表達式相當于詞匯,將它們組合成完成特定要求的語句。在結構化編程中,學生只能從總體到具體,逐步細化、逐步分解,只有知道計算機能夠執行什么后,才能寫出算法乃至程序。

學習編程語言很難像學習漢語一樣,時時都有一個環境,只在課堂的時間接觸C語言,熟悉的進程必然緩慢。課堂的作用僅在于接觸、理解,而真正掌握則需要自己盡可能多的應用所學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語言的編程能力不是看出來的 ,不是聽出來的,而是自己動手練出來的”。一個人知道很多漢語詞匯,但不能將它們連成通順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思想,說明這個人表達能力不行。學習編程的過程中,如果只知道基本概念和知識,而不能靈活的用來解決問題,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掌握基礎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它們編寫程序,讓計算機完成我們交付的任務。

3 教學方法和策略

計算機只執行程序,不能告訴我們如何解決問題。我們編寫程序,就需要考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且讓這些思路和方法能夠在計算機上實現,這就是設計算法、編程。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理解這些思路和方法,逐步接受計算機的思維方式,熟悉編程語言。

3.1目標定位

根據C語言的特點,將教學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本語言要素,包括常量與變量、數據類型與操作符、程序的基本結構、數組與指針、函數;第二階段是高級程序設計要素,包括結構體、變量的作用域、模塊化程序設計、文件;第三階段是課程設計,要求學生解決一些實用的問題。

第一階段的教學可以為每章列出一個提綱,指出重點和難點。例如,講授“操作符與表達式”時,重點強調C語言的許多語句都是通過表達式來描述,運輸符的優先級和結合律是表達式的核心,如果牢記了運輸符的優先級和結合律,在讀懂程序的過程中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數據類型、變量、常量則一帶而過。這樣既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又避免學生因過于繁雜的內容失去耐心。又如,講解數組與指針時,區分數組名與指針變量的相同與不同,許多學生還會糾結引入指針的必要性,但通過解釋類似郵件快遞的具體地址與慣常用名在收件速度上的不同,則增強學生對指針變量的理解。總之,難易結合,通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解釋復雜問題,需要死記硬背的基本概念則通過讀程序、改寫程序得以加強,由此為自己編寫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語言要素的基礎上展開。這時可以延續前面的教學模式,用少量的時間對知識要點大致講述,不過多涉及細節問題,布置較大的案例程序進行分析和練習,總結所學知識。本階段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要求學生讀懂程序,再修改部分程序、觀察程序的運行結果,然后要求學生對解決類似的問題嘗試著編寫程序,最后擺脫開熟悉的命題,提出完全陌生的問題讓學生解決。

第三階段是課程設計,教師提出的選題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既實用又不至于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例如,編寫學生學籍管理、輸出企業的人事管理等。該階段是對前期學習的總結。

3.2設立案例庫

案例庫的質量將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案例必須:

1)典型性,能夠覆蓋課程的相關知識點。

2)實用性、趣味性,便于調動學生的興趣。

3)針對性,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

4)系統性,案例間要相互聯系。

例如,講解數組與指針的時,列舉了一個例子,給出利用下標法編寫的程序,要求學生修改為利用指針編程。另外,提醒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一維數組和二維數組。

例題:已知5個學生3門課程的成績。求:(1) 每個學生平均成績;(2) 每門課程的平成績;(3) 總平均成績。

思路:

1) 定義二維數組score[5][3]存儲成績;

2) 定義一維數組st_aver[5]存學生平均成績;

3) 定義一維數組cu_aver[3]存課程平均成績;

4) 定義變量aver存儲總平均成績。

源程序:

#include

int main()

