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能源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遏制氣候變暖的目標
全球極端氣候現象已經成為新常態(NewNor-mal)。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有效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發達國家的研究預警表明,如果全球氣候變暖超過2℃這個底線,將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崩潰;一些沿海低地國家及島國被淹沒;熱帶地區將因氣溫升高而導致糧食大量減產,極端天氣頻發,生物生存環境改變,缺水人口將達20億。因此,應在本世紀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之內,這是人類社會可以容忍的地球升溫的最高限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2007年的報告指出,為實現本世紀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發達國家應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40%。但實際上,發達國家僅承諾減排12%~19%。據測算,2020年以前,全球共需減排140億噸,而有承諾的減排量只有90億噸,其中發達國家承諾減排37億噸,發展中國家承諾減排53億噸,全球碳排放減量缺口達50億噸。因此,IPCC預計,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將超過2.5℃,甚至達到5℃,超過2℃導致災難性氣候變化的概率達50%。且保守估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還要以平均每年4毫米的速率繼續上升,到2050年,全球將有大約2億人被迫離開家園,成為“氣候難民”。盡管國際社會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就對“2℃目標”達成了基本共識,并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上設定了2℃的控溫目標,但在減排責任承諾上,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歧過大,遲遲不能就2012年以后第二階段的減排承諾與相關協調機制達成一致,而且39個發達國家和轉型國家第一階段減排承諾能否真正兌現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是,2007年以后,全球碳排放增長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
二、全球碳排放超量增長
雖然IPCC的預警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但在以發展本國經濟為首要任務的情況下,全球碳排放繼續超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06億噸,比上年增加16億噸,比2008年創下的歷史紀錄增長了5%,其中3/4來自新興經濟體。而要實現2020年之前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這個數字不應超過320億噸。如此看來,未來10年,除非各國采取果斷措施,否則把碳排放增量控制在14億噸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能源情報署(EIA)2011年的一份報告預測,受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強勁需求的拉動,未來25年內煤炭的使用量將繼續增長53%,化石燃料將繼續占世界能源的80%。到2035年,全球市場的能源消費量預計增長53%。如果沒有重大的政策改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07年的300億噸增加到2035年的420億噸,增長了百分之四十多。另據IPCC預測,如果碳排放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4℃的可能性達50%。遏制碳排放成本驚人。根據麥肯錫公司的測算,要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最樂觀的情形是,到2030年全球每年減排成本為2000億~3500億歐元。在油價為每桶60美元的情況下,到2020年每年需要的增量投資約為5300億歐元,到2030年達到每年8100億歐元。如今,國際油價已經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必然導致相關減排成本極大上升。
三、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
1.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劇增我國經濟已經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但能源消耗強度大,能效不高,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劇增。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報告,2007年我國(大陸)向大氣排放了65.33億噸二氧化碳(比2006年多4.25億噸,比2005年多9.24億噸),超過美國同期排放量7億多噸,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306.49億噸的21.3%;人均排放量為5噸,在已有數據的196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3位。此后的發展勢不可擋。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研究報告,2010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能耗增長11.2%,全年二氧化碳總排放量83.3億噸,增長10.4%,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5.1%,而同期全球總排放量僅增長5.8%。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能源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2010年,我國煤炭使用量增長了10.1%,消耗了世界上48.2%的煤炭,全球煤炭生產上升了6.3%,而我國增加了9%,估計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投資對此貢獻不小。從碳排放結構看,我國火電排放占41%,增長最快并持續增長的汽車尾氣排放占25%,其余是建筑排放,占27%。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制的《中國城市低碳發展2011》綠皮書特別指出,30年內,若沒有顯著的技術變革與結構轉型作支撐,加之人口增長、人均GDP增長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我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總量會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報告估計,2035~2045年間,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頂峰,徘徊在130億噸左右;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將接近9噸。
2.能耗強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國GDP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9%,比2005年增長37.7%。得益于政府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我國萬元產值能源消費量下降了4%,但能源消耗強度仍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歐盟的3.8倍。雖然我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但日本能源消費總量僅為6.6億噸標準煤。從運輸業能耗水平看,我國載貨汽車油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30%左右,乘用車單位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2%,比日本高39%,內河運輸船舶油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20%以上,機動車尾氣排放在一些大城市占大氣污染物的比重達60%。一般認為,我國交通運輸業占用了社會總能耗的9%左右(其中石油消耗約占34%,碳排放約占25%),僅次于制造業。我國整體能源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主要耗能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要高出25%~60%。
3.發展與減排高度糾結
(1)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源支撐。2010年,我國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僅為日本的1/10,排世界第94位;2011年,我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折合2130美元,不及美國同期的1/7;2010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7.5%,預計2015年將超過51%。從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看,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2010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為2.43噸標準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美國的23.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家的38.7%;人均用電量3200千瓦時,人均油耗0.29噸,分別是美國的1/4和1/10。即使按照《BP世界能源統計2011》的數據,2010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為1.77噸油當量,也才略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74噸油當量。從發展來看,我國能源總量供應不足問題將長期存在。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1)》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增加8億~10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4.8%~5.5%,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達41億~42.5億噸標準煤。為此,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FatihBirol)2010年提出,未來20年內,我國需要在能源領域投資約4萬億美元,以便為經濟提供動力,避免發生停電和燃料短缺;未來15年,我國將新建約10億千瓦裝機容量,基本相當于美國現在的總發電量,而美國是用數十年才建立起來的。
(2)節能減排壓力巨大。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為:到2015年,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據此,我國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節能6.7億噸標準煤。但實際情況卻是,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1.5億噸,2011年增加了2.3億噸。如果這種上升勢頭不減,后期減排壓力將越來越大。從目前的情況看,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已調低到7.5%,2012年一季度GDP增長已回落到8.1%,工業和重工業用電量增幅分別同比降低了7.6%和7.4%,京、滬、浙、粵等經濟發達地區1~2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幾乎下降了66.7%,預期全年能源消費增幅可能會放慢。
四、環境污染治理成本迅速增加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于2006年9月7日聯合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公眾版)》。這是我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即綠色GDP報告。報告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如果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對2004年點源排放污染物進行全面治理,需一次性直接投資約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而我國“十五”期間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僅占GDP的1.18%,環境欠賬之大不言而喻。上述數字觸目驚心,可謂環境污染猛于虎也!但實際情況仍在繼續惡化。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2010年12月的我國第二份綠色GDP報告———《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8(公眾版)》披露,2008年我國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到12745.7億元,占當年GDP的3.9%;環境治理成本達到5043.1億元,占當年GDP的1.54%。特別令人矚目的是,與2004年相比,我國環境退化成本增長了74.8%,虛擬治理成本增長了75.4%。2008年,GDP環境污染扣減指數為1.5%。報告還顯示,2008年環境污染成本比2007年增加了1613.5億元,增長了22.0%,增幅略高于2007年,但遠高于同期9%的GDP增速。麥肯錫公司認為,未來中國每年要將1%的GDP用于減排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按2011年47.2萬億元GDP計算,應該是4715億元。實際上,《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十二五”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為3.4萬億元。但據世界自然資源研究所(WRI)分析,從節能技術應用來看,還有眾多節能減排技術我國并不掌握,基準減排情景下需要的六十多種技術,有四十多種核心技術不在我們手里。這就意味著,我國為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減排承諾,可能還要花費大量投資從發達國家引進相關節能減排技術。錢從哪里來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麥肯錫公司的建議是,可通過控制出口配額多寡,換取發達國家的減排技術。即使這個可以暫且不論,在享受了“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紅利以后,現在恐怕也要反過來投資治理環境污染了。問題是,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還可持續嗎?物流業現有的運營模式還可持續嗎?
