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生態旅游開發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開發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第1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土特產;漾濞核桃;開發;研究

一、研究背景

生態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在20世紀末大眾旅游迅速發展背景下,為解決既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又不允許破壞和污染自然、文化及環境,使兩者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平衡這一可持續發展問題而提出的,于198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生態旅游特別顧問―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并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探討了生態旅游發展模式[1]。近年來,生態旅游以其對環境的關注,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多重維護得到了廣大認同,被看作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最佳形式。隨著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更加珍惜和愛護生態環境,對生態旅游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生態旅游產品有助于提高人們回歸自然、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豐富生態知識,生態旅游產品從開發到投入市場一直遵循著保護環境、突出本土特點、表現文化內涵的原則,從包裝到實物直接承擔了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任務[2]。由此可見,生態旅游產品是生態旅游的主要基礎,只有大量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開發,才能更好的滿足人類對生態旅游的需求,不斷推動生態旅游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二、近年來漾濞核桃開發狀況

(一)漾濞核桃產量

隨著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各地投入大量資金興辦以核桃為主的綠色企業,核桃嫁接苗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2001年至今核桃加工及深加工獲得長足發展,相繼成立了核桃仁、核桃休閑食品、核桃乳等一系列的核桃深加工企業,且隨著核桃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加,縣內建立了大規模的核桃基地,核桃種植實現規模化,核桃產業鏈初步形成。尤其是2002年,核桃嫁接苗滯銷和偷采濫購核桃枝條得到遏制,是核桃價格的最高時期,核桃產量也大幅度增加。

(二)漾濞核桃資源及分布狀況

漾濞核桃經濟價值高且產量穩定,是種植面積最廣的核桃品種。漾濞縣核桃樹齡結構是盛果樹和衰老樹所占比例小,初果樹和幼樹所占比例大。即盛果樹和衰老樹少,初果樹和幼樹多。由于近幾年的積極發展,大面積的荒山的開發與利用,使得幼苗的種植數量直線增加。是近幾年來漾濞縣積極發展核桃產業的結果。

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82萬畝,產量2.7萬噸,核桃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為1979年的14.9倍和17.8倍。全縣9個鄉鎮65個村委會都有核桃種植,種植核桃的村民小組有607個,占全縣村民小組的95.4%,種植核桃農戶18270戶,占全縣農戶數的84.6%,農民人均有核桃近7畝。核桃收入15萬元以上的農戶有10戶,10―15萬元的有34戶,5―10萬的有120戶,1―5萬的有12000戶以上。核桃已經成為山區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支柱,一些農戶率先進入了小康行列。

(三)漾濞核桃開發狀況

漾濞縣的核桃生產大多是個體作坊的初加工戶。漾濞縣進行核桃深加工年產值5O萬元以上的企業有7家,其中產值最大的是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植物核桃蛋白飲料、核桃乳和核桃油。該公司生產的 “漾寶” 牌核桃乳,榮獲國家級2項金獎、1項銀獎和1個推薦獎。隨著該公司3 O00噸脫脂核桃乳、3 O00噸低脂無糖核桃乳、500噸核桃膠囊的開發投產,2009年產值達1億元;核桃工藝品加工企業預計到2010年加工鐵核桃果500噸以上。工藝品7萬件以上。實現產值1千萬元以上。漾濞核桃目前主要是以加工核桃仁銷售為主。目前,全縣核桃初級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5戶,年加工500噸以上的加工企業5戶。100-5O0噸的10戶,100噸以下的30戶。全縣年加工干果7000噸以上,其中除加工本縣自產的核桃外,還加工來自楚雄、保山、思茅、臨滄等地州的,以及來自州內賓川、云龍、永平、巍山等縣的核桃。漾濞已成為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核桃加工貿易集散地。僅核桃仁加工一項,每年就解決了近1萬人4個月左右的就I問題,使全縣城鄉居民勞務收入增加1600多萬元。為解決閑散剩余勞力就業,增加群眾收入,保持社會安定團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蒼山西鎮下街村328戶村民經營核桃加工,占全村農戶的57%。該鎮上街村有條聞名大理州的農民街,街上74戶居民戶戶從事核桃加工。全縣核桃精加工企業6戶,初加工企業達55戶,年加工、銷售核桃7000噸,全縣通過核桃加工每年實現產值近億元,每年解決1萬多人近4個月的勞動力就業,全縣城鄉居民每年可通過核桃初加工獲取勞務費4000多萬元……”。

三、總結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趨嚴峻,人們對生態旅游產品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生態旅游產品在開發過程中,一方面注意旅游資源的環境保護,實現旅游的無污染或低污染策略,努力做到旅游的可持續開發;另外一方面,開發出的旅游產品有助于人的身體健康,又具有旅游紀念意義的功能,可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此,發展前景廣闊。而云南省漾濞縣核桃種植業歷史悠久,境內核桃遍布四野,規模宏大,品質優良,是著名的“核桃之鄉”。漾濞核桃以其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和出仁率高而譽滿中外,是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生態旅游產品。本文在調查研究和查閱大量的資料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當前漾濞在開發生態旅游產品中所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開發機遇與挑戰,對生態旅游產品的品牌的建設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對漾濞核桃的開發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為本縣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這種具開發潛力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優勢,為本縣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劃開發能夠使本縣的農民真正受益,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目標,解決好長期困擾農民的“賣難”、“賣虧”問題和利益分配問題,建立起不同程度的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打開市場,走上國際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2]高峻.生態旅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楊麒鈺.漾濞核桃全國第一[N].云南經濟日報,2005.

第2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濕地建議

旅游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一旦遭受破壞就無法恢復。所以,我們要切實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發展濕地旅游是開拓整個旅游市場的要求,而濕地旅游業發展較慢,市場份額較低,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旅游市場的開拓,是未來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一、濕地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意義

濕地是介于陸地和水生系統之間的過渡帶,以其高度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與農田、森林并列為世界三大生態系統。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濕地不但在維持當地生態平衡和為一些珍稀動植物(特別是水鳥)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顯示出了其作為旅游資源的開發潛力。我國濕地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為濕地旅游提供了優越的資源基礎。

二、濕地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現狀

(一)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現狀的概述

海濱濕地資源屬于生態環境脆弱帶,環境容量小,干擾抗逆性弱的旅游資源,而施于其上的人類活動復雜,所以旅游開發要以生態安全為指導,注重開發模式的選擇以及功能區的劃分。目前濕地生態旅游仍以觀光游為主,年接待量較低,旅游開發模式單一,旅游活動的負面影響尚未完全突現,隨著濕地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尋求能夠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開發模式,是海濱濕地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濕地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實例研究

1.濕地旅游資源現狀

盡管濕地旅游帶尚處在旅游大發展初期,但濕地旅游已經初具規模,除開辟的濕地生態旅游路線和濕地為主題的旅游公園,不少旅游地域已進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區,由單一的自然保護區發展成為可供觀光游覽以及娛樂的生態旅游區。

2.濕地旅游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游主題不明確,景點知名度較低

濕地資源在國內首屈一指,但由于對自身優勢挖掘不夠,一直處在較低的開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旅游項目單一,形式簡單,內容缺乏新穎性。濕地旅游的主題不明確,沒有形成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區居民與野生動物爭奪生存空間現象,環境有待提高

