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護理服務需求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養老機構中老年人的護理級別是否與護理服務需求一致,為照護老年人提供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方法將153例等級護理老年人分別按醫囑護理分級、標準護理分級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分為一般照顧護理(自理)、半照顧護理(介助)、全照顧護理(介護)三級,比較不同分級法的差異。結果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1),后兩者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醫囑分級法較老年人實際需求較遠,改進措施除增加醫護人員和改善相關條件外,可將Barthel指數分級法作為標準分級的補充來替代醫囑分級法,以盡可能滿足老年人需求。
養老機構中,分級護理由醫生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和需求,結合其家屬及養老機構行政人員的意見后制定,以醫囑的形式下達,由護工提供護理服務。因此,此護理分級方法受到醫生主觀因素和外界客觀因素的雙重影響。為了解其是否與“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相適應,并探討較為準確的護理分級評定方法,筆者于2005年5月對廣州市2所養老機構護理分級方法和內容進行了調查,同時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評定方法對老年人進行了評估和量化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廣州市2所養老機構中的等級護理老年人153例(排除年齡<60歲、語言交流障礙、神志不清及特護老年人),其中男51例、女102例,年齡60~102歲,平均80·2歲。
1.2方法
1.2.1護理分級根據文獻[1-2]將老年人護理分為3個等級:①一般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尚好,個人日常生活能自理者,提供一般照顧護理服務,定為自理。②半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功能減退,活動受限,個人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喪失者,提供半照顧護理服務,定為介助。③全照顧護理。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功能活動障礙或減退,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專人照顧護理者,提供全照顧護理服務,定為介護。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2所養老機構現行分級護理資料從其主管業務的行政人員處取得,由筆者和4位經培訓的大三護理本科學生對選取對象的當日醫囑的照護級別(自理、介助及介護)進行登記(醫囑護理分級)。然后,根據《廣州市托老服務工作守則》[1]、《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中的護理分級依據[2],評估老年人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即自理、介助、介護(標準護理分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3],對老年人進行分級,Barthel指數計分≤40分為介護,41~60分為介助,>60分為自理。
1.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邏輯檢錯后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χ2檢驗。
2結果
3種護理分級方法評估結果,見表1。
表1示,醫囑分級與標準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比較,χ2=10·95、20·43,均P<0·0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后兩者比較,χ2=1·97,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3討論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4]。養老機構中護理分級制度明確規定了各級護理級別的依據和護理要求,對養老機構中護理工作以及管理起著規范性的作用。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護工的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有力保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及標準護理分級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均P<0·01),而Barthel指數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可見,醫囑分級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與在養老機構中護理等級劃分由醫生、行政人員及老年人家屬共同參與有關。調查中發現,醫生的人員配備遠低于實際需求,從而導致老年人的病情變化難以得到及時的監測與治療,老年人的護理等級也就很難根據其實際需求來調整;由于不同的護理等級的收費也有所不同及家屬的參與,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何種護理等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其家屬的意愿。除此以外,負責執行護理工作的護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當護理級別與老年人自理能力有差異時,只能簡單機械的執行,使得需要調整護理等級的老年人不能得到最恰當的照顧。
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老年人實際需要的護理,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服務,但我國養老機構劃分老年人護理等級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2001年才出臺,且全國各地大都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各自制定護理等級及護理內容,至今許多養老機構中護理等級的劃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和依據。
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被國際上公認的ADL評定方法之一,它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是臨床應用最廣、研究最多的ADL評定方法之一[5]。臨床上對于護理分級差異性分析,大都采用了中文版Bar-thel指數分級法[4-6],它不僅可以用來評定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況,而且可以預測治療結果及預后,體現需要護理程度。本組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數計分法對其生活自理能力缺陷項目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分級,其結果與標準護理分級評估結果一致,而其評定更簡單。因此,Barthel指數適用于我國的老年人,可用于評定其功能的高低。
綜上所述,不同護理分級方法之間存在差異,尤其是醫囑分級較老年人實際需求相差較遠,因而建議將Barthel指數分級作為現行標準護理分級的補充內容,以完善現行標準護理分級制度,同時應借鑒發達國家“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護理的經驗[7],針對老年人的個性差異和不同需求,提供合適的護理設施和護理方式,以充分體現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托老機構照顧護理分級標準及護理內容[S].粵發[2000]2號,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3]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44.
[4]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病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6):51-52.
[5]顧敏,顧旭,姚云海,等.早期康復治療對手外傷患者Barthel指數影響探討[J].現代康復,2000,4(1):34-35.
關鍵詞:生活自理;能力評估表;老年科患者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人們在每日生活中,為了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和進行獨立的社區活動所必須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動。而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是現今最廣泛使用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測量量表,具有高信度和效度[1],能對患者的生活需求做出客觀評估。我科將患者需求作為起點[2],于2013年4月~10月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計分法)為依據,自制老年科患者ADL評估表,對患者進行ADL評分并分類,依據患者的依賴程度,結合護理項目表,為患者提供切實的護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共有床位92張,設定1~46床為實驗組,47~92床為對照組。實驗組211例,男95例,女116例;對照組206例,男100例,女106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病情、治療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老年科患者ADL評估表與護理項目表。老年科患者ADL評估表見表1,老年科患者護理服務項目表結合2010年1月衛生部印發的《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試行)》設計而成,見表2。
1.2.2落實護理項目 ①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方法執行各項護理。②實驗組:每位患者均從入院開始使用我科制定的ADL評估表,根據所得評分實施護理項目。具體做法為:?K所有護士學習并熟練掌握ADL評分內容;?L責任護士對新入院老人按照表中各項內容評分,將有輕度依賴及以上程度的患者開出護囑單,每項護囑列出對應的護理項目,在已實施的護理項目對應欄打"√"表示;?M責任護士還需依照評估表的要求,在相應的時間段對患者再次進行ADL評分,開出護囑單,執行護理項目;?N責任組長、護士長每日檢查患者的ADL評定進程及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給予督促改進;?O患者出院或轉診后,按病程及療效與ADL評估表及護理項目表進行對應比較,評估是否正確使用了ADL評估表及是否落實了相應的護理項目,記錄下偏差,用以進一步整改完善ADL評估表和護理項目表。
1.3效果評價通過每日、每月的護理質控達標率和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具體方法是:①基礎護理質控檢查達標率:兩組分次各抽50例患者,按護理部制定的基礎護理合格標準進行檢查,將所得達標率統計比較;②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率:采用醫院護理部提供的《住院滿意度調查表》,表中20項內容列有5、4、3、2、1分五種分值,每份調查表分值達95分或以上者為合格,總合格率應≥95%.
