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

第1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癥。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體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據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氣道發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每年均有發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為起病急、病程短、病勢輕、預后好和散在發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則為發病率高、傳播范圈廣、易引起暴發流行或大流行,對老年人和有基礎心肺疾病患者威脅較大,常可導致死亡,需引起極大的重視。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護理 治療要點 1.普通型感冒的治療原則 (1)對癥治療 目前對普通感冒癥狀輕者主張非藥物治療,一般需指導病人多飲水、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癥狀較重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等癥狀者,尤其是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可酌情給予解熱鎮痛藥物治療。有咳嗽癥狀者應口服化痰藥,一般不主張鎮咳治療,如因咳嗽而影響休息時,可適當應用。有咽痛者,可應用霧化吸入或口含潤喉類含片。 (2)對因治療 可針對病毒感染應用抗病毒類藥物治療,如利巴韋林、嗎啉胍等。一般如無合并細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藥對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藍根沖劑、清熱感冒沖劑等。 2.流行性感冒治療原則 流行性感冒應采取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的基本原則,以限制感染擴散。具體措施有三個方面:一是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即應在起病的1~2天內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藥物,如金剛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剛乙胺和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的藥物;二是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并發癥,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應特別注意,密切觀察并發癥,并注意休息、營養支持等;三是合理應用對癥治療藥物,如退熱、止咳、化痰、緩慢鼻黏膜充血等藥物治療,但兒童和青少年應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楊酸類藥物,以防止不良反應出現。 護理 1.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健康史和發病史,是否有受涼感冒史。對流行性感冒者,應詳細詢問病人及家屬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進展。 (2)病情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并密切注意進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適感、發熱、咳嗽、咳痰、疼痛、水電解質失衡等。尤其注意對發熱病人的體溫、持續時間、伴隨癥狀以及用藥情況需進行詳細評估。 (3)健康行為與心理狀態評估 重點了解病人對流行性感冒預防知識與健康行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問題,如焦慮、緊張等。 2.護理診斷 根據病人問題可提出如下護理診斷。 ①舒適狀態改變:與咽痛、發熱有關;②清理呼吸道低效:與老年體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關;③焦慮:與影響正常生活質量有關;④有水電解質平衡障礙的危險:與病人發熱或失汗過多有關。 3.護理目標 (1)保持呼吸道通暢。 (2)保持舒適狀態。 (3)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4)解除焦慮。 4.護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離,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每天3次,盡量減少外出。 (2)做好對癥護理,督促病人多飲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注意保暖,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咽痛、聲音嘶啞、痰多黏稠時給予霧化吸入,有痰及時咳出,防止痰液淤積。 (3)防止并發癥。如聽力減退、外耳道流膿或頭痛加重、膿涕、鼻竇有壓痛等,應警惕中耳炎和鼻竇炎。發現有關癥狀應給予高度重視,以防延衰治療轉為慢性疾病。 (4)感冒癥狀消退后,進行體育功能鍛煉。吸煙者應忌煙,隨季節變換承時調整衣著,適時注射流感疫苗,注意營養攝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護理,解除焦慮情緒。癥狀明顯時注意臥床休息。 (6)預防心肌炎發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導致病毒性心肌炎,兒童多見,應加強護理,做好預防。 ①注意休息 以減輕心臟負荷,改善主肌代謝及心臟功能,促進心肌修復。 ②注意合理飲食 避免暴飲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過于肥膩的食物,預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臟負擔,但要保證進食質量。 ③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心肌損害較重者表現為心律失常、早搏、傳導阻滯者,注意經常評估生命體征、面色神志的變化,對有胸部不適、心悸、腹痛等癥狀的病人應警惕。 ④對有上述癥狀者要及時檢查心電圖和心肌酶譜,并注意其動態變化。 ⑤注意藥物護理 控制輸液速度和液體入量

[1] [2] 

,以免增加心臟負擔,輸液時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圍。輸入營養心肌藥物時,會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護理。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呼吸道傳染病,由于發病時癥狀較輕常易忽視。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強對疾病的預防和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強社區居民的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廣泛開展預防疾病的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識。 ()講解藥物預防和接種疫苗的重要意義,指導正確使用流感疫苗。 ()強調遵醫囑用藥及用藥注意事項;介紹多飲水和物理降溫的意義;指導正確使用霧化吸入藥。 ()指導病人發病期間合理休息,疾病恢復后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個體抗病能力。 參 考 文 獻 孫玉琴,程潔瓊;布洛芬混懸液用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研究;年期 文章屋在線:wzk.co

    

第2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1976年美國的“新澤西事件”中,大約500人感染了豬流感H1N1亞型病毒,該病毒與當時豬體內分離的病毒相同,首次證實了在自然條件下,豬流感病毒可由豬傳染給人。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國等先后發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為A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該毒株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人類普遍易感。我國H1N1流感隨著天氣轉冷,疫情呈上升趨勢。筆者在北京兒童醫院PICU進修期間,參與了17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兒的治療與護理,其中2例死亡,1例放棄治療,其余均經過救治平穩后轉普通隔離病房治愈出院,現總結護理體會如下,與大家一起分享。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7例患兒,發病年齡為1個月~10歲,平均5.2歲;男14例,女3例,除1例以哮喘、1例以病毒性腦炎入院外,其余均以發熱、咳嗽、流涕等流感樣癥狀入院。均通過取咽拭子為甲型H1 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PCR)確診1.2治療(1)抗病病藥物:首選奧司他韋(達菲).體重小于15 kg 者30 mg,3次/d;15-23 kg 者45 mg,2次/d;24~40 kg 者60 mg,2次/d;體重大于40kg者75 mg,2次/d。危重患兒劑量加倍。(2)人血丙種球蛋白:可以短時間抑制過度炎癥反應,有利于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400~1000 mg?kg-1?d-1,連川2~5d。(3)氧療和呼吸支持:有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患兒,及早行無創或有創機械通氣,可以防止缺氧加重對機體各臟器的損害。(4)特異血漿:200 ml/袋,用量50 200 ml/次。

