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農學專業工作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學專業工作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學專業工作方向

第1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專業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校“編制”內的教師有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第2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本科畢業實習是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據近年來指導農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深入生產科研一線所了解的情況,分析了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農學;畢業實習;問題;對策

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是建立在農學理論基礎上,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高等學校本科畢業實習質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學校擴招導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資源減少,“三農”問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是新形勢下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目前在農業類本科院校,畢業實習環節存在如下問題:(1)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實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對待實習主動意識淡薄,對導師依賴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方面,導致從思想上不重視畢業實習。(2)生產實習環節缺乏有效的監控,導致有些同學在此環節有應付現象。其中,考研學生和工作的學生目標不同,對實習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統一安排收效較差。(3)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試驗做的還不錯,但是論文寫作水平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難以應付論文設計及撰寫等綜合性的工作。這導致學生很難在畢業論文中寫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國本科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師生比例不足、教師指導學生過多、畢業實習上經費較少、研究命題缺乏創新性等現象,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了提升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作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下對策。

1建立科學的選題機制,提高論文質量

科學的論文選題機制是形成高質量論文的基礎。農學類畢業論文選題類型及導師的研究方向應在學生選題前公布,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選題。比如考研學生采取偏向于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實習,就業學生應偏向于應用實踐方面的實習,這類崗位就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但無論選什么題,都應重視其在技術方法和農業應用方面的開拓和創新,杜絕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復別人做過的工作。另外,論文選題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時間考慮到小麥、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長發育周期。

2擴充條件保障措施,增強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

多方位吸納實習資金來源,為學生優質畢業設計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平臺,支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去完成畢業實習,實行聯合培養制度。從而增加畢業生到基層鍛煉的機會,學習當季農作物整個生育期各方面的農業知識,了解當地農作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況,促進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融匯貫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也讓學生獲得了一定基層實踐經驗,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十分有益。

3加強科技寫作訓練,提高科技寫作水平

在實習開始前,增加農學類專業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論文檢索、閱讀、寫作的能力,讓其結合自己課題查閱資料、寫開題報告。通過科技論文的寫作訓練,提高了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畢業論文寫作水平。另外,鼓勵本科畢業生發表科技論文,并獎勵一定的稿費,激勵學生寫科技論文的積極性。

4加強院系的宏觀調控,合理安排畢業實習

院系應加強畢業實習工作的宏觀調控。負責學生工作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密切配合,經常舉辦特定專題的學習交流報告會。同時,農學類本科生增加《農學類專業導論》,主要由系主任及相關領域的教授講課,邀請農業領域的杰出校友來做專題報告,提高學生投身農業科研的興趣。在生產實習環節采用不同階段抽查的方式與實習單位聯系,關注整個實習動態。在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雙向選擇的同時,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根據導師的經費數額、職稱等方面的條件限制選報名額,達到最優的培養質量。為解決農學類畢業生試驗的季節性問題,采取畢業實習提前開始的辦法,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讓學生提前選導師,實行導師負責制,提前進入實習狀態。如棉花類、水稻類以及相應栽培實驗可以在第六學期計劃安排;小麥類宜在第七學期安排。這樣靈活安排可以使學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實際情況,為論文數據分析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5探索學生參與評價畢業設計的新模式

現在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有畢業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畢業論文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后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好的效果。總之,目前我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對其質量進行監控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能使農學類專業本科教育中本科畢業論文這一重要環節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魏俊嶺,郜紅建,張自立.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470-473.

[2]禤維言.新形勢下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問題與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177-178.

[3]徐曉峰.淺議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慶玲,周巖.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問題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29-229.

第3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農學專業與管理學專業學科分類的特點表明農學專業與管理學專業學科差異性較大,專業特點不一,課程各異。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基礎,管理類(各種管理)工作的許多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獵三農問題,就我國行政管理的總體狀況和重心而言仍然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體,無論是管理組織比例還是管理人員比例,涉農數目都在60%以上。因此了解農村、精通農業和熟悉農學等均有利于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不同專業方向課程差異性概覽與分析

    目前,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門類、專業方向設置較細、差異較大,但不同專業課程設置也有相同之處,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等五大部分,而且各個部分總課時數也有具體規定和一定的比例關系。了解和掌握這些規定(律)有助于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由學科培養方案可以看到,農學專業與管理類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基本一樣;專業基礎課程中也有部分課程近似與類同;專業課程中部分課程相近似;選修課程中的部分課程也有相似的基礎知識點和學科理論交叉點。所有這些都成為農學專業跨學科(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加上課題組成員長期從事教學、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備扎實的基礎研究條件。

