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需要;馬斯洛;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近年來社會、學校關注的重要領域,同時心理健康也成為衡量大學生基本素質的重要標準。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基層學生工作的經驗,從需要這一心理學中最基礎的層面來討論一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認識大學生的內在需要,理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了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要求。20世紀40年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對人的本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影響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從低級到高級呈金字塔狀的,而且只有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的滿足才會產生更高級需要。生理需要指的是人的最原始、最基本、需優先滿足的一種需要。包括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人的生理需要是維持個人生存和發展及種系的存在與發展的需要。安全需要指的是人對穩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的侵害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表現在人對生命、財產、職業穩定安全的內心訴求。愛和歸屬的需要指的是在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基礎上,便產生了要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團體及社會的接納與認同。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在對自我尊嚴和價值追求,包括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對自己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個體希望發揮自我最大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與抱負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將人抽象的心理需要具體化,提出了需要是人的動機和行為的源泉。
馬斯洛的需要是針對人這一類本質而言的,大學生群體作為人在特定階段的群體在需要方面有著自身階段性的特征,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王萍、張寬裕對武漢七所高校的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主流需要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是相吻合的。因此,從馬斯洛需要理論去探索大學生需要是有科學性的。大學生也具有人的這一本性的東西,然而由于大學生還處于人生的特殊發展階段,外界對他們自身需要的認識及他們自己對自身需要的認識和需要滿足或滿足方法上的一些不正確,使得大學生還不會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便產生了焦慮、恐懼、自卑等情緒體驗,發展下去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需要缺失及產生的問題
1.生理需要
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強的物質保障,這主要體現在國家通過一些獎、勤、助、貸等政策解決大學生基礎性的生活保障問題,不可避免的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還有一部分貧困生的生存需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一些在生活上貧困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甚至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有很大一部分貧困大學生,正是由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許多心理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焦慮、抑郁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這其中較為嚴重的方面是由于自卑所導致的抑郁,一些經濟上貧困的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上盲目的否定自己,整日郁郁寡歡,心理敏感多疑,對待人生消極不樂觀,還往往自我封閉不與人交往,致使他們很難適應環境,長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連帶的使許多學生學習動機下降,無心學習,學業上失敗,甚至產生行為上的問題,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
2.安全需要
大學生中的安全需要問題的主要是對學業的成績能否合格的擔憂和就業形勢嚴峻帶來的職業安全焦慮。隨著大學招生人數的迅猛增加,使得一些學習底子比較薄弱的學生也跌跌撞撞的進入大學校門,然而新的學習方式上的變化和學習內容上難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學習上的困難,又害怕由于學業上的不合格而導致無法畢業,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恐懼與焦慮,嚴重的還有的學生患上了考試焦慮癥。另一方面就是就業安全問題。近年來就業競爭的激烈,大學生對職業安全的焦慮也成為高校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大學生渴望融入到社會,但就業使得他們內心充滿矛盾,面對就業的挫折,使他們產生了自我否定感,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對前途和命運感到無能為力,甚至一些學生還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所有這些都是由于對學業和就業安全需要的缺失所產生的心理問題。
3.愛和歸屬的需要
大學生渴望融入到同齡人的群體中,獲得愛與歸屬感。這種需要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交往的需要,但由于個性方面、生活習慣方面以及經濟條件方面的不同,并且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在沒有離開家之前都是家庭的中心,這些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在交往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處理交往中遇到的問題,使得許多學生很難適應群體生活,同時還會遭到群體的排斥與遠離,而導致一些學生因為歸屬和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失落感,嚴重的交際上的障礙還會使得學生心理上的扭曲,產生對他人的仇視。
4.尊重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兩個方面。大學生的心理是由未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他們對尊重的需要尤其重視,因為在大學生的認知中將自身尊重的需要作為劃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標準。在此階段的大學生更關注的是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滿足,可以使大學生有積極的心理體驗,產生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還可以成為學生自重自愛的內部動力,成為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的動機。然而由于處在發展階段的大學生身上還會有這樣與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并且傳統教育中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的一些片面的觀點,使得對學生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因為一些不當造成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自卑、軟弱無力,自我否定等體驗。
