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治療亞健康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治療亞健康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治療亞健康的方法

第1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亞健康;針刺療法;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督脈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疲乏無力、頭昏頭痛、睡眠紊亂、食欲不振、減退、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反應遲鈍、社交能力下降等。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已經越來越大,不僅讓人感到痛苦,甚至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病變,所以亞健康已經成為21世紀醫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治療方面,臨床上運用的治療手段有很多,其中針刺療法通過激發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因其療效確切,調節面廣泛,不良反應小,被眾多臨床實踐者普遍使用,現筆者就近十年針刺治療亞健康臨床研究做一綜述。

1 普通針刺

王慶波等[2]運用揚刺針法治療失眠性亞健康28例,主穴:百會、三陰交,對照組口服唑吡坦(思諾思)片,應用ASI積分評價療效,結果:揚刺法和唑吡坦對于睡眠失調性亞健康均有很好的干預效果,但揚刺法遠期療效優于唑吡坦。陳家澤等[3]針刺干預亞健康狀態76例,主穴:四關穴,即合谷、太沖,對照組采用健康指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6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25.81%,兩組進行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李艷紅等[4]針刺治療疼痛型亞健康81例,主穴:內關(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關元、氣海,運用疼痛癥狀評分來評估療效,總有效率83%。宿紹敏[5]運用針灸治療亞健康心脾兩虛型患者60例,主穴選取A組:百會、足三里、膈俞、神闕、命門;B組:大椎、關元、氣海、腎俞、涌泉,并設立對照組口服歸脾丸和安神補腦液,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療效優于對照組。王建文等[6]運用針灸治療92例亞健康女性患者,主穴:足三里、太沖、血海、三陰交、氣海、關元,實驗組治愈10例,顯效27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100%。

2 腹針

陳潤東等[7]采用腹針療法治療以失眠為主的亞健康狀態患者48例,腹針組主穴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應用PSQI量表評價療效,結果腹針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常燕[8]采用腹針配合梅花針叩刺督脈及膀胱經治療亞健康狀態患者48例,取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腹四關(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調脾氣(雙側大橫),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結果發現:腹針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腹針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3 杵針

胡幼平等[9]采用杵針治療亞健康狀態患者79例,取穴:百會八陣、神道八陣、至陽八陣、命門八陣、腰陽關八陣、頭頸及腰背部河車路,對照組采用推拿治療,應用亞健康狀態評分CMI評分、M-R評分及TTM指標,結果杵針組療效優于推拿組。晉松等[10]采用背俞穴杵針療法調治亞健康狀態30例,運用點叩、升降、開闔、運轉等手法,以背俞穴為操作重點,作用于督脈和膀胱經,總有效率為93.3%。

4 電針

呂雅琴等[11]采用電針加經絡氧療法治療60例亞健康狀態患者4周,主穴:百會、印堂、內關、足三里,療效顯著,且未見任何不良反應。付明舉等[12]運用電針治療43例亞健康病人分別治療2~6個療程,主穴:氣海、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結果發現針灸治療4個療程對于亞健康癥狀的消失為最佳療程。5 頭針馮瀟斐[13]篩選99例亞健康態入睡延遲受試者隨機分為頭針組、藥物組、空白對照組,頭針組給予失眠經驗方(三角區和安神區)針刺干預,藥物組予以氯氮卓干預,空白對照組不予以任何治療干預。結果發現:頭針組總有效率969%,優于藥物組和空白對照組。

6 穴位注射

楊興順[14]運用穴位注射治療亞健康狀態280例,藥用魚腥草注射液2mL(山西三九萬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mL?支-1),穴取腎俞、足三里,用5號注射針,每穴可注入1mL,總有效率97.86%,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7 綜合療法

張勇等[15]采用針灸配合火罐和ATP照射治療亞健康狀態患者79例,主穴:百會、關元、三陰交、天樞、中脘為一組,風池、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為一組,交替針刺,并設對照組給予推拿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9%,對照組總有效率77.6%,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王曼蘇等[16]采用溫針背俞穴加耳穴法治療亞健康失眠患者20例,體針主穴:取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安眠、大椎、百會。耳穴取神門、皮質下、交感、枕、心,設對照1組(單純溫針背俞穴)和對照2組(單純耳針)。結果發現:試驗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1組、對照2組。于竹力[17]運用溫針灸配合耳壓治療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62例,體針主穴:百會、四神聰、神門、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耳壓主穴: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總有效率93.75%。楊春等[18]運用針刺聯合心理干預治療亞健康失眠患者98例,并觀察其短期療效及中長期轉歸,主穴選取:百會、神門、四神聰、內關、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對照組予艾司唑侖治療,應用PSQI進行評定。結果發現:短期療效:自身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長期療效: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半年自身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唐偉[19]采用針灸加走罐配合心理療法治療亞健康狀態33例,針刺取穴:內關、足三里、三陰交、中脘、氣海,走罐取督脈和足太陰膀胱經為走罐部位,總有效率84.9%。唐賀利等[20]運用針灸配合背部走罐治療亞健康狀態,針刺取穴:百會、關元、足三里,走罐由大椎穴開始沿督脈循行部位往下走罐至腰骶部,總有效率達到93.3%。昌鳳英等[21]采用針灸配合耳壓治療亞健康狀態36例,針刺取穴:百會、足三里、三陰交、內關、膻中、神門,耳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心、脾,總有效率為97%。趙蓉[22]運用針灸配合走罐治療女性亞健康狀態120例,針刺取穴:太沖、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灸關元、氣海、三陰交,走罐取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脈,設立對照組(僅針刺太沖、足三里、三陰交、血海),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8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何列濤[23]采用足三里溫針灸結合背部拔罐療法對50例亞健康狀態患者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86%。安麗萍等[24]采用中醫針灸療法中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和服用保健品組進行同期對比觀察,毫針針刺主穴: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梅花針(七星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壓丸法: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結果發現:針刺組治愈率80%,總有效率100%;自我保健按摩組治愈率19.6%,總有效率58.8%;服用保健品組治愈率37.5%,總有效率81.3%。針刺組療效明顯優于其他兩組(P<0.05)。楊東芹[25]采用針灸百會、足三里配合背部刮痧方法治療亞健康狀態,結果:治療后主癥全部消失16例,主癥明顯改善21例,治療后主癥無明顯效果3例,總有效率92.5%。

