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遺傳學血型規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血型規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血型規律

第1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遺傳學課程是在應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和技術對人類長久以來的演變遺傳和信息變異的深入研究。它是生命科學院學生所學比較難的一門課程。作為一名遺傳學教師深感要講好這門課,使學生不感覺到高中知識的重復是非常困難的。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使我對遺傳學感悟更深一層,無論從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對二者的關系以及尺度的把握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喬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渾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知識,無不給我樹立了典范,學習的楷模,也給我們的職業發展規劃上指明了道路。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感覺到要想講好遺傳學這門課,不僅僅是掌握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就可以了,要時刻留心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例如喬老師把很簡單的血型判斷和標記結合起來變成了經典的遺傳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牢固掌握了血型的遺傳知識,真是一舉兩得,讓我感觸頗深。還有喬老師從摩梭女的民族歸屬講到核基因替換的理論,以及親子鑒定中的理論知識和案犯的判斷等等都讓我感覺到喬老師的豐富的實踐知識和幽默風趣,讓我明白要想講好遺傳學這門課,必須要處處留心,用喬老師的一句話就是“身邊處處有遺傳”。

現在很多學生都重視分子遺傳學而輕普通遺傳學,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感覺到遺傳學的魅力。很多學校在講連鎖遺傳時都是按部就班的講連鎖遺傳規律,這樣的內容很死板。而喬老師的講解把分子標記融入其中,不僅豐富了連鎖遺傳規律的知識,也讓人耳目一新。給老師們一個提示,我們可以把分子遺傳學的一部分知識和普通遺傳學的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讓學生感覺到普通遺傳學不僅僅是遺傳的三大規律,還有更深的內涵,同時也讓學生能更容易的去理解分子遺傳學,而不是覺得兩者是分開的。普通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之間的橋梁搭建是需要老師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

遺傳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穎的一門課程,想在有限的學時內講好這門課,不僅需要老師深厚的遺傳專業功底,同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也是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根據授課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知識體系的構架,將教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大綱。遺傳學體系構建應該遵循一些原則:1凸顯以基因為主線的遺傳學學科特色;2具有覆蓋較全面的遺傳學知識系統;3注重經典遺傳學與學科進展的內容銜接;4具有獨立教學思想的章節順序編排;5規避交叉學科與課程的內容重疊;6滿足教學目標的適當信息量。并且在參考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可以進行內容的弱化和刪減、拓展和加強以及改進。教材可以合理組織,靈活取舍。

遺傳學骨干教師網絡培訓即將結束,把自己的感想送給大家,作為共勉吧。學習遺傳學也要經過讀書的三個境界,這就是立下志向,探尋真知——勤奮刻苦,百折不回——豁然開朗,進入佳境。

第2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醫學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實用型醫務人員的重任。因此,提高醫務人員素質和醫療水平至關重要。現將我校成人本科班醫學遺傳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1 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特點

1.1 生源廣泛、年齡相差懸殊:我校成人本科班學生主要來自本市及周邊縣市各級醫療單位和機構,有醫生、護士、技師和一些衛生行政人員。還有部分學生為無任何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年齡20~40歲不等,社會閱歷差異很大。

1.2 學歷及基礎知識參差不齊:部分成人學生進校前畢業于醫學院校或專科學校大專班,多數則于夜大、民辦等途徑獲醫學專科文憑。由于以前各自學習條件及工作環境不同,基礎知識參差不齊,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1.3 學習目的明確、求知欲望強烈:在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競爭日趨激烈的年代,人們普遍感到“充電”的必要性。有些學生已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到知識的缺乏和就學機會的難得,他們迫切需要學習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實用、針對性強的專業知識,當然也不乏少數單純為了獲取文憑的學生。

1.4 上課學習具有一定的實際困難:成人學生多為在職人員,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保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幾點原則

2.1 合理選用教材,教學內容具針對性及實用性:專升本學生在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里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 而專升本教育的學制又限制了教學時數,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反映老師在教學中常常重復大專層次所學內容, 另一方面, 教師和學生都反映學時太少, 以致普遍所使用的本科教材學不完。這種矛盾是專升本教學中所特有的, 這既與成人高等醫學教育蓬勃發展的形式不相稱, 也影響了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本身的教育質量。我校專升本所使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傅松濱主編的《醫學遺傳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本科教材) , 現已在使用第五版。但由于課時少, 不可能象普通本科生一樣學完整本教材, 且這些教材主要針對本科生, 所以不管是老師教還是學生學都覺得不理想。因此要求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精挑細選,采用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如醫學遺傳學的教學,應圍繞三方面進行講解,一是遺傳定律,二是遺傳的本質及分子基礎,三是五類遺傳病(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病、線粒體遺傳病、體細胞遺傳病)的發生機制、傳遞規律、診斷方法及治療與預防措施,這是醫學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部分。大多數學生對此都很有興趣,他們反映臨床常見先天愚型、溶血性貧血、苯丙酮尿癥等患者,但對其發病機理等相關知識并不完全清楚,通過醫學遺傳學的學習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并且指導了臨床治療,解決了預防咨詢的難題。

2.2 教學方法注重多樣性: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的運用是教師上好每節課的關鍵。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而且可以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的印象,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生已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抽象的理論概念融于具體實例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思維誘導,使深奧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概念淺顯易記。如以大家熟知的ABO血型系統為例,講授等位基因、基因分離及自由組合定律,然后讓每位學生以自己家庭成員的血型為例,分析自己或其子女可能的血型及相應的基因型,之后相互間進行檢查及討論,最后教師答疑和總結,運用提問、啟發式教學將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這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印象和理解,也可了解學生對問題的接受情況。合理運用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CAI教學,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拋棄了黑板和粉筆,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CAI課件形象生動,可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圖文并茂地加以展示。如講授DNA的復制、轉錄及翻譯時,我們用相關的制作精良的幻燈片進行多媒體教學,并配以理論知識的講解,使這一復雜的微觀過程一目了然、生動清晰。但當講授遺傳病系譜分析時,則需反復地在黑板上多畫系譜,因為這部分對于成人學生是一難點,必須放慢教學節奏,使學生與教師同步思維,而不能單純地將系譜直接畫在幻燈片上。課堂小結必不可少,成人學生一般年齡偏大,常受工作和家庭影響,課后復習時間少。因此,每節課后應以最精練的語言將重點內容加以總結,使他們盡量在課堂上理解、消化、掌握,減輕其課后負擔。考試命題注重理解性,考試是對教與學雙方的檢驗,鑒于成人學生理解力較強,記憶力差而無充分復習時間的特點,考試命題應在突出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注重考核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臨床常見遺傳病的診斷與咨詢及發病風險的估算等。以上幾種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一節課中可以綜合運用。

