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本成本和財務風險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財務風險 負債經營 資產負債率
債務資本是一把“雙刃劍”,與利潤既有正相關關系,又有負相關關系。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現代資本結構理論也指出:在有效市場前提假設下,資本結構的變動會影響企業價值和企業的財務風險,債務融資方式相對于股權融資方式而言對企業更有利。本文分析了相關理論,并結合案例這件事上市公司實證分析,研究樣本公司的資本結構是否影響公司績效和財務風險以及怎樣影響公司績效的財務風險,檢驗國外經典的資本結構理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適用性,對優化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Aghion.Boloton(2008)認為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提高企業的財務杠桿比率,可以降低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價值。但是同時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Agrawal .A(2009)認為不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綜合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業的總價值也是固定不變的,即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和公司價值無關。Allen.M.P(2011)加權平均成本取決于權益成本和負債成本,當企業用負債來減少發行在外的股票時,權益資本成本上升緩慢,負債成本平穩不變,而且比權益資本成本低,所以加權平均成本逐漸下降。當負債比例加大,權益資本成本加速上升,雖然負債在全部資本結構中比例增加,但不能抵消權益資本成本快速上升的影響,結果使加權平均成本下降到最低點后開始上升。
(二)國內文獻 肖游(2006)從財務風險的特征、成因入手,提出財務風險控制的目標、原則和程序。而關于財務風險控制的方法,在結合之前研究的結果,引入了財務杠桿系數作為控制籌資風險的風險。吳井紅(2005)認為公司的財務風險主要有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盈利有關。肖作平(2007)認為公司的財務風險主要和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比率有關。沈根詳(2005)主要以權衡理論為基礎,探討了資本結構與破產成本以及稅盾效應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得出結論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最優資本結構應該是資產負債率在60%至70%之間,大于百分七十,破產成本將急劇上升,超過了稅盾帶來的效應。劉星(2011)放寬了MM定理關于所得稅率恒定的條件,考察了在中國特殊國情下所得稅率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得出了資本結構與所得稅率成正相關的關系。
多數學者研究的是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很少學者考慮到負債收益與財務風險之間權衡利弊的關系,本文研究是基于負債收益和財務風險之間權衡的關系,以期完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理論。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企業負債規模越大,企業還本付息的壓力也就越大相應地財務風險也就越大。企業的負債規模越大,要償還的本金及利息就越多,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也就越大,因而其財務風險就越大。尤其是當企業經營不善時,到期債務的還本付息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會使企業破產。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企業財務風險與資產負債率正相關
在企業負債經營的條件下,負債越多,則所需償付的利息費用也越高。高的利息費用增加了企業可能因無法償付債務帶來的風險,故提高了財務風險。另一方面,財務費用比率的高低也與營業收入密切相關,與營業收入成反比。如果企業具有較高的營業收入,則財務費用比率低,而其將具有較多的資金流用于償還負債,因此財務風險也會相應較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2:企業財務風險與財務費用比率正相關
從理論上說凈資產收益率(ROE)受三個因素驅動:資本回報率(ROIC)、ROIC與R的差異即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DFL), 資產收益率(ROE)高的公司往往是因為資本回報率(ROIC)比較高,擁有著極高的經濟商譽和較強的經濟特許權,具備著較高的行業壁壘,往往不需要通過高的財務杠桿來獲得負債收益,因為這樣往往也會同時增加財務風險。而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長期不盈利,資本回報率(ROIC)低下,那么企業要償還借款的本金及利息就會非常困難,這樣就會給企業帶來償還債務的壓力也可能使企業信譽受損,不能有效的再去籌集資金,導致陷入財務風險。盈利是支付長期本金利息所需資金的最可靠、最理想的來源。企業投資回報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強,其償還債務的保障也就越大,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3:企業財務風險與凈資產收益率負相關
(二)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我國2011年浙江省在滬深兩市A股的上市公司。剔除了以下特殊樣本:(1)金融類上市公司;(2)研究期間內為特別轉讓和特殊處理的公司,以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過否定或保留等審計意見的公司;(3)凈利潤小于零,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4)數據異常的公司。最終得到127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本文的所有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以及新浪財經網上公布的各上市公司的年度報表。
(三)變量定義和模型建立 本文的研究變量主要包括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即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本文用綜合杠桿(簡稱DTL)作為評價指標。綜合杠桿是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共同所起的作用,用于衡量銷售量的變動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的影響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財務風險越大。運用綜合杠桿來衡量企業的財務風險,主要是能綜合全面的考慮到企業的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綜合杠桿等于財務杠桿乘以經營杠桿,財務杠桿的高低和企業的籌資風險有緊密的聯系,財務杠桿越高,企業的籌資風險越大,因為高的財務杠桿往往會導致企業較高的籌資成本,導致企業償債壓力加劇,經營杠桿的高低與企業的投資風險有精密的聯系,經營杠桿越高,企業的投資風險越大,因為高的經營杠桿往往要求企業投資的項目的凈現值也要較高,一旦投資項目凈現值不如預期,企業的經營就會遭受風險。(2)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即上市公司的負債經營效益,根據企業成長效益的指標,綜合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共選取了3個解釋變量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負債經營效益: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用DAR表示)。企業的負債經營效益首先要確定的是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其表示公司總資產中有多少是通過負債籌集的,該指標是評價公司負債水平的綜合指標。企業財務費用比率(用FE/IFM表示),企業財務費用主要包括企業為負債經營所支付的利息費用,財務費用比率描述企業財務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率,是描述負債經營大小及效益的一個雙重指標。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用ROE表示),描述企業在剔除負債效益之后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是企業資產對企業的收益最直接的貢獻,描述企業的經營效益指標,結合上述兩個指標,能很好的對企業的負債經營效益進行分析。(3)控制變量。財務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除了上述提出的3個變量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因素,如宏觀經濟環境,企業的管理效率等等。為控制上市公司其他因素對財務風險的影響且基于數據的可取得性,引入企業的成長性(CIGR)、企業的所有制性質(OWNSP)、企業的規模(SIZE)作為控制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企業負債經營效益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根據以上假設,建立模型如下: DTLi=β0+β1*DARi+β2*FE/IFMi+β3*ROEi+β4*CIGRi+β5*SIZEi+β6*OWNSPi+Ui,其中,βi為待估系數,Ui為隨機擾動項,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的數據。
三、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了我國2011年浙江地區在滬深兩市A股的304家上市公司來研究企業負債經營效益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通過篩選,最終選取了127家上市公司共計127個樣本的數據。樣本數據的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二)相關性分析 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綜合杠桿與資產負債率、財務費用比率和企業資產規模顯著正相關,與凈資產收益率和主營業務增長率成顯著負相關,與公司的所有者性質關系不顯著。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企業資產負債率、財務費用比率和企業規模顯著正相關,凈資產收益率與主營業務增長率也呈顯著正相關,這可能對實證分析的結果的有效性產生影響。但是根據統計分析的原理,如果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小于0.8,一般就認為兩個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多重共線性。從表中各相關系數值可以明顯得出數據樣本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不明顯。
(三)回歸分析 為了探究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在回歸結果中計算了各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各變量的VIF值都接于1,通常情況下,當VIF值大于等于10時,共線性才會在變量間顯現,所以本文模型中的各個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另外,從表中可以得到,除主營業務增長率和所有制性質外,其他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均通過了0.01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可以發現:(1)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對其財務風險的影響最大,在1%(sig=0.00
四、結論
