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系統疾病現狀

第1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一、數據與方案

1.1 基本數據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這些患者當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間的比例為1.09:1.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燒等。

1.2護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適度:a.制定完整的護理計劃,將各種護理工作盡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時間。b.定期對患者的呼吸器官進行清潔,包括對鼻腔和咽喉的處理,清除在呼吸道內的污染物,保證患者的呼吸順暢。C.對于鼻塞的護理,在鼻塞現狀嚴重時,護理工作者應該對鼻腔進行認真的清理,首先要選用麻黃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內的分泌物,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每日應該護理的次數,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難的現象。d.對于咽喉部位的護理,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絕大多數的患者會覺得咽喉部位不適,作為護理工作者應該時刻觀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實否發生咽喉充血,水腫的情況,時刻記錄患者的狀況,當患者感覺咽喉不適時可以適當的給提供些潤喉的藥物。

1.2.2 適當的控制溫度;小兒一旦患得呼吸系統疾病時隨即引發的就是高熱,溫度太高,在個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到小兒身體的發育。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我們一定要時刻觀察溫度的變化,如果患者的溫度達到了38度以上,我們就必須要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比如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在囑咐患者的家長時一定要提醒家長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亂用。由于患者的年齡較小,對藥物有恐懼心理,作為護理工作者一定要與家長共同克服這一困難,保證患者對藥物的攝取量。

1.2.3 準確記錄患者的身體狀況: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時候往往會發生意外的情況,比如說是患者發生高燒或者抽搐的現象,如果家長和醫務人員沒有及時的發現可能會導致惡劣的結果。在對小兒進行護理時,要時刻注意患者身體狀況的變化,并且記錄好數據,便于醫生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幫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復身體狀況。

1.2.4保證患者營養充足;患者受年齡的影響,本身對于醫院和藥物有著恐懼的心理,患者在醫院內往往會發生食欲較差的現象。導致患者在住院期間身體缺乏一定的水分和營養。為了保障患者的身體狀況很快的恢復,家長應該為患者盡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勵孩子好好吃飯,防止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現象。

1.2.5加強對患者和患者家長的健康教育;對患者和患者家長普及呼吸系統疾病的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內容。針對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們應該對他們進行專門性的指導。比如說;如果所患得疾病為肺結核,我們就要對患者和患者家長普及傳染病知識教育,做好必要的隔離措施。

二、結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兒肺炎的患者9例,占總人數比例18%,反復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總人數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總人數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總人數的6%。所有患者經過護理,均痊愈出院。

第2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關鍵詞]呼吸系統;抗感染;用藥分析

抗感染類藥物是具有一定殺滅、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藥物。其中抗生素為抗感染類藥物最常使用的藥物,其殺菌和抑菌活性強,但隨著抗生素耐藥問題被廣泛關注,全面的了解醫院的疾病細菌分布和抗感染用藥分布情況,已成為制定正確應對策略,正確、合理及到位使用各類抗菌藥物的前提[1]。防止抗生素的濫用,也成為了我國醫藥界目前需謹慎解決的難題之一。本文總結分析了*院內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藥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內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抗感染用藥的頻率、總量、合理性、費用等方面。所有數據均來自電腦管理系統中內科病區數據。

1.2分析方法[2]

本組研究藥物均參照我國藥典藥物明細分類標準,DDDs(用藥頻率)=用藥總量/DDD,其中DDD參照藥物學(十五版)及我院內科用藥常規。RCD(日均消費)=總金額/DDDs。

2結果

我院內科呼吸系統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分析見表1,由此可見頭孢類使用頻率最高,總量最高,費用最高。

表1內科呼吸系統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藥物種類 頻率 總消費 日均消費

DDDs 排序 總金額 排序 RCD 排序

頭孢類 6421.3 1 1819796.42 1 283.4 3

倍他內酰胺類 4531.2 2 1346219.52 2 297.1 2

喹諾酮類 3920.5 3 670405.5 3 171.0 7

大環內酯類 3174.1 4 617679.86 4 194.6 5

林可霉素類 1642.3 5 300869.36 5 183.2 6

氨基苷類 309.4 6 142726.22 6 461.3 1

抗真菌類 287.4 7 75385.02 7 262.3 4

3討論

抗感染類藥物是具有一定殺滅、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藥物。抗菌藥物濫用已發展為一個影響者民眾健康及生命安危的全社會性問題,徹底解決此問題,須全民甚至全球覺醒,積極的參與和整治。當今隨著抗生素新品種不斷的研發和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時間藥理學、時間生物學的縱深研究發展,合理的改進傳統給藥方案能夠起到更為可接受的效果,如時間攻擊差療法、序貫療法、降階梯療法、最強療法等[3]。內科呼吸系統感染為內科常見的感染之一,其多發生于久病住院患者及有其他感染病灶患者,其感染菌群有一定的特異性,選擇抗生素也有著一定的特色,另外久病患者醫療消費負擔較重,在選用抗生素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及經濟承受內力,選擇更為合理有效的抗感染類藥物。

抗生素為抗感染類藥物最常使用的藥物,頭孢類抗生素憑借其殺菌力強,抗菌譜廣,胃酸和倍他內酰胺酶的穩定性高,過敏反應及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在抗感染類藥物中具有著明顯的優勢,我院的常用頭孢類藥物如頭孢呋辛,頭孢哌酮,頭孢唑肟,頭孢三嗪,頭孢曲松等,在國內內科抗感染用藥中比例日益增高,且價格低廉,不良反應等也被多種研究表明較不明顯[4]。無論出于價格方面、安全方面及效果方面,采用頭孢類抗生素均較受醫生與患者的肯定。其他類倍他內酰胺類的藥物為哌拉西林,阿莫西林,他唑巴坦一級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藥物也有著較強的殺菌能力,和低毒性,較多報道顯示其臨床療效量好,但其穩定性較頭孢類要差,皮試陽性率較高[5],因此在應用上要低于頭孢類抗生素。喹諾酮類抗感染藥物多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其優勢為新興抗感染藥物,價格便宜,廣譜且較為穩定,無需皮試,但不良反應較大,如靜脈炎、痛,胃腸反應重等均制約了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林可霉素類和大環內酯類抗菌譜窄,品種少,但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呼吸系統的抗感染中療效確切,且毒性低,方便安全日消費低,應合理對癥使用。氨基甙類耳毒性、腎毒性較高[6],價格較高,臨床應用較謹慎,但目前藥敏試驗表明細菌耐藥性增強,對于個別患者不得已需選用此類抗生素。抗真菌類藥物為特殊抗菌譜藥物,在我院內科抗感染藥物中使用較少。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總結分析了*院內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藥情況可以看出,內科呼吸系統患者抗感染用藥中頭孢類使用頻率最高,總量最高,費用最高。內科呼吸系統抗感染用藥在綜合評價療效及用藥安全、抗菌譜等方面的指數后,兼顧患者藥價情況,多選用頭孢類抗生素,用藥基本合理。

參考文獻:

[1]闕萬才.我院門診呼吸內科抗生素用藥分析[J].中國藥業,2006,15(18):50-51.

[2]索椿.喹諾酮類抗菌素藥物的臨床應用[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30(2):98.

[3]張致平.抗菌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6,12(57):20-24.

[4] Raman K,Rajagopalan P,Chandra N.Flux balance analysis of mycolic acid pathway:targets for anti-tubercular drugs[J].PLoS ComputBiol,2005,1(5):349-358.