8 討論

中醫理論分析,亞健康狀態多為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所導致。通過對現代針刺治療亞健康臨床研究的歸納,得到結果與亞健康的病機密切相關。綜合上述臨床處方(不包括隨癥加減用穴),應用于亞健康治療的穴位有39個,而使用頻率較高的穴位分別是:足三里、三陰交、百會、氣海、關元、內關、太沖、中脘、腎俞。其中,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皆為調理脾胃功能的要穴;氣海、關元更是調補元氣的要穴;百會、內關、太沖可安神暢情;三陰交和腎俞可滋養肝腎,活血調經。可見在調治亞健康過程中,應重視對心肝脾胃腎等臟腑功能的調節,還要注意人體元氣的調補和暢通氣血運行。在亞健康的治療中,有10條經絡上的穴位被選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督脈使用頻率較高。《靈樞?經水》云:“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楊上善注:“胃受水谷,化生氣血,為足陽明脈,資潤五藏六腑,五藏六腑集成血氣,譬之四海沼澤無窮,故名為海也。”《素問?厥論》言:“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可知,脾胃協同受納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兩經所主病證又存在“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體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等亞健康表現,可見,古代醫者很早便將兩者聯系到一起,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經又多氣多血,所以治療亞健康調補氣血多選用脾胃兩經。《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可見,督脈行于后背正中,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又主神智。任脈主要是“任維諸脈”(楊上善注),故稱為“陰脈之海”。諸陰經通過陰維會合于任脈,受陰經交會,也受足陽明、手太陽交會。下部與督脈和沖脈同起于胞宮,頭部又于目下交會于足陽明,都可見其任受諸陰和交通陰陽的作用。故在亞健康治療過程中,多選取任督兩脈來協調陰陽。由文獻分布統計來看,近年關于亞健康的針灸治療方法,單一治療方法的文獻呈下降趨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綜合治療方法的文獻,究其原因,是因為臨床醫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采用復合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單一針刺治療。另一方面可發現,在亞健康的治療過程中,更多種的針刺方式被應用進來,如杵針、梅花針、水針等,豐富了針刺治療亞健康的臨床理論,也拓寬了治療思路。綜上所述,亞健康的針刺治療手段靈活多樣,療效確切,穴位的選取、配伍得當,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同時在文獻整理過程中,發現以下問題:部分研究設計比較簡單,樣本量偏少,有的甚至沒有設置對照組,導致相同的治療方法彼此間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很大,很少有研究設置隨訪,致使遠期療效并不明確。另外,廣大醫務工作者將傳統的針灸方法相互融合,但是和先進科技手段結合還非常欠缺,也很少有人涉及與現代醫學協同治療的領域,中醫醫務工作者應開拓創新,將先進科學技術與傳統中醫理論相結合。希望后續醫務工作者能在以上諸方面完善改進,以期完成質量更高的臨床研究,更好的指導臨床。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

[2] 王慶波,趙俐黎,劉俊紅,等.揚刺針法治療失眠性亞健康28例[J].中醫雜志,2011,52(11):967-968.

[3] 陳家澤,余克強,鄧衛,等.針刺干預亞健康狀態76例[J].新中醫,2009,41(11):96-97.

[4] 李艷紅,張國忠,魏昱航.針刺療法治療疼痛型亞健康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2):1307-1308.

[5] 宿紹敏.針灸“保健穴”對亞健康心脾兩虛癥干預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3):38-39.

[6] 王建文,李梅,葉芝蘭.針灸干預女性亞健康4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8(12):123.

[7] 陳潤東,陳秀華,奎瑜.薄氏腹針對睡眠障礙為主的亞健康狀態干預作用研究[J].現代中醫藥,2007,27(3):57-58.

[8] 常燕.腹針配合梅花針叩刺督脈及膀胱經治療亞健康狀態48例[J].陜西中醫,2013,34(6):740-741.

[9] 胡幼平,徐貞杰,吳佳.杵針療法干預亞健康狀態: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2,32(11):1019-1023.

[10] 晉松,苗潤青,梁繁榮.背俞穴杵針療法調治亞健康狀態30例臨床體會[J].四川中醫,2010,28(11):116-117.

[11] 呂雅琴,都弘,劉英江.電針加經絡氧療法治療亞健康狀態60例[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1):54-55.

[12] 付明舉,張雪玲.疏肝健脾針灸治療亞健康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1):11-13.

[13] 馮瀟斐.頭針干預亞健康態入睡延遲的療效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

[14] 楊興順.穴位注射治療亞健康狀態280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14(6):466-467.

[15] 張勇,陳勝.手法與針灸對亞健康狀態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1,32(11):1531-1533.

[16] 王曼蘇,岳延榮,李建強.溫針背俞穴加耳穴法治療亞健康失眠狀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1,43(10):98-99.

[17] 于竹力.溫針灸配合耳壓治療大學生亞健康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43-44.

[18] 楊春,李建英,劉小明,等.針刺聯合心理治療亞健康失眠效果觀察[J].新中醫,2015,47(3):268-270.

[19] 唐偉.針灸加拔罐配合心理療法治療亞健康狀態3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742-6743.

[20] 唐賀利,樊晨光,王洪彬,等.針灸配合背部走罐治療大學生亞健康臨床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10):899-900.

[21] 昌鳳英,劉笑麗.針灸配合耳壓治療亞健康狀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9,24(5):901.

[22] 趙蓉.針灸治療女性亞健康狀態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1,32(3):330-331.

[23] 何列濤.足三里溫針灸結合背部拔罐療法調治亞健康狀態50例[J].吉林中醫藥,2010,30(7):609-610.

[24] 安麗萍,陳雅民,李燕.組合針刺法對軀體性亞健康狀態干預作用的對比觀察[J].四川中醫,2006,24(12):104-105.

