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地理信息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理 信息 軟件
一、背景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種決策支持系統,它具有信息系統的各種特點。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信息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其存儲和處理的信息是經過地理代碼,地理位置及與該位置有關的地物屬性信息成為信息檢索的重要部分。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現實世界被表達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現象,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間位置參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兩個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多技術交叉的空間信息科學,它依賴于地理學、測繪學、統計學等基礎性學科,又取決于計算機硬件與軟件技術、航天技術、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技術的進步與成就。此外地理信息系統又是一門以應用為目的的信息產業,它的應用可深入到各行各業。地理信息系統處理、管理的對象是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及其關系,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屬性數據等,用于分析和處理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分布的各種現象和過程,解決復雜的規劃、決策和管理問題。
二、常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介紹
當前,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1) MapInfo軟件
MapInfo系統是美國MapInfo公司研制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從1986年推出第一個DOS版本MapInfo V1.0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Windows版本MapInfo V3.0,其產品逐漸變得成熟,并很快流行起來。1995年和1998年分別推出MapInfo Professional V4.0和V5.0,使這個產品趨于完善。MapInfo是美國Map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是一種數據可視化、信息地圖化的桌面解決方案。它依據地圖及其應用的概念、采用辦公自動化的操作、集成多種數據庫數據、融合計算機地圖方法、使用地理數據庫技術、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功能,形成了極具實用價值的、可以為各行各業所用的大眾化小型軟件系統。MapInfo 含義是“Mapping + Information(地圖+信息)”即:地圖對象+屬性數據。
經歷了近20年時間,MapInfo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100家軟件公司之一。產品行銷58個國家和地區,有22種語言的版本,超過30萬個正式用戶。該產品在1990后進入我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在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 Arc/Info軟件
Arc/Info UNIX/NT版(以下簡稱Arc/Info)是ESRI公司系列產品中最經典、功能最強大的專業GIS產品。現在已經用于全球范圍6000多個重要機構和組織中,在我國也擁有150多個用戶(截至1995年)。Arc/Info的第一個產品完成于1978年,主要在小型機上運行。1996年底,ESRI公司又把工作站版Arc/Info的全部模塊移植到MS Windows NT之上,使工作站環境下的Arc/Info軟件功能全部在微機上實現。1999年底推出基于Windows NT上的Arc/Info8.0,添加了ArcGeodataBase,Arctoolbook和ArcMap等功能。 中國3S吧
(3) GeoStar軟件
GeoStar是武漢吉奧信息工程公司開發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GeoStar系列軟件最獨特的特征在于矢量數據、屬性數據、影像數據,DEM數據高度集成。
(4)MapGIS系列軟件
MAPGIS 是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新一代面向網絡超大型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件平臺。
系統采用面向服務的設計思想、多層體系結構,實現了面向空間實體及其關系的數據組織、高效海量空間數據的存儲與索引、大尺度多維動態空間信息數據庫、三維實體建模和分析,具有TB級空間數據處理能力、可以支持局域和廣域網絡環境下空間數據的分布式計算、支持分布式空間信息分發與共享、網絡化空間信息服務,能夠支持海量、分布式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采用分布式跨平臺的多層多級體系結構,采用面向“服務”的設計思想。具有面向地理實體的空間數據模型,可描述任意復雜度的空間特征和非空間特征,完全表達空間、非空間、實體的空間共生性、多重性等關系。
三、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1.GIS數據的共享和開放
在中國,數據問題是限制GIS發展的突出問題。GIS的研究對象和基礎是數據,離開數據,GIS也就失去了價值。盡管我國GIS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從應用來看,GIS的發展規模和普及程度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尤其是在民用和經濟領域,GIS的應用更為落后。目前,我國GIS的應用范圍很窄,大多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所承擔的大型項目中,社會普及率很低,對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這種情況與我國在GIS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GIS數據的保密性。隨著大量GIS數據的共享和開放,GIS將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強大的功能,更好地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服務。
2.GIS軟件開發的產業化及市場化
近幾十年來,我國GIS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GIS基礎軟件技術支持得到了全面加強。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IS軟件品牌,如MapGIS、SuperMap、GeoStar等,并在較多領域內得到應用。但總體上看,中國GIS市場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規模偏小,空間分布不均衡,產業化及市場化程度還不夠。GIS軟件應用及開發主要集中在高校及科研機構,也有不少政府部門自己成立新的部門,承擔自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維護。在市場環境中,與ArcGIS或MapInfo這樣的產業化公司相比,這些機構和單位也許有較強的開發能力,但在市場拓展及售后服務方面則相形見絀,而市場及服務對于軟件產品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為進一步發展中國GIS軟件產業,我們在產業化及市場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關鍵詞:地理信息集成;三維;集成系統;應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GIS technology, the city more sour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chnology.