{ float score[5][3];

float st_aver[5],cu_aver[3];

float sum,aver;

int i,j,t;

for(i=0;i

{ printf(“input a shudent score:”);

for(j=0;j

scanf(“%f”,&score[i][j]); }

for(i=0;i

{ sum=0;

for(j=0;j

sum=sum+score[i][j];

st_aver[i]=sum/3;}

for(j=0;j

{ sum=0;

for(i=0;i

sum=sum+score[i][j];

cu_aver[j]=sum/5;}

sum=0;

for(i=1;i

sum=sum+cu_aver[i];

aver=sum/3;

for(i=0;i

printf("%6.1f",st_aver[i]);

printf("\n");

for(i=0;i

printf("%6.1f",cu_aver[i]);

printf("\n");

printf("aver=%f\n",aver);

return 0;}

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自己編程,除了布置課后作業,課堂上的練習也非常必要。因為教師很難控制課后學生到底用了多長時間去編程或思考編程,但是讓他們在課堂上的練習又要占用大量時間,這和緊張的課時有沖突,作者認為比較折中的辦法是編程時教師多用板書,由此在板書過程中帶動學生跟著思考,部分代碼教師可以特意空出來,告知學生這部分代碼要做什么事,然后可以由學生補充完整。

3.3項目教學策略

“大任務”與“小事件”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所謂“大任務”是指能夠結合大部分知識點,并具有實用性,它是學生在經過C語言程序設計第一、二階段的學習后,必須完成的項目。所謂“小事件”是某個具體知識點,可以是語言要素,也可以是一小段典型案例(例如,選擇排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事件”是“大任務”必要的準備,是實現“大任務”的基礎;“大任務”是“小事件”的延伸和拓展,是“小事件”的綜合運用,兩者相輔相成。

例如,在完成第一階段語言要素的講授后,就布置課程的綜合設計題目――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將“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事件”,并標注出每個“小事件”涉及的知識點、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著重點,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使學生有目的的吸取知識,提供學習效率,然后通過這個項目,將所學知識整合起來,完成一個實用系統。由此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并更加激發其學習興趣。

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索,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4 結論

第6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分層教學;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37-02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從事計算機軟件設計、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硬件維護的專門人才。因此,程序設計語言是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重點學習內容。近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已應用到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對從事軟件程序編寫的“藍領”人才,可以說,軟件程序編寫的“藍領”人才是當前和未來幾年的緊缺人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應承擔起培養合格的初、中級軟件程序員的任務,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的軟件設計“藍領”人才。然而,當前國內軟件設計人才仍呈現缺口大、需求旺盛的狀況,軟件設計人才短缺的現狀依然存在,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都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這是由于一些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生源素質下降。擴招使得一些低分的考生進入高職院校,導致學校生源素質整體下降。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的學生在知識水平等方面素質個體差異很大,給日常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而現行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模式,同一個班級甚至多個班級集中上課,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另外,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數量大規模增加,而教師的數量并沒有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相應地增加,導致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每位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要同時給上百甚至幾百個學生授課,教師疲于上課,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和監督,使得基礎好、想學習的學生由于學習中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慢慢地對程序設計課程失去信心,基礎差或不想學的學生更由于缺少監督而放棄學習。

其次,對實驗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教師在教學中多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驗實踐教學方面的引導和啟發,學生上機實驗的目的性不強,任務不夠明確。往往一個教師一次課要指導幾十個甚至一百多個學生上機實驗,對學生實驗操作過程、實驗內容難以控制,不能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再次,教師對程序設計教學認識的不足。以培養從事軟件設計的“藍領”人才為目標的高職計算機專業,應將程序設計教學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然而,很多教師都認為講完一門程序設計語言課后,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從而不再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近幾年程序設計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實施分層教學,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

分層教學即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在教學活動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計算機專業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分層沒有數學、英語等基礎課分層那么簡單。首先是教師的準備。一方面,在學期開學之前,承擔程序設計教學任務的學科組教師應與班主任或輔導員一起,根據學生的成績、興趣、能力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初步分層,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其中,A為較優層,B為中等層,C為較差層,這個分層結果不對學生公布,只作為最后分層的參考。另一方面,應從學科組中選擇一名較優秀的教師承擔C層次學生的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學科組的人員一起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教學任務、教學目的、教學措施、考核措施、評價方法等。其次是學生的選擇。在開學后的前三個星期,承擔不同層次教學任務的教師,應交替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講解程序設計課程,要求學生都要聽講,并根據聽課效果,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決定自己適合在哪一層次學習。再次,學科組應根據初次分層結果,并結合學生自己的選擇結果,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對部分學生的選擇進行調整,將最終分層結果向學生公布,并要求學生在自己所處的層次學習。