周圍征用的濕地灘涂成為普通農耕用地、水產養殖地,僅留下所管轄濕地在保護區內呈孤島狀,大量珍貴物種資源在無形中流失,生態環境遭受破環。

(3)較少的資金投入抑制了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

濕地生態旅游開發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撥款,這遠遠不能滿足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強度與規模。而且在項目經營上多為單一形式經營,缺少統籌規劃。

3.針對濕地旅游問題的整改意見

(1)加大開發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體系

在各景觀帶大的框架結構上,可以選擇節點進行開發,同時進行交通線路的選定、連接,逐漸向軸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集觀賞、參與、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全方位的旅游綜合體系。

(2)統一開發與分區管理

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一個全局性的行動,分散的對同質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勢必形成混亂局面,不利于整個地區的旅游經營與管理。在統一開發的基礎上應對濕地生態旅游區實施分區管理,對核心保護區實行絕對保護,嚴禁任何類型的旅游活動,緩沖區對旅游項目和游人密度進行嚴格限制,只允許從事觀光、科普活動,并采取定時、限量放人進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計劃和規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計劃和規章制度是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其內容應對經營者、旅游者、社區居民等進行協調與控制,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各種動植物,特別是對于重點保護對象如何進行管理、保護與救護,對游客安全如何保證,對突發事件、火災險情如何應對,以及各項獎懲制度如何落實等。

(4)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生態意識和保護技能

目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素質不高,但在大量引進高層專業人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對有關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短期培訓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特別是要提高導游人員的生態素養,使他們在旅游中起到引導與示范作用。

(5)加強生態監測,建立管理信息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較輕,發展旅游業或多或少的會給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應在濕地旅游區內,特別是自然保護區內,對濕地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對生態旅游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不斷地分析和預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與補救,確保生態旅游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結論

濕地旅游伴隨著生態旅游的熱潮正在興起,目前我國擬建和己建的大型濕地公園和旅游區有20多處,可見濕地旅游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對于以自然資源—海濱濕地為基礎而展開的海濱濕地生態旅游,從一開始就具有環境保護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態旅游和生態安全理論為指導,對海濱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開發保護進行分析。

通過對江蘇海濱旅游開發條件和海濱濕地資源的評價,可以得出結論:江蘇海濱地區區位、經濟背景良好,海濱濕地旅游資源豐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樣性等多項指標在國內海濱濕地資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但由于該區開發時間較短,資金有限,加之濕地旅游開發剛剛起步,因此在開發上選擇以海濱濕地觀光旅游為主,集中力量開發級別較高的濕地旅游資源,其他作為后備景點培育,同時將社區參與環境保護作為旅游開發的一個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君,江蘇淤泥質海岸濕地旅游開發的初探[J].資源產業,2000(9).

第3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及必要性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墨西哥生態學家謝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語的詞匯“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環境會議上被正式確認,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拉斯卡瑞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出于研修、欣賞和享受風景及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和文化特征(歷史遺存和現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對未開發過或未被污染過的自然區域去旅行”(Boo,1900,14頁)。我國學者也紛紛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如明慶忠、李宏、武友德(2001)從生態學角度出發,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指導,以保護資源,特別是保護生態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促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為基本特征,尋求旅游業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楊桂華(2004)從可持續性旅游和責任性旅游角度出發,提出“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性發展為宗旨,以大自然為基礎,以生態美景觀為吸引物,同時實現為游客體驗、了解、認識、學習、欣賞、研究生態景觀而展開的旅游享受,對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和文化負責,保護生態旅游賴以開展的生態、社會及經濟環境的旅游活動。”筆者認為,生態旅游是以大自然為基礎,以生態學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為理論指導,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資源為取向,強調生態可持續性,同時實現為游客體驗、度假、求知、欣賞、研究而展開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態環境倫理素質并切實為當地社區做出貢獻的旅游。

(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旅游必要性

1.發展生態旅游,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廣東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但近年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不生態”現象,全省多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當地有關部門違法占用,大搞開發區、度假區,開發房地產,使生態環境和風景名勝資源遭到人為開發建設的嚴重破壞。被譽為“廣東喀納斯”的廣東英德長湖景區的林木正遭受無序的砍伐破壞。長湖景區是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部分,林木資源為當地林場所有。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林場對林木資源無序開發,直接造成動植物數量和種類的大幅減少,旅游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同時出現風景區內大量違章建設和不適當的開發,如白云山的某山莊違法占地達2萬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顧禁令大建大型開發區,西樵山的7個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區處處可見休閑山莊療養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廣東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粵北地區,森林、溫泉、植被資源相當豐富,僅乳源縣就有華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最大野生紅豆杉主題公園———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等等。優美的生態環境自然會吸引大量游客觀光,超負荷游客量和傳統的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忽視生態效益的旅游開發模式肯定不能滿足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廣東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必須走生態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為主要旅游吸引物,達到觀賞和感受生態環境、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的旅游目的。從而,有力保護粵北山區珍貴的旅游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確保當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

2.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廣東省的旅游勢態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總收入3804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23億美元,增長速度均超過20%。主要以珠三角為中心的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僅廣州市的旅游總收入就達1254.61億元,同比增長26.21%,但相比之下擁有濃郁民族風情、良好生態環境和大量溫泉旅游資源的粵北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速度明顯落后于粵東等各地區。面對粵北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窘況,被稱為“無煙產業”的旅游業無疑是其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生態旅游更是民族地區維持生態環境和擺脫貧困的首選之路。首先,粵北民族地區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天然優勢。濃郁的民族風情、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如自然生態之旅就有平地天險———廣東大峽谷、乳源溫泉、粵北西湖———南水湖、廣東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態之旅有千年古剎云門寺、必背瑤寨等。其次,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能容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開發生態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動經濟發展、培育地方產業的途徑,也是當地老百姓自主發展經濟的一種有效模式。

3.生態旅游能有效保護民族地區文化真實性旅游業的發展能促進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過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雙向交流的過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還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鮮事物。旅游過程中,外來旅游者會將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文化和習俗帶入旅游目的地,對當地的社會文化帶來影響,當地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都發生改變。一方面,文化古跡資源受到污染和破壞。除自然環境因素中大氣污染、山地災害、水體侵蝕、蟲蟻蛀蝕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外,更多是人為因素對文物古跡及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如開發建設中沒有保護好少數民族物質遺產;少數游客不遵守旅游區管理規定亂刻亂畫,致使旅游區的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服飾甚至建筑都受到外來游客文化的影響。在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開發過程中,由于包裝過度,很容易破壞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真實性和淳樸性。與傳統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態旅游則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模式,這些責任不僅是滿足旅游者在實際旅游中親身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更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完整保護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確保民俗文化資源的真實性,保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及旅游資源分析

乳源瑤族自治縣屬廣東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地處粵北山區,南嶺山脈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設置乳源縣,歷史悠久。因縣北有溶洞產鐘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韶關市。

