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溫室氣體解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現存問題;解決方案
一、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現存問題
(1)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規章制度是管理好機房的基礎,對保證正常的實驗教學秩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個高校針對上機學生、機房管理人員、設備負責人員都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在相關制度中明確了相應的處罰辦法。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這些制度卻沒有很好的融入實際的管理之中。(2)計算機實驗室人員隊伍現狀。由于實驗室工作不太受重視,實驗人員的待遇較低,職稱評定難,深造機會少,得不到重視和認可。目前我國高校的計算機實驗人員隊伍整體結構不盡合理,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知識老化,高學歷、高職稱人員從事實驗室工作的較少,部分實驗人員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工作質量意識欠缺,實驗教學水平較低。(3)計算機病毒泛濫。計算機病毒一直以來都是高校計算機實驗室最頭痛的問題,因為病毒大多數都具有很強的復制能力,能夠通過網絡和U盤、移動硬盤等磁介質傳播,開機聯網后數據包會不斷發送和校驗數據,大量耗費系統資源,大大降低整體網速。(4)學生上機疏于管理,問題多多。由于高校計算機上課時多是大班百人同時上機,而授課老師和計算機實驗室人員卻人數有限,對學生玩游戲不用心聽講行為的相加以制止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聽之任之。(5)部分外設設備損壞嚴重。由于高校學生眾多,雖然很多學生也有自購的電腦使用,但是高校的計算機實驗室還是處于超負荷運轉,因此鼠標、鼠標墊、鍵盤、耳機、USB插孔這些計算機的外設設備在高校計算機實驗室損壞嚴重。有些機房更是發生了鼠標和鍵盤的偷竊事件。
二、解決方案
(1)加強管理制度執行力度,嚴格懲處違規行為。加強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加強管理制度執行力度,嚴格懲處違規行為。不管是學生還是計算機實驗室管理人員、任課老師,只要其違反制度都按照相關處罰規定給予處罰,實行零容忍。(2)加強計算機實驗室人員隊伍建設,提高業務水平,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需要。但由于種種原因,高校計算機實驗室人員的整體素質已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應該采取一定措施,培養出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實驗技能的高級實驗技術人員,作為計算機設備使用、管理、維修、保養的骨干,以適應高校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計算機實驗人員的整體素質。(3)實驗室計算機病毒的防治。目前防范計算機病毒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計算機病毒及其危害性的教育,增強防范病毒的意識,有了病毒能及時追查、清除,不致擴散。二是對于確有必要使用的外來程序或磁盤,應先進行殺毒,禁止使用不明來源的軟件,謹慎使用必須的共用軟件和共享軟件,防止計算機病毒的擴散與傳播。三是定期與不定期地進行磁盤文件備份工作,重要的數據即時進行備份,以備重新裝入,免致永久性丟失數據。四是技術方面,主要是通過安裝病毒防控軟件,將預防軟件常駐內存機內,開機即可起用。(4)加強上機學生的管理。學生上機學習時,各位授課老師首先要強調計算機學習的重要性,然后使用教學管理系統將所有計算機設置為監控學習狀態,開始授課。在授課期間,計算機實驗管理人員利用監控系統監控每臺學生機,一旦發現其脫離監控,立即利用遠程控制系統關閉其計算機,并到其所在機位了解情況。學生在授課老師解除監控,自由練習時,授課老師和計算機管理人員要加強巡回檢查,一方面回答學生的疑問,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是否在上網玩游戲、聊天,從事與學習不相干的事情,已經發現立即予以制止。(5)加強外設設備的管理和監控。首先,對于鼠標墊和鍵盤這些可移動的設備,最好采用固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盜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跌落影響其使用效果。其次,在計算機實驗室設置監控探頭,定時檢查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情況,發現粗暴使用鼠標、鍵盤、耳機的學生時,立即使用網絡廣播予以提醒和警告。同時在經常性對外開放的計算機實驗室最好不要使用可伸縮的耳機或者不要配備耳機。最后,建立計算機外設備專用臺賬,定期檢查計算機外設設備情況,及時維修保養,延長其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段紅峰,方莉.對于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現存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案的提出[J].中國電力教育.2008(8):108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解決方法
1、前言
在擴大內外需求的國情下,制造就業機會,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帶動產業發展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建筑業在國家經濟中占據著性當大的比重,它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在增加國民就業機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功勞。建筑業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不安全的因素多,工作條件也比較差,因而存在著巨大的危險性,而且預防的難度大。絕大部分從事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員,主要是涌入城市的農民工,他們缺乏安全保護知識,嚴重違反操作規則。又因為部分建筑施工企業不注重安全管理的原因,導致了安全事故經常發生,造成嚴重的后果。鑒于建筑施工安全的問題,應制定與之相關的措施,遏制這種形勢的延續發展。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建筑市場不規范
建筑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不規范行為,有些施工未經許可,質量安全還存在問題,就擅自進行施工建設。許多工程項目存在著搶工、趕工,隨意壓縮施工期限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形象工程和一些房地產的開發工程,虛假招標、暗箱操現象嚴重,違反了建筑法。
2.2 建設各工程實體不明確安全責任
工程建設涉及眾多的經濟實體以及單位,如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等。施工的主體領導不重視安全施工的問題,導致了施工人員沒有履行安全責任,或者安全責任不明確的現象。建設各工程實體應樹立安全管理的理念,把好質量關,始終把質量安全工作擺在首位。
2.3 安全管理監督力度不夠
安全專業人才嚴重,待遇也相對較低。當前,許多地方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突擊性檢查,管理不規范,嚴重缺少日常的安全監督管理。缺乏專門管理安全問題的人才,安全管理人員素質差、不熟悉相關法律以及安全任務不明確等。
2.4 安全生產的資金投入不足
安全生產資金包括安全技術、安全設施等項目的投入,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如果安全資金投入不足,就不能完整地進行安全施工。
2.5 安全生產技術落后
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施工企業接受了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工程,這無疑給施工安全管理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但是建筑行業的安全生產的科學技術又相對落后,建筑業面臨著發展與創新的雙層任務。
2.6 安全管理意識淡薄
部分建設單位的管理人員逐漸年輕化,安全意識淡薄,缺少安全施工的經驗,不按程序辦事。施工單位專業技工少,施工人員缺乏安全生產意識,建設單位不注重質量安全監督,未辦理施工許可便進行施工。安全管理意識淡薄還表現在部分建設單位涉及違規暗箱操作。這些現象都導致了重大施工事故經常發生的可能性,埋下了建筑安生事故的隱患。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對策探析
3.1 加強安全教育培訓
加強安全教育工作,健全施工企業的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安全教育工作的重點是要加強一線施工人員的教育培訓,使他們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從而保證他們的安全。安全管理人員需要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識和法規、提高自身的安全操作技能。建立安全監督管理機構,保證安全教育培訓及時到位,努力建立安全、長效的生產機制。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操作規范,針對安全意識差、文化素質低的建筑工人進行基礎知識的培訓。鼓勵員工參加培訓,建立獎勵機制,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3.2 規范建筑市場行為
要從根本上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就必須規范市場行為,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嚴格把關招投標、施工許可等環節,整頓建筑市場,清除不符合安全生產的建筑企業。建筑行業要完善體制改革,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管理制度,加快創建安全生產的法律,使安全工作有效實施,形成安全生產鏈條。
3.3 樹立新的安全經濟觀
樹立新的安全經濟觀,以安全就是效益指導安全教育工作,讓建筑施工企業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改變企業的對于處理安全問題的被動性。建筑施工企業必須提高自己的企業安全意識,對社會負責、對員工的申明安全負責,才會獲得社會和人民的認可,從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間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4 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
在施工中采取有效地安全技術措施,必須做到安全檢查和安全防護。對于安全檢查,就要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安檢內容和確定安檢人員。針對施工過程的各個特點和存在的不利條件,按照有關規定,把安全技術措施貫穿到整個施工過程中。改善安全技術措施,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積極調動職工的工作熱情。安全防護涉及人身安全,因此要做到把安全標識放在明顯的地方,設備和材料放置要合理,保持現場道路的暢通。對于專業性較強的高空作業、特種機械作業等,更應加強施工場地的安全防護和檢查,確保身體健康、持有安全作業資格的操作人員可以上崗。
3.5 加強安全檢查與驗收
項目施工在開工前應當進行安全檢查,用于施工中的圍護措施、施工機具等設備要按規定進行檢查,檢查合格后才可以投入使用。組織定期檢查。J進行安全檢查之前,要制定出明確的檢查目的和項目,對于機械設備還要檢查機械的關鍵部位是否有損毀,如有問題應及時進行妥當處理。對于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及時記錄下來,因為這可以作為日后整改的依據,用以指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對策。如有需要,應當對施工現場進行不定期的檢查,這樣可以防止突發性情況的發生下所造成的損失。同時還要注意施工的安全驗收,以保證建筑項目高質量的完成。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在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功勞,但這也是一個存在著高風險的行業,它的危險性僅次于礦山事故。做好建筑安全生產工作,就必須從源頭做起,增強對于安全事故的預測能力,以預防為主,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缺乏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不善是目前工程施工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如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提高施工操作人員的技術技能和安全意識,規范施工人員的行為,以減少在施工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保證現場施工的安全以及人員的安全。只有在根本上重視施工安全,即思想認識上的重視,才會真正體會到經濟效益其實與安全生產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做好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施工現場中應該建立施工人員入場安全制度,施工企業應購買相應的安全措施,供施工人員隨時佩戴,做好安全防護,保證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施工現場的安全標識藥放在醒目的地方,設備放置和材料堆放要合理安全,保證現場道路的暢通。總之,嚴格執法,做好各種防范措施,制定可行性的方案,杜絕安全事故在現場施工中的發生,有效進行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參考文獻:
[1]張理中.淺談建筑施工安全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科學之友.2010,(11): 50-51.
