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質疏松健康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護理干預;原發性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治療儀;骨密度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45-01
骨質疏松是機體在一定條件下的生理狀態,是機體衰老的表現之一,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形式。對老年人有十分巨大的危害,但是由于其發展緩慢,治療效果不明顯所以大多數老年人對骨質疏松的認識不足。因此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評價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干預效果,對護理干預的作用進行初步探討。本院對門診接診的40例老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護理干預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40例門診治療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女性患者,以患者T值
1.2方法:常規治療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同時使用XT--2000B骨質疏松治療儀進行治療。具體方法:仙靈骨葆膠囊0.5g/粒,3粒/次,每日2次,維生素D碳酸鈣片600mg/粒,2粒/次,每日1次;阿法骨化醇0.5ug/片,每日1次。同時使用XT--2000B骨質疏松治療儀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10次為一療程治療,VAS評分>7分給予美洛昔康0.75mg,每日1次,VAS
1.3觀察指標臨床療效:疼痛VAS評分“0―2”分為“優”,“3―5”分為“良”,“6―8”分為“可”,“>8”分為“差”;BMD的 T值:采用超聲骨密度測量系統進行足底骨密度檢測;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用藥后臨床表現及患者不良反應。
1.4統計學方法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采用隨機分組,無論年齡,T值及V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骨密度T值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對照組和干預組治療前相比骨密度值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2.3兩組患者VAS評分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一個月與治療前相比兩組都有明顯差異(P
2.4兩組患者在觀察期間均沒有出現骨折等嚴重并發癥。
3討論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骨質疏松癥是伴隨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疾病 ,骨質疏松癥防治是現今醫學界較為棘手的難題。目前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護理作為骨質疏松癥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層落腳點,有序開展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徑[1]。護理干預在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居民對于骨質疏松癥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仍處于較低的水平[2],關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目前主要集中在調整生活方式,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同時通過理療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骨質疏松最嚴重的后果是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由此可帶來患者的長期臥床、并發感染、致殘等危害,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帶來昂貴的醫療費用。治療的目的在于能增加骨密度從而減少骨折發生風險。有研究表明抗骨質疏松治療至少要6個月才能有明顯療效。老年人疾病預防意識比較差。由于現在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治療很少有老年人能夠堅持六個月的正規治療,但是骨質疏松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會有所進展,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可以采取藥物與健康教育并重的綜合管理模式,以減少該病的危險因素,延緩其發生發展,防止骨折等并發癥出現,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因此護理干預對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4]。
通過對本研究組隨訪發現,進行護理干預組患者和常規治療骨密度T值、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進行護理綜合管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骨折發生率可能造成一定影響,但對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規范、長期的藥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醫生的指導和建議可以幫助患者提高用藥依從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加強這護理干預力度,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以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總之,通過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護理綜合管理,在疾病控制、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年患者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轉歸并發癥及危害有了很好的認識,能夠認真服從護理管理,其治療效果有了較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臘梅,路麗娜,周蘭珠.老年人照顧者健康狀況與護理護理需求的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35-437.
[2] 程玉琴, 顧自玲. 談護理干預對社區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2)253.
關鍵詞 糖尿病 骨質疏松癥 安全 護理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DOP)的主要癥狀為骨痛、骨折,對大眾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其不安全因素日益凸顯,本文對我服務站管理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80例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取本服務站轄區內的已確診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80例,年齡60~82歲,平均71±3.2歲;按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0例。排除長期替代治療者,嚴重肝病者,類風濕性關節炎,腎功能不全,患其他營養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長期使用肝素、巴比妥、皮質激素等,長期飲濃茶、咖啡,大量吸煙、酗酒,BMI低于19kg/m2,養缺乏者,長期低鈣飲食,長期臥床者。
統計學處理: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采用X2檢驗,P
護 理
危險因素評估:告知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具體的防范措施,提高其護理安全意識,并詳細記錄于護理文件中。
防范措施與安全管理
⑴健康教育:為促進鈣的吸收應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注意飲食的多樣化。增加攝入含鈣、鎂、鋅等無機鹽,尤其是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含有豐富的鈣,且容易吸收)。每天進行規律、合理、適量的鍛煉,運動量應控制在中等強度。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過度飲酒、濫用藥物、喝濃咖啡等,以防骨質疏松。
⑵血糖及自我癥狀的監測:控制血糖是基礎,同時檢測血脂、血壓的變化,延緩和減少各類并發癥。由于生理差異,骨質疏松更多發于婦女,自我癥狀的監測可以及早發現骨質疏松,其癥狀有腰背疼痛、抽筋(好發于手臂或小腿)、身材變矮、身高較以前低于3cm以上,這是骨質疏松癥明顯的標志。
⑶避免意外傷害:伴骨痛的患者可取側臥位或仰臥位,睡硬板床,緩慢改變,固定床欄。患者使用鎮靜劑或利尿劑時,需監視其精神狀態以免發生意外。生活中從地上拾東西時先下蹲,腰背要挺直;運動時要選擇地面平坦的場地,防止地面過度濕滑,活動場所光線不宜太暗,以防止跌倒,不要在離地過高的器械上運動。
⑷低血糖處理:運動時隨身攜帶糖果,鍛煉時間以早餐后或晚餐后30分~1小時為宜,因為餐前運動易引起低血糖。社區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熟練使用胰島素注射筆,保證注射劑量的精確。指導家庭有血糖儀的患者正確操作,可囑其臨睡前加測血糖,避免無癥狀性低血糖的發生。
⑸保證環境安全:盡可能確保環境安全,在服務站內,就醫場所寬敞明亮,設備擺放合理,避免使用旋轉式患者座椅,鋪設防滑地板,洗漱間、廁所加添扶手和防滑墊,以便患者需要,保持地面、走廊干燥清潔,放置防滑標識。家居生活中,指導患者及家屬,患者日常所需物品放在伸手可及之處,避免不必要的走動。瑣碎物品需集中收藏管理,保證患者出入通暢安全。
