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廣場設計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廣場;園林綠化建設;生態設計;植物造景;人文精神;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城市廣場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公共開敞空間、 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反映城市精神、傳承歷史及文化的重要場所,它是城市的“客廳、起居室”, 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營造公眾游憩空間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城市廣場的組成要素 , 以硬質鋪裝和園林綠化兩部分為主,綠化設計營造的景觀效果,對塑造有品位的城市廣場景觀,提升城市形象、 增強城市的競爭力、 凝聚力、 向心力以及體現廣場設計對人和環境的關懷等方面,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綠化植物以其生長的特性所發揮的生態、 物理和化學效用,使之成為城市廣場景觀中最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因素。因此,在進行廣場園林綠化設計時,必須充分體現它的設計原則和廣場主題特色,必需滿足時代性和區域性的社會文化環境,才能被人們所接受。但是,目前城市廣場的園林綠化設計仍存在著許多問題,筆者通過近年來工作實踐中的思考,對關于城市廣場園林綠化設計要點提出了些個人的意見。
2、當前我國城市廣場綠化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 多草坪,少樹景
近年來,西方廣場設計模式在國內流行,新建的廣場喜歡布置大片裝飾性草坪、 工整的修剪圖案,在重視觀賞性的同時造成了單調和機械,不僅缺乏空間立體層次的變化, 也不符合國內游人行為的舒適要求,這種營造大面積草坪、配植低矮地被植物并圖案造型的廣場綠化模式,雖然可達到較高的綠地率,但綠量往往不足,在暴曬并“禁止踐踏草坪”的廣場空間上,往往形成廣場空曠無人,缺少生機的效果?;蛘?,為了追求“面子工程”,比排場、講規模,忽視“人性化”的使用尺度等,這些做法,勢必失去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特色,以及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環保價值。
2.2 格局類似,景觀單一
目前我國城市廣場園林空間的建設,大多以噴泉、草地、雕塑幾個建設元素為園林構筑體,綠化為輻射配套,景觀構成大同小異,毫無特色,植物造景似乎只是為了勉強的填補,完成綠地率要求,沒有真正認真地去通過園林綠化建設,營造豐富的植物造景效果,或者適應空間氛圍營造要求,去合理栽植綠化植物,創造季相變化、層次錯落、富有特色的廣場綠化空間,同時,功能分區也沒有很好的體現“人性化” 的社會參與性規劃設計, 使得城市廣場的市民參與率極為低?;蛘撸粚嶋H地創造一些“噱頭”,過于強調景觀的藝術性、忽視植物生態習性的科學性,如為渲染“熱帶風光”、“歐陸風格”,在廣州地區盲目應用不適合本地的其他區域樹種,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廣場綠化缺少生機現象的產生。
2.3 缺少地方傳統文化的體現
當前的廣場建設,存在對文脈的把握不夠清晰、對廣場主題的概括和表現不夠明顯、對廣場綠化進行的植物配置不能很好的體現文化特色等問題。一個城市宣揚的主題,一般應成為城市中心廣場的主題,或者是多個功能分區中的最主要的功能區的主題,廣場的綠化設計應充分挖掘地方歷史和文化底蘊,并圍繞這個文化主題來實施,以豐厚的歷史沉積為依托,通過植物習性、色彩,結合空間布局等方面來形成特色,從而體現城市的文脈,使得市民在使人在閑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歷史文脈,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體現地方城市的特色,使人“過目難忘”。
3、城市廣場綠化設計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3.1遵循植物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植物造景的一個基礎原則,在進行城市廣場綠化設計時,設計師首先要十分熟悉各種植物的自然生態習性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生態關系,并結合廣場選址的地形、土質、水分、光照、城市人群活動特點及城市環境污染等實際情況,考慮綠化植物生存、生長發育受到的影響,以及植物本身動態的成長對廣場環境空間的影響,盡可能選擇多種適于本地生長的喬、灌木作為需要大片區栽植綠化的樹種。此外,城市廣場多位于城市的交通干線上 ,或與之相鄰成為車流 、人流的交通樞紐,在城市廣場進行園林綠化種植時,要特別注意選擇那些抗污能力強及吸收各種廢氣強的植物。例如,廣州地區的可選擇木棉、細葉榕、紫荊、黃槐、紫薇、桂花、大葉傘、黃榕球等鄉土樹種,一則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較強的抗性,在貧瘠的土地上可以生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易養護管理,短時間可以達到美化效果;二則能反映本地特色,植物群落生長穩定,盡可能地避免了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因此,只有通過對各種樹種及草本植物的生態特性充分了解 ,才能在順其自然的基礎上 ,科學地配植 ,組成既美觀又穩定的人工群落,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營造健康的生態小環境。
3.2構建優美廣場景觀
城市廣場的綠化設計主要通過植物的栽植、配置來實現,首先應注重整體的美感,既有統一性又有一定節奏與韻律的變化;其次,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并體現植物景觀群落的要求。植物的配置,必須以基本美學原理,即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原理為依據,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能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和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具體來說,植物配置應“師法自然”,根據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態、質感和色彩的植物,體現植物的觀賞層次及色彩和季相的要求,形成美觀、協調、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步移景異,時移景異的優美意境。廣場綠化植物配置中還應注意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近期與遠期有機結合,按照不同地類及路類以立體綠化模式,采取喬木、灌木、藤木、花草結合的方法設計出四季如春的廣場景觀,達到視覺節奏韻律以及靜中有動等觀感。綠地群落結構中配置較多的喬灌木及地被植物種類,格調就不會顯得單一,并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證持續良好的環境景觀。如廣州地區在綠化設計中可運用了多種適宜樹種,高大喬木有木棉、大葉榕、刺桐、樟樹、鳳凰木、尖葉杜英、細葉欖仁等,中低層喬灌木有盆架子、紫荊、黃槐、雞蛋花、玉堂春、美麗針葵、高樁榕、花葉榕、七彩大紅花等,地被植物有銀邊草、臺灣草以及草本花卉等,豐富的植物品種通過植物配置設計手法,營造了優美的廣場景觀效果,并有效提高廣場綠地綠量。
城市廣場的植物景觀設計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植物景觀與其他景觀要素的配植,要做到與總體環境協調統一,與水體、建筑、道路與鋪裝場地及景觀小品等其他景觀要素相得益彰。在以植物為主體的植物景觀空間中,要注意根據景觀立意與藝術布局的要求,與地形地貌等因素結合,利用植物材料進行空間組織與劃分,形成疏密相間、曲折有致、色彩相宜的植物景觀空間。
3.3 營造人文景觀空間
城市廣場不僅是政治活動、紀念活動的場所,更是人們進行交往、觀賞、娛樂、休息等活動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間,在廣場綠化環境建設中,應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重視公眾的參與性,在綠化植物配置上要從多個層面去實現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的市民對廣場空間的需求,提供多樣的文化活動場所,賦予廣場更多的活力。如利用植物景觀組織活動空間,使廣場包含從慶典、集會、表演等公眾活動空間及朋友會面、情侶交談等私密活動空間,創造親切、宜人、舒適的綠色空間環境。
“人文景觀”還要注重人文精神,保護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歷史文脈的傳承,通過園林綠化建設營造體現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既市民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既能體驗到優美、舒適的廣場環境,產生歸屬感,又能讓外來游客耳濡目染城市的特色文化氛圍。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是它的靈魂和精神所在、風韻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城市廣場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要從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資源著手,注重其與自然環境條件結合,提煉、營造文化主題,強調歷史文脈的“神韻”,合理配置綠化植物,營造代表特色涵義的景觀,與具有鮮明城市文化特征的景觀小品等融合,共同體現地方文化韻味,使廣場具有充實的文化內涵,賦予了廣場思想和靈魂。
4、施工技術的影響
園林綠化工程建設涉及專業范圍廣,并要求建成“移步換景”的空間效果,較為復雜,一個精湛的施工工藝可以營造非常精致的景觀效果,比如,綠化植物的選配、移植技術、栽植朝向、配置的裂紋園林路、噴水小品等,這些元素施工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最終達成的景觀效果,粗制濫造的效果經常給人無設計感,甚至“慘不忍睹”的感覺,而精湛的工藝,直接體現設計者的心思,合理的植物配置、材料尺度選擇會營造舒適的感受,體現出整體園林景觀的檔次??梢哉f,城市廣場園林建設達成的效果與施工質量控制及管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城市廣場園林綠化建設時,要加強工序、質量等的監督,避免留下隱患。同時,后期的持續性的良好養護管理,方能達到極致美景。
5、結語