第3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為掌握曲阜市居民死亡率水平,掌握我市居民具體死因及死因普現狀。給有關部門制訂今后的防病規劃和衛生保健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曲阜市2012年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中曲阜市居民死亡原因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經審核確定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人口資料。死亡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及民政局統計數據,所有死亡居民均按ICD-10規則確定根本死因,錄入系統。

1.2 方法:計算各死亡指標,使用死亡率和死因構成%兩個傳統指標進行分析,數據分析用EXCEL軟件,期望壽命使用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中推薦的最新期望壽命模版進行計算。

2 結果

2.1 2012年曲阜市居民平均總人口640500人(男325375人,女315125人),死亡4858人(男2759人,女2099人),總死亡率為7.58‰,男性死亡率為8.48‰,女性男性死亡率為6.66‰。用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人口構成對其標化,得出標化總死亡率為7.07‰。

2.2 期望壽命:據監測數據計算,2012年曲阜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75.19。男性平均期望壽命為72.72,女性平均期望壽命為77.90。

2.3 嬰兒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2012年曲阜市嬰兒死亡率為4.38‰,新生兒死亡率為3.35‰(此處出生人口數按曲阜市統計局統計數字計算)。

2.4 死因順位及構成:2012年在全市前10位的主要死因中,心臟病位居首位,從構成比來看,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分別占死因構成的22.89%、21.13%、18.63%、10.33%,此4種疾病占全死因的73.01%,見表1。

2.5 減壽年數、減壽率。表2中列出了2012年曲阜市居民主要死因減壽年數、構成比減壽率及順位。(減壽年數是按照預期壽命75歲,計算1-74歲組早亡損失年數)。不難看出循環系統疾病(包含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是2012年曲阜市居民壽命損失最多的死因,其次是呼吸系統、腫瘤、損傷中毒及消化系統疾病。

3 討論

第4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摘要] 目的:客觀評估我院呼吸系統藥物應用現狀及趨勢。方法:調查統計本院2005~2007年的呼吸系統藥物使用品種、購藥金額,分析臨床使用情況。結果:2005~2007年呼吸系統用藥的銷售金額總和及占總金額的比例呈增長趨勢。祛痰藥用藥比例基本保持穩定,氨溴索用藥金額一直排名第一,桃金娘及舍雷肽酶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鎮咳藥的使用以中樞性鎮咳藥為主,復方福爾可定使用呈增長趨勢。平喘藥中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用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在兒科應用廣泛。結論:我院呼吸系統用藥金額增長,結構穩定,用藥情況基本合理。

[關鍵詞] 呼吸系統;用藥金額;用藥分析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b)-135-02

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多發性疾病,呼吸系統用藥也是近年來臨床用藥研究的熱點之一。我院為珠海當地最大的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為了解此類藥物的應用情況,探討我院呼吸系統用藥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文對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統用藥進行了分析、評價,為臨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文資料來源于我院2005~2007年西藥庫采購的呼吸系統藥物數量及其銷售金額等。

1.2方法

統計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品種數、用藥總金額及各年購藥金額前3位的呼吸系統藥品,采用金額排序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的用藥情況。藥物分類參考《新編藥物學》(第15版)[1]:(1)按年度統計2005~2007年呼吸系統用藥總金額和年度增幅;(2)呼吸系統藥物各類藥物的應用金額、百分比及排序;(3)以通用名統計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排序前3名藥物應用情況。

2 結果

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比例見表1。從表1可見,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統用藥的銷售金額總和及占總金額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其所占比例見表2。從表2可見,2005~2007年各類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占總金額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3年內呼吸系統各類藥物的用藥比例有所波動,但是大致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同時呼吸系統各類藥物的銷售金額次序無變化,用藥結構保持穩定。

2005~2007年各亞類呼吸系統藥物(按通用名)銷售金額前3位應用情況見表3。從表3可見,祛痰藥的用藥金額比例保持穩定, 氨溴索一直排名第1位,桃金娘及舍雷肽酶在2006年起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鎮咳藥中復方福爾可定在2006年招標采購使用后保持排名領先地位。從平喘藥的排名可以看到,甲氧那明一直排名第一,其他平喘類藥物的用藥變化比較大,其中茶堿類的應用比例下降,孟魯司特在臨床上的應用比例快速上升。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中,價廉的甘草合劑雖排名已逐漸下降,但其領先地位仍顯示其在短時間內不可替代,小兒消積止咳、百部止咳口服液在兒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3 討論

3.1用藥與疾病

從表1可見,2005~2007年呼吸系統藥物銷售金額及比例呈上升趨勢,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在2006年8月啟用新的住院大樓,改善就醫環境的措施下,醫院整體業務量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臨床診療工作中呼吸系統疾病在各類疾病中的發病率增加。從表2可見,呼吸系統各類用藥的比例基本穩定,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用藥習慣保持基本穩定,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統疾病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穩定。

3.2 用藥習慣

從表2、3可見,祛痰藥用藥比例保持穩定。其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波動于29.63%(2005年)~30.15%(2007年)。在用藥排名上,氨溴索一直占第1位,桃金娘和舍雷肽酶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反映了祛痰藥在使用上都是以黏液調節劑及黏液溶解劑為主。

鎮咳藥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波動于2.47%(2005年)~6.02%(2006年)。鎮咳藥中可待因、噴托維林、復方福爾可定的排名處于領先地位,說明鎮咳藥的使用還是以中樞性鎮咳藥為主。

平喘藥占呼吸系統藥物銷售總金額的比例基本穩定,數值波動于42.25%(2006年)~43.42%(2005年)。但其具體用藥排名發生變化。表3顯示,甲氧那明的應用一直排第一, 特布他林的用藥比例保持穩定,可見β-受體激動劑仍然是平喘治療的首選,茶堿類的應用比例下降,孟魯司特在臨床上的應用比例上升,反映了在平喘治療中,新型藥物M受體阻斷劑及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正在逐漸為臨床所接受。

3.3 用藥趨勢

桃金娘油來源于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Myrtus communis),經一定工藝制備而成的標準化桃金娘油,主要由α-蒎烯、檸檬烯和1,8-桉葉素等三種單萜組成,其制劑在國內的商品名為吉諾通。具祛痰抗炎、止咳平喘作用,是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較好的天然植物藥[2]。舍雷肽酶(serrapeptase,Ser)具有抗感染、消腫以及溶解纖維蛋白的能力,在治療由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所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難等方面,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的優點[3]。兩者在祛痰藥的應用中呈增長趨勢。

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由福爾可定、鹽酸苯丙烯啶、鹽酸偽麻黃堿和愈創木酚甘油醚組成,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起效迅速,約0.5 h起效;作用時間長,可持續4 h,治療范圍廣,對痰多咳嗽和干咳均有效,未出現不良反應[4]。臨床上對呼吸系統疾病要標本兼治,針對不同病因選用有效藥物,還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配合應用鎮咳、祛痰、平喘的藥物,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愈創木酚甘油醚+福爾可定是經典的化痰止咳配方, 復方福爾可定在鎮咳用藥排名領先說明了這一點。

孟魯司特在平喘藥的排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一方面與我院地處沿海,季節性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發病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此藥物治療哮喘的優勢有關。孟魯司特于1998年上市,能抑制氣道收縮,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抑制炎癥細胞聚集和細胞因子的釋放;與激素具有協同和替代作用[5,6]。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s)作為治療哮喘的新型選擇物,具有安全、有效、耐用和不良反應少等優點,適用于輕、中度哮喘患者,可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用量,對各種重度氣喘都有效,有高的治療指數,口服有效,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雖然與腎上腺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比較,作用遜色于兩者,但長期臨床應用觀察,可產生相似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吸入高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仍不能滿意控制癥狀,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產生抵抗的患者,加用LTRAs是一種有效、合理的選擇[7]。因此LTRAs已成為治療哮喘不可缺少的藥物,表3中,孟魯司特在實際應用中的排名也驗證了這一點。

祛痰、鎮咳類中草藥制劑中,甘草合劑療效確切,一直受臨床歡迎,因價格便宜其金額排名逐漸下降,但其領先地位仍顯示其在短時間內不可替代。另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由萊服子、厚樸、檳榔、杏仁、枇杷葉、川貝母等藥組成,具消積化痰,宣肺止咳之功[8]。小兒百部止咳口服液對臨床小兒痰多、肺熱咳嗽等癥療效顯著[9]。兩者在兒科應用廣泛,這與其療效穩定,劑型適合小兒服用有關。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64-376.