2 護理

2.1 隔離患兒住隔離病房,保持病室清潔通風,調節室溫于20~24℃,濕度50%~60%、物體表面用含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空氣消毒用空氣清菌片消毒2次/d;患兒用的體溫計、聽診器、血壓計專人使用,使用后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兒更換的衣物、奶瓶、藥杯等用后用含氯消毒液1000 mg/L浸泡;病房內醫療垃圾用黃色雙層垃圾袋包裹,生活垃圾用黑色雙層垃圾袋包裹,袋口封閉,專人負責管理;醫務人員入病房穿隔離衣,戴N95口罩,接觸病人時戴手套,接觸病人后消毒雙手。

2.2 高熱的護理38.5℃以下,給以多飲水、溫濕敷、冰袋等物理降溫。38.5℃及以上可給以藥物降溫,口服或靜脈給藥。每小時測體溫,直至體溫正常。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3 飲食護理 清醒的嬰幼兒給以配方奶喂養,年齡大的患兒給以易消化、蛋白質豐富、維生素充足的清淡飲食。昏迷患兒給以鼻飼喂養,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鼻飼的速度。

2.4 血管通路的護理至少要建立兩條通路,盡量建在四肢,便于搶救。在輸注多巴氨、咪達唑侖、嗎啡等藥物時要注意有無外滲,如有外滲,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釋后外敷。如輸營養液要建立深靜脈通路,如股靜脈或頸靜脈;測有創動脈血壓時,嚴禁動脈給藥,用含5U肝素的NS持續正壓滴入,觀察周圍皮膚顏色有無異常。

2.5 口腔護理清醒大患兒每日用0.9%的生理鹽水漱口2次/d,小的嬰幼兒和昏迷患兒每日用0.9%的生理鹽水棉球做口腔護理2次/d;上機的患兒每日用0.9%的生理鹽水沖洗口腔。

2.6 氣道的護理機械通氣的患兒,首先要保證足夠的濕化,濕化液體為滅菌蒸餾用水,溫度應保持在32~35qc,吸入氣體濕度達到60%~70%:及時傾倒冷凝管里的冷凝水;吸痰要注意無菌操作,吸痰管的外徑要小于氣管插管內徑的1/2。

2.7觀察藥物反應達菲主要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飯后服用可減輕癥狀,該藥還可引起皮疹,應密切觀察。

第3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  甲型h1n1;流感患者; 心理反應;護理干預

2009年3月在墨西哥爆發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在全球逐漸擴散蔓延,我國于2009年5月確診首例輸入性甲流病例[1],新疆于2009年9月確診首例甲流病例以后迅速向全區各地州蔓延。我州于2009年10月22日確診首例甲流病例以后在全州開始擴散,我院的青達拉醫院是我州傳染病應急醫療救治基地和一級應急醫療救治的醫院,在護理甲流患者時,發現其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反應,針對此問題,設計了調查問卷表,根據回收的問卷表所顯示的不同心理反應和問題,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干預,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和護理。現將我們的調查和采取的護理干預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22日—12月23日共收治了甲流患者35例,其中危重癥4例,重癥10例。治愈32例,轉上級醫院3例,我院無住院死亡病例,本組患者均無甲流疫苗接種史。

1.2 對象

由自治州疾控中心經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者即為確診病例,重癥、危重癥患者根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指南(2009年第三版)》診斷標準。

2 方法

2.1 人員組成

成立甲流患者調查問卷發放小組,由各護理小組的組長組成。

2.2 職責

設定調查問卷的形式,制定調查問卷的內容,指導和處理調查問卷發放中的問題。

2.3 調查問卷的內容

包括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反應和對甲流認知共有9個項目。

3 結果

在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后,由各護理小組的組長發放問卷,患者自行填寫,對幼兒和兒童由家長填寫,共發放調查問卷表35份,收回35份,有效率為100%。調查問卷結果見表1和表2。表1 甲流患者不同心理反應的情況表2 甲流患者對甲流的認知掌握情況

4 護理干預

(1)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反應和心理需要,充當患者的咨詢人。有研究表明,護患關系是一個關愛的過程,涉及價值觀、目的、知識、義務和行動[2]。心理護理沒有統一的模式,護士應當根據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心理狀態,針對不同的個體,了解影響護患溝通的主要原因,讓患者接受和信任自己,順利進入咨詢人的角色。同時還應該準確地把握患者的心理轉變過程,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在患者最需要關心幫助的問題上給予正確有效的護理[3]。(2)加強護患溝通,為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由于甲流剛開始流行時,人們對甲流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人們普遍的心理反應是恐懼和驚慌,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和家屬大多數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表1中可以看出,為了幫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如對于一些不良情緒,需要醫護人員的同情和理解,待各種不良情緒穩定后,護理人員應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疏導,如向其講解甲流相關知識:傳染源、傳播途徑、疾病的轉歸等,使其能對所患的疾病有一定的認知,從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反應,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3)人性化護理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因傳染病醫院離市區較遠,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和飲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所以醫護人員想方設法為患者解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幫助病人購生活必需品、解決一日三餐等;同時,通過醫護人員為患者和陪護人員提供一次性口罩。我們真誠,細致,貼心的服務拉近了護患和醫患的關系,使其的心理和生理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狀態。總之,收治甲流患者是一個新的、繁重的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應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狀態,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甲流h1n1流感醫院感染控制技術指南(試行),2009.