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mobil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360 degree panoramic technology effectively unifies in together, can form a set of new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2-d maps show that, for the city planning, promotion,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real-time response and so on all of the solution and provide new way, also great convenience in people's live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many sourc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brief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3 d;Integrated system;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給GIS行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現代城市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已經成為目前信息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是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地圖搜索、汽車導航等相關業務的不斷拓展,人們對地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對地理信息系統及其表現形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F在,隨著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發展,使得數據的獲得方式各式各樣,因此也促進了GIS在表現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走向多元化,除了在傳統的二維地圖形式以外,又增加了全景、街景以及三維模型信息,怎樣將這些信息很好的集合在一起,交互式的展現在用戶面前,給用戶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該技術尚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也主要從這一方面對城市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探討。
1、城市地理信息集成技術
在眾多的GIS應用領域中,城市是應用最早,也是取得效果最好和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現階段,GIS在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環境保護、城市電力電信設施、地下管線管理、城市防災減災、旅游規劃、應急救助等各方面都有著成功的運用。隨著廣大的用戶群體和各級主管不門的成熟,對該系統的認識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因此要求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要有新的發展。不管是從行業上還是從地區上來說,系統建設的瓶頸仍然是公共基礎數據的共享,運行的模式缺乏規范化管理,各地理信息開發技術單獨作戰,沒有很好的合作,導致其操作性及實用性都補強,系統的集成化水平相對較低。
2、多源數據采集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的基礎是城市多源數據的獲取,系統表現形式上的多樣化要求其數據的采集方式也需要多元化,這樣才能滿足在某些特定場景下的用圖需求。根據目前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及以往的一些經驗,數據采集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無人機航拍影像、三維激光掃描數據采集、360度全景影像采集、MMS實景影像采集、建筑物材質與照片采集等。有了多種心事的數據采集方式,獲取的圖像資源也就會更加的豐富,地理信息系統的表現形式也會更加的多元化。
3、地理信息集成系統設計
3.1 信息應用子系統研究
通過對現有的編程軟件的效率進行分析比對,選擇用Visual Studio中的C#作為編程語言,選用Microsoft Access做為單機演示數據庫,Sqlserver 2005做為多客戶端數據庫。
(1)三維瀏覽子系統
系統研發項目組通過對開源代碼的了解,確認Google Earth式的瀏覽能對大面積的建筑物很好的展現出來,所用模型均為簡模,減少了系統瀏覽時的壓力,而且視覺效果極具沖擊力,經過理論驗證,在2G的內存上可以顯示多達500個模型。所以設計了Google天空球圖形引擎,采用l:l 000的正射影像做為地圖,并預留DirectX模型文件接口,編寫模型調整工具,這就導入3D模型就非常便捷了。在功能方面,除過瀏覽以外,還設計用戶交互界面,設置重要的地點,點擊后便可顯示和定位。如果顯示多個地標,也可利用查找功能進行詳細定位,程序還設計了顯示屬,可以顯示建筑物的名稱、地址、簡介及電話等信息,點擊即可查看詳細內容,模塊的實用性大大增強。
這個模塊中,對模型文件的保存既可以是服務器也可以是本地,主要根據文件自身的大小而定。如果文件相對較小,而且網絡的帶寬也較高,就可以把文件放到服務器端進行讀??;反之,文件較大、模型較多時,網絡讀取時難免會出現延遲現象,可以保存與本地,避免本機讀取。
圖13維瀏覽子系統界面 圖2數據庫管理系統界面
(2)數據庫管理系統
數據庫管理系統是以AreEngine引擎為核心設計思想的,實現了DOM影像顯示、DLG圖層顯示、CAD管理以及全景、實景數據庫管理的作用。這種系統模塊最大的優勢在于網絡管理員操作起來更加的辯解,對各種數據信息可以很快的進行掌握,從而判斷出是否 需要更新及修改。還有就是這個模塊支持TIF格式的正射影像播放。
(3)實景瀏覽、查詢子系統
在程序中調用實景影像數據庫就構成了實景瀏覽子系統的原理,通過對矢量地圖中的IDX軌跡層,定位數據庫中影像照片的具置。主要有實景像片定位、自定義軌跡漫游及瀏覽等功能,把實景信息與矢量地圖結合取來,查詢出的信息就更加的真實、生動,也能夠準確的反映出該地的道路狀況、建筑情況及道路兩側的景物。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3實景瀏覽子系統界面圖4全景瀏覽子系統界面
(4)360度全景瀏覽、查詢子系統
這種瀏覽的方法是把全景照片的坐標添加到土層中,只要圈選出圖層坐標,就可顯示像片的全貌,為了使照片不至于過于死板,系統設定出前進和后退的功能,可以對當前全景照片的上下移動進行瀏覽,從視覺上感覺像在前進或者后退,效果更加的逼真。
3.2集成系統研究
本次研究的重點在與對多系統的集成研究,最大的目的是把前面提到的全景系統、實景系統、三維瀏覽系統和數據庫管理集中到一個平臺,實現數據的交互聯系。項目組在航飛數據及實測地形圖的基礎上,建立起二維的地理信息平臺,實現基本功能的瀏覽、縮小、放大、檢索、查詢等功能,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三維瀏覽系統、360度全景瀏覽系統及街景瀏覽系統的增加,最終集成,從而顯示某地點的三維模型、實景影像及全景信息。同時系統將各子系統的查詢、模型調整、自定義瀏覽等功能全部保留,達到多元化查詢的需求。此外,系統預留二次開發接口,可以對系統不斷的升級,以添加新的圖層等信息。
圖5地理信息綜合管理系統界面
3.3 系統
對于所測量的區域內的信息要提出保密要求,所的數據中不能包括城市需要保密的內容,一旦出現此類信息,必須及時進行處理。例如在全景拍攝時進入視野的人臉、保密單位名稱、車牌號等都需要進行處理,可以用軟件對其進行刪除或者模糊處理。所的系統信息必須達到安全等級,地圖信息要在相關的單位進行最后的審核后,才能用來。
4、結束語
現在,這套系統的研發已經有了結果,并且已經逐步開始生產使用,根據試用階段的反映來看,這套系統還是得到一致好評的,對該系統的不斷完善是目前研發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諸如公交查詢、出行參考及信息統計等。城市地理信息集成系統模式的成功可以借鑒到其他的城市中,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該系統還可以滿足各行業的規劃需求及管理需要,有充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王飛.淺析城市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14).
[2]董暢.數字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處理[J].安徽地質.2011(3).
[3]常原飛,王偉,孫晉岳,王巧年,莊永祥,喬彥友,薦軍.城市基礎地理信息集成的元數據平臺開發[J].遙感學報.2003(6).