五、物流業節能減排路徑清晰
作為全球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物流和運輸業節能減排潛力巨大。根據埃森哲咨詢公司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供應鏈低碳化報告》,全球運輸業每年排放溫室氣體約28億噸,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5%左右;公路貨運碳排放超過15億噸,約占物流和運輸部門總排放的60%;物流和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產品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15%,其中運輸排放占80%以上,倉儲建筑物排放約占17%;能源成本約占交通運輸企業生產總成本的30%~40%,但有6%的燃油被消耗于交通擁堵。如物流業進行環保改革,每年可為全球減少14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約占所有人類活動排放量的近3%。
另外,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的報告,航運業承擔了全球80%的貿易運輸量,年碳排放量超過10億噸,僅次于公路運輸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4%,且有迅猛增長之勢。好在國際海事組織(IMO)已于2011年7月頒布了旨在提高船舶能效性的兩項強制標準。顯然“,綠色”公路運輸和“綠色”海洋運輸將成為物流業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也是綠色物流發展的機會所在。幸運的是,我國2011年交通運輸業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據交通部《2011年交通運輸業節能減排工作總結》披露,與2005年相比,2011年我國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0%和11%,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5%和16%。與2010年相比,民航運輸噸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交通部樂觀預計,通過提高能效水平實現節能減排“十二五”目標的空間很大。盡管目前還沒有權威的有關物流設施碳排放強度的具體報告,但考慮占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的倉儲建筑物排放,我國上千萬平方米數量級倉庫或配送中心的節能減排、上億平方米數量級物流園區的節能減排潛力也非常值得期待。
六、物流企業“綠化”之路
在了解上述綠色物流發展所處低碳經濟環境狀況后,傳統物流企業“綠化”路徑也基本確定了。
1.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埃森哲咨詢公司在2009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供應鏈低碳化報告》中指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活動中最具潛力的減排措施有五個:一是采用清潔能源交通工具,約可減排1.75億噸二氧化碳;二是按照效率原則優化配置農業和工業生產地點,可減排1.5億~3.2億噸;三是適當降低運輸速度并增加一次載運量,可減排1.71億噸;四是減少產品外包裝體積和重量,可減排1.32億噸;五是改進物流系統布局結構,可減排1.24億噸。對此我們不用懷疑,因為上述五個有潛力的綠色物流活動,傳統物流企業一直在做或孜孜追求,只不過在企業發展戰略中還缺乏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戰略表述,還沒有按照標準規范對物流活動碳足跡進行核算,并據此制定明確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目標以及調整企業運營模式罷了。因此,綠色物流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一個更為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節能減排就在日常運營之中。
2.做好低碳運營適應性調整與企業過去主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不一樣,低碳經濟要求企業根據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求———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硬約束———做企業運營適應性調整。適應什么呢?適應國際和國內低碳經濟法規要求,適應產業技術和管理標準規范要求,適應供應鏈系統節能減排要求,適應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和運營特點要求。物流企業適應低碳經濟運營環境的過程就是所謂“綠化”的過程。為此,傳統物流企業要關注低碳發展和全球環境變化,關注政府相關法律和產業政策的變化;要努力提升制定低碳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的能力,創新低碳客戶服務模式;要在傳統決策模式基礎上,依法把物流活動造成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等外部成本內部化,一并納入企業物流管理活動的成本效益考量,并據此調整企業綠色發展戰略和經營模式。簡單來說,物流企業綠色核算就是要在現有物流服務收益中,按照公認的標準和方法對資源耗減成本與環境降級成本來作必要的扣除。可用公式表示為:綠色物流=物流業增加值-(物流資源耗減成本+物流環境降級成本)與之相應,綠色物流總成本計算公式調整為:綠色物流總成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存貨占用資金成本+一般管理成本+資源耗減成本+環境保護支出+環境污染損失和治理成本由此可見,在現有物流業增加值不變的情況下,依法需要扣減的外部成本越小,說明物流企業“綠化”越成熟。
3.盡快開展碳足跡認證由于企業綠色物流總成本計算口徑增大,且需要超越傳統企業邊界計算外部成本,專業性特別強,因此需要借助專業第三方認證機構力量。作為通向綠色物流的技術和管理路徑,也作為接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實現國際化運營的通行證,物流企業應像對待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那樣,積極創造條件,按照國際公認權威標準———英國《PAS2050:2008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和《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進行企業碳足跡認證,并支持客戶實施碳標簽制度。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以傳統GDP的局限性為基礎談起,進而引入綠色GDP的概念,介紹綠色GDP在我國及國外的核算方法,指出我國綠色GDP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不足,為我國今后推廣綠色GDP的核算提供參考建議和措施。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正在不斷突破克服各種困難,積極推進綠色GDP核算體系。近些年來,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凸顯,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核算綠色GDP已被愈來愈多的國家所接納。
GDP的局限性
GDP于1953年初步形成,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經濟核算體系,它包含了所有國民經濟行業,并基于SNA核算體系的國際通用準則,因此,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雖然GDP在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及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GDP中一些服務的價值沒有辦法計算,但是又不可缺少,如網絡制止犯罪,警察提供的服務;GDP無法反映產品的質量改進,例如,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其質量上升,而其價格卻在不斷下降。
基于GDP這樣的局限性,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GDP不衡量社會成本,也就是本來應該由企業承擔卻讓外部承擔的成本GDP的負面影響;GDP不衡量增長的方式和代價;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GDP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GDP不衡量價值的判斷,例如社會公正,例如幸福。
綠色GDP的提出
傳統GDP的核算存在著上述許多局限,基于此,聯合國統計署在1989年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EEA)》,為日后世界各國統計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總量、自然資源賬戶和污染賬戶提供了雛形。SEEA頒布后,發達國家憑借尖端的科技水平與雄厚的經濟實力率先開始實行綠色GDP的核算。但在我國,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綠色GDP核算開始得較晚,在2002年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首次在附表中增加了自然資源實物量核算表,雖然這些核算絕大部分僅限于實物量,并未涉及價值量,但這一舉措為我國日后進一步發展綠色核算奠定了基礎。到2004年,主席公開提出了綠色GDP之后,我國對綠色GDP核算辦法的建立才正式步如正軌。
綠色GDP核算的國內外比較
(一)國外的綠色GDP核算
SEEA頒布后,挪威率先在1978年開始了部分綠色GDP的核算,編制了自然資源核算賬戶,包括能源、礦產、森林、漁業和土地使用等。挪威自1997年開始執行的經濟和環境核算項目包括三大領域:一是將環境統計納入到經濟統計中;二是將已經包括在經濟統計中與環境相關的信息分離;三是對重要自然資源進行評估。迄今為止已完成部分項目。其他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也推行了綠色GDP的核算。
(二)國內的綠色GDP核算
2004年,原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了一份經過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確立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環境實物量核算,運用實物單位建立不同層次的實物量賬戶,描述與經濟活動對應的各類污染物的產生量、去除量、排放量等,具體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在實物量核算的基礎上,運用兩種方法估算各種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退化價值;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東西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綠色GDP核算應因地制宜,以便分析與治理。2005年初,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浙江省、安徽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和四川省10個省市啟動了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報告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情況差異較大,見圖1和圖2。
我國綠色GDP核算存在的困難