第2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亞健康;中藥熏蒸;推拿

亞健康狀態(sub-health)也稱“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次健康、亞臨床狀態、中間狀態等[1]。不同亞健康的定義表述各不相同,但均包含了以下內容,亞健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目前世界各國亞健康的發生率都處于較高水平,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全世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在中國,亞健康狀態人群的比例也在50%-75%。如此高的發生率說明對亞健康的關注是醫學發展之必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我院傳統康復部亞健康調理室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58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余。

1.2 診斷標準 參考劉保延等對亞健康的定義,確立診斷標準,即有持續 3 個月以上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而無明確疾病診斷,或有明確診斷但所患疾病與目前

不適狀態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不適癥狀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的指征,即軀體癥狀為頭暈不爽,兩目干澀,神倦乏力,脘腹痞悶,納谷不香,食欲減退,面色不華,便秘;心理癥狀為急躁易怒,心中懊惱,或情緒低落,時而郁郁寡歡,焦慮緊張,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興趣及精力下降;社會表現為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家庭關系不和睦,婦女可伴有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表現。

1.3 方法

1.3.1 中藥熏蒸 設備為連云港福源醫療公司生產的中藥熏蒸床。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分為:氣血虧虛型、肝郁氣滯型、心脾兩虛型、腎虛型四型。氣血虧虛型治宜益氣養血。方用黨參、當歸、茯苓、白術、黃芪、五味子、甘草。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方用柴胡、川芎、白芍、丹參、郁金、遠志、石菖蒲、香附、佛手。心脾兩虛型治宜健脾益氣,調養心脾。方用黨參、茯苓、甘草、黃芪、陳皮、當歸、柴胡、棗仁。腎虛型若偏于陽虛者治宜溫補腎陽。方用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菟絲子、肉桂。若偏于陰虛者治宜滋養腎陰。方用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膠、龜板膠、炙甘草。

具體方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裝入藥袋中放入熏蒸床的蒸汽發生器中,加水浸泡30分鐘。然后開啟熏蒸機溫度調整至40-45℃每次熏蒸在30至40分鐘,每日一次,15次為一個療程。

1.3.2 推拿治療 基本手法操作步驟:①仰臥位:施一指禪推法、揉法、點按法于患者頭頂部,主要作用于百會、四神聰、前頂、上星、神庭、太陽、陽白、童子、上關等穴時間10分鐘左右。施一指禪推法、拿法、滾法與患者上肢,主要作用于肩、手五里、曲池、內關、神門、合谷等穴位10分鐘左右。腹部:患者同上,醫者沿順時針方向摩腹部,約10分鐘;按揉中脘、氣海、關元穴。②俯臥位:采用按法(指按、掌按、肘按)作用于脊柱兩側的俞穴。時間約10分鐘。沿督脈和膀胱經走行方向捏脊和提法。施一指禪推法、拿法、滾法于患者腿部,主要作用于環跳、風市、委中、委陽、足三里、豐隆、陽陵泉、三陰交、懸鐘、后溪太沖等穴時間約10分鐘。氣血虧虛型的患者酌加血海、氣海、足三里、脾俞、關元等穴,手法以補法為主。心脾兩虛型的患者酌加內關、神門、極泉、心俞、膻中、氣海、關元等穴,手法以補法為主。腎虛型患者酌加腎俞、肝俞、太溪、照海、復溜、印堂、涌泉、膻中等穴,手法以補法為主。肝郁氣滯型的患者酌加肝俞、期門、膻中、行間、太沖、三陰交、關元、隱白、足三里等穴,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每日一次,15次為一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將療效分為4級:①優: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②良: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③可:癥狀及體征有一定程度減輕;④差: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2 治療結果

80例患者優55例(68.75%)、良14例(17.5%)、可9例(11.25%)、差2例(2.5%)。

3 隨訪情況

對于評定為優的55例患者隨訪1年,其中6例復發,主要與沒能脫離高壓力快捷湊的工作環境以及升入高年級后,面臨更加緊張的學習,以及畢業后的就業壓力有關。繼續采用原方案治療后6例病情都有明顯好轉。

4 討 論

第3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疲勞 亞健康 中醫干預

亞健康多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狀態,亞健康的主要表現是平時感到疲勞[1]。當前在亞健康的治療上現代醫學面臨許多困難,而祖國醫學在干預亞健康方面有獨到的優勢[2]。多年臨床實踐為中醫在干預亞健康狀態的治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針灸相比其他中醫療法具有簡便、安全、高效的特點[3,4]。本文對疲勞型亞健康患者進行中醫針灸干預,為亞健康綜合干預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疲勞型亞健康患者160例,入選標準:年齡18~65歲;臨床表現為疲倦;符合診斷標準的亞健康者;自愿配合治療觀察者。年齡19~63歲,平均29.62±4.25歲,各年齡段中26~35歲年齡段人數較多;其中男60例,女100例;學歷:大學學歷86例,大專學歷34例,其他40例。除疲倦外,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心算能力下降、睡眠障礙、壓力感等。

干預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樂放松訓練、健身操鍛煉和心理健康課教育三者結合的綜合干預方法。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四關穴為主穴結合中醫辨證取穴,主穴為四關穴,即合谷、太沖左右四穴,留針30分鐘,為期2周。

觀察指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為常見的疲勞評分量表,記錄PSQI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根據總均分高低來評估心理健康水平。以上量表在干預開始前1周內完成第1次評分,干預2周結束后實施第2次評分,干預結束2個月后隨訪第3次評分。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100%。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學處理,P

結 果

經過觀察,本組第2、3次測評的PSQI總分及SCL-90均分與第1次測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 論

當前亞健康狀態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必將導致亞健康-疾病的最終轉化。在亞健康類型中,疲勞型占據絕大多數,腦疲勞會讓人在工作中頻繁出錯,反應變慢,至還會深入干擾人體植物神經的正常工作。我國腦力工作者和學生人群中,被腦疲勞影響的人群已超過75%[5]。不過亞健康與慢性疲勞綜合征最明顯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虛、孤獨、無望、無助和輕率等表現。

在中醫上,亞健康疲勞狀態與肝脾關系密切,若肝脾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疲乏無力、心情抑或焦慮、失眠、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等臨床癥狀[6]。中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了謹慎起居、調攝情志、合理飲食、謹慎起居等養生調攝之術,也有多種治療方法。其中針灸在干預疲勞性亞健康狀態上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顯著的療效,通過針灸對經絡的調理作用,使臟腑、氣血、陰陽趨于調和,經絡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精神乃治,陰平陽秘”的目的[7]。本組第2、3次測評的PSQI總分及SCL-90均分與第1次測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中醫針灸干預能有效改善疲勞型亞健康患者的疲勞睡覺狀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溫茂興.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13(1):31-32.

2 尉平平.亞健康的中醫辨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1):80.

