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非遺文化商業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英語;英語電影;研究性學習;跨文化意識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跨文化意識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先決條件。但是,由于大學英語第一課堂的課時緊、教學內容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單純的英語語言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絕對主角,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淡漠,對英語的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詞匯和語法規則的層面,而缺乏實際運用能力,更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本文擬論述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采用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結合課文內容,借以課外英文影視賞析的輔助手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從而在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的同時,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用英文電影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Brown(1987)認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K,J,Irving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沒有了解其文化,就如同光靠學習司機手冊練習如何開車,而沒去掌握方向盤進行實地駕駛一樣(尹丕安,2007)。美國語言學家Sapir(1921)曾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他(1988)認為語言是文化和社會的產物,因此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 (1993)也認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不僅表達文化、體現文化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象征。總之,語言既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各自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各不相同。英文影視作品能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向觀眾早現精美的畫面、動人的情節。觀看英文影視,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受純真的語音語調,學會地道的英文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從而培養學生在實際語言交流中應具備的跨文化意識。
三、利用英文電影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當今新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知心理學家Jean Piaget(1981)的認知發展學說是建構主義學習模式的心理學基礎。其核心內容是:知識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結果。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大學英語是外語教學的高級階段,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更重視學生文化系統的認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Hudson(1980)認為文化是“從社會習得的知識”。著名的新型教育和商務培訓專家斯托克威爾(stockweH)在《快速學習理論和實踐》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符合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學模式。它主張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研究性學習方法指導下的學生課余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能培養學生養成一種主動探究“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良好習慣,使“看它、聽它和感覺它”成為一種可能,是培養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它能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影視作品,在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了解社會,習得文化。
四、利用英文電影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實踐探索
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有多篇課文是關于英語國家文化主題的文章。以下是筆者利用英文電影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教學實踐探索。
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 讀寫教程2》第一單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時,筆者采用課堂講授課文(多媒體教室)、課外欣賞電影(利用電腦進行的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觀看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并開展影評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該單元A課文題目為:“時間觀念強的美國人”。大意是:美國人認為如果不求進取就會落后。這種態度造就了一個致力于研究、實驗、探索、不斷進取的民族。美國人把時間視為一種寶貴的資源。他們珍惜時間,開門見山談正事。與亞洲國家生意人慣用的商務拜訪等禮節往相比,美國人更愿意通過發傳真、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與他人進行交流,盡管電子交流缺乏人情味,但能迅速而成功地解決問題或完成工作,被視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標志。
為了讓學生了解美國人這種行為趨向的淵源,筆者要求學生課前欣賞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該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沒有任何顯赫家庭背景的普通美國人,黑人小人物克里斯?加德納于上世紀80年代憑借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故事。該片可視為實現美國夢,體現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完美范本。它濃縮了美國人的生活歷程和性格特征,折射出美國文化模式中以“行動”為主的行為趨向。