2.3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二次充電和獲取文憑,更重要的是提高在職人員的素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短暫的教學過程培養其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其今后在工作中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首先,教師可依其所學專業向學生推薦與其臨床工作有關的參考書籍,以促進其課后繼續學習。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查詢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培養其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

3 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傳統的做法基本是照搬普高的做法,主要看學生的課程考試和作業成績,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而且以“背功”為主要手段,違背了成人的特點。因此,相當多學生的學習基本陷入這樣的怪圈:學完―考完―忘完。因此有必要對成人學生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應有更多的形式和內容,應與實踐、經驗更貼近,而且應是動態的。同時在強調考核、評價標準化的同時,適當考慮個性化(如學校的差異、教師的差異和學生的差異等)。

4 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第3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遺傳學論文4000字(一):南瓜銀葉突變體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遺傳學分析論文

摘要:南瓜銀葉突變體48a是在嫩食型中國南瓜中分離篩選到的穩定遺傳自交系,銀色葉不僅可以作為標記性狀應用到育種中,還可為南瓜抗蟲、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及葉片的解剖結構進行鑒定分析,發現植株整體長勢、熟性與野生型無明顯差異;成熟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灰色,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葉片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間明顯剝離,存在明顯的空隙。利用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構建的六世代遺傳群體,調查發現F2的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表明南瓜銀色葉性狀由單隱性基因控制。

關鍵詞:南瓜;銀葉突變體;表型特征;遺傳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銀斑是南瓜中的常見性狀,主要表現為葉脈的腋處帶銀白色斑紋,俗稱“銀斑葉”,是受單個顯性基因控制的一種斑紋[1-3],區別于煙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銀葉粉虱B.argentifolii)誘發的葫蘆科作物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白色的銀葉病[4-5]。2016年筆者在嫩食型中國南瓜資源中分離出1株完全銀色葉突變體,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遺傳的穩定銀葉自交系,同時在同一材料中分離出穩定的普通綠葉自交系,田間種植觀察發現銀斑葉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這為南瓜抗蟲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葉片解剖結構進行了鑒定分析,并構建了銀葉六世代遺傳群體進行遺傳學分析,為后續的南瓜銀色葉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應用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國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離出具有完全銀葉的突變體48a和普通綠葉野生型材料49a,經過5代自交,形成穩定的自交系。以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為親本,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2018年4月將銀葉南瓜親本P1、綠葉南瓜親本P2、F1、F2、BC1P1、BC1P2種子同時種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橋試驗田中。種子采用穴盤育苗,幼苗生長至3~4片真葉時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進行統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銀葉和綠葉南瓜農藝學性狀調查和銀葉性狀的遺傳學分析。

1.2方法

1.2.1突變體48a的表型及農藝性狀觀察突變體48a在苗期即可觀察到明顯的銀葉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為銀葉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對主蔓長、主蔓粗、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葉柄長等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同時在生育期內對其始花期(小區內50%植株開花的時期)、雌花數量進行調查,本試驗分別調查測量了突變體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遺傳學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別統計雙親、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體銀色葉和綠色葉的植株數量,然后通過卡平方測驗,分析控制南瓜銀葉性狀基因的遺傳特性。

1.2.3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待植株生長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別取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的頂端嫩葉和相同位置的成熟葉片用于檢測葉綠體色素含量。參考Arnon法[6],具體如下:隨機稱取葉片0.1g,剪碎,裝入15mL帶塞的玻璃試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組織發白。將提取液在島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計上測定663、645、470nm波長的OD值,計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別表示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濃度;Cx·c為類胡蘿卜濃度,按下式計算組織中各色素含量。

葉綠體色素含量(mg·g-1)=(色素濃度×提取液體積×稀釋倍數)/樣品鮮質量。

1.2.4葉片解剖學觀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選取生長一致的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葉片,用于葉片解剖學觀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紅-固綠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機進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凈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樹膠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學顯微鏡鏡檢,NIKONDS-U3成像系統進行圖像采集分析。用測微尺測量葉片橫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葉片結構緊密度(CTR)、疏松度(SR)的計算,參考田麗波等[7]的方法。

CTR/%=(柵欄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SR/%=(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2結果與分析

2.1突變體48a的表型與農藝性狀分析

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進行表型對比觀察。子葉期,銀葉突變體和綠葉野生型子葉均表現為正常的綠色,子葉顏色無明顯差別;但進入真葉期,突變體48a長出真葉為綠色,帶明顯銀斑(圖1-A),隨著真葉逐漸長大,葉正面銀灰色逐漸加深,植株長大成熟后,葉片正面全部為銀灰色(圖1-B、C、E),背面仍為綠色(圖1-D)。

由成熟期的田間比較(圖1-B)可以看出,除了葉色有明顯區別外,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南瓜整體長勢和熟性差別不大,對兩者農藝性狀測量數據顯示,兩者的始花期、葉長、葉寬等指標無明顯差異。其中突變體48a南瓜主蔓長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變體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長勢與野生型49a差別不大(表1)。

2.2遺傳學分析

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用目測分級的方法探究南瓜葉顏色的遺傳規律,F1為綠葉、卡平方檢驗結果表明F2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BC1P2植株葉顏色全為綠色,南瓜銀色葉性狀符合1對顯一隱性基因的分離規律,為完全隱性遺傳(表2)。

2.3葉綠素含量分析

由圖2可以看出,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間葉綠素相比,葉片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嫩葉與成熟葉間的葉綠素無明顯差別。從成熟葉來看,突變體48a葉片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低于野生型葉片,其中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主要由于葉綠素a含量變化導致,葉綠素b含量相對于綠葉野生型葉片無明顯差異。

2.4突變體48a解剖學特征

從葉片橫切面可見(圖3-A)銀葉突變體48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從圖3-B可見綠葉野生型49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的葉肉細胞之間連接緊密,沒有明顯的空隙。

