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的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
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是反映新生兒病情變化與醫療護理活動全過程的客觀記錄,主要包括觀察記錄指標、護理問題、護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組成部分[1]。為深化產科專科護理的發展,本院產科根據《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廣東省臨床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婦產科護理指南》,設計出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提高護士的整體護理思維,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對于保障新生兒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產科自然分娩的6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0例,其中,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9.2±0.8)歲;文化程度:36例小學,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專及以上。兩組產婦均無高危因素。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異常情況記錄于產科護理記錄單中,觀察組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具體如下。
1.2.1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樣式
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制成表格式,記錄項目包括母親姓名、新生兒出生日期、病區、床號、住院號、日期、時間、體溫、心率、呼吸、體質量、皮測膽紅素值、反應、面色、哭聲、吸吮力、臍部、臀部情況、大小便次數、喂哺方式與次數、健康教育、特殊情況記錄等。
1.2.2記錄要求
記錄書寫頻率為新生兒出生24h內,按照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頻次進行觀察記錄,24h后如無特殊情況,每班觀察記錄1次,有特殊隨時記錄。除表格中的觀察項目外,嚴格根據新生兒的病情和醫囑對其他指標進行監測,如產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欄填寫項目并文字描述情況。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新生兒各項生理指標以及并發癥等指標。其中,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應用技能及筆試法評估,優:產婦出院前,能熟練掌握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筆試成績≥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識及技能,偶爾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識及技能,有時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識及技能,經常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60分[3,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比較
觀察組護理知識掌握熟練度8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指標比較
觀察組:心率為(138.50±4.92)次/min,呼吸頻率為(39.5±4.9)次/min,氧飽和度為(98.6±1.2)%;對照組:心率為(149.8±7.9)次/min,呼吸頻率為(46.6±5.1)次/min,氧飽和度為(95.2±2.5)%;觀察組新生兒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氧飽和度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以往產科實施母嬰護理,護士對新生兒進行監測的內容及頻次欠缺細化,工作思維得不到整體培養。本院自2014年4月以來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備以下優勢。
3.1深化專科發展,培養護士的整體護理思維
護士每天按照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對新生兒病情進行規范的監測和記錄,能有效提高護士對新生兒的觀察及護理能力,規范護士對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同時有效地加強護患溝通,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5],有利于產科專科的發展。
3.2提高護理記錄書寫的完整性及準確度
使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后,可對產科新生兒觀察、護理模式進行嚴格規范,進而大大降低記錄單書寫錯誤發生率,提高準確度[6]。
3.3提高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過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使護士充分掌握新生兒觀察及護理知識,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保障新生兒出生質量,改善心率、呼吸頻率、氧飽和度等指標。同時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疾病早期癥狀的識別能力,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保證新生兒的安全。另外,通過對產婦加強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與技能,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護理知識與技能掌握熟練度8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促進產科專科護理的發展,有效保障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蔣紅,沈君,孫超峰.母嬰同室中新生兒表格式護理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雜志,2010,27(20):1596
〔2〕楊蘭蘭,王玉霞.產婦及新生兒交接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優質護理在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張芳.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5〕杜海燕,吳濤,安桓奇,等.全自動配血系統在新生兒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7):504-505
