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狐貍先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狐貍先生急急忙忙地在夜幕中走著,毛茸茸的大尾巴一晃一晃的。他要去干什么?偷母雞大嬸家的蛋,還是去農場那兒搞一只肥鵝?不,都不是。他呀,要去毛毛蟲小姐那里換一件漂亮的西服。馬上就要開圣誕舞會了,狐貍先生一定要有一件西服!
“毛毛蟲小姐,我用一筐蘋果換一件西服,好嗎?”狐貍先生問。毛毛蟲小姐看了一眼那紅彤彤的大蘋果,說:“不行!這一定是你從小豬家的蘋果園里偷來的!我不換!”狐貍先生只好灰溜溜地從毛毛蟲小姐的裁縫店退了出去。
“唉,怎么辦?我肯定換不到西服了!”狐貍先生垂頭喪氣地想。忽然,一顆流星慢慢地從天空中劃過。“這顆流星走得真慢!”狐貍先生嘀咕著,“我或許可以許個愿!”狐貍先生雙手合十,說:“希望我能有一個私人裁縫!”
忽然,一道異樣的光芒閃過,狐貍先生揉揉眼睛――咦,狐貍先生看到一只頭戴保姆帽、身穿黑色緊身衣的蜘蛛!她板著臉打量了狐貍先生一下,“我是你的私人裁縫。”“給我織一件西服吧!”狐貍先生激動地說。很快,西服織好了,漂亮的烏黑絲線,與夜空完美地融為一體。
“嗯,這個時候,最適合去刺猬家的菜地里拿幾棵大白菜,慶祝我得到了一件西服!”狐貍先生想。
狐貍先生開始行動了。他一點兒也沒發現,那只蜘蛛早就不見了。狐貍先生躡手躡腳地來到刺猬家的菜園,菜園近在眼前,狐貍先生向前沖了沒幾步,就感到一陣刺痛――有什么鋒利的東西劃到了他的腳掌!狐貍先生怒氣沖沖地抬頭一看,咦?這菜園被一張銀光閃閃的結實大網給嚴嚴實實地罩住了!他來到小豬家的果園,小熊家的魚塘,它們通通被網給罩住了!狐貍先生又生氣又納悶。
這時,他的“私人裁縫”――那只蜘蛛出現在前面的樹上。“狐貍先生,你的新西服上有無數根尾線和我連在一起,你一動我就知道。今后你別想再偷別人的東西了。”
狐貍先生大為震驚,沒想到還有這樣的衣服。他請求蜘蛛裁縫把尾線處理好,并保證自己以后不會偷東西了。
這位蜘蛛裁縫微微一笑,說了句“我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就離開了。
蜘蛛裁縫到底有沒有把狐貍先生的西服尾線處理好呢?我也不知道呀,一個月之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點金石: 小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極具新意的構思,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流星為狐貍先生實現了愿望,讓“私人裁縫”為其織了特殊的西服,西服制約了狐貍的劣行。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語言活潑明快,富有情趣,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小作者對狐貍狡猾的憎惡。在描寫動物的語言、神情時,更是細致入微。文章結尾不落俗套,使人意猶未盡。(劉小清)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教學 互動
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動來自于學生動態的發展。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富有彈性的方案,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給學生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創造互動學習的機遇,促進多向的交流,捕捉點化,不斷生成課堂教學資源,賦予課堂更多的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挑戰性、發展性和生成性,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與樂趣。
一、創造互動學習機遇,促進多向交流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問題和差異是形成課堂互動局面的重要資源。教師如何當好互動機遇的提供者、創造者呢?
1.巧設善意“陷阱”,引發生生“沖突”。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認識,成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素材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這樣的氛圍中去奔放、去創造。如:在教學“看鐘表”一課結尾時,我給學生們講了個故事:“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著一只小熊。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鈴鈴鈴,鈴鈴鈴,一陣鈴聲把小熊給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看鐘,(教師出示一個6時20分的鐘面)說了句:‘才4點多,一定是鬧鐘出了問題。’便把鬧鐘的開關放到了關的位置,又接著呼呼大睡。過了好一會兒,小熊起床一看,太陽已經照到屋里來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學校跑去。到了學校,已經開始上第二節課了。你們知道小熊為什么遲到嗎?”本來學生在課的后半段已經有些疲勞了,可一聽到這個故事,學生的情緒高漲,非常感興趣地討論起來了:這個小熊可真馬虎,它肯定是把表的時針和分針給看反了。由于學生的印象深刻,在做練習時,全班無一人把時針和分針看錯。
2.組織探索交流,促進有效互動。
學習需要獨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每個學生是否經過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實現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與其他伙伴緊密、豐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發現,也有利于學生在認知、心理、情感幾方面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要追求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充分追求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實現超越預定目標的理想。在上例“看鐘表”一課中,對于“發現鐘面上是6時20分”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沒有巧妙地規避,而是略帶興奮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訴大家嗎?”這既是對學生發現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接著讓學生合作制作鐘面,繼續學習的材料由他們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態度,也為探究活動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在反饋中出現的各種小小的錯誤,生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資源,他們在相互探討、相互啟發中建構起時間的認讀方法。這也體現了弗賴登塔爾的“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哪怕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再創造!
