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哲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蕭焜燾;技術哲學;自然哲學
在哲學界,蕭焜燾先生(1922-1999)以研究黑格爾哲學、自然辯證法著稱,人們很少提到他的技術哲學思想。事實上,在他的哲學體系中,技術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蕭焜燾技術哲學的研究進路十分獨特,其技術哲學的思想內容也極其深邃而廣闊,學界應關注之。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基礎地位
蕭焜燾十分重視技術哲學研究。首先,可以從他的主要著作的文本結構中找到“客觀證據”。這就是,在他最重要的學術著作《自然哲學》和《科學認識史論》中,“技術哲學”研究都處于極關鍵的“位置”。在《自然哲學》中,“技術論”作為整本書的四篇之一,是他整個《自然哲學》的終點。在他看來,“技術運動”是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最高篇章。同樣,在《科學認識史論》中,“工程技術與現代哲學唯物論”作為全書的最后一章,由他親筆撰寫。他正是在當代工程技術發展中看到了科學與哲學復歸于“辨證綜合”的現實途徑。
其次,還可以從他的一系列言論中找到根據。關于“技術”地位的言論。一方面,蕭焜燾指出,技術在生產、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霸诂F代的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中,技術競成了它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绷硪环矫?蕭焜燾指出,技術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凹夹g的這種從自然到社會、從理論到行動的兩棲特點,奠定了它在科學與哲學中的主導地位。當今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工程技術活動將起決定性的作用?!痹谶@里,“技術”與“科學”、“哲學”并列,并被視為居于“主導地位”、對“科學”、“哲學”的發展將起決定性作用。如此高度地評價“技術”,這在哲學界尚不多見。
蕭焜燾明確地反對輕視技術的思想傳統。在中國歷史傳統里,在大學問家眼里,技術常常被看做無關乎天命人性,不足掛齒,不能登大雅之堂。對這種貶抑技術的思想傳統,蕭煜燾指出,這是很不正常的。
技術的這種“核心力量”、“主導地位”、“決定性的作用”,必然折射出技術哲學研究的突出價值。蕭煜燾明確地講:從社會生產力、生產方式、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即整個社會結構中,都可以見到“技術”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此,“技術”這一概念已進入哲學的廣泛背景之中。我們必須從哲學的意義上,探討技術的本質及其自身的發展。蕭焜燾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地位的言論也有兩方面。
其一,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在“自然哲學”研究中的基礎地位的認識。在自然哲學研究中,蕭煜燾沒有使用“技術哲學”概念,而是使用“技術論”,并把它與“宇宙論”、“生命論”相并列。他認為,物質是宇宙自然的基石,“宇宙”、“生命”、“技術”是物質實體充分展開的三個環節。從物質論出發,自然哲學分三個環節展開:即“宇宙論一生命論一技術論”。宇宙論主要研究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生命論主要研究宇宙的花朵——生命的演化過程;技術論主要研究宇宙的靈魂——人在宇宙自然基礎上的物質創建過程。在蕭焜燾看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技術論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而是整個宇宙自然辨證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具有突出的地位。他說:“技術論是我們的自然哲學的終點。”
其二,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在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論中的基礎地位的認識。蕭煽燾提出,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是革命實踐,以工程技術作為進路,就更能窺探出實踐的豐富的理論內容。在《科學認識史論》的結束語中,他說:“現在所面臨的格局是科學整體化、哲學現實化、哲學科學一體化?!惑w化’表現在科學技術領域就是哲學層次的‘工程技術論’,表現在哲學領域就是‘現代哲學唯物論’”。這里的“工程技術論”是他對“技術哲學”的又一種稱謂。蕭煜燾認為,哲學層次的“工程技術論”將為馬克思實踐唯物論提供一個“更加碩壯、更加精力充沛的軀體”。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獨特范式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分散在他的一系列論著中,如《自然哲學》、《科學認識史論》中的“關于辯證法科學形態的探索”,“唯物主義與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理論”,“關于堅持和發展哲學的幾個問題”,“關于一個哲學唯物論體系的構思”等篇章。在《自然哲學》“技術篇”中,有三章自成系統的技術哲學內容,但蕭焜燾沒有專門論述“技術”的著作或論文,這在一個方面反映了他的技術哲學思想還沒有得到系統的展開。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感受到蕭煜燾技術哲學研究的一些特色。
第一,從屬于自然哲學。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從屬于他的自然哲學研究,是其自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沒有技術運動,宇宙自然辯證運動就不能完成。與之相應,沒有技術哲學研究部分,自然哲學就不能完整。
蕭焜燾這種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研究,極具獨特性。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人們通常把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看做是相互關聯、相互區別、相互并置的三個哲學分支,進行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毋庸置疑,進行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是必要的,目前大多數技術哲學研究學者也正在這樣做。但不可否認,這種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許真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的本質不在技術本身,我們主流所熱衷的對技術自身的獨立研究,很可能恰恰會遺漏或忽視一些技術的重要方面。由此,蕭焜燾所倡導的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研究就值得關注。他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的技術哲學”。
第二,實踐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蕭焜燾技術哲學研究的建構原則。蕭焜燾關于技術的形成、技術的本質、技術的發展的一系列論述中,都貫穿著主觀與客觀、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范疇。譬如,他講“生產勞動對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的決定作用”,“作為勞動方式的技術”、“物與人的交互作用的顯現”、“革命實踐是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等。
蕭焜燾關于“工程技術”的定義突出地體現了其運思的實踐觀點。他把工程技術定義為:“是實現人的意志目的的合乎規律的手段與行為”。這種定義,與我們學界通常強調,技術是“方法”、“技能”、“知識”、“手段”等觀點,的確不同。它更強調技術的“行動的意義”。
蕭焜燾明確地意識到:“特別強調‘實踐’的作用,而實踐的要義就在于行動。因此,‘技術’作為變換物質、協調關系、促進思維的一種能動力量,是可以與‘實踐’范疇相通的。實踐是技術的哲學靈魂,技術是實踐的現實表現?!?/p>
第三,服務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 蕭焜燾主要是站在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高度來看待技術哲學的研究功能。比較而言,他不強調技術哲學研究自身的學術價值,而是強調技術哲學研究對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工程技術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客觀基礎。原因是:工程技術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大成,將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工程技術立足于自然,通過實踐,面向人生,將宇宙人生凝為一體,從而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哲學宇宙論的最高原則。在蕭焜燾那里,深入開展工程技術的哲學研究,正是為了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使其青春永駐,大放異彩。
第四,以馬克思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作指導。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主要受到了馬克斯恩格斯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他自己明確地說,他的技術哲學研究思路正是沿著馬克思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比較而言,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受到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更突出。譬如,上述三點都可在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中找到相對應的內容。具體來說,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也暗含著一個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萌芽;恩格斯也特別注意對“勞動”、“工業”的研究,也特別強調“工業”對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等等。注意到蕭煜燾技術哲學研究與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聯系,研究蕭餛燾的技術哲學思想,也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恩格斯的不被人們注意的技術哲學思想。