經過分層,A層次的學生學習認真,學習自覺性高,因此,在教學上一般可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平時在教學中可多給學生補充課外習題,包括全國計算機水平考試初、中級程序員的程序題,并鼓勵他們參加全國計算機水平考試的初、中級程序員考試。B層次的學生是一些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都一般的中等生,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在教學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課外習題,鼓勵他們參加計算機初級程序員考試或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C層次的學生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教學中,教師對他們要有耐心,要求要適當降低,只要能滿足高職教學要求即可,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通過分層教學,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力,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收獲。另外,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部分學生所在的層次進行動態調整。同時,同一學科組的教師要團結合作,把程序設計教學看作是整個學科組的事,而不是幾位代課教師的事,群策群力,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合格的軟件設計人才。

推行導師負責制,

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

推行導師負責制,可以為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提供更為全面的指導和幫助。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量的學生可以進入高校學習。剛進入大學的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他們在專業興趣、專業思想、專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模糊認識。筆者在給學生講授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時,經常會有學生提出“為什么要開這門課”、“學習這門課能干什么”之類的問題。所以,我院在開設程序設計課時,推行了導師負責制。導師由熟悉程序設計語言、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包括已承擔講授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師),每名導師負責15名(最多不超過20名)左右的學生,并且包含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導師要與承擔程序設計教學任務的教師一起共同制定每個層次學生的課程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還要協助任課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目的、教學措施等課堂教學手段。

導師還要對所指導的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輔導。在對學生進行輔導的過程中,首先,對部分學習能力差、不愿學以及不知道怎樣學的學生,應指導他們盡快適應課程和專業學習要求,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其次,應根據所指導學生的不同層次,依據課程進度,每周布置適當的同步練習,可以是多人一題,也可以是一人一題,并應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講解和總結。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導師要及時給予解答和輔導,對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要不定期給予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最后,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給所指導的學生布置并講解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計算機水平考試中的程序題,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參加考試,對考試通過的學生,應由系(部)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推薦并鼓勵學生到校外的軟件公司兼職,參與到企業的軟件開發中去。對學生在兼職中遇到的問題應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幫助,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所學課程的應用,又能夠使其了解自己所學的不足,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

加強實驗實訓課建設,

促進學生動手能力提高

高職院校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承擔著為社會輸送較高素質的軟件設計人才的重任。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生產技術操作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我院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編程能力,在注重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了實驗實訓課的教學,將實驗實訓教學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課程實驗,主要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一些同步實驗題,利用實驗課進行上機操作指導。另外,每個導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一些基礎性的實驗題,并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適當的上機操作輔導。除了上課以外,計算機機房在課余時間對學生是開放的,并安排有教師進行實驗輔導。這個階段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編程能力的培養,又要使學生養成規范編程的習慣。

第二階段為課程實訓或綜合實訓。是在程序設計課程結束后,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課程的綜合實訓。主要由導師負責,并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布置一些面向企業的綜合型、應用型項目,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第三階段為課程實習,利用暑假和暑假后的3個月,共5個月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到學校實習基地或相關企業參與程序設計工作,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編程能力和職業能力。這個階段主要由企業專家負責,導師協助管理,共同完成對學生編程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從事軟件設計的合格的“藍領”人才。

近幾年,我院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嘗試和探索。通過我們的努力,我院計算機專業2009屆、2010屆80%以上的畢業生從事軟件設計工作,并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扶持軟件產業,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建有自己的軟件園,這給高職計算機程序設計培養的軟件設計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高職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應努力適應高職教學要求和社會對軟件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中積極探索適合高職教學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軟件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麗峰.高職院校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9,(16).

[2]游貴榮.高職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3]劉宏群.構建高職英語課堂和諧教學模式[J].遼寧高職教育,2009,(2).

[4]陳冬妮.高職院校導師制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5).

