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儒家入世思想;根源;大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8-91 -02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子權威下降,國家四分五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說:“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后來經過儒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入世思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觀,三是取財有道且寡欲的義利觀。由此內涵不難看出,儒家的入世思想體現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和興盛的根源
歷史上任何思想的形成和興盛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儒家入世思想也不例外。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興盛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根植于當時社會土壤中,才使得儒家入世思想生根、成長,并在后來枝繁葉茂。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的根源
1.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國家四分五裂,周王權威下降,各方諸侯虎視眈眈;軍事上沖突不斷,殺伐不絕,常年戰亂;經濟上由于朝廷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政治和軍事斗爭上了,無力組織生產,老百姓不能正常地耕作,正常的經濟秩序遭到了破壞;文化上禮崩樂壞,夏商和西周時期形成的奴隸制文化被瓦解,而新的禮制沒有形成。泱泱周王朝名存實亡,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分散在諸侯手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偠灾?,當時的社會處在一個大動蕩、大變革之中。但是,正是這種動蕩和變革的社會現實,為儒家的入世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土壤。首先,在社會變革時期,舊思想、舊制度、舊禮儀由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總是要被破除。如奴隸制時期高高在上的奴隸主與毫無地位和尊嚴的奴隸之間的關系要打破,奴隸不是奴隸主的附屬品,他們不能任由奴隸主處置,他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投身到生產事務中,而且還可以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其次,舊思想、舊制度、舊禮儀被破除的同時,總要有一種新思想、新制度、新禮儀來主導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儒家的人就想,動蕩的根源在于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集中在諸侯等奴隸主手里,他們想怎樣就怎樣。于是儒家人就提出大家要通過努力學習,學好了再參與到社會事務中。這就是入世思想的誕生。當然,一方面由于當時統治者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當時黎民百姓的覺悟還跟不上儒家的倡導,入世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沒有成為主導社會的思想。但是,它已經在社會上生根發芽了。
2.有識之士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積極探索國家和社會的出路
國家和社會越是動蕩,越能激起有識之士對社會、對民生的關注。“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古訓就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士人們救國圖強的最好注解。當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人到處游學,思考國家何去何從,思考如何限制王權、如何解救百姓。他們向弟子宣講,向王侯勸諫,表達自己主張,希望權貴踐行。他們這種身體力行的吶喊,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能動。所以我們可以把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產生的客觀原因,而把有識之士對社會和民生的關注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產生的主觀原因。主客觀原因都具備了,事物的產生也就是必然了。
3.社會包容性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還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很強的包容性有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周王權威下降,各地諸侯為了爭雄稱霸,需要籠絡各方人才,廣開言路,因此整個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給各種學說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各種學說和言論開始互相碰撞、彼消此漲,形成了我國古代最引以為自豪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盛世時代。但是,在當時每一種主張都有其基礎,也有其局限性,諸侯及權貴們一時也不知道怎么選擇,任由其自生自滅。
(二)儒家入世思想興盛的原因
1.國家興盛成為社會各階層共識
儒家入世思想第一次真正成為正統是在漢武帝時期。經歷秦朝苛政和楚漢戰爭后,西漢初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心理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急需休養生息。一向備受冷落的道家忽然如魚得水,大行其道,其主要流派――黃老學說,成為當時的國家哲學。老子清靜無為思想得到提倡,成為當時文化學術的主流,并對現實政治和經濟發揮了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國家休養生息階段結束,需要建設強大國家,黃老學說已經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了。社會各階層都希望國家在恢復元氣的基礎上蒸蒸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后,儒家思想逐步被統治者接受,漢武帝接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從此走上強大王朝之路。作為儒家思想重要內容的入世思想從此也成為了國家哲學的重要內容。
2.入世思想引領時代潮流,符合統治者需求
漢武帝之后的整個封建社會,雖然在一些時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所動搖,但是其入世思想在每個時期基本上都得到認可。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在什么時期,統治者總是希望臣民能積極建設國家,百姓也希望在國家安寧的環境下積極生產和生活,讀書人當然更希望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在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就是儒家入世思想的產物。統治者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管理國家和社會,同時也管控這些人才的思想;讀書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改變自己的命運。儒家入世思想對于鞏固封建生產關系,穩定封建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制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入世思想不僅調節社會,也調節人倫
儒家入世思想倡導處理好個人、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自身和外界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其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將人植根于其生活的自然界和人際間,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封建科舉考試就是調節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制度,入世思想通過科舉考試制度使統治者和平民百姓之間達到了相對和諧的狀態。不僅如此,圍繞著科舉考試,家庭間的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及其它人倫關系都需要調節。儒家入世思想既能在宏觀層面作為國家哲學發揮作用,又能在微觀層面調節人倫關系,所以受到歷朝歷代推崇。
二、對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啟示
(一)當今中國社會處在深刻變革時期,為大學生入世提供廣闊舞臺
當今中國已進入發展的新常態時期,經濟轉型換檔升級,社會事業逐步推進,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各項事業的改革不斷深入。而且現在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好時期。全國上下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么大好的局面為大學生積極入世提供了廣闊舞臺,高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讓他們深刻了解國情,認清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國際、國內形勢,增強學生的主人公意識,讓他們積極投身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浪潮中。
(二)只有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才能在進入社會后有所作為
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是儒學人士積極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產物。當今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要有所作為,當然也需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只有把自己植根于社會、植根于群眾,才能發現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才能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培養才干。大學教育不能理論與實踐脫節,應該大力加強實習、實踐教育,通過實習、實踐增強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意識。學生的社會實踐不能搞流于形式的參觀、訪問等,必須貼近百姓、深入生產和生活,帶著專業知識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去實踐,才能有收獲。
(三)當今社會包容性強,各行各業只要做出成績,都會受人尊重
儒家入世思想誕生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包容性強的社會是各種思想、學說萌芽、生長的土壤。當今社會的包容性比春秋戰國時期更強,各種新事物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社會的進步也推動了行業進一步細分,各行各業都能涌現出佼佼者。為此,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創業教育要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的創業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積極探索多元教育,不要一個專業的所有學生都按一個專業計劃、一個教學大綱從入學教到畢業,而要探索根據不同基礎、不同就業方向、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三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就業去向,鼓勵學生到新興行業就業,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讓學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業,只要做出成績,都會受人尊重。
(四)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進取,才能成為時代的主人
儒家入世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期都受到統治階級推崇,它所提倡的積極進取精神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是社會的主流。在當今世界,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不進取就落后,不進取就會被時代拋棄。作為大學生,要融入社會,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推動時代進步,成為時代的主人。首先是思想要有前瞻性,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善于批判地接受新觀念、新事物。其次行動要有積極性,積極面對學習和工作,就能和時代保持步伐一致。
三、結論
儒家入世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而且這種影響從古代一直到當今社會。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興盛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探究這種根源對當今高校的大學生教育和管理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從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汲取力量,古為今用,傳承發揚。高校要研究探索怎樣把傳統的入世思想和當今社會緊密聯系起來,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具有時代感。這樣有利于大學生接受,有利于入世思想的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姚偉鈞.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04):79-84.