從本文分析結果看,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財務費用比率對公司的財務風險水平有著顯著正相關的關系,而資產收益率對公司的財務風險水平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資產負債率代表著的是公司的資本結構,公司的資本結構和財務風險水平有著顯著正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內,一個公司資本結構越高,獲得的稅盾效益也就越高,但是必須要承受一定的財務風險,因此,企業要在可控的財務風險水平下,采取合適的資本結構。公司的財務費用比例代表著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一個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越高,財務風險也就會相應降低,公司必須要學會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降低自己的財務費用率,這樣就能其他條件的不變的情況下,降低財務風險水平。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代表著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越高,公司的財務風險越低,這給我國的上市公司帶來的啟示是,要從根本上在保持一定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同時也承受不過高的財務風險水平,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凈資產收益水平,而要提高公司的凈資產收益水平,必須引入優質資產,提升自身的產品競爭能力,加強公司的營運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德芳、曾慕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2]吳井紅:《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初探》,《經濟周刊》2006年第8期。
[3]肖游:《試論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商業研究》2006年第13期。
[4]沈根詳:《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風險》,《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5]劉新:《上市公司所得稅與財務風險關系研究》,《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6]李春奇:《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是產生財務風險的根本原因
根據資產負債表可以把財務狀況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流動資產的購置大部分由流動負債籌集,小部分由長期負債籌集;固定資產由長期自有資金和大部分長期負債籌集,也就是流動負債全部用來籌集流動資產,自有資本全部用來籌措固定資產,這是正常的資本結構型。二類是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是紅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資本被虧損吃掉,從而總資本中自有資本比重下降,出現財務危機。三類是虧損侵蝕了全部自有資本,而且也吃掉了負債一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措施。有些企業過于追求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是錯誤的。首先,過度負債會抵消減稅增加的收益。因為,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企業利息費用在增加,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加大。這時,無論是企業投資者還是債權人都會要求獲得相應的補償,即要求提高資金報酬率,從而使企業綜合資本成本大大提高。其次,負債籌資的資本成本雖然低于其它籌資方式,但不能用單項資本成本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準,只有當企業總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企業在籌資決策中,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于合理,直至達到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方能實現企業最大化這一目標。
(二)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因素
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眾所周知,持續的通貨膨脹,將使企業資金供給持續發生短缺,貨幣性資金持續貶值,實物性資金相對升值,資金成本持續升高。而利率的變動必然會產生利率風險,包括支付的利息過多的風險、產生利息的投資發生虧損的風險和不能履行償債義務的風險。市場風險因素也會對財務風險有很大的影響。財務管理的環境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外部環境變化可能為企業帶來某種機會,也可能使企業面臨某種威脅。財務管理系統如果不能適應復雜而多變的外部環境,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困難。目前,海西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偏低,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工作欠缺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企業不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映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企業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海西許多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海西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滯銷現象。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同時,由于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大量比例的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資產長期被債務人無償占用,嚴重影響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四)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
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海西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例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過程中,由于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面、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決策失誤使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企業對外投資,包括有價證券投資、聯營投資等。有價證券投資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由于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決策失誤及盲目投資導致一些企業產生巨額投資損失,也必然影響企業的投資效益,影響了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從而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
(五)企業內部關系混亂
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海西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在海西,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于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關系。由于籌資決策失誤等原因,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負債在資金結構中比例過高,很多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30%以上,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此外,企業庫存周轉率不高,存貨所占比重相對較大,且很多表現為超儲積壓無法實現銷售,或者材料物質變質,也就表現為存貨變現困難。而存貨流動性差,企業必須為保管這些存貨支付大量的保管費用,導致企業費用上升,利潤下降,造成資金無效占用,加重財務負擔。長期庫存存貨,企業還要承擔市價下跌所產生的存貨跌價損失及保管不慎造成的損失。
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一)財務風險的控制
1.防范財務風險,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產生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財務風險處理不當,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海西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我們可以,通過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通過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
首先,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編制現金流量預算。企業現金流量預算的編制,是財務管理工作別重要一環,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對應收,應付賬款及存貨等因素進行監控,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號,使經營者能夠及早采取措施。其次,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其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指標最具有代表性。一般來講,企業都會有債務負擔,所以便有籌資風險。而一個全部擁有資本從事經營的企業只有經營風險而沒有財務風險。因此,要根據預警信息權衡舉債經營的財務風險,并確定債務比率。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本成本率進行對比,只有前者大
于后者,才能保證本息到期歸還,實現財務杠桿收益;同時還要考慮債務清償能力,即企業擁有現金多少或其資產變現能力強弱;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置合理程度。
2.合理確定債務規模。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首先應該考慮企業舉債的規模和償債能力。一般而言,確定負債規模應該考慮以下因素,如警惕財務杠桿效應的負面影響、防范財務風險和關注財務拮據成本。我們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本成本率進行對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證本息到期歸還,實現財務杠桿收益;同時還要考慮債務清償能力,即企業擁有現金多少或其資產變現能力強弱;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置合理程度。根據上文提到的企業財務預警的“診斷”,要對企業的負債進行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1)負債經營有利于提高經營者業績,使企業獲得負債資金效應,降低資金成本,提高權益資本收益水平。(2)負債經營可以迅速籌集資金,彌補企業內部資金不足,增強經濟實力。(3)負債經營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和破產的危機。首先,在資金結構中,若負債的比例過大,即過度負債經營,那么依賴于外界的因素過多,也就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生產經營環節稍有脫節,資金回收不及時,資金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企業經營利潤,削弱了企業活力。其次,因負債率升高,財務風險加大,在財務杠桿作用下自有資金收益率下降,企業承受能力降低,償還能力減弱。一旦企業出現壞賬,產品積壓,那么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危機。所以企業在調整和控制其財務風險時,一定要將這個“度”限制在可控范圍之內,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就會對企業產生巨大的破壞力,甚至將企業引向破產的邊緣。
(二)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通過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運行,以防范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應通過會計政策和會計策略來解決現階段和未來的企業財務風險問題。而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