三、自然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思想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他提出的“哲學唯物論體系”中的精神哲學部分也沒能面世。但這些缺憾不足以構成把握他的技術哲學思想的障礙。蕭焜燾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的技術現象。
技術現象古已有之,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大都輕視技術現象,把它看做是“細枝末節”,不足為道。蕭餛燾一反這種哲學傳統,把技術現象置放在整個宇宙自然運動中來考察,視它為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在他看來,宇宙自然辯證運動就表現為“宇宙的客體性”、“生命的主體性”、“技術的主客統一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摘要: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呢?在這一個看似淺顯卻又具有意味的問題上,中西方哲學家展開了耗時幾千年的研究和辯論的長跑。此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在中西方早期自然哲學這條長河中,歸納和總結出兩者之間的異與同。
關鍵詞:中西方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學
一、中西方的“同”
“什么是世界的本原?”本原,本義太初。由字面意思直譯,姑且可以理解為最初的,最早的狀態。那么世界最初的狀態是什么呢?泰利斯首先提出了這個有意思的哲學問題。隨后他自問自答,提出了“水是本原”的學說。還以各種經驗現象來佐證他的論點。如今看來,此觀點開創了世界哲學對世界本原研究的先河。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也曾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姑且理解,中西方自然哲學由此就已經開始產生了重要的交匯。《淮南子原道訓》里有“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即是說萬物都離不開水,水是萬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五行說中,世界本原乃是“金,木,水,火,土”水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春秋時代管仲的理論就更具有代表性了?!豆茏铀亍分小笆且运谟?,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所謂五慮是指,人的視覺,聽覺,嗅覺,思想,和說話。這一切都是由水不同方式的聚集而形成的。管仲由此得出結論,水是萬物之本原,生物之宗室。
西方早期自然哲學經過辯證發展。阿那克西美尼在泰利斯和阿納克西曼德的基礎上,綜合了水本源和“無定說”,提出氣本原說。他說,當氣“稀的時候,形成火;濃的時候,形成風,然后形成云;再濃,就形成水、土、石頭;別的東西亦是一樣?!边@樣,他既滿足了阿納克西曼德的無定規定,又沒有與水本原說相背馳。
這讓我想到我們古代的自然哲學――“元氣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标庩杻蓺饷軟_突,不斷變化,從而構成了宇宙萬物及其運動的多樣性。
戰國時期,荀子又完善了“精氣”說。認為精氣乃是世界的本原,并且還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來闡釋。之后,“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氣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借著“精氣”的理論還進一步解釋了人的力量。“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乃是氣發展的最高階段,具有最強大和完善的力量去創造和改變世界。而水火草木則只是“氣”發展中階段的產物,因此可能無生,無知,或者無義。
漢代王充在這些基礎上,進而提出較為完整的“元氣自然論” 他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碧斓刂g充滿著“元氣”。元氣相合,即產生新事物。人也是如此,父母元氣相合,即產生了下一代。由此,王充肯定的人與世間萬物的同一性,否定了荀子“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中人的特殊地位。從某種層面上說,這也是對“君權天授”的挑戰,提倡人人平等,不分貧窮貴賤。
談過了“氣”就不得不說到老子的“道”。老子的 “道”即是“氣”。然而兩者之間又有區別。后來人也系統的作了研究,并總結了“道本原”的理論??偨Y《老子》有這么幾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边@就是說,“道”的產生先于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它是一種空虛混沌。這首先在時間順序上證明了“道本原”的邏輯性?!暗馈笔菬o限的存在,可生萬物。然而,它也有規定性?!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薄暗馈蹦耸恰坝小迸c“無”的統一。無限性和規定性辯證存在。這樣,千差萬別的事物才能由“道”生。
古希臘時期的赫拉克利特也和老子有著相似的見地。赫拉克利特曾提過上升之道與下降之道。他所說的“道”與老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道”并不是一種本原和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乃是火?!笆澜缰刃虿皇侨魏紊窕蛘呷怂鶆撛斓?,它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彼麑鸨驹f有著進一步的解釋?;鹪诋a生萬物時需要運動和轉化?;鹉s成液體,水凝縮變成土,這就是下降之道。由土轉而變成水,蒸汽變成火,這即是上升之道。這就是說,赫拉克利特的“道”指的是火與萬物的轉化的過程。
二、中西方的“異”
中西方早期自然哲學的異,首先體現在地理環境,宗教背景的不同上。“哲學最初在意識的宗教形式中形成”。研究兩者宗教背景的不同對研究兩者的異別有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希臘群島,地處愛情海,猶如一顆明珠般燦爛,它擁有著明凈的天空,湛藍的海水。這一切就猶如一幅圖畫。在這樣的環境下,希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異常的豐富。他們虔誠的祭祀和占卜。吟游詩人傳唱著占卜得來的預言。而這里就包含了一部分的這一時期的宗教信息。包括赫西俄德的《神譜》,奧爾弗斯的《殘篇》等等。這使得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始終有著一種民間鄉土的色彩。哲學家們大膽的暢想和思索,鑄就了一個個經典的本原理論。而中國古代的文化環境充斥著“八股文”“照本宣科”的意思。在古代中國,宗教意識是官學的主要成分,它以經典文獻的形式固定下來,它向自然哲學的過渡是非常不徹底的。因此,中國早期的自然哲學具有著“嚴肅”“官學”的特點。
另外,中國古代的哲學的出發點往往是道德。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早期自然哲學從本質上講即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從儒家三綱領,八條目。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是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中國早期的自然哲學,從氣本原,道本原,甚至后來的心本原學說,無不被道德倫理捆綁。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哲學中知識論的不發達。而古希臘文化中。它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哲學思想緊密聯系,從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從泰利斯的水本原說,到畢達哥拉斯派的靈魂觀,數本原。再到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獨到的理解。每一個都閃爍著科學的光芒和哲學的智慧。這一點是中國古代哲學萬萬不能及的。
除此之外,中國早期自然哲學與彼時從崇尚的“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試想,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八條目。再到道家的修道積德。道德實踐都被作為第一要義。包括前面又提到的氣本原,道本原,心本原,無不受到道德崇尚與倫理的捆綁。這進而造成了中國早期哲學中知識論的落后。然而,在古希臘文化中,哲學思想與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知識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發達有著不可忽略的貢獻。從泰利斯的水本原說,到畢達哥拉斯派的靈魂觀,數本原。再到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的獨到理解。各個都閃爍著智慧和科學的光芒。在這一點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是萬不能及的。(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先秦和古希臘自然哲學的比較研究》 翁紹軍
[2]《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的不同特點及其起因初探》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 任中平
[3]《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在科學認識史上的價值――兼論傳統文化向現代化的轉型》 湘潭大學學報 趙載光
[4]《淮南子?原道訓》