(一)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乳源縣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境內風光秀麗,民風淳樸,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世界紅豆杉之鄉”。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嶺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強力打造廣東省旅游強縣,2008年7月底通過省創強驗收,成為廣東省第十個旅游強縣。2010年,由國際旅游管理協會、中國國際品牌協會、中國縣域經濟協會主辦的“2010中國旅游精品國際推廣盛會”在首都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乳源縣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旅游縣參加了此次盛會,憑著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生態旅游資源,濃郁的民族風情及獨特的旅游文化,經過各專家組評審團綜合評審,被授予“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并頒發牌匾。隨著乳源縣投資生態旅游的資金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紅三角、港澳地區和武廣沿線城市舉辦形式多樣的旅游宣傳推介活動,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旅游人數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別是乳源縣被授予“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后,2010年旅游人數和收入分別為186.24萬人和116215.45萬元,同比增長32.22%和50.67%(見表1)。

(二)旅游資源分析

乳源縣的生態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乳源縣全縣有山地2153042畝,植被森林資源豐富,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強縣。同時,該縣的地質結構以石灰巖、砂巖、頁巖等沉積巖為主,最老的巖石大約有7億年的歷史。特殊的地質結構造就了乳源縣豐富多彩的峽谷巖穴、溫泉景觀等(見表2)。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乳源縣是必背瑤族的聚居地之一。瑤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東坪3個鎮。必背瑤寨是乳源民俗風情觀光的好去處。必背,原叫“鱉背”,位于乳源縣城東北約50公里的大瑤山腹地。必背瑤族屬過山族,是瑤族的一個分支,是旅居美國、泰國、法國、緬甸、老撾等地的瑤族發祥地。游覽必背瑤寨,可以欣賞迷人的瑤山風光,觀看歡快熱鬧的瑤族歌舞,領略古老的民族風俗,品嘗獨具風味的瑤家美食。必背瑤寨依山而建,有別致的樹皮房、竹房,尤其吊腳樓別具一格。瑤區除瑤語外,客家話也通用。瑤胞穿戴自己刺繡的彩色圖案服飾,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傳情示愛。他們熱情好客,用甘甜的瑤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飯和自制的瑤家水酒待客。歌謠是瑤族人民口頭文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瑤族音樂、舞蹈與民間歌謠一樣,起源于勞動與宗教。現在,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已搬上舞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民間保留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扳手腕、摔跤、氣功、上刀山、武術等。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十五日為乳源過山瑤的“十月朝”節,又稱“十月社”,是乳源過山瑤慶豐收的傳統節日。乳源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除了千年瑤寨以外,有千年古剎云門寺。它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云門宗”發祥地,創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國重點寺院。還有被稱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東華寺遺址、雙峰寺遺址、瑤山情韻———黃龍景區等。

三、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調查和與當地有關部門的訪談,認為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問題。

(一)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有待提高

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保護作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護自然環境和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知識。它是高層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動。對開發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雖然我國對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但是對生態旅游的實踐研究才起步,開發者沒有足夠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盲目開發和過度開發,導致我國很多生態旅游景點并沒有體現生態旅游的內涵。乳源縣雖然把發展生態旅游寫入了政府規劃綱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對外開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的經驗。目前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的重點仍局限于發揮其旅游功能并側重于追求經濟效益,對生態旅游在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啟發智慧、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認識不到位,發展生態旅游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不夠。對發展生態旅游與促進經濟、環境、社會的和諧認識不全面。

(二)生態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廣東省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很多,如粵東南潮汕文化、海濱風光森林旅游區;粵西海濱風光、果林休閑森林旅游區;粵中休閑保健、綜合旅游觀光區等。上述地區都將生態旅游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經濟效益,但是也使生態旅游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生態旅游開發方面,面臨吸引投資和人才方面的競爭;在生態旅游經營方面,面臨游客市場份額的競爭。由于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目的地選擇增加,將導致生態旅游市場進一步細分,對乳源的生態旅游發展帶來了挑戰。由于乳源瑤族縣與連南瑤族自治縣和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同處粵北且都是瑤族同胞聚居地,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山同脈,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質性,在旅游產品開發上難免存在一定的同質性,勢必導致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因此,如何實現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差異化戰略,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態旅游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是乳源縣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三)旅游產品結構單一

目前,乳源縣的生態旅游產品結構單一,以自然觀光產品為主。除了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廣東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平地天險———廣東大峽谷等為壟斷性觀光產品外,像溫泉這樣的旅游產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產品目標市場定位還不夠準確,特色還不夠鮮明,旅游產品對于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挖掘還不夠深入。乳源縣是世界過山瑤之鄉,古老的民族獨特文化以及過山瑤神秘的宗教、婚姻、節慶等信仰習俗對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瑤寨的民族歌舞晚會以及自然觀光游覽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瑤繡產品的開發。雖然目前當地旅游部門已認識到過山瑤文化是乳源縣今后旅游發展的持久動力,但是仍然存在關注很少、投資力度不強的問題,大部分還是集中于觀光型產品的開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縣的旅游產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態脆弱區的問題

自然生態脆弱區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擾和生態恢復能力較弱的地區。這些地區通常是脆弱生態系統分布地區,或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和轉換的地區。文化生態脆弱地區同樣具有兩方面的特征:系統自身的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弱;處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帶。乳源縣正是這樣一個自然與文化生態相對脆弱的地區。乳源縣地處粵北山區,水力資源、植被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縣水能可開發量為52.86萬千瓦,僅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就有兩座,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動物有76科,196屬,275種,生態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以恢復。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當地是以瑤畬為主的少數民族交匯區,其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等都與廣東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顯差別,而與相鄰的連南排瑤既有差異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處于較為脆弱的文化生態區。因此,乳源縣當地自然、文化生態的開發和保護的任務還很艱巨。

(五)旅游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乳源瑤族自治縣內旅游管理人才相對匱乏,具備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尤其是從事旅游規劃設計、旅游市場營銷、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的高級管理人才較少。管全縣旅游業的縣旅游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正科級事業單位,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事業編制12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3名,正副股長3名,內設人秘股、質量規范與管理股、資源與市場開發股三個職能股室。縣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是直屬縣旅游局的正股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3名,其中所長1名;乳源瑤族自治縣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旅游管理處是歸縣旅游局管理的股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時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專業水平較低,講解技巧不夠嫻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類專業旅游人員缺乏,如導游、旅游酒店管理與營銷人才、國際化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滿足旅游發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級酒店只有2家。專業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全縣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因此該縣在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將旅游人才的培養列入重要議程。

四、完善乳源縣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與思考

根據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完善乳源縣生態旅游的發展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提高開發者對生態旅游認識,實現旅游可持續性與國外相比,我國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時間較晚,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態旅游理論,因此,許多旅游開發者對它的認識較淺,仍然受到傳統旅游開發的影響,盲目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乳源縣各級政府和旅游部門,要加強對開發者的生態旅游知識培訓,用科學的理念指導生態旅游發展和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開發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兼顧生態和旅游。生態旅游開發前,開發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和全面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并在此基礎上,科學確立景點(區)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門閩值,在技術和資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選擇有利時機介入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善待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保護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原有風格,盡可能減少對旅游資源的人為破壞。生態旅游開發后,要定時進行對生態旅游資源及其環境的審計,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跟蹤觀測與研究,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保持生態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規劃,提升核心競爭力

