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2.1.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2.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2.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中藥藥理研究、中醫藥學術發展、中西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華.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賁長恩.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黃樹明,等.中醫雜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儒家人本哲學的發展和確立與我國古代人本思想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商朝以前,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強化王權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對鬼神大加尊崇[1]。《禮記•表記》中也有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對鬼神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并把人們的行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2],“民之所欲,天必從之”[3]。進入春秋以后,“重人輕神”的思想逐步形成。春秋中期已出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由當時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4]”,道出了人民在國家穩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學創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和重視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會的主體地位,并結合自己的學說,創立了人本主義哲學。儒家人本哲學重視對人性的認識,認為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愛人。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點:恭、寬、信、敏、惠。具體來說,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修齊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學中體現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學的現代意義和價值
2.1儒家人本哲學的人性觀與現代人類醫學
人具有運動性語言中樞和知覺性語言中樞的特殊結構,人是以語言擁有世界的動物,人們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引感、開放內心世界;同時,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語言符號傷害以及患語言疾病的動物,而且,人還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符號醫治的動物[8]。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會某一個單一層面,而是他們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根據現代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只有當三者是一種和諧統一的良好狀態時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會牽涉和影響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會功能損害和缺失,還有社會關系引發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等。所以,與動物醫學不同,人類醫學除了自然科學性外,還具有人文性質。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不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層面,而且要看到其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隨著現代社會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證。
2.2“仁”的人本哲學與現代醫學人文關懷
“仁”是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論語》中使用了109次“仁”。《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就是要關心和愛護他人,不是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而是從“與人為善”的本心出發,真誠地愛護他人。怎么樣才能做到“仁”呢,《論語•陽貨》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謙遜恭敬、寬容大度、誠實守信、行事聰敏、恩惠于人,待人處事做到以上幾點就是“仁”了。而具體來說,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盡己為人謂之忠[9]。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認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9]。人文關懷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條件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肯定[10]。醫學人文關懷主張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價值觀,醫學人文關懷就是對病人不僅要提供必須的醫療技術服務,同時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11]。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作為專業人員,在患者面前更要謙遜恭敬,把患者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以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去面對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面對患者對專業知識的無知以及作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當言行,醫護人員要給與寬容和理解,并給與必要的解釋和指導。醫護人員還要誠信待人,不弄虛作假,欺騙患者。在醫療護理中,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操作程序,思維敏捷,行為果斷,不因自己的失責和大意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醫護人員還應根據安全性、實用性等特點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質、家庭經濟等因素為患者選擇適當安全的治療方法、藥物等。醫生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生是給人們恩惠的,應該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為出發點。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實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換位思考”和“黃金法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首先學會換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調換角色后希望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去作為。醫護人員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醫護人員怎么對待自己去對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希望患者怎么樣對待自己去對待醫護人員。這樣通過為別人著想,不僅很好的體現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而且能夠構建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
