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肺功能檢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3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101-01
肺功能檢查是呼吸功能檢查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部分, 肺功能的診斷與評估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三大診斷之一,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已將肺功能檢查作為 COPD、哮喘等肺部疾病的必要檢查項目,肺功能檢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經濟而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它主要用于評估呼吸系統疾病或胸外疾患肺功能損害的性質以及療效評估、呼吸困難的鑒別診斷、術前評價及術后預測、勞動力鑒定、健康體檢以及配合高空高原的生理研究等。在檢查過程中,它受受檢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操作者的指導和受檢者的配合尤顯重要。
【關鍵詞】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乳酸;超敏C反應蛋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982-02
呼吸科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組織缺氧,研究發現動脈血乳酸能夠反映組織的缺氧情況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1]。乳酸(LAC)是體內葡萄糖的代謝產物之一,在正常狀態下其產量不多,但在低氧等狀態時則明顯增多,甚至導致乳酸性酸中毒。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人類最敏感的急性期反應蛋白之一,具有輔助診斷各種炎癥或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價值。肺炎和COPD是兩類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我們對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386例特定兩種患者進行血乳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旨在進一步探討不同呼吸系統疾病血乳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的改變,也為臨床診斷治療此類患者提供更好的依據。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資料完整的部分患者,共計386例。根據出院診斷將患者分為肺炎組(220例)、COPD組(16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惡性腫瘤、肝腎疾病等引起動脈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情況。正常對照組101例,均為排除呼吸系統疾病的健康體檢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接診后,未經治療的情況下抽取1ml動脈血檢測血氣(美國GEM3000血氣分析儀,酶電極法測定),動脈血LAC是其中一項檢測指標。收治24h內空腹采集肘部靜脈血2ml進行hs-CRP檢測(免疫比濁法),儀器來自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來自德國DiaSYS公司,批號14946/68065。參考范圍:0 mg/L-10 mg/L。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所得數據,LAC結果以χ±s表示,hs-CRP結果以中位數表示。正常參考組與疾病組之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1肺炎組和COPD組數據比較肺炎組和COPD組與正常參考組數據比較,見表1、2。
表1肺炎組和COPD組與正常參考組LAC結果比較
1LAC(mmol/L)1與正常組比較方差F值1p值正常參考組10.7±0.11-1-肺炎組11.4±0.8111.28610.000COPD組11.5±0.6118.71810.000肺炎組和COPD組與正常參考組LAC,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表2肺炎組和COPD組與正常參考組hs-CRP結果比較
1hs-CRP(mg/L)1與正常組比較方差F值1p值正常參考組10.61-1-肺炎組130.4164.50310.000COPD組14.919.62110.000肺炎組和COPD組與正常參考組hs-CRP,兩者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2.2hs-CRP與LAC濃度相關性分析肺炎組乳酸與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變化具有正相關,相關系數為r=0.248;COPD組患者乳酸與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變化具有負相關,相關系數為r=-0.153。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到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肺癌、肺部彌散性間質纖維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
本次研究結果說明血乳酸水平與呼吸系統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同時亦提示,hs-CRP濃度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診療和預后表判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血乳酸增高是危重病人內環境惡化的表現,是組織缺氧和血液灌注不足的標志,預示著病人死亡危險性顯著增加[2],對危重病人實施血乳酸監測,它可及時快速地了解危重病人的內環境,為危重病人的預后以及制訂搶救治療措施提供依據[3]。在臨床實踐中應結合患者病情及其他反映機體氧合狀態的指標進行綜合判斷。對重癥呼吸系統疾病做到凡患于未然,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糾正CO2潴留,改善心肺功能與微循環障礙,注意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以降低其發生率與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hs-CRP通過釋放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引起肺組織損傷;激活凝血系統,促進微血栓的形成,使肺內氣體交換障礙,因此hs-CRP的升高也是肺炎患者的綜合表現,且與LAC的病理性升高具有一致性,這一點與COPD患者乳酸與hs-CRP濃度變化具有負相關相區別,并可作為的鑒別診斷的一個方面。
血乳酸和hs-CRP檢測簡單易行,能及時快速地反映組織的缺氧情況,這為臨床醫師及時掌握病人的內環境,指導醫生正確診斷、合理治療并對病人預后的評估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觀測指標。參考文獻
[1]Abramson D,Scalea TM,Hitehoek R,et al.Lactate clearance and survival following injury.J Trauma,1993,35:584-588.