[2]紀英杰,葉志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03):373.
[3]陳紅艷.談建筑施工安全問題探討與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03): 214-214.
關鍵詞:電氣工程;電氣工程師;管理;質量
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of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s quite large,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position, should be possible so that the pressure in the load center,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r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indoor use of microcomputer for monitoring, management, it can quickly find fault, so that the device remains the best running state, but also can save energy, reduce manpow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ield management quality factors, describ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quality standard in detail, we hope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ngineer; quali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6-002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的高度增長,極大地刺激并支持了建筑向大規模,功能化發展,合格的建筑電氣工程應滿足功能性、安全性、經濟性、可信性、可實施性、適應性、及時間性七個質量特性,然而,實際上不少建筑的電氣設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偏離這些質量特性的缺陷。特別是在安全性、可信性和可實施性這三個質量特性上,不符合規范的現象非常普遍。電氣工程施工的現場管理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要認真學習有關的政策和法規,及時將新的知識落實到工作中,增強自身的能力,嚴格按照施工圖紙中的設計進行現場的施工,避免施工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保證建筑電氣工程的質量。
1影響電氣工程質量的因素
1.1由于工程設計的缺陷而造成的質量問題
電氣工程在開工前,應通過參加設計方案制定,圖紙會審和設計交底等形式,檢查設計質量,發現設計問題及時提出并共同分析處理。防止由于設計不合理或圖紙上的差錯影響工程質量。
1.2由于材料和設備不合質量標準或存在問題而造成質量問題
電氣設備和材料是工程實體的構成部份,其種類、型號、規格多種多樣,性能和標準也有所不同,材料設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因此必須對設備、材料嚴格按質量標準和設計要求進行訂貨、采購、運輸和保管,這其中某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將會影響工程質量。這就要求對進廠的設備和材料進行嚴格的檢驗,包括外觀檢查、電氣性能檢查和必要的解體檢查。同時還要核實材料和設備的合格證、說明書、裝配圖和試驗報告等有關資料。做到不合格的設備和材料不采購、不驗收、不使用。對進場的合格材料和設備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發霉、損壞。
1.3 由于施工不符合設計要求或違反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而造成質量問題的
電氣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是指導施工的依據,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施工質量,因此開工前必須對施工組織設計所采用的施工順序、施工方法和保證工程質量的各項技術措施進行審查核實,看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是否滿足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的要求等。同時還要求向班組做好各項技術交底工作。
1.4 由于對工程項目的檢驗方法錯誤或不精確,不能對電氣安裝工程作出正確的質量評定而造成質量問題等
施工過程是質量管理的主要環節,必須堅持按圖施工,經過會審的施工圖紙是指導施工的主要依據,不得任意修改施工圖紙,電氣施工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是施工的準則,在施工過程中,每道工序都必須按照規范和操作規程進行施工和檢驗,發現質量問題必須立即補救,不留隱患,把質量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提高檢驗工作的質量是正確判斷電氣施工質量的前提,必須保證檢驗方法的正確性,并使檢測工具、儀器、儀表和檢驗設計達到要求的精度且處于完好狀態。多數情況下,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關聯和相互影響的,因此,在電氣施工過程中必須以預防為主,從施工準備到交工驗收,分階段對工程質量進行控制。
2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在工程項目開工前,電氣安裝技術人員應首先熟悉電氣施工圖紙,并會同土建施工技術人員共同查對土建施工圖與電氣施工圖,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據土建施工進度計劃,對有關基礎型鋼預埋、支吊架預埋和線路保護管預埋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計劃,確定準確配合時間,以防遺漏和發生差錯。并在配合施工之前,將各種預埋件制作好,并做好必要的防腐處理,充分做好施工前技術與材料準備工作。
3 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3.1 基礎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在基礎工程施工時,應及時配合土建做好強、弱電專業的進戶電纜穿墻管及止水擋板的預埋、預留工作。這一工作要求電氣專業應趕在土建做墻體防水處理之前完成,避免電氣施工破壞防水層造成墻體今后滲漏;對需要預埋的鐵件、吊卡、木磚、吊桿基礎螺栓及配電柜基礎型鋼等預埋件,電氣施工人員應配合土建提前做好準備,土建施工到位及時埋入,不得遺漏。電氣施工安裝中,管理人員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能力,才能把好質量關。
3.2主體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首先必須分清工程中的重點環節。在電氣工程質量監控中,確定配電裝置、電力電纜、配電箱三個重點設備交接協調環節,明確關系,制定措施,根據規范進行超前監控,達到對工程質量的預控。其次,必須在監控好重點環節的基礎上以點帶面,促動整個系統工程的質量控制。電氣工程要與土建工程緊密配合,根據土建澆注混凝土的進度要求及流水作業的順序,逐層逐段的做好電管鋪設工作,這是整個電氣安裝工程的關鍵工作,做的不好不僅影響土建施工進度與質量,而且也影響整個電氣安裝工程后續工序的質量與進度。澆注混凝土時,電工應留人看守,以防振搗混凝土時損壞配管或使得開關盒移位。遇有管路損壞時,應及時修復。
3.3裝修階段的質量控制
在砌筑隔墻之前應與土建工長和放線員將水平線及隔墻線核實一遍,因為將按此線確定管路預埋位置及各種燈具、開關插座的位置、標高。抹灰之前,電氣施工人員應按內墻上彈出的水平線和墻面線,將所有電氣工程中的預留孔洞按設計和規范要求核實一遍,符合要求后將箱盒穩定好,將全部暗配管路也檢查一遍,然后掃通管路,穿好帶線,堵好管盒。抹灰時配合土建做好配電箱的貼門臉及箱盒的收口,箱盒處抹灰收口應光滑平整。
4 電氣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要保證和提高電氣工程的質量,人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必須對電氣管理及施工人員,加強質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們樹立質量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態度保質保量地完成電氣安裝工程任務。一個高質量的工程完全可以體現出建筑電氣專業管理人員在施工工作中,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嚴格要求、切實把關、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各級電氣質量管理人員應制定質量責任制,各行其事,各負其責,為保證工程質量創造條件。
4.1 建立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用電技術措施的編制、審批制度,并建立相應的技術檔案。
4.2 建立技術交底制度,向專業電工、各類用電人員介紹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用電技術措施的總體意圖、技術內容和注意事項,并在技術交底文字資料上履行簽字手續,注明交底日期。
4.3 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訓制度,定期對專業電工及用電人員進行用電安全教育和培訓,凡上崗人員必須持有勞動部門核發的上崗證書,嚴禁無證上崗。
5 結語
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電氣施工管理人員也應不斷的學習和進步,根據工程的自身特點,對施工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實施有效的動態控制,重視電氣工程的施工管理,建立良好的質量監督體系。提高電氣工程的工程質量,是每一位從事電氣施工管理人員的責任。一個項目工程是由多個分部分項工程組成的,只有每個分部分項工程的質量都達到優良,才能創造出優良的項目工程。電氣工程的質量管理人員與施工人員只有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同心協力,才能取得電氣質量管理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注冊建筑電氣工程師必備規范匯編.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關鍵詞】本體;IT企業;產品創新;知識共享系統;LUCENE搜索引擎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企業是把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作為主營業務的知識密集型企業,按照其產品形態分,可以把IT企業分為硬件企業、軟件企業和信息服務企業。IT企業是以知識為驅動力的創新型組織,其知識的共享和積累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然而IT企業在知識共享過程中存在著諸如開發團隊分布式運行、傳統知識檢索和知識發現效果不佳、知識管理環節脫離業務流程、信息系統難以集成等問題,以上這些問題背后的一個核心原因是企業知識沒有建立明確、統一的知識框架。本體(Ontology)是一種能在語義和知識層次上描述信息系統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1,2],可以解決以上針對IT企業產品創新共享中存在的幾大問題,為產品創新知識共享建立統一的語義知識框架。
1.問題
IT企業作為知識密集型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依托于知識的積累和產出。因此IT企業產品創新知識共享的效率直接影響著企業創新績效。然而根據IT企業在實踐,發現存在眾多原因,導致知識管理效率低下,影響著產品創新知識共享和應用。
第一,IT企業所處的分布式環境造成產品創新知識共享和重用存在困難。由于IT企業產品開發的特點,一個大型的新產品開發項目往往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開發團隊來合作開發,這就造成IT產品項目團隊處于一種分布式環境之下。不同的團隊成員的開發經驗和知識積累不同,在針對某個問題解決方案很難被其他人理解和重用,分布式的環境使得團隊溝通十分困難。另外,即使是同處一地的開發團隊,但是由于職能分工的不同,在產品開發不同環節的創新團隊,如產品設計、編碼、測試等團隊,由于他們對于產品領域知識缺乏統一的表示和形式化的定義,他們在產品開發溝通中也往往存在交流障礙,從而影響產品的開發效率。