我國現行綠色GDP核算中包括的項目有:環境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以及經環境調整的綠色GDP核算,由這四方面計算出的損失只是整個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并未得到一個完整的綠色GDP,其原因是在我國現行制度和國情下,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綠色核算的實施過程會遇到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首先,由于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忽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而沒有建立起較全面完整的環境資源統計指標數據體系,如水資源統計,土地資源統計等。其次,資源難以定價,比如居民飲用了被污染的水資源造成疾病,看病付出的代價沒辦法估計,或者被污染的水造成土地被腐蝕等問題都是不容易估算其代價的。
綠色GDP核算的不足及改進
我國現在對綠色GDP核算的辦法,將自然資源環境因素充分考慮了進去,但卻缺乏對社會環境的考慮。筆者認為衡量綠色GDP應該考慮三個層次,分別是經濟發展的指標、自然資源環境的指標和社會環境的指標,也就是說,綠色GDP是在傳統GDP的基礎上,將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同時考慮的。顯然,GDP的作用已經不再局限于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而是綜合地反映出一國人民生活質量水平以及包括經濟實力與軟實力在內的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
關鍵詞:ICT產業;可持續發展;碳排放;歐盟、
隨著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獲取和在線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信息通信技術(ICT)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ICT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歐盟已經規制的航空碳排放相比,ICT行業的碳排放更值得關注。
根據全球領先的ICT環保行業組織——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Global e-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GeSI)——的一份研究報告,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的話,ICT行業的碳排放將從2002年的5.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長到2020年的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不過,該報告還指出,ICT公司可以推動其他行業如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業的節能,至2020年可減少15%的碳排放。歐盟委員會也認同這一點,根據歐盟七年科研框架計劃“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ICT行業的研發投入將增長46%。
ICT公司也可自愿采取措施,來降低公司的碳足跡和能源支出。
現在擺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僅有自愿行動是否足夠,是否要為ICT行業制定相關立法。
自愿行動可能還不夠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注意到,ICT公司已經自愿地采取一些降低碳足跡的措施,樹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頂尖的ICT公司還自愿承諾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例如英國BT公司承諾減排80%以上,沃達豐公司承諾減排50%,諾基亞西門子公司承諾減排49%。“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樣計算能耗的”,一位匿名的業內專家如是評價。
歐盟委員會首先鼓勵ICT行業作出減少碳排放量的承諾。2009年,歐盟公開了一份動員ICT行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建議書,號召ICT行業于2011年之前確立能效指標,以達到至2015年降低能耗20%以上的目標。歐盟會每年監督這方面取得的進展。
歐盟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現有的這些措施是否足夠。“是把規制碳排放的任務留給行業本身,還是由歐盟委員會來進行規制?”歐盟委員會可持續發展ICT部門的負責人科萊特·馬洛尼提出這樣的問題。
2013年,歐盟執行委員會將啟動一個工作組來分析是否有必要規制整個ICT行業的環境績效。
這一舉動已經給ICT領域的大公司敲響了警鐘。盡管ICT公司普遍支持歐盟的監管框架和減排目標,但他們擔心,“如果為了實現目標提出很詳盡的措施要求”,可能會損害歐盟相對于亞洲或美國的競爭力。
政策制定者清楚這樣做面臨的挑戰,但還是認為建立一定程度的監管框架是必要的。“這種監管可能會比較寬松,也可能不那么寬松,目前正在討論的是如何在這之間進行平衡”,歐盟能源司總干事菲利普·羅威說。
認證和審計計劃
事實上,對ICT行業的碳足跡監測工作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歐盟委員會采取的第一個舉措是啟動歐盟認證體系——生態管理和審計計劃(EMAS)。這一計劃從2001年開始實施,已經經過兩次審議了。該計劃屬于自愿性質,但很多公司經歐盟審計機構認證已登記并獲得綠色證書。
EMAS是一種管理工具,用來評估、報告和改善公司或其他組織的環境績效。EMAS同時也是ICT行業最常用的“綠色審計”工具之一。自2004年以來,使用EMAS的機構數量翻了一倍多,從3 901個增加到2012年的8 174個。進行綠色審計的機構也有小幅增長,從2004年的3 055個增加到2012年的4 581個。
如果評估結果是積極的,公司就可以通過營銷和廣告手段自豪地向消費者宣稱已獲得綠色證書。在能效指標中排名靠前也有助于企業確立在行業領域的龍頭地位,并獲得客戶的尊重。
“我們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管理我們的企業。我們決定不只是做另外一個項目,而是推出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要將它完全地融入到我們的經營策略之中。這樣,我們不但能取得進步,還能獲得客戶的尊重。”全球軟件公司SAP綠色IT部的副總裁馬蒂亞斯·戈特勒這樣說道。
2010年,SAP連續第四年排名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第一名。“我們走近客戶時,客戶相信我們能真正地幫助他們。這是第一個關鍵點,如果你想幫助社會或企業,那你就需要樹立一個榜樣”,戈特勒表示。
促進減排
在支持向低碳經濟轉型方面,ICT行業也能提供一定解決之道。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預測,到2020年,智能設備和應用程序的廣泛使用可以減少高達15%的全球碳排放。“ICT是無碳社會的推動者”,日立歐洲的主管兼集團主席斯蒂芬·戈默索爾在一次智能能源和可持續發展ICT會議上說,“IT元素是低碳社會轉型的核心”。
ICT促進低碳社會轉型的方案包括以下幾種:
(1)開關裝置、傳感器、熱水泵、數據服務器、軟件和控制系統、智能計量系統以及鐵路管理系統,其中鐵路管理系統具有雙重作用,它能同時促使人們從乘汽車向乘火車轉變;
(2)對智能電網的靈活管理和控制系統,目前很多“智能”技術都有賴于智能電網;
(3)制造工藝的節能方案,作為耗能大戶,制造企業占到歐洲一次能源消費量的30%左右。
2009年,歐洲委員會了一項研究報告《ICT與能效——以制造業為例》,其中編制了2009-2015年ICT部署活動的建議清單和2015-2020年ICT在制造領域研發需求的摘要。報告提出,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節能65%是一個合理預期。
報告中還提出,“預計這些建議的措施將有助于制造業從占主導地位的‘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經濟學范式向‘最少資源獲得最大增值’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范式的轉變”。
在促進城市更合理使用能源方面,ICT也起到關鍵作用。這是通過使用更節能的建筑、交通、路燈照明和其他相關產品來實現的。向智慧城市轉型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將ICT整合到電網之中。目前,這種整合還十分缺乏,而現有的電網基礎設施已經使用了50年。城市區域的能耗占歐盟能耗的70%,而交通擁堵成本就占到歐盟GDP的1%左右。
為了鼓勵創新,歐盟委員會共同資助智慧城市項目的開發。事實上,2012年7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啟動一項創新合作計劃,每年提供3.65億歐元的基金用于開發城市智能技術。歐盟已將2013年的3.65億歐元基金撥付,用于城市技術的開發。
歐洲創新合作計劃(EIP)由民營企業和歐盟執行委員會對能源、交通、ICT領域開展共同研究,以開發一定數量的批準項目。
正在醞釀中的項目包括使用數字技術和衛星技術改善交通狀況的城市電子公交項目,租賃替代燃料汽車的智能手機應用項目,電動車快速充電項目等。
生態設計
雖然ICT可以促進節能,但電子消費產品的能耗早已引起決策者的注意。
2005年通過的生態設計指令,規定了對電腦、吹風機、冰箱、辦公設備等產品的能效設計規則。
生態設計指令所重點關注的對象有計算機服務器、數據存儲設備和其他此類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的節能潛力較大。歐盟委員會稱,到2030年,這些產品的節能量將達到每年1157 TW·h,這是瑞典每年總能耗的兩倍。
與生態設計指令配套的還有一系列其他法律或協議,其中包括:
(1)關于成像設備和復合機頂盒的自愿協議,這是由行業提出的建議并經歐盟委員會的同意。歐盟委員會能源理事會生態設計工作組組長Ismo Gr?nroos-Saikkala說,到2020年這些自愿協議將節能14 kW·h,“從整體上來看,這是重要的。”
(2)能源標簽指令,這有助于行業衡量其環境足跡。這部法令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推銷其產品的機會,并向消費者提供了比較電氣和電子設備能效的工具。
(3)能源之星自愿能效計劃,通過實施該計劃預計到2020年節能30 kW·h左右。能源之星計劃關注的重點是辦公設備和國家與制造商之間簽訂的自愿協議。
(4)生態標簽,在環保領域表現最佳的產品將被授予生態標簽。
數據中心
截至目前,歐盟標準把重點放在個人消費產品或設備,這是生態設計指令規制的對象。但是,隨著云計算的普及,數據中心的能耗也開始令人擔憂。歐盟委員會宣布將于2014年左右啟動一個初步研究,分析何種類型的要求能有效地減少數據中心的能耗。“我們需要與利益相關者一起工作,因為很多工作無法單獨完成”,Gr?nroos-Saikkala說。如果這項初步研究確定,通過行業的自愿協議無法克服一些缺陷的話,歐盟執行委員會將在2017年之前采取立法的形式。
微軟、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開展云計算業務的大公司可通過討論數據中心的能效來引導行業的發展。微軟保證到2012年7月各部門實現 “碳中和”,而谷歌則推出激勵機制,鼓勵在電源管理和存儲服務器的數據中心冷卻方面盡可能節省能源。
谷歌表示,投資19 000歐元用于節能設計將獲得每年5萬歐元的回報。但也有些公司認為降低電耗的節能方法節能潛力最大,對這些公司而言,數據中心冷卻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對象。
節能建筑
ICT公司還熱衷于通過綠化建筑來展示其獲得的綠色證書。
信息技術在提高建筑物能效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提高熱泵和電機能效的智能控制系統中,ICT是主要組成部分。通過自動控制照明系統,ICT組件構成的無線傳感器可以顯著減少電力的使用。無線傳感器還可被用來優化電動通風和空調。