[關鍵詞]ICU;壓瘡;營養指標;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b)-0138-03
Early warning effect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dex on pressure ulcer in patients with ICU
HUO Wan-jun1 LIU Rong-min1 XIONG Xiao-ling2
1.School of Nursing,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ulcers and common clinical nutritional indexes in ICU patients.Methods 256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ICU of a three class A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Ma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risk factors of decubitus ulcers in ICU patients.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moglobin,red blood cell,hematocrit,albumin,total protein,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calf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Pressure ulcer;Nutritional index;Risk factors
壓瘡指位于骨隆突處、醫療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膚和/或軟組織的局部損傷[1]。目前臨床上壓瘡的患病率和發生率仍然很高,尤其是重癥監護(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研究發現,ICU內壓瘡的患病率為14%~41%,發生率為1%~56%,是普通病房的2~3倍[2]。有文獻[3-4]報道,營養情況與ICU患者壓瘡的發生有關。目前國內外常用壓瘡評估量表存在缺少營養評估條目,或營養評估條目僅根據營養方式和進食量進行評估等問題,不能起到有效預測ICU患者壓瘡發生的作用,因此需要結合客觀的指標提高評估的準確性。本研究通過對ICU患者壓瘡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探討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關系,為ICU患者壓瘡的防治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在廣東省某三級甲等醫院ICU收治的25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入住ICU時間≥24 h;③首次皮膚評估未發現壓瘡;④入院前未患影響皮膚觀察的皮膚病;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急慢性皮膚病或燒傷患者;②不愿參加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男135例,女121例;年齡(67.70±16.66)歲;ICU住院日(8.77±17.32)d;入院診斷:骨折12例(4.7%)、呼吸系統疾病53例(20.7%)、泌尿系統疾病27例(10.5%)、神經系統疾病25例(9.8%)、消化系統疾病15例(5.9%)、循環系統疾病25例(9.8%)、腫瘤72例(28.1%)、其他27例(10.5%)。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ICU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調查表”進行資料收集,包括三部分。①ICU患者基本資料;②臨床常用營養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白蛋白(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總淋巴細胞計數(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上臂圍(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AC)、小腿圍(calf circumference,CC)、身高(hight,H)、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③壓瘡的發生情況。
1.2.2 調查方法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填寫ICU患者危險因素調查表。實驗室檢查結果取距本次研究最近一次的結果作為研究數據。臥床患者BMI的計算參考王艷等[5]研究得出的BMI回歸方程。壓瘡分期采用美國壓瘡顧問小組2016年版分期標準[1]。每天由2名護理人員對納入的研究對象進行評估、觀察,直至首次發生壓瘡、轉科、死亡為止。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連續性資料以x±s表示,非連續性資料用率表示,通過t檢驗、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比較兩組患者各營養指標差異,對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一步使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
2結果
2.1一般資料
本組256例ICU患者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間發生壓瘡,發生率為23.83%。61例患者共有76處壓瘡。壓瘡分期:1期壓瘡40處(52.63%),2期壓瘡31處(40.79%),深部組織損傷5處(6.68%)。壓瘡發生部位以骶尾部43處(56.58%)最多,其次是足部7處(9.2%)和臀部7處(9.2%)。壓瘡患者主要疾病診斷所屬系統以呼吸系統24例(39.3%)為主。兩組的性別、年齡、入室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TLC指標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Hb、RBC、HCT、Alb、TP、MAC、CC、BMI 8個變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2.3 ICU患者壓瘡發生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壓瘡是否發生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P
3 討論
3.1 ICU壓瘡發病特征
本研究納入對象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間發生壓瘡,發生率為23.83%,與涂倩等[6]的報道結果相似。本研究發現壓瘡發生部位主要在骶尾部、足部和臀部,多數ICU患者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局部皮膚組織持續受壓不緩解,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增加了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壓瘡患者疾病診斷所屬系統以呼吸系統為主,涂倩等[6]的研究結果顯示,呼吸系統疾病是壓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呼吸系統功能異常引起的全身氧合作用改變可能與壓瘡的發生有關。此外,本研究中男性、高齡、入室天數延長患者壓瘡發生率較高。
3.2實驗室指標與壓瘡發生的關系
單因素結果分析顯示,壓瘡組與非壓瘡組患者的Hb、RBC、HCT、Alb、T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人體測量指標與壓瘡發生的關系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壓瘡組與非壓瘡組患者的MAC、CC、BMI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探討了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關系,結果顯示Alb和CC對ICU患者壓瘡的發生有預警作用。雖然Alb作為實驗室指標能部分反映營養情況,但生化指標容易受病情影響,不能穩定地評估患者的營養情況,另外CC目前尚無統一的營養診斷界值標準,因此對ICU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時,應將以上營養指標與目前常用的壓瘡危險評估表中營養方面的評分細則結合,以提高壓瘡的預防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Npuap.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 announces a change in terminology from pressure ulcer to pressure injury and updates the stages of pressure injury[EB/OL].https:///,13 April 2016.
[2]Keller PB,Wille J,van Ramshorst B,et al.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0):1379-1388.
[3]高碧麗,丁玉蘭,陳菁.ICU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2015,(3):142-143.
[4]Serra R,Caroleo S,Buffone G,et al.Low serum album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Wound J,2014, 11(5):550-553.
[5]王艷,蔣德川,袁芳,等. 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臥床老年患者體質指數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21):24-26.
[6]涂倩,孫艷,張純瑜,等. 氧合作用和血流灌注指標對ICU患者壓瘡發生的預警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85-287.
[7]Nassaji M,Askari Z,Ghorbani R.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pressure ulcer in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J Nurs Pract,2014,20(4):418-423.
[8]Corniello AL,Moyse T,Bates J,et al.Predictors of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isease[J].J Vasc Nurs,2014,32(2):55-62.
[9]Sayar S,Turgut S,Dogan H.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at risk according to the waterlow scal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ulcers[J].J Clin Nurs,2009,18(5):765-774.
[10]Cowan LJ,Stechmiller JK,Rowe M,et al.Enhancing Braden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in acutely illveterans[J]. Wound Repair Regen,2012,20(2):137-148.
[11]鄧小紅,王喬鳳,李明珂,等.ICU住院患者發生院內獲得性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6):836-839.
[12]周敏.ICU住院患者壓瘡發生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健康前沿,2016,23(2):148.
[13]王艷,高娟,陳惠敏,等.營養客觀參數與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的相關性分析[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1,25(1):8-10.
[14]Campos AC,Groth AK,Branco AB.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aspects of wound healing[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8,11(3): 281-288.
[15]Bonnefoy M,Jauffret M,Kostka T,et al.Usefulness of calf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in assessing the nutritional state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eople[J].Gerontology,2002,48(3):162-169.