對財務風險做出恰當的處理。財務風險的處理是風險的事后控制,具體方法主要有:堅持謹慎性原則,建立風險基金。即在損失發生以前以預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項專門用于防范風險損失的基金。在損失發生后,或從已經建立了風險基金的項目中列支,或分批進入經營成本,盡量減少財務風險對企業正常活動的干擾。建立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加強流動資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動資產的周轉率,進而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增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注重投資決策問題。投資決策是企業重大經營決策的主要內容之一,直接影響企業的資金結構。企業決策者必須做好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必須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盡量采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
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做到責、權、利相統一。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必須理順內部的各種財務關系。要明確各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職責,并賦予相應的權力,真正做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而在利益分配方面,應兼顧企業各方利益,以調動各部門參與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使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清晰明了。
通過企業之間聯營、多種經營等方式分散財務風險。對于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共同投資,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分散投資風險,避免企業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的財務風險;由于市場需求具有不確定性、易變性,企業分散風險可采用多種經營方式,即同時經營多種產品。在多種經營方式下,某些產品因滯銷產生的損失,可能會被其他產品帶來的收益所抵消,從而可以避免經營單一產生的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風險。
企業通過某些手段將部分或全部財務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方法,將財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將產品賣給商業部門,將一些定點的業務交給具有豐富經驗技能、擁有專門人員和設備的專業公司去完成等。采用轉移風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承擔,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企業可以在保證資金需要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負債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重,以達到降低債務風險的目的。當市場不可測因素增多,股票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企業應及時降低股票投資在全部對外投資所占的比重,從而降低投資風險。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質量、改進產品設計、努力開發新產品及開拓新市場等手段,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因產品滯銷、市場占有率下降而產生的不能實現預期收益的財務風險。另外,可以通過付出一定代價的方式來降低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建立風險控制系統,以便及時發現及化解風險。建立風險基金,如對長期負債建立專項償債基金,以此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選擇最佳資本結構,使企業風險最小而盈利能力達到最大化。企業籌措資金時,應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與發展的不同時期,既充分考慮經營規模、盈利能力及金融市場狀況,又要考慮企業現有資金以及未來的財務收支狀況,選擇使綜合資金成本最低的融資組合,確定銀行融資規模與結構,動態地平衡短期、中期與長期負債比率,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使財務風險降到最低水平。
關鍵詞 資本結構 企業財務 優化決策
一、企業資本結構分析
一般而言,企業最佳資本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衡量:其一,有利于增加企業價值,順利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加投資者的財富;其二,資本成本,風險水平相對于收益應當最低;其三,保持合理的資產流動性和資本結構彈性。企業價值是企業收益和風險的綜合體現。下面著重從后兩個方面分析:
(一)資本成本、風險水平與收益
企業籌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使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即各種籌資方式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同時以最小的風險實現最大的收益。即以一定的風險實現最大的收益或在收益一定時有最小的風險。
(二)資產流動性和資本結構彈性
企業在選擇資本結構時必然要考慮到資產的流動性即長期資產和短期資產的比例。短期資產的變現能力強,能夠及時變現以應對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資金短缺風險相對較小,但是短期資產的收益性較弱,較多的短期資產使企業的收益率降低;反之,長期資產變現能力差而具有較高的收益性,長期資產比例過高會使企業的風險增加。
二、衡量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的標準
各種資金來源的比例關系構成了企業資本結構。負債資金所占的比例增加,資金成本會降低,但同時財務風險會加大。因此,如何確定負債的比例關系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是企業在籌資決策確定最優資本結構時考慮的兩個重要因素,企業必須通過資金成本與財務風險的分析以尋求最優資本結構,從而選擇最佳的籌資方案。
(一)綜合資金成本最低化
在風險可控范圍內,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綜合資金成本最低。企業綜合資金成本最低可以通過行業綜合資金成本來進行比較。
(二)在收益狀況上表現為投資收益穩定且最大化
“投資收益”是企業投入全部資金所獲得的收益。一般可用總資產凈利率或凈資產收益率來表示。總資產凈利率能綜合反映企業對經濟資源的運用效益程度,也能反映經濟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和恰當。凈資產收益率這一指標反映企業對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益,也能反映運用財務杠桿取得的收益。
(三)在總量規模上及時滿足企業資金需求
企業再生產過程的實現是以資金的正常周轉為前提的。如果資金不足,將會影響到生產經營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將會使預期的息稅前利潤(EBIT)難以得到保證,更不用說股東財富最大化了。反之,如果資金過剩,將會影響資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資金的閑置和浪費。最優的資金結構必須保證企業正常周轉的資金需要。
(四)在財務結構上安排合理
企業要從資金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時間和額度上合理籌集和使用資金,科學預測和合理安排長短期資金比例。一般而言,資金流動慢、現金流量小的行業與企業,流動負債的比例就應低一些。資金流動快、現金流量大的行業與企業,流動負債的比例可以高一些,如商業、電信業、電力等行業,短期資金的比例就會大大高于長期資金。確保企業可以按期償還債務,資金能夠順暢周轉,保證企業的持m發展。
(五)企業凈資產收益率最大
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擴大所有者權益。企業在確定資本結構時,力求使負債經營所獲收益盡可能多地超過負債經營成本,進而提高所有者的資本收益率。
三、最優資本結構決策的選擇
(一)企業最優資本結構決策的常用方法
第一,無差異點分析法。無差異點分析法(EPS),也稱每股利潤分析法,它是利用稅后每股利潤無差異點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負債與權益間的比例或數量關系的方法。所謂稅后資本利潤率無差異點,是指兩種方式(即負債與權益)下稅后資本利潤率相等時的息稅前利潤點,也稱息稅前利潤平衡點或無差異點。當息稅前利潤等于EBIT的值時,選擇權益資本與選擇負債資本籌資都是一樣的;當息稅前利潤預計大于EBIT的值時,則追加負債籌資更為有利;當稅息前利潤預計小于EBIT的值時,則增加權益資本籌資更為有利。第二,比較資本成本法。比較資本成本法(WACC)。即通過比較不同的資本結構的加權平均成本,選擇其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資本結構的方法。其程序包括:首先擬定幾個籌資方案;其次確定各方案的資本結構;然后計算各方案的加權平均成本;最后通過比較,選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的結構為最優資本結構。第三,投資收益和綜合資金成本。在不考慮所得稅的情況下,綜合資金成本就是以債務和股權分別在全部資金中的比重與各自的必要收益率計算的加權平均值。用公式表示為:K=Kd×D/(D+E)+Ke×E/(D+E)
公式中,K代表綜合資金成本;Kd和Ke分別代表負債利率和股票收益;D和E 分別代表企業中負債資金數額和股權資金額;D/(D+E)為資產負債比率,E/(D+E)為權益資金比率。
在企業投資風險既定的條件下,企業提高負債比例,可以降低企業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股東的預期收益率不受負債比例變動的影響。只要企業按確定的利息率負債,這時負債的比例D/(D+E)上升,而權益比例E/(D+E)會相應下降,綜合資金成本K也將隨之下降。隨著企業的負債率進一步的提高,股東因為投資項目的風險增大,而要求較高的收益率時,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會停止下降,而轉向上升;如果債權人這時所要求的投資收益率也因此而增加,綜合資金成本K上升的速度會更快。
(二)企業案例分析
A公司自建立以來一直無長期債務,其資金全部由普通股資本組成,股票賬面價值為1000萬元,2010年企業息稅前盈余為300萬元,所得稅率為25%,無風險報酬率為8%,平均風險股票必要報酬率為15%,股票β系數為1。其權益資本成本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來確定。即:
ks=rf+β(rm+rf)
所以企業當前的Ks=8%+1×(15%-8%)=15%
其中Ks為權益資本成本,rf為無風險報酬率,rm為平均風險股票必要報酬率。
由于企業無長期負債,所以根據公式kw=kb()(1-T)+KS()計算得出:Kw=Ks=15%
其中Kw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Kb為債務資本成本,S為股票價值,B為債券價值,V為企業價值,T為企業所得稅率。
所以企業的股票價值S=(EBIT-I)(1-T)/Ks=(300-0)(1-25%)/15%=1500(萬元)
其中EBIT為息稅前盈余,I為利息額。
所以根據V=S+B,企業當前的總價值V=S=1500(萬元)
以上便是該企業目前在權益資本占長期資金來源100%資本結構下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企業價值。但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財務總監和經理認為企業目前的資本結構不合理,于是向總經理提出改善企業目前的資本結構的建議。但總經理不同意。他認為目前企業的資本結構沒有什么不妥之處,因為他信奉的是營業收益理論。即認為不論企業有無負債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企業的總價值也是固定不變的。因為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時,即使債務資本成本不變,但由于負債的增加會加大權益的風險,使權益資本成本上升,這樣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不會因為負債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維持不變。所以,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決定企業價值的應是企業收益。(如圖1)
