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疾病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腦卒中;神經內科;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5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402-02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其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在臨床中腦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障礙,致死率和致殘率相對較高[1]。雖然新的治療技術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療效果,但是致殘率還是處在較高的水平上。加強神經內科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康復有很大的幫助。本文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腦卒中患者58例進行研究,對神經內科護理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效果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腦卒中患者58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均經過CT掃描診斷符合心腦血管疾病腦卒中診斷標準,58例患者均為初次發作,患者主要表現為肢體功能障礙和語言障礙。年齡為49-73歲,平均年齡為62.7歲,男性31例,女性27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經過對兩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的對比研究,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治療,同時進行基礎性護理。研究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護理后的肢體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SPS13.0軟件處理,兩組之間都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 果
2.1 肢體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評分 見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見表2。
3 討 論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中的常見疾病,其致殘率和致死率都非常的高,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有效改善患者病后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病后生活質量就需要重視康復護理。①要加強對并發癥的護理,腦卒中患者往往意識混亂,出現昏迷,護理人員要給予適當的護理,保證正確的,對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避免痰阻塞呼吸道。對患者引流管進行護理,對尿液顏色、尿量重點觀察[2-3]。②康復護理。康復護理包括患者肢體功能訓練、按摩等,在住院期間待患者病情穩定之后需要進行床上訓練、患肢的主動和被動運動,按照患者關節活動方向進行肢體被動運動,運動量要從小到大[4]。要對患者患肢進行按摩,使患者肢體血液循環暢通,每日對患肢的按摩要不少于3次,每次30min。另外,要鍛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要鍛煉行走能力、上肢活動能力,可以讓患者進行簡單的刷牙、擰毛巾等活動,逐漸恢復肢體功能,從而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質量。③心理康復訓練。腦卒中疾病對患者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患者情緒低落,對治療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該重視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病情,增加患者的信心,聆聽患者的心聲,及時解決患者不良心理問題[5]。④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和技術介紹一些康復知識,讓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方法,讓患者隨時隨地進行康復訓練,從而提高康復幾率。
參考文獻
[1] 祝學瑩.神經內科護理中關于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2):340-341.
[2] 徐有俊,秦子,趙悅.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2,7(20):84-85.
[3] 阮愛梅.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3):274-275.
通訊作者:姚仙桃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篩選2008~2010年住院治療的急性腦血栓患者100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n=50)和對照組(n=50)。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周期為3個月,并在入院時、出院后3個月對兩組分別行進行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結果 經綜合治療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早期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急性腦血栓患者的康復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應提倡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關鍵詞】 腦血栓; 康復護理干預; 預期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5
腦血栓也稱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腦血管意外。腦血栓是指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了病理性改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黏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1]。腦梗死比腦出血的病死率低,但致殘率相對較高。早期的康復護理可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筆者所在醫院對2008~2010年住院治療的急性腦血栓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療的急性腦血栓患者中篩選出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43~78歲,平均61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包括脫水、降壓、抗凝、溶栓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護理常規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等。而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早期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48 h后進行[2]。干預周期為3個月,并在入院時、出院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1.3 護理干預
1.3.1 心理康復。主動和患者進行交流,耐心傾聽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消除其孤獨感、焦慮及自卑。向患者介紹成功康復的例子,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從精神、生活上安慰、鼓勵和幫助患者,消除患者的自卑和孤獨[4]。
1.3.2 的擺放。應頻繁更換患者的,左右側臥和平臥相結合,以避免一側長期受壓形成褥瘡。
1.3.3 對于有言語障礙的患者,指導患者進行語言訓練,首先讓患者練習基本的張口、伸縮舌等,以鍛煉患者的面部及口腔的肌肉,其次指導患者進行發音練習,可先從簡單的單音節開始,如“啊”、“啦”、“咦”等,進而進行簡單的交流,再進行較長復雜的問答,循序漸進,反復訓練堅持不懈。
1.3.4 對于有吞咽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自己動手進食,小口慢食,可為患者準備稠糊狀流質食物,以減少嗆咳的發生,避免嗆咳引起的肺部感染。
1.3.5 康復鍛煉與肌力恢復。早期康復和肢體功能鍛煉對提高療效、降低病殘程度和改善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待病情基本穩定后應鼓勵患者盡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每個患者癥狀的輕重,采取相應的鍛煉方式,早期可協助患者練習坐起、抬頭、抬臂等簡單動作,條件允許可協助患者扶物站立,鍛煉患者的平衡能力,為站立行走創造條件。康復訓練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合理安排鍛煉時間和強度。
1.3.6 針刺療法。針刺是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國內外對于針灸治療腦卒中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取得較滿意的成效。針刺能加速自由基清除,并修復腦細胞功能,明顯縮小腦梗死的面積,改善肌電信號,降低運動功能障礙。
1.4 療效判斷標準 評分標準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根據評分標準將患者劃分為基本治愈、顯著好轉、好轉、無效四個等級。采用Baahel指數評定其日常生活能力。Baahel指數標準:60分以上為基本自理;40~60分為生活需要幫助;40分以下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幫助,用簡易Fegl-Mevyer積分評定其運動功能情況各1次。Fegl-Mevyer積分:Ⅰ級為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分析軟件對各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試驗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一般起病較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數十小時至數天。腦梗死比腦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殘率高,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促進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幫助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重組[4,5],經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護理干預3個月后,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0%,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高鳳榮,趙彤.健康宣教對腦血栓形成溶栓治療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旬版),2006,22(9):55-56.
