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科技創新行業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行業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創新行業現狀

第1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科技查新;科研創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1

〔中圖分類號〕G25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8-0109-04

A Study of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big data has provided the guarantee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eanwhile,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 to the search,analyses,and ue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Through analy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and find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this article especially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building big data by integrating resources of novelty search organization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velty-search talent team,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quality control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ty retrieval work and to further prope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Key words〕big data;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應運而生。就科研領域而言,大數據有望改變或重構傳統的科學探索和科技創新模式,大數據一方面給人類的科研數據信息存儲和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也給人類創造了數據挖掘和利用的巨大價值和機遇。本文將探索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查新機構通過資源整合、打造科研大數據等措施推動科技查新工作的科學發展,實現研究數據共享利用,從而實現科學技術研究的科學選題,避免重復研究,進一步推動科研工作的創新發展。

1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查新與科研創新的關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項集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于一體的信息咨詢工作,是運用手工檢索及計算機檢索等手段,對某一領域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對比分析,對待查的科研立項或科研成果或專題、專利發明的新穎性做出基于文獻對比性結論的過程[1]。目前,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研究已經成為科研創新的重要領域。因此,在科研課題申報中,即便是某一領域專家學者也不一定對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會對特殊領域中的某些特殊課題的現狀把握不夠而做出主觀性的判斷[2]。科技查新是科研創新獲得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一份高質量的查新報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點。科技查新既可以為科研立項提供客觀依據,避免低水平、重復性研究,又可以為科技成果的鑒定、轉化等提供科學參考。同時,科技查新還可為科技人員進行科研創新提供可靠而豐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員可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用于科學研究。如設立在河南中醫學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擁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等綜合及醫學數據庫上百種,通過開展科技查新服務,已經為學校乃至省內的中醫藥類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科技查新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創新中起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12科研創新對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科研創新更是尤為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創新體系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在大數據、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科學研究的分類呈現精細化發展,數據存儲量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從而導致信息資源的獲取難度明顯加大。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中尋找有用的信息進行知識積累,并從中尋找空白點和創新點進行科研創新,是擺在科技查新人員面前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與此同時,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問題諸如服務服務意思和理念不強,缺乏競爭和市場化運作機制,查新數據資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務內容分單一等都嚴重制約了科研創新的發展。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科研創新對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提高科技查新質量。

2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查新的現狀

截至2015年初,由國家科技部、衛生部以及教育部批準認定的查新機構,加上各級行政部門認定的查新機構已接近400家[3]。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國家科研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員的廣泛認可,科技查新用戶群在不斷地擴大。科技查新為科研課題的立項、科技成果的轉化、專家評審等提供了客觀依據,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撐了科研創新的發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科技查新數據庫資源不斷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來越規范,科技查新的質量也越來越高。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查新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個多行業、多維度的行業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發展軌道。但與此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科研活動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要求,面對類型多、動態化、價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數據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臨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有待改進與開拓發展。

21查新數據資源建設與共享開發不足

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統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獻資源數據庫系統,國內各科技查新機構由于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訂購的科技查新數據庫也不盡相同,并且查新機構之間的數據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資源的重復建設。在查新數據庫資源配置中,期刊及專利數據庫較為完善,而其他如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科技成果等較難獲取。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具有“數據體量巨大、數據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處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數據信息,單就數據庫的查新是遠遠不夠的,不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納入到科技查新范圍,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導致結論的片面性。

22科技查新人員的復合素質有待提升

21世紀科學技術研究的一個顯著發展趨勢就是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涌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廣泛交叉以及邊緣學科興起。科學研究的交叉發展一方面會給人類發展和科技進步帶來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對科技查新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員若要準確捕捉與把握項目的技術創新點,需要了解各個學科的前沿知識并融會貫通,掌握不同學科的專業術語,制定出科學的檢索策略,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員除了具備敬業、務實、探索精神外,還要具有廣博知識面和專業技術理解能力、文獻判讀能力、計算機檢索能力、寫作總結能力、外語翻譯能力等[4]。因此,復合型查新人員的引進和素質提升迫在眉睫。

23缺少科技查新質量監控環節

雖然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有《科技查新規范》,對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報告的撰寫等內容做出了規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規范,對于科技查新報告內容的質量是無法做出客觀評判的。雖然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設立了審核員審核機制,但審核員不參與查新過程,也只能對查新報告形式上的東西進行審核。由于缺乏對查新報告內容的質量監督,查新員和審核員僅憑個人道德和職業責任感的內在約束,容易導致失職和不負責任行為[5],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權威性。

24科技查新的服務模式還比較單一

一直以來,大多數科技查新機構都是被動的服務模式,坐等科研人員上門尋求查新檢索服務。工作的內容也局限于對申報的科研課題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判斷,出具科技查新報告供科研管理部門參考。由于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單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門沒有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科技成果鑒定或評獎必須出具科技查新報告的硬性規定,則很少有人自愿、主動地來進行科技查新[6]。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環境下,科技查新機構單一的查新服務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科研人員的實際需求,科技查新機構除了常規的新穎性查新之外,還需要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中進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動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創新開展多種服務模式,推動科研創新的發展。

3大數據時代下科技查新推動科研創新的對策

31推動查新機構資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數據

311成立權威管理機構,推進數據庫資源共享

雖然近30年來,我國的科技查新行業發展迅速,但由于這些查新機構分別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也導致了我國科技查新行業的發展缺乏統一的指導。特別是國家取消對科技查新機構的行政審批之后,科技查新行業實際上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7],嚴重影響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發展,更談不上數據資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應該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科技查新行業管理部門,對科技查新機構實行統一管理和動態評估,擬定行業發展規劃,積極統籌整合各查新機構信息資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進查新數據庫的統一采購或者聯合采購。實現數據庫源資的共享利用,不僅能節約大量的購買經費,而且也能豐富各查新機構的數據資源,擴大檢索數據庫范圍。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個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數據庫,各個查新機構負責錄入本單位的查新成果,通過統一的檢索平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實現科研課題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統籌規劃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科研大數據

全球范圍內,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有關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大數據戰略性,大力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我國也與2015年8月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就科研創新領域而言,國家有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緊時間落實綱要精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統籌規劃科研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科研數據資源和設施平臺、整合分散的數據中心資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國家科研大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的采集和長期保存工作,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能力,構建互聯網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務體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數據,為科技查新工作的質量提供基礎保障。

32加強科技查新人才隊伍的建設

321查新機構要提升服務質量,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查新機構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員結構,除了引進高層次的圖書情報人員之外,還要根據服務學科的不同,引進相應專業的高學歷人才,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新服務人才。畢竟術業有專攻,專業技術人員會更熟悉國內外該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在科研查新過程中能更好地與科研人員進行溝通。

322開展專業素養+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訓,提升查新人員素養

科研查新人員不僅要具備計算機知識、數據庫知識、信息檢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語能力,還包括掌握必要專業領域知識和分析判斷能力,了解學科的發展趨勢和前沿研究。目前,國內查新員的培訓內容往往只注重檢索技能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科技查新機構應該根據科技查新人員的知識結構,采取開展專業素養+信息分析技能的培養方式并形成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具備多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23推行按專業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領域的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科技查新機構要逐步建立按專業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務的分配上,盡量做到將同一專業或相近專業的課題分配給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查新人員完成[8]。具備專業知識的查新人員熟悉本領域的科研動態和發展趨勢,能夠準確捕捉與把握課題創新點,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進行溝通聯系,制定出科學的檢索策略,工作起來也會游刃有余。與此同時,通過長期接觸某一專業的查新項目,反過來又可以促進查新人員專業知識的增長,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報告的質量。

324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勵機制

查新人員和業務素養和工作態度也是決定科技查新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科技查新機構要加強對科技查新人員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務和考核辦法,本著公平公正、適時適度的原則,建立精神嘉獎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人才激勵制度。從而激發科技查新人員的工作熱情,避免職業倦怠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科技查新質量。

33規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質量控制體系

331建立、完善專家咨詢制度

查新機構應當根據查新專業的不同建立學科專家庫,聘請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定期到查新機構作咨詢指導和查新監督。學科專家專業性強,對其所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將科技查新中遇到的專業上的疑難問題及時向各學科的專家請教,弄清、弄懂課題性質,少走彎路,防止檢索出現偏差[9]。因此,建立完善的專家咨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質量的一個必要措施。