[2]劉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現代價值[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03):9-12.
【關鍵詞】文學;儒家;政治;憂患意識;仁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論詩便指出詩有“興、觀、群、怨”之作用,可見儒家思想積極入世,重視實踐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與其相符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但我們應知道的是,在“文學”誕生之初,它的種種社會功用是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只是人們口耳相傳的,記錄光怪陸離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傳說,但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產生,原先的神話故事在儒家學子的改造下逐漸被“理性化”,原先的神變成了“人”,原先的“英雄”變成“帝王將相”,文學被人們重新認識、加工、包裝,從此有了新的社會功用,就像統治者手里的權杖,指揮著社會的倫理道德,綱常教化。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對中國文學有怎樣深刻的影響呢?那就不得不說以下三個方面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笨鬃邮种匾晫W習與從政的關系,認為“學而時習之”后應關心國家政事??梢娙寮宜枷胱⒅貙W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于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征之一。
《詩序》中提出的“六義”“美刺”等說,都是與政治教化息息相關的?!对姶笮颉酚性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边@一段不僅對詩、歌、情、志的關系有了深刻的闡釋,而且充分肯定了詩對于國家政治、社會教化的重要推動作用。關于詩的“美刺”作用,我們可以從“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這句話中受到啟發。
無論是“美與刺”還是一系列愛國詩歌的產生發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影響,體現著“文學為政治教化服務”的主張。關心政治,崇尚現實,注重作品的諷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義,促使我國古代作家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優秀文學作品,但在當今社會,“文學為政治服務”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與質疑,而文學作品如何在這種反對質疑聲中發展,繁榮,開辟一條新路才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弧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像《論語 八佾》中孔子就贊揚《關雎》是“樂而不,哀而不傷”就是說《關雎》這首詩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平衡,沒有過度的快樂或者悲傷。男子對自己心愛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時,只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并沒有過于強烈的哀傷,這應該就是“哀而不傷”,但當男子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女子是也僅僅是“鍾鼓樂之”“琴瑟友之”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現,這應該便是“樂而不”。此外??鬃拥摹霸娙?,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是強調凡是詩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無邪。在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文學作品都具有樸實、含蓄、委婉的特征,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諷”的效果。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為例,原文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幾多愁。
這是李清照五十三歲時避難金華所作,當時的她面對著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無依??梢韵胂笏男那槭呛蔚鹊谋瘋?。詞的首句寫狂風花盡,一片凄涼,但作者卻沒有從正面描寫風之殘暴,花落狼藉,而是極為含蓄地用“風住塵香”四字來點出春光一去不復返的哀愁。詞的下片“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更是極其委婉地表現作者的愁緒,讓哀愁有了重量,這種含蓄反而將作者的哀傷之感擴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好的典范。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
本專題的學習要點有百家爭鳴、孔孟儒家、獨尊儒術、宋明理學和明清儒學的發展。在封建大一統的時代,主流思想含有主導思想意味,即統治者倡導的主流意識。因此,所謂“主流思想”是政治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前秦時期產生,這一階段的學習要點主要是百家爭鳴。關于百家爭鳴,一方面要了解當時歷史發展的特點,百家爭鳴中主要流派有哪些;另一方面要關注后來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吸收了先秦哪些學派的哪些思想。
例1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韓非子、董仲舒
【參考答案】 D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而漢朝改造儒學的代表是人物董仲舒,據此推論,該題正確選項是D。
二、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中各時期的地位怎樣?
從先秦時期孔子孟子的思想,到西漢獨尊儒術、宋明理學,再到明清思想家,儒家思想發展歷程中各時期的地位怎樣?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蔚然大宗、但不受重視;秦朝時,受到壓制;西漢時,處于獨尊地位;魏晉至唐,三教合一;宋明時期,進一步確立正統地位;明清之際,被批判繼承,煥發生機。
例2 《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
A. 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 平民將相大量涌現
C. 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 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參考答案】 D
【解析】 “天下學士”跟的是什么“風”?依據材料可以看出,是效仿公孫弘研習儒學經典。這說明了“儒學地位顯著提高”這一政治動向。
三、 儒家思想在西漢時為什么能確立獨尊地位?
儒學在秦朝受到壓制,到西漢時為什么能確立為正統思想?我們可以通過對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來理解:
1. 閱讀以下材料并思考:董仲舒把什么思想融進儒家學說里?
“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以人隨君,以君隨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經之通誼也?!?/p>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通過對材料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漢初儒學雖然大體承襲孔子的學說,但已吸收陰陽五行學說。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陽尊陰卑,由此論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地”要服從“天”,“陰”要服從“陽”,“卑”就要服從“尊”,“下”就要服從“上”,“臣”就要服從“君”,這就是“禮”。由于皇權出于天命,是不可以覬覦和竊奪的,因而皇權的一切行為都體現了天的意志,所以,“禮”的主要原則是“以人隨君,以君隨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政治的“一統”要以思想的“一統”來完成,“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2. 以下材料所論述的君臣關系有何變化?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論語》
“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為臣綱”。
――《春秋繁露》
閱讀了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發現:孔子的“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強調了等級名分、秩序,但是,并沒有神化君權,他反對犯上作亂,但又否認絕對服從。孟子認為君臣關系應該是互相尊重的。而董仲舒認為,君主是代虛無縹緲的“天”執政,完成“天”所賦予的工作。因此,當臣子的只有服從的義務。這樣一來,君主就不是普通人了。董仲舒的新儒學改變了先秦儒家君臣關系的基本理念,發展了“禮”的思想,使之更適合了皇帝專制的需要。
3. 儒學在此時得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其次,董仲舒“天人關系”的理論實質是為了論證天君關系;再次,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把陰陽五行和儒家的等級名分主張附會在一起來解釋封建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樣不僅有利于鞏固君權,而且也維護統治秩序。
例3 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論最能體現其適應加強中央集權需要的是( )
A.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p>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p>
C.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p>
D. “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p>
【參考答案】 C
【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中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張。A是孔子的言論,他主張為政以德;B是荀子的言論,他強調“德”的重要性;D是黃宗羲的言論,反對君主專制;這些選項皆非加強中央集權。C項是董仲舒向漢武帝的建議:那些只要不在六藝之列的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學說,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這一主張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四、 為什么說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了?
