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臨床專業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臨床中藥學是指在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患者為主體,研究中藥或其制劑在人體內的作用及機制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評價及應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近年來,隨著西藥臨床藥學在各醫療機構的深入,臨床藥學在不良反應監測、合理用藥及作用機制研究等多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中藥與西藥在結構、配伍、功能主治等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西藥臨床藥學在中成藥、中草藥方劑方面的應用捉襟見肘,故以傳統中醫藥理論與臨床藥學為背景的臨床中藥學應運而生[1-3]。臨床中藥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其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均處于摸索階段,本單位于2015年成立臨床中藥學碩士招生點,且于當年成功招生,現對該學科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方案及經驗做一歸納總結,以供同仁參考引智。
1 培養對象及培養目標
與西藥臨床藥學類似,臨床中藥學是以向醫療機構提供具有臨床及科研能力的臨床中藥師為最終目標的學科,而為滿足臨床的需求,臨床中藥師需具有中醫學、中藥學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臨床中藥學的培養對象需至少具有中醫學或中藥學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養過程中,需掌握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化用藥的方法與手段,并以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問題、解決問題為最終培養目標[4-6]。
2 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
2.1 培養時限及安排
本學科的培養時限為3年(6學期),第1學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論課的學習,第2學期至第5學期于本單位著重進行臨床實踐及科研,第6學期完成學位論文及答辯,即“1+4+1”的培養模式。
2.2 培養方式
本學科由研究生導師、醫院藥學部門及行內專家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及培養。自研究生入學始,導師組根據培養方案、課題背景及個人特點討論并制定培養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論課學習后開始實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導師組匯報學習及課題進展情況,導師組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或糾正,并組織專家進行開題、中期匯報、答辯等環節。
2.3 理論課培養方案
本學科的理論學習目標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擁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專業理論知識,故將課程分為3種類型: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見表1。公共必修課進行政治思想、自然辯證法及英語的學習;專業必修課進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統計方法的培養;專業選修課則是根據研究方向的需求及個人興趣,個性化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儲備(至少選修3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臨床中藥學正處于萌芽階段,其課程類型并不豐富,無法滿足各個研究方向對理論知識的攝取,故允許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屬院校修習相關專業選修課,成績合格后,學分亦予以承認。此舉不僅滿足了各研究方向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更能促進該學科的迅速發展與完善。
2.4 臨床實踐培養方案
2.4.1 總體要求與目標 臨床中藥學是與臨床醫學密不可分的學科,故需本專業研究生親身融入到臨床工作中去,這是整個培養歷程中的重頭戲,故臨床實踐的總學程為24個月(4學期),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著重實踐的原則,以研究生畢業后具備臨床中藥學實踐技能及自主解決中藥學問題的能力為總體目標,參照西藥的《住院藥師規范化培訓標準》進行臨床實踐培養,由導師及輪轉科室的臨床教師對研究生進行臨床實踐培養[7-9]。
2.4.2 實踐內容與安排 本學科臨床實踐主要分為2個階段,各階段學程均為12個月。
(1)通科實踐階段 該階段需研究生在醫院藥學部門各崗位輪轉完成,其包括門診藥房、中草藥房、病房藥房、藥庫、藥檢室、制劑室等部門,旨在通過實踐,熟悉并掌握臨床中藥師的主要職業技能。①門診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處方審核、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藥品不良反應呈報方法及流程與“精、麻、毒、放”等特殊藥品的管理辦法與流程;需了解“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文件,中成藥的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2。②中草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中草藥處方審核、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種常用中藥飲片的鑒別特點,特殊飲片的管理方法與流程;了解煎藥規程、操作及設施維護,煎藥成品的質量控制技術。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3。③病房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藥的名稱、功能主治、規格、用法用量、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與審核醫囑、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藥品的管理辦法;需熟悉藥品不良反應關聯性評價方法,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藥房自動化設備的使用及維護,需了解病區基數藥品的管理辦法。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4。④藥庫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中藥飲片的鑒別與保管方法,中成藥采購、貯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藥品的貯存方法;需熟悉藥品價格信息管理,醫院藥事制度及藥品采購管理規程;需了解藥物經濟學基本知識。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見表5。
⑤藥檢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藥品的質量管理方法及常用醫院制劑檢驗方法;需熟悉藥品質量控制工作的內容及流程,“藥品管理法”及《中國藥典》中關于藥品質量檢測的相關內容,需了解藥品質量問題追蹤流程與評估報告。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見表6。⑥ 制劑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熟悉中藥煮提操作方法,中藥前處理、提取、精制、制劑成型等技術;需了解中藥材炮制方法,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需至少完成10個批次的制劑配制,需至少進行1次日常設配的維護。
(2)??茖嵺`階段 該階段分別在臨床中藥學室與各臨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過在臨床中藥學室的學習,掌握臨床中藥師的基本工作流程與技能,再根據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課題背景,選擇某個臨床科室,進行較為深入的臨床中藥學??茖嵺`。在導師與臨床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日常醫療活動,培養臨床思維及處理臨床中藥問題的能力。①臨床中藥學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審核醫囑及干預技能,治療藥物監測數據分析與評估,提供個體化用藥建議,中藥的治療原則或治療指南,藥物信息檢索和評估,藥物咨詢,患者教育,藥歷書寫,與醫護患的溝通技能;需熟悉藥學監護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臨床中藥學室工作內容和流程;需了解藥學查房,臨床會診及病例討論。于該崗位實習約6個月,見表7。② 臨床科室培養方案 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或臨床需要,將研究生派往相關臨床科室,通過與醫生、護士、患者的交流,發現及解決臨床中的中藥問題,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提高對臨床中藥學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專業化中藥學服務,規范臨床用藥,促進醫生與患者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用藥。
2.5 科研培養方案
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研究方向及課題背景,自主查閱文獻資料,結合臨床中藥問題,確定選題,撰寫開題報告及文獻綜述。于第三至第四學期在學院內進行開題考核,考核專家小組主要就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及臨床實用價值三方面進行評議。
根據考核專家小組的意見,進一步修改選題內容并制定詳細的科研計劃后,深入基層現場和中藥學工作第一線,圍繞中藥臨床應用研究與評價、個體化用藥與實踐、藥物安全性與用藥安全等方面展開研究,最終獲得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一定實際參考價值的結論或解決方案,并撰寫畢業論文。
3 思考與設想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它們均以“人”作為主體,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即為培養人才,培養出的人才更能推動該學科的迅猛發展[10-12],對于臨床中藥學這一新興學科更是如此。該學科的建設始終是以向醫療機構提供臨床中藥師作為出發點及最終目標,只有專業人才的輸出與配置,才能真正規范臨床合理用藥,而臨床中藥師在臨床實踐及對研究生的“幫、傳、帶”中,又可促進該學科向規范化、合理化發展。就本單位對該學科的建設方案,提出以下幾點思考與設想。
3.1 整合教學資源,擴大培養規模