第4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體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工作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嬰幼兒中發生率更高,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見的病原體[1]。其他呼吸道病毒,如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人鼻病毒(HRV)也是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病原。本研究就2014年12月~2015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毒檢測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冬季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流行特點,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2月~2015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診患兒364例,經咽拭子7項病毒測定陽性者128例。其中,男78例,女50例。年齡28d~14歲。診斷標準依據《實用兒科學》(第八版)。

1.2試劑盒 試劑盒為D3 Ultra DFA Respiratory Virus Screening&ID Kit(DIAGNOSTIC HYBRIDS,Inc.USA),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病毒的檢測 ①就診當天由專科護士采集鼻咽分泌物(用植絨拭子從鼻、喉嚨和鼻咽部提取分泌物)。完成7種病毒檢測:腺病毒(ADV)、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1(PIV1)、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②病毒病原學分析:樣本懸液于2000r/min離心10min,收集細胞做細胞涂片,采用直接免疫熒光測定法檢測呼吸道7種常見病毒:流感病毒A、B型(Flu A、FluB),腺病毒(ADV),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 1、P1V 2、PIV 3)。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病毒檢測結果:從364例患兒的鼻咽分泌物標本中,檢出有關病毒陽性128例,總陽性率為35.2%。其中單項病毒感染122例,占95.3%;,2項混合感染6例,百分比為4.7%。男78例,女50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兒童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其在門診的就診患兒中戰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其中病毒為主要感染源。研究顯示[2],常見的兒童呼吸道感染7種常見的病毒的感染和發病呈現一定的區域性和年齡差別。而病毒的檢測是呼吸道感染診斷的重要方法,對于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中,患兒的男性和女性的檢出率之間無顯著差異,提示呼吸道的病毒感染與性別無關。以往研究中[3],我國上海、重慶都報道過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為RSV。本報道與其一致,提示本次研究冬季就診于我院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為RSV,其次為ADV。本研究中,有6例患兒存在兩種病毒的混合感染,提示不同病毒混合感染在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對臨床用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本研究中,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加強對嬰幼兒的護理,及時添加輔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衛生習慣,多曬太陽。室內要通風,經常在戶外活動,使機體耐寒及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增強,避免急性呼吸道及嚴重病變的發生。

參考文獻:

[1]Calvo C,Pozo F,Garcia-Garcia M L,et al.Detection of new respiratory viruses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with bronchiolitis:A three-year prospective study[J].Acta Paediatr,2010,99(6):883-887

[2]底建輝.兒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7):1893-1895.

第5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進入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僅2011年的冬春季我院就接診了流行性感冒病人139例,其中38-39℃者89例,39℃以上者42例,高熱病人占發熱病人的30.2%,因此,我們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謹防流行性感冒的發生。尤其是年老、體弱、嬰幼兒、慢性疾患和手術后的病人以及使用化療藥物治免疫力低下的人們。更應該注意在嚴冬來臨之季預防流行性感冒。對群居生活的人員如學生、工廠車間、辦公室人員、超市服務員等之人員集中的地方易造成流行。所以,對有相同類似癥狀的發熱、咽痛、頭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打噴嚏的患者,一定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早護理,防止流行性感冒造成大流行,同時也可及時預防其并發癥的發生。

1 要預防流行性感冒的發生,首先要認識流行性感冒。它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人類分三種病毒為甲、乙、丙型。其中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極強的變異性。乙型次之。病型較穩定,由于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易變異性,人群普遍對其缺乏免疫力。因此容易引起流行。

2 要預防流行性感冒的發生,還應該知道其傳染源,及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以及殺滅該病毒的方法。

2.1 傳染源,是流行性感冒患者,其次是隱形感染者,還有被感染的動物也可能為一種傳染源。

2.2 傳播途徑;是帶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少數也可經共用手帕、毛巾等間接接觸而感染。

2.3 易感人群;人群為普遍易感。

2.4 流行性感冒之所以易發于冬春季節與其病毒的特性有關。流行性感冒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即可使病毒滅活。溫室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周,-70℃以下或凍干后能長期存活。病毒對干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藥劑很敏感,極易殺死。對1醋酸也敏感,30分鐘熏蒸可殺滅。

3 流行性感冒的病毒侵襲目標是呼吸道粘膜,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會引起胃腸型流感。流行性感冒的潛伏期長短取決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一般為1-4天起病后患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渾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以及咳嗽等癥狀。在癥狀出現1-2天內。隨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增多,以后則迅速減少,無并發癥在3-4天就開始恢復,如有并發癥,則恢復期延長。流行性感冒的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發細菌性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并發癥多見于嬰幼兒、老人、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氣管炎和糖尿病)患者。由于流行性感冒易造成的繼發肺炎,繼發性肺炎是流行性感冒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所以我們發現流行性感冒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4 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有本質上的不同,流行性感冒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更大,因此我們要把它們區別開,應重視流行性感冒。

4.1 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的病原體不同:普通感冒是由上呼吸道自限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傳染性疾病,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較強的疾病。

4.2 感冒的癥狀不同:普通感冒是鼻塞、流涕、咳嗽、頭痛、乏力、發熱者少見,有的兒童可見發熱或高熱,并伴有咽痛、耳痛、眼痛、流淚,成人少見。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癥狀較普通感冒重,常以高熱起癥,呼吸道癥狀輕、全身癥狀重,體溫高達39-40℃,2-3天后熱退,呼吸道癥狀轉為明顯,有干咳、鼻塞、流涕加重,咳痰,痰中帶血絲,易繼發細菌感染,繼發細菌感染者痰轉為膿痰,部分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有少數病人會出現鼻出血、惡心、納差、便秘或腹瀉,面呈急性病容。

4.3 兩種感冒治療和護理也不相同:普通感冒的治療為對癥治療主要應用解熱鎮痛劑、抗病毒藥為利巴韋林等,中藥板藍根,四季抗病毒沖劑等。護理上以休息、多飲水為主,相對隔離,一般都可自愈。