⑹建立跌倒應急方案:提升社區護士的安全意識,告知服務站的熱線電話號碼,以便及時取得聯絡。若患者跌倒,應立即檢查受傷情況,避免過多搬動受傷肢體,防止移位,可適當加以固定并采取保暖等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病變情況,必要時到醫院就診。
結 果
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防治,嚴格控制血糖是基礎。在血糖控制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好,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骨質疏松癥是糖尿病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患者絕對或相對缺乏胰島素,使鈣隨骨基質膠原蛋白的分解而逐漸丟失,導致骨質疏松[1]。主要有以下安全隱患:①嚴重骨質疏松:全部患者皆有程度不一的腰背部疼痛。②低血糖反應:20例患者出現程度不一的低血糖,因需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常發生低血糖,導致軟弱無力、心慌、頭暈。③合并血管、神經病變:下肢出現麻木、乏力等癥狀,位置覺、震動覺受到影響,4例患者常出現跌倒,且因壓力覺、溫度覺、痛覺、觸覺存在障礙,患者肢體易受損害。④合并眼部病變:失明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常見癥狀,易發生意外傷害。⑤意識障礙:意識障礙4例,給予限制活動或睡眠時加床欄進行保護。⑥藥物因素: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壓,運用降壓藥的過程中,血壓下降過快導致大腦血供足,出現跌倒。⑦意外事故:老年患者的聽覺和視覺感知能力、平衡功能、步態、肌力及肌張力均顯著下降,易發生撞傷、跌倒。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致殘率高,易發生骨折、骨痛[2],故糖尿病并發骨質疏松需引起護理人員的注意。在實施護理時,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對治療及預后影響都較大,患者的治療和監測配合度高。總之,早期對糖尿病并發癥作出診斷及處理,減少不安全因素,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健康的保護、并發癥的控制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骨質疏松;生活質量;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b)-0132-03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加而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退行性骨病[1],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絕經后OP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患者因為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迅速流失,出現腰背、關節疼痛,身高縮矮,下肢乏力癥狀,患者步態協調、穩定性下降,易于跌倒,發生骨折及骨折后活動受限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因此我們利用評估工具――生存質量量表(SF-36)研究絕經后OP患者接受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生活質量的變化,從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達到預防骨折,減輕骨質疏松帶來的痛楚,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門診及住院的絕經后OP患者,其診斷均符合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學科組建議的診斷標準[3]。所有研究對象共160例,均填寫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實驗組80例及對照組80例,實驗組平均年齡(64.7±6.8)歲,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并隨訪。對照組平均年齡(63.2±8.1)歲,只進行一般指導,干預前兩組的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6個月后隨訪評分,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
1.2方法
1.2.1 評估方法 生活質量調查表由患者自填,不能自行填寫的由調查員(本院經統一培訓的醫護人員)面對面逐條詢問填寫。
1.2.2 健康教育 培訓一名專科醫生和兩名專科護士為骨質疏松健康教員。實驗組:根據個體情況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和內容,于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隨訪6個月。教育方法及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集體授課:于住院期間組織患者進行小組授課,30 min/次,每周3次,授課內容包括OP的基本知識: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分型、治療方法等,指導患者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堅持服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②個別指導:發放OP知識手冊,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及行為方式,進行個體化指導;患者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生活情況,強調遵醫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再進行一些指導和建議,解答患者的疑問。對照組采用骨質疏松科門診及入院常規的健康教育。
1.3 評價標準
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進行,該調查表是國際上最為常用的生活質量標準化測量工具其中之一。兩組患者均在研究入組前及干預6個月后分別以SF-36量表進行評分。量表由8個維度36個條目組成。評分時先將各條目進行正向化處理,再按各項條目計分,最后按標準積分轉換公式轉換為0~100的標準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 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的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對照組干預6個月后的各維度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6個月后的各維度評分與干預前及對照組比較均明顯升高(P
3 討論
絕經后OP是老年女性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一般發生在絕經后5~10年,與衰老有關,由于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變化,使骨脆性增加易發骨折以及由此導致疼痛、骨骼變形、出現并發癥,乃至死亡,嚴重影響老年女性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4]。絕經后OP使患者的生理功能一般較差,常發生軀體疼痛、軀體功能下降、日常活動能力下降等,嚴重者可致畸甚至功能喪失,常合并許多心理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5]。SF-36是美國醫學結局研究組開發的一個普適性量表,被廣泛用來測量、評價不同人群、不同狀況和臨床個體患者的生活質量[6]。
國內外對于OP的治療及其并發癥防治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關于該病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近幾年來才開始被關注[7-9]。國內沈奕等[10]研究發現,系統性健康教育對于改善OP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嚴繼蓮等[11]對OP出院的患者持續進行健康教育,發現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明顯改變,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本研究中絕經后OP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總體健康水平較低,各維度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方面。有研究[12-14]發現,OP導致的骨痛,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發生骨骼畸形使軀體功能下降甚至功能喪失,自我效能感下降,恐懼跌倒等,還會影響患者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導致生活質量低下。
絕經后婦女如果缺乏相關的健康知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導致或加重OP的發生。通過正規的系統性的健康教育,患者改變了一些以前的不良飲食習慣,如低鈣飲食、濃茶、咖啡、缺少體育鍛煉等,通過心理指導,給予鼓勵和支持,激發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其骨質疏松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改善、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提升患者的情緒和社會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進行系統性健康教育,患者的總體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包括疼痛的體驗明顯減輕,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社會功能、情感和精神職能明顯增加,說明系統性健康教育不僅能改善OP患者的軀體癥狀,而且能使患者的情緒、精神狀態、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發生正面和積極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劉忠厚.骨質疏松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42-162.