誠然,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現階段正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公認的、規范化的人才培養流程,故在本階段的第一要務即為整合現有的全部臨床、教學、科研資源,努力為研究生提供一個豐富、正規、嚴謹的培養環境,供其在學有所專、學有所長的基礎上,開拓眼界,無縫接軌臨床。第二方面,各醫科院校應開設臨床中藥學專業,擴大招生份額,使本專業的人才數量呈梯度增長,以免出現人才斷層。第三方面,應加速學科帶頭人的選拔與培養,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在個別單位形成優勢學科,迅速推動該學科的建設。
3.2 政策適度支持,規范培養模式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沒有政府衛生部門及各醫療單位的支持會舉步維艱,而臨床中藥學能夠促進臨床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用藥是有目共睹的,故望決策者們加大對該學科的建設,以促進其快速發展[13-15]。另一方面,臨床中藥學應參照西藥臨床藥學的培養模式,于較有專業實力的三甲醫院設立臨床中藥師培訓基地,選拔各基層單位的中藥師進行為期1年的規范化培訓,結業后對考核合格者頒發臨床中藥師證書,以規范各單位的臨床中藥學工作。此外,還應大力開展各種在職培訓及繼續教育,這一方面可以迅速擴大臨床中藥學的培訓范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單位中藥師的技能提高及專業延伸。
3.3 吸納多學科知識經驗,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
臨床中藥學本屬一交叉學科,是中醫學、中藥學、西藥臨床藥學、循證醫學及臨床科研等多學科結合的產物,故該學科的建設不應僅局限在現有師資的教學上,應根據不同研究方向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學科優勢,同時也豐富了本學科的內容與深度,本單位的理論課跨校選課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當然,臨床中藥學的立身之本乃傳統中醫藥理論,故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藥臨床藥學的培養模式,該學科必須依據傳統中醫藥理論,發揮中醫藥的特點,圍繞中成藥配伍、中西藥復方制劑與中西藥配伍、中草藥劑量與煎服法、不良反應監測、臨床用藥咨詢及中藥宣傳與教育等方面開展工作,并以臨床用藥咨詢、中成藥處方點評為切入點,規范醫護患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使用中藥。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醫診斷學課程;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學管理實施、教學質量評價、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是組織教學、制訂課程考核標準的指導性文件,是執行教學計劃、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基本的綱領性文件[1]。應構建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的課程標準,保障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2]。中醫診斷學是論述中醫診斷的基本理論、方法、技能的學科。根據中醫診斷學的課程特點,要求在培養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知識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職業、崗位基本技能,教學方法上應重視理論教學,也要突出實踐教學,并制定與其人才培養方案相符合的中醫診斷學課程標準[3]。
一、課程培養目標
(一)知識目標掌握診法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臨床意義,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其他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的基本證候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臨床意義;熟悉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主要內容,學習中醫診斷學的基本方法;了解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原則,診法的概念、注意事項,辨證的概念。(二)職業技能目標能夠熟練運用中醫診斷學知識診斷常見疾病及指導臨床實踐,能夠靈活地將中醫診斷學知識運用于本專業的臨床實踐之中。(三)職業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敬業精神和職業、崗位服務意識,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職業態度,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于思考的職業素養,培養探索、創新、創優意識。
二、課程設計
中醫診斷學的課程設計,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秉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教學理念,實現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相對接,采取項目化、模塊化教學模式,教材內容要突出實踐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以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通過實施院(校)內“理實一體化教學”與校外“臨床教學醫院、實訓基地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4],采取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的方式,實現理論教學符合職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強化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實現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5]。
三、課程內容
中醫診斷學課程內容涵蓋了中醫診斷學發展史,主要內容及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其中以診法、辨證的基本理論知識為重點。中醫診斷學課程設置在授課學期的第二學期,總學時為48學時,授課方式采取理論講授結合實訓教學,其中實訓教學內容主要是“四診”基本技能實訓操作及典型病案分析討論。
四、課程實施
(一)課程教學實施方案中醫診斷學課程講授要結合臨床實例,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對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理論講授環節應多結合臨床實例;實訓教學環節應實施“醫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臨床實際崗位多實踐、多操作,強化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加強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6]。(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教材編寫教材作為實施教學的主要工具,其類別、內容必須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要以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方向,堅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7],制定符合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目標的課程標準;根據專業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構建與專業相銜接的高職中醫診斷學課程教材體系;通過分析現行教材的使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重新制訂教材編寫大綱并擬定教材編寫內容、體例等。在教材編寫上應突出基本理論知識、實訓操作及病案分析等內容,既要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也要體現高職教育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適用性的教育理念。2.開展網絡教學及課程資源局域網建設建立院(校)局域網,可在網上查閱萬方數據庫內與中醫診斷學課程相關的全部醫學期刊及書籍;設置課程資源網絡教學平臺,中醫診斷學教學相關的課件、教案、影像資料等課程資源,便于學生網上學習。(三)課程教學評價建立院(校)內、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實習單位、社會等多要素結合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采用理論教學評價與實踐教學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一是院(校)內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主要采用系(部)二級教學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8]。系(部)二級教學督導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態度、教學效果等;同行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等;學生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講授、實訓能力培養、教學方法等。二是按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評價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評價學生的綜合職業、崗位技能、素質水平。三是實習單位、社會等多方面評價并提出反饋意見,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加以及時完善、改進。(四)課程考核中醫診斷學課程考核應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綜合考評,考核標準可設置為過程考核和終極考核,采取動態化、多樣化的方式,即平時考核、理論考核、實訓技能考核。平時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考核內容包括學生課前研討、課堂紀律、課堂提問、學習態度、考勤情況等;理論考核(筆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考核內容為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實訓技能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考核內容包含“四診”基本技能實訓操作、典型病案(情景模擬)分析討論等。
參考文獻:
[1]樓美云,劉魯平,張雁平.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開發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8(17):19-20.