5.自我實現的需要
大學生有很強的自我實現的訴求,想通過大學時間的學習,來實現自身的理想與抱負。但不可否認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學校與社會上的不同,很容易使他們面對失敗與挫折。使得他們對社會、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識,并引起內心的失落感與失敗感,而引發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三、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啟示
正是由于大學生有了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要卻得不到很好的認識與滿足,并且由于此階段的不成熟性,使得大學生不能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應,甚至成為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因此作為高校的學生工作者,要從學生最基礎的需要層面出發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1.從認識上重視大學生的需要
認識到大學生是有訴求、有需要的特殊階段的個體。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不能無視甚至是忽視大學生對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發展的需要。而是要重視學生的具體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這種對學生需要的重視還包括從深層次引導學生認識需要是怎樣產生的,怎樣正確的對待自己的需要,以及怎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特別是當自己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2.從行動上解決大學生的需要問題
首先,針對大學生的生理需要特別是大學生的貧困問題,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物質上的貧困問題,用一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的榜樣人物的事例啟發和激勵大學生,將由于貧困而引發的自卑焦慮的心理轉化為具體解決貧困的行動,如多給學生創造勤工儉學的機會,通過實踐活動來取得一些物質上的報酬。其次,針對大學生對學業和職業上的安全需要。高校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由高中向大學學習方式與方法轉變的教育內容。對于學生的職業安全需要,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關于職業分析,應聘技巧方面知識的教育,使得學生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至于在突然面臨就業時出現心理上的恐懼與不適應。并且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基礎做起,先謀生再謀求發展。從而減輕一些學生對職業安全的過度焦慮。再次,針對學生的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所產生的自卑、自我否定、焦慮的心理問題,要利用與學生個別談心的方法,引導學生要相互理解,善于換位思考,對于出現的比較嚴重的人際交往問題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在對學生尊重需要滿足方面,要加強高校教育理念的轉換,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且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以得到他人和自己對自己的尊重。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
版社,2003.
[2](美)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昆明:云南人
關鍵詞:適應;大學;大一新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5
告別高中邁入大學是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方向,大學是我們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它用四年來沉淀我們內心的稚嫩、洗滌我們尚不成熟的心靈,它是我們融入社會,踏上職場的轉折點。而大一又是整個大學成長中最關鍵的時期,大一新生們經歷了高中痛苦的磨礪,在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中破繭而出,陌生的環境、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復雜多變的人際交往以及背井離鄉獨自奮斗的孤獨對他們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如何幫助大一新生們戰勝挑戰、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并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使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本校隨機抽取了1000名來自各個專業的大一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整理出他們對于大學生活適應性的評價,結果顯示只有15.3%的學生能夠完全適應大學生活,然而有31.8%的學生不太適應大學生活,甚至有10.9%的學生不清楚是否適應了大學生活。
1大一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的原因
根據調查問卷得出大一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的方面如圖1所示。
由此我們得出他們不適應大學生活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1學習方式的轉變
大學的培養目標與方式的轉變,導致教育模式、學習要求和管理方式相對中學來說有著顯著的不同。大學主要側重學生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成績的要求并不是首位,然而很多高中時只重視學習成績的同學由于能力的不足而無法適應這種教育模式。并且大學的管理方式比較松懈,老師不會像高中時對課業有著嚴苛的要求,這給予了同學們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少數同學由于缺乏自我督促的意志且]有了高中老師緊跟式的管理,他們便不會合理安排課余時間、不習慣上自習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最終導致成績下滑。還有一些同學沒有擺正自己的學習心態,認為進入了大學便可以放松放松,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經常上課遲到甚至曠課。
1.2生活方式的轉變
中學時,我們的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到了大學由于嚴重缺乏自理能力,無法照顧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導致很多大一新生對于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同時,沒有了父母嚴格的管束,一些同學便不思進取,盲目地沉迷電子游戲,喪志,浪費自己的青春。還有同學因為家庭條件較好而具有天生的優越感,認為學校的宿舍與食堂環境差;反之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同學由于大學所處城市與自己家鄉經濟狀況不一樣,大學所需的開銷較大而心生退學之意。
