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老年人;口腔疾病;預防
1 我國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對老年人牙齒健康狀況的調查都表明了我國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各種口腔疾病和口腔問題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老年人口腔健康存在的問題較多,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衛生與健康的意識增強了,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大多數老年人在兒童和青年時期沒有較好地進行口腔及牙齒的護理和保健,即使有口腔疾病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進入老年以后,這些口腔疾病就變得更嚴重了。
多數老年人對口腔的健康保健重視不夠,缺乏口腔健康維護的知識,口腔衛生比較差,導致齲病的發生。另外,牙周病得不到及時診治,也是導致老年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老年人,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方便,不愿意去看牙醫,即使牙齒缺失或出現問題也不能及時修補和治療,從而延誤了治療,使病情加重。通過這些調查的結果,不難看出,老年人普遍缺乏牙齒健康和保健知識,我們應該在老年人口腔預防和保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同時也應該協助老年人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牙齒保健。
2 老年人常見口腔疾病的預防
2.1 老年人齲齒的預防 由于年齡的關系,老年人多半會有牙齦萎縮,牙齒之間的間隙增大,牙根外露,因此,老年人的牙根和牙間隙的部位容易積聚菌斑,牙根和牙間隙的齲病發生率就會增高。這些部位一旦發生齲病,牙髓暴露和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大,最終會導致牙齒折斷以及殘根無法很好地治療,只能選擇拔除牙齒。
齲齒的預防主要還是要保持口腔清潔。老年人應該堅持每天早晚用溫水刷牙,要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選擇磨毛、柔軟、彈性好的牙刷;使用牙簽和牙線來清潔牙齒的時候,也要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順著牙縫及牙面緩慢移動;老年人最好養成每餐飯后漱口的習慣,避免食物殘渣殘留在牙齒上。佩戴義齒的老年人,要注意義齒的清潔與保養,每次飯后清潔義齒,睡前要摘下義齒放到清水中保存,保護義齒不變形,義齒出現問題應該及時更換。
2.2 老年人牙周疾病的預防 老年人的牙周病發病率非常高,可以達到75%-90%,而牙周病往往又不容易受到重視,很多老年人都是等到牙齒疼痛難忍的時候才去醫院看牙。牙周病是一種持續的、慢性的、進行性和破壞性的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許多人去醫院診治的時候,病情都已經相當嚴重,牙齒發生松動或脫落,引起牙齒缺失。
牙周疾病還可能引起口腔關節炎、眼虹膜睫狀體炎等其他身體部位的疾病,預防牙周病對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年人如果在刷牙或咬硬物時出現牙齦出血以及出現牙齒松動、牙根、口腔有異味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請專科醫生診治,牙周病的早期治療效果較好,老年人應該定期進行口腔和牙周的檢查與護理,每半年做一次潔牙,清除牙垢和牙菌斑,保持牙齦的健康。
2.3 老年人牙齒過度磨損的預防 牙齒過度磨損也是老年人容易出現的問題,刷牙的方法不正確、牙刷刷毛過硬,以及平時喜歡吃硬的食物,喜歡嗑瓜子、榛子等,都容易造成牙齒的齒牙合面、頸部的釉質缺損,導致牙本質暴露,牙齒在遇到冷、熱、酸、甜等食物的時候,會變得很敏感,而且磨損后的牙齒會形成銳利的牙尖,對口腔粘膜造成影響。
為了預防牙齒過度磨損,老年人應該注意科學的刷牙方法,要采用豎刷法,牙齒的兩面都要刷到,牙刷要每季度更換一次,正確使用牙線輔助牙齒的清潔。另外,一旦發生牙齒磨損的情況要及時診治,對磨損嚴重的牙齒進行修補,以保護牙髓及神經不受損害。
2.4 老年人口腔粘膜病的預防 爛牙或磨耗過度的牙尖,極容易損傷口腔黏膜,老年性牙磨耗造成銳利的非功能牙尖或咬合邊緣嵴對舌粘膜的長期機械刺激和慢性損傷,是舌癌發生的主要因素。吸煙和飲酒、吃過熱的食物等也會對口腔粘膜造成刺激;不注意口腔衛生、患有牙周炎等疾病會使口腔粘膜長期處于細菌的侵蝕之中,可能引起粘膜的癌變。
老年人的口腔粘膜會出現生理性老化,因此容易患口腔潰瘍、扁平苔癬、口腔白斑等口腔粘膜病,老年人應該注意戒煙戒酒,不吃過熱的食物,減少對口腔粘膜的刺激;及時修補磨損的牙齒,對殘牙進行及時處理;還應該注意合理的膳食和睡眠,適當鍛煉,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積極預防口腔疾病。
參考文獻
[1] 韓曉蘭,顏雨春,陶小珍,高永梅,丁杉,楊玲,田宏偉,夏薇. 對290例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調查分析[J]口腔醫學, 2003, (01) .