二、捕捉動態生成的亮點資源,讓智慧閃耀光芒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我們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讓智慧閃耀光芒。有這樣一節活動課“雞兔同籠”問題時,當出現“雞兔共有16個頭,44只腳,問各有雞兔多少只?”題目時,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進行講解,正當學生聽得認真時,忽然聽到最后一排一個“調皮鬼”在小聲嘀咕著:“這樣太煩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腳,每只雞都砍掉一只腳不就得了。”我聽了開始一愣,馬上心一動,立即讓他走上講臺進行講解:“雞和兔共有44只腳,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腳,每只雞砍掉一只腳,44只腳少了一半就是22只腳,這22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數:22-16=6。(只)。”
“多么有創意的見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我順水推舟,干脆來個小組討論。隨著討論的進行,不時有學生舉手,不時有新的想法產生。直至下課,共有三種方法在大家的贊嘆聲中被公認為“奇思妙想”。由于教師捕捉到的信息“價值不菲”,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迸發了智慧的火花。
三、引發爭論,讓思維擦出創新的火花
學習的過程絕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西方學者狄德羅曾說過:“懷疑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數學也是如此,當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就說明對所學內容有了獨立思考,這是學習的深入,更是一種進步!數學學習是學生認識矛盾轉化的過程,鼓勵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在解決的基礎上完善。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創設一個師生融洽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組織他們去解決發現的問題。在彼此思維的碰撞中,就會閃現智慧的火花!
四、尊重選擇,讓個性自主張揚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認個性、承認差異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人文意識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analyzes its effect. Methods: choose was born in our hospital, and no serious disease, 100 cases of newborn,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the control for the possibility of risk factors for a specific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type and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and patients' famili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s only 2%,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 and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otal satisfaction was 96%, and control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is only 76%,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risk factors and to take timely prot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mprove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pute, nurses and patient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words:Newborn;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Nursing
護理安全是確保護理質量的前提,是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新生兒缺乏溝通能力,護理工作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護理難度大。本實驗通過選取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探討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與對象
選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出生,且無嚴重疾病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時間4-21天,平均(13.2±2.8)天。實驗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時間3-22天,平均(14.1±3.1)歲。兩組新生兒均為健康狀態,重癥監護或出生后存在較嚴重疾病的新生兒不得入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出生天數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危險因素
1.2.1 院內感染因素
新生兒抵御外界侵害能力差,易發生感染。病房環境等外界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危害新生兒健康,嚴重者將危及生命。
1.2.2 人員素質因素
部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能不足,工作責任心不強,嚴重者出現工作失誤,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后沒有及時配備腕帶,或出現腕帶丟失,造成新生兒混淆。
1.2.3 人員配置因素
排班不合理,影響實際工作需要,人員設置不足,影響工作效率,護理質量下降。新生兒需要的藥物劑量、種類有個體差異,由于交接班及人員配備不足可能引起藥物錯發及漏發。
1.2.5 專業技術因素
醫護人員工作繁忙,對最新護理技術及最新儀器操作的掌握參差不齊,出現技術水平協作能力不強的發生。
1.3 防護措施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對照組針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制定具體的防護措施并實施。
1.3.1 重視感染防治
注意新生兒床單、被褥、衣物等清潔,加強對治療器械、床欄消毒。護理人員提升洗手依從性,防止病原體交叉傳播,引起院內感染[1]。
1.3.2 加強醫患交流
護理人員及時合理地對新生兒家屬進行教育,在工作中具備認真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讓患者家屬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減少醫患關系的緊張氛圍。
1.3.3 規范護理流程
制定規范化護理流程,包括入院、護理事項及出院等,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實現工作責任制,落實到個人,提高工作責任感,方便護理管理。
1.3.4 合理排班制度
根據新生兒的收治特點,制定合理化排班,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評估,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2]。
1.3.5 提高專業技能
在工作之余安排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適應新的護理措施,緊跟醫學護理技術的發展。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及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服務質量的滿意度,總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度+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危險因素進行觀察并比較,結果發現,實驗組出現腕帶漏帶丟失1例,危險因素發生率僅為2%;對照組出現腕帶漏帶或丟失4例,藥物錯發漏發3例,院內感染3例,護患糾紛8例,危險因素發生率達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種類及發生率的比較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情況