第二,傳統檢索效率低下。IT企業在IT產品開發的各個階段積累了大量的業務文檔,在新產品開發時這些文檔都是可以借鑒使用的,但是現在的檢索缺乏有效的知識檢索和重用機制。
第三,IT企業的知識管理與業務流程缺乏融合性。IT企業的知識管理沒有與業務流程、業務知識進行很好地整合,使得建立起來的知識庫和知識管理系統缺乏應用的針對性。
最后,眾多IT企業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已經建立起了各種不同形式的知識管理系統,如文檔管理系統、專家系統、數據庫系統等。由于這些系統開發的技術、工具和使用的語言等都不盡相同,開發人員對系統知識基礎的表示形式也不一致,而IT企業面臨各種系統平臺信息和知識集成的需要,以提高企業整體運作效率,因此也需要建立一種以企業為整體的統一的知識表示和共享標準。
2.IT企業本體框架
通過對IT企業的領域特征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IT企業的產品創新知識大部分隱含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完成的項目中以及員工的頭腦中等特點,因此本文嘗試構建IT企業本體框架,如圖1所示,包括過程本體、技能本體、項目本體、人員本體以及產品本體。
(1)過程本體,定義了產品開發的過程、結構;通常開發過程包括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
(2)項目本體,描述了有關項目信息,如項目名稱、項目期限、項目團隊、產品形式、應用行業等;建立開發過程與項目的關系, 即項目中采用的開發過程類型。
(3)人員本體, 描述IT企業所有員工和專家的基本信息, 如姓名、職位、教育背景、技術專長等。
(4)產品本體,描述產品開發過程中產生各種文檔和它們之間的層次關系,以及對軟件產品類型的歸類。
(5)技能本體,描述了執行相關項目時所需各種技能及其層次關系。
本文通過綜合結合軟件工程知識體系指南[3]和各IT企業的軟件產品開發流程,結合領域內的知識,采用七步法[4,5]初步構建軟件開發過程領域本體樹。軟件產品開發過程包括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五個部分。本文運用Protégé 4.2實現了基于OWL的本體表示格式的IT企業本體框架。
3.本體基礎的IT企業產品創新知識共享系統
3.1 系統總體設計
基于本體的IT企業產品創新知識管理系統(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IT Company, 簡稱OKMITC)采用四層結構:用戶層、功能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層,如圖2所示。
(1)用戶層:根據系統的不同訪問用戶,將用戶分為普通用戶、知識工程師、知識專家、系統管理員。OKMITC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開放不同的訪問和使用權。
(2)功能層:OKMITC提供在線交流、專家網絡、資源管理、知識檢索、知識推送和系統維護共六大功能。
(3)業務邏輯層:為了實現本系統功能層提供的各項基本功能,業務邏輯層包括知識抽取和轉換模塊、知識標注模塊、LUCENE搜索引擎模塊、本體管理模塊。其中語義檢索解決了普通搜索下文本字符串不完全匹配時還可以從語義層面尋找同義詞進行替代搜索,提高了搜索結果的語義相關性。
(4)數據層:數據層是本系統數據基礎設施,包括本體庫、知識庫、索引庫、用戶數據庫和搜索日志。
3.2.1 系統關鍵技術――基于本體和LUCENE的搜索技術
1.LUCENE搜索引擎概述
LUCENE是一個高性能的開源信息檢索工具,近年來已經受到很信息檢索開發人員的推崇和青睞。本系統通過引入LUCENE搜索引擎技術以增加系統的索引和搜索功能。
LUCENE不是一個完整的全文檢索引擎應用,而是一個檢索引擎的框架,其重點關注文本的索引和搜索,用戶可以借助只關注應用程序的業務領域,而不用深入研究索引的建立搜索的復雜實現。常見的集成LUCENE搜索引擎的程序架構如圖3所示[6]。
3.2.2 基于本體和LUCENE的知識搜索技術
本系統在結合建立的本體庫基礎之上,在檢索知識之前引入基于語義的檢索詞擴展,再將擴展后的檢索詞導入LUCENE搜索引擎,通過對知識庫的索引庫進行查詢,返回查詢結果,最后最查詢結果根據語義相關度和相似的度的綜合排序,將查詢結果呈現給最終的用戶,知識檢索流程如圖4所示。基于本體語義相關度和相似度的檢索詞擴展提高了檢索結果的查全率和查準率,同時最終的檢索結果也可以實現相關度的排序,豐富了傳統搜索結果的排序算法。
4.結束語
IT企業作為知識型企業,其產品和服務的最大驅動力是企業產品創新知識的共享。根據研究,筆者發現IT企業面臨著諸如開發團隊分布式運行、傳統知識檢索和知識發現效果不佳、知識管理環節脫離業務流程、信息系統難以集成等問題,這些問題核心原因是企業知識沒有建立明確、統一的知識框架。為此本文嘗試構建了IT企業本體框架,由過程本體、項目本體、產品本體、人員本體、技能本能組成的。在IT企業本體構建的基礎之上,本文設計了基于本體的IT企業產品創新共享系統,系統以本體和LUCENE搜索引擎為核心技術,實現了知識員工在線交流、專家網絡、知識資源管理、知識檢索、知識推送等功能,其中知識檢索功能實現了基于本體的檢索詞擴展和檢索結果排序,提高了知識檢索的效率。
參考文獻:
[1]Neches R,Fikes R E,GruberTR,et al.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AIMagazine,1991:36-56.
[2]Borgo,Stefano,Nicola Guarino,and Claudio Masolo. Stratified Ontologies:The Case of Physical Objects[Z].Proceedings of ECAI96’s Workshop on Ontological Engineering,1996.
[3]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SWEBOK,省略/.
[4]樊小輝,石晨光.本體構建研究綜述[J].艦船電子工程,2011(6):23-26.
[5]薛云,葉東毅,張文德.基于《中國分類主題詞表》的領域本體構建研究[J].情報雜志,2007(3):15-18.
[6]詹自熬,陶斌.基于Lucene的搜索引擎研究[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
作者簡介:
關鍵詞 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公地悲劇;冥王星現象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3-0058-06
在科學家不斷對全球氣候變化進行評估和研究中,人們越來越感到該問題的嚴峻。全球氣候 變化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其影響也深入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社會的 各個領域。諸多研究證明,近幾十年來氣溫升高主要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為此,國 際社會早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就開始了在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努力,并希望通過 國際 協議的方式來約束各國的排放行為。然而,從目前各國在減排方面的成果來看,都不能令人 滿意。唯一一部旨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議――《京都議定書》,是經過了上千 位 科學家、上百個國家共同研究制定出來的,被認為具有靈活和先進的減排機制,但卻一直沒 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即便是對減排表態最積極的歐盟,其中的許多會員國在履行議定書的義 務時也表現出了力不從心。本文認為,造成這種低效的原因不僅僅是科 技研究水平和政策手段上的局限所至,更為關鍵的是現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知出現了問題 。認知的過程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并選擇相應解決方案的根本前提,一旦在認知上出現了誤 差,必然會導致解決方案的低效性甚至無效。因此,要尋求更適合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方案 ,就必須對全球氣候變化有正確的認識。
1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的“冥王星現象”
“全球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 這一說法無論是在學術界的論著中、各國政府的報告中 還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中,早已成為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基本前提。人們普遍認為全球氣 候變化是典型的“公地悲劇”[1~3],并且在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 “ 免費搭 車”現象[4]。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形成了諸多致力于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和 機制, 其中就包括第一份國際范圍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許多學者及環境組織在探討緩解氣候變 化的機制時指出:只有當全球所有國家參與到國際合作中來,才能避免“免費搭車”現象和 環境的惡化,否則悲劇的后果必將由所有國家共同承擔[5~7]。許多國家的政府 報告也肯定了這一說法。例如從較早的美國政府的官方報告[8]到最近的英國政府 所做的 全球氣候變化經濟分析報告[9]都將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公地悲劇”。而相關的 新聞媒 體報道也與學者和政府的言論形成了巨大默契,在大多數與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相關的新聞報 道中,很難找到對此持否定或懷疑態度的。
但就筆者接觸到的文獻來看,“全球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這一“事實”自從哈丁提出 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屬于“公地悲劇”后幾乎是直接被沿用下來,很少有人進一步論證它的 合理性,致使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今日。哈丁原文是:“……公地悲劇又表現為污染問題。 ……生活污水,或化學的、放射性的和高溫的廢水被排入水體;有毒有害的和危險的煙氣被 排 入空氣;……”[10],并沒有直接指出全球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但隨著全球 氣候變 化問題的提升,人們將其作為一種國際環境問題并納入到了一般環境污染問題之中,自然成 了“公地悲劇”的表現形式之一。而這種現象可稱之為“冥王星現象”。
有關人們對冥王星的認知問題,美國天文學家湯博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并錯誤地估計 了其質量,認為它是比地球還大的大行星。他的結論被國際天文學界普遍接受,冥王星成為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而且這一認識也被當作科學事實編入了各國的百科全書、教科書、字 典詞典等各種出版物中,在全世界得以普及。雖然也有過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但一直沒有得 到應有的重視。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才最終將冥王星剔除出太陽系大行星之 列。自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經歷了近一個世紀后不復存在。所謂“冥王星現象” 就 是指起初沒有得到充分論證的說法通過宣傳報道,久而久之被廣泛接受為事實,甚至是公理 的現象。
“冥王星現象”的結果必然是扭曲了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任何 試圖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必然是低效甚至是失效的。全球氣候變化被公認為是“公地悲劇”正 是一種“冥王星現象”。在幾十年的研究中,人們一直秉承著最初哈丁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看 法來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并且在缺乏系統論證的情況下將該觀點在全球范圍內普及。期間雖 然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或否定的看法[11~13],但這樣的觀點相對而言極為 少見, 且本身由于缺乏系統性論證而難具說服力,被一個龐大的集體無意識的認知浪潮所淹沒。在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推動下,全球氣候變化作為“公地悲劇”已經成為一個尋找解決全球氣候 變化問題的默認的前提假定。