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的作用已日益顯現,全國各地紛紛推出自己的生態旅游產品。乳源縣要實現在眾多生態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規劃。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打造以感受過山瑤民族文化和觀賞自然風光并重的旅游精品體系。進一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民族古村落挖掘保護。對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瑤族古村落進行規劃和保護工作,大力發展“瑤家樂”旅游項目,使其與必背瑤寨景區渾然一體,形成過山瑤民族風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開發瑤族刺繡、手工藝品等民俗商品。瑤族刺繡多用于服飾上,如衣服、頭巾、腰帶、圍裙、小孩的帽子;還有掛包、傘袋等都繡有各式各樣的鮮艷奪目的圖案。它能夠真實反映出瑤族的歷史、經濟、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繡,還有雕刻、長鼓和花鼓制作、銀飾制作、竹編、線織、紙塑醒獅、棕編等手工藝品也是獨具特色。最后,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充分發揮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資源豐富和污染少的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擴大香竽、巴西果、竹筍、有機稻等特色農業基地,加快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不僅帶動群眾增產增收,也有效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三)引導社區參與,促進生態旅游和諧發展

人和自然和諧發展是解決生態旅游脆弱區的重要途徑。生態旅游開發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同時也包括這些資源所在的社區。社區的文化、生活、生產方式等人文景觀是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它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成為互補資源。然而,許多旅游開發景區在帶給旅游投資商豐厚的經濟效益以及給政府帶來源源不斷的稅收的同時,忽略了當地社區的利益分配,社區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問題。由于社區的利益被忽視,出現了開發商、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利益沖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難度。因此,乳源縣的生態旅游開發與保護需要積極引導當地社區的全方位參與。首先,一旦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形成以經濟收益為基礎的激勵機制,他們就會主動保護自然資源、環境和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而提供更好的生態旅游服務,形成良好的循環系統。其次,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能有效減少居民對有關生態旅游項目的反感情緒和沖突行為,最終把生態旅游嵌入當地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系統之中,促進生態旅游的和諧發展。

第4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關鍵詞:盤錦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

1 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發現盤錦遼河口旅游業的開發有利于保護遼河口旅游資源,占有比重較大,占42.3%,旅游業開發與遼河口經濟區的經濟之間存在的矛盾較強;現有生態旅游資源的利用狀況較弱。當地居民對于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意識較弱,生態環保意識還需要提升。現有的旅游景點,如紅海灘觀光地、地質公園、葦海觀鶴、特色葦田、萬金灘等旅游地的生態環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壞,其中以葦海觀鶴和紅海灘觀光地破壞最為嚴重。

因此,將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分為6類,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生態旅游地,減弱對其的開發,恢復其生態功能。對于可以進行開發的旅游資源應該采取合理開發,加強保護的戰略。從而,促進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 生態旅游資源單體保護的重點和開發的方向

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價值角度分為瀕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種(見表1)。根據資源的分類從而得出必須保護的資源、可以旅游開發的資源,作為判斷保護與開發的戰略依據。

2.1 完全保護戰略

處于極端瀕危狀態的生態旅游資源,屬于國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關注程度較高的資源類型,當前經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開發都會對其產生破壞,其首要目的是保護,凸顯生態旅游資源的存在價值。雖然該類資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但對此類資源還是應該由國家拔出專款進行完全保護,防止人為破壞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對它進行更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適度開發、完全保護戰略

高稀缺的生態旅游資源屬于非常稀有,相對于瀕危型生態旅游資源來說,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對較強。對于這類資源,同樣不適合大規模的旅游開發。

2.3 合理開發、加強保護戰略

稀缺易耗型與稀缺耐耗型生態旅游資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價值高的資源。因此對于該類資源應該在合理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數量,加強對游客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的教育,通過縮短游客在景區內的逗留時間、嚴格限制景區內的活動內容與范圍等手段來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均衡。

2.4 大規模開發戰略

普通的生態旅游資源由于脆弱性較低,因此在具備一定客源市場的條件下,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旅游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3 保護的資源單體

遼河口的潮灘濕地是我國重要的濱海濕地,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盤錦自然濕地面積的80%,在濕地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須保護的資源單體之一。此外,遼河口自然保護區全球候鳥三大遷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鷗種群在這里得到了有效保護。遼河口濕地豐富的植物資源、特有的植被類型與生態環境養育著豐富的動物資源與特有的動物群落,尤其是多種珍稀鳥類理想棲息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

4 旅游開發的資源單體

遼河口蘊藏者豐富的旅游資源,分三種類型。

(1)適度開發的資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較強。如保護建筑與設施、遺跡遺址等。

(2)合理開發的資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價值較高,需要的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加強保護,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均衡。如紅海灘、踏浪金灘、葦海觀鶴等可以進行觀光旅游。

(3)大規模開發的資源的脆弱性較低。如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它具有直接使用價值、服務功能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包括了綠色生態旅游產品、文化生態旅游產品、觀光旅游產品、養生、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產品、油田生態旅游產品、濕地生態旅游產品、農業生態旅游產品、葦海休閑產品、濱海休閑產品等。

5 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存在問題

5.1 生態資源的保護缺乏合理的科學依據

目前,結合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原則,缺乏具體的行動實施依據,如遼河口濕地資源、灘涂植被、鳥類棲息地及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等等。此外,雖然生態旅游資源作為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否能將所有的旅游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創造出結合當地特色的品牌生態旅游產品,是遼河口保護的一個重大的盲點,在資源的保護中應該設立一個科學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

5.2 生態旅游資源的生態性破壞

由于生態經濟區內的生態旅游業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區及旅游基礎匱乏,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日漸破壞,使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使遼河口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此外,部分旅游項目直接威脅野生動物資源的安全。

5.3 旅游開發的空間失衡

遼河口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導致有的資源未得到有效的開發或是已經受到了直接的破壞。遼河三角洲經過多年的開發,已有大量濕地被辟為稻田和鹽田。濕地面積的不斷縮小,使其納水蓄洪的功能減弱,直接影響鳥類遷徙棲息和繁衍。這既影響了遼河口對游客的吸引力,也影響了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

5.4 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功能較低

河口是海洋與河流的交匯地帶,河口濕地整個生態系統處于發育和不穩定狀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遼河口濱海濕地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其中以水體污染、過度捕撈以及遼濱水城建設的影響最大,這將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脅著城市的生態安全。因此,濕地的保護和受損濕地的修復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5.5 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

遼河口的道路系統有待完善,總體的密度較低,景點與景點之間的旅游線路不夠完備,交通的發展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制約者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無法滿足現代旅游者對食、住、行、游、購、娛等多種娛樂體驗需求。旅游設施匱乏,不能滿足旅游者駐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結