[2] 徐冬英. 中國老年口腔保健優化管理對策的探討[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01)
[3] 林煥彩,盧展民,王春美. 老年人口腔生活質量與影響因素[J]廣東牙病防治, 2001, (03)
醫學生作為具備醫療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群,他們的口腔健康行為和口腔保健意識還會緊隨其從事的口腔醫療工作被廣泛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中去,對全民口腔衛生狀況及口腔疾病的診療有著重大意義。因此,通過認識醫學生對樹立和保持健康行為起作用的各種影響因素,能夠更好的制定和實施最符合高等院校醫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改善醫學生乃至全民口腔健康狀況,提高我國人群的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健康行為包括利用牙刷、牙線、牙簽清潔牙齒;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潔治;氟化物的應用;對口腔疾病及時診斷、治療等。該文主要闡述影響醫學生口腔健康行為的主要四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全民口腔健康。
1 個人因素
醫學生個人所學專業、對口腔健康的態度、生活習慣都影響其口腔健康行為。口腔專業學生對口腔健康行為的求知欲望、3個月內更換牙刷率、使用小頭軟毛牙刷率、豎刷牙率、早晚刷牙率、牙線的使用率、含氟牙膏使用率、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潔牙、去口腔門診就診率等健康行為明顯高于非口腔專業的學生。這是由于口腔專業的學生通過最少3年甚至7年的學習,能夠系統地了解到口腔健康對于全身健康的影響比重,口腔疾病的后果以及考慮到自己未來從事口腔醫療職業等原因,更加會自覺地進行正確的口腔健康習慣及行為。隨著入校后醫學生對口腔健康知識的積累,高年級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明顯優于低年級的學生。個人對口腔健康的重視程度越高,口腔健康行為就越好。例如:在學生會里負責拉贊助工作的學生,他們的社交活動較多,注重個人形象的同時,也注重口腔健康,其使用口腔噴霧制劑、刷牙頻率、氯己定漱口水及口腔科就診的頻率也都明顯較高。女生的口腔衛生行為明顯優于男生,其改善口腔健康意愿、對口腔健康理解程度、將口腔健康知識付諸于實踐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顯著優于男生。例如:男生經常一起熬夜打網絡游戲,游戲結束后不刷牙直接睡覺;男生吸煙,喜歡喝碳酸飲料行為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口腔的健康狀況。
2 家庭因素
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受家庭因素影響較重。家庭的經濟、家長的口腔健康行為、口腔健康重視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都對影響醫學生的健康行為起著重要作用。有些家長中小學文化甚至有的都沒讀過書,文化水平低,自己不刷牙、不能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不潔牙、吸煙、喝酒、咀嚼檳榔,甚至存在齲病、牙髓病、牙周病、缺失牙等等口腔疾病也不去口腔門診檢查、治療,這樣的無視、消極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而且口腔診療費用較高,很多醫學生即便知道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較差,但經濟條件受限,一般不會或延期去口腔科就診。相反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對口腔健康越重視且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學生定期口腔檢查率、潔牙率、齲齒充填率、缺失牙修復率等等口腔健康行為越好。
3 學校因素
口腔的健康行為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經過口腔預防保健知識的獲得,然后再融入到日常生活行為中的。但是調查顯示,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口腔保健知識回答的正確率欠佳,在這樣沒有知識為引領的醫學生口腔健康行為習慣就更令人堪憂,這提示可能需要非常充分的口腔健康知識才可能對健康行為的形成產生影響。所以,加強醫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的獲得也是影響口腔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而在醫學院校大學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識的途徑中,學校教育就占到56.4%。醫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課堂外還有多種途徑接受口腔健康教育。校內貼吧、校園廣播站開辟口腔健康行為、口腔健康知識內容的教育專欄;每年9月20日開展免費口腔檢查、口腔預防保健措施咨詢、口腔疾病診療咨詢等愛牙日宣傳活動;利用墻壁板報,如:食堂、教學樓、實驗樓、宿舍等的墻壁,將口腔健康知識和圖片制成生動活潑的墻壁板報形式或在學校宣傳欄櫥窗內開辟口腔健康教育專欄;利用學校校報、舉行口腔健康教育講座、口腔健康知識競賽等多種多樣的教育信息傳播途徑,更能引起廣大學生的興趣,能夠在業余時間,不經意中學到口腔保健知識,并將理論知識轉變成日常口腔健康行為。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新載體,更容易被醫學生接受。最近幾年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且校園內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醫學生無論在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餐廳等學校的各個角落隨時隨地都能瀏覽到網絡上口腔健康知識、健康保健行為宣傳內容。而且,學生集體住宿,朝夕相處,彼此間有很強相互影響和滲透作用,其口腔健康行為極易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帶動更多的學生建立、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
另外,建議學校組織大學生每年一次的口腔健康體檢,讓學生得知自身存在哪些口腔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對醫學生的身體健康會有哪些危害,使學生認識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根據自身具體狀況,從根源出發提高口腔健康意識,改善口腔健康行為習慣,對口腔疾病進行早起預防和早期治療,從而提高口腔健康狀況,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
4 牙科畏懼癥
牙科畏懼癥是指患者對牙科診治過程或其中某些環節表現出緊張、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牙科畏懼癥是影響人群牙科就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甚至從來沒有接受過口腔健康檢查、診療的;在以往的診療過程中有記憶深刻的疼痛或者和醫護人員發生過口角,有不愉快經歷的都會導致醫學生產生牙科畏懼癥。例如:口腔專業的學生,經過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假期臨床見習、口腔科實習的系統“武裝”,他們對牙科的畏懼程度顯著低于非口腔專業的學生。醫學生口腔衛生狀況較差、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性病或家族遺傳性疾病引起的口腔疾病、吸煙等不良行為習慣的更懼怕到口腔科就診,因為這些學生通常會產生自卑心理而抗拒甚至不敢到口腔科就診。
關鍵詞:社區兒童保健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490-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會醫療體系中扮演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了兒童保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根據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和兒童的常見健康問題,必須及時進行兒童保健,對兒童疾病和健康問題進行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社區兒童保健的現況分析:社區兒童保健是對社區范圍內的兒童進行持續性、整體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證兒童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社區是兒童生長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兒童保健工作的好壞,與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2]為兒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務,是整個社會對衛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每個社區都應配備具有醫師資格的專職兒童保健人員,定期接受相關保健知識的培訓,每年對社區兒童進行身高、體重、心肺檢查等,為兒童家長提供健康咨詢,為社區內兒童提供醫療保健。