[5]《管子?水地篇》
[6]《荀子?非相篇》
關鍵詞:自然哲學;符號 ;藝術創作; 再造
概述
提到哲學,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深不可測的儒道思想,想到兒時“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學名言發蒙。“而哲學,同宗教一樣,都是一個多意的名詞。”①宗教的藝術,從極簡到極繁,經歷了極盡繁華不過一縷細沙的藝術蛻變,讓人心生虔誠。傳統美學的概念也往往與宗教藝術緊密相連。但提及哲學,人們常常出現的印象便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然而哲學的概念本身,不過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而人,最初有思想的時候,都是用圖像符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
中國當代藝術呈現一種多維善變,多樣并發的發展勢頭,符號作為美學研究的一大概念,運用并衍生在視覺圖像的創作中,它是我們理解哲學符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其精神之必須。無論是在將生命視為哲學之本的東方,還是以思辨為原則的西方。自然哲學的魅力都是充滿靈性和律動的。作為藝術創作者,怎樣將這些自然哲學中的符號提取出來,并將之再造創作成具有視覺價值的藝術品,是值得我們分析和探索的。
如何理解古典自然哲學符號
哲學是一個多意名詞,不同領域對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對其也會有不同的解析。而在此,之所以定義為自然哲學,是由于,無論是有再多不同的外界因素,自然反饋出的“靈力”都是可以被共同感知的。
“照中國的傳統,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每個人都要學哲學?!雹趯W習哲學的目的,不是要達到什么結果,而只是更多的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因而,中國古代對藝術的創作,更多的是反映最本真的渴望和對自然的贊美。中國從古至今的藝術理想,總是映射在中國哲學思想的背景下的。而象征性是反映自然造型的一種方式,如漢字,就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哲學符號的呈現,它最原始的反映了自然的造型,而又在歷史變化的過程中,隨著智慧、環境等的改變,反映出中國人獨有的自然觀,這無疑反映出的是對自然符號的探索。就如“道家人的主張,圣人的精神修養,最高的成就在于將他自己跟整個自然即宇宙同一起來?!雹?/p>
鄔建安《九重天》的自然哲學符號語言
“九重天”可以說是中國古人最早的天界結構模型,有人會產生疑問說,這個理論是一直如一還是在發生變化的呢?肯定的說,它一直在變。但關于這些細碎的變化,都是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古人智慧的積累。九重天,就字面意思看來是指天有九層,反復重疊。而在傳統中國文化的背景下,九重天中的九字,代表的是“極限”、“無窮”的意思,因為九是數字單字中最大的數字,九重天,并不單單指天有九重,而是極多極多重。如同“道家的‘道’是統一的‘一’,由此產生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④的原理一樣,都是對宇宙無限的探索及崇敬。
鄔建安的作品《九重天》有著繁復的圖形結構和巨大的體量,它的每一個小的構成都取自于自然界中的生命元素。整個圖形拆解開來都是一副獨立的圖像。他用:鳥、人面鳥、人頭鳥、羽人、人、老虎、青蛙、娃娃魚和魚這九種生物體來象征無限的宇宙層級。他們相互之間環環相扣,即獨立、又統一。鳥,總是飛翔在天空,象征著自由。人面鳥、人頭鳥、羽人是古代神話中的一個普遍形象,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有出現,是古代人的一種精神追求,以及對現實超越的渴望。而老虎是陸地上的森林之王,有著不可侵犯的王者氣度,與陸地上的其他動物有著特殊的關系。青蛙是水陸兩棲動物,是水陸之間的鏈接體。娃娃魚和魚生長在水中,自在而靈動。九種生物作為一種生命體征的自然哲學符號,代表所在空間從“天”到“水”的層層遞進關系。這種空間關系象征著世界的層級,水底的魚象征的是空間的最深級,天上的鳥象征的是空間的最高級,中間的生物以此類推各自占據著空間的一個層級。在里層,你比我大,你咬我,反過來,在外層,我變大的時候就輪到我咬你,表現出的是吞噬權力的絕對值。每一層的生命體都具有相應的象征含義。人面鳥、人頭鳥、羽人的存在,展現出的是對自然進化過程中的頓悟與信仰。“東方人的自我心中要有大宇宙的存在,人的生命要融合于整個宇宙之中。”⑤鄔建安將這種抽象的自然哲學,用一種象征性的符號語言表達呈現出來,它所涵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視覺藝術價值上,而更多的還折射出了對自然中“形”和“靈”的力量的提取。而整個作品用黑色這一種色彩元素,流露出的是一種神秘、權力和力量的情緒。同時,黑色也是包容性最大、最強的色彩。因為宇宙的神秘我們無法用任何一種有彩色來定義。如同土,得到水的力量,可以變為軟軟的粘土,又多了一層無限的力量。黑色,得到自然形態賦予的力量,變化為象征萬物的圖騰,將自然哲學的力量傳遞給觀者?!八囆g是一種直覺的符號,誰不理解這種符號,便不能感受色彩、形狀、空間形式的模型以及和聲和旋律的生命力?!雹?/p>
《九重天》的藝術創作再造
“人的意識的發展是一個將世界符號化的過程?!雹哙w建安的《九重天》中的自然哲學元素是通過不斷的提取,加之自己的理解和靈感編造創作出來的,這就是作者在理解自然元素的過程中,不斷將自己思維的力量符號化的視覺作品。但創作靈感不應該只局限在“紙上談兵”。中國的民間傳統工藝有著不可估量的衍生性,作者在創作完圖像后,用傳統皮影的工藝,在材料上做了全新的嘗試。皮影精工細作,巧妙地抓住了彌漫于自然、有肉眼看不到的力量,流貫于刀法之間,發揮出一種超凡的魅力。每一刀下去就如同集聚了人體內炙熱燃燒的“火焰”,刀刀直達人心,不禁讓人感嘆其圖像創作的魔性和工藝的靈性。這就是有生命力的創作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小結
將自然形態中最本真的元素融匯在我們歷史的、傳說的、生活的“物相”中使其貫通、交融,這就是自然哲學的啟示所在。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融入進自然哲學的符號。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呈現出不僅僅只有裝飾作用的藝術作品。生命是宇宙的特殊產物,而人類更是萬物之靈,人類孕育了文明,創造出了藝術,而藝術的價值更多的是心靈現場的表達,對自然的信仰。生命和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怎樣將這些零星的力量融入到創作中達到視覺愉悅的同時,更多的展現出對文明的傳承,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并不斷提升與創造的問題。(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注解:
①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第2頁。
② 同①,第11頁。
③ 同①,第20頁。
④ 同①,第162頁。
⑤ (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李建華、楊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3,初版序第7頁。
⑥ 徐恒醇:《設計符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8,第8頁。
⑦ 同⑥,第75頁。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
關鍵詞:馬克思;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批判;繼承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在批判以往舊自然觀的基礎上,提出人類在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過程中,通過能動的實踐活動作用于自然,將自然由自在轉變為自為的過程。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吸收其合理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具有實踐特征的馬克思人化自然觀。
1 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基本思想探究
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論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概念、特性包含著合理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黑格爾“絕對理念”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中,針對的是自然的發展即以邏輯理念為外在形式的自然,是“研究理念的異在或外在化的科學”而不是以具體的自然科學問題為研究對象。
1.1 面對自然本源的關系問題
在黑格爾哲學中,認為“絕對理念”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世界是通過“絕對理念”產生的。但在其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認為事物處于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并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其哲學體系雖屬唯心主義范疇,但在解釋事物的發展狀態和運動過程中堅持的是客觀的辯證法思想。
黑格爾自然觀認為自然是“自我意識”在思維與存在上的辯證統一?!白匀皇亲鳛樗谛问街械睦砟町a生出來的。既然理念現在是作為它自身的否定的東西而存在的,或者說,它對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僅僅相對于這種理念(和這種理念的主觀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構成自然的規定,在這種規定中自然才作為自然而存在?!蓖瑫r指出自然是精神的本質,精神“是自我異化的精神”,“自然在理念中自在地是神圣的,它的存在并不符合于它的概念;自然寧可說是未經解決的矛盾。它的特性是被設定的存在,是否定的東西……是理念的表現?!憋@然,黑格爾認為自然界在其本質上是屬于理念性的,是理念的外化形式,是理的異化。