一、地理學科特色需要信息技術來支持
中學地理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單就地圖而言就包含了靜態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等多種,一般地圖需要教師根據圖例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景觀圖需要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示意圖最好是動態顯示……這在教室難以做到或難以做得盡善盡美的內容,利用計算機則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計算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宏觀和微觀的限制,可以無限延伸學生的多種感官和思維,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動畫將地理教學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過程、分布、聯系等直接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且身臨其境,形象、直觀地感知和認識地理事物,從而掌握地理知識。這是傳統的掛圖、投影等電教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梢哉f,同別的學科相比較,地理學科更適合于計算機輔助教學。
二、多媒體教學適應了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需要
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類型包括聽覺式/語言型、視覺式/文字型、運動式/實際操作型和組合型。傳統教學形式下,聽、視覺型學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往往成為優秀生,而運動型學生卻常常被視為學習的“低能兒”、“后進生”。試想,一只聽覺敏銳到可以清晰聽到20公里以外的聲音的狐貍,能夠因為他不能飛翔而被稱為智力殘障嗎?在具體教育管理中我們常發現:許多“后進生”都擅長一項或兩項與文化知識無關的運動技能;許多學?!昂筮M生”進入技術學校學習后能成為技術尖兵……這說明他們不是智商差,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給他們適當的學習方式。計算機輔助教學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將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視,聽覺器官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高效獲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經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的,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感覺器官。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他還作了關于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證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教學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四、地理教與學方式的現狀
盡管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深化,地理學習的現狀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目前我校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機械記憶為主、以書本內容為主。這種陳舊的學習方式,大致分為:(1)被動接受型。地理教師、始終是地理講臺的“主宰”,課堂活動的90%時間是教師講解,而學生處于“你講我記”的境地,地理學習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策略實施過程,偏重于知識的積累而忽視能力、精神、方法、態度的培養。(2)模仿再現型。這種地理學習類型的主要任務是把學過的地理知識、技能再現和模仿,而不強調知識的遷移與靈活運用,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3)封閉讀書型。畫地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過分拘泥于課本知識,甚至對過時的事實材料有疑義的地理結論也“照單全收”,另外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操作性、實踐性知識的學習。
地理學習方式與地理課程改革的關系十分緊密。地理課程與教材直接影響學生的一理學習方式,如呈現學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識點”堆砌起來的地理教材,那么學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記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學生地理學習的方式也會制約地理課程的改革進展,如果學生舊的地理學習方式的“慣性”仍在起作用的話,那么再富有創意的教材還會被作為“背記”的課本來對待。為此,針對地理學習的這種現狀,決意實行新的教學方法,那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地理教學中來。
五、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構思
要真正實施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首先要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教學結構,創造新型教學結構。既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
5.1 數字化學習是實現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的核心。數字化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的學習資源,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5.1.1 數字化學習環境。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環境的基礎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化環境,其最基礎的是數字化的信息處理。這種學習環境經過數字化信息處理后具有信息顯示的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學習環境虛擬化的特征。
5.1.2 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數字化學習的關鍵,它包括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數據文件數據庫等等。
5.1.3 數字化學習方式。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不再是一味依賴于教師的講授與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的資源,師生之間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并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其數字化學習的三個要素中,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數字化學習的基礎,而數字化的學習方式是數字化的學習的關鍵。
5.2 利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地理情景,培養學生的觀察、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是實現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的關鍵。
5.2.1 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創設的學習情境,包括真實性情境、問題性情境和虛擬性情境。多樣的學習情境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
動性和興趣。從學習情境中,讓學生發現與總結出探究性的學習問題,成為學習任務完成的關鍵。
5.2.2 提供立體化的學習資源。網絡教室學習環境必須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支持,也就是日前所指的立體化教材,它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圖像以外,教師設計一些與學習主題有關的媒體資源和相關網站學習資料。
5.2.3 合理選擇與利用學習資源。我們知道,網絡資源有共享特性,學習資源豐富多彩。由于學生存在著對學習資源和知識信息的選取、加工、處理能力較差,加上Internet網站上新鮮的、多樣化的資源對學生吸引力很大,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對媒體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資源的合理選擇與利用至關重要。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站的檢索功能進行學習資源的索取與收集,成為學習任務完成和學習目標實現的關鍵之處。
5.2.4 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
5.3 充分體現雙主,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實現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的根本。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還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的“學”,往往易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點,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既要做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既注重教師的教,又注重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即“雙主”教學模式:“主導――主體”教學模式。
六、信息技術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開展