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中存在的“冥王星現象”從對當前認識和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邏 輯中也得到了進一步印證。表1用路徑的方式將“公地的悲劇”與當前普遍接受的全球氣候 變化問題在認識上進行了對比。該比較主要包括對問題性質的預先假定、問題影響的預期和 解決方案三大方面。
哈丁以一個對所有人都開放的牧場為例指出了作為公用品的牧場最終會由于過度放牧而 導致 崩潰這一悲劇的必然性。因為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權衡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時候往往以前者 最大化作為一種理性的追求。“每個人都被鎖進一個強迫他無限制的增加自己畜群量的系統 ――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里”[10],直到牧場最終的毀滅。也就是說,公地的自由使 用是導致 悲劇的根本原因。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讓所有人參與進來。哈丁提出要么通過產權私有 化的方式使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而確保公地悲劇不會發生;要么建 立管理機制,由權力機構限制人們的行為。他認為這是兩種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由表1可知,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影響也被普遍認為是負面的,將會給全人類帶來巨大的災 難,因此當前主要通過簽訂國際協議的方式,呼吁所有國家參與到國際協議的履行中來以求 解決這問題,《京都議定書》就是在這一認識中形成的。通過比對可見,目前在邏輯結構上 ,全球氣候變化與“公地的悲劇”在認識上具有一致性。
然而“全球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這個沒有經過系統論證就被認可的觀點尚待考證。只 有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重新認識才能從本質上尋找到解決的途徑。
2 全球氣候變化與“公地悲劇”之比較分析
如何將全球氣候變化區別于“公地悲劇”對于深入探求前者的本質至關重要。表2是在 表1的結構上發展起來的兩者在三方面特征的比較。
2.1 基本假定的差異
基本假定決定了人們到底要研究的是一個什么問題。在這方面,“公地悲劇”和全球氣候變 化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
首先,“公地悲劇”屬于風險性問題,而全球氣候變化屬于不確定性問題。從定義上看,風 險性問題是可以列舉出某種決策可能帶來的所有結果以及計算出這些結果出現概率的。牧地 的承載力是有限且可以預測的,牧民在做決策時(是否應該在牧地上再增加一頭牲畜)對 公地自由使用權所帶來的結果和出現概率都有清晰統一的認識:只要公地繼續自由使用下去 ,必然帶來悲劇。但是出于自利的選擇,他們仍然超載放牧,令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風險平 攤給所有的牧民。而不確定性問題是無法計算出各種結果出現概率的[14],甚至無 法掌握 一個決策可能帶來的所有后果。這主要是因為不確定性問題不具有對問題的完整認識。全球 氣候變化就是難以預測未來影響及各種影響出現概率的不確定性問題。雖然人們相信在一個 封閉的循環系統中的氣候子系統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但這個承載力的極限會在什么時候出現 ,當前全球氣候狀況離這個極限還有多遠仍然是不確定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氣候 變化還具有著非常強的適應能力,正如進化論中所述的人類的存在在于他對自然的最大的適 應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經常會把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問題混為一談。其實,風險性問題 主要由問題的本質所造成,不確定性問題則是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夠完善所造成,引發兩種 問題的原因不同,兩種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就不同。
其次,哈丁提出“公地悲劇”時考慮造成悲劇的因素是非常單一的,他排除了戰爭、災難、 疾病等各種因素在外,假定社會穩定,造成悲劇的因素只有畜牧量對資源的宿求。在人口問 題中則體現為人口的增長對資源的宿求。但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不只是人為溫室氣體 的排放,而是更多更為復雜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人們對氣候系統有限的認識水平上 所發現的全球暗化(Global Dimming)、陽光的日益猛烈等現象以及地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規 律共同影響全球氣候系統的變化。其中,全球暗化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來產生的一種現象, 即 被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陽光照量在逐漸減少。目前的研究認為,全球變暗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 的,主要元兇是人類工業生產、地面運輸等活動中排放的各種懸浮微粒以及飛機高空飛行留 下的凝結尾流。諸多專家學者發現,自1990年以來,尤其是在歐洲隨著空氣污染的治理降低 了懸浮顆粒的含量,暗化的趨勢有所好轉。然而暗化的趨緩卻造成了溫度的上升,溫室效應 的影響更為顯著[15~16]。由于暗化與暖化的雙重矛盾,人們擔心側重解決全球暗 化問 題將加速全球變暖,若側重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則有可能加重暗化的影響。因此如何處理解決 兩者的關系尤為重要。總起來說,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應該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 的結果,且主導因素未明確,各因 素也無法進行影響大小的先后排序。總之,這個過程是 復雜的,也是人們當前有限的知識范圍內所無法看透徹的,在未來,氣候將如何變化也將取 決于這些因素組合而成的結果。
另外,“公地悲劇”另一個重要假定是所面臨的局面沒有技術解決方案。技術解決方案(Tec hnical Solution)一般是指通過自然科學的途徑,即科學技術的手段提出的方案。也就是說 ,面臨“公地悲劇”問題,也許解決的科學技術已經存在,但卻不存在有效的技術解決敏感 。這個假定對于人口問題來說也許是合理的,因為無論出現任何技術,人們的理性選擇是不 采用這些技術進行自我消亡。生育是人類自我延續的一種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雖然當前 已經有非常成熟的避孕技術,但這些技術無法阻擋人類的迅速繁衍和人口數量的激增。那么 對于全球氣候變化來說,是否有技術解決的方案呢?答案仍不確定,可絕對不是否定的。雖 然技術與技術解決方案存在差異,但是技術解決方案必須依靠技術的發展。從當前的科技水 平來看,人們正在從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加強清潔技術的研發三方面 努力,并在減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這些技術的發展尚沒有轉化為一種可行的技術 解決方案。所以人們主要采用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的手段,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尋求 問題的解決。然而,全球氣候變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并非是不可能的,這主要取決于技術淘汰 過程中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的大小。作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一旦轉換成本合適, 人們就會選擇更為清潔環保的技術和設備。因此,要減少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絕不能否定 技術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2.2 預期影響的差異
全球氣候變化與“公地悲劇”不僅在探討問題的前提假定上不同,在造成的影響上也有很大 區別。
這首先與它們所探討的問題性質有關。哈丁認為在公地自由使用的社會里,風險是顯著的, 然而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爭先恐后追求的結果最終是帶給公地以及所有人的 崩潰,即悲劇是注定要產生的。然后對于全球氣候變化這個不確定性問題來說,未來的局面 是否一定是所有人的悲劇仍存在很大爭議。Perman 等指出不確定性問題存在兩種類型,一 種是可能列舉出某種決策帶來的所有結果,但是無法確定各種結果出現的概率;一種是既無 法列舉出某種決策帶來的所有結果,也無法確定結果出現的概率,后者被稱作絕對不確定性 問題(Radical Uncertainty)。由于人們對復雜的氣候系統及其影響的認識極為有限,全球 氣候變化問題仍處于絕對不確定性問題之列,這就決定了它的悲劇不定。直至現在,在全球 平均溫度趨于上升的同時,許多區域的溫度卻在下降,不同區域的溫度變化情況也有著非常 大的差異。
在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上,全球氣候變化與“公地悲劇”也存在很大差異。后者認為 公地的自由使用權短期會給個人帶來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對于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都會帶 來難以挽回的損失。而全球氣候變化,或者說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短期對個人有利,長期對 個人和部分公眾也不一定有害。談到這一點,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到底會帶來什么影響就顯得 尤為重要。
2.2.1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三種論調
直至今天學術界對于全球氣候變化是否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仍存有爭議,并且基本上可以 被劃分為三大派別:全球氣候變化有害論、有益論和不定論。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為主的諸多科學機構和學者通過在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研究和評估,雖不否認全球氣候變化可 能帶來的益處,但認為全球氣候變化的綜合效應是負面的,是關乎全球命運的。他們通常被 看作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有害論者。對于全球氣候變化到底會帶來什么樣的災難不多贅言,因 為對它的研究占據了該領域研究的很大部分并且極為系統,同時也占據了國際道德高地,被 全世界所了解并廣為接受。但是全球氣候變化的諸多災難性的影響都是通過情景模擬等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其中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全球氣候變化的有益論者也不否認人為溫室氣體 排放造成了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現象,但一方面他們對主流觀點所提出的各種影響的程 度表示質疑,另一方面他們對氣候變化給人類造成的各種影響是否有害表示質疑,并且有不 少 學者和機構指出氣候變化對地球是有益的。例如溫度的上升有利于漁業的發展、某些物種的 繁衍、使得處于寒冷的無法開墾的土地得以耕種、北方的冬天得以縮短等[12,17] 。不 確定論者則處于前兩者之間,承認人為因素造成了全球CO2濃度的迅速提升,但是全球氣 候變化的影響利弊還難以斷言,氣候變化的影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沒有必要采取強 制 措施加以控制;同時,有的不確定論者認為人們所謂的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很大一方面是因 為威脅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人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既然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不確定 ,更多的應該考慮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途徑嘗試著如何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還有人認為 ,人為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并非是導致那些惡劣影響的本質問題[18] ,例如 “國際政策網絡”的報告指出世界范圍內的貧困問題才是本源,應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解 決貧困問題上[19]。