第7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網絡應用;分層次教學;MOOC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6-0162-02

隨著我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積極采取靈活務實的軍事外交手段來提升國家和軍隊的國際影響力。為外國軍隊,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培養高素質的軍官,是我國軍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我軍軟實力的增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2]。

1 外訓教學的主要特點

外訓教學是外訓工作的重要部分,外訓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到外訓工作的成敗[3]。有別于內訓教學,外訓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1 教學語言以英語為主,其他語言為輔

雖然外訓學員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人種,有著不同的,但大多用英語交流。因此,在外

訓教學中,教員應全英語式教學,這就要求外訓教員要具備扎實的英語基礎。此外,也存在一些外訓學員不會英語,用他國語言交流。那么,不就需要譯員作為中間的紐帶,將授課內容傳授給外訓學員,還需要教員與譯員的密切配合,良好溝通。

1.2 外訓學員的差異性

來自不同國家的外訓學員在經濟水平、文化淵源、、學歷層次等有一系列的差異[3]。外軍學員都是各國國家經過嚴格的篩選與考核而推薦來受訓,因此學員具有良好的理論素質和實際動手能力。但由于各國經濟水平、宗教文化、軍事力量不同,所以導致外訓學員呈現著以下特點: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水平參差不齊、國情軍情文化習俗及不同、學習目的和意義不同。

2 開設《計算機基礎與網絡應用》外訓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的快速發展,未來的戰爭必將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中心的陸海空的聯合作戰。鑒于計算機技術在軍事戰爭中發揮的重要地位,我校對外訓學員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與網絡應用》這門課程。該課程的開設為提高外訓學員的計算機水平、為培養高素質、高標準的外訓學員奠定基礎。以下從兩個方面探討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性。

2.1 計算機技術在信息化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現代戰爭更趨向于陸、海、空的協同、聯合作戰,計算機已經成為戰場信息傳輸的神經系統,在作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外訓學員開始這門課程,一方面,讓他們更系統的學習計算機各類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工作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讓他們從實際應用出發,提高對計算機的實

際操作能力,包括對常用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通用軟件的操作以及基于網絡的編程等。最終,待外訓學員回國后,可以把所學的計算機知識遷移到自己國家,并在各自國家的軍事戰爭的信息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2 外訓學員對《計算機基礎和網絡應用》具有濃厚的興趣

我校的外訓學員是經過他國國家層層篩選推薦培訓的,具備良好的軍事素質、實際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4]。在計算機領域,外訓學員對計算機各類專業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計算機網絡編程及各類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具有強烈的興趣。外訓學員學習方向和目的明確,他們渴望掌握嫻熟的計算機專業技能,渴望能將所學計算機技能應用到日后的軍事工作中。

3 實施《計算機基礎與網絡應用》外訓課程的有效教學手段

3.1 實施分層次教學

由于各國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外訓學員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統一的教學模式

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外訓教學需求,所以分層次教學已成為外訓教學改革的首選。我們很早就對《計算機基礎和網絡應用》開始嘗試了分層次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措施分為:首先,在外訓學員入校后,采用下發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內容包括:是否學習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及其主要內容、對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操作的了解與掌握程度、對哪些計算機專業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問卷調查采用選擇與問答相結合的模式進行。

其次,通過問卷調查,已經掌握外訓學員的基本情況,將授課內容分為基礎課程和高級課程。基礎課程主要針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外訓學員開設,包括常用的辦公軟件和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高級課程主要針對基礎知識較好,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的外訓學員,開設程序語言設計等課程。

最后,在同一班次、同一課時開展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的最大弊端是容易產生“個體歧視”的錯覺。為了避免外訓學員產生“歧視”這種情況,并沒有將外訓學員分為初級班和高級班,而是在同一班次同一課時同時開展基礎教學和高級教學。首先對外訓學員授予基礎教學,并布置基礎教學任務。對在課上可以快速熟練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外訓學員給予高級課程的授課和指導。

有效采取分層次教學可充分地調動了外訓學員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提高了課程授課的質量和學生的動手能力,經過實踐檢驗,達到了良好的預期目標。

3.2 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該課程的授課內容覆蓋面廣,包括計算機的各類基礎知識。例如,office辦公軟件、操作系統、多媒體教學、數據庫、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等理論知識,可以讓外訓學員充分掌握和理解計算機的各類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外訓學員的計算機基本素質、拓寬知識面。

該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較好的外訓學員,授予高級語言程序設計、Flas設計、數據庫編程和計算機網絡編程等內容,提高了外訓學員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提高了外訓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

3.3 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采用了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包括研討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法。對于基礎薄弱的外訓學員,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對于具有良好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外訓學員采取研討式和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我們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外訓學員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外訓學員計算機的實際動手能力。