2.3儒家人本哲學的“修齊治平”與現代醫學人文管理
有學者認為,“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現代醫學中,醫生作為服務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對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以及與患者建構良好和諧醫患關系的技能,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和認識水平,對人類疾病和健康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認識。這都需要醫護人員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醫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僅如此,醫生的內在素養和專業技能會通過其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患者就據此對醫生形成信任或懷疑、鎮靜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對疾病的良好的預后充滿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內在素養和高水平專業技能的醫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夠很好的安撫患者心理,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鎮靜、對所患疾病的康復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而且這樣的醫生也會得到患者的敬仰。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特別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理醫生的內在素養和人格魅力是安撫來訪者不安焦慮情緒以及影響來訪者做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學中“修齊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現代醫學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3結論
支撐人類長壽的是數字
杰伊?奧利昂斯基是著名的人口學家,供職于美國的伊利諾斯大學。他的同行兼朋友史蒂夫?奧斯達德工作在愛達荷大學。前不久,他倆商定每人拿出150美元作為投資基金,約定到2150年時由贏家的親屬獲得這份賭金。根據約定,奧斯達德的后代獲取賭金的條件是,那個活到150歲的人必須符合一定的健康標準,并能證明他的年齡材料準確無誤。雙方每年往基金中各添加10美元,到2150年,300美元的投資將是一筆可觀的資金。
近兩個世紀以來,人的壽命不斷地增長是不爭的事實。全世界的人口平均壽命差不多是每50年增長20歲左右。在美國,出生于1900年的人的平均壽命在50歲以下,如今,人們的平均壽命為78歲。日本的婦女是我們所知道的壽命最長的人,她們現在的預期壽命為85歲。中國的近五十年的情況也基本符合這個數字,1949年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7歲,50年后增加20歲,就目前不斷增長趨勢,很接近奧斯達德的觀點。全世界目前有明確詳細生卒日期記錄的最長壽者名叫讓娜?露易斯?卡爾門,法國人,六年前去世,享年122歲。盡管如此高壽的人還很罕見,但超過百歲高壽的人正在劇增。現在,美國有10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萬。而在1950年,美國100歲以上的人瑞只有2300個。法國1950年有百歲人瑞200位,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15萬人。
在德國羅斯托克市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從事老年學研究的詹姆斯?沃佩爾說,如果這一增長速度繼續保持下去的話,到2150年工業化國家的人均壽命將達到122.5歲,活到150歲并沒什么了不起。
難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卸任前,曾向國民許諾讓21世紀出生的人幸福地沐浴到22世紀的陽光。
奧利昂斯基的觀點
奧利昂斯基與奧斯達德的打賭趣聞,在美國的相關學界轟動一時,很多人主動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來。為了區別二奧的觀點的差異,奧斯達德被稱為樂觀派;而奧利昂斯也就自然被稱為悲觀派。雖然是悲觀派,但他理論嚴謹而有說服力,爭取到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和關注。
他認為從1900到1950年,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再加上電冰箱的使用、對污水的治理和更安全的工作環境,這些都促成了上個世紀人類預期壽命的增加。這是人類歷史上比較特殊的50年,不能作為今后比較的藍本。這半個世紀中讓年輕人受益最多的是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大大減少,而這些都是危害嬰兒和少年兒童的主要疾病。每挽救一個青少年的生命就使原有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10年,因為在上世紀之交,如果一個人能夠活過童年時期,那么他就很可能再多活幾十歲。
他說,到了1950年前后,這種模式倒了過來,許多醫學成果在延長老年人壽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醫學的發展抑制了許多老年性疾病的發生,特別是心臟病這個頭號殺手。但是,挽救已經進入晚年的人的生命只能在他的壽命計算表格上增加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所以奧利昂斯基深信,即使是老年人健康保健取得了巨大發展,人的預期壽命也不會超過85歲,至少我們現在活著的人達不到。
斯達德的觀點
在過去的十年中,動物研究已經發現了數十種能提高壽命的基因。例如,線蟲身上的一種基因變異就足以使其生命延長600%。這些基因包含蛋白質的遺傳密碼,它們控制著能量消耗、生長節律和細胞分裂等基本生理活動。
然而,在人類基因組中還沒有發現能延長生命的基因。“我們知道許多能使人縮短生命的基因,”奧斯達德說,“但我們不知道有哪種基因能使人長壽,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永遠不會發現這種基因,保守的估計也就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我們一定能找到人類的長壽基因,到那時再利用基因的修補、移植技術,使人類達到長壽的目的,不是很難的事情。”
一種觀點認為,動物新陳代謝的速度對其生命有制約作用,這是大約一百年前提出的有關壽命的理論。所以說,烏龜等冷血動物的壽命比野兔等熱血動物壽命長,而那些生長迅速的動物則易于早亡。