    三、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1.有效利用公共選修課,積極選報相關管理方面的課程,并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要將所選報的管理類課程內容詳細了解、扎實掌握,力爭系統性聽課并堅持課后交流與討論。2.利用本校不同院系所開設的“雙學位”輔修專業課程教學安排,積極選報有關管理類輔修專業課程學習,系統掌握管理類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并獲取相應的學位證書,相對而言該途徑社會認可度更普遍、更權威。3.利用課余時間,有針對性地選聽相關管理專業課程,也可以借助網絡學習網上的遠程課程,收聽、收看相關精品課程的視頻和光盤等影視資料,學習和掌握有關管理類的課程內容。4.目前大學教育資源相對透明,同城高校相距較近,異校聽課也較易實現,也可以通過同學、老鄉、親戚和朋友等渠道獲得教學課件、教案、習題集和考題資料等方便自學。5.利用圖書、雜志、期刊、教材和高等教育精品課程等資源自學相關的管理課程,掌握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專業技能,增強管理專業的興趣愛好,在主專業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隨時發掘第二專業素材和培養跨學科意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

    四、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模式,促使學生提高跨學科(管理類)學習的效果

    學生是主體、是內因,因此,在新生入學后,要及時地、多次反復地向學生闡明專業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這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另外,還要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雙學位學業指導工作,要讓學生明確跨學科(管理類)開設的專業課名稱、開課方式、方法和學習目標等,按照高質量、高標準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結合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讓感興趣的學生根據自身愛好、興趣及就業(深造)目標,掌握要點、明確相關事項和存在的疑難問題等。爭取及早準備,查找所需要的教材書籍和光盤等資料,讓學生加深對農學專業和所跨專業的教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對課程內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要引導學生思考、比較、延伸和找出異同點,以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果。還要突出專業實踐過程,促使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提高,養成科學嚴謹、求是創新的學習風尚。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了解所跨學科領域的新思想、新成果、新技術、新動向等,激發學生對所跨學科的興趣,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對所跨專業非常感興趣的學生也會促使或帶動對本專業感興趣,對所跨專業的學習也會促使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帶動激情,激情激發熱情,對于學生的好奇、探討、爭論等盡可能給以及時解答或引導。把跨專業學習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等及時總結、糾(改)正,使農業高校在各自主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積極開展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逐步成為農業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以適應社會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農學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更好地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要。

第4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新疆高校 農學類 一本專業 班級管理

引言

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業的認識一直過于偏見。認為農業就是從土里刨食,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辛苦、落后、沒錢和沒前途也就成了農學專業學生的代名詞,由此產生的農學專業招生的生源問題也日益凸顯。由于農學類專業的特殊性,一本專業的學生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和研究的問題。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農科類本科第一批次的招生及招生后的培養教育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以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首批一本招生學生為例,對農科類一本專業學生的管理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一本專業農科類學生存在的問題

首先,專業認識不足。該專業首次第一批次招生50人,其中90%以上入學半年仍然不了解本專業。他們對專業認識淺薄,多數人認為種子科學與工程就是生產種子和買種子。對專業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學習迷茫,產生極大落差。第二,專業信心不足。導致對專業沒有信心的直接原因也是對專業的認識不足,以傳統的眼光看待農學專業相關學科。第三,心理壓力偏大。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其中半數來自內地。除此之外,有些學生來自農村,從小就接觸農事勞動,也吃夠了苦。本來希望考上大學后可以能夠脫離農口,沒想到還是學了農學。尤其是一本專業的學生,很多考生高考成績很高,本來能夠學習自己理想的專業,由于一些原因從事農學學習,從而心理存在很大的落差。因此,心理問題無疑成為西部高校農科專業一本學生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解決措施

(一)加強專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

在新生入校后可以通過講座或展板的形式開展專業介紹。請本學科的教授專家根據培養目的、培養方案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是就業方向,所需技能及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結合本專業的前沿研究及國內外的人才需求形式進行介紹,使學生清楚自己所學專業的優勢及發展空間。不僅如此,通過介紹本專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聯系,體現本專業所學知識的深入與廣博,進而使學生知道學成之后就業前景非常不錯,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

(二)加強師生交流,排除學生心理憂慮

由于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的改變,很多同學思想會產生波動。有些學生通過學習和思考能夠確定明確的目標,獲得進取的動力,這是好現象;有些同學由于專業認識不夠、學習生活不順利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從而會失去奮斗目標和上進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中指出 :“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 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經常深入宿舍與同學交談,包括家庭情況、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及未來的計劃。不斷地鼓勵學生,關心他們,讓他們感覺自己并不孤獨,前途一片光明;通過介紹一些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學生動態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而不被社會淘汰,進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建立嚴格規章制度,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單位和國家都有它自己的規章制度,并以此來維持其內部的正常秩序。結合學生管理手冊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意在引導學生在遵紀守法的同時如何去更好地適應和享受大學生活,培養利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發展的人才。規章制度要全面,應涉及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社交等多方面。但制定規章制度要切合實際,不能盲目的說大話和空話,否則不能起到指導學生行為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有合理的獎勵及評優制度。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與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一種人人爭相學習,進步,并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獎勵的學習氛圍。如獎勵文明宿舍;獎勵先進個人;公平公正的評選各類獎學金及優秀學生。

(四)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對農科類畢業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自主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本專業農科類學生,學習基礎較好,所以專業學習之外要更加注重素質培養。讓學生從現在就開始思考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確定目標,找出缺點和不足,在將來的大學生活中有目的地學習。