3 陳培龍,楊建宇,李彥知,任安靜,蘇瑋瑋.綜合治療亞健康[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5,17(18):30-31.

4 趙英明,劉玲,周文艷.中醫調治亞健康110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2011,18(2):20-21.

5 王德塹,楊俊麗.對亞健康人群腦功能活動狀態的分析[J].山西中醫,2012,18(5):47-50.

第4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當人體的這種整體性和平衡性被打破,必然會導致陰陽的偏盛或偏衰,臟腑不能各司其職、相互協調,氣血不能溫煦濡養臟器肢體,從而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癥狀,在未形成疾病之前便屬于亞健康狀態。所以糾正亞健康狀態就要從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入手。

中醫非藥物療法調治亞健康的作用機理

中醫非藥物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針灸、推拿、拔罐、導引、刮痧等非藥物手段治療疾病的方法,以中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整體調理”、“陰陽平衡”、“辨證施治”等治療理論為出發點,不依賴于任何藥物的作用而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與藥物療法并列為中醫學的兩大治療體系[2]。中醫非藥物治療調治和改善亞健康狀態,主要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指導。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連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調節陰陽的通道,是人體各種組織功能的調控系統。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只有通過經絡溝通表里上下的功能,才能相互聯系、配合協調,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氣血津液也是通過經絡的輸布作用,才能遍布全身,濡養臟腑器官,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經絡還具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建立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聯系,調節人體的功能狀態,維持體內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協調與平衡。亞健康狀態的病機就是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失常,運用中醫非藥物療法作用于人體經絡系統,激發經氣,“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達到平衡陰陽、調理氣血和恢復臟腑正常功能的效果,以此糾正亞健康狀態。

中醫非藥物療法調治亞健康的主要方法

毫針刺法通過刺激人體腧穴,激發經絡的雙向調節作用,起到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節臟腑氣血功能的作用,恢復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針刺腧穴所產生的類藥性作用,能夠糾正人體陰陽臟腑氣血失衡的狀態,治療該腧穴所屬經絡對應臟腑及經絡循行部位的病證,同時不會損傷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通過補瀉手法,“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恢復和增強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并且具有安全簡易、無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治的特點,在糾正身心失調、干預亞健康狀態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3]。通過研究中醫古典醫籍和臨床實踐,人體某些特定腧穴具有防病保健的特殊功效。王瓊等[4]認為調治亞健康狀態針刺配穴可以采取三部配穴法,即局部、鄰近和遠端穴位相配,在頭部選取百會、四神聰、安眠、風池四穴,起到平衡陰陽、鎮靜安神的作用,糾正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神疲乏力、煩躁健忘等亞健康狀態,同時選取遠端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和背俞四穴,調補肝腎,健脾和胃,補氣養血,增強體質和人體免疫力,消除心悸氣短、不思飲食、渾身乏力等癥狀。宿紹敏[5]認為選取涌泉、足三里、命門、會陰、百會等穴位進行體針針刺法,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適用于長期因體力透支、精神疲勞引致的各種身體不適及其它慢性病癥的康復。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治療方法,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唐云峰[6]認為艾灸法可以扶助正氣,加強人體自身的調適能力,保持機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穩定,長期艾灸足三里、神闕、大椎、氣海、關元、涌泉、膏肓、百會等穴位,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調節人體免疫機能。杜旭等[7]認為灸法調治亞健康狀態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便于推廣、經濟實用、安全無副作用等特點。除了極少數患者對艾絨、艾煙過敏外,艾灸治療一般無毒副作用,尤其艾灸療法屬于自然綠色療法,通過激發人體自身內源性雙向調節功能,糾正人體臟腑氣血的偏衰,所以極具臨床推廣價值。雷龍鳴等[8]通過研究發現,臨床采用艾條懸灸印堂穴,及使用灸盒灸神闕穴調治亞健康疲勞療效顯著,印堂穴有寧心安神、開竅醒腦的功效,神闕穴有調和陰陽,補氣養血的功效,兩穴合用可以通調一身之經脈,消除人體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等癥狀,且方法簡便易學,方便推廣應用。

推拿療法依據經絡循行規律,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各種手法,作用于人體不適所在或者特定的腧穴,以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黃帝內經》中記載:“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及得復”,古人早就已經發現推拿按摩有強身保健、祛病養生的療效。選取背部督脈和雙側膀胱經進行手法推拿調治亞健康狀態療效顯著,同時能夠起到減緩心理壓力的作用。雷龍鳴等[9]認為推拿在亞健康調治方面,可以起到行氣血通壅滯預防疾病發生、扶正氣祛病邪防止疾病傳變兩方面的作用,取得較針灸、中藥等療法更好的臨床療效。黃超嵐等[10]從現代生理學角度研究發現,按摩能夠通過神經反射作用,改善亞健康狀態人的微循環指標,對機體產生良性的調節作用。

拔罐療法,俗稱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特定部位(患處、穴位),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現象,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陳劍明等[11]通過臨床治療發現,腰背部拔罐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及防衰老作用,以心俞、肺俞為主向四周肩背部擴展的拔罐治療,可調節臟腑百脈,解郁安神,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悶氣短等亞健康癥狀。

導引是按照一定規律和方法進行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以防病保健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與養生手段。《云笈七簽》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詳載其法,謂“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脈通,除百病”。劉煥蘭等[12]通過對《黃帝內經》的研究,認為導引按蹺應該是治療疾病和保健養生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自然療法安全便捷、無創傷性及副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調控人體臟腑、氣血、營衛,有效調節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亞健康癥狀。姜敏等[13]認為亞健康狀態及疾病的出現與人體陰陽氣血動態平衡失常有關,臟腑功能隨之失調,氣血不能濡養形神,從而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和病證。八段錦作為一種導引方法,依據中醫整體觀念及臟腑經絡理論,通過刺激經絡系統,是經絡氣血暢通,從而恢復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在生理上能改善人體機能,在心理上能消除不良情緒,從而起到糾正亞健康狀態的作用。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拭背部的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調整陰陽、調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使氣機通暢,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4]。

