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的藝術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電視;電影;藝術;相關性
電視電影是一種集合多種特殊手段來制作的電視影片,最開始出現在美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推動著電視電影行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同時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導演,是培養年輕演員的搖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推動著電視、電影行業更加迅速地發展,針對這樣的發展趨勢,電影局還專門成立了數字電影的相關獎項來鼓勵電影事業的發展。
一、電視、電影藝術特征
電視、電影作為熒屏上的影視作品在表現形式和特征上都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其中兩者都需要通過功能相同的攝像機進行拍攝,將人物的語言和以畫面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且遵循蒙太奇組接的相關規律,同時,因為觀看方式、屏幕設置、膠片與磁帶等也是電視、電影之間存在的主要差異。
(一)電視電影題材生活化追求
為了滿足人們對現代快餐式的生活,電視、電影的播放方式在也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革,以滿足社會群體中不同層次群眾對電視、電影的要求為發展目標。因此,在電視、電影的題材選擇上展現出親和性的一面,使電視電影的內容更加生活化,其中主要的相關性表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
1.題材的選擇以生活化指導為基準。電視、電影都是一種即使播放的傳媒媒介,而它們的成功與否和在第一次播放所取得的收視率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觀看這些作品之前對影視內容不是非常的了解,然而能吸引大量的觀眾則代表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深受群眾的喜愛。電視電影以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為基準開始相關影視的拍攝過程。
2.電視與電影藝術在表現方式的特性。為了能起到一個好的收視效果都會適當地運用一些手段和發法進行思想的刻畫,使觀眾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電視和電影作品的展示主要是以提升觀眾的娛樂和放松精神為主并按照大家能夠接受的傳播方式來進行相關內容的敘述,從而取得比較高的收視率。
3.電視、電影的以大眾媒體的角色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電視是現在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娛樂項目之一,電視電影都是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而展開的,但在制作和發行的體制上存在差異,同時對待作品的審美也不相同,電影院的播放環境在一個相對封閉環境,同時影視導演在創作也會發揮更大的了空間想象力,以商業化的宗旨來進行特色的安排,將人文藝術和特征充分融入進去。電視上則以節目的形式展開,對待影視作品中的審美、道德標準、規定以及選擇上多了許多的限制條件。這是其中存在的差異和聯系。
(二)敘事方式上的特征
電視和電影首先在播放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進而帶給人們的視聽感覺也有所差異,其電影以一種超越平常生活和意境的敘事方式來表達作品的內容和中心思想。同時在影院那種特殊的環境中給人一種不尋常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電視節目所不能取代的,這與電影所追求的視聽復雜化和奇觀化的發展要求不謀而合,在人物敘事的表達上節奏感更強,這些特征都賦予了電影獨特的藝術價值。電視則以一種相對平穩的節奏來開展相關故事的敘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更加清晰和透徹地反映到熒屏中,這種播放方式與人們的真實生活非常貼近,也是深入觀眾喜愛的一種娛樂項目。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反映在電視節目的時間上,電視劇的跨度相對比較長,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進行詳細故事情節敘述,更加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在這種長期播放的過程中和觀眾產生強烈的鏈接關系,進而促進群眾走入到作品中去。在時間上電視和電影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也充分的說明了兩者之間存在的藝術特征差距。
電視電影存在的雙重性決定了敘事策略上的差異,這對電視和電影的正確認識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取有利的信息。其中在電視和電影中分別以單體和系列片的方式存在,單體形態的時間比較長,同時結構上和電影有些相似,而電影處理上就沒有了相關的痕跡。電影中的系列片和電視劇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缺乏電視劇之間的連貫性,其中電視劇每一集中都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都會圍繞相同的角色進行劇情的發展。根據這樣特殊的角色設定來使與觀眾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進而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和認可。這種創作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電視電影得到更廣的發展空間,同時以一種流行趨勢逐漸引領著整個電視產業的發展方向。電視電影的創作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也是推動電視劇播放的主要動力。
(三)生活和儀式化的獨特審美體驗
通過電視的窗口來觀看電影是電影事業長期發展的目標,電視電影的欣賞效果與當時觀看的環境因素有關,將家庭的觀看環境和電影化的觀看方式相結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不同的審美刺激感覺,而在電視電影的制作過程照中也是將這一審美感覺充分的體現出來,同時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來實現這一目標。
電影播放的特殊環境能夠給人一種藝術欣賞的感覺,進而促進人們以審美的藝術感覺來享受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同時在這樣完全漆黑的環境下會帶給人們特殊的情感體驗,拋開一切世俗的東西來沉醉在自己的思想海洋中,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這樣的特殊體驗就造成人們的一些觀念錯誤,認為電影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很大的距離,而且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是人們在感官體驗上有了更多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渴望也越來越成為今后影視發展的方向,以不斷地尋找生活新鮮刺激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電視媒介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經和生活同為一體了,電視電影在提供這種特殊審美功能的同時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電視和電影盡管在某些方面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間都存在特殊的觀賞環境和魅力。而電視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正是結合了電影的特殊性能以及電視的播放的一些條件。這是目前滿足人們對影視觀看的要求,針對這一發展形勢,需要充分地將電視和電影的相關特性結合起來,在播放形式上首先做到與電影形式相對的地方,進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播放的過程中將廣告的部分去除,保證欣賞者擁有一個連貫的欣賞過程,在電視題材的選擇上也更加靠近生活,以此來增加現實生活和作品之間的親密感。