1.4統計學方法 病例資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經統計,基礎護理質控檢查達標率對照組為80.2%,實驗組為95.8%;對照組患者住院滿意率為85.6%,實驗組為95.8%。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控檢查達標率和住院滿意率均有顯著性差異(X2=26.5、29.3,P
3 討論
為提高護理質量,我院大力倡導優質文明服務。我科根據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的為不同需要的患者提供面部清潔、翻身、喂食、擦身、梳洗、剪指甲、協助穿衣、床上排便、上下輪椅等護理服務。做好這些細節工作,不僅體現出優質護理,同時拓展了護理觀念的更新和改進[3]。
護理人員應用Barthel指數評分法對老年患者進行動態的ADL評估,補充了醫生根據患者疾病輕重程度所開出的護理級別[4],明確了患者實際的生活護理要求,從而開出護囑,確實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然后按照護理服務項目為患者提供切實的護理。
應用ADL評估表持續評估患者,促進了責任護士對患者病情做出客觀全面的了解,為正確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5],使護理工作更具計劃性、預見性,更加符合PDCA循環的先進模式。通過ADL評估表的應用,實驗組患者對護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周維金,孫啟良.癱瘓康復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8.
[2]陳燕鈴,楊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在骨科基礎護理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7):799.
[3]馮靜,曾新芝.住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估單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4):8456.
一、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在OECD國家的興起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深入發展,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如圖1所示),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2000年所有的OECD國家老年人口都超過了10%。20世紀90年代,在許多歐洲國家,獨居情況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麥甚至達到了45%②。根據OECD官網預測,2050年OECD國家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將會由2010年的4%增長到10%以上,超過60%的7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長期護理服務;在長期福利服務支出方面,2010年OECD國家的GDP的1.56%專門用于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支出。如果將私人支出考慮在內,那么這一比例將提高0.67%,而且比重隨著老年人增多還在不斷增加③。總的來看,失能、高齡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嚴重制約了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發展。因此,如何緩解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造成的巨大壓力,降低護理服務低成本,提高護理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護理服務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便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重要議題。總的來看,主要OECD國家的老年人護理服務制度經歷了“去機構化”的歷程,并正在“走向社區和家庭之間權衡,以便形成最優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為老年人提供最優質的照料服務”④。
1. 去機構化的興起
20世紀50年代以前,英國主要實行的是機構養老,“院舍化”護理模式的護理質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現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會的反思。“去院舍化”運動主張老年人應該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區,從而接受更好的養老服務。20世紀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去機構化”的呼聲和行動開始席卷英國的養老服務事業,社區照護在實踐層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社區照護”(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為許多老年人的選擇⑤。在美國,1957年制定的 《社區精神保健法》正式拉開了美國去機構化政策的帷幕。無論障礙的種類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醫院及大型機構中接受不適當服務的保護對象轉移到社區,以社區為中心提供各種精神、社會康復服務的社區精神保健成為普遍方式⑥。在北歐,許多國家開始大力推進社區養老,社區照護服務的功能和范圍都開始不斷擴大,例如丹麥成為了第一個社區護理服務的比例超過機構服務的國家,瑞典的居家照護服務供給數量也在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峰值。
2. 就地養老
就地養老(aging in place)理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涵蓋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這種養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區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尋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服務。在日本,由于傳統的家庭觀念比較強,因此就地養老側重于以家庭為依托,社區主要提供服務設施和人力,幫助家庭護理、康復、保健一體化。例如,日本一個“綜合社區服務”的模式已被引入公眾長期護理保險(LTCI)系統,幫助就地養老,日本2005年修訂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規定,以幫助社區居民更好地實現就地養老,包括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顧服務小團體客戶和小規模住宅護理設施等社區養老服務被引入LTCI程序{7}。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社區服務和管理體制比較健全,因此老年人雖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區來提供社會化的服務。
3. 由社區照護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面臨嚴重的福利危機,“在社區照護”開始轉向“由社區照護”(care by community)。政府開始引進社會資金,人們可以從私人和志愿部門購買老年人照護服務,政府不直接承擔照顧老年人的責任,而是通過提供各種支持性的服務方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護場所開始轉戰到家庭之中。社區照護已經成為一種應對危機、節省照護支出、應對照護費用昂貴的管理方法,最終演變成家庭照護{8}。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開始建立商業性的長期護理保險,社會化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開始在很多國家推廣開來。回歸家庭和社區,通過市場化的改革路徑,減輕政府的責任,成為一種務實的選擇,多元化的主體開始正式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
二、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的經驗
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建設方面起步較早、發展水平較高,在加強多元主體交流和協作,整合正式護理資源和非正式護理資源,提高老年人護理服務資源效率和質量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1. 通過立法引導老年人護理服務資源回流社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OECD國家就先后通過立法的形式開展了制度化的長期護理實踐。例如以色列、奧地利、德國、英國、韓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先后出臺了長期護理保障的相關法律,這些法律明確了國家和社會應當承擔起對失能、失獨等老年人群的照護責任,應當整合家庭、社區、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連貫生命過程的照護。而社區恰恰是連接家庭、政府、社會的紐帶,因此,大力發展社區照護成為各國長期護理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
日本2003年修訂的長期護理保險法通過增加長期護理機構中使用者的住宿費來降低機構照護的比重,引導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求由機構供給向社區轉移,通過減少機構服務高于社區服務的補助來鼓勵老年人使用社區照護⑨。2000年英國出臺了《照護標準法》,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不斷充實社區照護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強各方合作和籌資的照護基金結構,形成了以社區為基礎的混合福利經濟供給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區長期照護法》促使原來分散的和單獨預算的服務項目成了法律授權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護組織提供的資源量。1994年奧地利《聯邦長期照護津貼法》加大了對社區和家庭照護津貼的補助力度,通過建立居家照護津貼制度來遏制護理費用的過快增長。
2. 通過資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護理服務的水平
(1)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連續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決定了長期護理服務的提供必須要有多個主體、多種設施參與,以社區為基礎能夠有效地連接各個服務提供者,構建一體化的、連續性的服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削減福利支出,英國等福利國家開始引導非營利組織、社會服務部門、醫療服務部門參與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使得老年人護理服務的部分責任轉向私人和志愿部門,實現了護理服務資源供給的多元化。目前,英國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主體之間正朝著“不斷協調、互動的方向發展,呈現出既分權又整合的發展趨勢,不是一味地強調民營化引入市場機制,而是向著強調質量、績效以及最佳價值的方向發展,強調建立社會正義與政府績效混合式的社會服務體系”⑩。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供給來源的多元化擴展了長期護理服務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到了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務過程的每個“結點”都有相關主體的參與,加之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協同,極大地提高了照護服務一體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區內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種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機構、醫院接受相關服務。
(2)社區“醫養結合”水平的提高
