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第1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在中央黨校給領導干部講話時特別提到:要讀好書善讀書,特別談到要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理國家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活水,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輝煌燦爛文化、經典,是國家智慧的結晶。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被世界有識之士公認為人類瑰寶,是舉世絕倫的文化精品,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具有獨特的文化系統,積淀著每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深刻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傳承經典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弘揚中華美德,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迫切的希望。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有幸參與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課題《中國儒家德育思想在學校品德教育中的現代轉化研究》,覺得很欣慰。尤其是結識了國家十二五重點科研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課題組負責人――北京的張秀云和梁傳大院長,得到了專家指導,學習了大量相關文件和資料,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淵源、發展、轉化、融合、提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從而更加堅定以傳統文化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決心。

一、《弟子規》中儒家道德思想及學校德育的轉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釋、道三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最為深遠。儒家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是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類的素質教育。近百年的社會變革,尤其是近三十年市場經濟對儒家文化沖擊很大,一些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影響漸深,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扭曲,大到貪污腐化、生活墮落,小到言談舉止不文明等,我們必須重建社會道德體系。重拾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小學德育中倡導“學儒”,將對整個社會起到教化作用,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之目的。

認識道德,理解道德,回歸道德,合乎道德。不僅是個人道德和精神修養的真實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走向和諧、實現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徑。從小注重儒家思想的傳播,才會使小學生從小修心養性,形成道德目標?!兜茏右帯贰白鸬滦远缹W問”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在教學中培養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典。

二、從《弟子規》看小學德育教育的融合與提升

分析《弟子規》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德育過程是一種規范教育的過程,這種規范性教育與其創造性的發展不相矛盾,真正的創造是要有規范性的前提的,脫離其發展基礎,其發展方向就會有所偏離。由于《弟子規》也存在一些歷史局限性,因此在當前對適齡兒童進行教育時要始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去偽存真,與時俱進。本譯本要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在不改變具體形式下去偽存真,與時俱進,取其精華,棄之糟粕。

2.遵循階段性、順序性。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具體的人,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教育就是要針對這個發展任務有目的地進行,體現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先后順序。

3.要遵循言傳與身教的統一。言傳注重知識的傳授,身教注重行為的習得,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行為的養成。因此身教更為重要。尤其在個體發展的初級階段,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模仿習得的,這是與其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相適應的。作為教育者,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教育時要做好榜樣,要言行一致,教育效果才會顯著。如果言行不一致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認知紊亂,導致不良認知形成不良習慣。另外,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兒童的記憶仍以動作記憶和形象記憶為主,身教更容易被感知與記憶。

4.注重躬行實踐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不僅是道德標準的灌輸,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在道德實踐中發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讓學生能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

三、具體做法

1.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措施、有落實。

2.組織全體教職工深入學習。召開動員大會,組織討論,明確目標,組織骨干培養,專家講座,觀看視頻,派代表參加各級各類的有關幸福人生的講堂。

3.宣傳教育力度到位。學校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小廣播、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校訊通、LED宣傳欄,在班級學習園地、公布欄、手抄報等宣傳有關知識,積極營造“誦讀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

4.編寫《弟子規》校本教材。通過課前5分鐘演講,每周一節校本課堂認真講授《弟子規》。

5.請專家來校做感恩勵志報告會。我們先后請北京張秀云教師、廈門行之張云棟來校做有關讓世界充滿愛、讓生命充滿愛的演講。

6.通過少年宮活動推動經典誦讀的全面開展。學校利用每周二、四和周日的少年宮活動時間,設立經典誦讀班、口才演講班、每年的校園藝術節誦讀比賽,推普周等節日、假期對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滲透《弟子規》的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7.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成立家長學校,每學期召開家委會、家長會、課堂開放教育周、家教講座、親子活動等,積極營造家庭學習氛圍,實現三維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

8.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促進良性發展。每年參加春秋游、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小記者采風及市區教育部門舉辦的各種比賽,充分讓學生在社會的大熔爐中成長。

第2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 孝道思想;佛教文化;《父母恩重經》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36-02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宋代《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立軸,高182厘米,寬127厘米,于甘肅敦煌千佛洞出土。畫中心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并坐說法,上部繪“七佛”、“七寶”及仙山樓閣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薩分列兩側供養。畫軸絹地敷彩,繪佛、菩薩和僧俗人眾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動,經變故事分列在說法圖兩側,以經變畫常用的連環畫形式展開,一個情節一幅圖,共有15幅圖。它們各自獨立,相互之間用山石分隔,每幅畫的右側或左側都有墨書榜題,說明所畫內容。《報父母恩重經變》是國內現存幅面較大且有紀年的一幀絹本佛教故事畫,由敦煌《父母恩重經》經文演變而來。其內容主要包含三個層次:其一,父母哺乳養育之恩深重,子女僅以無怨心報之是不夠的; 其二,子女報父母之恩,就是要讓他們去除愚昧、慳貪,增長智慧和樂善好施的佛性,使父母得到善報和解脫; 其三,一切信眾,僧徒諸子,都應奉行這種法教,造作福田。

佛教認為,父母對兒女有十大恩德,分別為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盡恩、為造惡業恩、運行憶念恩和究竟憐憫恩。通過講說父母的這些大恩大德,倡導眾生牢記父母養育之恩、恪盡孝道。內容多有佛教色彩,但卻有一定的現實教化意義。

儒家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前提。儒家經典《孝經》中有一句話:“孝乃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睆睦碚撋峡隙诵⑹侨藗愖钪匾囊刂?。仁是孔子強調為圣人的必要準則,而孝作為仁的內核,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傳統中,孝道思想不僅體現出一種家庭倫理觀念,也體現出人類對于自身生命的關懷,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生命價值觀,是人類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種體現。祭祀祖先是對生命的追思意識,孝養父母是對生命的愛敬意識,生兒育女、以期傳宗接代是對生命的延伸意識,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識正是通過這三個層面展示出來,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獨特魅力所在。