二、電視、電影藝術的相關性
電視藝術和電影藝術是藝術中非常受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是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的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并且已經深入的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影視藝術是對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的并稱,這足以說明他們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實際上電視藝術要比電影藝術復雜。電視藝術中還涉及了文化的創作,例如在表達形式上以文藝節目的形式來表達,電視和電影的藝術形似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在構造結構上的相關性
眾所周知電影的時間是有著嚴格的時間規定的,因此在電影中整個故事的敘事情節相對比較緊張,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使觀眾能夠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敘事的線索,就需要在結構內容上做相應的調整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將各種元素以綜合化的眼光來進行評定和借鑒。同時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營造出特殊的感情氛圍來達到影視作品中邏輯化的需要。在這些影視畫片的深處傳達一些具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能夠啟發人們的思想和情感,這種形式的發展空間無疑給觀眾增添了更多的想象內容。只有按照這樣的軌跡來科學、合理地安排內容,才能實現影視作用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電視節目中同樣要求產生視覺得沖擊和奇觀性,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觀眾的眼球為目的進行相關內容的攝制過程,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體現出了電視節目所不同的特征形式,然而現實情況當中經常出現沒有邏輯性的鏡頭,將節目的刺激和懸念營造的過于形式化而失去了其特殊的價值。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過度夸張節目的鏡頭,使得節目本身失去了內涵和意義。為了能更好地展現電視的藝術魅力和價值而呈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方法。例如在我國的奧運宣傳片中就是充分的利用電影藝術中的長鏡頭的相關技巧來更好地展現影片的價值,在這個紀錄片中主要以百年變化為背景,各種人物的不同命運為基礎展開豐富的故事情節的完善,將中國的奧林匹克精神充分的體現出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奧運精神的出題思想。在這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鏡頭畫面的切放以希臘神殿到北京鳥巢的連貫性為主,將過去和現在的不同時代內容都以虛擬場景的方式展現出來。以這種時空拉長鏡頭的方式來傳達深遠的意義,同時增添了鏡頭的美感和人們的想象力。通關影片的全過程不難發現這樣的敘事方式是非常獨特和藝術的,是繼承了電影中蒙太奇觀視覺效果的很好證明。
(二)電視藝術和電影藝術在光、色運用的相關性
以鏡頭的拍攝形式來完成電視和電影的不同畫面要求,并且可以打造出各種不同的效果,這些功能都和影視中畫面的光、色的運用存在必然的聯系,在鏡頭的特殊視野下呈現出各種情緒和氣氛。進而完整地表達出作品的思想和內涵,這是電影影視中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時,特殊風格所營造的個性化情景。其中光影的使用可以將作品打造成不同的形象,例如在影視的調節和色彩的安排上就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被賦予為精神文化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藝術形式。例如,《電影語言》中明確地對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做了一個實驗驗證,對于視覺沖擊中色彩的變化感覺最為強烈,這說明色彩在影視作品和電視節目的藝術表現中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其中主要以觀眾的視角為主來進行色彩的選擇和設定。同時也要結合作品的內容和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按照一定的方向來完成完整意思的敘述。
實際的影視作品的色彩調整過程是在充分的了解劇本之后來具體落實的。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整個故事的敘述都是在一種悲痛的環境中,選擇的色調就以灰色為主,進而營造出一種悲傷和壓抑的氣氛。而在敘述回憶的過程中則采用比較鮮明的色彩來反映此時的輕松和愉快,利用色彩存在的反差使感情表達得更加強烈,對影片內容刻畫得更加深入。這都說明色彩在影視作品中具有非常大的價值,能夠給人直接的直接沖擊感并迅速達到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獲得較好的收視效果。科學地調整影視色彩能夠實現作品所獨有的藝術特征和魅力,這是電視和電影藝術存在的相似性。
三、結 語
電視和電影藝術在整個藝術的領域中是備受關注和重視的藝術形式,他們具有平等的價值和藝術性,在表現形式不斷的變化中已經逐漸和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了,以影視藝術的稱號來表達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通過對電視藝術和電影藝術的分析來具體闡述了所具有的特色。電視和電影的藝術特征在結構上和色彩感知上都有一定的相關性。對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的詳細分析了解到其中存在聯系,為今后電視電影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天靈.電視電影的藝術特點分析[J].文教資料,2012(27).
[2] 逢格煒.電影電視是不是綜合藝術[J].大舞臺,2010(01).
[3] 王天慧.淺談電影藝術與電視包裝藝術的相似性[J].中國科技博覽,2010(02).
[關鍵詞]電視電影;個性化;創作
1996年電影頻道正式開播,1998年參照國外電視臺為電視播出拍攝電影的經驗啟動電視電影的拍攝,十年來電視電影已經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人們已經習慣了打開電視看電影的娛樂方式。吳貽弓:“夫‘電視電影’者,顧名思義,就立意、創作、攝制、傳播乃至接受諸端而言,既有別于多集電視,亦另類于影院電影。”電影追求以大投資制造視聽奇觀;電視劇以長篇幅來展現闊大壯觀的歷史或者細膩感人的家庭故事。電視電影作為電視傳媒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隨著影視合流的不斷深化和自身藝術技術的進步,逐漸脫穎為一種具有獨立美學特征的新藝術樣式和重要的電影產業。在電視電影依靠電視媒介不斷擴展影視藝術空間和市場空間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電視電影自身藝術創作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充分發揮其獨特的美學特征,更好的繁榮和發展電視電影事業。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現階段電視電影的個性化創作。
一、利用熱點題材、新聞題材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提高收視率
十年來,為電視播出而制作的電視電影,以其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迅速反映生活,給觀眾帶來最鮮活的感動,形成了電視電影自身的創作特點。截止至2008年底,電視電影產量達1108部。現實生活題材占81%,革命歷史題材占4.5%,古裝武俠等占12%,其他占2.5%。許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視成績:收視率超過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現實題材一百五十多部次。