對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的葉片厚度、表皮細胞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進行測量(表3),結果表明,突變體48a海綿組織厚度(44.2±3.00)μm,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葉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等指標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通過測算,突變體48a葉片結構緊密度(CTR)32.06%,顯著高于野生型49a,葉片葉片結構疏松度(SR)40.11%,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討論

突變體48a的銀色葉可能是葉片結構變化所致,一般葉斑/片顏色變化產生原因主要分兩類,色素的變化(葉綠素/花青素等)和葉片結構的變化(表皮細胞/空隙結構)。前人研究普遍認為銀斑是葉片結構變化導致的,由于上表皮組織與柵欄組織之間的空隙,使光線達到綠色組織時候發生二次反射,在葉片上表皮形成多邊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綠葉上皮細胞形成的白色點狀光反射,使得葉片呈現偏灰白色,即銀色的葉片/葉斑[8-10]。本研究結果表明,銀葉突變體48a的葉綠素含量比野生型49a雖有顯著降低,但也不會造成葉面顯示銀灰色,從突變體48a葉片解剖學特征顯示,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這與張慧杰、張站備等[11-12]對西葫蘆銀斑研究一致,但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蘆銀葉病的葉片結構,突變體48a與西葫蘆銀葉病葉片在結構上雖然相似,但西葫蘆銀葉病會造成植株長勢弱、植株矮小、生長點皺縮等特征[4],而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相比,除葉片呈銀灰色外,植株整體長勢正常,與野生型差別不大。所以突變體48a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長勢正常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

銀葉突變體48a的銀葉表型為單基因的隱性遺傳,與Lopez-Anido等[13]研究結果一致,他們在西洋南瓜和中國南瓜雜交后代中發現了1個完全銀葉,研究表明由隱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認為,南瓜銀斑葉受M基因的顯性遺傳,且認為影響銀葉性狀變異的主要因素有3個,(1)細胞結構:V基因作用最強的部位是位于葉脈的腋處的細胞。(2)修飾基因:影響了M基因的時空表達。(3)包括溫度/干旱在內的環境因素。據筆者田間試驗表明,突變體48a的銀葉性狀,不受環境影響,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種植均顯示完全銀葉,也不受時空表達影響,在全生育期內均顯示銀色葉。目前南瓜的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16],下一步擬利用全基因組混池測序的方法,進行銀葉基因的快速定位,為后續研究該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機理奠定基礎。

遺傳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面對高職院校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及主要問題,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目標,本文從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特點、學校現實情況及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分析適應于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及內容設置,舉例探討優化抽象性、理論性強、重點教學內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探討提升高職醫學遺傳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39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病因、遺傳方式、診斷、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醫學院校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但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學生層次、教材、教學、實驗環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層次不一、課時少、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差等。教師如何選擇教育模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教學的診斷與改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時臨床醫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其功能是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基層醫院、衛生所、社區醫院等工作崗位,目標是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醫學遺傳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行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為患者服務、替患者著想的職業素質[1]。

2課程目標與內容設置

醫學遺傳學課程理論知識涉及面廣,綜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醫學倫理學等知識[2-4]。課程的整體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遺傳病發生的機制以及遺傳方式,學會利用產前診斷的原理幫助人類減少出生缺陷,降低遺傳病的發生率,而且應注重遺傳倫理學、醫學法律法規等醫學人文知識的滲透融合[5-7]。高職的臨床醫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醫學遺傳學的經典理論和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也得到開發,為衛生保健和醫療實踐服務。本課程總課時32學時,其中理論課26學時、實驗課6學時。

2.1課程目標

該課程教學的知識培養目標是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遺傳的細胞學基礎以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學會利用遺傳的基本規律分析常見遺傳病的傳遞方式,學會對人染色體進行核型分析,能運用醫學遺傳學原理解釋一些常見的臨床遺傳病的遺傳機制;其能力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分析正常核型、識別常見染色體病的能力,繪制系譜及分析常見單基因遺傳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診斷常見遺傳病以及具備優生指導的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目標是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生命觀、客觀的職業認知及職業意識、熱愛醫學專業、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及職業道德,塑造嚴謹的學術學風、務實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積極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時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8-9]。

2.2內容設置

課程理論教學主體內容包括醫學遺傳學概述、遺傳的分子學基礎、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畸變與染色體病、優生學等部分。該課程設置與傳統理論、純實驗實訓課程比較,該課程凸顯了學科融合、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培養、實驗技能訓練及理論聯系臨床等特點。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根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點優化設計,該課程的實驗課開設染色體核型分析、系譜分析、唐氏篩查3個實驗,均注重遺傳學理論、實驗技能及醫學人文知識的融合滲透(表1)。高職醫學院校培養的臨床醫學生對接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通過手工剪紙的方式讓學生熟指人類21對染色體的基本形態結構,掌握根據各組染色體的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并能進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見的染色體疾病及核型;系譜分析實驗整體設計鍛煉學生能在臨床實踐中繪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譜并進行簡單分析,了解常見遺傳病的臨床表現及遺傳方式;唐氏綜合征篩查實驗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分析21-三體綜合征的臨床意義,普及唐氏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并從遺傳學角度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優生問題的能力,增強優生觀念,做好基層優生宣傳。

3教學內容的優化

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注重理論知識設計的簡約性,同時融入臨床內容將教學過程豐富和生動活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取活動體驗和問題探討等方式進行指導。如Prochazkova等[10]在講授醫學分子遺傳學時,采用游戲化、數據模擬的方式,開發的交互式應用程序模擬了一個家族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遺傳學診斷過程,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加工處理,如講授染色體病時,適當插入一些病例圖片,既形象、生動,又記憶深刻,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簡易化及圖示化處理(表2、圖1)。

3.2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于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如講解遺傳的分子學基礎時,針對基因的分類及結構,文字的講解使得學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結構圖,高職的學生還是覺得模糊不清,可適當加上圖表的方式進行匯總歸納,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圖2)。

4創新和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根據高職醫學生的特點、高職醫學遺傳課程的培養目標,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應注重教與學互動、教學方式多樣化、內容興趣化。

