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歷史教學;激發興趣;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9-045-1
一、教學導語的新穎化激發學生的興趣
導語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復習引入、古詩導入、故事導入、導言引入等等。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因材施教地根據材料,設計導語。設計的導語要精,簡潔明快,不能過長;要巧,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準,找準切入點,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勢進入新課的軌道。例如在講解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的《大變革的時代》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的原因,這樣學生能很準確的回憶出有改革內政和軍事等內容,由此我再導引出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而引出春秋戰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這樣既復習了上一課的內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心理,有利于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
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引發學生的興趣
1.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引發學生興趣。初中歷史課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如果單純靠老師的語言來講授,很難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就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這就大大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果。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認識特點,巧妙地把多媒體運用到相關教學內容中,新穎直觀的教學課件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和調控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歷史人物、事件,帶給學生一個五彩繽紛,情境交融的世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授這段歷史時,就可以找一些有代表意義的抗戰影片播放給學生看,比如:《》、《》等,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個鮮活的記憶。再例如:在給學生講授“”時,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導入新課。通過畫面上爬雪山時的場景,以及過草地的艱辛,先聲奪人。接著提問:“畫面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哪次艱苦斗爭?”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便被調動起來。
2.組織學生講歷史小故事、演歷史劇激發興趣。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如何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成為我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歷史教學作為再現歷史事物發生過程的一門特定的學科,其每章每節相對來說,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歷史故事。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把歷史知識通過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把它傳授給學生,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娛樂”中輕松學習歷史,這會比單純化的講述和閱讀,效果要好的多。例如講《吳越爭霸》時,我插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后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奮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在講授《》這一課時,為了增加趣味性,突出重點,便給學生講了鄧世昌在黃海戰役中為國捐軀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適時加強了學生的德育教育,有的學生說通過學習鄧世昌的殉國精神,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振興祖國;有的學生說鄧世昌等愛國官兵,用血和淚譜寫了中國可歌可泣的歷史,要勿忘國恥。這樣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講好插圖,引發興趣。新編歷史課本的一個特點是插圖多。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能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如七年級《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重點,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讓學生一邊看《商鞅舌戰圖》一邊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住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教學氛圍的和諧化觸發學生的興趣
師生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教師教學成效的高低。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說過這樣的話:“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由此可見,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更具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那么怎么才能構建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呢?
【關鍵詞】歷史 ;教學活動設計 ;興趣;氣氛
在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實踐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教師們要把自己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必須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歷史知識、感悟歷史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巧妙地設計好學生教學活動是關鍵。成功的活動內容設計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識,我認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并能強烈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喚醒他們的良知,陶冶他們的情操,有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現將我在歷史教學活動設計中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1 教學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求趣心理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職責,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貫注全部熱情,會產生樂于表達的欲望,愿意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平時我注意收集并積累了許多與教學有關的音樂、音像、動畫、圖片等資料,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利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滿足學生的求趣心理,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
如講川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抗日救亡運動》時,課前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導學生體會歌曲中蘊含的東北人民對富饒家鄉的熱愛,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東北的憤懣,以及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痛。把學生一下帶到了那個時代,接著提問:使東北人民脫離家鄉、拋棄寶藏的事件是什么呢?由此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從而使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處于積極主動中。這樣既活躍了教學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歷史。
2 教學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求新的心理
學生好奇心強,喜歡豐富多彩的生活、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新事物較為敏感且充滿興趣,喜歡想象,喜歡借助幻想,用童心來觀察和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生活。恰當的評價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求新心理。教師應強化求新意識,自覺堅持推陳出新,并富有特色的教學。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挖掘教材,把與新問題引入教學,設計出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的拓展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個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求新的心理,同時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容形式的新穎,善于用多樣化的手段或方法呈現教學內容,比如從一個故事、一個景觀、一個游戲、一種社會現象等入手。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容本身的新穎適,滿足學生求新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
如講川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3課《英國新生》時,可對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作這樣的補充:1月30日,成千上萬的群眾圍在廣,他們將目睹窮奢極欲的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當查理一世絕望的躺在斷頭臺,人們屏住呼吸,只聽見“咔嚓”一聲,行刑人把查理一世的腦袋砍下來,這時,廣場上人群沸騰起來。這段小小的補充,比教師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教師不僅要語言生動形象,而且愛憎必須鮮明,要像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教師的語調、表情、節奏都應隨材料的內容而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 教學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求知心理
教師要充分感受學生,把握需求。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能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因此,教師要注意通過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探索思悟。如可以用提問法,直接將問題擺到學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間接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或用演示法,使學生因驚嘆結果的微妙而去推論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錯法,讓學生在笑過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謬等。
如在川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秦王掃六合》一課中涉及到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在就這個問題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大多積極參與但意見不一:有些同學側重于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認為他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割據混戰,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同學側重于對秦始皇的批判,認為他殘暴,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亮點,既增強了學生興趣有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對這些歷史上沒有定論的人物,同學們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很好的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據即可,辯論后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
4 教學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求動心理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強無意注意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在教學中要多設計讓學生手、腦、身軀共同參與的活動。游戲可以滿足他們愛動愛玩的心理使他們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持久、穩定。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展開教學。
如在設計《世界近史專題復習》教學活動時我利用“一站到底”和“芝麻開門”等游戲方式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學生個個露出愉快笑容在游戲中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5 教學活動設計要多結合學生生活實際