儒家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父子之道,天性。”而且,儒家的孝道思想,最終是要為政治服務的:“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惫什恍⑹墙^對不能為中國統治者所容的。為了消解人們對佛教缺乏孝道的攻擊,佛教僧徒便努力在佛教經典里挖掘闡述孝道的思想資源,如西晉時期的《盂蘭盆經》,就極力宣揚應該全力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但是,佛教畢竟沒有系統論述孝道的經典,中土僧人只好通過偽造經典來闡釋孝道學說,以向世人表明佛教也重人倫、講孝道。《父母恩重經》就是佛教自身努力調和儒、佛思想,特別是自覺與儒家孝道思想融合的產物。其中“人生在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的思想,顯然與儒家的孝道達到了一致。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并沒有很快獲得迅速傳播。到了魏晉時期,開始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直至南北朝、隋唐時期,才真正獲得迅速的傳播和發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后,面臨著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和調適結果,關系到其在中國的生死存亡。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僧人,對這一矛盾沖突具有明確的認識,于是開始變通,結合儒家思想的理論核心,自覺改造佛教學說,盡力爭取統治者的支持和認可。

佛教要真正生存并取得發展,首先要取得皇權的支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剛開始對佛教的傳播保持警惕態度,如北魏初期的統治者就對佛教傳播的影響每每心存顧慮:“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門為賊?!泵鎸θ绱爽F實的強硬政治阻力,佛教高僧總以佛法和儒學具有內在統一性來極力說服最高統治者。史載:“孫皓即政,法令苛虐,廢棄祀,乃及佛寺,并欲毀壞。皓曰:‘此由何而興? 若其教真正與圣典相應者,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意即如果佛教宣揚的道義和儒家思想不一致,就要焚毀佛經、取締佛教。在這危急時刻,康僧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故為惡于隱,鬼得而誅之;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余慶,《詩》詠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边@才去除了孫皓對佛教的顧慮,從而使佛教獲得合法生存地位。

《父母恩重經》的出現,與當時的文化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與唐朝前期帝王對《孝經》的提倡直接關聯。唐朝前期,統治者大體上執行儒、釋、道三教并舉,佛、道二教并行提倡的宗教政策,但不同皇帝在位時期,對佛、道二教的態度又存在一些輕微的差異。唐太宗對佛、道二教基本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既提倡佛教,也尊崇老子和道教。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佛教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而佛教徒也通過偽造《大云經》神化武則天而受到賞識,于是,武則天極力提倡佛教。唐玄宗時期,對儒、釋、道三教都加強了提倡力度,其中最突出的則是對儒學和道教的偏重,對《孝經》一書的提倡,更成為唐玄宗時期文化政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無我、無常,認為人生是充滿痛苦的,為了拋掉這種痛苦,就必須放棄世俗生活,進行修行。中國的儒家思想雖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盡人事”。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脫,這是以放棄現實生活為代價的。儒家所追求的是成為圣賢君子,而圣賢君子的道德修養是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在一起的。

當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發生了沖突,就不得不做一些調整,以適應當時的統治需要?!陡改付髦亟洝沸麚P的子女應該踐行孝道、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特別是《論語》、《孝經》所提倡的孝和孝道倫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經》的出現,也是佛教自覺調和與儒學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國文化的產物?!陡改付髦亟洝肥菍Ψ鸬男叛觯球\而純潔的,它的內容是莊嚴的,表現的墨痕是心靈軌跡的流露。佛理禪法主張破除妄想, 遺蕩一切諸相,罪福并舍,空有兼忘,眾生們神游于佛的神圣、沖虛幻的境界中,《父母恩重經》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超越。它也反映了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種趨向,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傊?,《父母恩重經》的產生過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讀。它在中國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有著重要地位。這是一部溝通儒、釋的佛教經典,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產物。它見證了佛教一步步融入中國、為更廣大民眾所接受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傳軍,金霞.《父母恩重經》與唐代孝文化――兼談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通儒”與“濟俗”現象[J].孔子研究,2008,(3).

[2]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3]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龐衛花.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出行風俗[J].雞西大學學報,2010,(6).

[5]公維軍.大英博物館藏北宋時期父母恩重經變相畫絹畫研究[J].大江周刊,2013,(8).

[6]胡發強,劉再聰.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洗兒風俗[J].大學學報,2008,(2).

[7]秦明智.北宋《報父母恩重經變》畫[J].文物, 1982,(12).

第3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課題名稱: 儒家孝道與現代家庭養老

學生姓名:

系 別: 政治與法律

專 業: 思想政治教育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研究動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各國學者開始對這個古老的研究領域給予新的重視,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以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選擇的希望通過發展社會養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是希望健全現有的家庭養老體系,輔助以社會養老體系,中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這,主要希望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思想來促進家庭養老的健康、和諧發展,這方面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有蕭振禹主編的《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等,張懷承主編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等。他們提倡目前中國應繼續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來達到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

選題的依據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種孝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才形成了尊老愛幼,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已達1.3億,占總人口的11%,根據科學預測,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顯然,我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的,時間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不太現實。家庭養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我國養老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則與現代家庭養老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選題的意義

a 從理論上看,豐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康的養老體系

b 從實踐上看,對于加強家庭道德建設,推進家庭文明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儒家“孝道”思想與現代家庭養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內容

2儒家“孝道”原則的糟粕和精華

3現代中國的家庭養老

4儒家孝道的現代轉承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點: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儒家“孝道”的轉承

2、難點: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華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收集資料

2、歸納整理資料

3、編寫寫作提綱

4、寫作論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歷史分析法;

3、演繹歸納法;

4、分析綜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資料

2、對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綜合

3、制定寫作計劃表

4、主動多與指導老師交流

進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確定選題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開題報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論文初稿交指導老師審閱后進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 劉再復、林崗:《傳統與中國人》,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漢生:《中國精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蕭振禹主編:《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編:《家庭倫理與人格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呂平主編:《孝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國人口報》,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張懷承主編:《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鳶主編:《中國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雜志:《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等有關中國哲學、儒學網站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4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一、儒家生命哲學概述

自儒家學說創立以來,其中蘊含的生命哲學思想對當代中國人的生死觀念與生活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關于人之生命的珍貴性、人之處事哲學及生命意義等問題,儒家思想都有這方面的豐富內容。

(一)天地之間人為貴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圣治章》),這充分闡明了在中國傳統文化視域――天地人之統一體中“人”存在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珍貴性。而人之所以“貴”,在于“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這說明了人與其他萬物的區別和聯系,即人是萬物之靈。這種表達方式,實際上也就承認了人在天地間的獨特地位。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篇》)這句話也直接說明了人是一個有感性、有道德、有創造能力的生靈。人區別于草木鳥獸的地方,在于人能夠調和天地之間萬事萬物,把天地萬物有機地聯系成一個整體。