[2] 張茍芳,鄭彩娥,余麗珍.腦卒中患者ADL評定及康復護理干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12):1132-1133.
[3] 王萬利.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1):14-15.
[4] 吳風銀,李利平.激勵式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偏癱病人康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9):855.
方法:我院治療的急性腦梗塞患者106例,平均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各53例。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神經內科護理,護理組患者盡早給予康復護理訓練,包括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并發癥護理、肢體及語言功能鍛煉和出院指導。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比,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但兩組患者間相比,護理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結論:對急性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肢體及語言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腦梗塞 急性期 臨床護理
Clin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Duan Jie
Abstract:Objective: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Methods: Hospit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106 cases,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neurology routine drug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groups of patients as early as possible giv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raining,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dicine, nursing, complication nursing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of limbs language and the hospital discharge guide.
Result: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neurological deficits, motor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quality than before treatment improved. Bu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ursing group therapeutic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P
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limbs and language function recover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Acute phase Clinical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31-02
急性腦梗塞是中老年人神經系統的常見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危脅中老年人的生命與健康。筆者對我院治療的急性腦梗塞患者53例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治療的急性腦梗塞患者10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年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64例,女性42例;年齡45~78歲,平均61.4±12.6歲。將患者平均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各53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梗死部位、伴發疾病、病情程度及既往史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經過腦CT或MRI確診為急性腦梗塞;②患者為首次發病;③起病急驟,24h內入院。并排除處有以下情況的患者:①既往有急性腦梗塞病史的患者;②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③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其中偏癱患者61例,偏癱合并有失語患者30例,意識障礙患者15例。
1.3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護理,用藥過程中由家屬幫助患者自行訓練;護理組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盡早給予患者康復護理治療??祻妥o理治療主要包括: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并發癥護理、早期肢體功能鍛煉、語言功能鍛煉等。
【關鍵詞】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講義編寫 社區臨床護理
我校是一所高職院校,其中的社區康復專業在2002年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重慶市教改試點專業,它培養的是具備較完備的醫學康復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以老人、病人、殘疾人、孤殘兒童和健康人為服務對象,從事生理和心理康復護理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社區臨床護理學是該專業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主要是學習社區中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和護理措施,學習社區中的各種急癥的初步處理措施,學習殘疾人的相關知識。該課程從我校開始創建社區康復專業開始即1996級首屆五年高職班的《內科、外科、五官科學》到2001級的《臨床醫學》再到2006級的《社區臨床護理學》共經過了三次大的變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與學、學與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所學與市場需要相沖突。二是理論性過強,學生學習難度大、興趣不高。結合市場需求及高職教育的特點,下面就談談該課程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思路和心得體會。
