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審美性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彩畫作為一門獨特的畫種,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水彩畫藝術媒介的選擇與應用,限定了水彩畫這一藝術形式語言的內涵。
一、水彩畫的歷史發展
人類著書并為書作插圖的歷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最初,人們在埃及尼羅河沿岸發現了一種叫做紙莎草(Papyrus)的纖維質植物,取其莖皮,制成卷軸,用來寫字作畫,做成關于科學、歷史、巫術及宗教的書卷。這種卷軸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隨死者抵達另一個世界,上面的文字幫助他們向冥神奧西里斯解釋他們一生的作為。卷上的畫像之后被稱為細密畫,都是用透明的顏色畫成的。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樹膠(Gumarabic)加蛋白調和,用水稀釋后使用。簡而言之,這就是水彩。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繪畫材料的生產,20世紀水彩畫已不再局限于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范疇。舉凡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如Gesso、壓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鉛筆,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
二、追求的多樣性
從水彩畫發展的歷史可知,早期它依附素描與版畫,是德國繪畫大師丟勒將色與形結合,為水彩畫的獨立開拓了道路。水彩畫作品,色彩艷麗而透明,筆法隨意奔放,有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水彩技法上的疏密濃淡、渲染與筆觸的帶連,使水彩畫的技法日益純熟,從而奠定了地位。特別是威廉·透納開創的寫意畫風及“潑色法”這種表達意象的方法與中國水墨畫的“潑墨”尤為相似,不僅豐富了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在水彩技法的創新上也有大膽的嘗試,得到藝術的解剖。水彩畫形式語言的內涵是水色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水跡斑痕,帶有很強的隨機性與抒情性,產生著奇妙的變奏關系,達到了酣暢、淋漓、明快、清晰的視覺效果。在自然界中,水的流動、透剔、滲透給水彩畫帶來了靈魂。
水在不同的材質上及用筆方法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新的材質必須在依附水的性能的前提下,和運動中的水跡與斑痕及自然形成和諧的靈動之美,從而構成水彩畫的個性特征。
水彩畫因受時間、畫幅、水分干濕程度、疊色層次等的限制而有別于其他的繪畫表現手法。不少畫家不墨守成規,在材料更新上有有益的嘗試,并借鑒其他畫種的特技,擴張水彩畫的外延,探索其形式、肌理如何順應于當代繪畫藝術觀念和審美趣味。新工藝中的各種技法無所不用,畫法上以濕畫法、干畫法、多層畫法、做底子畫法、綜合畫法為主,這些悅目、暢懷、傳物傳情手段,既豐富了水彩的表現形式,又使各類風格層出不窮。
三、虛實美與表現
好的水彩畫從開始構思就十分注意畫面的意境、氣韻,強調抒寫靈性寓情于景,這是水彩作品的靈魂,把自然中的光影、云霧、煙霞、天空、江水、遠山等作為表現虛景的形式因素,使畫面達到凝聚疏曠、動靜互襯、變相達意、調和對比的虛實效果。水彩畫的虛實同樣體現在用色、用筆的技巧上,在處理虛實、濃淡、強弱、輕重時,用筆或枯、或剛、或柔,講究運筆的方向及力度,色彩由淺入深,由濕到干,落筆迅速,一氣呵成,做到意到筆隨,隨心所欲。
凡中外優秀水彩畫作品,在構思與構圖上都非常注重畫面虛實的意境,畫面都留有一定的余地或空白,形成虛實相間節奏的變化,無論是一座遠山、一片清泉、一層檐,還是小橋流水、淡淡晨霧、裊裊炊煙,無不體現與虛帶實。美國水彩畫家懷斯的一系列表現自然景觀的作品,是當實的典范,在畫面虛實的處理方面更是獨具匠心,恰到好處。
虛實相生,不僅是實中可以見虛,虛中也可以看見實、實中見虛,虛中見實,既對立又統一,體現了藝術的辯證法。因此,不能對繪畫的虛與實片面理解,將其絕對化,虛由實生,以虛代實,該虛的地方不虛,會產生索然無味的感覺,該實的地方不實,也會造成藝術形象及思想內容含糊的后果。也就是說,在水彩畫的寫生與創作中。虛與實的選擇與應用還要根據具體內容來確定。
在水彩畫的創作與寫生過程中,準確地把握好虛與實,這需要一定的功力。這一功力從根本上來自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與生活積淀。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是實,藝術是虛,藝術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對生活的機械描摹,而是藝術家在審視客體后依據心靈的感覺,再創造的產物。只有深入生活,入微觀察,努力開拓,捕捉典型形象,將詩情畫意融化成一個藝術整體,才能創造出深遠、蘊藉的藝術意境,才能為欣賞者提供回味、思考、想象及富有魅力的藝術形象。
四、創作主體的客觀自然性
畫家利用水彩畫的本身藝術特色,根據自己對自然世界的感悟,使得以水為媒介的水彩畫有著其他畫種無可比擬的美感。光線與顏色的相互交融,加水的調和,使畫面產生一種強烈的自然美感。
自然物質存在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造型藝術表達形式的千差萬別,水彩畫從一開始形成,直到現在,始終與大自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大自然的虛實變換、藏露隱現、意蘊空靈在水彩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畫家通過直覺的感悟及對自然景物的體驗,直接構成水彩畫的一種自然之美。畫家通過對景物的寫生,直接以藝術的美感來面對自然界。自然界時空的變幻性、視角的多面性、形式的多樣性,這些都是水彩畫發揮特色的有利條件。
自然物通過藝術的再創造,傾注畫家的情感,具有隨時性與偶然性的特征。許多作品堪稱經典,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隨意自然的秉性。著名水彩人物畫家查理·利德認為:“對我而言,水彩是一項令人舒暢又具啟發性的工作,它的過程令人興奮,而且好似刺激的冒險經歷。”這種刺激的心理,就來源于水彩畫家對自然的一種深切的感受。通過寫生的藝術創作,不僅能體現人的本性的純良和高度的脫俗感,而且與中華民族文化詩意般的底蘊相符合。
由于水彩畫創作主體的客觀自然性追求,感性的情感表達趨于理性,一切的藝術美感都體現在畫家的情感與色彩及繪畫技巧的完美結合上,直接把自然物象引向單純的意趣,顯現水彩畫的美感特質,即趣味性。賦予藝術作品客觀自然性,體現出一種天真自然的審美特征,是水彩畫獨特魅力的展現。
五、當代水彩畫的藝術審美特征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水彩畫作為一種藝術審美的表現技法是設計師們最常用于設計表現的形式之一。掌握及運用好表現技法,對于設計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控制人物的比例、動態、產品結構的同時,也要熟練地運用繪畫技巧。在工業設計表現圖中,材質的質感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一張完整的設計圖,對產品材料的質感表現是必不可少的。質感表現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效果,所以要針對不同的材質,歸納總結出相應的表現方法。水彩畫技法的運用能更有效地,更快地、盡可能地體現和表達出設計構思,讓水彩畫給工業設計表現注入新的活力。
工業設計效果圖采用水彩顏料,不同紋理吸水快慢的紙張及其他工具,對體現各類面料質感都會有非常好的效果。由于水彩畫充分運用水分,水色相互融合,虛實得當,節奏容易控制,而且應用不同的紙張、不同牌名的色彩,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趣味。
當代水彩畫的藝術審美特征與技法如何運用到現代生活中,與工業設計表現不可分割。設計師在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設計表現能力。
參考文獻:
[1]藝術學概論(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
亞低溫;出血性腦血管病;神經元烯醇化酶;預后
Influence of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on serum levels of bloo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glucose in the patients of severe cerebral hemorrhage
