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輔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積極心理學的起源
幸福是什么?這個話題在互聯網上被廣大網友熱議,國內最早系統論述“幸福”的理論源于《尚書•洪范九疇》中的“五福”“六極”說,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阿瑞斯提也對“什么是幸福”做了詳細的闡述,可見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近年來,西方的科學家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并逐漸形成了一門有關幸福的科學,即:積極心理學。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標志著積極心理學這門新的學科形成。
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喪失上,較少關注個體的韌性、資源和更新能力。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謝爾頓(Kennon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King)給出了積極心理學理論概念的“精髓”,即:“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它倡導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個體的諸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困擾做出新的解讀,同時主張以個體的積極力量和美德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激發個體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它的研究目標是,實現從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實現從修復心理疾病到構建人類的積極品質的轉變。它倡導用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來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的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
三、國內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問題
為了解國內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觀念,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間,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屆、2017屆畢業生1200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工學、理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生。問卷從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心態、就業認知三個部分展開,共計包含50道題目,主要從自我認知、就業觀念、求職方式、就業心態、就業服務等方面維度綜合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態。調查結束后共收回有效問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調查所選取的調查對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蘇省內多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結合《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統計結果,下面從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觀和就業心態進行解讀。從認知層面上分析,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動機較為功利和現實,缺乏奉獻意識,就業過程中不能精準定位,但同時一部分大學生能準確認知,注重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就業觀念呈現多元化。[1]另外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積極主動查找就業信息,參與各類招聘會和網上求職,少部分大學生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存在“依賴”和“從眾”心理;[2]從情感層面上分析,即將走出象牙塔面對紛繁復雜社會的大學生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面臨著多種劇烈情感層面的心理沖突,這些心理沖突會伴隨著就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部分大學生在情感層面上存在焦慮、自卑與自負并存、攀比等現象;[3]就業層面的意志是指畢業生自覺地確定目標,積極求職,克服困難,實現就業目的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的畢業生時刻充滿朝氣與活力,能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從容應對,不斷拼搏,最終成長成才。[4]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意志品質存在種種問題,突出表現在:不善于應對挫折、缺乏恒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