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有公共性、最富藝術魅力、最具標志性、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的開放空間。城市廣場的綠化建設,要為市民提供適宜公眾休閑、有較高景觀效果和文化作用的城市綠色開敞空間,具有生態性、景觀性、地方文化特色性,應滿足生態、景觀、文化、科普、防災減災等多種功能的綜合要求。雖然目前城市廣場綠化建設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隨著廣場綠化生態設計、傳承歷史文化設計思維的不斷豐富與完善,施工管理技術的嚴格控制,城市廣場的綠化建設將會向更適宜市民參與其中、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育紅.胡紅. 關于城市廣場植物造景的思考,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年第19期
[2] 郝建慧. 關于城市廣場植物造景的思考,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第27卷增刊,2004.12
[3] 房忠謀. 當前廣場建設中的問題探討,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5期,2006.10
[4] 黃家斌. 城市休閑廣場中植物造景的研究,民營科技,2010年第10期
[5] 張嵩. 對城市廣場園林綠化建設措施的探討. 民營科技,2009年第6期
[6]陳永馨. 樹景在城市廣場景觀中的意義,藝術教育,2006年第12期
【關鍵詞】高層建筑;空間設計;規劃設計
1 高層建筑設計的要點
高層建筑的設計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能夠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水平和發展程度,合理的造型就顯的十分重要。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是它的塔樓,塔樓的表現形式對高層建筑的造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1 發揮廣場空間的巨大作用
廣場空間是建筑存在的基礎,建筑通過廣場與外部交流,發揮建筑的使用功能。城市廣場空間,不僅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載體,亦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全方位體現。廣場作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標志性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廣場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廣場一般由由建筑圍合而成,但當進入廣場的每條道路能夠封閉視線時,或廣場的角部封閉、中間開口,也能形成這種較為完整的空間圍合感。要滿足人們交往、流通、休憩、娛樂等多種不同的行為活動需求,還要通過廣場氣氛、文化內涵的營造,給人以親切、舒適、愉悅的心理感受。借助于周邊環境以及景觀要素,有效地擴大廣場在城市空間中的延伸感和樞紐作用。
1.2 城市建筑空間的設計
一般認為建筑總高度超過 24m 為高層建筑,建筑總高度超過100m 為超高層建筑。高層建筑如同雨后春筍般的在全國各個大中城市拔地而起,它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使用空間,更多的綠地面積,同時也豐富了城市的輪廓線,使城市變得更加美麗。高層建筑類型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建造與自然環境。高層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頂對整個建筑形象起到強化個性的作用,雖然它較少影響到生態環境,但對塑造建筑的標志性、豐富城市天際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根據建筑的基座、樓身等因素加以空間塑造。
1.2.1 天際線的設計
天際線也稱城市輪廓或全景,原指你站在城市中一個地方,向四周環顧,天地相交的那一條輪廓線。是由城市中的高樓大廈構成的整體結構,或由許多摩天大廈構成的局部景觀和標志性建筑。城市如果是一個人的肌膚,那么建筑物的天際線則是服飾包裝。對于相鄰高層建筑的間距、高度要進行嚴格的控制與管理。那些對城市天際輪廓線有影響的建筑物,其高度和體量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和專家評審會評審。建筑設計師要從規劃方案及建筑工程所處的環境出發,處理好人造物體與天然物體之間的協調關系,深入挖掘人文精神,立足長遠,使得新生事物與其所處的城市空間和睦協調。天際線應該是城市基地、建筑物、構筑物、自然風貌的有機綜合,不能局限于單純的平面構圖,需要合理規劃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和城市的空間格局。
1.2.2 地平線的設計
地平線也稱天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線叫地平線。它是距天頂 90°的大圓圈,構成地平坐標系統的赤道,是地面與天空的分隔線。高層建筑物地平線的設計處理好人造物體與天然物體之間的協調關系,人造物體如何站立起來,怎樣開出地面,要注意視覺的舒適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1.2.3 空間要點
高層建筑物的空間要點設計是指對布局、格局、空間的物理和心理分割。設計師通常采用可調的遮避系統,可根據需要對空間進行多次界定,封閉時互不影響,各得其所,打開時整個空間渾然一體。建筑物的空間要點體現了地方性特征,使人們有到達或者離開的感覺,例如:廣場、平臺、臺階的上下兩端都體現了建筑空間的設計風格。加強美感和趣味感設計,把臺階的視線從低處引向高處。
1.2.4 人性化空間設計
人性化空間是指能滿足人在物質與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間。隨著人的生活質量不斷地提高,人對行為場所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質條件滿足,對于安全性、受尊重以及個人領域空間權、私密性等精神上環境條件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地域特色城市廣場空間的構形反映了特定城市空間的幾何學關系和空間秩序的組織方式。城市廣場空間盡力體現“以人為本”這一主題。把城市的道路、廣場和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開放空間,給市民以小憩之地。良好的色彩環境會給人帶來無限的歡快與喜悅。人性化的設計應該把人和人造物的因素作為最重要的因素,在考慮人和人造物之間的作用的基礎上去協調、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其它因素,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充分關注人們對公共綠地的需求,精心保護特殊地段,熟練地利用植物和場地設施的設計和安排,更好地促進人們在戶外空間中的學習、休閑、思考、集會及娛樂等活動,并促使人們走向自然、接觸自然。
1.3 巧妙地運用一些處理手法
任何一個成功的設計,都是綜合考慮的產物,建筑物的空間設計,必然要考慮到人、環境、人造物、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尋求其平衡。高層建筑的主要空間構成及其特征空間形態指空間的大小、形狀、方向、輪廓、虛實、高低、凸凹、色彩質感、心理以及組織關系等可感知的現象,它決定著整個建筑空間的整體環境氣氛、效果和視覺感受,是建筑空間的環境基礎。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集合式”的設計理念也是一種增加信息量的方法。按照格式塔心理學觀點,整體的信息量總是大于局部之和。如在一塊有限的建筑室外空間里,既有兒童游戲的場地,也有家長們看護兒童休息的設施,以滿足多層次人的不同需求。通過高低錯落變化形成強烈的虛實關系,利用虛空間巧妙借用了遠處幾個高大建筑物以透空的形體達到借景之妙。應用對比手法造成極其鮮明和富麗堂皇的總體色彩效果。
2 高層建筑的規劃設計
2.1 防止高層建筑密集
高層建筑的密集對城市辦公等條件方便有利,卻給城市空間帶來許多壓力。高層建筑玻璃幕墻的大面積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現過的光污染。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對區域內的高層建筑密度進行限制,避免高層建筑的集中分布。力求使高層建筑的布局局實現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環境的有機結合,為市民創造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
2.2 高層建筑與城市街道
高層建筑分布在城市中商業發達的地段,其底部必須和街區的城市結構聯系,并與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當。設計時應該對周圍建筑的場地范圍予以密切注意。要考慮到街道行人的舒適度,高層建筑主體因為尺度過大,易向后退,使底層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減少高層建筑對街道的壓迫感,高層建筑物之間的地面場地應該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環境豐富生動起來。在規劃設計時要對這些街道進行擴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總之,高層建筑是城市空間的元素,優秀的高層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間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個創造人性的場所,不去破壞城市空間的和諧。從使用者的行為心理角度去考慮,才能創造出良好的人性化的建筑室外空間環境,真正地做到為群眾服務,滿足最廣大的使用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伏貴巖,公茂福,周云杰. 建筑設計中的空間設計[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26):120
關鍵詞:公園景觀;廣場景觀;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公園和廣場都是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形式存在的,對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公園和廣場是城市化的元素,公園提供了公共游覽、觀賞、休憩的場所,是面向全社會的公共場所,它具有有效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廣場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集中體現了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規劃好公園和廣場景觀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園和廣場的景觀功能