【中圖分類號】R248.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70-01
0 前言
新生兒在無陪護病房中容易對外界環境產生一定的恐懼和抗拒,出現哭鬧和躁動等情況,在身心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母愛替代護理是一種從新生兒身心特點出發的人性化護理模式,側重于像母親一樣為新生兒提供各方面的護理干預[1]。本次研究探究無陪護新生兒護理中母愛替代護理法的運用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從本院新生兒科2017 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無陪護新生兒中隨機選擇100例進行分組對照組研究,胎齡31~40周,平均38周,均未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對入組新生兒實施隨機分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母愛替代護理。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母愛替代護理,具體方法為:在新生兒進入無陪護病房之后,護理人員要注意及時的、輕柔的握住新生兒雙手,給予語言上的交流,并撫摸新生兒臉頰和胸部,使新生兒對自身產生信任,讓新生兒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同時,對室內的噪音進行控制,創造出安靜的醫療環境。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常啼哭和身體扭動等大多與自己的一些心理和生理需求相關。為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密切觀察新生兒的臨床表現,一旦其出現啼哭等情況,要立即查看,分析新生兒的需求,并實施針對性處理,包括及時喂奶和更換尿布等。在進行各項操作的時候,護理人員均要注意利用輕柔的語言和充滿愛意的目光對新生兒進行一定的安撫,并通過適當的撫摸幫助新生兒保持平靜的狀態,增加其安全感。另外,結合不同新生兒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母愛替代護理。對于需要接受藍光或者暖箱治療的新生兒,護理人員要注意輕輕的握住新生兒的雙手,適當撫摸其背部等,并幫助新生兒熟悉周圍的治療環境,增強其安全感,避免其因恐懼等產生哭鬧。分別于護理前后,對兩組新生兒護理質量以及新生兒家長滿意度進行評估,并對統計結果予以統計處理。觀察兩組新生兒的臨床表現,結合新生兒手腳亂動情況和啼哭情況等進行護理質量評估。若新生兒啼哭時間較短,睡眠平穩、呼吸均勻,手掌呈現展開狀態,且未出現手腳亂動、身體抖動等情況,則護理質量為優;若新生兒出現一定的啼哭現象,睡眠平穩、呼吸均勻,偶爾出現一定的身體抖動、手腳抖動等情況,則護理質量為良;若新生兒出現較長時間的啼哭,呼吸不均勻,并出現手腳亂動,明顯的身體躁動等情況,則護理質量為差。科室自制調查問卷,對新生兒家長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為滿意和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滿意與基本滿意均計入總滿意率中,統計兩組護理滿意度。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統一使用SPSS 17.00軟件,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例(百分比),組間比較實施x2檢驗,P值小于0.05為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統計與比較 對兩組新生兒的平均胎齡、出生體質量等進行組件比較均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臨床護理質量評估與比較 對兩組新生兒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可得觀察組評為優的有41例,良7例,總優良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P
2.3 兩組新生兒家長護理滿意度統計與比較 調查統計兩組新生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可得觀察組的總滿意率為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00%,P
3 討論
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指導作為我國臨床醫學領域中的創新性產科護理模式,在實踐環節往往能夠極為有效地提高臨床康復護理工作的質量,特別是在產婦分娩的護理服務當中,能夠有效減少產婦出現不良情緒的幾率,幫助產婦順利生產。這種優質化的臨床護理模式在實踐環節強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具體的技能指導過程中秉承以患者需求為己任的服務模式,具有較高的推廣和應用價值[1]。本文主要對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指導在住院分娩產婦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探究,以此為我國今后的分娩產婦臨床康復護理優化與創新提供可行性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分布為17-34歲,平均年齡(23±4.7)歲;身高分布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體重分布為51-86kg,平均體重(61.25±7.21)kg。將120例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兩組在平均身高、體重、年齡等方面資料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產婦接受優質化護理,給予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方面的指導,并在對照組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一對一護理,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為每一位產婦進行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技能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幫助產婦更好的掌握新生兒母乳喂養的方法。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根據新生兒的精神狀態、喂奶后情況、皮膚情況、排泄情況與四肢活動情況,相應安排新生兒護理。
1.3評價指標
在臨床護理服務實施前后,分別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發放問卷形式的調查,由患者對醫護工作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效果越好。具體觀察指標為,≥85分為非常滿意: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心理狀態積極樂觀,85-60分之間為滿意:癥狀明顯好轉,護理效果良好;