可以說,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生命觀,應是以重視人的存在價值、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為特點的,這一點可以從其對待孝道、殉葬制度、戰爭等方面的態度加以驗證。

孝道是維持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紐帶,孝道思想展現了人們珍愛生命的態度。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對父母最大的孝順是保持身體的康健,使父母不為之擔憂。儒家思想將珍愛生命與社會最看重的孝道聯系在一起,凸顯了珍愛生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人殉制度方面,孔子曾這樣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 梁惠王上》)強烈批判了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生命的踐踏。

由于孔子生活于動蕩不安的春秋末期,故他對戰爭的反對態度無疑是明確的,因為戰爭必然傷及無辜百姓?!墩撜Z》曾記載衛靈公請教孔子戰爭一事,孔子反感地拒絕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并且立即離開了衛國。從這里可看出,儒家反對戰爭,尤其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而提倡保護民眾、體恤民眾。即使必須要發動戰爭,也要最大限度地不傷及無辜,不破壞民生。不僅理論上強調珍視生命,而且在實踐中更是身體力行。如《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面對突發的馬廄焚燒事件,孔子只問人員傷亡情況,不問馬的狀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人的生命的關愛程度。

總的來看,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開始,“天地之間人為貴”的思想是其理論的起點,其他思想都是在“珍惜生命”的觀念上衍伸而來。在當時落后的社會觀念中,孔子能注重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危,提倡孝道,反對無謂的戰爭,反對人殉制度,同時能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支持著自己的觀點,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舍生取義,死而后已

儒家對個體生命頗為重視,其生命意識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儒家極其重視人的可貴生命,但在某些不得已的情況下,儒家主張人們應為實現道義而獻出生命,即“舍生取?x”,以自己珍貴的生命踐行“仁義”等道德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已然將人的生命劃分為兩個層面,即“肉體生命”和“道德生命”?!霸谌寮铱磥?,肉體的生命并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道德屬性才是人的基本屬性”[1]。人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其他物種,在于人有道德,講道義。當一個人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道德底線,從而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和原則的時候,他也就淪為了“小人”。

先秦諸子對生命兩重維度的關系有著精辟的解釋。從孔子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到孟子的“舍生取義”,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二者無一不體現了在對待生死與大義的問題上,儒家選擇赴死就義,只因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人類之所以高于水火、植物、動物等物種的原因在于人類有其他物種不具備的屬性――“義”。“義”是人類的獨特價值,是“人最為天下貴”的根由?!傲x”實際上就是道德生命的支撐點。

由上可見,儒家學者流露出的是“道德生命高于肉體生命”的強烈觀念。儒家的最高理想追求不是肉體生命的萬壽無疆,而更在于道德生命的永垂不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在儒家思想中,人的本質不是他的物質生命,而是他的道德生命。一直以來,追求大義凜然的崇高道德境界在我國傳統生命觀中居于顯要位置,這與儒家對道德生命的推崇和后世對儒家思想的尊崇有密切的關系。

(三)死生有命,樂以忘憂

當“義”與“生”無任何沖突的時候,即當個人處于正常的生活狀態中,儒家提倡死生有命,不必過分關心死亡問題;而當個人遇到不幸事件時,儒家提倡要時刻銘記生命的珍貴性,樂觀地生活下去。

對待死亡,孔子秉持順其自然、順從天命的態度。如關于鬼神和死亡問題,孔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的經典表達。在這句話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其對于鬼神和死亡問題的回避態度。而孔子之所以采取回避態度,主要在于其重視現實生活而不愿探討死亡的積極入世思想。從儒家思想體系的發展歷程可看出,自孔子開始,經歷代儒者的傳承,生與死應順其自然的思想已深入百姓的心中。

不過即使能夠自然地對待生死問題,但生命終究是短暫的。孔子也曾感慨時光流逝,光陰不再的殘酷事實。面對滔滔東去的江水,孔子不由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子罕》)面對短暫的生與瞬間的死,宋朝大儒張載也在其《西銘》中這樣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钪臅r候,一個人努力做好分內的事情,積極負起責任,即使有一天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也是安寧的。既然生不由己,死亦是命,那么,每個人在活著的時候就應該樂天知命,努力奮斗,尋找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本人也是這樣踐行著自己的人生處世哲學的,可以說,他就是君子自強不息的典范。他“一生唯以天下大事、萬世功業為念,奔走列國、授徒編書,人生態度積極至極,樹立了儒家陽剛進取的人生態度的身教典范”[2]。作為一個普通人,孔子是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曾鼓勵人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仁愛之心、智慧頭腦、堅強意志等品質,只有這樣才能胸懷寬廣、心地善良,積極樂觀地生活下去。對于孔子來說,積極奮斗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給予了他無限樂趣和智慧,其癡迷的程度甚至已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的地步。

總的來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時,人們對于鬼神的看法莫衷一是,對死后之事存在妄想推測,孔子的見解和作法無異于一種理性實用主義態度。這種儒家思想激勵人們重視現實生活的改變,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憂慮和困境。

二、現代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

在我國,生命教育屬于舶來品。生命教育活動開展得比較晚,目前仍僅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內地在學校教育領域中已經相繼推出了生命教育的實施綱要和課程計劃,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教育實踐領域對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視。結合目前我國生命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一般認為,“生命教育以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為核心,它的起點是保全生命并擁有一個健康的生命”[3]。生命教育無疑更好貼近了教育的本質與主旨。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把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的過程,教育的終極價值“使人成為真正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存在,“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內核,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據”[4]。然而,一直以來,教育者從社會本位的視野中去考察個體的作用和價值,這往往會造成對個體生命質量的漠視。生命教育則更能體現人文關懷,它直面個體的生命,進一步關注生命,力圖提高生命的質量。

(一)生命整全

在傳統教育的視角下,功利性教育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產生迷失、困惑、焦慮等生命困境。針對這種情況,生命教育倡導者以“個體生命的整全性”為基本出發點,即個體的生命應完整地包含著兩個維度――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這兩個維度是整全統一的,偏離了任何一個維度都會使生命個體喪失生命的平衡感,甚至引發不堪設想的教育悲劇。