在課前,筆者先布置了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自主學習室借助電腦觀看該片,然后根據影片內容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主人公時間觀念強表現在哪些方面?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念(提示學生從的角度去思考)? 電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大眾文化形式,對于這樣的小組課外作業,學生參與完成的積極性很高。他們與組員溝通、商量觀看的時間,協調、分配討論的任務,通過探索、辯論,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已經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為了尋 找答案,他們反復觀看該片,借助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資料,還通過電話、短信、郵件將自己的想法主動與同學溝通。或者找老師商榷。
在課堂上,筆者在分析講解課文前,先進行了文化背景知識導入。采用各小組派代表陳述的形式對兩大問題在全班進行進一步討論。他們認為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時間觀念強,精于安排工作、學習、娛樂和社交的時間,力爭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然后他們就用影片中的例子來支持他們的觀點。比如:克里斯似乎永遠在狂奔之中:奔跑著去幼兒園接兒子,奔跑著趕公交車……再比如:為了從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證券公司的股票經紀人,克里斯要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努力地爭取時間去聯系潛在的客戶。他不停地打電話,整天堅持不喝水――這樣就可省下上廁所的時間,他拼命地擠出每一分鐘去與他人競爭。他利用業余時間為了生計而推銷測骨儀,晚上通宵達旦地看書。他忙碌的唯一目標就是圓滿完成任務,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學生認為美國人生活節奏快,時間對于美國人來說如同金錢一樣可以觸摸。
至于第二個問題,同學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行為趨向深受基督教義的影響,因為本片多次提到上帝和杰弗遜的《獨立宣言》。片中克里斯5歲的兒子講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一艘船過去了,落水者拒絕被救,說:“上帝會來救我的。”第二艘船又過去,他仍然拒絕被救,說: “上帝會來救我的。”后來落水者淹死后來到天堂,問萬能的主:“為什么不來救我?”上帝回答道:“我已經派兩條船去救你了。”導演巧妙地通過孩子不經意的笑話告訴觀眾美國人信奉的基督教義: 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片中導演安排的那場教會收容所聽牧師布道、聽教徒唱圣歌的情節,使學生了解到,在美國人看來,珍惜時間努力工作追求幸福是上帝賦予的“天職”。
在點評學生發言的同時,筆者還介紹了美國的“清教徒”,學生從中了解到,歷史上美國的國家建立,跟基督教有著很深的關系,清教徒思想在美國深入人心。上帝是美國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美國立國的精神支柱。學生通過觀看、分析、評論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了解了美國人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趨向,因此不僅從語言上,更是以文化的視角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因此,該單元的課內外結合教學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激發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了解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關鍵詞: “非遺”文化 微博環境 推廣路徑
一、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徐州市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兩漢文化發源地,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孕育與成長,源遠流長。相比其他地區的“非遺”,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繁多,覆蓋面廣。
徐州市非遺資源豐富,項目眾多,屬于保護范圍的語言文字、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傳統戲劇、民間曲藝、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十余大類,共計101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43項。從數量與種類講,在江蘇各地區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鄉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報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無論在價值觀還是呈現形態上都與大眾有密切聯系。它蘊含著深刻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理念,呈現出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特征。如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邳州等地,“非遺”項目數量眾多,并多以傳統手工技藝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遠的山村,“非遺”多以民俗文化、民間音樂等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鮮明。
經過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徐州已經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遺”項目,如徐州剪紙、徐州柳琴戲、徐州香包、沛縣黿汁狗肉制作技藝等。徐州市的非遺文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列入史書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有幾百次,這種地理環境形成本地獨有的尚武、粗獷、豪邁又重情重義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遺”資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遺”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多表現出本地特有的熱情奔放、不拘小節,如邳州跑竹馬,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的情形,屬于戰爭文化融入百姓自娛自樂的舞蹈活動,它節奏歡快,明亮高亢,隊形變換多樣,動作夸張,這在江蘇的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