2結果
實驗組60例產婦在接受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指導后,焦慮抑郁及常見病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7.2%;對照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后,大部分病癥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較強的焦慮抑郁感,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81.5%;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我國臨床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優質化護理服務模式逐漸成為臨床醫療領域關注與重視的重點內容。優質化護理模式具體指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在醫療行為與思想層面上處處為患者考慮的一種新型醫療護理模式[2]。為了進一步深化臨床護理服務的專業內涵,我國醫務工作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理應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創新,讓患者真正得到優質、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3]。針對我國住院分娩產婦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分析可知,產婦的臨床護理與其他疾病癥狀患者的護理服務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分娩產婦在臨床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關注與看護,不僅局限于身體健康層面的護理服務,更需要對產婦的精神狀態以及情感焦慮等情況進行實時監督與指導,以此才能確保產婦臨床分娩以及新生兒母乳喂養的安全性,充分提升產婦臨床康復護理的整體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兒科護理;護理糾紛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加強,醫療護理服務相關工作所承擔的風險系數也在提高。新生兒的健康關系到整個家庭的幸福,因此其相關護理所肩負的責任格外重大,如何有效防止新生兒護理糾紛便受到了廣泛關注。鑒于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服務質量顯得十分關鍵。如下,筆者選取了10例新生兒科護理糾紛例子,對糾紛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防范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兒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發生的10例新生兒護理糾紛例,男6例,女例;年齡范圍在12min~22d。10例護理糾紛事由分別是:2例新生兒家屬未遵守醫院的探視規定,在院方說明新生兒抵抗力與免疫力差,不合理探視會造成流行感染幾率增加的情況下,強求探視,因此發生糾紛;2例發現新生兒身上有發紅現象,懷疑是護理人員工作不到位;1例新生兒面部略有發胖,其家屬認為面部有浮腫現象;1例家屬要求對新生兒進行具體標識,懷疑抱錯孩子;2例出現收費差錯,在病區預收款處互相推諉責任時矛盾極化;2例在護士接待時認為其態度不好,導致矛盾。
2 原因分析
2.1護士方面
2.2.1 護理工作人員缺乏"慎獨"精神,責任心有待加強。新生兒由于不能夠表達自身的需求,除了護理人員以外無第三方監管,這便要求護士具有"慎獨"修養和強烈責任心。部分護理人員明知新生兒身上有發紅跡象,也遲遲不通知醫師進行診斷處理;未按照規定進行巡視,導致新生兒面部抓傷等。
2.2.2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有待改善。在進行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護理人員工作方法不當,說話舉止欠妥當,語言描述不夠恰當等問題。在護理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意外狀況,如上述新生兒家屬強烈要求在非合理時間內進行探視,并不聽原因解釋;護理人員未詳盡做好新生兒標識工作,或未向家屬解釋清楚表示方法,使家屬存在是否有"錯抱嬰兒"的顧慮;未告知家屬新生兒的體重增長情況,導致家屬認為其發胖是護理不當所導致的浮腫等,工作態度有失恰當只能激化矛盾[1]。
2.2.3 新生兒科護理觀念太過陳舊。盡管醫院行醫一直強調以人為本,尊重、理解患者,增強服務患者意識,然而,還是有部分護理人員認為患者在醫院看病處于被動方,忽略了患者的實際感受。
2.2家屬方面 很多家長對于新生兒過分溺愛,在孩子離開大人身邊后便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能很好的配合醫院的探視制度,經常違規探視;另外,部分家屬對于院方新生兒科的消毒情況存在懷疑,過分增加對醫院護理的期望值。
3 預防措施
3.1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新生兒家屬的溝通。在進行新生兒護理之前,護士應為家屬耐心、細致的解釋醫院規定的日常探視制度、新生兒科護理流程及醫院的消毒制度,另外還要為其介紹管床醫生并交代每日費用等,在要求家屬簽字的同時,對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向家屬發放意見調查表,詢問其關于新生兒護理的具體要求及疑問,以此作為護理工作質量的改進依據,待新生兒家屬填寫好意見調查表之后,及時整理、歸納,并針對家屬所提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在產生新生兒科護理問題后,悉心聽取家屬陳述,并弄清事情的詳細過程,以中立的態度,設身處地的為家屬解釋疑問,避免產生誤會與糾紛[2]。為有效防止"踢皮球"現象的出現,新生兒科應建立其"首問責任制",凡事都由首位接待的護理人員負責。
3.2 護理人員要提高深度修養。慎獨者能夠在獨處環境中堅持道德信念,自覺履行職責。由于對于新生兒的護理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到其生命健康,因此護理人員應本著愛心、責任心來接手新生兒科護理工作。有效落實新生兒護理流程,做好日常新生兒基礎護理,如按時定期為新生兒修剪指甲,減少劃傷幾率;若需要對其靜脈注射,要兼顧考慮到新生兒健康和形象兩方面因素,選對針型和注射方式,避免反復穿針帶來的痛苦,及刮掉頭發對新生兒形象的影響。
3.3 護理人員要妥善處理糾紛。當護患糾紛產生時,要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爭取盡早解決問題。要爭取新生兒家屬的理解,必要時可采取有效方式疏導其不滿與顧慮。要盡可能以平和的態度控制態勢的發展,若糾紛比較嚴重,可以請相關領導出面進行解釋,爭取在處理問題方面達成相互諒解和共識[3]。
3.4認真做好入院、出院查對關工作。在護士與家屬交接新生兒時,應當面核實好新生兒的姓名、性別、床號等信息,由護士為其佩戴腕帶和胸牌,若新生兒由產科轉入,也要保證信息核對。堅決杜絕先抱入,再佩戴腕帶和胸牌的現象,避免出錯。在新生兒出院時,由兩位護理人員將床頭信息與新生兒信息進行仔細核對,確認無誤后才可出院。
參考文獻:
[1]吾洪,姜嵐.淺析兒科護理糾紛及其防范對策[J].貴州醫藥, 2004,28(07):672.