LI Lizhong,ZHAO Shizhu.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Hospital,Hebi Coal industry general group,Hebi,45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on serum levels of blood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and glucose in the patients of sever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82 severe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41)and the control group(n=41).Besides the routine treatment,mild hypothermia was u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ir temperatures were maintained between 32℃ and 34℃ for 7 day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outine treatment.NSE and blood glucose were measur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at 3rd,5th,7th day after the treatment.Prognosis was evaluated with GOS at 3 months.Results NSE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GOS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3 months(P
【Key words】
Mild hypothermia;Cerebral hemorrhage;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Prognosi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57
作者單位:458000河南省鶴壁市鶴壁煤業集團總醫院外科
近年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治療的療效得到肯定,但對亞低溫的治療仍有爭議[1,2]。筆者根據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血糖的動態變化,從臨床角度進一步觀察亞低溫對重癥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本院ICU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住的發病24 h內就診的初發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2例為觀察對象,男50例,女32例,年齡39~78歲,平均(53.2±11.4)歲。所有觀察對象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4],所有患者均為重型(31~45分)。按照住院號尾數單雙號隨機分為亞低溫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對照組),每組41例。亞低溫治療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0~78歲,平均(53.7±12.4)歲;入院時GCS評分(5.37±1.24)分;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5.7±2.4)h。常規治療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39~78(53.0±10.4)歲;入院時GCS評分(5.34±1.28)分;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5.4±2.8)h。兩組一般資料、NSE和血糖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兩組相同。亞低溫治療組入院后或手術后深靜脈置管,安裝顱內壓探頭,氣管切開,備用冰毯機降溫(美國辛辛那提公司生產,BLANKETROLTM II型)。冬眼藥物采用鹽酸氯丙嗪50 mg,異丙嗪50 mg,鹽酸哌替啶100 mg,對有寒戰、高熱不降者可適當加用維庫溴銨0.08~0.10 mg/kg,0.08~0.10μg/(kg.min)速度,阻斷呼吸同時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所有患者均于3 h內將體溫降至32℃~34℃。常規治療組不施行亞低溫治療,高熱不退者使用冰毯使體溫控制在36.5℃~37.5℃。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第3、5、7天早7:30抽取外周靜脈血檢測NSE、血糖水平。治療3個月后進行GOS預后分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二組間一般情況及2周后的血腫量、4周后GCS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患者的預后分級GOS評分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NSE和血糖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NSE均高于正常值(正常參考值:≤16 ng/mL),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著時間的延長,NSE進行性下降,從治療第一天開始差異逐漸有統計學意義(F=28.97,P
2.2 預后 治療3個月時治療組恢復良好和中殘29例,重殘、植物生存和和死亡12例,對照組分別為17例和24例(Z=2.587,P=0.012),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SE動態變化(ng/mL,x±s)
組別治療前第3天第5天第7天
治療組45.37±21.2436.23±13.1233.31±11.2430.37±12.54
對照組44.35±18.2445.32±11.2545.23±23.0442.38±24.03
t值0.3192.1432.2032.320
P值0.8070.0480.0440.039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動態變化(mmol/L,x±s)
組別治療前第3天第5天第7天
治療組9.37±2.246.73±2.126.31±1.245.87±1.54
對照組9.35±1.748.32±2.257.23±2.047.38±2.03
t值0.1192.8432.2132.520
P值0.9070.0080.0410.019
表3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時預后GOS評分比較
組別預后分級(n)
良好中殘重殘死亡
平均秩t值Z值P值
治療組16135727.98920.82.5870.012
對照組87111341.361289.7
3 討論
動物腦損傷和癲癇持續狀態模型研究中發現,血清NSE水平升高與腦損害病理的嚴重程度相一致[3,4]。對急性腦損害患者的觀察也發現,患病后第1、2、3天血清NSE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對患者病后2周及6個月后進行神經心理學測定,結果顯示,急性期檢測血清NSE水平有助于判斷患者以后發生神經心理學障礙的可能性[5]。NSE是一個較為敏感的特異性反映神經元損害的量化指標。國內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經亞低溫治療后外周血NSE和血糖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預后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本次觀察結果也發現,對于腦出血患者,隨著亞低溫治療而NSE逐漸降低,治療后第3天即表現有統計學意義,至第7天則差異更顯著,表明亞低溫治療對重型腦出血患者確實有利,可使患者神經元細胞損害減輕,外周血NSE逐漸降低。
臨床研究發現[4,5],多種原因可以引起人體的應激性反應,甲狀腺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類物質等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化。糖代謝的變化是機體代謝反應中最基本的,胰島素和其他激素在應激狀態下對人體的各個系統均有影響。腦出血后高血糖是導致患者早期死亡和加重致殘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因此,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即為使血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導致能量代謝消耗增加的高分解代謝狀態和對代謝底物利用的改變共同構成了危重病患者的代謝特征,是導致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本研究表明,重癥腦出血患者亞低溫治療后第3天血糖開始下降,與對照組相比,發病后第3、5、7天的血糖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是通過減輕下丘腦、垂體軸的損傷而改善糖代謝紊亂和降低血糖[5]。
參考文獻
[1] 賴連槍,張浚,儀立志,等.亞低溫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和血糖的影響.中國急救醫學,2008,28(2):119121.