現代建筑還可成為能源的凈生產者。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主席路易斯·內維斯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情況是,連通性和變化的ICT方案可以把建筑變為可再生能源的凈生產者,而無需使用實物產品和活動。”
消費意識
然而,為了鼓勵消費者吸納這些技術,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最近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委托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人不知道智能電表的存在。
關鍵詞:酒店 能耗 綠色經濟 成本控制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2016人文社科項目“綠色經濟視角下的酒店成本控制研究”(立項編號:16SB0328)階段性成果。
隨著經濟發展,農產品價格和工資價格不斷上漲,餐飲和人工的剛性成本據高不下,酒店業的成本控制難度越來越大。綠色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和必由之路,酒店引入綠色經濟理念,在能耗統計與管理方面進行改進,是酒店成本控制方面值得嘗試的路徑。
一、 酒店業能耗成本控制的現狀及趨勢
近年來我國酒店業能耗控制壓力增大。尤其是規模較大的星級酒店,酒店經營成本中能耗占比很大。從2015年全國不同星級酒店能耗成本率變動數據來看:五星級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1.22%,其中最高月份達到16.74%;四星級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1.46%,其中最高月份達到13.50%;三星級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4.27%,其中最高月份達到15.94%。嚴峻的形勢下,迫切需要系統化的解決新路徑。提高酒店利潤、保持持續發展,都離不開節能降耗這個核心環節,采取各項措施推動該項工作,會對酒店經濟效益產生巨大影響。
綠色經濟理念是現代科學的發展觀思想。它依托人類的現代文明和技術,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綠色經濟的基本范疇包括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廢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綠色建筑和可持續交通等領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廣義的綠色經濟較為寬泛,是一種以減少污染、循環利用、節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的指導理念,它在傳統經濟基礎上,融合了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合理消費、可持續經濟等諸多先進經濟的發展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整合,加以升華,成為一種現代的、先進的、高水平的、全新的經濟形態。本質是充分體現生態價值與自然資源價值,有機結合了市場化與生態化。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目前綠色經濟理念也延伸到酒店業,提倡酒店業建立替代減量、再循環再使用等原則,提倡綠色用品,鼓勵綠色用材,提供綠色服務,推廣綠色理念。國家旅游酒店星級評定標準涵蓋這一點,鼓勵動員全行業人員、切實落實節能措施,控制環境污染,創建綠色旅游酒店,酒店業綠色經營應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以提升酒店競爭力為目的,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樹立環保意識,將塑造非傳統競爭優勢與節約成本有機結合,提高綜合競爭力;其次,注重節約資源,將保護環境融入酒店業經營管理全過程為表現形式,傳統工業革命是“先污染、后治理”,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綠色經濟強調采用與各環節適應的具體措施,影響到員工節能環保意識,最大可能的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
最后,以精細化管理和帶給外部社會正效應為基本使命。不考慮環境容量和資源狀況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已經造成巨大的負外部效應,綠色經濟理念追求是對粗放式增長模式的修正,注重依托先進科技設備和管理,力求在資源低消耗和環境不污染的情況下,提升經濟效益。解決酒店業能耗和成本問題,必須從綠色經濟視角出發進行系統性建設。本文認為,加強和推進酒店節能降耗工作,是加強酒店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促進酒店健康、良性發展,節能降耗就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其中能耗統計與管理的改進是重要基礎和必由路徑。
二、酒店能耗統計與管理的改進策略
國內酒店業長期以來比較注重采購和人力成本的控制,將能耗統計與管理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形式和效果較為單一。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對能耗統計與管理不斷加強改進和創新:
(一)提高酒店能源統計的科學性系統性
能源統計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對酒店業的能耗狀況開展調查統計和統計分析,通過統計資料達到統計監督。及時科學有效的組織能源統計工作,保證能源統計資料的科學性系統性,能發揮能源統計工作在節能減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具體的措施包括:
(1)明確能耗統計的牽頭部門。建議酒店業應將酒店能源統計工作組織的領導和協調部門確定為工程部。 該部門對能源進行及時統計并編制制作能源統計各類報表,為領導層決策提供準確資料。酒店以工程部所掌握的能源統計資料,對外提供能耗統計資料,能耗統計數字。
(2)建立健全各項能源統計資料、臺帳。統計法對統計有跟個的工作要求,首先應堅持實事求原則,取保各項統計數據和報告完整準確性,能源統計資料發出后,如發現錯誤,必須立即訂正。
(3)進行能源統計分析和報告。文字說明與分析報告是統計報表的重要組成部份。文字說明是統計分析的基礎形式,根據統計報表中各項主要指標反映問題,說明產生的原因和改進措施。
(4)為減少能耗浪,應建立全方位巡查制度,加強酒店能源使用狀況的巡視檢查,發現和減少酒店運行中存在的各項設備滴水跑電、漏油冒汽等損耗現象。
(5)通過系統化制度,完善能耗和設備的精細化管理。酒店應在年初就制定好能耗預算的計劃,并提托預算展開考核。各類保養狀況表單、定期清洗凈化器表單、定期測試消防表單、定期清洗空調表單等表單制度應完備規范。
(二)運用高新科技提升酒店核心能耗環節的精細管理
酒店核心能耗環節包括客房水電能源消耗,客房物料消耗,餐飲物料能源消耗等多個方面,運用高新科技,提升精細管理非常重要。具體措施包括:
(1)使用新型節能環保建材。修建中積極采用了外墻體保溫技術; 供水管線采用環保建材、墻體保溫技術;由于中空玻璃的使用將減少 30% 的能源消耗,降低噪音 6dB,酒店建筑窗戶應采用斷橋鋁合金型材和中空玻璃,以降低輻射節約能源;
(2)使用新型設備。為節省用電,酒店通道可以盡量加裝紅外線智能控制器;為減少電能浪費,客房加裝總摯可以引導客人一次性關閉全部電源;應用傳感器網絡技術,酒店可以融合第三方軟件信息,建構新型平臺,統一完成信號計算存儲與處理反饋,滿足智慧服務和控制的應用需求。
(3)進行節能減耗技改。要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對該行業繼續技改,例如普及冷凝水相關的利用回收技術設備,在供熱系統中普及熱交換率更高的板式換熱器。照明系統引入智能化的節電新技術,實時控制負載電流電壓,保持工作電流電壓最適宜狀況,節電的效果會較好。回收的冷凝水經處理后,可供空調系統和洗衣系統使用,節省了軟化環節,洗滌布草的質量有所提高,空調系統結垢也可以減少,還能提高空調系統整體熱交換率。利用技術改造的成效數據,有效合理的評估能耗狀況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研究報告顯示(黃崎,康建成,黃晨皓,2014),上海等地區高星級酒店通過綜合技改,能使可比單位建筑能耗達到小于等于55kgce/(m2?a)的先進比擬值,技改的某五星級酒店連續5年年均綜合能耗下降4%。
(三)積極推廣宣傳綠色經濟理念
推動綠色服務和倡導綠色環境都是綠色酒店宗旨。人為很難控制酒店非變動成本的各項因素,如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員工成本意識等人為素質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變動成本狀況,如物料和能耗等等。員工的成本意識,應該成為酒店業高度關注的領域。一方面,酒店業應長期開展全員節能和設施設備維護使用的培訓,加深員工對綠色與低碳理念的理解;在創建綠色客房領域,客房中放置綠色酒店的倡議書、減少洗浴用品和拖鞋等客用的物資損耗都是可行的措施;在綠色餐飲方面,嚴格控制不可降解物質的使用,推廣綠色菜肴的開發,推廣綠色消費,減少浪費。
(四)建立節能降耗相適應的財務考核方式和崗位制衡
從能耗角度完善科學的財務核算控制體系和崗位,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具體可以考慮:
1、加強能耗管控考核和成本預算制定
酒店財務部應與工程部緊密配合,按各部門情況核定相關能耗指標,并就能耗管控情況考核各部門。酒店業還應展開全面完整的成本預算。預算應堅持針對性、合理性的原則。預算指標應分部門分項目細化。年初下達指標時應由財務總監牽頭,制定各項成本預算及消耗,包括采購和餐飲成本及總成本、現金流量和工程維護費預算等,逐級落實層層負責。
2、改革機構和崗位設置
為更好的節能降耗,酒店業可給予財務總監更加突出的地位和權限。財務部可吸納采購崗,便于財務總監直接參與日常的酒店經營管理,為了節約人力物力財力,保持成本控制的統一調度,充分加強財務監督職能。
財務部還應該吸納庫房和餐飲核算。財務部直接管理庫房及餐飲核算員,這樣有利于對物品儲存、使用過程的監督和控制。庫房的各項崗位,如物料庫管員和食品庫管員等均接受財務部管控監督。采購進貨價格與餐飲成本高低關系密切,財務部可以對餐飲成本率異常情況做出反應,有利于酒店掌握和調節餐飲成本率。這樣一方面保持對庫存量的科學性、存貨周轉率的波動性的監控;另一方面實現采購成本和數量品種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黃崎,康建成,黃晨皓.酒店業碳排放評估與節能減排潛力研究[J].資源科學,2014.5
關鍵詞:綠色節能建筑設計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M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整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不斷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消耗大量的能源,自然環境的日趨惡化,結果是建筑系統內和建筑系統外的物質良性循環與能量的良性轉換受到嚴重破壞,也就是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居住區中的氣候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減少再生能源消耗的問題,也是一個直接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本世紀人類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一、綠色節能建筑設計定義
綠色節能建筑是指遵循氣候設計和節能的基本方法,對建筑規劃分區、群體和單體、建筑朝向、間距、太陽輻射、風向以及外部空間環境進行研究后,設計出的低能耗建筑,同時在建筑的全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盡可能用最少資源和最低的污染創造出最大的建筑價值,從而實現人與建筑以及自然環境的良好循環。
二、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重要性
1、嚴峻的建筑能耗形勢