在電視機前,人們身處家庭環境卻有切實的自我意識和現實感,完全不同于身處影院中的那種暫時遺忘自我的狀態。由此,我以為電視電影的獨特意境需要更多來自日常生活實況,來自大眾關注和思考的社會現象,包括相當寬泛的世界范圍的現實社會動向和人類相通的情感。因為普通觀眾喜歡看這些現實題材的電視電影,他希望從電視電影當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一種寫照,找到對當下情感的一種需求和體驗。
作為電視媒體,電視節目主要以真實性、及時性吸引觀眾;只有利用新聞題材或熱點問題才能夠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提高收視率,使得電視電影能夠更好的發展。它以小投資、短周期,精制作為生產方式,保證這類題材的時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視率。無論電影還是電視系列劇對于新聞紀實性作品的創作相對于電視電影創作有著難以逾越的障礙。電視電影要以現實題材和紀實性風格取勝,記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眾的生活,側重對情感的細膩表現增強文藝類型的吸引力;改編真實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紀實、刺激,兼有打斗場面。追求情節的曲折和驚險性,注重故事性、細節表現和敘事張力。通過不同領域現實題材電視電影的創作,這些作品涵蓋了農村、工業、軍旅、城鄉文化等多個領域,敘述或平緩或急促、或輕盈或厚重,與中國觀眾的審美實現了對接,獲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藝術價值
塑造有魅力、有價值、有生活的人物,反映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狀態、內心世界,是電視電影發揮其獨特美學特質和個性化創作的重要手段。以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內容去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可以提升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也符合為最廣泛的大眾拍電影的創作需要。電視電影在創作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努力提升對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得每個人物都能夠鮮活的生活在特定的故事情節之中,作品中的人物應當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鮮明的唯一,讓大眾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世界之中的同時,更受他們經歷的感動、對生活的感懷,對人格魅力的吸引,制作更多優秀的電視電影作品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以生動可感的人物和現實深刻體驗傳達出創作者對現實的獨特理解。影片《金牌工人》中全國勞模徐振國的現代工人氣質以及新時期改革者常局長的遠見。《督察隊長》中的督察隊長沈泉和刑偵隊長朱豪是觀眾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警察形象,有很強的職業素養,也和普通人一樣遭受著生活實實在在的壓力。《天籟》中的新“草原姐妹”央金和她的同學根嘎、扎西,還有那影響著藏區人民生活、忠實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的天籟之音拉姆。
電視電影更多地選擇現實題材,選擇小人物、普通人作為主人公,也是由電視電影低成本所決定的。如李迅所講,低成本既是一種限定,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就是面對當下中國的觀眾,滿足當下中國觀眾的心理需求。這種可能性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
三、依靠完美的敘事增加可看性
電視電影在將電視媒介與電影相結合后產生了新的特質,即在媒介和內容結合后形成了新的藝術定位和審美品格。相對于電影而言電視電影講述的故事是“小”的,不會像電影那樣依靠視聽奇觀來達到震撼的效果,走超現實主義的路線,但這種“小”只是指電視電影所描述的故事是日常化的。題材貼近現實,而不是像電影那樣給人創造的是幻化的世界,除了本身就是魔幻題材的影片之外,其他題材的處理也都是非日常生活化的。但也不能像電視劇那樣用很長的篇幅來展現闊大壯觀的歷史或者細膩感人的家庭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電視電影所講述的“小”故事更加凝練,情節更具有吸引力,表現自己的獨特審美特質。所以要想吸引電視屏幕前的觀眾就必須通過獨特的敘事方式、故事結構、戲劇沖突、風格化的表演來刻畫出鮮明的人物性格,展現并深化故事的主題。如影片《十八個手印》影片構思巧妙、影像完整大氣、對白精彩,利用不同敘事線索的鋪陳與推動,將那個風雨欲來的特定歷史時刻完整準確的定格于熒屏。《生死抉擇》、《橫空出世》利用劇烈的情節沖突,在矛盾和斗爭中展示豐富的人物性格。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
四、利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增強電視電影的藝術魅力
電視電影所要表現的故事往往是貼近現實的。這要求我們在結構影片時不能脫離實際的生活面貌,但在鏡頭語言的描繪中也要注重電視電影藝術性的挖掘,注重藝術上的錘煉,避免造成藝術上的缺失。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特點,利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去增強電視電影的藝術性,也要考慮到自身的特點,避免完全照搬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北京電影學院倪震教授認為,“電視電影的一個特征是造型和影像需要較高的表現力,需要一定的電影味兒和影調效果。它不像長篇連續劇主要用情節和臺詞去吸引觀眾,影像方面平淡化處理亦能奏效。電視電影雖然由于成本限制,但它們需追求一部電影的所有藝術指標,只是要躲避大場面、奇觀化、超驚奇的視覺效果。”
從藝術標準方面來看,專門為電視電影創作的劇本既要區別于電影的題材,又要有電影劇本那樣嚴謹的結構和獨特的電影語言及較高品位的內涵,有比電視劇更深化的主題;電視電影要找到自己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空間,注意發揮藝術的個性,在敘事方式、節奏和文化含量方面向電影靠攏;選材方面還應具有平民視點與國民視角,避免庸俗化。注意電視電影的視聽語言特性,從畫面的構圖、鏡頭運動、視聽節奏、音樂構成等方面營造一種電影感,形成一種風格化的形式。電視電影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電影藝術文本的一種補缺,甚或是電影藝術文本另一種形式的再生。所以,對電視電影的藝術要求必然趨近于電影藝術的普遍標準。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迎來了圖像時代,而虛擬是對思維空間中的影像做出極其相似的表達,特別是科幻電影和電腦對圖像的制作等,給人帶來了極大的滿足和追求。生活在現實中同時也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雖不說思想能達到的程度,虛擬也能到達,但虛擬的效果能給人更加深刻的再現清晰影像。就如去看一部科幻電影,剛從電影院走出來的一小段時間里,自己的精神領域還停留在剛才的忘我的科幻世界中,走出電影院門口自己發現自己好像又轉向了另一個世界里,雖然理性里知道這才是現實世界,但自己還游離在剛才電影的幻境中,但并不覺得這種感覺不好,就像剛才經過原始森林留下的飄然神秘的感覺,而后不得不佩服電影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完全沉醉于藝術家創造的空間世界里,因為思想還沒能迅速從幻境中抽離出來,所以感覺現實不像現實,直到這種感覺慢慢消去。從看電影的投入狀態可以看出,在觀看電影時像是一種麻醉狀態,好像只有對意識的感覺存在著,而且還是無思考地跟著電影設定的設想走,身體的感知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被控制在無我的觀看意識中,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心跳又失去了身體的本能反應。這種感覺就像牽制著觀眾的思想意識融入其建造的幻境世界中。也許過幾天就把這個電影忘了,但當時的視覺震撼感是驚人的。