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問題,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確說明,實際上,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了。
北宋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理學。理學后來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關注的不僅用理學思想重新注釋“四書”,引導讀書人,這就是我們教材上提到的《四書章句集注》。他還編著《小學集注》,將教育從娃娃抓起,要求兒童的衣著、語言、行為、讀書、寫字、飲食等方面的習慣,都要遵從“禮”的規范,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綱五?!薄V糯枷胧穼<腋鹫坠庀壬f:“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響最廣的著作就是《家禮》?!薄爸祆鋵τ谧约禾岢睦韺W原則如何進入生活世界是相當注意的,他反復強調這種原則在生活中的實現”,他以從眾、從俗的原則修改孔子推崇的禮儀,不僅在思想領域,而且在行為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罢沁@種將儒學原則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證了理學所確立的原則,真正深入了社會”,在朱熹等人的影響下,南宋有相當多的通俗教育讀本,如《勸孝文》、《勸學文》、《勸農文》、《諭俗文》等。如果說漢代儒學強化了君為臣綱,那么宋代的理學不僅強化了“君為臣綱”,而且使“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深入人心,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例4 宋代,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 )
A. 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
B. 從天人感應出發
C. 從萬物本源出發
D. 從人的本性出發
【參考答案】 C
【解析】 宋朝時,儒學家將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五、 儒家思想為什么能長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第一,從自身來說,儒家思想嬗變,能不斷適應政治與社會變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專制統治者的推崇;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級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使儒家人才不斷涌現,學術得以不斷傳承;第四,經濟因素: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王朝社會與同樣強調穩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從20世紀開始,市場經濟體制在世界范圍迅速發展,由于科學技術進步及技術成果的推廣,世界各國走向開放。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西方管理思想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變革,由原先的“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向“管理倫理”發生著衍變。管理哲學中的P原則和L原則,由過去的Profit(利潤)和LoSS(虧損)轉化為People(人)和Love(愛)。這表明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正在朝著東方管理思想的方向靠攏,管理思想倫理化已經成為國際管理思想發展的新趨勢。倫理化的管理思想從其產生的淵源和結構特征來看,都與我國的儒家管理思想有著驚人的吻合,足見儒家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本文試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詮釋儒家管理思想,將儒家文化中重人情、重倫理、重道義的優秀傳統充分體現?,F從五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知覺和個體決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鬃右匀诵牡墓餐惺転榍疤幔岢珜⑿谋刃?,推己及人。就個體角度而言,儒家思想不僅僅追求經濟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的滿足,而且追求人格的完善,人際的和諧,進而達到人倫的和善。“仁”,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基本界定就是愛人,愛人則肯定重人輕物,看中人的生命存在。如此,“仁”也就具有了普遍性的意義,人的內在價值就在社會中顯現出來,體現在組織的價值追求中,最終實現人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這種人心的共同感受是組織行為學中知覺產生的基礎。知覺是個體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組織和解釋他們感覺印象的過程。知覺和解釋他人的活動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為了便于有效的判斷,從而進行迅速的決策,個體會運用一些技術手段和方式方法,其中“選擇性知覺”、“對比效應”和“投射作用”,既是個體依據自己的興趣、背景、經驗和態度,“推己及人”(《孟子》),進行主動選擇判斷的技術手段。
二、以人為本的組織文化
在儒家思想看來,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核心是人的完善,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目標是“安人”,明確了把人作為管理的載體,這與現代管理中組織文化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建立“以人為本”的組織文化,尊重人的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開發人的創造性,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使組織成員的心力、潛力和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鬃诱f過“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币馑紴殍睢⒓q失天下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這句話對奉行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人的價值的組織,起到了警示作用。傳統西方管理思想認為,企業組織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如果將利潤放在第一位,而組織中人的主體性被弱化乃至忽視,則人的工作積極性將降低甚至于喪失,最終組織單純追求利潤的目標也會落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道”,“仁道”即“人道”,“以人為本”,“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孔子也說過:“惠則足以使人”,只有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注重從組織、制度、授權、獎懲等方面“惠”及以人,以人為本,才能贏得人心,讓組織永?;盍?。
三、“利”與“義”的沖突
所謂“義”,就是行為的應當或適宜標準,是指人的道德價值:“利’,也就是利益,是指人的功利價值。在組織行為學中,沖突是種過程,當一方感覺到另 方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產生不利影響或將要產生不利影響時,沖突的過程就產生了。對于“利”“義”的關系,如果產生沖突時,儒家明確了“見利”要“思義”的思想,應該把“義”放在首位。正如“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大學》)。不能只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將“義”棄置不顧,因為“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針對社會上重利輕義的傾向,儒家提出“重義輕利”的思想,強調要“見利思義”、“取利有道”,要求“利”必須符合“義”的規范,既不反對“有利可圖”,但同時又決不“唯利是圖”。正如“因民之利而利之”所說,聰明仁厚的人應當先滿足公共利益,自己才可從中相應獲益。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經濟活動雙方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同樣是以利益為主。經濟活動中的一切決策行為,應在謀求自身利益時,首先考慮的是“利他”,以“利他”的方式實觀“利己”,在關注公眾、社會利益的基礎上爭取自身的利益,達到“利他”和“利己”的和諧統一。社會互惠互利是觀代管理思想中的原則要求,也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以義取利精神的體現。如果不顧公眾利益,不尊重甚至損害他人的利益,沒有“義”,最終自身也無利益可言。儒家思想并不反對發財致富,而是主張“先富后教”,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史記》)。如果連基本生活之衣食都不能保證,社會秩序就要大亂,就談不上什么禮、義、榮、辱。現代管理思想提出的“互惠互利”以及“與公眾一同發展”的原則,強調經濟活動雙方利益的平衡協調,根據雙方利益的共同點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義利觀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和發展。