近年來我國建筑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運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調耗能。據統計,1994年全國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熱水的情況下為1.54×108t標準煤,占當年全社會能源消耗總量12.27×109t標準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鎮建筑僅采暖一項需要耗能1.3×108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區全社會能源消費的20%以上,在一些嚴寒地區,城鎮建筑能耗高達當地社會能源消費的50%左右。
2、和諧發展的需要
2013年5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了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報告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城鄉一體化、信息和文化等8個方面68個客觀指標,構建了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即未來競爭力指數。藍皮書專家表示,把宜居作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動城市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競爭力。
隨著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活質量水準追求的日益提高,如果按照以往的建筑設計手法和設計標準,勢必會繼續增加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使生活質量提高和生態環境惡化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上升,為解決這一矛盾,關鍵點就在于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節能建筑設計原則
確保人的健康 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任務是確保使用者的人身健康,要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熱環境、噪音和電磁場輻射等因素對人的影響。設計中盡可能地采用低毒或無毒材料,如墻和吊頂使用無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無甲醛或Voc含量最少,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裝修地面等;選擇材料、建筑系統和機械系統時盡量減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織物等潛在的對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組織自然通風,設置進風口和必需的出風口,引風入室。2、最大限度降低能耗1)減少建筑材料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使用過程中的節能,還應考慮蘊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選用生產能耗低的建筑材料,以及鋼材、鋁材這些回收利用率較高的建筑材料,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減少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建成后使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應重點從建筑本身來做好節能設計,可通過建筑體形設計達到節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進深、體形系數、表面面積系數、長寬比和朝向等因素,都與建筑的節能效果有很大關系。合理設計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及有效遮陽,提高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也對建筑節能有著重大意義。3、合理利用資源太陽能是一種資源豐富的清潔能源,在建筑中可加強太陽能的利用,如設計并建造太陽能光電屋頂、太陽能電力墻和太陽能光電玻璃,將太陽能轉化為建筑本身需要的電能和熱能。此外,風能也是一種開發利用較為方更的一種清潔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風外,還可以安裝風力發電和風力致熱設備,將風能轉化為建筑內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綠色節能建筑設計措施1、設計上的節能環保1)建筑規劃上要提高環保節能意識,在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過程中由于受到諸多用地環境、設計要求及商業價值等方面的影響,往往使得我們設計人員對環保節能兼顧不夠,最為突出的就是建筑的朝向,部分建筑呈東西向,造成了室內熱工環境差。2)設計人員要加強建筑的通風性能,改善室內熱工環境,防止西曬,利用可利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2、環保節能材料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健康與安全是現代人最為重視的兩大主題。環保材料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建筑行業也不例外。1)裝飾材料。不同的裝飾材料對能源的消耗不同。一間貼著深色墻紙的房間,需要的照明用電是同樣大小貼著淺色墻紙房間的兩倍。房間里燈具的選擇同樣可達到節能效果。首先,客廳等較大的房間使用多角度的裝飾燈具,保證房間的各個部分都達到適宜的照明度;其次,大量使用節能燈具,可以根據自然光線的強弱調節燈的亮度;再次,鼓勵住房用戶使用多種規格的燈泡。
2)給水材料。傳統的管道系統多采用金屬管材,而金屬管材特性有四大致命弱點:易生銹、易腐蝕、易滲漏、易結垢,這就使得二次污染的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這些受污染的自來水中攜帶的細菌像無形的殺手,時時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所以我們應該全面推廣使用以塑料管為主體的優質綠色管材料,從根本上解決自來水管理系統中的二次污染問題。而且綠色管材的運用還能相應節省金屬的耗費,做到既環保又節能。
采用靈活多適的設計手法建筑師在設計中應充分預見到建筑可能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減少壽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
滿足經濟合適性原則 綠色節能建筑由于能源、資源的節約會大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其自適應性設計也會顯著降低后期的維護和改造費用,并降低環境成本,其整體效益是非常可觀的。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應選擇環境性和經濟性平衡的建筑材料,并建立整體建筑系統投資優化的概念,在設計、建造和使用運行過程中都全局來考慮其經濟效益。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太陽能利用;太陽能建筑裝置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人不僅對生活品質有追求,并且還對住房條件要求越來越高,在城市如此,在新農村也是如此。國家政府大力發展新農村,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建設新農村,農村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居住條件也是穩步提升,很多農村地區的建設狀況很是喜人,家家戶戶都有整齊劃一修建好的住宅區,附近的配套設施更是一應俱全,極大程度滿足了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新農村的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到農村人民的生活便捷度,更要思考如何能夠為他們節約資金、經濟實用的建設方式。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建設綠色節能建筑,所以我國政府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大力使用新能源更是可以為居民節省很大一部分的開支。就目前我國綠色節能建筑的發展情況來看,一般在建筑物上利用太陽能最常見,這也是最方便的節能方式。
1研究背景
綠色節能建筑已是當前世界建筑業發展的趨勢,發展綠色建筑事業是推動我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改善民生,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1]。我國“十二五”期間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而我國目前尚處于自愿發展的起步階段,綠色建筑相關的法規制度、標準、激勵政策、技術支撐等還不健全,并且我國現在正處于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是一個機遇期,所以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發展探索綠色能源,尤其在風能、太陽能等領域的投資快速增加,最大限度地發展綠色建筑[2]。在國務院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強化建筑節能,提出“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并首次把城鎮新建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由2010年的1%提高到2015年的15%,作為“十二五”時期主要的節能指標之一[3]。不僅如此,云南省的《節能條例》也把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筑結合列入法律條文。
2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因此,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人們常常將太陽能利用技術與建筑技術結合為一體為人們服務。在現有技術,常利用太陽能加熱熱水供人們使用,并通過太陽能為人們供電,在大幅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具有節能環保的優點。但該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缺陷,在人們用水的高峰期,當太陽能熱水器中儲存的熱水用完后,太陽能熱水器并不能在晚上對新增加的冷水加熱,其實用性較差,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其次,采用太陽能電池板陣列發電,存在著安裝程序復雜、成本較高、光照面不容易清潔等問題。
3改進的方法與對策
近幾年,太陽能建筑已經逐步應用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在建筑物上安裝太陽能發電膜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減少不清潔能源發電帶來的污染和現有技術上存在的困難,利用天然潔凈的能源不僅可以減少污染,又可以為廣大群眾節約日常開支,為他們帶來便利。在建設過程中利用一種新型的太陽能環保建筑裝置,此裝置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膜、蓄電池、電磁能熱水器、環形皮帶、主動軸、從動軸和電機,主動軸和從動軸轉動設置在建筑屋頂上,環形皮帶套設在主動軸和從動軸上,太陽能發電膜固定在環形皮帶上,太陽能熱水器、蓄電池和電磁能熱水器均固定在建筑屋頂上,太陽能熱水器通過電磁能水器與建筑物內的用水端連接,太陽能發電膜與蓄電池連接,蓄電池分別與電機和電磁能水器連接,電機與主動軸連接。新型利用太陽能的環保建筑裝置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可以為用戶在白天提供熱水,還可通過太陽能發電膜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并存儲在蓄電池中,在晚上利用電磁能熱水器提供熱水;其次,通過電機與主動軸、從動軸的配合,在惡劣天氣時,可以對太陽能發電膜形成保護,從而延長太陽能發電膜的使用壽命,還可利用泡沫條在太陽能發電膜的隱藏過程中自動對其光照面進行清潔除塵處理,提升太陽能發電膜的發電效果;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板、蓄電裝置、溫度傳感器、存水箱的結合使用,為該裝置蓄電,從而保證可以持續供應熱水。