公園和廣場是城市的核心景觀,是建設城市生態園林的重要體現,公園和廣場屬于公共性、開放性的活動場所,它們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都可以為人們提供休憩和娛樂的場所,公園主要是供人們茶余飯后散步和休息的場所,廣場是主要體現城市特色的標志,常以雕塑等小品形式來展示,開放式公園并不是簡單的種植植物,只有將“人”這個元素放到開放式公園景觀中,才能發揮出公園和廣場的景觀功能,良好的景觀設計應該是以細致全面的調查、準確的評價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在開放式公園的生態效益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園和廣場不僅可以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觀感,而且還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設計時應該把功能性原則放在首位。
公園和廣場的景觀設計原則
2.1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自然式的設計是公園和廣場景觀的首要設計原則,也是所要追求的藝術效果,在進行方案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景觀資源,以可持續發展為首要發展目標,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營造一個自然、舒適的環境,以接近自然為宜,目的是給人們帶來最愉悅的心情。
2.2 以地方特色為設計原則
文化內涵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特色,好的設計應該能將文化融入其中,在公園和廣場的景觀設計中,應該秉承著地方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充分挖掘和發揚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這是區分城市之間景觀設計的關鍵點,所以,在景觀設計之前就要全面的考察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將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理念中,除此之外,也應該考慮到當地的人文背景和時代特色,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觀形式,這樣人們身處在其中也會感受到設計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和表現的景觀形式,好像景觀設計被賦予了生命一樣。特別是當外地游客來觀賞時,也能深深的感受到當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這就是公園和廣場景觀的文化科普作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和發揚形式。
2.3 適應自然的設計原則
公共活動場所處在充滿建筑元素的城市中,公園和廣場提供給人們建筑元素之外的綠色場所,打破了城市僵硬的環境、烘托了氣氛;設計時應該結合場所功能來選擇主題樹種,盡量采用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與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水土環境都十分的適應,容易達成穩定平衡的狀態,最好選擇對原產地具有天然適應性的樹種;在植物設計時應該豐富高低層次,把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形成高低上的層次變化,景觀形式上也比較豐富,不會給人單一化的感覺。
2.4 經濟適用的設計原則
景觀設計應該遵從市場的經濟發展規律,注重土地的綜合利用和合理的開發,打造具有標志性的景觀效果,也可以把周圍房地產產業帶動提升起來,利用生態學的原理進行景觀設計,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和環境,盡量在不影響景觀效果和工程質量的基礎上降低建設造價成本,營造一個簡明的景觀環境,選擇適地適樹的植物,克服當地的不良氣候條件,減少后期維護費用,設計之前,通過多方面的調研,擇優選擇經濟適用的景觀設計方案。
公園和廣場的景觀設計要點
3.1 植物的景觀設計方面
注重公園和廣場的多層次綠化效果,通過細致的植物種植規劃,從植物的紋理、色彩、質地方面極大的促進公園和廣場的使用,實現人與植物的對話,在園林的景觀設計中,植物是四大設計要素之一,而且是設計的主體內容,用生態學和美學的原則和觀點來營造植物景觀,這是環境設計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化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植物的感官影響了景觀的質量和藝術水平,這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3.2 水體設計方面
水是設計中的另一個活躍氣氛的元素,它給人以生命和流淌不息的印象。在水景設計中,形、聲、色是三大設計要素,形就是水景的形式和形態,形式包括溪流、瀑布、噴泉等,形態包括靜水和動水,形是最重要的一個設計要點,形的靈感來源于大自然;聲是指水體發出的聲音,如溪流的潺潺聲、噴泉的噴涌聲等;色是指水的質感,配合水邊的植物和岸邊的倒影來構成一幅動人的水景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燈光藝術更使得其星光燦爛。水景的設計要滿足功能性和環境的整體性要求,好的水景作品應該要根據它所處的環境氛圍、建筑功能要求進行設計,以達到與整個景觀設計風格相協調統一的效果。
3.3 照明景觀設計方面
城市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夜生活越來越豐富,城市公園和廣場的照明設計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景觀照明就是利用各種燈光效果來塑造城市的夜景生活,對于美化城市生活、展示城市的發展個性、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夜景照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照明技術,廣場上的夜景照明與其他場所的照明還不同,主要體現的是廣場上的雕塑、樹木和建筑物,在外界環境漆黑的條件下,用燈光顯示被照物的美感,同時也要使公園和廣場上的照度足夠指示行人的道路,首先確定好照明方式,再選擇照明光源,布置好照明燈具,進行照明的優化控制。公園和廣場上的夜景照明需要在把握整體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場所的實際條件,分析各景觀元素的具體特征,通過整合空間內各種元素來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4 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
生態設計要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經被設計者倡導了很長時間,隨著全球化的環境價值的發展,生態設計觀也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要考慮人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資源的,也要將設計作為大自然循環的一個有效手段,要從生命意義的角度來開拓設計者的設計思路,構建一個和諧的生態自然環境。
3.5 做好景觀內的分區工作
功能分區就是將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把它們各自在基地內的位置和相互關系落實到位,按照景觀的設計功能進行合理的分區,在平面上加以細致的劃分,再落實到立體結構上,將休息、游玩、觀賞區明確區分,這樣既保證了人們的休息,又保證了小孩子這類易動人群的游玩盡興。
結語
公園和廣場的景觀設計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景觀功能進行研究,分析景觀設計的要點,突出城市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的風貌,為市民提供一個悠閑自在的戶外活動場所,以陶冶市民的情操,給人們緊張的生活節奏中增添了一絲活力和生氣,也便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但是要想做好公園和廣場的景觀就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注意設計要點,用心去營造自然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吉梁.淺析城市廣場景觀設計[J].才智,2011(03).
關鍵詞:換乘形式、商業開發、配線
中圖分類號:U21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Abstract: The subway Wanjiali Station, the transfer station of the Changsha Rail Transit Line 3 and Line 5,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Wanjiali Road and Hongshan Road. Commercial 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are the main Planned land in surroundings. Base on fully considering attracting passenger flow, travel convenient and combine wit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choose the feasible transfer mode and wiring.The reasonable、viabl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ubway station is rais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Transfer modeCommercial developmentWiring
1.車站概述
萬家麗北路站是軌道交通3、5號線換乘站,3號線沿洪山路東行,5號線沿萬家麗北路北行,兩條路交叉口設萬家麗北路站。車站周邊在建住宅小區較多,為新規劃建設小區,建筑物密度較大,主要有:西北象限的月畔灣小區,西南象限的藏瓏湖水國際花園小區;東北象限的恒大雅苑;東南象限地塊未開發建設,其余均正在建設。
萬家麗北路為長沙市南北主干道,車流量較大;由于洪山路尚未全部實現規劃,車流量較小。
根據現場收集到資料,交叉口對車站起到控制作用的管線主要有埋深4.5米5000mm×2000mm的混凝土污水管和埋深4.9-5.7米直徑600mm的給水管;萬家麗北路西側路邊架設有110KV高壓電塔。
2.設計要點分析
2.1建設時序
3號線將于2015年建成通車,5號線2020年建成通車,因此3、5號線萬家麗北路站按照同期設計,分期實施考慮。
2.2行車運營組織