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滿意度進行比較,實驗組總滿意度達96%,對照組總滿意度僅為7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情況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3]。控制好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率,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4]。
新生兒無法準確表達自身感受,免疫力又低,容易發生院內感染,防止院內感染是安全管理的重點,病房要很據《新生兒病室建設與管理指南》合理布局[5]。新生兒監護室不設陪護人員,如藥物發放錯誤等潛在危險因素可能會危害新生兒健康[6],強化藥物治療中的“ 三查七對” 制度,提高用藥安全[7]。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樹立“ 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觀念[8]。護理工作中很多危險隱患的發生主要在思想上認識不足[9],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負責的工作態度及愛崗敬業的精神。此外,護理人員業務水平的高低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關鍵,要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新知識、新業務、新技術,學習國內外的新知識、新觀念[10]。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新生兒;重癥監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73-02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兒重癥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出現,但是由于新生兒的發育尚不健全,而且新生兒的疾病存在多重復雜的因素,因此在臨床上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后果。同時,由于醫院的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在新生兒重癥監護方面有很多問題。現取我院從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個月收治的261例重癥新生兒進行相應的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次的研究對象是我院從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個月收治的261例重癥新生兒,其中男性新生兒142例,女性新生兒119。所患的病主要包括新生兒窒息,早產兒,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濕肺,胎糞吸入綜合癥,急性呼吸窘迫癥,新生兒肺炎等。
1.2研究方法將研究的261例新生兒重癥患者分為實施改善前和實施改善后兩組,分別進行護理操作、護理記錄、制度、家長滿意的評分,從而進行對比。
1.3統計學方法所得到的數據應用SPSS11.0軟件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進行x2檢驗,P
2結果
根據結果可以看出,在實施改善方案前及改善方法后,護理操作,護理記錄,制度及家長滿意程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3討論
3.1常見風險
3.1.1疾病因素由于新生兒各器官發育尚不健全,同時新生兒疾病常具有伴發性,復雜性等特點,因此新生兒的疾病往往具有發病快、過程嚴重、死亡率高等特點,因此在看護方面給予了看護人員較大的困難。
3.1.2缺乏溝通新生兒重癥監護房要求封閉式管理,因此患者親屬不能與患者接觸,導致患者親屬不能第一時間獲知患者的病情發展,同時,由于患者親屬對于患者的疾病不夠了解,同時護理人員也未能清晰詳細的告知患者親屬關于患者疾病的詳細情況,致使患者親屬對于患者的病程發展不能理解,對于患者的疾病沒有一個科學的認知。
3.1.3期望過高部分患者親屬缺乏對醫院治療過程的認識,盲目的寄托希望于醫院,認為患者已經送往醫院就一定可以治好,但是由于新生兒疾病的死亡率較高,因此患者死亡是較為常見的情況。患者的親屬由于缺乏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因此在患者死亡的時候往往不能接受,認為是醫院單方面的原因,從而造成與醫院方面的矛盾。
3.1.4醫護因素新生兒疾病程度危險,變化多,變化快,因此對于護理人員來說是一項繁重的任務,護理人員若稍有疏忽,則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性后果。另外,如果護理人員缺乏對新生兒重癥患者疾病的了解,則很有可能會有錯誤的搶救或者相應的看護行為,耽誤治療甚至加重新生兒患者的病情,同時,如果看護人員的護理技術達不到要求,在進行相應的常規檢查時不能做出有效的相關診斷,也會耽誤治療甚至加重新生兒患者的病情。
3.1.5硬件因素新生兒的疾病復雜且變化多樣,因此要用到的相應醫療儀器種類多,若醫院無相應的儀器或者缺乏對相應儀器操作的技術人員,會嚴重耽誤治療。同時若沒有及時的保養檢修儀器,很有可能導致在緊急情況下要使用儀器時儀器由于故障而無法使用,從而耽擱治療。另外,病房的環境因素若是不能達到標準,則會對新生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可能造成醫院感染,從而加重了新生兒患者的病情。
3.1.6其它因素醫院在給新生兒患者安排護理人員時未能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病重程度,導致編制出現問題,安排不合理。另外還有對新生兒患者使用一些儀器治療時反復使用儀器而造成的損傷等等因素。
3.2改善方法
3.2.1增進與患者親屬的溝通在新生兒患者進入醫院時,要將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可能有的結果詳細的告知新生兒患者親屬,讓其有心理準備。在治療期間,及時將患者的狀態通知新生兒患者的親屬。做侵入性及特殊治療前應告知家長并請家長簽名如患兒換血治療前針對具體情況,采用通俗易懂語言,講解換血治療的必要性及換血的方法、療效及換血存在的風險等,并請家長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簽輸血同意書及換血同意書[1]。
3.2.2完善制度健全并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醫護人員在從事日常各項醫療護理活動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使醫療質量與安全得以保證[2]。
3.2.3強化危機及風險意識將安全風險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關注護理過程重點環節的風險,對工作中存在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分析,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并實施,不斷改進完善[3]。
3.2.4加強護理人員的技術考評定期對護理人員的相關技術進行測評,對于技術不過關者要進行相應的處理辦法。同時,定期向國內外醫院學習更加先進的看護方法以及技術,不斷提高完善自我。
3.2.5加強醫療儀器管理設專人負責檢查及維護、定期檢測,新儀器使用前要細讀說明書,充分了解性能,掌握操作方法,將操作流程制成卡片貼在儀器旁。[4]
3.2.6加強環境管理及時通風,保證重癥監控室內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定時消毒滅菌,防止新生兒患者受到醫院感染從而加重病情。
新生兒重癥監護具有一定的風險,加強風險管理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管理質量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風險一直都有,但是風險是可以減少的。在醫院進行監護的過程當中,不斷發現問題,善于接受批評,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提高醫院的看護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青.陽愛云.急救護理人員現狀分析及發展探討[J].護理研究,2010,20(10:2639.