[2]王聯曉.理性構建高職教育中的課程標準[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2):105-107.
[3]徐雅娜,閏丹.基于動態性原則建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41-43.
[4]閆志.淺談醫學影像專業臨床基地建設與實習管理[J].實用全科醫學,2007(9):801-802.
[5]張圣喜,賀軍,李喜梅.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標準制定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27):110-111.
[6]劉玉娟.論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7-8.
[7]丁立明.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65-66.
關鍵詞:考核指標 ;臨床碩士;培養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就要求醫學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醫學理。
論功底,還應該具備科學合理的臨床思維能力與嫻熟的臨床操作技術。但是目前高等中醫院校的臨床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這與臨床醫學發展方向很不一致。就此,我校中醫臨床醫學院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共同制訂的《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中醫)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試行)》制定出中醫臨床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強化臨床考核指標,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研究生培養的綜合素質。
1.加強導師隊伍建設,保證人才培養基礎
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臨床分會領導下,由中醫臨床醫學院各專業教研室與附屬醫院相關專業所涵蓋的各臨床學科的專家組成考核小組??己诵〗M成員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是碩士研究生導師,熟悉研究生的培養過程;②是臨床科室負責人之一,可以協調臨床研究生在各專業科室輪轉實習時的臨床工作;③教學秘書多是中青年骨干,職稱至少是講師以上,有精力做具體工作。臨床考核小組其主要職責是:①在每一個臨床專業研究生輪轉到相關學科組成員所在科室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中醫內科消化專業,在附屬醫院如腫瘤內科、肝病科室實習期間,考核組必須給予指導與考核評定;②考核臨床研究生在各科室輪轉時的工作情況;③參加臨床研究生的臨床綜合評定;④參加臨床研究生的畢業答辯。臨床專業考核小組的成立,在主觀上避免臨床能力考核中因同情或者礙于導師面子而降低要求的問題;在客觀上解決了在臨床輪轉實習期間,導師提供專業指導研究生程度降低的問題,從而使臨床考核指標體系客觀、有效、公平,其綜合評出的分值有助于對中醫臨床研究生培養狀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判斷。
2.細化臨床考核內容,提高實習培養質量
我們根據臨床研究生近2年半時間的臨床技能培養方案中,進一步細化每一項內容,制定出一套詳細可行的量化考核措施,從而對臨床綜合素質進行評定。
2.1在思想品德方面:強調臨床研究生實習工作中的服務態度與科學作風、醫療道德與醫療作風、遵紀守法與實習紀律,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讓臨床研究生從思想根本上意識到臨床醫師在醫療工作中責任與能力的重要性。
2.2在臨床綜合素質方面:實習期間必須完成相應的基本指標:①門診病歷的書寫;②住院病歷的書寫;③急診的處理;④疑難病癥的分析;⑤常規的診療操作均作出了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建立了評分標準。以此形成了我院關于臨床研究生第一階段的考核質控指標。第一階段的臨床考核指標著重培養臨床研究生綜合分析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因為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對待具體病例辨病辨證思維過程的建立正是一個中醫臨床研究生基本素質完善的過程。在上述5項最基本實習工作中,使臨床研究生在導師組成員的帶教下,逐漸獨立工作,基本接診,處理病人,獨立的進行相應的技能操作,參加病房值班,能夠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病歷書寫的有關要求書寫合理等級的病歷等,并且達到指導本、??葡录夅t師的部分實習或見習教學工作。這樣以考核措施促進實踐能力,使臨床研究生真正提高了在臨床培養階段的綜合素質。
3.做好畢業臨床現場考核,促進專業綜合能力
在達到第一階段考核指標合格要求后,方可申請進入畢業答辯前的臨床現場考核,我們也稱之為第二階段的考核指標。在現場考核過程中,考核組成員將相關專業臨床研究生隨機抽取病人進行病房實地考核。從①病歷采集與口試;②系統體格檢查;③中醫病機分析與診斷;④治療方案(中、西醫)的制定;⑤醫療文書書寫5項考核內容以評分細則給予評分。最后考核組成員還將現場就相關專業涉及的基礎知識和研究進展進行提問,以考核臨床研究生的應變處理能力與專業掌握水平。在本階段臨床考核指標中,查體主要是考核臨床研究生基本操作能力,要求全面、無重大遺漏,能按照先后順序、手法熟練,檢查結果符合實際情況。病歷書寫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做到一般項目齊全,格式規范,主訴準確精煉,病史部分能夠真正反映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與轉歸的全過程,最后要提出診斷、治療以及預防調護。通常理論考核主要是檢查臨床研究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我們采取的這樣考核方式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了過于“機械”、“簡單”的理論問答,而是鍛煉臨床研究生回答理論問題時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與流利的口頭表達能力。
4.豐富多學科文化知識,建立科研創新意識
當然,中醫臨床研究生除了鍛煉扎實的臨床技能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意識。因此,在第二階段考核指標中,我們將臨床實習綜合考核分值定為60分,臨床現場考核分值定為25分,其總分值規定為85分;而將臨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考核分值定為附加分。這樣,使臨床研究生在達到基本臨床技能考核合格基礎分值上,去爭取更多的科研能力附加分。不但體現出臨床培養能力的基本考核質控指標,也確實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素質,達到了研究生培養中質量的部分飛躍。最后各學科秘書將臨床研究生三年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科技論文以及參與的課題進行審核,按照發表雜志和參與課題的等級進行評分,最終得出臨床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分值。
關鍵詞:中醫類 專業學位 研究生培養
根據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和《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大力推動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現結合吉林省及我校情況,將中醫類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做以總結,以期為工作推廣提供依據。
1.背景
醫學終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三個階段,在我國畢業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兩種,占據了醫學終身教育的承前(醫學院?;窘逃﹩⒑螅ɡ^續醫學教育)的重要地位,是醫學臨床專家形成過程的關鍵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其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兩種形式均側重于知識技能的應用以及臨床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的必經階段。但二者之間同時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項規章制度由衛生部出臺,與前者之間銜接不夠,相關制度間有所重疊又不統一;同時二者之間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醫院要求研究生畢業后重新進行住院醫師培訓,而本科學歷人員進入臨床工作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年后可允許以同等學力在職申請碩士專業學位卻仍要再經過3年的培養。因此為實現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應用于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在住院醫師培養中實現在職研究生教育與規范化培訓的有機結合,創建新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統一的醫學教育制度,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部、衛生部和國務院學位辦于2010年批準在上海開展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改革試驗工作”,在探索過程中提出了“4個相結合”和“4證合一”的改革思路與做法,但兩種制度的結合仍然存在若干沖突和矛盾,同時,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特點和特殊性在改革試點過程中考慮較少。
2.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類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改革與實踐
長春中醫藥大學作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高等院校,2001年獲準開展臨床醫學(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及培養。2013年經請示,省中醫藥管理局、教育廳學位辦已批準為中醫類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改革試點單位,經多方討論研究,制定了《長春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在運行過程中逐漸探索,為吉林省推廣新模式提供了寶貴的實踐依據。
2.1明確報名條件,做好新培養模式宣傳