黑格爾自然觀在面對自然的相互聯系和發展過程的問題上,強調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系且辯證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由各個階段組成的體系,其中一個階段是從另一個階段必然產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階段的最切近的真理。”由此便指出自然界內部各階段相互作用產生的必然結果是相互作用的前提,因而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黑格爾自然觀指出自然是“絕對理念”的表現或派生物,“絕對理念”作為永恒存在的物質,在規定自然本質屬性的同時,又根據自我意識產生其他有限物質,這些有限物質的階段性和有限性組合共同構成物質世界,而最終一切的衍生物質又返回“絕對理念”,只有在“絕對理念”中才能保持“絕對理念”產生的物質的自我形態。自然作為一種外在形態的“外在性”特征,是相對于“絕對理念”的外在形式而言,自然界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絕對理念”以否定之否定的自身無意識形態存在。這種外在性特征“只有在精神領域里的那些變化之中,才有新的東西發生。”
1.2 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黑格爾自然觀在強調世界本源即“絕對理念”的同時把人作為其中派生物的最高形式。然而在面對自然的起源和進程的問題時,黑格爾又從人的本質出發,把一切自然之外的物質歸結于自然,再通過自然的外在變化形式把人之外的東西歸結于人,黑格爾通過這樣的形式把自然解釋為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只有人才能認識將自身外化為自然的“絕對理念”。同時黑格爾指出人作為最高形式的存在物,通過自為自然的實踐活動,復現自我,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及實踐性,將自然人化。
黑格爾自然觀認為人的實踐態度及理論態度是“自然的實踐態度是由利己的欲望決定的、需求所企及的,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話毀滅它”,“我們把事物變成一種主觀的東西,為我們所創造的東西,屬于我們的東西,而且變成我們作為人所特有的東西,因為自然事物并不思考,也決不會表象或思想”。黑格爾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自然的積極作用,但把自然理解為人的附屬物質。黑格爾自然觀將人的本質理解為勞動,認為人通過勞動實現自然人化,也就是說,黑格爾自然觀中人化自然認識是一種理念化的自然,是抽象化的自然觀。
2 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的批判與繼承
馬克思在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針對“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將自然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為抽象性的自然歷史觀持批判態度。
2.1 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的批判
馬克思在針對黑格爾世界的本源即“絕對理念”的哲學思想,指出“這個自然界不過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復邏輯的抽象概念而已,他重新把自然界分解為這些抽象概念。因此,他對自然界的直觀不過是他把對自然界的直觀加以抽象化的確證行動,不過是他有意識地重復的他的抽象概念的產生過程?!瘪R克思認為“作為自然界的自然界,這是說,就它還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隱藏的神秘的意義而言,與這些抽象概念分隔開來并與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無,是證明自己為無的無,是無意義的,或者只具有應被揚棄的外在性意義。”抽象的自然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對感性自然的反映。
馬克思針對黑格爾將抽象的自然認為是“自然界的思想物”觀點,認為抽象是自然與人的關系是不存在的。強調人的實踐活動將自然作為對象,針對的是現實的自然,并非抽象是自然,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p>
黑格爾將自然作為抽象的、自為的精神產生物,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相割離,并把考察自然的辯證思維歸結于人的理念作用。馬克思對此持批判態度,認為人作用于客觀世界,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實踐勞動將自然作為實踐對象。黑格爾在考察自然時,只從主觀方面去直觀自然,忽視了自然的客觀真實性。
2.2 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的繼承
黑格爾哲學體系將“形而上學”與辯證法融合在一起,在強調“絕對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的同時又指出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又是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然而黑格爾在試圖揭示事物之間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關系的時候,又將這一內在關系歸結為人的自我意識的作用,而人的自我意識的作用歸根到底又是由“絕對理念”產生,人僅僅只是“絕對理念”自我實現的工具,人本身作為類的存在物,所具有的主體能動性、實踐性在黑格爾自然觀中被精神化。所以,其思辨的唯心主義自然觀雖然是從主觀方面認識自然,卻又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從而不自覺的“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這些體系的迷宮而到達真正地切實地認識世界的道路”
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認為自然是精神作用產生的結果,并指出構成自然及自然運動變化的是“這一階段好像會從另一階段自然地產生出來,相反地,它是在內在的、構成自然的根據的理念里產生出來的?!痹隈R克思看來,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自然觀錯誤的認為自然的運動變化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人作為精神產生的最高級形式,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動性和主體性思想也歸結為精神作用的結果。指出“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p>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上,繼承了其優秀的辯證法思想,黑格爾在指出自然及人的產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上,提出人的抽象性勞動的概念,認為人通過勞動可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馬克思以此為基礎,提出人通過直觀自然,作用于自然的感性活動原則,并將人作用于自然的實踐活動作為其人化自然觀邏輯的起點,指出“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臣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倍@種唯物主義就是指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及人的主體性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因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痹谌说膶嵺`活動中,馬克思把自然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考察對象,這是對人的勞動及勞動的對象化的肯定和繼承。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哲學的基礎上,繼承了黑格爾自然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提出了既包含唯物主義性質又囊括有辯證思想性質的人化自然觀,并闡述了自然社會產生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和人的實踐活動、自然的運動變化過程去解釋自然的本源及人的主體性以及人的實踐特征。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自然哲學中將“絕對理念”作為世界的本原,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主體性特征都是“絕對理念”都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的思想的基礎上,繼承其自然觀中的辯證法思想,為唯物辯證法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黑格爾.自然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9.
[8]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19―20.
[9]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24―25.
[10]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28.
[11]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6.
[12]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10.
[13]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117.
[14]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118.
[15]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56―57.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5. 220.
[17]黑格爾. 自然哲學. [M]. 商務印書館. 1980. 28.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2. 24.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159―160.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5―126.