4.1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及討論教學法可將臨床案例搬入課堂學習,在學生早期還未積累經驗時,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學習背景,幫助學生整合應用專業知識、全面學習評估具體的臨床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工作態度和職業理念的探究,了解職業行為及態度在真實經驗或想象的經歷中的應用[11-12]。例如講解單基因遺傳病時,分析共顯性遺傳時,舉例ABO血型的遺傳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設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個孩子,已知4個孩子的血型分別是A、B、O、AB,4個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別為O與O、AB與O、A與B、B與B,請你采用遺傳學的知識幫護士將4個孩子準確無誤地分配給他們的父母?通過故事和敘事的方式,演示推理過程,解釋遺傳學知識,拓展醫務工作職業行為及涉及的法律法規問題,使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案例敘述教學應強調學生參與評論事件,促使學生認識蘊含在行動中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方法可充分展示醫務工作者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促進教學互動[13],使學生以學生的角度是評價、剖析、辨別、反思醫學行為,提高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和歸納,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相對比而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情境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于醫務工作的環境。在講述常染色體遺傳病時,舉例史詩級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為什么他無后代,因為他與他的表妹結婚,雖然生育了10個孩子,但有3個從小就夭折,剩余的7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終身未婚,其余的都終身不育,該實例為解釋婚姻法中避免近親婚配提供了實際基礎。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繪制系譜圖,通過連連看的方式說明親緣系數(圖3),假設自己置身于系譜圖中的角色,估算親近結婚的遺傳病發病風險,解釋遺傳規律,拓展醫學遺傳倫理學中有關遺傳病患者的婚配與生育權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增強課堂趣味性。

Ⅲ2與Ⅱ5之間有兩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二級親屬;Ⅲ2與Ⅲ5之間有三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三級親屬

4.2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

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見病由遺傳因素引起,而且國內的罕見病誤診、漏診很多,但因為罕見性遺傳病種類多、發病率低,大多遺傳學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罕見遺傳病的診斷識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南通大學的陳曹逸等[15]指出采用“課堂教學+撰寫綜述+課堂討論+教師總結點評”的多元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也能豐富教學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聯網教學

將信息技術與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以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個性化學習空間,多媒體教學資源由少量文字、圖片、數據圖表、動畫、音頻、視頻等元素組成,能給學生以更強烈的感官記憶[16-17]。我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充分利用學院“學習通”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課件、專題討論資料、課程文獻資料、課后復習資料等,開展網上教學答疑、疑難案例討論等活動,形成集電子教案、試題庫、文獻庫、教學反饋等為一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教學-學習-輔導”無縫對接。在課前,任課老師通過學習平臺共享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生在預先過程出現的相關問題反饋到教師,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基本信息,并根據學生的課前反饋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中,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通過導入問題至平臺中,學生通過手機直接回答問題,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個學生都可參與教學的課堂提問或討論,教師可根據全部的學生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學生集中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部分未講解清楚的內容等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并提交平臺,教師對做錯題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實現私人訂制式的個人輔導[18]。普及遺傳學相關專業網站,如中國遺傳咨詢網、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學生可以在相應的網上查看相關遺傳疾病詳細、專業的、科學的遺傳學知識和相關病例分析,拓寬醫學視野和見解,激發學習熱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技能型的人才,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注重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論試卷考核分數占50%,實驗考核占40%,教師平時考核占10%。改革理論考核手段,由傳統的試卷答題改為利用手機學習通進行無紙化電子考核;實驗考核采取抽題作答和現場操作考核相結合,學生的最終實驗考核成績由實驗課平時分(30%)、實驗操作(50%)和實驗現場作答(20%)組成,這種考核不僅能調動學生日常實驗課的參與積極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操作技能。

第4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一、科學選材的主要因素

運動員的選材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諸如:年齡、遺傳、競技能力以及專項因素和個體因素等。

年齡因素分為日歷年齡、生物年齡和運動年齡。在運動員選材中,不只看他的日歷年齡和生物年齡。最重要的是看其運動年齡,因為運動年齡是從運動員早期參加訓練開始計算的年齡,它反映了運動員在專項競技能力上的階段性發展特點,具體表現在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最佳生長發育年齡,即運動員“運動素質的敏感發展期”。

競技能力則是一名運動員成才的必要條件。它包括實際潛力和現實表現兩個方面,實際潛力主要是指生長發育的先天條件潛力和訓練方面的潛力兩大因素,而現實表現則包括選材對象的身體機能、形態、心理、智力與身體素質、健康以及運動成績等因素。運動員先天潛能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雖然成功的運動員后天刻苦訓練的因素不可缺少,但遺傳因素更為重要。在科學選材中,要運用科學選材的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測試設備,將運動員所有穩定的、先天的、從幼年就表現出來的各種因素測定出來,并根據測定結果預測運動員未來競技運動水平和可能取得的最佳運動成績。

專項因素主要在運動員選擇適合的體育運動項目上考慮。如體能類占主導地位的項目,主要是從選材對象的機能、形態和健康等這些因素多加考慮。

個體因素主要是指根據運動員的專項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指標體系占據多少而論的。

另外,科學選材還涉及到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物理學、心理學、運動學、教育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知識。

二、“基因化”已成為科學選材的新熱點

運動員基因選材和基因診斷與杰出的運動能力相關基因的研究,已成為科學選材的新熱點。尋找確定與運動能力和運動成績相關的基因基礎,已經對科學選材產生根本性變革。足長、皮紋、血型與運動能力和適宜運動項目之間關系的研究充分體現了基因與形狀的關聯。隨著分子生物技術與理論的飛速發展。尤其是DNA重組技術的應用,人們可以從基因水平上尋找決定運動能力的基因,從分子水平上討論人體訓練的適應性,科學的評價個體的運動狀態及運動潛力。由此可見,基因選材已成為運動員科學選材的主要內容,優秀運動員特異的DN段已成為運動員選材的重要依據。

三、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科學選材的依據和基礎

人體運動能力是一類多基因遺傳性狀,是諸多性狀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體運動能力的各種身體性狀,大都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決定運動能力基因的研究,是現在和未來長時期內一個選材研究的重點。運動能力是運動員取得運動成績的基本要素,它與遺傳素質存在密切的聯系。引起運動能力差異的基因多態性的研究,運動能力的遺傳是以多基因數量性狀遺傳為主,是多基因效應,基因和形狀之間縱橫相關,要確定選材標準形狀的遺傳基因的相關性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生物芯片等技術,識別與人類運動能力有關的基因,了解其結構和功能。對運動能力的預測、評定和基因選材系統的建立將有重大意義。