332建立定期抽檢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個工作流程都依賴于查新人員的智力勞動。雖然國內查新報告實行的是審核員簽字的審核機制,但由于審核員不參與查新過程,并且也不可能對每個科研領域都很熟悉,缺乏對查新內容的實質性的監督審核。因此,查新機構要定期對查新報告進行抽檢,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抽檢到的查新報告進行監督檢查,從而促使查新人員樹立職業責任感,認真做查新,細心寫報告,杜絕失職和不負責任行為。

333加強科技查新的過程控制

我們知道,在產品質量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分為事前的產品質量控制階段,事中的產品質量過程控制,事后的質量把關與處理階段。而對于科技查新也按照質量控制三階段理論進行管理,首先是加強事前控制――與科研人員的建立良好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員能迅速且了解課題內容,把握科研課題的查新點和創新點,確定檢索策略和檢索范圍,為查新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其次是加強事中控制――查新報告撰寫工作。嚴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驟和順序開展工作,并對每個環節制定相應的量化標準,科學、認真撰寫查新報告書。最后是加強事后控制――查新結果的監督與反饋。定期對科技查新報告的質量進行動態評估,建立查新用戶的反饋機制,對查新用戶的反饋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查找原因并加以改進,從而幫助查新人員改進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質量。

34將查新工作貫穿科研活動全過程,不斷尋求創新服務模式科技查新機構要改變以往單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務模式,變被動的檢索查新服務為主動的信息服務。查新人員要多與委托人的溝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檢索技能,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前期調研、開題立項、成果驗收、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全過程。通過科技查新把諸多分散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的歸納、整理,通過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結論,幫助科研工作者科學立項。針對特定的用戶開展定題服務,定期主動推送與科研項目研究有關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關文獻、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可使后續科研過程保持科學高效,也為科技管理部門對科研成果鑒定等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

4結束語

大數據的出現既為科學研究奠定了雄厚的信息資源保障,同時又為科研數據查找、分析和利用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查新工作惟有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才能繼續高效發揮科技查新的咨詢服務功能,為科研活動提供科學依據和信息資源,從而推動科研創新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何明舉.高校圖書館科技查新工作現狀與問題[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10):89-90.

[2]王鐳.用科技查新服務正確引導科研創新[J].現代情報,2010,(7):80-82.

[3]武茹.我國科技查新工作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圖書館,2015,(12):57-62.

[4]羅凌云.高校圖書館查新員的職業倦怠行為及其對策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3):95-98.

[5]崔林.問題與對策:關于我國科技查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7):30-31.

[6]孟婷婷.科技查新服務新模式探索[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12):8-9.

[7]謝新洲,夏晨曦,柯賢能.科技查新行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9,(12):9-12,36.

第2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國家層面一直非常關注中小企業信息化問題,從2006年起,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國家信息辦就聯合啟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和百萬中小企業上網培訓計劃,助力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建設,該工程補列為“十一五”期間推動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內容。近幾年工信部持續推出政策組合拳,不斷推進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在解決中小企業獲得科技創新、市場、融資等情報信息及幫助中小企業低成本、低風險地運用信息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中小企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現狀與需求

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企業對科技情報信息的重視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經濟條件及人員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業內部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技信息部門及單獨的經費,中小企業獲得的科技信息常常落后于市場,從而增加了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難度,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情報信息,同時企業科技信息服務工作也是整個國家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術創新周期縮短。市場瞬息萬變。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中小企業對信息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強烈。

目前。中小企業對科技情報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競爭環境情報需求

競爭環境情報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國際環境情報,即國際政局變化,以及貿易對象國的經濟增長、收入分配、消費偏好、市場前景、金融匯率走勢、關稅及貿易體制變更等;二是國內環境情報,即政策法規、市場需求、國民收入及分配、物價指數、利息變動以及產品客戶、供應商、中介商等;三是科技動態情報,即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專利、標準和人才等各方面信息,企業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競爭環境情報,就能大大減少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準確地判斷未來競爭環境的變化,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二)競爭對手情報需求

中小企業需要知道競爭對手在產品設計、技術標準、生產工藝、研究開發、擴展計劃、產品價格、促銷策略、知識產權、網絡建設和使用等各方面的情報需求,這些信息對于企業的發展戰略來說至關重要。

(三)戰略實施情報需求

戰略實施情報是指在把握競爭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做出長期的、主動的、全局性的戰略行動后所反映出來的情報信息。這類信息關系到企業在競爭中的策略和行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動態性和博弈性,通常包括競爭對手的戰略意圖、行動計劃、實施步驟、反饋機制等,以及實施競爭行為后競爭環境變化、其他競爭者反應和競爭態勢的格局重組等方面的內容。

此外,企業內不同層次人員對信息需求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決策者需要的是綜合性信息,比如政策法規信息、專利文獻、新產品信息和市場需求趨勢等。以便制訂企業生產規劃,使決策和管理更加科學合理;科研人員、生產人員則最需要研發、新產品、技術成果專利、標準等各方面的信息,以保證企業的生產科研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市場營銷售人員需要的是產品或技術的市場信息、項目和產品進出口信息等,以確保產品暢銷,企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中小企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國內面向中小企業的科技情報信息服務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服務功能鏈不完整,產業化程度不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信息服務行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由于基礎建設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目前仍以文獻的收集、分析為主,雖然在方向上有所延伸,但缺乏有深度的產品。另外,由于沒有成熟的產業體系和模式,機構之間各自為政。重復建設,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尚未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整體科技中介服務鏈。

(二)服務機構競爭地位被動,公共信息零散

當前各地的科技信息服務市場單一,大部分服務機構仍是坐等企業上門,現有的科技信息產品遠遠不能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要,在與國外機構的競爭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此外,缺少具有實用價值、能反映地方產業特色的科技信息資源,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公共信息資源往往處于分散狀態,不能有效共享。

(三)從業人員服務水平亟待提高

科技信息服務要求對情報進行持續監測、跟蹤、并深度分析,但目前科技信息服務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許多從業人員的專業背景單一,沒有經歷長期、循環的培訓,還有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不足,難以開展深層次的定向咨詢服務,因而導致了科技信息服務與企業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之間脫節的局面。

三、解決中小企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存在問題的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科技信息服務業的重要性會進一步提升,內涵也將更加豐富,伴隨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科技信息服務產業孕育了大量的機會,該行業即將迎來持續發展的繁榮期。為此,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思路對策。

(一)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對科技情報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應該更加重視,只有充分了解市場,了解競爭對手,才能不斷自主創新,生產出拳頭產品,使自己充滿生機。因此,不但要加強企業內部科技信息建設,培養專業人員,還要更多地借力社會科技信息服務機構,購買相關產品及服務,及時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和市場趨勢。

(二)地方政府

政府應加大科技資源基礎投入。建設由地方政府引導、中小企業和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參與的公共信息平臺、科技成果信息庫、區域內專利信息庫、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庫等。實現本地區內信息資源共享:協調與國內其他地區的信息交流溝通,幫助企業了解最新行業動態,避免與市場脫節的供求。同時,大力培養本地科技信息服務龍頭企業,鼓勵其作大作強,與國際知名咨詢機構接軌。提供有深度和廣度的戰略咨詢等。

(三)科技信息服務機構

作為提供服務的主體,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是整個鏈條上最為關鍵的一環,應該在服務機制、對策、網絡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為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科技情報信息,所以不僅要從意識上改變,力求使自己適應市場,還要不斷提高人員的業務水平。

1.強化主動服務意識、適應開放競爭的環境

由于用戶需求有多樣性、時效性、個性化等特點,服務機構應積極走訪基層,開展廣泛調研,隨時跟進中小企業的要求變化。實時調整服務內容,開展個性化服務。例如。可以進行科技查新、知識產權查詢、重點科技動態跟蹤、信息分析與預測、行業決策情報等,并提供項目申報指導、項目查新、項目評估論證、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編撰申報材料等多種形式的產品,全方位地服務于中小企業,使科技信息工作在區域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共享,改變原來科技信息機構被動服務的局面。

2.強化與相關單位的協同工作機制

第一,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協同交流。行業協會在整合行業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誕生之日起,行業協會就與本行業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備了較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應聯合行業協會的組織優勢,將分散在不同單位的本行業科技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形成系統、完整的行業科技信息資源體系,并建立行業內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第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互通合作。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學、研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現階段企業和高校之間的渠道還不夠暢通,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尋找切入點,幫助兩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三,與其他地區建立情報網。與外地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加強聯系,建立跨地區信息共享服務網絡,互通工作信息和動態,提供層次更多。范圍更廣的科技情報信息。