[2] 黃衛,陳金春,陳海斌,等.阿倫磷酸鈉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伴椎體壓縮性骨折骨密度及VAS評分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36):120-121.
[3]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J].中國骨質疏松癥雜志,2000,6(1):1.
[4] 周沛然,洪霞,夏維波,等. 阿侖膦酸鈉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13 ,6 (3):207-212.
[5] 李凌芳.依普黃酮對防治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療效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85-86.
[6] Hu J,Gruber KJ,Hsueh KH.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F-36 in older adults with diabetes in Beijing, China[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8(3):273-281.
[7] 馬國艷.心理護理干預對婦科腫瘤伴絕經骨質疏松患者生活質量的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7):607-609.
[8] 陳曉依,劉峰,陳紅方,等.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486-489.
[9] 薛慶云,紀泉,張良,等.鮭魚降鈣素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12 周多中心開放標記性觀察研究[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3,6(3):137-142.
[10] 沈奕,朱唯一,徐雙雙,等.系統性健康教育對骨質疏松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0):745-746.
[11] 嚴繼蓮,陶臘枝,徐蓮香,等.院外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33-34.
[12] 李潔菡,陳健英,陳威峻,等.社區女性骨質疏松癥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評價[J].現代醫院,2014,14(7):151-153,156.
[13] 溫志剛,梁志繁,詹國強,等.阿侖膦酸鈉與阿法骨化醇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比較[J].現代醫院,2014, 14(1):38-40.
引言
骨質疏松是一種骨病,受到多種病因的影響,因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骨組織也會隨著改變,逐漸顯示出鈣化的情況,然而骨質中的基質與鈣鹽呈現出正常的比例,以單位體積內的骨組織的減少量為主要改變的一種代謝性骨病變。大部分骨質疏松的患者,骨組織減少的主要因素為骨質吸收增多所引起,主要見于來年患者,發病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一般患者會感到骨骼疼痛到醫院就診[1]。因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因而臨床上所見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數量也越來越多,因老年人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因而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及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證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選擇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間診治的80例骨質疏松患者,對所選的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66.1±10.8)歲;對照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55-83歲,平均年齡(65.9±11.3)歲。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惡性腫瘤及嚴重的心、肺、肝、腎等疾病史。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組后,兩組患者均給予給予社區居民常規健康指導及骨質疏松患者基礎健康指導,包括藥物服用知識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以下內容:
(1)心理干預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和生活情況。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組織專題講座、有獎答題等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讓患者在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的同時舒緩心情,增加愉悅的情感。讓患者了解樂觀穩定的情緒能維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有利于身體健康和疾病的民恢復。
(2)飲食護理。因患者存在骨質疏松,是一群特殊的體質人群,這是需要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飲食食譜,促進患者在進餐過程中能夠更多的補充維生素和鈣質。
(3)預防骨折護理。骨質疏松患者可能在治療前已經出現了骨折情況,已經存在骨折情況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容易出現骨折情況,而且對治療過程產生影響。因而,應該積極預防再次骨折的出現,積極預防可能出現意外的情況,向患者詳細講解整個過程,例如清晨起床時應緩慢做起,散步緩慢,不可急于求成。
(4)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在床上盡量進行腰背肌肉及四肢的主動運動,以防止失用性肌肉性萎縮及骨質疏松。活動膝關節、肘關節及髖關節,以防關節僵硬,握健身球,以增加手部肌肉的肌力,作上肢平舉、抬高運動,以鍛煉臀部肌力,作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提高腿部肌力。骨質疏松患者因骨強度下降,因此容易發生脆性骨折。要囑咐人活動肢體動作要輕,上下樓梯時要扶好扶手,地面保持干燥,以防滑倒,對于下肢肌力差可使用輔助工具。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合理戶外活動方案,患者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進行作息,飯后多散步,每天的運動量逐漸增多如1~3次/d,20~40min/次。
(5)合理地服用補鈣藥品與激素,同時還可以服用劑量較少的維生素D,每天增加日光的照射,但避免陽光暴曬,有利于鈣與磷的吸收。
(6)護理人員對患者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時刻了解患者的疼痛感覺與不良情緒,嘗試撫平患者焦慮與抑郁的心理,使患者身心舒暢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質量。
(7)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督促患者出院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加強運動,防止患者再次發生骨質疏松。
(8)定期隨訪:對于出院的患者,通過每周一次的電話隨訪以及每月一次的家庭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并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專業護理指導。
1.3 觀察指標
護理完畢后,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后的并發癥。并發癥包括:深靜脈血栓、褥瘡以及關節僵硬等。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整理本組實驗數據,在統計學軟件SPSS20.0數據包中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表示,組間差異通過x?檢驗,在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社區老年人群由于年齡偏大,伴隨更多慢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暴露在陽光下,所以他們比普通人群更易患骨質疏松癥。有較多研究報告關于社區骨質疏松癥的護理干預,本實驗以我所在社區管理轄區內的八個小區為研究對象,研究了該群體中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護理干預可在病人心理飲食及運動等方面進行指導。為了讓老年人群充分掌握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發展和危害,并且從自身開始主動進行防治,還有必要的宣傳措施。食物中的鈣元素有利于維持骨量峰值在穩定水平,同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也是相當重要的。日常飲食中應該以米面和雜糧為主食,做到飲食花樣多變,粗糧細糧搭配食用。平時鈣、磷元素和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應該多吃,如大豆和牛奶及其制品類、魚蝦等海產品類、雞蛋堅果類,還要多喝骨頭湯搭配綠葉蔬菜,多吃水果等。堅持喝牛奶每天500mL。進行有規律的體育活動對各年齡段人群身體機能都有較大提高,從事體育活動對于骨骼發育的正面影響已經在臨床研究中得以證實。大量證據顯示,即便是已經90歲高齡的老年人經過體育鍛煉肌肉力量也會顯著增加。在預防及治療方面應用的藥物目前有很多,應該根據具體病人狀況合理用藥,以真正達到治療的目的。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及其并發癥骨折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對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預防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干預人員應認真對待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積極給病人提供服務,認真講解骨質疏松癥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向患者及家屬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病人自我防護意識,降低老年病人骨質疏松癥性骨折的發生,維護老年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為了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常規和護理干預,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滿意度較對照組而言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并發癥較對照組而言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知,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護理的滿意度,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對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實施科學化的社區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鄧海波.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36):49-51.