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依靠兩種媒體,一個就是教師的語言,一個就是教科書,我們講傳承知識,任何教學都不可能離開傳承知識或者知識的掌握這么一個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靠講授,老師的語言是傳播信息的一個主要途徑,另外就是依靠教科書,教科書在文本當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靜止的圖象。如果沒有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呈現只能局限在這里。信息技術出來以后,就從這兩種媒體擴大到超文本和網絡環境聲、像、圖文綜合的動態資料的集成,而恰恰因為他有超文本的特點,學生可以隨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點加以學習。教科書是一種線性結構,但是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內容的集成不是線性結構,你可以從任何的角度切入,這個就使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對于不同課程內容,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地理課的學習中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6.1 分析地理教材,哪些章節適合利用信息技術,以及用怎樣的信息技術去表現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并挑選典型節次進行實驗研究。
6.2 分工協作,課題組老師分別設計、制作課件、試講,集體評課后修改、再試講,并在學校舉行公開課,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過以上實驗、研究,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看不清、聽不見、摸不著,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現象,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組合,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利用多種感官分析器進行學習。例如,課件中將遙遠的天體、星系如火星、哈雷彗星拉近到學生的眼前;將課本上靜態的地理事物動態地表現出來,如太陽系、銀河系等;過去發生的事件,如宇宙大爆炸等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模擬、再現。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組合,能真正實現視聽的完美結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加大課堂容量,增加信息量,使學生有時間去自主分析各種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
七、課題研究的啟示和方向
關鍵詞:大慶油田;松散地層;取芯工藝
中圖分類號:TE32 文獻標識碼:A
1 大慶松散底層取芯情況
2010年大慶油田應用全封閉式取芯工具,在松散地層鉆取芯井2口,平均收獲率為93%。每口井取芯時間比往年減少了1.5天,共計節約成本100余萬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慶松散地層取芯的工藝流程,為日后的取芯工作積累了經驗。這兩口井所在區域取芯段地層巖芯易碎,成柱性差,采用常規的取芯工具和傳統的自鎖式割芯方式經常出現擼芯、掉芯事故,由于頻繁的掉芯致使這兩口井取芯段巖芯大段的丟失,高21-66-118井全井收獲率為93.12%,高21-68-112井全井收獲率為92.76%。影響了錄井資料的完整性。為了提高松散地層的取芯收獲率,必須根據大慶松散地層的地質特點,分析和研究影響松散地層取芯收獲率的各個因素,從循環、樹芯、進芯和割芯等取芯的各個環節逐一加以攻關和解決,使用新的松散地層取芯工具,來進一步提高松散地層取芯收獲率。
2 取芯工藝簡況
以全封閉式取芯工具結構圖為例,下鉆接近井底時,開泵循環,沖洗內筒和井底,循環時泥漿泵排量根據地層實際情況來控制,一般不超過20L/s,待井底沖洗干凈后,卸開放鉆桿,向鉆桿內投一鋼球(31.75mm),泵送入球座上封堵內筒,改變循環通道,使鉆井液經分流接頭、內外筒環空、鉆頭水眼進入井眼環空。啟動轉盤緩慢下放鉆具,小鉆壓樹芯,待巖芯進入內筒后,適當增大鉆壓進行取芯鉆進,鉆壓的大小根據巖性情況來確定。取芯鉆進結束后,提高排量,約32L/s,滑套在鉆井液沖擊力作用下壓縮彈簧下行到位。此時滑套的環槽與滑塊相對,六方桿上提,給滑塊徑向推力,使滑塊內縮,六方桿、六方套脫開。六方桿下端面上行到滑塊之上后,停泵,滑套所受鉆井液沖力解除,并在彈簧彈力作用下上行,將滑塊徑向推出。鉆具下壓,壓力通過滑塊傳到懸掛接頭,剪斷銷釘,滑套下行,懸掛鎖塊進入滑套環槽,內外筒脫開,繼續下壓,壓力通過內筒作用在巖芯抓上,使巖芯抓沿鉆頭內腔錐面下行并插入巖芯。巖芯抓插入巖芯的過程中產生徑向的永久性形變(收口直徑為φ25mm),并將巖芯剪斷封堵在內筒中。
3 取芯施工中主要技術方案
3.1取芯鉆頭優選。原來使用的鋼體取芯鉆頭流道,使鉆井液直接與巖芯接觸,對巖芯的沖蝕作用,不利巖芯的完整,因此優選了胎體孕鑲金剛石取芯鉆頭,其切削面為錐形,水眼的方向朝井壁一側,避免泥漿直接沖刷巖芯柱表面。增加鉆頭外保徑長度,提高鉆進時平穩性,獲得均勻、連續的巖芯。該鉆頭工作平穩,鉆速均勻。
3.2 科學使用取芯密閉液。在取芯過程中,被鉆穿巖層圍壓被解除后,巖芯不能承受自身重量,非膠結的砂巖層,在取芯鉆頭喉部堆積、堵塞而不能及時順利地進入內筒,繼而被鉆井液沖蝕,不能得到目的層巖芯。泥巖層在鉆進和起鉆過程中,因巖芯與鉆井液接觸,吸水水化使巖芯變細,造成割芯時巖芯表面留下巖芯抓拉出的溝槽,發生擼芯,起鉆時丟芯現象。在施工中,將密閉液注滿內筒,將鉆井液與巖芯隔絕開來,避免鉆井液對巖芯的侵害,同時密閉液起到作用,減少摩擦,巖芯更易入筒。
3.3 割芯技術。經過對比電測與臨井的測井圖對比,大致確定層位的劃分。再根據試取的巖性變化,精準的確定油層砂巖的深度。我們認真與鉆井研究院取芯所的施工人員探討,結合取芯鉆進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割芯層位。保證了取芯工作順利完成。
3.4 優選取芯鉆進參數。在整個取芯過程中對鉆井液有很高的要求,要求鉆井液要有性、流變性、濾失性、固相含量等指標。特別對濾失性要求失水不能超過4個,保證鉆井液有很好的護壁能力。根據巖性的不同優選鉆井參數,在取芯鉆進中提高了機械鉆速。
4 異常事故的處理
4.1取芯鉆進時異常的處理。在取芯開始鉆進時需施加小鉆壓,目的是修正巖芯能順利進入取芯鉆頭及取芯筒中。有時在開始鉆進時會遇到較堅硬的巖層或比較疏松的巖層,如遇較硬巖層,小鉆壓鉆進速度較慢或無進尺,可適當加大鉆壓鉆進;如果是疏松巖層,有時會出現堵芯及磨芯現象,因而造成進尺較慢或無進尺,這時應正確判斷,及時停鉆,上提少許鉆具,重新探底鉆進,不可盲目加大鉆壓,以免造成情況復雜化。
4.2割芯割芯時異常的處理。懸重無變化或反應輕微 在一筒芯鉆完需要割芯時,會出現鉆具懸重無變化或反應較小的情況,這時應具體處理出現的情況。在上提一段距離懸重仍為鉆具原重量時,可能是鉆進中巖芯已經斷,可上提下放鉆具觀察懸重的變化;如果割芯時懸重反應較小并有反復,表明巖芯爪抓不牢巖芯出現打滑,可適當轉動轉盤一個角度重新上提鉆具,反復幾次直到觀察指重表靈敏針有較明顯變化。
4.3 無芯、少芯及掉芯的處理。起鉆后若發現少巖芯或無巖芯,表明巖芯掉井,這時需要打撈。下入不裝密閉頭并裝有新巖芯爪的取芯鉆頭,下到井下巖芯頭上0.5m左右處循環清洗魚頭,然后緩慢下放,如有遇阻可輕轉轉盤直到井底,鉆進一定長度,可根據落井巖芯長度和取芯內筒的長度確定,一般不超過0.5m,上提鉆具割芯后起鉆。
4.4出芯異常的處理。在取芯筒起至地面后,在出芯時遇阻卡時,可采用振擊取芯筒或從上部推動;如果在冬季出芯,更要抓緊時間,以免巖芯凝聚在取芯筒中,從而造成對取芯筒的破壞。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三維目標;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087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落實“雙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今天的教育是為服務于未來社會之必須”,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人”。因此,新課程改革必須立足于關注不斷變化的人,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而課程的目標也將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便是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之中。知識與技能是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進一步升華。這三個維度的辯證統一體現了人類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從實踐中發現、汲取知識,讓知識運用于實踐,還科學以本來面目。
然而,如何使三維目標有機統一于地理教學,成為擺在廣大地理教育者面前的一個課題?,F代化的教育手段,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過程為構建新型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前提和保證。本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地理課程教學三維目標,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能夠實現三維目標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有機統一。
一、構建的模式
該教學模式是以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客交互、建構學習的方法為指導建立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諸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的目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現為以下流程:
1. 確立目標
課時教學目標是總目標的具體化,也是進一步細化。因此,課時目標設計首先都應以學科總目標為依據加以全面考慮、貫徹。這就要通過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分析設計課時教學目標,因為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不同教學內容知識不同,培養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有所側重。其次,據地理學科特點。技能目標應當圍繞地理圖像和地理環境觀察、閱讀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以及基本的地圖使用方法和地理考察與調查方法。能力目標應當是圍繞地理圖像和地理環境的觀察力、想象能力、以形象思維為重點的思維能力。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來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重視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與社會交往能力。
2. 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創設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習者所有的感官和過去的經驗去探索與解決問題,而只有在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才具 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創設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識的多樣化情境,將為學習者的探索提供多條路徑,進入任一情境去學習,都能促進知識的遷移。適宜的、真實的、多樣化的情境,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條件。
3. 提出問題
在相應的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課堂提問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按照教學程序、課堂結構精心設計。所提問題應該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踏踏實實地步入知識的殿堂。
4. 合作學習