思想空間中的圖像感是模糊的其影像也是不流暢的,影視的出現極大地把藝術家所想清晰地顯示出來,不僅是聽到了還看到了,消除了不同個體之間在文本的語言描述中各自的想象版本,經過視覺的直觀感后迎來的是觀后感和評鑒。我覺得藝術家的思維是圖像性的,就如繪畫類,雕塑,裝置,建筑等形象性的視覺藝術都具有圖像性的思維模式,是區別于文本的語言性的描述的。在影像出現以前,除了在自然中看到的世界場景有空間的運動的連續性外,還有就是人的聯想即想象的思境里是連續運動的影像。而圖式形式的圖片視覺是靜止的,通過文本的語言描述和圖形描繪是不會出現動態的影像的,這也是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向,三維空間的技術對藝術家想象空間的影像表達有很大的幫助,在創作中過程中更有修飾性和制作性,虛擬的影像就像是對幻像的模仿和復寫,也是人在交流和傳達思想的另一個有效方式,滿足了人更多的需求和表達欲望,更形象有力地表達和展現超想象性中的幻像。影像對幻象的表達有驚人的視覺表現力,有時甚至超乎想象力。就如電影《2012世界末日》,它給觀眾帶來的各自猜測輿論,因此而引發的種種避難,造船等末日情結的不尋常的行為活動和恐慌,同時也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對環境作出的行為,這種意識的植入時人接受并實施行動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行為的反思,影片是對世界未來的種種預測性想象的構思,其視覺直觀感的沖擊力深入人心。
在人的大腦思維中有時是以圖像(影像)性的思維發展方式來想象思考的,有時又以話語性的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思考,柯勒律治的《論詩或藝術》描述人通過發聲交流,而最重要的是靠耳朵的記憶,自然是靠眼睛從視域和表面得來的印象。人總是在這兩個大方向的基礎下轉換思考,也是同時進行的。視覺藝術性質的創作更多的是以圖像方式的思維景象發生的,創想著各種形象圖式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主觀再創作,以達到作者認為其圖像形式最能表達其意想。電影是以影像視覺性質的思維去創造的,它更注重視覺性的動態效果和獨特的視覺角度。思想的空間是無限的,思考是圖像性的也是話語聲音性的。在電影還沒有出現之前,人的大腦就已經有非眼睛可視的內在影像,這種有形的影像就存在于無形的思想空間中。大腦想象中的影像只是內心的可視,是自我的個人的,不能展現的,是現實物象經過大腦發展的影像。影視就像是人類自我探索發展成為眼睛可見的視覺形式,就如想一個人的時候大腦想象出的是對這個人之前所見的回憶,當你想讓他發生互動的時候,幻想中的影像的發生過程即是主觀預想的表現。而如果你受感悟和啟發而發生的思考影像,你是在做代替的、相似的和象征傾向的具有代表性形象的影像整合,從而創想出表現觀念的圖像。從中可以看出在回憶,幻想,藝術創作時的圖像思維。在生活中一般思維模式的邏輯推理、想主意,計劃等是以話語性的思考方式,從感知自己內心的話語心聲的得知。從想到做之間有很大變動,無法預測,往往這也是創作必經之路,在不斷的變動修改中達到藝術家的要求即最終的藝術作品。
圖像的視覺性同現實的自然視覺體驗是有很大區別的,人的的各種感官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傳達不一樣的信息,即可以根據一種感官或兩種以上來判斷事物,它們傳達給主體的各種信息感都被主體接受并儲存,就如問你一個蘋果的香味時,用文本的語言表達是“蘋果的香味”的字面表達,而圖片的表達是“蘋果的圖像”如照片,在思想上的表達是對“蘋果的味道的回憶”。也就是說蘋果的味道是什么,只有聞了才知道,它印在了體驗者的腦海中,這也是嗅覺的功能,是獨特的難以代替的。如果你沒有見過蘋果或沒有吃過蘋果,那么你大腦中對蘋果是一片空白。相對于視覺文化而言,視覺性更多是針對眼睛的,擴展眼睛的視野看到更多的信息,是圖像式符號的對應物,并不是現實自然物的蘋果,而是人類已經從原始的基礎上進行過思想的加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視覺圖像展現的是一個模式符號的對應物,并不是真實事物的感知體驗,它跳過了從自然實踐體驗的認識直接轉到了認識形象符號,因為人對世界的親身體驗的了解是有限的,人的感官包括身體也一樣,它的有限性使得人發展更多的輔助媒介了解更多的東西,看到遠方的民族,地域,文化即通過圖像與視頻,能聽到世界另一邊的音樂。(本文作者:何委玲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紀實類攝影是一個有著特性和規律的完善的藝術品門類,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在中國才剛剛啟動,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紀實類攝影藝術品的界定
以系統收藏了歐美攝影作品而著名的美國蓋蒂博物館在2010年底推出了“菲利斯·比托:東行路上的攝影師”(Felice Beato:A Photographer on the Eastern Road)。2007年,蓋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收藏了一批菲利斯·比托在亞洲拍攝的原版照片,隨后博物館又花費三年的時間,在全世界,也包括多次來到中國找尋比托的原版老照片,最終成功舉辦了這個展覽。
一位中國當代藝術的風云人物質疑道:“紀實攝影你家也有,我家也有,怎么收藏?”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如果對國外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紀實類攝影藝術品收藏有所了解,對紀實類攝影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形態和品質有所了解,正確區別照片的史料價值和紀實類攝影藝術品價值,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實際上很容易借用書畫界的案例來解釋:欣賞王羲之的字,看的是間架、結構、筆觸、力度,而不是內容。王羲之的字帖小學生人手一本,但真跡是世界頂級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2010年在拍場曾創出幾個億人民幣的成交紀錄。攝影與字畫一樣,收藏的是具有視覺藝術價值和包含了攝影高科技含量等眾多元素的高品質原作,也就是收藏界所稱的“真跡”,而非影像。
什么是可以掛在美術館、博物館和攝影節上的紀錄類影像藝術品?首先是“紀實類影像藝術品”的界定。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著名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 ICP)對“紀實類影像藝術品”的界定是“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攝影藝術(Fine ArtPhotography)”,那些充斥媒體和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攝影展品,那些僅僅客觀記錄外部世界的照片,并不具備藝術品的屬性和收藏價值。
照片,特別是紀錄類的影像藝術品,常常同時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因此收藏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將照片的史料價值和視覺藝術價值混為一談。比如2008年以近百萬元成交的圓明園和頤和園老照片,就被某著名報紙描述為“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就已經流傳甚廣”,“都是些相當普通的”,“很多西文書籍和期刊分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轉載了”的照片。但是,這些照片之所以得到收藏市場的認可,其最大的原因卻是這是幾張出自19世紀著名攝影家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1841-1898)之手的原作。這位英國人曾系統地學習過攝影術,在北京工作期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采用復雜的玻璃濕版照相工藝拍攝了北京及周圍的建筑和風景。比起同時代的攝影師,托馬斯的照片在用光、構圖、拍攝時間等方面都比較講究,有很高的攝影藝術價值。還有他的照片曾作為商品銷售,發行量較大,在西方廣泛流傳,在中西方的視覺文化交流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因此,托馬斯拍攝的原版古董文物老照片,常常出現于紐約、倫敦等主要的國際攝影藝術品市場上。
近年出現于國內外主要攝影節,美術館和畫廊的中國影像藝術品,特別是上世紀50-80年代這個階段的作品,主要為紀實類的影像藝術品。在當時中國的藝術形態下,攝影與其他美術形態,如書畫、油畫、文學、戲曲、舞蹈等一樣,主要為政治服務。那個階段,紀實類的攝影形態占據著主流地位,藝術攝影也主要是由紀實類的照片所構成的現實主義的作品。
什么是原作?