一個時代的文化以哲學為核心,而哲學又是建立在這個時代的自然觀念上。古代中國在自然哲學的指導下,建立起一整套說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其文化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500―220年)已經達到了高峰,一直受到世界最高的推崇。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以及絲綢、陶瓷、冶煉、航海、醫學、兵法等等在十七世紀以前(從隋、唐到來、明)創造了比西方更為發達的科學技術,顯現了燦爛的文明,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1、儒、道兩種思想傾向代表了中國哲學中相對的兩極
儒家是關于社會組織、人生常識和實用知識的哲學,主張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致,是自然哲學思想在社會科學中的貫徹。處于社會環境中的個人以“中庸”、“過猶不及”的態度,能動地順應事態變化,實現著人生價值。為中國社會提供了教育體制和社會禮節的嚴格規范,建立起倫理基礎。
道家關心的是觀察自然和發現自然之“道”。“道”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是宇宙的過程,無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斷地變化和流動的循環本性。道家對自然的細致觀察,結合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得出深刻見解,認識到變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一切事物和境遇在無休止的變動,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包括物質世界和人生境遇,都顯示往復、脹縮的循環模式。遵從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認識到自發性是“道”運動的原理,是人類一切行為的特點,與自然界相協調地行事,克服對自然的違拗,就是與“道”協調一致。
陰與陽相對比,不僅是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還反映著中國思想的兩種傾向: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是理性和積極方面;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是神秘和柔順方面?!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道家游方之外”。這里“方”是指社會。因為儒家“游方之內”,顯得入世一些;而道家“游方之外”,顯得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也互相補充,是同一整體的兩極,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2、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特點也就是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決定著傳統文化的個性特征,也表現了傳統文化的局限,其基本特點:
(1)有機系統的觀念占主導地位
氣論、陰陽五行論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把自然看做一個有機的系統:以“元氣”解釋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以“陰陽”來說明物質內部的對立統一;以“五行”為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結構模式,為世界萬事萬物變化的動因?!瓣庩枴?、“五行”都是氣的屬性與動能。陰陽的對立統一又發展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哲學方法論;五行系統構成一種粗糙的模擬系統,既相生又相克,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體系,其向實用科學領域的發展就形成樸素的系統方法:如中醫理論把陰陽五行論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以五行生克建立了五臟六腑互相關聯的獨特的臟象學說。以陰陽平衡統一建立人體氣血循環的經絡和人身機體的平衡理論。又如太極拳把動靜相生、虛實轉換、剛柔相濟、蓄發互變以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建立了勁、意、精、氣、神互相關聯的養生哲理和攻防原理。這些都是有機體論自然哲學與經驗實踐最有效的結合。特別適合生命有機體,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益壽、保健進行有效的探索與說明。
由于將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看成是陰陽兩極之間能動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任何對立的雙方都構成有兩個極的關系,一極與另一極能動地聯系著,從對立面不斷相互作用這一概念出發,提出了人類行為包括武術太極拳的兩項基本原則。
想達到任何目的時,就應當從它的反面著手?!皩⒂庵毓蕪堉?;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謂之微明”《老子》。
想保持任何事物時,就應當允許它的某些對立面存在其中。“曲則全,洼則正,洼則盈,弊則新”《老子》;“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鬼谷子》;“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莊子?天道》。
這個陰與陽的能動性,浸透了中國文化的巨大主題,并且決定著傳統的中國生活方式,包括武術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陰陽消長”、“陰陽容孕”;“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松靜自然”、“舍己從人”;“任他巨力來打我,引進落空合即出”等所有特點,真正做到《孫子兵法》中“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的境界。
(2)整體綜合的認識方法
中國古代以陰陽五行論為核心的自然哲學,其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整體綜合的,大量運行類比的方法,把萬事萬物擺在一個相互關聯的體系之中。整體綜合主要是從定性分析中觀察事物,展開一個在同一層面上的互相作用的聯系圖式,在缺乏實驗手段和科學理論的古代,帶思辨色的綜合與定理分析,并不比粗糙的定量分析更遠離事實。而能作出正確無誤的定性分析來理解事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3)辨證思維與意象思維
中國古代辨證思維的發展與整體綜合世界的自然哲學是緊密相關的。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數與量的分析,就要注意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思維上表現為形式邏輯的概念思維,“順天意者,從道而流”《淮南子》,對事物進行的定性認識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證邏輯關系。
從意象把握事物,成為中國古人的一種認識方式。通過卦象,人們可以“見萬物之賾”,得意忘言的直覺思維難于用語言傳授,因為它不依靠概念的因果推論,依靠的是經驗與靈感,意象思維是古代科技手段落實的情況下,人們認識自然的補充方法,其意義不能否認,但若處于現代尚沉緬于這種方法,就可能阻礙實證科學的發展。
(4)無神論的宇宙觀
以元氣、陰陽五行的自然哲學為基礎的儒、道二家主流文化,其基本傾向是無神論特色。在實際生活中,則有廣泛的祖先崇拜,在民間還有巫術及多種崇拜。在這種自然理論中,宇宙運動的動因在宇宙內部的陰陽兩種力量,宇宙的最初本源――太極;“動生陽、靜而生陰”,在陽動陰靜的運動中,世界萬物產生了?!稑酚洝氛J為天地之和為樂。儒家主張美存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中?!肚f子》認為“天地有大美”。道家的返歸自然,就是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審美境界。無神論和有機論導致古代傳統自然哲學的另一特色。
(5)自然與人的統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在自然哲學中表現出來,就是從人的角度看待自然、研究自然、說明自然。有機統一的宇宙結構、系統綜合的認識方法、審美色彩的自然本源都帶有人的主觀感情投射的人文印記?!秲冉洝氛f: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反過來宇宙就是一個大有機體,自然和人體不僅有本質上的類似,而且人與自然可以通過“氣”這個共同
本源進行感通,“同類相召、天人感應”。從積極方面說,天人合一觀念把人與自然放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地位,貫穿著保護自然即保護人類的生態哲學;從消極方面看,人與自然不作質的區分,不利于樹立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不利于對自然進行實證的分析,同時還可能導致對自然的一種神秘的信仰。古代的許多術數迷信如風水、星命,就是把自然的擬人化了。強調入與自然的統一,有其正確的認識價值,人類的活動與自然本不可分。忽視對自然的保護最終是危害人類自己,現代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個問題。
太極拳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活動,它的“動靜相生、虛實轉換、剛柔相濟、蓄發互變、忽隱忽現、出神入化、舍己從人、后發先至”一整套演練和理論貫穿了陰陽矛盾對立統一的精髓,成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群眾喜愛、流傳頗廣的一項武術項目,是有其極為重要的主導原因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近代文明的帽起,中國文化的反思
1、中西方文化差異
密歇根著名文化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思維地緣學,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一書中說: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源自2500年前,他在一開篇就解釋說:“希臘人宣揚個人力量,看重個性思辨和對自然的好奇心;中國人則信奉集體力量,看重和平,主張中庸之道,力求避免;中突,但缺乏對自然的好奇之心”。尼斯比特說:“鑒于中華文明從技術性角度看,遠遠早于希臘文明,中國人缺乏好奇心的現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維,尤其值得注意”。他審視了近250年的歷史,力求解釋東西方的差異。簡而言之,最初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農業基礎結構,然后決定了經濟基礎結構,最終決定了社會結構。從而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出現注目的差異:亞洲人相互依賴,西方人獨立自主;亞洲人認為世界是復雜的,西方人寧愿認為世界是簡單的;亞洲人較注重關系,西方人則更關心對象;亞洲人可以接受矛盾,而西方人堅持邏輯性。東西方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將逐漸融合,而必然的沖突還將繼續。尼斯比特指出東方其實已經滲透到西方,比如太極拳和瑜伽發展到了西方各地。
2、西方近代文明的崛起,中國文化的反思
