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瓷器文化傳播的歷史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社區文化;職能發揮;互動
社區是指一定地域,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的共同體。如城市、城鎮、鄉村等。社區文化則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
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當代交通設施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城市社區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雜而居,居民之間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呈現出高度異質化的特點。在這樣一個高度異質化的社區中,要使居民形成一個普遍認同的社區精神,最終促進城市社區的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區中各個機構通力合作,各展所長,共同構建一種和諧的社區文化。在這當中,作為一個城市社區公益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博物館自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下文將以貴州省博物館為例,淺談博物館在社區文化構建中的一些嘗試。
一、 博物館建筑特性與社區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為社區的一部分,博物館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區之中,而由于博物館建筑外觀造型受所處地域文化積淀和內在藏品特性的雙重影響,是融建筑藝術、園林設計、地方文化內涵于一體的建筑物。這樣一個極具表現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為社區標志性建筑,賦予社區景觀濃墨重彩的文化氣息,使社區景觀具有獨特的文脈靈魂,從而成為社區景觀營造的重點。
貴州省博物館在新館建設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博物館作為社區文化組成的重要性,從建筑設計上就努力體現區域文化內涵。新館的主體建筑采用五塊被切削的菱石形象,體現貴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墻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展示貴州的自然、歷史等文化圖像。
而為適應從傳統的收藏展覽機構到多元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轉變,貴州省博物館新館在功能上還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設計除考慮到傳統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設計有城市客廳、禮儀大廳、教育與培訓中心、消費區和公眾服務等設施,形成一個集休閑、觀光、學習、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的綜合體。此外,新館內還建有大型的公共廣場,既是社區居民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公共場所,又滿足了公眾的日常集會、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閑需求。
新建的貴州省博物館將走進社區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設計中,使博物館不僅僅只是文物標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機構,還要成為社區的文化景觀,更是一個為社區和公眾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娛樂休閑場所和信息資料咨詢中心,以及社區的文化中心。
二、 博物館收藏科研職能的發揮與社區文化的傳承保護
收藏文物標本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傳統職能。在社區發展中,博物館通過收藏、科研功能的發揮,積極擔負起傳承保護社區文化的獨特使命。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區人口的高度異質化趨勢,傳統的社區文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承載著社區歷史的物件和習俗正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難以融入傳統,得到社區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區居民的認可。社區的文化發展因此而缺乏連貫性、延續性,居民對社區也少有認同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對社區文化的承上啟下、繼承創新就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館收集保管文物標本和各種歷史實物資料,借以記錄人類文明發展的足跡,保留社區文明的軌跡。使公眾不僅能在書本中探尋社區過去,更可以到博物館中,通過實物更為具體、真實、貼切地感受社區歷史。
自建館以來,貴州省博物館一直十分重視對本社區文化遺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僅考慮大區域的歷史文化,也充分重視所處小區域的文化傳統。不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時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漸被淘汰的物件,對于那些反映社區當前的經濟、文化、藝術和風貌變遷的物質遺存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充分整理發掘城市社區歷史文化的同時,還對這些文化遺存進行了考證、研究、發掘藏品價值,復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記憶,也為保存社區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貴州省博物館就收藏整理了貴陽市從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過圖片生動的反應了百年來貴陽市社會、經濟、文化、市政建設、風俗人情等各個層面,使城市社區的發展軌跡和歷史變遷得以保存。而書畫藏品中還有大量反映百年來貴陽市文化變遷的書畫作品,并與貴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貴陽百年書畫》一書。
這種讓博物館職能與本地區歷史文化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讓社區歷史文化及其物質遺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廣泛傳播,也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城市社區的記憶倉庫,幫助公眾理解社區文化傳統,形成統一的社區精神,為社區發展服務。
三、 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中與社區的良性互動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是博物館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徑。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傳播文化知識,滿足了公眾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識、美學理念,契合公眾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參與構建社區文化,建立社區居民文化認同感的最重要途徑。
然而,很大一部分社區居民對博物館仍然相當陌生,沒有時間或沒有打算走進博物館。針對這種現狀,在融入社區新理念的指導下,貴州省博物館確立了走進社區與公眾共建社區文化的工作方針,積極策劃開展“送展覽進校園”、“送展覽進小區”、“送展覽進軍隊”等活動。
比如針對中小學生設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圖片展”和“貴州古生物王國圖片巡回展”、“貴州龍巡展”,展覽先后走進貴烏路小學,南明小學、甲秀小學等十余所學校,參觀學生人數達萬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慮到博物館所面對的公眾不僅有學生和單位職員,還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婦、流動人口等。為充分兼顧其它群體的觀展要求,還專門策劃了“動感中國小區巡回展覽”,分別送到了萬江小區、浣紗小區、岳英小區、中天小區等十余個人口較為密集的生活小區。并和貴州畫院長期合作,定期開展《美術專業比賽獲獎作品展》、《青年畫展》等。
貴州省博物館這種大膽走出庭院、走進社區,努力拓展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做法,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能力,也幫助公眾擴展文化知識,提高審美欣賞,并促進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廣大公眾的歡迎,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
與此同時,我們還主動貼近社區,設計了一些取材于社區的展覽,讓社區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進博物館。如《夕陽紅老了書畫展》、《我愛貴陽攝影作品展》、《貴陽市獲獎書畫作品展》等。這些源于社區又走進服務社區的展覽,為社區文化生活的開展搭建了平臺,從而更好地實現博物館和社區的良好互動。
貴州省博物館除舉辦基礎展覽外,還不斷推出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鮮明現實特點的陳列展覽,圍繞相關主題,通過展示對熱點、焦點問題的觀察和思考,滿足社區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豐富社區文化內涵。如近年來舉辦的《開國之路――慶祝建國60走了紅色經典油畫展》、《名人名槍――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槍械精品特展》、《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中青年畫家作品展》、《云南古代佛教藝術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館館藏景德鎮瓷器展》等。
在貴州省博物館的積極努力下,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逐漸加強,參觀博物館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往門可羅雀的狀況明顯改善。尤其是實現全面免費開放以來,有些展覽甚至出現人員爆滿的現象。無論是對博物館還是社區而言,這都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四、博物館為構建社區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館成為社區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對社區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現代意義的博物館不僅是奇異珍寶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文化設施和社會傳統文化的記憶者,而是要作為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者而為社會服務。并成為增強文化理解、交流與融合的工具,作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園,以及社區新文化、新風尚的創造者和發生器,為社區新文化構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館應突破傳統功能,利用現有的資源,結合地方特點和民族傳統節日多舉辦一些開放性的公益活動,讓社區居民更多地體會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館這個平臺得以融合共生,進而形成一種開發的、包容的、積極的社區新文化。
為了實現這種新功能的突破,貴州省博物館設計開展了一系列的傳統民族文化主題講座。講座的重點是向公眾介紹本地區的民族構成,各民族的傳統生活情況,以及如何欣賞博物館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個方面。講座通過生動的語言、精美的文物,并輔以鮮活的事例,使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
同時,貴州省博物館還在“世界文化遺產日”和“國際博物館日”等特殊節日,以及農歷新年、中秋佳節傳統節日到來時,邀請其它文化單位以及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到館舉行民間工藝現場表演,大型游園等活動。而在2012年,貴州省博物還在重陽佳節和國際殘疾人日等節慶日,分別邀請社區離退休老人以及貴陽市盲聾啞學校的師生到館參觀,豐富了特殊民眾群體的業余生活。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大眾生活,弘揚了傳統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館變成社區的文化中心,公眾的精神家園,讓公眾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層意義,真正感受到博物館在我身邊。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