根據線網場、段設置整體規劃,3 、5號線均在北端設置車輛段一座,遠期規劃5號線與9號線設置聯絡線。
為實現調轉運營車輛,運營車輛送修,向新線運送物料,線路之間的車輛救援等功能,根據本站周邊現狀,有設置聯絡線的條件,推薦本站設置聯絡線。
2.3站位及換乘方式的研究
萬家麗北站位于萬家麗北路和洪山路交叉口,3、5號線基本沿兩條道路鋪設,車站設置此處最為合理。
本站兩條線路均為新建線路,且均為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票制相同,因此不考慮非付費區換乘方式。
(1)換乘方式分析
臺到臺換乘:換乘路線簡捷,方便,但需要線路支持,且近期需要預留遠期車站的節點,對遠期線限制較大,其次客流較多時容易出現擁堵,適用于兩線車站站臺相交或站臺平行,且兩線建設時序較近。
站廳換乘:換乘客流較為分散,事故隱患較小,且設置靈活,但換乘高差損失大,換乘較不方便。一般作為站臺換乘和通道換乘的輔助方式,適用兩線建設時序相差較長的車站。
通道換乘:設置靈活,換乘路線較長,換乘不方便,適用于周邊條件限制,兩線車站站位距離較遠
本站兩線十字交匯,具備臺到臺的換乘條件,因此可不考慮通道換乘方式,且3號線與5號線建設時序相差5年,因此本站推薦臺到臺的換乘為主,近期預留換乘節點。
(2)按照車站布置形式分析
3、5號線分別沿洪山路和萬家麗北路鋪設,線路成十字交叉,車站可采用“T”字型、“十”字型、“L”字型等布置方式,針對不同的換乘方式進行分析比較,見表2-2。
換乘方式比較表 表2-2
比較項 T字型 十字型 L字型
客流組織 換乘路線長,方便性較差。 換乘客流集中在車站中部,換乘路線較短。 換乘客流集中在車站端部相交點,換乘路線較長,方便性差。
一般設置原則 當客流分布不均勻時,且兩線建設時序相差較遠時,多采用該換乘方式。 在線路相交時,且兩線建設時序較近時,車站應優先選擇十字型換乘,可以兼顧路口四個象限的客流。 當客流分布不均勻,或者有各種限制(如地形、地下管線、等),其次當兩條線建設時序相差較長時,采用的換乘形式。
市政過街系統結合 兼顧萬家麗北路、洪山路雙方向過街。 兼顧萬家麗北路、洪山路雙方向過街。 不能兼顧萬家麗北路、洪山路雙方向過街。
是否需要預留節點 不需要預留節點 需要預留節點 不需要預留節點
對遠期線車站是否有制約 對遠期線車站制約較小,遠期車站設置靈活 對遠期線車站限制較大。 對遠期線車站制約較小,遠期車站設置靈活
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T型換乘方式對周邊客流吸引較好,且兼顧市政過街功能,換乘距離較短。遠期車站設置靈活。因此推薦T字型臺臺換乘方案,預留遠期5號線車站換乘節點。
(3)島式與側式的選擇
從線路角度分析,3、5號線均可采用島式站臺、側式站臺車站,可實現島島、島側、側側換乘。但由于本站為3號線中間站,且本站所處位置為城市的主干道,道路交通繁忙,道路紅線寬度限制,周邊建筑物較多且大多數為在建高層,若采用側式站臺車站的話,受盾構區間的影響,將導致明挖段長度過大,對交通疏解較困難,且側式站臺車站比島式站臺車站寬度要寬,工程量遠大于島式站臺車站,因此為了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和降低土建工程造價,推薦車站采用島式站臺車站,換乘形式推薦島島換乘。
2.4與周邊規劃結合
通過仔細分析本站站址周邊的環境后,筆者認為萬家麗北路站可作為“TOD”模式的重點站。
(1)與開發結合的必要性
軌道交通的建設,可充分利用本工程對其沿線地面、地下空間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體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綜合開發不僅為建設方謀求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帶動工商業、房地產業和旅游觀光業的繁榮,加快沿線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能帶動客流的快速增加,有利于提高票務收入。
(2)萬家麗北路站重點與開發結合的條件
本站東南象限地塊尚未開發,該地塊屬于恒大地產集團長沙公司,規劃為5-30層商業及辦公樓,具有開發結合的可實施性。
(3)與開發結合的形式
①出入口、風亭與下沉廣場結合
可為地塊開發提供便利的地鐵出入口,方便開發方向的客流,提升開發的市場價值。風亭設置造型靈活美觀,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做到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
②結合聯絡線設置地下商業開發
推薦萬家麗北路站在東南象限設置聯絡線,與主體圍合空間的地下一、二層設置商業開發??梢杂行Ю每臻g,吸引更多客流。
③結合地塊設置城市廣場
結合地塊開發,將車站與城市廣場融為一體,衍生城市廣場的功能和意義,突出城市廣場的中心地位和凝聚性,創造性的發揮軌道交通的特點和優越性。
(4)萬家麗北路站與開發結合的方案
經過分析國內外成功實例,結合萬家麗北路周邊的規劃情況及環境特性,建議萬家麗北路站加強與周邊物業開發的緊密結合,與周邊地塊內的商業地下室形成合理及完整的地下空間,利用軌道交通的建設,與地塊物業開發共同提升整個社區的商業開發價值。
①考慮將車站的出入口和風井與地塊開發結合,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和地塊開發的影響,出入口與開發結合還能有利于軌道交通客流的吸引。
②考慮將車站公共區東南側完全打開,與聯絡上方物業共用一個大廳,形成一個完整的地下空間。為東南象限預留連通接口,即可為車站東南象限地塊的地下、地上空間開發增加溝通通道,也可為地鐵提供自身物業開發的機會,創造地鐵建設的外延效益,補充資金。
③考慮在地下一層及地面層設置地鐵集散廣場,與地塊的城市廣場相結合,為整個地塊開發及周邊社區提供集散及景觀休息功能,增加該區域的中心凝聚力。
綜上所述,推薦本站結合聯絡線設置情況,其上部空間做物業開發,并與地塊商業開發聯通,在東南象限做下沉式廣場。
3.車站功能設計
3.1方案一
方案一3號線車站跨路口設置,遠期5號線車站布置在路口南側,采用“T”型節點換乘,可以實現同臺換乘。近期車站實施時預留節點,并在車站北側預留盾構井。兩條線之間設置聯絡線,考慮利用聯絡線與車站主體間地下空間進行物業開發。
車站共設有8個出入口。近期車站實施5個(其中物業開發兩個),出入口分別設置于四個象限,滿足客流要求,兼顧行人過街功能。車站共設7組風亭,3號線設3組風亭;5 號線設4組風亭。詳見圖3-1。
3.2方案二
方案二3號線車站不跨路口設置,遠期5號線車站布置在路口南側,采用“L”型通道換乘。兩條線之間設置聯絡線,考慮利用聯絡線與車站主體間地下空間進行物業開發。
車站共設有8個出入口。近期車站實施3個,出入口分別設置洪山路道路兩側,滿足客流要求,但不能兼顧行人過街功能。車站共設4組風亭,3號線設2組風亭;5 號線設3組風亭,風亭分別設置于萬家麗北路東西兩側。詳見圖3-2。
3.3方案三
方案三3號線車站跨路口設置,遠期5號線車站布置在路口南側,采用“T”型通道換乘。近期車站實施時換乘節點,不為遠期區間預留盾構井,盾構需過節點。
車站共設有6個出入口。近期車站實施4個(與遠期5號線共用1個出入口),出入口分別設置洪山路道路兩側,沿道路紅線設置,滿足客流要求外,兼顧行人過街功能;遠期5號線車站獨立設置2個出入口。
車站共設4組風亭,3號線設2組,5 號線設2組。詳見圖3-3。
3.4方案功能比較
方案功能優劣比較表
方案內容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 站位及總平面 跨路口設置,兼顧過街通道,能更好地兼顧不同象限的客流。 不跨路口設置,不能兼顧過街通道,不利于客流吸引。 跨路口設置,且兼顧過街通道,能更好地兼顧不同象限的客流。
2 客流
組織 進出站 進出站客流流線順暢 進出站客流流線順暢 進出站客流流線順暢
換乘
條件 3、5號線同臺換乘,換乘距離短,換乘快速便捷。 3、5號線站廳通道換乘,換乘距離長,換乘較不便。 3、5號線站廳通道換乘,換乘距離長,換乘較不便。
3 與周邊規劃結合 聯絡線及渡線上方做物業開發,并在聯絡線上方設置下沉廣場,與地塊物業開發緊密結合 聯絡線及渡線上方做物業開發,并在聯絡線上方設置下沉廣場,與地塊物業開發緊密結合 聯絡線及渡線上方不做物業開發,聯絡線采用暗挖法施工,只預留結合口,與周邊規劃結合較差。
4 配線設置情況 3、5線均設置單渡線,兩線之間設置聯絡線,實現近遠期資源共享。兩線均設置渡線,兩線之間車輛調度便捷,利于行車運營組織。 3號線無單渡線,5線設置單渡線,兩線之間設置聯絡線,實現近遠期資源共享。3號線車站無單渡線,兩線之間車輛調度較差,行車運營組織比方案一稍差。 3、5線均設置單渡線,兩線之間設置聯絡線,實現近遠期資源共享。兩線均設置渡線,兩線之間車輛調度便捷,利于行車運營組織。
5 綜合評價 方案一,車站對周邊客流吸引好,附屬設置對周邊景觀影響小,渡線及聯絡上方空間做物業開發,與地塊商業開發緊密結合,遠期經濟效益好;近遠期線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符合綠色地鐵理念;且聯絡線上方物業開發與周邊地塊開發性質緊密結合,方案可實施性強,雖然規模較大,但綜合考慮推薦方案一作為實施方案。
4.結論
本文論述的長沙地鐵3號線萬家麗北路站方案設計,主要是針對換乘車站換成形式、配線設置以及周邊物業開發結合一些想法,目前萬家麗北路站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希望與相關設計人員共同探討研究,不足之處請指正。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
1 概 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進行消費活動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生活的必須品,而是轉向了一種生活、休閑、體驗身心享受的方式。因而,以往的單一商場的經營模式已難以使人們得到滿足,將購物、放松、娛樂集于一體的綜合的、新型的消費場所漸漸成為必須。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發展,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并且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的建筑事務所,正在逐步加入到中國的商業綜合體設計的項目中來,他們不但注重內部空間,也注重外部空間,著重強調外部空間在景觀、人流、功能溝通等方面的作用,這使國人對商業綜合體的認識受到了深深的影響,對國內的各大、中城市新興的商業綜合體建設項目起到了重要的啟發作用。
雖然我國城市的商業綜合體設計在市場要求提升與對著名的建筑事務所學習的基礎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客觀上來講,我國的商業綜合體設計依然處于剛起步的狀態,并且我國對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理論的探索也是才剛剛開始。對于我們來說最迫切的是將我們思考的高度提升到城市發展層面上,站在利于市民生活的角度,進一步加強深化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理論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城市發展的高度之上,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的要點,努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具有針對性的理論總結、提煉出來,希望對將來的設計工作做出指導。
2 外部空間構成要素
2.1 商業綜合體外部形態