3.4 鼓勵外訓學員參加與計算機相關的各類活動

我校每年都開舉辦計算機文化節、程序設計大賽、計算機前沿技術講座等活動[5]。鼓勵外訓學員參加這些活動,一方面,可充分提高外訓學員的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鍛煉外訓學員實際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方面外訓學員更好的對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計算機基礎和網絡應用》這門課程在考試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筆試,將課堂表現、課程實驗、課后作業、期末測試納入課程最終成績,課程最終考核成績=課堂表現(10%)+課程實驗(30%)+課后作業(10%)+期末測試(50%),充分考查了外訓學員的綜合能力。

基于上述有效措施,《計算機基礎和網絡應用》課程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外訓學員在學校舉行的各類計算機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4 實施《計算機基礎與網絡應用》外訓課程的幾點思考和設想

雖然本課程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外訓學員計算機的技術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為此,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可嘗試以下教學手段。

4.1 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教學資源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手段,可提供給學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自主學習。因此,將授課內容制作成網絡教學資源已是大勢所趨。網絡教學一方面為外訓學員提供了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讓外訓學員根據各自興趣,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借助這個平臺,可以方便外訓學員與教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4.2 積極采取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大學將發展MOOC作為學校的“重大發展戰略”,加快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共享,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6]。因此,在外訓教學中開展MOOC和翻轉課堂混合的教學模式,可以進一步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拆解課程內容,豐富課堂活動,促進教員和外訓學員之間的良好溝通,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效率。 當然,將MOOC和翻轉課堂混合的教學模式必須考慮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翻轉課堂活動及在線學習行為與課堂教學行為三方面的銜接關系。

5 結束語

本文從外訓教學的特點出發,結合《計算機基礎與網絡應用》課程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在課程實施過程采取的有效教學手段,并給出了在未來外訓教學過程中可采取的創新性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 何奇松. 中國軍事外交析論[J]. 現代國際關系, 2008(1).

[2] 郭新寧. 試論軍事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J]. 外交評論: 外交學院學報, 2009, 26(3).

[3] 楊巖峰, 王金柱, 崔平. 淺談提高外訓教學質量的幾點認識[J]. 讀寫算(教師版): 素質教育論壇, 2012(18).

[4] 程廣利, 蔡志明, 尹敬湘. 研討式教學法在軍校外訓教學中的應用[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10, 33(3).

第8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軟件職業開發人員就業市場現象目前軟件開發人員就業市場存在兩個突出現象:一方面合格的軟件開發人員需求量不斷擴大,大量的用人單位在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人才的同時還必須承受自己培養的合格人才由于稀缺性所帶來的人員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每年畢業的本專業學生卻由于所學知識、技能與需求脫節往往長時間找不到工作。普遍高校走的都是“通才”教育道路,人才結構缺乏層次和特點,學生能力與行業需求缺乏交集,導致越來越多的軟件中端人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2](P11-14)3.軟件職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國現行高校教育體制仍然是以理論基礎學習為主的學科體系下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培養的軟件人才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單一知識的學習,忽略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重視個人學術能力,忽視團隊協作精神,輕視開拓創新。隨著信息的進步和社會的日益競爭,計算機軟件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需要設計型、研究型的人才,而且需要綜合應用型的人才;不僅需要開發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服務型、創新型的人才。社會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會其一不知其二,有理論沒技術的大學畢業生無法與社會需求對接。當前我國軟件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3](1)重理論輕實踐。我國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多年變化不大,只重視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忽視了實踐操作能力尤其是最新IT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并且這些課程均為理論性課程,與IT企業的具體要求還有差距。即使是成績全部優秀的學生,如果沒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具備一定的產品開發經驗,也無法滿足IT企業的用人要求。(2)以教師為中心。工程教育目標模糊、教師缺乏工程經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不強。現有課程體系中,教師作為主體,在理論教學中占用所有時間講解理論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在實驗課程中,教師規定題目,給出完成思路和編程結果,學生主要重復輸入代碼過程。在課后習題中,教師給出題目,并在課程教學時間專門以習題課解答,學生容易出現抄襲。(3)現有工程教育培養方案設置不合理。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培養方案設置的專業課程里,單科性課程太多,理論分析學時過多,過分注重單學科課程的理論性和知識的系統性。相反,培養學生工程綜合能力的課程少,訓練學生的直觀判斷力和工程經驗、工程意識的教學環節少,強調學科知識間交叉和綜合性的課程少。(4)培養方向模糊。我國一些重點高等院校以及普通專科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基本相同,培養目標類似,培養方向模糊,軟硬兩方面的知識兼顧,完全是“通才”教育,不能夠體現專業特長。(5)教學內容落后。隨著IT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大批國際流行的軟件產業最新發展技術由于多種因素不能及時進入教學領域,教學內容落后,教材更新緩慢,致使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已經落后過時,畢業生須接受企業再培訓、再教育,才能夠勝任工作。