【關鍵詞】疼痛護理干預;新生兒護理;效果
疼痛不僅是一種臨床常見癥狀,同時也屬于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對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為持久和強烈,并且疼痛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長期影響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新生兒予以疼痛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對我院出生的新生兒98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具體分析,旨在探究疼痛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兒98例的臨床資料,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5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19,胎齡36~40周,平均胎齡(37.61±3.25)周,其中早產兒13例,足月兒27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30:28,胎齡35~39周,平均胎齡(37.46±2.71)周,其中早產兒19例,足月兒39例;兩組新生兒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常規用藥護理、皮膚護理等。研究組在其基礎上實施疼痛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護理:維持新生兒屈曲位,減輕其疼痛,維持鳥巢式,提高其調節能力,足跟采血時維持其俯臥位,提高其舒適度。(2)袋鼠式護理:直立式擁抱新生兒,給予其安全感,維持其生理穩定。(3)母乳喂養:指導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4)非營養吮吸:放置安慰于新生兒口中,增加其吮吸動作。(5)嗅覺安撫:放置含有香蘭素的紗布于新生兒頭部。(6)葡萄糖水護理:給予新生兒服用葡萄糖水,減輕新生兒疼痛感。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疼痛刺激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對兩組進行急性疼痛評分,總分為10分,其中0~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疼痛刺激時急性疼痛評分對比
對照組中輕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組中輕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比
刺激前兩組心率、動脈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無顯著差異,刺激3min后觀察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新生兒機體發育尚不成熟,其神經系統功能以及其他系統功能均不夠完善,導致其不能完全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所以當新生兒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會產生近期或長久的影響,從而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評估系統,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干預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對疼痛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具體探究,以期為臨床護理方案的選擇提供有效依據。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疼痛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對新生兒行疼痛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感,減輕其受到的傷害。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組心率、動脈壓以及血氧飽和度恢復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對新生兒行疼痛護理干預可有效維持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的穩定,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分析原因可能為:通過對新生兒行護理,使新生兒處于屈曲位、鳥巢式或俯臥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兒舒適度,從而減輕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產生的疼痛作用時間較長,通過維持其四肢屈曲,使其感受到舒適、放松,有效減輕疼痛感[3]。通過對新生兒行袋鼠式護理,撫摸并擁抱新生兒,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撫作用,同時還能夠維持其各項生命體征的穩定。相關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感,本研究通過指導產婦對新生兒母乳喂養,從而有效減輕其疼痛[4]。通過對新生兒行非營養吮吸,增加其吮吸動作,從而轉移其注意力,減輕其生命體征受到疼痛的影響。另外,還對新生兒進行嗅覺安撫以及葡萄糖水護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體體內內源性阿片,內源性阿片具有效鎮痛作用,所以新生兒通過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時間、樣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需進一步擴大實驗進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綜上所述,疼痛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并維持其生命體征穩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寶華.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3,16(11B):49-50.
[2]王珊丹,周均華.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疼痛及生命體征的影響觀察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2):100-101.
[3]李婷婷.疼痛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5,29(2):161-162.
[4]鄒帶娣.新生兒的疼痛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14,14(11):102-103.