0-6歲兒童健康管理:
1新生兒家庭訪視
1.1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新生兒家庭訪視,同時進行產后訪視。了解出生時情況、預防接種情況、新生兒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口腔發育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0~6歲兒童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告知家長到具備篩查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補篩。對于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
1.2指導按需哺乳并介紹母乳喂養的優點:母乳成分合理,能夠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增強嬰兒免疫力。此外喂養簡便、安全衛生、溫度適宜,還能增加母嬰感情交流,并利于母親產后恢復與身體健康,指導產婦從觀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養。
1.3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
1.3.1此病是由于維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常見于3個月-2歲小兒,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國北方佝僂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南方,可能與北方冬季日照短,嚴寒季節缺少戶外活動有關。其早期表現為非特異性神經精神癥狀,如易激惹、煩躁、夜間驚啼等,常伴有多汗,尤其是頭部,致使小兒常搖頭擦枕,出現枕禿,嚴重者可出現骨骼改變,如雞胸、肋外翻等。故一旦發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診。
1.3.2指導產婦為預防佝僂病,出生后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并應加強室外活動,每日不少于1小時。此外,生后1-2周開始,作為預防,應每日口服維生素D400-800IU,直至2周歲。
2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
新生兒滿28天后,結合接種乙肝疫苗第二針,進行隨訪。重點詢問和觀察新生兒的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等情況,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體格檢查和發育評估。對體重增長不足500g者應查找原因,按體弱兒進行管理。
3嬰幼兒健康管理
3.1滿月后嬰幼兒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分別進行隨訪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做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使用聽力行為觀察法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在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
3.2幼兒膳食指導:4個月左右可以添加輔食,添加的原則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需選擇細軟食物,同時注意均衡選用魚、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小兒挑食。
4學齡前兒童健康管理
為4~6歲兒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膳食、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血常規檢測和視力篩查,進行合理膳食、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
5加強流動兒童管理
流動兒童住處多為租住,更換頻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長留的電話已經更換,不及時通知,容易失去聯系;有些家長文化層次低,保健意識差,不好溝通;這些情況最終限制了兒童保健工作的連續性。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保健知識,社區醫生要深入到社區,摸清流動兒童底數,了解其去向,保證他們得到優質、連續的兒童保健服務。[3]
6開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宣傳普及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家長對兒童保健工作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保健的內容不同,教育的內容就不同。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比如舉辦知識講座、觀看光碟、出板報、發傳單等。
7健康問題處理
對健康管理中發現的有營養不良、貧血、單純性肥胖等情況的兒童應當分析其原因,給出指導或轉診的建議。對口腔發育異常(唇腭裂、高鄂弓、誕生牙)、齲齒、視力低常或聽力異常兒童應及時轉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兒童保健工作對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衛生保健也日益受到社會、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因此需要基層醫務工作者通過優質、熱情、周到的服務做好兒童保健工作,促進與兒童家長的交流溝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3]
參考文獻
[1]田愛紅.社區兒童保健服務對兒童健康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11):1932-1933
關鍵詞:大學生;口腔衛生;保健與健康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73-02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的提升,生活水平與醫療水平的提高,社會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口腔健康是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個人角度講,口腔健康最直接的反映了一個人身體健康的狀態,所以口腔是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從社會意義上講,它還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甚是頻繁,交際圈越來越廣。口腔健康與整齊潔白的牙齒是一個人外表形象的重要一部分。客觀上已經成為人們職業選擇,配偶選擇,工作崗位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口腔衛生是健康保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國現在正在大規模的實施健康教育,但大多數都集中在幼兒,中小學及社區人群,卻忽視了高校學生這一群體。而我們都知道,大學生一般在18-22歲之間,也是口腔問題的高發期。 口腔疾病是常見病,而且發病率非常高,卻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一個小小的爛牙問題,所涉及的不僅是牙齒本身,有可能因延誤治療而釀成全身其他系統的疾病。沒有健康的牙齒,不可能有健康的體魄!我們了解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包括:牙齒,唇,舌,頜骨。牙齒:分別按順序地排列在上下牙槽骨上,組成上下牙列,正常成年人的牙齒數目為28-32顆。