這種壽命模式讓人們產生了一些簡單美妙的想法。比如,這種模式表明,所有哺乳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是相同的。能證明這一設想的另一證據是:正常新陳代謝對能量的消耗能生成一種叫做自由基的反應分子,這些分子會對DNA、酶和細胞膜造成傷害。日積月累的傷害會增加機體對癌細胞的易感性,減弱機體對阻塞血管的修復能力,直至加速衰老的速度。自由基模式是當今最具影響的衰老理論,它正好與壽命節律理論相吻合,即,新陳代謝速度越快,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速度就越快。
在實驗室中對老鼠、果蠅,酵母細胞和線蟲的研究表明,環境的改變可以顯著地延長壽命。例如,嚴格喂食低熱量食物的老鼠,壽命可延長40%。放入冰箱中的果蠅的壽命是未放入冰箱中果蠅壽命的6倍。被過的貓、狗、甚至比人的壽命都要長一些。
破解更多的未知
密歇根大學的老年病學家理查德?彌勒認為,在預測人類衰老趨勢的時候,科學家很可能是誤入歧途了。直到現在沒有一個人做這樣的研究:從頭到尾地監測一個人,從他成功受孕的那一刻起就觀察檢測他的發育成長,直至他的衰老死亡。沒有這么一個作為比較的樣本,我們很多的研究都是空中樓閣,無法得到更科學的結論。生物醫學研究已經在老年疾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但科學家依然搞不明白為什么人到了三十多歲以后身體就會每況愈下。衰老作為一個過程是否可以與其病理學區別看待,這一點就更不清楚了。
關鍵詞:中藥藥效;臨床實踐;研究;意義
1中藥藥效在臨床醫學中的研究
中藥藥效在臨床醫學中的研究是中醫中藥在臨床應用研究的首要條件,中藥,無論是復方還是單味,其方法和物質基礎都不同于西藥,由于中藥的成分復雜,可通過多個途徑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藥效上也呈現多樣性,而中藥藥效的臨床特征以及藥效的研究技術發展也正體現了我國中藥的不斷發展和變化。
1.1中藥藥效臨床研究特征 ①中藥藥效臨床研究要以中藥理論為依據。中藥藥效是要根據中醫藥物的臨床應用為基礎的,對病癥進行辨證施治,藥物的配伍以及復方制劑必須要經過臨床驗證,并且有明確的功效以及適應范圍,針對藥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針對性的藥效研究。例如中國中醫自古講究以"證"為基礎,辨證論治,強調證、法、方、藥之同的嚴格聯系及辨證分型,所謂"方從法出,法因證立",對于不同的病癥采用不用的處方配伍。②中藥藥效必須體現中醫用藥的特點,中醫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而且具有多方兼顧,調理周全的特點,但是由于中藥的復發成分比較復雜,制劑穩定性差,難于控制,其藥理研究及結果分析更為困難。而對中藥藥效的研究,對中藥制劑以及復發的改進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藥的條件,對中藥研究水平及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此外,中藥藥效也體現了中醫在臨床應用中的理論基礎,治病看病癥是中醫首要條件,中醫的"證"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癥狀、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及患者的主觀感受來判斷[1~3]。
1.2 中藥藥效研究技術的發展 中藥藥效的臨床研究是在中藥藥物學在臨床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這是中藥藥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藥效的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實驗室研究,在動物或是其他類型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礎上,或者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整合而成,多采用整體和個體進行綜合性的總結和實驗,來表明中藥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對疾病的防治療效,從而不斷擴展中藥的應用空間。
隨著世界醫學的融合和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相關的現代儀器設備開始應有于中藥藥效臨床研究中,如生物學,化學,病理生物學,電泳技術、血清藥理學、組織培養技術等方法和技術開始于中藥藥效學相互滲透,中藥藥效學正由宏觀開始走向微觀發展。
2中藥藥效在臨床中的重要意義
2.1中藥藥效研究可提高中醫藥學水平 中藥復方是我國中醫用藥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過對臨床中藥藥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尋找能代表中藥的總體藥效最佳成分以及氣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藥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作用機理、組方配伍理論的現代科學基礎,可賦予傳統的中醫藥理論以當代科學的內涵,提高中醫藥學水平。
2.2中藥藥效研究揭示中藥臨床多樣性應用 中藥藥效的研究正日益成為國內外藥學界的焦點,中藥作為我國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物質基礎和西藥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來說,中藥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都不是單一的化合物,其物質群是按照中醫理論進行的科學配伍,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參因含有人參皂甙類、脂肪酸、揮發油、氨基酸、糖類、黃酮、維生素、核苷及其他堿基等物質,具有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血液和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多方面(靶點)功能,這不是單一的某一藥物的成分所能夠達到的。
2.3有利于發現中藥新用途及優化中藥制劑 中藥藥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動物或者是人體的全身,如果用藥周全,實驗合理,往往會發現一種中藥對人體的多個系統有療效,不是單一的只針對一個觀測指標,這對于臨床研究發現藥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優化中藥復方和制劑都是非常好的啟迪,如果將這種臨床藥效實踐加以驗證,那么,一種藥物多種用途便可應運而生,而且由一種處方可以通過不同制備工藝研制成要,臨床效果也會大大的不同,因此,藥效的臨床研究是優化中藥制備工藝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對中藥藥效的臨床研究是辯證看待中醫中藥學的重要方法,藥效也是檢測中藥療效的唯一標準,中藥是藥效的基礎,藥效臨床研究是中藥的延伸和實踐,同時,又進一步檢驗中醫藥學理論,這也正是中藥藥效與中醫藥的密切關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藥藥效在臨床中的實踐,才能對中醫藥學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四旺,等主編.《中藥藥效的研究和評價》[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關鍵詞】醫學生物學 教學 探討
在衛生學校初中起點的中專教育階段,醫學生物學是剛剛進入學校的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基礎醫學課程。醫學生物學涉及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既是醫學基礎的前沿學科,又是學習其它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的奠基學科,起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以期更好的提高授課效果。