【關鍵詞】產婦家庭; 親子課堂; 新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128-01
隨著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新的家庭成員誕生了,產婦及家屬在欣喜的同時,對于育兒護理知識的缺乏也隨之而來。針對此情、我科與2009年2月-12月成立了《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后面簡稱培訓班),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讓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健康知識、母乳喂養的掌握有了實質性提高。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取2009年2月-12月在我科分娩(包括順產和剖宮產)、產婦和新生兒無哺乳禁忌癥、產婦無產科并發癥、營養狀況良好、產后2-7天、母嬰同室、新生兒胎齡37周-42周、體重>2500g-3999g、Apgar’s評分≥8分的產婦及家屬納入標準[1]。篩選出220例家庭參與產婦家庭親子課堂的培訓。
1.2方法:培訓班時間為每周二-周五下午4-5點,用多媒體課件、布娃娃、新生兒衣服、尿布做教具,讓有經驗和有資質的責任護師,采用多媒體觀摩、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的方式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培訓班結束發放問卷調查,調查培訓內容在培訓前后產婦家庭的掌握程度。發放問卷調查220份,回收問卷調查220份,回收率100%,將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培訓班內容如下:
1.2.1正常新生兒生理特點[2] :體溫: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皮下脂肪少,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變化,注意保暖;皮膚:新生兒皮膚嫩,易損傷而發生感染,衣物應清潔;呼吸:新生兒腹式呼吸為主,呼吸淺快、每分鐘20-40次;心率及血液循環:新生兒耗氧量大,心率較快、易波動、波動范圍在每分鐘90-160次,血液多集中在軀干和內臟,四肢易發冷、發紺;胃腸道:新生兒胃容量小,腸道容量大,哺乳應少量、多次,新生兒噴們括約肌不發達,易溢乳,缺乏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類物質;神經系統:新生兒大腦皮層及錐體束未發育成熟,哭鬧時有肌強直、眼肌活動不協調、對明暗有感覺,有吸吮、吞咽、覓食、擁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活動;免疫: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敗血癥;其它特點: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新生兒出生2-3天可有乳腺腫大,女嬰1周內陰道有白帶及血性分泌物,新生兒肝內葡萄糖醛酰轉換酶活性不足,出生2-3天可出現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2-3天攝入少易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
1.2.2母乳喂養指導:我院是愛嬰醫院。正常新生兒均提倡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庭母乳喂養指導有重要意義。產婦的營養、休息、家屬關心、心情愉快是保證乳汁分泌十分重要的因素。結合多媒體圖片觀看,指導哺乳姿勢、方法,哺乳時間原則按需哺乳,哺乳次數,間隔、持續時間由孩子的需要決定,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哺乳后擠少許乳汁涂于上,保護免受損傷,哺乳后抱起孩子輕拍背部,排除空氣,以防吐奶,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激發產婦喂哺熱情。
1.2.3日常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在26-28℃,示范新生兒穿脫衣服、更換尿布、沐浴室觀摩新生兒沐浴,沐浴后臍部護理,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臍輪,沐浴用品清潔、柔軟、專用,尿布、衣物易暴曬。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產婦家庭親課堂培訓班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示范訓練、實踐課程促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成為婦產科發展趨勢,加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維護身體安全的母嬰照顧。目的主要是保障產婦、嬰兒健康,滿足產婦家庭全面掌握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是一種人性化護理服務。
通過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的開展激發產婦及家屬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讓健康教育具體化、多樣化,淺顯易懂,易于掌握。同時也增強了責任護士責任心,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2(a)-0142-03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ternal and infant bedside nursing effect observ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