3.豐富服務內容,為中小企業提供特色資源和特色服務

要強化科技信息特色產品和服務,形成新的生長點。如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科技項目和科技計劃的輔助管理、科技出版、信息資源整合和網絡開發與服務等;開展教育和培訓業務,爭取成為當地的科技教育和培訓的中堅力量:加快知識更新和技術更新,與國際上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接軌,開發建設智能化情報收集、加工與分析研究平臺:持續動態監測世界科學及技術前沿、世界一流研發企業、世界著名科學家監測及國際科技合作的最新情況,推出具有前瞻性的行業戰略報告。

第3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以福州大學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檔案材料為統計分析信息源,從查新項目學科分布、查新項目數量、查新項目范圍及級別、查新項目委托單位、查新項目地區分布、查新項目類型、加急查新項目等7個方面進行分類、分項統計。調查資料包括:1)科技項目查新咨詢登記表;查新項目申請書;查新咨詢委托單;查新報告。2)《中國圖書館分類法》。

2統計結果與分析

2.1查新項目數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學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項科技項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項,2008年完成263項。通過對查新項目數量的分析,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科研技術的發展速度。

從查新數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項目數量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學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對查新站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學有這項業務范圍。隨著查新站不斷為查新客戶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優質服務,查新工作為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所認可,查新項目數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當前國家積極倡導科技創新的大環境下,科技查新業務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項目學科分布

參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對所完成的查新項目進行學科分類統計,根據學科分布比重可分為機械、儀表工業,化學、化學工業,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電工技術,輕工業、手工業,醫藥、衛生,生物科學,交通運輸,管理學,環境科學、安全科學,建筑學和物理學等。詳情見表1。

統計結果表明,查新項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機械、儀表工業,化學、化學工業以及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學科領域,比重分別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斷福建已形成以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

2.3查新項目范圍及級別

根據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項查新項目中,國內查新75項(80.6%),國外查新目18項(19.4%);國家級項目15項,省級項目61項,地市級項目4項,其他項目13項。2008年完成的263項查新項目中,國內查新225項(85.5%),國外查新目1項(0.4%),國內外查新目37項(14.1%);國家級項目45項,省級項目171項,地市級項目36項,其他項目11項(如圖1、2所示)。

從查新項目的范圍和申請級別上看,大部分查新項目主要是進行國內查新,委托單位大多數為企業,申報的課題主要是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項目等省、市級項目。國內外查新項目的委托單位主要是各高校,申報的課題主要是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由此,也說明了高校承擔了國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項目,而企業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轉化的實施者。

2.4查新項目委托單位

將356項查新項目的委托單位按照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企業、中小學、其他單位等5個類別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學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項目委托單位中,企業198項,占55.6%;大中專院校130項,占36.5%;研究機構13項,占3.7%;中小學13項,占3.7%;其他單位2項,占0.5%。通過查新項目委托單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單位的分布現狀,發現不同單位的科研實力。

統計結果表明,福建省企業、大中專院校的查新項目數量較多,研究機構等其他單位查新項目數量較少。這說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福建省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也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實力,正成為科研創新的主力軍。

2.5查新項目地區分布

通過分析查新項目的委托單位(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個地區科研開發的基本情況,揭示各地區科研創新能力的大小,為國家統一協調項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項目分布提供參考。按福建省行政區域進行劃分,分為福州地區、廈門市、莆田地區、三明地區、泉州地區、漳州地區、南平地區、龍巖地區和寧德地區。如圖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學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項查新項目中,福州地區244項,占68.5%;泉州地區102項,占28.7%;三明地區3項,占0.8%;南平地區3項,占0.8%;莆田地區1項,占0.3%;龍巖地區1項,占0.3%。

統計結果表明,查新項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區和泉州地區,地區分布的差異與各地區的學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福建省大部分大中專院校都集中在省會福州,其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較高。同時,福州、泉州和廈門三個地區在福建省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這些地區的查新項目比較多,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其中,由于廈門市科技情報研究所和廈門大學查新站都有資質開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廈門市的查新項目,因此,福州大學查新站有關廈門市的查新項目比較少。

2.6查新項目類型

將查新項目按其類型分為立項、成果、報獎、新產品和其他查新5種類型進行統計,見表3。統計結果表明,科研立項類的查新項目占據了重要的份額,這與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科技立項的政策是分不開的。立項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確立研究項目時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爭取項目申報成功。

2.7加急查新項目

從2007年和2008年查新項目的加急情況來看,2007年加急項目45項,占當年查新項目的48.4%,2008年加急項目120項,占當年查新項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項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項目申報時間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態,希望查新時間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認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報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對科技查新不熟悉,誤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簡單的檢索。事實上,科技查新是一項嚴密的科技情報工作,對查新項目要進行理解、檢索、分析、比對、判斷等過程,需要適當的時間。為了保證質量,查新項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證至少5個工作日以上的時間。新晨

3建議

科技查新作為科技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基礎,在科研立項,科技項目評估、驗收、獎勵,專利申請,技術交易與入股,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等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國家積極倡導科技創新的大環境下,科技查新業務的需求不斷增大,因此,我們應該從加強科研主管部門對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盡可能按學科分配查新項目,加大查新機構宣傳力度等方面加強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證科技創新更上一個新臺階。

3.1加強科研主管部門對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項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協作,將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門結合專業特點,長期關注和跟蹤一些技術和項目,并且定期反饋給科研項目管理部門,作為立項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科研項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協作,共同資助一些好的項目去申報和立項,這樣可以提高申報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體制是確保查新工作質量的重要保障[3]。為了促進科技查新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查新機構應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業務咨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審核制度、查新人員培訓、考核制度、查新檔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員激勵機制等。

3.3盡可能按學科分配查新項目

查新機構管理人員應根據課題專業和學科類型,統一協調分配查新任務,確定將查新課題分配給相應學科專業的查新人員[4]。這樣,有利于查新人員與查新委托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也保證了查新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韓力.從醫學查新課題統計分析研究查新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D].吉林大學,2006:10—30.

[2]畢克新,郭東亮,姚秀榮.科技信息與現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16(3):16—19.

第4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品牌

1 塘沽自主品牌發展現狀

目前,塘沽擁有天津堿廠“紅三角”和天津大沽化工廠“紅三晶”共2個中國馳名商標,以及25個天津市著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4個,天津市名牌產品12個。塘沽轄區內雖然擁有諸如天津港集團、渤海石油、天津渤海化工集團、新港船舶重工等多家知名國有大中型企業,其經濟貢獻率在全市乃至全國的比重大,利稅高,在國內外已取得了一些聲望,但其品牌發展意識還很淡薄,品牌發展動力不足。而占據塘沽企業大多數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產業規模、產品檔次、核心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品牌戰略方面還處于較低發展階段。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中國馳名商標認定的相對較晚

始建于1917年的天津堿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將拳頭產品“紅三角”牌純堿銷往全世界。而其天津堿廠“紅三角”商標2007年才完成認定,同樣享譽國內外的天津大沽化工廠“紅三晶”商標也是2009年完成認定。

1.2 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數量少、領域窄

塘沽的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著名商標和國家、天津市名牌產品不但總量上在全市屬于中下游水平,而且所屬行業領域較窄。主要集中在海洋化工、裝備制造業、建材等傳統產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1.3 企業品牌擴張意識不足

擁有中國馳名商標老牌化工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已經取得良好的聲譽,但由于缺乏品牌擴張意識,沒有很好利用品牌進一步提升國際知名度,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

1.4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業品牌競爭力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與日俱增,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塘沽特色產業為代表,如電子信息、港口物流、生態農業、現代漁業和科技服務業等企業發展態勢迅猛,科技含量高,國內聲譽良好,發展后勁強大,但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提高其國際品牌競爭力還面臨許多困難。

2 塘沽在增強科技企業品牌競爭力中的制約因素

2.1 企業創牌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塘沽大多數企業受傳統觀念影響而缺乏品牌競爭意識,沒有積極、主動的實施品牌戰略,更沒有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科學、可行的整體規劃。有些企業的產品質量一般,品牌個性不明顯,創新能力不足,品牌難以持續的生存和發展下去。個別企業將品牌戰略作為一種短期行為。因此,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品牌內在激勵機制,缺乏將企業品牌做大做強的內生動力和欲望。