三、結束語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如何培養適合學生自身和國家需要的農學專業人才是每個農科類院校關注的問題。新疆高校農學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且招生后的教育面臨著嚴重的經驗不足問題,因此需要學校和學院高度重視首批入校的學生。對于入校學生的教育不僅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管理方法及資源投入上的差異,更要體現在考核標準上的不同,使他們感受到他們不同于本科二批次招收的學生。總之,對于農學類第一批次招收的學生教育要以鼓勵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力求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的良好勢頭。

【參考文獻】

第5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060-02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對人才培養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北京農學院的農學專業是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始終秉承“厚基礎、寬專業”的辦學原則,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實踐教學體系,這套實踐教學體系,使得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與科研實際不斷線,促進了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創新理念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就實踐教學體系中《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思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的成效進行討論,為進一步做好實踐教學工作汲取經驗。

一、《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思路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伴相生,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一直是教育領域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實踐教學通常的教學形式主要分為課堂實習、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三大環節,以及一些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但是,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受傳統課堂教學、具體實習項目考查標準的影響,使得師生在心理定勢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確目標的教學實習作為一次學習單元,淡化了專業綜合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因此,我們在常規的課堂實習、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門實踐教學課程,即《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該課程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始至第四學期結束,以農事操作為主線,引導學生參加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科技活動等環節的技能訓練以及相關農業基礎知識的學習。

建立《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目的,首先是將一部分實踐教學內容作為一門課程來對待,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定體系的知識技能結構;其次提供專業基礎技能的綜合性訓練,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專業理解與職業適應性。特別是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中的農事操作,了解專業學習內容,培養專業興趣,掌握專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著教學由淺入深的教學理念,設立了感性認識、實踐操作和科技活動等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內容。第一階段的感性認識,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具體為3天的參觀實習,課程名稱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Ⅰ》,3天計0.5學時,分別參觀國家農業科研單位的實驗室和試驗場站、農業種子企業和農業生態觀光農場,使剛入學的新生盡快了解農學專業的學習內容與方向,讓新生體驗和感受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實力、農業企業的發展活力,激發愛農、學農的動力。

第二階段的實踐操作,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分別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Ⅱ》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Ⅲ》,每門課程45學時,計1.5學時,每周一次,每次3學時。利用一整年的時間,以教學試驗地為主課堂,讓學生參加農作物播前準備、播種、作物生長發育階段的調查、田間管理、收獲和室內考種等農事和調查項目的實踐操作活動。按照北京地區的種植制度,農作物分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種、調查、管理和收獲考種等教學內容。主要種植的作物包括蠶豆、油菜、春小麥、玉米、冬小麥等。由于種植的作物種類多、生長周期涵蓋整年度,因此,每次課程的授課內容飽滿,實踐操作的項目豐富,特別是春、夏季,需要觀察、調查的內容較多,還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補充。學生通過參加農作物種植過程的實踐操作,不僅能夠認識不同作物的種子、植株的物理形態,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長發育特點,知道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以及各種農具的使用方法,為今后專業課的理論學習奠定了基礎,而且提早接觸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對相關基礎課的學習更具目的性。

第三階段的科技活動,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學期,稱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Ⅳ》,同樣是45學時,主要安排在第四學期末2周的小學期內完成,形式為學生進入教師的科研課題組,由教師或研究生輔導完成一些內容簡單或部分項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課題組研究的作物對象不同,教學時間可以靈活掌握,指導教師可根據科研活動的內容在第四學期內實施并完成。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質、研究方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考核方法

實踐教學的不同于理論教學的考核,重點應該放在對實踐環節的評價與引導。因此,對于《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考核,設計了二種考核方式。一是,在每次實踐教學前,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好考核項目,以表格的形式打印,人手一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邊操作,邊記載操作的過程,或調查的數據。課程結束后,整理資料,統計數據,敘述操作過程,完成實踐技術報告,每份報告由教師評分;二是,課程結束后,對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識進行測驗,一方面督促學生復習已進行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對整個課程進行系統性的梳理,考核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到的農業基本知識。前一種實踐技術報告的考核占70%,后一項基本知識的考核占30%。二者合計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

四、《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實踐的效果

通過幾年的教學效果調查,《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建立與教學實踐,不僅使學生在課程中學到了必要的農業知識與技能,而且激發了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在未設立該課程之前,大一、大二的學生主要學習通識課程,接受專業知識較少,或者不知道通識課程中那些理論知識是專業必備的,由于對專業內容迷茫,對通識課程的知識汲取也表現出囫圇吞棗的現象。現在,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始,就進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學習,提前接觸到農學專業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識,可以提前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研究對象,尤其是《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Ⅱ、Ⅲ、Ⅳ》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而且每次學習的內容有連續性,學習起來系統不枯燥。以農作物種植為例,從種子播種開始到收獲考種,學生全程參與,自己動手實施,可以觀察到某種作物整個生長發育的過程,能夠獲得最終的收獲物,學生自己有成就感,因此,學習起來有興趣,能夠樂于參加并完成課程布置的各項實踐內容。