[關鍵詞] 骨量減少;骨密度;強化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b)-0018-02
隨著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影響公共健康最嚴重的問題之一。WHO數據顯示,全世界骨質疏松總人數超過2億。在我國,按全國2006年調查估算,在5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6944萬人患有骨質疏松癥,約2億萬人存在低骨量[1]。骨質疏松目前尚無法根本治愈 ,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的臨床前期狀態, 如忽略對其進行干預或者干預措施不恰當很容易發展成骨質疏松,進而引起椎體和髖部骨折等嚴重并發癥。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來院門診的中老年人,通過強化生活方式聯合藥物干預,探討其對中老年人骨量減少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門診體檢50~65歲的中老年人,經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骨密度診斷為骨量減少,即T值在-1.0~-2.0之間,共計210例。通過病史及其他檢查排除骨折、繼發性骨質疏松、糖尿病、腎病、甲狀旁腺亢進、代謝性疾病及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和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選210名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兩組: 強化生活方式聯合藥物組(即干預組)110人, 干預措施包括有氧運動(每天快走或慢跑30 min~1 h,舒展體操10 min,每周4~5次) ,每天補充補充鈣爾奇D 1片(含元素鈣 600 mg ,維生素D125IU);對照組對生活方式無特殊要求。詳細記錄每位受檢者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及飲食生活習慣等資料。
1.3 研究過程
兩組干預及觀察時間為12個月 ,每月隨訪1次 ,隨訪內容包括運動量和服藥情況記錄,確保各項實驗措施落實,每月化驗1次血鈣、磷濃度,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12個月時測量腰椎(L1~4)和左側股骨頸骨密度。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入組與基線比較
干預組共入組 120人,男女比例1:1.34,平均年齡(56.38±6.23)歲,最終隨訪102人,隨訪率85% ,6人因無法堅持運動而放棄,2人因血鈣過高停止口服藥物。對照組共入組 100人,男女比例1:1.31,平均年齡(57.13±5.18)歲,最終隨訪94人,隨訪率94%,6人因出現骨質疏松臨床癥狀而使用藥物治療。兩組一般情況及基線指標的比較, 性別、年齡、身高、身體質量指數等一般情況及腰椎、股骨頸等部位BMD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組對象基本情況構成具有可比性,見表1。
3 討論
骨量減低是骨質疏松癥的前期,是正常骨量人群與骨質疏松癥患者過渡階段,即骨量丟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狀態。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骨量加速丟失和骨結構改變,則進入骨質疏松狀態,需終身治療。美國骨質疏松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顯示[2],絕經后白人婦女分別有54.0%和30.0%患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50歲的男性有3%~6%患骨質疏松,28%~47%為骨量減少。李寧華等[3]針對我國五大行政區進行分層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調查,40歲以上中老年人骨量減少患病率女性為32.4%,而男性患病率則高達為45.8%。
骨質疏松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可控制因素和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因素包括種族、遺傳、性別、年齡、絕經和母系家族骨折史等,可控制因素包括低體重、不良生活方式及藥物使用等。研究表明[4],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飲酒、少運動、日曬不足、長期飲碳酸飲料等)、鈣元素及維生素D攝入不足和缺乏運動是骨量減少發展成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有目的的一年以上的平衡飲食、戒煙限酒、鈣和維生素D補充、陽光日曬及適量的有氧運動等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可有效的防止和延緩絕經后腰椎和髖部的骨量丟失,預防骨質疏松癥[5]。然而何斌等[6]研究發現單純補鈣及少量維生素D(即口服鈣爾奇D),治療前后一年,腰椎及股骨頸BMD均有下降,并且骨代謝指標β-CTX上升明顯,提示骨量的進一步丟失,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張健等[7]針對骨量減少患者設計了一套健骨運動,每周運動3次,60~70 min/次,運動程序依次為熱身、有氧運動、跳躍運動(跳繩)、力量練習和柔韌練習,6個月后觀察實驗組腰椎BMD和髖部BMD分別升高了1.13%和下降了0.13%,說明6個月的健骨運動提高了腰椎BMD并延緩了髖部BMD的下降。
該研究中,我們簡化了何斌等[6]的運動方法,使其更適合中老年的運動方式,探討強化生活方式聯合鈣爾奇D干預對中老年骨量減少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聯合干預組1年后腰椎BMD升高了2.9%,股骨頸BMD沒有發生變化,而對照組腰椎BMD下降了2.28%,左股骨頸BMD下降了2.66%,說明強化生活方式聯合鈣劑補充能有效提高腰椎BMD并延緩髖部BMD的下降。所以骨質疏松防治應重視骨質疏松臨床前期狀態即骨量減少時的早期干預。該研究證實了在骨量減低階段進行積極有效干預,尤其對日常生活方式的調整,對預防和延緩骨質疏松癥及骨折的發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編委會[J].骨質疏松癥中國白皮書[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9,3(3):148-154.