一、該課程的目標定位與講義的內容框架
通過學習該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社區中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臨床表現、基本治療和護理措施,掌握社區常見急癥的基本急救知識,培養臨床思維方式及指導社區臨床工作,服務人民的能力。結合學生今后就業的崗位主要是各級各類老人福利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殘聯等社會團體及各類傷殘軍人療養機構、精神病康復機構等,所以在教材中適當增加了殘疾人的知識,精神病的相關知識,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社區臨床護理學,其內容框架為:集合診斷學及內、外、婦、兒、皮膚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和護理,增加了各種急癥的現場急救、殘疾人、精神病人和傳染病的相關知識。
二、結合實際,調整教材
我院在1996年開設了社區康復專業,當時想培養的是能初步掌握一定醫學及康復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福利院、養老院中勝任工作并具有一定健康管理價值觀、方法論的專業型人才。當時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沒有適合我院的現成的社區臨床護理學,當時的重點是學習臨床理論知識即:《內科、外科、五官科學》,而對于社區中的常見疾病及其診斷沒有多少認識,故而在畢業生產實習時一些問題就被暴露出來,如:學生看見醫院或是福利院中有糖尿病病人,但是在老師給患者進行治療時,搞不懂該患者患了什么病,不知道該病的來歷,對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及結合臨床表現來初步判斷疾病這一技巧沒有認識。學生實習回校反映所學知識用不上,很多常見疾病都不知道怎樣診斷。老師給他們講解怎樣采集病史以獲得診斷疾病信息時,他們聽不懂。還反映老師不喜歡帶他們學習。此外在遇到各種急癥時,學生們表現得手足無措,幫不上忙,有的老師還認為他們在醫院實習妨礙工作等。于是有的學生就出現了學習興趣低,不想學書本的也不想到外面實習的情緒。對于教學主體之一的我們這時意識到了教材結構應該改變,學習的知識面應該得到擴展,從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能勝任所從事的工作,適應市場,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對于學生或是學校的發展均有幫助。所以決定做好教材改編的工作,于是2001級學生用上了包涵診斷學及急癥急救知識的《臨床醫學》這樣一本講義。新增的急癥急救知識點有心肺復蘇術、五官科急癥、電擊、溺水、煤氣中毒等,特別是心肺復蘇術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適合于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停止的復蘇。目前人才需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職業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著眼于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突出理論知識的應用范圍。基于這一觀點,結合各福利院、養老院病種的特點,我們2006級學生正式用上了這一《社區臨床護理學》講義,它是結合了護理學知識綜合而成的一門學科。強調了具體疾病的相應護理知識,對他們今后工作更具指導作用和實用性。它新增了殘疾人、精神病人的相關知識。
三、與之適應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腦梗塞 后遺癥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a)-0237-02
腦梗塞是因腦部血管組織出現循環障礙而引發的一種疾病,腦梗塞發病急,病情相對較重,常表現為神經系統癥狀,如失語、偏癱等。臨床表現癥狀為單側上、下肢體;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無力、麻痹現象,多發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殘率極高,臨床醫療表明,腦梗塞患者治療和恢復時間較長。在我國,腦梗塞病人發病率較高,而且經常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遺癥,如偏癱、失語、誤咽,近年來康復醫療對偏癱患者的功能治療愈來愈明確,其功能障礙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亦與康復護理極為密切,住院期間由醫護人員指導進行護理和功能鍛煉,出院后康復工作多由家人擔任,如何能很好的進行康復鍛煉,對患者的康復的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1 資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腦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齡54~82歲;男26例,年齡56~84歲。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人院時有意識障礙者20例,肢體癱瘓者27例,失語或言語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轉出院。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梗塞患者多有肢體功能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等幾種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有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康復護理計劃的順利實施取決于患者對訓練的合作態度。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很有必要,應當讓患者知道經過治療和康復訓練后,各種功能障礙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顧、體貼患者,給予溫暖和關心,做患者堅強的心理后盾。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每個康復階段善于做自我總結,并制訂新的康復計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爭取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家人應比平時更多的關心愛護患者,不要讓患者產生一種被嫌棄的感覺。