在改革試點中,始終緊抓改革關鍵點,一定是臨床醫學(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因此報名人員必須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錄取的第一學歷為全日制醫學本科的中醫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做到培訓人員招錄與研究生招生相結合。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臨床輪訓不少于33個月,因此被招錄的學員在9月份須進入輪訓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復試過程中,通過網站、發放宣傳頁、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傳,使考生對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及其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培養模式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做好思想準備,解決在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報名、招錄及進入基地輪訓的時間問題。
研究生指導教師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專業素質的重要指導者,導師是否積極招收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否積極支持研究生參與其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培養模式對改革試點的順利開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培訓基地通過宣傳板展出、會議政策講解、導師培訓等形式在導師中做好宣傳,使導師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學員)學習與實踐。
2.2落實各項保障措施,確保新培養模式開展
為保證各項工作資金用度,對新培養模式的運行申請劃撥專項經費,做好資金預算,學員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就進入基地,接受面對面理論授課、網絡自學、臨床輪訓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訓基地臨床實踐氛圍很濃,很少有理論授課的專門教室,因此有必要開設專用教室、專門網絡課程平臺,保證學員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體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養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度,因此須在培訓基地設置專用宿舍,保證培訓時間要求與學員生活;首批學員在改革試點階段獨立成班,他們有著與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經歷與須解決的事宜,因此須在培訓基地設置專門負責人,保證學員管理、上下溝通與服務;學員相關科室輪訓占據了臨床輪訓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因此規范帶教教師帶教形式與程序、提高帶教質量才能保證學員培養質量。
2.3建立三級聯動機制,推動新培養模式
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需要一線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需要決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線專門負責人、培訓基地與學校項目負責人、中醫藥管理局與學位辦項目負責人的三級聯動機制,根據事宜難易、涉獵層面等情況分別在不同層面得到及時討論、解決。
2.4采取多元培養方式實現“二個相結合”
我校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公共課(政治理論課、外語課等)、基礎理論課、專業課三部分組成,我們將基礎理論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公共科目相結合,專業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專業理論課相結合,形成統一的理論課程體系在晚間及周末面對面講授或使用網絡平臺自學,實現研究生課程教學與住院醫師理論教學相結合。
各個專業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醫院后,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輪轉實踐訓練和各項考核,研究生將每天完成的培訓內容如實填入長春中醫藥大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手冊(試行)和《長春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手冊》,指導醫師和導師定期審核后簽字,作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內容及參加結業綜合考核和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依據;在臨床輪訓過程中增設實訓教學環節,夯實臨床基本技能;中醫的傳承教育是學院教育的有益補充,尤其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體現師承的重要性,因此對學員在培養中要求每周跟隨導師出診一次。實現 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
通過以上培養方式使學員達到二者要求的專業素質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試點中,要求做到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相結合,在我省的試點過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達到各自標準分別獲得相應認定,取得不同證書,同時達到標準獲得四證。此舉能推動研究生參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積極性、能保證穩定性。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全方位教師培訓;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024-02
教師是大學最寶貴的智力資源,是大學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關鍵。然而,由于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存在專業能力培養和訓練較多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訓練相對不足的矛盾,使得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現實與國家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教師教學意識不強,教育教學研究和學習投入不夠,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高等醫學教育在探究人才培養模式及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通過推動教師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本文以云南中醫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實踐為例,對現階段醫學院校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策略和工作啟示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⒈教師職業的新定位。二十年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劇增,致使各校大量引進高學歷的青年教師,讓其一畢業就上講臺,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被認為“不學自會”,或者會隨著科研能力的提升而提高,從而帶來一系列的教學質量問題。除此之外,高年資教師在面臨新的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時,表現出接受緩慢的現象,以及臨床實踐教學基地兼職教師教學任務重與其教學能力欠缺、教育意識薄弱、培訓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因此,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師培訓需要幫助教師平衡日益復雜的多重身份,對教師職業要求進行重新建構,這將對高校教師培訓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戰。
⒉學生角色的新定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學生僅僅依靠大學教育所學的知識是不能滿足職業發展的需要。就醫學院教育而言,在做好院校教育的基礎上,有序銜接好繼續醫學教育與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關系,是當今醫學院校教育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培訓需讓教師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大學階段學生已經成人,但不成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在此階段基本定型。教師培訓工作如何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讓其發揮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⒊重新認識教與學。由于高等教育的教學和學習出現新范式,致使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點也發生改變。(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需掌握一系列的教學策略,例如:探究式學習、情景學習、小組討論、團隊學習、PBL教學法等。(2)信息化教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同時也改變著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如何有效地整合科技信息,服務于課程內容,將成為新時代高校教師培訓的一項重要工作。(3)強調學生學習的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評價,分析結果采取進一步的教學改進措施,幫助教師不斷地教學調試,是新時代教師培訓工作的重心。
二、以全方位教師培訓為抓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以云南中醫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實踐探索為例)