“醫養結合”實現了急性護理和長期護理的一體化,有利于避免照護資源的浪費,實現護理服務資源的最優配置。美國的PACE方案是醫養結合的典型項目,該方案是美國政府專門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施的醫療項目,其整合了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的財務資源,提供完整的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包括門診、住院、保健、社區和機構照護,能夠使這些體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區里,保持盡可能的健康的同時使他們能保持一種獨立、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11}。丹麥建立了完善的護理預警系統,政府和醫院通過簽訂合同,成立專門的老年醫療服務組織,對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實行追蹤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英國的CART(社區康復小組)和法國的CLICs等機構有效地推動了一站式醫療和照護服務。在美國,社區護理服務隨著醫療護理程度的不同呈現出不同類型,依據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國的養老社區包括獨立居住社區、協助護理社區、特殊護理社區、活躍長者社區、持續照護養老社區等,不同的社區提供服務的內容和層次不一樣。老年人可以隨著年齡的增加、體質的變化、精神狀況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實際狀況的社區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處持續護理退休社區(CCRC社區),但82%為非盈利性組織所有,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傳統養老院轉型而來的。對于盈利性的養老社區運營商來說,生活協助型社區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區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區提供的是綜合化的護理服務,一個“綜合社區服務”的模式已被引入公眾長期護理保險(LTCI)系統。
3. 通過標準化建設和質量監督提高了老年人護理服務的質量
(1)社區護理的標準化建設
目前,OECD國家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評定的標準化和提供的服務內容的標準化兩個方面。通過對護理服務的需求者進行相關的資格評估,并根據相應的評估標準來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能夠發揮出護理服務資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亞,由政府資助、衛生部指導,全國先后組建了200個老年照護評估團隊,通過對老年人醫療、社會、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向老人及護理者推薦適合的護理服務機構或項目,也可根據需要直接把老人轉診到合適的居家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或者建議中止、改變護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護理服務給付方面,OECD國家實現了嚴格的標準化,奧地利、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等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的方式對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制定主體、標準監測主體等進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時規范化的長期護理服務的標準框架體系等被制定用來對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進行評定,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政府部門或第三方部門進行標準化的評定,這樣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社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質量。
(2)社區護理服務的質量監督
1997年,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長期護理保險的標準,明確了商業護理保險的覆蓋范圍,并要求保險補助必須達到相應的標準,社區護理服務適用于商業護理保險的也不例外。在德國,照護基金會是長期護理保險的管理機構,該機構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負責包括社區在內的照護服務的質量監督和評估;此外,長期照護保險法設立了一個分別代表聯邦政府、州政府、長期照護基金委員會、臥床和非機構照護提供者組織的聯邦長期照護委員會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各項事物進行監督{14}。在日本,長期護理服務的運營和管理具體有市、町、村負責,中央政府設定了長期照護服務的價格和數量,并決定了每一個級別的長期護理服務的機構數量,護理保險審查委員會對相關資格進行認定,國民健康保險團體聯合會對居家照護的服務設施進行審查。此外,日本還建立了照護人員資格認證制度,第三方評估體系也正在建設之中。在德國,健康社會和消費者保護部對長期護理服務的事務進行監督,同時接受消費者的投訴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國家在照護服務提供主體方面具有嚴格的要求,照護服務的供給主體必須通過相關資格的鑒定或者必須在相關部門實行登記,政府和專業組織是社區護理服務標準的制定主體,服務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監督,社會保險給付的項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強制檢查協議是否符合相關的規定。
三、OECD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模式的啟示
結合發達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典型經驗和做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就是要以社區為基礎構建綜合化、一體化的護理服務體系。社區綜合化護理服務體系的特點是“在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系中充分發揮政府的統領性、群眾的主體性以及社會的協同性作用。它以社區養老機構為支撐點,將轄區內的家庭養老、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區這個平臺上,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綜合而全面的養老服務,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的養老服務問題”{15}。
1. 以社區為基礎構建多層次的護理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存在的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護理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錢緊”、“人少”、“資源少”三個方面,隨著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齡老人的增多,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存量”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國現階段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最急迫的任務在于最大限度地彌補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歷史欠賬,實現“應護盡護”。
(1)以社區為平臺構建綜合化、多層次護理服務內容體系
從籌資來源來看,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長期護理服務模式、保險式長期護理服務模式、商業長期護理服務模式。以社區為基礎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是綜合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它能夠有效綜合機構服務、家庭服務、社會服務。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多層次照護服務體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層次的救助式、保險式、商業式的長期護理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險式、商業式的護理服務的內容的范圍,從而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供給量。首先,要提高社區救助式護理服務的水平,政府要提高護理服務的補貼額度,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志愿者參與社區護理服務等;其次,盡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資源的引向社區;最后,目前我國很多商業長期護理保險項目主要應用于醫院護理服務和機構護理服務,社區和家庭護理服務的產品和適用范圍則很少,因此,加大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在社區的轉換和應用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以政府為主導構建多元化社區護理服務供給體系
在主要的OECD國家,人口老齡化使得政府產生了嚴重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負擔,為了有效地削減政府的福利開支,政府開始重視福利供給的市場化、私有化,通過政策引導志愿部門參與到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中去。結合我國“社區護理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的現狀,同樣需要實現護理服務供給的市場化,盡管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來國務院、民政部先后出臺了《民政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民發〔2012〕129號)、《商務部、民政部關于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和殘疾人機構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商資函〔2013〕67號)、《鼓勵外國投資者在華設立營利性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民發[2014] 第81號)等文件鼓勵民間資本、國外資本進入養老服務行業,但總體來說,目前這項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社區供給體系還需要在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的基礎上,消除阻礙社會資本、外國資本進入社區護理服務的障礙,通過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各種資源,解決好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領域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單位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等問題,實現社區服務供給的綜合化、一體化。
2. 以社區為基礎構建“醫護結合”的專業化服務平臺
(1)以社區為基礎整合醫療護理和社會照護資源
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復雜性決定了長期護理服務內容供給的多元性、多層次性,老年人在社區照護既需要提供做飯、換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務,也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康復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種服務。然而,我國目前的社區護理服務水平偏低,社區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而專業的醫療護理則不得不去醫院和專業的護理機構,這不僅增加了護理的成本,更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相對來說,以社區為平臺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然而由于部門分割以及各類型機構在價值觀、經濟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難度。以社區為平臺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就是要整合醫院、護理機構的功能,解決醫療體制和護理體制的分離問題,需要加強衛生部門的功能整合,打破傳統的利益束縛。具體來說,首先要加大醫療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醫院建立與醫療部門整合的服務體系,例如建立醫生和專業護士定期、定點進入社區的服務機制,加強社區護理和醫院護理的定期交流。其次,應當整合急性護理和長期護理的銜接機制,醫院在急性護理完成后的長期護理服務需要社區和醫院共同承擔。
(2)以社區為平臺的“一站式”護理服務