中醫非藥物療法調治亞健康的臨床研究

亞健康狀態的調治方法有很多,已有部分醫者運用經絡理論,采用針灸、推拿、拔罐等非藥物治療對其進行臨床干預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昌鳳英等[15]采用針灸及耳壓治療亞健康狀態36例,針刺百會、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等穴,結合耳穴壓丸法,取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心、脾,標本兼治,有效調節臟腑經絡功能,有效率達到97%。宋守江[16]運用刺絡拔罐的方法調治亞健康:選取符合“不適癥狀或者適應能力顯著減退”的病患36例,對其督脈和雙側膀胱經進行背部走罐,結合背部陽性反應點及部分背俞穴刺絡拔罐,總有效率達到94.4%,利用刺激經絡可以調理臟腑的理論,尤其是與人體臟腑之氣密切相關的背俞穴,能夠達到“扶正祛邪”、“治病強身”的目的。姜英等[17]采用針刺結合走罐療法調整人體亞健康狀態30例,治療方法針刺內關、水溝、三陰交、百會、四神聰等穴位,配合背部俞穴走罐治療,顯效25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該方法增強了組織器官對外界變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二者結合對人體亞健康狀態效果尤其顯著。倫軾芳等[18]運用推拿療法調治亞健康狀態:采用自身癥狀指標對照觀察的方法,對符合亞健康判定標準的425例患者,以調整陰陽失衡狀態為總的治療原則,進行華佗夾脊穴、部分背俞穴的推拿治療,恢復機體的動態平衡,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果針對病因結合心理治療則效果更為理想。祝剛等[19]運用不同的按摩手法,遵照人體經絡、氣血的循行路線和方向,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控作用,促使人體的陰陽、臟腑、氣血恢復動態平衡,從而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龐軍等[20]運用循經推拿的治療方法,對軀體疼痛性亞健康患者進行臨床干預,起到通經活絡、運行氣血、調暢氣機、抒志的作用,取得極好的療效。劉延英[21]采用隔藥灸結合健康指導治療亞健康52例,能夠有效調節亞健康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糾正亞健康狀態。王甍[22]采用艾灸關元、氣海、膏肓、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走罐治療15例亞健康狀態患者,總有效率為93.4%,表明艾灸配合走罐治療亞健康有較好的療效。張英根[23]對男、女各44名八段錦練習者進行心血流圖和腦血流圖指標的研究,發現練習八段錦可顯著改善人體心腦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改善腦血管壁的彈性,減少腦血流的阻力與腦血管緊張度,提高腦部供血量,使大腦雙側供血更趨于一致,同時能夠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狀態。楊東芹[24]采用針灸配合刮痧治療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再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取背部督脈及背部兩側從肩背到腰骶部整個區域進行刮痧治療,包括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刮拭的重點為命門穴,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5%。

第5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亞健康;中醫;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 R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c)-

亞健康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處于此狀態的人在身體上、心理上并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表現。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中[1]。處于亞健康的人,學習工作效率低下,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亞健康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就提出亞健康的概念并關注亞健康的問題[2],由于西醫理論的局限性造成西方醫學界至今沒有提出很好的治療方法,而具有整體觀念,以辨證論治為指導的祖國傳統醫學對亞健康各種臨床癥狀的治療有著獨特的優勢和特點,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診療方案,對亞健康的調治體現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則,使個人身心達到最佳狀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雖無“亞健康”這一稱謂,但其可以是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的表現,如郁病、心悸、眩暈、不寐等病癥。

1.1逆時而作,起居失調

《素問?調經論》曰:“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必須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飲食起居很難做到有規律,功名利祿、酒色財氣、外傷勞損、過度等等,使人體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致陰陽、氣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過極,情志所傷

《內經》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極,皆可致相應臟腑氣血功能失常而使機體產生各種不適癥狀。如當代社會不斷深化的改革,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意識與行為的強化,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等使人思慮過度,形成了多層次的應激因素,使人們不得不承受越來越重的壓力,陷入越來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狀態不適應,由此產生過度的情緒變化,如抑郁、恐懼、焦慮、悲傷、憤怒等,進而影響人體內在臟腑的自穩調節機制,導致平衡失調出現各種亞健康癥狀。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精神情緒因素可影響下丘腦內側的“飽中樞”和外側區的“攝食中樞”,進而可通過迷走神經影響胃液的分泌和胃腸的蠕動[3]。

1.3飲食不節,脾胃乃傷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高粱之變,足生大疔”,中醫認為:過食寒涼則易傷中陽,過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濕熱,過食肥甘滋膩之品則易化痰生濕,脾胃失其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機體失于需養,日久可致諸臟虛損,導致亞健康的產生。

1.4勞逸無度,陰陽失衡

腎乃先天之本,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基礎;腎精所化之腎陰腎陽為五臟陰陽之本,腎陰腎有調節五臟陰陽平衡的作用,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常機體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如出現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顯著疾病狀態即為亞健康。人到中年腎精漸衰,加之勞逸無度,腎精暗耗,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而致病癥產生。

2中醫防治

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經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強調“治未病”,而且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防治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張順應四時,勞逸適度;調攝精神,平衡心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腎;所謂“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于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正確看待社會問題,正確對待金錢、地位和權利,以樂觀、平常的心態面對,所謂“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無得失安之于數,得喪既輕,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客,病安增劇”。

3辨證施治

3.1氣血虧虛型

頭昏目眩,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稍勞尤甚,面色蒼白或萎黃,手足發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其病因病機為長期飲食不節,起居失調或年老體弱等耗傷元氣,臟腑功能衰退,氣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四君子湯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血虛甚者加當歸,汗多者加浮小麥、五味子等。

3.2肝郁氣滯型

精神緊張,煩躁易怒,或憂思抑郁,胸脅脹痛,寡言少語,喜太息,時有悲傷欲哭,情緒低落等,舌黯紅,脈弦滑。此乃情志不節,致肝氣不舒,木失條達,疏泄無權,或肝氣橫逆,氣機阻滯不暢,氣滯血瘀。治宜疏肝理氣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減。藥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當歸、佛手、丹參、綠萼梅等。

3.3心脾兩虛

神疲倦怠,憋悶氣促,四肢乏力,納少便溏,腸鳴腹脹,舌淡,苔白,脈濡細。脾胃乃后天之本,為一身升降之中樞,脾胃健運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開,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運,升降失常,就會產生一系列病癥。治宜健脾益氣,調養心脾。方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減。藥有黨參、茯苓、甘草、黃芪、陳皮、當歸、柴胡、棗仁等。

3.4腎虛型

此型可分腎陽虛和腎陰虛,腎陽虛者常見畏寒肢冷,腰酸腿軟,陽萎,頭昏耳鳴,形寒尿頻,舌淡胖,脈細弱。此乃稟賦薄弱或房勞傷腎,下元虧損,命門火衰所致。治宜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腎陰虛者證見頭昏目眩,手足心熱,少寐健忘,腰酸腿軟,遺精口干,舌紅少苔,脈細。皆為房室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之后,真陰耗傷所致。治宜滋養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

總之,亞健康雖不是病,但它是影響人體健康的不和諧因素,由它導致的眾多癥狀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亞健康作為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處理得當可向健康轉化,處理不當將導致嚴重疾病,其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從而通過合理生活方式和中醫辨證論治來積極調理、治療,從而使人體達到一種自我穩定的狀態,獲得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1]龔海洋,王綺.亞健康狀態及其中醫學研究進展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5):1.