[16]Chumlea WC,Guo SS,Vellas B,et al.Techniques of assessing muscle mass and function (sarcopenia)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elderly[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1995,50(Spec):45-51.
[17]S英.醫院感染現狀分析及上臂圍和小腿圍對臥床醫院感染患者營養評估的作用[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6.
[摘要] 目的:客觀評估我院呼吸系統藥物應用現狀及趨勢。方法:調查統計本院2005~2007年的呼吸系統藥物使用品種、購藥金額,分析臨床使用情況。結果:2005~2007年呼吸系統用藥的銷售金額總和及占總金額的比例呈增長趨勢。祛痰藥用藥比例基本保持穩定,氨溴索用藥金額一直排名第一,桃金娘及舍雷肽酶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鎮咳藥的使用以中樞性鎮咳藥為主,復方福爾可定使用呈增長趨勢。平喘藥中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用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在兒科應用廣泛。結論:我院呼吸系統用藥金額增長,結構穩定,用藥情況基本合理。
[關鍵詞] 呼吸系統;用藥金額;用藥分析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b)-135-02
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多發性疾病,呼吸系統用藥也是近年來臨床用藥研究的熱點之一。我院為珠海當地最大的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為了解此類藥物的應用情況,探討我院呼吸系統用藥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文對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統用藥進行了分析、評價,為臨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文資料來源于我院2005~2007年西藥庫采購的呼吸系統藥物數量及其銷售金額等。
1.2方法
統計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品種數、用藥總金額及各年購藥金額前3位的呼吸系統藥品,采用金額排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的用藥情況。藥物分類參考《新編藥物學》(第15版)[1]:(1)按年度統計2005~2007年呼吸系統用藥總金額和年度增幅;(2)呼吸系統藥物各類藥物的應用金額、百分比及排序;(3)以通用名統計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排序前3名藥物應用情況。
2 結果
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比例見表1。從表1可見,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統用藥的銷售金額總和及占總金額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其所占比例見表2。從表2可見,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占總金額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3年內呼吸系統各類藥物的用藥比例有所波動,但是大致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同時呼吸系統各類藥物的銷售金額次序無變化,用藥結構保持穩定。
2005~2007年各亞類呼吸系統藥物(按通用名)銷售金額前3位應用情況見表3。從表3可見,祛痰藥的用藥金額比例保持穩定, 氨溴索一直排名第1位,桃金娘及舍雷肽酶在2006年起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鎮咳藥中復方福爾可定在2006年招標采購使用后保持排名領先地位。從平喘藥的排名可以看到,甲氧那明一直排名第一,其他平喘類藥物的用藥變化比較大,其中茶堿類的應用比例下降,孟魯司特在臨床上的應用比例快速上升。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中,價廉的甘草合劑雖排名已逐漸下降,但其領先地位仍顯示其在短時間內不可替代,小兒消積止咳、百部止咳口服液在兒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3 討論
3.1用藥與疾病
從表1可見,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比例呈上升趨勢,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在2006年8月啟用新的住院大樓,改善就醫環境的措施下,醫院整體業務量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臨床診療工作中呼吸系統疾病在各類疾病中的發病率增加。從表2可見,呼吸系統各類用藥的比例基本穩定,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用藥習慣保持基本穩定,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統疾病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穩定。
3.2 用藥習慣
從表2、3可見,祛痰藥用藥比例保持穩定。其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波動于29.63%(2005年)~30.15%(2007年)。在用藥排名上,氨溴索一直占第1位,桃金娘和舍雷肽酶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反映了祛痰藥在使用上都是以黏液調節劑及黏液溶解劑為主。
鎮咳藥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波動于2.47%(2005年)~6.02%(2006年)。鎮咳藥中可待因、噴托維林、復方福爾可定的排名處于領先地位,說明鎮咳藥的使用還是以中樞性鎮咳藥為主。
平喘藥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基本穩定,數值波動于42.25%(2006年)~43.42%(2005年)。但其具體用藥排名發生變化。表3顯示,甲氧那明的應用一直排第一, 特布他林的用藥比例保持穩定,可見β-受體激動劑仍然是平喘治療的首選,茶堿類的應用比例下降,孟魯司特在臨床上的應用比例上升,反映了在平喘治療中,新型藥物M受體阻斷劑及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正在逐漸為臨床所接受。
3.3 用藥趨勢
桃金娘油來源于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Myrtus communis),經一定工藝制備而成的標準化桃金娘油,主要由α-蒎烯、檸檬烯和1,8-桉葉素等三種單萜組成,其制劑在國內的商品名為吉諾通。具祛痰抗炎、止咳平喘作用,是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較好的天然植物藥[2]。舍雷肽酶(serrapeptase,Ser)具有抗感染、消腫以及溶解纖維蛋白的能力,在治療由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所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難等方面,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的優點[3]。兩者在祛痰藥的應用中呈增長趨勢。
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由福爾可定、鹽酸苯丙烯啶、鹽酸偽麻黃堿和愈創木酚甘油醚組成,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起效迅速,約0.5 h起效;作用時間長,可持續4 h,治療范圍廣,對痰多咳嗽和干咳均有效,未出現不良反應[4]。臨床上對呼吸系統疾病要標本兼治,針對不同病因選用有效藥物,還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配合應用鎮咳、祛痰、平喘的藥物,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愈創木酚甘油醚+福爾可定是經典的化痰止咳配方, 復方福爾可定在鎮咳用藥排名領先說明了這一點。
孟魯司特在平喘藥的排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一方面與我院地處沿海,季節性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發病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此藥物治療哮喘的優勢有關。孟魯司特于1998年上市,能抑制氣道收縮,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抑制炎癥細胞聚集和細胞因子的釋放;與激素具有協同和替代作用[5,6]。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s)作為治療哮喘的新型選擇物,具有安全、有效、耐用和不良反應少等優點,適用于輕、中度哮喘患者,可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用量,對各種重度氣喘都有效,有高的治療指數,口服有效,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雖然與腎上腺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比較,作用遜色于兩者,但長期臨床應用觀察,可產生相似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吸入高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仍不能滿意控制癥狀,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產生抵抗的患者,加用LTRAs是一種有效、合理的選擇[7]。因此LTRAs已成為治療哮喘不可缺少的藥物,表3中,孟魯司特在實際應用中的排名也驗證了這一點。
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中,甘草合劑療效確切,一直受臨床歡迎,因價格便宜其金額排名逐漸下降,但其領先地位仍顯示其在短時間內不可替代。另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由萊服子、厚樸、檳榔、杏仁、枇杷葉、川貝母等藥組成,具消積化痰,宣肺止咳之功[8]。小兒百部止咳口服液對臨床小兒痰多、肺熱咳嗽等癥療效顯著[9]。兩者在兒科應用廣泛,這與其療效穩定,劑型適合小兒服用有關。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64-376.