徐州市“非遺”資源在新時期的傳承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非遺”資源的推廣度不夠,人們的認同度不高,對于本地的“非遺”文化不感興趣。我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保護過程中的錯誤觀念,如功利主義傾向,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沖擊,市場需求嚴重不足,政府缺乏保護熱情,等等。我們調查發現,盡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館集中設置了非物質文化展示專廳,但是,展示內容較單一,局限為剪紙、風箏、紙塑獅子頭等幾個品種;而幾次以推廣民俗文化為目的的“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變為純粹的商業貿易,如徐州香包變身為批量生產的流水線制品,剪紙技藝完全為各種簡單而廉價的剪紙產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紙與其他地區剪紙技藝的區別之處被完全忽略。這種“非遺”資源推廣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非但無益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反而會泯滅“非遺”文化本身的特點,導致其日趨衰落。
其二,表現形式已日趨落伍,文化內蘊挖掘嚴重不足。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豐縣糖人貢為例。豐縣糖人貢是以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藝術品,是傳統喪葬祭祀禮儀的重要載體。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過去延續下來的喪葬習俗也慢慢開始變化,程序越來越簡單。再加上制作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較低,而且手藝往往不傳外人,高門檻、低收入,造成糖人貢從業人員銳減,現在糖人貢藝人已為數不多,目前從藝者僅有10余人,糖人貢也幾乎成了一種象征,面臨瀕危和湮滅。出現這種瀕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豐縣糖人貢能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絕不僅因為其獨特的制作技藝,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區在祭祀方面的獨特風俗,而這種非常獨特的祭祀風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間表現形式,同時融合了佛教與道教的相關思想,其中的“搶貢”風俗體現了人們對生命傳承的看重,我們甚至可
挖掘出其內蘊深厚的人文關懷的思想。遺憾的是,近年來雖然市政府對糖人貢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但是其相應的文化底蘊還發掘得不夠,如果我們將眼光完全停駐在其制作技藝與民風民俗的表象上,則隨著新時期喪葬禮儀的日益簡化,豐縣糖人貢也將徹底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其三,不能適應新時期的新網絡載體的傳播模式。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平臺與活態性傳承的非遺文化似乎是毫不相關的兩種事物,非遺的延續手段被稱為“動態傳承”。它首先需要傳承者從主觀上學習相應的技藝,通過主體的演化,成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談得上傳承和延續。但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在不斷變遷,作為歷史和社會的人,其身上所承載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變化。當一個社會的大背景發生變化的時候,“非遺”是無法置身事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非遺”是一種受制于人的主觀傾向的文化模式,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跟網絡的確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徹底轉變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網絡化全球化為生的今天只會日益沒落。
二、挑戰與機遇:微博為“非遺”的推廣提供新思路
微博時代的來臨,深刻影響社會生活,非遺文化身處其中,也難免受其影響,我們認為,盡管微博與非遺文化之間存在某種隔閡,但它仍然為非遺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負面影響:“微”文化對非遺文化的解構。
微博所傳播的大眾文化形式對于包含傳統文化在內的社會主流文化存在解構現象。傳統的媒介文化,由于傳播者和受傳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難實現公眾之間信息探討的互動性。微博則為大眾的參與提供了平等性和開放性,社會公眾在共建主題過程中實現言語的狂歡。全部的發言者從“文化批判的大眾”轉化成了“文化消費的大眾”,廣大公眾以參與的姿態對個人利益進行大膽表達,實現言語的狂歡。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長期存在的話語體系的單向化、正統化傾向,所以微博在誕生之后短短幾年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覆蓋。但是與此同時,微博所傳播的大眾文化也在不經意中流露出媚俗主義的傾向,一些惡俗的網絡語言充斥其間,這種話語體系的庸俗化潮流對于社會主流的話語體系存在嚴重的解構主義可能。而非遺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正是社會主流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經意間對于“非遺”文化構成了某種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樂于傳播新鮮社會現象,這就與反映傳統民風民俗內容的“非遺”文化存在隔閡。“非遺”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質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傳心授,因此“非遺”的傳統制作技藝都是靠師徒之間的教授完成傳承的,而微博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它所承載的樣式通常表現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讓非遺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廣,在技術上存在較大困難。
(二)正面效應:利用微博載體推廣非遺文化。