基于雙新人才計劃的軟件職業人才模式構建思路

該方案以“新知識、新技能”為核心,根據企事業單位對計算機軟件人才的實際需求,整個培養方案分為三個階段(初級,中級,高級)和兩個部分(理論知識和項目實訓)。1.理論知識先行理論知識的授予按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初級階段)的學習是基礎知識的學習,該階段要求學生理解信息系統的定義、組成、發展模式及建設模式;了解軟件的定義和組成、生命周期及軟件開發的過程和質量控制原則;要求學生掌握信息化基礎知識和軟件開發的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基礎語言Tur-boC的使用和實踐,面向對象語言Java的使用、實踐描述型語言DHTML的使用和實踐及解釋型語言Javascript的使用和實踐;了解IT相關的專業英語,能夠在翻譯軟件的幫助下閱讀大量英文的專業性科技文獻并大致了解含義;牢記軟件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對職業發展結合自己的現狀制定發展規劃,熟練掌握常用軟件的使用。第二階段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軟件開發、測試和實施等過程涉及的各種技能和知識,對軟件技術發展的過程有清醒的認識。閱讀大量的相關專業英語文獻,能夠獨立寫作英文注釋和英文專業文章。具備軟件專業從業人員的職業修養和素質;掌握各種實際情況下的職業技能。第三階段的學習能使學生熟練掌握信息系統的售前、開發和售后等過程涉及到的各種技能和知識;了解需求分析、項目管理的各種技能和知識。能夠獨立進行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具備軟件高級從業人員要求的職業修養和素質。2.項目實訓的職業拓展性推動新的模式生成(1)精準的目標設置策略。突破傳統的“教師規定題目,給出完成思路和編程結果,學生主要重復輸入代碼過程”的實訓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4]學生通過參與項目的設計與開發,掌握最新的技術,了解企業的文化,熟悉企業的運行機制,能夠按照企業管理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畢業前具備企業人的素質。(2)趨于完善的實施方案定制。采用梯度式實訓,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實訓成員由雙新辦的專家、學校專業核心課老師及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畢業班學生,雙新辦專家和老師擔任項目經理。六個學生為一組,每組對應一個組長和一個項目,組長負責考勤,寫工作日志。實訓開始先進行案例教學,給出一個典型的實用案例及完整解決方案和相關文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企業項目開展的流程;然后給定每個項目的需求文檔、測試報告表格、代碼編寫規范、對話設計規范、調試用例設計規范、原型設計規范。在項目經理的監督和適當地指導下,要求學生參照事先給出的實用案例和依照企業管理的標準按時按量完成項目的實訓。

總結

第9篇:計算機編程初級教學范文

關鍵詞:信息素質;計算機教學;分層次;多階段;基于信息系統

引言

現代戰爭已經進入信息化戰爭時代。信息化戰爭是指發生在信息時代,以信息為基礎、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戰爭工具的戰爭,是指一切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并通過信息技術倍增了作戰效能的作戰樣式。[1]軍校作為培養部隊指揮員的搖籃,是軍隊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深化基于信息系統的院校教學訓練改革,特別是計算機教學改革,有助于推進基于信息系統的軍校學員信息化素質提升,是著眼形成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培養造就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的重要舉施,是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加強和改進信息化條件下軍隊各項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重要手段。

軍校學員信息素質內涵特征

信息素養作為新軍事革命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化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人是戰斗力第一要素,以信息化為核心和本質的新軍事革命對軍人也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掌握軍事知識技術,而且需要具備較強的信息素養,從而在及時分析、提煉和處理海量信息、迅速作出判斷和反應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

1.信息素質一般內涵

信息素質的概念首次使用是在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向美國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提案中。[3]