[2]王群.護理安全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2(6:74-75.
[關鍵詞] 護理專科;生理學;組織學;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098-02
Discussion on course linking between physiology with histology in technical college nursing
WEN Juhua, WEN Lixia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firm connection between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on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nursing in our university, we have enhanced the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through proper analysis and reasonable adjustment.
[Key words] Technical college nursing; Physiology; Histology; Course linking
基礎醫學教育是構建醫學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是通向臨床的橋梁,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經歷了一個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相關課程之間的過渡和銜接顯得尤為重要[1]。對此,許多高等醫學院校進行了系列改革和相應試驗,取得了一些成果[2]。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對相關課程銜接問題進行探討,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措施,供同行探討。
1 護理專科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相關學科章節順序需調整
與醫學專業相比,護理專科生在校學習時間短,課程任務量大,課程安排較為密集,一般將組織學和生理學同時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功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護理專業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之一[3]。作為從形態學科轉入功能學科的第一門課程,以研究形態結構為主的組織學理所當然地是生理學學習的基礎。由于各學科章節順序不同,有些內容組織學講授時間滯后于生理學,這就意味著學生尚未了解該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就要先學習它的功能。顯然,這不符合邏輯,學生也很難理解,更別說掌握了。
1.2 相關課程授課內容需統一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4],在護理人才的培養中逐年增加人文知識的課程,這勢必會壓縮基礎醫學課程的課時,要求授課內容必須精簡。由于缺乏溝通,各學科大多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刪減,往往造成某些重點知識的空缺和相關課程內容不必要的重復[5]。如此一來,容易出現學生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基本理論掌握不透徹,基本技能訓練不熟練的局面,給后續課程學習和臨床工作帶來困難。此外,各門課程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與相關課程的呼應和交流,致使有些授課內容存在差異。
2 解決方法與措施
根據我校基礎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參考其他醫學院校的做法,我們制訂了如下的改革方案:
2.1 調整順序,保持銜接
目前,我校護理專科教學課時安排為:組織學總課時36學時,理論24學時,實驗12學時;生理學總課時72學時,理論56學時,實驗16學時。具體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調整前組織學和生理學教學計劃
從表1可以看出,生理學與組織學的銜接問題主要體現在血液、肌組織、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組胚學的講授滯后于生理學。
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可將護理專業生理學課程延遲2周開課,并對組織學內容進行調整:肌組織放在其他組織之前講授,呼吸系統放在消化系統之前,內分泌系統提前到感覺器官之前。這樣既不打破原有學科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又能在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功能,使結構與功能相結合,從而達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2.2 優化內容,重視銜接
面對課時壓縮,在生理學教學上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內容。生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其理論知識較抽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重點、難點內容呢?首先,在講授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時,筆者無需詳細講解形態結構,僅需簡單回顧相關的組織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思考結構與功能的聯系,逐步過渡,最后再導出它所具備的功能。這樣一來,有熟悉的知識做鋪墊,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立馬能抓住要點,又能減少不必要的重復,保證教學的進度。此外,我們還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精練生理學內容,將較為簡單但有實用意義的內容留給學生討論與自學,這樣就為重難點內容的剖析提供了時間保證。
3 小結
筆者在2009護理專科1、2班進行了上述改革,學生普遍反應生理學與組織學知識銜接緊密,容易理解,優化后的生理學內容重難點更為突出,講解也更為深刻。雖然組織學的教學內容先后順序上有所變化,但教師并未感到不習慣,教學效果也未受影響,且生理學教師反映學生比以往的學生接受快,講授過程也變得輕松了。
總之,在護理專科生理學教學中,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加強相關課程知識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實用型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白波,史清芳,李偉,等.高等醫學院校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內容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2002,(5):11-13.
[2]李麗朝,李祥鵬.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改革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12):908-909.
[3]宋世卿.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體會[J].重慶醫學,2009,38(9):1126-1127.
[4]李英順.人文教育在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的滲透[J].吉林醫學,2009, 30(16):1847-1848.