遺傳、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研究。決定遺傳能力的遺傳因素作用,受生長發育時期的制約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生長發育的青春發育期機體對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比較敏感。這種影響我們注重的是后天的訓練及營養。

第5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關鍵詞 血型不合 絨毛血型檢測 中藥防治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06-8106(2004)02-0152-03 

    新生兒溶血性疾病,以母兒abo血型不合為主,上海母兒血型不合835例中,abo溶血達712例,占85.5% [1] 。母兒abo血型不合可引起死胎、死產、出生缺陷及新生兒溶血病,胎兒因而溶血、水腫、肝脾腫大、重度黃疸甚至核黃疸。即使幸存,亦后遺智力障礙、聽力障礙或運動功能不全。對abo母兒血型不合進行產前診斷,可以盡早防治abo溶血病,妻子是“o”型,丈夫是“a”、“b”、“ab”型的夫婦,孕中、晚期檢測母體抗a(b)igg抗體滴度可以間接反映胎兒的血型及血型不合的程度,但由于自然界a、b型物質存在較廣;故母體妊娠前就已存在免疫抗體 [2] 。因此,因為環境因素或前胎曾懷過血型不合的胎兒,使此次懷了“o”型或同型胎兒的母親抗體升高,所以,對于多次因血型不合而導致新生兒溶血病、死胎、死產、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該盡早做好胎兒的血型診斷,以便盡早治療。孕早期測定絨毛血型物質,國內外學者進行初步的研究 [3] ,而自孕早期開始進行產前診斷防治abo溶血的例子,國內未見報道,就此,我們開始了此方面的工作。

    1 材料與方法

    1.1 絨毛血型物質測定方法的建立

    1.1.1 研究對象 選擇孕周為6~12周的人流孕婦20例,于人工流產前經宮頸吸取絨毛,并同時測定該夫婦血型作對照。

    1.1.2 抗血清 應用廣州中心血站制備的標準抗a、抗b血清及上海中心血站制備的標準抗h血清。

    1.1.3 人紅細胞懸液 分別用生理鹽水做成0.1%~0.2%a、b、o紅細胞懸液。

    1.2 方法 (1)在b超指引下用絨毛抽吸器經宮頸負壓抽吸絨毛5mg [4] ,生理鹽水漂洗干凈,剔除蛻膜組織。(2)蒸餾水漂洗絨毛,利用低滲去除紅細胞。(3)絨毛團在乙醚中浸一浸,以去除脂類,然后平鋪在玻片上,37℃孵箱烘干。(4)絨毛分成三等份,放入三個" 試管中分別加入抗a、抗b、抗h血清,做好標記,搖勻放置室溫1h后,置4℃冰箱過夜吸收。(5)用冷生理鹽水(4℃)洗去多余的抗血清,以洗脫的鹽水加相應血型的紅細胞,無凝集現象發生時表示絨毛已洗滌干凈。(6)置56℃水浴10s,取出后分別加入0.1%a、b、o紅細胞懸液,搖勻,1000r/min離心0.5min。(7)鏡檢:紅細胞明顯凝集者為該型陽性反應。

    2 臨床應用

    (1)對所有產檢丈夫血型非“o”型、本人“o”型的孕婦進行血中抗“a”或“b”抗體的測定,凡滴度超過1:128的孕婦服用中藥。(2)對高危孕婦進行血型產前診斷及中藥治療。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 ,女,32歲,血型“o”型,丈夫35歲,血型“a”型。1982年足月順產一男嬰,健康,血型“a”型,1984年足月順產一女嬰,血型a型,產后第2天開始黃疸,治療無效,10天后死亡,當時患者血中igg抗“a”抗體1:512。1987年 10月孕12周順產一男嬰,血型“a”型,重度貧血、水腫、肝脾腫大,當天出現黃疸,經血漿、白蛋白及照藍光等治療,積極搶救無效,2天后死亡。實驗室檢查 [5,6] :igg抗a抗體1:1024,嬰兒血改良試驗,游離抗體、抗體釋放試驗均強陽性。診斷為abo血型不合死亡。1988年又懷孕,來我院做產前診斷。實驗室檢查 [5,6] :外周血染色體、g-6pd酶活性測定,血紅蛋白全套測定全部正常,排除細胞遺傳、生化遺傳及地貧攜帶者因素。血型及抗體報告如下:夫:a、mn、rh(+),婦:o、mm、rh(+)。igg抗a效價1:512(正常值<64)以外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妻子)。懷疑本胎次又是abo血型不合,孕第10周時作產前絨毛血型物質檢查:(1)b超絨毛定位、經宮頸吸取絨毛,一次成功,術后病人靜臥3h,觀察無流血,一切正常,回家休息。(2)取得的絨毛,由前述的方法進行測定,結果胎兒絨毛血型“a”型。即開始中藥治療。服用棉茵陳、北芪、田基黃、玉米心、大棗、鉤藤、蟬蛻等。堅持服藥到足月,其中5個月、7個月、9個月復查igg抗a效價,結果為1:512、1:256、1:512。孕40周順產一女嬰,重3kg,血型“a”型。第三天前額見黃疸,黃疸指數20,經光照射3天治療。痊愈出院。現在4歲,發育正常。

    例2,患者,女,30歲,血型“o”型,丈夫“b”型。1986年足月順產一女嬰,7個月不慎死亡。1987年9月孕6 + 月晚期流產,改胎兒臍帶血驗胎兒abo溶血全套陽性,母親igg抗“b”抗體1:512,診斷為abo溶血病所致流產,建議下胎早孕8周做血型產前診斷。1988年孕8 + 周末我院做血型產前診斷,方法同例1,結果胎兒血型為“o”型,未做任何治療,孕3個月、半年、8個月測抗體結果為1:128、1:64、1:32。胎兒足月順產。復查血型“o”型。無黃疸癥狀。正常出院。

    例3,患者,女,30歲,o型,丈夫a型。習慣性流產3次,排除染色體異常,地中海貧血、hla及婦科內分泌疾病。查血igg抗a抗體1:256。建議下胎做血型產前診斷。第4次懷孕2 + 月來做絨毛血型產前診斷。方法同例1。結果胎兒血型“o”型。取絨毛后注射hcg3000u,服vite及一些安胎中藥。未做其他治療,妊娠成功,足月分娩,復查血型“o”型,無黃疸癥狀,正常出院。