2.2 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
腦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的患者,易造成營養不良和誤咽、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影響患者的康復[1]。
(1)選擇合適的進食。可取半臥位,即讓患者軀干上抬30。仰臥位,頭部前屈,亦可取坐位進食,這樣易引起吞咽反射,減少嗆咳誤咽的發生。進食時環境安靜,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擾因素。
(2)選擇合適的飲食種類。輕中度吞咽障礙的,指導患者及家屬選擇密度均勻,有適當粘性而不易松散、易變形、不易在黏膜上殘留的半流質食物。應注意每口進食量不宜過多,以1/2或1湯匙為宜,速度不宜過快,要給患者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咀嚼和吞咽,每次進食后囑患者反復吞咽數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遲緩,進食流質易引起嗆咳,普食類難以咀嚼吞咽。對每次的進食給予表揚和鼓勵。
(3)鼻飼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難患者的進食方式,此種方式由于進食模式和舒適度的改變,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覺,進食的積極性容易受影響。由于對食道刺激明顯,易出現胃反流現象,且容易發生誤吸,長期應用的話則會導致吞咽肌群萎縮[2]。所以,應該鼓勵患者自行進食,或者兩者相結合,以防止廢用減退。帶管出院的患者,教會家屬做好導管的護理,定期到醫院復診隨訪,接受指導。
(4)吞咽功能的鍛煉。指導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縮訓練,從發音和語言器官考慮皆和咽下有關,可用言語進行康復訓練。如屬患者發音,吹蠟燭、吹哨等動作。訓練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進行,以不感到勞累為宜,鍛煉活動每天堅持,不要間斷。也可通過被動鍛煉的方式對咽部進行冷刺激,使用冰凍棉簽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3]。
2.3 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
腦梗塞是常見疾病,致殘率高。隨著急救醫學和重癥監護技術的發展,許多原來無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病后3~6個月是康復的最佳時期,半年后由于已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很大[4]。所以肢體的康復鍛煉需早期進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輕后重、由近及遠、先下后上、循序漸進”的原則,并配合藥物和物理療法輔助治療[5]。
(1)腦梗塞初期,應盡早進行肢體按摩活動,包括屈曲、伸展及抬舉等活動。活動幅度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訓練時間和次數要視病人具體狀況而定。如果患者身體不適或精神不好時應暫緩。
(2)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嘗試做抓握抬等動作,鼓勵患者進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飯、洗臉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選用調羹進食。從患者的需要出發,以個性為主,為患者安排適合的環境和活動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屬照顧提供補償性護理。
(3)做好安全護理。在家庭護理的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動不便跌倒、摔傷等意外發生。對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準備輪椅、拐杖等以輔助活動,患者日常情況應在家人的視力范圍之內,防止意外情況出現。
(4)在康復過程中,應遵醫囑堅持藥物后續治療,改善神經功能。配合物理療法,如針灸、按摩將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語言溝通障礙的康復護理
輕病患者病后2周是語言恢復的最佳時期,1年后語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6]。所以2周后應對患者進行康復方面的訓練。鼓勵患者做伸舌、鼓腮動作,并發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動作以鍛煉唇肌。在和患者的溝通過程中,照顧對象相對固定,相互之間了解后相處比較默契,容易明白雙方表達的意愿。對于言語模糊的患者,應鼓勵患者語言交流,并配合手勢、紙筆,有書寫能力的患者可準備寫字板,必要時文字交流。完全失去語言能力的患者,將常用的事項寫于卡片上,有需求時,拿出不同的卡片讓患者看,并通過表情來選擇和決定患者的需要,及時滿足其需求。
2.5 家屬的康復培訓和指導
出院后,患者的康復過程都要由家屬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時應給予家屬書面和口頭的知識指導,并制訂詳細的康復訓練計劃。在家庭康復過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應及時去醫院和醫生溝通解決,遵守醫囑定期復查。有基礎疾病的應堅持治療。
2.6 總結
腦梗塞是中老年高發疾病,尤其在城市邊緣地區,疾病的保健意識比較淡薄,發病后醫療條件不如城市優厚,恢復期多在家里或地區醫院進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復指導需等加強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還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隨著大眾的健康意識增強,和國家對社區醫院發展的重視和提高,將為類似慢性疾病的恢復帶來良好的前景。
文獻參考
[1] 于瑾.腦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及心理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9):727-728.
[2] 韓雪.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護理進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5):198-199.
[3] 張群,張蕊,李家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康復護理[J].臨床醫學,2001,30(29):71.