在影像藝術品出現二十年間,攝影藝術的展示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采用藝術家提供的數據打印后用于展示的照片,很難作為藝術品了,最多稱為高仿。在美術館、博物館和專業畫廊展出的影像藝術品應該是原作,而不能是高仿藝術品。攝影節上展出的作品也應該是藝術家認可的展覽級作品。
原作相對于其他作品的差別僅僅為有無藝術家簽名認可。當代影像藝術品的原作應該包含有以下三個重要信息:
1.藝術家的簽名
2.日期(拍攝日期和制作的日期)
3.限量
不過,藝術家去世后由授權人簽名認證和攝影收藏規則建全之前出現的作品例外,如中國西部最重要的西域紀實攝影家侯登科,就是由其授權的人簽名。此外,還存在由授權機構或權益人簽名的作品,如創造了攝影的“區域曝光”法則的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其作品就有本人簽名、兒子簽名和基金會印章三個不同的級別。
而對攝影收藏規則建全之前,很多藝術家的照片并沒有限量,藏家則可關注藝術家的原版照片(Vintage Print)。原版老照片指的是拍攝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更為完全真實地反映著一個藝術家、一個時代的攝影藝術水平,為藝術家最重要的原作。如目前國內拍賣市場出現的彌爾頓·米勒(Milton Miller)、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威廉·桑德斯(Williams Saunders)、艾米利·盧斯菲爾特(Emil Rusfeldt)、阿芳、山本贊七郎(S Yamamoto)、方素雅、張印泉、鄭景康等攝影家的作品。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的攝影家曾為重要的國內外展覽制作過一批高質量的照片,這些作品在內容上,是那個年代用紀實性手法拍攝的攝影藝術代表作,反映著那個年代的中國攝影藝術的水平,而且當時尚沒有攝影收藏市場,因此版數極少,很多只有一張。如照片上還保存有攝影家的簽名、參展的標記和印鈐,那就是收藏領域的珍品。
原版老照片還具有古董文物的價值。一張照片的影像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古董文物的價值,在價格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可以相差幾十倍到幾百倍。一般說來,攝影藝術品的價格是影像史料價格的幾百倍,是實物古董文物老照片價格的幾十倍!為了更好地理解影像藝術品的價格體系,我們不妨以中國第一個影像拍賣專場的第一張拍品,袁毅平的《東方紅》為例來說明攝影藝術品的價位體系:使用這張《東方紅》影像的費用在百元數量級;而一張制作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原版《東方紅》老照片,考慮其尺寸大小、品相以及制作的材料和質量,其價格應該為幾百元到幾千元:而一張尺寸30英寸×36英寸,有藝術家簽名的《東方紅》原作,其市場估價目前已經達6萬-8萬元!
國外紀實類攝影藝術品
在了解了“紀實的攝影藝術”和“原作”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頂級拍賣市場上重要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紀實類影像藝術品”:推動攝影成為能和繪畫、雕塑相等同的藝術形式的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用攝影改變社會的先驅路易斯·海因(LEWIS W.HINE,1874-1940),“決定性瞬間”的創造者亨利·布勒松(Henri
Catier-Bresson),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被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評論為“美國最偉大、最具洞察力的美國農業安全局攝影小組(F.S.A)攝影師沃克·埃文斯”,街頭抓拍大師維基(WeeGee,1899-1968),肖像大師尤斯福·卡什(Yousuf Karsh),美國《生活》雜志第一代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圖片故事的祖師爺尤金·史密斯(EUGENE W.SMITH,1918-1978),“攝影傳統的反叛者”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完美組構幾何畫面”的阿杰·科特茨(Andre Kertesz),以“怪誕人像”改變了攝影審美的戴安·阿巴斯(DianeArbus),“反決定性瞬間”的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詩情畫意”的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aoSalgado),時尚攝影的大家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拍攝私生活的南·格爾丁(Nan Goldin)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攝影史上重要攝影家的著名代表作,如美國農業安全局攝影小組著名女攝影師杜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的《移民母親》,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1911-2006)的《國旗插上硫磺島》,比爾·布蘭德(BILL BRANDT,1904-1983)的《二戰后的英國》,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的《離家的孩子》等。
科技含量與影像藝術
攝影術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影像是與科技關系最為緊密的藝術形態,中國攝影藝術品市場的出現正好遭遇了數碼影像的出現和流行,而它卻正在改變著影像藝術的生存方式和空間,挑戰著傳統攝影藝術品的市場規則。
由干攝影術在中國流行時期的錯位,二+世紀的中國紀實類影像藝術品少有采用蛋清、鉑金、鋇鹽等特殊工藝制作的作品,少有采用收藏級銀鹽紙基相紙和沖洗工藝制作的作品,這種狀況為中國影像藝術創作留下了“對傳統攝影術的重拾和利用”的空間。很多當代藝術家正在采用各式各樣的早期成熟的攝影技術技法和特殊的成像工藝來創作,如濕版、波拉一次成像染色法、針孔相機、大底片座機拍攝等等。而新興的數碼影像技術,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傳統攝影中很多從沒有的、或過于昂貴而無法實施的手段來達到特殊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如仿鉑金黑白照片和仿蛋白調棕輸出,宣紙、絹絲綢緞,甚至玻璃、鋼板等特殊介質的輸出。其中包括有:馮建國的《西部大畫幅》銀鹽紙基、翁乃強油畫布上的《紅色經典》、劉錚幾近完美銀鹽紙基的《國人》、林然絲綢曬藍的《花開花落》和鉑金照片、蘆笛鉑金的的《線路圖》、金平藏經紙的《》和曬藍的《汶川大地震》、阮曉榕鉑金的《逝去的天堂》、崔建楠宣紙的《地方戲曲》、盧彥鵬宣紙的《霧山》、程玉揚采用銀鹽紙基直接曝光的拼貼照、王彤銀鹽紙基加手工上色的《墻上的毛》、張輝曬藍的《唐陵》、施予人寶麗來一次成像染色法的《福州》等等。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影像藝術品也會有更大的市場價值,以及保值增值空間。
關鍵詞:行為藝術;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63-01
一、引言
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偉大的,有人把教師的教學比做是一門藝術。新的時代,對教師這一行業的要求更加嚴格,在這個知識飛速更新和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教好學生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話題。21世紀,如何掌握好數學藝術、如何運用更好的方法將知識傳達給學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師在激烈競爭中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