[2] Bonnick SL. Osteoporosis in men and women[J].Clin Comerstone, 2006,8(1): 28-39.
[3] 李寧華, 區品中, 朱漢民,等. 中國部分地區中老年人群骨量減少癥患病率研究[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01, 35(3): 205-206.
[4] 朱秀芬, 林華. 生活方式與骨量變化[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07,13 (8): 588-591.
[5] 林華, 陳新, 朱秀芬, 等. 生活方式調整干預絕經后骨量減少[J].中華骨質疏松雜志, 2008, 14(6): 409-413.
[6] 何斌,智喜梅,張偉杰,等.鈣與骨化三醇淳對中老年骨量減少患者的預防作用研究[J]. 中山大學學報 (醫學科學版), 2009(A03):193-195.
就會容易斷裂,這就是骨質疏松癥。
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顯示,在我國50歲以上的中老年總人口2.56億中,約有6 944萬骨質疏松患者,也即總體上約1/3有骨質疏松癥,多么可觀的數字!事實上,50歲以上的女性一生遭受一次或多次骨折者多達30%,而髖部骨折中15%~20%的患者常會在1~2年內死亡,它所奪走的婦女性命遠多于乳癌。雖然老年男性骨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齡段女性,但是一旦老年男性發生股骨頸骨折,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女性。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以至于骨質疏松與糖尿病、老年癡呆一起被列為三大重點攻關的老年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治療骨松預防骨折,治療高血壓預防腦卒中,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預防心肌梗塞一同列為三大警示性共識并加以積極實施。
一、基礎篇
鈣:伴隨一生的興盛衰亡
骨質疏松癥是一個潛隱性疾病,你可能經年累月地流失骨骼中的鈣質卻毫無覺察,因為你看不到或感覺不到正在發生的變化。大多數人是在骨折后才知道患有此病的,或甚至骨折了也未能與骨質疏松癥聯系一起,因為此病早期既無疼痛也沒有外在表現,常常好像是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病。
骨骼的發育生長和健康伴隨著人一生的興盛衰亡。骨骼健全是需要不斷培育充實的,人體攝取鈣就像是在銀行存錢一樣,早年在銀行儲蓄得越多,骨庫內的鈣就越殷實,到晚年時就越能推遲入不敷出、骨庫空虛的窘境。可以說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起源于小兒時期、而表現在老年時期的漫漫人生之路的疾病。
TIPS:骨質疏松惹得禍
* 骨質疏松癥令婦女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而她們對日漸彎曲隆起的駝背和脊背疼痛常不太介意,以為僅僅是老衰的表現。其實,那是骨質疏松造成的骨骼脆弱已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引起脊椎骨壓縮性骨折,造成畸形和縮短所致。
* 骨質疏松癥患者常伴隨下肢肌力差,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往往手撐地導致腕骨、前臂骨折,跨步踏空導致腳背骨折,摔倒坐地發生髖骨骨折。
* 骨質疏松癥進入嚴重階段,惱人的病痛使人身心憔悴,胸背佝僂、步履蹣跚更顯老態龍鐘。
科學已經為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作好了準備,只要我們認識這個病,及早關注和防止骨松癥的發生發展,那么,恢復骨骼的健康、重拾往日快樂是做得到的。
鈣:重塑骨骼的最活躍流動“人口”
骨的新陳代謝非常活躍,雖然我們用肉眼看不見,但是在顯微鏡下,卻是一片繁忙的工作景象:像是一個建筑工地,工人們分工有序,當一組工人拆毀了骨骼中的一小塊區域,另一組工人就會趕來將其重建。
在骨質中,負責破壞任務的骨細胞稱為破骨細胞,它們會分泌一種酸性物質來溶解老化的骨質,溶解的骨質中的鈣質和其他礦物質流入血液,一部分在稍后的重建過程中再被利用,而另外一部分則被用于其他功能了。所以身體在任何時刻都需要額外的外源性鈣來補充這個缺失,一旦供應不足,破骨細胞就會溶解更多的骨質,形成破骨-鈣流失-再破骨,這樣一個不良循環。及時補充鈣質,才能保存骨的鈣鹽。
破骨細胞將骨質溶解,形成一個個的小空腔,當它們完成這一工作時,它們就死亡,隨之另一組不同的細胞聚集到現場,這就是成骨細胞。它們分泌膠原蛋白來填補空腔,這是一種柔軟、黏稠的物質,隨后從血液中吸收鈣質及其他礦物質使其在膠原蛋白上形成結晶,變為具有硬度和韌性的成熟骨質。這一骨骼重塑過程需要花費3~6個月的時間,遠比人體其他組織更新花費的時間要長。這也正是為什么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預防需要花費那么漫長的時間才能見效的原因。
精妙調停中的鈣平衡系統
鈣不同于其他營養素,例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后者被攝入人體的量如果高于消耗量時可以以脂肪、糖原等形式儲存體內,而鈣則是屬于一種有“閾值”,即吸收有限度的的營養素。當鈣攝入后最大程度滿足了骨基質形成及礦化需要后,即使再增加鈣的攝入,人體也不會增加鈣的保留,因為鈣多了對骨骼也無益。
因此,人體只能無時無刻不在骨、鈣代謝中運籌帷幄、精妙調停,不敢懈怠。人體在維護骨鈣穩定和維持血鈣正常水平的系統工程中,維生素D、人體自身分泌的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都是調控的主力軍,尤其維生素D更是人體攝取鈣的“重型武器”。
維生素D通過增加腸道吸收鈣來調節血鈣和骨鈣的穩定。人體的皮膚中儲存著一種可形成 維生素D的原料即7-脫氫膽固醇,在陽光(紫外線)照射下,經光化反應,形成維生素D3,再經血循環輸送至肝臟、腎臟,分別改造、活化成為1,25雙羥維生素D(1α-(25(OH)2D3),才真正成為能從腸道中攝取鈣的有力武器。老年人或腎功能減退的人,維生素D在體內轉化的活性能力減弱,故有時需要直接供給這種活性維生素D3來幫助鈣吸收。
二、預警篇
堪憂的特殊群體1:絕經后婦女
進入中老年,骨量最充實的頂峰時期已經過去,身體的各項調控機制雖使命在身,悉心呵護,但顯然已經力不從心且已捉襟見肘,這時骨質疏松這個幽靈也就悄然隱現。
婦女骨質疏松癥,其雌激素水平與骨量丟失直接有關。婦女在圍絕經期(俗稱更年期)的3~5年內雌激素已經減少,所以,在此期間一般已經丟失了骨總量的1/3。絕經后更由于雌激素缺乏,破骨細胞解脫了雌激素對它的約束作用,破骨活力大大增強,在骨切片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溶骨性陷窩,導致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變得纖細,使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原先雌激素可以促進合成活性維生素D的作用被削弱,雌激素還可以拮抗甲狀旁腺刺激骨溶解的作用,絕經后這種拮抗釋放,加速了骨質的消溶,逐漸發展為骨質疏松。