[2]付文衛,趙春杰,竇德強,等.標準桃金娘油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3,25(12):1009.
[3]殷凱生,付完珍,何禮賢,等.舍雷肽酶腸溶片黏痰溶解與祛痰療效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10):737.
[4]高君.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治療咳嗽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7):946.
[5]孟魯司特臨床試驗協作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治療輕中度哮喘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180.
[6]Reiss TF,Chervinsky P,Dockhorn RJ,et al. Montelukast, a once-daily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sthma: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montelukast clinical research study group[J].Arch Intern Med,1998,158(11):1213.
[7]楊鴻,沈昌理,王宜文,等. 2000~2004年廣東省呼吸系統用藥分析[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5,5(3):152.
[8]丁櫻,劉宏宣,高希章,等.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6,11(1):8.
[9]肖貴南,吳招娣,林宣偉,等.小兒百部止咳糖漿祛痰止咳作用及毒性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11(5):310.
【摘要】總結以往和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系統中的臨床應用有關的文獻資料,歸納總結,進一步探討分析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系統中的應用情況,為臨床中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使用糖皮質激素提高依據和指導。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
近年來,隨著糖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來,臨床中其逐漸被廣泛的應用。糖皮質激素具有多種生理功能,這樣的活性物質可以對機體的各個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造成廣泛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在臨床使用中,掌握糖皮質激素的適應癥,然后根據患者情況選取合適的激素制劑,制定合理的治療使用藥物方法包括藥物劑量、療效等對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筆者通過對以往文獻資料的總結歸納,分析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中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使用情況,現將分析報告如下。
1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簡介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腎上腺皮質中束狀帶分泌的一類甾體類代謝調節激素,主要為皮質醇(cortisol),其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合成和代謝的作用,同時還具有抗炎、抗內毒素、抑制免疫、抗過敏、抗休克影響血液和造血系統等作用。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有:升高血壓、負氮平衡、促進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影響核酸代謝、水鈉潴留及低K+、Ca2+。人體內糖皮質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受下丘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軸的調節。根據藥物血漿半衰期的不同可以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分為長、中、短三類。長效激素類藥物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中效激素包括強的松、強的松龍、甲基強的松龍,短效激素包括氫化可的松、可的松。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臨床中主要應用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替代療法、嚴重感染、休克、防止某些炎癥的后遺癥、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血液病和皮膚病等疾病的治療[1]。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包括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誘發或者加重感染、消化系統并發癥、骨質疏松、延緩傷口愈合、延緩生長、腎上腺皮質萎縮和功能不全、反跳現象、神經精神異常和白內障、青光眼等不良反應,在臨床中應引起注意。
2 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2.1 危重哮喘:兒童危重哮喘患者主要表現為嚴重的低氧血癥、呼吸肌疲勞、呼吸性酸中毒、意識障礙等癥狀,常規的藥物無法緩解癥狀。糖皮質激素對呼吸道炎癥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還能降低氣道高反應性、增強纖毛的清除功能、提高支氣管β2受體對激動劑的敏感性,從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危重哮喘。臨床應用研究表明[2],通過全身給藥的方式可以加快危重哮喘表現癥狀的緩解速度,有效的控制危重哮喘的表現癥狀,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及早的選取合適的糖皮質激素,一般選取起效快、短效的藥物,其中氫化可的松和甲潑尼龍較為常用。給予患者靜脈注射4~8mg/kg的氫化可的松或1~2mg/kg的甲潑尼龍,每隔4~6h注射一次,24h內患兒的病情便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激素藥物應在哮喘癥狀緩解之后逐漸減量停用。而對于病情較為嚴重,24h內病情未能緩解者,可以延長治療時間,但連續使用激素類藥物的時間一般不超過7d,同時應注意將藥物的使用劑量進行調整。臨床中一般不使用長效激素藥物地塞米松,主要是因為其對內源性皮質醇分泌抑制力強,且在進入人體之后需要經過肝臟代謝才能使藥物的活性表現出來,因此其效較慢,不作為危重哮喘的首選藥物[3]。給予藥物時,可以通過吸入的方式吸入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但對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吸入可能會引起氣道痙攣阻塞,使不能確定其治療效果,因此一般通過全身給藥的方式。
2.2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種肺內外致病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急性的、進行性的和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目前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尚處于不完全清楚的狀態,多數學者認為ARDS的發病機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炎癥反應的失控。目前,臨床中糖皮質激素是具有高效的抗炎作用,且其作用顯著、非特異性,因此理論上可以說明糖皮質激素對ARDS的發生和發展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在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大劑量、短療程的糖皮質激素對ARDS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有良好的效果,如使用30mg/(kg•d)的甲潑尼龍1~3d后可以用于預防和早期ARDS的治療,研究表明均有效,且增加了感染的發生率[4];中效劑量、長效療程的糖皮質激素可以治療中晚期的ARDS,國外研究表明,中效劑量的長效療程藥物可以提高患兒的存活率,改善其肺功能。
2.3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多發生于早產兒,常常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繼發引起,和氧毒性及機械氣壓傷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疾病確診之后便使用激素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使用地塞米松靜脈注射,起始劑量為0.5mg/(kg•d),每3d減量,療程為3d~3周。使用激素類藥物時應選擇最小的有效量,從而縮短使用激素藥物的時間,吸入給藥的療效不確切,且不能降低BPD的發病率,但是其可以減少全身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和用藥劑量。
3 小結
糖皮質激素還可以應用于兒童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費結締組織病、重癥肺炎等疾病。然而不論治療哪種疾病,都應嚴格控制糖皮質激素藥物的劑量、用藥時間和種類,盡可能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周濤,樊尋梅.糖皮質激素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1):18-20.