YANG M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Qingch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74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bedside nursing applied in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 in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Choose to accept delivery in hospital during 2013.10-2014.10 of 136 cases of primipara puerpera in our hospital, the use of random double blind method, its proportion to 1:1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group of 68 cases of primipara accepted routine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a group of 68 cases of primipara accepted maternal and infant bed care as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primipara for neonatal nursing skills and knowledg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Bed side care of mother and infant;Effect
初產婦對母乳喂養技巧及知識、新生兒的護理以及產后的保健知識普遍缺乏[1],尤其是剖宮產初產婦,還要面對手術切口的恢復問題。母嬰床旁護理便是在初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給予高質量、個體化的產科新型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提高初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知識。現擇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在該院產婦接受分娩住院的136例初產婦,進一步對比論證母嬰床旁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在該院產婦接受分娩住院的136例初產婦,利用隨機雙盲法將其以1:1比例分成2組。研究組68例患者中,年齡范圍為21~32歲,平均年齡(25.47±3.25)歲。孕周時間37~42周,平均時間(39.61±1.04)周。研究組68例患者中,年齡范圍為22~34歲,平均年齡(26.12±4.08)歲。孕周時間38~43周,平均時間(40.54±1.25)周。兩組初產婦的一般狀況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性顯著。
1.2 方法
對照組:68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每天由護理人員把新生兒送到專門設立的嬰兒洗澡間,給予集中沐浴、臍帶消毒。然后,在治療室進行預防接種、新生兒撫觸。發放《產婦健康教育指導》手冊[2],每名初產婦一冊。具體內容包括:母乳喂養技巧、母乳喂養的好處;產褥期自我保健護理、怎樣堅持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產后如何避孕、產褥期45 d復查;新生兒預防接種、新生兒足血篩查、新生兒聽力篩查、更換尿布、新生兒臍帶護理以及新生兒撫觸等。通過集體教育的方式,由責任護理人員對初產婦進行新生兒撫觸、母乳喂養以及出院指導等內容的指導。
研究組:68例患者接受母嬰床旁護理。初產婦剖宮產后送回病房,由責任護理人員為其發放自擬的《產婦健康教育指導》手冊,結合不同的時間情況給予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指導。關于照顧新生兒的一切護理活動,在初產婦床旁由責任護理人員完成,主要是新生兒的預防接種、新生兒的撫觸法、游泳、洗澡、更換尿布、母乳喂養技巧等教育[3]。為初產婦提供單人間或雙人間的病房環境,由責任護理人員對初產婦進行一對一演示,同時鼓勵初產婦自己操作,護理人員及時給予糾正指導。游泳、洗澡的時間一般選在上午十點左右,室溫調控在26~28℃。游泳或洗澡的設施使用新生兒家屬提供的游泳池或浴盆,水溫控制在38℃~40℃。新生兒游泳完畢后,護理人員準備好撫觸車,利用新生兒家屬提供的嬰兒油,取適當劑量從眉心開始,依次是額頭、下頦、頭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4],給予有效撫觸。通過十指指腹輕輕按摩,每個部位至少按摩4次,每天撫觸一次,每次撫觸時間5~10 min。新生兒游泳、洗澡以及撫觸時,對初產婦或其家屬進行演示指導,以利于其熟練掌握有關技能及知識。
1.3 評價標準
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針對初產婦護理技能、知識進行評價。知識水平主要包括:產褥期保健知識、計劃生育、用藥知識、新生兒預防接種、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產后活動以及產褥期飲食,每一項分為不了解、了解、基本掌握、熟練掌握四個等級1~4分,總分共8~32分,分值越高表示初產婦知識水平越高;技能水平主要包括:撫觸法、臍帶護理法、新生兒游泳、新生兒洗澡、母乳喂養技巧、會陰護理,每一項分為不會、一般、熟練三個等級1~3分,總分共6~18分,分值越高表示初產婦護理技能越好。滿意度評價情況: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母乳喂養指導、技術操作、宣教力度以及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評價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抑郁情緒通過抑郁自評量表(簡稱SDS)進行評價,很少時間抑郁為1分;少部分時間抑郁為2分;相當多時間抑郁為3分;絕大部分時間抑郁為4分,滿分為20~80分,總分超過40分說明產婦抑郁。
1.4 統計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兩組間試驗所得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利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通過t法對組間計量資料予以檢驗,應用χ2檢驗研究兩組間的計數資料。若是對比差異P
2 結果
2.1 護理技能及知識掌握情況
研究組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表(分,x±s)
2.2 滿意度及抑郁情況
研究組初產婦的抑郁評分(24.06±2.6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22±3.16)分;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初產婦滿意度情況對比分析表
3 討論
現階段,國內產科臨床多采取產婦集體教育的方法,通常產婦僅通過理性認識,而沒有實踐過程。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知識掌握不牢靠,并不能取得滿意的健康教育效果[5]。因此,在產科人力資源允許的條件下,應該推行床旁護理模式。