1.3人際交往障礙
高中的我們心思單純一心學習,每天往返于校門與家門之間,課業的繁重使得我們與同學的交往極其有限。進入大學,一同居住生活的室友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很多大一新生對大學的集體生活不適應。并且大學是形成系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每個同學都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與價值取向,初來大學的大一新生們急于尋找陪伴自己大學生活的小伙伴卻因各自不同的追求或認為其與高中朋友的感覺不同而產生了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一些同學性格上的自卑與自私也影響著他們在大學的人際交往。
1.4心理上的不適應
很多學生都是滿懷對大學絢麗生活的憧憬進入大學,但事實與理想的不同使得同學們心中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與巨大的心理落差。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后,隨著初來的熱血與新鮮逐漸退去,之后產生的便是空虛與無聊。很多大一新生由于學習失利或者與高中同學分離而心情惆悵,極弱的抗壓能力使得他們無法適應大學的生活。另外,進入大學后有些同學缺乏對自己能力的正確判斷,發現自己在學習、才藝、社交等方面顯露出一些不足時會懷疑自己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同學由于高考失利,沒有進入理想的學校從而對新的學校打心底里產生抗拒。
2大一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的解決路徑
2.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人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認識中來提高自己的,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戰勝自我,從而發揮自己的長處。老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加強學生承受困難、適應環境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2.1.1引導學生在尋找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中樹立自信
針對部分同學自我認識不足,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弱點,甚至把其放大,老師需正確引導這種學生慢慢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并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平臺來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使他們樹立自信去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
2.1.2引導學生從對比中正確認識自己
人會因為看不到自己的面孔而需要一面鏡子,學生在大學的為人處事以及學習方面更是需要一面鏡子來正確認識自己。老師應引導學生相互對比,從對方的評價中了解自己并在對方的處事中發覺自己是否有錯,通過這樣的方法彼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2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2.2.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最能影響人的感情和情緒的莫過于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老師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合作交流與互幫互助。班級也可以以定期開展班會等形式對以往的活動做一個總結并討論未來的發展路徑。
2.2.2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大學的人際交往圈子較大,但是接觸并不是頻繁,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自己班的同學。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時,老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活動,通過出游與玩一些娛樂項目促進班級同學間的交流,驅趕他們剛進入大學的孤獨感。同時,大一新生們應該放下內心的忐忑不安與害羞的情緒,主動去結識班級同學,建立全新的交友圈。
2.3輔導學生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
2.3.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適應大學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首先,要有掌控時間的能力,我們應該合理地分配作息與學習的時間并養成今日事今日做的習慣。其次,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它為我們提供了無比優越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大一新生要懂得利用身邊便捷的資源來提高學習效率。
2.3.2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個人發展目標
學習的目標明確,實現目標也有保證。我們應該在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后,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個人發展目標,同時大一新生在進入大學后應放棄“成績最重要”的這種觀念,要在努力學習的期間從社會需要與自身的實際出發,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
2.4加強入學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輔導
學校應加強大一新生入學時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成長和發展、思維方式的進步及社會閱歷的擴展,特別是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學校需重視對大一新生的心理輔導,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生態環境。
2.5提高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首先要從思想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學校可以通過開大會的形式把這種意識傳達給每個大一新生,因為有了強烈的責任感才會逐漸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才能敢于面對大學新生活的挑戰。其次要在勞動中增強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每周的寢室衛生大檢查、定期安排各班同學打掃校園等。學生們也要虛心求教、細心體會,通過互幫互助互相提高各自獨立生活的能力。
綜上所述,大一新生是大學里最新r的力量,我們要把握大學的美好時光,認真學習、努力拼搏、刻苦鉆研,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同時,學校還應高度關注大一新生大學生活適應性的問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高中與大學的過渡,為其將來后續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郝文清.大學新生環境適應問題與應對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