所謂社區“一站式”護理服務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夠在社區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絕大部分護理服務,包括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如圖2所示,老年人進入社區照護中心后,能夠接受完整的護理服務程序,包括資格評估、護理等級評定、護理內容提供、護理程度動態監測,護理服務的退出等。社區一體化的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構建,一方面需要加強社區服務標準化建設,完善護理服務進入和退出機制,加強社區護理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時加大護理服務的質量監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實現醫院護理、家庭照護、社區護理的一體化,加強三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三者在護理服務內容方面的有效銜接,提高急性護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復服務的規范化和一體化水平。
關鍵詞:長期照護服務;整合照顧;持續照顧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139 -03
Kane(1978)首次提出了長期照護(Long-Term Care,LTC)的概念,認為長期照護是為先天或后天失能者提供醫療護理、個人照顧和社會。國外實踐領域涌現出如老年人綜合照護方案(Program for All-inclusive Care of the Elderly,簡稱PACE )、社會健康維護組織(The Social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簡稱 SHMO)、無間斷照護(Ever-Care)等應對“碎片化”服務的有益手段。“碎片化服務”(Fragmented care)即只考慮部分照顧風險的照料服務,對于老年人生活品質非常不利(Lowenstein,2000;Clarfield、Bergman 和 Kane ,2001)。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了整合照顧(integrated care)的概念,是指有關診斷、治療、保健、康復和健康促進等一系列服務活動,通過輸入、傳遞、管理和組織服務進行集成。
一、我國長期照護服務“碎片化”
(一)照護資源分割:醫療照護與生活照護分離
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面臨“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的現實問題。現行的主要的養老方式主要呈現醫養分割狀態,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等,所提供服務主要是日常生活照料。但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下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衰弱,特別是慢性病、惡性疾病患病率高,尤其是失能老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更專業的醫療護理資源,而這些方面的服務需求卻很難得到滿足。另外,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醫療康復功能和生活照料功能的社會責任分屬衛生和民政兩部門,部門功能的分割也是造成醫療照護和生活照護資源分割的重要原因。
(二)照護主體功能界限不清:正式照護與非正式服務功能重疊
正式照護(formal care)是指通過公共融資的方式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照護服務,包括機構照護、居家照護、社區照護以及其他對照護服務提供者的支持行為,體現的是國家及社會在老年照護中的責任;非正式照護(informal care)主要是由失能老人配偶、子女或其他親屬以及志愿組織提供,多數是不付費的照護服務。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多由家庭提供或者通過私人購買照護服務的方式實現,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居住模式也在改變,傳統的家庭非正式照護為主導的照護模式面臨極大挑戰。正式照護與非正式照護功能重疊導致失能老人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責任分擔機制不明,長期照護服務遞送體系效率不高。
(三)照護功能不連續:不同層次照護服務片段化
目前我國還未在不同長期照護服務間建立正常的流動和相互銜接制度,不同層次的照護服務呈現片段化,由家庭、老年護理院、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日間照護服務中心共同構成的持續照顧服務體系尚未建立;針對不同層次的照護服務的評估體系沒有統一建立;老年人逐步喪失自理能力時,如何讓老年人順利地轉移到另一個合適的地方養老或是就地享受應有的照料服務,而不是使原有為老服務機構被動地根據老年人情況而轉型,不同老年人照護機構之間的相互銜接制度亦尚未建立。照料服務片段化增加了失能老人享受適宜長期照護服務的無形和有形成本,從而降低了長期照護服務的可及性。
二、國外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制度的建設經驗
(一)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醫養結合模式
老人對生活照料和醫療照護的雙重需求,要求打破養老和醫療之間的分割界限,建立集照料、醫療、護理、康復為一體的醫養融合型長期照護服務,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目標。在丹麥,“醫養結合”的重點放在對醫護服務人員的培養上。政府和學校等機構對“醫養結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專業的醫護服務人員彌補了丹麥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醫療護理人員的缺口,同時也使長期照護服務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日本一般設置長期護理服務、康復訓練服務和簡單急救服務等醫療服務,嚴重疾病的治療則是通過與周邊醫院合作來解決。養老機構與周邊醫院合作既可以集中資源從事專業工作,從商業角度又可以實現互利互惠。
(二)國家與家庭間照護任務的合理分工:任務分工模式
部分學者認為正式照護對非正式照護存在“擠出效應”,即二者之間存在替代關系 。也有研究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取決于照護服務類型,隨著照護程度的加深,替代關系傾向于消失。因此,以降低長期照護公共支出為目的的政策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照護服務的異質性特征,國家和家庭之間有必要設計實現照護責任的“功能區分”(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有學者稱之為“任務分工模式”(task-specificity model):指家庭主要提供強度較小、非專業化、零散的日常生活照料,而專業化的、強度大的照護責任由國家提供。從歐洲國家長期照護制度改革的實踐看,國家和家庭間的分工合作越來越清晰。荷蘭2007年通過的《社會支持法案》,增加個人及家庭在長期照護服務中的責任。荷蘭引入“正常照護”(usual care)概念,指每周低于8小時并低于3個月的照護服務,認為這些照護服務完全可以依靠家庭成員或親戚等非正式照護渠道獲得并且不會給對方帶來壓力。
(三)照顧環節無縫對接:持續性照顧
近年來,基于“持續照顧”理念,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先后建立持續性的長期照護系統,涵蓋“機構、社區、居家”三大照護模式所提供的各類照護服務,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自理程度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持續照顧服務主要是指當老年人的健康情況發生變化,有相應機制能夠讓老年人及時獲得適合他們需要的養老服務。連續化的服務模式能把各項服務整合在同一體系中, 使老人在整合后的體系中隨著情況的變化得到相應且持續的照顧。美國的退休養老社區連續醫療模式(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是持續照顧的有益嘗試。CCRC提供連續性醫療、保健以及日常生活服務和支持,提供從社會活動支持到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支持,到入住護理院直至臨終關懷的“一條龍”服務。除急病需要外住醫院的情況,老年人在CCRC社區內享受連續性的醫療照護服務,減少轉移居住的經濟成本和精神負擔,大大提高了生命功能和生活質量。
三、國外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制度經驗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長期照護服務遞送的整合,就是要將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長期照護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協調。在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老年人如果生病,病情嚴重時,可接受住院或急診治療服務,病情好轉時,轉入護理院、家庭病床、康復機構,接受專業康復護理服務。病情進一步好轉時,轉入非專業性的護理機構或家庭病床。針對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社區或家中享受日間照料、輔助生活服務等照護服務設施,接受生活照料服務。實現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需要將國家、市場和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整合至長期照護服務供給體系之中,促進協同機制的完善,有效地提升長期照護服務的質量。
第一,“一個平臺”:建立家庭、社區、專業機構的立體型長期照護服務傳遞平臺
首先,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線上、線下的立體型長期照護服務傳遞平臺。首先,對老年人在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家政服務等各個方面的需求進行充分了解,對老年人的價格期望,需求熱點及服務滿意度進行調查,使服務傳遞平臺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和完整性,真真正正地提高照護服務的效率、降低照護服務成本,促進老年人與家人、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服務提供者的互動,促進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完善。另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化手段,擴大長期照護服務平臺的服務覆蓋面和服務受眾。互聯網作為信息化社會重要載體,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應充分發揮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網絡化的服務供給對家庭、社區和機構養老提供支持作用,促進平臺服務遞送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第二,“兩種制度”:完善準入制度和分級管理制度
整合性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在制度設計上要求實行科學合理的準入制度和分級管理制度。科學合理的轉入制度是長期照護服務質量的有效保證,分級管理制度是長期照護服務整合的有效“量尺”。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首先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老年人的失能程度、患病情況、家庭資源等進行全面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制定適宜的長期照護計劃。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評估體系,因此確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流程和評估指標,建立標準化評估工具,明確準入資格,是當前推行整合性長期照護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分級標準,形成不同的照護等級,并據此對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的各子系統進行定位,對設施和人員配置進行規范和建設,并依據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和提供的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服務準入機制和分級管理機制。
第三,“多元主體”:完善多元主體協同供給機制
整合性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需要在多元長期照護體系中對政府的角色進行定位。完善相關長期照護服務政策,明確國家為失能老人提供福利的方向、重點、方式和范圍。政府相關部門主要負責政策的制訂、實施,監督管理有關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質量并提供財力和政策支持。其次,要整合、優化與長期照護服務相關的部門,服務提供盡可能科學有效,避免因行政不暢造成服務提供的不足、沖突或者浪費。再次,平衡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家庭-國家的責任分工,給予家庭照料者充分的經濟和社會支持,緩解家庭照料者非正式照料服務提供的經濟和精神壓力,調動非正式照顧的積極性。最后,充分鼓勵其他提供主體的參與,尤其是充分發揮民辦服務機構的作用,通過志愿者組織等義工介入等形式,實現了長期照護服務提供從家庭――國家到多元部門的轉型。
參考文獻:
[1] 耿愛生. 養老模式的變革取向:“醫養結合”及其實現[J]. 貴州社會科學, 2015,(09):101-107.