    4 結果

    建立血型方法時所選的20例絨毛標本均檢出血型物質,按血型遺傳規律,全部絨毛血型(代表子代血型)與其父母可能有的子代血型完全相符。

    5 討論

    abo血型物質有a、b、h三種,由多糖和多肽組成,o型紅細胞上是h物質。

    abo血型物質是一種" 半抗原 [1] 。與相當抗體共同存在時,可以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利用血型學中的吸收抑制凝集試驗 [4] 的吸收放散法,可以測出絨毛上的血型物質,在適當溫度下(4℃)抗體(凝集素)可被絨毛中相應的抗原(凝集原)所吸收。在一定溫度下(56℃),這" 種特異性結合又可能解離,然后用已知型別的相應紅細胞測定解離液的抗體(凝集素),判斷絨毛的血型。

    血型物質主要存在于紅細胞上,也存在于組織和體液中 [1] ,測定組織細胞的血型物質比測定體液要優越,因為體液和組織液中的血型物質中只在分泌型人中可以測得,約1/4非分泌型的人無法測出,而存在于組織細胞內的血型物質所有人都可以測出。本文應用孕早期絨毛診斷胎兒abo血型,較之應用羊水,有其特殊優越性,不但可以早期診斷,而且對非分泌型胎兒仍可全部檢出血型。本文20例絨毛標本及3例病人絨毛標本均檢出血型物質,早孕絨毛組織是胚胎組織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反映胎兒的遺傳學特征,通過在早孕期(6~12周)時經宮頸吸取出微量絨毛組織,測定孕婦的血型物質,可以對abo溶血作出產前診斷。以及對與abo位點連鎖的指甲—髕骨綜合征等遺傳病進行早期診斷,對于優生優育有重要意義。

    igg是一種可以通過胎盤的抗體,母親的抗“a”igg(抗“b”igg)可以通過胎盤進行人胎兒血循環,破壞胎兒紅細胞,引起abo溶血病 [1] ,當母親血清中抗“a”、抗“b”igg效價≥1:128時,其不合胎可發生abo溶血病 [1] ,母兒abo血型不合的母體,隨著血型不合胎次增加,抗體也不斷增加,胎兒abo溶血的危險就越大,病例1是一典型的abo血型不合造成胎兒新生兒溶血的病例,母體血型為“o”型,由于第一胎是“a”型,胎兒的抗原進入母體后發生免疫反應,母親產生抗a igg,其后第二、三胎時抗體進入胎兒血中,引起新生兒溶血,而且一胎比一胎嚴重,患者抗a igg為1:512,遠大于1:64,而第四胎是“a”型,亦很可能產生新生兒溶血,由于及早應用絨毛血型物質測定的方法,診斷出胎兒是“a”型,并及時進行產前治療,以治濕熱黃疸,清熱瀉火、解毒等療效的中藥方劑連續治療,使抗體保持在1:512以內,不再升高使嬰兒得救。

    例2、3由于在早期絨毛產前診斷確定了胎兒血型是 “o”型,母體內的igg抗體不會對胎兒起破壞作用,因此未做任何治療,足月分娩,嬰兒健康出院。3例嬰兒出生后,復查血型均與原來絨毛血型物質檢查一致。驗證了本文檢驗絨毛血型物質方法的準確性,這種方法的推廣,可以使懷了“o”型胎兒的母親或母兒血型相同的孕婦不必要進行預防用藥,也解除了孕婦的精神負擔,而懷了血型不合胎兒的孕婦,可以在孕期中盡早治療。本院2年來在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協助下,開展孕婦早期胎兒絨毛血型物質產前診斷,篩查出母親“o”型、母兒血型不同且抗a/b igg≤1:128的孕婦共17例,全部采用中藥直至分娩,并在孕5、7、9月檢測其抗體滴度。觀察結果:17例孕婦的抗體滴度在1:128~1:512間波動,服用中藥前后抗體滴度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胎兒宮內發育良好,無一例發生流產、死胎;新生兒均存活、輕微黃疸/或無黃疸。結果表明,早期產前診斷和中藥防治,可以提高保胎成功率,預防母兒血型不合所致流產、死胎以及abo溶血的發生,從而推斷本中藥方對降低抗體水平無明顯作用,但可以明顯減輕免疫反應,其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祖國醫學認為,妊娠期間,陰血下注任沖以養胎,易致陰血聚下,氣滯濕郁,因而常有濕熱之象。因而有產前多熱、產后多虛之說。據臨床觀察 [7] ,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黃疸屬中醫濕熱黃疸。因此選用茵陳、黃芪,一清一補,輔以玉米心、田基黃清熱利濕,大棗健脾益氣生津,鉤藤、蟬蛻清熱息風定驚。諸藥合用,有清熱利濕、解毒利膽、養血安胎之功。考慮妊娠期間用藥的特殊性,本方選藥以性味甘平為主、清補結合,容易被孕婦接受,能堅持服用至足月。

     參考文獻

    1 張慶安.182例abo血型不合婦女血清中igg抗a(b)效價測定及結果分析.河北醫學雜志,2002,9(8):855.

    2 郭子元.實用法醫學.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80,549-550.

    3 馬紅.中華婦產科雜志,1987,22(4):206.

    4 韓安國.全國絨毛制備染色體技術學習班資料.1985.5 ogita s.lancet,1984,1:1388.

    6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組.血型與血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1-265.

    7 洪家鐵.中西醫結合臨床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526. 