學校建立以教師培訓為基礎,優秀教師培養為特色,教學改革實踐為引領,綜合保障體系貫穿始終的中醫藥院校教師發展運行模式。
1.制定教師教學發展規劃和完善與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了包括《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方案》、《新進教師崗前培訓實施方案》、《青年教師導師制實施方案》、《中青年骨干教師選拔培養管理實施辦法》、《臨床骨干教師培訓的方案》、《教學名師評選辦法》等教師發展促進的制度體系。
⒉實現教師教學發展全過程支持,建立教師分層分類培養模式。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針對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通過學歷提升、出國研修、國內高訪和參加高級教學研修班等,促進新手教師走向成熟型教師。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針對優秀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通過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參加校內外教學培訓、名師跟班觀摩研究、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等,形成富有特色而又成熟的教學藝術風格,促進青年教師走向成熟。臨床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針對臨床實踐教學基地兼職教師,通過集中培訓、帶教考核、臨床教學競賽等方式,形成與臨床教學相適應的教學風格。教學名師培育計劃:針對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能力突出的教師,通過實行任務驅動式培養、實施研、訓、實踐一體化、組建高水平教學團隊、教學成果引領教學改革,成長為教學風格成熟且獨具特色教學藝術的名師。
⒊搭建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平臺。(1)夯實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能力:設計教育理念與教師發展、中醫藥文化、教學策略、學生學習行為與評價改革等常態化、專題性培訓模塊。(2)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W方法:開展圍繞問題導向式學習(PBL)、對分課堂、三明治等以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培訓,同時開展教學工作坊為教師提供教學經驗孵化、提煉、共享的平臺。(3)引導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通過名醫名師講壇、中醫藥教育研究方法講座、各級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等途徑,促使中醫學術資源和教育教學的轉化與滲透。(4)發展教育技術助推教學改革:通過慕課、微課、資源共享課程的推行,支持教師將最新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提升醫學知識傳播水平及思維交互的學習效應。(5)開展網絡課程培訓,拓寬培訓渠道:通過全國教師網絡培訓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與國家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特色專業等進行學習和互動交流。(6)開展教師個性化咨詢服務:針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組織專家提供咨詢服務。
⒋推進教學改革,塑造教學團隊。以教學部門為基礎,組建教學團隊。通過教學團隊建設,梳理教學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使教師教學的發展成效直接體現于教學改革,應用于學生學習,同時也帶動教師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教教學發展工作的思考與改進
⒈發展信息化教育。針對現代的學生屬于“數字原住民”,應鼓勵教師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培養一批適應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師資隊伍與專業技術人才,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深度融合。
⒉開展中醫學臨床教師成長規律與專業發展模式的探究。中醫學是中醫藥院校的主體學科,中醫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中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應結合中醫學臨床教育的特殊性,深入分析研究中醫學臨床教師成長過程的規律性、階段性以及影響因素,探索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模式,幫助其理順關系,強化教學意識,規范教學方式,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從而保證臨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欣,嚴文蕃,謝新水.美國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協統時代”:多重釋義與實踐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81-85.
[2]謝建群,魏建平.順應時代潮流培育卓越醫學教育合格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7):71-74.
[3]魏建平,閆曉天,胡鴻毅,等.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策略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2):70-73.
[4]周紅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發展:信息化教育--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的建設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2,(6):5-1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ers in Tcm Universities
―Reference to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of Yunnan TCM University
YANG Yang,ZHAO Huai-qing,MA Yu,GUO Zhao-g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Yunnan TCM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關鍵詞:婦產科:臨床教學:OSCE
OSCE in the College of TCM Gynecology "station typ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
HUANG Wei1,FAN Rong2,XIAO Jian2,LIN Han-mei1,LUO Na-xin1,LI Shan-xia1,QIN You-ai1,BAN Sheng1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the teaching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eavy theory, light operation", refers to the OSCE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multi station examination scheme, TCM majors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ey words: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Clinical teaching: OSCE
1975年,英國Dundee大學Harden MR博士首次提出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它可以較好地衡量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由標準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作為主要評估者,通過檢核表和多站考核使評分的客觀性大大增強,同時還能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能力等職業技能[1]。引用OSCE考核方法,結合我院特點制定涵蓋中醫特色的婦產科臨床技能多站式考核方案,探討中醫類專業本科生婦產科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婦產科臨床見習帶教的教學質量。
1研究方法
1.1 對2008級中醫本科專業116名醫學生開展婦產科見習教學時,在常規多媒體教學結合臨床見習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完善婦產科教學環節:選擇婦產科常見疾病,撰寫5個SP腳本案例(胎漏、異位妊娠、盆腔炎、崩漏、癥瘕);引入標準化患者(選擇合作程度高的患者;醫學生模擬患者角色),解決臨床教學患者資源不足;結合女性生殖系統教學模型,提高醫學生操作技能。
1.2 在傳統紙筆考試模式基礎上,應用OSCE多站式教學考核。OSCE考核設置五大站。首站為SP站(考核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并由SP和監考老師負責評估);第二大站:輔助檢查的選擇與判斷(利用多媒體顯示X線診斷、B超、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第三大站:非SP站的中醫基本操作(舌診、脈診、灸法、穴位貼敷、中藥灌腸等);第四大站:非SP站的西醫基本操作(腹部查體、雙合診、陰道窺診、外陰沖洗、傷口換藥、陰道后穹窿穿刺等);第五大站:中醫病歷書寫。后四個大站由監考老師負責評估,每個考生輪流完成5個SP腳本案例的考核。
1.3 教學考核的反饋,對基于OSCE的“多站式”中醫本科生婦產科臨床技能考核的反饋形式采用調查問卷、座談和個別交流。
2 OSCE應用中取得的效果與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座談和個別交流等反饋信息顯示,實施OSCE“多站式”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婦產科臨床教學工作中患者資源不足與醫學生人數多之間的矛盾,避免許多臨床教學中的尷尬局面;使醫學生體驗患者的感覺和心理,有利于在實際操作中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能力;重視“三基(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臨床技能培訓,重視實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辨病辯證的臨床思維能力[2]。