第一個維度是自然生命。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生命而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是一種肉體性的自然存在。人雖然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物,但他是一個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生命與其他動物有著很大的共性,但是人的自然生命又有著本質的特殊性,這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的非特定化和可塑性,它使得人能夠超越束縛,達到其他動物所不能達到的境界。由于人所具有的自然生命的基礎性,生命教育理念認為,教育首先必須保全人的身體。因此,學校教育中的一切行為都必須按照學生的身體規律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能傷害學生的身體、戕害學生的生理發展。對于學生的肉體的不正當懲罰或鞭打是不被允許的,對于只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而漠視學生身體發育的教育模式也應受指責。

第二個維度是社會生命。人在自然生命上是未定化的,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而人在精神上的超越性更加顯著。人是有精神、有心靈、有情感、有記憶、有認知的社會生命。人在社會中的生存,不是動物式的肉體生存,而是具有知識、道德和精神的社會式生存。

生命整全理念強調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保護和培育學生的身體,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品格。因此,生命教育者倡導在保護自然生命的基礎上發展社會生命。在學校教育中,要培養學生優秀的智力、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完善的品格,使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整全的人”,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二)生命自由

如果說,生命教育奠基于生命整全理念,那么追求生命自由、個性獨立就是生命教育最響亮的口號,因為要想學生身體健康,精神舒暢,就得給他們一個自由舒適的教育環境,給他們的自由個性以合理的承認。

根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地方在于自由自覺的勞動,若非如此,人就會被異化。因此,只有自由的學習才是真正屬于人類的學習,強迫式的學習和教育是教育的異化,也是人的異化。誠然,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自由也會使我們犯錯誤,但自由同時賦予了人們最大限度地糾正錯誤的可能,而強制或壓迫學生則無助于他們獲得新知和糾正錯誤。

生命教育思想倡導個性解放、生命自由。生命教育對于自由的追求,首先就是把兒童從成人的控制之中解放出來,讓兒童在教育活動中、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獲得自由的教育環境。20世紀初,由杜威引領的進步主義教育活動,就是在批判傳統的教師中心、成人控制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主張給學生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從而進一步解放兒童的心靈和手腳,回歸生命的自由和個性的自由。

生命教育表?F在對生命自由的重視和追求,也表現在對學生人格尊嚴和自然天性的尊重。生命教育不是用成年人的價值觀來控制和約束兒童或青少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通過學習自主選擇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讓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當中獲得生命的自由、個性的自由和選擇的自由。最?K,使整個教育活動凸顯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命尊嚴。

在個人身心和諧的基礎上,儒家思想倡導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即所謂“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5] 246。從學生教育的角度來看,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中學生活躍于各種媒介傳播體系中,這種交互機制給予學生以極大的自由,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導致個體意識極度膨脹,從而給教育帶來了難題。這種宣揚個人自由、個性解放的做法充斥于西方生命教育思想中,然而在我國,應當考慮中國國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儒家和諧思想的重要影響。儒家和諧思想在于傳遞這樣一個觀念,即個人不能因鼓吹個性自由而忽視社會影響,也不能在起伏不定的社會潮流中失去自我??鬃犹岢摹昂投煌彼枷耄瑧斒钱斀裆鐣腥伺c人之間交往、發揮生命價值的一條重要規律。我們也提倡“不同”,但一定是在個人與社會“和”的基礎上去發展自己的個性、發表自己的見解。

所以說,在儒家生命哲學的視角下,自由是建立在群體關系的和諧相處基礎之上的,這種和諧來源于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而在現代生命教育中,儒家生命和諧理念既符合當代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又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能更好地適應中國國情并解決當代社會生命危機問題。

(三)設定人格范型,引導受教育者對生命整全的追求

自儒家學說創立之初,其關于生命個體的終極價值追求就離不開“成人”二字,即成為一個理想的、完善的人,這與現代西方生命教育的追求――“整全的人”不謀二合。不過,與西方不同的是,儒家思想為“成人”設立了“君子”“圣人”等具體化、差異化的理想人格,這是我國當代生命教育可以借鑒的理念。

從儒家經典作品中可以看出,儒者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集中于四個字,即“內圣外王”――內在修養與外在事功的一致與和諧。然而,由于圣人的境界難以達到,因此在?F實中,他們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型則集中在“君子”身上。君子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為途徑,先實現“成己”,再達到“成人”的目標,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追求著“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從而最終促成生命的精神性超越。對于儒者來說,“人生的意義在于成就卓越的完美人格,進而實現對社會的責任”[6]。

君子無疑是古代中國文化的理想人格范型,在現代社會仍然可以繼續發揮人格范型在傳統社會中起到的示范作用。因為在君子身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所有人類美好的品格,可以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向其靠近,引導受教育者對生命整全的追求。雖然“在儒家信奉者那里,理想人格是植根在心靈中的偶像,是現實生活中的權威”[7]。然而事實上,士人在進行理想人格選擇時,并非僅僅依據理論上的抽象標準,而是根據現實的可能性與自身的需要相結合的情況來選定的。例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就是士人對儒家理想人格標準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應用。這種應用也成為士大夫人生哲學的核心所在,為后世眾多民眾所篤信不疑。

因此,在我國的生命教育領域中,應完善“君子”等理想人格的現實社會意義,并加深學生對于“君子”概念的認知,使其引導學生對生命整全的追求。這樣做,就更好地為不同生命狀態、不同生命階段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理想人格選擇,或可激勵他們斗志昂揚,或使他們保持達觀的心態,從而促使其更積極地面對生命困境。

四、結語

第5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老年人;社會工作;傳統文化;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與老年社會工作的關系

(一)儒家思想與老年社會工作的共同之處:首先,兩者最終目的都是讓老年人能夠保持獨立性,有更好的發展、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其次,儒家思想和老年社會工作都看到了老年個體自身、老年人的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對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中的“長幼有序”、“尊尊”和老年社會工作中的面向老年人家庭和社會制度方面的內容都體現了兩者在這一方面的相同點。

(二)儒家思想與老年社會工作的區別:儒家思想中充分肯定和強調了老年人的重要社會地位,老年人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是社會的財富,家庭及社會對待老人的態度亦是促進人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孝”、“仁”還是“禮”對當今老年社會工作均有著環環相扣的影響,深遠且重大。而當今的老年社會工作是在現實基礎上,希望通過發掘老年人個體自身資源和整合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利于個體獨立發展的生活,對不同狀況的老年個體有不同的操作性強的實際方法。