二、數學教師行為藝術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行為藝術包括的面相當的廣,它既包括教師在教學中的種種細節,同時也包括教師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這所有一切教師影響學生的行為,統稱為教師的行為藝術。在這里,主要談談數學課堂中教師的行為藝術。它主要包括一下三點:
1、教師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也是溝通感情的橋梁。教學的藝術首先表現在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是反應其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上好課的基礎保證。
2、教師的批評藝術。
批評是教師對學生不恰當的思想和言行給予的否定評價,以喚起他們的警覺,去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學生思想的變化,使學生真正進步和提高,變得更加有道德和教養,從而減少犯錯誤,換句話說“批評是為了不批評”,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必須認真探索批評的方法和藝術。
3、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藝術。
毫無疑問,學生在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積累過程又是一個枯燥、飽受煎熬的過程。如何把小學生認為枯燥且沒有意思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真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必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三、數學數學中教師行為的應用策略
1、數學教學語言藝術運用。
(1)語言要突出數學學科特點。數學是一門講究科學和邏輯的藝術,在數學中語言必須合乎邏輯,周密嚴謹,不能為了簡略而忽略了語言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比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如果不說:“同一個數”說成“一個數”,這樣就不對,顯示了數學教學中語言的嚴謹性和完整性。
(2)語言要求精煉、準確語言,語言要生動、富有感染力。說到語言精煉,并非單純的消減語言數量,而是要提高語言的質量,做到“少說廢話”,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精煉是教學的要求,也是一種特有的語言美。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
(3)語言要幽默、有鼓勵性,避免枯燥乏味。在教學中巧妙的運用幽默和風趣的語言,可以使教師的講課變的具有藝術魅力,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識并對老師產生強烈的好感,教師的教態和對學生的鼓勵是一種無形的語言。
2、數學教師批評藝術的運用
(1)選擇恰當的批評時機。有的學生自控能力差,好玩耍,等到要交作業時由于玩耍的原因作業沒有完成,于是就拿別人的本子照抄,有時甚至連錯別字也照搬。我在批改作業時發現一個學生出現了這個現象,就把他叫過來談話,問他:“今天上課你聽懂了嗎?”他低頭無語。我對他說:“沒有關系,如果沒有聽懂我現在再給你講一次好嗎?”他臉突然紅了,小聲說:“老師,其實我聽懂了,只是由于貪玩,為了按時交作業所有才......”,這時,我拿出一個作業本獎勵給他,“老師喜歡你的誠實,相信下次你一定會改正”。從此以后,這個孩子改掉抄襲作業的毛病,上課聽講也更認真了。
(2)運用恰當的方式,講究恰當的語言。批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而言,評價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當眾批批評和個別批評;點名批評與籠統批評;外爆式批評與內爆式批評。教師對學生的批評必須是懷著愛心,含著理解的,說出的話要是教育性的。不能蠻橫地挖苦、諷刺學生。學會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巧妙的指出不足。例如:“你最近表現很不錯,如果你能更好的完成作業,課后認真的復習,相信你的成績會進步很快”。巧妙的指出不足,引出學生自己認識自己不足或者錯誤,這樣的間接提醒,比直接批評的效果好更加容易讓人接受。
3、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行為藝術運用
(1)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提出富有吸引力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折扣”是數學中用到的一個詞語,學生對這個詞理解比較吃力,在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去調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銷活動,并搜集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教學中我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數據,學生便會急于想弄明白,能積極思考。強烈的求知欲望誘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這堂課的教學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啦。
(2)創設生活情景,加深新知理解。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情景,能有效的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
關鍵詞:協方差矩陣;非線性;自適應;波束畸變;幅度加權
Research of A Improved Adaptive Beamforming Method
ZHENG Chao,GAO Heng,DING Ruo-liang
(Xi'a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Xi'an 710100)
Abstract: In array signal processing,the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beam pattern degrades under finite snapshot condition.Amplitude weighting to suppress the side lobe is also not really perfect.The adaptive beamforming method based on nonlinear functions of the covariance matrix is analysed,transform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received data by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then form the adaptive beam with capon algorithm. The simulating results show a good beam pattern with slight loses,and amplitude weighting will get the lower sidelobe,about 10 dB.