2.2 扶持品牌發展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目前,塘沽對品牌認識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配套措施和獎勵機制來助推企業增強品牌競爭力。對一些重點、已取得較好品牌效益的企業缺乏培育和扶持力度,往往順其自然生長。對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對其品牌發展缺乏中長期的整體規劃和部署,缺乏政策整合和支持。

2.3 促進品牌競爭力發展的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提升

新聞媒體對品牌增強企業競爭力重要性的宣傳還不夠,公眾對品牌認識不足,還不能形成“重視品牌、尊重品牌、維護品牌、保護品牌”良好社會氛圍。

3 對增強塘沽科技型中小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思考

3.1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扶持機制,夯實品牌培育發展基礎

3.1.1 切實加強領導,發揮政府引導推動作用。塘沽各部門應充分認識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施品牌戰略,把培育和發展工作列入塘沽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工委、管委會領導下的塘沽實施品牌戰略的組織領導機制、組織協調機制、科技投入機制、工作考核機制、創新獎勵機制以及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培育和發展名牌的整體合力。

3.1.2 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務水平。健全建立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品牌建設的配套政策,分層級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對納入培育發展對象的企業及產品,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品牌宣傳等方面給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傾斜。進一步加強協作,優化服務,建立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

3.1.3 加大投入力度,實施獎勵政策。設立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品牌建設的專項資金,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品牌設置相應的資助辦法,不斷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建品牌、創名牌”的積極性。對已取得一定競爭優勢品牌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擴大品牌影響力的資金支持;對能夠凸顯塘沽特色品牌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品牌給予培育資金支持。制定扶持獎勵政策,對已取得市場知名度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3.2 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應

3.2.1 突出區域特色,加強分類指導。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按照“扶強、育優、挖特色”的原則,加強分類指導。幫助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的良好形象,不斷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2.2 擴大優勢產業品牌影響力。在已取得較好聲譽的船舶修造、裝備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石油等優勢產業方面,進一步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不斷爭創自主品牌,進一步加強商標品牌的國際注冊與保護,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爭創國際知名品牌。

3.2.3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品牌知名度。加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力度,用高新技術引領、培育發展現代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加快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品牌。

3.2.4 培育現代服務業品牌。著力培育科技與信息服務業、商貿旅游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不斷創建服務品牌。鼓勵規模科技型中小企業、特色科技型中小企業以服務商標為紐帶,推進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加盟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和集團化、網絡化和品牌化運作,促進服務業的升級轉型。

3.2.5 扶持塘沽特色名牌產品。充分挖掘和發揮塘沽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推廣應用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現代漁業技術和生態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促進現代漁業、高效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發揮龍頭企業集聚作用,形成一批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帶動作用的生態特色產業,從“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區域品牌”的梯次式發展,培育并扶持塘沽特色產業邁向國際市場。

3.3 以企業為主體,激發內生動力,推進品牌建設順利開展

3.3.1 積極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創牌意識。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樹立牢固的爭創品牌求發展的觀念,通過宣傳、培訓、扶持、資勵等多種途徑,使企業領導者轉變發展觀念,明確創名牌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意義。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制定長期發展戰略,使其從戰略高度上來培育和管理品牌資產。

3.3.2 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依托技術進步培育發展名牌產品,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及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掌握核心技術、創立自主品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采取“發展拳頭產品,鞏固品牌;扶植新興產品,創造品牌;開發尖端產品,培養品牌”的戰略方針來壯大品牌實力,拓展市場份額,樹立品牌形象。

3.3.3 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科學管理。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品牌經營能力。建立創新機制,鼓勵員工樹立創新意識,發揮創新能力,使科技型中小企業不但能“創牌”,而且能使品牌不斷“保鮮”。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運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4 加大宣傳力度,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品牌發展良好環境

3.4.1 加強宣傳力度,營造品牌建設的濃厚氛圍。利用新聞媒體,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視角地宣傳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深遠意義。發揮示范效用,大力宣傳成功范例,教育和激勵廣大企業提高創牌意識。加大對名牌產品和企業的推介力度,形成一個全社會“創品牌、強企業、興塘沽”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5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管理創新;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220-02

近年來,全球化趨勢加強、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對外開放度提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眾多轉型升級背景,一方面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另一方面沖擊著中小企業現有發展模式,迫使其進行管理創新。

一、中小企業管理現狀

(一)管理思想陳舊

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企業內外部環境均發生變化,這要求企業必須更新觀念,探索適應于企業實際的發展模式,然而一些中小企業家依然緊抓過去成功經驗不放,甚至將大權緊握手中,恪守經營即所有的觀念,造成企業決策封閉、管理手段隨意、管理決策失誤。一些中小企業家雖然認識到內外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將創新重點落在技術引用上,但沒有認識到管理創新是實現技術創新的保障,是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待進行技術創新或引進先進技術后,由于缺乏科學化、高質量的管理手段,使得新技術創效低,影響了企業發展。

(二)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品牌意識

經濟效益是企業生產經營的目的,而生產是創利的最直接手段,因此,許多中小企業偏向生產投入,而忽視了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造成產銷失衡、產品過剩。管理戰略是很多大企業贏得成功的條件,而中小企業較少采用全局性、長遠性的管理戰略,而采用“一葉障目”的管理方式,這影響了企業長遠發展。絕大數中小企業仍采用粗放化的管理模式,滿足以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創利,缺乏品牌意識,技術支持度低,使中小企業長期處于“只加工、零品牌”的產業鏈低端。

(三)管理制度殘缺,基本保障不力

制度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維持企業規范化經營、發展的關鍵。目前企業均認識到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均采用了一定的管理制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具體到企業制度細化、健全來說,中小企業還存在眾多問題,如企業產權不清、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內外監督機制不完善、權責不明、部門化管理制度缺失、缺乏風險管理制度、具體可行操作制度甚少、參照性制度成分大、企業本土化的管理制度較少等。眾多問題的存在,不但影響了制度的執行與落實,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管理的科學性。

(四)科技投入甚少,信息管理欠缺

技術創新是轉型升級的關鍵,尤其在現代信息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條件下,技術創新已是高度社會化的活動,因此,中小企業必須適應轉型升級要求,調動多種資源、采用多種手段實現企業技術創新,推動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實現。然而,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實踐來看,存在以下問題:可支持技術創新的條件不足,如企業封閉自守,技術創新難以聯合高新行業,未與技術中介進行交流;信息化建設落后,如企業信息化管理重視度不足,未全面了解政府相關政策,信息化人才缺失,企業設備、技術難以支持信息化管理等。

(五)管理不佳,忽視企業文化構建

企業管理創新關鍵在于企業工作者發揮力量,因此,要實現管理創新,必須以調動企業員工創新積極性為前提,但由于中小企業傳統式管理模式的限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人才開發、引進、運用等方面缺乏科學性,使得員工處于“被管理”“被制約”狀態,很難實現思想的解放、自由民主地發表自己的建議、大膽得進行創造,造成企業缺乏活力。企業文化是企業形象的象征,指引企業前行,潛移默化員工思想、行為,但很多中小企業忽視企業文化構建,或是借用大企業文化,缺失獨具特色的內部文化,使得企業內部缺乏創新氣息,影響了管理創新的實現。

二、中小企業管理創新路徑

(一)轉變管理觀念,構建創新體系

中小企業要全面認識現階段國內外、行業內外部及企業內外部形勢,將創新理念深入到企業管理之中,革新企業管理手段與方法,并以大企業成功管理案例為參照,結合企業實際,對企業生產經營、人事、財務、組織、技術等方面進行管理創新,以制度管理創新為突破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一層管一層、一級管一級、監管得力、決策民主”的管理體系。

(二)探索創新模式,創建行業品牌

落后的管理模式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要樹立“管理推進生產、戰略有助發展、技術創就品牌”的管理理念,積極探索適應于企業發展的新管理模式。探索過程中,首先應積極學習先進管理模式,將成功管理模式與本企業實際結合,以成功模式為總框架,內化企業本土管理方式,形成一個“外結內實”的管理模式;其次,轉變傳統淺顯化的管理理念,將戰略性管理深入到企業管理之中,管理深入到市場、經濟動態、內外環境、政策、社會等各個方面,形成全局管理、長遠管理的理念,根據企業基礎、發展方向、潛力制定企業規劃,指導企業發展;最后,轉變被動生產、粗放管理的觀念,管理中重視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進行企業內部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并借助本企業優勢,實現產品品牌創建,推動企業轉型。