2.2.2 氣候變化對不同利益群體的影響
不僅從總體上看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難以定論,對于不同的國家、地區和個人,全球氣候變 化所帶來的短期和長遠利益也是不同的。從當前世界的利益格局來看,可以將各國基本上分 為6大利益群體。①歐洲大部分國家。這些歐洲國家的清潔技術是相對完善、先進的, 推動一個限定溫室氣體減排期限和目標的強有力的國際協議是符合他們短期和長期的經濟、 政治利益的。②以美國為主的少部分發達國家。這部分國家不僅工業發達,且主要依靠化石 燃料能源,按照《京都議定書》在定期內的定量減排溫室氣體的做法對他們來說不僅會造成 短期經濟的損失,也不符合他們長期利益,因此在缺乏對全球氣候系統及影響的認知的基礎 上,他們拒絕履行國際協議中的減排任務。③以俄羅斯為主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這些國家 在20世紀90年代的政治和經濟轉型使得工業發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迅速降低,在《 京都議定書》中不承擔或較少承擔減排任務。因此,參與國際協議并非是出于減少溫室氣 體排放的目的,而是通過出賣交易許可證給其他國家贏得更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更何況全 球氣 候變化對他們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甚至溫度的升高都會給他們帶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更 適宜生存的氣候等。④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海拔較低,又多數孤立于大陸,因此對 于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應對能力最脆弱。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將直接威脅到 這些島國的存在。因此全球共同承擔溫室氣體減排責任符合他們短期和長期的國家利益。⑤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由于工業發展較晚,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對當前溫室氣體排放造 成的全球氣候變化應負主要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應以發展為主,在逐漸擺脫貧困落后的過程 中不應承擔早期的減排責任。⑥石油國家的利益聯盟。以中東為主的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 他們的經濟發展和就業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石油產業。推動清潔能源和技術的使用將造成他 們石油產品出口利潤的大幅降低,不符合他們的短期和長期利益,因此這些國家也缺少加入 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協議的動力。由這6大利益群體構成的博弈平臺使得全球氣候變化 問題更為復雜。
總之,與“公地悲劇”不同,全球氣候變化的未來不僅難以預測,而且還存在一系列難以用 “公地悲劇”解釋的現象: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個體并非無差別受損;排污的人不一定受害 ,減排的人不一定受益;某些利益群體受害的同時,另外一些利益群體則從中受益;某些利 益群體受害程度嚴重時,另外一些利益群體受害程度較輕。
2.3 解決方案的差異
由于全球氣候變化與“公地悲劇”問題的性質及其影響上的巨大差異,使之成為了兩種不同 的問題,針對這兩種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就必然相去甚遠。
首先,解決“公地悲劇”問題是以地區或國家權力機構為核心的,這些權力機構都具有強制 某種政策實施的權力或者保障私有產權的能力,而且由于悲劇的注定和對本國造成的負面影 響,這些權力機構也有意愿主動加強控制。全球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國際環境問題,是 難以通過個別國家的努力而解決的,因為所帶來的影響不均衡分布在不同的區域,有些國 家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但卻使得其他國家受到威脅,有的國家花大力氣減排使得其他國家 得以“免費搭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必須通過高于國家的權力機構來管理控制才能得以解 決。然而在當今以國家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為根本原則的國際政治舞臺上根本不存在 高于國家的權力機構,即便聯合國也不具有強制各國執行國際協議的權力,這勢必造成在各 國利益沒有得到充分協調的情況下國際協議的軟弱性和履行的困難性。例如《京都議定書》 中就表示任何國家都可以根據本國的利益選擇履行或退出國際協議。一個不具備約束力 的協議是無法起到預期效果的。
其次,避免“公地悲劇”發生的另一種解決方案是通過明晰產權使“公地”私有化,但是人 們無法對全球氣候明晰產權。因為,氣候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都具有其獨特 性,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每年所面臨的氣候條件截然不同。這是氣候區別于一塊牧地這種 公用品的重要特征。那么面對不同的氣候,溫室氣體在不同地區的排放可能給本地和其他地 區帶來相同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影響,也就是說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遷移性。同時,人們 一方面對地球吸收人為溫室氣體的能力的認識有限,一方面無法將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力準確 清晰地分配給每個國家、每個單位和個人。這從《京都議定書》談判過程中各國對要求減排 的溫室氣體總量的爭論中可略見一斑。
另外,哈丁在探討“公地悲劇”時對另外一種解決方案,即依靠喚醒人們的良知和責任來避 免悲劇的產生表示質疑。他以人口問題為例,指出一方面由于人們不會選擇自我消亡,所以 良知的呼吁不可能對所有人起作用,另一方面長期呼吁良知只會讓一部分響應呼吁的人們降 低生育率,而另一部分生孩子較多的人所生育的后代所占比例逐漸增大,最終“自然界將會 采取她的報復行為,節育的種族將滅絕,取而代之的是生育的種族”[10]。所以對 于“公 地悲劇”這一問題,是不可能通過良知與道德的呼吁宣傳與教育解決的。然而,對于全球氣 候變化來說,良知道德的呼吁卻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降低溫室氣體減排量不會對人 的生存與延續產生質的威脅,尤其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清潔技術和清潔能源的普及,以及人 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倡導環境保護的呼聲的確起到了也會繼續起著積極作用。另 外,采用清潔技術進行減排的人們也決不會因減排而出現“自我消亡”的事件,溫室氣體排 放量大的單位和個人也決不會因不減排就生存得更好、更長久。還有,人們都具有憐憫心, 在有利己主義傾向的同時也具備利他主義傾向,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來呼吁人們的利他主 義傾向,從而使得良心展現出積極應對問題的一面是可以肯定的。更何況,從20世紀60年代 起的綠色運動掀起的環境保護浪潮也足以證明呼吁良知在全球范圍的積極作用。
3 結 論
綜上,全球氣候變化并非由單一的人為原因所造成,它是典型的不確定性問題。相比“公地 悲劇”,該問題更為復雜。目前人們仍無法掌握它可能造成的所有影響及其出現的機率。科 學技術的發展和清潔技術與能源使用成本的逐步降低則給未來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了可能。 全球氣候變化的這些特征決定了它的預期影響并非悲劇注定,而是更為復雜多樣,不同的國 家或個體不可能做到風險均擔,引起危害的國家或個體不一定受害,受害的不一定是引起危 害的。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這種國際性的環境問題,既難以依靠高于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加 以解決,又無法準確地對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加以明晰,但同時不能忽略呼吁良知和責任 的力量。這就是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一個從基本假定、預期影響到解決方案完全不同于“ 公 地悲劇”的問題。人們必須基于對該問題的全新的系統的認知才能真正找到有別于《京都議 定書》的更為有效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Donald K. Sustainability and the Commons[J]. Science, 2003, 302(5652): 18 61.
[2]Robert T W. Climate Chang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J]. Science, 2003, 30 2(5652): 1925~1926.
[3]齊曄. 氣候變化、公用地悲劇與中國的對策[A]. 見:巫永平編.公共管理評論(第 二卷)[C].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149~157.[Qi Ye. Climate Change, T rage dy of the Commons and the Policy of China[A]. In: Wu Yongping. China Public Ad ministration Review (Second Vol.)[C].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49~157.]
[4]Mark J L.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Limi ts of Realism (Routledge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Politics) [M]. London: Rout ledge, 2005. 73.
[5]Cédric P, Jonathan P, et al. Beyond Kyoto: Energy Dynamics and Climate Sta bilisation[R]. Paris: OECD/IEA, 2002. 1.
[6]Ruchi A.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A NorthSouth Dimension[M] .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7.
[7]Christoph B and Michael F. The Kyoto Protocol: Success or Failure? [A]. I n: D. Helm. ClimateChange Policy[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258.
[8]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ior and Insular Affairs Subc ommittee on Water and Power Resources. Imp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 for Natura l Resources: Oversight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Water and Power Resou rces of the Committee on Interior and Insular Affairs[R]. Washington D.C.: U.S .G.P.O. , 1989. 561.