【關鍵詞】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時代的競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一支觀念超前、敢拼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誰就能夠贏得先機。在現代管理中,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案,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有針對性地對湖北省各地區部分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并通過數據整理和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對策,以求拋磚引玉之功效,促進湖北省中小企業的發展。
二、湖北省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根據調查的結果顯示:制造行業中的企業約6.7%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獨立部門,21.4%的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很少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絕大部分是經常為企業決策提供合理建議。企業一般不會專門對所有員工進行全面培訓,只是對新上崗的員工實行內部教練式的培訓,帶學徒,直至學徒能獨立作業為止。一般的高級技師,除了在購置新儀器之后會進行簡單的培訓,一般情況下不再接受培訓。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部門并無實權,遇到問題一般還是由廠長說了算。在企業文化塑造方面,接受調查的員工對組織歸屬感不強,認為組織缺乏凝聚力。并準備在工作若干年后,選擇跳槽或自己做老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決策層對人力資源開發管理認識不足。現在我省的中小企業大多是獨立私營企業,所有權歸個人或是合伙人所有,這樣在集權管理過程中會出現以個人為中心,事必躬親,重要崗位委派自家親屬擔任,外聘的中基層管理人員發展空間不大等現象。企業領導者接觸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時間不長,絕大多數沒有系統地研習過相關理論,資歷較老的僅憑經驗辦事,使得廣大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許多片面和模糊的認識,中小企業沒有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仍然沿用傳統的人事管理,甚至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同人事管理等同起來。另外,管理層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認識不夠充分,有些企業在以盈利為目標的同時,并無暇兼顧相應的社會責任。
2.招聘體系、績效管理等模塊缺乏科學性。中小企業的人才聘用缺乏明確的計劃,加上人員的引進與晉升皆缺乏制度,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缺少合格人員時才考慮招聘,在人員素質不符合企業發展需要時才考慮培訓,就導致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滯后性。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模塊,在我省眾多企業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績效管理的實際應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績效管理理念缺乏正確的理解,錯誤地認為績效管理是一種既耗時又費力,且效果不佳的管理手段,干脆將績效管理拒之門外。有的企業雖然接受了績效管理這一理念,但又由于認識不全面,片面地認為績效管理就是績效考核,就是一個設計表格、填表、打分和存檔的過程。把績效管理和績效考核兩者的概念完全混淆了,使得績效管理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3.員工流失現象普遍存在。我省中小企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員工跳槽現象。在調查中3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中有一半以上的員工認為企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員工跳槽現象,由以上數據的分析,還可了解到300~1000人的中小企業的員工跳槽現象較300人以下的更為嚴重,有的個別企業員工跳槽人數甚至達到企業人數的75%。可見員工流失率高已成為社會和企業日益需要關注的問題。
4.考核制度不健全。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里面都有相應的考核制度,并可以很嚴格的按照要求實施,可是單從制度的本身來看,考核制度就存在一些問題,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認識自己在工作中的情況,可是在多數企業里面,把考核的結果主要是用來作為員工的晉升,獎金的分配,績效的改進的標準。在考核的方式上,中小企業多選擇的片面的上級考核,并沒有做到對員工的全方位認識。上級的個人偏好,或是兩者之間的關系或沖突等非客觀因素會影響到員工的考核結果。考核指標的設計也不太合理,導致不同職能不同部門不同級別的人員并沒有很清晰的劃分,設計過于大眾化。
5.培訓質量不高。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員工培訓在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受到重視也越來越多,可是在企業里面,更多的培訓是崗前培訓,主要是幫助新員工樹立企業意識,培養責任感,了解崗位工作要求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勝任工作。企業也會對在崗職工進行相關培訓,受訓者對培訓內容興趣不大,參加的積極性不高,培訓對促進管理及員工素質的提高作用不明顯,培訓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解決湖北省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1.提高管理層素質,改進招聘方式。在中小企業的中層基層管理人員中,是企業的中間力量。通過人才市場招聘,或是網絡招聘,拓寬視野,在社會中廣納良才。還可以(下轉第224頁)(上接第212頁)從企業內部選聘人才,不僅可以節約招聘成本,還可以在增強員工在工作中的積極性。尤其在家族式中小型企業中,企業決策者應樹立“任人唯賢”的用人觀念,而非“任人唯親”,也要適當從企業內部培養、選拔人才,因為內部選拔人才也是一條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徑。
2.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合理利用考核結果。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選用360度評定法,鼓勵企業全員參與考核。另外,合理的運用好考核的結果對企業的員工的發展是重要方面。企業的考核結果只是用于獎金分配和調薪,這只是形成的短期的效益,把它作為晉升或是崗位調換的標準,那就是在激勵員工積極工作,這不僅對員工有利,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規劃。