[2]吳桐,張巧麗,雷順群.北京CBD地區白領人士亞健康調查報告[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腸道功能紊亂亞臨床期的防治思路[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1):10.

第6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好不容易才決定去醫院檢查。CT、B超、核磁共振、各種化驗……該查的都查了,結果是“正常”。真是這樣嗎?

在專門的亞健康門診,醫生可能會告訴你:你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對于一貫堅信自己足夠健康的你而言,“亞健康”不是一個新鮮名詞,報刊、電視等經常提及,還管它叫“白領綜合癥”,但沒有料到它就這樣不聲不響地降臨在自己身上。也先不打個招呼?

其實,亞健康和你說過“Hello”,只不過你忙著打拼,沒有留意而已。

有資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者約占15%,患有各種疾病者也約占15%,而處于亞健康狀態者卻占65%左右,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且女性占多數。

“我不是‘暴力媽媽’!”

本來Susan應該算是幸福的女人。在一家外企做財務工作,收入不菲;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兒子剛上學,比較調皮,但學習成績不錯,每次考試都是中上。她本人性情溫順,很有親和力。

有一段時間,Susan忽然感覺工作壓力變大,做賬、報賬、平衡財務、交稅務報表、接受工商檢查……好像怎么都做不完,每天還得把工作帶回家做到深夜,整個人處于超負荷運轉。

漸漸地,一向溫和的她性情也有了變化,會因為晚上誰來洗碗的問題跟丈夫吵架,過后又覺得為這點小事傷了夫妻感情太不值得,就不斷自責。

事情沒有因為Susan的自責而好轉,反而愈演愈烈,后來更連累到孩子。下班回來看見孩子沒去學習而在看電視,上去一頓暴揍。打完以后她又非常后悔,抱著孩子痛哭。可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搞得自己成了家人眼里的“野蠻老婆”、“暴力媽媽”。

Susan自己也難受,心里憋悶著。“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我也不愿意打孩子。有時都不想活了!”

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經常在事后悔恨哭訴。好在有朋友提醒,Susan走進了亞健康門診。

在醫生看來,亞健康患者的癥狀特征是很明顯的:眉頭緊鎖、面帶倦容、唉聲嘆氣、脾氣暴躁……

Susan被確認為亞健康患者。原來都是亞健康惹的禍。

像農民一樣生活

“農民沒有亞健康。”醫生經常這樣半開玩笑地講,不無道理。

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更多體現在城市當中。倡導競爭、講求效率既是老板的督促,也是很多白領上班族的自我要求。內外不斷加壓,“擠”出亞健康這個“幫倒忙”的副產品。

亞健康不僅和緊張的生活節奏、過大的心理壓力有關,遺傳基因的影響、環境的污染、不良的生活習慣、過度疲勞等等也是導火索,都可以使本來健康的身體產生失眠、乏力、疲倦、氣短、汗虛、心悸、性機能減退等方面不適,在心理上表現為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下降、心煩意亂、焦慮不安、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在情感方面會產生冷淡、無助、空虛、孤獨感,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不只是白領,臨考前的學生、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時刻繃著一根弦”的警察等也是亞健康的多發人群。

Susan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工作壓力大,這在白領上班族中是最常見的,而且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壓力越大越緊張,越緊張工作越做不完,就越覺得壓力大,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對Susan,醫生除了采取必要的醫學手段,還建議她借鑒一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生活方式:心態盡量放輕松;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做有氧運動,多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注意營養搭配,多吃清淡食物;利用周末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欣賞田園風光……

什么是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指人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又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因其主要癥狀多種多樣,又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癥”。患者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癥狀表現和心理體驗。通俗點說,就是人們常說的“到醫院檢查不出病,自己難受自己知道”的那種狀態。

專家建議

張弛適度,生活規律。晝夜顛倒的人最容易患亞健康。

盡量取得醫生的幫助,接受系統治療。

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A族。

提高心理調適和承受能力,多運動,多交朋友,多和人交談。

充足的睡眠是預防亞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

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是保證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針封喉”的神奇

對多數人而言,亞健康狀態可以通過自我的身心調節來恢復。但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就需要借助醫學手段,比如被稱作“一針封喉”的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目前在治療上,它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星狀神經節阻滯的具體治療方法是,將一組調節神經功能的藥物,準確地注射在患者的喉部交感神經節上,也就是交感神經匯集的部位。這樣可以直接調節交感神經功能,使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改善血循環,促進自然治愈能力,增強防御機能,起到抗炎、調整血壓、治療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

Susan也接受了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的治療。一針下去,覺得喉頭有點發緊,與之相應的一側眼皮開始下垂,大約持續15~30分鐘,身體的不適逐漸減輕。現在的Susan,重新恢復為賢妻良母,不僅不再打孩子,還會耐心輔導功課,工作狀態也越來越好。

留心每一聲“Hello”

亞健康不是病,卻代表不健康。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能以簡單的“有病”、“沒病”來界定。

如果身處亞健康而沒有及時治療,會使身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從而增大患嚴重疾病的可能,其中患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當你的身體出現了下面列舉癥狀的其中幾種時,應該有所警覺,因為這表示亞健康在說“Hello”:

亞健康征兆

第7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內經》;治未病

《內經》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強調防重于治的思想,詮釋“治未病”的含義及其科學內涵。整理《內經》中有關“治未病”的理論,深入探討“治未病”的應用前景,充分利用《內經》這一理論資源,對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內經》“治未病”的內涵

認識“治未病”的內容,關鍵是對“治未病”含義的詮釋。首先來解讀“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義。