[9]HouseofLords Brita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2nd Report of Se ssion 2005-2006, Volume II: Evidence[R]. London: TSO Shop, 2005. 128.
[10]加勒特•哈丁. 公地的悲劇[A]. 見:赫爾曼•E•戴利, 肯尼思•N•湯 森主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C].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154,152,158.[Ga rrett Hardin.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 In: Herman E D, Kenneth N T. Valuing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and Ethics[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 001. 154,152,158.]
[11]Wolfram K.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stry Proje cts [M].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19.
[12]Ian H R. Class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In: Luterbach er U. and Sprinz D. 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C]. B oston: MIT Press, 2001. 56.
[13]Carlo C and Marzio G.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Costs, B enefits and Incentives to Ratification and New International Regimes[A]. In: C arraro C and Egenhofer C. Firms, Governments, and Climate Policy: Incentivebas e d Policies for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Che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 03. 276.
[14]Roger P, Yue M, et al.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3rd ed.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3. 299.
[15]Wild M.,Hans G.,et al. From Dimming to Brightening:Decadal Changes in Sola r Radiation at Earth's Surface[J]. Science,2005,308(5723):847~850.
[16]Pinker R. T., Zhang B.,et al. Do Satellites Detect Trends in Surface SolarRadiation?[J]. Science,2005,308(5723):850~854.
[17]Wright L J, Hoblyn R A, et al. A Threatened Species Benefits from ClimateChange? [EB/OL]. 2002. 省略/articles/meeti ngs/judging/woodlarkposter.pdf.
[18]Bjrn L. Global warmingare we doing t he right thing? [EB/OL]. 2001.image.guardian.co.uk/sysfiles/Guardian/documents/2001/08/14/war ming.pdf.
[19]IPN.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blueprint fromthe Sust ainable Development Network[R]. London: International Policy Network, 2004. 3.
Cognition Research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NG Jingmin WEI D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關鍵詞: 歐盟排放交易機制; 立法進程; 啟示
中圖分類號: DF468.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1-6604(2012)03-0017-05
基金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JZD0018); 教育部2009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0-06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
作者簡介: 秦天寶,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從事環境資源法研究;付 璐,高級環境法規專家,法學博士,從事環境資源法研究。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非附件I國家,中國不承擔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義務,但是中國政府已提出建設低碳經濟的戰略,并承諾在2020年前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降低40%—45%。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指出,要利用金融市場來支持節能減排工作,提及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上的調節作用時,他更是明確指出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探索在國內試行排放配額制、發展排放配額市場。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作為研究對象,從立法進路和立法支持的角度出發,力求從歐盟立法進程中總結出對中國碳交易立法的啟示。
一、 歐盟排放交易的立法進路及其啟示
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立法采取了漸進式(Learning by Doing)的立法進路,其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一方面,對于排放交易這一陌生的新型環境管理手段,歐盟本著摸索學習的態度,在建立排放交易機制之初,不以制定理論上最佳的立法方案為目的,而是選擇企業能夠接受的、且政府可以實施有效管理的立法方案,進而確保排放交易機制在歐盟的最終建立;另一方面,在排放交易機制建立之后,歐盟積極地從機制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解決方案,并根據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進程和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調整,逐步地修訂和完善排放交易的立法,幫助歐盟實現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減排溫室氣體這一政策目標。歐盟這一漸進式的立法進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摸索期
1. 為確保機制建立做出必要的妥協,在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建立之前,排放交易對于歐盟層級的環境管理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管理手段,傳統的命令與控制式的行政強制性管理仍是歐盟應用的主要管理方法\[1\]81。 而且在此之前世界上還未有大范圍應用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案例,歐盟沒有直接的經驗可以借鑒。
因此,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重要的問題上讓企業和管理者均能接受一個新型的管理手段,并使之有效地運行是歐盟在立法調研和立法過程中一直尋求解決的問題。歐盟采用的方法是在立法上做出適當妥協,在理論上最佳的立法方案和最易被企業和管理者接受的立法方案之間找到折中方案,既能減小機制建立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又能盡量保證機制建立后實現其立法目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第一交易階段,歐盟選擇以歷史排放量為基礎數據向企業無償發放配額,這本身就是一種向企業的妥協。一般而言,排放配額的發放主要有無償和拍賣兩種方法。當時歐盟不掌握企業二氧化碳歷史排放量的數據,只能依靠企業自行上報相關數據。這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因為企業自行提供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一般較低。與之相比,拍賣顯然更為高效和公平。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歐盟還是采用了以歷史排放量無償分配配額的方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企業界對建立排放交易機制的支持。當時的歐盟企業對排放交易機制完全陌生,并已習慣了不為企業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任何成本。若立法規定其不得不為獲取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支付費用,他們勢必大力游說本國政府,反對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建立。從結果上看,歐盟對企業的妥協,換來了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快速啟動。
另外一個例子是,《2003排放交易指令》未對裝置關閉時如何處理排放配額的問題做出任何規定,這是歐盟對成員國做出的一種妥協。成員國國內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多重的,推動本國的經濟發展、保證就業率是國家議事日程上的首要任務,歐盟立法很難要求成員國政府鼓勵其境內企業關閉二氧化碳密集型的裝置。因此,歐盟在立法上有意在這個方面保留空白,將決定權交到成員國政府的手中,讓其根據國內政策的需要選擇具體的處理方法。歐洲委員會采取這一做法也是為了盡快使成員國接受指令所做出的一種妥協。
2. 機制建立之初保持其簡單性與確定性。歐盟立法在設計第一交易階段的規則和制度時,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兩條:其一,保持機制的簡單性,讓各成員國盡快學習如何運行排放交易機制,完成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二,保證機制的確定性,即政府管理者有能力監管其所設計的排放交易機制的運行。
保持機制簡單性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排放交易機制第一交易階段,歐盟選擇調控主要排放源。這些排放源是以歐盟《綜合污染防治指令》的管理框架為基礎挑選出來的。《綜合污染防治指令》是針對歐盟境內大型工業點源污染源的所有污染物,已經建立起的一套綜合的排放許可證制度。該指令附件I列出了污染源清單,且接受管制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種溫室氣體。《2003排放交易指令》選擇將《綜合污染防治指令》污染源清單上最主要的大型的、靜止的排放源納入其適用范圍。這樣做不僅可以創建一個足夠大的排放配額交易市場,保證市場流動性,而且它利用已經成熟的制度基礎,使機制的運行簡單,讓成員國能夠在第一個交易階段完成有關排放量監測、報告和核實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保持機制的確定性方面,歐盟對溫室氣體種類的選擇做出了很好的說明。機制建立之初,調控的適用范圍僅有二氧化碳這一種溫室氣體。除了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占比較大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需要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準確監測,這也是排放交易機制有效實施的前提之一。當歐盟制定該指令時,二氧化碳是六種溫室氣體中歐盟唯一能夠保證對其排放情況進行長時間高質量監測的氣體,而對其他溫室氣體的監測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 修訂期
1. 解決問題。待歐盟排放交易機制建立后,歐盟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通過立法修訂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這體現在對以下幾個問題的處理上:
第一,排放總量的設定。首先,為確保排放交易機制的建立,歐盟允許以企業提交的歷史排放量數據為依據向其無償發放排放配額,并以此數據為基礎設定排放配額的總量。但是,歐盟清楚選擇這一做法的風險,于是,在立法時也同時要求企業必須從2005年開始提交經核實的排放量數據,而且將排放量的監測、報告與核實作為制度予以規定。正是基于這一制度的建立,當成員國政府提交第二交易階段的國家分配方案時,歐洲委員會比較經核實的排放量數據,在計算各成員國提交的國家分配方案擬定的配額量后,將其總量消減了10.4%,以保證歐盟順利實現《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排指標。其次,雖然歐洲委員會有了經核實的排放量數據,可以更好地衡量成員國政府提交的國家分配方案所擬定的排放配額總量,但是,各成員國分別設定各自的配額總量的做法,不利于歐盟實現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減排20%的目標。所以,歐盟在2009年修改《排放交易指令》時,決定在第三交易階段,開始由歐洲委員會設定全歐盟范圍內的排放配額總量,取消了國家分配方案的模式。
第二,新準入者和裝置關閉時排放配額的處理問題。由于《2003排放交易指令》未對新準入者和裝置關閉時排放配額的分配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在第一和第二交易階段,各成員國自行制定不同規則。這導致成員國之間的規則各異,透明度低,增加了機制運行的復雜性,還影響了不同國家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于是,《2009排放交易修改指令》對這兩個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在新準入者方面,歐盟決定建立歐盟范圍內統一的新準入者儲備庫,且針對新準入者適用歐盟統一的分配規則,原則上講,新準入者將適用與現有裝置相同的配額分配方法;在裝置關閉時配額分配方面,2009年修訂后的《排放交易指令》規定,一旦裝置停止運行,就不應再向其發放無償配額。
2. 不斷完善。除上述對實踐中出現問題的解決之外,歐盟通過對排放交易立法的三次修訂,不斷地完善排放交易機制。其不斷完善的目的和方法如下:
首先,立法修訂的首要目的是一致的,即降低歐盟減排溫室氣體成本,以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減排指標。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斷擴大排放交易機制的適用范圍。歐盟歷經幾次修訂將更多的溫室氣體種類和活動種類納入排放交易機制,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減排機會,降低減排成本。這符合排放交易的原理,即排放交易的范圍越大,涵蓋的排放源越多,各個排放源之間的減排成本差異性就可能越大,就越有形成排放交易的可能。
其次,歐盟在制定《2003排放交易指令》時就已經為立法修訂做出了授權,規定了時間表、審查背景和具體的審查事項。《2003排放交易指令》第30條(2)款規定,基于指令實施所獲得的經驗、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的進步及國際氣候變化政策的發展,歐洲委員會應在2006年6月30日前起草一份指令實施情況的報告和提交相應的立法修改提案,且列出了實施情況報告所應考慮的事項清單。就是基于該條規定,歐盟在2009年對排放交易指令做出了大幅度的修改。