4結論
文章通過相關的文獻閱讀,對農村新能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描述,并且結合已有的新能源的相關技術,對此提出了改進措施及方案等。農村新能源是關系農村人民生活和國家環境保護的重要問題,需要政府發揮其職能,加強新農村節約能源的建設,擴大其覆蓋面。從具體措施來看,一方面要盡快擴大新農村綠色節約能源建設的覆蓋范圍,讓這一政策惠及更多的農村人民;另一方面在充分考慮其區位、地理等因素的同時,加大新農村的建設力度,分步驟落實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2[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EB/OL].(2012-05-10).[2017-044-04].
一、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取得的成效
(一)照明電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趨于優化,出口持續增長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照明工業體系,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03年,中國電光源產量約80億只,居世界第一位,電光源產品結構逐步向節能型轉變。1996年以來,中國照明電器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年均增幅超過20%,2004年出口額達到66.5億美元。
(二)照明電器行業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改善,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
近10年來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的總體技術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具有制造不同類型電光源生產設備的能力,并逐步由原來的手工、半自動化操作轉向機械化、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如成功開發了采用夾封工藝的緊湊型熒光燈生產線。照明電器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
(三)高效照明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中國綠色照明工程推動下,我國高效照明產品市場需求量日益擴大,銷售量大幅度增長,照明節電成效顯著。專家測算,1996―2004年,中國綠色照明工程累計節電450億千瓦時,相當于90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削減大量電網峰荷,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碳計)排放1300萬噸。
總結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實施以來的經驗,主要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是綠色照明工程取得成效的前提,而市場化運作是綠色照明工程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其基本經驗是:一是采取綜合措施,促進高效照明產品市場健康發展;二是積極探索高效照明產品推廣應用新機制;三是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和國際交流合作。
當前,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照明電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二是照明產品市場還不夠規范;三是激勵政策不完善;四是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等。
二、“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力度推進綠色照明工程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繼續推動綠色照明工程健康發展。去年1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已將“照明器具”列入節能重點領域,將“綠色照明工程”列為十大節能重點工程之一。
(一)加快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水平
加快照明電器行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通過聯合、兼并以及合資、合作生產等方式做大、做強,推動結構重組和產業升級,不斷擴大高效照明產品的比重,提高照明電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針對生產線自動化水平低、原材料和原器件配套質量差等問題,加快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照明電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當前,半導體照明被稱為21世紀照明領域最具前景的一項新技術,我國也啟動實施了“半導體照明工程”。在推進中國綠色照明工程中,我們將積極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半導體照明產品的研發。
(二)嚴格市場準入,加強監督管理
實施照明產品的安全和性能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建筑照明節能設計標準以及節能認證,是嚴格準入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產品質量、擴大高效照明產品市場份額的有效手段。要在不斷完善照明產品有關標準的同時,加大力度開展專項檢查和國家監督抽查。達不到強制性能效標準的產品,不得生產、銷售;對生產、銷售者,要加大懲罰力度。達不到建筑照明節能標準的建筑,不得開工建設;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把照明系統設計納入合理用能的專題論證,嚴格限制使用低效照明系統。要繼續組織實施照明產品節能認證,規范認證行為,探索建立認證產品國際互認制度,提高認證產品的知名度。同時,組織研究照明產品實施能源效率標識制度的可行性。
(三)建立激勵機制,加快推廣應用
認真落實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推動政府機構優先采購高效照明節電產品。將高效照明產品納入《節能產品目錄》,研究提出鼓勵高效照明產品生產、使用的財政稅收政策。在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集中大宗采購、電力需求側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質量承諾等基于市場的照明節電新機制。要總結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實施經驗,在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擴大應用新機制開展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活動。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約意識
關鍵詞: 自然資源核算;環境經濟綜合核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中圖分類號:F231.1,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1-0074-04
一、自然資源核算的歷史演進
自然資源核算源于對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修正,屬于環境會計的范疇。傳統的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只重視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而忽視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容易造成一個國家陷入“虛假繁榮增長”與資源“空心化”的悖論<sup>[1]</sup>。SNA因只描述經濟發展未核算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而一直備受爭議,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有學者開始關注資源、環境的計量與核算問題,并嘗試將其納入到廣義的經濟系統中;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了自然資源賬戶的嘗試,在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中,一是描述自然資源期初、期末及增減變動量的實物量數據;二是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估價原則及方法確定相應的價值量指標<sup>[2]</sup>。挪威是最早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家,1981年挪威政府采用15項指標首次編制了自然資源核算賬戶,并于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報告;法國自然資源核算委員會提出了自然財產賬戶(Natural Patrimony Account, NPA),建立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和內陸資源的實驗性實物核算賬戶,隨后又將實物核算與貨幣核算結合,以期得到一個真正的自然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1993年,聯合國統計署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1993),其歷史性貢獻是為自然資源賬戶、環境污染賬戶和經過調整的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框架。該框架建議建立一個資源和環境的衛星賬戶,同時與國民經濟的核心賬戶相聯系,提出綠色國內生產總值(EDP)的計算方法,即EDP=GDP-固定資產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損失)<sup>[3]</sup>。2003年,聯合國修訂了SEEA-1993,簡稱SEEA-2003,對相關概念和定義進行了統一,明確了各個賬戶核算的方法和步驟。在SEEA-1993和SEEA-2003的影響下,國際社會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許多國家相繼對本國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進行了系統性構造,并估計出較為完整的實例體系<sup>[4]</sup>。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如墨西哥、巴西等國)和亞洲國家相繼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關于國家資產負債表編制和研究方法的討論日益活躍,其功能也超越單純的統計核算體系,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債務風險、評估償債能力的研究框架。雖然對于已經探明儲量和政府目前持有的大部分自然資源,無論是否納入資產負債表,并不改變政府的償債能力<sup>[5]</sup>。但許多學者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已經達成一個共識,保持國家自然資源體系的價值并作為國家總資產的一部分,是使一個國家的人口在將來如同現在同樣富裕的一個必要條件<sup>[6]</sup>。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總第193期)黃溶冰,趙 謙:自然資源核算從賬戶到資產負債表:演進與啟