11治“治”的含義有二,一是指治病、醫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滅、研究等內容,由此可引申為防止。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素問·刺禁論》說:“腎治于里。”《內經》所述之“治”的對象,既指調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的傳變。

111先兆中醫疾病先兆征的理論對臨床防治極其重要,所謂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將發生的早期信號,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前的早期預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現在疾病的萌芽階段,而且在疾病的轉化和危重階段以及并發癥的前期皆可顯現。掌握先兆征的規律,有利于疾病的診斷和早期防治。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與偏枯有先后聯系,半側肢體出汗是中風的先兆,人體陽氣(衛)虛而半身出汗,久則陽氣大衰,發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側失調,衛氣失于固密所致。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內經》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階段。如《素問·刺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醫家張志聰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見有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其陰焉。”而此時通過中醫的辨證調治,做到防微杜漸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將要發生而尚未發生之前的狀態,與現代所說的亞健康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正如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身體有“苦似不如平常”,應及早了解養生的方法,盡快調理。如果勉強忍受不進行調理,就有可能發展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適的癥狀表現,如現代所說的亞健康,但未出現陽性體征與實驗結果,臨床上無疾病診斷依據。“欲病”實質是人體處于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孫思邈反復告誡人們要重視“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從記述的內容來看,字里行間蘊涵著對“無事之前”的養生防病及欲病早調的觀點。

114微病《素問·調經論》說:“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微風,指肌肉似有蟲在蠕動的感覺,多因風邪傷胃,衛氣不通,陽氣內鼓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所謂“見微”是診知微弱變化,“得過”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發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療微病就不會發生疾病。診視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發生,治療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發生。治微病可預防已病,是《內經》治未病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115未傳之臟腑病治未病還可從疾病在五臟之間的傳變來理解。《難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是根據五行生克乘侮關系,肝木之病往往要傳變到脾土的規律,在治肝病的同時要照顧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進一步傳脾。其他臟腑發病傳變的規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狀態,或有一定功能紊亂或失調,但尚未出現疾病的亞健康狀態。“未病”的外延很廣,它包括健康未病態、前病(欲病)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和傳變未病態四部分,后三者與亞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態《內經》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之間的平衡協調是人體健康的標志。所以圣人養生“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健康人時刻處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威脅之下,若因保健知識缺乏可隨時受疾病危險因子的侵襲與干擾。健康人群保健的重點是提高健康意識,遠離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習慣,堅持養生之道,不斷提高自身健康素質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態指存在于機體內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鵲望齊桓侯之診,就是診一般醫生未能望到的潛在癥狀。對處于前病未病態的人群,依據《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診早治,把“前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123潛病未病態是中醫未病態范疇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指的是人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現任何臨界表現的狀態,即病理信息尚在潛伏期 ,尚未達到顯化。盡管無明顯病狀體現,但內在卻并非無病。《靈樞·賊風》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發”,潛藏于體內的病邪當遇到適宜條件或誘因時就會發病。及時發現一些潛藏在體內伏而未發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問·刺瘧》說:“凡刺瘧,先發如食傾,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對處于潛病未病態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點是除去潛在的病理改變,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進,將各種致病危險因素降低到低危險度,促使身心負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

124傳變未病態指在疾病發作初期,病情有可能進一步發生傳變或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如《素問·瘧論》曰:“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金匱要略》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先安未病之臟,有病早治的既病防變思想,充實和豐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內涵和臨床價值。對處于傳變未病態人群,基于《內經》“治未病”的“已病防變”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應做到已病(癥)早治,防其發展(惡化),單病(癥)防傳(變),防其演變成其他疾病或出現其他合并癥,以及病后調養,防其復發等。

13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根據《內經》有關論述,以及《中醫大辭典》的解釋,《內經》“治未病”的基本含義有三:(1) 預防疾病。 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如該文記載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黃,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藥物,可免受疫癘的傳染。(2)早期治療。《內經》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問·八正神明論》),如見頭目眩暈,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先防治。(3)掌握疾病發展的趨向并盡早防治。五臟之病,可以互相傳變,應順勢而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匱要略》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2“治未病”的內容和方法

《內經》“治未病”的內容包括:(1)未病養身,防病于先。(2)見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4)瘥后防復。《內經》“治未病”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養身對于健康無病之人,重在養生調攝,預防疾病的發生。如《醫學入門》認為:“與其病后善服藥,莫若病前善自防”。養生保健,遵循《內經》的“圣人避風,如避矢石”(《靈樞·九宮八風》),“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通過內養正氣,外避邪氣,從而達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內經》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一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調節人體陰陽,以及正確恰當運用各種方法來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該法則把“天人合一”學說,作為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要求養生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該基本法則貴在順應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12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由于饑飽失常、勞逸失度,也是影響健康及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內經》強調飲食應遵循“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法則。生活起居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勞莫大疲。“謹道如法”,以達到“長有天命”之目的。

213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內經》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靈樞·口問》),“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樞·百病始生》)。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做到外避邪氣,內養正氣,才能避免外界六邪氣及疫癘之氣的侵襲,達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虛無,真氣從之《老子》提出“靜神”“無為”的養生主張。《內經》強調“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即思想安閑清靜,沒有私心雜念。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養生應“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獨立守神”,“傳精神”,通過靜神修性影響生理,充實“真氣”,保健防病,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以及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天人相應”,“形與神俱”,才能達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階段,此時病邪較輕,邪類較單純;正氣尚足,修復能力較強;病位較輕,祛邪較易。此時是治療的最好時機,應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內經》提出早期診治,防微杜漸,避免疾病由輕而重,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先兆征是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關鍵,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關鍵[2],楊力[3]認為可通過人體發出的種種信息來分析判斷病理信息,從而阻斷疾病發展,將疾病消滅在發生之前。這體現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治未病”思想。如傷寒是以風寒之邪侵入為主的一類外感病,風寒之邪侵襲人體的部位初期為太陽。若太陽在表之邪不能及時祛除,則可由多種途徑內傳入里,故傷寒早治重太陽。溫病是以溫邪疫毒傷人為主,先傷衛表,故治療應透邪外出和清熱解毒。早期臟病,以功用失調為主,極少出現形質的損害,臟腑具備較強貯備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種因素如情志過激,寒熱偏盛,過度疲勞等都可導致氣機失調的病變,故治療以調暢氣機為主。