同時OSCE在中醫本科專業醫學生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①SP患者不能完全模擬中醫典型病例,一些陽性體征及一些特定的舌苔、脈象是SP所無法模擬的。因此傳統的床邊考核(以真實患者作為考試病例)方法仍然有OSCE不能完全替代的優點。由于每組實習同學為4~5名,對同一名患者進行床邊考尚具有可行性,所以在我們目前的出科考中,我們采用傳統出科考與OSCE相結合的方法。②在考核過程中發現醫學生體格檢查的考核成績普遍較低,說明醫學生對體格檢查的掌握尚須加強。③我們認識到了建立一支穩定的中醫婦科出科考核教師隊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指定了幾位優秀的臨床中青年教師作為多站式考試的考評教師進行統一培訓,有利于考試結果的統一,做到公平、公正。
3結論
通過此次基于OSCE的“多站式”中醫本科生婦產科臨床技能考核的應用,每次出科考試完畢時,針對整體考試效果分析成績,給予醫學生相應反饋,并逐步優化考試內容,提高醫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患者的感覺和心理,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全面開展醫學生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1將中醫傳統護理手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增加了臨床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為了促進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的應用,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中醫傳統理論研制出的中醫護理治療儀正在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如用多功能艾灸治療儀替代了傳統艾灸操作,在保持了傳統艾灸所需的艾絨的基礎上,采用直接灸的原弊端,同時可用于多人多穴位施灸,提高了臨床護理工作效率。電腦中頻經絡通治療儀則是在經絡學基礎上,利用生物電流的原理,達到了無針針灸和藥物導入的療效,提高了臨床護理人員操作的安全性。此外,還有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療法、微電腦疼痛治療、半導體機關治療以及熏蒸治療儀等,均是改進了中醫傳統護理手段,提高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及高效性,被廣大患者逐步接受與認可。
1.2利用中醫護理辯證施護理論為患者提供多形式、個性化的中醫護理特色技術辨證施護是指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護理方法解決。中醫護理著眼于病機和證候的不同,相同的病機或證候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或證候則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即“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臨床護士應為患者提供多形式、個性化的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李少芳認為在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中實施艾灸、穴位注射、中藥穴位貼敷、耳穴貼壓、中藥灌腸、中藥泡洗等中醫護理技術,可以有效改善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鄭平認為在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護理中運用按摩、點穴、捏脊及刮痧等中醫護理技術,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癥狀。我院腫瘤科倡導惡性腫瘤“綠色治療”模式,以年老體弱、放化療失敗患者為對象,以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對惡性腫瘤患者出現的癌性疼痛在辯證的基礎上,采用個性化中醫護理方案,如中藥貼敷、中藥保留灌腸、低頻超聲離子導入、灸法、電熱蠟療等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同時根據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在中藥貼敷過程中為患者定制了中藥藥帽和中藥手套以促進藥物直達病所。在越來越提倡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時代,中醫護理技術的人文優勢無疑更具有吸引力。
2制約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因素
2.1技術實施者職責界線不清晰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修定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中,將針刺法、穴位按摩法、灸法等15項中醫護理技術納入規程。然而仍有學者認為,由于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學科建設中有諸多問題尚無明確規定,目前仍面臨著學科內涵模糊、學科界限不清的困境,如中醫護理技術的范疇目前尚無統一的定論。這就造成了臨床中醫適宜技術究竟是由醫生還是由護士操作的爭論,醫護職責的界限不清,嚴重制約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的開展。
2.2中醫護理專業人才缺乏中醫護理技術的實踐是要靠中醫理論來支撐的,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中醫護理技術的操作流程,同時還應精通中醫理論體系。目前中醫醫院的大部分護理人員畢業于西醫院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中醫基礎知識教育。中醫院校的護理專業大多定位于中西醫結合方向,中醫護理課程的教學時數受到壓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畢業后開展中醫臨床護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中醫醫院的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和??谱o理崗位教育缺乏規范性、系統性和實用性,也影響了護理人員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3財政收費支持力度薄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耗費時間與人力,與所收費用不相匹配。以北京市為例,目前北京市中醫醫院執行的是《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1999年)》,其中的中醫護理操作項目大多按次收費,如耳穴貼壓每次3元,穴位貼敷每次7元,這樣的收費標準意味著即使在不計人力成本的情況下,選穴越多,消耗材料成本越大。同時,有許多中醫特色的護理技術甚至并不在此收費標準中。北京市中醫管理局2010年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調查結果顯示,28家中醫醫院均開展了自己的特色中醫護理技術項目如藥枕、舌操、電熱蠟療、中藥臍敷等共計39項,其中能在《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1999年)》中查到收費編碼的項目只有9項。這一現象在全國均普遍存在。黎娟蘭的研究表明,廣西省執行的2005年《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的3996項服務中,中醫技術相關收費只有97項,且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還有相當多的中醫技術根本沒有定價。因此可以說,財政收費支持力度薄弱是制約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順利開展的因素之一。
3建議與展望
3.1將更多現代化技術與傳統中醫護理手段相結合,解放勞動力,突出中醫特色《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4個方面的基本任務,為中醫護理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中醫護理技術是中醫護理學的精華,直接影響中醫護理學的發展水平,而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運用有效、簡便、價廉的中醫護理技術防病治病,解除病患的痛苦,使祖國醫學在新時期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目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有關部門正在逐步完成中醫診療設備的升級、開發與改造,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現代化技術與傳統中醫護理手段相結合,使其為患者服務,突出中醫特色,提高療效。這也是促進中醫護理事業向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3.2充分發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重點專科項目建設平臺作用,大力開展有效適宜的中醫護理技術為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護理質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于2012-2013年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一批國家中醫護理重點???,并組建了中醫護理重點??茀f作組。在《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3版)》中明確提出“??茖嵤﹪抑嗅t藥管理局印發的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護理人員應掌握《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中本專科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重點??茀f作組在2012年已完成13個中醫優勢病種護理方案的梳理工作,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的中醫醫院對護理方案進行臨床推廣與驗證,其中對優勢病種的中醫護理技術效果評價成為驗證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助于對中醫護理技術進行規范和統一。
關鍵詞:中藥臨床藥學;任務;現狀;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R28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80-02