[2] Woertgen C,Rothoerl RD,Brawanski A.Neuronspecific enolase serum levels after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injury in the rat.J Neuro Trauma,2001,18(5):569573.
[3] 楊阮蓉,徐偉華,張劍杰.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中國急救醫學,2007,27(11):10551056.
關鍵詞:電視藝術;審美生成;審美特征
電視藝術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表達,在這兩種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進行詩化轉述,不斷發現和展現生活中的審美元素,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著特定的影響,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對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和審美特征進行具體研究。
一、電視藝術的審美生成
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產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訴求和情感傳達,并且這兩種特性之間具有相互作用關系,能夠通過對日常生產生活的詩化傳達,獲得一定的審美生成。電視藝術是近現代社會人類步入到電子媒介時代,電子媒介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電視這一媒介傳播形式的新藝術樣態[1]。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個性化的語言系統和美學特質,其作為信息傳播載體,將畫面語言作為本體性語言。同時,區別于眾多的傳統藝術形式,電視藝術語言鮮明的個性不在于其單一的語言形式,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構成了復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較高科學技術含量的電子語言系統。電視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會以單一的手段維護電視藝術作用的發揮,而是通過對其他藝術語言和精神傳統進行融合和變異,逐步促使電視藝術更為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電視藝術審美,并進一步推動詩化電視藝術審美的生成和發展。
二、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是藝術本體論相關研究中必須深入探索的問題。對于電視藝術來說,受到其自身個各項特質的影響,其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傳播性和逼真性的統一、同時具有兼容性和選擇性、能夠實現大社會與小家庭的結合、重視留白的藝術性、客觀具有物的尺度存在完善性、受眾群體存在針對性、能夠實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等多個方面,下面本文就選取其中幾點進行具體分析。
1、傳播方面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
電視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是自然存在的,電視藝術在向受眾群體傳播相關藝術信息時,可以借助圖像和音頻的形式保證傳播的逼真性,促使電視藝術對受眾群體的藝術吸引力逐步加強,獲得良好的藝術傳播效果。同時,電視藝術也具有一定的假定性。主要表現在敘事時間和空間的假定兩個主要方面。實質上,電視屏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其通過屏幕展現出一個四維聲畫世界,是將審美幻象世界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電視敘事藝術是一種建立在審美影像性、假定性基礎上的藝術形式[2]。在電視藝術中,其敘事時間與現實的時間不能夠等同,電視藝術時間可以結合藝術創作需求進行自由的加快和倒流,假定性較為明顯。而在空間層面上,電視藝術表現出的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空間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通過對各種鏡頭的搭配和組合,營造出一種新的虛擬環境,與人們正常生活中的空間規則存在一定的差異。
2、電視藝術具有兼容性和選擇性
兼容并蓄,結合實際情況適當的提取藝術精華并且具有因人而異的可選擇性,是電視藝術的另一項重要審美特征。電視藝術是我國現代電子科學技術與多種藝術形式的有結合體,能夠向人們展現出一種多樣化的視聽綜合形式。從綜合視聽藝術的感知角度和審美關照角度進行分析,這種藝術形式最為基本的構成要素指人、影、光、色、聲等等,任何一種元素一旦進入到電視整體藝術中,就會獲得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得到新的發展,因此其具有兼容性。同時,基于電視藝術在藝術形式選擇方面兼容性,其能夠將不同形式的藝術進行整合處理,產生新的藝術效果,被更多的受眾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為其選擇性的實現創造了條件。簡單的說就是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藝術需求,保證人們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藝術形式,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藝術追求。
3、美的對象符合人的審美尺度
美的對象與人的審美尺度相符合是電視藝術的另一項審美特征。電視藝術作為審美對象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對歷史的傳承和弘揚,并且其從產生之初就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各項藝術形式的表現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從人們的生活中挖掘藝術,并將利用更為高級的藝術形式反作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可以說其藝術美的對象能夠達到與人的審美尺度吻合[3]。電視藝術的這一審美特征不僅促使其在大眾生活主流價值的引導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對受眾群體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為電視藝術在現代社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電視藝術作為上世紀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不僅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與歷史存在一定的聯系,其能夠深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精神生活的構建產生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因此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當電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走向成熟時,其作為根本性的審美對象自然也會成為具有時代性質美學范本,能夠進一步推動時代精神的構建。
作者:谷丹 單位:成都電視臺第二頻道
參考文獻:
[1]劉恩.接受美學視域下電視藝術的審美特征[J].西部廣播電視,2013(14):4,6.