微博傳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應,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機遇。微博的影響力驚人,而徐州市作為一個公認的慢熱型城市,群眾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敏感性不夠,在這種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見大即迅速放大社會事件的影響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社會新聞進行廣泛傳播,甚至可以影響大眾心理,引導社會輿論。在徐州市非遺文化的推廣與普及情況調查中,我們發現,各年齡層次的群眾使用微博的情況都非常常見,在“您多久登陸微博一次”的問題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陸。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每天24小時登陸其微博賬號。微博的廣泛使用及其形成熱點聚集效應的特點,為我們利用微博來宣傳和推廣“非遺”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體方面對‘非遺’進行宣傳,你是否會去關注”的問題中,有接近79%的人給予了肯定回答。聯系到每年的“非遺”保護日,政府進行的宣傳工作不可謂不多,然而,由于他們選擇的載體多為報紙、期刊等傳統媒介,而這種傳統平媒閱讀的受眾是遠遠無法與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這一載體,以至于市民缺乏關注度。如果我們在政府的官方政務微博或是“非遺”宣傳專項微博推介各種非遺資源,那么其受眾必然是呈幾何狀上升的。
三、微博環境中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的實踐路徑
(一)借鑒微博影響社會生活的方式,適應“微”時代,創新“非遺”文化本身的話語體系。
微博最明顯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許不超過140字的內容,迫使微博的傳播者只能將全部思想凝練在100多字中,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內容的微型化與簡明性特點,它不適合過于深刻的思想表達,而這種語錄體式、碎片化的即時表達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同時,微博表達形式的簡單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價值認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帶來大眾性文化傳播,而這些文化的表達方式更貼近人性表達與人文關懷。因此,老百姓熱愛微博,熱愛的正是微博所適合傳播的那部分大眾性流行文化。
非遺文化所凝聚的是歷史上勞動人民的智慧,這種文化本身的內容與外在表現形式是相對確定的,不適宜過多調整,但是,我們可以借鑒微博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簡潔化與草根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創新非遺文化本身的話語表達體系,以符合社會要求,適應時代變化。在話語表述上,要更加簡潔明了,摒棄那些瑣碎的、長篇大論式的話語模式,而關注最能體現其精髓的那部分內容;在內容上,要展現出其大眾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遺”是來自民間的智慧,很難進入“廟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貼近生活、貼近草根的,但是在長期的流轉過程中,為了對“非遺”資源進行保護與推廣,總是需要先進行整理與歸納,在這一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在于其學術性的一面,在話語體系的創建上,也偏學術性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認為,要在微博上推廣“非遺”資源,應完成學術語言到生活語言的轉換,因為生活語言更符合大眾認知水平,更多地遴選那些能體現“智”、“意”、“情感”類的話語。
(二)挖掘徐州市“非遺”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剖析其內蘊的合理精神,并適當地賦予其新的涵義。
“非遺”文化能傳承至今,除因為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蘊之外,還在于它凝結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這種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現為一種樸素但合理的價值觀與倫理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某些表現形式已逐漸落伍,其適用范圍慢慢縮小,然而其內蘊的合理的價值觀念與濃厚的人文關懷卻使得它能夠歷久彌新。諸如民間口頭文學、曲藝、音樂等傳統表演藝術及大量的民間禮俗、廟會、節日活動等儀式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樸素的人生道理,無論時展到何種地步,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永遠不會消失,而這也就是非遺文化能夠一直傳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網絡化的今天,也許包括非遺在內的某些傳統文化樣式已經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但是如果我們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義,則很可能會被其蘊含的樸素而科學的價值觀念感動,因此,要賦予非遺文化新時期的特征,就必須保持其本源內容的確定性,同時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勞動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這就是韓國的泡菜制作技藝及中國的珠算技藝可以成功申遺的秘訣所在。
“非遺”文化在產生和發展之初,往往與人們的民間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災相關,而在之后的流轉過程中又往往會發展出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操作儀式的流程也有較大區別,發展到現代社會,可能其原初的意義已經少有人知曉,而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于儀式本身。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國家級“非遺”——端午節,多年來人們對于端午的記憶僅限于吃粽子、賽龍舟和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事實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災、祝福祝壽、企盼吉祥的美好節日形象出現的,吃粽子主要是時令需要,而賽龍舟的競技意義已經超越端午本身的紀念意義,至于紀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區的局部風俗,從整體上講,端午的祈福祝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初意義已經蕩然無存,端午整體的文化形象遭到損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探尋隱藏于種種繁瑣儀式后的非遺原初的意義,并以此為契機,賦予傳統的文化內蘊新的涵義,進行全新的詮釋,文化的表現形式可能會過時,而其內蘊的合理精神卻可以超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價值。因此,我們對端午節的節慶意義重新進行詮釋,就應強調其祈求健康長壽、防病祛病、順應時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結合近年來世界各國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規模的防疫活動,賦予其嶄新的時代涵義。
