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肩部理療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姜蔥泥治肩周炎
用老生姜、蔥頭各250~400克,搗爛如泥,用文火(即小火)炒熱后加高度白酒再炒片刻。睡前趁熱(以能忍受為度)敷在疼痛處,再用毛巾或布條包緊。第二天早上取下,到晚上再炒熱繼續敷。一劑藥可用3~4個晚上。
熱鹽熨燙治肩周炎
用大鹽粒500克,炒熱,裝布口袋捆結實(不要讓鹽粒掉出),放在肩部慰燙。此法以治新病為佳,舊病亦有效。
搖扇防治肩周炎
搖扇子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局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在天熱的時候經常搖扇,正是對上肢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和各關節協調配合的靈活性。在夏天,老年人常因風扇、空調猛吹感受風寒引起肩周炎,而搖扇可以遠離風扇、空調,并使肩關節得到鍛煉。其他季節也可模仿搖扇動作進行鍛煉。
拉毛巾治肩周炎
拿一條長毛巾,兩只手各拽一頭,分別放在身后,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像搓澡一樣先上下拉動,再橫向拉動,反復進行,每次15分鐘。剛開始可能活動受到一些限制,應循序漸進,動作由小到大并由慢到快,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只要持之以恒,肩周炎的癥狀就會得到控制和改善。
肩痛并非都是肩周炎
聳肩運動可緩解癥狀
肩疼是很多辦公室白領們遭遇的亞健康狀況之一,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被肩周炎纏上了。但中國運動醫學會運動創傷學組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防護專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崔國慶教授認為,年輕人的肩疼其實大部分不是肩周炎而可能是肩袖撕裂,如果不合理治療,可能越治越疼。
誤區:肩痛并非都是肩周炎
據崔國慶教授介紹,目前白領們對于肩關節疼痛存在著兩大誤區。首先,只要一出現肩疼,就認為是肩周炎。其實肩疼有非常多的原因,除了肩周炎,還有可能是肩袖撕裂造成。如果把肩袖撕裂當成肩周炎治,就會越治越疼。第二個誤區是肩疼養養就行。這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肩疼就是肩周炎,而目前肩周炎的主要治療目前都是吃點藥、加強鍛煉、等待慢慢自愈。但如果并不是肩周炎,這樣治療就會貽誤時機。崔國慶說,真正的肩周炎的表現除了肩疼,還會有肩抬不起來的癥狀——各個方向都受限。
治療:警惕肩袖撕裂被當作肩周炎
崔國慶教授說,目前有很多“肩袖撕裂”的患者被當做肩周炎在治療。肩關節周圍有一組肌腱想袖口一樣包裹著關節,運動時容易出現肌腱斷裂的情況,就叫做肩袖撕裂。它的表現主要是抬起肩膀時疼痛,但抬起來后就不痛了;而肩周炎的表現則是:肩抬不上去。所以患者可以自行進行鑒別這兩種疾病。崔國慶提醒,年輕人很少會得肩周炎,一般都是在50歲以上,所以不要一出現肩疼,就認為自己是肩周炎而去選擇各種理療,必須警惕是否肩袖撕裂,避免加重病情。
保護:聳肩有益肩關節健康
檢查結果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王先生到醫院作了相關檢查,發現頸椎間盤變性、椎動脈狹窄、腦血管彈性減退。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主治醫生說,王先生發病的原因:一是頸椎病變導致經過期間的椎動脈受壓;二是椎動脈本身就有硬化、變窄,這兩個原因,使椎動脈的血流不暢,造成大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缺血而引發眩暈癥。根據王先生自述,節日期間沒有注意勞逸結合,電腦和牌桌上的時間過多,又由于天冷,血管、肌肉容易發生痙攣,所以早上開動汽車時就發病了。
臨床上,頸椎病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等5大類,其中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容易發生頸性眩暈,嚴重者會突然暈倒,而這種現象,往往與頸部活動突然過度有關。
頸椎病患者中約70%有椎動脈受累,50歲以上頭暈、頭痛者50%以上與頸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動脈受累有關。
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四大癥狀
以眩暈為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按病情輕重分別可以表現出以下四大癥狀:
一是不同程度的眩暈、耳鳴、惡心、嘔吐、復視、頭重腳輕,站立不穩,頭部后仰,突然旋轉時會使眩暈加重。
二是轉動頸部時突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
三是因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視力模糊或減退,眼冒金星而產生幻覺。
四是頸部灼(脹)痛,并伴有惡心、嘔吐、出汗、心慌、流涎,血壓改變等等,與一般偏頭痛非常類似。
操作電腦、開車時間過多者是高發人群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人走進醫院,電腦操作者、司機、教師等都成了該病的高發人群。從事這些工作的人頸部時常處在相對固定的操作狀態,易出現頸部肌肉僵硬,大量代謝產物乳酸刺激頸肩部位,久而久之易引發頸椎病變,尤其是平時不注意適當運動者。有關專家提醒,患有上述癥狀的人應早作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防治方法
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一般多采用非手術治療為主。
首先是病因預防,盡量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避免頸部過度疲勞,更不要將冷空調對著肩、頸部直接吹。這是因為肩、頸等處為督脈和膀胱經的循行之地,對風寒比較敏感,更何況肩頸易出汗,受風受寒后易使肌肉僵硬,經絡活動受阻,所以要多加保護。
要注意坐、立、臥、行的正確姿勢,改變時不要用力過急過猛,減少勞動強度,避免勞損和情緒波動,就寢時選擇一只適宜的枕頭(避免“高枕無憂”,因為高枕能使關節囊和韌帶緊張,血管紆曲,血流不暢,氣管前曲,呼吸不暢),一般認為,枕頭應選擇符合生理屈度的高度(成年人約10厘米左右),將枕頭墊在頸窩里,讓骨頭的引力減到最小。減少頸椎病變,還應注意睡眠的姿勢,以防止病情復發或加重。
頸椎病是退行性病變,不易治愈。不過,可配合適當的運動來改善頸部的不適狀態,如擴胸、活動肩頸等。有人提倡用“米字功”來改善病情,但臨床實踐表明,對已患有頸椎病者,這種保健操如操作不當易引發腦供血不足,反致頭暈。也有采用捏、摩、板等防治手法,效果很好。具體操作方法為,捏:把脖子后面的肌肉提起、放下,反復進行,使頸部肌肉放松;摩:用手掌緊貼頸部肌肉,反復推拉使頸椎四周肌肉“發熱”,促進血液循環;板:手指緊貼頸部后面用力往前拉、頭往后仰形成對抗牽引,可改善因低頭過多而導致的頸椎曲度變直。不過,操作時動作要輕巧,要恰到好處。
各種理療有緩解癥狀之效,近年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超)短波療法、磁療法、電刺激療法、半導體激光療法、高壓氧療法、體外反博療法(即壓力療法)、頸椎牽引等等。
癥見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
疾病概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我國《黃帝內經》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在現代醫學概念中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病脈證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癥狀體征
一、常見癥狀的特點
(一)疼痛 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必須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
(二)僵硬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五)乏力 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由于乏力常與其他癥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癥狀。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
(六)疲勞 疲勞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纖維肌痛綜合征等。
二、系統癥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系統受損的表現以助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干燥綜合征。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青年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于育齡婦女,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者。
疾病機理
風濕的致病機理在本質上是:神經末梢炎癥與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壞死交替或并發出現,引發的關節、肌肉、臟器等神經末梢集中處持續疼痛和僵硬甚至組織壞死。
一、神經末梢過度疲勞引起的單純型神經末梢炎癥(假性風濕)