關鍵詞:當代影視作品;影視藝術;審美意境;審美特征
意境是我國古代傳統藝術中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概念。對于意境的追求貫穿在我國悠久的藝術發展過程中。古代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無一不注重對于意境的創造。影視藝術是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有別于古典單一藝術形式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具有我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的審美特征及意蘊內涵,并借鑒各種藝術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營造出具有豐富審美內涵的意境,其對于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對古典藝術的一種富有創新性的繼承與延續。
1 影視藝術的意境概述
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意境的營造。各種藝術形式在創造意境方面有著一致之處。王國維的詩被人贊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說明了詩與畫所創造的意境之間存在相通的地方,詩中所營造的意境與畫這種藝術形式所達到的意境趨于一致。影視一種綜合藝術,兼具了詩與畫的審美特征,因此它不但在語言層面上的審美意象,而且還具有視覺層面上的審美意境。影視藝術借助畫面、聲音、語言來創造藝術形象,營造審美意境。它通過塑造視聽覺綜合形象而訴諸于觀眾的視聽覺綜合體驗,區別于單一的藝術形式(比如文學、音樂、繪畫、攝影等等)。同時,影視藝術還因為運用視聽覺語言而達到的自由轉換,從而突破了單一藝術形式的局限。影視藝術還從詩歌、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的創作中汲取了許多有效的審美特質及表現方法,構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及審美意境。
影視藝術借助于現代影視技術,充分應用影視創作中的各種藝術手法,創作影視藝術的意境。影視中的單一鏡頭或畫面就像單一的意象,只有這些意象的有機組合,才能實現這些意象的疊加,從而構筑蘊含豐富的藝術意境。例如電影《城南舊事》以主人公的回憶將三個故事連在一起,如同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此篇具有意味雋永的審美意境,其表現手法像是以各種意象的重復與變奏,將影片中人物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表現出來,表達了對故鄉、對童年的思念及離愁,達到一種雋永的審美意境。影片還使用大量的空鏡頭,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人物融入環境之中,從而使得人與景相融,環境中也蘊含著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著人物的命運,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導演以空鏡頭疊化的方法處理火紅的楓葉,與離去的馬車聲相得益彰,構造了一種悠遠而深長的意境之美。
2 當代國產影片中審美意境的傾向
當代產生影視中存在一種追求形式美感而與時代文化疏離的審美傾向。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畫面美感及實景層面的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觀眾在享受這完美的視覺盛宴之后,留在腦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畫面之外,便很難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蘊了。影片雖具有畫面、色彩、造型、音樂等多方位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僅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將觀眾帶入到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對意境的營造可謂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內涵。這些影片也并非沒有對故事、對人生、對人性的表現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營造并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及審美共鳴,其審美意境的營造僅僅停留在觀感的層面,而在影片意境營造方面則是非常欠缺的。當代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現出了對意境的追求。這些作品中對意境的表現層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便是影視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豐富性及復雜性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處及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矛盾之處。
3 當代電影審美意境的發展方向
當代電影的意境營造具有唯美的審美傾向。其審美意境的創造來源于一些審美特質的趨同。電影評論往往將意境歸類到一種民族性的審美范疇。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由此成為意境創造所尊崇的形態。影視藝術的意境往往傾向于情景交融的詩畫意境。于是,影視藝術的審美意境便被簡單地等同于優美這一審美形態,優美的藝術形態以完美、和諧為主要審美特征。這種偏見導致了我國當代電影創作追求和諧與靜態之美的傾向。但實際上,我國的審美文化并不僅僅具有這樣一種陰柔悠遠的審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陽剛之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懷激烈的陽剛之美。所以,當代影視藝術應表現與營造不同類型的審美意境,從古典藝術形態的意境中發掘藝術之美,以實現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從而將其帶入一種可以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審美意境之中,創造多層次的不同的審美意境。如果影視藝術不能表現當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現狀,則遠遠不能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同,影片對意境的塑造將是深遠而豐富的。影片藝術審美意境的營造應把握大眾文化心理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審美需求,創作出具有不同審美特征的電影。在影視藝術創作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審美特質,諸如陰柔、陽剛、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誕、丑陋、陰森等審美特點都應該在影視藝術中得以表現。
當代影視藝術中,審美意境多是以陰柔恬淡的優美意境為主,展現了與當前時展狀況相背離的特征。影片藝術視野沒有延展到廣闊的社會現實中,而是局限在了狹小天地中親情、友情與愛情,展示著一種和諧、寧靜而優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現人性中溫暖而優美的一面,表現一種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格,以溫情故事的演繹營造一種和諧優美的藝術意境,使得當前我國影視藝術的審美表現空間大大窄化。隨著影視的發展,審美意境的創造也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影視劇中出現了一些展示現代社會負面因素的影片內容,但是并沒有達到現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審美意境。因此當代影視的主旋律始終圍繞著和諧優美的審美意境。當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消費文化的發展助長了大眾審美的世俗性,進而催生了以娛樂性為主導的消費文化市場。影視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及發行遵從消費市場的需要,走向了以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為導向的道路,其審美表現趨向于溫和與和諧,通過營造一種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視作品,使得影視藝術向著賞心悅目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當地影視藝術脫離了對真正審美意境的追求。但是,當代影視藝術的唯美化發展傾向并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品位及對藝術多元化、審美多樣化的需求。當代影視藝術制作者應致力于創造出豐富而復雜的多重審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葛玉清.中國電影意境營造與觀眾審美意向融合[J].文藝評論,2006(04).