二、儒家傳統文化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

當代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僅需要依靠法制的強制作用, 更需要發揮禮教的作用。筆者認為儒家思想中與老年社會工作相關聯的內容主要有三點:

(一)儒家孝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1)孝思想的主要內涵。孝是包含在仁之中的,《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保?)孝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當今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社會道德體系,孝思想無疑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工作者在整合調動社會資源時,可以充分利用孝思想在中國人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響。我國家庭中,老年人一般是家庭成員關注的重點,贍養老人、孝順老人是每一個子女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家庭養老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孝道也為解決我國社會普遍面臨的老年人自我認知水平低以及贍養問題提供了參考價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工作者在開展老年社會工作時的壓力,為社會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運作基礎和人員上面的精神支持。

(二)儒家仁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1)仁思想的主要內涵。 “仁”作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貫穿其始終的。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鬃影选叭省倍x為“愛人”,并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仁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老年社會工作應該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自身發展需求,并適時給予老年人所需的資源,讓老年人在晚年在精神世界仍然有所追求。“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指人生觀中的德行,表現在人的行為中即為互助、互愛、互存。“仁”是人類最高的、超越的完美,孔子說從來沒有看到它完全被體現過。社會工作者本就是助人自助、是需要愛心和奉獻的職業,老年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對象是更需要社會關愛的群體,“仁”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特別是老年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中應該有所體現。

(三)儒家禮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1)禮思想的主要內涵?!岸Y,孝之始也”、“志于道,據于禮,依于仁”都是說“禮”是“仁”一種外化表現,行據于禮,方才能成仁。(2)禮思想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當前,國家從政策上和道德規范上就已經開始向老年人傾斜,制定了很多優待老年人的特殊政策。老年社會工作者可以作為禮思想的傳播者,長幼有序、敬老尊老的價值觀的樹立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老年人的家庭問題。孔子把傳統禮制直接歸結為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從而使“禮”由外在的約束變為人的內在情感需求,從而使禮取得了內在的心理依據而人性化,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諸實踐的有效性。

三、后續思考

筆者在對以往相關文獻的查閱時發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具體如何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等相關的論述較少;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作用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如果能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儒式”價值觀,以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思想與老年社會工作的方法相結合,也許能以另一種方式促進老年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

第6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孝道教育;歷史課;滲透

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同時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這就使傳統的孝道觀念逐漸淡化了。很多青少年開始漠視親情,將傳統的孝道拋在腦后,孝道的缺失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在高中階段加強學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是提升學生思想修養的有效途徑。

一、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則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需要遵循相關的原則,只有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教學才能夠順利有序地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體現歷史特點的原則。我國的傳統孝道源遠流長,涉及很多的人物或者是內容以及事件都很久遠,從時間上說是很久遠的,從空間上看是不可接近的,而且這些歷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復制性;其次,要遵循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原則,傳統的孝道是適應宗法制的封建制度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傳統孝道中的很多內容都必須跟隨時代的節拍賦予新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內容,要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的孝道,吸收傳統孝道中的精華部分,摒棄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和時展的要求;最后,要遵循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孝道教育的對象是高中生,其目的是通過孝道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有孝行、有孝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學生能夠自然地接受相關的知識和理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孝道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材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憑借,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在實際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教材,滲透孝道。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了解整冊教材的編寫意圖、編寫理念。同時要了解教材的框架結構以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對于每一課的內容教師要認真深入地挖掘。如,在教學“中國古代的文化”這一單元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記憶中國古代燦爛的中華文化,更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引導學生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其次,教師讓學生自己研究課本,自己做相關的匯報講解。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而不只是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梢砸蕴釂柕姆绞揭龑W生進行自主學習,如,在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這一核心思想對人的成長以及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我們該如何繼承并實踐這一精髓?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理解孝道的內涵并能夠積極付諸行動。

三、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悟孝道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立足于歷史教材,將學生的視野局限在歷史教材內,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更不利于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孝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除了利用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充分利用課外一些有效的教學資源,如歷史遺跡、實物資料以及文獻資料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相關的歷史遺跡現場,親身感受當時的歷史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體驗中將傳統的孝道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由于生長的環境、遺傳因素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對相同的知識或者是場景會有不同的體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切身體悟孝道。

四、合理進行評價,延續孝道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孝道,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延續孝道。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實際生活兩個方面進行??梢圆捎脮嬖u價和觀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合理的評價作用下,延續孝道。就學生的思想道德而言,教師可以出相關的命題作文,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的習作中看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認真觀察學生的行為,看學生的行為與其思想是否相符,進而全面整體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不斷的發展和進步。

作為中華傳統美德重要組成部分的孝道,其本質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喪失。因此,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孝道教育,通過在教學中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則、挖掘歷史教材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合理進行評價等科學的方法將孝道滲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參考文獻:

第7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醫療保健;倫理決策;訪談;定性分析

一、引言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經濟的改革,中國社會經歷了根本的改變。在這些變化的影響下,儒家思想為家庭以及與之相關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的日常行為提供了哲學基礎[1]。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郭照江[2]指出,儒家的道德觀念,比如仁義,博愛和孝順,在中國傳統的醫學倫理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范瑞平[3]指出,醫療領域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某種延伸。

本項研究調查了中國醫療衛生領域中的倫理困境,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響醫生和護士的倫理決策。山東是儒學發源、延展和研究的重陣,且相關的研究人員可以組織當地的醫務工作者進行訪談,所以我們選擇在山東省進行調研。研究在中國山東省的兩所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和章丘市人民醫院)進行了小組訪談(醫生11人,護士13人)。

二、分析和發現

以下5個從訪談分析中得出的主題反映了儒家價值觀在相關領域的影響:1.病人的經濟條件,2.家庭因素,3.儒家文化的影響,4.倫理決策過程,和5.倫理教育(見圖1)。

1.病人的經濟條件

疾病不僅會給患者到了軀體的痛苦,還會帶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痛苦。社會層面的痛苦可以用疾病經濟負擔來表示,包括直接的疾病經濟負擔,間接的經濟負擔,以及無形的經濟負擔等。本研究的第一個主題是有關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對治療的影響,也就是疾病經濟負擔造成的倫理問題。小組訪談中,病人經濟承受能力經常被醫生和護士提到,并且將之視為最緊迫的一個倫理問題(占15.2%的訪談內容)。鑒于過去三十年的醫療衛生領域的相關改革,原本對城鄉居民免費的醫療服務不再由政府全部負擔結果,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講,選擇什么樣子的治療完全依賴于他們的支付能力。因此,經濟條件在醫療衛生系統中產生了很多問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生和護士的相關倫理決策。在研究中,醫務工作者提到的倫理難題包括:是否給病人昂貴的治療,是否繼續治療(在病人無法負擔治療費用的情況下),如何為病人制定切實可行的醫療計劃,以及在病人由于無法負擔相關費用而要求終止治療時該如何去做等等。被訪醫生做出了如下描述:

在腎臟科,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老年人。主要的問題是患者的經濟條件。對于那些絕癥患者,比如說,當沒有辦法完全治愈時,我們會告訴病人家屬實情,由家屬對是否繼續治療來做最終的決定。因此,最終決定是由家屬來決定而不是由患者。許多患者會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放棄治療。如果患者選擇繼續治療,他們家屬的生活水平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一點不僅提到了相應的經濟因素,同時也提到了儒家觀念的照顧病人與醫院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之間的緊張關系。

2.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山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從山東走出來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這個文化資源和倫理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的第二個主題是儒家文化對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影響。在訪談中,13.5%的參與者提到文化和宗教因素對于他們的倫理決策有著不小的影響。根據儒家思想在中國醫學倫理中的角色,醫生和護士應該遵守傳統的儒家價值觀。訪談的醫務人員做了如下說明:

在山東省,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偏遠地區,特別是農村,醫生們大部分的倫理決策是基于他們自身的文化背景。

對于所有的中國人來說,儒家思想是主要的道德觀,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在醫療衛生系統,同時也在其他的社會領域,例如商業,政治以及教育等等。儒家道德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互動。例如,儒家思想決定了醫務從業人員的倫理觀,而他們的倫理觀又影響著他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有趣的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道德觀與功利主義是相互矛盾的,并且直接導致了醫務工作者的相關倫理困境。

3.家庭因素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個人是一個以家為核心的有機個人,社會是一個以家為核心的有機體。家庭不僅提供經濟支持,而且提供情感支持,不僅承載人的成長和人的再生產等基本職能,更是一個神圣的倫理實體。在生命倫理視閾下,家庭具有關心成長、呵護健康的職責,具有共同負擔醫療費用、共同承受醫療后果的功能。本研究的第三個主題是有關病人的家庭因素。在小組訪談中,有大約20.3%的討論涉及到了這點。醫生和護士將患者家屬的態度或者是相關的家庭因素視為他們所遇到的一種倫理問題。特別地,家庭因素影響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以及他們對病情的接受程度,這兩點在西方的醫療系統中是很基本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由患者家屬作出最后的決定:是否繼續治療或者接受何種程度的醫療方案,醫務工作者將遵從患者家屬們的決定。在中國,通常情況下醫生和護士是不會直接告訴病人們的病情,特別是那些絕癥患者,但是他們卻會和病人家屬討論病情。本調查的醫務人員與護士提供了以下信息:

將真實病情告訴病人,這確實是個問題。比如說,在臨床中,對于癌癥,醫生一般是不會告訴患者實情的。在中國,普遍來說,癌癥患者都難以承受這些(實情),特別是對于那些教育程度比較低的患者。通常來說,對于病情很嚴重的病人,我們是不會告訴他實際病情的。

4.倫理決策過程

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中經常會碰到倫理沖突,需要在道德規范之間、效果之間、規范與效果之間的進行權衡,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就是是進行倫理決策,本研究的第四個主題是有關醫務工作者的倫理決策過程以及醫生和護士們用來解決這些倫理難題的相關方法。在研究中,有13.5%的訪談內容是有關這一點的。當遇到倫理難題時,受訪的醫生和護士談到,他們會向他們的上級主管或者所在醫院去報告這個問題,或者與自己的同事進行討論,而不是根據已有的道德規范或者特別的解決方法來獨自作出判斷和決定。從訪談中可以看出,相關決定的作出是取決于醫院內的等級制度,而非醫生或者護士個人,這一點也與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是一致的。

被訪醫生作出了如下描述:

有時侯,病人是在很緊急的情況下被送到醫院的。如果病人并沒有錢,通常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作出決定。我們會把情況匯報給醫院領導,如果他們簽字,我們就會繼續給病人治療。有時,當我們面對這類的困境或者難題時,我們會和主管或者同事來討論。如果科室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會把情況反映到更高一級的領導,一般來說也就是醫院的管理部門。我們會和他們討論這個案子,不然的話,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很嚴峻的問題。

對此主題,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傳統的儒家思維模式。一般來說,相關決策的作出,是由于儒家的管理等級觀所致。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儒家思想倡導在不同的社會系統中都建立相關的等級制度[4]。而對于中國醫院管理的等級制度來說,是遵從基層醫生或者護士,到他們的主管,到科室主任,再到醫院的領導這樣一個順序。因此,中國的醫務工作者在解決相應的倫理問題時,都要按照這個順序來進行。通常來講,醫院的管理層是最終的決策人。有時候,如果問題非常棘手,更高層級的主管部門會作出最終的裁決[2]。另外,服從上級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在本研究中,醫務工作者的倫理決策過程反映了傳統的內在的儒家價值觀,特別是有關維護社會秩序和道德服從的方面。

5.倫理教育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與人的生存、發展關系越來越密切,醫學倫理教育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最后一個主題是有關醫生和護士所接受到的倫理道德教育。在小組訪談中,有大約7.6%的內容提到了這一點。在(1966-1976)以前,中國并沒有系統的生物醫學倫理教育,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與儒家思想有關。在之后,特別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儒家的價值觀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復興,尤其是通過媒體(例如很多公共論壇,教育節目,以及電視和互聯網的演講都在討論相關的倫理問題。)特別地,在中國的醫學院里,雖然提供了一些倫理道德教育,但是卻非常的空泛,并且這些教育僅僅是為了滿足獲得相關的專業認證的條件而已(范瑞平,2006)。另外,在訪談中,醫生和護士都提到,在他們畢業之后,在工作單位中,接受到后續的相關倫理道德教育不是很系統。受訪醫生談到了以下內容:

如果醫生是在很久以前畢業的,那么在當時是沒有相關的醫學倫理道德教育的。而且,在醫院里,也很少有相關的倫理道德培訓。

實施醫學倫理教育不僅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務人員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務人員解決醫學難題促進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緩解醫患矛盾。因此需要加強醫院醫生的繼續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發展。