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解決。教師在發展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時應針對以下方面作一指導:
(1)確定學習內容表(即為完成與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清單)的能力。指導學生先登錄網絡教學系統和因特網,然后點擊“電子課本”,在其中的“課內讀物”中找到,并將該文本打開。
(2)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指導學生自由瀏覽鏈接的相關文本資料,了解與思考題有關的內容??梢栽诰W頁中設置搜索引擎(Google、sohu、yahoo等),拓展、優化信息資源。
(3)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網絡教學的交互性,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為在服務器支持下實現學生之間、師生間的在線交流,可在網頁中加設“版主的話”、“擂臺” 等欄目。學生在學習過程可以直接進入“創作論壇”(保存記錄)或“聊天室”(不保存記錄)切磋交流,也可在“雁過留聲”欄目中發帖留言,或是以電子郵件形式進行學生間和師生間的有線交流。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和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既體現了地理課堂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
5. 效果評價
在教學中,可設計相應的檢測反饋題,進行“在線檢測”,這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學生登錄后自主決定完成部分練習或全部練習并提交答案。教師可以借助管理系統分析學生答題的總體情況和個體差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為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使用“南方之星”軟件,以便于掌握學生學習進度,調節教學節奏,指導個別學生學習。
二、意義
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1. 有利于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網絡教學的根本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通過地理多媒體網絡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地理學習效率,達到手、眼、耳、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打好信息文化基礎,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 有利于實施《地理課程標準》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地理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地理活動中去,這是地理課程改革的六個基本理念之一。新的課程改革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認知的自我構建和個性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地理多媒體網絡教學通過網上交流、合作學習、資源共享,主動探究、自主構建,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 真正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3. 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網絡教學使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育平臺教學課件、教學內容等相關教學信息,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虛擬校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和同學、教師或教學專家進行討論。這種個別化、交互式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地理網絡教學,在構建主義理論指導下,創造性地發揮了網絡媒體的作用,有利于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難點, 克服傳統地理教學的局限,并真正落實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唐衛清等.信息網絡技術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馮文新.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 李臘元,李春林.計算機網絡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城市規劃;應用
Abstract: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ity planning business closely together, for the city to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Nowadays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in all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has been improved,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function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city planning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ity planning;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深入應用,信息化工程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顯,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鍵環節的城市信息化工程更是成為一項戰略工作。在整個城市的信息化工程中,城市規劃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又是重中之重,對城市規劃與管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統結合了地理空間分析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并引起各行業廣泛關注。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分析
GIS 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運用系統工程和信息科學的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以提供管理、決策等所需信息的技術系統。簡單的說,GIS是綜合處理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的一種技術系統,是以測繪測量為基礎,以數據庫作為數據儲存和使用的數據源,以計算機編程為平臺的全球空間分析即時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成為了獲取、存儲、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迅猛發展。
二、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
數據采集與編輯功能是指將各實體要素對應代碼坐標輸入計算機當中。
屬性數據比較規范,所以許多地理信息系統都采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除文件管理功能外,屬性數據庫管理模塊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用戶定義各類地物的屬性數據結構。
2.3 制圖功能
GIS的核心是一個地理數據庫。建立GIS首先是將地面上的實體圖形數據和描述它的屬性數據輸出到數據庫中并能編制用戶所需要的各種圖件。
2.4 空間數據庫的管理
有效數據采集和編輯后,形成了地理數據集。對此可以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來進行管理。
2.5 空間分析功能
通過空間查詢與空間分析得出決策結論,是GIS的出發點和歸宿。典型的空間分析有:
2.5.1 拓撲和疊加
通過特征疊加實現檢索、圖形剪裁、模型分析等功能。將存在共同特點的多邊形要素的數據文件進行疊置,根據多邊形邊界的交點來建立具有多重屬性特征的統計分析。
2.5.2 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分析是根據點、線、面的實體,自動創建其周圍一定寬度范圍的緩沖區多邊形,它是GIS重要的和基本的空間分析功能之一。
2.5.3 空間集合分析
是按照兩個邏輯子集給定的條件來進行邏輯運算。
2.5.4 地學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還提供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應用分析模塊可以應用于不同領域,根據每一模塊的特點來進行分析。
2.6 數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數字高程模型有三種主要的形式,包括格網 DEM、不規則三角網(TIN),以及由兩者混合組成的DEM。
三、城市規劃對信息處理的新要求
新時期,隨著觀念的轉變,社會的發展,城市規劃領域對規劃與管理信息的處理有了新要求。
3.1 類型數據處理的綜合性
城市規劃與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資源環境 社會經濟等多種類型的數據 這些數據在時相上是多相的 結構上是多層次的,性質上又有 空間定位 與 屬性 之分,既有以圖形為主的矢量數據,又有以遙感圖像為源的柵格數據,還有關系型統計數據,并且隨著城市社會的發展,數據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為復雜,這就要求對統計數據與現狀圖件進行綜合分析。
3.2 服務對象的多層次
現今,規劃與管理信息的使用對象,不僅有政府主管部門 專業部門和公眾的查詢需要,還有管理 評價分析和規劃預測的不同用戶的需求 由于服務對象的多層次性,這對規劃設計與管理信息處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3 時間上的現勢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必須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適用城市的加速發展 此外,由于彈性規劃 滾動規劃模式的倡導,規劃的制定與修編周期大大縮短 這些變化對規劃與管理信息提出了 逐日更新 的要求,以確保信息在時間上的良好現勢性。
3 4 空間上的精確性
由于現代規劃與規劃管理結合的更加緊密,規劃設計正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層層深入 互相銜接,最終必須落實到地上 這在空間上,要求提高規劃布局圖空間定位的精確性。
3 5 信息管理的規范化 智能化和可視化