(三) 對中國的啟示
歐盟這種漸進式的立法進路不僅幫助歐盟在較短的時間內贏得了成員國政府、企業和環保團體等各利益方的支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而且歐盟通過機制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對其不斷的立法修訂,使得該機制日益完善,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中國若擬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也應當采取漸進式的立法進路,邊做邊學。首先,中國在排放交易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遠遠均少于當時擬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歐盟,雖然在歐盟層級排放交易的實踐非常少,但是歐盟不少成員國已經在各自國內的不同領域實施了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交易,其中也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交易機制,例如英國。其次,雖然有歐盟的實踐經驗可供中國借鑒,但是畢竟中國與歐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上至政治體制、經濟水平、法律傳統,下達環境管理能力和環保團體所能發揮的作用。因此,中國需要進行獨立的研究和實踐,去摸索適合中國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模式。
在上述背景下,漸進式的立法進路應該更加適合中國。中國可以建立簡單的、小范圍內的機制作為試點,通過試點模式,慢慢摸索建立大范圍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可行性。
三、 歐盟排放交易立法的智力支持及其啟示
(一)研究為立法做鋪墊
歐洲氣候變化項目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對歐盟各個領域減排溫室氣體的潛力和措施進行綜合的研究,選擇最適合歐盟的政策措施組合,找準對排放交易機制的政策定位;二是盡可能讓溫室氣體排放鏈條中的各個利益方充分地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從而有效推進氣候變化這一涉及多領域、需要多部門合作的政策問題的研究。
歐洲氣候變化項目由歐洲委員會的環境部門負責組織管理,以工作組的模式分別討論各領域的減排潛力和應對措施。這一項目于2000年6月啟動,一期工作為期三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年至2001年,研究工作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工業領域,分為六個工作組,分別為能源供應、能源消費、交通、工業、科研和《京都議定書》的靈活機制。第二階段是2002年至2003年,研究集中在探究其他領域減排溫室氣體的可能性,分為三個工作組,專門研究《京都議定書》的靈活機制、歐洲森林的碳吸收潛力及改進農業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碳吸收能力。該項目的二期工作于2005年10月啟動,為期兩年。共分為六個工作組,一個工作組審查項目一期的實施效果,包括交通、能源工業、能源需求、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農業和林業五個領域;三個工作組分別研究航空業、汽車、碳捕獲和儲存領域的減排措施;第五個工作組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最后一個工作組對歐盟排放交易機制進行審查。
從歐洲氣候變化項目工作組的工作內容安排,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涵蓋了氣候變化涉及的所有重要政策領域,即能源、交通、工業、農業、林業及《京都議定書》的靈活機制。它是在一個大的項目框架下,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綜合的研究模式。正是基于對歐盟主要領域減排潛力和措施的綜合研究,歐盟才決定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并逐步擴大其適用范圍,將該交易機制作為歐盟減排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和基石。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指令的立法提案即是在該項目一期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后,于2001年10月提出。而該項目二期對航空業減排潛力和措施的研究以及對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審查為2008年修改排放交易指令將航空業納入排放交易機制和2009年排放交易指令的大幅度修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歐洲氣候變化項目作為一個全面研究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項目,為研究和制定這一涉及多領域、需要多部門合作的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氣候變化問題本身的特點和歐盟的機構設置增加了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難度。第一,氣候變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導致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涉及眾多重大政策領域。大氣變暖進而引起氣候變化的絕大部分溫室氣體源自化石燃料的燃燒,特別是石油、煤炭、天然氣、褐煤和木材,這些均是能源的來源。在歐盟內部,影響能源的生產、供應和消費的措施屬于能源政策范疇,這些燃料的運輸屬于運輸政策范疇,而氣候變化的影響屬于環境政策范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其他政治領域還包括農業政策、稅收政策、對內和對外貿易政策。第二,歐盟不存在統一協調氣候變化問題的機構設置直到2010年2月17日,歐洲委員會成立了新的氣候行動部門(DirectorateGeneral for Climate Action)負責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政策法律的制定與協調。。《歐共體條約》規定歐盟僅能在條約授權的范圍內行使職權,而沒有“氣候變化”或相類似的名稱,且未授權歐盟在能源政策領域行使職權 《歐共體條約》第3(1.u)條規定僅允許歐盟在能源領域采取“措施”。,能源政策更多是依靠成員國政府間的合作,每個成員國都享有否決權。因此,在歐盟層級氣候變化問題是作為環境保護問題對待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相應地相關政策均是由環境理事會研究和通過的,未成立專門的協調氣候變化問題的機構。第三,雖然從理論上說,歐盟任何理事會的決定對所有歐盟層級和國家層級的機構和政府部門有效,但是實際中,歐盟實行的是垂直式的管理模式,從歐洲委員會和理事會到區域和國家級別的政府部門,都有各自部門的工作目標、重點和優先領域。
正是基于上述氣候變化政策制定所面臨的困難,歐洲氣候變化項目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模式。該項目所設立的每個工作組均包括歐洲委員會的相關政策部門、成員國政府相關政策部門、工業、環保組織和科研單位的代表。各利益方廣泛參與的模式有利于在政策制定的初期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使得最終出臺的政策具有可行性,并獲得管理方和被管理方最大程度的支持。
(二) 研究內容和思路
歐盟在建立和完善排放交易機制的過程中,對排放交易這一本來陌生的新型環境管理手段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這對于擬建立此類交易機制的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具有學習意義。在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立法進程中,伴隨每一項立法提案文件的,歐盟都會公布一份該項立法提案的影響評價報告。從這些報告中,可以梳理出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立法研究對象和思路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nvironment, Designing Options for Implementing an Emissions Trading Regime for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EC,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Development,22 February 2000;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paperExtended Impact Assessment on the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mending Directive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in respect of the Kyoto Protocol’s project based mechanisms, COM (2003) 403 final;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Accompanying document to the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mending Directive 2003/87/EC so as to include avi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within the Community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inclusion of avi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COM (2006) 818 final; Commissions staff working documentAccompanying document to the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mending Directive 2003/87/EC so as to improve and extend the EU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system Impact Assessment, COM (2008) 16 final. 。
歐盟在擬建立和修改排放交易機制的過程中,針對排放交易主要實施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在討論是否和如何建立排放交易機制階段,研究的問題有實施歐盟排放交易機制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除經濟效益之外,排放交易作為一種環境管理手段的其他優勢;排放交易適用范圍的選擇及其選擇標準;排放配額的分配,包括在成員國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分配問題;排放交易機制的遵守問題;與其他現有相關政策法律的協調問題。
其次,待排放交易機制建立之后,在排放交易指令的修改完善過程中,研究工作集中在如下方面:排放交易的適用范圍;排放交易機制的遵守與執行問題;增強排放交易機制的統一性與可預見性的問題;與《京都議定書》項目機制和其他交易機制連接的問題。
就研究思路而言,從整體立法提案的結構到立法提案中每一個政策方案的分析,歐盟都遵循了這樣一種研究思路:第一,立法和每個政策方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排放交易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第二,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第三,達到上述目標的政策方案有哪些;第四,分析不同政策方案的影響是什么,包括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第五,如何監測與評估政策方案實施后所產生的影響;第六,提出最終選擇的政策方案是什么,并說明理由。
值得指出的是,歐盟在分析每個政策方案的影響時,適用的標準是綜合性的,包括實施某個政策方案的環境實效性(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行政成本、對公平競爭與歐盟統一市場以及就業的影響。當然,這些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環境實效性與經濟效率,這正是建立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目標,即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減排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指標。
(三) 對中國的啟示
首先,中國有關排放交易的實踐活動和研究非常有限,需要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立法開展科學的、系統的研究工作。雖然中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已經進行了近二十年,但是其實施的地理范圍只限于少數城市和省份,涉及的行業領域也遠遠少于溫室氣體排放所可能涵蓋的行業領域,因此積累的實踐經驗不足。而在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方面,中國現在只是參與了《京都議定書》項下的清潔發展機制,是通過中國政府的主管部門,與國外的政府和企業進行項目合作,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國內企業間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要求相距甚遠。此外,伴隨這些少數的、零散的排放交易的實踐活動,相關的研究工作也僅限于一些學者的個人研究興趣,缺乏有組織性的系統的、科學的研究工作的投入。即便中美之間在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方面組織了若干合作項目,但是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多,更多的合作成果是幫助某個地方政府組織建立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機制。因此,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由政府部門組織,參考歐盟研究對象和思路,對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進行系統化的科學的研究。
其次,應將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政策的制定放在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政策的背景下,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政策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找準對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政策的定位,保持其與其他政策措施的協調性。歐盟將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定位于其減排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與基石。至于中國若實施這一排放交易機制,如何定位的問題,將涉及對中國應當氣候變化各種政策的影響的全面評估,這包括環境影響、經濟影響、行政成本、就業等諸多方面。