[2] Francesca Bettio, & Janneke Plantenga. (2004). comparing care regimes in Europe. Feminist Economics, 10(10), 85-113.
[3] 劉德浩. 長期照護制度中的家庭團結與國家責任――基于歐洲部分國家的比較分析[J]. 人口學刊, 2016,(04).
[4] 童悅. 養老持續照顧服務體系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 2012.
[5] 程亮. 醫養融合:養老機構發展新路徑探究[J]. 中州學刊, 2015,(04):78-82.
[6] 張璐. “醫養結合”之借鑒篇[J]. 四川勞動保障, 2015,(08):23-25.
[7] Houtven, C. H. V., & Norton, E. C. (2004). Informal care and health care use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3(6), 1159-80.
[8] Bonsang, E. (2009). Does informal care from children to their elderly parents substitute for formal care in Europe?. Journal ofHealth Economics, 28(1), 143-54.
[9] ANDREAS.(2005). Welfare states do not crowd out the family: evidence for mixed responsibility from comparative analyses. Ageing & Society, 25(6), 863-882.
[10] Brandt, M., Haberkern, K., & Szydlik, M. (2009). Intergenerational help and care in Europe.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5), 585-601.
[11] 劉德浩. 長期照護制度中的家庭團結與國家責任――基于歐洲部分國家的比較分析[J]. 人口學刊, 2016(4).
[12] Dijk, E. G. D. V., & Dijk, A. D. V. (2012). The return of the family?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and client autonomy in long-term car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1(4), 677-694.
[13] Delsen L. From Welfare State to Participation Society-Welfare State Reform in the Netherlands:2003-2010[R]. Institute for Work and Society(HIVA)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Leuven,2010:1-32.
[14] 楊建軍, 湯婧婕, 湯燕. 基于“持續照顧”理念的養老模式和養老設施規劃[J]. 城市規劃, 2012,(05):20-26.
[15] 唐詠, 徐永德. 香港 “持續照顧”的老年福利政策及其借鑒意義[J]. 山東社會科學, 2010,(11):158-160.
[16] 吳宏洛. 論醫療保險制度設計對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醫養結合長期照護模式的考察[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2):23-29.
[17] 裴曉梅. 老年長期照護導論[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100-101.
[18] 陳雪萍, 許虹, 王先益,等. 養老機構老年護理管理現狀及建議[J]. 中華護理, 2010, 45(5):454-456.
[19] 李明, 李士雪. 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老年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構建[J]. 東岳論叢, 2013, 34(10).
作者簡介:
但是,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中國的社區護理尚處于起始階段。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滯后,相應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組織體系、人員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著局限性,尚未形成獨立的社區護理管理體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區護理的從屬地位。
社區護理工作應遵循三大原則。
第一,社區護士必須要有滿足社區內衛生服務需求的責任感。社區護士應運用社區內可利用的資源,發揮護理功能,以滿足社區內居民的健康需求,如學校護士應協調并整合學校、家庭、社區組織、政府機構等相關資源,共同努力推進學校衛生計劃,維護及促進師生員工的健康,并將觸角延伸到社區中。
第二,社區內的弱勢團體(老弱殘障)應列為優先的服務對象。社區護理關心全人類的幸福,其對象是不分種族、宗教、年齡、性別或其它任何特征的。但是傳統上婦幼健康應得到特別注意和照顧,其原因是婦女健康直接影響到孩子,母親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傷害,不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損害,且影響到整個家庭生活,間接造成社會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強盛。我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會、經濟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他們將逐漸從社區生活中退出,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顧非常重要,故在社區護理中應重點維護婦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第三,社區護理的服務對象必須參與衛生服務的計劃與評估。評估是指對個體及其家屬在心理、生理、社會和環境方面的評價,了解每個個體、家庭、團體以及整個社區健康的需求,以保證社區護理計劃的落實。
社區護理的目標在于首先,增加個體、家庭、團體的抗病能力。發掘和評估健康問題。每一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其健康需要和問題不盡相同,社區護士必須先行判斷,確立其問題,然后再研究解決其問題。如缺乏養育經驗的孕婦,必須讓其盡快了解有關養育知識。協助家庭成員了解衛生知識。社區護士不僅要發現及評估個人、家庭、社區的衛生問題,而且要讓社區所有居民都認識此問題的存在及其構成的危害性,并采取行動以解決問題。如不少人對癌癥認識不清,對待癌癥病人就像對待傳染病病人一樣,采取遠離的態度,由于這種錯誤的認識,給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健康恢復。其次,提供各類人群所需要的護理服務。社區護士依照個人的特殊情況,提供適當的護理、轉診、或社會資源的利用。如對長期臥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屬給予基本護理知識指導(擦浴、翻身、測血壓等等),以期提供病人舒適、安全的護理。
關鍵詞 居家護理 政策與制度 思路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國老年護理服務主要分為老年護理院、養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四個方面,據統計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選擇的護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護理者占47.16% ,選擇老年護理醫院者占19.12% ,選擇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選擇養老院的占19.13%。享有醫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選擇老年護理醫院[1]。課題組通過隨機向平涼和大橋街道6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發放《楊浦區介護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詢表》,在3 226份的有效問卷中,對介護式家庭病床護理服務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幫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幫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為家庭養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可見大多數的老年護理服務需要通過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的途徑來展開,顯示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年護理服務具有確切的現實需要。
1 日本介護員制度[2]
日本作為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護一詞。日本的介護實行保險制度,建立了介護員(介護管理者和介護士)培訓制度,并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介護員相當于國內的為老服務者。區別在于國內的為老服務沒有形成統一正規的培訓機制、職業準入和保障機制。
2 居家護理的實踐
居家護理應包括專業基礎護理、心理與人文關懷和生活照顧。借鑒日本介護理念,課題組實施了“滬東模式”即家庭病床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和“大橋模式”即項目化介護式護理服務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別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務,取得了“節約資源、減少費用、親情回歸、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為“以醫學專業護理人員定期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遺癥、獨立生活有困難的老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心理和人文關懷服務,并通過示范帶教,使家人或社會人(保姆、志愿者等)學會專業的、非創傷性的、個體化的基礎護理技能,成為既掌握一定專業基礎護理技能,又能照顧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護員’,形成專業護理服務與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為一體的、適合國情的居家護理團隊和模式”。也為建立我國社區護士隊伍,使護士進社區和家庭服務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議