中藥臨床藥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臨床用藥為核心,研究中醫辨證用藥基本理論及應用規律的一門學科[1]。隨著中醫藥臨床的不斷發展,中藥不良反應及中西藥不合理配伍日見增多,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尤為突出。據統計,目前中藥注射劑約有120余種,占中藥制劑的比例不足3%,而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卻占中藥不良反應的70%[2],尤其是中藥注射劑致變態反應的現象屢有報道[3~5],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梢姡t院中藥學只圍著藥品轉的被動服務模式早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如何為臨床醫師提供合理的給藥方案,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減少中藥不良反應,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已成為中藥工作者面臨的迫切問題。為此,筆者就目前中醫醫院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基層中醫醫院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中藥臨床藥學的概念及任務
1.1中藥臨床藥學的概念中藥臨床藥學是以患者為對象,運用傳統的用藥經驗,結合現代科學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藥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過程,從而闡明中藥生產、儲存、供應、制劑因素、生物因素與藥效的關系及如何使中藥在體內發揮最大效用,以確保臨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藥的學科[6]。
1.2中藥臨床藥師的任務臨床中藥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應該包括:參與臨床合理用藥,對醫生、護士進行中藥學指導,開展合理用藥教育,宣傳用藥知識,指導患者安全使用中藥;進行中藥的治療藥物監測,設計個體化給藥方案;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搜集藥物信息,向醫、護、患提供藥物咨詢服務;建立患者用藥檔案(藥歷),為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藥物評價和藥物利用研究;研究院內制劑,指導其使用,監測其不良反應,改進、推廣其使用。李慶生[7]提出臨床中藥學任務就是要實現“老藥新用,常藥特用,優化量效,提高用藥安全”。實踐證明,臨床藥師的工作除了能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品使用的不良反應外,還能降低醫療費用[8]。
2基層中醫院中藥臨床藥學的現狀
2.1中藥臨床藥師業務水平難以適應合理用藥的要求近年來,醫療工作迫切需要藥學部門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和建立中藥臨床藥師制。目前醫院老一輩中藥藥師長期在醫院工作,有一定的臨床醫學基礎和豐富的藥物知識,但由于知識老化,加上長期在藥房里,掌握臨床藥學的新理論、現代知識和方法又有一定的難度,深入臨床解決臨床合理用藥中的系列問題難以勝任。中青年中藥師雖然知識較新,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是以化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一些藥學教育機構是開展了臨床藥學的課程,但由于學時的限制,臨床醫學的課程幾乎沒有,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知識匱乏。這種教育計劃培養出來的中藥師,談不上參與和指導醫生合理用藥。
另外,中藥臨床藥師數量上難以形成隊伍自成體系,工作面還不能覆蓋所有臨床科室,只能選擇到重點科室,這一狀況很難適應臨床合理用藥的需要。但隨著中藥臨床藥師的數量增加、素質的提高,學有專長、精通某??漆t藥知識的中藥臨床藥師將逐步形成[9]。
2.2藥師與臨床溝通不夠深入臨床參與和指導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任務,臨床藥師只有在深入臨床的實踐中確實解決了問題,才能樹立自己的形象。目前,基層中醫院藥師尚未解決“下臨床”的問題。下臨床難,能夠在臨床第一線堅持則更難,有些已經下到病房的臨床藥師,由于準備不充分,自身條件不具備,藥學部門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長期堅持。
2.3醫院領導對臨床藥學工作重視不夠有些基層醫院的領導受傳統觀念限制,對臨床藥學工作認識有片面性,把臨床藥學錯誤地等同一般藥劑工作。另外臨床藥學是非贏利性質的服務性工作,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視了臨床藥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10]。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更是舉步維艱,中藥師在醫院難有作為,除了藥師自身的問題外,醫院領導對中藥師參與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不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4臨床藥學相關試驗研究的資金投入不足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研究還需要有一定的樣品制備檢測分析等設備和必需的辦公設施,對此,大多數基層中醫院缺乏資金投入。目前,中藥臨床藥學的工作僅僅局限在處方、病歷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藥,收集與分析不良反應來指導護士在藥品的請領、使用、保管以及中藥的安全使用等方面。
3中藥臨床藥學發展的策略思考
3.1發揮中醫藥特點,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發展由于中醫藥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特點,因此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必須依據中醫藥理論,發揮其特點,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中藥無論單味還是復方均組分復雜,能夠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指標極少,故筆者認為,中醫院的臨床藥學工作應圍繞處方合理、對證下藥、依方炮制、中藥劑量與煎服法、中西藥復方制劑與中西藥配伍、臨床用藥咨詢、不良反應監測及中藥安全性宣傳等方面進行,并應以臨床用藥咨詢、處方用藥調查分析為切入點,在可能情況下可配合臨床,就中醫內科某一系統某幾個病證同時分別設計提出A、B、C等藥物治療方案,進行藥物經濟學分析,以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11]。
3.2提高臨床中藥師的業務水平目前醫療機構中有大量中醫藥學專門人才,可以從中挑選有工作經驗和資質的中藥師或中醫師,進行臨床中藥師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入院教育,綜合素質培養,涉及藥政法規、職業道德等;中醫臨床知識與技能培訓,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中醫診斷基礎,常規診療方法和技術;西醫基本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西醫臨床診斷、常規生化檢查結果以及心電圖、B超、X光片等影像學報告的初步閱讀、分析和應用;藥物知識和臨床用藥實踐技能培訓,了解所培訓專業各類疾病的藥物治療原則與最佳用藥選擇,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具有與藥物治療相關文獻的閱讀和分析評價能力,具有病歷撰寫能力等;溝通與交流技能培訓,了解患者和醫護人員在藥物信息方面的問題與需求,就臨床用藥中的實際或潛在的用藥問題及時向有關醫護人員提出警示,解決方案;醫學心理學;藥學文獻檢索;實驗室技能培訓;醫療文書有關內容等[12]。
3.3加強臨床中藥師的臨床實踐臨床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逐漸培養鍛煉而形成的。加強臨床實踐,有利于養成臨床中藥師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臨床中藥師工作最重要的舞臺也是“臨床”,工作對象是患者,臨床中藥師在實踐的過程中,應該訓練自己圍繞患者抓住主要矛盾靈活運用知識做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參與查房、會診、訪問患者、用藥指導、進行藥學監護和患者用藥教育,在實踐中強化知識,培養與患者溝通協調能力,成為專職化的臨床中藥師。
3.4更新觀念,轉變工作重點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應當要以“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藥學服務,實現安全、高效、經濟、合理的用藥為臨床藥學工作的目的。工作重點應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主體”轉變為“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從“操作型”轉變為“技術服務型”,發揮其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對醫師、護士、患者用藥安全的指導、咨詢和監督作用。為此,除了藥師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整個醫療服務大環境的改變,更需要衛生行政部門、醫院領導給予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監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實臨床藥學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待遇,把中藥臨床藥學作為優化醫療服務質量、促進醫院藥學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13]。
3.5收集中藥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臨床中藥師應參與建立情報資料室,不僅要收集本院或本地區中藥用藥資料,還要收集國內外各種藥學專業圖書、雜志及臨床用藥與藥物評價、國內外有關藥品信息的網站特別是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網站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中藥在臨床應用中引起的不良反應以及涉及到中藥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為正確使用中藥提供咨詢服務。
4結語
目前,基層中醫院中藥臨床藥學處于剛起步階段,基礎薄弱,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創造條件,克服各種困難,建立適合中醫醫院特點的中藥臨床藥學模式,推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學敏,鐘贛生,張建軍,等.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J].中醫教育,2008,27(2):1~4.