總之,《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與實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發揮了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愛專業、學專業,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參加該課程學習的畢業學生表示,大學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課程就是《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自己動手種植作物有興趣、有積極性,特別是收獲季節有成就感。因此,學生增強了對農學專業的認識和學習的動力,近兩年畢業生考本專業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總結

《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學習,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而言,雖然不是專業技能的綜合性訓練,也不能起到深化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作用,但是,該課程作為農學專業的入門課程,通過對簡單的農業技術的操作和演練,有助于學生形成基本的專業知識技能結構,增強學生的專業熱情和對職業的適應性。為真正達到上述目標,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的投入、教學內容以及授課方式的選擇上都需要做足功課。

(一)建立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為保障《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組建了4名教師的課程組,其中,包括2名實踐經驗豐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經歷的新教師。每班次課程由一位老教師和一位新教師共同承擔,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質量,又起到了以老帶新、老經驗新知識相輔相成的作用,調動了課程組教師內部老師教與學的積極性。

(二)加大教學資源的投入

實踐教學不僅需要優良的師資隊伍,更需要與之相配的教學資源。為保障《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順利實施,規劃出5畝試驗田和0.5畝溫室作為實踐教學的場地,同時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聘請臨時農工負責日常田間管理,尤其是假期教學材料的維護工作,保證種植的作物正常生長,使學生全年都有實踐的教學資源。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時間較長,而且作物生長有季節性,為保證專業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與環節十分重要。為此,特意選擇北京地區主栽作物為主要學習對象,其他小作物為輔助作物,根據授課計劃統籌安排播種、管理、收獲時間,力求周年試驗田里或溫室里有作物生長,學生可以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隨時觀察、調查不同類型的作物。做到教學材料豐富,教學內容充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有保證,更重要的是學生最終能夠獲得自己種植、管理作物的收獲物,這樣學生更有積極性,并對所學的知識技能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潘海涵,湯智.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2,(2):104-106.

第6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種植 教學 趣味 實踐

中等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必須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實現知識與農業生產的無縫對接。那么,如何提高種植教學的趣味性與實踐性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一、提高種植教學的趣味性的策略

1、靈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它具有科學性、邏輯性、思想性等特點。但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不應只是教材的執行者,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農學類專業的快速發展,農學專業相關書籍如雨后春筍,許多教材是東拼西湊而成的;有的書內容寫了一大堆,有用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有的書還會把讀者帶入誤區,許多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為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教師不應把學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應當在拿到新的教材時以專業帶頭人的形式組織專業教師進行研究,通讀教材,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增加書本上沒有卻實際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內容,進行教學備課。

2、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傳統的“黑板十粉筆”的教學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教學手段要多樣化、現代化、可視化。單純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教學質量,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學、實物教學和演示教學等各種手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色彩鮮艷的掛圖,形象具體的實物標本,融圖、文、聲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以及生動形象的幻燈和投影等,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迅速掌握所學的知識。

隨著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農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具有傳統教學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具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又豐富的表觀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教學由平面走向了立體,由靜態變成了動態,使抽象變得具體。大大增加了教學容量,并把教學效果化難為易,刪繁為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從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加強現代教育觀念,灌輸現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農學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素材豐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教學信息量和改善教學效果,是任課教師不斷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體技術為輔助手段進行農學教學,有增加教學信息量,教學內容更加直觀;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利于知識的交流、共享等諸多優點。但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教學準備和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3、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職高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設疑,暗布屏障,巧設“圈套”,激真情,奮其志,導其趣,引其思,使他們在創設的情境中進一步激發求知欲。如在講授“分離現象”時,可巧妙將學生引人“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境地。我先對“分離現象”做解釋,顯隱性的特點讓學生產生興趣。此時設疑:都是雙眼皮的人結婚后下一代有單眼皮,雙親之一是六指,其后代會出現六指嗎?學生躍躍欲試,答案不敢肯定。渴望之際,下課時留下一句:這個答案在下堂課的“純合體和雜合體”那里找吧!這樣使學生欲知不能,欲罷不忍,自然引導他們自行去鉆研一番。

二、提高種植教學的實踐性的策略

1、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是培養農學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必備條件。農學專業要開辟一定面積的實驗實習基地,滿足開展林果、花卉、蔬菜、糧食等教學實習的需求。在建設管理上,盡可能與農學生產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的生產環境,建立起有利于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新模式。要注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它有利于完善實習中職農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探析課題和實習項目,擴大實習品種范圍。與生產單位對接,按照互惠互利原則,簽訂聯合協議,讓學生參加生產實踐,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2、合理安排生產實習的時間

種植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其研究對象是作物,作物生長的周期長,北方地區一年一般只能種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學生生產實習只能在作物的生長季節內進行,而一季作物從備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個月的時間。將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定為作物的一個生長周期是最為理想,但是在學制為4年的學習過程中安排這么長的生產實習時間是不可能的,那么畢業生產實習安排多長時間,什么季節才合適呢?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季節,所以我們把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壓,作物的布局,品種的選擇,播種、育苗,肥料的選擇與施用,除草劑的選擇與噴施,等等,旱田從備耕、播種到出苗大約需40多天,水田從播種到插秧約需50天,我們安排8周畢業生產實習,可以完成春播生產的全過程。余下的作物生長期的田間管理實習,則安排在學校的試驗田中進行,這樣就可以完成作物整個生產周期的實習過程。