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十八世紀以來,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發展了近代科學,經濟、生產蒸蒸日上,到了二十世紀,把東方文明古國遠遠地拋在后面!中國的文化開始沒落!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發生?古代自然哲學能不能與現代科學接軌?探索這類問題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認識到近代科學不是在有機論宇宙觀,而是在機械論宇宙觀的基礎上誕生的。機械論把事物從它的普遍聯系中孤立出來,使其在特定的環境下的運動過程可以度量,可以重現,以標準化代替了復雜性;以精確性取代了模糊性;定量分析取代了定性分析。這種科學描述了原子和電子的運動,發明了蒸汽機和內燃機。直到目前,物理學上量子理論的歸結;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天體負物質、黑洞的發現;應用技術計算機的創造;火箭、導彈、原子彈、人造衛星的研發;激光和光纖在通訊領域的發展以及軍事上衛星導航、全球定位信息系統、精確制導電子技術的開展,使戰爭處于不接觸而取勝的絕對優勢地位,取得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的壓倒性勝利……,使整個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古代有機論的自然哲學,以辨證的樸素系統方法把握自然,在實驗手段和科學理論還不具備“古代,用哲學思辨的形式能大致正確地把握自然,但它的包羅萬象的理論必然導致籠統和模棱兩可,不能詳細描述一個個具體事物的運動,對事物的認識”無條件地回歸自然、順應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直覺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發展,但決不可能導出人們對自然的探索精神;推敲概念提法進行抽象概括、運行邏輯通過分析推理來把握事物本質和運動規律,這種抽象思辨的思維能力也發展不起來。對已有認識成果絕對化,把它們變成認識深化發展道路上的極限和屏障,不僅使本應受到擁戴和尊敬的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的天才遭到不應有的打擊迫害,還使他們的科研成果在發現和公認的時間上被大大的拖延,在傳播與應用的范圍上大大受到限制。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則過分講究實用,不愿深入地去認識自然,以為“天道”是無窮無盡的,社會的政治與倫理道德也從天道中得到說明,自然觀念的變革就受到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制約與阻礙。而古代自然哲學成了一個說明一切的方程,但卻不能說明一個個簡單的具體運動,其擬人化的有機論,缺乏工具思想的直觀方法,缺乏形式邏輯和幾何學的空間分析,這些都是古代文化中未能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
關鍵詞: 山水畫 古典哲學 藝術構成 藝術形式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主要以儒、道兩家的哲學體系為中流砥柱,兼以南北朝時傳入我國的佛教為主要內容;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體系,古典哲學對我國詩詞、書法、繪畫、建筑等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中,中國山水畫在其產生、發展、演變的文化歷程中,一直沐浴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陽光與雨露。顧名思義,中國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隋唐時期開始獨立成派,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本文在理清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哲學的定義的基礎上,從藝術構成和藝術表達兩個角度分析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哲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從藝術構成的角度看,中國古典哲學是中國山水畫的文化內核。
中國山水畫是山川自然與人格之美完美結合的產物,其核心思想是中國古典哲學,以儒家和道家思想為主干的哲學體系對山水畫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1.儒家哲學思想
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我國的主流哲學思想,滲透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樣影響著歷代山水畫家的世界觀和審美標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國山水畫中的山、水、樹、花等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被賦予有機主義的象征和隱喻,寄托著作者的思想表達、價值取向。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國山水畫最常見的思維模式。儒家孔子在《論語》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這是儒家思想首次在哲學的立場審視山水,不僅引出了“動”與“靜”的辯證概念,更提出了“人”與“物”的哲學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觀察自然的方式,為山水畫的創作奠定了思想基調。后世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的觀點,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無法分割的藝術整體,山水畫創作應該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結合起來,通過大自然的山與水表達出人的理想心態和人格。
其次,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中國山水畫的主題之一。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對山水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家在畫中對自己的心意與大自然景觀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刻意表現人與山水之間的依存關系,并賦予了明勸誡、著沉浮、建立社會禮教的說教功能?!读秩咧隆罚骸按荷降比缧Γ纳缴n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充分體現了儒家物我融和積極入世的思想。以北宋的范寬為例,他一生致力于把傳統山水畫的世外情節改造為入世的山水畫,不僅獨成一家,而且直接影響了后世李可染、張仃、羅銘等畫家的山水畫風格。他的傳世作品《雪景寒林圖》篇幅滿大,氣勢恢宏,呈現出雄偉峻厚的氣勢,給人以重厚結實的大印象,明顯帶有沖和、中庸的儒家積極入世思想。
再次,儒家思想中“尊卑、主次”的倫理道德在中國山水畫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宋代山水畫成熟時期的李成盡管因為不得志,言行怪誕,但是在繪畫中卻皈依儒家哲學精神。他主張“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決定遠近之形,然而后穿鑿景物”,這不但是其作畫的風格,更是儒家所推崇君君臣臣、父子主次有別的社會行為道德準則在其山水畫中的充分體現。
2.道家哲學思想
聞一多曾斷言“中國文藝家精神出自道家”,魯迅指出“中國根底全在道教”,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道儒兩家為主脈而不斷發展的,道家的貢獻主要在哲學方面,而對山水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道”是貫穿中國山水畫的一根紅線。“山水以形媚道”是山水畫的基本理論,不僅符合“畫以載道”的繪畫思想,還影響著山水畫創作的技巧和方法。山水畫創作中濃淡干濕的運用、造型和布局、構圖和設色……無不體現著老子所言的“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歷史上很多山水畫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唐代的張璪作山水畫后云:“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宋代的韓拙論山水畫云:“夫畫……默契造化,與道同機?!边@便說出了道畫一體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畫家王昱說:“畫雖一藝,其中有道?!薄暗馈笔秦灤┲袊剿嫷囊桓t線?!懂嬌剿颉肥侵袊谝徊恳哉軐W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論著作,宗炳認為山水畫是用來體現圣人之道的,并闡述了:用畫的形式把“道”的哲理內容表達出來,作山水畫是為了體“道”、觀山水畫是觀“道”。與他同期的六朝玄學家也認為山及水和“道”相通。自此形成的“澄懷觀道、含道映物”道家繪畫哲學取向,成了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基本審美趨向,讓中國山水畫呈現出素樸自然,簡淡肅靜的藝術風格。
另一方面,“藝法自然”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常用方法?!白匀弧笔堑兰艺軐W思想永恒的主題,老子云:“道法自然”,并認為“造乎自然”是美的極致,這是道家哲學思想追求素樸自然、簡淡肅靜的藝術精神。在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王希孟、范寬、董源等人因為不得志而紛紛選擇歸隱自然。所以,“自然”在中國山水畫中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創作主題,大自然中的山與水成了繪畫的對象,“藝法自然”成了中國山水畫美學脈絡之根本所在,提出“妙造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等一系列與之相應的山水畫創作理論,這都與道家哲學思想對藝術的影響密不可分。
因此,諸多山水畫大師善于用“藝法自然”這種道家哲學精神完成山水畫創造。例如,五代時期的荊浩是用老莊哲學進行山水畫創作的典型代表畫家,他強調在繪畫中“思而取物之真、去偽存真、肇于自然、造乎自然”。又如,致力于南方山水創作的董源以江南丘陵溪流為山水畫題材,讓自己的山水畫形成獨具一格的“平淡天真”特色,而且作品中融入了濃厚的高隱哲學色彩,這正是道家宣揚的出世隱居思想在山水畫中的體現。
二、從藝術表達的角度看,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如果說中國哲學是內在的文化的話,山水畫就是一種外在的藝術形式,作為兩種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中華文化,山水畫是我們更好學習、理解中國哲學的有效方式,因為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1.山水畫是畫家表達悟得宇宙自然本質的有效途徑
深受道家哲學思想影響的中國畫家,一直以來都與自然山水有著不解之緣。畫家長期游歷、隱居于山水之間,啟發靈性,借助山水之靈氣感悟生命真諦,對激發自身精神和情感有著不可估量的功效,更是獲取宇宙精神體驗,通達精神王國的橋梁。所以,古代畫家明志修道,往往借助于山川大地以求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質。
當山水畫家對宇宙自然本質的這種感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需要把自己這種最真切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創作山水畫無疑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表達途徑。因此,山水畫不是畫景,而是畫家通過對自然的描繪尋求生命內在頤養和靈魂的安頓。這是中國書畫家獨特的表現方式,不僅僅是對山水的簡單寫生或再現,還蘊含著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是自己內心對自然規律的感悟和表達,是一種對大自然哲學化的依戀和敬重。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在《清秘閣》提出的“寫胸中之逸氣”,形象地解釋了山水畫的創作欲望,倡導通過山水畫創作實現宇宙的生命之美與其形上本體的圓通和回歸,奠定了我國書畫家精神凈化之美的審美心理建構。與之異曲同工的是宗炳的“暢神說”,從藝術審美的角度闡述了山水畫的本質是“澄懷觀道”,也就是通過山水形式實現對中國哲學精神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王希孟的長卷《千里江山圖》不僅是一幅山水圖,而且融入了作者“生命有限、江山無涯”的感悟,作者窮盡自己畢生精力表現“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表達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恼軐W辯證思想。