3.1 調整護理收費
居家護理收費價格要區別于機構護理價格,要考慮護理人員與介護員及其他醫務人員上門的時間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費標準,是開展居家護理的基礎,并列入醫療保險;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費和單項護理收費遠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礎護理費不列入醫療保險項目中(表1),不利于推廣居家護理工作。
3.2 鼓勵居家護理
制定鼓勵居家護理和養老的政策,進行居家護理和養老的患者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居家護理費納入醫療保險目錄,拉開居家護理與醫療機構護理的自費承擔比例,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減輕政府和社會的投入負擔。
3.3 人力資源配置
居家護理必須由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擔任,目前公立護理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受政府編制的限制,已經很難承受居家護理的工作。解決上門護理的人力資源難題,可通過聘用剛退休的護士作為護理人員來解決,她們護理技術功底深,有豐富的溝通經驗,搭配通過培訓的醫院護工、家人和社會人(保姆、志愿者等)作為“介護員”,組成居家護理團隊,開展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成本由醫療保險、財政預算和個人或家庭共同承擔。
3.4 介護團隊管理
在當前政策和誠信環境下,居家護理工作由公立醫療機構承擔,更能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護理團隊由各區護理醫院統一管理,有利于統一服務標準和質量控制,并且有利于雙向轉診(醫院―護理院―家庭、養老院)。將家庭與養老機構和護理機構結合成為聯合體,使社會資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強制度建設
4.1 建立居家護理等級評價制度
建立適合國情和上海市實際情況的“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等級評價、收費標準和籌資補償機制。建立“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等級評價標準是介護服務計劃制訂和實施的首要步驟,根據服務對象的生活自理情況和實際服務需要,按照介護需求等級評價標準確定介護服務內容,并進一步核算收費標準,是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得以持續實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解決多數居民尤其是處于經濟弱勢群體的老人,要承擔家庭護理的費用確實存在困難,及其導致的居家護理服務出現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現象[3]。目前有關研究均認為,發展和完善居家護理服務,必須將其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將其納入醫療保險的范圍并提高其限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途徑[3][4][5][6]。
4.2 建立介護員培訓制度
培訓出一支規范的介護服務隊伍。一方面要結合院校護理教育,積極開展社區介護工作人員的師資培養;另一方面要擴寬培訓渠道,開展社區護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建立社區護士師資上崗資格制度,進入社區和家庭,廣泛開展家庭人員和志愿者護理老人的技能培訓,使有老人護理需求的家庭人員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護理技能,都能成為基本合格的“介護員”。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配合專業的社區醫療護理隊伍開展居家護理工作,從而保證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更適應國情、上海的實際情況,同時保證工作開展的質量。
4.3 建立質量評價標準
建立適應于需求等級評價的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質量評價標準。應結合社區家庭護理服務的特點,充分考慮影響家庭護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種因素,如服務方式、服務對象、環境條件、工作時間等,研制適用于社區家庭護理服務的質量評價體系,使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業務管理和績效評估有科學正規的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的需求評估標準,明確責任范圍和服務內容,確立服務規范,研究制定行業標準。
參考文獻
[1] 施永興,王光榮,楊芬紅,等.上海市老年護理醫院服務現狀[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551-554.
[2] 劉雪琴.日本老年介護介紹[J].中國護理管理,2005,5:54-55.
[3] 孫敏,劉丹萍,李寧秀.高齡老人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陸燕飛,邵寶蓉. 家庭病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價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3,15(9):478-479.
[5] 楊柳,吳濤,張菊英. 我國家庭病床的現狀與展望[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6):821-822.
【關鍵詞】 老年;骨折患者;安全管理
安全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前提,老年骨折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骨科病房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護士長管理的重中之重。骨折病多因突然而來的意外使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易發生跌仆、墜床、誤吸、皮膚壓傷、自傷等意外,護理人員加強防范意識,并根據現存的或潛在不安全因素,制訂相關的護理措施或管理規定,將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1 老年骨折患者潛在不安全因素
1.1 跌仆 由于骨折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引起肢體乏力、功能障礙等,行動不便造成跌仆;因久病臥床突然改變如突然站立、久臥坐起等造成頭暈;地面濕滑或鞋帶不合易跌仆;患者突然患病未能接受現實,評價自理能力擅自下床,或自身疾病引致的問題導致跌仆。
1.2 墜床 意識障礙的患者床欄、約束帶使用不當;用品、食品放置不當,未能及時解決患者合理的需求。
1.3 誤吸 臥床患者喂食速度過快;家屬喂食時未掌握正確的喂食技巧;高齡患者吞咽障礙致使食物誤吸入呼吸道;患者不能維持正常的進食。
1.4 皮膚受損 臥床時間過久,患者自覺疼痛,經久不改變,局部皮膚受壓;長期臥床皮膚護理欠清潔,引起瘙癢抓破皮膚;多處骨折、骨盆骨折等由于疾病的原因不能改變,護理人員護理措施欠妥;水腫的皮膚。
1.5 自傷 患者在康復期間,患肢功能鍛煉過急、過暴造成患肢再次受創;老年腦改變患者,進行一些危險異常的行為,如:硬物自傷、玩火等。
1.6 其他因素 患者活動時不當引致關節脫位;起床、過早下地負重行走引致鋼板斷裂等。
2 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抓好主動服務的實施,更新護理觀念 根據社會的需求特點,強調護理人員必須以病人為中心,把患者放在心中的服務理念,評估患者目前的現狀及生活習慣,為患者提供主動性的服務,切實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護理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換位思想常記心中。骨科病區是一個生活護理繁重的病房,高質量的護理安全工作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因此,骨科護士把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與患者的安全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利用科室早會交班時間,對重點、特需患者進行點評及安全提問,特需患者包括:神志不清、患三種以上內科疾病、孤寡老人。向護理人員灌輸新的護理服務理念,加強薄弱環節管理,提高安全質量的預見性。
2.2 發揮團隊精神,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 團結合作是每個護理單元都必須具備的要素,同樣也是病房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知識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對醫療安全的要求更為精益求精。組織護士學習有關法規,定期組織護士討論科內隱患的苗頭,早上床邊交接班時,高年資護士指導年資低護士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預防性的預案,成員間相互查找問題,互相提醒,將工作做在隱患之前。科室每月進行安全分析,吸取其他單位的經驗教訓,告誡全體護理人員。利用網絡優勢,各護理人員將某些不安全的因素第一時間告訴每一位護理人員,讓每人收集信息,及時預防,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1]。
2.3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宣教 患者入院后我們除了及時向患者進行入院宣教介紹外,管床護士還向患者講解一些制度如:請假制度、陪護制度,疾病的宜忌。根據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措施,同時向患者的家屬或陪護進行施教,如:的要求、外固定的要求等;并針對剛下床活動的患者進行一對一專人陪護,防止跌仆。向每一位患者講解治療及鍛煉的目的,讓患者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危險性,主動配合治療。利用每月健康宣教座談會,請資深的副主任醫師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功能鍛煉講解,骨科相關知識講座;通過實際操作向陪人及家屬進行喂食技巧培訓,讓家屬熟悉基本的護理要領。