關鍵詞:審美 價值 特征 《海韻》 教學
一、歌唱作品中的美學特征
音樂的美從表象到內在,都需要被人們所審視和理解。人們在欣賞音樂歌曲的時候不能只欣賞到音符、節奏、配器等作曲技術上的客觀的美,在理解了樂曲的內涵以后,要審視樂曲或者歌曲內部的深層含義,也就是樂曲內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響樂等純音樂更為具體,因為歌詞的解讀,使歌曲更容易被廣大聽眾所了解和理解,進而產生共鳴。因為交響樂是抽象的,只有樂音,人們需要豐富的音樂知識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樂,審視到交響音樂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卻不同于交響曲,因為歌詞的存在,它比交響曲更為生動、形象和具體。聆聽歌曲的人們可以通過音樂元素和歌詞的文學元素雙重方面來理解和審美歌曲,也就是說歌曲中的音樂和歌詞都具有審美的功能。在歌曲當中,動聽的旋律能讓人產生回憶和想象,優美的歌詞更能直接讓人感知歌曲所想表達的內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讓人們對歌曲產生共鳴,這也是歌曲較交響樂等純音樂更容易讓聽眾審視到他們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方面。因此,一個不太懂音樂技術的人,也許理解不了純音樂的內涵,但卻能理解歌曲的內涵,對歌曲更容易產生審美的共鳴,也是歌曲雅俗共賞的特點的所在。音樂藝術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音樂藝術,反之音樂藝術也能影響經濟基礎,并與社會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間環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潛移默化。也就是說,音樂藝術等多種因數都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人們對音樂藝術,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審美感悟和審美理念都會發展變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時候這則故事給人帶來的審美觀念是英勇。而在當今社會的某些動物保護者的觀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實則傷害了動物,并不是一個得當的選擇。還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調感覺,給人一種回憶、懷念、思索的遐想,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人們隨著社會中政治、文化、經濟的變遷,風土人情的變化,思維也會隨著改變,對事物的審美態度和觀念也會跟著變化。
二、用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海韻》為例,證明唱歌中的審美特征
趙元任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大型的交響音樂,也有聲樂小品。而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首當推薦的則是他的聲樂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這些聲樂小品委婉動人,仿佛美麗的女子一般楚楚動人。歌曲的旋律婉轉、柔和,色彩感強,起伏有致,錯落有序。由趙元任創作的大部分歌曲節奏舒緩、悠揚,動力感十足,是音樂會等演出場合首選的演唱曲目。《海韻》最初是一首優美的多段聯綴的合唱曲目,聲部的合理安排,使得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樣注重高看和嘹亮,這首合唱歌曲溫婉、細膩,曲中歌頌和贊美了貌美年輕的少女希望擁有燦爛的、自由的生活而堅強的付出努力的堅定品格。后經鄧麗君演唱,改為了一首獨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細膩柔和,加之鄧麗君甜美委婉的歌聲,使得這首歌曲更加的新穎獨特,完美無瑕。歌曲的詞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美好的詩詞可以用婉約來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動聽的音樂,使得聆聽這首歌曲的人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海邊,被海風吹著美麗的頭發,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因此,這首歌曲是我認為最具審美意念、審美語境和審美功能的一首藝術歌曲。這首歌曲擁有美麗的詩句,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經具有了最好的審美特征,而后又經作曲家黃自的作曲配上了優美無比的音樂曲調,使這首優美的藝術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審美語境,以及強大的審美功能。人們無論是在讀歌詞,還是在聽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風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純潔美好的內心。這首歌雅俗共賞,無論是精通音樂的音樂者們,還是對音樂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從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樂美、文學美、自然美等多種美的元素。這也是這首歌最大的特點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審美特點的強有力證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創作時所顯現出的審美特征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①,在表現方式上與非表演藝術很不相同。音樂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真實地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這就是我們這一段將要討論的――歌曲的第二度創造的審美特征。第二度創造毫無疑問是音樂(包括歌唱)表演藝術的本質和重點。第二度創造必須尊重第一度創造的作曲內容意圖,認真研究樂曲的內涵,在原曲內涵的基礎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豐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韻》,我們要尊重原詞曲作者的創作意圖,充分理解歌曲詩詞和旋律的含義,用歌聲首先將詞曲作家想要表達的歌曲內涵表達出來。然后,再根據自己對歌曲歌詞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處理作品的經驗,對歌曲作品進行第二度的創造,是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聽價值。再譬如:鄧麗君在演唱時,不僅僅尊重了原作的內容含義,將少女的內心、美麗的大海的景色表現了出來,還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當處理,配上優美動聽的歌聲,更加增強了歌曲中本來將弱的感慨、憧憬和堅定品質的部分,使歌曲在聽眾聆聽的時候更具有了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鄧麗君在演唱時,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的豐富,也同時更加深入地表現了歌曲的內涵,增加了歌曲的審美語境。綜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審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當中的第二度創造是將這種原有的審美特性更加完善和進化了,使歌曲擁有了更強勁的審美環境和審美價值,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創造的審美特征,或者說是特性。表演藝術需要理性藝術和感性藝術相結合,光有理性的藝術,藝術便會成為負擔;光有感性的藝術,藝術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藝術和感性的藝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審美價值、聆聽價值、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學中具有怎樣的審美特性