Keywords: convariance matrix;nonlinear;adaptive;beam distortion;amplitude weighting
當陣列天線自適應工作時,相對于干擾環境,權值將相應改變,這種權值改變,它雖然在干擾方向形成波束凹口,但可能會引起整個波束畸變,即副瓣升高。導致自適應波束[1]畸變的主要原因有:(1)有限次快拍(2)系統誤差(3)色噪聲背景。
當采樣數較少時,對陣列的噪聲估計不足,使得協方差矩陣估計值存在誤差。從特征分解的角度出發,波束畸變的主要原因是小特征值擴散,自適應方向圖計算時考慮了小特征值及其特征波束,因此,加速波束收斂的有效途徑是減弱噪聲波束的影響。解決這一問題常用的方法是角線加載技術[2][3],但在不同干擾環境下,加載量如何選擇,是實際應用對角線加載技術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將分析一種利用協方差矩陣非線性函數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方法[5],以改善特征值發散程度,減弱噪聲對特征波束的影響。
1 基于協方差矩陣非線性變換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技術
以平面空間的等距線陣為例,設陣元數為M,陣元間距為d,共有P個信源,其中M>P。設波達方向為θ1,…,θP,并以陣列的第一個陣元作為基準,各信號源在基準點的復包絡分別為s1(t),…,sP(t),各陣元上第k次快拍的采樣寫成向量形式
x(k)=As(k)+n(k)(1)
式中A=[a(θ1),…,a(θp)],a(θi)=1,e■,…,e■■,s(k)=[s1(k),…,sp(k)]T,n(k)=[n1(k),…,nM(k)]T。
抑制干擾的自適應波束形成就是對各陣元的接收信號進行加權求和,為使與特定空域信號a(θ0)相匹配的信號的輸出信號干擾噪聲比最大,其自適應權值為
Wopt=μR-1a(θ0)
式中μ為任一常數,R為陣列接收信號的相關矩陣,即
R=E{x(k)x(k)DE}
=AE{s(k)s(k)H}AH+E{n(k)n(k)H}
=ARsAH+σ2I
其中Rs=E{s(k)s(k)H}為干擾協方差矩陣,由于各陣元的噪聲不相關,且強度相等,故其協方差矩陣為E{n(k)nH(k)}=σ2I。
為了獲得低副瓣電平的靜態方向圖,常常對期望信號導向矢量做加權處理,此時靜態波束導向矢量可以表示成aq=^a(θ0)其中^為M×M階加權對角矩陣。實際計算中R用其K次采樣信號得到的估計值■=■■x(k)xH(k)代替,此時自適應權值[4]為
■=μ■-1aq(2)
對確定的和估計的協方差矩陣R和■特征值分解,得
R=■λiuiuiH=■λiuiuiH=σn2■uiuiH(3)
■=■■i■i■iH(4)
式中λ1≥λ2≥…≥λP≥λP+1=…=λN=σn2是R相應的N個特征值,其對應的特征向量為ui(i=1,2,…,N)。■和■(i=1,2,…,N)分別為■的特征值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在白噪聲、無限次快拍和無系統誤差時,大特征值與干擾源數相同,其它小特征值相等,等于噪聲功率。在有限次快拍時,特征值分解后,小特征值的相對擾動遠遠大于特征值的相對擾動量。因此,如果能對協方差矩陣■特征值進行某種非線性處理,補償這種特征值發散的影響,有可能得到較好的波束保形效果,因此,可利用下式計算自適應權
■=μ■-kaq(5)
其中(0≤k≤1)。將式(4)代入式(5),有
由于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娛樂實施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趣味性,不再那么單調,其中影視作品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以前的影視評價當中,大家已經習慣把影視節目當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就把影視作品當中的所以存在的東西當中成內容去對待,主要就是對于影視作品想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思考以及闡釋。但是這樣的評價影視作品完全的局限在了藝術的領域當中,并沒有將其當做社會的一個組成成分,現在將它作為一種讓人了解世界傳遞思想的媒介,從這個角度對于影視藝術的傳播經行分析,重新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解。
1.影視藝術傳播中的內容與形式
1.1 內容形式化―編碼
影視藝術在傳播的過程當中是人們將想象以及想要表述的內容的具體形象化的一種手段,有著獨特的形式以及構造,分成如下的兩個方面:其一視覺類型原因,鏡頭是影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在影視藝術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景象使用的鏡頭的種類也有所不同,正是因為其鏡頭的區別才將其畫面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影視藝術也是一個體現時空歷史的媒介,能夠將運動的物體、情景等在展現出來,在動態的表現當中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豐富的感情。光線也是作為一種視覺的類型,不同種類的光線能夠烘托出不同的氣氛,對于人物塑造、環境的烘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光線也成為了影視藝術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其二聽覺類型原因,影視藝術的聽覺包含了語言、音樂和音響這幾個部分。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必要溝通手段,在影視藝術當中自然不可或缺,在影視人物的語言當中能夠充分將人物形象塑造起來并且變得立體,也能夠推動情節的發展,是情節更加跌宕起伏。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存在,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烘托氣氛,音樂會僅僅圍繞著主題,跟著影視故事的情節而改變。音響是表示在影視藝術當中除了語言以及音樂以外的聲音,其原理同音樂一樣,也是渲染氣氛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出時代感,讓人感覺到身靈其境。每一個影視藝術作品之間的元素都是緊密相連的,相互依靠組成了一個讓人稱贊的影視作品。
1.2 形式內容化―解碼
解碼是表示將信息還原為以前的形式,具體到影視藝術當中來說就是將其符號、信號轉換為他們所要體現的思想內容。藝術的傳播中心所在就是給予人的有關想法、認知以及情感,藝術能夠讓人感覺到快樂。藝術的傳播過程不僅僅是給予人們有關娛樂性的體現以及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影響到人們的思維與感情,這是其他的娛樂所不可比擬的。其影視藝術就是讓人在感官上與精神上兩方面都得到滿足。影視作者將其景象表現出來不僅僅能夠在視覺和聽覺的層面上讓觀賞者得到滿足,也能夠達到對生命的一種需求滿足的層次,這就是影片核心。影視藝術的解碼過程就上將其具體內容轉化為思想,這也充分的表現了影視藝術和現實當中的互動關系。
2.媒介形式構建的高能效應
2.1 媒介形式建構對影視藝術傳播中敘事方式的改變
現階段,藝術傳播的根本作用并不僅僅只是宣傳生存與生活方面的常識,并且主要體現在人類的價值觀、社會觀等多個方面。經過影視藝術的形式來體現出社會知識比較簡單,并且部分在牽涉到真理、未知空間及存在爭議性的方面更加需要人類去探尋,而影視藝術傳播在此過程中則是采用藝術方式的各個途徑將諸多無法確立的理念呈現開來。采用這類內容藝術化的方式,既可以表述了藝術家的思維結構,也能夠促使觀賞者容易認可。因此,在對影視作品進行創制的過程中,將這類藝術方式稱之為硬話題軟著陸。長時間以來歷史話題始終是具備應的敏感性的,關于戰爭類型的作品種類也比較繁多,絕大多數均傳播一種一一正義的人民一定會在經歷重重困難之后取得最終的勝利,殘酷的戰爭背景以及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此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是我國同胞內心深處無法泯滅的傷痛與恥辱,根據這一內容作為題材的電影有很多,這些電影的共同之處均是體現出中華同胞的麻木與日本軍隊對中華民族的各式殘酷手段,根據這些來對侵略者進行深度的譴責。
2.2 媒介形式新尺度的引進