關于自然資源核算的最新國際進展是SEEA中心框架(SEEA-2012)的頒布,在聯合國、歐盟委員會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共同的SEEA-2012中,基于一致的核算概念、定義、分類和規則,首次制定出環境-經濟賬戶的國際統計標準,并建議各國采用SEEA替代傳統的SNA<sup>[7]</sup>。
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內外實踐
(一)美國
1994年,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了其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atellite Accounts, IEESA )及今后開展資源環境核算的計劃,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基礎框架,完成礦產資源的核算工作和自然資產的原型估計;第二階段:可再生性資源核算;第三階段環境資產核算。目前BEA已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工作,開展了對本國地下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初步核算。
例如,在密西根森林資源資產的核算中,BEA通過自然資源核算(NRA)框架,監測美國中北部與加拿大接壤的77.1萬公頃的低地針葉森林的可持續利用性。通過綜合考察自然增長率、開發率、死亡率和土地轉移等因素,估計出期末的存量;進而利用恰當的數據和模型,評估未來森林資源隱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核算結果表明:在密西根,這些北部的森林資源并沒有被木材加工業過度利用,而森林的總資源量超過了34.7×106m3,開采的木材量低于總量的0.5%。如果開采率提高一倍,緩慢增長的森林資源總量仍可以維持25年。如果按照目前的開采率,到2020年,森林資源的儲量將增加到39.8×106m3<sup>[8]</sup>。
(二)英國
英國的自然資源核算主要采納歐盟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系統(European System for the Collection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SERIEE)。SERIEE包括一系列的衛星賬戶,分別為環境保護支出賬戶、自然資源使用及管理賬戶、環境產業記錄、特征活動投入產出分析及物質流賬戶(Material Flow Accounts)<sup>[9]</sup>。這些衛星賬戶除描述與資源環境相關的經濟活動及交易之外,還與實物數據相聯接。
2011年,英國統計局根據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建議,開始獨立編制自然環境白皮書(NEWP)。在此基礎上,英國政府嘗試將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納入國家資產負債表框架下的“環境賬戶”科目。“環境賬戶”分為三類:(1)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主要包括土地、木材和已探明可開采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2)物流核算賬戶,主要涵蓋化石燃料和能源耗減,大氣排放和物料流量;(3)財政核算賬戶,涵蓋環境稅和環境保護支出<sup>[10]</sup>。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的具體編制安排如下:2013~2015年,初步完成土地覆蓋賬戶、碳賬戶、林地賬戶、農田賬戶、濕地賬戶和海洋賬戶的計量評估工作;2015~2020年,逐步完善城市賬戶、草原賬戶、荒地賬戶、水資源賬戶和土壤賬戶的計量評估工作。
(三)荷蘭
NAMEA為荷蘭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系統,荷蘭的產業多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因此,NAMEA最大的特點是將生產和消費支出劃分為一般和環保兩類。NAMEA將國民經濟核算矩陣加以拓展,產生兩組與環境有關的賬戶,一組為環境物質賬戶,另一組為環境主題賬戶,環境賬戶編制的重點在于自然資源物質投入量和殘余物產出量的一致性<sup>[11]</sup>。
環境主題賬戶包括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兩個全球主題賬戶,以及自然資源變化、酸化、富營養化和廢棄物等若干個國家環境主題。其中:自然資源變化主題與天然氣和原油兩個指標有關,從中可以看出經濟活動和自然資源損耗的相互依賴程度。通過NAMEA衍生出環境與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指標,以說明本國的能源使用效率、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如利用單位產值能源消耗表示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判斷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壓力之間是否超過可持續發展的閾值。
(四)菲律賓
作為發展中國家,菲律賓共有兩種自然資源核算體系,分別為ENRAP(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Project)和Philippine SEEA。ENRAP明確把資源環境作為一個生產性經濟部門,采用大量虛擬技術測算資源環境服務的價值;SEEA則采用 SNA的生產部門定義與核算準則<sup>[12]</sup>。兩者在資源環境服務的核算內容、核算方法和核算結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菲律賓已經完成對森林、漁業、礦物和土壤等自然資源的核算。在核算中對于資產賬戶包括資源期初存量、因經濟活動而引起的存量改變(如耗竭或開采)、其他累計量與其他因素造成的數量改變(如技術進步及新礦發現),以及資源期末儲量。在自然資源消耗方面采取凈價格法估算,并據此對NDP(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后的GDP)進行調整,計算EDP(綠色國內生產總值)。菲律賓1988年和1992年的EDP分別為NDP的97%和99%,說明菲律賓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得到了改善<sup>[13]</sup>。
(五)中國
在中國,自然資源核算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通過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的方法、體系、制度以及水、森林、能源等領域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探索<sup>[14]</sup>。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及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課題研究。1992年,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MPS轉型為SNA,并加快了對GDP指標的修正研究。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了以SEEA-1993為基礎的中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框架(CSEEA)。2003年,國家統計局開始試編《全國自然資源實物量表》,土地、礦產、森林和水資源被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上述四種自然資源的價值量核算,估算出1992年全國的資源損耗和環境退化成本約占當年GDP的4.87%<sup>[15]</sup>。2005年,在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的主持下,啟動了10省市綠色GDP核算試點。2006年7月,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首次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作為迄今為止唯一以政府名義公開的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首次提出了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構想,要求“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三、評價與啟示
從國內外自然資源核算的歷史演進和國內外實踐可知:第一,自然資源核算總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1992年,關注于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的建立,并進行實物量與價值量核算;1993~2011年,以SEEA-1993為標志,自然資源核算賬戶開始與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聯系,自然資源核算從理論體系發展到實際核算和實踐階段;2012年至今,以SEEA-2012為標志,聯合國開始建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國際標準,并推薦各國采用。第二,自然資源核算通過兩種方式納入到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衛星賬戶的形式與主體賬戶建立聯接,或者將資源、環境信息與經濟信息整合起來,全面嵌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up>[16]</sup>。前者在操作上相對容易,但刻畫賬戶間關聯和平衡關系的功能較弱。后者在數據收集、整合、平衡以及價值量估算方面具有較大難度,但便于資源、環境與經濟信息的總體考察。第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不存在從屬或替代關系。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揭示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在某一個時點的狀況,核算自然資源資產數量的增減和質量好壞的變化,反映的是考慮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關系之后的生態建設水平,偏重按照會計等式進行關系核算<sup>[17]</sup>。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主要反映一個時期的流量概念,最終結果是經資源損耗、環境退化調整的GDP核算,偏重按照指標數據進行統計。第四,無論是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還是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自然資源核算賬戶以及有關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數據是兩者的編制基礎。從勾稽關系來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中實物及復合賬戶體系,資源與環境相關經濟活動的核算、主要自然資源核算以及耗減、退化等方面的數據應該相互銜接、相互驗證。
綜上,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環境經濟綜合核算以及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相關概念間的關系