徐州市的非遺文化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文化內蘊的開發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微博固然不可能對非遺文化進行全景式展現,但是如果發掘出其合理的人文價值,則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展現精髓,讓其煥發生機。 (三)結合時代特征,賦予其適合新時期的表現形式。
工業化時代
人們對于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品反而產生了厭惡情緒,出現返璞歸真的心理傾向,這為我們推廣非遺文化提供了契機。我們注意到,窯灣古鎮的綠豆燒、甜油制作工坊總能吸引大量游客,人們對于純手工制作的綠豆燒酒與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設想如若我們拋棄綠豆燒的核心競爭力“純手工制作、傳統技藝打造”,那么游客對其新鮮感將蕩然無存。因此,針對傳統的手工技藝、民風民俗、節慶活動等傳統文化,我們絕不能擅自更改,而應保留其流傳下來的最原生態的那一部分。
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微博受眾的年齡層次偏低,年輕人容易對新鮮事物感興趣,而類似徐州柳琴戲、徐州梆子、徐州琴書等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間藝術及多展現喜字、窗花、古典傳說的徐州剪紙,如果通過微博傳播的僅僅是這些內容,就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解決的辦法在于讓傳統技藝制作出新產品,讓民間聲樂藝術展現新生活。近年來,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對于非遺表現形式的創新進行了各種嘗試,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學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門地區的國家級非遺沙門民歌搭配街舞,讓民俗專家都拍手叫絕;荊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美的紋飾聞名于世,楚式漆器的傳人們把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創新制作了燈具、名片夾、筆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場歡迎,在傳承、推廣非遺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遺資源在創新形式方面還有多種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紙為例,表現內容不能僅限于喜鵲登枝、雙喜字等題材,可以從水鄉風情到壁畫、從靜物到人物,將畫所題材大大拓寬。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從全國種類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藝中脫穎而出,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本身就是創新的結果:將刺繡文化、養生中藥、中國十字結文化融為一體,具有相當的獨創性,目前在表達形式上既可以從香包的刺繡題材入手,展現現代生活,又可以從香包的實際用途出發,將香包用于鑰匙鏈、汽車掛件、錢包、項鏈、擺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傳統技藝完整地保護下來,延續民族的血脈,另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創新,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形式、載體的創新,使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更適合微博受眾的心理需求。
(四)整合多種傳播載體資源,構建以微博為平臺的新興媒介與傳統媒介相結合的立體化的徐州市“非遺”文化推廣新模式。
關鍵詞:雙創生態環境;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9.2;D622;D6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一、我院創新創業教育具體做法
(一)建立了創新創業管理體制機制
1.學院成立由學院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學院正式成立二級機構――“創新創業教育學院”,負責校企合作統籌、開展創業教育、創業園區管理、創業教材開發、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及建立師資保障體系、《創業基礎》課程教學等工作。
2.出臺了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的政策
(1)支持科研人員創業。鼓勵科技成果轉換,去年學院投入科研獎勵200萬。通過建立科研銀行,強化了科研激勵機制,引進和培育博士教師6人,并給予專項科研經費支持。僅2014年,全院申蟾骷犢蒲邢钅80項,項目經費510.09萬元,創歷年來新高。
(2)支持大學生創業。建立彈性學制,將學生的創業績效與學分互換。
(二)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1.探索并逐步形成了“136”寶塔式創業教育體系(100%、30%、6%)。
2.構建了“三級創業培訓課程體系”。
一級普適教育(100%),目的是樹立創業意識、激發創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主要通過開設《創業基礎》課程,以及創業沙龍、競賽、講座等活動實現。
二級提升教育(30%),選擇有濃厚創業興趣的同學開展KAB、SYB、創業模擬等培訓班,在實訓中形成創業設想和創業項目。
三級造就教育(6%),對提升教育中形成的優質初始企業進行雙師實戰指導,培育、落地、做優創業項目。
(三)搭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1.硬件建設方面
建有“4+1”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占地10000平米以上。
(1)學院與李開復創新工廠子公司(南通鯉魚投資有限公司)共建了南通的首批眾創空間“創新公園”,面向社會孵化、開創最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
(2)利用我院是江蘇省商務廳電商培訓基地的優勢,與南通市淘金科技校企共建“淘金跨境電商學院”,培養“上學即上網,畢業能創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跨境電商人才;
(3)在我院如皋薛堯老校區共建“農業創E園”,為涉農大學生打造創業平臺。
(4)投資200多萬元建設“支點”大學生創業中心,為在校生、畢業三年內校友搭建創業實戰平臺。
(5)學院還與市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團市委等職能部門共建“南通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學院”,承擔了一定的政府職能、整合相關資源、合力興學育人,面向社會開展創業能力提升培訓、競技競賽、導師幫扶、創業服務和孵化,營造南通濃郁創新創業氛圍,為南通經濟發展打造新引擎。
2.軟件管理機制方面
建立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依法成立了南通協創科技管理有限公司。挑選靈活并能吃苦的學生組成創業團隊進行運營管理,以“創業者服務創業者”的模式,進行企業化管理、項目化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與社會上各類資源直接對接、合作、盈利。公司設綜合服務辦公室、培訓中心、孵化中心、項目管理中心四個部門,提供企業注冊、管理咨詢、工商稅務登記、法律咨詢、專利、投資融資等一站式服務,承接人設局等部門的KAB、SYB、創業職業技能提升訓練培訓。