四、目標價值取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的“和”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講求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以和為貴”,講求人與組織的關系和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各守其位,各盡其責;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馑际钦f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在組織行為學中,這種“和”也是群體內聚力增強體現,是組織追求人、組織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氛圍。例如現代管理思想中的“雙向對稱”模式,即體現了儒家“人和”的思想?!半p向對稱”模式是美國管理學者卡特利普和森特提出的,模式理論認為,組織與社會和諧的形成,要求組織一方面將信息傳播給社會,另一
方面將社會公眾的意愿和信息反饋給組織,在組織內迅速流動傳播,以便組織吸取民情民意。通過這兩方面的交流,能為調整、改善自身的有效管理找到事實依據,組織同時在良好的雙向溝通中得到對稱平衡。此外孔子明確了達到“和”的行為取向?!熬雍投煌∪送缓汀?《論語》),其中的“和”是通過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達到整體的最佳組合。句中的“同”則是不講差別,盲目追求一致。前者是追求對立面的協調、統一,不回避矛盾,想方設法去解決矛盾,后者卻是混淆是非,無原則的調和?!昂投煌笔翘幚砻埽瑢Υ町惖姆e極態度。
五、領導
關鍵詞:自然;比德;宇宙感
人類從自然中誕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僅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且寄托了人類生命的感悟。在人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陌生、疏離走向熟悉、親近,自然的本真狀態向人類敞開,人類以本質力量顯現到自然,“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1](p547),人從自然中感悟到肯定性價值,即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在審美活動中對人具有特定審美價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品格特性。自然景物之所以是美的,不僅符合人的感覺需要和特性,而且能夠滿足人的生命追求,啟發人對于生命的感悟,因而成為人的審美對象。
中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對于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自然風景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悟,中國人的自然美既體現了人類審美心理的普遍性,又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自然的認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梳理儒家思想發展歷程,自然對于儒家具有認識意義,社會傳達意義和道德象征意義,其主導的審美自然觀即是比德,即以德觀物。
一、“比德”的自然審美觀
儒家的審美觀是美善統一,以理節情,將倫理道德作為審美活動的根基,在藝術和自然的審美感受中體悟道德人格??鬃拥淖匀幻烙^是“比德”, 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體驗到道德觀。
人置身于自然,首先認識自然事物,儒家學說要求君子以修身為核心,而修身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格物。《大學》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p1)作為君子首先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認識到倫理道德的價值,才能保持意念的真誠、心思的端正,進而修養品性,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國家,最終天下太平。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事鳥獸草木之名。”[2](p54)孔子看來詩經不僅關乎教化問題,而其基礎作用即是認識自然,詩經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反映當時人們的勞動生活。從詩經中不僅可以認識到鳥獸蟲魚等動物,花果草木等植物,谷物蔬菜藥材等農作物,而且可以認識河流山川,風土人文等等。孔子所追求的君子形象不僅通曉六藝,習于禮樂,而且博物多識,廣泛地認識自然。
儒家在情感的抒發方面講究溫柔敦厚,運用自然景物寄寓思想感情。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各種刺激產生豐富的情感,情感通過適當的形式宣泄出來,這是正常的現象??鬃诱J識到這一點,但他主張情感的宣泄要受到節制,思想情感的表達要委婉含蓄,講究“樂而不,哀而不傷”。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諍諫上級要講究方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3](p39)因此,文藝作品要注意把握情感的表達方式,儒家不提倡直抒胸臆的表達,推崇含蓄委婉,寓意于物的表達方式?!对娊?#8226;碩鼠》中民眾痛恨國君的橫徵暴斂、貪得無厭,而具體表達則以碩鼠暗喻國君,“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2](p327)
儒家主導自然審美觀是以社會和人生角度審視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比附于社會規律和人生哲理。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p32)的時候,并不是單純地說明松柏是常綠喬木的自然性特點,而是聯想到社會中的仁人志士不畏艱難困苦,在逆境中堅守獨立的人格,高尚的節操??鬃釉谏剿^方面認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墩撟C正義》解釋說:“知者樂水者,樂謂愛好,言指著行好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樂山者,言仁者之性好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者,言知者常務進,故動。仁者靜者,言仁者本無貪欲,故靜。知者樂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歡樂也。仁者壽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鄙胶退弧皵M人化”,賦予人性的色彩,人性中的仁性和智性比附到自然界的山水,自然物成為人本質力量的確認。
以德觀物的自然美觀,不是停留在自然物的形式美,而是在其神態中發掘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美。這種以德觀物的審美感受,不是停留在悅耳悅目的感性層面,而是達到道德的凈化和升華,即是倫理層面的悅心。
二、儒家自然審美觀宇宙感
在以德觀物的基礎上,儒者在自然之中體會到深刻的生命價值。《論語•子罕》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盵2](p34)孔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國,卻四處碰壁,當面對無窮無盡、足以帶走一切的滾滾江水,不禁感受到宇宙之無限,人生之蒼涼,而滄桑之中又滲透著仁者奮發有為的剛健精神??鬃油砟昶渚襁_到物我合一,天地同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p 55)孔子一生誨人不倦,到晚年突然沉默不語,因為孔子一生信仰和實踐使其感悟到,有限的人道之上,還有大化流行、化育萬物的天道。天道永恒不朽,生衍萬物,是有限的語言符號無法傳達的,孔子可以以仁者之心感受和體認天道,其精神也升華到宇宙境界?!澳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盵2](p39)孔子晚年即從自然地感受中獲得對天道的體認,又從具體的微小的自然物,體會到一種生機盎然的生命之美??鬃又鲝埮囵B起一種“樂山樂水”的人生情懷,自覺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味大自然化生萬物的無限魅力。
三、儒家自然美觀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居于國家意識形態地位,以德觀物的自然美觀對中國人的自然神美心理塑造產生重要影響。古今許多文人騷客從自然景物中悟出社會規律和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蒼生黎民請命,開啟人間太平。周敦頤《愛蓮說》借用“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形象,表達自己清正高潔的君子人格?!栋茁乖分兄煜壬桥R華山頂峰,感慨“橫空大氣排山來,砥柱人間是此峰”, [4](p16)華山挺拔陡峭巍然矗立在八百里秦川,朱先生由此聯想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的人間偉丈夫,后來朱先生將此詩送給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的軍人們。儒家知識分子從自然物中發掘出對道德人格的確證和體認,以社會美代替純粹的自然美,以美學的公共價值遮蔽私人價值。儒家以德觀物的審美觀塑造了中華民族重視道德,追求人格的文化特點,即是在當今社會還是有積極價值的。
注釋:
[1]劉勰.文心雕龍譯注[m].山東:齊魯出版社,1995.