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有81%的學生平時或過去曾有過牙齦出血,但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牙齦出血就是患牙齦炎。調查從大學生口腔衛生習慣(刷牙的方法、次數、牙膏的選擇、飯后漱口習慣、牙簽牙線使用情況)、飲食習慣、牙齦出血情況了解他們的口腔狀況。口腔衛生保健情況:16.8%的學生選擇小頭軟毛的牙刷;3個月內換1次牙刷的學生占83.8%;進食后有漱口習慣的學生占29.8%;飯后使用潔牙工具如牙簽、牙線的學生占8.8%;有77.8%的同學睡前不再進食;主動了解口腔保健知識的同學占40.2%。大學生口腔衛生保健及牙齦出血情況:“民,以食為天,食以齒為先”,口腔健康狀態是反映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然而人們對牙齒的保健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經過調查,刷牙是清除牙菌斑的主要手段,設計良好的保健牙刷和正確的刷牙方法能夠刷除菌斑,同時還能發揮對牙齦的按摩作用。調查結果顯示16.8%的學生選擇小頭軟毛的保健牙刷,34.2%的學生不知道怎么選擇牙刷,這提示我們很有必要普及保健牙刷的使用知識。調查結果顯示28.2%的學生采用了正確的順牙縫豎刷方法, 72.8%采用傳統的拉鋸式橫刷法,后者不僅可以損傷牙齦,造成牙頸部楔狀缺損、牙根暴露等,而且不能有效清潔牙齒。每日至少應堅持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應在3 分鐘以上,從調查結果看,79.1%人有早晚刷牙習慣,每次刷牙達到3-5分鐘的僅僅占6.4%,73.4%的人在3 分鐘以內。此外飯后漱口、飯后使用潔牙工具如牙簽、牙線的同學分別占29.8%、8.8%,經過平時的宣傳和教育,同學們大多能堅持早晚刷牙,但刷牙時間和方法的掌握上還存在很大欠缺。對于飯后的口腔保健,很多人都沒能重視起來,從結果得知在這一點上男生好于女生,其他方面女生好于男生。有過牙齦出血現象的同學占76.4%,同時牙齦出血對59%出血的同學的生活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牙齦出血就診率為22.2%,而未采取措施的占47.4%。然而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癥狀之一。學生對此不夠重視,反映學生在口腔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洗牙是防治牙周病有效地措施,有0.8%的同學知道洗牙,但其中有41.2%的同學認為洗牙沒有好處,可能是宣傳教育不夠,洗牙等一些預防措施還未被大家正確認識,所以這方面還需要社會以及學校里的社團如口腔協會,繼續加強宣教。口腔健康影響人們的咀嚼和身體健康,被調查者中有40.2%的學生會主動了解口腔保健知識,說明學生已經在逐步認識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另外,我們也得出大學生對于這些必要的口腔保健措施是缺乏認識的,定期口腔保健和及時就診觀念也比較淡薄。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一個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對自身的口腔健康比較關注,口腔衛生狀況整體上較好,但一些方面的不足還需要良好的口腔保健宣傳教育,從而使更多的人更好地維護口腔健康。為了了解大學生口腔保健意識、行為,飲食習慣及就診傾向的現狀,為完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原始數據,探討更優化的教育模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識。
口腔護理始于唐代,《醫說》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數千年來,從古至今,人們從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對口腔疾病進行了研究、觀察,開發了許多治療口腔疾病的藥物,并獲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口腔護理的臨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口腔護理的歷史 :口腔護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口瘡之名,首見于《內經》,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認為口瘡發病與氣候失常有關。之后的許多著作,又相繼闡明了口瘡的病因、病理及辨證施護的法則。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口舌瘡候》說:“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明確地指出口瘡之病因在于心脾熱盛。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瘡反復發作的特點及其調護方法,曰:“凡患口瘡及齒病者,禁油面酒醬酸酢咸膩乾棗。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尋乎再發,發即難差,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人不知之。”宋代《圣濟總錄口舌生瘡》說:“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致也。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一而論,當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瘡有實有虛。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齒》門“附錄”載:“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用圣湯;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宜用中湯。”指出了口瘡實證、虛證的不同治法。張景岳詳述了口瘡的證治;明代龔廷賢的論點雖與張景岳相似,但辨證用藥自有其特色。清代張璐和羅國綱等對口瘡各抒己見。歷代醫家對口瘡的認識不斷發展,治療護理經驗也不斷豐富。
(2)口腔護理的現代研究醫學對口腔頰腭、唇舌、齒齦等處發生粘膜損害為特征的口腔疾病稱為口瘡。口瘡之證包括了西醫的多種口腔疾病,如復發性口瘡、白塞氏綜合征、創傷性口腔粘膜損害、結核性口腔粘膜潰瘍、感染性疾病伴發的口腔潰瘍、各種內科疾病并發的口腔潰瘍以及惡性腫瘤放、化療中發生的口腔潰瘍等。臨床表現有局部灼痛、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醫師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之一,且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列為研究課題。吉林醫科大學編寫的《護理知識》中論述了“人的口腔里經常存有大量的細菌,人在患病時由于抵抗力低下,飲水、進食少,常可使口腔內細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發酵、產酸的作用增強,因而不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發臭,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導致全身感染。”明確地指出了口腔護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提出了口腔護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防止粘膜干燥皸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適,增進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發癥;觀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主要方法,它能消除口腔內軟白污物、食物碎片和部分牙面菌斑,而且有按摩牙齦作用,從而減少口腔環境中致病因素,增強組織的抗病能力,刷牙對于預防各種口腔疾病,特別是對于預防和治療牙周病和齲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們雖然每天都刷牙,可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懂得刷牙的“學問”,所以學會正確刷牙對保持個人的口腔衛生極為重要。
(一)牙刷的選擇:牙刷是口腔衛生保健用具,只有選用符合口腔衛生要求的保健牙刷,才能起到潔牙的效果,并且不損傷牙齒及牙周組織。保健牙刷其特點是:
(1)刷頭小,在口腔中轉動靈活。
(2)刷毛排列合理,一般是2~3排,便于清潔牙齒和刷牙后牙刷本身清洗。刷毛選用優質尼龍絲,細而有彈性。
(3)刷毛的頂端呈圓形,刷牙時不易損傷牙齒和牙齦。
(4)牙齦萎縮需要用牙間刷。
(二)牙膏的選擇首選含氟牙膏,兼用其他牙膏。含氟牙膏不僅有抑制牙菌斑的作用,而且可以保護牙釉質,增強牙齒的抗酸能力,預防齲齒。
(三)刷牙水溫度經有關研究證實,牙齒適宜在30~36度水溫下進行正常新陳代謝。因此刷牙時,牙齒如長時間受到驟冷或驟熱的刺激,不但容易引起牙齦出血,而且直接影響牙齒的正常代謝,易誘發牙病,影響牙齒的壽命,影響身體健康。