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其主體學習的意識便得到弘揚。我校醫學生物學通常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課程性質為考查課。由于是考查課,給學生造成一種醫學生物學“不重要”的假象,而且學生目前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偏低的現象,醫學生物學又是以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兩大方面的基本內容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相對微觀、抽象,初中起點的學生從未涉及過,相對新奇,當他們接觸到第一門專業基礎學科時,都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因此,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上好第一次課―緒論是至關重要的。先從一系列問題開始:什么是生物?我們周圍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他們的區別是什么?我們為什么會長得象自己的父母?學習醫學為什么要學生物學?讓學生一下子進入角色,覺得生物學知識并不遙遠,隨著教師的答疑,使學生了解了醫學與生物學關系密切,生物學是其它醫學課的基礎,臨床醫學的突破依賴于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同時生物學的發展也源于臨床醫學研究的需要。如困擾人類的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遺傳病、艾滋病,還近幾年來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傳染病的治療和攻克,都依賴于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等的發展;為了滿足人類“青春永駐”的愿望,臨床醫學又提出了如何延緩衰老的命題,這要通過生物學來進行研究,同時也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學與醫學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緒論的講解使學生明確了學習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從而產生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要貫穿始終。每一次課教師都要用自己的智慧,盡可能用生動、形象的形式來傳授知識。例如:在介紹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時,我們把它比做一個旋轉扶梯,在介紹蛋白質分子的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關系時,可以將其比喻為一根毛線和一團毛線之間的關系。用生活實例對所講知識進行強化,使其由抽象到具體,使煩燥內容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多媒體教學是集文字、圖象、聲音、動畫及視頻為一體的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清晰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在“細胞”一章的教學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內容,對這部分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細胞器的結構、細胞有絲分裂的內容,采用傳統的板書加掛圖很難講清楚,盡管老師用發很大力氣,學生仍然很難理解,而且感覺到枯燥。而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動畫的播放來講授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既感覺新奇,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積極開展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單一化的狀況,樹立教學模式多樣化的觀念,采用多種靈活多樣的方式,充分利用錄像和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重視實驗教學
關鍵詞: 代謝組學 中醫藥現代化 證 療效評價 中藥新藥
1 代謝組學與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聯系
中醫藥學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科學,在歷代醫家不懈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論體系。所謂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是整體思維方法在中醫理論中的體現。中醫藥學非常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認為人體的每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都具有整個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體與環境的統一性,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運動規律相統一。這種觀念貫穿于中醫學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乃至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之中。近年來,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科研上的焦點問題,學者們力圖用現代科學方法論來衡量和改造中醫藥學,卻出現了中醫藥學在現代科學面前無法證明其科學性的尷尬局面[2]。這都是由于現代醫學的方法論與中醫藥學的方法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鴻溝,中醫藥學研究用的是整體思辨的網狀思維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識結構是綜合的、整體性的;同時,中醫藥學善于把人與環境因素綜合地加以考慮,其思維呈網狀結構。而現代醫學研究是還原分析的鏈式思維模式,它是建立在實驗分析基礎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其知識結構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體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人體的復雜性及疾病的聯系性,與中醫的整體網狀思維模式接近現代醫學,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由單一性向系統型轉變。基因組計劃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物學研究進入了“后基因時代”,而系統生物學研究是后基因時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務。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及代謝組學都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mRNA、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然而,代謝物是生命活動的最終產物,代謝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體作出的最終的應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認為的“代謝物是基因型到表現型之間的橋梁”[3],“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告訴你可能發生什么,而代謝組學則告訴你已經發生了什么”[4]。因此,代謝組學是系統生物學研究的終點。