我國的音樂藝術始終在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當代中國的藝術從1978年的“去中國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國性”,三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西方音樂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樂和先鋒藝術,再到重視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國的音樂藝術審美價值也隨著審美的事物在發生著變化,導致了審美心態也在發展著變化。音樂藝術中必然要有音樂教育,音樂藝術在發生著變化,音樂藝術的教學也跟隨發生著諸多的變化。從人們積極踴躍的學習流行歌曲和搖滾音樂,再到學習民族聲樂,再到后來學習民通、美民等各種演唱方式,隨著我國音樂藝術的流行趨向和審美價值的改變,音樂教育的方向和內容,乃至審美價值也在發生著變化。歌唱教學中既有審美價值的體現。學習民族聲樂,老師和學生都能從教學的過程中感悟到我國傳統音樂委婉、豪爽、細膩的特點。學習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樂婉轉、柔潤、溫柔的音樂風格特點,間接地讀懂了南方細膩的風土人情。學習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樂當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樂特點,也間接地體會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遼闊、大氣、磅礴的音樂特征。學習外國的歌曲,能感受到異域風情的審美體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老師的授課廣泛度。乃至于在音樂課堂中學習一些優秀的流行作品音樂,接觸當今社會文化中最貼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會真正的審美趨向和審美意念。總之,個人的觀點認為,無論在普通音樂學校的音樂課中,還是在專業的音樂教學中,都要擴寬學習的范圍和內容,學習不同地區、不同內容、不同含義和不同音樂風格的歌唱作品。因為歌唱作品在教學的時候也能豐富學生和教師的審美感覺和審美價值觀,寬泛學生和教師的審美意念,多欣賞各種音樂作品,對達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錯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學中的審美特性和審美價值不可忽略。
五、結語
歌唱是一門深奧的音樂藝術,無論是歌曲《海韻》,還是其他聲樂作品,這些歌曲音樂作品其中暗藏的音樂知識和審美特征永遠也討論不完。我們無論在學習歌唱的時侯,還是歌唱表演的時候,都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將需要做的事情做的盡量完美。學習歌唱的時候要注意感悟和學習歌曲的內涵和音樂價值,在演唱歌曲的時候要注重第二度創造中的恰當、貼切和提高,升華我們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們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審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審美的價值和欣賞的價值。
注釋:
①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頁。
②劉悅笛:《當代中國藝術:從“去中國性”到“再中國性”》,《藝術與社會變遷:國際美學年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8頁。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地方戲、藝術特征
一、地方性
地方性,顧名思義,系指全國各地方的戲曲劇種,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它的主要本體審美特征。
地方戲是一個綜合體,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學原則、地域審美習慣、地域風情、地域習俗、地域人物、地域語言等等。
如越劇,現在是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地方戲曲劇種。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縣一帶發展形成的,后逐漸流入桐廬、富陽、海寧、杭州等地,所以帶有明顯的浙江地域特色。1916年才進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風味,同時吸收浙江紹劇的唱腔和京劇的舞蹈,時稱“紹興文戲”,浙江昧兒的鮮明強烈一直延續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一帶的紹劇,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的姚劇,流行于杭州一帶的杭劇,流行于金華、麗水一帶的婺劇等等,也都不僅帶有總體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帶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謂“大地域”中還有“小地域”,是藝術世界里的“國中之國”。
再如黑龍江的龍江劇、吉林省的吉劇,廣東的粵劇,四川的川劇,安徽的黃梅戲,湖南的湘劇,廣西的桂劇,云南的滇劇,海南的瓊劇,貴州的黔劇等等,也分別帶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戲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個中國戲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戲曲劇種,無一不帶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國流行的大劇種京劇,最早也是在徽調(安徽地方戲曲劇種)、漢調(湖北地方戲曲劇種)的基礎上,吸收北京的語言特點以及秦腔(陜西地方戲曲劇種)的精華而逐漸形成發展的。
二、民間性
中國所有的戲曲,均“興于民間,毀于廟堂”。地方戲更是如此,每一種地方戲劇種,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本體審美特征。
例如越劇,是在民謠、山歌與民間秧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姚劇,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睦劇,是江西、安徽傳入浙江的民間小戲--采茶戲與浙江的民問歌舞“竹馬班”結合而成的;吉劇和龍江劇,也是在東北民間藝術——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地方戲的民間性審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戲的其他許多審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戲素有“地方小戲”之稱,與京、昆、評大戲相對應。“地方小戲”最突出的標志是它有“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或“兩小戲(小生、小旦)”之稱,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宮廷戲,也平民化、民間化,演繹成尋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兒女情長。盡管各劇種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個共同性特點:把帝王將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間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與平民百姓毫無二致。這種“大戲化小,小戲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戲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潑的總體藝術風格。地方戲曲不像京、昆、評大戲那樣嚴整規范,而強化藝術創作的自由灑脫,強化創新意識與觀眾意識,故總體藝術風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潑的,充分顯示出它們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地方戲的藝術生命永遠都在民間,永遠都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藝術沃土。
具體而言,美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分為以下三大層面行解讀。“美術”一詞,又稱為“造型藝術”,可見造型性是美術的最基本的審美特征。所謂“造型性”,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出欣賞者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例如繪畫,就用線條、色彩等藝術語言,在二維空間(平面)里塑造形象:書法也是在二維空間(平面)運用筆墨、布白、結構、章法等藝術語言,塑造文字形象,表現神采、氣韻;攝影也用影調、色調、構圖等藝術語言,同樣在二維(平面)空間塑造藝術形象;雕塑則用泥、石、木、金屬等材料,在三維(立體)空間塑造形象。所有的造型藝術,無不通過具體形象的造型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審美特征。
美術的造型審美特征,要求美術家要注意觀察生活,善于捕捉生動感人的人物或事物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礎上,以表現人物或事物的外形為自己的特長,并做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成功的典范: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又如我國清末畫家任頤,就有驚人的形象觀察力、記憶力、表現力,在他年僅10歲時,一次他單獨在家,適逢父親的一個朋友來訪,因見不到任頤父親,便很快告辭,任頤就用紙筆把來客的模樣畫下來,他父親歸家看到畫后,立刻認出了來訪者是誰。造型性作為美術的審美特征,至關重要。