3、健全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

第7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學風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212-01

兩年來,學校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導向,圍繞全國一流農大的目標,深入開展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把學風建設當作“牛鼻子”工作,積極開展學風建設調研,探究原因,制定對策。

一、問題表現

(一)理想信念缺乏,道德素質下降

部分學生缺少遠大理想、信念,沒有生活目標,貪圖安逸,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部分學生把把學習當作副業,利用主要的時間打牌、游戲和網絡;還有的學生開展經商活動,以賺錢為目的;有的學生追求享樂,誤入歧途。

(二)弄虛作假,考風不正

考風是學風的重要體現。部門學生平時不認真,考試時設法作弊。學院雖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學生膽大妄為,不擇手段。時間一長,不良風氣彌漫校園,并且一旦形成,短期很難根除,像傳染病一樣,一屆傳一屆。

(三)學習目的模糊,態度不端,紀律松弛

一些學生追求眼前、短期的利益,認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認為學習好壞無關緊要,平時醉心于社交活動;一些學生否認現在大學學習的價值,以混文憑為目標。于是,各種現象如曠課、遲到、上網、睡覺、談朋友等現象盛行。

二、根源探析

當前,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其中一些學生身上,但是他的危害性和影響性卻很大。它既影響學生個人的發展與進步,又影響學校整體的形象和發展,更影響社會上對大學教育現狀的基本評價。仔細探究,原因有三:

(一)學生自身不成熟

農學院的學生大體具有兩個特點:一類出生于90年代初,多為獨生子女,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責任、義務沒有明確概念;另一類多為農村出身,大學之前學習較好,視為家中寶貝。這里面,有部分學生的父母是農民工,常年和父母分離,跟隨爺爺奶奶,缺乏家庭教育。當他們走進大學后,生理、心理均未成熟,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情緒不穩、喜好偏激,導致對大學新環境不習慣。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處于斷奶期,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遇到挫折后,不是積極應對,而是悲觀消沉,缺乏銳氣,有的甚至一蹶不振。

(二)學校方面

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日常事務繁瑣,缺乏相應的精力和時間。還有,自高校擴招以來,各種資源更加緊張,導致在專業、課程、教師質量等許多方面存在大量問題。

(三)社會消極現象削弱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當前,社會有許多消極現象,如:利益分配失衡、知識無用、腐敗橫行等,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正確認識和判斷。教育對高校實行并軌后,大學畢業生不再包分配,而是自主謀生。在這種情況下,各方面都不好的學生,因為有關系,在畢業時卻占得先機,而那些優秀學生,卻很可能一敗涂地,變得很將就。這種惡劣風氣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知識、自身和前途的正確判斷。

三、相應對策

(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解決深層次問題

雖然學風建設內容涉及很多方面,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首位。大學四年,各有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不能忽視任何一個階段,大一學生有激情,大二則容易迷失,大三逐步走向務實,大四則直面社會。每個階段,大學生都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從一開始就引導大學生以班集體為單位,樹立健康、向上的學風,是學生管理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在萌芽時候就做好預防,讓大學生剛入大學之后不久就能重新樹立目標和方向是一個重要課題。堅持以學生為本、因人制宜、以情動人、情理交融至關重要,農學院堅決不用工作很強、學習很差的學生當學生干部,而是鼓勵這類學生堅持把精力投放到學習上,知道學習成績大為改觀為止。

(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專業思想

在農學院,每年新生一入學,總是有要求換專業的情況,這就對輔導員開展專業思想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戰。因為,學生剛入學,對專業的認識尚處于未知的感性階段,無所謂特別喜歡,只是憑刻板印象覺得學農不好,沒有前途,在這時,積極的引導至關重要。學院堅持一入學就邀請所在專業的系主任給新生上第一節專業介紹課,同時邀請資深的專家教授如煙草專家韓錦峰、小麥專家郭天財、玉米專家李潮海、陳彥惠、湯繼華等為新生開展“指路明燈”教授導航,發揮知名專家教授人格的影響力、感召力。同時,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專題講座等活動,舉辦學院知名校友基層創業報告會,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讓新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認可專業,特別是從社會發展的需要方面認識到專業的社會作用和價值,從而樹立學農、愛農、惠農的專業思想。

(三)加強學風管理形成有效制度

農學院加強學風建設,重在通過日常的學習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制度,包括自習制度、學習小組制度、上課考勤等形式,發揮學生會、興趣小組的作用,定期開展學風建設的調研和把脈,把每個班級的學風情況作為評選先進集體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考前開展誠信考試動員,針對考試中嚴重掛科的學生實施警示制度。同時設立學習進步獎,對進步較大名次的學生進行公開獎勵,發揮激勵和促進作用。重視對宿舍作為學習針對的有效利用,以學習型宿舍為目標號召大家開展書香宿舍活動,形成好的學習氛圍。總之,有措施、有落實,保證了學生的日常學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8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關鍵詞】作物 種質資源 教學內容 教學方式