總之,代謝組學屬于全局系統生物學(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與中醫藥學的整體觀念相對應;且代謝組學研究的目標是代謝物,而“代謝物是基因型到表現型之間的橋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現型,由此,代謝組學用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2 代謝組學與“證”的現代研究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證”是辨證論治的起點和核心。所謂“證”,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內外環境各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發生紊亂所產生的綜合反應,是反映疾病處于某一階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等病理要素的綜合性診斷概念。因此,“證”的現代研究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務。近年來,學者們對“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證候的標準化、客觀化、證候的本質、計量診斷、證候的動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證的標準化、規范化是進行“證”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礎,如果對證候沒有一個客觀的尺度加以評價,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無法進行。每一個證候都有其外象(外候)與內涵,證的標準化研究中,對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據中醫文獻及臨床資料,并結合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制訂某些證的診斷標準,使辨證達到規范化,并將現代醫學的實驗指征結合到證的研究標準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診——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而得,很難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學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專家經驗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這種診治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醫生的診療經驗,無論在準確性、穩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醫患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從證的內涵方面去制定“證”的診斷標準十分有意義。近年來,學者們致力于探索證候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性的指標,試圖建立證候實驗診斷單個金指標,然而,由于證的整體性、動態性和異病同證、同病異證等特征,不可能用單一指標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說明。據此,證候客觀化研究采用綜合指標,精選非特異指標進行特異組合,建立能反映證本質并能區別它證的定性、定量、定位綜合實驗指標,輔助四診,確定證候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謝組學正具備反映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組”、“群”、“譜”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代謝產物進行分析,從而確定不同的證所對應的代謝組,使“證”可以得到客觀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謝組學方法,通過研究代謝物圖譜隨時間的變化,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疾病過程中“證”的變化與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的關系,還有助于疾病生物標記物的發現和輔助診斷,使診斷、治療達到個體化。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化、定量化,避免了人為因素的誤診。
味標識物
《柳葉刀》雜志曾經刊載了一則有趣的報告,一條狗總是愛舔女主人腿上的一顆黑痣。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她去醫院后,醫生診斷出這個部位患有惡性黑素瘤。雖然這樣的故事一直在醫學界流傳,但是由于缺少證據,并沒有多少人給予足夠的關注。不過,從那時開始,科學家相繼在大鼠和小鼠中觀察到類似“嗅出疾病”的能力,這種能力幫助這些嚙齒動物遠離種群中生病的成員。如今,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已經搞清了這些動物是如何具有這項本領的。
借助一些現代技術,如氣相色譜和質譜等,醫學研究人員已經從人體呼出的混合氣體中分離出各種分子。利用這種方法,現在已經有多個研究小組著手分析特定疾病氣味的化學物質分子,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氣味標識物”。“氣味標識物”指的是疾病細胞產生的特殊物質,它們可能是出現疾病的征兆,盡管這個時候還沒有顯現出明顯的癥狀。包括哮喘病中發現的一氧化氮,糖尿病的丙酮,腎衰竭的氨氣等。對乳腺癌患者來說,甲醛可能是一種標記分子,這種小分子只含有單個碳原子。
“聞出”癌細胞
眾所周知,利用犬類的超強嗅覺來協助偵查包裹和行李中的以及爆炸物的做法已經非常普遍。可是利用狗的嗅覺來追蹤癌癥,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找到狗能“聞出”癌癥的科學依據,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就要對氣味做化學分析。
英國科學家整整花了16年時間研究,所有證據都顯示,腫瘤會產生一些揮發性、并可蒸發到空氣中的物質。這些物質也被發現存在于尿液、皮膚表面或者病人呼出的氣體中。比較健康人和癌癥病人呼出的空氣,結果顯而易見,兩者所含的揮發物質是絕對不同的。事實如此,但這樣的區別從何而來?區別由癌細胞的專屬機能造成。所有的細胞都會吸收和排出氣體,但是癌細胞的功能會出現紊亂。例如它們會使用大量的糖分用于無限制的生長。所有這些,還包括一些我們尚不了解的機制,都會使得它們產生一些與正常細胞不同的氣體。正是這些氣體幫助小狗識破癌癥的秘密。
為了得到直接有效的數據,研究人員選擇了尿液作為樣品,這樣既方便收集,也方便對狗狗進行訓練和測試。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他們決定研究膀胱癌,因為這個器官是直接與尿液有接觸的。一共有144位志愿者參加了實驗,包括108位健康人和36位癌癥患者。他們同意捐獻出一些尿液用于這個新型實驗。而小狗們更是接受了7個月的強化訓練,目的是學會忽略與癌癥無關的氣味。
實驗結果令人振奮,在41%的情況下,這6只狗狗找出了屬于病人的尿液。當然,這比起專業的癌癥專家們來說是要差一些,但比隨機概率要高很多。如果,隨機用鼻子去聞尿樣的話,平均只有7%的可能恰好找出有問題的那一份。后來,其他實驗室也開始陸續地進行了犬類診斷能力的測試。
聞味辨疾病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另外一個醫學研究小組也訓練了5條狗來辨認患有肺癌和乳腺癌的病人呼出的氣體。隨后,研究人員又讓它們分辨86個癌癥病人和83個健康人呼出的氣體。結果出來,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95%以上的情況下,這些小狗都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跟傳統的診斷方法不相上下!是訓練方法極為奏效嗎,還是犬類的嗅覺對氣息比對尿液更敏感呢?我們暫且不去管它。狗狗的鼻子怎么會如此的神奇呢?這是因為它的嗅覺至少要比我們人類強上1萬倍。在狗的鼻孔中,我們發現了比人類更靈敏、數量更多的“嗅覺感受器”。