美術的另一大審美特征,是它的永固性。
美術必須采用物質材料與藝術語言,將事物發展變化的瞬間固定下來,可以供人們多次、永久性欣賞,甚至流傳百年千年。這些美術品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例如西班牙、法國等西方國家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史前時代的雕塑品《奧林多夫的裸女》、《持獸角杯的婦女》等,距今有上萬年的歷史。我國內蒙陰山地區發現的巖畫,距今也有上萬年的歷史。
當然,世間的萬物都是一分為二、辯證統一的整體。美術的永固性審美特征,是與它的瞬間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是選取人物或事物的瞬間形態而被固定下來的,這就要求美術家以靜顯動、以不變顯萬變,善于尋找恰當的表現方式,在動靜的交叉點上,抓住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某種瞬間形象,然后再將其固定下來。例如古希臘阿格桑德羅斯、波利多羅斯、阿塔諾多羅斯聯合創作的雕塑作品《拉奧孔》,取材于古希臘詩歌《荷馬史詩》中的故事。雕塑《拉奧孔》選擇的恰恰是拉奧孔父子三人瀕臨死亡痛苦掙扎的最后一瞬的形象,表現出入物激情的頂點,達到了“寓動于靜”、“寓瞬間于永固”的至高境地。又如我國畫家羅中立創作的《父親》,也選取了勤奮、慈祥的父親的瞬間形象,創造出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藝術形象。可見,永固性作為美術的審美特征,既是重要的,又是辯證的。
美術的基本特征是再現空間(平面或立體)形象,因此再現性自然也是美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美術家都十分注重再現生活中的形象,并以寫生、速寫作為素材的積累,這無疑都是正確的。
許多成功的美術作品,也的確以再現性為基本審美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就再現了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神圣的歷史瞬間,成為史詩性作品。又如攝影作品中《二次大戰時的邱吉爾》、《》等,更凸顯出美術作品再現性的審美特征。
當然,這種再現性也是與表現性辯證統一的,即通過再現性體現表現性內涵一表現美術家主觀的思想、情感、意愿。正如德國美學家黑格爾所說:“藝術作品比起任何未經心靈滲透的自然產品要高一層。例如一幅風景畫是根據藝術家的情感和識見描繪出來的,因此,這樣出自心靈的作品就是要高于本來的自然風景。”例如我國國畫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就分別寄托了畫家的情感、情操、志向、志趣,達到了客觀與主觀,再現與表現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藝術;審美實踐;感性實踐;以形寫神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3-0050-01
中國古典美學,它始終堅持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一體圓融關系。我們知道,凡是藝術都具有審美性,而具有審美性的東西不一定是藝術,例如自然中的山,河之美不是藝術。藝術形式需要人們的創作,在尊重客觀前提下,盡顯個體的審美體驗與創生。而審美體驗與審美創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感性實踐的特征。審美實踐中人的感性特征在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中更生動、更集中地表現出來。魏晉時期顧愷之曾從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總結了一條感性實踐的基本原則:“以形寫神”。在這里,我把藝術創作實踐的基本特征,即把審美創生性的感性實踐特征概括為:藝術家通過可操作的經驗要素,顯現不可操作的經驗意義及其生命意蘊。其中,如果我們把“可操作的經驗要素”理解為“以形寫神”中的“形”,把不可操作的經驗意義及其生命意蘊理解為“以形寫神”中的“神”,那么,在當代美學意義上,我們就可以把藝術創作基本的感性實踐特征及其美學原則用 “以形寫神” 四個字來表述。明代畫家徐渭在哲學上深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在文藝觀上主張以本色為宗,在繪畫上以表現心靈為重,強調“萬物貴取影”,“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撥皆吾五指栽”。他使文人畫的理論和實踐,從重“形神皆備”的主客觀兼顧而轉向了“意在象外”的重主觀、次客觀的大寫意畫發展階段。
藝術是具有審美性的,而在藝術創作中怎樣才能更好的表現畫家內心的情感,怎樣把“神”更好地表現出來。在創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與技巧,而這些技藝是對歷史的繼承,是對以往審美創生性的理性復制。在徐渭的畫中,明顯感覺到中國畫的筆墨,構圖等等。筆墨在國畫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個畫家必須對此有充足的認識與熟練的操作,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表達內心的情感。用水墨來畫花卉,在徐渭以前不算罕見,至于山水、人物、竹石,更是不足為奇。如果我們把時間推得更遠一點,蘇軾即曾提到汴人尹白能以墨畫花;宋代畫家梁楷亦早就用減筆水墨來畫人物樹石了。運用潑墨、破墨、積墨等多種技法,揮灑淋漓,氣勢奔放,一氣呵成,這是徐渭自己在累積以往技法的基礎上,獨創性的盡顯個性,張揚的獨到之處。徐渭的書法特點是寓姿媚于樸拙,寓霸悍于沉雄,筆畫圓潤遒勁,結體跌宕善變,章法縱橫瀟灑。讀徐渭的畫,其用筆,點畫似草書飛動,布局瀟灑縱恣,亦如其書之章法,其《墨葡萄圖》,此圖自右上寫葡萄一支,藤條分批錯落,向下低垂,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清風襲來,以墨點成的葡萄珠隨蔓而舞,顯得淋漓酣暢,狀物不求形似而求神韻,左邊的題字和垂落的藤蔓,表現出險種求勝的構圖,形成了動人的氣勢,故其畫意遠遠超出了葡萄本身,從擬人化的角度表現了葡萄的性質,成為物我的自我寫照。畫上有一首題詩:“半生落魂已成甕,獨立書齋嗉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讀,閑拋閑擲野藤中。”其字體也有獨特的風格,行次倚斜,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畫家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詩的前兩句說明作詩的時間已是晚年,后兩句把自己不得志的心情流露無疑。狀物擬人,表現手法獨出心裁。畫面的墨法不落陳套,濃墨落紙再點上清水,將濃墨沖散開,任其滲擴,借變化的墨的層次引出墨韻以抒胸意,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技法,畫面上葡萄欲滴的感覺,得到充分體現。
明朝時期,論畫言必談韻致,情感,意趣,神韻與神似等相關的審美范疇。繪畫創作越發深遠離視覺感覺層面上的“似”,而走向精神層面上的“似”,呈現不似而似的審美效果。在作品中,通過可操作的筆墨,用色,布局等要素充分表達畫家的內心情感,表達畫家再創作過程中的人生體驗。徐渭提倡“不求形似”,來表達畫面之外之神似,但是這不等于要把現實的事物敷衍過去;恰恰相反,在與對象的價值實踐聯系中,他對寫生的對象曾有過認真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會,并親自種竹,修整葡萄,因此,又與那些脫離現實生活的一味狂涂亂抹者不同,他是用簡單明快的筆墨,把形象概括簡約地表現出來。
徐渭特長在水墨大寫意花鳥,繼承陳淳而別有天地。他的作品不拘于物象,正是他自己所說的“不求形似求生韻”。他作畫筆簡有力,勢如急風驟雨,以逛草入畫,有時還一潑墨為之,追求水墨淋漓的效果。他將中國寫意花鳥推向了能強烈抒發個人內心感受的高境界。他的大寫意花鳥對后來的山人,石濤,吳昌碩以及現代的齊白石,潘天壽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是以線條組合變化來表現文字之美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用筆用墨、結構章法、線條組合等方式進行造型和表現主體的審美情操。
中國書法主要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
書法藝術昀基本特征
(1)線條與組合。(2)具象與抽象。(3)情感與象征。
實用藝術
實用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它是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工藝與設計藝術等表現性空間藝術的總稱。實用藝術是所有藝術種類中最普及、最常見的一大類別,它與人們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
建筑藝術
建筑藝術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以形體、線條、色彩、質感、裝飾、空間組合等為藝術語言,建構成實體形象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建筑可分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園林建筑、宗教建筑、紀念性建筑等。