(四)刷牙的正確方法:正確的刷牙方法能有效地清除牙齒及牙周組織菌斑和軟垢,可起到預防齲齒和牙周病的作用。
第一、刷牙法的要點:(主要適用于牙周炎患者,宜用軟毛牙刷)
A、將刷頭放于牙頸部,毛束與牙面成45度角,毛端向著根尖方向,輕輕加壓,使毛束末端一部分進入齦溝,一部分在溝外并進入鄰面。
B、牙刷在原位作近遠中方向水平顫動4到5次,顫動時牙刷移動僅約1mm,這樣可將齦緣附近及鄰面的菌斑揉碎并從牙面除去。
C、刷上下前牙的舌面時,可將牙刷頭豎起,以刷頭的前部接觸近齦緣處的牙面作上下的顫動。
D、依次移動牙刷到鄰面的牙齒,重復同樣的動作。
第二、豎轉動法的要點:(較為常用,更適用于牙齦退縮者,可選用中等硬毛或軟毛者。)刷上頜后牙時,將牙刷置于上頜后牙上,使刷毛與牙齒呈45度,然后轉動刷頭,由上向下刷,各部位重復刷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刷下頜后牙時,將牙刷置于下頜后牙上,刷毛與牙齒仍呈45度角,轉動刷頭,由下向上刷,各部位重復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上、下頜前牙唇面刷法與后牙方法相同。刷上前牙腭面和下前牙舌面時,可將劇頭豎立,上牙由上向下刷,下牙由下向上刷。刷上下牙咬合面時,將牙刷置于牙齒咬合面上,稍用力以水平方向來回刷。
(五)刷牙的時間每天應做到早起和晚上臨睡前各刷牙一次,并堅持飯后漱口。每次刷牙需3~5分鐘才能將牙齒的各個部位刷到。晚上睡前刷牙更為重要,因它能清除當日三餐積存于牙齒上的食物殘渣污垢。否則,在夜間睡眠狀態下,口腔內滋生細菌,污物與唾液的鈣鹽沉積形成菌斑及牙石,日久便會使牙齒發生齲齒及牙周病。 刷牙的時間和頻率,牙菌斑在被去除后可不斷在牙面重新形成,一般清潔并拋光牙面后1-6小時菌斑可重建,因此每天至少要刷牙2次。一般情況下提倡刷牙時每個區域顫動5-10次,或者提倡每次刷牙3分鐘。刷牙時間的長短應該以能徹底控制菌斑為度。
目的:本研究調查駐新疆帕米爾高原某部官兵干燥脫屑性唇炎發病情況,分析不同職別官兵的唇炎發病的差別,為高原官兵唇炎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學依據。方法: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對駐帕米爾高原邊防所、站(海拔3500m―4700m)420名邊防官兵進行唇粘膜檢查。根據駐守高原時間不同分為1年、1-5年、≥5 年三組。結果: 420名調查官兵的干燥脫屑性唇炎患病率為70.5%,1年組、2-4年組、≥5 年組的發病率在時間分布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均高于一般人群唇炎的發病率。結論:高原官兵唇炎發病率較高,應加強唇部的防護措施。
關鍵詞: 高原官兵;干燥脫屑性唇炎;防護
研究內容與方法
1 研究對象
根據高原駐軍情況,現場共調查帕米爾高原駐地官兵420名,均為男性,年齡 17~42歲;高原居住時間 1~15年。根據駐守高原時間不同分為1年、1-5年、≥5 年三組,每組分別為136人、139人、145人.按不同職別分為士兵組和軍官組,每組分別為231人、189人。
2 調查項目與方法
唇粘膜檢查:唇部檢查,唇部出現脫屑、皸裂、糜爛、滲出、口周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之一者及記錄為炎癥。 0=正常,1=炎癥,
3 質量控制
一致性檢驗,檢查員 2 名,均為從事臨床口腔工作 5 年以上的醫生,結果由檢查者本人記錄,統一學習培訓,統一操作方法與統一檢查標準。調查結束后,隨機抽取5%的受檢者進行復查,Kappa值等于0.83。
4 數據統計
調查數據采用 Excel表格記錄結果,建立數據庫,數據的處理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包。不同駐守時間和不同職別的官兵唇炎的患病率等采用χ2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
420名調查官兵的唇炎患病率為70.5%;≤1年組、2-4年組、≥5 年組不同居住時間官兵唇炎的患病率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1),均高于一般人群唇炎的患病率,分布見表1。士兵與軍官唇炎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1 駐帕米爾高原不同駐守時間官兵唇炎患病情況
分組
人數
唇炎
百分率
X2
P
≤1年
136
108
79.4
8.899
0.031
2-4年
139
93
66.9
≥5年
145
95
65.5
合計
420
296
70.5
表2 駐帕米爾高原不同職別官兵唇炎患病情況
分組
人數
唇炎
百分率
X2
P
士兵
231
180
77.9
12.878
0.001
軍官
189
116
61.4
合計
420
296
70.5
討 論
高原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之干燥脫屑性唇炎,臨床表現主要有唇部的干燥脫屑、皸裂、腫大等,病程長,反復發作,給高原人群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干燥性唇炎的流行病學研究在國內外均較少見,干燥性唇炎是唇紅部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表現為唇部干燥脫屑,嚴重者會出現皸裂、出血、結痂等。長期居住海拔4 500m以上地區官兵其常見疾病的患病率顯著高于平原[1]。
420名調查官兵的唇炎患病率為70.5%,高原官兵唇炎發病率高,與帕米爾高原地區地理和氣候環境特殊相關,缺氧、紫外線強、干燥、寒冷,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機體免疫系統機能減退, 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由于唇是全身唯一的長期暴露在外的無角質層黏膜,所受損害最為明顯。干燥脫屑性唇炎病因諸多,主要與日光照射有關,2900m―3200m之間的紫外線易致唇炎發作,戶外野外工作者,易罹患此病[2],韓英軍等人將這種特殊環境所引起的唇炎稱為“高原性唇炎”。高原唇炎的發病與高原特殊環境關系密切,目前病因不清,高原發病率較高。有調查[30]高原駐軍唇炎發生率為76.8%,在已發唇炎中89. 1%為干燥脫屑型唇炎。
≤1年組、2-4年組、≥5 年組不同居住時間官兵唇炎的患病率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1),均高于一般人群唇炎的患病率。士兵與軍官唇炎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1)。不同駐守時間與唇炎的患病有統計學差異,且隨時間的延長,患病率呈降低趨勢。駐守時間低于一年官兵唇炎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有報道顯示初次進入阿里的官兵,當天即出現紅唇干燥、脫屑,繼之水腫,甚至有縱溝裂,口周皮膚色呈灰白色角化條紋。久住阿里官兵,唇部癥狀與季節有明顯關系。冬季寒冷、多風、少雨雪,干燥發病率高,癥狀重。春秋次之,夏季風少,雨水多,濕度相對大,唇炎。隨著在高原居住時間的延長,其發病率有所下降,既使發病,癥狀也明顯減輕。這說明從低海拔地區到高海拔地區的人,其適應能力不盡相同,要完全適應高原環境則需較長時間。士兵與軍官唇炎的患病率有顯著性差異,由于戰士執勤任務較重,每日戶外工作時間較軍官長,受紫外線輻射、寒冷、干燥等對刺激更為明顯。高原邊防官兵唇炎的高發病率提示我們要,重視外露部位的防護,由于唇炎癥狀持續時間較長、易反復,一般治療效果不佳,應以預防為主,如使用高原護唇膏。目前針對高海拔地區干燥脫屑性唇炎治療的研究較少,且療效不一致,主要為局部對癥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尚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維甲酸糊劑外用可減輕光損傷引起的皮膚黏膜變化,如:減少皺紋,降低色素沉著,減少粘膜粗糙,維甲酸可刺激皮膚中細胞間基質蛋白的合成,有助于皮膚粘膜損傷的愈合[3]。因此有必要針對高原地區特殊的氣候環境開發相應的防治藥物,以降低高原地區干燥脫屑性唇炎的發病率。居住時間越長,人體整體機能狀況就越差,抵抗力也降低,使得唇部更加容易感染。每日戶外時間越長,一方面受紫外線輻射越重,另一方面寒冷、干燥等對其刺激也比室內要重。不良習慣,已經被公認是干燥脫屑性唇炎的危險因素。免疫力低,同樣也增加了唇部伴發感染的機會。同時要幫助官兵戒除添唇等不良口腔習慣,加強口腔健康保健的宣教。特別是初入高原的戰士其唇部防護及教育應放在預防的首位。
根據官兵唇炎發病情況,需要加強高原駐軍官兵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意識,加強唇炎防治的常見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幫助官兵樹立觀念,轉變態度,促使其自覺采納口腔保健行為,以期在行動上盡量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另一方面駐軍部隊的口腔醫療條件也需要不斷改善,提高口腔醫務人員的口腔預防和保健知識,讓他們切實為官兵開展口腔保健工作,確保部隊衛勤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素芝,鄭必海,閆春城.駐某部海拔4500m以上地區官兵常見病發病情況調查[J].高原醫學雜志, 2009, 19(3): 51.