流行性感冒的治療是對癥治療和抗病毒藥的早期應用相結合,可用奧司他韋(達菲)、扎那米韋,中藥可用蓮花清溫膠囊等。護理上要求單人間隔離,早發現,早就醫,早用藥,早休息,多飲水,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4.4 兩種感冒的并發癥不同:普通感冒的并發癥少見,但流行性感冒的并發癥多見,最常見的是肺炎、腸炎、偏桃體炎、心肌炎、心肺功能急性衰竭等,有報道流行性感冒可使心臟疾病惡化,在流行性感冒季節,死于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明顯增多,僅在美國每年就高達9萬。

5 流行性感冒臨床類型有四種

5.1 單純型為常見,病人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40℃,同時伴頭昏、頭痛、咳嗽,鼻粘膜、眼結膜、咽部粘膜充血,一般3-5天逐漸消退或減輕,熱退后全身乏力可持續1-2周。

5.2 肺炎型,病人高熱不退,咳嗽嚴重,咳痰咳帶血絲,呼吸急促,有濕性羅音,X光檢查可見散在絮狀陰影,病情可延長至3-4周,少數可導致死亡。

5.3 中樞神經型,高熱不退,中樞神經癥狀明顯,頭痛、頭昏、震顫、譫語,虛脫甚至昏迷,可出現腦膜刺激癥,如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頸項強直以及腦炎體癥,有意識障礙、抽風等病情危險,愈后差。

5.4 胃腸型,病人除全身中毒癥狀外,還有惡心、嘔吐、服瀉、服痛等胃腸道癥狀。

6 流行性感冒的預防

6.1 首先要注意保暖,冬天寒冷時人體抵抗力降低,容易受涼,人們又多在室內活動,門窗關閉導致空氣不流通,更容易病毒的傳播,再加上氣侯干懆,呼吸道粘膜抗病力減弱易發生或加重呼吸系統疾病,所以提醒人們要及時添加衣服,出門時戴口罩,室內要保持通風良好。

6.2 注意個人衛生,預防病從口入,勤洗手、洗澡,勤更換衣服,勤曬被褥。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患流行性感冒時應注意保持距離,在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注意不留長指甲,洗手要最好用流動水洗,不用別人的潔具,如毛巾、臉盆,牙杯等。

6.3 加強自身身體鍛煉,提告自身的免疫力。堅持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勞逸結合,不疲勞、不貪玩、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如跑步、打球、游泳等。

6.4 加強營養,膳食平衡,飲食宜清淡,并且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和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如新鮮的水果、疏菜,食用菌菇,羊肉,豆制品、乳制品,魚肉等,忌暴飲暴食,不酗酒,不吸煙,避免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飲食,兒童尤其要忌冷飲。鼓勵人們多飲水,多飲水可使口腔和鼻腔粘膜保持濕潤,更有效地發揮其清除病菌的功能。

6.5 加強預防接種,我國流行性感冒通常發生于12月或1月,一般持續時間為兩個月,鑒于此,目前是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簡稱流感疫苗)一年一度的最好時機,美國心臟病學年會上指出,注射流感疫苗和冬季留在暖和地方有助于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第6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4月在墨西哥和美國等北美洲國家暴發流行以來,在遠距離快速社會傳播的同時,在一些疫情較嚴重的地區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交叉感染現象。而導致疾病傳播的途徑除了空氣飛沫外,以手污染為主的接觸傳播,也是其傳播的重要方式。但手污染接觸傳播往往被忽視,并常常是個人防護失敗的重要原因。為更全面地認識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環節和科學嚴密地做好本病的感染防控工作,本文對甲型H1N1流感的經手污染接觸傳播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 甲型H1N1流感臨床癥狀及體征

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能引起人類出現流感樣癥狀,包括發熱、咳嗽、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但報告的臨床表現范圍很廣,包括無癥狀的感染到造成死亡的嚴重肺炎[1],病情可迅速進展,突然出現高熱及肺炎,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損傷,導致死亡。肺部體征常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聞及濕啰音或有肺部實變體征等[2]。

2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隱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過說話、咳嗽或打噴嚏等傳播到空氣中,此時易感者吸入后即受感染,同時流感病毒還可通過污染的食物或玩具接觸傳播,流感病毒在手上能存活30 h,健康人若與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場所接觸了患者觸摸過的物品,手容易受污染而會帶有流感病毒。傳播也可以通過直接皮膚接觸或間接接觸呼吸系統分泌物(觸摸被污染的表面后再觸摸眼睛,鼻或口)而發生。一個人可以在病癥出現前2天至病癥出現后5天播散流感病毒,兒童感染者可以在10天或以上的時間播散病毒。

3 與甲型H1N1流感相關的手部污染

3.1 患者的手部污染 頻繁咳嗽、咳痰等癥狀明顯的患者更易導致手的污染和周圍物品的污染。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噴嚏時用衛生紙遮掩口鼻,可以減少空氣和周圍環境的污染,但同時增加了手的污染。如果患者沒有進行及時的手衛生操作(正確洗手和快速手消毒),將導致其所接觸的物體表面的污染。患者的手污染將會間接導致與之接觸的人員的手污染。

3.2 醫務人員的手污染 醫務人員的手在對甲型H1N1流感患者提供醫療護理的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手部的污染。通常發生在如下環節:(1)常規診療護理,如咽喉部位的檢查,吸痰、呼吸道插管、聽診、注射操作等;(2)在醫療廢物的管理過程中,特別是處理分泌物及其容器時;(3)尸體的處理;(4)臨床標本的采集,特別是采集上呼吸道標本提供H1N1病毒的相關檢測,如鼻咽拭子/吸取物或者鼻腔沖洗液/吸取物的采集;(5)脫去防護用品的過程中再次污染。