任何一個建筑,只有當它和所處環境融合在一起,以及跟周圍的建筑一起,能夠組成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時,這樣才能將它的價值與表現力充分地表現出來。對于商業綜合體建筑也一樣,如果與環境、群體相脫離,孤立的存在著,即使建筑本身非常的美,也難免會因為沒有烘托而大大降低美的程度,這就是設計師在設計商業綜合體的外部形態時,所必須納入考慮范圍的問題。
2.2 商業綜合體外部交通過渡空間
商業綜合體外部交通的過渡空間包括:建筑外部的停車場、出租車的上下站、項目入口廣場、地鐵輕軌的出入口和與城市人行道相連接的天橋、連廊等等。如果要想有效的避免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車流、人流的混亂,保持外部環境秩序美,同時創造出靜謐的休息和購物空間,使城市環境和建筑外部環境和諧的相處,設計者就必須要慎重并且合理的對交通過渡空間進行規劃,城市綜合體與公共交通的銜接如圖1。
2.3 商業綜合體外部商業空間
商業綜合體不僅是商業與城市復雜的關系,在當展脈絡中的一個節點,而且將人們在處理商業與城市的關系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經驗進行了復合。我們在考慮商業綜合體外部商業空間時,必須注意到同時它也是城市公共生活重要的承載空間。在今天,伴隨商業化的發展,消費漸漸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殊的體驗城市公共生活的方式。對商業綜合體商業空間的設計,一般都繼承了大型購物中心與傳統商業街的特點,同時還嘗試將適宜的商業空間的尺度與夸張的商業空間的大尺度相結合,這樣可以在原來的經驗基礎之上,創造出新的復合型的商業空間。
3 設計要點及設計原則
3.1 交通便利性
3.1.1 交通空間的設計
上文已提到過,商業綜合體外部交通的過渡空間包括:建筑外部的停車場、出租車的上下站、項目入口廣場、地鐵輕軌的出入口和與城市人行道相連接的天橋、連廊等等。事實上,商業綜合體的交通便利性與這些設施的組織和規劃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必須設計好商業綜合體的外部交通環境,以達到交通暢通無阻,同時還要維護秩序,將商業綜合體的其它功能和交通活動互相干擾降到最低的目的。
3.1.2 導視系統的設計
導視系統,其建立在空間規劃的布局之中,它由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感受出發,在空間的內部營造這樣一種體感,目的是給使用者帶來一種舒適、親切的整體空間意向。作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間的商業綜合體外部環境,它的導視系統不但要求完整,而且必須系統,其中又可分為:文化休閑、辦公交通、商業場所導視系統等等。
對北京華貿中心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橫向百葉窗元素因其富有現代感而被提煉了出來,經過抽象和歸納,用現代的手段、方法在導視系統的設計中得到了體現,不僅發揮了自身功能,同時還很好的與項目整體設計元素相配合,也體現了這一區域的特色,北京華茂中心導視設施如圖2。
3.2 商業價值性
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的綜合效益中,取得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前提就是商業氛圍。想要達到良好的商業氛圍效果,必須考慮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消費的舒適度、景觀的藝術形象、環境要素控制、休息娛樂等活動便利情況等等。營造商業氛圍,既要運用傳統建筑設計的方法,還要與現代科學的方法相結合,比如:行為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現代信息的處理方法等等。
3.2.1 典型商業空間的設計
商業綜合體的室內部分一般為室內步行街,采用的是天光頂,由于受到建筑形態的限制,無法對整個商業區大空間形象集中的展示與宣傳。而由于室外廣場本身具有外向性,再加上強烈的空間感、較大的規模,自然而然的擔負起項目總體的商業形象對外的展示與宣傳的功能。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LOGO塔的設計,沿街設施的布局等。在設計廣場時,廣場空間應該分成一些亞空間來加以使用。亞空間在劃分上必須清楚和微妙,大小應以人為本,不可太小,否則人們會覺得自己處于一個私密的房間,并且對已經在那兒的人造成了侵犯;也不能太大,人們會覺得孤獨和疏遠。而星巴克室外空間咖啡座的布置非常合理,如圖3。
3.2.2 貫穿環境的商業空間的處理
我們對商業綜合體的外部商業空間的考慮時,要想營造良好的商業氛圍,應該從空間角度進行梳理,處理的主要手法包括:空間動態化的處理、空間組織通透的處理與共享空間這三種。例如,香港太古廣場,亞洲地區混合用途的發展物業最成功的之一。其下層與香港地鐵的金鐘車站相連接,這使它成為了交通樞紐中心,以地上一層做為基面,通過商場的屋頂花園、地下超市與酒店公寓的底層架空等,使之達到了立體空間的通透效果,香港太古廣場的鳥瞰如圖4。
3.3 空間藝術性
3.3.1 建筑形體組合秩序
建筑形體組合秩序包括:軸線關系、圍合關系、中心關系、線性關系;混合關系等。
3.3.2 建筑與城市周邊的整合
建筑與城市周邊的整合包括:類比調和、對比調和、漸變調和、謙讓保護等方式。
3.3.3 自然景觀設計
自然景觀設計有綠化、水體。其中綠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要具有景觀效應,并且還能夠改善人們所在的物理環境;水體的塑造在多數情況下以各種噴泉、水池、小瀑布、溢水并配以多種雕塑和小品,來組成以水體為中心的水體景觀。
3.3.4 功能完備性
對一個商業綜合體的室外環境衡量的標準,不僅僅要看它是否交通便利、是否組合美觀、是否景觀優美,還應該看它的輔助功能設施,是否經過精心的設計,是否使用便利,是否齊備,是否能夠烘托商業氛圍,是否強化了項目的主題,甚至還要看這些設施,是否與當地文脈一致,是否獨具一格。從城市的角度出發考慮,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功能完備的程度,直接對所在城市區域的整體環境的質量等級有重大影響。
3.4 設計原則
3.4.1 人性化原則
設計,是人的設計,人是設計活動的使用者與實施者,設計的標尺和目的是人,沒有一個設計活動不是以人為中心,否則,就不能將之稱為設計。因為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人的使用的需要,所以在設計師進行設計的時候,就必須時刻關注人的使用功能和審美要求,把握住審美風潮的動向、社會心理的需求,以人在使用中的體驗作為最高指導,這就使人性化原則。
3.4.2 劃一性原則
從功能方面來講,劃一性是安排城市功能和項目功能的準則;從視覺方面來講,劃一性也是與設計的美學特性相關的重要原則。商業綜合體和城市之間將要構成什么關系,這不僅僅是城市規劃者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商業綜合體的設計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單體建筑,到建筑的外部空間,再到城市的環境,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空間在商業綜合體和城市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和建筑、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和城市環境,它們之間的劃一性都是建筑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4 結 語
在我國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商業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在國內各個城市快速的建立起來。在這些商業綜合體建造的過程中,前面已經有人做了許多探索與嘗試,但是目前國內的商業綜合體在建設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作為商業綜合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不但對商業綜合體本身功能的運轉與環境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擔負著公共空間的作用。所以,本文通過大量的調查資料對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要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總結,有較強的實踐價值,希望對我國商業綜合體建設有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1.1種子播種與土壤的管理
1.1.1花卉播種的管理。在進行草本花卉種子播種時,注意選擇種粒比較大的種子,播種之后,上面覆蓋好土層,這些土層不宜太厚,否則影響土壤的透氣性和吸水,阻礙種子發芽生長,要注意種子發芽的光照條件,土層厚度以種子不會暴露為準,厚度適宜的土層才能促進種子萌芽。
1.1.2花卉種子的土壤管理。草本花卉是在盆體中培育,根系生長受到限制,培養土質很重要,應當注意土質酸堿度合適、肥力好、通風和排水性適宜等等,促進種子生長。
1.2后期養護
草本花卉在開花后的美化效果保持是很細致的工作,開花后期一定要加強管理,注意施肥,經常除草,保持花卉需要的通風和光照,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對花卉的侵襲。
1.3植物搭配合理進行植物搭配是運用草本花卉藝術美化城市的重要內容,城市植物造景藝術有共同的規律,草本花卉開花期約50天,可以根據低層植物群落特點,在其中進行混合搭配,利用高低不同、色彩深淡混搭,也是很好的互補效果,例如槭樹與小檗,槭樹樹葉深綠,高約4m,小檗淺綠色,高度約1m左右,在槭樹林旁邊或者四周種植一圈小檗,就形成了獨特的不同層次的對照美化效果。
2草本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2.1園林花卉的應用形式
2.1.1應用于美化城市的欣賞作用。在現代城市的美化園藝運用中,經常應用草本花卉的搭配,在城市地帶、不同地點、不同地塊,形成各種花卉交織搭配的美麗風景,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欣賞效果。同時,草本花卉可以分開擺設各種不同顏色,塑造不同空間和不同層次的造型,為城市、美化生活帶來了亮麗的色彩和美麗的風景。
2.1.2應用于提高城市生態質量的作用。草木花卉作為綠色植物,它有很強的生長適應力,能夠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良好的環境效應,它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產生氧氣,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的生態質量水平,在美化城市的同時,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對于城市的空氣不再惡化起著很好的保護作用。
2.2藝術性分析
花卉園藝是一種搭配的藝術,草本花卉以它五彩斑斕的鮮艷色彩,成為美化城市的園林藝術中最吸引人們視覺的亮麗風景線,注意花卉搭配對運用園林藝術美化城市是很重要的,在進行花卉搭配組合藝術運用時要注意幾個因素:首先是花卉搭配的觀賞性藝術價值,選擇的花卉要色彩鮮艷,品種豐富多彩,才能構成美麗的風景,有對人們視覺的吸引力,增強花卉搭配組合的欣賞價值。