(三)完善管理制度,強化各項保障

制度管理創新是管理創新的重要方面,是其他領域創新的引導因素,中小企業必須深入到企業各層面進行制度創新,以實現制度化管理作用。健全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權責統一制度、職業經理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等;將企業各方面的管理以制度形式規定下來。中小企業要細化內部制度:制度創新關鍵在于本土化制度、規范的引入,中小企業應從本企業、本行業出發,細化各項管理制度,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增加技術引進管理制度、對外合作管理制度、技術運用規范等,以指導科技創新的實現。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構建運營平臺

信息時代下,信息化程度是企業發展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因中小企業信息化比率低、投資較少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低,而信息化基礎薄弱反過來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中小企業要在信息時代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強化信息化建設。首先,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推廣平臺,如建立企業網站、企業電子郵箱、客戶服務網站等,運用即時通信系統、電算化管理技術、CAD系統等,實現員工間、企業與客戶間、企業與企業間相互交流;其此,展開全面化的信息建設,建立企業GSP系統、PDM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等,形成網狀的網絡化管理模式;最后,實施信息化戰略支撐工程,在車間與供應鏈間全面應用信息化軟件,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使企業管理者全面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幫助企業建立決策支持系統,以促使企業根據市場環境調整策略。

(五)關注人本管理,構建特色文化

在對企業人員進行制度性、剛性管理的同時,積極采用柔性管理方式,關注人本發展,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創新熱情。對企業員工尤其是技術人員進行崗位培訓、計算機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革新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法,提升他們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刺激他們進行崗位、技術、專業創新;深入員工實際,采用激勵機制,以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短期獎勵與長期獎勵相結合、崗位獎勵與創新獎勵相結合的方式,調動員工生產積極性,刺激他們融入到創新管理中;提升管理的民主性,根據企業各部門實際、結合企業發展目標,選擇先進性的員工代表,使其參與到企業創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實施及落實中,提升企業員工主人翁意識,營造一個“管理創新,人人有責;管理創新,人人參與”的大環境。

企業文化對企業人員思想、思維及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管理創新中還應發揮柔性因素作用的發揮,根據企業專業性、服務性及行業性特征,制定開放、民主、平等、和諧、靈動、團結、奮進、特色、創新的企業文化,建立具有凝聚力的企業價值觀,為管理創新提供一個“以人為本、服務客戶、突出特色、敢于創新”的環境氛圍。

中小企業要應對當下轉型沖擊,必須轉變其傳統的管理觀念,從制度、人才、技術、信息、企業文化等各方面革新管理,而只有如此,中小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新生與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群.轉型升級期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11(10).

[2] 吳群.轉型升級期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企業經濟,2011(8).

[3] 夏曉林.試論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J].科技與企業,2012(11).

[4] 王君華.我國中小企業創新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36).

第6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低碳城市,綠色建筑,城市可持續發展

前言

目前全球空氣質量日益惡劣,主要是由于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城市發展中通過減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利用風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資源,轉變能源利用結構,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低碳城市的核心是節能減排,通過發展綠色建筑,必定能為低碳城市做出貢獻。

一、綠色建筑的含義及發展現狀

(一)綠色建筑的含義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人類社會對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設之時能做到最大化節約自然能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及木材資源等等,減少建筑時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同時又能保證居住的舒適度、健康度和安全性,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持續多年,成果顯著。1986年,政府《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拉開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序幕。十三年后,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大會促使北京頒布了《北京》,現代綠色建筑技術的研究在各地都陸續開展并有了一些實踐。就目前來看,發展現狀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評價標準不完善。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六大指標,分別為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外環境質量以及運營管理。但在實際評價中沒有具體指標,基本依靠主觀判斷,同時只關注了節約資源的方面,不重視居住的舒適性和自然協調性,造成了評價的片面性和低質量;第二,缺乏激勵發展綠色建筑的機制。綠色建筑作為一個新行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和機遇。如果沒有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和認證體系,開發商在投資時面臨著的風險就更大,得不到政策保障,就不會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最后,政府和大眾方面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性。政府的忽視導致了開發商遲疑進軍綠色建筑市場,民眾的忽視造成了綠色建筑的消費市場窄。

二、解決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

雖然我國對綠色建筑的研究已持續多年,但社會大眾對此還不夠熟悉,節約資源的意識還不夠深入,政府或開發商應加強宣傳綠色建筑的力度,讓民眾了解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比如,在城市中的地鐵站、公交車上做廣告,廣告的形式可以是平面廣告,也可以是視頻廣告。通過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們重視綠色發展,關注綠色建筑。

(二)確定完善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的六大評價指標在實施過程中太過粗化,不具體,評價過程強烈主觀化,且評價范圍片面。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建立健全綠色建筑評價制度,在辦理施工許可證前應嚴格審查施工項目,組織專家團隊監督并檢查建筑過程中的節能問題。在項目建成后,還要重視評價建筑居住的舒適度、安全性及自然協調性,并嚴格將之納入評價體系。

(三)研究推廣新技術

除了現有的建筑節能設計,在建筑過程中還可以積極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及技術,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及新工藝,不斷提升建筑的節能水平,同時可以開展示范點,在示范點試驗新技術和新設備。

(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各地區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規劃設計綠色建筑,研究適宜的綠色建筑技術路線,規范化設計標準、施工標準和管理標準,鼓勵綠色建筑人才之間的學術交流,保障綠色建筑的發展。

(五)完善激勵政策發展綠色建筑

除了《節約能源法》、《建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政府還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政策,明確表明政府對綠色建筑的態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各方主體責任、各項管理制度等等,將配置市場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六)規劃發展綠色產業

在綠色建筑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一體化的綠色產業發展,比如,以太陽能、水能、風能等資源為主要利用資源的產業,節水設備生產企業,太陽能電磁板生產企業等等,在稅收、財政等方面放寬管制,促進綠色產業一體化的發展。

結束語:新時代下,社會對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設之時能做到最大化節約自然能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及木材資源,減少建筑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同時又能保證居住的舒適度、健康度和安全性,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就是綠色建筑。對我們而言,積極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及技術,不斷提升建筑的節能水平,保障綠色建筑的發展,促進綠色產業一體化的發展,不只是為了建筑的節能性和長久發展,更是為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了這片天地能真正地與自然相融。

參考文獻:

[1]費衍慧,林震. 低碳城市建設中的綠色建筑發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2:169-172.

[2]毛洪偉,李芬,郭永聰.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改造技術公眾認知研究[J]. 資源科學,2012,09:1798-1805.

[3]葉祖達. 我國綠色建筑的設計技術選擇分析[J]. 現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4]王立. 綠色建筑: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路徑[J]. 政策,2011,01:59-60.

第7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計量;地方經濟;發展

引言:

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了計量工作,而計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業,與群眾的民生密不可分。計量也不是簡單的局限單位統一、量值傳遞,計量工作在科技時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漸體現出來,加快計量工作的科學基礎建設利于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的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和健康發展。

一、計量工作的現狀

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傳遞是計量的根本,然而僅僅依靠技術手段獲得的這些數據很難真正達到這個目的,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協調和技術保障的不足都會直接影響到計量工作的開展。企業計量工作發展速度明顯減慢,管理和檢測水平停滯不前,部分企業由于結構合并、職能分解、人才流失、檢測設備老化等原因,還出現了計量工作倒退的現象[1]。

首當其沖的就是投資渠道的不穩定以及固定資金來源的不足,技術人才紛紛流失,缺少基礎工作人員,使得計量基礎研究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拉大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導致計量基標準技術水平不足,一些運用到傳統行業的計量基標準在一些新行業和新技術上面無法使用。當前對于計量技術上面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夠及時,部分計量器具管理規定不足,大多與國家脫軌,并且落后于經濟市場的發展,各領域對于計量工作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單純的把計量工作歸為計量部分的個體活動,缺乏團結配合,也導致計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開展。