4 保持手部衛生相應措施

手衛生意識的強化: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有脂質包膜的病毒,對一般的消毒方法均敏感,對熱敏感,在56 ℃時30 min可滅活[3],因此采取常規的消毒方法均可有效殺滅該病原體。根據WHO的推薦,快速手消毒可選用以下消毒劑:70%酒精、5%來蘇爾和10%漂白液。根據臨床實際使用的方便性,首選含酒精的快干型免洗手消毒配方[4~5]。

4.1 患者方面 經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噴嚏后,酒精制成的洗手液也有效;盡量避免用手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為病毒可以通過這些途徑進行傳播;咳嗽時使用紙巾遮蓋口鼻部,吐痰時用紙巾包裹,并在用后丟入垃圾桶;出現流感樣癥狀時使用高過濾性口罩。

4.2 醫務工作者 在診療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必須保持持續的手衛生警覺,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手部污染,一旦發生手污染,應盡快進行洗手或手消毒。所有負責對甲型H1N1流感病人進行醫療救治和護理服務的人員,在進入相應的領域和崗位工作之前,必須全員接受手衛生的培訓,掌握手衛生操作的基本要領及洗手的指征。一般情況下,在隔離病區工作期間,由于頻繁的手衛生需求,可優先選擇速干手消毒劑,在去污染要求更高時,應選擇洗手。在手部污染特別明顯的情況下,應在標準洗手的基礎上,再結合手消毒,如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時,要正確應用手套,減少手污染。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novel influ-enzaA(H1N1)[EB/OL].2009-05-04.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EB/OL].(2009-05-10)[2009-05-11].

3 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的通知.2009-05-08.

第7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二、流感如何預防?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傳染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預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三)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時佩戴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五)每天開窗通風數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六)在流感高發期,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不得已必須去時,最好戴口罩。

(七)在流感流行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也可減少感染的機會或減輕流感癥狀。衛生部制定了《中國流行性感冒疫苗預防接種指導意見》,已刊登在衛生部官方網站。

三、哪些人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費并自愿接種。但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有關規定組織的群體性接種或應急接種的疫苗由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一般來說,年齡在6個月以上,沒有接種禁忌者均可自愿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推薦接種:

1、60歲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3、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4、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

5、養老院、老年人護理中心、托幼機構的工作人員;

6、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特別是出租車司機,民航、鐵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員,商業及旅游服務的從業人員等;

7、經常出差或到國內外旅行的人員。

四、什么人不能接種流感疫苗?

懷孕3個月以上的孕婦應慎用流感疫苗。此外,以下人群禁止接種流感疫苗:

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

2、格林巴利綜合癥患者;

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

4、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五、流感疫苗有哪幾種,如何選擇?

目前在我國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種:全病毒滅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國產和進口產品均有銷售。每種疫苗均含有甲1亞型、甲3亞型和乙型3種流感滅活病毒或抗原組份。這三種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副作用相差不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病毒滅活疫苗對兒童副作用較大,12歲以下的兒童禁止接種此種疫苗。

六、何時接種流感疫苗為宜?效果如何?

1、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流感疫苗能更有效發揮疫苗的保護作用。我國推薦接種時間為每年9至11月份。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優勢株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種當年度的流感疫苗。我國屬北半球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初根據全球上個流行季節病毒的監測情況,推薦本年度北半球流感疫苗組份,由廠家組織疫苗生產。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05-2006年流感流行季節北半球疫苗成分包括:

甲/新喀里多尼亞/20/99(H1N1)類似株

甲/加利福尼亞/7/2004(H3N2)類似株

乙/上海/361/2002類似株

2、流感疫苗接種對于甲、乙型流感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但對禽流感沒有預防效果。

七、接種流感疫苗可能發生哪些副作用?

全病毒滅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的成分都沒有感染性,不會引起流感,但是接種疫苗后有可能發生與疫苗接種無關的偶合性呼吸道疾病。

局部反應:注射部位短暫的輕微疼痛、紅腫。

全身反應:接種后可能發生低熱、不適。一般只需對癥處理,不會影響疫苗效果。對雞蛋蛋白高度過敏者可發生急性超敏反應。

八、流感疫苗接種工作如何管理?

流感疫苗的預防接種應嚴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流感監測和預警信息,為預防、控制流感的暴發、流行,經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備案,可在本行政區域進行群體性預防接種。流感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可采取應急接種措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群體性接種或者應急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由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

第8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肺炎的病原體

肺炎的分類一般采用病理形態分類和病原體分類。

多年來沿用的病理形態分類是:大葉肺炎、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毛細支氣管炎。其中以支氣管肺炎更為多見。

病原體分類是指肺炎是由哪一種微生物引起的。導致肺炎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病毒,其他還有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病原體分類的優點是可根據不同的病原體采用針對性的有效藥物來進行治療。

細菌性肺炎的病原體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熱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桿菌、百日咳桿菌等。病毒性肺炎則主要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引起。

怎樣識別肺炎

肺炎起病可急驟,也可較緩慢。肺炎的一般癥狀是發熱、拒食、嘔吐、體溫多在38℃~39℃,也可達40℃;呼吸系統的癥狀是咳嗽、咽部有痰聲、呼吸急促;全身癥狀有嘔吐、腹瀉、心跳加快、面色蒼白等,嬰幼兒易發生驚厥。

在嬰幼兒時期,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病,也可表現程度不同的發熱、拒食、嘔吐、呼吸加快,體溫過高時也能發生驚厥。不過,家長如仔細觀察,還是不難識別肺炎的。

一、上呼吸道感染常有流涕、鼻塞、噴嚏、咽部充血、扁桃腺炎等表現,而肺炎無這些癥狀。

二、上呼吸道感染雖也可發熱,甚至發生高熱驚厥,但這是良性驚厥,時間很短,體溫下降后不會再發生驚厥,而肺炎患兒發生驚厥除了由于高熱外,還與缺鈣、大腦缺氧有關,驚厥的時間較長,驚厥可反復發生,還伴有嗜睡、煩躁等表現。