所以依據此理論,總經理認為無須改變企業目前的資本結構。
但財務經理認為營業收益理論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不變是不正確的。其認為凈收益理論才是合理的。因為負債可以降低資本成本,無論負債程度多高,企業的債務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都不會變化,因此,負債程度越高,企業價值越大。所以,只要債務資本成本低于權益資本成本,那么負債越多,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就越低,企業的價值就越大。當負債比率為100%時,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如D2)
因此A企業的財務經理認為當前企業應發行債券換回股票,負債比率越高越好,其認為負債比率最好能達到100%。
但財務總監認為營業收益理論和凈收益理論都有一定的極端性,他認為企業利用財務杠桿可以降低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業的總市場價值。但并不是負債程度越高企業價值越大。因為隨著債務比率的不斷提高,權益資本成本也會上升。當負債比率達到一定程度時,權益資本成本的上升不再能為債務的低成本所抵消,這樣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會上升。因此企業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時存在最佳資本結構,企業價值最大。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理論。(如圖3)
因此,財務總監認為企業應改善目前的資本結構,可通過發行債券購回部分股票,尋找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債務和權益資本之間的合理安排和轉換。針對A企業的問題除了考慮定性分析法,分析影響企業資本結構的因素和衡量資本結構的標準外,還可以通過定量分析方法,如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比較資金成本法等,A企業可以做出最后適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最佳資本結構。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務風險 防范措施
0 引言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一系列的財務運轉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的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使得企業的財務變得不明朗化,在財務匯算中出現一些資金活動與證據難以相符的現象,從而使企業不能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甚至產生損失的可能性。
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又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小企業由于財務結構的不合理而帶來的到期不能償還債務,使其喪失償債能力,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境地中;二是借款數額的增加導致中小企業所有者收益的波動性,由于負債可能使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甚至可能會導致企業產生虧損的風險。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大致的則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等幾個大類。為了能使風險盡可能地降低,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防范。
1 企業應該建立財務風險的預警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財務風險不斷加大,許多中小企業因為沒有及時有效地解決財務危機而倒閉了。因此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建立合理有效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可以有效的防范企業的財務風險,提高中小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保障中小企業的長期生存和持續發展。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是一個風險預測控制系統,它能利用及時的數據化管理方式,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會計資料為依據,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等進行分析預測,以發現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財務風險,并在危機發生前以財務指標數據的形式向企業經營者發出警告,督促企業管理當局尋找導致財務惡化的原因,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對財務風險防患于未然。建立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機制,是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一是要明確預警的范圍。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說,它們首先要防范的財務風險主要有:籌資風險、投資風險和資金回收風險。當然也不能忽視對信用風險、價格風險等其他風險的防范。第二是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確保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實施。財務風險預警是以企業真實準確的內部和外部信息資料為基礎的。有效的內部控制既能保證企業管理的有序化、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能為預警提供準確的第一手資料,讓高層管理者及時準確地掌握真實的財務活動信息,并對收到的預警信號做出相應的反饋對策,真正地將財務預警落實到實處。第三是加強企業員工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風險預警模型的大部分數據是來自財務人員或會計數據,財務上出入往來數據的真實完整是風險預警機制得以實施的基本前提。因此,財務人員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預警機制實施的成功與否。而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財務人員的素質不是特別的令人滿意,業務技能不夠扎實,沒有很好的掌握現代化的管理方法,缺乏信息處理、分析的能力。因此,中小企業應建立相應的人才培訓和再教育制度,通過培訓和對外交流不斷培養自身員工的業務處理能力和信息處理分析能力,增強其專業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其業務水平等綜合素質。
2 籌資環節財務風險的防范
為了能很好的防范籌資過程中的財務風險,中小企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的辦法:
2.1 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銀行等金融機構是中小企業籌集資本的主要渠道,其借款利息也相對較低。所以說,中小企業應竭盡全力同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爭取獲得他們的最大的支持,為企業的發展需求資金創造一個很好的資金輸入渠道。這則需要政府和其他經濟組織努力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更需要中小企業通過自身做出的努力。
2.2 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自有資金。加強對自己資金的控制和管理,對企業各種收入支出的往來款項要嚴格地審批。中小企業自身的經濟因素決定了企業對自有資金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2.3 優化資本結構,適度負債經營。中小企業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時的資本結構,其判斷標準有兩個:一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所有者財富,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二是資產保持最大的流動,并使資本結構具有彈性。其中,資本成本最低是主要標準。從資本成本及財務風險的分析可看出,負債籌資具有降低稅務支出、降低資本成本,使主要資本利潤率不斷提高等杠桿作用和功能。因此,對外負債是企業的主要籌資方式。選擇使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融資組合,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使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降至最低水平的標志之一。
2.4 把握時機,積極拓寬中小企業的籌資渠道。中小企業的籌資渠道相對大企業來說是比較窄的。所以說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籌資渠道,除了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以外,還應充分利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等一些商業信用。
3 投資環節的風險防范
投資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都必須要有的一種經營方式,對于中小企業的投資風險的防范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決策研究;資本成本;企業運營;事業單位
企業在籌措發展資金時所需要花費的必要開銷稱之為資本成本,在更加具體的角度分為資金籌集以及資金占用兩部分費用。資金占用部分的支出費用即成本資本的資金占用費用,資金的籌集費用則是企業在籌集資金時需要支付的各類大大小小費用的總和。企業股票的利息、銀行借款和企業債券利息等部分的實際開支,都是企業的資本成本。資本成本作為財務管理過程中的核心管理理念,對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籌資都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企業的財務工作人員,對于資本成本理念的理解和應用方面存在較大的誤區和差異。在企業財務部門對于企業資本成本的估算和計量當中,能夠得到企業籌措發展資金、投資決策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企業建立最佳且全面的資本結構提供基本的標準和基礎的理論依據。
一、資本成本的基本理念分析
(一)資本成本的基本概念
資本成本在狹義和廣義上有著不同的內涵,狹義方面主要是指企業籌措運營必要資金以及獲取長期發展資金所需要承擔的開支,在財務理念中,長期資金也被稱為企業發展的資本,所以資本成本的概念又包含企業為了籌集運營資金而開展的籌資和融資過程。對于現代化企業而言,資本成本是現代企業運營過程中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首先,資本成本受到企業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提出的利益回報率的影響。其次,資本成本的具體內容還囊括了融資企業參與各項投資項目時所需要花費的資金成本。資本成本的基本理念往往被廣泛地應用到企業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對于企業的資金籌措工作而言,資本成本是企業選擇融資方、建立籌資方案的基礎,企業可以在分析成本資本的基礎上選擇開銷最低的籌措資金措施。從廣義方面分析,融資企業籌集發展資金和使用這部分資金開展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都屬于資本成本的考慮范圍。以融資企業的投資活動分析可知,資本成本是融資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決定性取舍因素,融資企業在對需要投資的項目進行可行性評定時,必須以資本成本作為基本標準和核心依據。與此同時,企業的經營成果也需要依靠資本成本進行衡量,只有比對融資企業的經營利潤率和資本成本,確定經營利潤率遠大于資本成本,才能夠表示該企業獲取了經濟利潤,業績良好。
(二)資本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通常情況下,對于企業的正常經營而言,資本成本主要包含籌資成本和用資成本兩個部分。融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要支付的開銷稱為用資成本,比如企業需要支付的股份利息、企業需要償還的銀行貸款等。企業運營時為了籌集到所需資產而產生的必要開銷被稱為籌資成本,比如企業為了發行股票必須要支付的公證費、發行費和印刷費等。從財務管理角度分析,企業必須長期承擔用資成本,而籌資成本則只體現于融資階段,僅需要在此階段支付,并且需要一次性扣除。此外,資本成本還可以按照資金的實際用途進行分類,主要分為邊際資本成本、加權平均成本和個人資本成本。首先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企業往往需要擴大業務規模,因此需要更多的投資,在尋找追加投資的投資商時所產生的必要開銷,稱為邊際資本成本,企業獲得最佳追加資產的關鍵標準是邊際資本成本的比率和規模。其次加權平均成本賦予不同融資方式以不同的權重,從而根據加權算法計算出科學性的資本成本。加權的權重應為各種金融活動開展過程中所得到的資金在融資總額中的實際比例。最后則是個人資本成本。公司利用某種單一的融資方式所得到的資本成本稱為個人資本成本,如普通股票、長期債務成本和實物股成本。