從規劃編制到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包括現狀的和規劃的,而在規劃實施后又有了新的現狀數據 因而,規劃信息管理任務日趨繁重 如何將規劃數據規范化,并進行科學的組織與管理是現代城鄉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 同時,如何與辦公自動化實現一體化,并對信息產品進行可視化處理,以便用戶簡單 明了地進行使用,也將是未來城鄉規劃信息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主要應用
4.1 資源管理及配置(Resource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主要應用的領域包括農業、林業、礦藏等領域,解決各種資源分布、分級、統計、制圖等問題。解決更重能源及資源上的配置,保證資源合理和發揮最大效益。
4.2 城市規劃和管理(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間規劃是地理信息系統重要應用領域之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對城市規劃和管理具有深遠意義。主要是解決城市資源配置等諸多問題。
4.3 應急響應(Emergency Response)
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可以解決例如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員撤離路線、并配備相應的運輸和保障設施等問題。
4.4 地學研究與應用(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對地形地貌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經濟地理研究、空間決策支持、空間數據統計分析、制圖顯示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完成。
4.5 商業與市場(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業設施的建立充分考慮其市場潛力及諸多商業問題,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和數據庫功能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4.6 分布式地理信息應用(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機遇網絡時代的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儲和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4.7 城市規劃管理(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城市規劃建設的輔助設計、進行城市管理的輔助決策、規劃控制等工作。
4.8 國土及地籍管理(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GIS 利用現有的遙感數據,可以有效的對土地利用動態變化進行分析評估研究,包括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質的改變、地籍權屬關系變化、地塊輪廓的變化、等許多內容,都可以通過GIS來高效、高質量地完成這些工作。
4.9 生態、環境管理與模擬(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Modeling)
實現對區域生態規劃、環境現狀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削減分配的決策支持、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環境保護等設施的管理、環境規劃等。
4.10 基礎設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礎設施(電信、自來水、道路交通、天然氣管線、排污設施、電力設施等)廣泛分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且這些設施明顯具有地理參照特征,無論是進行管理、統計、匯總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4.11 選址分析(Site Selecting Analysis)
不同的區域地理環境有所不同,可以根據不同的特點,綜合考慮資源配置、市場的發展潛力、交通是否便利的條件、地貌地形特征、環境影響等因素,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選擇最佳位置,這也是GIS的一個典型應用領域,充分體現了GIS的對空間的分析功能。
4.12 網絡分析(Network System Analysis)
通過建立交通網絡、地下管線網絡等的計算機模型,使用GIS來研究交通流量、進行交通規則、處理地下管線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4.13 可視化應用(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數字地形模型為基礎,可以建立一定區域區域等三維可視化模型,實現多角度瀏覽。
五、結束語
總之,GIS 技術的發展,為社會諸多行業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目前 GIS 技術推廣到城GIS系統以處理和分析空間數據功能,為城市的規劃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并演繹出豐富多彩的系統應用冠能,滿足用戶的廣泛需求。
參考文獻
[1]宋小冬.葉嘉安.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龔健雅.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地理教育教育觀念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浙江省新課改對學生素質的要求,地理教育也要迅速的進步,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地理教育的現代化,這便是現代信息條件下,地理教育的發展方向。
地理與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需要地理知識與技能,因此現代的教學當中應體現地理是大家身邊的地理,以學生所見所聞為基礎,教學中密切貼近生活中的實際,這樣可以培養同學們對家鄉、祖國與世界的熱愛樹立全球意識和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崇高志向,如在講授人文地理當中關于日本的這一課時,給學生們介紹日本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特點,并且較客觀的介紹日本與中國關系的過去和現在,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情感。
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要讓更多人獲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駕御飛速增長的各種知識,只有“會學”了才能“學會”,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優化地理教學,不僅可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且解決了有限的教學時間與不斷加大的教學信息之間的主要矛盾。那么,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首先便是讓教師實現優化。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集影像、圖形、文字、動畫、聲效 于一體,圖文并茂,引人入勝,給學生營造一種主體的、全面的、動態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較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同學們對教材內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這也為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提供了空間。
如在講授降水類型時,對流雨的形成可通過Flas的形式展示出來,形象直觀的讓學生了解對流雨的形成過程與原因,改變了僅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也免去了復雜板畫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同時也使教學更具有直觀性。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觀念的改變是關鍵
教師在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上課的時候,全新的教學理念非常重要,教師觀念的更新可以通過教師再學習、教學反思、教師交流等得到提高;反之如果現代化條件下仍是舊觀念指導教學,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再花哨的課堂也不能反映現代地理教育的理念,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現代化設備的使用上,我們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和地理教學的特點,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板書、板圖和板畫,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生學習簡單的知識時,留一些空間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避免因知識的形象化,而忽視了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再對待簡單知識的學習時,運用復雜的設備,也會浪費師生的時間。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要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
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創設的學習情境,包括實際情境、問題情境和虛擬情境,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可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
如當我們學習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等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下載有關印度洋海嘯的影音材料,給同學們真實的情境,然后引導他們分析其成因,最后可以放映模擬板塊運動的課件,讓學生們自己歸納出這是由于印度板塊邊緣的巨大斷層發生移動,產生巨大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時,便產生極大的海水波動而引起的,這樣學生變成為發現和總結問題的主體,成為學習任務的關鍵。
我們的教學電腦中都應該有豐富的學習資源,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圖像以外,教師還要設計一些與學習有關的科普資料,如圖片、文字、動畫、音頻和視頻文件等,并且還要提供一些相關的媒體資源和網站地址,這樣便產生了多層次的學習資源,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供各自需求的學習資料。