【基金項目】本文受浙江農林大學校級教學項目(KG14016)資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90-01

作物種質資源學是農學類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重點使學生了解作物種質資源在遺傳育種工作中的應用價值。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作物品種分類及其近緣種在形態、生態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多樣性情況,并結合各國農業領域對種質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情況,加強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從事遺傳育種與農業生產工作的能力。

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且生態環境多樣性,擁有豐富的作物遺傳資源[1]。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實際應用體現在作物的分類和遺傳關系分析、比較遺傳學研究以及作物核心種質構建,這些都為作物遺傳育種提供豐富的優良基因,如抗病蟲性、抗逆性、優良品質、細胞雄性不育及豐產性等[2, 3]。無論是常規育種還是分子育種,目前來說比較好的改良的性狀仍是那些遺傳上比較簡單的性狀,利用的基因多為單基因或寡基因。而對于產量、品質、抗逆性等復雜性狀,育種改良的進展相對較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在現代品種中針對目標性狀的遺傳基礎狹窄,因此,進行作物種質資源的整理與鑒定對提高育種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作物種質資源學這門課程對于農學類相關專業學生認識種質資源在作物遺傳育種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學習作物的分類和遺傳關系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農學類培養計劃中作物遺傳育種課程對作物種質資源的內容和課時較少,不能完全體現作物種質資源在遺傳育種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現狀,基于上述對該項研究內容的深入,迫切需要在農業科研院校農學類專業加強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現狀的課程內容,讓農學類學生充分了解作物種質資源在遺傳育種工作中的重要性;通過對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野生近緣種的了解和學習,掌握野生近緣種的研究與利用現狀。本文對作物種質資源學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一些探索并在實踐教學中加以應用。

1.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作物種質資源學課程內容在農學類專業課程作物育種學總論中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強調了作物種質資源在現代育種工作中的重要貢獻以及現階段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情況[4,5]。對農學類專業學生單獨開設作物種質資源學這門課程,需要補充和更新課程的教學內容。

1.1 教材建設:以董玉琛和鄭殿升版主編的《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教材為基礎,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質資源進行分類介紹,重點突出種質資源在作物育種工作中的收集整理與應用價值。同時,參考國外作物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和評價分析現狀,對課程主題和內容進行優化和再選擇,突出作物種質資源在作物遺傳育種中的重要性及利用現狀。

1.2 課程前沿信息獲得: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參與中國植物學會舉辦的學術年會和科普活動計劃,交流植物多樣性研究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探討植物多樣性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學來我國植物多樣性研究的最新成果,獲得當前植物遺傳多樣性研究最前沿信息,豐富作物種質資源學教學內容。

1.3 課程輔助信息獲得:通過考察學習,獲取民族植物學與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情況;傳統知識與社區遺傳資源保護;民族植物學、種質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遺傳資源獲取與分享等相關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廣博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2.探索合適的課堂教學方式

2.1 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的方法,結合實例詳細準確的講解相關概念,使學生對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遺傳多樣性及其在作物遺傳育種實際應用中有初步的認識。

2.2 設置自主學習和課程討論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重要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種質資源自學內容,并進行課程示范講解,拓展學生的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選擇具體某一種感興趣的作物種質資源研究現狀為學習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采取資料查閱收集、小組討論和分組限時PPT試講的形式,總結自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作物種質資源的認識及研究利用情況;課程討論設置提問和解答環節,加強學生關于知識點的交流與互動,同時,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3 嘗試引入網絡化教學手段,在BBC紀錄片等網絡媒體中搜集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的視頻資料,經過篩選整理,在課堂上播放,使前沿的媒體資源融入課堂,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認識和了解作物種質資源的興趣。

3.構建合理的課程成績考核評價方式

3.1 加大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將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列入平時成績評價體系,增加這部分的比重;從綜合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自學內容的各個環節均有較高的積極性,特別是最后的PPT試講環節與提問互動環節。通過合理分布平時成績、出勤率和課程論文等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使學生均勻用力,避免期末考查的應試學習。

3.2 課程論文考察內容與自主學習相結合

課程論文作為最后課程考查的環節,將自主學習內容與課程論文結合起來。以自主學習內容為主線,加大開放性內容的設置,不斷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和自主學習內容的認識和掌握程度。

4.結語

作物種質資源學課程通過一年的課程建設創新嘗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較好的課堂學習和課下自主學習效果。結合課堂分組討論和試講形式,不僅加強學生作物遺傳育種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培養學生利用優良種質資源從事遺傳育種與農業生產實際工作的能力。在今后的課程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探索更積極靈活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鄭殿升, 楊慶文, 劉旭. 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1, 12(4): 496-500, 506.