(三)決定資本成本高低的核心影響因素
總體經濟形勢直接決定了經濟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以及預期的通貨膨脹概率。一般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直接反映在無風險回報率的變化當中。如果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供求份額發生變化,或通貨膨脹水平發生重大變化,投資者就需要在先前的投資基礎上上調要求的投資回報率。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的交易情況也影響著證券投資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進而引起企業資本成本的波動。證券市場的交易情況變化包括證券市場價格波動的程度和市場流動的困難程度。如果某一特定類型證券的市場流動性不足,投資者就更難出售或購買證券,變現風險更高,企業的運營獲取的經濟效益會減少,投資商要求的投資回報率占比更大,企業的資本成本就會提高。另外就融資企業內部的融資和運營而言,資本成本主要影響財務風險和運營風險的水平。企業的運營風險是企業根據投資商要求的投資回報率作出投資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如果企業的財務風險和運營風險變高,投資者就需要提高回報率需求,要求融資企業給予更多的資金回報。不同企業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籌措運營資金,最終促使融資企業形成不同的資金結構,因此會產生不同比例和不同類型的財務風險以及資本成本。所以,資本成本也成了融資企業建立企業最佳資金結構的核心依據。在企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融資數額不斷增加,企業的資產成本也隨之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如果企業籌集到的發展資金數額比企業的增資成本要小,證明企業當前發展階段不缺乏資金基礎,便可以暫時不用追加融資。
二、企業資本成本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一)資本成本是企業開展籌資活動,并設計資本結構的核心依據
企業獲取發展資金主要有權益籌資以及債務籌集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都具備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一般情況下,企業需要將融資或者籌措到的運營資金合理地分配給債務和權益兩個部分,從而確立最為科學且合理的資本結構。在風險處于可控環境時,企業大多會選擇債務籌資作為主要模式,借助財務杠桿的平衡原理,擴大企業的實際經濟收益。但是在債務籌資所占比例持續提高的發展趨勢下,企業運營的財務風險率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導致負債成本大大增加,企業所采取的不同資本結構,直接決定了資本成本和企業運營風險的高低。企業設計最優化的資本結構,既可以充分地發揮企業財務杠桿帶來的優勢,又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財務風險。從財務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企業在籌措發展資金時必須保證籌資數額等于或大于資本成本,才能夠維系企業后續發展的正常推進。在對各類籌資措施進行比對分析時,企業必須關注加權資本成本以及個別資本成本。企業必須根據個別資本成本的高低選擇并分配籌資形式,并且將個別資本成本與企業的運行風險結合,設計出最優質的企業資本結構。除此之外,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通常伴隨著各種不同的發展時期出現不斷地變化,根據行業的差異,企業的最優資本成本也在持續發生變化。
(二)資本成本作為企業方案評價的核心標準
企業可以利用不同的融資渠道籌集發展資金,不同的融資渠道可以產生不同價值的資本成本,并導致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經濟風險問題。然而,無論以何種方式以及通過何種渠道籌集資金,資本成本都必須作為一個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加以考慮。現代化發展企業通常選擇動態評估方法來評估投資項目,與靜態評估方法相比,動態評估方法能夠更好地反映貨幣的時間價值。在企業外部融資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額外的資本成本,因此動態評估機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確定性,現階段企業發展應用率最高的動態評估機制有凈現值法和內涵報酬率兩種不同的評估方法:在一定的時間周期之內,融資企業的現金流入以及現金流出總值之間的差值計算方法,被稱為凈現值法。如果企業利用凈現值法評估需要投資的項目,只有預定項目的折現現金流在零以上,才有投資的必要。從實踐的角度分析,凈現值法是最簡單的投資評價制度之一,因此被廣泛地應用到企業評定項目過程中。投資項目能夠為融資企業帶來的實際資金收益效率被稱為內涵報酬率,企業對投資項目的資本成本率以及內涵報酬率進行比對,如果內涵報酬率大于或等于資本成本率,則證明該項目可以投資,反之則需要慎重考慮。
(三)資本成本能夠起到衡量企業效率的基本作用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持續發展,逐漸興起了將價值作為核心和出發點的運營評價體系。在該運營體系當中,企業運營的核心評價指標是經濟增加值,即EVA,對于該評價體系而言,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最為核心的變量。經濟增加值的概念是指企業經營活動創收的利潤,在扣除掉股權以及債務之后所得到的有效收入,當企業的收益率大于加權平均資本時,運營活動才能夠為企業股東創造回報價值,EVA評價機制具備較多傳統評價機制達不到的優點:一方面是經濟增加值能夠促進企業合理、科學且理性的進行投資,使資本成本成為企業做經濟決策的硬性約束條件;另一方面則是經濟增加值可以促使人們更加客觀的評價企業的價值,同時促使企業在創造更大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起企業的發展成本分配。
三、現階段我國企業資本成本的研究現狀以及形成原因
(一)我國企業的資本成本研究發展
自從進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以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這期間出現了較多的國營和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具備同樣的經營理念,并且沒有學習到國外先進、成熟企業的發展核心,對于資本成本的理解和應用也停止于表層。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逐漸成熟,我國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市場環境。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階段,供給量遠遠小于需求,幾乎每一個領域的發展速度都非常迅速,并且每一個行業都作為買方市場存在,因此企業的資本成本遠遠低于企業的實際收益,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很少考慮到資本成本。然而隨著經濟市場的逐漸成熟,發展時期的經濟模式很難適應成熟時期的經濟市場環境,在經濟市場逐漸穩定的環境下,企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科學合理的保障機制維護企業的正常發展,就必須重視資本成本的約束作用,對于資本成本的演進逐漸成了企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二)現階段我國企業資本成本的研究現狀
現階段中國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償還債務,因此企業債務成本顯而易見。然而,巨大的債務成本使得企業很容易忽視股權成本。大部分的國產企業認為,股權成本則不需要支付利息和資本。除此之外,從技術層面分析,股權成本對應的評估模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困難和較強的局限性,折舊導致融資企業在對股權融資活動進行評判時缺少基本的資本成本。例如,在投資組合較低、投資者相對比較分散的國債時,我國經濟市場缺少無風險的短期投資平臺。股權成本的估算難度過大,導致我國企業對于資本成本的概念理解程度不足,甚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資本成本計算機制。
四、企業資本成本決策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資本成本是關系到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市場基本框架的核心影響因素,因此現代化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資本成本作為基礎,構建合理的企業形象。首先需要通過企業的現代化變革,構建起我國整體的多層次貿易化經濟市場。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試產改革的起步階段,出于安全考慮,國內企業一直把國內投資者作為企業吸納和籌措資金的主體,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分析,為了我國經濟市場的持續發展,需要合理地吸引并引進境外的投資者,幫助我國企業樹立起正確的資本成本意識,促進我國企業進行持續且科學的投資。其次則需要盡可能強化企業管理者的資本成本思維,企業的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離行使,這符合現代化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優越性。然而由于股東和股東大會的控制和限制,經營者與企業之間的邊際利益關系是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機制運行的一個關鍵問題,它在公司資本成本管理方面造成了巨大漏洞。最后,在培養戰略投資者時,必須以資本市場環境作為基礎,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將經營者培養成戰略投資者,從而使股東大會真正支配企業,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并通過限制和控制其管理者,充分地體現出現代化企業在支配權和所有權拆分方面的巨大優勢。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依照企業當前的真實發展情況,以及經濟市場整體的運營環境,采取特定的融資方式,運用適當的籌資手段,獲取發展和經營所需的基本資源,從而有效降低企業運營的總資本成本,適當提升財務利益,最終促進企業的整體發展。在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為了盡可能全面的適應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競爭,保證企業的發展地位,切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逐步研究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結語
資本成本作為現代企業運營財務管理部分的核心概念,對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籌資策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想要實現現代化改革,使企業能夠在日漸變化的社會經濟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重視資本成本決策研究的重要性。企業的財務管理需要以資本成本管理為基礎和核心,并且以經濟求利的原則作為核心和基礎,重點研究企業的管理中應該如何使企業的生產價值最大化,進行合理的財務決策。在資本成本決策方案制定完成后,企業財務管理部門還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以及企業運營需求的變化,適當的調整原先的決策,從而保證投資決策始終科學合理,適應企業的運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盧雅琴.關于社會企業資本成本決策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09):95–97.
[2]劉艷紅.資本成本決策研究[J].商訊,2019(35):160+162.
[3]林玲.關于資本成本決策研究[J].商訊,2018(17):73–74.
[4]吳寅寅.資本成本決策研究[J].財經界,2017(02):86.
[5]周林.企業資本成本決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05):28–29.