[2]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z].湖南:岳麓書社,2002.
[關鍵詞]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理論成果;儒家
中圖分類號:N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136-01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經歷了從起步――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其中科學技術的理論思想是如何體現的,其對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什么影響,這種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等問題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從實踐意義看,將中國傳統的理論思想精髓灌輸于科技發展中,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趨于繁榮。國內外眾多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理論思想作出肯定,傳統科學思想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得以世代傳承。
一、儒家思想
根據對中國古代的醫學的分析來看,漢代的董仲舒學說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饵S帝內經》中包含了儒學的“天人合一”觀念......直至目前,我國醫學也保持著傳統的理論思想,即陰陽、五行、氣、灸等等。為什么說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的理論思想體現了儒學,我們從以下角度分析。
1.促進作用
(1)儒家思想講求“仁”、“義”,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去做有益于群體的事情,這就激發人們通過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來創造便利的條件從而達到此目標。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的醫學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思想。儒學的發展使非常多的仁人志士走上了醫學的道路,比如李時珍,因為科舉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開始學習醫學,并專攻醫學。[6]受儒學的影響,大批的人們開始鉆研醫學,廣泛吸收天文學、地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學說精髓來豐富拓展醫學。
(2)注重實用性是儒學的另一個特點,孔子曾經多次提出,要學以致用,用之于實際,觀察其實效。比如,作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學科的天文學、數學、農學和醫學,無一不體現了對實用性的重視。天文學與群眾的日常生產活動有些密切的聯系,數學則追求實用的計算技術,農學離不開農業的生產實踐,醫學要通過醫生與病患的溝通中得到發展。
(3)孔子所提倡的對教育的重視在推動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鬃娱_創的私學得到了持續不斷的發展,規模逐步擴大,從城市中心到鄉村都能體會到教育事業的繁榮。儒家學說促進了人們思想的開化,給予了人們進行科學技術創造的理論條件,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出了大批科技精英,使一系列的科技研究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2.阻礙作用
作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理論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的儒家學說在推動其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對其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1)儒家學說中的“重理性”思想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理論思想中得以體現。儒家學說中的“理性”指一切遵循本源,不能違反原則,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趨勢。這便使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輕邏輯,便理性。縱觀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大部分都是理性的產物。比如,講究“陰陽”的醫學便只能意會,以《本草綱目》為代表的我國古代醫學巨著的內容大多都是經驗多得,體系非常雜亂,缺少邏輯分析。[6]在后期科學技術墮落的探究原因中,“重理性”便成為了導致其結果的原因之一。
(2)缺少批判精神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停滯不前,雖然尊經崇古的思想使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消極作用也不容小覷,科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科學理論的不斷突破和進步,而一昧地講究尊重古書會局限人們的思維,使人們缺少對理論的批判,從而阻礙了其持續地發展。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的科技思想是道家科技思想的重要M成部分,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深遠,道家學說對天地運行規律的探討以及對醫藥學的貢獻等等在古代科學技術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在這里對其進行簡析。
(1)道家學說對天地萬物的運行進行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在《淮南子?天文訓》中,道家學說對風雨雷電等自然天氣的變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表達了對其規律性的認識。在《莊子天運》中,道家學說對宏觀的萬物運行進行了哲學思考等等。這些古代科學技術理論成果的出現無一不在向我們闡述著,到家學說在改變人們固有的對天命論的認識,從天地的運行中主動找尋規律,這對于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道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向人們的生老病死提出挑戰。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歷代君王對煉丹術如癡如醉,而煉丹術則體現了道家學說對化學的研究。比如在《周易叁同契》一書中,記錄了詳細的制煉丹藥的理論和方法,道士葛洪說明了“鉛”的可逆等等[3]。這些理論在現代都可以被證實并用化學方程式表達出來,當時道家學說對于化學反應的分解和化合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3]這無疑推動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
(3)道家學說將人看做由形氣神三部分構成的系統,由此基礎上發展了醫藥學,被后世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對此學說十分推崇,他在道家理論思想的影響下寫出了許多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比如《保生銘》、《存神煉氣銘》等等。可以說,道家學說奠定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3]
結語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其體現的理論思想與當時我國奉行推崇的各家學派密切相關,通過本文的分析,汲取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理論思想對其進行解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這些理論思想的影響,而該理論思想對古代科技的影響有利有弊,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冷靜地分析。在當今的科技發展中,根據經驗,吸取教訓,揚長避短,繼續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運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概貌及其特征[J].歷史教學問題,2002,06:22-28.
[2] 劉旭.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倫理思想[D].大連理工大學,2004.
[3] 周銀華.中國古代道家科學技術思想探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4] 童恒萍.墨家與中國古代科技思想[D].華南師范大學,2006.