[4] 陳莎莎.淺談腦梗塞病人的護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2):20.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6-0065-02
腦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又被稱為“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于腦實質內出血引發顱內壓增高、腦水腫,進而導致神經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1-2]。臨床上治療腦出血多采取顱內血腫清除術,但在手術后患者往往會遺留有部分神經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故有必要對腦出血患者實施合理的康復護理干預,以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本次研究通過對2015年1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30例腦出血手術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并比較其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以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30例腦出血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證實為腦出血,具備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手術指征。此次研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采取單盲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15例,對照組中男9例,女6例;年齡42~83歲,平均(63.17±18.62)歲。觀察組中男8例,女7例;年齡41~85歲,平均(64.82±17.9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做好患者心理、飲食等方面的護理,并在患者術后病情穩定且進入恢復期后開始對患者實施康復指導。
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入院后第3天即開始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耐心、詳細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內容主要包括腦出血的疾病特點、病情進展、恢復期治療和護理方法、常見并發癥及處理措施,并囑咐患者如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2)功能鍛煉。先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肢體鍛煉,以關節被動活動為主,如關節屈伸、外展、內旋等,運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宜,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循序漸進;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如更衣、洗漱、如廁等,鼓勵患者多活動患肢;2周后,可指導患者進行行走練習,從下床直立、單腿扶拐行走到獨立行走,再進行上下樓練習,循序漸進;待患者可緩步行走后,患者家屬輔助患者進行穿衣、梳洗、如廁、個人衛生清潔、用餐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3)語言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嘴唇開合和伸縮、舌伸縮和上舉訓練,由語言康復治療師進行示范,并指導患者對鏡進行練習;引導患者進行發音練習,先引導患者發出元音,再發出輔音,最后將輔音與元音相結合,反復練習;指導患者進行吹紙、吹乒乓球、吹蠟燭練習,以提高患者對氣流的引導能力和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間內張貼語言訓練卡片,囑咐患者家屬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練習,并對患者出現偏差的發音進行矯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其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評估工具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總分為0~42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分別于患者干預前(入院第1天)、干?A后(出院前1天)進行評估[3];日常活動能力評估工具為Barthel指數,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日?;顒幽芰謴托Ч胶?,分別于患者干預前、干預后進行評估[4];生活質量評估工具為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量表),分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物質生活、社會功能等4個因子,各因子分值為0~100分,總分取各因子的平均值,即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于出院前1天評估[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降低,Barthel指數均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各項因子評分及總分方面均明顯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出血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主要是指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又被稱為“出血性腦卒中”,發生原因多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血管老化等[6]。腦出血在腦卒中發病人群中占比約為20%~30%,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風險,其急性期的致死率達到30%~40%,臨床上治療腦出血多采取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對患者顱內血腫予以清除,解除其顱內高壓狀態,但即使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患者在手術后也多遺留有神經功能障礙,如語言障礙、偏癱等,故如何改善腦出血患者的術后神經功能是當前腦出血康復護理方面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7-8]。
早期康復護理主要是指在腦出血患者入院后早期階段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其護理核心為“早期”,強調護理干預措施實施的超前性,相比于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的干預時間相對較早,可對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進行及早的干預,盡早規避影響康復治療效果的因素,從而提高患者的語言和肢體功能康復效果[9-10]。本次研究中,觀察組15例腦出血患者實施了早期康復護理,其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為健康教育、功能鍛煉、語言訓練,其中,早期健康教育實施后可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腦出血及其治療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早期功能鍛煉可使患者盡早開始對肢體功能進行訓練,以進一步促使其肢體功能得到恢復;早期語言訓練可使患者盡早開始對語言功能進行康復治療,使患者的語言功能得到改善,減輕其語言障礙。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3-0109-02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的常見疾病,多見于青壯年,病程常遷延難愈,治療較棘手,治療后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并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1,2]。因此,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但除藥物治療外,早期及時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減少病情的復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精神分裂癥的有關發病機制至今國內外尚不完全明確,無特效的治療藥物,臨床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雖取得了一定療效,但部分患者療效欠理想[4]。近年來精神分裂癥治療逐步由以往單純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向藥物與康復護理相結合的方向發展[5]。近年來我院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綜合性康復護理,發現其能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7例。納入標準:均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①嚴重軀體疾病、智能障礙和腦器質性疾??;②具有嚴重攻擊行為及自殺企圖的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21~58歲,平均(38.5±4.9)歲;病程8個月~16年,平均(7.1±1.8)年。對照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齡20~57歲,平均(38.1±4.6)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6.9±1.7)年。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予以常規藥物治療與護理。干預組加用綜合性康復護理,時間均為8周。具體內容包括:①心理護理:利用心理疏導、心理支持及心理護理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的調整和放松,減輕患者的焦慮、困惑與恐懼感,及時有效地化解患者的心理危機,改善患者的心理癥狀及心理狀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康復護理;②認知干預: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解釋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知識,使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識以提高其健康知識,改變患者以往不正確的認識,使其認識到長期堅持服藥的重要性;③康復訓練:逐步開展生活、職業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康復干預訓練,讓患者盡早接觸社會,為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做好準備;④家庭社會的支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家庭社會支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囑患者家屬及朋友多幫助、關心和體貼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系統。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進行比較。