(四)健全了創新創業服務支持系統
1.積極幫助學生開發創新創業項目
在學生自有項目外,我們還努力幫助學生開發、向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項目。
(1)提供學院自有項目。例如:網絡布線、園林綠化、養護工程、教師的網絡課程建設項目(二維、三維動畫)等。
(2)幫助引進企業的項目。目前,我院先后與20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引進了10多家“校中廠”,校企共建了“帝奧電梯工程學院”、“淘金電商學院”等一批企業學院 、實訓基地。建成了由行業、企業、院校組成的江蘇省環保產業職教聯盟和南通園藝產業校企合作理事會。對于企業的一些項目,通過校企合作共育創業項目的模式,大學生參股和利潤分紅,由企業直接引導和指導、監督大學生創業。對于企業來說屬于項目推廣或市場開發,而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創業實踐,形成雙贏的局面,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社會化、加快創業項目落地,實現孵化器的高產出和高孵化率。
2.積極籌措創新創業扶持經費
我院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專項扶持基金200萬,引進創新公園的天使投資基金1個億,合作制定基金管理辦法對園區企業進行扶持或投資(不包括創新創業平臺的各種硬件建設費用)。與社會投資融資機構如南通市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南通市冠群投資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增加了資金通道。
3.積極幫助學生做好企業運營服務
(1)搭建技術服務平臺
先后建成了國家級的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訓基地2個,省級科技平臺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平臺7個、院級技術研發平臺9個。與蘇州帝奧電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電梯技能鑒定中心,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建會計代帳服務公司、環境檢測服務公司等。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決策、賬務等技術性的服務。
(2)組建智力服務隊伍
一是技術服務隊伍。利用學院專業師資優勢,由相關專業老師組織了專業技術服務隊伍。負責接受創業大學生有關專業技術方面的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項目中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適時進行專業技術的最新動態介紹等。
二是經營服務“雙教練”。由學院的經營管理、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專業方面的老師和部分合作企業負責人,共同組成了經營服務隊伍,即校內外“雙教練”服務團隊,負責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公司運營、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問題。
(五)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1.我院師生聯合高校、創業孵化器自發成立了“南通市青年創客聯合會”,籌建了網絡虛擬“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眾創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
2.與創新公園開展深入合作,聯合承辦省市級重大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開展創業嘉年華、52小時創業沙龍等特色活動;面向全市創業研究學者、科技創新機構、創業孵化器,我院聯合中國創業智庫舉辦了全國第40期創業導師培訓班、承辦了南通市創新創業大賽和南通市第三屆創新創業高層論壇,經過近幾年的積累,創業活動在校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二、我院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特色
1.緊扣學院專業優勢建設“專業導向”的眾創空間。充分發揮學院科研設施、專業團隊、技術積累等優勢,充分利用學校技術研發中心、重c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建設以科技人員為核心、以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創新公園”、“跨境電商學院”、“農業創E園”皆是結合專業方向打造的孵化空間。
2.形成了獨特的“1-3-6”寶塔式創業教育模式。“塔基”面向100% 的學生,實施基本的創新創業精神培養、知識普及教育;“塔中”面向30%左右具備較高創新潛質和較強創業意愿的學生,實施系統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素質養成教育;“塔頂”面向6% 左右創新能力突出、創業訴求強烈的學生,實施個性化、定制式的創新創業成果培育、人才培育方案,并以此構建了三級創業培訓課程體系。
3.打造合作共贏的特色創業服務模式。一是依法成立“南通協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托管學院創業園,公司面向市場企業化運作,以“創業者服務創業者”的特色模式開展創業教育工作。二是構建“政校企合作”共育創業項目的模式,加速大學生創業項目落地,實現孵化器高產出和高孵化率。三是,聯合高校、創業孵化器成立“南通市青年創客聯合會”,籌建了網絡虛擬“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眾創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整合社會資源促進文創類創業項目孵化成功。
4.借鑒知名創業培訓教學模式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將SYB、KAB等知名創業培訓課程教學模式延伸到課堂進行試點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才能,通過轉變教學風格、方法和考核方式,促進高校教育改革。
三、我院開展創業教育取得的成效
1.創業項目方面
創新公園、跨境電商學院、“支點”大學生創業中心、農業創E園等創業實踐平臺各具特色、錯位發展、交互合作,總占面積10000萬平米以上。目前,在我院創業園的總創業項目達94個,孵化成功的有34個,獲得社會投資的有15個。已經注冊的企業有園林工程設計、微信創業、3D打印、微電影制作、花卉園藝租擺、陽臺經濟規劃、非遺創新等,其中年盈利超過50萬的有錢帆同學的園林工程設計公司、宋慶濤同學的花卉園藝公司、孫晨同學的博采廣告等公司共十余個。跨境電商學院在孵創業項目4個,以學徒制的方式,在課程教學中植入創業團隊。如皋校區“農業創E園”有66名同學分組經營20余個創業項目,種類包括綠化工程養護 、特色農產品種植等。
2.獲獎(牌)方面
我院學生在各類高職院校技能大賽、創新大賽中獲獎50多項。其中,兩次奪得全國職業院校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技能大賽一等獎,奪得江蘇省大學生物流技能大賽一等獎、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各一項。學院成為江蘇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被確認為“江蘇省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和“南通市首批眾創空間”、榮獲2015年全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3.媒體報道方面