三、結論

從1978年以來,由于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以及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這些改革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醫療系統,并且中國的醫務工作者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也將面臨許多新的倫理困境或者倫理問題。除了經濟快速發展這個因素外,傳統的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繼續極大影響著中國醫療從業人員的思維和工作模式。本項研究的結論并不能推廣到所有的醫生和護士,但它卻揭示出一些有趣的觀點。第一,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在整個醫療衛生體系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它決定著患者的醫療方案并且直接影響著患者家屬的態度以及他們對治療方案的意見。第二,儒家的道德觀,例如仁義,禮和孝道,影響到了醫務工作者的觀念和行為。由此,本項研究揭示了山東省醫療從業人員間的某些哲學關系。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中國的其他省份展開,也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由大樣本調查問卷所采集的數據,分析出的結果會更具有代表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就中國不同地區間的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差異為基礎,來調研各省醫務工作者所遇到的倫理問題有何不同,以及他們是如何來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的。

參考文獻:

[1] Bowman,K.W,Hui,E.C.(2000).Bioethics for clinicians:20.Chinese bioethics.Journal o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63,1481-1485.

[2]范瑞平(2006).儒家的孝順思想和對年長父母的長期照顧.醫保倫理委員會討論會18,1-17

[3]郭照江(1995).中國儒家文化和醫療道德傳統.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21,239-246.

第8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紅樓夢,經學

紅樓夢自面世以來,經多家解說,多家詮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研究紅樓夢的學問稱做紅學,紅學有新、舊紅學之分,舊紅學主要有評說派,其代表為周春、徐鳳儀、陳毓羆等;有索隱派,其代表為王夢阮、等;有考證派,其代表為、俞平伯、周汝昌等;還有文學思想派,其中以索引派和考證派影響較大。現在,紅學研究的內容愈來愈廣泛,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現學”“脂學”“版本學”還有“探佚學”,被稱為紅學的“四大支柱”。還有紅學家把紅學分為“曹學(外學)”和“紅學(內學)”。

評論家一致認為《紅樓夢》包含了中國古代眾多思想,儒、佛、道思想都有所體現,“單是命意,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①一個偉大的作家,其思想必定是齊各家之精華。曹雪芹,正是集各家先進思想于一身的作家。曹雪芹與中國古代眾多文人一樣,儒家經學思想在他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一. 紅樓詩詞中的經學意識

《紅樓夢》主題曲《好了歌》,很多評論家認為《好了歌》反映的是道家虛無主義思想:人們熱衷追求功名利祿、妻賢子孝的理想,都是空幻捉摸不定的,人類的欲望、悲歡、榮辱興衰都是毫無意義的。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佛家思想的反映,認為“了”,出家及出路。我認為,這是儒家思想的腳注,《好了歌》是曹雪芹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看似消極的批判,實際上卻深刻的反應出作者的期望,具有它的真正價值?!逗昧烁琛肥且皇着鞋F實社會墮落的悲歌、是一首慨嘆倫理道德文明的挽歌。

《好了歌》第一二句:“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笔亲髡邔ΜF實社會中眾多追求功名利祿者的真實寫照,這與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思想不謀而合。

《好了歌》體現出了儒家經學思想之孝道。“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從這幾句詩中作者對世人無以為報父母之心的質問?可以看到作者贊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順。在中國對孝最為推崇,在漢代,國家官員是通過“舉孝廉”的方法來選拔的。到清代時,對考取的舉人,仍用孝廉公稱呼,這是沿用漢代的習俗。

二.紅樓夢名物中的經學意識

《紅樓夢》出現了女媧石,石上有偈語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傳?”②這塊頑石就是書中的賈寶玉,也是生活中的曹雪芹,他為了便于發抒感慨,也為了引起讀者的閱讀的趣味,在全書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了一個迷離倘恍的寓言世界,借人們都爛熟于心的女媧補天的神話,巧妙地虛構出一塊頑石幻化入人世間的故事。當作者在人生的旅途已走過大半之時、從“溫柔富貴之鄉,煙柳繁華之地”走向“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③的地步以及自己對這個家族深感絕望“補天無力”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已涌動著一股悲觀失望的情緒。不能兼濟天下,只能獨善其身,這體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賈雨村在進京前吟詩“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④這是比喻美好的東西沒有被發現。其中的“善價”、“時機”是當官做宰的代名詞,這和中國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的觀點不謀而合。這種思想曾被批判為“孔老二的讀書做官論”,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對作者的影響還是比較深刻的。

《紅樓夢》中人物、事物名稱,富含深意,作者精心安排的。書中采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寫法,名物是一種隱喻,如太虛仙境茶是“千紅一窟”,酒是“萬艷同杯”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同名詞,暗喻《紅樓夢》中的好女兒悲慘的命運。

“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是假托神人之意,預決吉兇,告知政事。讖書是占驗書?!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⑤《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是“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這一回中,元春差人送來燈謎,謎面: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身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是爆竹。迎春作算盤,探春作風箏,惜春所作海燈。“賈政內心便是一沉,大元宵佳節的,都作些不祥之物,令人心里怎么也不痛快?!雹奘獠恢@些都預示了賈家四位小姐的命運,賈元春像爆竹一樣散了,迎春與家人陰陽兩隔,探春遠嫁他鄉,惜春獨臥青燈古佛旁。作者運用讖語的這種寫法,多多少少的反映出作者受經學的影響。

三. 紅樓夢言語思想中的經學意識

《紅樓夢》內容所透露出來的經學意識比比皆是。經學思想是紅樓夢的主題思想?!都t樓夢》開篇第一回寫到,女媧補天遺留下來的頑石,一僧一道答應它道:“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雹咭痪洹安髀∈⒅?,詩禮簪纓之族”就透露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原來“詩禮,即圣門文教的簡詞,此指曹氏宗族門風的文化品格。

《紅樓夢》第三回寫到:賈母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摈煊裼謫栨⒚脗冏x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而本回稍后內容,寶玉問黛玉:“妹妹可曾讀書?”黛玉則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⑧短短的時間內,黛玉的回答截然不同。評論家把黛玉的前后回答解說成是黛玉寄人籬下,不得不委曲求全。這也表現出賈母的思想取向,賈母的思想是占統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正統思想,統治階級要求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一言一行,都遵照規矩行事。而賈母在這的話語則是表現出她要求自家的女孩內斂含蓄,可以說,封建社會的大部分女性都失去了自我,這樣的個性積累下來,就形成了我們民族內斂的性格。黛玉可謂聰穎機靈,很會看眼色,真是孺子可教。賈母對黛玉當然不薄了。