[2] 張偉強. 呼吸指數對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意義的評估[J]. 四川醫學, 2009,30(10):1565-1567.
[3] 錢素云. 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系統危重癥中的應用現狀[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7,14(6):469-473.
[4] 楊生岳,馮恩志,祁玉曙,等. 高原地區老年慢性肺心病重度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質激素的應用[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3,22(2):69-73.
[關鍵詞] 肺功能監測;老年婦女;腹腔鏡;開腹手術;圍術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in elderly wome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62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surgical treatment in Jiangjin Center Hospital of Chongqing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laparoscopic group (n = 32) and open surgical group (n = 30). 35 elderly women carried health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aO2),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2),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FEV1%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ose index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SaO2, PaO2, PaCO2, FVC, FEV1, FEV1%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operation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chang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PaCO2 was risen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PaCO2 was gradually restored,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were gradually restor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ays after operation, PaCO2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laparoscopic group and open surgery group was elevat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O2 and PaO2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bu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of two groups were reduc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the indicators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groups were gradually restored, compared with 3 d after operation, PaCO2, FVC, FEV1, FEV1%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groups at the 7 d after operat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n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lung function of the elderly women has certainly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lthough the change is reversible, but it is likely to cause irreversi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Key words]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Laparoscopic; Open operation; Elderly women; Perioperative
隨著環境污染的不斷加重,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多發于老年患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該類疾病的發生率更是有增無減,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老年患者肺功能的監測。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雖然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但CO2氣腹會對呼吸有較明顯的影響[1],而開腹手術創傷大,尤其對于各項肺功能指標均已減退的老年患者,其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尤為顯著。有研究對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圍術期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進行了觀察,發現術后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較術前明顯變差[2]。肺功能檢測是一項呼吸系統檢查的重要技術,在婦科并未作為老年女性圍術期的常規檢測手段,通常僅對一些有肺部疾病或癥狀的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因此,本研究選擇于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婦科行手術治療的老年女性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明確老年女性患者圍術期肺功能監測的必要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婦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且≤80歲者;②有手術適應證者;③手術前后自愿接受肺功能檢查。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肺等重要臟器異常者;②合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③既往有呼吸系統疾病史者;④有吸煙史、塵肺高風險居住史或工作史者。最終62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作為觀察組,年齡60~80歲,平均(61.37±20.51)歲;術前診斷:卵巢囊腫13例,子宮內膜癌17例,宮頸癌22例,卵巢癌10例;病程1~13個月,平均(10.56±3.92)個月。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腹腔鏡組(n=32)和開腹手術組(n=30)。選擇同期于我院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老年婦女35例為對照組,年齡58~80歲,平均(61.58±20.99)歲,均無呼吸系統疾病。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比較,腹腔鏡組與開腹手術組年齡、術前診斷、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觀察組患者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全麻下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對照組于體檢時,觀察組患者分別于術前及術后第3、7天清晨,空腹抽取橈動脈血行血氣分析,檢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使用日本MINATO(美能)AS肺功能儀檢測患者的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計算FEV1%,FEV1%=FEV1/FVC。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觀察組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情況