其次是花卉搭配的組合藝術要與周邊環境和諧完美,搭配要與城市園林的整體背景和主題景觀協調,不能相悖,要根據當地城市的景觀造型特點,搭配組合要適應當地環境和氣候條件要求,選擇合適的草本花卉,使顏色搭配與城市園藝整體景觀形象相互映襯,形成美化效果。
關鍵詞:泉州西湖公園;城市園林景觀;傳統閩南建筑文化
Abstract:Thepaperisconcernedwithplanningparkentrancegateincitilizationregionenvironment,combinedwiththedesigningofwestgate&northgateofQuanzhouXihuPark.Theenvironmentandinhabitantdemandofthecityareemphasizedtoreachtheharmonyandunityofarchitectureandcity,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rchitectureandhuman.
Keywords:QuanzhouXihupark;citygardenslandscape;traditionalMingnanarchitectureculture
1環境特點與設計概況
泉州西湖公園位于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圖1)。該區處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帶,以往發生較大洪水時,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滯洪,俗稱“西北洋”。由于洪澇災害嚴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建設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被列為市人大十二屆五次會議一號議案。從1999年6月起,投資1.7億元,歷時兩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橋、三片水域和四座島組成的西湖公園。西湖面積達100hm2,其中水域面積82.28hm2,廣場道路面積1.72hm2,綠化面積16hm2,種植樹種達200多種。西湖繁花錦簇,波光瀲滟,與清源山的翠色相呼應,極具園林之美,是市區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湖上園林。西湖公園將滯洪排澇工程和園林景觀合二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處休閑的好去處,每天清晨,來這里休閑散步、晨練的市民如梭織,或把茗而談,或競舟而逐,得到社會的廣泛稱譽。
西湖公園不收門票,是一處完全開放的公共綠地,體現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識。因此,大門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園的管理,另一方面給公園增加一些景觀點,增加其休閑游憩功能,使公園環境與周圍環境更加融洽。
2大門設計要點
一提起園林,很多人眼前就會浮現出小橋流水、樓臺亭閣的景象。古代的園林,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花園,其服務的對象是少數權貴階層。對傳統園林的評價標準也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詩情畫意。但是現代的城市園林,其服務的對象是眾多的普通市民大眾。對現代城市園林的評價,除了“詩情畫意”的審美功能外,還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現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現代園林景觀不是單純為了美而設計的,而是強調景觀功能,強調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務,強調滿足人們室外活動和交流對空間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細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園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設園墻和大門,城市公園大門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側,位置顯著,成為城市空間中的一個視覺中心。大門建筑功能很簡單,主要由售票檢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賣、辦公等用房組成,建筑面積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園大門是公園內外交通的咽侯,游人進園首先要經過大門。因此,大門建筑功能簡單與環境作用顯著之間的反差,使大門設計常常成為整個公園設計中的難點重點。西湖公園實質是一個城市景觀的改造工程,除了對公園內部綠化進行疏理修飾,增加相應設施外,重點放在了公園邊緣環境景觀的改造上,包括公園周邊道路拓寬改造、周邊違章建筑的拆除、公園封閉式圍墻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圍墻內縱深綠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兩個大門工程結合城市廣場的建設成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環,使這兩座園林建筑成為城市景觀建設的一部分,與城市景觀作一體化設計,它們不僅僅滿足公園的使用要求,而且成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觀中的景點,并與城市空間相融合,創造合適的市民休憩場所。
西湖公園四周環境主要為博覽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為泉州博物館和閩臺緣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興的居住區。在這樣的城市景觀背景中,園林建筑從設計手法、建筑體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須與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適應。因此,設計手法上以現代構圖原理為基礎,把現代建筑設計理論運用到園林建筑中,把現代建筑設計手法移植到園林建筑中,如立體構成形式、建筑虛構架、灰空間等的運用。同時,公園園林也借鑒西方園林外向型的布局與設計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樹木、噴泉、廣場等。
3環境分析及設計構思
3.1大門規劃設計中的環境意念
作為建筑小品的大門是位于兩個區域或多個區域之間的節點性建筑。它在不同區域之間起到聯系、通行、標識等作用。它側重的不是其室內的空間關系,也不是室內與室外空間的過渡和穿插,而是重點處理室外空間的關系,或者稱之為群體空間關系[1]。建筑處理的重點體現在開放型的空間布局與城市空間、園林空間的融合與連接上。
3.1.1公園北大門(圖2)
西湖公園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館和閩臺緣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規劃設計將公園的北門位于泉州博物館的中軸線上,將它們之間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對博物館廣場的影響。北門設計配合泉州博物館館前廣場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館的造型特點,利用一組10m~12m高的墻體組成的牌坊作為博物館館前廣場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圓弧曲線構成,形態像廣場上的飄帶,柔和飄溢的曲線與西湖公園的景色融為一體,從而實現了西湖公園開放式的初衷。
大門的左右兩側是對稱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設備用房,它們通過3m高的片斷式景墻與牌坊式的大門出入口聯系在一起,在這里曲線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園出入口與直線形的實體片墻圍合組成的公園輔助用房形成對比張力的美感進一步豐富博物館館前廣場的景觀,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西湖公園,大門,廣場和泉州博物館的整體感,增加了西湖公園的文化品位。(圖3)
總平面上公園北大門進門不遠有湖面阻擋,空間進深不大,所以大門空間沿東西伸展形成面寬大,進深小的總體布局。
3.1.2公園西大門(圖4)
西湖公園的西門位于泉州郵電小區的對面,這里有大片的新興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區,一條城市交通干道將它們隔開;基于這種環境,公園西門平面上由大門外廣場空間,大門建筑和大門內廣場序幕空間組成。門外廣場是游人首先接觸的地方,與城市空間直接相連,門前交通流量較大,尤其節假日人流、車流更為集中,前廣場負有緩沖交通的作用,大門建筑是公園前廣場空間的構圖中心,并且與公園外城市景觀連成一體,它以公園園林為背景,面向現代城市空間,受到城市景觀的制約,服從現代城市景觀的要求,成為從城市空同到園林空同的過渡。由于西湖公園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公園,因此門內廣場空間具有約束性空間和開放性空間的兩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園,門內廣場成為市民茶余飯后集會聊天的場所,因此需要有一個約束性空間來營造這一場所;另一方面,門內廣場需要把游人引向開闊的湖面空間,引導到公園的主干道上,所以門內廣場設計為縱深較大的,以完全開敞的湖面大飄臺作為門內廣場的收尾。這是由于這樣的空間系列,公園入口空間形成一條中軸線:門外廣場——大門建筑——門內廣場——湖面大飄臺——西湖的中心島景區;把市民和游人從城市空間引導到園林空間。西大門平面與北大門平面異曲同工,大門前廣場為圓弧形平面,三棟經過現代建筑處理手法精心設計的具有傳統泉州民居特點的建筑對稱布置在弧線上,它們分別是入口門房,公園管理辦公室和小賣部;它們通過化整為零的布局方式,不僅有利于表達出建筑意境上的鄉土氣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門前廣場空間的圍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對門內廣場的干擾。(圖5)
3.2大門建筑造型服從于環境
大門建筑一方面屬于園林建筑,它們除了滿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還著重于園林造景的作用,如點景、框景、圍合園林、空間對景、障景等等[2](圖6,圖7);另一方面大門建筑也從屬于城市景觀,造型服從于城市區域的整個規劃要求,其造型設計意念、材料都應與城市建筑協調一致。首先,造型的設計手法上充分吸取傳統閩南建筑文化特點,把現代建筑設計理論、設計手法運用到大門設計中,借鑒了泉州傳統民居的形式,以不同體量、材質的墻體組合構成豐富的入口空間(圖8~圖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加工和再現傳統建筑工藝在建筑上的表達。在石雕的應用上,根據不同的材質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磚花飾與石雕花窗的細膩,裝飾石柱的粗糙給人以厚重充滿力量感的印象,精細的龍騰浮雕墻如畫一樣精雕細琢。(圖11~圖13)