TIPS:絕經婦女骨質疏松類型
絕經后骨松癥又稱Ⅰ型骨質疏松癥,主要發生在松質骨部位,骨質量顯著改變(扁骨部位),因此患者過早地呈現出脊柱壓縮變短、胸背佝僂(龜背狀);進入65~70歲老齡以后,女性髖部骨折(皮質骨為主)逐漸增多,此時女性骨質疏松既有絕經因素(Ⅰ型骨質疏松)也有老齡因素(增齡性Ⅱ型骨質疏松)。
堪憂的特殊群體2:老年人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增齡性骨質疏松)又稱Ⅱ型骨質疏松,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與Ⅰ型比較,男性患者增加,此年齡段骨轉換較慢,雖破骨慢,但終究是成骨更慢。表現為骨量緩慢丟失,骨折好發部位除扁骨外,髖部骨折(股骨頸骨折)相對增多。這種發生在高齡老人骨質疏松癥基礎上的髖部骨折,其骨痂生長、愈合慢,手術復位難度大,病人被迫長期處于病榻上,各種并發癥應運而生:因強迫臥床,多見墜積性肺炎、便秘、尿潴留;因所處生存狀態、環境大改變,出現憂郁、厭食、精神恍惚、癡呆的人也大有人在,凡此種種均有可能使髖部骨折患者在1~2年內死亡,死亡率高達15%~20%。街頭巷尾可以見到不少老者拄著拐杖謹慎行走,這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短暫人生,親歷了幼時4條腿爬行,成年后2條腿直行,老年后帶個拐杖成3條腿,可以穩當踏實。
只要我們遵從科學,了解自我、關愛自我,在醫生指導下早作補鈣和進行藥物治療,那么,從年輕時期起,延緩骨質衰老,最大程度避免骨折的發生,更自由地親密接觸這個無限眷戀的萬千世界是做得到的。
TIPS:具有骨質疏松傾向的高危人群
目前,有些中青年在體檢中經骨密度檢測,發現骨量減低的不少。以下為具有骨質疏松傾向的高危人群的特征,提請注意:
1. 父母或兄妹有骨質疏松史或母親有80歲前髖骨骨折史。
2. 女性月經初潮較遲,周期斷續不規則,更年期癥狀提前出現等雌激素低
下表現或更有做過卵巢切除術者。
3. 女性身材瘦高、體質指數低,皮下脂肪少。這類瘦弱的女性通常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必要的營養素也較少。
4. 飲食控制不當的節食者,體重循環式地減輕再增加,幅度
上下在6.8千克以上。快速地減低體重尤其會導致肌肉和骨質的減少。
5. 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坐著,一天不超過30分鐘的中等度有氧運動。
6. 每日的飲食中根本不包含4種含鈣量豐富的食品:牛奶、豆類制品、富
含鈣的蔬菜和水果。
7. 每天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不到10分鐘,并且不從藥物或強化食品中獲取
維生素D。
8.每周飲酒超過7次,酒精會減低成骨細胞的造骨活動、會導致營養不足。9.每天飲用大量咖啡(超過4杯,約含400毫克咖啡因)會導致增加髖骨骨折的危險性,
因為咖啡利尿,伴鈣質從尿中排出增加。
10.有吸煙經歷的人,其骨質密度明顯偏低,而且她(他)們發生骨折的危險性顯著高于那些從不吸煙的人。
骨量已經低下又伴有兩項以上危險因素的人,應列為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應該提早補鈣和全面改善營養,杜絕煙酒等不良嗜好,積極參與有指導的增強骨質的體育運動,必要時還要加用藥物干預,以預防骨質疏松癥提前到來。
三、防治篇
補鈣醫學術語:每日推薦劑量(RDA)
人體每日從尿液中排出大約100~200毫克鈣,為了彌補這個流失,至少每日從腸道攝取200~300毫克鈣,才能保證骨增長及平衡的需求,而飲食供應的鈣在腸道內其實只能有1/5~1/3被吸收入血。所以,理論上每天應該供應700~1 500毫克鈣,才能有200~300毫克鈣進入人體,所謂國際公認的每日推薦劑量(RDA)就是這個意思。
我國調查的不同年齡段居民每日膳食中含鈣量平均在400~450毫克左右,與制訂的中國成年人標準(RDA)800~1000毫克/天相差甚遠,存在著300~500毫克鈣的缺口。身體如一直處于鈣的負平衡,長年累月必然會掏空骨庫,只是青壯年人正處于骨鈣量的巔峰時期,骨鈣積累多,流失少,做的是加法;35歲以后骨量不再增多,骨庫里的骨量慢慢做了減法,因此要求年輕時多積累,中年后骨量透支就少,骨質疏松癥發生就會推遲。
絕經后婦女及老年特殊群體,更需要足夠的鈣攝入方可維持骨量。目前各國對此階段的補鈣也都較為積極,1997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一種新推薦的建議,稱作飲食參考攝取量(DRI),這個量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推薦51~70歲和70歲以上男女人群每日劑量可達1200毫克,19~50歲期間每日推薦量為1 000毫克,都呈一定程度的增加趨勢。
飲食補鈣花樣多
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鈣,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有效途徑之一。從飲食中攝取鈣,按東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一般都不足,添加一瓶牛奶(220毫升)很有必要。在膳食結構中記住幾種主要含鈣量高的食物,對食物補鈣很可借鑒。例如,牛奶及乳制品是成年人、老年人的必需品;豆類、堅果;河蝦海蝦、蝦皮、海帶;蔬菜中的草頭(苜蓿)、莧菜、薺菜都是含鈣極為豐富的食物應該多選用;水果和魚、肉中的含鈣較少,但適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也是身體和骨質健康必須的營養素,不可偏廢。
簡易的食譜鈣計算方法是:
如果多選食草頭、薺菜、海帶、絲瓜、蝦皮、草蝦、海蝦、花生醬佐餐,加上豆類、芝麻、蓮子等干果作為副食,膳食鈣可更豐富些。但居民膳食中提供的鈣終究與每日鈣的標準推薦量還有300~500毫克的短缺,所以骨質疏松癥及快速流失鈣的特殊群體,除膳食鈣以外再以鈣制劑形式補足這個短缺量很有必要。
藥物補鈣心中要有個數
補鈣要有個總劑量概念,雖然相關的調查報告:每天補鈣1 500毫克(元素鈣)連續4年,結石發生率低于攝鈣不足人群;9萬名護士隨訪12年的健康數據表明,飲食攝入高鈣,癥狀性結石發生較低。但臨床實踐中因個體差異,對高鈣攝入者仍宜注意結石病的監控,應估算每天從膳食、額外補充的鈣劑、復合維生素制劑和高鈣奶等攝入的鈣劑量總和,若超過2 000毫克/天,應該定期在骨質疏松專科門診隨訪,監測尿鈣排出量,以避免發生腎結石的風險。
目前,市售鈣片劑量多在每片300~600毫克之間,是適應補缺的需要量,也方便每天一片使用。但要看清各種鈣制劑含元素鈣的百分比,如1克(1 000毫克)葡萄糖酸鈣(屬鈣鹽),鈣元素僅占9%,因此1克葡萄糖酸鈣僅補鈣90毫克;又如鈣爾奇D為碳酸鈣鹽,1500毫克鈣爾奇D,鈣元素占40%,因此,每片含鈣量為600毫克,在選用及計算補鈣量時應予注意。
服用鈣劑應選用價格相對便宜,無不良反應,對胃腸道無刺激作用,不易引起便秘者;補鈣前先估算一下膳食中大致已有多少鈣,再按需補的鈣量選擇常用鈣劑;注意腎功能障礙的病人不選擇磷酸鈣制劑;胃酸低下的病人鈣劑應放在餐后服用;胃病服鋁劑者要與鈣劑分開服,以免影響鈣吸收。