建筑藝術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環境的人格化體現。(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園林藝術
園林藝術是指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將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組合成為統一的景觀。園林藝術體現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機融合。園林藝術在廣義上是建筑藝術的一種類型。
園林藝術的類型,從世界范圍看主要有三種,即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和東方園林。東方園林以中國園林為代表。
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
(1)濃縮的自然。(2)綜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藝與設計藝術
工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樣式,它既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又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與制作或生產密切相關。
設計藝術是工業革命后在國際上興起韻一門交叉性應用學科,是圍繞著某種制作或生產目的進行的富有審美情趣的創作,,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設計等。
工藝與設計藝術的基本特征
(1)實用與審美的結合。(2)物質與精神的結合。(3)技能與創造。
表情藝術
表情藝術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音響、人體)來直接表現人的情感,間接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類藝術的總稱。表情藝術主要是指音樂、舞蹈這兩門表現性和表演性藝術。表情藝術是人類歷最古老的藝術門類。
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是以人聲或樂器聲音為材料,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一定時間長度內營造審美情境的表現性藝術。音樂藝術以旋律、節奏、和聲、配器、復調等為基本手段,以抒發人的審美情感為目標,具有較強盼情感表現力和情緒感染力。
音樂藝術的分類
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聲樂按演唱者可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按音域可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還可根據演唱的方式分為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對唱、伴唱等多種形式。
根據器樂的不同種類和演奏方法,可以分為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四大類。
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倒新
(1)繼承和創新是促進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藝術的發展是有其內在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于后一時代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后一時代的藝術必然要在前一時代藝術的基礎上得以發展。(2)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傳統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尤其表現在對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的繼承上。
(3)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時代人們對于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藝術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審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1)藝術與哲學。哲學主要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哲學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哲學。
(2)藝術與宗教。藝術與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藝術在思維方式和終極目的上的根本差異,決定了二者的本質區別。(3)藝術與道德。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系相當緊密。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另一方面,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對道德觀念進行思考并加以表現,從而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
(4)藝術與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廣泛的。藝術活動會受到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二者是相互聯系和統一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環境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對人們的政治思想產生一定的作用,從而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5)藝術與科學。科學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本質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等方面,藝術也一直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滿足人類審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動。
(1)任何藝術活動都必須借助一定的藝術語言體系進行。
(2)創造藝術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藝術活動的出發點,也是一切藝術活動的宗旨、目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與歸宿。
(3)藝術活動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的根本
藝術括動的基本特征
(1)藝術活動韻形象性。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個藝術形象都必須以個別具體的感性形式出現,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征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人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感覺。
(2)藝術活動的情感性。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穿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中。
(3)藝術活動的審美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藝術的意識形態特性是隱含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功能
(1)審美認知功能。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是指人通過藝術活動能夠獲得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和信息。藝術對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功能。對于大至天體,小至原子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2)審美教育功能。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藝術具有強大的情緒感染力和影響力,欣賞者往往會沉浸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觀念。藝術審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三個特點。(3)審美娛樂功能。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是指人
在藝術活動中能夠使身心得到調節,精神獲得愉悅。這是藝術最基本的功能。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