1.3 觀察指標
1.3.1 康復效果的評定[7]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和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TE)評定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效果。
1.3.2 生活質量評定[8] 采用GQOLI-74問卷評定軀體、心理、社會和物質等四項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和NOSTE評分的比較
比較兩組治療前BPRS和NOSTE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8周后,兩組BPR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NOSTE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t=2.46、2.14、3.29、2.89,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的比較
比較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8周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上升(t=2.22、2.18、2.14、2.23、2.43、2.40、2.37、2.46,P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遺傳和神經發育缺陷基礎上產生常見的慢性、功能逐漸喪失精神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和高致殘率的臨床特點,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思維、情感、意識、社會和行為等方面功能障礙[9,10]。特別是長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患者的認知、工作、生活和社會功能帶來嚴重影響,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并可能引發許多社會問題[11,12]。目前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國內外尚無統一的結論,臨床上無統一的治療藥物及方法[13]。舒必利、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藥物在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陽性和陰性癥狀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其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防復發方面仍欠理想[14,15]。
近年來,旨在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綜合康復護理日益受到臨床重視,并已取得較好臨床效果[16,17]。劉振英[18]研究發現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及康復效果,提高生活質量有明顯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及社會、享受正常的生活。張莉[19]研究發現綜合護理干預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明顯緩解精神癥狀,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減少致殘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和預后。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8周后,干預組患者BPRS評分下降幅度和NOSTE評分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干預組生活質量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功能四個項目評分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綜合性康復護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綜合性康復護理主要內容是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加強患者對早期康復訓練及堅持服藥重要性的認識,改變患者以往的錯誤態度和行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后[20]。
總之,綜合性康復護理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后,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MCGorry PD, Edwards J,Harrison S,et al. Duration of untrented psychosis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interpreting its influence[J]. Schiz-pphr Res,2005,42(3):162-165.
[2] Shapiro DA,Renock S,Arrington E,et al. Aripiprazole,a novel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 with a unique and robust pharmacology[J]. Neuropsychophar macolog,2003,28(8):1400-1411.
[3] Saykin AJ,Shtasel DL,Gu rre,et al. Neurop 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neuroleotic nativ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Arch Gen psychiatry,2004,61(3):185-186.
[4] Vanden Broek WW,DeLely A,Mulder PG,et al. Effect of anti-depress antmedication resistance on short-term response to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 J Clin Psychopharmacol,2004,24(4):400-403.
[5] Mueser KT,Bond GR. Psychosocial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schizophrenia[J]. Current Opinionin Psychiatry,2000,13(1):27-35.
[6]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 第3版. 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75-78.
[7] Gerhard WE,Reinhard Vonthein,Ruediger Bode,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gnitive side effects of bifrontal versus righ tunilater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As hort-term randomised con trolled trial in pharmaco-resistant major depression[J]. Research report,2007,101(2):149-157.
[8] 江華,張素玉. 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全科護理,2011,9(5):1155-1156.
[9] Davis JM,Chen N,Glick ID. Ameta- analy is of the efficac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 psycho tics[J]. 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6):553-564.
[10] Lieberman JA,Stroup TS,McEvoy JP,et al. Effectiveness of anti psychot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J]. N Engl JMed,2005,353(12):1209-1223.
[11] 李光亞,孔慶任,孫福玲,等. 康復治療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6):360.
[12] 曹承虔. 精神病社區防治康復工作的實踐與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00,3(3):197- 198.
[13] Xiang YQ,Zhang ZJ,Weng YZ,et 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lozapine and norclozapine in the prediction of relaps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2006,31(5):201-210.