    作者單位:518001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

第6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簡稱“慢淋”,是一種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的腫瘤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形態上成熟的小淋巴細胞侵襲外周血、骨髓、淋巴結和脾臟等淋巴組織。本病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處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顯高于慢淋形態學標準。根據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腫瘤性前驅淋巴細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細胞性淋巴瘤浸潤骨髓的可能,則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僅僅從形態學角度去分析判斷,就會導致誤診。由于對于ALL與CLL的治療方案截然不同。誤診將給患者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準確診斷,減少誤診率。需要結合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體系,做出綜合判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3歲男患者,因“體質量下降1+月,頭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體質量下降(約7kg),無發熱、咳嗽,無多飲、多食、多尿,未予重視。10+天前出現頭昏、乏力,伴雙下肢浮腫,無頭疼、惡心、嘔吐,無皮膚黏膜出血,無腹痛、腹瀉、黑便,無心悸、氣促及呼吸困難,為診治就診本院門診,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WBC)117.93×109/L、淋巴細胞114.39×109/L、紅細胞計數(RBC)1.16×1012/L、血紅蛋白(HGB)36g/L、血小板計數(PLT)70×109/L;以貧血原因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飲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體質量減輕約7kg。既往史:發現高血壓5年,未規律口服降壓藥;2年前于遵義市人民醫院行鼻竇炎手術;無遺傳病、傳染病史,無重大外傷、輸血史,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應檢查項目。查體:貧血貌,全身皮膚無黃染,左頸前、雙側鎖骨上、雙側腋窩、雙側腹股溝觸及數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結,質韌可活動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輔查:鐵蛋白475.2μg/L;腎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網織紅細胞、肝功未見異常。乙型肝炎五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丙型肝炎測定均未見異常。血型鑒定:B型Rh陽性。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系增生明顯受抑,紅系分類未見幼紅細胞,淋巴分類,幼稚淋巴占24%,該類細胞多呈圓或橢圓形,漿量偏少,淺藍色,偶有瘤狀突起或邊緣不齊;核染色質粗細不一,較致密,部分核仁較大,1~2個不等。外周血:白細胞數量明顯增高,分類幼淋占18%。骨穿結論:骨髓、血象幼淋分別占24%、18%,請臨床結合其他檢查綜合考慮。白血病免疫分型檢測結果:在CD45/SSC散點圖上,可見淋巴細胞群Lym,占有核細胞96.98%,主要表達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達CD13,不表達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CLL)。

1.2治療方案

入院后予輸紅細胞糾正貧血,羥基脲膠囊抑制細胞數,別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氫鈉注射液促進尿酸排泄,0.9%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電解質營養支持,監測血壓等治療。

1.3出院情況及診斷

患者未訴特殊不適,精神飲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體,生命體征平穩,貧血貌,心臟聽診無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復查血常規提示WBC89.78×109/L、淋巴細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確診斷:(1)CLL(B細胞性Ⅳ期);(2)原發性高血壓(1級中危險組);(3)高尿酸血癥。反復溝通后,患者及家屬堅決拒絕化療并要求出院,經上級醫生討論后予以批準出院。

2討論

該患者的年齡、性別、外周血細胞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結合臨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現,并且伴有多處的淋巴結進行性腫大及貧血表現。與常見的慢淋不同之處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階段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見,常<5%,而該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別達到了24%、18%,形態如骨髓象中描述(圖1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將可能導致預后不良。有報道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預后,較幼稚淋巴細胞5%的患者差。該特殊病例的診斷就需要與幾種淋巴細胞增高的疾病進行鑒別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異常增殖并浸潤各組織臟器的一種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發病可在任何年齡,但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臨床起病急,有發熱貧血,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關節疼痛及胸骨壓痛較明顯。WBC多數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可高達90%以上。白血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核漿比較高,核形圓形或不規則,染色質情況各異,核仁可有或無。退化細胞明顯增多,涂抹細胞多見,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細胞白血病(PL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一般認為屬于罕見的CLL變異型,也有人認為是急淋的一種亞型。本病病程較CLL為短,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臨床起病緩慢,可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盜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適而就診。其特征是高白細胞血癥、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細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狀,大而顯著且多為單個的核仁是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幾種白血病的診斷單從形態學方面,筆者的依據是原始幼稚細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態上的細微差別。由于淋巴細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時間長短的控制,對淋巴細胞成熟度的判斷影響較大。而不同的檢驗人員由于經驗的差異,對淋巴細胞幼稚與成熟的判斷標準也會有差異性。因此由于形態學自身的局限性,對于這樣一些極為相似的疾病,在鑒別及診斷上有一定的難度,拿捏不準就會導致誤診。這就需要借助流式細胞素、染色體等其他檢測手段來綜合診斷。流式細胞術目前用于CLL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主要參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積分系統,該患者免疫表型表達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細胞標志,特別是CD23抗原表達陽性,積1分;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地表達Kappa、不表達Lambda,積1分,提示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時表達T細胞抗原CD5,積1分;不表達FMC-7,積1分。典型CLL積4~5分,而該患者共計積分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點(見《國際檢驗醫學雜志》網站主頁“論文附件”)。而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強陽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細胞抗原至少1項以上陽性,CD10常陰性,部分患者CD23、CD5陽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會有CD34和(或)CD10的表達,該患者均無,故不考慮ALL。

該患者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是非常典型CLL,而僅靠細胞形態觀察分析,很容易誤診為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綜合利用白血病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體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細胞的生物學本質,有利于對白血病準確診斷分析、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和判斷其預后情況。

參考文獻

[1]吳佳竹,徐衛,李建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研究進展———第十六屆國際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工作組(iw-CLL)會議報道[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2):174-176.

[2]徐衛,范磊,李建勇.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指南解讀[C]//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全國白血病淋巴瘤會議,2011.

[3]劉亞琳,王暉,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細胞與疾病預后的關系[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19):2852-2855.

[4]秘營昌.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診斷和預后分組解讀[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11):994-996.

[5]崔劍隆,王彬彬,吳濤.不典型B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1例[J].疑難病雜志,2016,15(3):313-314.

[6]曲偉.69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7):898-899.

第7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基層醫療崗位任職要求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的需求,培養具備相應基本專業能力及崗位素質的應用型臨床執業助理醫師。因此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能處理基層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及職業病,對重大傳染病、危重急癥能及時診斷并早期處理,能勝任農村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等工作[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知識的經歷是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基礎到臨床的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基于結構決定功能的理念,生理學的基礎是解剖學、組織胚胎學、遺傳學等。而生理學又是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內科學等后續學科的基礎。由此可見,生理學在整個臨床專業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生理學》本身特性,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教學主要需要達成以下課程目標:掌握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熟悉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及相應機制;靈活運用生理學知識分析正常生命現象;熟練生理學基本實驗技能;形成醫學邏輯思維與職業道德。從心理狀態來看,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從層次能力角度來看,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同樣經歷過高考的洗禮,具有一定學習接受能力。但這些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相對本科生來說,他們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底子相對薄弱,因而分析能力較弱,而且學習的主動性及耐性也較本科生明顯差很多。因此主要的解決方法就是要將生理學當中的抽象知識形象化,使知識點易于理解,并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學內容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需要突出臨床專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塊。通過理論教學,精講經典的原理與概念,系統化知識結構,訓練臨床邏輯思維,滲透醫學人文素養。通過實踐教學,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練使用實驗室常用儀器;更重要的通過實驗驗證,加深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并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嚴謹臨床工作作風。