《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光明日報》、網絡媒體等多次報道了學院創業經驗。
4.領導關心、關注方面
原江蘇省副省長、國土部曹衛星副部長、省教育廳丁曉昌廳長、省委組織部胡金波部長、團省委蔣敏和司勇副書記、市多位領導,都蒞臨進行了指導,給予了很多關心;還有30多批兄弟地市的相關主管局、省內外兄弟院校校領導來我院進行了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考察和調研。
【摘要】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成都雙遺馬拉松賽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周期性體育賽事與城市品牌發展的關系以及賽事舉辦城市對城市品牌效應的影響。對成都雙遺馬拉松賽與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群眾文化活動、城市環境保護的耦合效應進行研究。
【關鍵詞】周期性 體育賽事 城市品牌發展 耦合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中國的競技體育開辟了新的里程碑,也使得體育賽事推向,成為人們所關注的重要焦點。體育賽事以其獨特的影響力和廣闊的宣傳力,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群眾也開始關注于體育賽事。體育賽事己經被認為是城市文化的活招牌,城市品牌發展綜合實力的體現,體育賽事的舉辦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也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知名度。因此,研究體育賽事對城市品牌發展也就變得尤其重要,都江堰作為一個雙重非物質文化遺址的旅游城市,以都江堰馬拉松賽事作為研究對象,既有利于都江堰馬拉松賽事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體育賽事促進都江堰城市品牌發展,同時也對其它城市舉辦與開展體育賽事具有借鑒意義。
1.周期性體育賽事與城市品牌發展
周期性是指定期不定期的就會發生的現象。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世界杯,世界錦標賽等都具有周期性,正是因為周期性使體育賽事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人民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體育活動的參與也越來越多,關注體育賽事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今,體育賽事的舉辦城市己經成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標志,展示城市競爭力、城市推廣的一種新途徑。
1.1體育賽事的舉辦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
體育賽事推動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體育產業文化賦予了城市物質文化、城市精神文化新的內涵。城市的物質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現,如體育場館、城市交通、城市標志性建筑等都可納入城市物質文化的范圍之內。他們大多以法律或規范的形式確定下來。城市的精神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體育賽事增強了市民自豪感,提升了市民素質,城市形象的提高等。
1.2城市品牌發展需要體育賽事來展示
體育賽事作為一種提供競賽和服務產品的事件,其規模和形式受游戲規則、傳統習俗等因素的制約,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歷史文化背景。城市對體育賽事的舉辦可以滿足不同參與者在多層次的需要,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產生的沖擊,帶來顯著的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的發展需要特殊的形式來展示和宣傳其獨特的魅力和鮮活的生命力,體育賽事便成了城市品牌發展展示魅力有效途徑。
2. 舉辦周期性體育賽事與城市品牌的關系
2.1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競爭力的作用
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城市發展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也是城市文化的主導因素。是一個城市特有的文化要素,其它城市很難通過其它方式來獲取。體育賽事的舉辦為舉辦城市留下了豐富的體育文化遺產,如體育運動設施,體育場館等。標志性的體育場館也會成為賽事舉辦城市旅游新的景點,豐富了體育賽事的物質文化,如水立方、鳥巢等運動場館,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就成為了北京市新的旅游景點,成為了一種文化遺產。奧運火炬祥云的設計與中國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了奧運會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大型體育賽事使用的場館設施也會成為旅游的新資源。為城市的文化事業提供了新的Y源。因此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許多造型各異的城市地標、文化長廊、體育公園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建筑視覺景觀形象,有效促進了城市視覺景觀文化的發展,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直接推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
2.2舉辦城市文化對城市品牌效應的影響
城市文化促進了體育賽事文化的發展,城市文化與體育賽事是相互推動的。和諧的社會環境、城市人文精神的凝聚都為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城市的品牌形象、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動和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為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文化的基礎。而正是這種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對于舉辦城市品牌的塑造,才是影響的重要因素。同時城市的文化是促進與其他城市對外交流,擴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城市文化應與體育賽事文化相耦合,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必須要以繁榮城市體育文化為前提,同時把體育賽事與城市經濟、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有機結合,打造獨特的賽事形成城市的文化核心競爭力。讓極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體育文化形態走向世界,與世界先進的體育文化相互交融,吸取世界先進體育文化的精華為己所用,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