被認為是嗅覺冠軍之一的德國牧羊犬,擁有2.2億個嗅覺感受器,而我們人類只有區區500萬個。我們正是借助這種感受器來感知漂浮在空氣中的氣味分子。為了正確分析嗅到的氣味,狗的大腦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它們大腦中有稱為“嗅葉區域”的專司嗅覺,體積是人腦相同區域的4倍,即比人腦的總體積要大得多。這樣一來,狗狗一半以上的大腦活動都與嗅覺有關。遺憾的是,研究人員至今還沒有發現一種所有癌癥中都存在的標記分子。
狗狗究竟聞到了什么?是疾病的氣味還是其他相關的氣味?我們并不清楚。不管怎樣,大家還是對結果相當滿意。研究人員希望現在就能將這個實驗擴大到更多的志愿者和病人中去。
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時間醫學;腎主骨;藏氣法時;腎應冬
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現象與時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在自然界中,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人類的生命活動均呈現節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針經》為我國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時間針灸學專著。古希臘哲學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動物活動的周期性,hippocrates 在其著作中也有關于醫療和季節關系的描述。跨時區旅行的jet-lag、“三班倒”等問題均引起學者對生物節律研究的興趣。有些科學家還從某些生物活動是按時間的變化而進行的事實,得出了“生物體的活動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的節律”這個推論。
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是時間醫學的最好例證
1.1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的內涵
《內經》藏氣法時思想即五臟之氣,象法于四時,又有“五藏應時”的說法。具體來說,是人體內在的臟腑生理機能,與外界時辰季節具有同步的相應性變化。其內容包括“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和“腎應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時僅把它作為一種人體與自然相關的生理現象來研究。筆者認為,中醫學對藏氣法時的認識遠遠超出了藏與時相關這樣一個樸素的認識,而是欲從時間結構的角度認識人體生命,以解釋各種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規律形成的本質和基礎。也就是說,通過對不同時相中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表現于外的狀態的觀察和分析,來認識和探討內在臟腑的實質。這是中醫學與從空間結構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西方醫學的最主要區別,也是形成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
1.2 “藏”和“時”是生物信息轉導系統
“藏”和“時”相應體現了人體臟腑功能的一定規律,“時”為外在的激發源,“藏”為內在的接收靶點,兩者的相應性活動是有序又有質的生理效應過程。這與既有物質基礎又能體現生物整體工作方式的生物信息轉導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以往松果腺冬夏對性腺調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松果腺與甲狀腺的關系中研究腎與冬時相通相應的神經內分泌和細胞信息轉導系統,并從信號分子之間的相關性變化中探討機體整體功能狀態工作方式,闡述中醫學用藏與時相應歸類臟腑功能理論,這在目前臟腑實質研究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對揭示中醫理論從多因素多層次統一認識生命過程的本質規律、深化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實質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2 基于“腎應冬”理論的“腎主骨”研究
2.1 腎本質的研究
筆者選擇腎系統來研究,一方面是因為腎“藏五臟六腑之精”,在臟腑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腎本質的研究方面,沈自尹院士及其研究組大量研究證實,腎陽虛的發生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性腺、甲狀腺、腎上腺)不同層次的功能紊亂相關[1],這表明,中醫的腎與上述三個軸有密切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程世德教授提出“四時五藏陰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并強調人體是以五藏為中心的外應四時陰陽、內合六腑、五官、五體、五華等組織器官的五大功能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2]。
筆者曾根據中醫學“腎主生殖”的基本功能,研究了性腺軸在冬季的相應性變化。由于中醫腎除了“主生殖”外,還有“主骨”的功能,因此,筆者選擇了對骨的新陳代謝、腦發育具有調節作用的甲狀腺為依托,進一步對“腎應冬”的生理機制進行研究。甲狀腺軸由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組成。研究證實,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對骨代謝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在成骨細胞膜上存在t3受體,還能影響破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3-5]。這與中醫“腎主骨”的特性極為相符。
2.2 《內經》關于“腎主骨”理論的論述及研究
“腎主骨”理論最早由《內經》提出,《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所主,……腎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腎主骨”包含腎主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聯屬關系。《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主要是依賴于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腎生骨髓”,“腎充則髓實”,提出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腎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養骨骼的生理關系;同時還指出了腎主骨在病機上的相互影響,如果腎精不足,則會出現骨骼病變。《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藏精于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靈樞·本神》曰:“精傷則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變可以傷及骨髓,累及腎。亦即是說,骨的發育或虛損與腎有關。故《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提出筋骨的鼎盛時期,女子在28歲,男子在32歲。現代研究證實,骨礦含量最高的年齡為30歲左右,此后隨年齡增大逐漸減少[6]。