[2]付文衛,趙春杰,竇德強,等.標準桃金娘油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3,25(12):1009.

[3]殷凱生,付完珍,何禮賢,等.舍雷肽酶腸溶片黏痰溶解與祛痰療效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10):737.

[4]高君.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溶液治療咳嗽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7):946.

[5]孟魯司特臨床試驗協作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治療輕中度哮喘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180.

[6]Reiss TF,Chervinsky P,Dockhorn RJ,et al. Montelukast, a once-daily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sthma: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montelukast clinical research study group[J].Arch Intern Med,1998,158(11):1213.

[7]楊鴻,沈昌理,王宜文,等. 2000~2004年廣東省呼吸系統用藥分析[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5,5(3):152.

[8]丁櫻,劉宏宣,高希章,等.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6,11(1):8.

[9]肖貴南,吳招娣,林宣偉,等.小兒百部止咳糖漿祛痰止咳作用及毒性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11(5):310.

第5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關鍵詞】肺;院內感染;真菌

analysison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respiratorydepartmentward

caizhu-ying,tangji-hong,wanglei,etal.departmentofrespiratorydiseases,putuo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usceptiblefactors,clinicalfeaturesandtreatments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methodsthechartfilesof54patients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dmittedfromjunetodecember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werereviewed.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was38%.copd(518%)wasthemainpredisposingdisease,andcandidiasis(611%)wasthemostcommonpathogen.themainsusceptiblefactorsassociated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relong-termuseofbroad-spectrumantibiotics(963%),hypoalbuminemia(593%),long-termuseofadrenocorticalsteroid(333%),anddiabetesmellitus.thereisnospecificclinicalfeature.fluconazole(922%)binedtherapyaswellastreatingfungusinfectionareimportantmeasurestoincreasethecur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

[keywords]lung;nosocomialinfection;fungal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時間延長,各種導管介入性治療和器官移植治療的深入開展,系統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呼吸系統真菌感染占所有內臟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內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數患有基礎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多見[1]。本文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年6月~年12月呼吸內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進行了臨床資料、病原學分布的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年6月~年12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呼吸內科住院期間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統基礎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47~99歲,平均年齡75歲。

12診斷標準院內肺部真菌感染以年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作為依據[2]。

13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陰影吸收。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肺部陰影未完全吸收。無變化:臨床癥狀和肺部陰影均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肺部陰影增多。

14研究方法本組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史資料、易患因素、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總結和分析。

15統計學方法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計算百分比及統計列表等。

2結果

年6月~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發生了院內肺部真菌感染,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率為38%。其中確診病例3例,臨床診斷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為56%。

21基礎疾病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本組資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分別占222%和111%,見表1。

22感染的易患因素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指靜脈及口服應用廣譜抗生素超過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長時間15天,合并低蛋白血癥(指血清白蛋白<35g/l)32例(593%),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指靜脈或口服相當于強的松05mg/(kg·d)以上劑量的糖皮質激素超過2周]者18例(333%),合并糖尿病14例(259%)。此外,54例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852%),見表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類型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本組資料中酵母菌屬51例(944%),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33例(611%)。其次為曲霉菌屬,見表3。表1肺部真菌感染相關基礎疾病表2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表3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類型

24臨床特征臨床表現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無色透明的“拉絲”樣痰42例(778%),口腔內頰黏膜、舌表面可見白色斑點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線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現也無特異性,與普通細菌性肺炎類似,常見3種類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氣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結節型4例(74%)。

25治療和預后已發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療,51例用氟康唑治療,3例用伊曲康唑治療。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轉49例(907%),無變化2例(37%),惡化死亡3例(56%)。

3討論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別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見的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低蛋白血癥,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個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內科病房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些患者年齡大,多有反復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損,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等多種問題,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機械通氣等因素,本組資料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見,呼吸內科病房患者特別是有嚴重基礎疾病,同時存在多種易患因素的患者極易發生院內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發現,培養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屬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絲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還發現曲菌3例。與國內外大多數報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臨床表現以及胸部x線表現上無特異性,并且因多是繼發感染,常與肺部原發病很難完全區分,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但在原發病的診療過程中,出現呼吸系統癥狀、體征;發熱、白細胞增加;影像學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釋的肺部浸潤影;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用一般細菌感染不能解釋的病例應考慮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直接鏡檢發現菌絲,真菌培養2次陽性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可做出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

在治療方面,目前針對真菌感染治療可選擇的藥物不多,主要有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類,如:兩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國外資料認為對于嚴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別是全身真菌感染者應首選兩性霉素b治療,但其毒副作用較大。本組資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對于51例患者我們選擇了同樣對酵母菌有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對毒性低,半衰期長、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組織體內分布廣泛的氟康唑治療,痊愈或好轉47例,有效率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療,有效率667%。我們在抗真菌治療同時亦積極的控制原發病,合理選擇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用藥指征,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積極控制血糖等綜合治療,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療中,及時應用高效的抗真菌藥外,積極控制原發病和易患因素的綜合治療對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樣極為重要的,應引起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錢小順,朱元玨,許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7):417-419.

2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中華內科雜志,,45(8):697-700.

3李從榮,彭少華,李棟,等.深部真菌醫院感染的臨床調查與耐藥現狀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485-487.

第6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關鍵詞】 呼吸鍛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護理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呼吸訓練不僅可以增強胸廓的活動,協調各種呼吸肌的功能,還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通過影響神經、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功能,改善全身狀況;同時由于呼吸訓練無創無痛,簡單方便,且無需任何額外開支,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學者建議把呼吸訓練作為多種疾病恢復階段早期主要的鍛煉方法,并可作為其他康復方法的輔助措施〔1〕。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訓練更為重要。目前,臨床護理人員對于呼吸訓練的方法和適應證缺乏統一認識〔2〕。為此,將呼吸訓練的方法、原理,以及呼吸訓練在COPD患者康復中的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 呼吸訓練的方法及原理

1.1 腹式呼吸訓練

腹式呼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中常用的呼吸訓練方法,也稱為調息訓練,即有意識地延長吸、呼氣時間,以腹式呼吸為主進行慢的、深的、有規律的呼吸訓練,以實現自我調節〔3〕。1938年美國的Soley等就提出腹式呼吸訓練治療的概念。

1.1.1 腹式呼吸訓練方法

患者取舒適,全身放松,閉嘴用鼻深吸氣至不能再吸,稍屏氣或不屏氣直接用口緩慢呼氣。吸氣時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氣時膈肌上升,腹部內凹。呼吸時可讓患者兩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氣時須明顯感覺肋弓下沉變小,吸氣時則要感覺肋弓向外擴展。有時需要用雙手按壓肋下和腹部,促進腹肌收縮,使氣呼盡〔2〕。