一、籌資風險的成因
1.籌資風險的內因分析。
(1)負債規模過大。企業負債規模大,則利息費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
(2)資本結構不當。這是指企業資本總額中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比例不恰當對收益產生負面影響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企業借入資本比例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伴隨其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債務融資、配比好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于企業降低綜合資本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和降低財務風險是非常關鍵的。
(3)籌資方式選擇不當。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4)負債的利息率。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風險也就越大。同時,負債的利息率對股東收益的變動幅度也有較大影響。因為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股東收益受影響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在現代社會中,企業間廣泛存在著商業信用。如果對往來企業資信評估不夠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較長的收款政策,就會使大批應收賬款長期掛賬。若沒有切實、有效的催收措施,企業就會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進行再投資或償還自己的到期債務,從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6)負債期限結構不當。這一方面是指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資金和償還負債的時間安排。如果負債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例如應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應籌集短期資金卻采用了長期借款,則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所以在舉債時也要考慮債務到期的時間安排及舉債方式的選擇,使企業在債務償還期不至于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7)籌資順序安排不當。這種風險主要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籌資順序上,要求債務融資必須置于流通股融資之后,并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籌資順序不當,則必然會加大籌資風險,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2.籌資風險的外因分析。
(1)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2)預期現金流入量和資產的流動性。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償還,因此,即使企業的盈利狀況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規定償還本息,還要看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是否足額、及時和資產流動性的強弱。現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資產的流動性反映的是潛在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不能足額、及時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面臨財務危機。此時,企業為了防止破產可以變現其資產。各種資產的流動性(變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即各類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對企業的財務風險影響甚大,很多企業破產不是沒有資產,而是因為其資產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變現,結果不能按時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
(3)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的場所。企業負債經營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如負債的利息率就取決于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當企業主要采取短期貸款方式融資時,如遇到金融緊縮、銀根抽緊、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會引起利息費用劇增、利潤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由于無法支付高漲的利息費用而破產清算。
二、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1.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
企業在日常財務活動中必須居安思危,樹立風險觀念,強化風險意識,抓好以下幾項工作:①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變化情況,使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理財活動中能保持靈活的適應能力;②提高風險價值觀念;③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置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④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2.優化資本結構。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籌資風險卻加大了。因此,企業應確定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在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恰當的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3.巧舞“雙刃劍”。
企業要強化財務杠桿的約束機制,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運用不當,則會給企業造成損失,降低企業的價值。
4.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
企業的償債能力直接取決于其債務總額及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和生產特點來決定流動資產規模,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對地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在合理安排流動資產結構的過程中,不僅要確定理想的現金余額,還要提高資產質量。通過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及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等比率來分析、研究籌資方案。這些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5.合理安排籌資期限的組合方式,做好還款計劃和準備。
企業在安排兩種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
6.先內后外的融資策略。
內源融資是指企業內部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而形成的資金來源和產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資金來源。企業如有資金需求,應按照先內后外、先債后股的融資順序,即:先考慮內源融資,然后才考慮外源融資;外部融資時,先考慮債務融資,然后才考慮股權融資。自有資本充足與否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和獲取現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資本越充足,企業的財務基礎越穩固,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強。自有資本多,也可增加企業籌資的彈性。當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外部融資的約束條件又比較苛刻時,若有充足的自有資本就不會因此而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7.研究利率、匯率走勢,合理安排籌資。
當利率處于高水平時或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應盡量少籌資,對必須籌措的資金,應盡量采取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當利率處于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但應避免籌資過度。當籌資不利時,應盡量少籌資或只籌措經營急需的短期資金。當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根據資金需求量籌措長期資金,盡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來保持較低的資金成本。另外,因經濟全球化,資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匯率變動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應根據匯率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籌資方案。
一、籌資風險的成因
1.籌資風險的內因分析。
(1)負債規模過大。企業負債規模大,則利息費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
(2)資本結構不當。這是指企業資本總額中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比例不恰當對收益產生負面影響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企業借入資本比例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伴隨其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債務融資、配比好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于企業降低綜合資本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和降低財務風險是非常關鍵的。
(3)籌資方式選擇不當。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4)負債的利息率。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風險也就越大。同時,負債的利息率對股東收益的變動幅度也有較大影響。因為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股東收益受影響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在現代社會中,企業間廣泛存在著商業信用。如果對往來企業資信評估不夠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較長的收款政策,就會使大批應收賬款長期掛賬。若沒有切實、有效的催收措施,企業就會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進行再投資或償還自己的到期債務,從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6)負債期限結構不當。這一方面是指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資金和償還負債的時間安排。如果負債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例如應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應籌集短期資金卻采用了長期借款,則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所以在舉債時也要考慮債務到期的時間安排及舉債方式的選擇,使企業在債務償還期不至于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7)籌資順序安排不當。這種風險主要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籌資順序上,要求債務融資必須置于流通股融資之后,并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籌資順序不當,則必然會加大籌資風險,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2.籌資風險的外因分析。
(1)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2)預期現金流入量和資產的流動性。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償還,因此,即使企業的盈利狀況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規定償還本息,還要看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是否足額、及時和資產流動性的強弱。現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資產的流動性反映的是潛在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不能足額、及時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面臨財務危機。此時,企業為了防止破產可以變現其資產。各種資產的流動性(變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即各類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對企業的財務風險影響甚大,很多企業破產不是沒有資產,而是因為其資產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變現,結果不能按時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
(3)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的場所。企業負債經營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如負債的利息率就取決于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當企業主要采取短期貸款方式融資時,如遇到金融緊縮、銀根抽緊、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會引起利息費用劇增、利潤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由于無法支付高漲的利息費用而破產清算。