北門和西門建筑設計上,優美有力的弧線生動地體現了時代特色并具標志性,傳統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簡潔的構架景墻造型,顯得端莊典雅,氣派不凡。
4結語
通過西湖公園兩個大門的設計實踐,我們可以發現以公園大門為代表的一類完全向城市空間開放的園林建筑與城市景觀緊密聯系,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原來許多市郊綠地變成城市中心綠地,被城市建筑包圍、園林建筑也成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園林建筑設計上首先應站在城市景觀設計的高度上來考慮分析,解決了在傳統城市肌理中,新舊建筑文化的融合問題。反映在城市建設中對于歷史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體現了古建筑文化的藝術價值如何在現代條件下得到升華,反映了歷史文化古城建筑發展的新趨勢,創造出有現代感有時代特色的園林建筑。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景觀;景觀雕塑;設計
景觀雕塑一直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作為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更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代的景觀園林設計中,藝術景觀雕塑設計,更是成為了凸顯園林藝術氛圍,烘托園林整體氣氛的重點,受到藝術景觀設計工作者的喜愛和重視。
1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概述
1.1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人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通過藝術處理對園林景觀的優化和再造。現代的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其應用價值,還要符合生態學與美學原理。通過景觀設計對周圍環境要素的虛擬改造,能夠使人造的園林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園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度,從而提高建筑和園林的舒適性、藝術價值和實用性?,F代的景觀設計包含景觀雕塑設計、居住區規劃、城市公園設計、城市廣場、步行街設計、游泳和休閑地設計、國家公園設計等內容。
1.2景觀雕塑設計概念
景觀雕塑設計時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很多著名的園林其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景觀雕塑的設計。景觀雕塑作為能夠影響整個藝術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更是成為很多藝術景觀的設計主題,并成為區域的標志性建筑。景觀雕塑設計雖然是為藝術景觀設計服務的,但由于景觀雕塑卓越的表現力,以及在藝術景觀中較強烈的視覺沖擊,很容易成為區域環境的標志和象征的載體。因此,景觀雕塑的設計不僅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還極大的促進了藝術景觀設計的發展。
1.3景觀雕塑的發展
景觀雕塑是從遠古社會的祭祀活動中發展而來的,在遠古社會,景觀雕塑作為一個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義。這種景觀雕塑的雛形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某些精神上的意義,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文化表現元素。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現代的景觀雕塑已經超越了宗教、皇權、神權等精神上的表達意義,更多的深入到各個領域,并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F如今景觀雕塑不僅是彰顯區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優秀的景觀雕塑還成為了區域文化的代表,極大的促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F如今,景觀雕塑對現代園林和建筑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園、廣場、綠地都會采用景觀雕塑來凸顯期文化內涵,表達設計主題。景觀雕塑設計的自由性和多樣性,決定著景觀雕塑具有極佳的文化表現力,諸如廣州的五羊石像、廈門白鷺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傳到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情感,引領著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城市的底蘊,并成為城市的象征。
2現代藝術景觀雕塑設計
2.1符合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
景觀雕塑是靜態的藝術,其材質和質感決定著景觀雕塑必須和周圍的人文、藝術環境相融合,才能獲得生命。在進行園林景觀雕塑設計時,首先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空間氣候,保證景觀雕塑能夠和周圍的風、綠植、建筑、地貌相呼應,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現力。為了避免景觀雕塑設計給人以突兀的感覺,設計時一定要減少外來特殊物質的引入,避免對原有生態和文化系統的破壞,并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域特點。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響,做好對太陽直射光線的控制。
2.2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
景觀雕塑的基座是雕塑與環境直接聯系的基礎部分,也是保證景觀雕塑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不僅其雕塑主體會具有突出的藝術和文化表現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夠和雕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并幫助雕塑與自然環境做好溝通。重視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不僅能夠增添景觀雕塑的藝術表現效果,還能夠提升景觀雕塑與環境的和諧度,提升整個景觀雕塑的藝術性。景觀雕塑的基座設計包含碑式、坐式、臺式和平式四種,這四種樣式都各有特點,適用于表現不同文化內涵的景觀雕塑。其中碑式多表達紀念意義,而雕塑僅僅起到點題或裝飾的作用。坐式則以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表現手法為主,是古典風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樣式。臺式所表現的效果更加親人,多用于主題雕塑的基座。平式則顯得比較自由,多用于廣場、草坪或水面上,能夠實現雕塑與環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
景觀雕塑不僅能夠美化環境、豐富生活,還能夠承載一定的人文和歷史意義,因此現代城市景觀雕塑設計更多的以彰顯文化主題著眼,具有標識、引導、分割與點綴的作用?,F代的景觀雕塑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其韻律、節奏、對稱、形體、點線面、體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利用景觀雕塑的這些抽象因素,能夠表現出具體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觀雕塑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怎樣把各種公共因素轉化成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符號是我們藝術創作的關鍵。把公共性的種種因素分別加以分析研究,根據它的外在顯示的特點概括、提煉成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視覺識別形象,從而形成景觀的主題。
2.4景觀雕塑的創造性思維
景觀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載體,在設計時一定要采用創造性思維,因此,單純的模仿是無法使景觀雕塑具備藝術價值的。創造性思維設計的景觀雕塑,其題材、形式、體量都是為了表現某一主題或精神含義設計的,因而具有獨特性,通過景觀雕塑的設計與環境的輝映,能夠賦予景觀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觀雕塑首先要有視覺沖擊力,并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站在文化的高度,處理與創作有關的問題。綜上所述,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是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要完成優秀的藝術景觀雕塑設計,必須賦予景觀雕塑文化內涵,做好基座設計,并重視情景創造,注重雕塑設計的原創性,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更加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