2.4 制訂預防安全可行措施 嚴格執行巡視制度,如病房巡視制度、輸液巡視制度、翻身卡簽名制度等,主動提供護理服務。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科室制訂預防跌仆風險評估表,準確判斷患者可能出現跌仆的風險程度,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措施,實施的措施有:向家屬建議使用約束衣,床頭掛“慎防跌倒”標識,提示護理人員的注意,重點防護。抓好清潔人員的安全意識教育,確保環境的安全,特別南方潮濕天氣和夏天關空調開窗通風時段尤為注意,針對不同時段對地面的安全管理更需注意,特別是拖地后、關空調前、患者集中進行生活護理時,是護理地面干潔的重點。患者出院時向患者開出健康處方,從患者的鞋、衣到患者的生活起居開出一套合理的處方,為患者出院后的安全管理,也是骨折患者出院后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環[2]。
2.5 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 指導護理人員正確評估老年患者吞咽能力,喂食時置患者正確,耐心給患者喂食,進食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防止患者誤吸。護理人員通過培訓考核,熟練掌握不同病種的翻身技巧,防止引起再次骨折。科內制造圖文并茂的宣傳小冊子,供患者翻閱。
3 體會
3.1 主動服務是骨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護士長加強對護士進行主動服務意識教育的實施,是防止住院骨折患者意外發生的重要一環,使護士認識到服務與安全的重要性。由于骨折患者多是突然而來而受傷的,未能及時轉變角色,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自理能力的程度,不同程度改變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容易出現躁動、自制能力降低等,成為骨折患者住院期間安全危險因素,護士掌握患者的情況后,對患者的安全危險因素進行評估、預防,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及主動的護理服務,積極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促進疾病的康復。
3.2 團隊精神,共同參與安全管理 人人參與安全管理在工作中時時刻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確保骨科患者住院期間安全,從不同時段不同的角度對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安全問題進行全面的評估,有針對性地制訂安全有效可能的護理措施,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人人參與安全管理。
3.3 針對性的宣教防止不安全事件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影響骨折患者住院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的緊密配合協作。護士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護士利用模型、圖片、示范等手段向不同的患者進行宣教,切實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宣教的目的作用,讓患者主動配合,使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一、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的狀況
自2000年4月1日起,日本開始實施長期護理保險計劃,并在短期內建立起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長期護理保險體系。作為政府的福利政策內容之一,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與養老 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共同構成社會保障體系,屬于社會保險范圍,并通過建立護理保 險法律來加以規定。其具體運作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一)長期護理保險的繳費方式
由政府作為管理主體,將40歲以上的老人都納人長期護理保險的范圍內,以65歲為界 分為兩類被保險人,采用強制保險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地方和中央政府負擔 50%;40―64歲老人負擔33%,65歲以上的老人負擔17%,在養老金中扣除。
(二)護理服務需求評估
在長期護理保險計劃下,需要得到護理的病人要先申請,在市、町、村接到申請后,確定 是否給付保險金通過,由經過培訓的健康護理專業人員前往申請者家中使用初級評估的方 法進行評估,就申請者身體和認知功能的七個部位85個項目作問卷調查,由計算機的診斷 軟件根據85條項目的調查情況進行技術處理后自動計算得出結果,并確定是否需要接受 護理服務以及接受何種層次的護理服務。通常,把每個申請保險金者定為六個等級的護理 水平中的一種。最低的護理等級是“要支援級”(Assistancerequired),其他五級數字越高說明 護理等級越高,譬如,要護理5(Level 5)就是需最高等級的護理。每個護理等級需輔助的時 間不同:30―49分鐘(要護理1),50―69分鐘(要護理2),70―89分鐘(要護理3),90―99 分鐘(要護理4)和110分鐘或以上(要護理5)。第二步由一個專家委員會對每個個案進行復 核,最后確定該被保險人是否有資格獲取保險金。
(三)護理服務內容和方案的選擇
日本護理保險制度中護理服務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
1.設施(或稱機構)服務。包括特別護理安養院、老人保健設施和老人醫院等機構的護 理;
2.居家服務。包括家庭服務、日間服務、癡呆老人集體療養院服務等,譬如醫生、看護人 員上門進行訪問,接送老人去日間護理設施或保健設施進行康復訓練;
3.出借輪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
護理方案的選擇,雖然病人及其家屬對于選擇何種層次的護理服務有較大的權利,但 他們實際上受到自身專業知識的限制而很難選擇最合適的綜合服務方案,因而,護理機構 就配備了一種新型的需要具備一定資格的護理經理。他們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其主要的 工作就是幫助病人和其家屬選擇最合適的綜合服務方案。護理機構必須為每50個病人配備 1個護理經理,家庭護理援助中心也須配備護理經理。護理經理大多是護理機構的雇員,因 而在選擇方案時有可能做出對其護理設施機構有利的選擇。病人及其家屬有權自由選擇護 理經理,當他們不滿意其護理經理時可隨時申請更換。
(四)長期護理保險的賠付
通過對身體及認知功能的評估,保險賠償分為6個等級,即5級到1級以及要支援級。 層次最高的第5級護理服務的對象是在身體或精神上無法處理日常基本生活的病人。需支 援級主要是向被保險人提供預防性援助,原則上該級別被保險人不允許人住專業護理機 構。同時家庭看護護理服務分為1至2類,除了在家庭內提供服務外,還提供幫助洗浴或護 理、恢復正常生活等服務。對于被保險人來說,自己只支付護理成本10%的費用即可。保險 的賠償采用直接提供護理服務的方式為主,觀金給付方式為輔。每級護理有固定最高賠償 額。
二、日本的護理保險體系建立背景與我國當前情況的比較
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是建立在社會保障基礎上的,其建立背景和條件和我國有很多相 似之處,日本長期護理保險體系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相對完善、健全的長期護理 保險體系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一)日本與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相同的特點:進入時間晚,發展速度快,高齡化趨勢 明顯
據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和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 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便定義為老齡化社會。日本65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 人口的比重,在1970年達到7.1%,正式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屬于發達國家中最晚的。 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2%,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8,810 萬,占總人口的6.96%,我國已經正式進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完成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 型進人老年型的時間,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國用了60年,日本用了25年,而 我國只用了18年。
日本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上升到14%,經過了24午時間。按此速度發展 下去的話,到21世紀中葉日本人口中每3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而其牛75歲以上 高齡人口的增長更是快速。據美國1987年統計,日本75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 1965年為1.9%,1985年上升為3.7%,預計2005年為6.4%,2025年為10%,而高齡老年 人口將占全體老年人的55%。根據現有的人口統計資料預測,我國老齡人口的比重由目前 的7%上升到14%大約將需25年時間,速度大大高于歐美等國。在我國,80歲及以上的高 齡老人從1953年到1999年,增加了6倍,目前,我國的高齡老年人正以每年5.4%的速度 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1100萬。本世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 的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人口高齡化趨勢將明顯加劇。
(二)我國與日本在老年人護理傳統和家庭結構變化方面,存在同樣的問題
我國與日本同屬亞洲國家,在文化傳統和社會習慣上有著地緣上的相近性,兩個民族 在秉承傳統的養老方式方面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以傳統的家庭為主體的護理思想非常牢 固,作為一種對尊老敬老的文化傳承,兩個國家大多數老年人從古至今都是在家庭,內由其 成員負責照料。然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傳統的護理方式難以維系。隨著社會的變化,兩 國同樣面對著家庭結構變化的趨勢:在日本,年輕人結婚后離開父母獨立居住,婦女也不斷 走出家門。在我國,伴隨著獨生子女一代人進入婚育期,出現了“四二一”和“四二二”的家庭 結構,或者子女長大成人后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些都構成了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特點,其結 果就是,家庭中獨生子女能夠負擔并給予老人的照顧,比老人需要和得到的照顧相比明顯 不足,實行家庭護理的困難程度也越來越大。