1.1.2 腹式呼吸的原理

腹式呼吸訓練又稱膈式呼吸訓練。膈肌是主要呼吸肌,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如COPD患者,膈肌受過度膨脹肺的擠壓而下降,膈面變平坦,活動度減弱,膈肌收縮的效率降低,嚴重者膈肌無力,出現胸腹矛盾性吸氣運動。這些患者的呼吸運動被迫由肋間肌和輔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來負擔,變成胸式呼吸。因為胸廓的擴張度小,輔助肌又容易疲勞,故胸式呼吸的效果比腹式呼吸差。腹式呼吸鍛煉的目的是增強膈肌的收縮能力和效率,變患者的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鍛煉的關鍵在于協調膈肌和腹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呼氣時,腹肌收縮幫助膈肌松弛,隨腹腔內壓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氣量;吸氣時,膈肌收縮下降,腹肌松弛,保證最大吸氣量。腹式呼吸運動時,盡可能減少肋間肌等輔助呼吸肌的無效勞動,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提高肺泡通氣,降低呼吸功耗,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改善換氣功能〔4〕。另有張力軍等〔5〕認為腹式呼吸會影響自主神經及心血管系統。

1.2 縮唇呼吸訓練

1.2.1 縮唇呼吸訓練方法

患者閉嘴經鼻吸氣,縮口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4~6 s,呼氣時縮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選擇調整,以能輕輕吹動面前30 cm的白紙為適度〔6〕。縮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應用。

1.2.2 縮唇呼吸訓練的原理

縮唇緩慢呼氣,可產生2~5 cm H2O的阻力。縮唇呼氣與非縮唇呼氣相比,氣道的等壓點更向氣道遠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氣時小氣道陷閉和狹窄,有利于肺泡氣排除;呼氣時間的延長也有利于肺內氣體充分排出,防止氣道陷閉〔4〕。

1.3 對抗阻力呼吸訓練

1.3.1 對抗阻力呼吸訓練方法

主要用于延長呼氣或吸氣時間,促進氣體從肺泡內排出,減少肺內殘氣量。患者呼氣時自己收攏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氣囊呼吸和發聲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氣時的阻力,使支氣管內保持一定的壓力〔1〕。

1.3.2 對抗阻力呼吸訓練的原理

對抗阻力呼吸訓練可以延緩呼氣,使氣流下降,提高氣管內壓,防止支氣管和小支氣管過早壓癟〔6~8〕。有效地排除肺內殘留氣體,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功能殘氣量減少,從而減少功能殘氣量對吸入的新鮮空氣的稀釋,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壓,從而改善氣體交換,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9〕。

1.4 吸氣末停頓呼吸訓練

1.4.1 吸氣末停頓呼吸訓練方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靜,緩慢吸氣,在吸氣末作一停頓,此時會厭和聲帶仍為開放狀態,停頓時間約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氣。要求吸、停、呼比例在1∶1∶2左右。采用這種訓練法能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態由淺促轉為深慢〔10〕。

1.4.2 吸氣末停頓呼吸訓練的原理

吸氣后屏氣2~3 s可改善吸入氣體分布不均的狀態和低氧現象,提高氣體交換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縮的肺泡有機會重新張開〔11〕。其機制可能與機械通氣中采用的吸氣末正壓呼吸相類似,呼吸機在吸氣末保持正壓,并維持一定時間,以促進肺內氣體均勻分布。此訓練法在吸氣末停頓時亦可使氣道阻力和順應性不同的肺泡區域的氣體重新分布,從而改善通氣/血流比例〔10〕。

1.5 全身性呼吸體操

1.5.1 全身性呼吸體操方法

全身性呼吸體操指將腹式呼吸、縮唇呼氣和擴胸、彎腰、下蹲等動作結合在一起的鍛煉方法,呼吸氣功等也屬于此列。其步驟如下:①平靜呼吸;②立位吸氣,前傾呼氣;③單舉上臂吸氣,雙手壓腹呼氣;④平舉上肢吸氣,雙臂下垂呼氣;⑤平伸上肢吸氣,雙手壓腹呼氣;⑥抱頭吸氣,轉體呼氣;⑦立位上肢上舉吸氣,蹲位呼氣;⑧腹式縮唇呼吸;⑨平靜呼吸。在進行鍛煉時,不一定要將9個步驟貫穿始終,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也可只選其中的一些動作運用,如病情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勢〔6〕。

1.5.2 全身性呼吸體操的原理

鍛煉還可使肺通氣量增加,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強,用力呼氣后肺泡內殘存氣量減少,肺泡膨脹程度減輕;鍛煉可以改善呼吸類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呼吸疾病而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礙;可以改善患者對體力活動的恐懼和焦慮心理,增強鍛煉信心,因而有利于提高運動水平〔12〕。

1.6 各種呼吸訓練器的應用

隨著呼吸訓練的發展,臨床上出現了各種呼吸訓練器,如膈肌起搏器,經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可使潮氣量明顯增加,X線下可見膈肌移動明顯增加,同時使耐力低的膈肌纖維轉變為具有抗疲勞作用的纖維〔13〕。此種方式適合病情較重,不能或不愿意參加前幾種鍛煉方式的患者〔12〕。FG1型肺功能鍛煉器是一種便攜式主動吸氣肌訓練裝置,吸氣量測量桶可使患者在訓練過程中隨時看到自己吸氣量的進步,并可用游標標記,激勵自己不斷提高吸氣量。氣體流量測量裝置可協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14〕。

2 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

COPD是一種以不同程度的氣流阻塞和形成肺氣腫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鄭俊蘭等〔15〕選擇COPD緩解期患者(肺功能測定為2~4級)48例(男31例,女17例),個別或集體給予為期6個月的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觀察訓練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況。結果36例完成試驗,呼吸訓練后最大肺活量、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吸峰值流速均比訓練前明顯改善。而吳學敏等〔16〕研究了呼吸訓練對緩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質量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影響:選擇緩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呼吸訓練組。對照組予常規內科治療,呼吸訓練組除常規內科治療外采用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訓練3個月,結果訓練后呼吸訓練組肺功能和ADL與訓練前及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但呼吸訓練組呼吸頻率與訓練前及與對照組比較明顯降低,呼吸短促癥狀明顯減輕,生存質量部分提高。有報道COPD患者夜間血氧飽和度(SaO2)的最低值及夜間平均SaO2與患者生存時間明顯相關,夜間SaO2越低,則患者預后越差,且生存時間越短〔17〕。焦麗等〔11〕研究呼吸訓練對COPD夜間低氧的干預作用:34例COPD穩定期患者采用縮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訓練方法,結果顯示呼吸訓練后患者FEV1、FEV1/FVC、LSaO2、MSaO2各指標均明顯改善,表明縮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訓練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和提高夜間SaO2。

3 小 結

本文介紹了幾種呼吸訓練的方法及其原理,總結了呼吸訓練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呼吸訓練可在呼吸內科和胸外科等相關科室作為疾病康復期和圍手術期的常規護理,是一種重要的護理干預手段。呼吸訓練可應用于多種呼吸系統疾病。但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研究很難評價其效果。把呼吸訓練納入到呼吸系統疾病康復的實踐中,已是學者們的共識。同時由于其機制研究有限,在療效評價和生理學指標檢測上也有待補充,所以在適應證、訓練量和強度上還不明確,尚需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 區麗明.膈肌深呼吸:哮喘病人的康復鍛煉〔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4;14(1):167.

2 汪麗芳,庹 焱,孟廣義.呼吸訓練在疾病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0;2(3):601.

3 王長虹,叢 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756.

4 陳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706.

5 張力軍,楊雪琴.腹式呼吸的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3;22(1):635.

6 劉洪君,姚翠玲,許占英,等.呼吸操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氣的影響〔J〕.臨床肺科雜志,2006;11(1):634.