【關鍵詞】室內設計;傳統文化
我國當前的室內設計是在一個國際文化交流頻繁,全球一體化的文化中發展起來的。國際間不同風格的室內設計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文化藝術為內涵,它們間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我國的現代室內設計要想在國際間獲得一席之地,就要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室內設計之中。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以我國的傳統文化為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以人類密切相關的效用方面來考慮作品所具有的優良品質和溫情,創作出具有高雅格調的室內空間。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其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經過積累和沉淀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特色。千百年來不停的發展,演變至今一直影響著中國當代的室內設計。
1、形神兼備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一個“意”字,這是指中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未來美好生活及事物的一種向往和追求,蘊含著人們的理想,通過自己創造出來的事物來體現,傳奇神韻。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來詮釋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是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生活觀和審美觀。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所提出的觀點。現今在中國,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已成為中國設計師所恪守的設計哲學,追求設計的自然性,模山范水,象天法地,運用人力巧奪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盡量不露人工斧鑿之痕,達到“雖由人作,宛如自然”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此類作品在我國隨處可見。
3、崇尚自然
在室內設計中崇尚自然一直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所倡導的一個原則,在室內的裝飾裝修中引用自然形態則是順理成章之事。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渴望在室內環境中營造自然的景物。優美的風景,清新的空氣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在當今人們的住宅空間里,其綠化所展現出的優雅,怡人的自然景觀,都會給人以重要的影響,是現代的室內設計貼近自然。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時代的向前發展要求當今的室內設計注入新的血液?,F代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一路向前走來,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室內設計中有必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審美理念相融合。
1、傳統裝飾符號的應用
中國經歷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傳統符號繁多,內涵豐富主要是指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圖案和紋樣,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這些符號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積累,有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當代的室內設計中這些符號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我們將這些裝飾符號加以簡化,提煉,從新組織后應用于現代的室內設計之中,可以營造出現代室內設計的傳統風格。對傳統裝飾符號進行處理的手法有:概括簡化,這種手法是對傳統裝飾符號進行整體或局部的藝術加工,提取出其精華部分應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之中。這樣設計出來的室內設計風格失去了傳統裝飾符號之形,但沒有失去傳統之神韻。同時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的功能和技術的基礎上得到延續和發展;幾何化變形后重構,將傳統的裝飾紋樣進行幾何化變形增加其裝飾的時代感。例如:古代的回紋、瑞花紋卷云紋等都是先人們在陶器、青銅器的雷紋上簡化而來,我們可以借鑒先人們的這種紋樣創作思路,將之廣泛應用于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變形:對傳統的裝飾符號按照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進行整體或局部改造。局部變形是將傳統紋樣中的某個局部進行改變,突出其局部特征,應用于現代室內設計的裝飾之中。整體變形是改變其原有裝飾符號的外形只保留其整體特征,移植其中的意蘊于現代室內設計的裝飾之中。
2、對傳統色彩的運用
中國傳統的用色經歷幾千年的流傳至今已經和傳統的民情風俗、生活習慣、審美意識、象征會意緊密相連,這是民族的烙印,情感的象征。然而,因為社會形態與生活觀念的改變,我們傳統的用色習慣也逐步與時尚流行的色彩交相融合,在流行的組合中加入傳統色彩能彰顯其豐富的審美內涵。這種傳統與流行的有機組合,已廣泛被當今室內設計所應用。
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吉祥喜慶色“大紅”所承載的特殊內涵,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是永遠都不能磨滅的。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具有傳統裝飾色彩的紋樣已結合了現代審美形成新的魅力。既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往日的溫馨,又能享受到現代的時尚感。
傳統的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直接或間接地傳達著傳統信息的有效元素。色彩有著改變環境氣氛的顯著作用,特別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創造出不同的空間情調與意境。
在當今的室內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體現出了現代人對傳統藝術的不解情結。我們在享受著現代文明的同時應更加珍惜傳統,昨日的傳統造就了今天的文化,今天則是未來的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永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取之不竭的源泉。它豐富了當今室內設計的設計語言。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形式美,時代精神,居住者的個好等,著眼于現代與傳統的交融方式,努力找到古與今的切合點。
【參考文獻】
[1]莫武剛. 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與其當代之創新[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09,(12) .
[2]余明,李峰,陶慧. 解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滲透[J]. 陜西建筑, 2007,(09)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語文學習
一、引言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既需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提升,還需要關照學習者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我國,“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但是“非智力因素”的思想早已散見于古代教育家的言論和著作之中。尤其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和實際教學中,尤為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胺侵橇σ蛩亍笔窍鄬τ谥橇σ蛩囟缘?。智力因素就是“具有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等具體操作的機能?!雹谥饕赣^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對認知活動起始動、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作用的動力系統,它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處理內外信息。一般包括動機、興趣、意志、情感、個性、志向等。在語文學習中只有全部的心理機能都得到充分調動,才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占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當前的語文學習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語文學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滲透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一種文化基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的思想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依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下面著重看其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非智力因素”的啟發價值。
(一)學習動機論
學習動機是“學生傾向于發現學習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并盡力從中獲取預期的學業上的提高”③。動機對語文學習具有激發、維持與指向功能。回顧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是明確“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確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
在先秦時期,沒有獨立的語文學科的設立,但孔子、孟子、荀子這些教育家們積極開展的“詩教”課程可以說正是我們語文課程的萌芽,“詩教課程是以孔孟儒學的育人標準,以《詩》的審美趣味,凈化美化學習者的品德情操與歷練涵養學習者的言語行為的母語教育實踐過程”④。其目標是緊緊圍繞“人的發展”來展開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志士仁人”“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認為教育要“明以人倫,教人以善”;荀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他認為“以美其身”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他們對教育目的雖有不同提法,但皆是圍繞促進“人的發展”而展開的,簡而言之便是“以人為本”。
從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第一,獲得知識,充實自我,即“求知”。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孟子·盡心上》:“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泵献釉谶@里強調了學習語文知識要有系統性,只有“成章”才能為“志于道”做好準備,“求知”乃語文學習動機的第一層次。第二,涵養道德,提升自我,即“立德”。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層面上,必須將自我的全面發展作為學習的目的??鬃釉凇墩撜Z· 學而》中講道:“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痹谶@里孔子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光是為了獲取知識,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涵養自己的道德品質。“立德”乃語文學習動機之第二層次。第三,完善人格,實現自我,即“立人”?!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語文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在塑造學學習者的主體人格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立人”是語文學習動機的第三層次。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學習者普遍對語文有一種誤解,認為學習語文沒有太大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學與不學,在成績上差別不大。這就是沒有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的表現,因而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時,不防有選擇地借鑒古人“求知——立德——立人”的層次理論。