中醫學臟腑的概念是集合了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的一個綜合的概念。中醫學對腎的功能定義可以概括為解剖學意義上的腎臟的功能,同時作為廣義的綜合功能意義上的腎,具有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等功能,即包括了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乃至于神經系統的功能。中醫學中“腎”的上述兩方面功能均與骨代謝的調節有關。因此,腎主骨理論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解剖學的腎臟對骨代謝的影響,其實質主要指腎臟1α羥化酶的活性及腎臟對鈣磷代謝的調控;二是廣義上的腎即包括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功能的概括[7]。以上兩種中醫學“腎主骨”理論的認識是從20世紀80年代黃鐸香、梁德任等發展起來的[8-9]。
3 從時間醫學探討“腎主骨”理論研究深化了中醫藏象的研究工作
雖然從理論上對中醫基礎理論中藏象概念的時間構成已經受到關注,但從實驗實證性研究上仍比較欠缺。筆者認為,應從整體調控思想出發把中醫理論體系的傳統思維模式融入實驗設計和研究中,從多因素多層次對生物整體調控信息轉導系統的實驗研究中,以腎應冬時生理機制的研究為切入點,對中醫藏象既基于實質器官又高于實質器官,以“時”測“藏”的內涵進行探討。以往中醫學主要以病理推生理,以藥物作用推測臟腑功能的方法來研究藏象;而上述方法的特色在于直接對正常生理狀態下維持協調整體動態平衡狀態的機理進行研究。這種把整體信息轉導觀念和松果腺與下屬靶腺及細胞信使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都尚屬剛剛起步。
【參考文獻】
[1] 沈自尹.從腎本質研究到證本質研究的思考與實踐——中西醫結合研究推動了更高層次的中醫與西醫互補[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4):4-7.
[2] 程世德.內經理論體系綱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5.
[3] abu eo, bord s, horner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uman bone[j].bone,1997,21(2):137-142.
[4] allain tj, yen pm, flanagan am, et a1. the isoform-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ri-iodothyronine receptor in osteob1asts and osteoc1asts[j].eur j clin invest,1996,26(5):418-425.
[5] allain tj, chambers tj, flanagan am, et al. tri-iodothyronine stimulates rat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y an indirect effect[j].j endocrinal,1992,133(3):327-331.
[6] 唐世技.淺析腎主骨理論與原發性骨質疏松[j].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3,4(9):22-23.
[7] 朱飛鵬,李冬華.腎主骨理論的現解與補腎法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6):9-11.
【關鍵詞】生物力學;理念;中西醫7年制;中醫傷科學;教學
中醫學院7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醫科學生能達到碩士學位的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要求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能掌握臨床醫學的診療技能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本專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中醫傷科學》[1]作為7年制中西醫專業的臨床課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置是該專業學生第5年的學習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與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為7年制學生教好《中醫傷科學》,使其能夠達到大綱要求的標準―即掌握系統而深厚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學中引入很多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為此,在該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引入生物力學的理念以引導醫科學生在中醫骨傷科領域能有一全新的認識。
1生物力學的概念
生物力學是由生理學和工程學的結合來解決生物體相關臨床問題的研究學科,強調在臨床診斷、治療和疾病預防為主的應用。其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微小至細胞,大到組織、器官或是動物體中部分系統的運作功能等,皆為生物力學研究的重要范疇[2]。所謂骨科生物力學,即是應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3]。骨科生物力學將工程原理,特別是機械力學原理應用于臨床醫學,是需要將醫學與工程學結合以跨學科的方式服務于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科。
2骨科生物力學的教學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學的方法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那么需要在教學中把握那些內容呢?從工程學角度來說,力學的基本術語有負荷、彎矩、剛度、懦變、懦變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彈性、平衡、疲勞曲線、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工程力學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現實的。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項重大命題。
2.1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強的直觀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進行人機雙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體間進行跳轉,亦可作為資料保存,便于學生查詢[4];多媒體的另一大優勢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開拓醫科學生的視野。通過自己制作的CAI(計算機輔助教材)課件以及購置的CAI課件,這種多渠道手段的匯集,能夠使原來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更加生動、直接,使得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多媒體的制作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關于力學的基本概念的介紹,并以形象化的圖片或動畫來使得該專業學生能夠快速掌握。