2.山水畫是畫家抒情達意的一種表現手法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具有較強的抒情性,歷代書畫家都有通過山水畫抒情達意的創作習慣??梢?,山水畫既是自然山水用筆墨進行表現的成果,又是畫家的精神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倪云林的“余繪畫不求形似,草草數筆,以解胸中之逸氣耳”,董其昌的“寄樂于畫”,石濤的“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都印證了通過山水畫進行抒情達意是中國山水畫家表達主觀情思的一種強有力的繪畫手段。
縱觀山水畫名作,山、水、河、樹、草等自然景物無一不被賦予儒家哲學思想的“象征”與“隱喻”,是作者借筆墨表達自己的心態,傳遞自己的感情。正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言“山川托予代言也”,也才有了后世的“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佳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凈遙落,人蕭蕭”、“山如春如慶,于夏如景,于秋如病,于冬如定”等山水畫創作理論,這些正是儒家“物我相融”哲學思想在山水畫創作中的應用。
研究證明,中國山水畫、中國古典哲學是兩股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中華文化形式,在藝術構成、藝術表達上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古典哲學是貫穿山水畫發展的文化主軸,對其內容選材、藝術風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山水畫以其形象性和意境,為古典哲學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藝術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Abstract: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the status in the European philosophy history, and becomes the object which the Western philosophy studies unceasingly since long. Discusses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o be of great help at present to our country philosophy development.
關鍵詞:德國古典哲學 歐洲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 地位 影響
Key wor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European philosophy history Western philosophy history status influence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來源及對后世的影響
從德國古典哲學同它產生之前的西方哲學思想聯系來看,德國古典哲學不僅是對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西方近代哲學尤其是英國經驗論和大陸唯理論、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的系統總結和發展,而且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基督教神學思想的一種系統的、建立在批判理性基礎之上的清理,也是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思想的一種發揮或發展。從德國古典哲學同哲學和現當代西方哲學的關系來看,它不僅構成了哲學直接的理論來源,而且幾乎是全部現代哲學批判討論的對象和借以出發的起點。
二、整個德國古典哲學都帶有非常明顯的“體系化”特征
德國古典哲學家們都非常注重借助于“體系”來總括以往的哲學并展開自己的哲學思想。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把自己成熟時期的哲學叫做“批判的哲學”。這種哲學是由《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構成的。黑格爾把絕對理性或理念的運動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理念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階段;理念“外化”為自然的階段;理念由外在的自然“回復”到自身、逐步達到自我意識的階段。他據此把自己的哲學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學,研究理念自在自為的科學;自然哲學,研究理念的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學;精神哲學.研究理念由他在回復到自身的科學。精神哲學又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梢神”三個環節。黑格爾由此完成了龐大而宏偉的哲學體系的建構。最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判,他把自己哲學的對象規定為“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試圖從人和自然出發來建立人本主義的和唯物主義的哲學新體系。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即從一個體系到另一個體系的過渡,是有著內在的可循邏輯規律
恩格斯在《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書中寫道:“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這個革命是由康德開始的。他丁前世紀末歐洲各大學所采用的陳舊的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體系。……德國哲學從康榴到黑格爾的發展是連貫的,合乎邏輯的、必然的。”[2]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之所以有著內在的邏輯規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探討的問題無法回避自近代以來日益清晰地呈現出來的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而且他們中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恩格斯之前就已經自覺地認識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當中最基本的問題。正是由于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展開自己哲學研究的過程中,始終是圍繞思維與存在或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展開的,因此,他們各自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案,就很自然地表現出邏輯上層層推進的趨勢。
四、德國古典哲學在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中心線索逐步展開的過程中,也在越來越深刻的意義上實現著認識論、本體論、邏輯學和方法論的統一
在康德哲學中,認識淪被間時說成是“先驗邏輯”.因此初步實現了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一。由于康德把通常把反映外界事物的經驗看作先天的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加于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性材料的結果,因此,他的先驗邏輯或認識論實際上也具有一定的本體論或存在論的意義。因此他不可能真正把認識論、邏輯學和本體論統一起來。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努力,認識論、本體論、邏輯學和方法淪的統一,最終在黑格爾哲學中系統地完成了。
五、德國古典哲學對后世的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不僅體現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對以往備派哲學進行總結和概括的努力,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對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歷史、科學和一般的文化背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人的關注,看到對人的理性、自由和天賦權利的尊重,以及堅信社會進步等觀念。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演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典哲學問德國當時的文學藝術,特別是“狂朗突進運動”和“浪漫主義運動”,存在著密團而深刻的互動關系,“文學和戲劇在我們所考察的那個時代的哲學傳記中起了重要作用”。[5]
總之,德國古典哲學是一種世界歷史性的文化現象。德國古典哲學的每一位哲學家都試圖通過自己的思想工作,對以往各派哲學思想進行批判和總結,因而把哲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并為哲學在現代的進一步演進奠定了宏偉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鳳悟、王宏文.安倍能成《康德的實踐哲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3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8-589
[3] 楊祖陶.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37
【關鍵詞】道家 重人貴生 老年人 生命價值
一“重人F生”是道家的主要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把人與天地并列,認為“四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從孔子的“節用愛人”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從佛家的“人即是佛”到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都可以看出,儒釋道三大文化都十分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生命價值,重視人的自由發展,一直以來,人本主義精神都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始終。從《老子》所強調的“貴生”、“攝生”、“自愛”和“長生久視”,《莊子》所說的“保生”、“全生”、“盡年”、“尊生”,《呂氏春秋》所說的“貴生重己”,到《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書如《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抱樸子內篇》等 ,始終貫穿著重人貴生的思想傳統。不論《老子》的“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兵甲”里的“攝生”,還是《三天內解經》的:“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眾生,生可貴也”里的“好生、長生”,都在說明,重人貴生是道家人本主義思想的精髓。
二 道家的生命價值觀