本文對盤錦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存在的問題、現狀、類型,旅游業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態旅游資源單體保護的重點和開發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須保護的資源,哪些是可以旅游開發的資源,指出遼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確定資源單體的保護重點和開發程度,為有效保護及合理開發為規劃做好分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2]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第5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一、**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旅游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承載物,是旅游活動得以開發的重要依托。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來在**共投入300多萬元修建了**景區公路、游路、棧道、旅游公廁等基礎設施。并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投資420萬元修建了**旅游度假村、石門竹園、光明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等一批項目,使**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隨著旅游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景區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7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300萬元(截止20**年),占全縣GDP的比重達1.05%以上。

二、**生態旅游開發的優勢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西部旅游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旅游,我們可以從九寨溝、香格里拉、張家界等景區對旅客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態旅游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旅游業的主題,**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狀況決定了必[此文章由21秘書寫作網/獨家原創]需發展生態旅游的主題,**全縣19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懸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叢、草坡等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2.2%,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7.2%,而**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較茂密,處于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復雜多樣,為眾多特有植物的分布與分化(變異)中心。生態旅游最原始的含義是森林旅游,可見,**得天獨厚的生態狀況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奠定了優越基礎。第二,**處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西坡之中,山勢雄偉,觀光效果較好,是天然的生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200多科,2000多屬,近萬種。由于歷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煙稀少,使**縱深處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許多地方至今人跡未至,實乃生態旅游的理想環境。第三,**人文景觀豐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蒼山崖畫,始建于明代的福國寺、玉皇閣等。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白族學者李元陽也曾到過這里,并在《徐霞客游記》和《游石門山記》中均有記載。第四,**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要沖,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如今,隨著320國道及大漾二級公路相繼建成及投入使用,**距州府大理市僅21公里,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第五**作為“中國核桃之鄉”,據統計境內核桃樹共有24.86萬畝,248.6萬株,在**景區就有0.72萬畝,5.1萬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眾多的核桃資源為**開展生態旅游奠定了基礎。

三、**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景區的硬件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著游客的不斷增加,**景區的一些矛盾漸漸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二是規劃不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與發展不相適應;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旅游區位優勢未能得到發揮,一時難以形成大氣候。

四、**生態旅游開發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使**生態旅游的優勢真正得到發揮。一是加大**“雄、險、奇、秀、幽”的自然生態宣傳力度(可制成風光光碟銷售,設計一張自然風光的門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讓人留下余味);三是開發“核桃茶”文化(編一組適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與外界旅游隊的聯煙。

2、加強整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景區應從現在收費站起列入整體規劃,任何建筑物應體現古色、古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味,加快實施與古崖畫連通的便道,選好光明生態園的選址,對生態園的農戶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大探險、科考、運動競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力度。

3、盡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體制。加強旅游局的管理職能,管理好旅游市[此文章由21秘書寫作網/獨家原創]場,旅游資源開發與項目建設、環境衛生、安全保障,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外地引進急需人才,特別要引進懂管理、善經營、有業務技能的人才。

第6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摘要:隨著交通的發展,商洛市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區位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不斷加大對旅游產業的開發力度,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如今,旅游業不僅成為帶動商洛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成為經濟突破發展的新引擎。商洛旅游文化資源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筆者通過描述商洛旅游文化資源的現狀,發現其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 :商洛;旅游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對策

一、商洛旅游文化資源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軟實力。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在加快腳步,提出各項措施來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快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商洛也不例外。其在取得了巨大成績的同時,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社會經濟條件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

商洛市經濟落后,長期以農業為主,發展水平較低。薄弱的經濟基礎導致了生態旅游開發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投資環境差等,從而造成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足。多數生態旅游資源處于潛在或半開發狀態,沒有完全形成現實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資金不足。七縣區均屬于資源型財政,支柱財源不強、新興財源不多,縣域財政收入總量小且很不穩定,用于建設和發展的財政資金有限,主要依靠轉移支付維持正常運轉,經濟缺乏發展的內生力,導致旅游業在經濟比重中占很小地位。另外,因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一旦游客大量涌入后,吃飯難、住宿難、購物難、停車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落后的經濟狀況制約了旅游區內游客數量的增加,嚴重制約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2.旅游吸引性弱,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首先,商洛現期的歷史文化、民俗特色比較分散,在開發旅游過程中對文化不夠重視,沒有把文化與旅游合理的結合,使旅游缺少文化價值,難以吸引旅游者。其次,獨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文化特色沒有得到充分彰顯,文化與旅游沒有達到很好的結合,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仍處于初始階段,文化產品檔次低淺單一,游客可以參與的娛樂項目還很少;旅游紀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還不夠吸引人,旅游商品品種單調,產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藝術品位不高,在品種、特色、數量等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旅游業發展起步遲、規模小,目前在全省仍處于后進位次。旅游企業普遍小、散、單,產業缺乏龍頭企業支撐。從整理上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到景區景點、賓館飯店等涉旅企業,均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尤其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園林和建筑設計等方面人才緊缺, 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經營管理水平低,市場發育不健全,導致旅游產業難以得到高效的開發利用。

3.旅游資源缺乏地域特色,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商洛市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在西安經濟圈以及陜、鄂、豫交界區域范圍內得到了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進入該地區旅游。但是,目前商洛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仍然處于盲目階段,各地主要依托優良的生態資源開發淺層次的觀光旅游產品,不僅資源利用率低,而且缺乏地域特色和持續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資源難以維持長遠的影響力。

由于市場的擴大,陜西各地普遍重視旅游業,導致商洛旅游市場開發難度大,影響力較小,競爭激烈。商洛依托秦嶺及其余脈形成的旅游資源,提出把自己建成西安的“后花園”,打出“秦嶺最美是商洛”,但是安康、漢中以及秦嶺以北的長安、周至、眉縣等市縣也提出了同樣的目標,它們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與商洛有一定相似之處。

4.旅游產品規劃不合理,旅游產業缺乏連貫性

⑴規劃不合理,景區分散。商洛市缺乏統一的旅游業發展規劃,部分區、縣景區依托區位或資源優勢,先期進行了局部的旅游開發。隨著各地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出現兩大問題:一是旅游資源開發較為分散, 各點之間缺乏聯系,不能形成旅游開發合力;二是缺乏總體規劃,各地只注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視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導致市域范圍內的旅游產品雷同,惡性競爭加劇。

⑵旅游產業連貫性不強,產業鏈較短。商洛旅游產業鏈條較短,缺乏各行業、各部門的整體協作。對商洛旅游而言,觀光旅游目前仍是旅游的主要形式,而在景區旅游消費形式還是以門票消費為主,多數游客在景區停留時間過短,住宿、購物類消費環節占總消費比重很低,以至于旅游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是那么明顯。在旅游產品開發以及整個旅游產業鏈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商洛旅游開發與利用中的思考及對策

根據上文分析,我認為商洛在旅游開發中應確立自身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品牌,制定系統的旅游文化發展戰略和規劃,培育和形成商洛特色旅游文化和文化產業鏈,切實加強現代旅游文化設施建設。同時也應兼顧歷史與現實, 突破中有繼承, 發展中有創新, 使旅游文化成為商洛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打造商洛旅游文化的品牌和特色,用旅游業帶動其社會經濟發展,最終將商洛建設成為陜西強市,更快實現陜西的“中國夢”。加強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對于建設商洛特色城市有著更加迫切現實的意義。對此,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氛圍