[14] Ventura J,Nuechterlein KH,Michael F,et al. The timing of negative symptom exzcerbations in relationship topositive symptom ex-acer batioins in the early course of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2004,12(3):333-342.
[15] MC Gorry PD,Edwards J,Harrison S,et al. Duration of untrented Psychosis in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Interpret ing its influence[J]. Schizpphr Res,2005,42(3):162-165.
[16] Peterson L,Jeppesen P,Thorup A,et al. A randomized multicen tretrial of integrated versus standar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tic illness[J]. BNJ,2002,331 (7517):602.
[17] 楊玲,李茹,郭平. 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90-91.
[18] 劉振英. 綜合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0-1431.
[19] 張莉. 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 (14):42-43.
關鍵詞:腦梗死;腦梗死康復期;護理指導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疾病之一,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大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盡管近年來診療技術的進步,病死率明顯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多數患者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言語、認知情感等功能障礙。由于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患者不可能在醫院或專業康復機構內接受康復訓練或被照料。因此,家庭護理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卒中后6個月是患者恢復的黃金時間,盡早介人康復護理,對患者功能恢復及心理恢復意義重大。然而,目前許多家庭照顧者缺乏對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對患者的照料常識,不能給腦梗死患者帶來很好的照顧。為此,對腦梗死患者提供家庭護理指導就顯得更加重要。
1 資料c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自2012年3月~6月治療好轉出院的初發腦梗死患者共132例,男70例,女62例。年齡45~73歲,平均62歲。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有關腦梗死診斷[1],并經頭顱MR證實。排除標準:①合并影響患者康復護理的嚴重其他系統疾病。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癡呆。③感覺性失語或完全性失語影響日常交流。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家庭護理指導組和普通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病史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家庭護理指導方法
1.2.1提供規范的治療護理方案 患者出院時建立患者護理指導檔案,包括患者目前病情,年齡、性別、體重、聯系方式、家庭成員、家居環境等。結合患者目前的生活自理情況和心理狀態及病情恢復程度,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患者護理方案。由一名康復醫師和1名??谱o士上門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在家進行正確有效地康復鍛煉及護理,遵循個體化原則,對他們在照顧患者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一給予解答。每個月把照顧者組織在一起,請專家講解腦梗死的最新知識、護理技巧。建立一個家庭照顧著相互交流的平臺,相互交流日常照顧過程中摸索出的好的方法技巧。
1.2.2康復訓練 腦梗死患者康復訓練多需在家屬幫助進行。因此,患者家屬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知識、方法對患者病情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①行走訓練步伐均勻適中,家屬在旁扶助,開始速度宜慢,防止摔傷,患者肌力3級一下時應以創上活動為主,不適宜下床活動,以防止摔傷。②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可教患者學習扣包扣、擊球等,或教患者拼積木,這些屬精細動作,有利于感覺感官等的培養,有助于大腦神經功能恢復。③語言訓練,訓練應循序漸進,由簡入難,先教患者發簡單單音,逐步由最常用的單詞。鼓勵患者多與人交流,必要時采用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還可用圖畫、字卡等強化患者識記,要求患者大聲朗讀,以刺激記憶。
1.2.3飲食指導 ①合理與良好的飲食和營養對于健康與疾病的治療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普通腦梗死患者應給予高熱量、易消化的普通食物,應多食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②腦梗死所致球麻痹、偏癱等不能自主進食的患者需要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吞咽功能訓練包括唇舌操訓練,吮吸訓練,咽部冷刺激,吞啁功能訓練。
1.2.4臥床患者生活護理指導 保持床單整潔干凈,定時翻身拍背,給予床上擦浴,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更換柔軟寬松衣物。肺部并發癥是主要由于長期偏癱臥床不起,痰液不易排出、進食嗆咳、抵抗力低下的原因所至。故要做好呼吸道護理,鼓勵患者深咳嗽,經常翻身叩背,促進痰液排出,進食水時宜慢防止嗆咳,必要時做排痰處理。協助臥床患者床上進行大小便,及時清理排泄物,進行會陰擦洗護理,保持會清潔干燥。
1.2.5心理指導 腦梗死患者常常會出現失語、偏癱以及反應遲鈍等后遺癥,使得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長時間依賴他人照料,導致患者出現悲觀、自卑以及焦慮易怒等心理特點。這些情緒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造成極大的阻礙,為此,需幫助家屬掌握與患者交流溝通的能力,給予細心的照料和物質上的支持。
1.3療效評定標準 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2]。②抑郁情緒:采用24項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定。兩組患者出2院時及出院6個月后各進行一次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各種數據資料采用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出院6個月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較出院時顯著提高(P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多數有不同程度后遺癥,目前治療上無特殊有效辦法,合理的家庭護理是促進患者恢復、減輕后遺癥、減少并發癥出現的有效辦法[3]。因此給予照顧者合理的護理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應針對不同的照顧者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指導,同時應該意識到與照顧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實施護理指導的基礎。家庭康復護理延續了醫院內的康復護理,卒中后6個月是患者恢復的最佳時機[4],對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科學的護理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既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專業機構的工作負荷,同時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減少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示:合理、有效的護理指導,能夠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少抑郁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現階段我國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缺乏專業的護理機構及護理人員,因此,對腦梗死患者家庭照顧著的護理指導可有效彌補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應盡快建立完善的家庭護理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廣家庭康復護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0):379-380.