觀察組術前SaO2、PaO2、PaCO2、FVC、FEV1、FEV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第3天,觀察組各項血氣分析指標均發生了明顯變化:與對照組及本組術前比較,PaCO2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SaO2、PaO2所有降低,但與對照組及本組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第7天,SaO2、PaO2、PaCO2均逐漸恢復,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第3天,觀察組FVC、FEV1、FEV1%與對照組及本組術前比較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第7天各項指標逐漸恢復,與對照組及本組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手術前后腹腔鏡組與開腹手術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第3天,腹腔鏡組與開腹手術組患者PaCO2均較術前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PaO2、SaO2雖較術前有所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FVC、FEV1、FEV1%均較術前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各項指標均逐漸恢復,PaCO2、FVC、FEV1、FEV1%與術后第3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第7天所有指標與本組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的進展,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也逐漸增多,因手術導致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異常也時有發生,及時發現其影響因素及可能存在安全的隱患顯得尤為重要。開腹手術后,由于收腹帶包扎過緊,使膈肌上抬,呼吸變淺,從而使咳嗽和呼吸受限[3]。此外,術后疼痛、麻醉和鎮痛藥物的使用,抑制了患者的呼吸和咳嗽反射,使氣管內的分泌物不易咳出[4]。腹腔鏡手術中CO2氣腹使腹腔容積增加,腹內壓上升,使膈肌上抬,加之腹內臟器推壓膈肌,導致膈肌上移固定,運動受限,使胸廓擴張受限,肺容量減少,氣道阻力增加,導致肺順應性下降[5-6]。尤其是在婦科,患者處于頭低臀高位,膈肌進一步上移,壓迫肺基底段,肺下部的擴張大大受限,氣道阻力進一步增加,肺通氣量進一步減少,患者肺順應性明顯降低[7],而該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肺的氧合和通氣功能。
本研究選擇圍術期肺功能監測尚未普及的婦科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患者手術前后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并比較不同手術方式對肺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術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肺功能無明顯差異,術后第3天,觀察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均發生了明顯變化:與對照組及本組術前比較,PaCO2明顯升高,FVC、FEV1、FEV1%明顯降低,術后第7天,SaO2、PaO2、PaCO2均逐漸恢復至術前水平。而楊俊玲等[2]觀察了30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圍術期肺功能指標的變化,術后3 d肺功能各項指標較術前明顯變差,術后10 d各項指標雖有改善,但也未恢復至術前。可見,手術可能影響了老年患者的肺功能,雖然影響是可逆的,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各個系統的功能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尤其是肺功能,此時的改變極有可能變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因此臨床上應加強老年患者術前肺功能的篩查,術中監測手術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可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提高手術的安全性[8-14]。 范秋維等[14]研究對腹腔鏡和剖腹膽囊切除術對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剖腹術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高于腹腔鏡手術,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率也高于腹腔鏡組。而本研究結果發現,術后第3天腹腔鏡組與開腹手術組患者PaCO2均較術前升高,FVC、FEV1、FEV1%均較術前降低(P < 0.05),而SaO2及PaO2雖較術前有所降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無論是腹腔鏡還是開腹手術,均對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且影響程度無明顯差異。有研究發現,腹部手術圍術期呼吸功能訓練能夠改善老年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發癥風險[15-20],提示腹部手術可影響患者的肺功能,而圍術期的有效干預防可降低影響。
綜上所述,老年婦女手術前后肺功能均發生了明顯改變,雖然改變是可逆的,但極有可能引發不可逆的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有必要對婦科老年患者的圍術期肺功能進行嚴密監測。
[參考文獻]
[1] 董永平,殷湘寧.二氧化碳氣腹對老年人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5):377-378.
[2] 楊俊玲,魏劍琴,關文增,等.老年腹部手術病人術前術后肺功能變化的研究[J].老年學雜志,1993,13(5):281-282.
[3] 魏劍琴,李青山,尹金植,等.老年腹部手術病人術前術后肺功能變化的研究[J].吉林醫學,2005,26(12):1313.
[4] 黃馳,聞學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圍術期肺功能指標變化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6):8873-8874.
[5] Ogihara Y,Isshiki A,Rindscher JD,et al. Abdominal wall lift versus carbon dioxide insufflation fo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ovarian tumors [J]. J Clin Anesth,1999,11(5):406-412.
[6] Garcia PM,Belda F,Lla J,et al. Changes in chest wall and lung compliance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 stectomy [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1,48(4):171.
[7] 李紅霞,姚珍薇,袁瑞,等.婦科腹腔鏡手術中肺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J].陜西醫學雜志,2004,33(12):1130-1131.
[8] 梅超,于冰冰,老啟芳,等.不同氣腹壓力對患者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5,37(8):1102-1105.
[9] 蔡吉祥,林永德,崔恒江,等.術前肺功能評估對老年食管癌圍術期的意義[J].實用老年醫學,2002,16(3):161-162.
[10] 李文兵,高德偉,盧文寧,等.老年上腹部手術圍術期危險因素與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相關性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6):663-665.
[11] Arai M. 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management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Masui,2013,62(11):1313-1319.
[12] 高俊清.探討肺功能檢測在體檢人群中的意義[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51-52.
[13] 朱一蒙.胸腔鏡下食管癌手術對術后早期肺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34-36.
[14] 范秋維,姬梅,陳蕾,等.老年人經腹腔鏡和剖腹膽囊切除術對圍術期肺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0,19 (1):32.
[15] 董明,李大鵬,任承綱.術前呼吸操訓練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肺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14, 28(8):697-699.
[16] 韓艷艷,馬亞飛,焦瑞娟.吸氣肌訓練對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心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 43(28):3792-3794.
[17] 黃瓊珊,黃少蘭,李詠梅,等.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在食管癌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4,35(19):4211-4212.
[18] 馮繼峰.腹腔鏡手術二氧化碳氣腹的生理效應和肺功能保護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4(4):387-390.