[2]董玉琛, 鄭殿升主編.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糧食作物卷. 2006.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3]方嘉禾, 常汝鎮主編. 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經濟作物卷. 2007.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第9篇:農學專業工作方向范文

(云南農業大學 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以云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專業為例,論述了云南農業大學為適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結合社會需求,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建優秀教學團隊、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進行的探索與實踐,以實現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業特質、自身特點的農學品牌專業,滿足云南省農業產業對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模式;創新;品牌專業

中圖分類號:G 6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390X(2015)01.0060.05

收稿日期:2014.09.18修回日期:2014.10.22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13:06

基金項目:農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國家級、省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云南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云教高〔2013〕106)。

作者簡介:周平(1967—),男,云南永勝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氣象學與氣候學研究。

*通信作者:陳軍文(1977—),男,苗族,湖南沅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生態學研究。

網絡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3.html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Building Brand of

Agronomy Specialty: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ing, TANG Tianxiang, HAI Meirong, LIU Yating, CHEN Junwe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paper, as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argeting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organization of excellent teaching group, optimizing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have been made b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plateau in context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se efforts ar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to heavily build agronomy brand specialty with local, professional, and self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high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 innovation; brand specialty

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是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專業改造、豐富專業內涵提升專業整體水平,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專業獲取國內外持續競爭力和求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云南農業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的高等農業院校,如何適應新形勢下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嚴峻的競爭中保持辦學優勢,一直是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農學專業是云南農業大學傳統優勢特色專業,設置于1938年,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創業與努力,農學專業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和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均有較大的發展,辦學水平不斷提高。1995年被列為云南農業大學校級重點專業,2001年被列為云南省省級重點專業,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4年被列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加以建設,已經形成完備的本科—碩士—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培養體系,為云南省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農業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

一、明確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的靈魂,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應結合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學校自身的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長期堅持利用云南省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優勢、民族多樣性優勢和毗鄰東南亞諸國的區位優勢,立足邊疆、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在水稻高產、小麥抗旱節水栽培、玉米坡耕地水土保持與高產栽培、薯類和甘蔗資源以及藥用植物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已探索出相應的技術體系及理論,取得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作物研究方向和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著“開學養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農、興九州糧倉”的辦學理念和“德才雙馨、耕讀至誠”優良教風和學風,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教學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農學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

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品牌專業建設依托3個省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學)、1個博士點(作物遺傳育種)、5個碩士點(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用植物資源)和2個專業學位碩士領域(作物、種業),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不斷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在加強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不斷拓展專業方向,立足云南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實際,充分發揮團隊、科研、平臺優勢,利用國家級、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名師、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成果,采取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培養既具有農作物高產栽培、良種培育及農業經營管理、農業綜合技術體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實驗技能,又能運用現代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理論知識指導現代農業生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可從事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農業教育和農業行政管理,又能從事企業經營、市場營銷以及農產品開發的高層次、創新型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適應形勢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與其他部分農業院校一樣,普遍存在原有培養目標偏大的問題,希望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全能型農業科技人才,畢業后幾乎能勝任所有與農業生產、農業科研相關的工作、貪大求全,忽視共性與個性的培養;培養方案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針對農學專業存在的上述問題,2010年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教育教學定位,在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學生、一線教師對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聘請校內外有關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最后完成2010版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農學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不僅僅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準,在注重基礎理論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鍛煉,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0版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三平臺、六模塊”的課程體系及“(2+1)×2+(1+2)×2”的培養模式。“三平臺”即素質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六模塊”即公共必修課模塊、公共選修課模塊、學科共同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專業選修課模塊。不斷優化的課程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2+1)×2+(1+2)×2”的培養模式:即一、二年級的第一、二學期理論教學,第三學期實踐教學;三、四年級的第一學期為理論教學,第二、三學期為實踐教學。其中一年級第三學期為執行公共實踐教學模塊,二年級第三學期為課程實習、專業實踐、社會實踐,三年級第二、三學期為畢業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試驗。四年級第二、三學期為預就業實習、就業見習。實現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形成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加強了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10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培養目標轉向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二是加強了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和農學專業課課程設置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三是大幅度增加實踐教學和選修課學分(專業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累計學分達51個學分,占總學分的28.3%,專業選修課增加3學分,另外新增了12個課外選修學分,并將兩學期制改為三學期制)。因此,2010年的人才培養方案更貼近云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的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特別是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能適應云南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近三年農學專業不低于90%的就業率也從側面說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取得了成功,但和現代農學專業的發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繼續調整和優化的必要。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云南省根據農業實際和發展需要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橋頭堡建設的重大任務,對云南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發展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云南跨越發展意義重大[1]。其實質就是充分利用云南地理優勢獨特,氣候優勢突出,物種優勢明顯,開放優勢巨大等條件,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現代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戰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2.3]。為此,云南農業大學為適應云南經濟發展,培養適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滿足科學技術研究、農業生產管理、農業行政管理、現代農業企業管理等不同需求的高素質、國際化農學專業技術人才,搭建校、企、研相結合的教育平臺,構建了“2+1+1”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2+1+1”的教學模式(見圖1),即學生2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1年多元化專業教育模塊(主干核心課程群和延伸課程群),包括農業生物技術課程群、作物學課程群、農業經營管理課程群和農業行政課程群模塊;1年的畢業實習和預就業實習,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取向,按照科研院所實驗、企業實訓、預就業實習分流培養。

“2+1+1”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4個特點。

(1)突出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解決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平臺不高、師資隊伍不強的難題。