【關鍵詞】 護理臨床路徑; 口腔科; 頜骨囊腫; 圍手術期; 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醫學界中主要注重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科學的醫學技術,而現今的人們對于醫院的護理也開始越發重視了[1]。在現代醫學的護理中,不僅僅需要醫護人員專業的醫療服務,而且還需要對其患者以及其家屬提供一些相關醫學知識的專業傳授以及人為關懷。而臨床護理路徑的開展,不僅能夠完善其優質護理服務的質量,還能有效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降低相關的醫療費用,從而達到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通過講座、幻燈、交談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預防、治療等健康保健知識,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自我口腔保健,對治療和康復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不但可以對治療和康復起促進作用,而且可預防疾病的復發,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本資料對本院運用臨床護理路徑在口腔科頜骨囊腫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教育的實施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其效果良好。具體情況回顧性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抽樣選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診治的頜骨囊腫的患者82例均分成正常組和試驗組,每組41例。正常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19~61歲,平均(47.4±5.7)歲;試驗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20~63歲,平均(48.1±5.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統一觀察整理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與費用以及患者對此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此來比較常規護理方法和護理臨床路徑的臨床療效。正常組患者選取常規正常化的護理治療,主要包括相關疾病知識普及、口頭健康教育的宣教以及出院指導等。而試驗組患者則使用臨床護理路徑來進行護理治療,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醫院方面 設立專門的實施小組(由責任護士、護士長、日常醫師、主治醫生、主任組成),定期對實施小組進行專業的培訓,力求讓其理解臨床護理路徑的意義所在以及其具體實施的價值,最后在執行的時候,由責任護士具體落實、護士長抽樣檢查、醫生輔助配合及主任監督落實來形成網絡性的護理體系。
1.2.2 患者方面 患者入院時由醫生、護士詳細檢查診斷,以避免誤診的情況發生,然后再由責任護士或者主治醫生依照臨床護理路徑的原則,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如臨床護理路徑的講解、疾病知識的普及等,務必讓其理解臨床路徑的具體內容以及預期期望達到的護理效果。
1.2.3 臨床路徑方面 (1)在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要耐心地為患者講解醫院環境、手術過程、疾病知識、相關醫護人員等,以及如心電圖、胸透與頜全景等檢查;(2)進行手術的當天,必須詳細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手術相關指導,仔細檢查手術所需的設備物品等,患者術前準備、心理輔導等;(3)手術完成以后,詳細檢查患者術后情況,一旦患者稍有不適就要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護理,取半坐臥位休息等;(4)術后3 d,患者口腔衛生的護理、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藥物使用的講解、正確進食方法以及切口情況的監控等;(5)出院時,出院指導、出院準備、藥物使用,以及最為關鍵的口腔功能鍛煉指導,包括口腔活動、舌頭靈敏度訓練、牙齒咬合、咀嚼吞噬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最后給予患者詳細的書面指導和主治醫生的聯系方式,以便患者健康恢復和反饋意見。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都明顯比正常組的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然是優于正常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頜骨囊腫通常是在人體頜骨內病發一個液體的囊性腫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大、頜骨膨脹破壞,發病原因可歸納為牙源性(囊腫由成牙組織或牙演變而來)和非牙源性(可由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于頜骨內的上皮發展形成,如面裂囊腫,亦可為損傷所致的血外滲性囊腫以及動脈瘤樣骨囊腫)兩種[2-4]。此病一般多發病于青壯年,并且可出現于人體頜骨的所有部位。根尖囊腫多見上下前牙,含牙囊腫多見下頜第三磨牙,上頜尖牙區也是好發部位,角化囊腫多見下頜第三磨牙及下頜升支部。含牙囊腫的發病過程較慢,前期沒有明顯癥狀,演變至后期,患者的骨質會慢慢向四周膨脹,也就形成了面部畸形。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CNP),主要是為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計劃性和預見性,達到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的目的[5-8]。CNP是一種高效的無形治療方式,是以人性關懷的出發點為起點的,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治療或者預后的醫療措施。CNP的落實開展,對于各類疾病患者的治療都是有益的、對于醫護工作人員的專業加強也是一種鼓勵、對于醫院的發展也是一個契機。護理臨床路徑在口腔科頜骨囊腫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教育的實施及效果,不僅僅能夠幫助患者減少住院的時間,而且還能有效的降低在這個時期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同時還能夠優化口腔科護理流程,大大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可謂“一石三鳥”。臨床治療和護理時,由于治療具有一定的風險,患者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反復,可能出現不安及質疑,不配合醫生治療,而且影響疾病的預后。健康教育屬于臨床護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依從性, 縮短患者的疾病治療的進程。從患者入院、治療直到出院都有相關的人員進行各種護理、檢查、指導等,并配備有完善的多媒體中心,提供相關的健康教育設施。但在實踐工作中,應注意以上幾點:(1)與優質服務相結合:導診、陪檢等優質護理服務;(2)與專科護理結合:增加干預作用;(3)護患溝通相結合:建立患者與醫護人員的相互信任關系,配合治療;(4)總結新方法,與護理科研相結合。
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分別為(4.81±0.83)d和(3278.20±196.43)元,對比正常組的(7.75±1.02)d和(4721.65±203.54)元,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黃紹賢.頜骨囊腫治療新術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564-565.
[2]王吉,張彩華,田濤,等.頜骨囊腫袋形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0,7(6):53.
[3]王秋莉,弓儒芳,駱曉燕.護理臨床路徑在老年口腔癌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中國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2,10(2):105-107.
[4]劉屹篙,魏冰,邱明.開窗術治療領骨囊腫37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0,18(2):57-58.
[5]楊曉暉,陳玲,李周碧.臨床護理路徑在領骨囊腫切除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8):27-29.
[6]彭虹,李春陽,周清萍.臨床路徑在口腔癌聯合根治術圍手術期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6):875-877.
[7]楊文繼,黎明,馬開宇,等.雙腔氣囊導尿管在上領骨囊腫手術中的臨床運用[J].云南醫藥,2013,34(2):102-104.