目前上海市有5家綜合性醫院設有骨質疏松專科門診,每天都可接診患者。
補鈣不忘結伴維生素D
鈣劑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膳食補充劑,也是治療骨質疏松癥基本的輔助藥物,維生素D則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協助鈣在體內的調節,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維生素D的成年人推薦劑量為200 IU/天,老年人推薦劑量為400~800IU/天。市售的維生素D丸,含維生素D1000 IU,隔天或每天服1粒。 復合維生素(商品名:善存)含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有些情況如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慢性腎衰合并腎性骨病等,則可能要選擇活性維生素D制劑如阿法骨化醇[1-a(OH)D]和骨化三醇[1,25(OH)2D3,膠囊每粒含0.25-0.5-1微克], 骨質疏松癥治療劑量一般為每日0.5微克。
藥物治療加補鈣=骨質補缺加堵漏
要是你被診斷為患有了骨質疏松癥或是你處于骨質疏松的非常高危狀態,醫生除了建議你服用含有維生素D的鈣質補充劑外(這是骨骼健康任何階段的基礎營養劑);還可能建議你服用一種或幾種藥物,以實現最終目的: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
鈣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鈣缺乏會導致骨骼代謝障礙。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的鈣攝入量應為800~1200毫克;而中國膳食結構營養調查表明,我國居民的實際鈣攝入量一般偏低,僅為成人適宜攝入量的50%~60%。從生活方式來說,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曬太陽、運動的時間都不夠充足。但目前一些補鈣的保健食品或所謂的特殊營養食品,違反《食品廣告管理辦法》,有療效和治療作用的廣告宣傳,給消費者造成誤導。從專業角度來看,補鈣,要補得巧,補得好才有效。要解決缺鈣問題,著重調整膳食結構。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同時養成良好積極的生活習慣,多曬太陽,多運動,促進鈣的吸收。兩者缺一不可。
補鈣的藥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提高補鈣意識,預防鈣缺乏癥的發生,在中國這個以植物性來源的食物為主的國家是十分必要的。但補鈣并非必須服用鈣制劑。以食補為主,調整膳食結構,增加奶類及其制品的消費量和在大眾食品中強化鈣,是改善中國人群鈣攝入量缺乏的最有效途徑。從膳食結構來看,我們的奶制品攝入量少。而在各種食物中,奶制品不僅含鈣量高,而且吸收率相對也要高。雖說現在的大人和孩子喝的奶要比以前多,但總體來看還是很不夠的。補鈣并非多多益善,長期大量服用補鈣制劑,可能引起便秘;腎功能不良患者由于鈣的排泄受影響而形成腎結石。
補鈣不能治“腰酸、背痛、腿抽筋” 有些不良廣告給我們的誤解,就是缺鈣以后,就腰酸背疼腿抽筋。其實真正腰酸背疼的時候,補鈣一點用也沒有。因為腰酸背疼可能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但是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缺鈣引起的。缺鈣要缺到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會腰酸背疼腿抽筋,那時的人已經很不健康了,真正到了骨質疏松、骨骼變形、骨骼軟化的時候。正常情況下,缺鈣是沒有什么癥狀的,即使是骨密度低一些,不一定有任何癥狀。當然,適當補鈣肯定沒有什么害處,但絕不能說補鈣對骨質疏松有很可靠的作用,骨質疏松不能靠補鈣來解決問題。我們還是強調生命早期增加鈣的攝入量,從而老了以后能延緩鈣丟失的時間和骨質疏松的發病時間。鈣不是各種疾病都能治,它的作用不能無限夸大。
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感量表(OSES)該量表含有12個條目,分為兩部分:骨質疏松癥運動效能分量表、骨質疏松癥攝鈣效能分量表,各個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均為0.90,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英文版OSES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得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對象預防骨質疏松癥行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有學者將原來的視覺模擬評分法改為Likert11級評分法,經調查研究中文版OSES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3,內部一致性高。
2臨床應用
2.1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現狀
了解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可幫助臨床護士為骨科患者制定合理的自我效能管理方案。馮晨秋等利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問卷對192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在抑郁和屈服型應對方式對疼痛調試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時證實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鄧偉等對37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患者的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水平較低(平均59.8分),需要建立社會慢性病綜合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2.2骨科患者自我效能管理