二、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1.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
企業在日常財務活動中必須居安思危,樹立風險觀念,強化風險意識,抓好以下幾項工作:①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變化情況,使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理財活動中能保持靈活的適應能力;②提高風險價值觀念;③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置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④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2.優化資本結構。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籌資風險卻加大了。因此,企業應確定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在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恰當的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3.巧舞“雙刃劍”。
企業要強化財務杠桿的約束機制,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運用不當,則會給企業造成損失,降低企業的價值。
4.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
企業的償債能力直接取決于其債務總額及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和生產特點來決定流動資產規模,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對地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在合理安排流動資產結構的過程中,不僅要確定理想的現金余額,還要提高資產質量。通過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及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等比率來分析、研究籌資方案。這些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5.合理安排籌資期限的組合方式,做好還款計劃和準備。
企業在安排兩種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
6.先內后外的融資策略。
內源融資是指企業內部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而形成的資金來源和產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資金來源。企業如有資金需求,應按照先內后外、先債后股的融資順序,即:先考慮內源融資,然后才考慮外源融資;外部融資時,先考慮債務融資,然后才考慮股權融資。自有資本充足與否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和獲取現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資本越充足,企業的財務基礎越穩固,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強。自有資本多,也可增加企業籌資的彈性。當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外部融資的約束條件又比較苛刻時,若有充足的自有資本就不會因此而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7.研究利率、匯率走勢,合理安排籌資。
當利率處于高水平時或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應盡量少籌資,對必須籌措的資金,應盡量采取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當利率處于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但應避免籌資過度。當籌資不利時,應盡量少籌資或只籌措經營急需的短期資金。當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根據資金需求量籌措長期資金,盡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來保持較低的資金成本。另外,因經濟全球化,資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匯率變動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應根據匯率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籌資方案。
關鍵詞:盈余波動 權益資本成本 盈余質量 應計波動
一、引言
盈余波動性是會計盈余質量重要維度之一,也是企業經營和財務風險的外在表現方式之一。在評價企業績效中,忽略盈余風險的評價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客觀的。然而在已有公司治理效應的研究中,對穩定公司盈余方面的研究甚少。研究表明公司的董事會規模越大,公司盈余相對越穩定,盈余波動性越不明顯的(Cheng et.al,2008),而相對于一股獨大的治理結構而言,股權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有效降低公司盈余的波動性(李琳等,2009)。公司治理能體現在穩定盈余波動的效應層面,那么盈余波動對公司到底具有什么樣的經濟后果呢?盡管已有研究也表明公司現金流和盈余的波動都會降低投資者所持股票的價值(Allayannis et.al,2003;周敏,2009),公司盈余波動性可能會對公司未來融資成本帶來不利影響,因為盈余波動性會提高企業未來破產風險(Trueman et.al,1988)。但是對研究盈余波動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研究不多,特別是對類似中國這樣的新興資本市場國家的經驗研究就更少了。本文研究的立意就在于研究中國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盈余波動以及盈余波動組成中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無論是上市公司的數量還是股市市值,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對于盈余波動性的經濟后果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系從盈余波動入手,結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進行計量,運用盈余波動性與權益資本成本的經驗模型。
二、文獻回顧
(一)國外文獻 Francis等(2005)研究了外部投資者能否對應計質量進行定價,結果發現差的應計質量與大的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是相關的,作者還將應計質量分為固有應計和任意應計,發現固有應計與資本成本的關系更為顯著,研究中同時還發現應計利潤中的風險波動性越高,則公司的資本成本就越高,外部投資者所要求最低報酬率也就越高。Lang(1991)發現企業會計盈余波動性越大,其盈余反應系數也就越低。Teoh等(1993)發現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與降低資本成本、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相關。Botosan(1997)以美國公司作為樣本,研究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則其股權融資成本就越低(Botosan等,2002)。汪煒和蔣高峰(2004)選用了滬市2002年前上市公司的樣本,在控制公司規模效益和財務風險的情形下,研究發現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可以有助于降低公司權益資本成本;曾穎和陸正飛(2006)選用深市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信息披露質量較高的公司其股權融資成本較低。Howatt等(2009)認為股利政策能傳遞出企業的盈余波動的風險,也就意味著企業的盈余波動在未來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Allayannis等(2003)研究發現盈余波動和現金流波動與投資者對企業的價值評估呈負向關系,經驗數據表明盈余的變化會引起企業價值的變化,而盈余波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主要源于現金流波動。盈余中應計項目與現金流的波動性對盈余預測有著不同的信息含量,而已有對現金流波動的研究也很少從預測的角度進行分析,其大都從資本成本與企業價值的角度研究現金流波動。但會計盈余的波動性相對于現金流的波動性對企業價值的負面影響更具有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Barnes(2001)研究發現企業盈余波動性與市場賬面比值呈顯著地負向關系。Brennan等(1991)等發現分析家們在選擇分析對象時,會極力避開盈余波動大的公司,因為盈余波動性也降低了企業的市場價值。Trueman等(1988)認為公司盈余波動性可能會對公司未來融資成本帶來不利影響,因為盈余波動性會提高企業未來破產風險。Froot等(1993)認為公司平穩現金流量,降低了公司對外部高成本融資的依賴,從而能增加企業的市場價值。Minton等(1999)研究發現現金流波動性與資本性投資支出、研發支出、廣告費用等呈顯著負相關,發現在外部融資成本高的企業現金波動投資敏感系數較大,同時也發現盈余和現金流的波動成本較高,與外源融資成本顯著正相關。
(二)國內文獻 陳冬華和沈永建(2009)認為公司的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產生的風險的影響,企業業績波動一方面是因為收入和經營成本的內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來源于企業必須的財務支付,如因債務融資而帶來的利息以及職工工資等。周敏等(2009)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研究也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波動性與企業價值負相關,而盈余波動與企業價值無固定關系,但沒進一步深入研究其原因是否由于應計現象引起的(Sloan,1996)。
三、研究設計
( 一 )研究假設 從已有的研究中可見,高質量的盈余能有效降低企業的外部融資成本,而盈余波動不僅是盈余質量的指標之一,而且盈余波動本身也是企業經營風險的外在表現,它的高低一定程度體現了企業未來的經營和財務風險的高低,從而會影響外部投資者的風險評價和風險溢價要求,最終反映在權益資產成本的高低上。為此,本文據此提出假設:
假設:企業盈余波動性會影響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
( 二 )變量定義 本文采用CAPM方法來計算上市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其計算公式為:權益資本成本率=無風險收益率+β×(市場年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其中,無風險收益率為無風險利息收益率;β為上市公司的綜合市場風險系數; 市場收益率為2003年至2006 年間考慮現金股利再投資的綜合月平均市場收益率乘以12。為滿足研究設計的要求,本文選用了一些替代變量:盈余(ROAs)為總資產收益率即企業凈利潤與平均總資產的比值(年初與年末總資產的平均值)。為了進一步研究盈余組成部分的現金流和應計波動對資本成本的影響,本文還提取了現金流與應計項目的波動指標,現金流(CFOs)為經營現金流量企業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平均總資產的比值(年初與年末總資產的平均值);應計項目(Accruals)為企業收益與經營現金流的差額 (Dichev et al.,2009);盈余波動性(Vol(ROAs))是通過樣本觀察期前5年的總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來替代;其他波動性的指標(Vol(CFOs)、Vol(Accruals))亦采用標準差來代替。
( 三 )模型建立Gebhardt等(2004)使用行業特性、賬面市值比、預測長期增長率以及分析師盈余預測差異解釋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結果發現上述四個變量能在60%的程度上解釋權益資本成本的差異。同樣葉康濤、陸正飛(2004)研究也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受到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賬面市值比、行業特征等因素的影響。企業規模越大,意味著企業越接近或已經進入成熟期,其承擔風險能力就越大,外部投資者所需承擔的風險就越低,權益成本越低。企業賬面市值比越大,即市場對企業評估值越低,可能企業被市場所低估,權益成本將越高。企業負債率越高,企業破產風險越大,外部投資者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越高,權益成本就越高。同樣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其不確定因素越多,所將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大,外部投資者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權益成本也就越高。為此本文將研究模型設定為:Re=β0+β1SD_ROA+β2Size+β3B/M+β4LEV+β5Growth+ε(1)
其中,Re為權益融資成本,SD_ROA為盈余的波動性,Size企業的規模,B/M為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比值,LEV企業資產負債率,即資本結構,Growth企業的成長率,主營業務年增長率。
( 四 )樣本選取 本文選用2003年至2006年在A股上市公司樣本2,455個。其中已剔除發行B股以及觀察期前7年中數據缺失的樣本。每個樣本包括觀察年在內共需8年數據,前三年為上市初三年,可能存在上市盈余管理的問題,為了避免對盈余的影響均滯后三年,取后五年的盈余計算盈余波動。其中獲得2003年440個樣本,2004年632個樣本,2005年656個樣本,2006年727個樣本。
四、實證結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統計(表1)為研究樣本的初步分析列表,從統計指標可見,所選樣本通過進行Winsor處理后,分布較為均勻,適合進行回歸分析。
( 二 )相關性分析(表2)為研究樣本的變量間相關系數列表。從(表2)可見,權益成本(Re)與盈余波動性(SD_ROA)和應計波動性(SD_AQ)之間存在正的相關系數,而且相關系數的可信度均超過99%,即說明本文的假設在單變量間的檢驗是成立的。而在(表2)列示的賬面市值比(B/Ma、B/Mb)、企業規模(Size)和資產負債率(LEV)均與理論推導的符號不符,但是這還并能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即為(表2)所示的情形,還需控制其他影響因素后得到的證據才更可信。 (表2)中所列研究解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5以下,初步可以認定不存在共線性的問題,但具體還需進行方差膨脹因子(VIF)來檢驗。