三、呼吸明顯加快(呼吸急促)是肺炎的主要表現。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呼吸急促是指:2個月嬰兒每分鐘呼吸≥60次;2~12個月≥50次;1~3歲≥40次。

由于呼吸急促,可出現呼氣時有聲、鼻翼扇動、皮膚青紫。

根據以上表現,肺炎是不難診斷的。在肺炎的早期,家長如不能自己作出判斷,要及時把患兒送到醫院,通過化驗白細胞、X光胸部拍片等檢查,可及早診斷肺炎。

肺炎的主要危害

肺炎是小兒的常見病,在住院患兒中,肺炎高居首位;也是嬰幼兒時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據北京兒童醫院的一份統計,肺炎占住院總死亡數的18.3%。年齡越小,病死率越高,尤其是新生兒和低體重兒。

肺炎的家庭護理

一、病情較輕的患兒可不必住院,故家庭護理至關重要。居室環境要安靜、整潔,對患兒耐心護理,使其精神愉快,并保持充分休息;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使空氣清新,并保持一定溫度(20℃左右)、濕度(相對濕度以60%為宜)。

二、飲食應維持足夠的熱量,在初起病時給以流質飲食如人乳、牛乳、米湯、菜水、果汁等,幼兒患者在病情好轉后,應給以粥、面等食物。此外,還可補充維生素C、A、D,復合維生素B等,并同時補充鈣劑。對病程較長者,要注意加強營養,防止發生營養不良。

肺炎的預防

為預防肺炎,應采取以下措施:

第9篇:兒童流感的治療與護理范文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環境中存在的各類細菌、病毒生長繁殖加快,而老鼠、蒼蠅、蚊子、蟑螂等也進入繁殖孳生高峰期,它們攜帶的各種病原體易污染水源、食物、環境。這是夏季傳染病流行的外因。而人類在夏天的身體消耗量也較之于其它季節大,抵抗力下降,這是夏季傳染病流行的內因。

本期策劃特針對夏季幾種常見傳染病的傳染源及其癥狀、預防對策展開介紹,旨在讓廣大讀者對傳染病知識有充分認識,能盡早防范,保持身體健康,讓充滿活力的身軀盡情沐浴在夏日的陽光下。

特邀執行:華平李曉

本文指導醫生:孫吉仁,碩士、主任醫師,四川大邑中康醫院副院長

開篇:H7N9的恐慌

事件源頭

浙江建德人洪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先后4次就醫,被醫生認為出問題的臟器分別是肝、膽和肺。2013年3月27日凌晨,他因多臟器功能衰竭去世。直至4月1日,葬禮的前一天,家屬才被告知,他死于一種叫H7N9的新型禽流感病毒。2013年3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在上海和安徽發現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為全球首次發現的新亞型流感病毒。

H7N9的前世今生

禽流感最早發生于1878年的意大利,當時意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被稱為“雞瘟”。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這種疾病被更名為“禽流感”。而它真正為世人矚目,是在1997年香港。當年8月,一名3歲男童因感染死亡,后檢測發現他感染的是H5N1病毒,在隨后幾個月中,共有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其后,該病一直在亞洲地區零星爆發。

2009年4月,全球發生“豬流感”(新甲型H1N1)。2012年3月,臺灣首度發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年9月廣東湛江再度發生。即使近年禽流感頻現,但依然讓醫護和防控人員有些慌神,因為,禽流感病毒會變異。1997年在香港“犯事”的H5N1病毒就是一種變異的禽流感新病毒。無獨有偶,今年現身于我國長三角地區的H7N9病毒,也是一個變異后的“新面孔”。

H5N1、H9N2、H7N7、H5N2、H7N9……看著這些編號,同樣是禽流感,卻是不同時期的變異。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種類型,禽流感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這種病毒具有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兩種表面抗原,H和N又可進一步細分,H可分為H1-H15,N可分為N1-N9。這就是禽流感病毒命名編號的出處。甲型流感病毒的亞型有145個,其中能引起人類流感的主要為H1-H3型,H1N1、H2N2、H3N2曾造成流感大流行。

發病癥狀:人感染H7N9禽流感潛伏期一般為7天。患者一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熱,咳嗽,少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表現為重癥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進展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縱膈氣腫、膿毒癥、休克、意識障礙及急性腎損傷等。

病原體:H7N9禽流感的病原體為禽流感病毒。目前尚不明確傳染源,推測可能為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傳播途徑主要經呼吸道,也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觸病毒也可被感染。現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

高發人群:2013年4月10日,中國官方明確在發病前一周內接觸過禽類者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從事禽類養殖、販運、銷售、宰殺、加工等人員。

日常防范和護理

保持手部清潔,并用正確方法洗手;盡可能減少與禽類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的接觸;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雞蛋時蛋殼應用流水清洗,應烹調加熱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雞蛋;加強室內空氣流通,每天1-2次開窗換氣半小時;避免手部接觸眼睛、鼻及口,打噴嚏或咳嗽時應遮掩口鼻,不隨地吐痰,如要吐痰應將分泌物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箱內;有呼吸道感染癥狀或發燒時,應戴上口罩,并盡早就醫。

延展篇:你—定要知道的夏季傳染病

呼吸道疾病

風疹

概況:

1941年,澳大利亞眼科醫生Gregg發現患先天性白內障的嬰兒,其母親多數在懷孕期間患過風疹,由此才引起人們對風疹的重視。以后的研究發現,婦女懷孕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可引起胎兒流產、死產,或嬰兒出生后發生嚴重損害多種器官、臨床表現各異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癥狀:潛伏期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為2-3周。出疹前1-2日,癥狀輕微或無明顯前驅期癥狀。可有低熱或中度發熱,伴頭痛、食欲減退、乏力、咳嗽、打噴嚏、流涕、咽痛和眼結膜充血等輕微上呼吸道炎癥;偶有嘔吐、腹瀉、鼻衄、齒齦腫脹等。