1.長期處于濕熱或寒冷等不良生活、工作環境。
2.勞作過度引起的神經末梢疲勞。
3.長期過量吹風扇、空調等引起神經末梢過度疲勞。
應對:及時改進居住生活環境、避免不良生活習慣,休息調整;用麝香等藥物配合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待末梢廢棄物充分排泄,即可解除該種風濕癥狀,癥狀消失且不復發。
二、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引起的神經末梢炎癥(風濕)
1.假性風濕不及時采取措施,神經末梢炎癥引發的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局部發炎、堵塞,造成風濕癥狀加重,且不易恢復。
2.長期不當坐姿,引起腿、肩、頸等處關節附件血流緩慢,形成毛細血管堵塞,末梢神經處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泄,從而造成神經末梢發炎,引起持續疼痛。
應對:用麝香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按摩等物理手法促進血液循環。配備消炎類西藥治療,去除毛細血管及神經末梢處炎癥。
三、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堵塞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炎癥引起的頑固性風濕性(頑固性風濕)
神經末梢炎癥長期交替出現,導致關節、肌肉、臟器附近毛細血管大面積堵塞從而神經末梢大面積壞死,造成患病部位長期疼痛。
應對:持續的消炎藥物治療配合神經末梢恢復所需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治療,配合適當恢復性物理治療。
四、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大面積壞死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壞死引起的風濕性殘疾(致殘性風濕)
應對:切除部分壞死組織,配合藥物消炎及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適當的恢復性物理治療。
治療方案
一、藥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藥 此類藥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 此類藥物多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藥物 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
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療法
鑒于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傳統醫療只是緩解疼痛沒有根治的療法,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美日歐等)盛行代替療法――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大青鯊)軟骨粉治療各種關節炎,并取得臨床上的療效驗證。現在,它已被發達國家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實施前瞻性研究,并且被廣泛推廣于臨床之中。
四、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
2.能迅速減輕癥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之力雖稍遜于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并減輕其毒副作用,溫經散寒,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4.成藥建議用骨痛靈酊。適用于腰、頸椎骨質增生,骨性關節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將藥液浸于敷帶上貼敷患處30-60分鐘,20天為一療程。用藥部位3小時內不得吹風,不得接觸冷水。
5.目前國內研制出一種“藥灸”療法。針對病灶進行電頻針灸按摩,促進病灶的血液循環,讓中藥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
理療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一)離子導入。
(二)紅外線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
(三)蠟療:先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四)按摩療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輕輕按摩,先使患部肌肉松弛,氣血暢行;繼而使用點、按、捏、拿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最后用搖、滾、揉等手法。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2到3天一次。
以上療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其抗御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干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最重要。
3.注意勞逸結合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于疾病恢復期,往往由于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很重要的。
6.在日常生活中,風濕病的注意事項:
(1)居住的房屋要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2)洗漱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藥洗方湯藥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3)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臥床休息2-3周,腎虛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干毛巾及時擦干,衣服汗濕后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5)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6)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癥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7)風濕病在病情控制后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并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8)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只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黏液,由腦流向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家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以下介紹兩種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薏仁山藥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藥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藥渣,吃豬肚、山藥,飲湯。
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產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后,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則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
合理鍛煉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簡單易行,應于起床后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1.頸部運動:放松頸部,頭各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肩部運動: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后,雙肘盡量向后拉。
3.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手指運動:手指分開、并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5.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如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尤其是晚期患者出現某種殘廢時,其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生所必須的基本動作和技巧,是康復治療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