[2]謝金洲.藥品不良反應與監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194.
[3]蔡慶群,席萍,丁群斌.臨床常用9種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廣東藥學,2003,13(2):47~49.
[4]蔣三員,羅治華,張健民,等.36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蛇志,2002,14(3):15~17.
[5]梁進權,王寧生.國內醫藥學期刊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中藥新藥,2000,25(1):56~58.
[6]董占軍,王瑞昌,曹輝.臨床中藥師產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務[J].邯鄲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1,14(5):396~398.
[7]李慶生.臨床中藥學應當堅持醫藥結合全方位發展――關于臨床中藥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天津中醫藥,2006,23(2):93~97.
[8]Ling JM,Mike LA,RubiriJ,et al.Documentation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J Health Pharm,2005,62(17):1793~1797.
[9]石小鵬.醫院藥學與臨床藥師的現狀分析和發展對策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劉洪慶,紀寶平.制約醫院臨床藥學發展的因素探析[J].中國藥業,2004,13(11):62.
[11]梅全喜,曾聰彥.中藥臨床藥學的現狀與發展思考[J].中國藥房,2008,19(36):2801~2804.
[12]袁飛.臨床中藥師的定位及培養[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09.
【關鍵字】中醫醫院;專科護士;培訓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792-01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的發展, 人們對護理服務需求不斷提高。為了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 發展護理的??苹殉蔀樵S多國家臨床護理實踐發展的策略和方向[1]。??谱o士培養是提高護理專業水平和貫徹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綱要 2005~ 2010 的重要策略和方向[2]。中醫醫院醫療技術的進步, 推動了中醫護理的日益發展。中醫醫院??谱o士的培養將給病人提供更加貼近需求、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有效地改善中醫護理隊伍的人才結構, 改變中醫護理發展滯后的現狀[3]。2011年9月1日至 2012年8月31日積極申報成立了中醫醫院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探討、研究出了中醫醫院??谱o士的培訓方法,并予以具體實施,培訓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將具體實施方法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培訓對象為我區18家中醫醫院具有執業護士資格證、大專以上學歷、5年以上中醫護理臨床經驗、有一定的外語基礎的護理人員120名,年齡21~40歲,護士61名,護師42名,主管護師17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培訓對象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 實施過程
2.1 培訓模式:培訓模式概括為兩類: 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前者以研究生教育為主,要求申請者已取得學士學位; 后者以繼續教育的形式進行課程學習 [4],我院??谱o士培訓采取繼續教育形式。
2.2 培訓方案的論證
廣泛收集國內外各種??谱o士的培訓相關的資料,到區內綜合醫院(已成立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并成功培訓急診、ICU、手術室等??谱o士)參觀學習,吸取實踐經驗,邀請我區各中醫院護理專家學科帶頭人充分調研與論證,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方案具有可行性。
2.3 成立培訓管理機構
①成立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管理委員會,負責專科護士培訓有關工作的研究、指導、協調和質量監督等工作。②設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專科護士培訓專家委員會,負責各??谱o士培訓大綱和具體要求的制定和提出,培訓基地標準的制定,培訓基地的審核、檢查,培訓學員的業務考核等。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寧夏護理學會中醫護理專業委員會并參與此項工作。
2.4 設立中醫醫院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經過積極申請,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基地設在我院。
2.5 培訓內容、時間、考核內容、培訓對象、方法
2.5.1 培訓內容:中醫護理學、專科專病中醫護理常規、 護理管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溝通學、中醫診斷、中藥學、中醫護理論文撰寫與中醫護理科研課題設計、??萍膊〉睦碚撝R及臨床技能。
2.5.2 培訓時間:實驗組、對照組均培訓3個月,實驗組理論培訓1個月,臨床實踐2個月。
2.5.3 考核內容:中醫護理理論知識、中醫護理操作技能、中醫護理臨床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考核。
2.5.4 培訓對象:我區18家中醫醫院具有執業護士資格證、大專以上學歷、5年以上中醫護理臨床經驗、有一定的外語基礎的護理人員120名為培訓對象。
2.5.5 培訓方法:
實驗組:對符合培訓對象的60名護士分期分批進行脫產培訓3個月(1個月理論培訓,2個月臨床實踐),每期培訓15人,共培訓4期。
對照組:對符合培訓對象的60名護士進行在職培訓,通過小講課(每周1次)、業務學習(每月1次)、中醫護理查房(每月1次)、中醫三基考核(每月1次)進行培訓,每期培訓15人,共培訓4期。
兩組培訓結束進行嚴格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臨床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考核。
3 培訓結果
結果顯示,實驗組各項考核合格人數及合格率高于對照組,中醫醫院專科護士培訓的實施具有顯效意義。
4 資格認定、發證:
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員授予《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合格證書》。《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谱o士培訓合格證書》。
5 討論
通過培訓內容、時間、考核內容、培訓對象等方面對專科護士的系統管理, 現已研究出針對我區中醫專科護士培訓的較好方法。通過此方法的培訓,我區中醫醫院護士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中醫護理臨床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及中醫護理操作技能均有提高,具備了一名合格中醫護士應具備的素質,推動了我區中醫護理隊伍走向中醫專業化。目前我區中醫??谱o士的培訓方法仍處于試用階段,需要在以后的培訓過程中不斷改進,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惠萍, 房彤, 王維利; 依托高等護理教育的專科護士培訓模式探索與實踐; 安徽醫藥2008,12(1)
[2] 肖江琴, 李萍. 新疆地區 ICU ??谱o士狀況及培訓需求的調查[ J] . 護理學雜志, 2009, 24(2):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