23已病防變既病之后,應及早治療,以防止疾病的傳變與加重。《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隨著病情的惡化,病位由淺入深,或由一處向多處蔓延,稱為傳變。清代名醫葉天士強調“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斷病邪進一步傳變。如瘧疾的治療,在“瘧之未發”時調之,可以阻斷病邪,防止發作。《傷寒論》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傳、防變,及時診治,是防止疾病傳變和加重的重要舉措,是中醫治未病學術思想在疾病診療中的具體體現。

24瘥后防復瘥后防復是指疾病剛有好轉或治愈,若調理不當,很容易復發或產生后遺癥。因此,應注重保健預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復發。預防之法,可防食復、防病遺等。疾病的復發,會令病情日漸嚴重,故應控制病后復發。《內經》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從禁忌方面強調熱病初愈應少食及清淡為宜,以防食復或病遺。

3《內經》“治未病”的應用

《內經》的“治未病”思想對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基于《內經》“治未病”思想,筆者認為養生重于治病,亞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調”,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養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亞健康狀態是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以及環境惡化等,導致慢性疲勞、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出現一系列偏離健康的癥狀。亞健康屬于《內經》所講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疇,即人體處于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由于亞健康的發生率很高,嚴重影響當今人類的健康,因此,必須及時有效調控使之向健康轉化。在亞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醫“治未病”思想,將進一步促進亞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亞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亞健康的防治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睡眠、運動、營養及環境,可有效改善亞健康的癥狀,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轉化。崔麗娟等[5]認為中醫可通過調節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運動、氣功、按摩及藥物等來防治亞健康。(2)通過食療藥膳改善失眠。食養可調整脾胃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可見,食療在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據亞健康的有關癥狀選擇藥膳,如對失眠、心慌者,可選食龍眼酸棗仁粥;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神疲健忘者,可選天麻什錦飯,該藥膳尤適用腦力勞動者食用;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經衰弱者,可選靈芝煲豬骨湯。(3) 保健按摩消除疲勞。疲勞是亞健康的主要癥狀,故亞健康又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種物理療法,通過不同的手法刺激身體的穴位或部位,達到松弛肌肉緊張,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尤其對疲勞癥狀,有極好的緩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腦作用,點按揉風池穴有消除大腦疲勞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應用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通過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緩。基于《內經》“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的思想,筆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應做到未老先養、欲老重調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質量。(1)未老先養。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開始,而是始于老年到來之前。因此,延緩衰老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養,才能真正達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調。《內經》認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體由盛轉衰的時期。《內經》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年時期正處于元氣漸衰,逐步進入老年階段,但此時元氣尚未大虛,如果及時謹慎調養,使不早虧,就可以延緩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將衰而未衰之時,就開始加以干預調養,可以延緩衰老的進程。(3)既老防病。 隨著年齡的增加,體質逐漸虛弱,就容易發生各種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導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預防和治療各種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綜上所述,《內經》“治未病”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這種未雨綢繆,防重于治的思想,不僅僅體現在人體未病之前就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預防,還體現在一旦患病之后應運用各種方法防止疾病發展、傳變和復發。我國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體現了人們的健康理念逐漸向中醫“治未病”診療思想的轉變[6]。

參考文獻

[1]龔捷寧,宋為民.新編未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

[2]楊繼軍,董進洲,佘延芬.亞健康狀態中醫治療之我見[J].福建中醫藥,2003,34 (2):43.

[3]楊力.中醫疾病預測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張麗珍,李秀萍,劉述霞.“治未病”與亞健康的辨證關系[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114.

第8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您知道什么是亞健康嗎?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警報響起,您注意到了嗎?

“我們應學會與身體對話,重視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不適癥狀。”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保健中心主任尹艷教授曾提醒大眾,如原本健康的您出現了乏力、心慌、便秘、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低下、情緒低落、不愿與外界接觸等表現,甚至出現了抑郁情緒,應高度重視,這些可能是身體處于亞健康的警報。

另外,她還指出,人的身體可分為健康、亞健康、疾病三種狀態,巨大的壓力是導致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通過積極的調治可以回歸到健康狀態,如果不理會,則會發展成疾病狀態。因此,高壓力一族應重視生活中身體所發出的異常信號,盡早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亞健康需要治,怎么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隨著醫學發展而逐漸深入,認識到了疾病預防的重要性,不再是有了病再求醫,開始有了“治未病”一說。

第9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80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亞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響,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亞健康狀態已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中醫藥歷來重視治未病,對亞健康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醫療過程中顯示了肯定的療效優勢。

2中醫學的“未病”學說

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天人相應”和“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及外界社會之間及其體內陰陽和諧的動態平衡。受時代所限中醫學的術語中雖無亞健康一詞,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中醫學經典《內經》中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觀念,如《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未病”、“未亂”就是產生疾病前之狀態或征兆,是質變成為疾病的量變過程,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亞健康則應屬“未病”、“欲病”層次。中醫“未病學”的醫學思想,其主要體現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三個方面。可見中醫學是極其重視養生的。

3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觀的異同

“未病”的概念是與“已病”的概念相對而言,即非已具有明顯體征的疾病,亦非無病,而是指機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前態或征兆。因此未病學主要討論的是疾病的潛伏期、前驅期及疾病的轉變或轉歸期等的機體變化。其宗旨可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中醫“未病”的內涵應當是包括了亞健康狀態在內的所有機體陰陽失調但尚未至病的狀態。

中醫學認為,亞健康形成的主要機理與中醫“三因”學說密切相關,其成因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原因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正氣耗傷。而現代醫學則認為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和社會壓力加重、飲食不規律、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類疾病的50%是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由此可見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產生的認識是相近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在线观看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99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免费亚洲 | 日本一级特黄毛片高清视频 | 爱呦视频在线播放网址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 亚洲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国模福利视频 | 一级成人黄色片 | 九色97 | 久久欧美久久欧美精品 | 欧美人成在线观看网站高清 | 亚洲免费大全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小泽玛利亚 | 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免费 | 99亚洲|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毛片久久毛 | 久久综合久美利坚合众国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欧美性狂猛bbbbbbxxxx |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 |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 真实一级一级一片免费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夜色成人免费观看 | 午夜两性视频免费看 | 女人一级特纯黄大片色 | 欧美一级香蕉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