7 Ries AL.Position pap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ion,scientific basis of pulmary rehabilition〔J〕.J Cardiopulm Rehabil,1990;10:41841.

8 Berra K.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needs〔J〕.J Cardiopulm Rehabil,1991;11:815.

9 孟鳳芹,劉學梅,任秀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呼吸訓練方法的比較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3):171.

10 梁永杰,蔡映云,汪鐘賢.吸氣末停頓呼吸訓練法對慢阻肺患者呼吸形態和動脈血氣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7;12(3):1002.

11 焦麗,崔朝勃,高秀玲.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間低氧的干預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910.

12 周玲君,趙繼軍.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護理研究,2005;19(3):4789.

13 劉玉容,張 倫,白書聞.復方氨基酸和膈肌起搏對老年慢阻肺病人膈肌功能的康復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4;3(1):27.

14 趙文汝,馮 柏,霍 速,等.FG01型肺功能鍛煉器對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4):50146.

15 鄭俊蘭,黃忠碧,熊 洪,等.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緩解期肺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1):545.

第7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關鍵詞】 社區居民 健康 社區干預

本研究通過對2003~2008年度本社區內居民健康檔案資料的分析,對本社區內居民罹患心腦血管疾病、代謝與營養性疾病情況進行分析,對死亡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社區干預的方案。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3~2008年度本社區內已經建立健康檔案者,共63016人。

1.2 方法 從健康檔案數據庫中,統計出6年中本社區重點疾病的患病率,以年度為時間單位,統計重點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的年發病率及年齡構成,予以對比,并比較性別因素對發病率的影響。以2008年度為例,對重點健康事件中高血壓與糖尿病的發病率與年齡因素進行統計,同時統計出本社區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年齡。

2 結果

2.1 重點疾病譜 在本次調查中,高血壓的患病率最高,占27.98%,其次是冠心病(16.05%)、糖尿病(7.43%)、腦卒中(6.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19%)、血脂代謝異常(6.41%)、肥胖癥(4.11%),惡性腫瘤(2.67%)、精神病(0.87%)等疾病。并且重點疾病譜的次序發生變化,2006年疾病譜順序為高血壓、肥胖癥、糖尿病、高脂血癥、慢阻肺、冠心病、腦卒中,2007年開始排序發生變化,冠心病及腦卒中的患病率顯著升高,順序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慢阻肺、高脂血癥、肥胖癥。

2.2 重點疾病的分布及嚴重程度

2.2.1 心腦血管疾病

就心腦血管疾病而言,男性的發病率基本上均高于同期女性發病率。6年中,男性的心腦血管發病率經歷了一次發病高峰(2004年),比前一年度高一倍以上;而女性發病率變化趨勢相對較為平緩。2004年至2006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符合老齡化社區的特點,但從2007年起,心腦血管發病率有明顯下降,這與近年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力度及加強心腦血管疾病干預有一定的關系。

心腦血管疾病的構成譜相對穩定,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病始終占首位,這與我國心腦血管病的現狀與特點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卒中的構成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2.2.2 高血壓和糖尿病 高血壓和糖尿病在年齡組患病率上有一定的分布規律,40歲后,進入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高發年齡段[1],高血壓患病率最高年齡組為55~64歲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年齡組為75~84歲組

2.3 死亡原因分析

2.3.1 本社區死因譜 以2004年為界,2004年本社區居民死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腫瘤(141例)、循環系統疾病(127例)、呼吸系統疾病(37例);2005年開始循環系統疾病(當年為163例)上升成為首位死因,繼之為腫瘤(141)、呼吸系統疾病(54例),與當年全球慢性病死亡分布相同[2]。

2.3.2 死亡的年齡分布(以2008年為例) 本社區男性和女性死亡在45歲年齡組前沒有顯著差異,到50歲組時,可以發現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在75歲年齡組時,死亡率曲線發生交叉。可以認為,在50歲到75歲,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而到85歲后,老年女性死亡率隨年齡上升的幅度大于老年男性。

3 討論

實施社區干預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是初級衛生保健持續發展的體現,其目的是降低社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從以下方面努力可以更好地實現社區干預的效果。

3.1 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 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使社區衛生服務者全面掌握患者個體病情的變化和治療的全過程,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據,進而節省醫療資源[3],并且在經過統計、分析后可以為開展有針對性的、綜合、全面的群體干預措施提供了依據。

3.2 加強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活動 社區疾病譜中很大部分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引起了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腦卒中等發病率的升高,這些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及高致殘率、大幅降低生存質量并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經濟負擔的特點。預測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80%的疾病負擔將來自慢性病問題[5]。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言,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與干預效果密切相關,以社區健康教育為基礎,以控制不良生活行為為手段的綜合防治模式是控制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主的社區慢性病的最有效的模式[4]。

3.3 政府部門政策支持 這與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提出的“建立以預防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形成由患者、衛生保健機構、社區和政府一起參與的慢性病長效管理機制”這一理念相符。中央2009年提出的醫改方案中即有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一項,并涉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醫療衛生投入機制、醫務人員隊伍建設這些與實性社區干預效果密切相關的環節。就我社區而言,2005至2008這4年時間來看,總體發病率有下降趨勢,與近年政府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力度、為整合各方資源提供幫助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參 考 文 獻

[1]Liu Xuehong, Liu Jianli,etal. Thirty-nine-year follow-up for the onset age and complication of 828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3,7: 4084-4085.

[2]文川.正確認識社區慢性病.中國社區醫師,2006,22:48-49.

[3]王俊英,張亞軍.健康檔案在高血壓社區管理中的效果評價.中國全科醫學,2006,9(11) 957-958.

第8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關鍵詞】 沙塵天氣; 非沙塵天氣; 呼吸道傳染病; 門診人數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Dust Weather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YAO Chuang,LI Guang-chen,XU Jian-gu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75-077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ust weather o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in 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Method: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ite.The meteorological materials from 2011 to 2014 were obtained by contacting Tongliao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ncidence informatio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Tongliao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and two large and middle sized hospital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incidenc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outpatient quantit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dust weather.The incidence rates of influenza,measles,mumps and tuberculosis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Conclusion:Areas with higher-frequency dust-weather have stronger fitting and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owar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rther learn,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utbreak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 Dust weather; Non-dust wea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Outpatient number.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4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23

沙塵天氣是指風將地面塵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氣混濁的一種天氣現象。大風夾雜揚沙使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為沙塵暴,能見度在1公里以上的為沙塵或揚沙天氣。根據中國氣象局的分類標準,沙塵天氣分為浮沉、揚沙、塵暴三類[1]。它的發生與土地沙漠化和大氣環流有關[2]。大量的流行病學及毒理學研究表明,空氣顆粒污染物的短期升高與人群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升高密切相關[3-5]。揚沙或沙塵暴來臨時大氣細顆粒物濃度急劇上升,可增加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疾病的發病率,對人類健康造成很大威脅[6]。因此,研究沙塵天氣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6]。本文通過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近4年的沙塵天氣氣象資料和同期呼吸道傳染病發病資料進行相關性分析,旨在探討沙塵天氣與呼吸道傳染病的關系,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地點及研究時段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屬于40年沙塵天氣多發中心與荒漠化土地較為嚴重地區。該地區春秋季干旱多風,風沙天氣頻繁,對于研究沙塵天氣對呼吸道傳染病的影響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研究顯示,通遼地區沙塵天氣的發生主要集中在3、4、5月份,其發生次數占全年發生次數的16.92%、34.44%、24.77%[7]。故本研究選擇2011-2014年3、4、5月作為研究時段。