(二)學習興趣論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興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先秦儒家教育家們非常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
第一,選取貼近生活的學習內容、學習情境?!墩撜Z·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痹诳鬃拥慕虒W過程中,他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流,用親和的話語消除學生顧慮,以貼近日常生活的問題導入教學情境,從而提起學生的興趣。孟子、荀子以善用譬喻見長,且譬喻多與生活貼近,教學過程不是空洞的說理,而是借助生活中極其簡單的例子,讓人頓時清晰明白,學習者自然不會感到乏味。
第二,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荀子·性惡》中說:“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荀子認為治學要有良師益友相輔, 師友之間相互切磋,平等交流。孟子提出“圣人與我同類”、“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圣人與凡人、圣人與我,均為人。這樣就改變了學生仰望圣人、仰望老師的視角。在這樣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之中,每一個學生都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興趣自然日益濃厚。
第三,構建漸進有序的學習過程。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遵循其規律,才能使學習者維持學習興趣,持之以恒,有所進益。《學記》指出了教學中貪多求快的后果,“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針對這種情況孔子強調學習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顏淵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子善于依據教學內容的客觀順序,又能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一步步地進行誘導,使學生能由淺入深、由近及遠、有步驟地學習,越學越有興趣,“欲罷不能”。
第四,采用憤悱啟發的教學方式?!墩撜Z·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是指引導學生但不強行牽引;“強而弗抑”是指要激勵學生而不要壓抑他們;“開而弗達”是指開導學生而不是全部告知。這種教學方式尤其適用于今天語文的閱讀教學。很多教師在上閱讀課的時候往往將講臺變為展現自己淵博學識的舞臺,用詳盡的、無一遺漏的講授代替啟發引導學生自己領悟,導致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三)學習情感論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習者帶著飽滿的情感投入語文學習, 同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在進一步升華著學習者的情感。人的情感簡單地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積極情感的推動促進,避免消極情感的負面影響。學習者以積極的學習情感為學,就是學會“樂學”。
怎樣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情感?首先,需要學習者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并且激發學習者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關于這兩點,前面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此外,先秦教育家們還做了其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第一,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我們今天語文教學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其實就是孔子孟子所說的因材施教。作為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發現學生,針對不同學生選取程度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墩撜Z》中多處記載學生個性的不同:“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 “師也辟”“由也喭”,當教師依據這些不同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時,學生自然感到一種人性的關懷,學習也開始積極主動起來。第二,恰當運用正反激勵評價,激化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F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生的某種良好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感,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向高層次發展。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稱贊顏回“賢哉,回也!”評價閔子騫“孝哉,閔子騫!”評價南宮適“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他善于抓住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加以表揚。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另外,恰當的反面激勵評價會使學生摒棄消極地情感因素,從而走向積極??鬃訉τ谧晕乙蟛粐蓝?晝寢” 的宰予, 采用“朽木不可雕也”的嚴厲批評促使他摒棄消極、“回歸正途”。第三,以自身人格魅力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讓學生好學,教師必先博學;要讓學生身正,教師必先德高。教師人格魅力的形成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崇高的品德。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先對自己嚴格要求,由“好學”至“博學”,對于他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老師就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欽師敬師繼而好學樂學。語文的學習內容很廣,教師要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必須自己先廣博的學習,成為一個“好學者”,才能向學生展現語文的魅力,引導其進入語文學習的殿堂。
(四)學習意志論
“學習意志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實施、調節自己的學習行動, 不斷排除干擾、克服困難, 以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的心理過程。”⑤語文課程包羅萬象,在語文世界里探索遨游需要有長期的努力,頑強的意志作為保障。在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主要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習者的學習意志。
首先,培養堅定的學習意志,要以專心——信心——恒心貫穿學習過程。第一,要做到“專心”?!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敖穹蜣闹疄閿?,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眱蓚€人一起學習,成功與否不一定是智力因素所決定的,還要看其是否專心、用心。第二,要樹立“信心”。信心是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它是意志的重要保障。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暴自棄皆是沒有信心、沒有意志力的表現,這樣的人不可能在學業的追求上善始善終。第三,必須始終貫穿“恒心”??鬃印笆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睂W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恒心是堅持不下來的。
其次,培養堅定的學習意志,要養成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學習中的自我監控是指學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在所進行的學習活動中,不斷進行積極自覺的計劃、監察、評價、反饋、控制、調節的過程。這是形成堅定的意志力的基礎。先秦詩教課程的核心是“以和諧為中心,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涵養美麗人生?!雹奁渲小白郧?、自省、自克”正是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的表現,在語文學習中,首先要有語文學習的自覺性,即“自求”。孟子主張“深造以道,反求諸己”,他認為自覺得到的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學習者只有主動求知,才能深造自得。第二,要有語文學習的反思意識,即“自省”。曾參說“吾日三省乎吾身”每天去反思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對這些知識還有什么困惑,這不僅是一種高效學習方法,也是培養意志力的一種途徑。第三,語文學習需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即“自克”。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白沙在涅,皆是受到外界負面因素的干擾,但是其結果不同,關鍵就在于能否做到“自克”。在當今社會,有許多干擾因素在影響著學生,使其自我監控能力非常差,而先秦時期孔子、孟子、荀子為我們提供的“自求——自省——自克”范式正能幫助我們排除外界的干擾、重享學習之寧靜。
三、結語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根”。一個民族的發展,決不能擺脫自己的根基,更何況,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歷史中,還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養分。在當今語文學習中,教學者和學習者都應該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這方面給了我們不少的啟示,我們應吸納其有價值的成分,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行更遠!
[注釋]
①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06.
②陰國恩.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與教育[J].天津師大學報.1999.4.26
③[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4.468.
④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50.
⑤林斯坦.學生學習意志綜論[J].教育評論.1995.5.28
⑥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50.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6.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12.
[3]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
[4]張隆華 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
[5][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4.
[6]沈德立 陰國恩: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8.