⑴政府主導,加大投資。商洛旅游業剛開始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應在良好的旅游環境下,及時把握旅游業發展趨勢、調整戰略, 乘勢借勢發展,僅僅靠企業和開發商是難以完成的。另外山區旅游開發投資多、難度大、見效慢,對外商資本缺乏吸引力,這就需要政府進行重點扶持。實行政府主導型開發戰略,可以發揮政府信譽好、協調能力強、有一定資金籌措能力的優勢, 有利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⑵發揮政府職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應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投資軟環境建設,營造和優化政策環境、法制環境、體制環境、工作生活環境。樹立誠信政府形象,依據優惠政策和承諾為投資者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努力創造商洛寬松、和諧、良好的投資環境。另外,應積極鼓勵和引進外來企業投資力度,不斷創造廣闊的投資環境。

2.挖掘旅游文化特色,加大區域聯動發展

⑴搶抓市場機遇,全面打造生態山地游品牌。以四大國家森林公園品牌為龍頭,在周邊整體開發與之相配套的園林休閑旅游,比如山陽縣就抓住全市塑造“綠色商洛,度假天堂”的大好機遇,發揮區域“山、水、林、洞、峽”自然資源優勢,努力打造以月亮洞為龍頭,以金錢河漂流為紐帶,以腰坪水上樂園、夾石峽、黑龍谷、百潭溝等為支撐點的百里生態旅游觀光長廊;以七里峽、天竺山為主的休閑攬勝游;以創建省級山水園林城市為契機,打造“山水秦嶺·多彩山陽”塑造山水園林城市。

⑵加大文物資源開發保護力度,做足“歷史人文游”品牌。商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應充分發掘悠久歷史形成的諸多文化旅游資源,如商鞅封邑、武關、漫川關、竹林鎮、云蓋鎮、闖王寨、生龍寨等聚落文化資源,商山四皓、賈平凹等名人文化資源以及近代抗日留下的軍事遺址文化資源,洛南舊時器群、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崖石刻、東龍山夏商周遺址等古代人類文化資源,可充分利用這些元素打造游覽景點,營造濃厚的文化旅游發展氛圍,真正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

3.加強景區綜合管理, 改善基礎設施

一是加強景區的硬件管理和環境保護,進一步提高景區的游客管理手段與景區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如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工程;綜合整治景區店鋪亂搭亂建;建設旅游服務中心,完善景區游覽圖、解說牌、指示牌、警示牌等游客引導設施。二是大力提高景區解說人員、服務人員的素質,通過將一些科普知識與景區的神化傳說、歷史故事加以結合,以達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興趣、使游客受到教育的目的, 滿足游客的求知欲望。

4.合理整合資源,發展生態旅游,促進旅游開發

⑴整合資源,合理開發。商洛應將柞水溶洞、神奇木王、丹江漂流、金絲大峽谷、牛背梁、天竺山、大云寺、鳳凰古鎮、老君山、船幫會館、月亮洞、塔云山、終南山秦楚古道、漫川古鎮等資源整合起來,打造商洛一線游。

⑵發展生態旅游,促進旅游開發。像商洛這樣的貧困山區進行旅游開發只有以生態旅游為基礎, 才能保證在貧困山區旅游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商洛是秦嶺山地自然生態旅游區的主干之一,極具生態旅游發展前景。商洛旅游開發以青山綠水為底色,重點突出以山峽洞水林自然生態旅游和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生態旅游,從而與陜北的三黃兩圣,關中的文物古跡旅游遙相呼應,為陜西旅游業的區域聯合開發,實現以西安為中心,關中為軸線,逐漸向陜北、陜南擴展旅游發展大戰略奠定基礎,打造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參考文獻

[1]馬靜.旅游地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J].北方經貿,2011(10).

[2]張妍.商洛市生態旅游資源分布與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03) .

[3]程靜.淺談商洛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J].商品與質量,2011(S3).

第7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濕地;旅游開發;冶河;威州泉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威州泉是石家莊地區流量最大的泉群,位于井陘縣威州鎮。泉水主要沿冶河兩岸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溢出,為河流侵蝕形成的上升泉群,總流量約3.09億m3/a[1]。威州泉的補給使冶河下游具有穩定的徑流量及水質條件,保證了冶河威州段的良好生態環境。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冶河上游來水逐年減少,河谷生態環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前期調查發現,冶河威州泉域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生態環境開發目標區,通過對威州泉出露區進行一定景觀改造,就可以有效提升景觀質量,建立具有較高產業價值的生態旅游景觀,利用市場機制更好地保護本區的生態環境,進而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3]。因此,本文對威州泉所在的冶河河谷進行了實地調研,對威州泉出露區開展了地形測繪、地球物理勘探及水質測試,查明了威州泉出露區的地層、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現狀,并利用SWOT模型[4]對威州泉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開發進行了探討。

1 自然地理概況

威州泉所在的冶河上游分西、南兩支,西支為綿河,南支為甘陶河,二者在井陘縣北橫口處匯流后稱為冶河,隨后穿過井陘縣城、威州鎮等向北經平山縣注入黃壁莊水庫。流域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起伏較大,上游兩岸山峰海拔高程一般為700~1 200 m,中下游為丘陵,海拔高程為120~150 m。流域范圍內溝谷縱橫,為典型的樹枝狀水系[5]。

冶河在威州鎮巖峰至坡頭村一帶的河床是盆地最低侵蝕-排泄基準面,地下水通過可溶巖地層中的溶孔、溶洞及溶蝕裂隙流向排泄區,在該段河道及兩岸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以泉的形式溢出,形成威州泉群[6]。威州泉群包括大小泉群約十余處,其中以威州附近的西廟泉組和坡頭泉組的溢出量最大,是枯水季節冶河河水的主要來源。

[BT2][STHZ]2 研究方法

[BT3][STHZ]2.1 地球物理勘探

坡頭是目前威州泉群的主要出露區。為探測坡頭泉組泉口附近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分布,確定泉群的涌出途徑和第四系地層的性質,為后期工程開發提供地質依據,在坡頭泉組進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共布設兩條測線,兩測線布置呈十字正交,布線長度總計610 m。勘探以高密度電阻率法為主,在較復雜部位利用面波法進行驗證,并結合地質資料進行解釋。

[BT3][STHZ]2.2 水量及水質調查

在開展研究區水量與水質調查時,分別采集了威州泉及其上下游冶河水樣5組,并進行常規指標測試,以地表水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Ⅲ類水規定值作為評價標準,對各段水質進行分析。

[BT3][STHZ]2.3 地形測繪

通過開展地形測繪,查明了擬開發區水流動路徑及地形坡度變化,以便在天然環境基礎上對泉群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測繪使用的是南方NTS362R全站儀,測角精度2″,測距精度2+2 ppm。測繪總面積,測量點位總計75個。

2.4 生態旅游開發分析

SWOT 分析法是旅游發展戰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利用SWOT模型分析旅游產品、內外環境,并與競爭對手進行充分的比較,可明確景區在內部條件上的優勢和劣勢,識別環境中影響景區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趨勢,從而把握有利條件,避免不利的環境威脅[7]。在大量野外調研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對冶河威州泉濕地開發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今后旅游規劃思路。