影視藝術傳播介質選用了超出人們語言筆墨的圖畫形式作為主要的溝通途徑,根據模仿人類的視聽感覺作為先決條件,將人大家帶入一個能夠進行聆聽與欣賞的場景中,進而沖破了空間性的制約,為人類產生特殊的溝通傳播途徑,具備極大的展現效果與感染效果,變成了人類發展史上杰出的一項成就,在現階段的傳播介質中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影視作品和哲學以及科學著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其是通過直觀靈活的形象進行塑造,按照相應的審美要求,成功刻畫出了生活過程中的諸多現象,體現出了人類的性格、生活狀態以及豐富的情感等。恰好是影視藝術傳播的這種形式,由于其具備一定的通俗性與直接性,所以導致傳播者把其主要想要表述的宗旨隱藏在形式下,使觀賞者能夠在感受影視藝術傳播的內容時,在悄無聲息的狀態下深受其的感染,通過傳播所產生的效果較之于強制灌輸的教育方式更加具有說服力。所以,影視藝術傳播的功能效果不單單只是表現在其可以使觀賞者產生情感,其更為主要的是能夠使觀賞者們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產生思維情感以及行為生活中的一種能力,長久以來下去的話就會產生一種穩固的發展模式,進而步入制作者所鋪墊好的路徑,實現其傳播文化的最終效果。所以,大家對影視藝術傳播的理論與方式應具備更加具體的認知與了解,其所進行傳播的內容主要通過思想、情感以及意識等多種途徑呈現開來,并且這類潛藏的宗旨也正是隱藏矮這類表現模式中,通過“內容形式化”的方式采取完美的設定。
3.影視藝術創新思考
通過真實的語言進行表述本身就屬于一種模式,而這類模式對內容的正確傳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意義。結合各個方面進行考證相關節目我們能夠了解到,節目的體現模式對其是否成功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能夠觀察到針對于節目內容的制作從其實質上來看還是對其形式的制作,經過節目的表現模式所產生的傳播影響力與感染力才是這一節目中中心的環節。
1.工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命的重要內容。如果把它看作負擔,將之視為謀生的手段,那么體驗到的一定是痛苦;反之,將它當成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體驗到幸福。
2.對教師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學生收到大學通知書、在競賽中獲獎、與以前相比成績進步了、懂得關心別人了……看著學生的進步和成長,教師就會覺得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價值,伴隨著價值感的實現,教師體驗到了“付出”所帶來的幸福。
3.師生交往中,對于老師的付出來說,孩子的愛是最大的安慰和補償,哪怕一句簡單的節日問候、一聲“老師你要多注意身體”的真切關懷,都會讓老師心頭溫暖,幸福猶存。但隨著社會功利思想的影響,師生感情日漸淡薄,尊師已成為少數孩子獨演的節目。
4.領導的賞識,是影響教師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因為對教師來說,領導的支持和肯定意味著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和自己的工作成績是否得到認可等等。但如今有不少領導,仍擺著十足的官架子,對教師的工作指指點點,挑肥揀瘦,對成績只一句工作是大家做的,草草了事。太傷人心。
5.在工作中,家長一方面是社會的代言人,另一方面還是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直接評價者。可現在有些家長總以“上帝”的身份自居,隨意謾罵、攻擊教師,擾亂教師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的辛勤勞動得不到家長起碼的信任和尊重。
6.我們的社會給教師戴上了太多的高帽,但教師是人不是神,他也會犯錯,我們只要嚴格處罰就是了,但社會媒體的大書特寫、大棒猛砸,長了不少不良學生的囂張氣焰,滅了一線教師的工作士氣,也抹殺了他們潛在的幸福。
7.由于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學生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問題,在一天天與問題生的周旋中,教師感到身心俱疲,幸福無有。
8.一方面,生源日漸減少,教師面臨著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不敢懈怠,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社會對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過多的壓力使得教師難以喘息,談何幸福。
9.社會生活水平日趨提高,教師的待遇和薪水卻是原地踏步,付出的沒在物質方面得到回報,教師也是普通人,需要生活,需要吃飯。
關鍵詞 攝影藝術 創作風格 表達方式
攝影替我們和世界做了全新的交談,是呈現人類情緒最忠實的媒介。在攝影藝術中,更多的時候,灌注了我們情感與語言的表達。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卻又復雜多變,當我們面對一個對象,不論它是我們熟知的還是一時與我們思維或感官產生共鳴的,首先我們要感知認識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這一過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也是產生個人的藝術認識,創作靈感和風格的必經階段,這就是一種人性思維、個人情感和現實社會的交流,這種從現實社會中提煉出來的創作情感也是最真實,攝影師將這份融合了自己理解和個人情感的事物以快門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他的影像作品就成了一次他與時代從感性到理性的碰撞和交融,成了這個時代的真實顯現,成為這個時代的某種具體形象和抽象社會潮流與對其不了解的人們了解、體味它的橋梁。
而如今,在繁華的都市里,已經很難令人在櫥窗前駐足,留意下照片,因為大半都是經過后期處理加工的超現實藝術照,或用來號召的明星巨幅海報,往往只是滿足感官上的一時愉悅。這些盡量表現幸福、得意、重要時刻的浮面記錄,很難引起他人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和感觸。回顧曾經讓我們心靈為之一震,并在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攝影作品,它們除了感官上的享受,是否也曾讓我們體會到一種理性上的情感交流過程。一位卓越的人物攝影大師—奧古斯特·桑德曾說過:“我從不讓你一個人看起來不好,他們自己表現出自己。照片就是自己的鏡子,就是你。”
桑德每一張照片的人物舉止透著自認為最適當的儀表,表情現實著:我希望別人知道我這一面。有的人很努力的在維持自己最飽滿的狀態;有的人已經堅持不下而顯得松弛,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然而這些人都有著嚴肅的性格或濃或淡的憂愁與傷痛,他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分子。桑德不只是為他人留下影像,同時也是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觀的見證。他希望拍下整個時代的臉孔,讓后人看到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靈。顯然,把握著這份創作目的,他成功了。這些照片使后來的人們從真實的影像中了解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個階層的生活狀態。
世界頂尖的顯微攝影專家—羅曼·維希尼克,一個從顯微鏡下開始熱愛生命的攝影創作者,曾提出:“攝影為人間目擊者,是一種報告性及記錄性的工作,它要傳達人性的課題,了解和關心是照片所要表現的重點”。換句話說,攝影創作的靈感應該源于生活,重點應該在于體現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或對事物的情感。維希尼克隨著他八歲時的第一幅顯微照片(蟑螂的一條腿),小小的心靈萌長了一股對自然生命無窮盡的熱愛,生命本身對他來說就是一種信仰。他有一段著名的話,完全的解釋了這種虔誠的信念:“在大自然里,每一塊的生命都是可貴的,而且放大的倍數越大,引出的細節越多,完美無暇地構成了一個宇宙,像永遠止境的連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