關鍵詞:建筑設計;傳統文化;傳承及創新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1傳統文化的功能價值
1.1歷史功能價值
傳統元素是傳統文化的特殊載體,它印證著一定時期內生活變遷、城市發展。我們能夠通過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去窺探我們的歷史,抓住城市的根本。
1.2藝術功能價值
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積累、發展傳承下來的。在它們當中不乏大量極具藝術感的古代器具、建筑、戲劇、舞蹈等等,在它們的身上都包含大量的美學特質,也是一定時期內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的具體表現,記載了藝術演進的過程。
1.3社會功能價值
人們在某個區域居住生活了很長時間以后,便會建立起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間的復雜的緊密聯系,這種無形的聯系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傳統文化在社會當中充當的便是這種緊密的聯系,這便是它的社會價值。不管哪個地域的人都會認同自己當地的歷史文化,而正是這種歷史文化才能給人們創作出親切的歸屬感。
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積累、發展傳承下來的,所以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穩定性。傳統文化的形成都是以一定區域內的傳統文化的發展、積累傳承下來的,因此傳統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傳統文化能被大家所認同,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所用,因此傳統文化應該也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
2、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運用的幾種形式
2、 1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中,則體現為建筑對內嚴格封閉、對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師賴特在流水別墅的設計中便是吸納了這一思想內涵,建設于巖崖之間,室內外卻渾然一體,真正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現代建筑影響頗深,如我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靈感便源于這一思想。大劇院建設初期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建成后卻得到了一片稱贊,原因便在于實現了協調的設計,融匯了“無為而治”的精華,看似無為實則更加遵從自然,給予建筑功能與形式自身自由發揮的空間。佛家則追求自由隨意、返璞歸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現代建筑影響頗。
禪宗思想在我國古代建筑設計中影響就頗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可以說是這種設計的真實寫照。如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就是傳承了傳統佛家人文思想的精華,講求遠離世俗,追求歸隱山林。這種親近自然、遠離世俗的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也占有極大的市場,尤其是在當今生活繁雜、忙碌的時代,人們喜愛住在偏遠鬧市、花草叢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導致了現代建筑設計中大肆融匯了這一思想。
在禮制思想控制之外還有一塊凈土,那是由老莊思想和儒家思想取勝的世外桃源―園林。和傳統禮制控制下住宅的中規中矩相比,園林則是體現主人的人文情懷,在這片凈土人們遠離仕途的紛擾、求學的煩惱,專注于放浪不羈的文人情懷。在這種情懷之下,呈現的布局是感性和自由的,反映到建筑空間形制上便是感性的園林。
2、 2在建筑形式中的運用
現代建筑設計形式中對傳統文化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外在形式、建筑細部和傳統符號三個方面呈現的。
中國傳統的外在形式是由屋頂、墻身和基礎組成的一種理性的對稱式構圖。中國傳統建筑中,對于屋頂的設計是整個設計的重點,這一點與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們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構圖。屋頂形式是中國古建造型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優美的檐口曲線、反曲的屋面、起翹的屋角以及多樣化的屋頂形式,使得中國的古建具有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在中國古建筑中以形式著稱的宮殿、土樓、民居、古塔等,通過對其造型的簡化提煉、抽象變異,成為了現代建筑外在形式的創作源泉。
2、 3在建筑材料中的運用
傳統材料是對歷史記憶的延續,是對文人情懷最直接的表達。在現代建筑中,常用的傳統建筑材料有:青磚、青瓦、竹木材和石材。建筑師通過對傳統材料二次肌理的挖掘和傳統材料的組合,結合現代技術,將傳統材料用于現代的建筑中。在現代建筑運用傳統建筑材料,是對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達,是對他們歷史價值的直接體現。特別是舊磚舊瓦,它們身上到處是人們生活的影子,彌漫著傳統文化的氣息,它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而這種氣息和生命正是現代建筑所缺乏的。
2、 4在建筑色彩中的運用
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色彩文化,受“禮制觀念”控制的中國傳統官式建筑中,“紅”、“黃”是它們的主色調,鮮艷的顏色是為了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以老莊和儒家思想取勝的江南私宅、蘇州園林以及徽派建筑等中,這類建筑的色彩往往比較素雅、純凈,以低調的“黑”、“白”、“灰”為主,偶爾也會出現高純度的原木色、土色。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審美觀,反映到各個民族的建筑色彩中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比如在云南白族建筑大多以白藍相間為主,在,藏族同胞則以紅白為建筑的主色調。
建筑色彩承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建筑中,我們應該重視以色彩為手段來進行對傳統文化的表達,為現代建筑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3、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3.1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設計被賦予了新的概念。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我國的中高層及其高層住宅,日益朝著洋化的方向開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來建筑文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其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經濟發達城市,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項目都實現了木土文化及其外來文化的結合,保證了建筑項目木身內涵的突出,實現了木土建筑文化的優化
在當代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及其現代建筑文化的沖突需要得到解決,從而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結合。這就需要進行中國傳統建設文化的科學化研究,避免其傳統式、零散性。真正實現建筑設計的理論化、科學化、系統化。把我國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風格與時代潮流相結合。這需要進行其運作前景的分析。根據當代住宅樓市的設計需求,可以得知各種洋氣建筑登陸我國。比如各種歐洲風范的建筑,各種美式的建筑等,對當下的樓市造成極大的沖擊
3. 2.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要堅持創新,也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前輩建筑大師經驗進行合理的取舍,同時在設計的形式、技巧、語言和方法等方面不斷創造出新的內容,以適應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建筑設計不僅停留在對前輩建筑大師的繼承和借鑒上面,而且不斷地要超越他們,不斷地開拓創新,從而不斷地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與建筑特色。
3. 3技術與藝術相結合
.由于現代建筑的科學技術特征明顯,科學直接參與到藝術當中,建筑的技術進步,升了建筑的藝術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出發,建筑師在設計時技術性都是比藝術性要優先考慮的。藝術為了創造美,技術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藝術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技術需要經驗、知識與技巧。技術是創造的基礎,如果沒有技術,一切都是空談,如果沒有藝術,那造出來的就是只是一件物品c所以只有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才能創造出更好的藝術品。貝幸銘認為:“空間與形式的關系是建筑藝術和建筑科學的本質”。因此,在設計中要努力協調、純化、升華這種關系。
結束語
科技是時展的動力,新材料、新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傳承和發展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一股推動現代建筑設計水平提升,促進將現代建筑事業進一步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文化創作的源泉與潛力。
參考文獻
[1] 白藝佳,傳統在時代建筑精神傳承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