3 威州泉域自然環境調查

3.1 水文地質條件

威州泉群為井陘盆地主要的巖溶地下水排泄區,泉群北側地層產狀呈近東西走向,向南傾斜,使下寒武統紫紅色黏土巖出露地表,巖溶水由西南向東北運移至泉群北側時受阻,地下水位抬高,因含水層被冶河侵蝕使地下水溢出,并沿河谷排泄,形成河岸型泉群[8]。利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和多道瞬態面波法勘探結果表明,坡頭泉組地區下覆地層為石灰巖,埋深為10~30 m,泉水出露標高平均在180~185 m之間,上覆地層為第四紀砂卵石層,厚度沿冶河流向略有起伏。部分地勢較低處,巖溶水穿過上層砂卵礫石,以泉的形式沿河漫灘和Ⅰ級階地涌出,見圖1。

2、政府的支持重視。

4.2 生態旅游開發建議

(1)采取多種開發模式,拓展旅游市場。市場和營銷是影響旅游市場的兩大因素[10]。井陘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名勝古跡眾多,有名山游、歷史文化游(如蒼巖山、秦皇古道、唐宋古道等),但獨缺水景旅游,因此威州泉濕地資源就顯得格外寶貴。另外,除了必要的政府投資和政策支持外,還可適當的吸引外資參與,充分利用其周邊已有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內容,在“泉水濕地旅游”主題下增設民俗活動體驗等,甚至旅游、餐飲、房地產都可以成為開發對象。最終,將冶河威州泉域建設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濕地文化旅游區。

(2)注重環境保護,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開發濕地勢必會改變原有生態環境。為了避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在開發前應充分考慮各影響因素,進行科學規劃;在開發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工程學的原理和設計原則,以環境保護為基礎,兼顧生態系統的維持和景觀方面需求,維持“水-植物-動物”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1112],注重多種濕地類型和生態環境的構建,營造適宜本地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為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打下基礎,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提供配套條件支持,完善服務質量。 濕地生態旅游是一項包含“食、住、行、游、娛、購”等多種消費的綜合娛樂活動[13],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目前,泉群周邊配套設施條件相對較差,尚不具備良好的吃、住、行條件。當地政府及相關的交通、旅游等部門應密切合作,共同規劃開發泉群濕地,改善旅游消費環境和服務質量,逐步強化生態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以威州泉濕地生態區為立足點,帶動周邊景點的開發,從而實現本區旅游服務的一條龍化。

[BT3][STHZ]4.3 景觀開發方案

在地表環境調查、泉水開發利用現狀調查、地形測繪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礎上,對冶河威州泉濕地核心區約0.8 km2的區域進行了開發利用規劃。該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和環境條件,打造環境優美的親水景觀,按照旅游功能將研究區分為以下5個主題區,見圖3。

(1)賞泉區。該區域目前為荒地,周圍綠樹成蔭,沒有住房和農田,泉水從多處涌出,匯流后隨地形坡度向西北流入冶河。可以將各個小泉群互相連通,建設連廊、亭宇及親水平臺等,形成一片綠色賞泉廊橋。

(2)泉水主題公園區。該區域目前為玉米地,面積約為0.1 km2。由于地勢偏低,該區成為溢出泉水匯集地。可以將東南部泉水引入該區,形成大片的較淺水域,再修建假山、怪石、綠樹、噴泉等景觀以及娛樂親水設施,形成豐富的水上娛樂區。

(3)生態濕地區。該區域位于泉群的冶河河谷,內有多處河心島。可以通過植被改造、人工構建鳥巢、挖掘濕地物種資源等措施,形成集科普教育與游覽觀光于一體的生態島嶼-濕地觀賞區。

(4)漁業養殖觀光垂釣區。泉群中部現有約0.1 km2的漁業養殖區,由南至北連為一體,主要養殖俄羅斯鱘魚、虹鱒、金鱒、白鮭、香魚等名貴魚種,不但經濟價值巨大,而且具觀賞價值。適當改造后,將漁業養殖和觀光垂釣相結合,既保障養殖戶利益,又可帶動觀光旅游。

(5)農家樂區。此區域目前主要為莊稼種植區,地勢較高,視野開闊,整個泉群盡收眼底。可將其開發為生態農家院,并與其北部的采摘園區相連接,為游客提供餐飲、休閑和住宿,解決旅游區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

5 結語

冶河威州泉域生態濕地開發利用的優勢與劣勢并存,但是總體來講,優勢強于劣勢。在生態旅游開發初期宜采取“增長型發展”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當前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和內部資源優勢,以泉水-河流濕地形態為主題,遵循“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的原則,建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典型濕地景觀,實現本區生態環境與區域社會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河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華能上安電廠三期工程供水水源評價報告[R].2006.(Hebei Electric Power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Water Supply Assessment Report of Huaneng Shangan Power Plantphase Three Project[R].2006.(in Chinese))

[2] 丁季華,吳娟娟.中國濕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學,2002(2):1114.(DING Jihua,Wu Juanjuan.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Wetland Tourism in China[J].Tourism Science,2002(2):1114.(in Chinese))

[3] 張學知.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評價[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1):110111.(ZHANG Xuezhi.Biodiv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1):110111.(in Chinese))

[4] 謝楠,王金葉.內蒙古白音敖包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SWOT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4):171175.(XIE Nan,WANG Jinye.SWOT 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Baiyin’aoba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Inner Mongolia[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7,22(4):171175.(in Chinese))

[5] 陳利江,徐全洪,李慶辰.河北省山區濕地的類型與成因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91394.(CHEN Lijiang,XU Quanhong,LI Qingchen.Analysis on Types and Causes of Wetland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39(1):391394.(in Chinese))

[6] 田級生.太行山東麓巖溶大泉成因及其開發利用[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3,(6):4144.(TIAN Jisheng.The Causes and Exploitation Study of The Karst Springs in Eastern Foot of Taihang Mountain[J].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1983,(6):4144.(in Chinese))

[7] 楊慶,盧萬.東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桉樹科技,2012,29(1):5558.(YANG Qing,LU Wan.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Wetland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ast Lake[J].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2012,29(1):5558.(in Chinese))

[8] 鄧清海,馬鳳山,袁仁茂,等.石太客運專線特長隧道地區水文地質研究及隧道開挖環境影響效應[J].第四紀研究,2006,26(1):136143.(DENG Qinghai,MA Fengshan,YUAN Renmao,et al.The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Extralongtunnel of the ShiTai Passenger Dedicated Railway[J].Quaternary Sciences,2006,26(1):136143.(in Chinese))

[9] 王亮.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3(8):152156.(WANG Liang.A review on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8,33(8):152156.(in Chinese))[ZK)]

[10] [ZK(#]Wang,W.,Chen,J.S.,Fan,L.,et al.Tourist Experience and Wetland Parks:A Case of Zhejiang,Chin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4):17631778.