關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根據EBSCO、EMERALD、Spring、Elsevier等多種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結果,自然資源核算(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的文獻較為豐富,但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Natu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精確匹配的文獻卻十分匱乏。雖然國際上已經開始將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納入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嘗試,但由于未系統考慮到自然資源負債的估值,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資產負債核算。各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的經驗具有借鑒參考價值,國內的研究和實踐也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提供了數據基礎,但由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揭示和反映的重點不同,不能簡單照搬。
在我國當前國情和體制下,維持一個地區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地方官員最為關心的事項,這種政治晉升錦標賽模式帶來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將官員政績與自然資源保護掛鉤,成為改革績效考核模式,強化“綠色約束”的現實依據。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環境會計與政府會計的深度融合,是構建政府宏觀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目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方法,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探索,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內外自然資源核算的經驗,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合理規劃、共同開發。
參考文獻:
[1]Hartwick J M. Natural resources,natio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preci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0, 43(3):291-304.
[2]Prudham W S, Lonergan S.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a review of existing frameworks[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16(3):363-386.
[3]Holub H W, Tappeiner G. Some remarks on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329-336.
[4]封志明,楊艷昭,.從自然資源核算到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29(4):449-455.
[5]馬駿,張曉蓉,李治國等.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Harris M, Fraser I.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assessme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 46(2):139-192.
[7]UN, EU, OECD, et 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ral framework[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4:378.
[8]Lin C R, Buongiorno J, Vasievich M. A multispecies,densitydependent matrix growth model to predict tree diversity and income in northern hardwood stands[J].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6, 91(1):193-211.
[9]European Commission. SERIE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 accountscompilation guide[C]. Cat.No. KS-BE-02-001-EN-N, 2002.
[10]王澤霞,江乾坤.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國際經驗與區域策略研究[J].商業會計,2014,(17):6-10.
[11]Keuning S J, Dalen J. The netherlands' NAMEA:presentation,usage and future extension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99,10(1):15-37.
[12]Peskin H M, Angeles M S.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contrasting the SEEA and the ENRAP approaches[J].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1,47(2):203-219.
[13]周國梅,周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國際經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14]雷明. 中國資源?經濟?環境:綠色核算(1992-2002)[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丁丁,周.自然資源核算賬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 (34):2-10.
[16]王金南,蔣洪強,曹東.綠色國民經濟核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17]胡文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基本理論問題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4,(4):62-64.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From Accounts
to Balance Sheet: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HUANG Rongbing1, 2,ZHAO Qian3
(1. Department of Audit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ongwu 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021, China;
3.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Fis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150028, China)
2011年2月28日,《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報告》將中國能源戰略表述為“科學、綠色、低碳”“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基礎”。
該項目組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認為,積極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的長期重大戰略選擇。
《財經》:核電的安全性是否影響其戰略地位?
杜祥琬:核電文化,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環保。切爾諾貝利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它從設計就有問題,連安全殼都沒有,而且操作發生了失誤。
關于環境,一想到核電就會想到放射性,其實火電也產生放射性,而核電對于環境放射性標準十分嚴格,所以核電安全是可以保證、必須保證的。
核能的發展戰略地位可以從兩個方面說:其一,中國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盡管化石能源還可以使用很多年,但它們不是可持續能源。核能雖然不可再生,卻是可持續的。
其二,環境問題迫使中國必須發展清潔能源。廣義的環境問題包括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已十分尖銳。調整和改變中國的能源結構,縮小化石能源比重,發展核能具有戰略意義。
中國的核電目前在整個電力結構中只占到1%略多,還處在起步階段,大力發展核電的方針是明確的。國家中長期規劃中,確定2020年發展到8000萬千瓦,約占到電力結構中的7%。制定這個目標,一是因為需要,二是有這個可能――原料沒有問題,技術人才隊伍也可以培養加強。
《財經》:目前各國都在積極推進新一代核電技術,世界核電技術未來格局會是怎樣?
杜祥琬:這可以在核電發展的路線圖中得到答案,我將這個路線圖歸納為核能發展“三部曲”。
第一步是中國正在建造的、好幾個機組已經在運行的壓水堆,利用鈾235裂變發電。鈾235最容易參與鏈式反應,它能支撐核能快速發展的第一階段。
第二步是以快堆為代表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其特征就是可以利用天然鈾里面的另一種同位素――鈾238。天然鈾礦中,鈾235只占0.7%左右,更多的是鈾238,快堆對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可以比現在的壓水堆提高60倍左右。如果說第一步的核燃料可以支撐幾十年,第二步就可以支撐成百上千年。
第三步是核聚變技術。核聚變的燃料是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如果實現可控熱核聚變,由于核聚變產生能量效率極高,且其燃料極其豐富,人類能源問題幾乎可以說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這三個步驟也可以說是整個世界核電發展的思路。現在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家都在做快堆(第二步)。中國是少數幾個掌握快堆技術的國家之一,但還停留在試驗快堆階段。
按照步驟,試驗快堆之后還需要做示范快堆,成功后才能做商用快堆。
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工業基礎選好一種堆型,以此為主線走下去。
《財經》:未來核電技術能否完成其支撐中國能源需求的使命?
杜祥琬:中國核電尚處于第一階段,秦山核電站是自己建造的,大亞灣則是依靠引進的技術,現在又從美國和法國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其安全性、效率會更高。中國正在與俄羅斯合作建造示范快堆。估計2030年以前,壓水堆核電將作出主要貢獻,但2030年以后快堆將成為核電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