【關鍵詞】齲齒;病因;防治
齲齒是牙體組織脫鈣、有機質分解、牙體解剖形態溶解破壞引起的口腔常見疾病。體內外多種因素可以導致齲齒。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嬰、幼兒齲齒的發病率日見增高,嚴重的影響著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
1 齲齒的發病原因及分析
1.1 齲齒的主要發病機制 齲齒是牙齒在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影響下發生的慢性進行性疾病,發生因素很復雜。齲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的,即:①致齲的細菌;②致齲的飲食與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齒(指發育上有缺陷的牙齒或牙齒上有薄弱的地方)。齲齒發生的主要過程是由變形鏈球菌、某些乳桿菌和放射菌屬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發酵產生酸,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在正常情況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堿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進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堿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緩慢回升,約在40 min左右恢復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堿度下降到5.5以下時,牙齒會輕度脫礦,而當牙菌斑的酸堿度恢復到正常水平時,牙齒能夠再度礦化。脫礦和再礦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齒就可維持健康狀態。
1.2 唾液對齲齒發病的影響 目前有資料顯示,唾液成分與齲齒發病率有關,尤其與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變化有密切關系,流速快有助于沖洗牙菌斑和食物殘渣,稀釋牙面上的酸性產物,減少齲齒的發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有效的抗齲因子。另外,對嬰幼兒來說,喂養方式也與乳牙患病率有關。研究表明,母乳喂養者乳牙患齲率、患齲者均較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的發病率低,純母乳喂養對嬰幼兒預防乳牙齲齒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3 牙菌斑對齲齒發病的影響 齲齒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發展過程是由淺層向深層擴展。牙齒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種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細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變形鏈球菌能將食物中糖和淀粉發酵產生有機酸,有機酸長期作用牙齒,使牙齒脫礦而形成齲齒。這個齲患的基本過程緩慢而持久。大量資料顯示,牙齒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齲病,出生后6個月的幼兒,上領乳前牙即可患齲。第一恒磨牙從7歲左右即可開始患齲,因此齲齒是從幼兒期就必須抓緊預防的一種疾病。
1.4 齲齒的發病過程分析 在齲齒開始形成時,患者沒有疼痛和其他不適感,當齲病發展到出現明顯的齲洞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就較為敏感,有酸疼感。當齲洞擴展接近牙髓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感到明顯疼痛。如果食物進入洞內,也可因食物的壓迫而產生明顯的疼痛。患了齲病以后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往往細菌就會侵入牙髓而發展成牙髓炎。細菌進入牙根周圍組織時,會引起牙槽膿腫,急性牙槽膿腫可引起面部腫脹,這些都是最常見的齲齒的并發癥。隨著牙體硬組織的不斷破壞,逐漸造成牙冠缺損,形成殘根,甚至牙缺失,不僅影響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質下降,因此,齲齒是嚴重影響人類心身健康的一種疾病。
2 齲齒防治
2.1 口腔清潔維護 科學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兒童應養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東西的好習慣。家長隨時對嬰幼口腔衛生及牙齒發育生長情況進行監護,尤其是父母親有齲齒者更應該加強防護,避免唾液交叉傳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2.2 氟化物的應用 氟可以增強牙齒和骨骼的結構,還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齲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較經濟實惠的方法。另外還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窩溝封閉劑的應用 雙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許多微細的窩溝,窩溝內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殘屑。由于窩溝太細,牙刷不能達到窩溝底部,因此窩溝易發生齲齒。窩溝封閉是一種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殘屑在窩溝內堆積,從而可以預防窩溝齲的發生。一些醫療單位采取窩溝封閉防齲方法取得滿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劑的應用 經過多年來的研發及探索,以及對口腔免疫系統的進一步認識,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齲菌雞卵黃免疫球蛋白和防齲疫苗將逐漸走向臨床。免疫制劑的應用大大加強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強機體防齲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的合理應用與補充 如果在牙齒生長發育期合理的補充鈣,鐵、磷、氟及維生素D等對牙齒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會防止牙齒鈣化不全,牙質受損,增強牙齒硬度和韌度。
世界衛生組織把齲齒列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齲齒刻不容緩,齲齒的預防要從各個致病因素著手。從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開始加強孕婦的孕期衛生健康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保證胎兒正常發育。哺乳期科學喂養,注意口腔護理,使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口腔衛生習慣,提高牙齒抗病能力。牙齒萌出后要隨時檢查,采用綜合防齲措施預防齲齒的發生,發現問題早治早防。
參 考 文 獻
[1] 季成葉.1995年中國學生齲患流行病學研究系列報告.中國公共衛生,1995,15(2).
[2] 董德慧,王東川,楊芳,等.醫科大學學生常見牙病調查與分析.湖北醫科大學學報,1998,19(1).
[3] 劉忠岐,侯鐵舟,阮建平,等.陜西省6歲和12歲兒童患齲情況調查分析.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9,20(1).
[4] 石煒,時清,郝世雄,等.兒童唾液成分與齲齒關系的分析.北京口腔醫學,1998,6(2).
[關鍵詞] 食道靜脈曲張;內鏡套扎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10(a)-120-02
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消化道出血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扎治療術(EVL)已逐漸應用于預防和治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內鏡下食道靜脈曲張套扎治療術是我院近幾年新開展的治療方法,可使靜脈曲張消除快,復發率低,操作簡便,并發癥少,但必須加強和提高臨床護理。為此,本文對我院內鏡下套扎術治療87例的臨床護理進行報道。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文病例均為我院消化內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住院病例。其87例全部行內鏡下套扎術治療。年齡為22~62歲,平均45歲,其中男66例,女21例,肝硬化病史2~14年,平均4.8年。全部病例均經肝功能、血常規及B超、胃鏡證實。按國內分級標準:食道靜脈曲張重度61例、中度26例,臨床上有1次嘔血史36例,有2次以上嘔血史45例,無嘔血史6例,其中急診治療46例,擇期治療35例,預防治療6例。
1.2結果
87例鏡下連續套扎術治療顯效56例,占64%;有效23例,占26%;無效8例,占9%。2例再出血,6例轉外科手術治療。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食管靜曲張破裂出血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患者及家屬要求治療的心情迫切,但對手術缺乏了解,存有恐懼心理,擔心療效及術后并發癥,所以術前要向其介紹已成功的病例或讓其觀摩套扎術的錄相,并耐心細致介紹內鏡下套扎術的目的、方法、術中配合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疑慮,減輕患者的恐懼程度,取得患者配合。
2.1.2將內鏡下治療的知情同意書給患者及家屬閱讀并詳細解釋各種條款,并讓患者及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2.1.3患者準備。術前了解患者肝腎功能,血氧飽和度、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血常規及血型等情況,穿刺好留置靜脈針,心電監護動態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鼻導管給氧,患者取左側臥位,解開衣領,放松腰帶,取出活動假牙。器械準備:檢查胃鏡及吸引器性能,備好止血急救藥品,檢查套扎器及皮環的安裝。
2.1.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經常巡視病房,對大出血患者先行輸血、輸液等抗休克治療。必要時用三腔管壓迫止血,根據病情、酌情應用降門脈壓藥如垂體后葉素,生長抑素及其衍生物。術前12小時禁食,30 min前用2%利多卡因或胃鏡膠作咽喉部表面麻醉,同時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安定10 mg靜推,以減少腺體分泌及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減輕焦慮。
2.2術后護理