關鍵詞:急診;昏厥;急救
臨床上,急診昏厥是常見的情況,亦是一項危重癥,具有發病快和病因復雜的特點[1]。急診昏厥涉及到內分泌障礙、外傷、心腦血管意外等,患者的死亡率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2]。回顧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診昏厥患者的臨床資料,旨于探討急診昏厥患者的急救效果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診昏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6.3±7.2)歲,其中中毒昏迷28例,淺昏迷34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處于昏迷狀態,昏迷至入院時間在0.5-8.5h。
1.2急救方法
采用以下方法對昏迷患者進行初步觀察與診斷,簡稱ABCDE五步法。A、氣道(Airway)觀察患者的情況,保持患者的氣道通暢。檢查患者的呼吸系統,如呼吸節律和頻率,確認患者是否存在呼吸系統或胸部損傷。B、呼吸及血流狀態(breathingbleeding)檢查患者的循環系統,檢查患者是否出現大出血,并觀察患者的血壓、肢體末梢循環和脈搏。觀察呼吸頻率及狀態,是否有呼吸困難或呼吸形式改變。對患者的頭頸部、胸廓進行觸診,檢查是否有腫脹、捻發音。對患者進行聽診,檢查喉部及胸腔是否有異常聲音。檢查黏膜顏色(mmc)及毛細血管在充盈時間(CRT),檢測血氧飽和度。C、心血管系統意識(Cardiovascularconsciousness)檢查患者的神經系統,確認患者是否存在顱腦和脊柱脊髓損傷。D、能力喪失情況與合理用藥(Disabilitydrags)對患者進行肢體活動檢查,確認患者是否存在骨折和開放性傷口E、暴露在毒素或危險/ECG心電圖(Exposure)使用昏迷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明確患者昏迷的原因,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包括血糖監測、頭顱CT檢查和心電監護。對昏迷患者處理措施包括:①創建靜脈通道并進行輸液,并進行呼吸道管理;②如患者為腦水腫,則采用脫水劑穩定患者顱內壓,加強保護患者的大腦;③如患者疑似中毒,應及時對患者進行洗胃、清除患者胃中的毒物;④如患者大出血,則應對患者采取及時止血措施;⑤如患者為低血糖,則及時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⑥若患者為非酮癥糖尿病,則采取胰島素進行治療;⑦如患者為腦梗死,則采取溶栓處理或采取PCI術處理,如患者腦出血并內科治療無效,則采取急診手術或穿刺引流術;⑧對肝病患者采取降血胺處理,并用若醋酸進行灌腸處理。患者經上述治療生命體征穩定后,將其轉入專科治療。
2結果
62例急診昏厥患者中,腦血管系統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11例,內分泌障礙患者8例,中毒患者16例,過敏性休克4例。23例腦血管系統疾病患者中,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1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13例,經急救后,8例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與1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為78.3%;11例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7例,心臟驟停4例,經急救后,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例心臟驟停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為54.5%;8例內分泌障礙患者中,糖尿病高滲性昏迷1例,低血糖患者7例,經急救后,所有患者均被成功救治;16例中毒患者,酒精中毒7例,農藥中毒2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安定中毒2例,經急救后,7例酒精中毒、2例農藥中毒、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例安定中毒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為93.8%。4例過敏性休克被成功救治。總急救成功率82.3%。
關鍵詞:健康教育;呼吸系統;護理
健康教育史一門研究保健知識傳播技術,針對危害健康行為的教育和干預方法[1]。在護理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下,在衛生部提出的"三好一滿意"的引導下,整體護理的逐步深入,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在患者整個患病過程中,結合其生理特點、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年齡采用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近年來我們根據呼吸內科各種疾病患者的特點,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使患者掌握用藥知識、各種檢查的目的及防病常識,養成了良好的遵醫行為以及生活習慣,密切了護患關系,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對我院呼吸內科收治500例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年齡約在21~90歲。男患者310例,女患者190例;中專以上文化程度152例,中學268例,小學71例,文盲9例。
1.2方法 運用護理程序,即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解決每個患者面臨的健康問題。病區護士長、負責護士及普通護士各盡其職,掌握呼吸內科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治療以及護理要點。充分利用晨晚間護理及做治療、發藥等時間,主動熱情地與患者及其家屬交談,了解患者所需,做好心理護理,并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講解配合檢查治療的重要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強的患者,采用文字加口述的教育方法;對年老、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用簡短、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加以圖片說明,反復多次進行以強化記憶。
1.2.1病因 教育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病因有生活工作環境、生活習慣、繼發性疾病等[1]。吸煙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因此,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改善生活工作的環境,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降低疾病發生的關鍵。應對上述患者重點實施病因教育,告之患者所患疾病及常見病因、誘因。
1.2.2疾病及用藥知識教育 如為什么要做支氣管鏡、肺功能、胸部CT等檢查、應如何配合、術后注意什么;如肺結核的患者目前主要用藥、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何副作用等,強調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用藥是治療和預防復發的關鍵。慎用博來霉素、乙胺碘酮可能引起肺纖維化、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可導致支氣管痙攣、氨基甙類抗生素可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等。
1.2.3飲食教育指導 根據不同疾病及不同病期給予合理適當的飲食。氣管炎: ①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蒜、蔥、韭菜等辛辣之物;②菜肴調味也不宜過咸、過甜。肺炎:①禁食堅硬食物;②禁食油膩肥厚食物;③禁食過甜過咸食物。肺癌:①忌煙、酒;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蔥、蒜、韭菜、姜、花椒、辣椒等;③忌油煎、燒烤等熱性食物;④忌油膩、粘滯生痰的食物。肺結核:①忌食茄子、無鱗類和不新鮮的海魚、淡水魚。無鱗魚類有金槍魚、鮐鲅魚、馬條魚等。不新鮮的海魚如帶魚、黃花魚等。淡水魚如鯉魚等,以免在抗結核治療中發生過敏;②服用利福平期間,切勿同時進食牛奶等飲料;③服用異煙肼不宜用乳糖及含糖的食品。哮喘:①禁食寒涼; ②禁食肥甘厚味;③禁食過咸過甜過酸;④禁食橘子;⑤禁食一切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調味品,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啡、濃茶等,芹菜、韭菜也應不吃或少吃;⑥禁忌吸煙、飲酒;⑦呼吸困難影響咀嚼時,應供給軟食,以便于咀嚼和吞咽。
1.2.4出院指導 對患者進行口頭及書面的出院指導,以保證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的復發。對恢復期帶藥出院的患者,指導其定期復查;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要隨診觀察,定期做肺功能檢查;肺炎患者應復查胸片,發現異常及時治療;肺結核患者應堅持服藥,定期復查胸片。
2 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的開展,增強了護士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患者及家屬對護士工作的滿意率維持在95%以上。由于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健康意識提高,患者能較好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治愈率,縮短了患者住院日,降低了費用,患者再次入院率明顯下降,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討論