二、計量在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計量是關于測量的科學,是實現測量單位統一,保證測量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人們在廣泛的科技、經濟、社會活動中,每天都進行著各種不同的測量。測量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這些活動的成效,而計量是實現準確測量的基本保證。沒有計量,就無法保證科技創新、質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環境監控、資源保護中各種測量的有效性,也就無法保證國家和公眾的利益,從而無法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計量是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和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而計量工作在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1.計量是提高企業的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現代科技與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現代企業只有重視與強化質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證產品質量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就是加強計量管理。企業計量管理水平決定著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企業的發展過程,無不通過計量管理來監控產品質量,這是企業生產經營中一項基礎性的技術管理工作,是實現企業產品質量目標的保證。計量與質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計量就談不上質量。計量是質量的基礎,離開了計量就無所謂質量。所以,計量是工業的眼睛,直接關系到企業生產加工、工藝控制和產品質量檢驗,是提高企業的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2.計量工作是維護市場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計量科學技術對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量”是一切客觀事物及其運動的表現形式,它反映著客觀事物的內在性質、相互聯系和運動規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各種活動日益社會化,特別是在貿易往來、科技交流等活動中,對同一“量”應有相對一致的測量結果,這就需要靠計量單位的統一和測量的準確可靠,也就是說,要靠計量來保證,否則社會經濟秩序就要發生混亂,生產、流通就不能正常進行,科學實驗、高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也會遇到困難,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無法開展。所以,計量工作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是建立法制社會,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

3.計量工作是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的技術基礎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迅猛發展,資源和環境越來越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和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能源利用率較低。這就要加強能源計量工作,靠計量量化管理企業,靠計量量化指導生產,靠計量量化降耗挖潛。因為,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無論是采用先進的數據管理方法還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以及通過能源的堵漏挖潛等等取得成效,實踐證明,采用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須建立在具備完善的計量管理體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計量器具,準確應用計量數據等能源計量工作的基礎上。所以,計量工作是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基礎和重要保障。

4.計量是質量管理的基礎和保證

計量的監督行為是技術和管理的結合體,是通過實施法制管理來實現的,法制性是計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計量執法監督工作是質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通過實施法制管理手段達到計量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同時,嚴厲打擊計量違法犯罪行為,使廣大消費者免受不誠實計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打擊計量作弊,維護“名優”利益,極大地保護企業科技開發和技術投入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此可見計量工作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質監工作人員所肩負的艱巨任務及重大使命。所以,計量是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是質量管理的基礎和保證。

計量工作是國民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經濟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計量,寸步難行。

三、促進計量工作發展的設想及思路

計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關系國計民生。如何加快計量工作的完善和發展,以適應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根據《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聯系我地計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須放在為科技進步服務、為產品發展服務、為區域經濟服務、為節能減排服務、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服務、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上的總體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圍繞和諧社會建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與健康安全、醫療衛生、公平交易、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的計量監管,組織計量惠民專項行動,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均取得了顯著一定成效。

質監部門是計量行政主管部門,計量是質監工作的重要技術基礎,是質監部門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領。當前,正處于“十二五”承上啟下的關鍵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我們在認真貫徹執行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計量工作必須緊貼這一工作大局,增強服務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創新舉措、主動作為,堅持把“政府需要、企業歡迎、群眾擁護”作為工作的切入點,為全力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結合本地區經濟結構特色求作為

一是圍繞服務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認真研究、制定產業發展急需的計量基、標準,充分發揮計量的基礎作用。二是在構建戰略性新型產業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等方面不斷加強計量基礎研究和應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三是滿足優勢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需求,拓延計量檢定內涵,完善計量檢測手段。四是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企業提高質量的需要、企業檢測手段的提升和計量標準檢定或校準工作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完善量傳溯源體系,為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提供計量技術支撐。五是幫助企業完善計量檢測體系,把提高測試水平作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技術保障。

2.加強計量工作促生態建設求作為

能源計量是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標尺”。全面加強本地區重點工業企業的能源計量工作,指導幫助企業建立完善計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備計量器具,建立技術檔案和設備臺賬,為企業構筑滿足精細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計量工作平臺,促本地區生態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

3.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為

一是加強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行政執法、產品質量檢驗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計量器具的定期檢定和監督管理,強化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和定量包裝商品的監督抽查,有效提高強制檢定覆蓋率和抽檢合格率。二是開展計量惠民工作。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辦計量違法行為。同時加強能效標識產品計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能效標識虛標行為。三是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生產經營者自律、行政部門監管、社會各界監督”的工作機制。

四、結語

總之,計量是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計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計量工作涵蓋了政治、經濟、科學等各個領域,是經濟建設和發展重要的技術基礎,在促進科技進步和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計量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可見,計量工作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俊寶,企業計量工作的定位與發展[J].中國計量。2008(3)

[2張巍宙,加強計量工作之我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1)

[3]張金華,論計量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消費與質量網.2012

[4] 趙志堅,淺析質監部門如何發揮好計量工作的基礎性作用2013.07.2

[5] 洪德援,計量工作在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8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方向

1.前言

現如今,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化過程中繼電腦與網絡的第三次信息革命,近年來需求旺盛且發展前景非常好,因此頗受關注,國內很多高校積極開設物聯網專業,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定位物聯網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關系到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培養及未來的發展。

2.物聯網概述

上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率先將物聯網概念提了出來。簡單地說,物聯網就是物與物彼此相連的網絡,延展了傳統上對于網絡的定義,立足于網絡,借助RFID技術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無線通信技術等和網絡進行連接,從而達到了智能化追蹤、識別、定位、監管物品的目的。

現如今,物聯網已經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例如工程管理、工農業生產、安全控制、商品流通等領域。總的來說,物聯網呈現出三大特征:首先是全面感知,利用各種通信設備與技術,在世界任何地方與任何時間都能夠得到相關物品的信息。其次是傳遞非常可靠,借助互聯網,能夠在第一時間將與物品相關的資料信息都傳達給控制人員。最后是實現了智能化,借助計算機分析處理相關的數據資料,從而達到智能掌控的目的。

3.當前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狀況及存在問題

物聯網是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在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無疑能夠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教育部于2010年7月份向社會公布了37所具有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江南大學于07年6月份成為了國內首所物聯網工程學院。發展至今,我國開設物聯網專業的高校數量在不斷增加。盡管,當前國內眾多高校都掀起了開設物聯網專業的熱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物聯網屬于新興行業,發展還不成熟,各大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

3.1 對于物聯網的人才培養及科目開設方向的定位,各大高校的意見不一。

3.2 并未對物聯網這一學科進行明確的定位,認為向學生傳授越多知識越好,使得學生雖然懂得很多,但卻未能精通。

3.3 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的綜合場所。

3.4 相關專業的教研人員嚴重匱乏,未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優秀教材。

以上四個問題是當前國內眾多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各高校要想使物聯網專業建設實現質的飛躍,一定要全力克服以上問題。

4.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挑戰

現如今我國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有三大挑戰,只有妥善解決好這迎接并戰勝這些挑戰,各高校物聯網建設才會獲得好的成就。

第一大挑戰是要妥善處理專業整合這一問題。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因此物聯網專業往往會與其它一些專業有著較大的聯系,例如電子科學計算、信息與通信工程技術等等。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必須要加強眾多專業的合作,合理調配學校所具有的教學資源。

第二大挑戰是要儲備師資力量。上面提到師資力量匱乏是國內眾多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物聯網涉及的專業多,一些高校原本并沒有開設相關專業,因此出現師資匱乏的情況,為此高校要儲備師資力量,引進專業人才,培訓現有教學人員。

第三大挑戰是妥善處理資金與設備投入問題。對于各高校來說,新開設一個專業往往需要相應的教學設備支持,尤其是物聯網專業,需要各種試驗設備,例如通信類設備、電子設備等等。為此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轉移設備投入,在外部建立實驗基地。或者是鼓勵師生開展設備研究,自主解決設備匱乏問題。

5.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與科目開設方向

要解決當前我國各高校物聯網建設存在的問題,應對專業建設過程的挑戰,就必須要對其物聯網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5.1 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向

筆者認為,各高效物聯網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應該朝著下面幾個方向發展:

(1)復合專業型人才

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為此人才培養必須朝著復合專門型的方向發展。物聯網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傳感、運輸、處理等工作,為此物聯網對于不同方向的專門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2)創新型人才

物聯網屬于創新行業,對它實現的每一次革新都推動了經濟與技術的發展,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應用創新,物聯網不僅僅自身能夠孕育重大的科技創新,同時它還能夠促進其他產業實現創新,為此,各高校培養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必須是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3)應用型人才

物聯網技術和電腦、互聯網等的發展軌跡相一致,都是需要在實踐中獲得成長。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新興產業,物聯網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地完善,為此要求各高校師生要持續進行專業實踐,健全物聯網專業。高校培養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必須是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4)協作型人才