自我效能管理是自我效能理論在骨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實踐內容。實施有效的自我效能管理可以幫助患者提高骨科自我效能感,幫助患者減輕主要不愉,促進患者康復。劉鵬等通過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獲取替代效能信息、減少外界因素對患者自我管理不良行為的影響、引導和鼓勵正向效能5種途徑,運用自我效能訓練5步模式對45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術后3個月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評分、膝關節評分(HSS)明顯優于對照組。王愛平等運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調查患者的自我效能,通過心理支持、行為成就、社會支持、間接經驗四種途徑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黃苑芬等利用自我效能理論,采用直接經驗、間接經驗、調動潛能、啟動支持系統四種途徑為骨科自控鎮痛患者提供術前教育,術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高木榮等對11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以自我效能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后,2個月后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優于對照組。VandenAkker-Scheek等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制定了格羅寧根骨科患者出院康復計劃,證實術后6個月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與康復效果有直接關系。
3小結
關鍵詞 新疆地區;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服藥依從性
骨質疏松癥(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OP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POP)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脆性骨折是OP的嚴重并發癥,即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就會引發骨折,骨折好發于脊柱、髓部和前臂遠端,一旦骨折,不足1/3的骨折患者能恢復先前活動能力,而1/3以上的患者會造成終生殘疾,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且髓部骨折可導致病殘率和死亡率增加。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依照三級預防原則進行,都是為了避免骨折的發生或者降低再次骨折發生率。其中藥物治療是老年性OP的主要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依賴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依從性指患者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與醫囑一致的行為。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病情的發展和療效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目前,國內關于各民族OP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利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對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60歲POP患者進行調查,以了解不同民族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主要影響因素并指導治療。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60歲POP患者168例,男95例,女73例,年齡60~88歲,平均(73.58±8.24)歲。其中維吾爾族43例、哈薩克族36例、漢族89例。
入組標準:診斷標準: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骨密度,脊柱或髖部任一部位T>-1為骨量正常,-2.5≤T≤-1為骨量減少,T10年。意識清楚,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能與調查人員進行正常的溝通。②由研究組中主治及主治以上醫師為其制定用藥方案及復診計劃。③與研究對象溝通后自愿入組參加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影響骨代謝的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1型糖尿病、庫欣綜合征、性腺功能低減等)。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③影響鈣和維生素D吸收和調節的消化道和腎臟疾病。④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等惡性疾病。⑤長期口服激素或影響骨代謝的藥物。⑥其他先天或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調查方法:采用自制的《新疆地區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服藥依從性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完成統一的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家庭狀況(是否與子女同住,配偶健康狀況)、是否有醫保、自理程度、體質量等一般資料。近1年的服藥情況以及未按照醫囑服藥的前3位因素。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結果
89例漢族、43例維吾爾族、36例哈薩克族患者的年齡、性別、醫保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文化程度、居住狀況、自理情況、漢語溝通能力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所調查的患者中,服藥依從比率30.3%,其中漢族患者服藥依從佳者33.7%,維吾爾族患者服藥依從率佳者25.6%,哈薩克族患者中服藥依從率佳者27.8%,3個民族患者的服藥依從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個民族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各不相同,見表3。
討論
POP患者嚴格按醫囑堅持服藥的程度稱為POP藥物治療依從性。患者不按醫囑堅持進行藥物的自我管理定義為依從性不佳。在POP的防治過程中,服藥情況決定了治療的成敗。然而多種因素都能夠影響POP患者的服藥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