( 三 )回歸分析(表3)為盈余波動性對權益資本成本影響的回歸分析表,從(表3)可見,盈余波動性與企業權益資本成本之間存在顯著地正向關系,即企業盈余波動性越大其外部權益資本成本就越高。為更為客觀的獲得經驗證據,本還對模型變量進行了局部變動,首先將行業因素加入模型中,Model(3)和Model(6)顯示的結果表明行業因素的控制并沒有影響盈余波動性對權益成本的正向關系并沒受到影響,其次將其中B/Ma(是用凈資產表示非流通股)變換為B/Mb(是用股價表示非流通股),Model(4)―Model(6)顯示的結果表明,同樣盈余波動性對權益成本的正向關系也沒受到影響。本文為了檢驗模型是否違背共線性、序列相關性以及異方差性,而影響輸出結果的準確性,還進行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其檢驗結果VIF均小于2,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而(表3)顯示DW值也均在2的左右,也不不存在自相關性,為了檢驗異方差性,本文進行了異方差調整檢驗Model(2)和Model(4),結果顯示異常差性也并沒有影響檢驗結果的穩健性。但控制變量中與相關系數表的結果一樣,存在與本文假設推導有偏差。其中賬面市值比(B/Ma、B/Mb)越高,則股權成本越低,而企業規模越大,股權成本反而越高。這樣結果與葉康濤和陸正飛(2004)的研究結果相同。其可能的解釋為:市場并非低估賬面市值比高企業的股票價值,而是有可能高估了這些企業的股票價值,即表示賬面市值比高的企業其風險較低,此外,可能我國股市還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小盤股效應”,即股民較熱衷于小盤股,從而導致大企業的股票價格被低估。會計盈余是可以分為現金盈余與應計盈余,而現金盈余與應計盈余有著不同信息含量和持續性(Sloan,1996)。為了進一步研究盈余波動性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原因,本文對現金波動性和應計波動性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運用模型(1)進行了回歸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現金流波動性對權益資本成本并沒有存在顯著地關系,而應計波動在控制行業因素下對權益資本成本存在顯著地正向關系。可見盈余中應計項目的質量與企業權益資本成本是相關的(Francis,2005),即盈余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計質量的高低。這也符合“應計現象”的解釋,即應計項目的持續性會低于現金流的持續性,盈余波動性取決于應計項目的波動性。同樣對(表4)所列的結果也檢驗模型是否違背共線性、序列相關性以及異方差性。結果與表3中的結果相同,同時控制變量的情況也與(表3)相同。
五、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盈余質量維度中盈余波動性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發現盈余波動會影響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即企業的盈余波動性越大,其權益資本成本就越高,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控制了行業因素的情形下,應計項目的波動性也與權益資本成本呈顯著的正向關系,即企業盈余中應計項目波動性越大,權益資本成本越高,而沒有證據表明現金流波動會影響到權益資本成本。這樣的結論與Sloan(1996)提出的“應計現象”中現金流的持續性高于應計項目的持續性,即外部投資可能更會關注應計項目的質量。而在其他影響權益資本成本的因素中,本文還發現賬面市值比(B/Ma、B/Mb)越高,則股權成本越低,而企業規模越大,股權成本反而越高,其可能的解釋為:市場并非低估賬面市值比高企業的股票價值,而是有可能高估了這些企業的股票價值,即表示賬面市值比高的企業其風險較低,此外,可能我國股市還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小盤股效應”,即股民較熱衷于小盤股,從而導致大企業的股票價格被低估(葉康濤和陸正飛,2004)。盡管本文在理論和經驗證據兩個方面證明了盈余波動性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但是經驗研究在權益資本成本本身的計量上存在的分歧較大,而且數據資料的限制使得更好的計量方法很難實現。為此,這將是今后研究權益資本成本的重點。此外,出于文章研究目的的考慮,本文尚未對應計再細分研究,或許從可操縱應計和非可操縱應計能得到更深入的研究結論,這也是今后可研究的內容。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創新研究”(項目編號:708721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曾穎、陸正飛:《信息披露質量與股權融資成本》,《經濟研究》2006年第2期。
[2]姜付秀、支曉強、張敏:《投資者利益保護和權益融資成本》,《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3]李琳、劉鳳委、盧文彬:《基于公司業績波動性的股權制衡治理效應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4]牛建波:《董事會規模的治理效應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5]Cheng S.J., Board Size and the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6]Francis J., La Fond R., Schipper, K.,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Francis J., La Fond, R., Olsson, P., Schipper, K., 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8]Francis, J., Nanda, D., Olsson, P., Voluntary Disclosure, Earnings Quality, and Cos of Capit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關鍵詞:籌資方式;籌資成本;籌資組合;籌資風險
一、籌資方式
(一)7種傳統籌資方式的內容
一般而言,企業的籌資方式有以下7種:投入資本籌資、發行股票籌資、發行債券籌資、發行商業本票籌資、銀行借款籌資、商業信用籌資、租賃籌資。
(二)各籌資方式的優缺點
1、投入資本籌資的優點:能增強企業的信譽和借款能力;可以直接獲取投資者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盡快開拓市場;可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向投資者支付報酬,比較靈活,財務風險較小。投入資本籌資缺點:資金成本較高;企業控制權容易分散。
2、發行普通股的優點:無固定利息負擔,無固定到期日,無到期償付的風險;能增加總價值提高公司的信譽;籌資限制較少。缺點:籌資成本較高;分配的股利無法抵扣稅額;發行費用也比較高。
3、債券籌資的優點:債券成本較低;可利用財務杠桿;保障股東控制權;便于調整資本結構。缺點:財務風險較高;限制條件較多;籌資數量有限。
4、長期借款的優點:籌資速度快;資金籌資成本較低;借款彈性好,如有正當理由,還可延期歸還;可利用財務杠桿,與債券籌資相同。長期借款的缺點:必須定期付息,財務風險大;限制條款多;籌資數量有限。
5、商業信用籌資具有及時、便利、外在風險較小的好處,但受外部影響較大,穩定性較差,即使不考慮成本,也不能無限利用。
6、租賃籌資的優缺點:迅速獲得所需資金,籌資速度快;租賃籌資限制較少;可適當降低不能償付的危險;承租企業能享受稅上利益。缺點:資金成本較高;可能加重資金負擔;若不能享有設備殘值,會帶來機會損失。
二、最優的籌資組合方式
(一)企業籌資環境
企業籌資環境是企業進行籌資活動時首先應該考慮的因素。環境對企業籌資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為企業籌資提供機會和條件;另一方面對企業籌資進行制約、干預甚至脅迫。金融環境是企業籌資的最直接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籌資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應了解金融市場,熟悉金融機構,掌握金融政策。經濟環境因素是企業籌資活動所處的大環境,一般有宏觀經濟政策,物價變動和周期變化,對整個社會資本的流動和企業的籌資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企業籌資的法律環境是指規范和制約企業籌資行為的有關法律法規,企業的籌資行為應在這些法規的規范和制約下進行。
(二)籌資數量的預測
籌資數量預測的基本依據:企業籌資預測的基本依據主要有以下方面:法律依據,主要是指注冊資本限額的規定和企業負債限額的規定;企業經營規模依據,一般而言,公司規模越大,所需資本就越多,反之則越少;其他因素,包括利率的高低、對外投資的多少、企業的信用狀況等。可按照籌資數量預測的因素分析法,銷售百分比法及線性回歸法預測籌資數量。
(三)測算資本成本率,分析籌資風險,選擇合理的籌資方式組合
1、資本成本。資本成本是指企業取得和使用資本時所付出的代價。取得資本所付出的代價,主要指發行債券、股票的費用,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款的手續費用等;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主要由貨幣時間價值構成,如股利、利息等。分別通過測算借款資本成本率、債券資本成本率、普通股資本成本率、優先股資本成本率、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率來分析哪種籌資方式比較合理。而要達到最優的籌資方式的組合應該考慮的是幾種籌資方式所組成的資本結構下的綜合資本成本率。一般情況下,企業應該選擇綜合資本成本率最低的籌資方式的組合,但是這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看,不能盲目地選擇而錯過的發展的機會。
2、籌資的風險。籌資的風險也是企業籌資決策時應充分考慮的內容,它主要指假使企業違約是否可能導致債券人或投資人采取法律措施以及是否可以引起企業破產等潛在風險。通常,發行股票籌資風險較小,而長短期借款和發行債券則風險較大。
3、總結。企業選擇籌資方式應考慮的順序:一是企業有留存資金時,優先考慮采用留存收益籌資不采用發行股票形式籌資。二是企業采用負債籌資的,先計算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并考慮企業現有的財務風險水平。如果負債水平較低且預期投資收益率較高,可采用負債籌資方式。企業在財務風險控制內,負債籌資越多越好。三是充分利用籌資資本低的短期負債籌資方式,如短期債券、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和其他應交款等等。四是企業為更好地利用自有資金籌資,應該加強企業營運資金的常管理工作,諸如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降低營運資金成本,以配合企業對外投資的籌資需要。通過這樣的考慮順序,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籌資方式并進行最優籌資方式組合。
三、企業現有籌資組合方式的不足與對策
(一)企業現有籌資組合方式的不足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證券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現代企業籌資渠道日益拓寬,除了財政撥款、銀行借款以外,還可以通過股票、債券、租賃等多種方式籌資。企業如何根據公司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成本的大小,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并以各種可能的渠道籌措企業生產經營的活動所需要的資本,是企業經營實現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關系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能否實現。就目前階段而言,企業的許多行業還受到本身機制方面的制約,尚不能從股東利益出發完全做出經營決策。在企業經營機智的轉變過程中,盡管一些企業在形式上具備了現代企業的特征,但是企業領導仍受到原來計劃經濟模式下企業經營方式的束縛。大多數企業沒有從長期的發展戰略意義上來重視籌資決策,重視資本結構優化問題。沒有意識到,不同籌資決策對企業經營風險、經營收益以及企業價值的重大影響。更沒有意識到,制定一個穩定合理的資本結構,實行多元籌資,以適應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的重要性。
(二)企業選擇最優籌資組合方式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籌資方式選擇觀念。籌資方式組合的選擇就是為了實現資本結構的優化,從而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服務。企業應慎重地選擇籌資方式,不應為籌資而籌資還應在籌資之前考慮資金的用運,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要求籌資的效益應大于籌資的成本,以實現盈利的目標。
2、優化資本結構。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但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籌資風險卻加大了。因此,企業應確定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在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恰當的籌資風險與籌資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3、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企業的償債能力直接取決于其債務總額及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和生產特點來決定流動資產規模,合理安排流動資產結構,確定理想的現金余額,同時要提高資產質量。通過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及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等)等比率來分析、研究籌資方案,這些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4、合理安排籌資期限的組合方式,做好還款計劃和準備。企業在安排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既要避免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要避免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
5、先內后外的籌資策略。內源籌資是指企業內部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而形成的資金來源和產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資金來源。自有資本充足與否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和獲取現金能力的高低。當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外部籌資的約束條件又比較苛刻時,若有充足的自有資本就不會因此而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6、關注利率、匯率走勢,合理安排籌資。研究利率、匯率的變化,高利率時,應盡量少籌資,低利率時,籌資較為有利,但應避免籌資過度。同時,因經濟全球化,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匯率變動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應根據匯率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籌資方式的組合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浩.籌資與投資管理[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9.
2、李昕欣.制定最佳籌資決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