1.2 資料來源 2011-2014年時間段氣象資料來源于通遼市氣象局(通遼市氣象局科技服務中心);大氣污染資料來源于通遼市環境保護局(通遼市環境監測站);選擇通遼市傳染病醫院及兩所大、中型醫院呼吸科作為門診病歷資料來源,本次提供門診數據的三家醫院為通遼地區處置呼吸道傳染病較權威醫院,患者來源充分覆蓋通遼市區及周邊旗縣,且處置呼吸道傳染病門診數占全區門診數85%以上,基本代表通遼市呼吸道傳染病的總體情況。門診病歷經統計后根據文獻[8]剔除與研究方向不相關的病例。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沙塵天氣、非沙塵天氣與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肺結核)日門診人數的相關性統計。由于日門診患病人數對總體居民基數而言屬于小概率事件,本研究中在排除了患病門診的重復復診因素、長期趨勢、季節趨勢、日歷效應、氣象因素等混雜因素的基礎上,將沙塵天氣發生日和選定的非沙塵天氣發生日分別作為因子變量,分別觀察其對醫院每日呼吸道傳染病就診量的影響。介于本研究時間段分布的特殊性及病例數據的統計科學性等因素特點,本次研究把氣象和門診數據關聯后共分為20組,每組數據均包含因子變量日及之后7 d的氣象指標及門診病歷數據。1~10組(即A組)為沙塵天氣過后8 d數據指標(含沙塵天氣當日);11~20組(即B組)為非沙塵天氣過后8 d數據指標(含非沙塵天氣當日),為減少沙塵天氣對非沙塵天氣組的數據影響,“非揚沙天氣發生日”選擇為之前7日和之后7日均無揚沙天氣時段。采用沙塵天氣與非沙塵天氣日門診人數相對比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

2.1 氣象數據及呼吸道傳染病門診量統計結果 2011-2014年3-5月期間,通遼市沙塵天氣頻繁,PM10、風速的變化對四種呼吸道傳染病的門診量變化具有較明顯的影響。與非沙塵天氣相比,風速在沙塵天氣發生時明顯增高;PM10在沙塵天氣發生時明顯增高,在沙塵天氣過后,呈遞減趨勢降低。沙塵天氣過后,排除其他關聯性因素后,4種呼吸道傳染病門診人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且均存在滯后效應;尤其和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疾病的關聯性最為顯著。流行性感冒和肺結核就診人數在沙塵過后第4天達到峰值;麻疹就診人數自沙塵過后第1天至第7天,呈現遞增趨勢;流行性腮腺炎就診人數雖然呈無規律分布,但就診總人數仍高于同期非沙塵天氣,見表1。

2.2 沙塵天氣與非沙塵天氣對門診人數影響的對比分析 沙塵天氣導致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的日門診人數明顯高于非沙塵天氣,沙塵組總門診量比非沙塵組總門診量高出18.38%,見表2。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沙塵天氣當日,PM10濃度最高,風速最大,滯后7 d呈現遞減趨勢,致使大風夾雜浮塵及病原體長期懸浮于空氣中。而沙塵中的浮塵,通常被稱為“可吸入微粒”,能侵入人體肺泡,并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刺激、損壞呼吸系統,導致人群對呼吸道傳染病易感性增強,使許多病原體乘虛而入;進入肺部的顆粒物可導致支氣管的通氣功能下降和肺泡的換氣功能喪失,并進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長期生活在顆粒物污染環境中,免疫功能會受到明顯抑制,增加暴露人群疾病的發病率或加重率及死亡率[1-5]。

本研究結果表明,沙塵過后第3、4天,流感門診量和肺結核門診量最高。由此可見,流感和肺結核的發病時間較沙塵天氣滯后,沙塵天氣對流感和肺結核的前期預測時間周期為2~3 d;充分證明了沙塵天氣是潛在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激發因素。

數據統計分析后發現,麻疹門診量在沙塵天氣過后7 d內,呈現出遞增趨勢。這可能是隨著沙塵天氣攜帶過敏物質對人體作用后,麻疹臨床表現的滯后性導致的結果,同時也反映出沙塵天氣攜帶有大量過敏源的真實情況。這種滯后效應的發生原因主要是:沙塵天氣導致空氣中微生物濃度和種類增多;同時沙塵粒子可攜帶微生物在大氣中傳輸;其中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已被證實可通過沙塵天氣長距離運輸[9]。這些微生物或低濃度的有毒物質隨顆粒物進入人體后需要在體內繁殖達到一定數量才能出現臨床癥狀,從而出現滯后效應。同時也不排除患者躲避強沙塵天氣過后進行就診的可能性。

通過對沙塵天氣過后,1~7 d的呼吸道傳染病日門診例數統計發現,不同的呼吸道傳染病受到沙塵天氣影響后,發病或復發的時間具有先后差異性。通過大氣分析和跟蹤顆粒物的變化,發現沙塵天氣與呼吸道傳染病具有直接相關性,主要體現在:沙塵中或大風夾雜物中攜帶致病菌或病原體,使免疫力相對較低人群中流感病例短期內急劇升高;同時也發現沙塵天氣與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間接相關性,主要體現在可使肺結核患者在沙塵天氣影響下舊病復發或加重趨勢。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沙塵天氣的發生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呼吸道傳染病流行過程。沙塵天氣既可直接影響傳染病病原體與媒介,又能通過改變人群對傳染病的易感性間接影響傳染病的流行[10]。這使得確定人類對氣候變化因素的暴露值非常復雜。趙春霞[11]研究結果顯示,沙塵天氣對呼吸系統疾病影響的主要因子為PM10,PM10濃度的高低對人群自然死亡率有影響。

國外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氣污染的人數為320萬,其中21萬人來自亞洲[12]。因此,呼吁沙塵高發區域的人們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從而降低沙塵對呼吸道的傷害尤為必要。減少沙塵天氣戶外停留時間;沙塵天氣戶外活動時,選擇適當的防護裝置(如防顆粒口罩等),也能有效阻擋大部分沙塵顆粒;沙塵天氣戶外活動后,及時漱口,及時清洗鼻腔、口腔,同樣能夠減少沙塵對心肺系統、呼吸系統的損傷;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強體育鍛煉,多飲水,以此增加機體新陳代謝速度,也是專家推薦的抵御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方式。

病原體、媒介及環境之間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要在氣候和傳染病間建模,尚需解決許多問題,包括自然因素的篩選,影響因素對媒介分布、傳病能力的影響,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人類行為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程度。而目前的許多研究的模型僅建立在單一因素或少數幾個因素對傳染病的影響上,而使模型預測結果的正確性存在偏差[13]。在研究氣象資料和疾病關聯性時,研究方法和統計學數據分析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良。

綜上所述,沙塵天氣的發生導致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的發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沙塵天氣高發地區對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高的擬合和預測能力,對進一步認識、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同時發現沙塵天氣過后,其他疾病門診量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沙塵天氣對其他疾病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振華,孟紫強,潘競界,等.沙塵暴多發地區人群呼吸與循環等系統疾病的現患調查[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8,2(25):8-12.

[2]王式功,董光榮,陳惠忠,等.沙塵暴研究的進展[J].中國沙漠,2000,20(4):349-356.

[3] Kan H,Chen B,Hong C.Health impact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 in China: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9,117(5):A187.

[4] Touloumi G,Samoli E,Quenel P,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the confounding effect of influenza epidemics[J].Epidemiology,2005,16(1):49-57.

[5]李令軍,王英,李金香,等.2000-2010北京大氣重污染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2,32(1):23-30.

[6]孟紫強,胡敏,郭新彪,等.沙塵暴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現狀[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4):471-472.