發熱第1-2天后出疹,皮疹最先出現于面頸部,24小時內布滿軀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無皮疹。皮疹為淡紅色細點狀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徑2-3mm,疹間皮膚正常。面部、四肢遠端皮疹較稀疏,部分融合后類似麻疹。軀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一般持續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熱、輕度上呼吸道炎癥,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以耳后和頸后淋巴結腫大最明顯。疹退時體溫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著,亦不脫屑。

病原體: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風疹病患者、無癥狀帶毒者和先天性風疹患者都是本病的傳染源。病原體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傳給旁人,或通過呼吸道飛沫散播傳染,人與人密切接觸也可傳染。

高發人群:凡未患過風疹、未接種過疫苗者對風疹普遍易感,感染后能獲得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多見于學齡前及學齡兒童。

水痘

概況:

水痘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冬春兩季多發,其傳染力強,接觸或飛沫均可傳染。易感兒發病率可達95%以上,學齡前兒童多見。按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典型水痘及不典型水痘兩種,后者又包括大皰型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兒水痘、成人水痘。每一年個別地區都有水痘爆發。比如2006年多哈亞運會期間,馬爾代夫男排因有一人患水痘,全隊被隔離,致使中華臺北隊不戰而勝。

癥狀:潛伏期為10-24天,以14-16天為多見。在前驅期,嬰幼兒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在出現低熱、全身不適的同時已有皮疹出現。年長兒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熱、頭痛、乏力、咽痛、咳嗽、惡心、食欲減退等癥狀,持續1-2天后才出現皮疹。

皮疹首先見于軀干和頭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為紅色斑疹,數小時后變為丘疹并發展成皰疹。皰疹為單房性,橢圓形,直徑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壁薄易破,疹液透明,后變渾濁,皰疹處常伴瘙癢。1-2天后皰疹從中心開始干枯、結痂,紅暈消失。一周左右痂皮脫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如有繼發感染,則成膿皰,結痂、脫痂時間將延長。

水痘皮疹是分批出現,故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見斑丘疹、水皰和結痂同時存在。后期出現的斑丘疹未發展成水皰即隱退。

病原體: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亦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用具傳播。

高發人群:本病傳染性極強,人群對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兒童接觸后90%發病,6個月以下嬰兒較少見。病后可獲持久免疫。

預防和護理

風疹流行期間,盡量不帶易感兒到公共場所,避免與風疹病兒接觸;當發現有患風疹的病兒時,應立即將其隔離,以免范圍擴大;防止搔抓損傷皮膚而引起感染;臥床休息,避免風寒侵襲;注意營養合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煎炸油膩食物;避免與可疑或確診為水痘的患者接觸;對接觸水痘皰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據情況分別采取洗、曬、燙、煮、燒消毒,且不與健康人共用,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定時開窗,房間通風時注意防止患者受涼;接種疫苗。

腸道疾病

諾瓦克病毒感染性腹瀉

概況:

又稱諾瓦克病毒,196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鎮一起腹瀉爆發流行的患者糞便中發現并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日本各地爆發疫情,并迅速蔓延,日本各地小兒科醫療機構上報的此項發病患者人數達6.5萬,發病率超過了有相關數字統計25年來的歷年最高紀錄。2007年1月,我國廣東地區也因諾瓦克病毒感染而導致各大醫院門診量激增。2007年1月1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公眾提高健康保護意識,慎吃海鮮及生冷食物,避免不潔凈的接觸,謹防感染諾瓦克病毒性胃腸炎。2007年1月15日,衛生部下發《諾瓦克病毒感染性腹瀉防治方案(試行)》,說明了防控工作在我國已經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癥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又稱病毒性胃腸炎,是由不同腸道內病毒感染引起,以嘔吐、腹瀉、水樣便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急性腸道傳染病,還可伴有發熱、畏寒、不思飲食、腹痛等中毒癥狀。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經對癥治療或不治療,也可痊愈。

病原體:多種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腸腺病毒、星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都可導致病毒性腹瀉的發生。

高發人群:感染病毒的不同,而使該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如輪狀病毒易感染6個月的嬰兒和2歲的幼兒,諾瓦克病毒易感染成人和大齡兒童,腸腺病毒則易感染2歲以下幼兒。被感染的人和動物是病毒感染性腹瀉的傳染源,主要以糞便污染經口或人與人接觸感染為主,人群普遍易感。

傷寒

概況:

我國為傷寒病的多發區,1986年前每年發病率仍在10/10萬以上,但以后逐年下降,僅有發生局部的爆發流行。如江蘇、浙江、湖北、湖南、貴州等地均有爆發流行事例,多以水型為主,食物型爆發亦有發生。一般地傷寒沙門菌占首位(96.25%),乙型副傷寒占2%,甲型副傷寒占1%,丙型副傷寒占0.4%。江蘇省是我國傷寒高發區之一。

癥狀:潛伏期約7-14天,起病緩慢,早期出現發熱可伴有畏寒,體溫逐漸上升可達39-40℃,并伴有疲乏、頭痛、干咳、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癥狀。在病程第2-3周,患者出現持續高熱,神經系統中毒癥狀如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耳鳴、重聽或聽力下降,意識模糊、躁動不安等,兒童可出現抽搐,右下腹或全腹痛,腹瀉或便秘等表現,在胸腹及肩背部出現按壓褪色的淡紅色小斑丘疹。病程持續第4-5周,患者體溫逐漸下降,神經、消化系統癥狀減輕直至消失。

病原體:傷寒是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人是傷寒桿菌的唯一宿主,被病人或病菌攜帶者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是主要的傳染源,可導致傷寒的流行。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觸及蒼蠅、蟑螂也可引起發病。