而賈政對待儒家文化則是提倡“經世致用”,第九回說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都是掩耳偷鈴,哄人而已,去請學里太爺的安,就說我說了:什么《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⑨表明賈政強調學會儒家的為人處世最要緊的。

總之,《紅樓夢》從方方面面透露出經學思想的氣息。《紅樓夢》中的人名,事物名,詩詞,娛樂項目等,都帶有經學觀念的印記。只要細心體會,都能看到《紅樓夢》中的經學思想。我是一個《紅樓夢》迷,卻不能領悟《紅樓夢》的精髓,只是鸚鵡學舌而已。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指正。

注解:

① 魯迅《集外集拾遺? 絳洞花主》小引,第17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 曹雪芹《紅樓夢》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頁。

③ 《挽曹雪芹詩》敦誠。

④ 曹雪芹《紅樓夢》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頁。

⑤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紀昀總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⑥ 曹雪芹《紅樓夢》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69頁。

⑦ 曹雪芹《紅樓夢》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4頁。

⑧ 《紅樓夢》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0頁。

第9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范文

關鍵詞:論語 孝道 中庸之道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國初期。《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從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孔子是中華名族家喻戶曉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在古時的很多朝代都奉之為圣人,他的儒家思想也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眾所周知的很多名言,例如“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等”都是孔子的至理名言。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論語》這部著作,雖然很簡短,甚至有些內容只有數個字,但是這本著作里所闡述的內容是非常深刻,影響極其深遠的,所以有句名言說到“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評價相當之高。自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時至今日,我們在各個的成長階段,都會學習到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教育,論語都伴隨著我們一起成長,可以說是我們的終身教師。但是,時至今日,要想完全讀懂論語之中所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我們只能盡力去理解孔子的深刻的內涵思想,來使得我們按照正確思想方式去引導我們。因此,筆者主要從《論語》對孝道、對學習以及對于“中庸之道”對于現代人的啟示。

一.《論語》對當代人對于孝的啟示

百善孝為先。孔子非常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今天的人們對于孝道卻在褪色,甚至不以為然。對當代人來說,講孝理應是和古代一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學習論語,要讓現代人真正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所以,論語中有提及“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赂改改芙咂淞?’”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F代當今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自己讓父母衣食無憂,過上物質豐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盡孝之道,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因為中國從古到今,都講究“道德”,即道德比物質更加重要。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努力讓父母過上物質豐厚的生活,但在社會上做違反道德的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嚴懲。這樣使父母擔心、憂心,甚至是自責,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能夠有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本本分分做人,不做違反道德之事,即使生活并不豐裕,但是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平安,這樣才是對于父母最大的欣慰與孝道。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做一個有道德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對于父母真正的孝。所以,對于父母物質豐裕是次要的,父母真正想要的是子女本分的做人,不要惹是生非,觸犯法律底線,讓他們看著自己平安健康的生活下去是孔子所說的最大的孝。這也是論語所對于孝道來說最深刻的啟示。

二.《論語》對當代人對于學習的啟示

對于學習部分,在《論語》中有相當多的部分是在闡述學習的重要性以為如何去學習??鬃訉τ趯W習在《論語》之中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比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肮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現代很多人并不會真正的學習,現在當今社會的大多數的學生,都有這種感覺: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慢慢堆滿自己的箱子時,卻發現其實這么多年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多,讀過很多的書,見過很多的人,但是讀完的書就如同見過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思考就會顯得尤其的重要,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學而時習之”。真正的學習,是要如上《論語》中所說,要學思并重,勤學好問,多向他人請教等,只有做到了上述孔子所說的學習方法,那么才是真正領悟、真正學會了學習。另外,當今很多人都認為,學習只是在學校里學生應該做的事情,或者是孩子才應該去好好學習,等到長大了,從學校中畢業了,學習就和自身無關了,從此就完全沒有必要學習了。或者說一個人的仁義道德與學習無關,沒有學習照樣可以擁有仁義道德。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在此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所以,學習是一個人必須要終身所有的,如果一個人要想擁有仁義道德受到他人尊重,必須要同學習并重才可以,因為治學是仁信的基礎,沒有學,則沒有仁,我們要在一生中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還有一句名言對于我們當代人的啟示很大,這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沖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么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所以,對于學習生活的啟示,論語給我們當今社會的人也有深刻的反思。綜上所述,在學習方面,孔子也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解釋,對于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樣去真正的學習,去終身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三.《論語》對當代人對于中庸之道的啟示

對中庸之道的啟示,也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論語》中所說的中庸,不是貶義的那重含義。而是指褒義的方面,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筆者認為,還可以推而廣之,將中庸解釋為:不走極端,尋找矛盾雙方之間的平衡點。應該說,這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到優秀,就需要必須相信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應該可以是我們學習的真理。所以,孔子的中庸之道,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啟示,告訴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去走極端,不要太過度,要適中才好 要有中庸之道,這樣一個人才會慢慢進步,不會在生活中遇到太大的挫折。在現在社會科技發達、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天天都處于忙碌之中,心中所想只是能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欲望,得到了一些還想要得到很多,欲望無限的增大、增多,所以,很多人因此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好,事后才會后悔。所以孔子的儒家中庸之道,給予了我們很深刻的思想,做事適可而止,滿足一定程度就好,不可走極端,矛盾不可太深,要有適度原則,否則會過猶不及,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所以,我們要學習孔子的這種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不可太過分,要有適度原則,這樣才可以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事,自己在平時生活中也會比他人更加的快樂舒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毛片视频免费看 |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天堂8资源8在线 | 三级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 | 日本aaaa片毛片免费观看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欧美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久久 | 成人三级网址 | 草草草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 97视频在线免费 | 亚洲美女自拍视频 | 成人三级视频 |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男人的天堂中文字幕 | 国产系列在线 | 日韩色综合 | 国内外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久久久 | 国产一级视频播放 |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清久久 | 第一色网站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 | 91免费永久在线地址 | 亚洲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也 | 久久精品一级 |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 亚洲日本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456亚洲视频 | 亚洲一级大片 | 欧美首页|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推荐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