[7]刁鳴軍,王樹森,羅于洋,等.內蒙古通遼市沙塵暴發生規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3,11(6):24-27.

[8]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北京協和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合作中心.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87-229.

[9] Chen P S,Tsai F T,Lin C K,et al.Ambient influenza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during dust storm days and background day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0,118(9):1211-1216.

[10] Wu X M,Wu Y Q,Cheng J Q.Research adva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26(1):127-128.

[11]趙春霞.沙塵暴對人群健康的影響[D].蘭州:蘭州大學,2011.

[12] Al-Taiar A,Thalib L.Short-term effect of dust storms on the risk of mortality due to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s in Kuwait[J].Int Biometeorol,2014,58(1):69-77.

第9篇:呼吸系統疾病現狀范文

方法:對50例有家庭氧療經歷的老年患者進行了病種、家庭氧療使用及了解程度的問卷調查。

結果:70%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患,66%有呼吸系統疾病,28%有腦血管疾病;氧療使用中38%患者間歇吸氧有規律;72%患者認為氧療有效果,但吸氧知識了解不多。

結論:家庭氧療中,老年患者缺乏指導,對氧療知識了解不多,僅憑在醫院學到的經驗操作。家庭氧療急需加強管理,醫務人員對患者及家屬要普及家庭氧療知識以保證操作安全。

關鍵詞:老年患者 家庭氧療 現狀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69-03

氧療是通過吸入高于空氣中氧濃度的氧氣來提高動脈氧飽和度的水平,以此改善血氧過少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維持病人自我穩定[1]。相關研究表明,長期氧療不僅能使動脈血氧飽和度增加,改善癥狀,減輕缺氧,同時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2]。在國外相關技術已比較成熟,而我國限于經濟及技術等原因,家庭氧療開展較晚,有關資料相對匱乏[3]。針對家庭氧療在上海的現狀,作者通過在對上海地區3家三級醫院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家庭氧療的使用以及知識掌握等相關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調查對象為上海地區3家三級醫院老年科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齡58-94歲,平均年齡83.08±7.96,男性43例,女性7例。

1.2 方法。采取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①個人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有無子女及居住方式等。②家庭氧療使用情況:家庭氧療開始時間,使用的病因,使用的原因,獲得家庭氧療知識的來源,吸氧形式,氧療產品,由誰操作,使用的流量,吸氧時間,何種情況下使用,是否有規律,何時調整吸氧狀態,如何調整等。③家庭氧療的療效:吸氧后舒適度自我感覺有無改變,氧療是否對住院頻度有影響,氧療對病情的影響,最初與現在吸氧流量及時間有無調整等。④家庭氧療知識問卷調查:調查共有7道題目,包括家庭氧療時,若感覺不適,是否可以不斷加大氧氣氣流;過量吸氧是否可導致中毒;是否可以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吸氧時如果發熱出汗是否正常;日間缺乏運動的患者臨睡前可否會導致大腦興奮而失眠;氧氣瓶可否置于陽光直射之地和氧氣開關的指癥等判斷題目。

2 結果

2.1 氧療患者的基本情況。

2.1.1 患者情況。家庭氧療的患者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占總人數的98%。所有老年患者中,有子女為45人,占90%。無子女為5人,占總數的10%。夫妻二人生活的24人,占總數的48%;夫妻與子女生活的8人,占總人數的16%;單獨與子女生活的6人,占12%;單身一人有保姆照顧生活的5人,占10%。住養老機構等其他情況7人,占17%。

2.1.2 患者疾病分類。50例家庭氧療患者中,其中呼吸系統疾病33例,占66%,心血管系統疾病35例,占70%,腦血管系統疾病14例,占28%。有13人(26%)同時患有3種和3種以上疾病,10人(20%)同時患有2種疾病,27人(54%)患有1種疾病。氧療使用的人群主要是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腦血管系統的老年患者。

2.2 家庭氧療使用概況。

2.2.1 氧療使用原因和知識來源。使用原因主要是醫生建議,占84%,廠家推薦占8%,自我主張和其他情況分別為4%。氧療知識來源主要來自于醫務人員,占70%,還有宣傳小冊子,占20%,其余10%患者靠朋友,廠家或網絡等途徑了解氧療知識。患者使用氧療和了解氧療知識的主要渠道是醫院和醫生,途徑較為單一。

2.2.2 家庭氧療操作和使用年限。大部分患者為自己操作,占62%,38%患者為保姆或者家人操作。統計表明,氧療開始的時間跨度較大,為0.5~18年。其中氧療10年及以上的10人,占總數的20%;3~10年17人,占總數的34%;0~3年的為12人,占24%;另有11人其家庭氧療開始時間無法統計,占22%。

2.3 家庭氧療參數情況。

40%使用流量為1~3L/min,有60%患者不記得使用流量。吸氧時間少于1h為4人,占8%,1~3h為23人,占46%,3~15h為5人,占總人數的10%,大于15h的6人,占12%,不知道吸氧時間的為12人,占24%。有50%的患者選擇靜息時吸氧,也有44%的患者選擇不舒服時吸氧,28%的患者選擇睡覺時吸氧。38%患者吸氧有規律,52%患者吸氧無規律,還有10%的患者為持續吸氧。當有自我感覺需要時,54%的患者會主動調整吸氧狀態,26%患者聽從醫生指導來調整,14%的患者感覺癥狀加重時自己調整吸氧狀態。其主要是調整吸氧流量或時間。

2.4 吸氧皮條使用。

吸氧皮條的清潔對于患者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在清潔方面,有36%的患者可以做到一到兩周更換一次皮條,18%患者一月更換一次,但仍有20%的患者三月到半年才更換一次。每日清潔皮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調查中,有56%的患者使用酒精擦拭,24%的患者使用清水洗劑,還有6%的患者從來不清洗皮條。有26%和14%的患者分別對更換皮條頻率和皮條清潔情況“不清楚”。

2.5 家庭氧療的療效。

2.5.1 氧療前后療效和對住院頻率的影響。經過長期治療和親身體驗,有72%的患者認為氧療是有療效的,10%的患者則認為沒有療效,18%患者選擇“不清楚”。在通過對患者使用家庭氧療后住院頻率的改變的調研中,22%的患者認為家庭氧療可以降低住院頻率,而34%患者認為沒有改變,44%的患者選擇“不清楚”。

2.5.2 家庭氧療前后吸氧劑量的變化。46%的患者認為家庭氧療初期與現在的吸氧劑量有所增加,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22%患者認為初期與現在的吸氧劑量未變,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僅有22%的患者認為減少吸氧劑量也可達到一定的效果,10%患者選擇“不清楚”。

2.6 家庭氧療知識了解程度。

本部分有七道判斷題,主要測試患者對家庭氧療注意事項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樣題如下:①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不斷加大氧氣的氣流。②過量吸入氧氣會導致中毒。③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可以長時間高濃度的吸入氧氣。④吸氧時如果發熱、出汗是正常現象。⑤日間缺乏運動,很少體力腦力勞動者臨睡前吸氧導致大腦興奮而失眠。⑥氧氣瓶不可以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⑦吸氧時如果感覺不到有風吹動的感覺,那么就是氧氣沒有開。結果如下:5人全部錯誤,4人做對1道,4人作對2道,9人作對3道,20人作對4道,5人做對5道,3人做對6道,沒有一個人全部做對。

3 討論

家庭氧療對于心、肺及腦血管等慢性病變的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將為社區康復中重要的物理手段之一。尤其是長期的家庭氧療可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組織器官的功能,降低肺動脈壓,阻止肺心病的惡化,增加運動能力,延長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4]。