作者:常志堅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景觀學在我國是新引入的一個設計學科。它使我們在規劃、設計時,能更好地樹立這樣一個概念: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學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孤立地進行“線性設計”。本文以蘇州金雞湖景觀為例,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濱水地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態與景觀地區,具有豐富的城市景觀和歷史文脈價值。城市濱水區是指現代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它既是陸地的邊緣,也是水的邊緣,由于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濱水區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空間,成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區,倍受人們歡迎。近年來,城市濱水區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觀,日益受到重視。國內許多濱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濱水地區進行規劃整治,使濱水區景觀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建設成城市標志性的景觀,開發了旅游資源,成為人們度假休閑的好去處。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環境不遭受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地域的利用。生態規劃強調運用生態整體優化的觀點,研究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途徑,進而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對策。生態規劃能充分體現人為調控生態的能動性,具有明確的整體性、協調性、區域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并有明確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目標
一、濱水景觀設計實例分析——蘇州金雞湖景觀
蘇州古稱“煙水吳都”,歷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美譽,因而水鄉風光成為“吳風景”的重要特色古蘇州以園林、曲水見長,均在“尺寸之地”內做文章。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向東西兩翼發展,均是以現代規劃理念設計、發展的新城鎮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觀設計各方面均有別于蘇州原有的古典特質。金雞湖位于蘇州工業園區中部,西距蘇州古城約4km,水域面積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還大1.88k㎡,是構成蘇州工業園區新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州市總體規劃中最大的市內景觀區其規劃目標是使金雞湖成為以游憩活動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園,并作為蘇州市未來現代化城市景觀的重要體現,規劃總面積11.38km。蘇州金雞湖景觀生態設計的特點在于:
1.景觀的二元性
金雞湖區的景觀空間分布和設定有別于傳統的蘇州古典園林風景,而成為表現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縮景,同時通過引進西方園林景觀的精髓開發一個全
新的新蘇州形象。金雞湖景觀設計的核心在于其內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現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另外一方面幫助其實現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的目標。景觀設計在尊重蘇州傳統歷史文脈的基礎上將舊城與新城、商業與休閑、生活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這正符合了景觀生態規劃的基本原則。
2.景觀設計中注重對功能空間與生態的協調
城市外環境空間與建筑內空間、建筑與建筑相鄰空間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個范圍內調合各種空間使用要求(如建筑、樹木、廣場等),對空間進行劃分、支配與使用。在金雞湖景觀規劃工程中,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典型空間的處理來實現景觀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與共存。
(1)開放與圍合空間
水巷鄰里、金姬墩、玲瓏灣,因為主要為居住區的居民服務,相對要求寧靜、休閑的氛圍,因而考慮定性為圍合空間,在沿湖岸處與周圍岸邊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廣場、文化水廊、湖濱大道、望湖角、波心島為開放空間,以滿足市民集會、演出、散步、娛樂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邊緣線空間
金雞湖沿湖湖岸線曲折漫長,在設計中分為輕質、硬質駁岸體系,大部分將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區域考慮建筑、綠地與湖面的組合關系,設計了一些硬駁岸。
(3)車流與人流空間
金雞湖景觀規劃中充分考慮了車流、人流系統與景觀本身的關系。金雞湖外圍為寬闊的42.5m的城市干道,進入沿湖100~250m范圍內則轉入城市支路與步行道系統,這樣能保證湖區的休閑、寧靜。
(4)景觀空間
處理上注意步移景異,防止為追求某種幾何圖案而出現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間,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識地進行曲線化,空間之間的轉化通過坡池、材質、高差的變化,沿湖散步道系統分上、下二層等。
3.設計哲理
金雞湖的景觀設計通過采用最為精巧的景觀設計元素來提升人們對于大自然景觀元素的感受,使用當地建筑風格來與蘇州舊城相呼應。但同時以一種國際化的現代手法進行詮釋金雞湖設計中所采用的技術要求。在金雞湖的景觀設計中細部設計都非常簡潔而且易于維護保養與建設。植栽設計也盡可能采用本土品種并考慮了全年候不同季節的植栽設計。
4.世紀廣場的生態設計手法
金雞湖世紀廣場位于老城區附近的蘇州工業園的未來中央商務中心的心臟地帶,該處不僅作為主要林蔭大道的終端焦點也為周邊的未來寫字樓區提供了一個休憩放松的城市綠洲。世紀廣場的設計概念意在加強與蘇州老城內古典園林的對話但是同時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空間框架來體現一種現代生態的氣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設計方案在與林蔭大道呼應的位于草丘頂上的同心中央廣場,與水平的規整設計的喬木植栽帶之間創造了許多小型的空間作為人們的休憩座椅區。作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圍環繞著兩條步道。一條步道臨著帶狀彎曲而平靜的水池,在周邊開放性的空間當中提供了一處獨到的靜謐之地,而另一條步道則采用純樸自然的鋪地以及非規整的喬木叢來加以強調以在樹木成長之后創造一種圍合感。這兩條步道的設計旨在人工與自然的空間之間建立更為合理的過渡與聯系。在世紀廣場的總體框架中通過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銀杏樹的多變紋理色彩創造四季的不同意趣,這些運用生態手法塑造的景觀元素強調了不同時間段空間景觀變化的重要性。
二、濱水區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通過金雞湖的規劃理念可以看出濱水區生態規劃原則應至少滿足如下幾點內容:
1.以生態性為規劃理念,結合藝術性和多元性規劃設計以開放性、經營性、功能性、生態性、多元性、藝術性規劃的理念為原則,其中以生態性、多元性、藝術性為要點。在“生態性”理念指導下,以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作為宗旨,充分利用本區的自然資源條件,保證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積,營造以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筑環境相輔相成的氣氛,最大限度地創造出人與自然溝通的綠色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紤]生態保護的切實效益,控制游客數量。在充分尊重現有場地肌理的基礎上,以生態恢復手段為主,結合各種必要的人工生態措施完善區域內的自然生態體系,使這一區域的自然環境呈現典型原生態的特征。蘇州金雞湖在景觀生態規劃“多元性”理念指導下,合理開發建設的基礎上,盡量創造多樣的用地功能,完善、豐富生態保護區的用地結構。以建立觀光濕地、休閑綠地、賞鳥濕地保護區域、觀光水域、會議展覽五大類主題功能進行景區規劃,創造一個生態優美,功能完善,具有現代氣息的旅游、休閑、會展、居住綜合性開發區。在“藝術性”理念指導下,綜合本區自然資源、現狀用地的特點,藝術地確定整體空間景觀形態。在具體的設計主題、形象立意、結構布局、空間組織、交通方式、建筑設計、綠化景觀等技術環節中應用藝術的設計手法,創造一個高品質、高品位的生活、娛樂休閑空間,為未來城市建設提供一個生態人文空間的典范。
2.生態設計理念下的規劃控制設計指引規劃控制指引,指為了對用地的開發建設進行控制,對用地進行了地塊劃分并按地塊進行設計指引。在尊重場地特征的基礎上,按場地特征的不同分區恢復生態環境,以使生態的恢復適合于這一地區。同時根據生態系統的分區特征,分別恢復生物多樣性系統,形成多樣性的生物環境。另外,從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和色彩上對開發強度和景觀環境進行整體上的控制和指引,從保護整治與開發利用的角度進行從規劃設計到開發建設與使用的空間管制。從金雞湖的景觀生態規劃來看,以觀光為主要功能的觀光濕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濕地為主。保護現有的水杉林,設置木棧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賞散步。在現有水塘的基礎上,在尊重原有場地肌理的前提下,結合人工濕地,營造水生植物園以及水生植物生態污水凈化系統試驗園,達到觀賞與生態科學教育的目的。休閑綠地則以植被的生態恢復為主要目標進行原場地的生態環境整治,適當建設設施并引導游人合理利用。賞鳥濕地保護區域,以保護為主,維持保護現有的鳥類棲息地,同時人工堆島制造灘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鳥類,但游人只可以在遠處觀賞。公園內原有的水塘與金銀湖相通形成觀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設觀光設施。從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態設計理念下的規劃控制指引將為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提供明確而有力的幫助。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濱水景觀設計理念的更新及人們對于水資源更深層次認識的提高,濱水空間將不再以防洪、排洪為主,其景觀效能與生態效能將被更多人所重視、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