母嬰床旁護理內容主要是新生兒的一切護理行為均在母親床旁操作[6],由責任護理人員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剖宮產后早期實施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宣教,讓產婦充分掌握新生兒保健知識。產后早期積極開展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宣傳及健康教育,讓產婦從中獲得更多的新生兒保健護理知識,同時通過責任護理人員觀察、提問、產婦的反饋對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及時調整。在健康教育期間,應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例如現場指導、觀看錄像、示范、降解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教育。以提問或解答等不同方式了解產婦的反饋信息,整改教育計劃。鼓勵產婦或其家屬共同參與,增強家庭的支持。母嬰床旁護理是結合初產婦的特點,因人而異的不斷調整進度、難度,改善護理工作。通過不斷為初產婦現場演示新生兒的護理方法,例如臍帶消毒、更換尿布、撫觸、新生兒沐浴以及母乳喂養技巧等,強化初產婦對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
【摘要】目的 探討產后實施訪視對產婦及新生兒保健的作用并進行評價。方法 選擇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358例作為研究對象,產后訪視在產后14d和28d進行,由專門的醫生負責。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結果 對研究人群產后進行訪視前后生活習慣及自我護理情況分析表明,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產后訪視;產婦;新生兒;保健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fun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ostnatal visitation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health care. methodselected 358 cases from 2008 June to 2011 March in our hospital the postpartum visit during the postpartum 14d and 28d, by specialized physicians responsible for.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 study population postpartum visiting and living habits and self-ca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illustrated interview effectively improve maternal habits and self-care status, neonatal nursing and neonatal care in interviews before and after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visible interview effectively improved neonatal nursing quality. Conclusion the postpartum visit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care have apparent stimulative eff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nursing qual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Key words】postpartum visit; maternal health care; newborn;
產后訪視是我國婦幼保健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一般情況下在產后一個月內進行,在訪視過程中進行專業保健知識的指導和宣傳,并針對特殊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分析。本研究選擇358例產婦進行產后訪視分析,先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358例進行研究,其中年齡分布23.1±4.63歲,最大年齡為34.5歲,最小年齡為19歲,順產產婦為206例,占57.5例,剖宮產產婦為152例,占42.5%。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見本次研究。
1.2 訪視方法及隨訪分析 本研究產后訪視醫生均經過統一的培訓,由專門的醫生負責,分別在產后14d和28d進行訪視。訪視主要進行產婦生活習慣及自我護理指導和新生兒護理的改善,其中產婦生活習慣主要包括定期沐浴、適量活動和經常通風等,自我護理主要包括產傷的護理,感染的預防以及乳腺炎的護理等。新生兒護理主要包括新生兒哺乳和新生兒護理等兩個方面,其中新生兒哺乳包括定時哺乳、睡眠后喚醒后喂養和溢奶等,新生兒護理包括體溫護理、臍帶護理和嘔吐護理等[1]。本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1.3 質量控制與統計分析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Epidata3.0進行數據雙錄入,以保證數據的質量。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與百分率表示,統計方法為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研究人群產后訪談對產婦生活習慣及自我護理的影響:對研究人群產后進行訪視前后生活習慣及自我護理情況分析表明,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調查顯示,初產婦在產婦占重要的比例,此部分人群由于初次進行分娩,沒有以往的經驗,雖然在產后有著自我護理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學習,但是存在認知度的不全面系統。故而產后進行專門的訪視是必須要。訪視一般為面對面的進行產后護理知識的指導和宣傳,指導產婦進行合理飲食、適度活動和均衡營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和進行早期疾病的篩查[2]。