2.2授課方式的調整按照《中醫傷科學》教材的設置方式,其教學的順序是:解剖復習、病因病機、診查要點、治療。按此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講授,往往顯得枯燥沉悶,沒有新意。而醫科學生在理解采用何種復位手法、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為何對某種類型的骨折要采用內固定手段等內容時,卻又顯得無所適從。這是醫科學生初次接觸到骨科領域,對生物力學的原理不夠了解所致。在教學中,筆者采用在應用解剖復習中增加生物力學的基本概念,如載荷、剪切力、應變等,先使醫科學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著,在固定、手法復位、切開內固定等章節教授時,再以具體病例―問題為中心指導,就能使醫科學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體病例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其能以生物力學的概念來解釋、處理骨折、脫位等骨創傷疾患,使之能以科學、精確、具有嚴密邏輯性來掌握骨科疾病的處理規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醫科學生在課堂上對于基礎理論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實,但歸根結底是要求醫科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準確地把握疾病。而對于中醫骨傷科來說,基本的動手操作的內容有傷口包扎、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牽引操作等內容。對于動手實踐的操作不應是帶教老師手把手教會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學的理念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去才是關鍵。如在肩關節前脫位復位的操作過程中,雖然書本上提到又牽引推拿法、手牽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牽引回旋法、椅背復位法、懸吊復位法等方法,作為學生究竟應該如何掌握復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應掌握呢?各種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間有無區別呢?在實踐課教學時,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鴨式灌輸給學生的話,日后在臨床上,他們仍將無法快速地勝任該工作。在教學中引入杠桿原理后就可以總結出肩關節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則是:以腋窩為支點,以肩關節彈性固定位順勢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即可復位。但是,做完一個小實驗―支點的面積與載荷之間的關系,醫科學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窩的支點面積很小將可能在支點處發生骨折現象,所以他們能夠總結出以牽引推拿法復位法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手法。
2.4結合臨床,引入新進展當醫科學生在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力學的概念有了基礎的認識后,對于生物力學方面的一些新進展的介紹就會有全新的認識,也樂于接受這樣的理念。針對7年制的學科特點,注意引入關于骨骼系統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這種新進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講座的形式予以介紹的。如講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時,先將研究對象的連續求解區域離散為一組有限個、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結在一起的單元組合體。按單元以不同的聯結方式進行組合,且單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狀,因此可以模擬成不同幾何形狀的求解小區域;然后對單元(小區域)進行力學分析,最后再整體分析[5]。引入這種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醫科學生能夠了解生物力學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還能使其在整體性分析中牢固地確立以中醫科學整體觀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學理念在教學中的意義
3.1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問題生物力學是涉及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臨床醫學、力學、數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一門具有應用基礎性、交叉性邊緣學科。如能在臨床課教學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體的運動、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夠設計出并能逐步改進各種人工關節、脊柱假體乃至義肢。教導醫科學生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骨骼、肌肉、關節方面的結構與疾患,能夠使其在臨床方面如何處置病患有進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能有進一步作為,逐步引領醫科學生踏入更高要求的專業領域中。
3.2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鏈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我國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以往的養成的學習習慣,常常造成學生們遇到的問題照搬課文,縱向思維較多,橫向聯系不夠[6]。生物力學是溝通臨床各科及基礎醫學的交叉學科。在理解與掌握生物力學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將基礎課重新認識,而且要求不僅僅是掌握骨骼系統就足夠了,是要求在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中能與骨科疾病相聯系,以完整的知識鏈結構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在臨床課的實驗教學中還能以此為契機,探索臨床研究的熱點內容,目的是為在臨床實習和臨床工作中能及時發現、獨立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為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將來的基礎研究中能橫向聯系各學科,打下優良的科學素養基礎。
總之,通過在《中醫傷科學》教學過程中生物力學概念的引入,并非僅僅讓中西醫7年制醫科學生理解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通過概念形成思考、觀察、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生物力學理念,以科學的方式訓練學生達成臨床醫學的完整知識鏈,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橫向聯系學科基礎,為能深入研究醫學問題做好科學素養準備。
參考文獻
1王和鳴.中醫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9.
2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研究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43-45.
3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10):901-902.
4陳平波,呂剛.醫學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新疆中醫藥,2005,23(5):71-72.
5崔紅新,程方榮,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學中的應用.中醫正骨,2005,17(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