3.培訓與員工工作實務掛鉤。企業各種培訓主要是針對企業的不同層級員工,但是現在的培訓方案執行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員工的態度不積極,這有悖于培訓的最初目的,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使得培訓效果不理想。應重視的是要讓員工能夠吸收培訓課程的內容,在具體實施教學操作上可以根據員工的培訓的內容,加入考核環節,關鍵的創新點是培訓結束的考核成績還要與員工的績效工資或是獎金掛鉤。培訓考核成績分不同等級,不同等級給予不同等級的獎勵,不合格者應得到取消當月的獎金的處罰。這種方法獎罰分明,可以促進員工積極參加培訓,更能凸顯培訓的效果。
4.改進激勵方式,留住企業人才。中小企業員工的流失主要是由兩類原因引起:(1)員工不適合企業的發展,(2)企業不適合員工的發展。為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可以解雇一批不適合企業發展的員工,對于企業里的有價值人才,企業要竭盡所能挽留住。管理員工流失有三種方法:(1)改善員工工作環境或給予晉升機會,這類方法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他們的重視。(2)采用獎金分紅或管理人員控股的方式,這類方法可以讓員工了解到企業的發展狀況是于自己的利益掛鉤的,激發員工在工作中的效率。(3)使用勞動合同,用法律的措施來維護企業利益。
5.積極儲備人才。為了讓企業在突發的人才流失中的損失減到最小,建立人才儲備機制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在企業內部各部門多培養一些下屬人員: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一方面還可以在其他人員離職,員工可以直接接手從事正常的工作,使企業的員工離職的影響減到最小,還有一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激發同級員工之間工作方面的競爭。
6.塑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獨特的企業文化。一種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提高員工的績效,讓員工從思想上皈依到企業里面,這樣還可以為企業留住人才。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磨合,中小型企業的領導者在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形成引導作用。中小型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塑造過程應建立科學的溝通渠道和模式,及時有效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和相關信息,才能不斷提高員工滿意度,激發全體員工的積極性,減少員工盲目跳槽,將員工流失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將良好的企業文化作為留住和吸引員工的一個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江.中小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林澤炎.企業文化建設與高效管理[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獻血護理是血站采供血工作的源頭,也是血站的重點工作之一。隨著無償獻血工作的深入,自199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自愿無償獻血隊伍日趨擴大,并成為臨床用血唯一合法的血源來源。2012年1月衛生部頒布了《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1],于2012年6月1日施行,并取代原有的《中國輸血技術操作規程(血站部分)》。在此背景和形勢下,把獻血護理實踐經驗與新的規章和現代護理理念及技術相結合,將有助于豐富和完善無償獻血護理質量管理工作,現將本中心的做法探討如下:
1 加強獻血護理人員的管理與培訓
《血站質量管理規范》[2]規定,采血護士應符合血站關鍵崗位人員資質要求,須取得大學專科以上學歷、具有執業護士資格和護士以上職稱、全國采供血機構人員上崗考試合格、非傳染病病人及經血傳播疾病病原體攜帶者,經血液安全和急救培訓合格者。而要適應獻血護理工作,還需在日常工作中持續開展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培訓的目的除使護士掌握更多的獻血護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其溝通能力,增強其責任意識,提高其工作技能。
1.1培養和提高獻血護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首先是培養護士的政治思想素質,采血護士的工作不但關系到獻血者的健康,還關系到受血者的安全,因而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時每刻牢記自身的職責,加強慎獨修養。其次是提高護士的自身專業素質,定期進行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考核。許多獻血者對“針頭”感到害怕,以致不愿意或者在獻血過程中出現反應,所以業務能力的提高是確保采血護理質量的首要內容,只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熟練掌握穿刺技術等基本功,保證一針穿刺率,盡量減少穿刺帶來的疼痛,才能使獻血者消除緊張害怕的情緒,愉快完成整個獻血過程。第三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獻血護理工作人員,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不同層次、不同職業,千差萬別的獻血者,這就要求護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熟悉掌握與獻血者的溝通技巧和有關心理學知識,才能和獻血者進行有效的交流,提供更好的獻血護理服務。
1.2培訓的內容包括:1)職業道德。2)與血液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獻血法》、《血站質量管理辦法》、《血站技術操作規程》等。3)中心質量體系文件。如《獻血服務規范》、《血液采集操作規程》、《安全與衛生管理程序》等。我們通過集中講課、討論、抽查、考核等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并認真評估每次培訓效果,使護士能夠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完成對獻血者整體護理的要求。
2 規范獻血護理操作,強化整體護理
《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強調獻血前、中、后全過程的護理,即體現為整體護理模式,使我們意識到無償獻血過程中整體護理——以獻血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將護理程序和護理質量管理系統化地運用于無償獻血全過程的重要性。我們的實踐說明,對獻血者的獻血疑慮做針對性的宣傳和指導,并在獻血全過程提供系統的護理,可使獻血者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參加無償獻血,并順利完成獻血過程。
2.1加強獻血過程的心理護理
在血液采集過程中應當加強與獻血者的溝通,尤其是進行每項主要操作之前,應當與獻血者溝通并取得配合,特別是初次獻血的他們,通常對各種操作都表現得很緊張,應主動介紹有關獻血知識和獻血過程,在各種操作前給予詳細的指導,比多次獻血的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而經常獻血的也有可能在獻血時特別緊張,同樣需要給予信心,但他們知道熟悉獻血的整個過程,通常不需要進行更詳細的指導,我們可以詢問了解上次獻血的情況及獻血后的感覺,并表示感謝,以此滿足獻血者“傳遞愛心,拯救生命”的大愛心理和被尊重、被關注的感覺得到體驗。種種這些都有賴于我們護士與獻血者交流和溝通的技巧能力,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一定要親切、溫暖和靈活,避免模式化、套話等語言給獻血者帶來冷漠感。實踐證明,通過獻血過程的心理護理,能夠減輕獻血者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降低獻血反應的發生率。[3]