[11] 田冰,張義文,魏立濤,等.河北省濕地現狀及其可持續利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30133.(TIAN Bing,ZHANG Yiwen,WEI Litao,et al.Pres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and Sustainable Use in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1):130133.(in Chinese))

第8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140-02

生態旅游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來的,生態旅游的理論和生態旅游的實踐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環境的制約越來越重視,生態旅游開始逐步形成。盡管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生態旅游系統理論的構建上,或集中在某一景點景區的實證研究上。對于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且多樣、發展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的民族地區整體而言,其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做出相關規劃應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為出發點,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新疆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新疆可以此為依托,促進生態旅游的保護利用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新疆等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保持了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邁上了新臺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憑借新疆生態旅游的先天優勢條件,生態旅游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參與,以山地生態旅游、草原生態旅游、沙漠生態旅游、綠洲生態旅游、濕地生態旅游等形式多樣的生態旅游項目層出不窮,促進新疆生態旅游進入新階段。

但縱觀新疆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其仍然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新疆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當前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全面分析。

二、新疆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新疆生態旅游在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生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景觀保護意識,過度追求旅游帶來的經濟價值,淡化了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對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全面管理,盲目開發,導致旅游資源退化、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縱觀新疆生態旅游的開發歷程及現狀,可發現當前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生態旅游的理念認識不足

在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旅游區,需堅持人與自然核心的理念,在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雖然近年來一些景區如喀納斯風景區、天池風景區等已取得較快發展,部分景區為了滿足或迎合游客,在旅游區內修建了大量賓館,用眾多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景觀代替了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在于開發者對生態旅游理念的認識不足[1]。

(二)盲目開發,社會公眾參與性不強

一些景區或生態區在開發時,未就開發的可行性進行全面的科學論證和深入剖析,快速進入開發階段,導致其整體性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遭到損害,生態環境風險加劇,同時造成景觀污損。與此同時,社會公眾參與性不強,未能充分發揮公眾的參與積極性。

(三)高層次生態旅游管理人員匱乏

高層次生態旅游管理人員匱乏是當前制約新疆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與旅游人才培養與其他省份相比滯后性較明顯,從事生態旅游的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學歷層次較低,高層次旅游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沒有形成旅游人才培養梯隊。人才不足及較低的素質與快速發展的鄉村旅游業不相匹配,業已成為其發展的瓶頸[2]。

三、新疆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不斷強化生態旅游理念

生態旅游是生態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進行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2]。在開發過程中,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這需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生態理念。

(二)統籌協調,促進多方參與

科學、合理、全面深入研究是解決盲目開發的關鍵要素。發展生態旅游需要充分強化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當地民眾等方面的積極性,積極利用好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政府應適時對旅游企業進行免稅、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通過各種渠道促使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人力資源培養,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素質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人力資源數量不足、結構差異化現象嚴重,是制約該地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適應旅游學科發展規律和旅游業發展需求,擴大旅游專業招生規模,改革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要以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旅游培訓學院為依托,不斷創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積極推動新疆旅游教育發展;要與旅游行業和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制訂互通的教學計劃,實施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安排,建立高層次旅游人力資源聯合培養基地,不斷提升旅游教師隊伍建設水平,著眼生態旅游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學科交叉,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3]。

結語

新疆要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生態保護為核心,保護、開發、利用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同時,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切實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新疆生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寧呈旭.新疆生態旅游發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3.

[2] 于春玉,劉阿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綠色科技,2011,(1):112-114.

[3] 許興斌,焦黎,王寧霞,等.新疆旅游人力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23):92-9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Xinjiang

WANG Ning-xia 1,2

(1.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Youth League school;

2.Youth Political Colle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02,China)

第9篇: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范文

本文通過對碧塔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展開區域調查,解決區內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和使用之間矛盾的問題,在對區內生態旅游環境質量和資源開發潛力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探討適合該區域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和保護的對策。

一、碧塔海濕地現狀

(一)碧塔海旅游資源現狀

1.自然旅游資源:從濕地的生物資源看,碧塔海濕地內水資源、動物資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該地區在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方面均十分豐富,保護區湖泊周圍植被有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草甸四種類型。保護區野生動物屬高原耐寒種類,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區內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云豹、黑頸鶴,二級有小熊貓、金貓、猞猁、麝、鬣羚、藏馬雞、紅腹角雉、血雉等。此外,來此越冬的鳥類還有赤麻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海鷗等。湖中有一種細鱗魚――中甸重唇魚,是該湖特有種。

2.人文旅游資源:碧塔海西南邊陲,受少數名族文化的影響,文化形態豐富多樣。再者,香格里拉是一個蘊含豐富歷史,少數名族傳統文化的地區,擁有藏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名族,寶貴的資源大大吸引了廣大游客來香格里拉體驗多民族氛圍,特別是碧塔海保護區內的藏族人,受現代商品經濟的影響較小,仍然堅持在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此外,碧塔海保護區盛產松茸,這里的松茸遠銷國內外。

3.濕地景觀的脆弱性:隨著碧塔海濕地生態旅游的開展和火熱,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區,給景區環境、資源、生態承載力帶來巨大的壓力。碧塔海開游船造成的污染使水質下降,水生態系統變得敏感,依靠濕地生存的動植物將會受到影響。

(二)碧塔海濕地旅游開發

1.開發現狀:香格里拉縣政府十分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碧塔海景區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個開發階段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南線公路和棧道尚未修建,旅游者由西線騎馬穿越崗擦壩草甸進入景區,濕地被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到2007年6月中國云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秦光榮等為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正式揭牌,宣告了中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的成立。此外,從2007年到2015年,普達措國家公園游客數量增加了2.3倍。游客數量的增長一方面給景區帶來廣闊市場,但另一方面也應該認識到對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2.存在問題:主要包括:水體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遭受威脅;濕地保護意識不高;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體制不規范。

二、碧塔海濕地旅游開發和保護對策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1.保護與開發并重,實現濕地可持續發展。

2.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的發展原則。

3.保障資金,完善投資體系。

4.健全法律法規。

5.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

(二)發揮旅游企業作用

1.遵守法律法規,起帶頭和監督作用。

2.開發綠色旅游產品,豐富產品內涵。

3.加大技術創新,節約使用環保新能源。

(三)發揮游客作用

1.提高文化素養,提倡文明出行。

2.多渠道加強對旅游者的環境教育。

(四)旅游社區居民作用

1.加強宣鶻逃,鼓勵全民參與。

2.培養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

三、結語

通過對碧塔海濕地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濕地景觀脆弱性三個方面的分析了解了濕地的價值,進而對濕地旅游發展現狀以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碧塔海濕地旅游開發和保護的對策,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旅游企業的帶頭作用,以及游客和旅游社區居民的作用,使碧塔海濕地能夠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毛片a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 亚洲精品日本高清中文字幕 | 欧美怡红院免费的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 在线亚洲精品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天堂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91精品啪在线看国产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区 | 国产视频二 |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免费网站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网站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手机看片日韩国产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看片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播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午夜伦y4480影院中文字幕 | 九草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全部aⅴ极品视觉盛宴精品 全部免费a级毛片 | 久久久久国产午夜 | 久9青青cao精品视频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 |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成人看片 | 免费观看久久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中文 |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