可以做到新生兒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等對產婦及新生兒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更有助于增進新生兒與產婦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增加母嬰之間的感情[3]。由于我國傳統及人們思想認識的不科學,造成了新生兒及產婦在產后出現了許多人為設置的困難,在飲食及個人衛生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這樣問題長期存在不利于新生兒健康和產婦產后的恢復[4]。本研究顯示采用產后訪視對產婦及新生兒保健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故而應加強訪視,并適當增加健康教育,增進相關知識的了解,降低產后疾病的發生率,有效改善產婦的生活質量和促進新生兒的健康[5]。
參考文獻
[1] 趙麗坤.淺談產后訪視的時間及內堂[J].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志,2003,5(12):46
[2] 譚淑霞,周美香.準媽媽在學校的健康教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7):145
[3] 黃秀良,莊小星,黎秀瓊.護患行為模式對剖宮產母親行為的影響[J].河北醫藥,2004,26(5):392
[4] 張素娥.產婦產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5,11(5):33-35
[5] 張繼紅.加強產后訪視促進婦幼保健[J].現代醫藥衛生,2001,17(14):321-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6-0076-01
【摘 要】目的 探討孕期健康教育的內容及孕期健康教育對孕婦在孕期、產時及母乳喂養中的作用。方法 隨機抽取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400例,其中200例經過孕婦學校的培訓為觀察組,未參加孕期培訓的200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剖宮產率、經陰道分娩率、母乳分泌時間、新生兒護理及喂養知識。結果 觀察組剖宮產率顯著降低,初乳分泌比對照組顯著提前。結論 孕期健康教育能提高經陰道分娩率,促進支持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率,使年輕的爸爸、媽媽正確掌握護理新生兒的方法及技巧。
【關鍵詞】健康教育 母乳喂養 新生兒護理 孕期培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8月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400例,其中參加孕期培訓200例,未參加孕期培訓200例,兩組間孕婦年齡、孕周、身高、體重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健康教育的內容
1.2.1 孕期管理 不論是否選擇在該院分娩,鼓勵她們參加該院孕期培訓。培訓內容:孕期營養指導、分娩方式的選擇、如何緩解精神壓力、如何預防孕期糖尿病、孕期姿勢、如何穩定孕婦血壓、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培訓方法:授課、操作示范、互動、個體指導。
1.2.1.1 孕期營養指導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準媽媽唯恐胎兒營養不足,攝入過多營養不僅使自己體重超標身材走形,還會對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帶來諸多問題。因此,合理的飲食結構可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骨關節炎、血栓形成、產后抑郁癥等。
1.2.1.2 分娩知識的宣教 給孕婦講解分娩機制、分娩過程及產生疼痛的原因、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及規律,講解分娩過程中的放松技巧,以減輕疼痛。
1.2.1.3 孕期姿勢 孕期重要的是避免背部彎曲。另外,為避免一些不良癥狀發生,可采用提肛動作,輕輕吸氣,并用力縮緊,直到再也使不出勁為止,稍待片刻,然后逐漸放開。每日若能堅持作2-4次,對陰道分娩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1.2.1.4 新生兒護理 包括換尿片、洗澡、保暖、大小便觀察、常見癥狀及簡單的處理。
1.2.1.5 母乳喂養指導 包括喂養姿勢、嬰兒含接方法、早接觸、早吸吮,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宣傳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嬰兒的好處,盡可能樹立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
1.2.1.6 如何合理坐“月子” 指導孕婦在生孩子以后科學地、合理的坐月子的方法。包括:飲食、活動、休息等。
1.2.2 對兩組產婦剖宮產率、初乳分泌時間、母乳喂養成功率、新生兒護理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分娩方式的比較 (見表1)。
2.2 觀察組比對照組初乳分泌時間提前
2.3 觀察組普遍比對照組更會護理新生兒。
3 討論
3.1 孕期健康教育提高自然分娩率,使產婦了解到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掌握分娩技巧,使孕婦認識到分娩是一個正常、自然、健康的生理過程,產婦和胎兒都具有完成分娩的能力,從而促進了自然分娩。
3.2 孕期健康教育促進了母乳喂養,孕期孕婦了解母乳分泌的早晚與嬰兒早接觸、早吸吮有密切的關系,了解初乳對嬰兒的重要性,母乳喂養對母親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好處,母乳是建立母嬰對嬰兒的智商、情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了母乳喂養率。
3.3 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婦及家屬提前掌握了一些新生兒的護理知識,不至于寶寶出生后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護理、如何喂養,同時,也給病房的宣教工作打下了基礎。
3.4 孕期健康教育灌輸了一些新的知識,使產婦及家屬懂得如何合理的坐“月子”,對產婦的身心愉悅,新生兒
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