3成都雙遺馬拉松與都江堰城市品牌發展的耦合效應
3.1成都雙遺馬拉松賽與城市品牌發展
馬拉松之所以為國內各大城市所歡迎,是因為它對宣傳城市、營銷城市有著巨大的作用。歷史文化名城――成都?都江堰市發現了這一體育運動存在的商業價值,將其注入到城市品牌文化建設發展中來,將體育賽事和城市品牌發展相結合,開辟體育賽事文化的新天地。僅僅舉辦第二屆馬拉松,就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效。拉動巨大人流,并且符合都江堰精心設計的體驗休閑游預想,這張名副其實的國際賽事名片,已經被都江堰收入囊中,“文化――體育――旅游”的合作模式,正在為都江堰新旅游的示范,為都江堰旅游創造了從景區式觀光邁升到全域體驗式旅游的條件,同時也讓未來的都江堰旅游充滿了想象空間。
3.2成都雙遺馬拉松與城市文化形象
雙遺馬拉松賽服務于都江堰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動體育賽事文化戰略部署,促進都江堰“以市育賽”“以市促賽”的產業發展機制。正確的品牌戰略部署,不僅提高了市民綜合素質,也豐富了城市精神,加速了都江堰市體育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打造都江堰特色體育旅游城市品牌,馬拉松賽事的加入無疑是張新招牌,“馬拉松賽”的舉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都江堰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賽事的舉辦與都江堰城市文化旅游的融合將推動整個地區文化旅游及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都江堰馬拉松賽事是一種現代城市的文化,馬拉松賽事作為一種文化,豐富了都江堰市城市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擴大了都江堰的城市影響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3.3成都雙遺馬拉松賽與城市環境
都江堰作為一座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還保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早已經文明于國內外,被人熟知的不僅僅是這里濃郁的文化底蘊,還有獨特的風土人情,既是一個古老、祥和、歷史文化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個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國際現代化旅游城市。這里有神奇的水利工程、有聞名遐邇的歷史名山與名勝風景區,還有最古老的道教發源地,雙遺馬拉松賽事首次實現同時穿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和四川大熊貓自然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兩大世界級遺產,來自全球的馬拉松愛好者跑進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景區,讓馬拉松這項全球性的體育運動與都江堰的世界級雙遺旅游資源完美結合,堪稱馬拉松賽事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一座城市獨攬雙遺產,這獨有的資源,正在成就雙遺馬拉松成為“馬拉松最佳賽事”。
4成都雙遺馬拉松賽與城市品牌發展的未來思考
4.1存在的問題
4.1.1缺少馬拉松賽事的專門管理機構
由于現階段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都是政府主導,用行政權力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缺少馬拉松賽事的專門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賽事規劃。目前都江堰市除了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以外,有影響力的國際體育大賽數量并不多,無論是自主創辦品牌還是引進賽事,是否適合都江堰市的發展,是否有較大的需求,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論證和研究。
4.1.2成都雙遺馬拉松的舉辦可能會面臨各種風險
成都雙遺馬拉松的舉辦可能會面臨債務負擔、投資成本擴大等經濟風險。為評估投資,在投資建設前應該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比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健康隱患和運動性意外傷害風險。
4.1.3市場開發力度不夠
本次馬拉松賽事對馬拉松賽事市場開發力度不夠。沒有精心制作賽事的相關產品,賽事的有形產品包括吉祥物、會徽、紀念品沒有最大限度的開發出其商業價值,產品開發單一,馬拉松賽事的商業開發不足。
4.2成都雙遺馬拉松賽與都江堰城市品牌發展的發展策略
4.2.1加大體育賽事商業開發力度,促進馬拉松賽事向商業化邁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特別是經濟現代化的社會,賽事的舉辦離開了經濟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加大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的經濟投資投入,是向國際化知名賽事邁進的前提,也是賽事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不斷開發馬拉松體育賽事的商業價值,吸引社會資金來不斷提升賽事的知名度,為馬拉松賽事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其中主要采取具體舉措:(1)加大市場的開發力度,通過對體育賽事的策劃、包裝和經營以提升體育賽事的商業價值;(2)充分利于傳播媒體的商業價值,加大賽事媒體的宣傳力度,不斷擴大體育賽事的影響力與知名度;(3)加大與專業體育賽事推廣公司的合作,充分讓其發揮賽事經營公司在賽事產業鏈中的作用,提出具有創新市場開發理念,從而提升體育賽事的經濟價值。
4.2.2充分調動市民共同參與體育賽事,提升城市文化建設
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盡的,脫離群眾的體育賽事最終也將得不到支持與發展。因此,充分調動市民共同參與體育賽事的發展與完善,不斷調動市民共同參與賽事的激情,提升城市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舉措:(1)強化城市居民的主人公地位,不斷加強體育賽事的宣傳力度,開展全民參與體育賽事的活動宣傳,如組織在學校學生賽事期間觀看參與體育賽事的活動與志愿者服務;(2)在社區組織與倡導開展“文明城市、文明賽事”的體育賽事參與活動;(3)在企業建立學習體育拼搏精神,組織和參加體育賽事活動,豐富企業文化活動。
4.2.3突出都江堰市歷史文化背景優勢,打造具有雙遺文化特色的體育賽事品牌
城市文化和體育文化相互融合,打造獨特的體育文化是形成城市文化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都江堰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今后,都江堰市選擇賽事不但要從精神文化出發,突出雙遺的文化優勢,還要考慮和目前賽事的互補情況,不要貪多求全,應該花費更大的精力來培育已有的賽事,使之成為都江堰的品牌。建議根據一次舉辦和長期舉辦的賽事進行分類,一次性的有特色的高規格體育大賽,與長期舉辦的已形成品牌國際體育大賽,更好地塑造都江堰文化的個性,體現體育賽事培育的全球化與本土化融合。一些影響力較小的國際體育大賽可以往周邊城市或其他城市轉移舉辦權。
參考文獻:
[1]何振梁.北京奧運會對我國發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4(3):3一6.