高發人群:未患過傷寒和未接種傷寒菌苗的個體,都是易感人群,以學齡期兒童和青年多發。夏秋是該病的高發季節。

預防和護理

接種疫苗,減少嬰兒罹患輪狀病毒性腹瀉的幾率。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潔、變質和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或削皮,飯前便后洗手。出現腹瀉、發熱等癥狀后,應及時就診,以免加重病情或傳染他人。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明顯不適或持續性發熱者,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治療,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接受正規的治療。傷寒患者經治療癥狀消失,尿、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蚊媒傳染疾病

登革熱

概況: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并據癥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并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島。此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2002年,香港爆發本地登革熱疫情,2010年,又爆發多宗本地登革熱疫情。

癥狀:登革熱分為典型、輕型和重型三型,潛伏期為5-8天,其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24小時內體溫達40℃,發熱時伴有頭痛,骨、肌肉及關節痛,極度疲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在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出現皮疹,部分病人還會出現牙齦、鼻、皮下及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臟器的出血以及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臟腫大的表現。輕型登革熱癥狀較輕,病程短,易被忽視,而重型登革熱則病情兇險,進展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體: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伊蚊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

高發人群:當人被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會隨蚊子的唾液進入人體血液而感染。在新流行區,人群普遍易感,在地方性流行區,成人體內已產生抗體,故而以兒童發病為主。登革熱主要發生在伊蚊易于孳生的夏秋雨季。我國的海南、臺灣、香港、澳門、廣東、廣西是該病的流行區。

預防和護理

防蚊滅蚊是預防的根本措施。清除積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噴灑殺蚊劑,消滅蚊蟲。使用蚊帳、蚊香、涂抹祛蚊油等,防止被蚊蟲叮咬。到流行區旅游或生活,要做好個人防護,如穿著長袖衣及長褲,在暴露的皮膚表面涂抹驅蚊劑,減少在樹蔭、草叢、涼亭等陰暗處逗留,以避免被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

鼠媒傳染疾病

鉤端螺旋體病

概況:

1886年外耳氏(A.weil)曾描寫一種流行性急性傳染性黃疸病,并報告了四例;其主要臨床癥狀為驟起的寒戰發熱、全身無力、黃疸、出血、肝脾腫大及腎功能衰竭等。自此以后,在一般醫學文獻中也稱本病為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尤其是東南亞,我國有25個省、區有鉤端螺旋體病人或帶菌動物。

癥狀:潛伏期多為7-14天,短至2天,長達28天。該病病情輕重與不同菌型和同一菌型的不同毒力株,以及個體免疫狀態有關。典型病例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后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癥等后發癥。肺彌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該病患者輕者一般無自覺癥狀,或僅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病原體:該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所引起的急性動物源性傳染病,鼠類和豬是主要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經皮膚和黏膜接觸含鉤端螺旋體的疫水而感染。

高發人群:危險性最大的有兩類人群:生活在城市貧民區的人群和僅能維持生活的農民。

流行性出血熱

概況:

簡稱出血熱,國際統稱腎綜合征出血熱,上世紀30年代在我國東北北部日本侵略軍中爆發流行,病死率高達30%,在當地居民中也曾有過小的流行。直到195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圖里河和陜西寶雞秦嶺北坡修筑寶成鐵路的工人中爆發流行,才開始認識到它的危害,并開展了積極防治和調查研究。以后在整個東北地區,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北廣大農業地區陸續證實有此病流行。80年代初,由于出現家鼠型出血熱爆發流行,使1985年和1986年發病總數超過10萬例以上。90年代以來,仍保持在4萬-6萬,病死率在3%以下。1994年證實全國有28個省、自治區有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在朝鮮、韓國、日本和歐洲也有類似疾病的發生及流行。

癥狀:潛伏期為4-46天,一般為1-2周。該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出血及腎臟損

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病程經過。

發熱期:

一般持續4-6日,伴全身中毒癥狀、毛細血管損傷及腎損害。發熱在39-40℃之間,一般體溫越高,病情越重。表現為“三痛”、“三紅”:即劇烈頭痛、腰痛、眼眶痛;顏面、眼結膜、頸部及上胸部明顯充血、發紅,眼球結膜和眼瞼水腫,像喝醉酒一樣,稱“酒醉貌”。發病后2-3天,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現出血點等。

低血壓休克期:一般發生于第4-6病日,遲者于第8-9病日出現。此期特點為熱退、病重,主要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癥狀,重者可出現休克。

少尿期:多發生在第5-9病日,為本病病情最嚴重的時期。少尿期越長,病情越重。

多尿期:病程第9-14日,此期每天的尿量明顯增加,腎功能逐漸恢復。

恢復期:發病第3-4周后進入恢復期。一般以尿素氮恢復正常為進入此期的標志。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食欲、食量、體力逐漸恢復,尿量、尿濃縮功能恢復正常,體力完全恢復需1-3個月。

病原體:由漢坦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一是帶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塵飛揚在空氣中,經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二是直接接觸帶病毒鼠的新鮮排泄物,病毒通過損傷的皮膚侵入體內而感染,三是吃了帶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四是螨類吸了帶病毒鼠的血后又吸入血引起感染。

高發人群:人普遍易感,以青壯年為主,感染后有較強的免疫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国产一级毛片亚洲久留木玲 |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 国产一区精品 | 国产精品v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制服另类 | 久章草视频 |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 美国一级片免费 | 美女在线看永久免费网址 | 极品色在线精品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波多野不卡 |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毛片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 | 色老头老太做爰视频在线观看 | 久色免费视频 |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观看 | 久草免费在线 |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五月蜜桃 |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 | 5x性区m免费毛片视频看看 | 久久六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成人做性视频在线播放 | 欧洲免费无线码二区5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 国产精品黄色片 | 亚洲黄色性视频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瑟全部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aaaaaaaaaa| 国产2页 | 欧美黄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