3.1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在醫院這個特殊環境下,通過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健康觀念處理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改善患者由于相關知識缺乏而引起的焦慮、緊張心理,協助患者發揮自身潛力,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有效減輕治療后的不良反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改變不利于健康的各種行為習慣,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確的健康行為和觀念,使患者主動參與醫療保健工作,從而提高患者的順應性。
3.2個體化、差異性是實施健康教育的質量要求 健康教育應有針對性,做到個體化。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的健康需要,同一患者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故護士必須首先了解患者的健康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健康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個體化健康教育重點是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療方式,關注伴隨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反應,開展針對性管理,減少導致不良情緒發生的誘因。鼓勵家屬參與和支持,做到個體化護理教育。呼吸內科疾病種類多,有些疾病病程長,誘因復雜,與生活工作關系密切,健康教育應根據不同病種及病情采取相應的教育內容。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何進行氧療;支氣管擴張患者如何進行引流;痰多粘稠患者如何有效地咳嗽咳痰等等。由于缺乏治療、康復相關知識,有的患者表現為不以為然、對治療不配合,有的由于呼吸困難等不適,導致情緒低落、煩躁、焦慮等。因此,應根據這些不同精神狀態的患者正確評估其知識需求,提供實用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正確地面對疾病,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3.3個體化健康教育對護理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2],只有掌握專業知識及溝通交流技巧并取得患者信任,才能順利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必須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針對不同文化、職業、年齡、社會背景的患者進行不同語言、程度、水平的教育。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通過繼續教育,學習相關理論,為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礎,以指導臨床實踐。通過實施患者健康教育,體現了現代護理觀的內涵,護士用自己的知識滿足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在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的同時,護士的健康教育知識、能力和技巧得到提高,護士的自身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也密切了護患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護理干預
急診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等多種特點,在救治過程中由于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檢查、多方面的治療,因此常需實施院內轉運。院內轉運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癥狀,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內轉運過程中實施安全護理干預,可大大減少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產生,降低死亡率,減少護理糾紛,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和治療后均選擇進行院內轉運。將63例分為兩組。研究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齡20~80歲,平均(41.70±4.80)歲;疾病類型:急性呼吸系統疾病5例,心腦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統疾病4例,意外傷害11例,其它2例。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1~82歲,平均(42.11±5.13)歲;疾病類型:急性呼吸系統疾病4例,心腦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統疾病3例,意外傷害12例,其它3例。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31例患者行常規護理,即實施傳統的平車護送,加強輸液處理,對呼吸困難者進行相應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組32例患者于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安全護理干預,貫徹"安全轉運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2.1轉運前安全護理干預 參照危重患者的實際情況,由專科醫生對其院內轉運的安全性進行客觀、科學地評估,部分患者癥狀較為嚴重或生命體征不允許等,均需暫緩轉運[1]。經專科醫生討論,確定可以進行轉運的患者,必須于轉運前實施呼吸道護理,及時清理呼吸道內存在的分泌物。若為呼吸困難者,則必須加強吸氧處理,確保其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2]。轉運前,必須加強相關設備的檢查,確保各個設備能夠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時必須提前聯系好轉運目的科室,讓其做好接收的準備,以便能夠及時開展救治工作[3]。
1.2.2轉運中安全護理干預 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加強觀察,及時掌握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所出現的變化,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癥狀,若出現這些癥狀,則需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及時實施對癥處理,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轉運途中可取頭高位,要盡可能避免震蕩,同時必須確保中途的順暢,以備突發狀況出現后能夠及時進行有效地處理[5]。若轉運途中患者存在心臟驟停或嚴重的呼吸障礙,則需于第一時間內開展救治工作。
1.2.3轉運后安全護理干預 在將危重患者順利轉運至目的科室后,必須及時安置好患者,同時加強各方面的檢查,確保其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若患者癥狀較為嚴重,需立即進行引流或吸氧處理,則必須于第一時間裝置引流,并應用相關的呼吸機。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檢查未存在異常現象后,可進行簽字確認,做好轉運交接工作,轉運工作完畢。
1.3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實施χ2檢驗,應用軟件為SPSS12.0,當P
2 結果
2.1院內轉運用時情況 研究組轉運時間30min的比例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家屬滿意度 研究組家屬滿意度(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67.7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死亡率 研究組死亡0例,死亡率為0%;對照組死亡2例,死亡率為6.45%。兩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782,P
3 討論
急診科危重患者是醫院較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嚴重,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而在救治過程中,院內轉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關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對于急診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內轉運過程中實施安全護理干預,對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轉運前安全護理干預可為院內轉運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減少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產生;轉運中安全護理干預是危重患者安全、順利轉運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減少護理糾紛,轉運后安全護理干預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的狀態中,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對31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另對32例患者給予安全護理干預,貫徹"安全轉運流程"(見圖1),其中后者轉運時間明顯短于前者,其轉運時間
圖1 急診科患者安全轉運流程圖
綜上所述,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推行安全護理干預,將"安全轉運流程"貫穿于院內轉運的每一個環節中,可有效縮短院內轉運時間,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對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邰金萍.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6:2689-2690.
[2]趙衛勤.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