2.2.1文獻報道[2],EVL術后1周是再出血的高危時期,飲食不當是主要誘因,任何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造成再出血,胃食管返流亦是其中因素之一。因此,EVL術后2周內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反復宣教康復護理的要求并嚴格執行,避免各種誘發因素。術后禁食24 h,平臥24 h,給予靜脈補液,24 h后開始進溫流食,72 h進半食,避免進食過熱、硬、粗糙刺激性食物,第7日禁食24 h,因為此時是套扎環脫落期,防止由于進食誘發出血。第8天開始進流食。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軟食,直至普食。術后囑患者排尿,防止由于精神緊張而造成尿潴留,導致排尿困難,還要保持大便通暢,減輕腹腔壓力。
2.2.2嚴密觀察病人血壓、脈搏、尿量,觀察有無腹痛、嘔吐及大便次數、顏色、質與量,并詳細做好記錄。如病人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煩躁不安,嘔吐物由咖啡色轉為鮮紅色,黑便次數增多且糞質稀薄,色澤轉為暗紅色、伴腸鳴音亢進,考慮可能有繼續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急救或再次內鏡手術的準備,必要時轉外科手術治療。病人術后有的會出現胸骨后疼痛、低熱、輕微暫時性咽下困難等癥狀,一般不需特殊處理,術后1~2 d后自然消失。如疼痛難以忍受時可適當用止痛劑處理。
2.2.3加強基礎護理。做好口腔清潔,保持病房環境清潔、舒適,協助做好生活護理,使患者充分休息,利于早日康復。
3出院指導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培養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3],正確對待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飲食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進柔軟易消化的食物,以清淡為宜,特別注意避免食粗糙食物,忌煙酒,注意勞逸結合。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增強患者對健康保健知識及對本疾病的了解,按醫囑繼續服藥。1、3、6個月來院復查胃鏡。
4小結
EVL與傳統手術比,醫療費用低、康復快、操作簡便。護理工作重點是做好術前準備和心理護理,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和信任新手術,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并發癥發生,做好飲食護理,確保手術成功。
[參考文獻]
[1]黃留業,周福潤,劉運祥.食管靜脈曲張內鏡結扎術近期再出血相關因素的分析與對策[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3):172-173。
[2]黃裕新,聞勤生,雷巧玲,等.食管靜脈曲張內鏡結扎術后近期再出血危險因素的探視[J].中國內鏡雜志,2000,6(3):7.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方法;效果
2010年初以來全國各級醫院先后貫徹國家衛生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安排與部署,積極開展以“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主題的活動,旨在切實加強臨床護理工作,改善護理服務,使護理工作真正“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從而提升患者和社會的滿意度[1]。我科被醫院定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自2010年3月以來,我科從培育優質服務理念、調整護理工作模式、落實基礎護理、強化健康指導、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我科開放床位35張,護士13名,床護比為1∶0.37。護士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24歲;職稱:主管護師2名,護師2名,護士9名;學歷:中專5名,大專7名,本科1名。
2方法
2.1培育優質服務理念。全員動員,統一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具體做法:①實施人文關懷。組織護理人員以“病人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和以護理質量安全為核心”為主題進行多角度討論,積極引導使其將“心與心相連,心與心交融”的優質服務理念融入于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②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引導護理人員多從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患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③轉變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要求各班護理人員耐心觀察并主動詢問患者感受與需求,切實為患者解決實際困難,真正體現優質服務。
2.2調整護理工作模式,保障基礎護理落到實處 。
2.2.1病區實行“負責制”管理,每名責任護士分管13-16個病人,負責完成分管患者的各種治療給藥、病情觀察記錄、基礎護理以及健康指導等工作,這樣護理人員既了解病情,又掌握了治療原則和護理要點,可以有的放矢地為患者落實各項護理服務。
2.2.2實行彈性排班,加強晨晚間護理。特安排護理人員專門負責患者晨晚間護理(晨間護理時間,晨7:00-大夜班下班前;晚間護理時間,小夜班接班時間-晚12點)主要負責協助夜班護理人員完成晨晚間基礎護理工作,協助無生活自理能力和部分生活自理患者等做好基礎護理(協助訂餐、用餐、口腔護理、洗臉、洗腳、指導服藥、翻身、叩背、入則、床上大小便、皮膚護理等)工作,滿足患者個體化需要。
2.2.3降低呼叫器鳴響頻次。護理人員按照輸液量與輸液速度的不同,在預計添加液體的時間段前,主動巡視病房及時添加液體,可隨時發現并排除輸液故障等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好危重患者的病情觀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與認同感,確保護理質量,最大限度度規避護理風險。
2.2.4護士長每日兩次(晨間、白班交班前)對危重患者基礎護理、安全防范措施落實等工作進行督導,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并進行整改追蹤。
2.3拓展專科護理內涵,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我科以老年患者居多,為此提出了入院患者一杯水服務舉措,要求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第一時間內,親自為患者遞上一杯水,讓其體會到賓至如歸的感覺,從而拉近護患距離,為護患有效溝通奠定良好基礎。
2.4強化健康指導,促進患者康復。為使患者能及時得到護理人員的健康指導,掌握健康保健知識,我科對心血管專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早期預防、疾病健康指導等內容進行分類整理,護理人員參照其作為宣教的第一手資料,充分利用住院患者公休會為患者進行宣教強化,護士長定期對患者掌握情況進行評估,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知曉率與覆蓋率,使患者真正受益。
2.5完善績效考核,其旨是充分調動護士積極性,體現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我科制定了較為詳細的量化考核方案。量化指標包括:完成基礎護理服務項目的次數,班次工作強度,夜班、出勤、個人考核、工作量、節假日上崗、承擔一級質控的情況、服務態度等給予計分,從當月績效總額中提出部分數額做為量化資金,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轉貼于
3效果
3.1提高了住院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以來,護理人員主動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入院時熱情接待,對患者基礎護理(必須生活護理)訂餐、翻身、叩背、洗頭、泡腳等護理服務明顯增強,護患關系更加和諧,住院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95.8%上升到98.6%。
3.2提高了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實施活動以來,護理人員主動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的意識明顯增強,重視與患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個體化的健康指導,患者熟悉入院須知、便民服務措施、熟知主管護士、藥物性能、飲食要求、安全防范等內容,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實施前的85.6%上升到96.4%。
3.3降低了病員呼叫率。活動實施以來,護理人員主動到患者身邊服務的意識明顯增強,尤其加強了對危重、年老體弱、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巡視,使病員呼叫率由實施前的35%下降到16%。
3.4自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活動開展以來住院患者投訴率為0。
4討論
4.1開展護理優質服務示范病房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人口的加速和疾病譜的改變,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則會更加關注健康,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護理人力資源的現狀來看,護理人員人力相對缺乏,導致了病人的基礎護理有些削弱,基本需求未得到滿足。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內涵是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供滿意服務。各級醫院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為病人提供優質、安全、溫馨、有效的護理服務,不斷滿足患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2貼近患者的優質護理有利于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優質護理服務是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為其提供全程化、全面化、專業化的服務,滿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是深化優質護理的有效途徑[2]。從創建優質護理示范病房的效果可以看出,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病人滿意度由實施前的95.8%上升到98.6%,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實施前的85.6%上升到96.4%,住院患者投訴率為0,護理質量明顯提高。由此可見,創優質護理示范病房,通過培育優質服務理念、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真正從患者的需求出發,為患者提供滿意服務。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既是一個全方位、系統性的工程,又是一個改進護理工作、提高服務質量、深化基礎護理、帶動專業發展的新機遇,同時更是一個提高患者和家屬期望值、實現滿意服務、感動服務的有效途徑,這是優質護理的最高境界,也是護理人員實現自身價值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