[2]張雅靜.Barthel指數量表應用于急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測量的信度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7,05:30-32.
腦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見疾病。該病常導致患者嚴重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吞咽功能障礙是其常見后遺癥[1]。良好的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尋求更有效的護理方法一直是護理人員的目的?,F為研究探討中醫康復護理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作用,對來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符合條件的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研究結果具有顯著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整理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4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64歲-79歲,平均年齡(71.45±0.37)歲。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例患者,對照組20例患者。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病情、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排除標準
(1)患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2)年齡大于80歲者;(3)不同意、不配合實驗者。
1.3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臨床護理。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發生腦卒中并留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常存在消極、恐懼以及焦慮心理,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影響預后。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進行吞咽康復訓練,并教會患者以及家屬訓練方法,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良好的吞咽功能訓練。并對患者飲食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減少不利于患者吞咽食物的攝入。除此之外,還應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口腔護理與安全設置。防止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惡性結果的發生。
1.3.2觀察組護理方法:本組患者除接受上述常規臨床護理外,還接受中醫中藥的護理治療。每日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時。針灸部位為翳風穴、鳳池穴以及廉泉穴。除此之外,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予以相應的中藥治療。如:對于肝陽上亢型患者,予以鎮肝熄風湯治療。對于肝腎陰虧型患者,予以地黃飲子治療。對于氣虛血瘀型患者,予以補陽還五湯治療。對于痰瘀阻絡型患者,予以滌痰湯治療。
1.4吞咽困難等級
Ⅰ級: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無嗆咳。
Ⅱ級: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無嗆咳,但分兩次喝。
Ⅲ級:患者在喝水后出現嗆咳。
Ⅳ級:患者喝水出現嗆咳,且分兩次喝。
Ⅴ級:患者無法將水喝完。
1.5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飲食情況大大好轉,能滿足對食物的需求。
有效:患者飲食情況大大好轉,但仍無法滿足對食物的需求。
無效:患者飲食情況無好轉。
有效率=(顯效患者數+有效患者數)/患者總數*100%。
1.6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吞咽困難等級以及護理療效進行統計分析并對比。
1.7統計學檢驗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吞咽困難等級情況
觀察組患者吞咽困難等級為(1.61±0.23)級,對照組患者吞咽困難等級為(2.53±0.38)級。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T=9.26,P
2.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情況
觀察組患者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有效率為60.0%。觀察組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X2=24.00,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越來越多。且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癥以及血粘度
增高的患者越來越多。這些均易導致腦梗塞、腦出血等疾病的發生。腦梗塞、腦出血等疾病,將會導致患者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以及缺氧。導致局部神經功能缺失,從而導致患者某些功能的缺失,嚴重者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其常見的后遺癥為吞咽功能障礙、肢體運動或感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等,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飲水嗆咳,若不慎吸入呼吸道,還將導致吸入性肺炎。若長時間得不到營養支持,極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最后將導致患者死亡。
針灸刺激能起到有效的舒筋、活血、化瘀的作用,利于通舌絡。而患者飲用的中藥能有效化瘀、行氣的作用。二者配合,能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