網絡化教室具備網絡廣播功能、分組討論功能。如在講授《大氣環境保護》這一課時,事先把學生按本節課的三大內容“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分成三大組,每個大組可分成4~6個小組,每組學生自己分工,有的查資料、有的記錄、有的操作電腦,然后出現問題相互研究,共同討論,最終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不過提高的幅度可能會各不相同。這種分組協作討論改變了教學內容和教材形式,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已不限于傳統的教材,特別是教科書,學生可以從教學網絡上獲取大量的關于學習內容的信息。這種方法使教學內容既同教材知識有關,又大大超出了教材,加大了一節課的信息量,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技術層面與教學理念的有機融合
在地理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資料與地理教學的交融,如當我們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知識時,可以把近期火星大沖的有關影片放映給同學們,然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學好這方面的的知識,注意在這種討論下不宜過深,因為教師畢竟不是科學家。如在學習石油資源的分布時,正值美國向伊拉克開戰剛剛結束的時期,我們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二戰后石油價格的變化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經濟帶來影響的相關情況,學生自己動腦分析,不僅對當今國際形式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而且進一步認識到能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與生產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條件下地理教育的發展方向,即不斷滿足地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求,達到教學信息化,將教學信息融入到教育的每個環節中;未來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是財富,是資源。因此我們現代地理教育,應是全民的教育、終身教育。我們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占有知識、儲存知識,另一方面還應使他們學會對知識的選擇、判斷,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思想、掌握科學方法、探索科學規律、提高科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06。
讀2011年我國冬小麥收獲期分布示意圖,回答1~2題。
1. 為監控焚燒作物秸稈著火點的分布,應使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 GPS B. RS C. GIS D. GPRS
2. 2011年6 月 11日,焚燒作物秸稈的著火點較多的省份可能是( )
A. 閩 B. 贛 C. 吉 D. 豫
讀GPS手持機界面圖,回答3~4題。
3. 此時,持有GPS手持機的人員所在的地形區為( )
A. 江漢平原 B. 江淮平原
C. 華北平原 D. 江南丘陵
4. 此時,GPS手持機同時接收了多少顆衛星的信號( )
A. 3 B. 6 C. 10 D. 11
地理學中常用方格網法來研究各種問題。如圖甲中將某區域劃分為九個方格,數字“1”“2”“3”分別表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水域,則可通過這些數據來分析該區域的土地利用狀況。根據圖回答第5題。
甲 乙
5. 若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該區域海拔(m)如圖乙所示,則該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四川盆地 B. 長江下游
C. 東北平原 D. 黃河下游
下圖示意為某專題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圖層。據此完成6~7題。
6. 該專題研究可能是( )
A. 耕地分類和評價 B. 工業分布與交通的關系
C. 商業分布和規劃 D. 學校布局
7. 若利用該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深埋垃圾場的選址,在下列圖層中應增加( )
①大氣污染 ②區域規劃 ③造紙廠、印刷廠分布
④水文地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GIS技術對商業網點的選址具有明顯的作用。下表表示某城市三個行政區(Ⅰ、Ⅱ、Ⅲ區)人口數量、功能分區和地價分布圖。同一行政區內每一方格之間,若功能相同,人口數量相等;若功能不同,依商業、住宅、工業人口數量按3∶5∶2比例而定。讀圖完成8~9題。
人口數量
[Ⅰ區\&11萬\&Ⅱ\&18萬\&Ⅲ\&17萬\&]
功能分區
[商業\&商業\&商業\&住宅\&商業\&住宅\&住宅\&住宅\&工業\&工業\&住宅\&住宅\&工業\&工業\&工業\&住宅\&]
地價(10萬元)
[10\&11\&9\&8\&12\&9\&8\&9\&7\&4\&7\&9\&6\&5\&5\&8\&]
網格代碼
[11\&12\&13\&14\&21\&22\&23\&24\&31\&32\&33\&34\&41\&42\&43\&44\&]
8.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網格11、12、13、21的人口數量相同
B. 該城市最大風頻是西南風
C. 網格43的人口數量為2萬人
D. 該城市功能區齊全,等級較高
9. 某連鎖超市計劃在Ⅲ區設立一個分店,最佳地點的網格代碼為( )
A. 33 B. 34 C. 43 D. 44
疊圖分析是科學選址最常用的方法。結合下圖,完成第10題。
10. 疊圖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 RS B. GPS C. GIS D. 數字地球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1. 3S技術之間密切相連,它們都為數字地球提供了技術支撐。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3S技術的綜合應用
(1)圖中①②③④⑤⑥箭頭指向線分別表示3S技術的不同應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 和 ,表示“提供空間定位信息功能”的是 和 ,表示“反饋影像信息處理結果”的是 。
(2)圖中各個圓的重疊部分分別代表RS、GPS、GIS不同組合的綜合應用,其中重疊部分乙代表GIS與RS技術的組合,丙代表 技術的組合。在圖中所示的各個綜合應用中任選一種組合,并寫出應用實例。
(3)目前我國建設的“北斗”導航系統和各種地理信息系統都是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說“數字中國”對我國國土整治的意義。
1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同植物由于組織結構不同、生長季節和條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譜特征、形態特征和環境特征,這些特征在遙感影像中都可以表現出來。
材料二 下圖為根據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繪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區植被的垂直分布圖。
(1)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植被分布進行調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 ,并由此區分 。
(2)利用遙感技術對農作物分布進行調查的突出優點是什么?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現狀;需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紀是信息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力競爭,利用信息化手段培養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1]。因此,建設一支適應時展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師的積極有效參與,才能夠將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標內化為課堂上的教學實踐活動[2]。因此,我國于2013年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過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為依據,探討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和培訓需求,以使新一輪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數教師比較缺乏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阻礙了學校乃至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為此,筆者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主要從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及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和培訓需求,希望在新一輪的信息技術提升培訓中,切實提升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2.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所用問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基礎上,參考大量文獻后編制的。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教師個人基本情況、學?;厩闆r、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與培訓需求,最后是一道開放題“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對前面調查內容的補充。
3.問卷的實施
筆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對洛陽市和開封市的城市中學地理教師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問卷112份,問卷有效率為94.92%。
二、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1.對多媒體教學常用設備操作比較熟練,需求度較低
由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對多媒體計算機、電子白板、投影儀、幻燈機、觸控電視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六種常見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現狀方面,操作較為熟練的是多媒體計算機、電子白板和投影儀,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而在所列多媒體設備的培訓需求方面,排在前兩位的是交互式電子白板和觸控電視,需求度分別是32.61%、26.52%。
2.檢索獲取數字教育資源的能力較強,對優秀數字資源的需求也較高