如上所述,物聯網這個系統是非常復雜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為此往往要有很多不同專業方向的人配合,為此對于項目成員的協作能力要求較高。高校在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交流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并且要強調團隊精神的建設。

5.2 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科目開設方向

筆者認為,各高校物聯網專業建設的科目開設可以定位為下面幾個方向:

(1)傳感器與嵌入式系統方向

針對的是物聯網技術的“傳感”領域,學生需要掌握有線/無線傳感器節點硬件和協議棧軟件設計與實現、無源/有源 RFID 標簽與讀卡器設計技術、低功耗技術、嵌入式系統、信息安全和輕量加密技術等知識。

(2)物聯網傳輸網絡方向

針對物聯網技術的“傳輸”領域,學生需要掌握一些信息傳輸與管理技術,例如網絡管理、無線通信技術、傳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

(3)物聯網數據管理與信息處理方向

針對物聯網技術的“處理”領域,學生需要掌握數據挖掘、互聯網監控、分布式與并行計算、大規模異構資料分析等技術。

(4)物聯網應用與信息服務方向

針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領域,學生需要掌握應用體系與軟件開發技術、最新服務方式等技術,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各個物聯網應用系統的實際需求開展自主研發活動。

上面所述物聯網專業的四個方向并非相互獨立的,他們可以共同使用基礎課程平臺,同時對自己所學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6.結語

物聯網是當前我國重點發展的一個產業,國家也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支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在未來物聯網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各高校要積極探索物聯網專業建設方案,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高質量的物聯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荊心,趙宇峰,睢鵬.基于SWOT分析的物聯網專業建設及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2(04).

[2]陳清利.物聯網時代的高等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3]劉鵬.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指導性項目《高職院校的物聯網專業建設》的研究成果(編號:B2014231)。

作者簡介:

第9篇:科技創新行業現狀范文

關鍵詞:無形資產;企業創新;盈余持續性;財務報告質量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16)02-0043-07doi:10.11847/fj.35.2.43

Abstract:In the wave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angible assets are performing a grow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ompanies. Since the returns associated with intangible assets are internally uncertain, earnings quality could possibly be jeopardized. Based on a sample of China’s A-listed firms from 2007 to 2013,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intangible assets on earnings persistenc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earnings quality. In accordance to our research, intangible assets significantly damage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earning management factor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companies’ innovation decisions,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Key words:intangible assets; innovation; earnings persistence;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1 引言

盈余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會計學界探討的熱點。Dechow等[1]將盈余質量定義為“高質量的盈余能夠提供更多有關公司財務業績特征的信息,這些信息與某類決策者的某些決策有關”。這契合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關于財務報告目標的決策有用觀。盈余質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內涵包括盈余持續性、操縱性應計、盈余平滑性等盈余性質指標,盈余反應系數等市場指標和財務重述、內部控制缺陷等公司財務與治理指標。其中,以盈余性質類指標應用最為廣泛。盈余持續性反映了企業當期盈余持續到下一期的程度,是盈余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盈余質量的重要體現。一般認為,盈余持續性越高,將公司盈余作為權益估價模型的信息輸入,得到的估價結果越準確。即持續性高的盈余與投資者的經濟決策更具有相關性,因而質量更好。長期穩定、健康的盈余可以向市場傳遞出企業基本面業績良好的信號,這無疑會提升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現有文獻主要從財務報表項目的角度研究盈余持續性。Sloan[2]將盈余分解成應計和現金流兩部分:Earningst+1=α+β1CFt+β2Accuralst+εt ,β2

應計項目作為盈余的組成部分成為影響盈余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后續研究往往延續了這一思路。例如,一些文獻將營運資本應計分解為存貨應計和應收應計,研究了二者的持續性[5,6]。對于應收應計,Lev和Thiagarajan[5]發現,異常的應收項目與當期盈余負相關,反映了公司在銷售商品上遭遇困難,不得不通過賒銷的方式維持銷售;但Abarbanell和Bushee[6]發現,異常的應收項目與下一年度的盈余變化正相關,說明應收的增長導致了盈余的增長。對于存貨應計,上述兩篇文章都發現,存貨應計會提高當期和未來的收益。另一些研究檢驗特定類型應計項目的持續性。Richardson等[7]將財務報表項目分成短期、長期的經營資產、經營負債、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他們證明,與長期項目相比短期應計持續性更差,與金融性應計相比經營性應計持續性更差。可見,學術界目前對于盈余持續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關注了財務報表項目持續性,特別是權責發生制下應計項目的持續性。但是,現有文獻對于應計項目以外的資產負債項目關注還顯不足。本文研究了一類特殊的財務報表項目――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的特殊之處表現在其對企業的獨特貢獻上。如今,全球經濟已進入知識、服務型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和客戶需求變化使得現代企業的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創新、關系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越發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和傳承的關鍵。無形資產帶來的未來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8],因而無形資產對盈余具有雙重作用:它一方面提升了企業整體競爭力,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收益,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盈余的不確定性,對盈余持續性產生重大的影響。筆者認為在研究盈余持續性影響因素時不應忽略無形資產。

本文以2007~2013年我國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無形資產與盈余持續性的關系。我們發現無形資產顯著降低了盈余持續性;不同類別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不同:土地使用權和技術類無形資產顯著降低了盈余持續性,而經營類和軟件類無形資產則不會降低盈余持續性;無形資產的減少會進一步損害盈余持續性;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負向作用并非完全由于盈余管理。

本文對無形資產與盈余持續性關系的討論具有理論和現實的意義。從學術價值上看,第一,本文拓展了盈余持續性相關研究,考察了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對于盈余持續性影響因素相關文獻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第二,本文為財務報告質量相關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無形資產降低了盈余持續性,從而降低了盈余質量和財務報告質量,因此在財務報告質量評價時應予以考慮。從實際應用上看,第一,在知識經濟浪潮中,我國企業注重科技創新、提高無形資產占有量以提升競爭力的行為無可非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應該關注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以及盈余質量的不利影響,避免囤積過多的土地使用權,切實提高創新能力。第二,我國企業的無形資產并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與現有法律制度環境對技術類無形資產保護力度不足有關。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加大對于企業創新的保護力度,解除企業研發投入的后顧之憂。

2 假設提出和理論推導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全球經濟經歷了從工業型經濟向知識、服務型經濟的轉變,市場對知識型產品的需求取代了對實物產品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企業的競爭環境日益激烈,人力資本、知識產權、客戶關系等無形資產正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創新、關系和技術越發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和傳承的關鍵。無形資產對于盈余的作用日顯突出。但是無形資產也有自身的特性,會對盈余持續性產生影響。第一,無形資產的確認需要依靠會計人員的經驗進行判斷,主觀性較強。盡管現行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在財務報表中的確認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但是與固定資產、存貨等有形資產相比,無形資產對企業的貢獻更大、不確定性更高、可靠性更低。與無形資產相關的未來收益具有內在的不確定性。張國清和趙景文

[9]認為,可靠性更差的資產負債項目導致盈余的持續性降低。無形資產在總資產比重大的公司,其收益和現金流的波動性可能更高[8],從而當期的盈余在下一期重復出現的可能性較小。第二,無形資產多的企業,未來的業績可能較好,因而往往具有更高價值的成長期權

[10]。但是在當前會計準則下,企業成長期權的價值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隨著時間推移,成長期權的價值會逐漸反映到企業的業績中,從而影響到盈余,降低了當前盈余的持續性。第三,無形資產多的企業更多地處于高新行業,其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更高,收益的波動性更大,因而盈余的持續性可能更低。

H1 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越高,盈余持續性越低。

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中確認的無形資產包括土地使用權、特許權、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軟件、采礦權、探礦權、森林資源開采等。按照無形資產在企業生產運營過程中的重要程度及其存在的普遍性,本文將這些無形資產歸集為四類:第一,土地使用權,包括土地使用權等與土地相關的權利;第二,技術類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專有技術等;第三,經營類無形資產,包括特許權、商標權等;第四,軟件類無形資產,包括軟件和信息系統等。邵紅霞和方軍雄[11]證明不同類型的無形資產對盈余質量的影響不同。技術類、經營類和軟件類無形資產與企業的生產運營直接相關,構成了企業生產的要素投入。它們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和價值增值較為穩定,與之相關的盈余在未來重現的概率較高,因而不會降低盈余持續性。而土地使用權對公司的貢獻可能僅僅在于提供了生產經營的場所,或者為企業融資提供擔保,它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運營。如果公司持有的土地使用權過多,那么相關的收益不確定性就會顯現出來,對盈余的持續性產生不利影響。