儒家從倫理出發來認識人的生命價值,注重人的倫理價值與現實意義,佛家強調人的心性修養與自我超越,道家則注重人的自然生命與個體體驗。相對于道家的自然生命論而言,儒家的“義利之辯”體現出來的是人的實踐理性與現世價值,認為人的生命價值只有在符合倫理的基礎為社會國家建功立業才能顯現出來,因而強調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有為精神。而道家的生命價值觀,追求的則是一種清靜無為的人生觀,一種虛無逍遙的物我觀,通過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的主體性放在自然的基礎上,在符合自然(天)的意志,順應自然的(天)規律的基礎來認識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道家的重人貴生思想,與儒家的重義輕利的價值法則具有明顯的價值分野,它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宇宙本體論與天人合一的物我觀,體現了注重個體生命體驗的價值觀。
三 現代老年人的生命價值現狀
據統計數據表明,截止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比例15.5%,預計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14億人。根據國際“人口老齡化率”: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的,即為老齡化社會。因此,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出現,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在當下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以及家庭結構、道德觀念的變化,老年人的生存環境與生存狀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此外,目前中國養老體制還不健全,養老模式還比較單一化,因此養老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應對與解決,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主觀因素是,生存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轉變,老年人的社會認識與心理狀態沒有改變與自我調節,使得老年人的情感世界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此外,從人的生命價值觀角度來看,上述問題的出現,跟老年人的生命價值觀的形成與作用,以及跟老年人自身的生命教育都有密切的關系。
因此,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關照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從生命價值的層面實現老年人的生命關懷,從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文化里,汲取對老年人的生命關懷有價值的思想成份,同時,實現老年人的自我生命教育,為老年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有這些,對于應對與解決老齡化社會產生的一些問題,化解老年人的生命價值觀危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啟示與現實意義。
四 “重人貴生”思想對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啟示
(一)道家的養生觀對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啟示
道家養生論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哲學思想與方法論,道家所謂的“養生”,包含著生命質量的滋養與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詮釋,因此,道家的養生觀,除了追求健康長壽的肉身生命之外,還在于追求至上的精神生命,更是追求自然觀意義上體現人的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靈性生命?!爸厝速F生”思想是道家自然養生觀的理論基礎與理論旨歸,道家從自然哲學視域來理解人的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特別是道家思想發展為道教以后,更是把人的價值與地位提到宇宙自然中至高無上的位置,由此提出“貴生、養生、樂生、長生、永生”等一系列道教關于人的生命的學說。因此,“重人貴生”思想對道家關于人的生命觀特別是養生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另外,道家的“重人貴生”思想并非是狹隘的人類主體中心論思想,道家認為,雖然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眾生平等。而人作為獨特的生命體,與其它生命不同之處在于,人要“觀察天地變化之機,分辨萬物生長之利,使萬物各盡其年”,并認為貴生是人類的至德。這些思想對于現代老年人從自然觀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道家的生死觀對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啟示
對于生死問題,道家認為,生要擁抱自然,死要回歸自然,因此要“視死如歸”。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存在狀態,只不過發生的形式不同而已。如果把道家的“道”暫且看作是一種能量起源的話,那么,在道家看來,生是能量的聚集,死就是能量的轉移。而在莊子的《齊物論》里更是直接提出“齊生死”的說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宗師》里的“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莊子認為,萬物眾生,從來都是向死而生的,一個生命的出生便意味著走向死亡,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一、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自然觀的差異
西方哲學的傳入過程也正是中國傳統學術的崩解與現代學術的重構過程,此時才有了“中國哲學”的提出與確立,才有了“中國哲學史”的創立與建構。也正因如此,20世紀“中國哲學”之確立、“中國哲學史”之建構,幾乎都是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甚至是以西方哲學為標準的。但是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自然觀畢竟是根植于兩種不同的文明土壤兩種自然觀,其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在自然觀上研究目的不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認為“西方文化是以神為文化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靈魂是要靠上帝來管理的。中國文化則不然,它是以人為中心的,人的靈魂是要靠自己來管理的。這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之一。”對“道”的不懈探求,是先秦諸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而古希臘哲學是以追求“真理”為宗旨,他們都認為“真理”是人們的知識應當追求的目標,是人應當服從的規律。,
其次,自然觀方面中國先秦哲學明顯抽象于古希臘哲學。本文以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道”為代表進行比較。老子的“道”被用來指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道”被用來指火與萬物相互交換的過程,而巴門尼德的“道”則用來指認識萬物的途徑。在綜合程度上,老子的“道”是最高的,它既是“有”和“無”的統一,又是“動”和“靜”的統一,因此也顯得空洞和含糊,以至于使后人很難理解其本意而被竄改得面目全非;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道”在綜合程度上盡管不如老子的“道”,但卻闡發了“一”和“多”、對立面的斗爭與同一,開始意識到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區別,因而顯得更具體和明確;由此可以說明先秦自然哲學的抽象性和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具體性。
再次,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在在自然觀上本位不同。中國哲學以人為本位以及西方哲學以自然為本位的思想基礎。以《大傳》和《形而上學》為例,《易大傳》以陰陽之道建立起了卦爻體系,解釋天地萬物及其運動,其核心是以天地為準則,作為人事的依據,它既是周以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集成,又為秦漢“天人感應說”奠定了基礎;《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著作,亞里士多德關于自然的思想,在《形而上學》中得到哲學的概括,并形成完整的體系?!缎味蠈W》在實體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世界的體系,并解釋生成和發展,其核心是以目的作為事物的原因。它不是以人為本位,而是以神為本位;它是古代靈魂說的引申,并最終與猶太神學相結合,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來源。
二、中國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自然觀不同的原因
1.自然環境對中國先秦哲學和古希臘哲學自然觀的影響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始終要受制于時空局限,所以,在一定的時空、人文環境里,人們的思維便會形成一些基本的定勢,成為相對穩定的世界觀念,從而導致不同時空內的人們產生思維形式上的差別,形成了世界人類思維形式的多元形態。希臘的地形是眾所周知的四面開闊,他們面對的也只是狹小的幾乎不見大風大浪的地中海。而中國卻是實實在在的四面閉塞,南面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西邊是沙漠和帕米爾高原,北邊是絕少人煙的西伯利亞;東面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希臘人的眼光是開闊的,他們更容易看到他們自身以外的其他地方,而中國人則自然而然的認為中國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
2.社會經濟對中國先秦哲學和古希臘哲學自然觀的影響
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靠農業維持生存。直到今日,中國的農業人口還在全體人口中占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在一個農業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通常不親自耕地,但他們家庭的興衰和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聯系在一起:農業收成好,他們受益;農業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世界觀主要反映了農民的思想。而古希臘哲學家們大多生活在城鎮中,城鎮又正是商人的聚居地,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是根據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更多的是反映的城鎮的共同利益。
3.兩種不同的追求目標對中國先秦哲學和古希臘哲學自然觀的影響
中國的先秦哲學都在探究“道”,都在論說自己對“道”的理解。“道”可以理解為中國先秦哲學家追求的所謂的根本的、終極的東西。盡管先秦諸子各家各派所謂“道”在具體內容上有許多不同,但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把探究“道”作為學術的目的,認為無論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道”;無論做人還是辦事都應當知“道”、有“道”、守“道”、從“道”、順“道”。古希臘哲人大都把“真理”看作是認識追求的目標。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哲學家“就是那些喜歡知道真理的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的對象就是“適用于一切存在物的”真理。而真理就應該是某種超驗的、永恒的理念,是思想和物的符合。
三、以包容的心看待差異,走出東西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