最后,鑒于氣候變化問題本身的特點,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這一項政策的研究,將涉及多領域政策部門和多行業的參與,這在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一直以來的部門之間職能的交叉與重疊以及企業和其他非政府機構參與政策法律制定過程的不充分性,將使得包括排放交易機制在內的應當氣候變化政策的立法研究愈加困難。因此,建立一個類似于歐盟的歐洲氣候變化項目的平臺,給予溫室氣體排放鏈條上的各個利益方充分的機會參與這一政策的研究過程,這將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掌握來自不同政府管理部門、企業界、環保團體、科研單位的更全面的意見反饋,收集更詳盡的信息,更好地協調各個利益方的立場,獲得各利益方對排放交易更廣泛的支持。
關鍵詞:碳金融;農業經濟;低碳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工業發展迅速,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我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都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巨大,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居世界前列。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中國作為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妥善處理環境問題不僅是對世界的貢獻,也是解決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既是《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要求,也是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一、碳金融的產生及概念
1.碳金融的產生
《京都議定書》最重要的成果是它明確了碳排放的總量目標和分解指標,對附件一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作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定量限制。《京都議定書》還規定了三個靈活機制:聯合履約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在《京都議定書》的約束下,每個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具有了商品的屬性。由于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影響的無差異性(即不同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增溫效果),以及各國進行碳減排的成本不同,碳排放權因此具有了價值,從而在減緩氣候變化領域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交易對象的市場,并直接催生出碳金融市場。世界銀行2006年將提供給溫室氣體減排量購買者的資源定義為碳金融。由此看來,廣義的碳金融是指與二氧化碳排放有關一切經濟、金融活動。
1.2碳金融的概念
碳金融是由低碳經濟的發展而催生出的一個全新的金融概念。世界銀行對碳金融的定義為:“碳金融是指向可以購買溫室氣體減排量的項目提供資源”。①由于其“可以購買溫室氣體減排量的項目”將碳金融局限于《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約機制(JI),而只有這兩個機制才能獲得“經核證的減排量”(CERs),因此世界銀行的對碳金融的定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索尼亞·拉巴特(Sonia Labatt)和羅德尼·懷特(R·R·White)從環境金融的角度出發,認為碳金融是指在碳約束社會下的一種對金融風險與機會的探索,并通過市場機制轉移環境風險并實現環境目標。
筆者認為,狹義的碳金融是指各利益主體(包括政府、企業以及環境保護組織等)間對溫室氣體(尤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或排放配額進行交易的金融活動;廣義的碳金融則是圍繞“碳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動,既包括碳金融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也包括財政、金融、監管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研究碳金融在農業經濟中的理論意義
2.1碳金融研究的理論意義
現代金融理論從誕生至今已經具備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框架,確立了其在經濟金融領域中的正統地位,并且在此基礎上逐漸向其他領域滲透。碳金融是現代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它是對傳統金融的延伸和升華。碳金融研究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本文的研究定位在碳金融如何在農業經濟中發揮作用,以期在這方面發現其價值。
2.2碳金融是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問題的雙贏解決方案
碳金融是全球各國政府、各利益集團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公共問題的博弈結果,它創造性的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轉化為一種金融產品,并通過金融市場相互交易機制使買賣雙方獲益,從而將環境保護的義務轉化為一種經濟活動,使其具有盈利性,大大削弱了各國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減排的矛盾,刺激各國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將溫室氣體減排由呼吁和倡導轉變為實際行動。
2.3碳金融是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核心支柱
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不甚合理,直接導致我國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若我國繼續保持快速的經濟發展,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保證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必須發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經濟。
三、碳金融研究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現代經濟的崛起雖然改變了重農輕工的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是舉足輕重的,因為它為人民提供滿足最基本需求的食物,是其他行業無法取代的。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粗放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資源枯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嚴重的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不光嚴重影響到城市生活環境,對農村的影響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農村生態環境本就脆弱已成為環境保護的盲區。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既要治理好其他產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要改變傳統的對生態環境有破壞的農業生產方式,發展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農業。碳金融的研究成為我國由粗放式經濟發展向低碳模式的轉變的方法之一,同時也為傳統的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發展轉型提供了開辟了新的途徑。
注解:
①http:///Router.cfm Page=FAQ&ItemID=24677#4
參考文獻:
[1]孫敬水.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人體移植手術試驗成功
歐洲一跨國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新型人工角膜,首次成功移植給了一位盲人患者,使其視力得到了顯著提高。研究人員稱,如果后續試驗獲得成功,預計這種人工角膜可在2010年年中投放市場。
角膜就像眼睛最外層的鏡頭一樣,可以把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同時屏蔽外界的灰塵和細菌,其對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估計,全球可通過移植角膜恢復視力的眼病患者超過百萬。由于目前角膜移植還主要來源于其他人的捐贈,數量十分有限,因此,用異質成形材料制成的一種特殊屈光裝置―人工角膜,來進行移植,就成為了醫學上的一大需求。
然而,研制替代性人工角膜并非易事,除了良好的光學性能以外,人工角膜還必須滿足多種化學和物理特性才能成功用于人體移植。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聚合物研究所、雷根斯堡大學附屬醫院眼科學系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找到了解決方案。他們經過反復試驗,最終選用一種商用的疏水丙烯酸聚合物作為成形材料。
(顧世顯)
什么是《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美國曾于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中國于1998年5月簽署并于2002年核準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在2002年也正式批準《京都議定書》。經過近8年爭執,《京都議定書》獲得120多個國家確認履行公約,議定書在2005年2月26日正式生效。
(書源)
新詞典
肌肉音樂劇:這是由日本創建的一種讓劇團中的成員用肌肉演奏音樂的音樂表演劇目。表演者多是退役的奧運會運動員。
如果低碳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應對低碳甚至利用低碳,是各國的當務之急。毋庸置疑,低碳對一國而言,意味著推高能源成本,阻礙經濟發展。對于部分國家而言,低碳全球化意味著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促進就業的助推器。
近年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浪潮中,低碳理念得到了各方響應,逐漸成為壘球共識。發展低碳經濟已經陸續進入各發達國家的戰略規劃。我們對此可以做崇高的理解,正如發達國家宣示的那樣: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和人類的生存空間。但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簡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這樣理解:發達國家通過發展低碳技術和相應的管理模式,形成低碳優勢,繼而在氣候談判中施加碳減排壓力,同時逐步提高相關的碳標準,從而制造低碳壁壘,制定綠色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減排,借機向外輸出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
當前,在低碳產業領域,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等各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領先的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并著力向全球輸出。歐盟目前領先。在排放指標、科研經費投入、碳排放機制、節能與環保標準、低碳項目推廣等各方面,歐盟引領低碳潮流。歐盟2005年啟動限額與交易體系,總體減排指標被層層分配,逐一分配到各成員國、各行業和各公司,目前已經覆蓋了地區內30%-50%的工業和能源行業。2007年年初,歐盟把低碳經濟確立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并將其視為一場新的工業革命。2009年,歐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低碳產業的世界領先地位,接著又提出在未來十年內增加500億歐元專門用于發展低碳技術,將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除了致力于在低碳技術領域保持全球領先之外,歐盟還開創了許多低碳發展機制,比如排放交易體系。
美國在奧巴馬成為總統后,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明顯改變,決心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美國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將用立法的方式將“碳排放額”逐級分配并進行市場交易。
為了給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創造新市場,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壓力與日俱增。這一點,我們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最為直接,認為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諾采取行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歐盟相對溫和,提出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如果其他主要國家采取相似行動,歐盟可以將目標提高至30%。這種有條件的承諾,對發展中國家形成巨大減排壓力。如果強制減排,主要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應該是發達國家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輸出的最主要市場。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發達國家顯然想把低碳壘球化做成推動經濟增長的機會。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奧巴馬欲借碳減排及新能源開發計劃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稱“此舉能夠創造數十萬就業崗位”,如生產太陽能板和電動汽車的工廠、環保建筑以及相關安裝和服務行業等。2010年3月,歐盟《歐洲2020戰略》,提出打造一個綠色知識經濟體,將在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教育和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將低碳產業培育成未來的經濟支柱。主要目標是以低碳發展轉變歐盟的增長方式,領先未來全球低碳技術和管理創新,創造低碳就業機會。研究表明,到2020年歐盟僅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就業人數就可達到280萬。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的低碳發展戰略將對整個國際市場和貿易格局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達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外貿的主要市場,未來發達國家的低碳壁壘將多種多樣,比如低碳通行證、碳關稅,等等。發達國家除了自己轉變發展方式,也將通過貿易和投資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發達國家與碳相關的環保標準在不斷提高。比如,2009年10月歐盟通過新法規,普遍提高了紡織品、鞋類及電器的環保標準,直接限制了部分低端產品進入歐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