但在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家庭氧療并沒有起到預想的結果,10%的患者則認為氧療沒有療效,18%患者選擇“不清楚”;僅22%的患者認為家庭氧療可以降低住院頻率,而34%患者認為沒有改變,44%的患者選擇“不清楚”。許多患者對于家庭氧療缺乏正確的認識,僅僅將家庭氧療作為有缺氧感覺時的救助工具,并非作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對于如何正確使用家庭氧療以改善疾病癥狀,許多患者抱有一知半解的認識,患者對氧療知識欠缺,60%患者對于氧流量這一重要參數不清楚,氧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正是由于相關醫療知識的缺乏而導致相當一批患者對氧療的依從性差,因而氧療無法達到改善疾病癥狀的目的。對于上述情況發生的原因,筆者進行如下總結。

3.1 發生原因。

3.1.1 護理宣教不到位。大部分醫生或護士對家庭氧療的宣教重視不夠,掌握氧療也不系統,加上護理人員少,影響護士對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家庭氧療知識教育,宣教也僅僅是口頭宣傳,缺乏內容豐富的宣教材料[5],導致護士宣教不到位。由于使用家庭氧療的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但由于家庭氧療脫離了醫院,走進了家庭,得不到醫院里專家的指導,而導致患者或其家屬對家庭氧療一知半解,無力應付在氧療中突發的狀況[6]。洪氏通過對41例接受系統氧療知識宣教的患者進行療效調查顯示,其有效率達100%,并且由于糾正了錯誤的吸氧方法,患者反復住院率大大減少,增加了患者活動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由此可見,全面系統正確的氧療知識宣教對于增加患者對氧療的依從性以及病情改善都有所幫助。

3.1.2 氧療吸入裝置存在消毒問題。本次調研結果顯示,有將近20%的患者三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皮條,由此可見氧療吸入裝置的消毒問題可能是導致氧療難以改善病情甚至惡化的原因。張氏等對氧療吸入裝置進行細菌培養得到,絕大多數鼻導管和氧氣瓶上存在細菌,這些細菌均為廣泛存在與自然界、人體皮膚、口腔、鼻腔的長居菌和條件致病菌,其中60%的菌種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關[8]。由于家庭使用氧氣多為老年人,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其自身體抗力較差,防御力也較弱,并且由于自身攜帶致病菌種,因而氧療裝置帶菌不僅給吸氧者帶來潛在感染因素,同時也會影響家庭氧療的效果[9],使患者病情容易反復,因而難以到達家庭氧療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3.1.3 社區服務中心督導系統不健全。長期家庭氧療在歐美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開展比較普遍,設有專門機構以及專業人員,而我國對于家庭氧療開展起步較晚,因而相應知識以及資料背景普遍缺乏,因而導致家庭氧療容易依從性差[10]。我國目前沒有相關規范的機構以及專業人員對社區家庭氧療定期上門進行規范性指導和培訓,并且也缺乏特設咨詢機構以供患者進行咨詢并對患者氧療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其相關知識的宣教也僅僅通過護理人員口頭傳達,缺乏規范化宣傳和教授途徑,由此容易導致知識的片面性和錯誤性,進而影響家庭氧療的療效和依從性。

針對上述歸因,筆者提議進行如下改善措施,以改進家庭氧療療效不顯著以及依從性下降等問題。

3.2 改進措施。

3.2.1 加大家庭氧療護理知識的宣傳力度。把即將進行或已經實行家庭氧療患者及其家屬或保姆放在首位,根據不同文化層次,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11],對病人及其家屬或保姆進行家庭氧療相關知識及使用方法的宣教,必要時需手把手的教會其如何操作,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家庭氧療的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項。由于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和交流機會最多,因此應當成為氧療知識宣教的主角,承擔對患者進行宣教、指導工作。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建立個人檔案、集中教育、面對面教育電話隨訪、保持聯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家庭氧療知識的宣教,以隨時解答患者或家屬的相關問題[12]。因相關報道顯示,極大多數患者在護理指導后,血氧飽和度均有提高[13]。此護理人員要有高度責任心,宣教時耐心仔細,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和錯誤,給予解釋宣教指導,爭取家屬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糾正家庭氧療使用過程中的錯誤,爭取取得良好療效。

3.2.2 定期有效清理氧療吸入裝置。護理人員在進行家庭氧療宣教的時候,除了強調家庭氧療的相關知識以及常見錯誤等,還需強調氧療吸入裝置定期有效清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許多肺部疾病是由于病原菌重復感染引起,并且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誘發或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而氧療吸入裝置容易導致醫源性感染,由此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甚至惡化。由此可見,強調并督促定期有效清理氧療吸入裝置在氧療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3.2.3 完善社區服務中心督導和監測系統。由于我國家庭氧療起步較晚,因此許多機制和監測系統都不夠完善,嚴重影響家庭氧療的療效和普及。國外調查顯示,即使在專職氧療機構的隨訪情況下,仍然存在17%-70%的患者達不到規范要求。由此可見社區督導監測系統的完善十分重要[14]。有報道顯示,開展社區服務中心督導和監測,家庭氧療可改善低氧血癥,從而改善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供氧,減少住院次數,提高生活質量[14]。由此,社區服務中心應當完善督導和監測系統,積極開展氧療知識宣教以及上門教授,并且定期派專職人員上門對家庭氧療使用情況以及療效進行監測,及時更正使用不當之處或改變使用流量,以達到家庭氧療改善疾病的作用。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還需加強家庭氧療管理,規范氧療方案,對醫療人員及其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和培訓[3],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由于樣本量小,得到的結論只是初步的,甚至可能有偏頗和錯誤。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相關專業的人員對家庭氧療的重視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萬煥云.基礎護理操作規程.武漢:湖北科技技術出版社,1992:77-78

[2] 肖志凌,向宇,周觀珍.長期氧療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狀況和活動耐力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6,41(5):438-439

[3] 楊文蘭,高蓓蘭.上海地區心、肺、腦血管疾病患者家庭氧療調查.現代康復,2000,4(10):1484-1485

[4] 張瑞星,余惠明.走出家庭氧療的誤區.現代預防醫學,2005,32(7):857-860

[5] 張雪梅,徐蕾,周小燕.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家庭氧療的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l):2196-2197

[6] 謝曉紅.關于長期氧療的護理工作研究.醫學信息,2011,292:4478-4479

[7] 洪貴英.心理治療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療依從性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1(8):71-72

[8] 張玲,姜洪蕾,馮樹梅.社區家庭氧療中常見問題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8):637

[9] 謝曉紅.關于長期氧療的護理工作研究.醫學信息,2011,292:4478-4479

[10] 任云霞,徐梅貞,吳新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外氧療遵醫行為的調查.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48

[11] 趙曉麗,張延紅,白雪,等.急性腦梗死患者氧療依從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干預措施.現代預防醫學,2012,39(7):1791

[12] 劉麗萍,趙慶華,劉雨村,等.健康教育干預對COPD家庭氧療依從性的影響.重慶醫學,2009,38(15):18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猛交xxxx免费看 | 韩国日本一级片 | 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网站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网址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 91热播| 亚洲视频自拍 |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怡红院 | 女人张开腿等男人桶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一级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com | 羞羞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片 |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 欧美性色黄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精品毛片基地 | 一级片美女| 青草青99久久99九九99九九九 |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放 | 台湾三级香港三级经典三在线 |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中文字幕三区 |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 欧美一级成人毛片影院 | 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美女黄色一级片 | 日韩有码第一页 | 欧美黑寡妇特a级做爰 |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日b毛片 |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在线视频 | 综合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