自20世紀90年代信息素質概念傳人我國以來,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介紹和研究。其中王吉慶教授結合我國教育國情,提出信息素質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所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取、利用、開發信息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常識和信息能力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社會共同的評價。[4]

信息素質具有層次分明,強調普及,注重操作和發展性的特點。信息素質可以分為公民信息素養、應用信息素養、開發設計信息素養三個層次。強調普及即普遍存在,無絕對權威。注重操作即信息素養集中表現在操作能力上,具體落實在使用與操作上。信息素質的四個培養途徑是: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管理教學和社會家庭中的信息教育。

2.軍校學員信息素質特征

未來戰爭中,信息對抗貫穿戰爭全過程。軍校學員作為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指揮官,提高和加強他們的信息素質,也是軍校教育最基本的需要。在軍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員較強的信息能力。一是信息系統使用能力。信息系統的使用能力范圍廣泛,包括正確操作信息系統的能力、根據需要選擇軟件并熟練使用的能力。二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以各種形式發現、評價、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5]

軍校學員作為承擔未來信息化戰爭的主要軍事作戰人才,其信息素質內涵具有其獨特性,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心理等五個方面。其中,信息意識是前提,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心理是保障,信息道德是準則。[6]

信息意識是指學員對信息的敏銳感受性和持久注意力,決定了學員在捕捉、判斷、利用信息中的自覺性。信息知識是信息資源開發中積累的認識和經驗總和,是一切同信息有關的理論、認識和方法。軍校學員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識包括信息基礎知識、信息安全知識和信息戰知識。信息能力是指學員對信息系統的使用以及獲取、分析、加工、評價信息并創造新信息、傳遞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個信息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信息心理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所帶信息的主觀反應,軍校學員信息心理主要包括信息心理攻擊和信息心理防護兩個方面。

軍校計算機教學現狀

軍校學員信息素質教育是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7]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當今社會上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針對基于信息系統的未來戰爭需求,對未來指戰員的軍校學員信息素質的高要求,當前軍校計算機教育教學現狀仍有許多不適應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計算機教學內容滯后于信息技術發展狀況,不適應學員信息掌握現狀。當前軍校計算機教學內容更新速度較慢,明顯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特別是對于云計算等最新技術涉及較少。

二是計算機教學形式單一,不適應多樣化信息化教學和信息傳媒發展。當前軍校計算機教學仍停留在課堂多媒體教學和上機實驗方法上,相對單一的計算機教學形式明顯不適應。

三是計算機教學進展不適應學員信息應用能力要求。當前計算機教學進展特別是信息應用能力、信息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等方面的教學不夠,不能較好適應學員基于信息系統的信息作戰和應用能力要求。

分層多階計算機教學方法

計算機教學是提高大學生信息能力,提升學生利用計算機實現對信息的采集、處理、應用,從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應不斷創新計算機教學方法,改革計算機教育教學,實行分層次多階段的計算機教學方法,努力提升軍校學員信息素質。

1.分層次計算機教學

分層教學是指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與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標準,旨在讓所有學生都能夠通過努力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即通過最佳的學習狀態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8]可針對學員類型、信息基礎和專業特點三個方面對學員信息素質培養進行分層次的計算機教學。

一是按照學員的合訓和非合訓培養類型制定學員信息素質培養計算機教學計劃。我軍在部分院校實行了對部分本科層次初級指揮生長干部實行“學歷教育合訓、任職培訓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9]合訓與非合訓的學員培養類型的信息素質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應當制定不同的計算機教學計劃和內容。合訓學員作為未來初級指揮軍官側重于信息能力的綜合應用,非合訓學員作為技術軍官更側重于信息技術提升培養。在計算機教學中針對合訓學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加強信息知識、意識和道德的基礎上,加強基于信息系統的信息應用能力,信息心理的培養,主要包括軍隊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戰爭武器應用操作等實用型技術;針對非合訓學員應當提高信息化應用綜合素質,主要是計算機文化基礎,多種編程語言應用,數據庫、網絡等綜合信息技術應用。

二是根據學員入學時的信息基礎制定計算機教學計劃。在軍校學員入學初期進行全面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將新學員的信息基礎分為A、B、C三類。按照信息基礎分類制定不同的計算機教學計劃,結合計算機等級考試和選修課程適時調整計算機教學計劃,實現全體學員信息素質穩步同步提升。