3實施方案

以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課程72學時為例,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遵循“三基”的原則,各章節課時分配情況為理論62學時,實踐10學時。為了確保各教學環節實施到位,每學期期初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學內容、確定教學模式;期中舉行3~4次教研教改會議,根據學生及督導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期末系統考核,整理數據資料,總結經驗。都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安在得法”,因此教學模式的正確選取非常重要。高職高專臨床生理學理論教學主要使用傳統講授法和案例討論法,實踐教學分為驗證性實驗、虛擬實驗、創新性實驗三種。傳統講授法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系統講授知識,闡明基本概念與原理,突出重點,解析難點,輔導拓展閱讀,答疑解惑。授課方式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載體,輔以板書,教學法以講授式、提問式、啟發式為主。其教學流程為:課前準備復習舊課提出目標講授新課課堂小結課堂練習評估反饋。為了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升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想方設法處理重點難點的講授。比如:使用動畫說明血型鑒定的原理、牽張反射的反射弧、顯示血壓測定的方法;使用視頻說明心肌的自律性等。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傳統講授法的有力補充是案例討論法。案例討論法的主要流程為:教師課前發放案例材料,提出問題;學生分組檢索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努力解決問題;課堂討論案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達成共識;課后就案例撰寫總結性論文。這種教學方式將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關于實踐教學,因為高職高專學生學制所限,實踐課時安排較少,考慮到臨床專業學生所需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術和以后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常見疾病,精選三個實驗:動物實驗基本操作;影響呼吸、消化活動的因素;心血管及泌尿活動的調節。實踐課流程為課前預習報告;課堂教師示范,學生分組操作,課堂小結;課后實驗報告。這三個實驗主要為驗證性實驗,學生通過實驗,大致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深刻理解課本上的重點知識。對于部分學習能力富余的學生,一方面可以開放實驗室提供虛擬實驗,比如成都泰盟軟件有限公司的VBL-100虛擬實驗仿真軟件,涵蓋了40多個機能學實驗,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為學校節約了教學成本;另外一方面,可鼓勵學生申請大學生課題,進行創新性實驗,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4考核體系

考核系統分為考核學生“學”和考核教師“教”兩方面。學生學習評價由隨堂提問、實驗考核、平時作業、期末筆試四部分構成。隨堂提問占總成績的10%;實驗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學習態度與實驗報告的書寫,占總成績的20%;平時作業包括預習報告和案例分析總結論文,占總成績的10%;期末筆試由學校組織統考,占總成績的60%。通過這些方式全面合理評價學生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水平。教師教學評價由督導反饋、學生評教構成。根據督導聽課后的反饋意見,可以橫向聯系各個學科,盡量減少知識的重復性教授,并向同行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及教學方法。期中定期召開學習委員座談會,及時取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期末向學生發放的關于生理學教學的調查問卷,作為對下一階段教學的指導依據。

5改革思路

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學改革的方向。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使教學模式多元化;積極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讓學生課外學習資源的獲取更加自由與豐富;以考促學,以考促教,應細化考核體系,使之標準化,更加有效檢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標,胡方林.菲律賓圣托馬斯大學生理學教學簡介及教學實踐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8):733-735.

第8篇:遺傳學血型規律范文

對于初中生物這門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來說,通常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要知道生物也是一門實用型學科。共同閱讀初中生物知識點總結,請您閱讀!

初中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準焦螺旋,后調細準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7上P45動物細胞模式圖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藥成熟后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里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愿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里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后,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于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后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征: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里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于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后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并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初中生物學習方法五大要點1.課前預習

預習是主動學習的環節,通過預習能夠幫助我們提前了解所學內容,提高聽課效率,預習首先要找出下一節課要學知識大概,理清知識脈絡,對于重點、難點可以提前標注出來,這樣聽課的時候就能有所側重。

2.處理好聽課記筆記的關系

初中生物,知識點相對較少,難度也較小,所以,所學的生物知識基本上都能在課堂上消化,我個人認為在聽課時不必專門準備聽課筆記本,在生物學教材中有許多空白處,這就是記筆記的好的地方。特別是老師上課時為了板書的規范而書寫的內容不必花很時間去記,將更多的時間用來理解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在書上或筆記本上記下來的應當是老師上課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及補充,而不能成為板書的抄書員。有許多同學做的筆記就是在書上做記號,在一些看書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句子下劃線。但這種做記號的方法常會出現你沒有做記號的地方在某次考試的中考就這是它。所以在看書時最好不要做記號,但為了幫助自己在較短時間找到知識的重點、難點,可以在一些關鍵詞下做一下記號,這樣可以避免對復習課本時產生干擾。

3.課后練習

想要學好生物,要理解知識,弄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課后練習是少不了的,通過練習能夠鞏固我們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記憶,通過練習能夠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了解自己還在哪方面有所欠缺,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學知識。

4.學會觀察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生產聯系非常緊的學科,在學習時要善于聯系實際,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利用課余時間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花、草、魚、蟲,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然后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答,只能這樣才能更多的識別生物,了解生物,增長生物學知識。

5.學會總結

及時的做好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善于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這樣就讓每一個單一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網,這種知識歸納能幫助你準確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生物的基礎知識。

初中生物復習基本方法1.要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

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2.設法突破難點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末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2级毛片 | 午夜香港三级a三级三点 | 亚洲 欧美 日韩在线 | 一级a俄罗斯毛片免费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精品色视频 | 一级色网站 |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 久草在线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 日韩成人毛片高清视频免费看 | 日本www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网18免费网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三级黄色毛片网站 |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 在线观看国内自拍 | 国产欧美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 久久久久欧美精品网站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推荐在线 | 日本草草影院 | 玖玖玖视频在线观看视频6 玖玖影院在线观看 |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影院手机版777点击进入影院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麻豆入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影院 | 手机日韩理论片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看小视频网址 | 能直接看的一级欧美毛片 |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 日韩在线视频网址 | 九九热久久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