2.2重視獻血過程中的獻血反應護理
在血液采集過程中密切觀察獻血者的面部表情和面色,同時向獻血者講解獻血后的注意事項;獻血結束后,要告訴獻血者在獻血休息區休息10—15分鐘,食用一些茶點,這樣一方面保證獻血者身體因缺血而作一定的調整,另一方面我們可進行必要的觀察和護理,在確定獻血者身體無異常時,才允許其離開。一旦發現獻血者面色蒼白,暈厥等獻血反應,醫護人員的表現一定要從容冷靜,決不能顯出緊張和慌亂,立即拔針,及時采取處理措施,保護好針眼,防止血液外溢;扶獻血者平臥,取頭低腳高位,增加下肢靜脈回流和大腦供血;頭偏一側,防止嘔吐;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處理。在處理反應的整個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與其親切交談,耐心解釋,最后認真記錄獻血反應的癥狀、處理和轉歸,做好回訪工作,對獻血者給予感謝和精神鼓勵,滿足獻血者提出的回訪方式和要求。
3 嚴格質量控制,持續改進提高獻血護理質量
獻血護理質量表現在管理的每個細節,體現在護士的每個具體操作中。為增強護士的責任心與安全意識,倡導“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我們每年制定科室質量分目標,修訂完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成立質量控制小組,每月進行獻血護理質量全面檢查,并不斷總結和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對影響血液質量,易出現、常發生的問題環節,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關鍵控制點的操作;對新技術、新業務、新設備的使用,及時制定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由質量監督員指導學習及反復練習,并督促執行。做到狠抓大環節,不疏漏小環節。這樣有效的降低了差錯事故的風險,使獻血護理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保證。
4 結語
隨著無償獻血工作的深入發展,為獻血者提供安全優質的服務,讓獻血者滿意,讓社會認同,是每個采供血護理工作者的工作目的和獻血護理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本中心按照《血站質量管理規范》、《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等法規制度和規范要求,通過嚴格控制質量管理,強化和規范護理操作,實施細致的質量考核制度,使得護士的采血一針率達到99.7%,獻血者滿意度達到96.8%,獻血反應率和護理差錯事故較以往明顯下降,護士的綜合素質和質量管理能力普遍提高,采供血服務質量水平和管理能力持續增強。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衛醫政發[2012]1號—附件).2012—01.
關鍵詞:護理風險 產生 管理
風險管理是一個程序,是指對現有和潛在的護理風險的識別,評價和處理以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時間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及經濟損失1。工作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為病人進行各種各樣的操作,可以說風險無處不在,因此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分析并預見性的加以管理,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是對病人最好的負責,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差錯,反映在病人身上都100%的承受。防止發生遠比發生后解決處理意義更大。
首先,對護理風險產生的原因加以分析,也即護理風險分析,護理風險分析是在識別風險得基礎上,分析觀察潛在的護理風險產生原因的過程,為確定風險管理計劃提供依據,風險事件產生原因包括人為因素和系統因素。這里我們主要分析我們護理人員自身的因素。
1.護理風險的產生因素
1.1 不重視規制度及操作規程過近年國內及身邊―些案例分析,糾紛追根溯源,往往是違背了基本規范,在制度落實上栽了跟頭,忽視了制度的落實,很可能出于提高效率,但對效率偏執的追求,導致用鮮血換來的規范以犧牲醫療安全為代價,效率的意義何在,以病人為中心,我們離這個良好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如工作中《查對制度》不認真致加錯藥等最為常見,因工作壓力較大,《交接班制度》疏忽致使患者護理缺乏連續性、完整性,引發不滿埋下隱患。
1.2 臨床經驗不足技術水平較低面對急診或病情復雜的病人,特別是有生命危險的時,若沒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常用救護程序不熟悉,者直接影響搶救的質量,引發糾紛發生。
1.3 服務觀念滯后侵犯病人權利工作中有些護士只重視病不重視人,忽視與患者的交流,缺少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從而導致護患關系緊張。有調查顯示,臨床上發生的醫療糾紛80%是因為溝通不夠造成的,實際工作中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與病人和家屬有效的溝通交流,或責任心不強溝通交流敷衍了事、走形式等,而這恰恰是糾紛的隱患。報道顯示簽字后手術是失敗或發生事故,認為醫師應當承擔責任的達63.2%,視情況而定的位25.6%。
1.4 證據意識不足與我國現階段的醫學教育有關,法律教育課程設置過少,所學法律知識很少,工作中相關法律知識學習不重視流于形式,致工作中忽視了醫患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進行每一項護理操作都因想到有可能侵犯病人的權力,都有可能引起醫療糾紛。雖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頒布實施了幾年,護士都知道在維權過程中必須實行“舉證倒置”,但在具體操作工作中,護士意識遠遠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工作中仍有:不履行告知義務或侵犯病人知請同意權等,另外護理記錄涂改、記錄不及時、字跡不清、醫療記錄與護理記錄不相符、臨時加測得體溫血壓不記錄等,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就可能因證據不足、證據作用不強而承擔法律后果。
2.護理風險的管理
2.1 嚴格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嚴格的規章制度是維護護理工作有序進行、保障護理安全的根本1。縱觀各家醫院各種制度規章一應俱全,但實實在在的落實在工作中的卻是了了無幾,眾多制度規章不過用于應對檢查,那么“以病人為中心”不過是停留在墻壁上和文件中,而冷漠確是貫穿工作始終,如果不能將這種冷漠從醫療機構中徹底清理出去,讓人情冷暖常駐護士的心間,重塑職業精神,工作中牢記規章與制度,時刻如履薄冰,方能還患者一個安全放心的醫療環境。
2.2 加強學習與時俱進重視和加強醫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各項技術操作規程,造就一批知名度高、知識層次高、業務水平高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以“不變應萬變”,即不管醫療市場怎么變,醫療技術的提高永遠不能變,只有有了高超的醫療技術才能在急救和危急時刻挽救病人生命。
2.3 轉變服務觀念尊重病人權利強化服務意識,變被動工作為主動服務,主動關心、愛護、理解和尊重病人,把人性化服務做到位,而不是當成一句時髦的口號懸掛于墻上,而應實實在在的體現在日常的護理超作中,讓患者真正感受到在抗擊疾病的過程中,我們和他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戰勝疾病,是真正的同盟者,是生死之交,所以應該相互信任,在工作中和患者以誠相待,多和病人、家屬溝通商量,耐心的將應該表達的意思用簡單易懂的話語說透、讓病人也參與選擇、參與決策,從而建立起真正的同盟關系,護患雙方共同進退,共同面對風險。