(三)兩國都存在老年人長期護理供給不足的問題
目前,就日本已開展的護理保險來說,能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護理制度的實施,使潛在的護理需求集中出現,一些人支付了保險金,但到需要時卻不能得 到相應地服務。在我國,有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困境,國內現有的能夠提供專業老年護理服務 的機構和場所十分有限,遠未達到社會需求所要求的數量和質量。如何進一步開發專業的 護理機構與護理方法成為兩國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三、我國的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策略
在借鑒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經驗的同時,還要注意到我國經濟仍不夠發達,國民人均 GDP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現有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不健全等實際國情。因此,建議我國老 年護理采用“以政府行為為主導,以家庭護理為核心、以社區護理服務為、以護理制度 為保障的居家護理體系”的模式,并在我國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條件下,依靠市場進行運 作,大力發展低償、有償服務,根據實際情況放開收費標準,使之與經濟能力相適應。在開展 一段時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后,可考慮分層次、分步驟地納入到社會保險體系之中。
在目前情況下,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的開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為我國長期護理 保險的開展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鑒。
第一,加快培育我國護理產業市場。因為只有具備了專業的護理服務提供機構和大量 的專業長期護理從業人員,長期護理才能夠開展多形式、滿足長期護理需求者需要的,可供 被護理人選擇靈活的護理方式,保險公司也可以更大程度的提供以實物(護理服務)為主的 給付方式。與實際費用支付方式和定額給付方式相比,實物給付更能夠適應被保險人的多 樣化要求,護理時效好,同時能夠更有效的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節省總護理費用。
第二,嚴格對護理服務等級的劃分。以上提到過,日本對護理保險劃分了要支援和要護 理1―5共6個等級,對于不同的等級規定不同的給付數量和服務費用。因為護理保險涉及 的護理服務內容非常廣泛,而被保險人的護理需求卻各不相同,所以恰當地劃分護理等級, 對于確定護理服務給付數量(護理保險金支付額)、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至關重要。
第三,建立以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提供方式。家庭護理和社區護理方式 既便利了老人的護理,又避免了住院和護理機構護理所帶來的高額費用問題。我國應該大 力發展社區衛生保健服務體系,通過體制改革、機構改造、資源重組等多種形式,引導基層 醫療衛生機構轉型為社區服務中心,將病房改造成多種形式的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醫 療等服務的場所,同時,在社區護理中引人“護理經理”這一職位,增強家庭護理和社區護理 服務的專業性。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謝院領導給我們創造了這次公平競爭的機會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我將珍惜這次提高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一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為我們醫院健康、和諧發展增添一份靚麗的色彩。
我叫xx,今年32歲,護理專業大專畢業,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3年,先后在普外、腦外、骨科、內科等科室和社區門診工作,刻苦鉆研了各專業的護理理論,熟練掌握了各專業的護理常規和護理技術操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護理工作管理理念。忠誠正直、以身作則、顧全大局、敢于創新、服務至上,這既是我做人一貫尊崇的信念,更是我實際工作中的行動指南和真實寫照。正因為如此,我才有足夠的勇氣和百倍的信心走上今天的演講臺,參加慢性老年病房護士長的崗位競聘,為把我院慢性老年病房建設成我市乃至整個湘贛交界地區的區域性老年病中心病房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當然,無論競聘成功與否,我都將終生酷愛我們的護理事業,永遠銘記南丁格爾誓言。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一方面,加強老年疾病的預防、保健和治療,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質量顯得相當重要;另一方面,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也日益增強,病人及家屬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急需通過深化醫療改革,完善法治管理,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正確的、積極的醫療護理風險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醫療護理環境和氛圍,切實加強慢性老年病房的護理管理。
首先,我們必須掌握老年病的特點,如老年病人病因不明者甚多,且多種疾病同時存在;癥狀不典型,容易出現意識障礙;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關節位置覺、痛覺及冷熱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減退,等等
。只有掌握了這些特點和變數,才能真正做好因人施護、因病施護。
其次,我們有必要對老年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認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和避免醫患糾紛。如規章制度是否落到實處,護理質量監控措施是否得力,護理人員技術水平是否正常發揮,護理用品的質量、護理操作的解釋、有無違反護理操作規程等等,此外還有老年病人自身因素、環境因素、醫源性因素等等,都有可能成為不安全因素而引起醫患糾紛。
因此,我們在實際護理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學習掌握是基礎、工作落實是關鍵、不斷完善是保證的工作理念,在護理部主任的領導和科主任的業務指導下,認真履行護士長職責,與護士們一道,團結友愛、共同學習、努力工作,辦出慢性老年病房的特色,干出卓有成效的事情。
1.進行老年病人危險因素評估并實施有效監控,包括護理體查、心理社會評估、健康教育需求評估、生活自理能力評估、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誤吸危險因素評估、褥瘡高危評估等;切實加強護理人員安全意識的培訓。加強責任心教育,強化主動服務意識,重視老年人的安全問題,防范意外事故發生。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護理操作技能,提高安全預見性評估能力。
2.實施病人安全的預見性管理。為老年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配備安全防護設施,加強老年病人行為管理,有針對性地做好病人和陪護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病人自我護理的能力及陪護人員的照顧技能。針對老年人意外風險大,老年病房應成立病人意外安全護理維護小組,定期督導、檢查、評估安全措施的效果,制定老年人意外防范護理措施及意外處理護理流程,加強監督管理,抓好關鍵點,把好全程質量關。 3.加強法制觀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組織護士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等,讓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不斷增強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證據意識。通過多種形式的法律咨詢、分析案例,使護士既知法守法,又能在發生醫療糾紛時維護醫院和自身的合法權益,將醫院的損失降到最低。
4.加強護理管理,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把《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作為護士職業行為的準繩。不斷提高護士禮儀和個人修養,努力深化“以人為本”的思想。擺正醫患關系,尊重病人權利,保護病人隱私,確實把病人服務放到首位,落到實處,強調主動服務
意識,加強巡視,并做好心理疏導。
5.注重護理人員身心健康。護士在醫院擔負著病人的保護者、知心者、依賴者、傾聽者、傳授者的角色,在家庭中扮演女兒、妻子、母親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們要應用科學的方法,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培養護士的“主角”意識,主動工作,大膽創新,努力成為護理專家,在立功受獎方面給予傾斜,在考察、深造方面給予機會,在生活上給以關照,以此激發護士自覺工作的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6.加強宣教工作,創造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病房做到防火、防震、防油、防熱、防滑,其標志物要明確。物品擺放合理,有充分的照明,地面保持清潔、干燥,通道無障礙物。教會老年病人識別藥物的不良反應,指導病人按時、按量、正規用藥。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權,切實加強靜脈輸液安全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巡視,尤其特別囑咐病人或陪護禁止自行調節輸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