據調查可知,經常下載地理數字教育資源的教師比例最高,達到了60.71%;想嘗試但不會和從不使用數字教育資源的地理教師僅有10人??煽闯觯蠖鄶档乩斫處熅哂兄鲃舆\用信息技術的意識,也具備搜索和下載地理教育資源的能力。但現有網絡資源存在商業化較強、共享度較低的問題影響了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因此,高達97.33%的中學地理教師希望在信息技術培訓中了解一些獲取優秀地理數字教育資源的途徑和方法,以幫助其提升運用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地理教學的能力。
3.教學通用軟件的掌握狀況不太樂觀,但其需求度較高
問卷主要調查了文檔處理、動畫制作、音頻與視頻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六種通用軟件的掌握情況。統計結果表明,地理教師普遍對文檔處理顯示軟件(如PPT、Word)操作較為熟練,比例高達91.87%,而對其余軟件使用現狀并不樂觀,尤其是多媒體課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動畫制作軟件,一半以上的教師幾乎不會使用。
關于地理教師對上述軟件的培訓需求情況,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動畫制作、音視頻編輯、圖片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以及文檔處理顯示軟件。此外,在訪談過程中,地理教師認為,他們目前對Word文檔的操作水平能滿足其教學需求,無需加強培訓,而對于信息化教學使用最多的PPT,他們希望能進行較深程度的培訓,如插入動畫、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質量課件的能力。
4.地理學科專用軟件的掌握狀況很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如圖1教師常用地理教學軟件的情況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學科專用軟件是谷歌地圖,應用頻率達到了30.42%。谷歌地圖因簡單易學、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師的青睞,因此,在教學中使用得較多。其次是Word(繪圖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繪圖功能)。而在地理教學中使用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僅為9.16%。從整體來看,地理教師對地理學科軟件的應用現狀很不樂觀,缺乏主動使用地理學科軟件的意識?!D1 教師常用地理教學軟件的情況調查
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91.96%的地理教師希望信息技術培訓能夠提高其操作地理學科專用軟件的能力。而少數地理教師選擇不需要培訓地理學科專用教學軟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學校教學條件的制約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影響。
5.簡易多媒體環境下地理教師教學能力較強,需求度也較高
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地理教師認為,他們能夠在簡易多媒體環境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僅有部分教師認為其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信息化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方面。但由進一步調查得知,高達91.96%的地理教師仍然希望自己進一步提升簡易多媒體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能力。
6.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中的教學能力較差,但需求度較高
調查得知,在教學中能較熟練操作交互式電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師所占比例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師不能熟練地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師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數地理教師不能熟練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內置資源與地理學科軟件。而教育信息化越來越重視交互式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運用,大多數地理教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高達90.17%的地理教師希望加強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相關培訓。
7.教學各環節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對地理教師在各教學環節使用信息技術情況的調查發現,被調查的所有地理教師都有在教學各環節使用過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其中,課件制作和課堂講授環節使用信息技術頻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別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較少的教學環節是教學評價與反思。經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對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課堂講授、總結與復習、教學評價以及學生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培訓需求層次不一,其中,對信息技術支持課堂講授的需求度最高,達到了96.43%。
8.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狀況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調查數據顯示,61.61%的地理教師不了解“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的概念和功能,僅有10.71%的教師對其比較了解,從整體來看,大部分地理教師不具備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有關培訓需求的調查中,82.14%的地理教師希望通過培訓提升自己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能力,但由于學校不具備相關教學條件和多數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他們僅想對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許了解。
9.數字化環境下構建新型教學活動的現狀不太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數字化環境主要指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從調查的數據可看出,地理教師在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現狀很不樂觀,63%以上的地理教師沒有組織過相關的教學活動。又經分析可知,地理教師對在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活動的需求度均較高,所占比例分別為81.25%、77.68%。
10.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教師工作坊和網絡研修社區是支持教師進行學習、研討、交流等活動的網絡平臺,保障了教師開展常態化研修。調查可知,完全不了解兩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師有86人,占總人數的76.79%,而對其了解的地理教師僅占總人數的7.14%,可看出,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新途徑并沒有引起大多數教師的關注。統計發現,地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需求較高,83.03%的地理教師認為需要加強這方面的信息技術培訓。
三、調查結論與反思
在上述具體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城市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狀和對信息技術培訓的需求,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從整體來看,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知識現狀不太樂觀
對調查數據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師信息技術知識比較匱乏,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尤其是應用地理學科軟件進行地理教學的能力、教學通用軟件的熟練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等方面。
2.地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方面需求較高
總結與分析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知識需求情況發現,信息技術知識需求度排在前兩位的是優秀地理數字教育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而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較低,如:網絡學習空間、數字化環境下新型教學活動的構建等。
3.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師工作坊和網絡研修社區是目前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而大部分地理教師對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參與。這表明教師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認識,教師常態化的專業發展手段仍停留在了傳統的繼續教育方式上。
教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執行者,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培訓機構需堅持以受訓教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為導向,分析不同學科教師的不同學習需求,才能使培訓達到預期目標[4][5]。關于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研究還需要系統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和培訓需求,進而構建適合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內容體系,切實提高信息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見[Z].教師廳[2013]13號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3] World Bank.ICT in 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R].Washington, DC: info Dev/World Bank,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