三是依照學員所學習專業與計算機相關的緊密程度制定計算機教學計劃。根據學員所學專業同計算機相關緊密程度分為計算機緊密專業、相關專業和一般關聯專業。計算機緊密專業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工程等與計算機專業非常緊密的專業,計算機相關專業主要包括電子專業、通信專業等運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較多的專業,計算機關聯度一般專業主要包括非理工科專業等其他專業。其中,計算機緊密專業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體的課程教育體系,計算機相關專業主要以計算機編程,網絡技術為主體的計算機及信息應用技術信息應用能力的計算機教學體系,計算機關聯度一般專業主要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相關信息理論知識為主的信息意識培養計算機教學體系。

2.多階段計算機教學

多階指將課程教學體系分為初階、中階、高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10]按照軍校學員信息素質培養要求,結合軍校計算機教學實際,制定多階段逐步晉級的計算機教學計劃,以信息能力為核心的計算機應用和信息技術為主設計信息基礎應用階段,信息綜合應用階段和基于信息系統的作戰能力階段由淺入深的三個信息應用能力階段。

信息基礎應用階段主要是以計算機基礎知識、信息技術基礎和相關實驗實踐活動為核心的信息知識和意識培養,結合計算機一級考核,加強信息意識選修課程要求,從而實現信息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信息意識養成。

信息綜合應用階段主要是以計算機編程語言學習與實驗,數據庫、網絡、計算機仿真技術為主的信息知識學習和信息能力培養,結合計算機二級、三級考核,加強信息意識和能力選修課程要求,著重關注信息技術等學科競賽,從而實現信息知識掌握和信息意識養成。

基于信息系統的信息應用能力階段主要是結合現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水平,熟練掌握信息化武器的操作,通過任職課程和選修課程強化信息心理、道德和意識,特別是加強信息戰中網絡戰的信息安全意識和心理戰的信息心理防護意識。

為了提高學員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的塑造和培養,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建設氛圍,通過舉辦計算機文化節,創建信息創新中心,設立信息安全中心,計算機興趣小組等活動和組織實現全體學員信息素質培養,同時在合訓分流教育、任職教育和輪培訓等職業教育中引入專門信息教育教學活動,著重培養立足于任職需求的基于信息系統的未來信息作戰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

3.試點教學實踐

通過在某學院15個專業從2010年推行分層多階計算機教學,計算機等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提高近5%,同期課程考試成績平均分提高了4分,同期大學及以上級別學科競賽活動獲獎項目等級明顯提升。通過在任職培訓引入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課程,學員反應映普遍良好,特別是以計算機文化節為主的校園信息文化氛圍培育活動對學員信息素質培養提升效果明顯。后一階段,將結合學員學分制深入改革契機,將制定信息素質培養評價體系,推動信息素質培養活動和成績納入人才培養學分體系中,從體制上確保信息素質培養長效深入貫徹落實。

結論

新時期新階段我軍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深入推進,基于信息系統的作戰能力需要迫切加強,改革改進軍校計算機教育教學方法,提升作為未來信息戰爭指揮員的軍校學員信息素質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參考文獻:

[1]戴清民.信息作戰概論[M].北京:出版社,1999.

[2]吳宏,殷銀芳.關于軍校學員的信息素質教育[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4):116-117.

[3]Behren s,S.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22.

[4]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王猛,李一孌.關于軍校學員信息素質教育的探析[J].科教文匯,2009(9):96.

[6]宋明武,楊世松.信息素質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5):63-73.

[7]鄧曉軍,李長云,彭國新,等.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信息素養的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2(19):56-59.

[8]鄭春瑛.分層教學在高職《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65-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福利 | 91色久| 免费区欧美一级毛片精品 | 小泽玛利亚的一级毛片的 | 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 久久综合久美利坚合众国 | 一级在线毛片 |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久久人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一级片在线观看 | 91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99在线的| 男女那个视频免费 | 日韩美女免费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神马午夜-午夜片 |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m3u8 | 国产vs久久 |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 欧美高清免费精品国产自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视频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伊人色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 天干夜天天夜天干天ww | 九九综合九九综合 | 欧美做爰野外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热99 |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美女黄色免费看 | 日韩久久综合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国产亚洲 |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 欧美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