(2)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一方面,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形成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式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學生根據擇業目標自主選擇核心課程群和實習、實訓方式,培養農業產業發展的研究型、應用型、管理型等多層次人才。

(3)突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設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通過實驗、實訓和實習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4)突出本、碩、博一體培養模式。加強和充實與學科碩士點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設置,探索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銜接,逐步實現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

三、圍繞品牌專業建設,組建優秀教學團隊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學團隊,是打造品牌專業的基本保證,是促進品牌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農學專業教學團隊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省級(2008年)、國家級(2010年)教學團隊基礎上組建,團隊成員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和高級實驗師2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2人;具高級職稱的教師有25人,比例達75.8%,22人具有博士學位,占人員總數66.7%,6人具有碩士學位,占人員總數18.2%;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所占的比例為84.8%。35歲及以下年齡教師有6人,占團隊總人數的18.2%;36~45歲年齡教師有19人,占團隊總人數的57.6%;46歲及以上年齡教師有8人,占團隊總人數的24.2%。教學團隊中有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二等獎獲得者1名,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農業部產業體系崗位專家1名,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7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7名。

圍繞農學品牌專業建設形成了省級教學名師、知名教授為帶頭人,以教授、副教授為主體,中青年教授、副教授為骨干,多學科相互融合,積極致力于不斷教學改革,教學特色鮮明、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本科教學,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的優秀教學團隊。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能掌握行業科技與生產發展的動態,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資源開發,促進專業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以質量樹品牌,實現專業辦學目標和教學團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品牌專在學校及行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四、突出能力培養,優化人才培養過程

(一)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探索考核方式等全面加強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科前沿知識相結合,增加云南地方特色作物及最新科研成果、先進生產技術;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推廣“教—學互動模式”教學法,同時引入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文獻查閱、表達等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教學手段上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雙語教學和網絡課件的使用;在考試改革上探索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理論性考試與實踐性考試相結合、撰寫課程論文與基本知識考查相結合。

(二)創造優良的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有效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深化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標準,以“云南省作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云南高校作物種質創新及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云南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體系研發中心”和“云南省優勢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為依托,重點建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為提高動手能力和開展科學訓練奠定基礎,一方面保障實驗室建設的投入真正用于本科教學實驗條件的改善[4],同時輔以特色專業、教學團隊等各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實施,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型實驗項目的開出率,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實現全面開放,從而為學生實習、實訓、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搭建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學生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開展科學研究四年不斷線的多元化實踐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艱苦創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協作精神及科研綜合素質。

(三)注重實踐基地建設,改善實踐教學條件

農學專業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要經歷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保證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經歷,完善和穩定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5]。強化農學、生物技術、食品、農業經濟、行政管理等專業的學科交叉,按照“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設實踐、實訓基地,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平臺,解決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平臺不高、師資團隊不強的難題。為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2011年起新增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和云南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3個校外實習基地,至此校外實習基地達到9個,另外還有1個校內實習農場和7個研究所。共建人才培養實踐基地,不僅極大地改善學生實踐教學條件,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教師的水平,為農學專業的實習教學注入新的理念、并提高了實習教學質量。

(四)開設教授講壇,開闊學生視野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眼界、激發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本院專家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做準備,同時為學生修讀課外學分創造機會,對學生開設了《教授講壇》。講壇內容主要有:代謝工程、高原甘蔗育種理論與實踐、云南中藥材種植發展與展望、薯類作物與人類生活、云南省玉米病害研究進展、全球雜交水稻研發概況、雙孢蘑菇的研究與栽培、油菜生物技術與育種、巖白菜的研究進展等農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結束語

農學專業一直是云南農業大學的特色專業,在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云南農業大學在農學品牌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進行了探索[6],開展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品牌專業建設涉及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要真正打造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一流品牌專業,實現品牌專業的帶頭、示范作用,還需在教育教學理念先進性、培養方案創新性、科學性及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如何適應新世紀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突出專業特色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7]。

參考文獻]

[1]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問題探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7(6):17.21.

[2]樊興偉,阮樸生.以特色農機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13(1):49, 51.

[3]張艷誠.發展特色農機化助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7(S1):89.93.

[4]寧海龍,鄒德堂,唐鑫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43.45.

[5]唐正姣,王存文,吳元欣,等.湖北省“化學工程與工藝”品牌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8(5):145.14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免费不卡观看 | 久久频这里精品香蕉久久 | 亚洲 欧美 精品专区 极品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久久高清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免费aa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 | 日韩欧美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制服 bt | 女子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 免费v片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v片在线观看 | 成人网在线视频 | 欧美一级纶理片免费 | 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爱| 欧美中文一区 | 美毛片| 大量愉拍情侣在线视频 |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欧美 | 97久久精品视频 | 免费视频久久久 |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录 高清国产亚洲va精品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乱爱 | 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 99爱视频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自拍成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 欧美性色生活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毛片 | 黄色三级三级三级免费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精品午夜性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 免费观看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全国免费观看 | 成年黄色网址 | 日本aaaa级片 | 男人的天堂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