H2 土地使用權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越高,盈余持續性越低;技術類、經營類和軟件類無形資產不會降低盈余持續性。

3 研究設計

3.1 模型設計

本文從自回歸的角度定義盈余持續性:Earningst+1=α+βEarningst+εt。β 越大盈余的持續性越高。其背后的邏輯是,盈余持續性越高,當期的盈余能更好地概括未來時期公司業績,用當期盈余估計未來盈余的誤差越小。本文用總資產收益率(ROA)衡量盈余,ROA=凈利潤/總資產余額,ROA的一階自回歸系數度量了盈余持續性[7]。這種方法簡單方便、應用較為廣泛,但也有不足。ROA自回歸度量的盈余持續性是公司真實業績持續性和會計信息系統綜合的結果。有時公司為了追求持續的盈余甚至會進行一些盈余管理活動。這使得基于ROA的度量可能會偏離真實業績的持續性。我們將在進一步分析中控制盈余管理因素以緩解這種可能性造成的影響。

為檢驗H1,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無形資產與ROA一階滯后項的交互項,構建的基本模型如下。intan代表無形資產比重,intan=無形資產余額/總資產余額。滯后項系數β1反映了連續兩期盈余之間的相關程度,即盈余的持續性。交互項系數β2表示無形資產對ROA滯后項系數的增量影響,即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根據H1,我們預期β2顯著為負。

ROAt=α+β1ROAt-1+β2intan×ROAt-1+β3intan+εt(1)

在控制變量方面,本文區別對待影響盈余持續性的變量和影響盈余的變量。對于影響盈余持續性的變量,我們根據宋建波等[12]的研究,選取以下變量:(1)企業規模,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2)成本結構,用折舊、攤銷與營業收入之比表示。(3)所有權性質,分為國有與非國有企業。(4)股權集中度,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表示。(5)成長性,用營業收入增長率表示。要控制這些因素的影響,最簡單的辦法是將它們以交互項的形式加入模型中,但由于交互項都由ROAt-1構成,所以模型可能會受到多重共線性的困擾。因此我們根據這些因素采取分樣本回歸的辦法,檢驗在它們發生變化時無形資產與盈余持續性的關系是否會隨之變化,從而對這些因素施加控制。對于影響盈余的變量,本文根據Campbell[13]的研究,選取資產負債率(lev)、公司規模(Size)和成長性(growth)三個變量加入模型,構建模型(2)。我們省略了intan,這是因為無形資產也是企業的資產,包含在了公司規模中。我們采用固定效應面板估計模型(2)以控制個體效應,并添加年份虛擬變量以控制年份固定效應。為檢驗H2,我們構建模型(3), intantype表示不同類別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

ROAt=α+β1ROAt-1+β2intan×ROAt-1+

β3EM×ROAt-1+β4EM+β5lev+β6size+β7growth+εt(5)

表3的(4)~(8)列分別匯報了在控制應計盈余管理、非正常經營現金流量、非正常酌量性費用、非正常生產成本和真實盈余管理指標之后的估計結果。加入盈余管理變量后,無形資產交互項的系數依然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無形資產降低盈余持續性是由于自身收益內在的不確定性,并非完全由于盈余管理。本文的結論得到了進一步支持。

通過進一步分析的三組檢驗,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不同類別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作用不同,土地使用權和技術類無形資產降低了盈余持續性。第二,上期無形資產的減少會進一步降低盈余持續性。第三,控制盈余管理因素后,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降低作用依然存在。

6 穩健性檢驗

為了證明本文結論的穩健性,本文從兩方面進行了穩健性檢驗。

第一,不同的模型設定。主要檢驗采用是模型(2)及其變形。而黃志忠和陳龍[19]證明,帶成長因子的模型能更好地擬合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Et=b1Et-1+b2ΔEt-1+εt 。在此基礎上,本文穩健性檢驗采用如下模型重新進行前述檢驗

ROAt=b1ROAt-1+b2ΔROAt-1+b3intan×ROAt-1+εt(6)

第二,不同的變量度量。在之前的檢驗中本文采用ROA度量盈余。在穩健性檢驗部分我們用每股收益(EPS)替換ROA,EPS的一階自回歸系數度量了盈余持續性[15]。此外我們還用滯后一期無形資產比重替代當期無形資產比重,重復前述檢驗。

在兩種穩健性檢驗下,本文的結論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估計的系數和顯著性水平有所不同。本文的結論具備穩健性,并不是由于盈余度量方法選擇以及模型設定導致的特殊情況。

7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07~2013年我國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檢驗了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具有“有形”的影響,顯著降低了盈余持續性。這種影響在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中都有所體現,在不同的所有權性質、成本結構和股權結構的企業中也都存在。不同類別的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不同:土地使用權和技術類無形資產顯著降低了盈余持續性,而經營類和軟件類無形資產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不顯著。上期無形資產的減少會進一步降低盈余持續性。無形資產降低盈余持續性并不完全是由盈余管理引起的。

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浪潮中,知識、技術逐漸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無形資產也成為企業競爭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踐中,管理者應該意識到無形資產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在進行創新決策時要權衡利弊,一方面應加強無形資產的研發,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而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到無形資產降低盈余持續性、損害盈余質量的作用。與無形資產相關的收益本身就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且在極端的情況下,無形資產還可能會成為企業盈余操縱的手段,不確定性更強。對于不直接為企業運營增加價值的無形資產,企業應謹慎考慮對其的投入,完善相關的內部控制,做到有的放矢、目標明確、論證充分、執行審批與授權得當。政府監管部門應對此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對土地使用權的發放、配置和流轉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監督。此外,政府有關部門還要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保護企業研發創新成果,解除企業后顧之憂。這樣才能真正鼓勵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建設創新性國家的目標。

無形資產是財務報告中重要的項目,與企業的盈利、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但其內在的不確定性也會對盈余持續性和盈余質量造成不利影響,這需要引起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足夠重視。投資者需要權衡無形資產對企業的實際貢獻和其對盈余質量的損害。對此我們建議在評價財務報告質量時要特別考慮無形資產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后續文獻可以在這個領域繼續深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Dechow P, Ge W, 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 50(2-3): 344-401.

[2]Sloan R G.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3): 289-315.

[3]Fairfield P M, Whisenant J S, Yohn T L. Accrued earnings and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profitability and market mispric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3, 78(1): 353-371.

[4]Dechow P M, Dichev I D.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S1): 35-59.

[5]Lev B, Thiagarajan S R.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31(2): 190-215.

[6]Abarbanell J S, Bushee B J. Fundamental analysis, future earnings, and stock pri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 35(1): 1-24.

[7]Richardson S A, Sloan R G, Soliman M T, et al.. Accrual reliability,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pri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39(3): 437-485.

[8]Kothari S P, Laguerre T E, Leone A J. Capitalization versus expensing: evidence on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earnings from capital expenditures versus R&D outlay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2, 7(4): 355-382.

[9]張國清,趙景文.資產負債項目可靠性、盈余持續性及其市場反應[J].會計研究,2008,(3):51-57.

[10]Srivastava A. Why have measures of earnings quality changed over tim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7(2-3): 196-217.

[11]邵紅霞,方軍雄.我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價值相關性研究――基于無形資產明細分類信息的再檢驗[J].會計研究,2006,(12):25-32.

[12]宋建波,高升好,關馨姣.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盈余持續性嗎?――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2,(2):128-138.

[13]Campbell J L. The fair value of cash flow hedges, future profitability, and stock return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 32(1): 234-279.

[14]Cleary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2): 673-692.

[15]崔也光,趙迎.我國高新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13,(3):59-64.

[16]Jones J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29(2): 193-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网站www | 国产精品1页 |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 99免费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精彩视频 | 免费人成网站 | 波多野结衣视频在线 |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 日本一本色道 | 国产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 欧美.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 在线播放 | 特级片免费看 | 99九九99九九九视频精品 | 亚洲gogo人体大胆西西安徽 |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三级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毛片 |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交tv免费观看 | 欧美性色网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 午夜免费69性视频爽爽爽 | 韩国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国产精品 | 全部在线播放免费毛片 | 污到下面流水的视频 | 欧美性巨大欧美 | www日本高清视频 | 久久久久琪琪精品色 | 黄色毛片播放 |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 在线男人的天堂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99精彩免费观看 | 国产又粗又黄又湿又大 | 欧美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