在歷史教學活動設計中,應注重使學生能將獲悉的歷史知識合理地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并能利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分析身邊或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歷史現象。
關鍵詞:多媒體;三國鼎立;課堂效率
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實現教學情境的有效創建、教學過程的有效優化、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等,從而打造聲情兼備的歷史高效課堂。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為例,作一說明。
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史興趣
創設歷史情境、營造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是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家贊克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與傳統歷史教學相比,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學史情境,圖文并茂、聲情兼備地再現歷史情景,可以使原本枯燥、干巴的歷史概念鮮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伊始,筆者用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展開遐想,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年代,自然地進入到課堂學習氛圍中。在本課的學習中,對曹操的評價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為了改變學生對曹操這一歷史人物固有的評價,如“奸臣”、“梟雄”等,培養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如下情景:“藍臉的竇爾礅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一段來自《說唱臉譜》中的唱詞,配以京劇臉譜中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展示下面的問題:在傳統的文藝作品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怎樣的?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曹操與三國是怎樣的關系?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曹操的認識,主要是來自于影視作品和《三國演義》這類文學名著,帶著對曹操的好奇,對曹操所生活的那一個歷史年代的好奇,他們便主動地去探究曹操以及曹操所生活的那個時代。這一切表明,合理地創設歷史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軟件集聲像色于一爐,其直觀性是任何傳統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優美動聽的聲音、色彩鮮艷的圖片、生動活潑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學生聽、看、動手和思考問題的興奮點,對這些因素加以綜合運用,使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對新知識進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歷史教學實效的目的。例如,本課在講述“火燒赤壁”時運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段:孫劉聯軍的萬箭齊射、曹操大軍的火燒連船、戰士的廝殺聲、戰馬的嘶鳴聲,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戰爭,更加加深了對“火燒赤壁”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優化教學過程,突破重、難點
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巴班斯基說過:“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老師和學生在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效果。”歷史教材內容繁多、體系龐雜,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板書圖表或語言表達的方式來講解歷史知識體系復雜的關系,但限于教學時間和板書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盡致。如何條分縷析、清晰明了地將之呈現在學生面前?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將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用巧妙的動態演示代替抽象的說教,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也會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思考、解決問題,教師也更能夠順利地實現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為此,筆者制作了課件,把重要問題、歷史教學資源光盤相關內容與電影《赤壁之戰》中的部分內容等融為一體。教學時,適時播放:(1)赤壁之戰發生的背景;(2)曹操希望實現統一的雄心和大軍南下的兵力情況;(3)劉備和孫權兩家的兵力情況;(4)孫劉兩家聯合下,諸葛亮和周瑜的計謀。在播放中還引導學生注意幾種不同力量的態度與表現。在創設情境基礎上,學生有了直觀、形象、具體的感知之后,筆者再提問:第一,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赤壁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第四,從曹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勝敗中,我們得到了怎樣的經驗教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分析、討論,加上教師講解、啟發、歸謬等就很容易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既優化了教學過程,又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更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渡到概念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歷史概念,僅憑教師的講解往往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死記硬背一定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不能夠理解歷史知識生成的過程,沒有理解的記憶是不能長久地停留在腦海中的,這樣就會出現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現象。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例如,在對本課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筆者根據知識點內容設計了一首打油詩,作為對本課的小結。其詩如下:“漢末群雄爭霸酣,百姓流離苦不堪;官渡一戰摧袁紹,阿瞞壯心圖江南;赤壁磯頭東風轉,天下江山自此三;勝敗兵家尋常事,驕兵必敗記心間。”同時,利用多媒體將打油詩配以音樂逐漸展開,學生在記憶詩文的同時,對本課內容也形成了較系統的認識,更使學生對知識點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和理解,由此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巧設探究問題,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課堂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必須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由于時間緊,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性認識、探究問題的情境等導致思維的惰性而很難完成。而多媒體教學則能使學生直觀感知歷史、創設生動具體有效的問題情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加上教師能準確把握最佳切入點并進行及時的啟發和誘導,便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搭建了極佳的平臺。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發散,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本課時,筆者把搜集到的相關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等和問題設計有機融為一體,制成課件。在課堂上,在把握問題最佳切入點的情況下,動態展示:(1)文學作品中對于曹操的評價;(2)三國鼎立的形成過程;(3)你知道三國鼎立的背景嗎?(4)分析、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5)討論、概況歸納:曹操官渡赤壁兩次大戰勝敗的原因;(6)思考、討論、認識:對于曹操(歷史人物)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評價?這樣,在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創設了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下,學生的視聽感官受到強烈的沖擊,進而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對問題進行查找、分析、歸納、交流與討論,甚至爭論,使得積極性、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加上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從而大大促進了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轉變教學方式,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多向交流過程。傳統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常常不能充分實現多向交流。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既節省時間又加大知識容量,既環環相扣又生動形象,從而既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又為教師有效組織教學、靈活選擇教法,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活動創造了條件,使得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真正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也真正實現了交流互動。
在歷史課堂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教師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創設教學情境,加以提取、整理、分析、歸納,然后進一步研究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思考,反復探究,教師引導他們去發現新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所進行的思維活動更激烈,既然能提出問題,那么解決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實現交互,變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知識為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使他們充分領悟歷史知識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本課之前,筆者安排學生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多渠道搜集有關三國的資料,并針對搜集到的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繼而,筆者協助學生把搜集到的資料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不僅形成了資源共享,更讓學生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思考、討論,充分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去,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做到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從而學會了學習,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多媒體手段,筆者在教學中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節約了教學時間;并且,使教學過程安排得更加緊湊、有序,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學時間,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同時,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直觀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打造出了真正的聲情兼備的高效課堂。
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歷史教學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但是作為歷史教學的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教學過程過于程序化,無法解決一些突發的事情。所以,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再好的工具也代替不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中最根本的一條,即要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將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在平時的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改進,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做到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才能夠對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服務于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01).
[2]何克抗.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J].中小學電教,2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