2.4 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強化證據意識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1]。護士素質是在一般素質的基礎上,結合護理專業特性, 對護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職業要求[2]。
護士素質基本內容包括四大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現代護理模式由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模式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護理模式的轉變 ,對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護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素質,才能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而且現在日趨緊張的護患關系更要求護士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以良好的態度和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和家屬的認可。護士素質的培養起源于學校,而對于護生來說,《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 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實驗教學占總學時的50%以上, 也是學校教育和臨床實踐的橋梁課程[3]。
二、職業素質培養現狀
1.對護生職業情感定位不重視
2.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脫節
3.教學中側重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技能練習,忽視意外情況處理
4.教師授課時未單獨強調慎獨精神
所謂慎獨,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憑著高度的自覺規范行事,而不做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慎獨反映在護理工作的許多方面,如治療室加藥、夜班工作質量、基礎護理、交接班、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等。有些工作是在患者無法感知或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的,患者很少了解操作是否正確,很難對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監督。因此,培養護生的慎獨意識,使其能夠自律、自省,不斷用行業規范指導自己的工作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雖然在理論課中講解過關于慎獨的知識,但是未能將這一精神貫徹到操作中,在講授中重點強調流程步驟,而忽視了護生在單獨操作中違反慎獨精神的處理。[4]
5.未重視護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
護生中獨生子女居多,成長經歷單純,自控力不強,遇到問題易緊張激動,處理事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較好的換位思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 [4]。所以教師在授課中也要關注這一點,雖然實驗課采取了小組練習制,但是小組成員關系如何,小組長能不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授課教師未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有時也未能及時協調小組成員間的關系,無形中忽視了集體的力量。
6.教學中未強化溝通的重要性和技巧性
現代護理模式要求護士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溝通學等有關知識對病人實施全方位的整體護理, 其中語言的作用就顯得愈發重要[5]。禮貌性語言使病人感到親切,是護患滿意溝通的前提,無論是在病人的出入院護理、日常護理工作還是其他各種護理都需要護士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與患者的溝通護生首先體現在《基礎護理學》各項操作過程中,基本上每項操作都需要護患溝通,比如最基本的核對解釋,三查七對。教師在授課中會有核對解釋這一步,但是往往解釋比較單一機械,只是局限在你叫什么名字,我現在要給你進行某項操作,請你配合。也未能強調在操作中出現問題如何向患者解釋。比如在進行靜脈輸液時,有護生沒有穿刺成功,在沒有向患者作任何解釋的前提下直接進行了第二次穿刺,導致患者大發雷霆,拒絕這名護生繼續操作。這是溝通不良所導致的典型案例。在歷年的就業推薦中,部分“優秀”畢業生因為溝通能力欠缺而屢屢失敗。
7.心理素質培養不容忽視
當今護生的心理素質令人堪憂,大部分護生經歷單純,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出現哭泣退縮的現象,這對護理工作極為不利。在臨床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突況,比如病人病情惡化、死亡或醫療差錯等,遇到這些情況都需要護士調整好心態面對。許多護生因為心理素質差,在就業面試時屢次失敗,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對于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部分教師視而不見,甚至責怪護生,反而會導致護生厭惡護理操作,形成惡性循環。[5]
8 教師授課考核方式單一,未體現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
8.1目前《基礎護理學》授課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只側重專業知識,未加強素質能力相關知識講解。
8.2在《基礎護理學》考核中,除了理論考試,就是操作考核,形式單一,未能將護生職業素質考核容納進去,比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慎獨精神等,這對護生的全面發展不利。
9.教師的表率作用偏差
夸美紐斯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 教師的思想言行對護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調查表明多數護生對護士形象的確立首先來源于專業教師。如果教師本身就不喜歡護理工作,而且把不良情緒流露在教學中,則會對護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再者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引起護生的模仿,比如在示教護理技術時,教師如果說:“我講課不方便戴口罩,現在假如我已經洗手戴上口罩”,那么護生在練習過程中也會出現這種假如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削弱護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反之如果教師對患者、護生充滿愛心,治學嚴謹,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對護理事業充滿熱忱,則無時不激勵護生,對護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種表率作用是任何其它教育方式都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